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8:55: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儿童护理评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早产儿 新生儿 疼痛 评估
过去几十年因科技和药物的发展,使得高危险性新生儿的存活率增加,因此一些使组织受损的疼痛处置也相对增加,但还是缺乏安全且有效的策略。
早产儿和新生儿尚未具有语言能力,若要评估他们对疼痛的感受就必须依其行为来推论,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对于早产儿和新生儿疼痛,应该具备有敏锐的评估能力,并能给予有效减缓疼痛的处置,才能使早产儿和新生儿达到健康舒适的状态。本文将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疼痛反应、各种减缓疼痛的措施和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评估及处理逐一讨论,以期能给护理人员在临床上能提供早产儿和新生儿有效的疼痛处置。
1 早产儿与新生儿的疼痛反应
研究发现表明神经系统在胎儿早期即已开始发展(Wolf,1999),且分布到骨骼及皮肤,怀孕周数28-30周时神经密度已相当于成人。早产儿与新生儿的体表面积比例比成人大,且相较于成人有多且浓密的痛神经纤维传递冲动,加上早产儿与新生儿传导痛的神经纤维所分泌的endorphine较少,因此比成人更能感受到治疗过程所产生的微小疼痛。
疼痛会引起他们身体一连串的反应,例如:心跳加快、血压的波动、脑缺血机会增加等,会造成脑血流的变动、压力荷尔蒙的产生及行为的改变而影响复原情形(Gibbinsetal.2002)。
2 减缓早产儿与新生儿疼痛的措施
目前减缓早产儿与新生儿疼痛的处置,主要分成三类,分别为非药物性减缓疼痛的措施,如:非营养性吸吮和口服蔗糖)或葡萄糖;局部减缓疼痛的药物,如Eutectic Mixture of Local Anesthetics(EMLA),以及鸦片类止痛剂常用的Morphine及Demoral。
2.1 非药物性减缓疼痛的措施
非营养性吸吮是近年来减轻疼痛的措施之一,而减轻疼痛的吸吮速率必须平均达32次/分钟,才有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Pickler及Reyna(2004)研究指出非营养性吸吮可以增加经皮的血氧浓度、减低不安和减低清醒时间的抵抗行为以减轻疼痛。
研究表明,蔗糖有效止痛的浓度剂量由12,c-25c,葡萄糖有效止痛的浓度剂量为24% 0.3cc-30% 2cc皆可达到止痛的效果。Johnston等人(2002)建议以蔗糖止痛应该常规性地用在32周以上的早产儿,建议在扎足跟、静脉注射或当有侵入性治疗、组织损害或预估此医疗处置将会引起疼痛时,给予蔗糖或葡萄糖止痛将会是便捷且无副作用的措施。
表一 以蔗糖或葡萄糖减缓疼痛的相关研究之比较
2.2 局部减缓疼痛的药物
EMLA 是一种含有 lidocanine 2.5% 和 prilocaine2.5% 成分各含一比一,稳定性高的混合软膏,它可以在执行各种有关皮肤表浅的医疗处置时提供局部麻醉的效果(Kaur, Gupta,& Kumar,2003)。目前有关早产儿和新生儿使用 EMLA的研究不多,表二是相关研究报告,其研究皆采双盲随机控制实验的设计,所使用的剂量,覆盖时间和范围之比较。
Gradin 等人(2002)指出瑞典已研究使用EMLA于新生儿是安全的,建议可使用在早产儿和新生儿减缓疼痛的 治疗;但是却不适用于对酰胺类局部麻醉剂过敏者和变性血红素血症者 。但是研究人员建议若一天需多次使用EMLA 或整周甚至几个月连续使用 时,必须常规性的监测血中甲基红血球的数值。
2.3 鸦片类止痛剂
鸦片类止痛剂可以减低使用人工呼吸器的压力,并用在手术后、插胸管甚至放置心肺体外循环机 时的止痛。用于新生儿的剂量一般由静脉或肌肉注射给予的剂量为每公斤0.05-0.2mg,而口服的剂量为静脉或肌肉注射的3-5倍(Young & Mangum,2001)。
Tibboe等人(2005)的研究指出,临床实际给予的鸦片类止痛剂剂量并不会产生副作用,所以若依照给药的准则并严密监测其生命征象,应不至于因担心产生鸦片类止痛剂的副作用而使其成为疼痛治疗的限制。
表二 以EMLA 减缓疼痛的相关研究之比较
3 护理人员的疼痛评估与处置
Warnock和Lander(2004)曾指出评估及测量疼痛是治疗疼痛的基石,特别是确认新生儿疼痛的反应。针对成人疼痛的研究指出除了与自己对疼痛的相关经验外,护理人员解释成人疼痛和决定介入之过程也与工作年资和教育程度有关,而导致不同的评估结果。
Mackrodt和White(2001)指出美国儿科学会所提出预防及处理新生儿疼痛和压力的政策,并使用一致性且有效的评值方法。Reyes也认为统一疼痛评估量表是必须的。表三为多个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发展的疼痛评估量表,评估项目包含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表三 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已发展的疼痛评估量表
4 结论与建议
回顾所有相关葡萄糖或蔗糖及EMLA减缓疼痛之研究,研究对象若有以下之情况,则排除在收案的条件外,例如:神经肌肉病变、脊椎受损、感染等,但也正因如此,对痛觉的刺激无法产生反应的早产儿和新生儿,未列为研究对象,所以在评估疼痛和使用文中介绍减缓疼痛的处置,其效果则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由文献中可以了解新生儿科护理在美国是一个专业的领域且已约莫达三十年的历史,但是对新生儿和早产儿相关医疗处置的疼痛评估,至目前为止还在不断研究发展中。回顾国内文献,极少有以疼痛评估量表评值新生儿和早产儿疼痛程度并依此给予减缓疼痛的措施。
护理人员是照护新生儿及早产儿最亲近也是最重要的人,所以护理人员应多加强疼痛评估及处理的能力,通过专业的评估从而建议医师何时该给予药物性止痛剂。相信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护理下,可以提供新生儿及早产儿免于疼痛的情境,减少合并症,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进而提高照护品质。
参 考 文 献
[1]莫丽萍,李梦妮.新生儿疼痛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02).
