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法学教育的理想8篇

时间:2023-10-02 08:55: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法学教育的理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法学教育的理想

篇1

[关键词]两课教学;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钟铭佑,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周世中,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194―04

2005年3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部提出要以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原来在大学生中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为一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基本原理,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树立公民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引进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及其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

案,据《说文通训定声》和《正义通》释:“案,考也,通作按”,意即考查、考据、研求。案例,则是指经过调查研究或考据查证而获得的实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将具有教育价值的实例运用到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在中国,案例教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秦代。考古学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末,在陕西秦墓出土的《云梦秦简》,大都是墓主喜编选的训吏教本。喜,是秦朝的文吏,做过小吏、御史、令史等官,按照当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喜负有主管法律教育和培养吏员的职责。《云梦秦简》记载了父亲控告儿子的案例,以及教人掌握诉讼程式的大批“爰书”。这些案例都是喜为了施教所用。《云梦秦简》是我国秦代采用案例教学的例证。到了汉代,“汉承秦制”,汉代的文吏职官教育,同样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董仲舒曾编撰过案例书,《公羊董仲舒治狱》就记录了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断决疑案的大量案例。另外,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典《秦谳书》,由二百支竹简记载,是一部议罪案例的汇集。这些进一步说明,汉代文吏职官教育十分重视案例教学,汉律条款就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吏的断案能力。

国外普遍认为,案例教学起源于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启发式问答法”。这种教学法在他的弟子柏拉图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柏拉图把老师的问答编辑成书,寓教于许多有趣的故事中,这就是《理想国》一书的由来。后来,西德教育家瓦・根舍因主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科学本质的范例进行教学,正式提出了案例教学法。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法学教育。法学案例教学通过一系列判断分析以及师生间的讨论问答,让学生理解法律的概念和原则,并且教授分析技能、口头辩护、语言表达技巧等内容。它被公认为当今美国法学院法律教育创新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法学案例教学在我国受到重视,一些高等院校的法律院系开始采用这一教学法,包括案例讲授、案例模拟、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等具体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与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以理统帅例,用例说明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实现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案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共同讨论和分析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实现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心和中心,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灌输者,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能够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接受者,完全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能够做到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就算是一个好学生。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启迪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能够做到“讲道、研业、解惑”才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因此,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都是案例教学的重心和中心。

(二)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法律条文是法学理论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法学理论是枯燥的,法律条文是静态的,而案例则是活生生的、动态的。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条文去分析不同的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例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了“混合过错”责任:“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为了便于同学们对这些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理解,笔者举了一个案例:甲乙各牵牛于一座长20米、宽5米的桥两端。甲见状,喊:“停下,我的牛性子暴,牵你的牛躲躲。”乙口称“不怕”,继续牵牛过桥,甲也牵牛上桥。结果,二牛于桥上相抵,乙牛跌入桥下泥中窒息而死。问:甲应否负赔偿责任?乙对牛死这一后果有无责任?我国法律上有何规定?我们通过案例分析知道,甲采取的是间接故意的主观心态,对损害结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乙由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对损害结果也有一定责任。这种“混合过错”,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因此,甲负主要责任,乙负次要责任。这样,同学们对故意、过失的心理态度和“混合过错”印象很深。

(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目的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知法、守法和用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案例教学把学生置于一个实践者的境地,总是带着问题出现,或蓄而不发,或真真假假,或似是而非,以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和锻炼他们的直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想象力、判断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协调统一,通过叙述、剪裁、提炼、演绎、归纳,使原有经验得以理性化。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选取案例的原则

选取案例的总体原则应当是“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案例选取的角度看,应当与大学生密切相关,时间上最好是选用近期发生的案例,空间上最好是选用本地发生或与本地有关的案例;从案例选取的难度看,必须有适当的难度,使问题的解决经历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这样才能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案例选取的知识跨度看,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跨度,因为知识跨度是调动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具体说来,案例选取应当掌握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案例,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学法用法的重要素材,因此,案例最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真实事例。案例的真实性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只有真实性才会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才会具有教育性。所谓真实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例,而不是道听途说或随意杜撰的。为了保证案例的真实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收集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的案例,各级人民法院审结的成功案例,《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民主与法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报刊刊登的案例,以及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栏目报道的案例。这些案例与形势的发展相适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二)典型性原则。教学案例没有典型性就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就不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思想上的共鸣。案例选择应当是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所谓典型性,是指发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的、备受社会普遍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型案例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具有启发、导向、矫正、警示等育人功能。典型分为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在案例教学中,要坚持正面教育的方针,运用好正面典型,即现实生活中乐于助人、高风亮节、遵纪守法、维护权利履行义务的典型,如牛玉儒、侯祥麟乐于奉献的典型,宋鱼水秉公执法、依法断案的典型,等等。因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宗旨是塑造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依法办事能力。从正面的典型案例中,大学生将以案例中的人物或事件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怎样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进一步认识到,宽容、奉献是社会所必需的,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的实现,是社会的必然,从而自觉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中。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要运用好反面典型,因为反面典型对大学生也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它告诫人们不要这样做,否则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严厉制裁,如分析马加爵杀人案的深层次原因。

