时间:2023-10-02 08:55: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老年病科护理特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优美背靠台山的“市肺”
台山市石花老人颐养护理中心坐落于台城石花山脚(原市干部疗养院内),毗邻石花水库和石花文化广场,环境优美。这里的空气非常清新,身在其中凉爽沁人心脾。石花老人颐养护理中心所处的位置真正是闹市藏幽,俨然是一块稀有的绿翡翠。从中心走出来不到2分钟就可抵达台城繁华地段。入则进入自然,出则抵达闹市,这是该中心有别于一般养老院的地理位置优势。
进入石花老人颐养护理中心,院内的玉兰花香气袭人,一碧如洗的天空下,有一座设计新颖、楼高6层的建筑,它便是石花养老颐养护理中心。该楼占地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中心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每层楼面积逾2千平方米,地面铺着高级胶地板。有单人房和双人房共100间,每间房均设置有卫生间,房间安装有冷暖空调、热水器、电视机、电话和监护系统等现代设施。中心内设有各种康乐功能区,精神与物质兼具。
整合优质资源创新颐养模式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4亿,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市人民医院紧贴社会发展的脉博,整合本院的医疗资源,为属下的石花分院的发展找准了发展的方向:办一个以老年病科为依托、以全院医疗资源为大后盾的颐养护理中心。创建颐养护理中心既为社会分忧、为家庭分担,又助儿女尽孝,此举很快得到我市旅港实业家、慈善家李伯荣先生的热忱支持。他捐巨资为这项宏伟的事业垒好巢。
石花老人颐养护理中心全力打造一个全优环境与全优服务,务求为老人与老人子女提供一个无忧的服务。这里最大的特色是高于一般养老院的“养”,除了有优越的食住娱条件外,中心最大的精髓在于专业的“养心”与“养身”。在这里,每天有资深的老年病专科医生查房,老人患病会得到老年病科医务人员及时的诊治和人民医院大院里专科医务人员的会诊;护理人员均经过中等以上护理专业教育并取得学历,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服务素质,不但每天照料老人生活起居,而且还释心照料老人的心理健康。离石花养老颐养护理中心不远处有一幢装修一新的5层楼,它便是老人病科,住在中心的老人如果有病,是一般性的疾病将被转到老人病科去治疗,若是重病将被转到市人民医院的专科去进行专门治疗。
“为社会分忧,替儿女照顾老人”是台山市石花老人颐养护理中心的开办宗旨。本中心竭诚为老人们创建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颐养天年的乐园,为国内外儿女照顾老人,乐尽孝道,使他们全心打拼,共享天伦。
关键词:中医特色;细节服务;老年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6-0079-02
我国逐步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使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2010年,本院老年病科增加并调整了原有的护理服务工作方式,细化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15日~2011年3月15日本科入院患者972例,其中男588例,女384例;卧床患者57例,生活不能自理患者213例;年龄80岁232例,平均年龄76岁。
2 方法
21 强化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在精细化管理的时代,细节服务是护士的服务真情在服务过程中的自然流露,是对患者生命关爱和健康关爱的体现[1]。基础护理工作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之一[2]。针对大部分老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特点,本科开展了为老年患者洗头、擦浴、中药泡脚、剪指(趾)甲、剃胡须等细节服务,并增设日重点:责任护士按照要求为患者进行生活护理,每天定时翻身、叩背、擦浴、更衣、洗漱等;增设周重点:每周卫生日重点落实为患者洗头、剪指(趾)甲、剃胡须等。当护士每天精心地为患者剪指甲、剃胡须、冲洗会阴、口腔护理等这些也许连家属都没想到或不愿做的事情时,患者感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从心里感到舒适和温馨,既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疾病康复的信心,又能体现出服务的专业性。
22 突出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 细节服务是人性化服务的具体体现,护理操作在某个细节上出现失误,就会让患者不满意。如果有医院或科室在某个细节上做不好,相反本科室做好了,就可以赢得患者的认可。为了提高患者满意度,突出
中医特色,促进疾病的康复,本科还采用传统医学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减轻病痛,如艾灸、火罐、穴位贴敷、中药涂擦、中药灌肠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操作并制定流程、操作标准逐一培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丰富护理专业内涵,凸显中医医院护理专业特色。
23 积极宣传食药同源 本科向患者宣传中医知识,如中药的作用、副作用,中药的煎法:煎药的时间和火候、煎药的器皿,服药期间应注意饮食和药物的相互作用。中医有“药食相配,食借其力,药助食威”的说法,指的是不同药理的食物有不同的效性,相应的食物配有相应的药物,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向患者讲解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饮食护理,使饮食和药物达到配合治疗的作用,如外感风热者,可进食辛凉解表的饮食;外感风寒致体温升高,可用辛温解表的饮食;肝肾阴虚可进食滋阴食物;脾肾阳虚可进食温补饮食。
24 个性化情志护理 早在《内经》中就提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等七情所伤之说,老年人由于肝血渐衰,易为七情所伤,加之慢性病多,病程长,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脾气暴躁等情况。对思虑过度的老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等脾气受损的表现,我们应用情志调护方法,帮助患者消除顾虑。对于脾气暴躁的老年患者,主要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所致,工作中耐心安慰、劝导,给患者多一个微笑,多一个称呼,主动和患者打招呼、聊家常,拉近和患者的关系。通过护士的一言一行,患者渐渐感觉到了大家庭的温暖,病房里充满了患者的欢声笑语。