关键词:住院患者;跌倒;护理预案
住院患者跌倒是医院常见意外事件之一,不仅导致住院患者身体损伤、延长康复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影响医院的信誉。我国住院患者跌倒大多发生在老年人和儿童群体,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儿童群体却没有的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防范儿童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保证儿童住院患者的安全,本院制定了防范儿童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预案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材料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所收治患儿中发生了10例儿童跌倒事故,其中3~5岁,发生5例;7~9岁,发生3例;10~12岁,发生2例。自2007年1月起,实施预防跌倒的护理预案,对所收治患儿观察。
2 护理预案
2.1 评估方法
2.1.1 入院评估:儿童患者在入院时,在家长陪同下对儿童进行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评估分为4个方面12项指标,在评估过程中,每次出现评估症状得1分,如果该项没有出现或不具备该项的症状,得分为0,将得分相加超过1分的儿童患者属于住院跌倒的高危人群。见表1。
表1 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
2.1.2 及时动态评估: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身体状况,使用药物等都会发生变化,为了更好的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应每周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
2.2 护理对策
对住院儿童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分数越高者需要帮助的程度就越高,根据分数制定防范住院儿童患者跌倒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针对入院评估和住院期间动态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作好如下护理。
2.2.1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患者在入院时,责任护士要详细讲解各种设备的使用,尤其是床边呼叫铃的使用,引导患者和家长熟悉住院环境。要求住院患者和家长保持病房的整洁和有序,走廊内不要放置杂物,保持地面的干燥和清洁,必要时在地面上放置防滑垫。对于好动的儿童患者可适用床边护栏对其进行约束。对于那些视力障碍的患者,要在家长的配合下进行护理。
2.2.2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入院初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患者既往病史,针对不同疾病可能发生的跌倒进行不同宣教。如有视力障碍,嘱其下地行动时,一定要在家长的陪护和搀扶下行走;如有眩晕感、头痛、头胀及要时告知医生,尽量避免独自行动。
2.2.3 告知患者家长跌倒风险,加强患者家长的健康教育:患者入院评估或住院期间动态评估存在危险因素得分≥1者,应明确告知患者的家长患者有跌倒的潜在危险,提高防范意识 通过入院须知、宣传栏、举办讲座、发放资料等形式教育患者及家属掌握预防跌倒相关知识,分析可能跌倒的诱发因素,讲明跌倒的所致的伤害及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家长对跌倒危险性的认识[1]。对于各项预防患者跌倒的措施要落实到个人,实行护士责任负责制。同时针对儿童自立能力差的特点,要对患者家长进行安全防护知识宣教和护理培训,并取得患者家长的积极配合。
2.2.4 预防药物影响:患者入院后,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增加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要谨慎使用这些药物,尽量限制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在使用这些药物前做好用药指导,让家长和患者了解正在服用的药物,如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等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增加跌倒危险,预防患者跌倒的发生。
2.2.5 合理排班,加强护理:针对儿童患者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应根据患者的需要合理排班,增加护士人员和力度。责任护士在值班时间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安全隐患,对低龄、有跌倒史、服用影响精神和行为药物等高度跌倒危险性的患者给予一级护理。主动关心患者的起居饮食,落实安全防护用具,做好生活护理,减少因护士人力不足对患者照顾不周而带来的隐患,满足患者的身心安全需要[2]。
3 结果
通过综合评估患者住院前、住院期间的儿童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加强与患者家人的沟通,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合理排班,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等措施,做到预见性地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解决,有效的控制了儿童患者住院期间跌倒事件的发生,保证了住院患者在院期间的安全,减少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纠纷。2004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发生了10例儿童跌倒事故,自2007年实施预防跌倒的护理预案以来,无1例儿童跌倒。
4 讨论
住院患者跌倒是由于身体、疾病、环境、药物不良反应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既包括生理因素、病理因素,也包括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3]。因此,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预防住院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跌倒的护理预案应从多方面抓起。本院制定的护理预案,通过加强评估、宣教、沟通、预防、护理等过程和细节,做到对有跌倒风险的儿童患者的有效、灵敏的监测预警,对增强护士安全防范意识及保证住院儿童患者的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妙玲,应燕萍.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广西医学,2007,9(29):1346.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a)-0150-0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由多种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胸闷等,常常在夜间或者清晨发作或加剧;若诊治不及时,可危及患儿生命。目前,儿童哮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已成为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做好儿童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但是儿童哮喘的防治不仅仅只依靠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还应该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居家自我护理水平,改善健康状况,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根本目的。为研究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效果,该院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诊治的100例5~14岁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该院就诊进行哮喘治疗的100例5~14岁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属于轻、中度持续哮喘,符合200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2]。排除毛细支气管炎、肺结核、气道异物、先天性心血管病等疾病;随机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7.24±1.32)岁,轻度28例,中度22例,平均病程为3.68年;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7.58±1.46)岁,轻度23例,中度27例,平均病程为3.56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急性发作时予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片或特布他林片)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护理,健康教育包括:哮喘危险因素和诱因,饮食原则,用药指导及家庭保健内容等。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居家自我护理干预,由儿科医生、护师进行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和随访,均受过专业统一的培训,干预时间为3个月。居家自我护理包括:①寻找哮喘患儿诱发因素,且减少诱发和复发次数;②指导患儿正确规律用药,包含用药时间、次数、剂量;③教导患儿有效的自救措施;④教导患儿使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进行自我检测;⑤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和记录,学会自我评估病情;⑥制定运动方案:根据患儿病情及自身情况,制定哮喘患儿运动方案,做每周不少于3 d,每天不少于20 min的有氧运动(慢跑、健身操等);⑦做患儿心理咨询,及时疏导;⑧督促患儿定期复诊,且每月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儿病情变化。