(三)针对性原则。案例教学的针对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要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的实际,充分利用大学生中不履行义务、违反法纪的现象来进行讨论、剖析,以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实践证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他们最熟悉的事或现象来进行讲解,可以增强这门课的感知性、情景性、行为规范性。比如,笔者在讲授宪法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针对大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爱劳动的现象,指出,劳动是一种美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而且使他们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法制教育。

(四)新颖性原则。案例要不断更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法律、新法规不断颁布和实施,过去的法律法规也在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地修改完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给人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变化,社会上、校园里的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如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教学案例多年不变,不能根据新形势、新问题、新法律、新法规及时补充和调整,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贻误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不仅理论部分要即时删改、增添新内容,而且使用的案例也要根据新情况予以补充,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

四、案例教学的实施手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的实施手段

1.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原理和法学基本理论的重点、难点时,要尽可能举例说明。比如,在讲授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民法中的不当得利、无因管理、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情况等等,笔者都精选案例加以阐明。如果案例过多,费时过长,则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完成;冗长繁杂的案例,学生也不愿意听。因此,教师对于哪些问题应当举例,哪些不必举例,要胸有成竹、通盘考虑。另外,案例要精讲,教师要紧扣授课内容,精讲所举的案例,讲深讲透,才能使学生对讲授内容理解快、印象深、记得牢,顺利实现知识的转移、提高和增长。

2.学生讨论。案例教学,要求教学互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等。在其中,教师担负着组织、引导、调控的作用。

(1)创造讨论氛围。教师组织好案例材料以后,要让学生围绕案例的主要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针对案例多提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分歧是正常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家所争论的只是针对问题而发表的不同观点,是对事而不是对人,因此,不能对任何同学的人格和尊严有丝毫的侮辱或不尊重。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探讨、辨析案例中的思想道德问题和有关的法学概念、法学理论,协助学生以案例说明理论,用理论处理相似的新案例,提高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2)建立激励机制。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鼓励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讨论中,即使同学们的分析过程或分析结果发生了错误,教师也应当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并给予应有的鼓励,然后再帮助其纠正错误观点,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教师可将同学们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考核范围,使同学们重视课前的准备、课中的讨论和课后的复习。

3.教师总结。同学们交流观点之后,教师应当对整个案例进行梳理,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作归纳

总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案例中的关键问题。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案例材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所学的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学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倘若是针对考题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应该告诉学生答题技巧,抓住得分点或考点,用专业术语回答提问。

(二)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受到同学们的广泛赞誉,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运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案例应用与系统讲授相结合。课堂教学应以系统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只能作为系统讲授的辅助方法,而决不能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变为纯案例教学,这是由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教学中,必须保证这门课程的系统性,不能抛开系统性而片面追求案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为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系统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基础。缺乏系统性,知识内容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学生获得的知识只能是零碎的、不全面的,这样就很难理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以及各部门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思想境界的提高和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利的。因此,要坚持案例教学与系统知识传授相结合,在学生全面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研究生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82-02

一、背景

项目教学法多应用在理工科大学的专业教学及职业学院的职业培训过程中;案例教学多应用于法学、经济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实践中。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是:不同于本科英语教学,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功能性以及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英语课程除了自身的语言习得任务以外,还肩负着对学生人文素质和通识知识的拓展。尤其当授课对象为军校研究生学员的时候,英语教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员的指挥及领导能力。但长久以来,研究生英语教学始终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不受重视,也不够吸引眼球,教学模式的改革远没有大学英语范围广、力度大、效果显著。笔者担任研究生英语教学多年,也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即是一次新的探索。之前的课堂模式多是分头施行项目法和案例法,但总有不尽如人意的感觉。在对这两个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及整合后,才发现1+1>2的情形也可以出现在语言教学课上。