25 生活起居护理 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虚弱,腠理卫外不固,要求病室环境温湿度合适,本科把阳虚者床位安置在温暖向阳的病房,阴虚者床位安置在凉爽清静的房间;在春秋之季,天气由寒转暖,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指导老年患者早起床,广步于庭,使阳气更加充沛;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万物都潜藏于内,阳气不至发泄,指导老年患者早卧晚起床;平常注意避风寒,慎起居,谨防感受外邪,在身体条件好的时候适当活动,以舒经活血,流畅血液,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6 健康教育 本科把健康教育重点放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首先教会患者调摄情志,中医认为七情致病,影响相应的脏腑,使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发病或病情加重,《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存,病安从来。可见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进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忌食辛辣、肥甘味重之品,忌暴饮暴食,戒烟戒酒等措施有利于身体健康。其次,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打太极、散步、爬山、慢跑 、游泳等措施对扶正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十分重要。做好未病先防是预防疾病积极而理想的措施,疾病发生后,则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或再发,这就是既病防变。
3 小结
中医特色护理是中医医院护理专业的特色体现,是细节服务的重点,是护士协助患者实现生存、生理需求的又一种技术和技能。对老年患者而言,能采用传统医学为其提供既简单、方便、又安全、没有创伤、无痛苦且能达到同样效果的服务,受到老年患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何志成,郑南南注重医疗服务细节管理[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2006,22(11):753
广州市土地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辖11个区,全市常住人口约1336.82万人,户籍人口约840.60万人。广州市集中了大量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为广东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医疗中心,拥有多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集中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省人民医院心血管专科、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等全国一流的医学专科,每年吸引来自省内外和港澳、东南亚地区的大量需求者。
截至2014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749家,其中医院224家(公立医院15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245家,拥有医疗床位7.70万张,全市卫生人员14.8万人,卫生技术人员12.1万人,全市总诊疗人次1.38亿人次,住院人次253万人次,预计2014年全市卫生总费用715.40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5496.60元。
二、已开展的工作
(一)制定出台鼓励支持养老医疗机构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的通知》(穗府办[2013]30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实施办法的通知》(穗府办[2013]27号)文件精神,我市鼓励和支持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在内设置独立的医院或护理院;规模较小的可按标准开设医务室;周边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的养老机构,可以通过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的方式为老年人开展医疗卫生服务。
(二)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奠定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我市坚持政府为主导,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6个,实现街道全覆盖,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模式提供医疗照护支持奠定基础。一是为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我委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实施《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将老年人列入重点人群,引导更多居民到基层就诊。各区均成立了组织架构,结合实际制定辖区工作方案,并积极推进。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2个,占中心总数的81%。二是按照《广州市社区卫生家庭病床服务管理规范(试行)》要求,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有需要的老年人设置家庭病床。2014年,全市共建家庭病床4785张,医生巡诊49342人次、家庭出诊15253人次
,护士巡诊68524人次、家庭出诊24852人次。三是密切配合民政部门,鼓励各区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越秀区六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开设家庭病床的方式与区侨颐园养老院实现医养结合,以定点服务的方式与社区养老(长者饭堂)相结合,定期派员上门开展健康教育和管理。萝岗区联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居家养老示范中心推行社工+医生+康复师的服务模式,根据长者身体特性设立独立的健康小屋和康复理疗室,对长者整体情况进行统筹管理。广州市养老协会、天河区珠吉街养老院今年6月在珠吉街举办“医护养三模式经验推广会”,对该运作模式予以肯定,将适时推广珠吉街的好经验、好做法。
(三)支持医疗机构提高老年服务能力。一是支持老年专科医疗机构和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等相关科室建设。截至2014年底,广州市共有63家医疗机构开设了临终关怀科,46家医疗机构开设了老年病专业,438家医疗机构开设了康复医学专业。有广州市老人院医院、广州友好医院2家老年专科医院,广州友好医院护理院、广州天河珠吉护理院2家护理院,可以为老年人以及其他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二是加强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实施2013-2015年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培训项目,选取了10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康复治疗师培训医院,对全市118名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人员(包括康复医师、治疗师、护士)开展了为期12周的康复医疗技术培训,力争到2015年底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的全员培训工作。继续重点推进康复医疗体系双向转诊试点工作,逐步建立上下级康复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和相对固定的转诊关系,实现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力不足,人才缺乏。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人力、人才匮乏的困境,尤其是全科医生不足,工作强度非常大。全科医生待遇偏低,职称晋升困难,社会地位不高,导致人才容易流失。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也非常紧缺,成为养老机构、医院面临的共同难题。