1.3 效果评估
1.3.1 居家自我护理评估 参照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全国哮喘儿童知信行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哮喘儿童居家自我护理行为问卷”表,包括日常行为、处理行为、控制行为和检测行为4个维度20个项目,每个维度包括5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计分为1、2、3、4、5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儿居家自我护理水平越高,经过该院儿科医师和护师对问卷项目进行评估,内容有效度为95%。治疗后1个月,对患儿进行居家自我护理水平评估。
1.3.2 哮喘控制水平评估 通过观察哮喘患儿进过治疗后1个月内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和住院次数等方面进行哮喘控制水平评估。
1.4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录入数据,选择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居家自我护理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1个月,干预组在日常行为、处理行为、控制行为、检测行为及总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哮喘控制水平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1个月,干预组在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住院次数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儿哮喘控制水平情况比较(x±s)
3 讨论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自我护理行为干预; 学龄期; 支气管哮喘
The Value of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for School Aged Children with Asthma/CUI Qiong-ying,QI Xiao-ping,CHEN Huan-l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8):101-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for school aged children with asthma. Method: 115 school aged children with asthma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had 57 cases, were given health education,observation group had 58 cases, were given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in the ba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of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ability score, asthma control, asthma attack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After nursing, the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re-nursing and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Self nursing behavior intervention; School age; Asthma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05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8.028
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规范化防治主要包括准确诊断,规范化治疗与健康教育。同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提高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行为水平,从而改善健康程度,达到有效的哮喘控制效果[1]。本研究探讨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对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儿科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115例,全部患儿均符合200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的哮喘的诊断标准[2]。全部患儿家属对本研究试验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6~16岁,平均(8.24±1.05)岁,病程:1~90个月,平均(45.16±2.14)个月,轻度哮喘26例,中度哮喘32例;对照组:57例,其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6~15岁,平均(8.21±1.06)岁,病程:1~88个月,平均(45.14±2.31)个月,轻度哮喘27例,中度哮喘3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与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的基础上采用自我护理行为干预。
1.2.1 健康教育 (1)护理评估:全部患儿及其家属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建立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护理病历资料,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程度给予不同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轻度哮喘患儿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辅舒酮)雾化吸入治疗,中度哮喘患儿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雾化吸入治疗,并配合雾化吸入护理。在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哮喘急性发作时,立即采用短效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治疗。(2)健康宣教小册子:向患儿家属发放健康宣教小册子,小册子内容包括:哮喘诱发因素(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哮喘的诱发因素,避免接触哮喘的诱发因素,以降低哮喘急性发作风险);饮食原则;用药指导与家庭保健等相关事项。(3)健康宣教讲座:护理人员嘱咐患儿家属于患儿复诊时积极参加健康宣教讲座,共2~3次,30 min/次,邀请哮喘专家讲解有效控制哮喘的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哮喘的诱发因素、哮喘的预后状况,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必要措施,雾化吸入激素的安全性;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与用药方法。(4)采用个别指导、小组式教育方式增强患儿及其家属对哮喘的防治信心。
1.2.2 自我护理行为干预 以2名儿科医师、2名护师、1名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护理小组成员,护理小组成员均为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并进行统一培训。护理小组成员对患儿实施综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并负责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与随访。首先,护理小组成员与患儿建立良好与相互信任的关系,并制定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方案:(1)寻找哮喘诱发因素:辅助并提高患儿对哮喘诱发或危险因素的识别与处理能力,制定降低或避免接触哮喘诱发因素的方案。(2)学习哮喘相关知识:了解并熟悉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临床症状与处理对策,指导患儿在哮喘急性发作时或哮喘病情加重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3)准确用药的指导:指导患儿准确用药,每月对患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模拟仿真培训,采用药品仿真模型,检查患儿雾化吸入治疗方法的准确性,以保证足量药液的有效吸入。同时,向患儿及其家属强调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药物安全性,以解除患儿及其家属对用药安全及其药物对患儿生长发育负面影响等方面的顾虑,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4)病情评估的指导:指导患儿准确掌握并应用峰流速仪,指导患儿每天定期采用简易峰流速仪用于测定峰流速值,并将相关数据记录于表格,学会准确评估病情程度与阶段性药物治疗效果。(5)病情分析:坚持每日完成哮喘日记的写作,日记要求详细记录天气温度、天气湿度、特殊饮食、哮喘时间、哮喘频率、峰流速值等。(6)哮喘控制水平评估:教会患儿采用《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培养患儿自我监测哮喘病情的能力。(7)运动行为干预:指导患儿制定《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运动方案》,根据患儿自身状况制定运动方案,每周3 d,每天≥30 min的健身操、慢跑等有氧运动。(8)心理行为干预:由护理小组成员中的心理咨询师执行,及时发现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每个月1次,30 min/次,干预时间为6个月,每次干预完成后完善电话回访,保持电话联系,便于电话咨询。