二、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定义及特征

1.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及特征。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高度地契合我国现阶段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所以广受欢迎,在很多高校都有实践。该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学者基尔帕特里克于1918年提出,于上世纪70年代风靡德国,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逐渐形成应用浪潮,先后在奔驰、西门子和大众公司进行实践。因此此教学方法也被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和各大工科高校看作是培养关键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在高校广为推广。维基教育技术网这样定义项目教学:项目教学使学习者参与某此能产生结果的项目中去,然而教学过程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效果而不是项目产出的结果。该教学法主要注重的因素是:学生的自主能力、有规划有目标的行动、解决问题的途径过程、相应的社会情境。显然,它是一种在专业教学中将普适功能教育目标,比如学习方法能力、同学间相互合作能力、独立完成能力、责任意识等都能表现出来的教学方式。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在真实情境中具有具体对象的学习安排。项目教学法的特色之处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颠覆,通常的教学方式都是围绕着教师、课本、课堂讲述知识为中心,现在我们可以把它变成“以学生自主学习、现实中实际操作和项目为中心”。它的重点在于强化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通过对科研项目的具体分析,将教与学的过程演变成一个既有课堂书本的理论指导、又能做到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既有教学目标的总体性、又有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是一种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团队性创造活动。鉴于以上描述,项目教学法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是其教学法的主要因素,在理想状态在,每个项目从一开始的创意、标记、实施和最后的项目总结都应该由学生自己亲自完成。(2)产品和行动导向。在现实环境中通过行动来获得典型的实际经验是产品和行动导向的目的所在。也包括对不良学习环境的辨认,针对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并加以实施,使缺陷有所改善。(3)在工作实践中得以学习。我们在完成一项工作产品或提供一种服务,要和理论反思相互结合相连接,不能仅限于动手或机器加工。所以该教学法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教与学的互动连接,不仅主要关注该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融入到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从而达到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

2.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及特征。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及教学目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出色且成功的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课堂的效率和气氛。成功的案例教学包括案例选取、设计,还包括精彩的讲授。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各种实际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起源于1920年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要经常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有很多优点,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许多假设场景无法获取的知识和体会。在教学方面来说,案例教学不仅得到了学术界及业界的极大认可,还被迅速推广到了不同领域包括经济学、法学和语言等。这充分说明案例教学效果有多显著。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基本思想是: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取的,还包括学习者在相关的情景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利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来获得的。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不但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还通过科学合理的案例讨论,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其他综合能力。二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案例教学是把实际发生的各种活动加以详细的分析,把其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这样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到一起,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三是互动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制订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资料和教学要求,不能只当理论家,还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具有相关综合素质并且能够在老师相应指导规定下积极投入其中,做好相关准备,进而得到有用结论。

三、1+1>2: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互补应用

研究生英语多以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为单元,比如:财富与健康、污染与环保、基因与性别等。一个单元视为一个项目,以30人为一个班级计算,笔者的做法是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轮换承担项目,从产品目标的设定、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的实现、产品包装及打包介绍,一条龙服务均有项目组组长带领项目组成员一起协作完成。而每一个项目下还有很多子项目,又可以由单个或两个学生来共同完成。以上是项目教学法的大致安排。至于案例教学法,则是在项目的某一点上选取典型案例从而更深入地分析和展示语言能力。比如在“基因与性别”单元中,基因和性别是主要话题,也是母项目,子项目可以是基因也可以是性别,也可以是双方关系的概述。去年进行到这一单元时,就有学生选取了基因和性别关系这一子项目,使用的案例是男女大脑解剖图,从医学的角度分析了男女大脑构造的迥然不同,因而解释了“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一热门说法,课堂效果很好。

在做综述研究时,笔者发现,之前的项目+案例教学法研究中,项目和案例的比例各有不同。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即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互补应用中,笔者秉持的原则是:前者较宏观而后者较微观;前者多是理念,后者多是实践,这一调整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本科 教学对象 管理学 案例教学

管理学课程则是向学生讲授从事现代管理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管理知识和管理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学习者管理知识的掌握、管理思维模式与习惯的养成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增强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定特定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情境下模拟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连接,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其更多的被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MBA教学所采用,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管理学的本科教学也开始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大量采用,但受传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MBA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探究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队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该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哈佛大学法学院将真实“案件”引入法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后,哈佛商学院开始将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整理成管理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将具体案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企业的真实情境为背景,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来分析企业状况,解决企业问题。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出色教学效果使得这种方法被大量采用并迅速推广至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进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于MBA教学过程中。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1、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管理知识。

“学”以致“用”,而“用”又能促进“学”的巩固与深入,“学”与“用”的紧密结合,能强化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教师的举例解释只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不是直观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缺乏真实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境之后即退出,学生成为主体,他既需要思考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又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在分析、选择、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实现了问题与对策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管理学”课程不仅讲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出题人”,又是“解题者”,通过提问与解答实现知识的传授,这一过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的身份都发生改变,教师成为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必须开始分析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学生的参与性由被动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并增强。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后还需要恰当的语言组织以将其呈现表达出来,从而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案例教学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品质。

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得以锻炼,而依据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主动性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得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在分析给定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需要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这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同时,学生需要依据小组内的分工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发觉自身的特长与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三、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随着本科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开展,案例教学法被引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讲-听”的师生课堂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管理学案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讲-听”的师生单向沟通模式,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渠道互动沟通模式,但在很多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依然是绝对的主体,只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工具,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篇4