(二)尚未理顺医疗保险定点工作,部分“医养结合”的医疗机构服务内容、家庭医生式服务项目没有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是相关服务发展受限的原因之一。
四、下一步工作
一是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置护理院、医务室等医疗机构,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
二是鼓励医疗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部分一级医院,与邻近的养老机构进行有机衔接,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三是继续加强医疗机构老年病科、临终关怀、康复医学等相关科室建设,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医疗机构开办老年护理中心、老年养护院等养老服务。
中铁建总医院的前身是铁道兵总医院,现为北京市市级医院,设床位500张。全院共有医疗医技人员467人(其中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154人),拥有磁共振扫描仪、第三代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一大批先进的高精尖设备,集医、教、研、防于一体,是北京市大病统筹和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建院以来,中铁建总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一直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他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短短的11年间形成了自己的专科特色,享誉京西,被群众称为“不收红包的医院”。
该院与阜外医院合作成立的心血管病中心,每年完成大动脉转位、单心室、右室双出口等复杂先心病的治疗,瓣膜替换以及用自体肺动脉瓣置换主动脉瓣、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等高难度手术上千例,成为全国综合类医院开展心外科手术的佼佼者。
骨科是在院内外享有盛名的科室。他们开展了颈椎前后路手术、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腰椎椎管狭窄减压术、脊柱侧弯矫正术、腰椎滑脱复位固定融合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疑难手术,成功举办过全国脊柱外科新技术研讨会。对于脑囊肿、脑肿瘤、脑出血、脑脓肿、脑内异物、脑内寄生虫等疾病和震颤麻痹等神经外科疾病,采用国内领先的微创新技术――现代立体定向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烧伤外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大面积烧伤,疗效好、疗程短。肛肠外科采用独特的无痛苦手术疗法和W型皮瓣整形术治疗环形混合痔、复杂瘘等肛肠疾病。病人痛苦小,无并发症和后遗症,一次性治愈率高。
肿瘤科采用手术及放射介入疗法,对术后或失去手术时机的晚期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收效好。老年病科则针对老年病人增加的趋势,开展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包括患者就医、诊断治疗、生活护理、健康教育等,深受老年患者欢迎。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从检查诊断、造影分析、介入治疗等方面深入研究,为大批心脑血管疾病、心律失常等患者提供了先进的医疗服务,冠脉造影、介入治疗、射频消融等高新诊疗技术,近几年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某矿业集团职业病防治院成立于1980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职业病防治为主、特色专科为辅的二级专科医疗机构,是全国规模较大的职业病防治医院。但是无论从发展的质量还是从取得的效益看,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面临新形势,如何克服劣势、把握机会、规避威胁、应对挑战,进行准确的发展战略定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用SWOT分析该医院具备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遇与威胁
1.1S(strength)优势
1.1.1地缘优势医院是该地区唯一一家职业病防治专科医院。与风景秀丽的国家森林公园仅一墙之隔,地理位置优越。院内卫生清洁、环境优美,是病人比较理想的就诊、治疗、康复场所。
1.1.2管理优势近30年来,医院积累了丰富的职防工作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丰富经验的专业职防技术队伍。医院先后7次荣获省“文明单位”称号,多次被评为“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和市“诚信医院”、“平安医院”、“行风评议排行先进单位”等,是该市卫生系统唯一的省级文明单位,社会效益显著。
1.1.3服务优势医院秉承“诚信、关爱、优质”的办院精神,每年都开展不同主题的“优质服务年”活动,开展亲情化服务、感动服务、真情服务等活动,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医患互动会等,加强医患沟通,医患关系融洽。
1.1.4价格优势医院认真贯彻执行卫生、物价等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对药品实行阳光采购、招标采购,平价供药,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1.2W(weakness)劣势
1.2.1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医院现有职工4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41人,工人69人,其他62人。医院每年引进的大中专毕业生较少。医院高、中、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为23、179、110人,比例为1∶7.78∶4.78,呈“橄榄型”,与正常的“三角型”结构相比很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及以上96人(51人为后续学历)、大专152人(86人为后续学历)、中专及以下94人,医护人员学历起点低,高层次人才匮乏。
1.2.2学科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医院坚持走专科医院的发展道路。目前主要开设有尘肺科、结核科,以及肿瘤科、神经内科、康复科、糖尿病科等特色专科。除了尘肺科是市级重点学科外,其他专科的对外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病源不足。
1.2.3房屋、设备陈旧老化医院部分房屋墙皮脱落,漏雨,门窗失修,办公场所简陋。医疗设备方面,除2008年新购置的一台CT和价值160多万元的体检车外,其余均属“常规武器”,与其他综合性医院的装备水平差距较大。