1.3 观察指标
1.3.1 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评分 采用自制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行为问卷》[3],实施调查方式评估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采用统一指导语向患儿讲明调查目的与调查注意事项,使患儿正确理解并完整填写调查问卷,调查者确认无漏项后回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日常行为、自我护理行为、哮喘控制行为与自我监测行为等4个维度,正向计分1~4分,其中“从不”计1分, “偶尔” 计2分,“经常” 计3分,“总是” 计4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越高,由2名护理专家与2名儿科哮喘专家问卷调查项目进行评议,内容效度为0.96,信度系数为0.72。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评分的差异。
1.3.2 哮喘控制程度 采用《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调查[4],调查问卷包括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对哮喘控制的自我评估、急救药物应用频率、哮喘夜间症状、哮喘喘息症状、哮喘导致的活动受限程度,其中25分为哮喘完全控制,20~24分为哮喘部分控制,
1.3.3 哮喘发作程度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与住院次数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日常行为、自我护理行为、哮喘控制行为、自我监测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日常行为、自我护理行为、哮喘控制行为、自我监测行为)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哮喘控制程度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哮喘完全控制率、哮喘部分控制与哮喘总体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全部患儿哮喘完全控制率、哮喘部分控制与哮喘总体控制率明显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与住院次数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与住院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全球哮喘防治战略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prevention strategy,GINA)制定提高了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但不能完全消除支气管哮喘发展的致病原因[5]。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大量文献[6]证实,健康教育管理在控制哮喘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关于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在改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中的价值研究较为罕见。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是指在儿童个体在维持与促进健康采取的一系列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干预活动[7]。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常见于学龄期儿童,其治疗效果不仅与患儿的病情具有紧密的关系,同时,哮喘的控制效果与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具有一定的关系[8]。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健康教育与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日常行为、自我护理行为、哮喘控制行为、自我监测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护理后,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患儿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健康教育患儿。揭示了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显著改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减少或避免哮喘诱发因素,减轻喘息症状,从而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9]。同时,全部患儿哮喘完全控制率、哮喘部分控制与哮喘总体控制率明显高于护理前,但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患儿的哮喘完全控制率、哮喘部分控制与哮喘总体控制率明显高于单纯健康教育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与住院次数均明显少于单纯健康教育患儿。揭示了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在改善哮喘控制程度与哮喘发作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治疗是一个长期阶段性过程,积极辅助患儿寻找哮喘诱发因素,根据患儿病情程度制定有效的行为干预方案,使患儿主动参与哮喘的控制过程,执行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依从性[10-11]。在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期间,考虑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学习能力强,但持久力与意志力较为软弱等特征[12]。护理人员应加强短信与电话随访,不断监测患儿自我行为干预能力,以达到有效控制哮喘的目的,同时发挥有效的人力与物力资源以有效对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进行干预,提高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从而改善哮喘控制效果,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13-15]。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在改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哮喘控制程度与哮喘发作程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昀.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对哮喘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7):1082-1083.
[2]郑秋珍.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对缓解期哮喘患儿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3):274-275.
[3]宋雪娴.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3):99-100.
[4]任秀明.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对学龄期儿童哮喘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5):220-221.
[5]杨淑梅,王丽君,,等.临床护理路径对哮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5):154-156.
[6]苏春燕,葛琪,李美花.常规护理和居家自我护理对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学,2014,20(22):97-98.
[7]王厚玲.Orem自我护理模式在儿童哮喘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27-29.
[8]赵艳红.健康指导对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0):2268-2269.
[9]罗悦虹.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4,33(1):150-151.
[10]施丽萍,夏珊,方丽.自我管理护理模式在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8):892-894.
[11]王苗苗.哮喘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29):6184-6185.
[12]周莉,韩春晖.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在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70-72.
[13]任丽.持续健康指导对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77-78.
[14]刘娜,陈京立,赵京.学龄期哮喘患儿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767-770.