关键词:创新思维 直觉 猜想 能力培养

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种形态,与其它创新思维相比,直觉是一种更高形态、更具特色的创新思维,在中学物理教学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但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学十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直觉思维的研究与运用,笔者认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和发挥学生直觉与“猜想”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直觉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对于直觉,中外科学家都有所研究和论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直觉是指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和理解”,①“直觉实际上是一种再认”。②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直觉是指没有明显地依靠个人技巧的分析器官掌握问题或情境的意义、重要性或结构的行为”。③从直觉与逻辑的区别来看,“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④“直觉是研究人员未经渐进的精细的逻辑推理,而以简化的逻辑程序作出的推断”。⑤从本质来看,“直觉是一种潜意识(下意识)”⑥,“直觉是一个人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洞察力”⑦,故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称赞说:“研究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思维。”并指出:“物理学按其本质是一种直觉的科学,理论物理学家应凭借对直接经验的直觉,运用假说思维方法提出假说,即必须首先发现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指导出结论。”⑧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体会,笔者认为,所谓直觉,就是指在知识不断积累的基础上,面对某个物理现象与实验,不是按照逻辑的思路,而是人的大脑遇急思维被大脑内所贮存的信息所激活,因而洞察物理现象与实验本质的瞬间过程。

直觉具有诸多属性,其本质属性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散性。在中学物理教学和实验中,在外界提供的信息和条件不一定充分的前提下,人们的思维留下了许多难以贯通的关键点,运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和推理,难以得出正常的结论,这时就须运用发散性的直觉思维加以解决。这种发散性思维,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在知识积累基础上的顿悟,在发散性思维中,从已知的信息瞬间求得未知的判断。二是顿悟性。人的知识是一个不断累进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当物理教学和实验中某个问题急需求得结论,相关的知识在大脑中被瞬间激活,跨越了逻辑思维的程序和“峡谷”,这个过程的发生和停留的时间短暂,稍纵即逝。这是直觉思维的典型特征,没有知识的累进,就不可能有这种顿悟。三是或然性。直觉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来源于人们对物理现象和实验的感性直观,它的发生、发展受到人们的知识累进和理性思维的影响和限制,往往缺乏严密的逻辑支持。直觉思维具有或然性,往往引发猜想,但这种猜想需要通过逻辑、事实或实验来加以论证。四是综合性。直觉是对物理现象和实验的总体感悟,而不是对物理现象和实验细枝末节的直观感觉。全局把握事物的能力是长时期知识积累的结果,直觉是以整体“通路”呈现出来,因而综合性地把握物理现象和实验的全局是直觉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直觉的来源并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学生多年积累知识、经验与当前实际问题相碰撞而瞬间产生的思想火花,虽然有时人们无法说清楚究竟是哪些知识、经验参与了瞬间直觉过程,但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基础。一般而言,学生对于某一部分的物理知识越熟悉,经验越丰富,理解越透彻,就越容易产生直觉。离开了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毋庸置疑,直觉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直觉都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否对路,还需要依据逻辑、事实和实验来证明。

二、直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不少教师还常常照本宣科、机械推导或简单地、过早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以致学生很难接受抽象的知识点,很难设想物理学家当初是怎样发现和归纳原理的。许多教师并不了解物理学家的发现首先是要经过非逻辑的直觉想象的过程,更不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像物理学家那样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缺少时机、条件和氛围,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缺少生气。反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安排一定的直觉思维阶段,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发生过程运用直观去展开联想、猜想和思考,从中感悟创新的过程,则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会享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创新感受、乐趣,教学效果常常会事半功倍。

“直觉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对信息的加工活动,是在潜意识中酝酿问题而后与显意识突然沟通,于是一下子得到了问题的答案”。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充分肯定直觉在科学发现中的积极作用。运用直觉常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曾有教师在教学“平面成像”知识点时,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本要求做实验,也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把手放在平面镜前移动,让学生观察、思考手与手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关系以及位置的关系,这就引发了学生猜想的极大兴趣,当学生提出种种猜想后,教师再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物理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一个直觉过程,安排这一过程,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追求。