1.2.4 经济增长点少医院主要依靠企业的经费补贴和矿区尘肺病费用的统筹,创收能力较差。
1.3O(opportunity)机会
1.3.1职业病防治工作已经步入法制化轨道,企业对此项工作历来十分重视与支持近年来,国家、省有关执法部门对职业病危害重点行业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的检查力度不断加大,职业病已经被纳入工伤医疗保险,该矿业集团是国家重点监护单位之一。
1.3.2 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该矿业集团是以煤炭生产为主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随着企业的扩张,矿区接触粉尘、毒物、高温、噪声、射频辐射等危害因素的职工大量增加。在《职业病防治法》及配套法规所规定的10大类115种职业病中,该公司就有70种以上。目前,矿区接触有毒有害人员近10万人,累计发生尘肺病例5 582例,现存活3 996例。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2000年以前发生的3 446例老尘肺病人全部由企业负责治疗和康复,每年新增还有数十例病人,其中有100多名患者因肺功能严重损伤和其他并发症,生活不能自理,长期依赖医院治疗和护理。矿区职业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1.3.3医院具有较强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经验和能力该院是省内唯一一家具有省卫生厅颁发的煤矿职业病防治工作所必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尘肺病诊断”、“接触有毒有害作业人员职业卫生服务”、“接触粉尘作业人员健康体检”等全部4项资质,各项基础工作非常扎实,各项工作指标考核在全省位于前列。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1.3.4职业病衍发新的医疗市场由于多数职业病具有滞后性的发病特点,该矿区尘肺病平均发病年龄为56.28岁,平均发病工龄为26.89年,平均病程为13.63年。由于年龄偏大,除尘肺病本身外,老年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并发较多的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在搞好尘肺病治疗的同时,其他相关疾病衍生出新的医疗市场。
1.4T(threat)威胁
1.4.1老尘肺病人将逐渐减少自2000年起,职业病被纳入了工伤医疗保险。企业统筹相关费用后要缴给地方社保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2000年前发生的全部由企业负责治疗和康复的老尘肺病人将逐渐减少,统筹使用的医疗经费也将越来越少。
1.4.2对企业依赖程度较高集团公司每年都给医院“输血”,拨付大量的经费补贴。医院无偿为集团公司提供职业卫生监督服务。医保和自费病人等医疗收入非常有限,其利润只能维持115人的工资发放。
2发展战略的思考
2.1SO策略:利用外部机会,充分发挥内部优势
2.1.1充分利用政策的支持和集团公司的投入,做强职业病防治工作职业病防治是立院之本,必须切实增强职业健康防护,把矿区职业危害和职业病发病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利用工作资质齐全的优势,把职业技术卫生服务等辐射到省内其他企业并提供有偿服务,努力扩大市场。
2.1.2开展老年护理服务,抢占养老市场2006年,该市60岁以上人口为24.8万人,愿意在养老、托老机构养老的有近3万人。2007年底,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
1 334张,仅收养各类人员821人。因此,该市养老有着庞大的社会服务市场。可以利用长期积累的老年病医疗技术和优质服务模式,以及适宜养老的就医环境,开设老年护理中心。
2.2WO策略:利用发展机会,克服内部劣势
2.2.1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提高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管理和业务骨干到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管理经验和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及学术动态,以人带科、以科带院。加强院院合作,定期邀请外院专家教授来院会诊、手术、讲课。通过“三基”学习、训练和考核,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2.2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把重点专科做强,特色专科、专病做精努力把尘肺病专科、结核病专科建成为融预防、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省级重点学科。把神经内科、康复专科(颈肩腰腿痛专科)、糖尿病科、肿瘤科、老年心脑血管病防治等建成为特色专科,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2.2.3采取多种形式,逐步改善硬件条件既要积极向企业争取,加大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必需的投入,巩固优势;也要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采取银行贷款、吸引外资注入、职工自筹等多种形式融资购置设备,增强实力。
2.3ST策略:发挥优势,消除外部威胁
2.3.1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通过提供优质、高效、低廉的服务才能赢得医保管理部门和广大患者的信任,争取成为该市尘肺病乃至所有职业病医疗定点
医院。
2.3.2进一步压缩费用,减少尘肺病统筹经费的支出 一方面,既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尘肺病人的医疗需要;另一方面,又要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为企业减轻负担。
2.4WT策战略:减轻劣势,规避外部威胁
2.4.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建立院医疗质量管理奖励基金,制订医疗质量管理奖惩办法,奖优罚劣。坚持开展持续改进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把考核结果与科室、个人的效益工资、职称聘任,与干部选拔及任用结合。
2.4.2转变经营观念,开源节流,探索新型经营模式对老年护理中心和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特色专科,可实行市场运作的方式和管理模式,根据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档次、不同价位的服务,制订相应的收费标准,收取不同的服务费用,同时,自负盈亏,自主经营。
【关键词】 黔西南州 人口老龄化 养老服务产业
一、黔西南州具有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优势和潜力
1、便利的区位交通优势
黔西南州,是中国贵州省下辖的一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的西南部,滇黔桂交界,云贵高原东南隅。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南昆铁路、汕昆高速、惠兴高速、晴兴高速等公路网穿境而过,立体综合交通能力日愈强劲,紧邻的兴义机场已开通涵盖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的直飞航班,实现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昆明、贵阳到兴义的直航。现阶段,南昆铁路改造、黔江―贵阳―兴义―河口、毕节―水城―兴义、兴义―独山―永州(湖南)等铁路的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贵广高铁也已经建成并通车。另外,通过汕头―南宁―兴义―昆明高速公路和贵阳―兴义高速公路与全国高速公路网连接,穿越云山雾海、高山峡谷,可快速、安全通往全国各地,驾车当天便可到达昆明、广州、重庆、成都、贵阳、长沙等特大城市。