【关键词】护理教育 儿科护理学 课程改革
我国现行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多是在生物医学模式下设置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从90年代末期,全国各大院校都在尝试进行高等护理教育课程改革。但仅仅依靠增加几门人文学科课程是无法真正体现护理专业特色的,因此,必须对现有护理专业主干学科进行课程改革,才能把医学基础、护理和人文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与临床医学专业不同的课程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作为这一改革大潮中的一滴亦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系进行的此项工作介绍如下。
1 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目标未突出现代护理的观念原课程目标主要是:掌握儿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应用护理程序对急慢性病儿及临终病儿进行护理;熟悉儿科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完成一份儿科护理大病历。以上目标仍着眼于传统的纯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所针对的服务对象仅是“患病儿童”,而不是“全体儿童”,未体现整体护理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1.2 教学内容未体现护理特色 儿科护理教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医疗加护理,未形成完整的本学科的教学体系,未体现儿童护理的专业化特色,不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
1.3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学方法单调,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理论课学时比例偏多,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评价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课程评价仅在课程结束时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学评价偏重知识测试,忽略能力考核;以笔试为主,忽略综合能力的评价。
针对以上问题,儿科护理学有必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课程改革,要更新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换和社会发展对未来高层护理人才的要求。
2 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方案
2.1 课程改革的宗旨 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本方案对护理教育中5个基本概念解释为 :
2.1.1 人: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的统一体,是与外界环境不断地发生关系的开放系统,人是不断地在成长发展的。
2.1.2 健康: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动态过程。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健康的保持与个体、家庭和社会密切相关。
2.1.3 护理: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是一个有目的性、组织性和创造性的系统过程,护理的目的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促进康复、减少痛苦。
2.1.4 社会:社会是由不同的家庭所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每个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1.5 护理教育:是获得能够胜任护理实践工作和专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目的是培养服务于医院、家庭、社区的高层护理人才。教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改变态度,充分发挥潜力。学习是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学习不仅是去获取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制定课程目标通过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结束时能够:陈述不同时期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分析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社会家庭因素;熟练运用沟通技巧与儿童及家庭交流;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全面地健康评估;列出婴儿及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应用护理程序对急慢性病儿及临终病儿进行护理;为儿童及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及指导;主动地、持续地去获取本学科的新知识;表现出对儿童的爱心。
2.3 调整课程内容参阅国儿科护理学教材。
课程内容以儿童的健康需求为主线。适当增加实践课的比例。
2.4 革新教学方法将以班为单位(20人)的教学活动改为以小组(6~7人)为单位的学习,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以护理问题为焦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造精神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辅助教具,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以提高临床教学的形象性。
2.5 完善课程改革评价
2.5.1 课程改革评价要点:课程评价要为决策服务;课程评价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科的需要进行;课程评价要采用多种形式。
2.5.2 评价内容
2.5.2.1 背景评价:是否重视到医学模式的转换;是否考虑到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否对社区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社区儿童的健康需求有哪些;是否对未来儿童的健康需要进行预测;是否对社区健康服务状况进行评估;教学内容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课程目标是否满足了人群的健康需要;全体教师是否能接受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是否考虑到领导者对改革的态度;是否考虑到学生对改革的态度;是否对改革所面临的动力和阻力进行分析。
2.5.2.2 输入评价:是否对教研室的师资力量进行评估;现有设备是否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否对资金的使用进行预测;是否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评估;学生是否明确新的课程目标;全体教师是否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学校的环境是否有助于改革的完成;社区、医院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教学场所;是否对改革有系统的程序安排。
2.5.2.3 过程评价:改革是否按计划实施;改革小组的工作效率如何;新的课程目标是否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的调整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课时调整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及时地反馈;教学管理是否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责任心及积极性如何;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资金的使用是否与预算相符。
2.5.2.4 产品评估: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是否达到目标;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计划及实施是否满足;教师对课程改革是否满意;改革后的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毕业生是否能够满足社区的健康需要。
3 课程改革实施效果
《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通过两年的实施,已初见成效:
3.1 学生的专业思想较前稳定 随机抽查实施本方案的本届护理本科生与上届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结果显示本届学生明显强于上届学生。且有部分学生在未来职业选择中表示对儿科护理专业的偏爱。
3.2 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比较改革前后学生对临床病历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措施的能力,前者只有51%的学生可以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后者高达89% ,且不拘泥于书本。