普朗克说:“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而想象力又是通过直觉发挥作用的。”⑩直觉思维常常引发猜想,通过逻辑、事实、实验对猜想加以验证,是学习、研究和理解中学物理问题的创新路径。牛顿也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关于光的微粒说,卢瑟福关于原子的核式模型,惠更斯关于光的波动说、光的电磁说等都是根据一定的事实进行猜想,然后用实验进行证明而取得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直观与想象、归纳与类比,探询规律、寻找结论,这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有效办法。例如单摆周期公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单摆的周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想,学生直觉之后可能会回答“单摆的周期可能与摆长有关”、“单摆的周期可能与摆角大小有关”、“单摆的周期可能与重力加速度有关”、“单摆的周期可能与摆球的质量有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对诸多猜想加以检验,最后证明单摆周期与摆长、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有关,与摆球的质量、摆角大小无关,因而顺理成章地得出公式T=2π 。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问题的提出,规律的发现,乃至选择什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应尽量及时引领学生发挥直观作用,大胆进行猜想,但教师应注意引领学生直观的发挥。在引入“电流的磁场”时,先让学生猜测“雷击发生时,正在航海的船上的罗盘针发生了偏转,是什么原因?”在学生直观、猜想的基础上再设计实验证明之。又如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这一规律时,先让学生类比水流进行猜测,再用实验证明之。有时也要有意安排一些学生可能猜错的“陷阱”问题,能用冷水使烧瓶中的热水沸腾吗?绝缘体能够导电吗?重为5N的水能产生10N的浮力吗?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大脑储存的信息被激活,在直观作用下,进行大胆猜想,再用实验佐证。一系列实验使学生明白:直觉可贵而不可靠,直觉思维水平会在训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较大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证明,如“压强的概念”、“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衡”等几乎所有的知识教学都可以安排一定的直觉阶段,只要遵循知识积累与形成规律、遵循学生智力发展规律并掌握好教学的生动与进度,就能同时促进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具体路径

直觉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直觉思维能力需要培养,才能发掘并不断提高。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路径有许多,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通过物理学史上的生动事例加强学生对直觉思维的认识。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许多事例证明,物理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往往是发端于直觉思维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例举这些事例,让学生对物理学知识感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对直觉思维的认识。例如:阿基米德在浴室洗浴的时候发现了浮力,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方法;在丹麦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之后,从1824年至1828年,法拉第猜想既然电荷可以感应周围导体导体使之带电,磁铁可使感应铁质磁化,那么,电流产生的磁同样能感应出电流来,通过大量的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安培从电流磁效应现象直觉到磁的成因应是电流,提出了分子电流的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这些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生动事例,本身就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势导入知识点,学生能较快接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直观知识。常年教学活动中不断穿插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直觉的感性认识,对于他们养成和运用直觉思维很有帮助。

第二,不断培养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多种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有多种形式,主要有直觉判别、直觉想象、直觉启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不断由浅入深地加以训练。

直觉判别是对物理事物的一种快速识别,是一种非逻辑性的识别,是知识累进基础上逐渐养成的一种识别能力。直觉判别相当于人们常说的洞察力。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继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后,居里夫人直觉“放射性”的价值,于是将自己的研究转入放射性研究,在实验研究展开不久,她直觉判别放射性不是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应在原子的更深层次。不仅铀有这种特性,其他元素也应该有。当发现了铀和钍的放射现象后,她直觉应该有比铀、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于是又发现了镭。几乎每个物理学家都是凭着高度的直觉判别力,在对研究对象有了初步印象,进行大胆猜想后,再加以逻辑、事实、实验佐证,经过艰难的努力,最后发现新的理论。也就是说,物理学新理论的发现,往往直觉判别立下了头功。因而爱因斯坦说:“物理学最高使命是得到那些普遍的规律,而通向这些规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规律。”{11}直觉判别的养成路径,一要不断积累物理学知识,使学生头脑中充满物理学的符号与图象;二是通过物理学史上直觉判别事例的精心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直觉判别;三是加强对学生直觉判别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训练。

直觉想象是在直觉判别的基础上,跨越逻辑链,对于未知的物理知识领域进行合理的联想、思考和探索的探索过程。一般而言,当研究者要研究某个物理问题、外界并没有提供充分的信息时,大脑会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发挥充分想象力,借助于想象,用猜测、假想来沟通已有的知识和未知的通路,形成一定的结论,然后再通过逻辑、事实、实验加以佐证。爱因斯坦的相对性理论实验、升降机理想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等,都是借助直觉想象完成的。直觉想象在人们发现物理奥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知未知领域的重要思维方式。直觉想象的养成路径,一是联想和模拟物理学家在物理发现过程中的直觉想象,让学生充分了解直觉想象的重要作用;二是在逐渐形成直觉判别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直觉想象能力;三是养成直觉想象的良好习惯,逐渐培养较强的创新能力。