2、舒适的气候环境
黔西南位于东经104°―106°、北纬24°―26°之间,气候分类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基本特点是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80―350天)、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州内大部分区域年平均气温在l5℃―18℃之间,由于河谷深切,相对高差悬殊,热量资源在不同高度上差异较大,构成了不少典型的立体气候区域。2012年黔西南州被评为国内“最纯净生态旅游目的地”,是生态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的天堂。
3、独特的旅游资源
黔西南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秀美的锥状喀斯特地貌是大自然的馈赠,拥有峰林、峡谷、溶洞、天坑、河湖、湿地、田园、森林等多元交错、规模宏大的景观系统;温泉资源独具潜力;优美的田园风光是世代黔西南人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人与万物和谐共生;厚重的历史文化得到完好的保存,“贵州龙”化石群、“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文化遗址、南明历史遗迹“十八先生墓”、“永历皇宫”和抗战公路遗迹“晴隆二十四道拐”、何应钦先生故居等得到完好的保存;浓郁的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民族众多,风情独特,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服饰等独具魅力,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让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黔西南州州委、州政府确定了以“大商贸、大教育、大医疗、大旅游、大电商、大户外运动、大通用航空、大会议会展”以及其它产业的“8+N”产业平台为主轴,打造产业链完善、特色产业鲜明、资源配置合理的大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加快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依托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聚集区。
二是工业化发展速度加快。重点打造了全国及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西电东送”基地、黄金生产基地和特色轻工基地,基本形成了能源、冶金、建材、特色食品、医药工业等优势产业。
三是特色农业发展较好。目前黔西南州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为主线,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种植了天麻、杜仲、半夏、石斛、羊藿、砂仁、金银花和红豆杉等优质中药材,进行了深加工,形成了全国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中药材源料基地和国家中药材出口基地。
5、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养老机构
目前全州已建成养老机构166个,床位有5228张,供养“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老人7985人。公办养老机构已经覆盖城乡,具备养老服务对外延伸功能,并辐射带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此外,社会资本开始渗入养老服务行业,并推出了一些养老养生服务项目,如黔西南州金谷子养生养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产了金谷子生态养生养老乡村公寓,打造生态养生养老基地。
6、积累深厚医疗服务能力
一是民族药业品牌源远流长。黔西南州具有多种天然药物,勤劳的各族人民在长时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医疗养生文化,发掘了许多药材资源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天然药物,尤其苗药品牌自古治疗效果传遍大江南北,堪称中华民族医药的一块瑰宝。
二是现代医疗服务发展较快。目前全州基本形成了以村卫生室为基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撑、县级医院为中心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三是中医药服务事业达到一定水平。近年来,医疗卫生机构加强了创新能力建设,致力学科建设,加大科研力度,使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医院和中医院还开发了传统的中医药服务事业,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培育特色专科,开设国医堂,狠抓落实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培养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为医养生结合的养老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对策建议
1、制定养老服务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结合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提出的要建设三省区结合部医疗中心、养生中心的战略规划,将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为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制定和组织实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相衔接,注重统筹资源,合理布局,重点扶持老年人生活照料、健康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2、明确功能定位,办好养老机构
一是由政府投资举办养老服务机构要发挥保基本、兜底线的功能,办好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保障性养老机构,为城乡五保老人、低收入、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
二是由政府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引导民办养老机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对中、高等收入的老年群体,提供上规模、上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其多样化的服务养老需求。
三是推进公办机构社会化改革,通过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方式,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同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简化手续,引导其向规模化、规范化、连锁化发展。