【关键词】儿童 多发创伤 救治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84-01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不同创伤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人们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车祸的发生率在明显提高。据调查,儿童意外伤害事件中车祸伤占到60%。这对创伤急救技术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做为一名急诊科的护士,对病人实施快速、准确的评估与处理是从事危重病护理的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但如何对创伤儿童进行处理,这使习惯于成人工作的护士面临的挑战【1】。
1 病历资料
选择2010年至2013年我院急诊科共收治儿童车祸至多发伤16例。年龄2-14岁,平均4.0岁。男性11例,女性5例。其中腹部损伤8例,骨折伤11例,其它外伤3例,其中两个以上脏器损伤8例,三个部位以上损伤4例。
2 急救原则
2.1 创伤患儿的急救处理步骤:(1)快速初级评估(伤情判断、初期评价);(2)稳定生命体征(急救处理、紧急复苏);(3)再次详细评估(二期评估、再次检诊);(4)初步治疗及确定治疗[2]。
2.2 评估:严重创伤患儿送达急诊后,医护人员立即对意识、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评估意识状态[3]。患儿来诊后立即呼叫患儿,判断意识、颈动脉搏动、生命体征、双侧瞳孔大小,光反射是否存在,面色,末梢循环。经过初步评估,若患儿病情属急危重症,应立即进行抢救。如患儿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3 心肺脑复苏:依据美国心脏协会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对患儿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位置两连线的中点,下压深度胸廓前后径的1/3,频率至少100次/分。迅速清理气道,使用儿童简易呼吸器支持呼吸,吹气量以胸廓起伏为准,与胸外按压比例双人复苏15:2,单人复苏30:2,氧流量10升/分。同时进行气管内插管,选择3.0号带气囊导管,经口插入10cm,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按每公斤体重20ml生理盐水30-60分钟输入,并给予肾上腺素按每公斤体重0.01mg静脉推入。
2.4 再次评估与治疗:在抢救同时,呼叫儿科、ICU、相关科室医生紧急会诊,参与抢救。患儿出现自主呼吸和心率后,在监测生命体征的情况下,迅速提升血压,补充血容量,做交叉配血。取血进行患儿的血气分析,如PH小于7.35,说明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应给予患儿碳酸氢钠按每公斤体重1mmol静脉快速输入,纠正酸中毒。多科医生会诊与严密监测,完善B超、CT、化验等相关检查,确定诊断,并提出治疗重点。需要立即手术者,在急诊科完成术前准备,如完成备皮、胃管、尿管的置入,直入手术室。
3 护理体会
3.1 护士对急救专科技能掌握要熟练。如婴幼儿的CPR技术、婴幼儿的静脉穿刺技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技术、导尿、胃管置管术及配合医生气管插管等技术应熟练掌握,以便在抢救中得心应手,提高抢救成功率。平时应加强急救技术的训练,如科室组织进行心肺复苏模拟训练,到儿科进修穿刺技术等,得以提高。
3.2 对于重症多发创伤的患儿,护士要掌握抢救流程,如迅速评估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包扎、止血、液体复苏等,做到与医生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科室定期组织学习,请外科医生、儿科医生讲解专业知识,提高护士的知识水平。
3.3 急诊科护士要了解药理学知识,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急救药品的规格、用法、用量等,以及副作用,疗效观察等,做到准确用药,及时根据病情调整用量。科室利用早交班时间进行提问,提问用药常识,并定期进行考试,使护士能牢固掌握药理学知识。
3.4 做好物品管理,使抢救物品完好率100%。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保证电量充足,性能完好;除成人用品外,还应准备好儿童用的抢救用物,如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吸痰管,简易呼吸器等,物品在有效期,并保证性能完好,以便在应急情况下能够顺利使用。急救护士每班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护士长、仪器管理员每周检查仪器设备性能的完好性,使之处于备用状态。对抢救物品用后及时补充,定期检查,防止过期。
在急诊科,任何突发状况均可能出现,面对的就诊人群、疾病谱不确定,患者可能为男女老幼,所患疾病可能为内、外、妇、儿。在整体化急救过程中,急诊专科护士发挥应有的护理角色功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救治成功至关重要[5]。通过对小儿严重创伤的救治,考验了护士的专业技能和反应能力,为今后急救护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具体、更完善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惠娟.对儿童创伤的评估与处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1,20(7):304~306
[2]许峰.儿童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思维和处理原则[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2):897~899
[3]林小玲.严重创伤的急救进展[J].全科护理,2009,7(10):2602~2603
目的:准确评估患者跌倒风险,落实预防措施,降低跌倒所致伤害的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2.
范围:针对所有院内的住院和门急诊患者。
3.
定义:跌倒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任何场所,未预见性地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可伴或不伴有外伤。所有无帮助及有帮助的跌倒均应包含在内,无论其由生理原因(如晕厥)或是环境原因(如地板较滑)造成。若患者是从一张较低的床上滚落至地面上也应视其为跌倒并上报。
4.
权责:
4.1
全体员工:协助保持医院环境安全,防止跌倒的发生;遇有高危患者做好防跌倒宣传,对跌倒患者进行正确处置和上报。
4.2
护士:准确及时评估患者跌倒风险,落实预防措施,做好再评估与宣教。
4.3
药学人员:对易跌倒药物进行界定和警示。
4.4
后勤保障人员:保持地面干燥,拖地或地面潮湿时及时放置警示标识,通道无障碍物;定期对医院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对环境安全等进行巡视,消除安全隐患。
4.5
科室:进行全员培训、考核,对存在问题及时改进,以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对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分析与改进。
4.6
护理部:对跌倒风险评估准确率、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管
4.7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制订和不断完善制度,对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包括对采取的预防措施所导致的预期或未预期的后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5.
作业内容:
5.1
凡来本院就诊的门急诊患者、住院患者均需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
5.2
经评估具有跌倒风险的患者、情境、场所,应实施相应的措施和/或干预,以降低跌倒风险。对患者实施的干预措施应有记录。
5.3
跌倒高危因素:
5.3.1
年龄(包括≥65周岁的老年患者、≤5周岁的儿童及>28周的孕妇)。
5.3.2
最近1年有跌倒史。
5.3.3
饮酒。
5.3.4
步态不稳、平衡障碍或肢体功能障碍。
5.3.5
意识障碍、视力障碍、活动障碍。
5.3.6
定向力障碍、精神状态改变、躁动不安。
5.3.7
体能虚弱。
5.3.8
眩晕、性低血压。
5.3.9
使用过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包括散瞳剂、降压利尿剂、麻醉止痛药、缓泻剂、镇静安眠药、降糖药等。
5.3.10
病情需要陪护但无家人或其他人员陪护。
5.4
门急诊患者:
5.4.1
门急诊跌倒的高危场所及情境
5.4.1.1
门诊:骨科、泌尿外科、脑外科、胸外科、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血液科、风湿科、肿瘤科、放疗科、眼科、针灸科、中医科、妇产科、儿科。
5.4.1.2
B超、功能检查室、医学影像科、放疗室、内镜中心、计划生育手术室、血液净化中心。
5.4.1.3
急诊科。
5.4.1.4
卫生间、楼梯。
5.4.1.5
救护车、轮椅、推车、检查床间转移,或者在狭窄的检查台上改变姿势。
5.4.2
门、急诊患者的风险评估:
5.4.2.1
门诊患者由首诊医生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急诊患者由预检分诊护士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根据《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勾选一项即为高危跌倒患者。评估结果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5.4.2.2
年龄年龄≥65周岁的老年患者、>28周的孕妇、≤5周岁的儿童由电脑信息系统自动评估跌倒高危患者。
5.4.3
门急诊患者跌倒预防性干预措施:
5.4.3.1
在其外衣左胸前部位粘贴
“高危跌倒”标识以作提醒
5.4.3.2
通过发放健康宣教单、口头宣教、墙报等方式对患者及陪伴者进行预
防跌倒风险的宣教。
5.4.3.3
保持通道无障碍、地面防湿滑、适宜的照明等
5.4.3.4
医院过在易跌倒区域有醒目的警示标识(楼梯、卫生间、斜坡、湿
滑地面等处)
5.4.3.5
为患者提供轮椅、平车等辅助设施并做好防护.