直觉启示是在直觉想象基础上,在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被外界的某种信息所激发而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的直觉思维状态。在物理学史上,牛顿刚研究万有引力定律时,对地球的真正形状并不十分清楚,因而他得出地球是扁球形的见解,后来是受李希的启示而打开了研究的思路。开尔芬“光杠杆”的发现,“威尔逊云室”的发明,都得益于自然界的启示。他们都是在沉思某一问题“山重水复”之时,忽然从外界传来某种信息刺激,使难以连接的思想通路顿时连接上了,整个问题的关键环节得到彻底解决。直接启示在物理学发现、研究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直觉启示是在深入某个物理问题研究、学习过程中,经过直觉判别、直觉想象之后,若能发散思维,若能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就能在瞬间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

第三,选择适当的物理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解物理题,尤其是求解开放性、探究性的物理问题是一项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在进行这项工作中,直觉思维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解题中,解题者不存在有无直觉思维的差别,只有直觉思维参与多少、质量高低的差别。要提高学生自身的直觉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注意有选择地通过适当的题目加以直觉思维是强化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中挑选出答案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再例如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导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其答案的发散性,也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英国著名病理学家贝弗里奇的观点。

②美国现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H・A・西蒙的观点。

③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J・S・布鲁纳的观点。

④数学家彭加勒的观点。

⑤吴岱明:科学研究方法学,湖南人民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⑥秦骏伦:创造学与创造性经营,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版。

⑦吴岱明:科学研究方法学,湖南人民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⑧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47页。

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相关论述,参见《钱学森文集》,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⑩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1858年4月23日出生。从师于名家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夫,年仅21岁即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次年任慕尼黑大学讲师,1885年任基尔大学特命教授。1912年任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1}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756页。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钱学森.钱学森文集.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吴岱明.科学研究方法学.湖南人民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秦骏伦.创造学与创造性经营.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版.

篇5

关键词:针灸学;CBL教学;LBL教学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是基于课堂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以授课为基础,系统、全面地讲解专业基本理论,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保证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针灸教学基本上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对临床实践中的辨证选穴、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不大,多笛生学习后取穴不准、不会下针。如何改革传统的《针灸学》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能灵活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疑难问题、提高临床疗效,才是针灸学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针灸学》是中医教学中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课程之一,现行《针灸学》教材包含上、中、下三篇,分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应用三大块,其中,经络腧穴理论是基础,刺法灸法是手段,针灸应用是目的。本课程具有知识点多、与临床联系紧密、实践操作性强等特点,单纯采用LBL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笔者在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上,也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case based learning, CBL)值得进一步总结和应用。

1 LBL 结合CBL 教学模式探讨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是以临床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讨论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由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 based learning,PBL)发展而来,是以临床案例为基础的PBL 教学[1]。CBL 教学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案例为先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2]。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率先使用案例教学[3],CBL真正被引入到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被应用于中医针灸学教学中相对较晚,直至2001 年相关文献报道才逐渐增多[4]。

CBL以精选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围绕病例查找资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提高自身分析临床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CBL教学法对老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也必需阅读大量资料,充分备课。小组讨论的方式也密切了师生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CBL教学需要良好的自学环境以及优秀的师资力量做支撑,对于选定内容的讲解是足够广泛和深入的,但缺乏传统教学的系统性,对于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学生而言,缺乏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探索能力,势必会导致学习的盲目性,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针灸学的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内容多学时少,学生多教师少。因此,根据针灸学的自身教学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传统LBL讲授模式与CBL模式相结合方法进行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CBL与LBL的互相穿插与渗透。在前期理论学习阶段,由于针灸学知识点多,涵盖面广,可运用LBL 教学法结合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多媒体手段系统讲授针灸学基本理论知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引入相应的典型教学案例,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跨章节的深入探讨和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CBL模式的具体方法如下:①教师根据不同内容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②学生被分为4~6人一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③由组长分工,查阅教材、文献、网络资料,针对案例做出答案和总结,制作PPT幻灯片;④每次课由各组组长做主题发言,报告各自的分析讨论结果,其他同学、指导教师共同参加讨论;⑤教师结合学生讨论的不同结果,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解决案例的思路、方法。

2 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展望

CBL教学模式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相对于传统的教授法来说,案例教学法强化了学生的主置,提倡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灵活运用知识,使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这种授课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改进和完善。

2.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CBL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导教师水平的高低会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教师应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在熟悉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准备案例,在研讨过程中,积极营造气氛,适时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针对学生的发言,肯定其中所包含的创意意识和思维方法,并提出自身的看法和补充意见。

2.2精心筛选教学案例 在针灸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不同的途径,或教师的临床实践或经典医籍,精心筛选典型案例充实课堂教学。在选取案例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典型性;②精炼性;③难易适中;④生动性。

2.3合理分组 CBL 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是分组合理。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年龄、性别、成绩等因素,确保小组成员间能够团结协作。同时也要保证小组内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创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开放式学习的氛围。

2.4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为促进《针灸学》教学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体现考试的客观性,真实反映教、学两方面的情况,实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改变以往一考定终身,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课程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更为全面地评价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互动教学、划经点穴课堂考核、CBL讨论等多层次的考核模式,全方位了解和考核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C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予学生,更要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既能保证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又引进了CBL教学法中基于临床疾病进行分析讨论的特色,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Williams B.Case based learn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is there scope for this educational paradigm in prehospital education[J].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2005,22(8):577.