3、整合资源,构建多种养老模式
一是整合社区资源,发展机构和居家相融合的社区养老模式。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社区服务。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家政和物业等企业和机构,加盟、参与、托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培育一批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定点单位,支持其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打造特色品牌。
二是整合医疗资源,推行医疗和养护相融合的健康养老模式。依托现有医疗资源,推进医养结合服务进社区,配备社区医、养、护一体的全科医生和护士,为老年人开展上门诊视、健康体检、保健咨询等服务,使老年人不出社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专业的照料、护理、保健等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病防治和康复护理。鼓励有中医服务能力的医院开设中医养生项目,并鼓励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养老机构的设置要引入医疗服务,促进养医结合。
三是整合信息资源,探索建立数据和服务相融合的“智慧养老”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和信息网络,通过建立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包括老年人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和服务需求信息,在居家、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植入信息化技术,借助智能应用手段,运用各类终端和传感器,使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生活处于远程监护状态,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和企业、社会组织对接起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快速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关爱等服务,打造“无围墙”的智慧养老院。
四是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休闲”、“候鸟式”养老模式。依托黔西南州区域自然生态、气候和医药产业等有利条件,整合民族医药、健康食品、医疗保健、养身养老、旅游休闲等资源,结合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在旅游景区注入养老服务理念,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批休闲养生度假区、老年公寓和养老服务综合体,使老年人在旅游过程中享受有品质的健康旅游养老服务,把黔西南州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养老养生度假胜地。
4、完善产业发展模式,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
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优先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鼓励和引导相关行业积极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等服务,加强残障老年人专业化服务;围绕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娱等需要,积极开发安全有效老年人食品和药品以及服装服饰等老年用品用具的服务产品,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老年生活设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建设养老服务产业园区,集中力量研发符合不同群体养老需要的产品。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
5、完善优惠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一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通过完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落实各种税费优惠政及养老服务设施土地供应政策,积极鼓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养老机构。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和整合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
三是建立健全与养老服务产业相关的制度。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根据我州实际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管理办法》,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养老服务市场行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十二五;目标;规划发展
我国正处于老龄化社会伴随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交织期。老龄化现象对多数者而言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不可避免的,社会养老保障与养老服务需求也将急剧增加,而老龄事业发展更是任重道远。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百年预测数据,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之老龄总数约1.74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3%;未来25年间每年年均将璔长0.3-0.6%,至2035年60岁以上总人数约3.9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27%。再继续15年至2050年,这一人口数约4.34亿人,比重为31%。
这一波庞大老令化人口所将带来的问题或机会,早已成为产官学研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掌握十二五对产业的规划目标与原则方向,将协助使关注该领域者不偏离方向而创造出符合这一市场的需求商机。
一、十二五老龄事业规划目标与原则
老龄社会的到来,将使整体环境包括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与体制等方面都会因人口结构的改变而调整或补强。目前我国在老龄社会转变中,仍有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公益性老龄服务设施与服务网络建设不足、老龄服务市场发育不全且供给不足、没有清晰的自费市场规范、老龄社会管理工作相对薄弱等等问题,因此十二五相对十一五规划,在老龄事业发展目标与任务方面更加深入与具体化。以下将归纳整理十二五老龄事业主要发展目标与原则。
(一)主要发展目标