5.4.3.6
陪者全程陪同,医护人员协助。
5.5
住院患者
5.5.1
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
5.5.1.1
住院成人患者:根据《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总分≥45分为高度跌倒危险,每日评估一次并记录,<45分住院患者每周进。
5.5.1.2
住院患儿:2
岁以上~14
岁的儿童患者根据《Humpty
Dumpty儿童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总分≥12分为高度跌倒危险,每日评估一次并记录,<12分的住院患儿每周进行一次评估并记录。
5.5.1.3
依据儿童运动的发育过程“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4
个月的婴儿才能翻动,工作人员需对照护者进行宣教并记录。月龄
4
个月以上至
2
岁以下(含
2
岁)的儿童为我院高风险跌倒的患者。
5.5.1.4
新入院或转入2小时内完成首次风险评估,如遇急症手术等特殊情况,术后及时完成评估。
5.5.2
住院患者跌倒再评估:
5.5.2.1
患者病情、治疗发生变化时,如特殊检查后、手术后、血透治疗后,使用或调整镇静剂、利尿剂、降压药、泻药、降血糖药后以及出现意识、活动、自我照顾等能力改变等应对患者进行再评估。
5.5.2.2
发生跌倒事件后。
5.5.2.3
患者面临新的治疗环境,如转科等,应对患者进行再评估。
5.5.3
住院患者跌倒预防性干预措施
5.5.3.1
在患者床头标注防跌倒警示牌,腕带扣防跌倒蓝色标识。
5.5.3.2
签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儿童患者签署《住院儿童安全告书》;
母婴同室病区新生儿家属签署《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告知书》。
5.5.3.3
风险因素,对病人和家属进行针对性宣教,采取预防跌倒和坠床的安全措施并记录。
5.5.3.4
评估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加强床边交接班,督促强化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
5.5.3.5
评估有跌倒风险的病人,根据需求提供个性化帮助。及时检查并确保传呼系统完好,告知值班人员关注此类病人的传呼,将常用物品放置于视野易取处,床头呼叫铃置于适当位置。
5.5.3.6
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尽量安排在病房有卫生间或离卫生间近的病房,卫生间设有坐便、扶手等设施。卫生间设置紧急求助铃。
5.5.3.7
评估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卧床时使用护栏,离床活动应有人陪护,教会患者使用合适的助行器。患者头晕时,应保证卧床休息。
5.5.3.8
病室、医疗区域、公共区域光线充足、保持地面干燥,空间宽敞减少障碍物。拖地或地面潮湿时及时放置警示标识。
5.5.3.9
病房通道内设置扶手,楼梯上设置“小心台阶”警示标识。
5.5.3.10
增加全院各处警示标识的张贴,尤其在卫生间及浴室内。
5.5.3.11
为患者提供、拐杖、轮椅、平车等便利设施,使用平车、轮椅时,在换乘
和移动移动患者时不要忘记刹车。
5.5.3.12
病人避免穿大小不合适的鞋和衣裤,病情允许夜间睡前尽量少饮水。
5.5.3.13
患者在救护车、轮椅、推车、检查床间转移时,应有陪护,注意做好保护,防止跌倒的发生。
5.5.3.14
需遵循起床三步曲(床上靠30秒、床边坐30秒、床旁站30秒),如头晕立即卧床体息。
5.5.3.15
患者应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时有人在旁进行保护。
5.5.3.16
躁动不安者专人陪护,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坠床的发生。因病情需要使
用约束具的患者,对可能导致受伤、血液循环受阻或皮肤完整性受损等未预期的后果进行监控。
5.6
患者不慎发生跌倒时的应急处理
5.6.1
护士立即报告医师、护士长,并评估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受伤情况并妥善安置;紧急情况立即予处理如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待医师到场后遵医嘱予进一步诊疗处置。
5.6.2
了解患者的跌倒经过、损伤情况等,并记录于病历中,跌倒伤害程度分级:
5.6.2.1
无伤害
5.6.2.2
伤害程度1级:不需或只需稍微治疗与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擦伤、挫伤、不需要缝合的皮肤小的撕裂伤等。
5.6.2.3
伤害程度2级:需要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固定等医疗处理、护理处置或病情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扭伤、大或深的撕裂伤等。
5.6.2.4
伤害程度3级:需要医疗处置及会诊的伤害程度。如骨折、意识丧失、精神或身体状态改变等。此伤害程度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过程及造成住院天数延长。
5.6.2.5
患者因跌倒产生的持续性损伤而最终死亡。
5.6.3
做好患者即家属的安抚工作。
5.6.4
通过医院“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进行呈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分析定性,医院质量改进办公室备案。
5.6.5
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组织科内或科内讨论,分析事件发生经过、防范及整改措施。
6.流程
6.1住院患者跌倒评估、预防与处理流程
评估患者跌倒风护士妥善安置患者、评估病情
险因素
1.《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1.