[2]Srinivasan M,Wilkes M,Stevenson F,et par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 effects of a major 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J].Academic Medicine,2007,82(1):74.

篇6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案例教学法 教学模式

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帮助大学生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的主阵地。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内容较抽象、空泛、说教味较浓,任课教师感到“难讲”,而学生也对学习《基础》课缺乏动力。在新形势下,如何上好《基础》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关键是创新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抽象的理论内涵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是增强学生认同感,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传播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而且还能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内在的德行体验,完善学生人格。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兰德尔教授最早把案例教学法引入法学教育。从此,这种教学法走进大学课堂并风靡全球.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介绍到中国。案例教学法是以情景学习理论、认知弹性理论为基础,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它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判定、分析和研究,阐明某一学科的一般规律以及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它也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手段。案例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自主归纳出适合个人特点的有效思路和逻辑方法,并把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使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真正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具体到《基础》课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利用真实的事件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沦、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知,案例具有独特的优点:真实感人、鲜活有趣,感染力强,容易被学生接受,让事实说话,才能使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基础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课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课教学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和权威,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教学中的被动地位。教师偏重于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而学生则偏重于死记硬背和照本宣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倡,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于现代教学。我们提倡案例教学模式,在这种导学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双主体关系。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学为主线,建立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运用案例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能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综合素质,并最终达到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具体来说,在《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中运用案例教学主要有以下积极意义和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为同学之间的观点交锋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平台,能够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氛围中分享彼此的观点,它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无所顾忌地与教师、同学展开交流。成功案例教学的课堂表现常常是唇枪舌剑,一个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马上又被另一个同学周密的论证了。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营造了一个充满“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作为学习的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人格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也正是这种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气氛之中,有效地感染和鞭策学生和睦团结、进取创新,并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设了弹性的空间,它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力求为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自然十分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民主式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被动学习情境,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案例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条件下独立思考、独立决断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没有预定的、唯一的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它重视的不单纯是正确答案本身,而是学生得出正确答案、获得真理的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不依赖权威结论的独立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升华与质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大家在合作中相互沟通,在沟通中增强合作,各种观点和解释将会变得多起来、丰富起来。在案例教学这种环境中,大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并且学会互相尊重和协作,努力为他人的学习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便彼此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快乐。素质是一种内在的索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参与合作的精神,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坚持案例教学的恰当使用,必然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

三、案例选择的原则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的精选与否也成为检验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案例选择,要依据《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大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思想性和政治性相统一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的选择要遵循思想性和政治性相统一原则,尽量选择一些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关的案例,突出思想性和政治性。在对案例讨论中,鼓励学生对校园和社会上的热点道德和法制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并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观念来引导学生,对学生的一些偏激观点进行及时正面疏导。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光要备好教材内容,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在案例选取上,除了突显思想性和政治性外,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校园中发生的事件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时代性原则

在教学案例选择上,教师应尽可能及时地补充、更新,选取新近发生且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进行解析。这样不仅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因其发生不久,学生也清楚前因后果,避免了过多纠缠于事件内容而忽略了理论的讲解,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禹.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9(4):66.

[2]王芳.典型案例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4):32-34.

[3]雷继元.论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35):107-108.

篇7

关键词: 单片机 项目教学 动手能力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是江西省第一批高等院校转型大学之一,转型的目的是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通、本科教育与中高职教育相贯通、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专业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力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单片机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以极高性价比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市场前景广泛,发展迅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作为本校机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利用先进的项目教学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兴趣和动手能力。

1.项目教学法的简介

项目教学法的萌芽是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1]。我国对项目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都比较晚,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也叫项目教学或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2]。其目的是在教学中把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根据需要做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2.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单片机这门课程,不仅仅是掌握单片机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教学法的体验,提高自己动手搭建单片机硬件系统的能力,培养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养成面对问题时能解决的一种好习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单片机项目教学法的采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参与一个完整项目的分析、设计、模块化实现的全过程,这样就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单片机和电路的知识,使学生深刻解项目完成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对项目的参与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从下表可以比较传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异同,与理论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法不同,项目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品质,为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1 传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异同比较

4.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4.1前期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两个方面。教师应具备机电专业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把工业场景尽可能地引入教学过程中,比如交通灯控制系统、LCD显示实验、工业机器人手臂控制系统等。

学生的准备包括学生适应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及对所学单片机知识内容的提前预习等。