1.健全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初步实现全国老年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险。
2.健全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普遍建立健康档案。
3.建立以居家为基础、小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小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
4.全面推行城乡建设涉老工程技术的标准规范、无障碍设施改造和新建小区老龄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划标准。
5.增加老年文化、教育、健身活动设施,进一步扩大各级各类老年大学的办学规模。
6.加强老年社会的管理工作。各地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80%的退休者纳入小区管理服务对象,基层老龄协会覆盖达80%,老年志愿者数量达老年人口的10%以上等等。
(二)基本原则
1.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2.兼顾短中长期发展。
3.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4.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
5.因地制宜地开展老龄工作,注重城乡与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政策的支持与资源分配。
6.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并重。
二、十二五老龄事业的主要发展任务
根据十二五老龄事业规划目标与原则,进一步具体化老龄事业在这一期间的任务。以下将以归纳要点的方式,提供几个主要方面的发展任务。
(一)在老年社会保障方面
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发展适度普惠型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包括完善老年人优惠方法,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照顾和优先、优惠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发放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和家庭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等。
(二)在老年医疗卫生保健方面
建立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点与团队: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各地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加强老年病医院、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提供老年人医疗、护理、卫生保健、健康监测、居家康复护理等服务。
展开老年疾病预防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辖区内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建立健康档案。组织老年人定期进行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开展体格检查,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因素,促进老年疾病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开展老年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做好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
(三)在老龄服务方面
1.大力发展小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小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小区养老设施,纳入小区配套建设规划,发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小区照料服务。
2.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增加财政投入与社会筹资力度,加速发展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等养老机构,并促进养老机构运营机制改革与完善,能有更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行管理。
(四)在老年人生活环境方面
1.加快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建设。
2.适应老龄化的要求,完善涉老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和实施监督制度。
3.加快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4.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小区。
(五)在老龄产业上
1.完善老龄产业政策:制定、引导和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贷款、投资等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老龄产业,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培育壮大老年用品消费市场。
2.加强老年旅游服务工作:开发符合老年需求、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道路的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提供老年人旅游的导游讲解、线路安排等特色服务。
3.引导老龄产业健康发展:制定老年产品质量标准,加强老龄产业市场监督管理。
三、结论
我国于"十二五"期间将开始面临大批人口进入老龄情况,但不管社会氛围与文化,或是制度与机制,甚至是现有的养老机构、老年医院、老年住宅、老年服务体系等都面临未曾着有的考验。而因应第一个老龄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国务院也加速老龄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做为全国各政府机关做为其养老规划与发展的执行依据。
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以中长期发展为框架,主要目标希望能做到平衡城乡养老,包括基本养老保障,以基层卫生单位提供老龄健康管理服务与健康档案建立,以居家为基础、小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等等。具体化发展目标的任务项目,包括老年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家庭建设、生活服务、生活环境、产品与服务、精神文化等等。
参考文献:
[1]王洪梅.我国老龄产业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J].特区经济,2010,06.
[2]陈旭峰,钱民辉.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J].东南学术,2011,03.