做好宣教,发放防跌宣教单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贴“高危跌倒”标识
录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1.
签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住院儿童安全告知书》、《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告知书》。
2.
手腕带扣“防跌倒/坠床”标识,在床头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标识。
3.
对患者及家属做好预防跌倒的宣教,落实预防措施。
4.
做好再评估及再教育。
5.
护士长及护理组长负责检查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
启动预防跌倒防范措施
发现患者跌倒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立即通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签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处理
护士执行医嘱、做好观察察,加强巡视
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重点交班班
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家
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并采
取改进措施。
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对导致患者跌倒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护理部审核。
科室讨论,进行原因分析,确定改进措施
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网报护理部
通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启动预防跌倒防范措施
发现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科室执行改进措施
门急诊患者:《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护士妥善安置患者、护士执行医嘱
、做好观察察,加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强巡视
评估病情
立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1.
做好宣教,发放防跌宣教单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贴“高危跌倒”标识
师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重点交班班
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处理
护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并采取改进措施
士执行医嘱、做好观察察,加强巡视
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重点交班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对导致患者跌倒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护理部审核。
班
护理安科室讨论,进行原因分析,确定改进措施
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网报护理部
全质量小组对导致患者跌倒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护理部审核。
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并采取改进措施
科室执行改进措
门急诊患者:《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科室执行改进措施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6.2
门急诊患者跌倒评估、预防与处理流程
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1.
做好宣教,发放防跌宣教单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贴“高危跌倒”标识
3.
全面的环境、着装安全
4.
合理使用工具、家属陪护
5.
必要时医务人员、志愿者协助就诊等
启动预防跌倒防范措施
发现患者跌倒
评估病情、护送至诊间或急诊科
进一步处理
跌倒发生时间
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
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
分析原因,系统上报
门诊患者报告门诊办公室
急诊患者报告急诊室
7.
相关文件
7.1
《国际联合委员会(JCI)医院评审标准》(第
6
版)
7.2
《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7版)
7.3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2016版)
8.
表单
8.1
《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8.2
《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
8.3
《Humpty
Dumpty儿童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
8.4
《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
8.5
《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告知书》
8.6
《住院儿童安全告知书》
8.7
《新生儿病区新生儿住院告知书》
获经批准:
签署日期:
—
关键词: 《儿童护理》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应用
一、传统《儿童护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儿童护理》教学在教学设备上使用了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教育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的教育技术让传统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也让学生不再受到时空的约束,课堂教学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加立体,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信息与技能,但是《儿童护理》教学的主导理念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宰”,限制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发掘和表现,教学效果也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不到提高。
二、“行动导向教学”及其主要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行动”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社会性和情境化的学习。“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能动的工作者,教学目标不仅包括陈述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中的技能,更将指导做事和学习的技能放在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对问题或工作任务的实际解决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锻炼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行动导向教学”运用在课堂的主要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
(一)项目教学法
是以项目目标为导向,进行项目研究、项目方案制定、项目行动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项目的评估。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通过项目实践体验工作任务完成的操作过程,同时在项目过程中获得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二)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比较分析来学习,培养其社会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角色扮演的过程能给学生的行动提供生动的实例。
(三)案例教学法
学生利用个人的亲身经验和学习的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学习,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能触类旁通,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
(四)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工作任务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思想和方法的工作方法,是进行发散思维锻炼的好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积极讨论,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儿童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转变教学观念
要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行动导向”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教师应采取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整体行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二)充分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1.确定学习领域与学习项目。根据对临床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对儿童护理人员的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领域的划分,对每个学习领域制定相关的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设定若干工作任务。
2.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分析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结合,把工作过程融入到学习过程中,这样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1)准备工作。设计学习情境之前,教师应先把工作过程设计好,并准备好工作任务使用的物品、参考资料。
(2)向学生提出项目任务。常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工作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确定工作目标。
(3)制定计划。各组学生根据本组的工作任务进行集体讨论,制定工作计划,并初步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在此过程中可以征求教师的意见和指导。
(4)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的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
(5)评估。首先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评估,然后各小组学生相互进行检查评估,提出不同意见,最后教师进行检查评分。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儿童护理》教学中运用的优越性
如上所述,“行动导向教学”是以某一特定专业目标职业活动为导向,设计特定职业中的真实情景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角色模拟,项目完成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完成自我学习。“行动导向教学”在《儿童护理》教学中运用的优越性如下:
1.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行动导向教学”中课程的成功与否以学生是否按时、按质完成项目为依据,而项目的设立又是以护理专业中儿童护理职业活动为导向,这些标准的明确性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具有针对性。
2增加了《儿童护理》教学的参与性、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儿童护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对护理这一职业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参与性、实践性能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还能锻炼综合思维能力,在角色扮演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护理对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小组学习讨论中领会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是必需的;在模拟教学中学会各种人际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四、结语
近几年来,“行动导向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进入了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其在教学中的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儿童护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能力。“行动导向教学”的推广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案的编写、教学实施等一系列工作,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社会就业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杨.德国职教新教法在我国中职院校的运用.职业技术教育,2001,(16).
[2]袁江.关于“行动导向教学”观.中国职业教育,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