4.2项目的实施阶段

以D/A转换技术为例,具体说明项目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项目一:D/A转换技术。

实践任务:波形发生器的设计。

理论学习:D/A转换芯片0832的性能及编程方法;D/A转换芯片0832与单片机接口技术。

实训环境:微机实验室,学生每3人一台电脑。

学生分组:(1)学生按照自愿原则进行分组;(2)将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

给出任务后,对各个小任务进行优化分配,学生按分组后进行任务分工,查找相关的资料,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通过这个阶段,学生熟悉所用数模转换器的性能指标、与单片机接口的相关电路知识。然后进行电路设计,边做边查找相关技术资料,同时老师在本阶段进行指导,发挥学生的潜能及知识的拓展。在绘制电路原理图后,完成电子器件的选择,并进行元器件的焊接、电路调试及程序调试。

4.3项目的评价

对数模转换技术任务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是项目教学开展的关键环节,既是对前一阶段项目教学成果的总结,又是后续教学开展的起点。

4.3.1对学生电路设计作品的评价。首先对小组的电路设计图,制作电路板,调试结果等进行打分,然后对和每个学生相关参与的部分进行小分统计。

4.3.2学生参与学习情况的评价。大部分学生对项目的参与都比较积极,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主动获取资源的方法,遇到问题相互之间进行了多次无领导讨论,这说明项目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高校转型促使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应用型高校对专业教育和课程要求都提出新的不同的要求,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该方法在单片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模块化的任务,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让项目教学法应用到更多的课程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赵鑫.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8.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原则;实施

一、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的意义

1. 有利于气氛的活跃,效果的提高

《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系统较强的公共课,学生感到抽象、枯燥,缺乏热情与兴趣,学习上消极应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法可把课本中抽象难懂的理论、概念以通俗、易懂、直观的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老师启发和引导下进行积极有效的讨论,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调动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再成为课堂附属品,而且能够充分挖掘出学生学习潜能,达到对教材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显著提高教学成效。

2.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创新思维的养成

案例教学中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以往事件的切身感悟,透过对以往经验的加工、再造,使他们以全新的方式重新阐释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的已有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

3. 有利于教学相长,实效性的提高

案例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热情,又增加了彼此间的信息与情感交流,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从而使得教学实效性大大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1. 时代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选择案例时,应尽可能从当前国际国内正在发生的热点时事中捕捉素材,尤其是精心挑选学生近阶段普遍关注的一些事件,加以提炼概括,增加教学的鲜活感和实效性。比如讲到《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这一章时,可以选择“日本购买事件”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渴求欲和兴奋点,积极加入到讨论过程中,使学生们对捍卫国家,维护祖国尊严有更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2. 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就是在选取案例时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相一致。把案例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顺利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它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最终教学目的。案例是为了讲授理论的需要而设计,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那么整个课堂就成了讲故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学生,但偏离了教学的内容,脱离了教学大纲。因此,所选择的案例要能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

3. 典型性原则。所选的案例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在讲课过程中不仅要阐述书本中的具体理论,还要注意选择一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碰到的典型性案例来引导、教育学生。所举的案例要真实,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局,让学生感到真诚、可信,不是随意捏造的事件;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使学生能够从案例中获得健康、向上的、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正能量。多选正面的,少选反面的案例,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还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

三、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实施程序

1. 精选案例。选择适当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教学案例法的先决条件。案例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或某一现象、某一具体问题的典型再现,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选择适合的案例或安排学生收集某一典型的资料,它要求符合学生和时代实际,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于其中,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选取案例时注重案例真实可信,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尽可能选取真实感人的最新案例,如历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故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故事,以使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从而使学生自觉的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能。

2. 分析案例。案例教学法采取的是大课堂、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集体课堂讨论法来进行,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一人独唱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展现出相关案例供同学们深入思考,开动思维的机器,,获得答案。师生互动交流,活跃气氛,从而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有必要对理解不透的问题及时启发,使学生达到“明理”的目的。以此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概念或原理达到达到融会贯通。为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还应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教师与学生有效的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以便缓解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所产生的矛盾。

3. 总结案例。教学最终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的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基础课》的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也是这样。中肯、恰当的案例总结评价,能够及时发现讨论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且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理解书本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总评案例时既要从理论上做出精辟的阐述和概括,又要指出学生在讨论时存在的优缺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避免了“一言堂、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对于教师讲课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提高了实效性。因此,我们在《基础课》教学中应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金妙翠.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2(16).

[2]戴艳军.浅谈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9).

推荐期刊
  • 北外法学
    刊号:--
    级别:省级期刊
  • 法学
    刊号:11-1648/D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中外法学
    刊号:11-2447/D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清华法学
    刊号:11-5594/D
    级别:CSSCI南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