一、充分认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较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保障基本,统筹发展。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放在首位,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对多数老年人,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推动普遍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服务供给和资金保障方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潜力和活力,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强部门协作,提升政策引导、服务监管等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以下统称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三、重点任务
(三)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本着互利互惠原则,明确双方责任。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确保入住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养老机构内设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含中医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四)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并按规定由相关部门实施准入和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大政策规划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五)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发挥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鼓励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规划时,要给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空间。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七)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高综合医院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相关工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充分发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的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四、保障措施
(八)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价格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落实好相关支持政策。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医养结合发展。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完善购买服务内容,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
(九)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做好用地规划布局。对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当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可将在项目中配套建设医疗服务设施相关要求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并明确不得分割转让。依法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
(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继续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
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十二)强化信息支撑。
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试点,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组织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
五、组织实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各地要及时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规划制度和具体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落实和完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共同支持医养结合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计生、民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加强在规划和审批等环节的合作,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及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投入政策,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保障医养结合机构的土地供应。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医养结合机构的用地布局。老龄工作部门要做好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和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医药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推广,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人才培养,做好中医药健康养老工作。
(十四)抓好试点示范。
国家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区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医养结合的有效形式,每个省(区、市)至少设1个省级试点地区,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卫生计生、民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密切跟踪各地进展,帮助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