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山洪灾害防治8篇

时间:2023-10-02 08:55: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山洪灾害防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洪灾害防治

篇1

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7)加强防灾管理

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居民点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等人类活动往往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划要求加强防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会生活、生产行为进行管理.以适应或规避山洪灾害风险。加强山洪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的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需进行防灾评估;加强河道、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河道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规划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

对严重威胁村镇、县城、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大面积农田的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泥石流沟治理

对保护对象重要、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规划治理的泥石流沟共2462条.需修建拦挡工程13457座、排导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据滑坡危险性分类.对威胁到集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不稳定滑坡。考虑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规划治理的滑坡1391个.需修建截排水沟398400m.挡土墙904.5万m.抗滑桩679.1万m,锚索34.7万m,削坡减载8350万m3.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水库.在现有工程基础上,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消除防洪隐患。本次规划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库2999座,小(2)型水库13522座。

篇2

汛期形势多变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彬说,今年的气候异常,早在年初已有所暴露。1月份开始,各地陆续发生了多起极端灾害性天气过程,2月份一些江河出现历史同期最高水位,湖南、河南发生严重冻害,南北方相继多次发生冰雹灾害。与此同时,我国历来降水充沛的云南、海南两省降雨持续偏少,一些地区不仅春耕春播受到较大影响,而且城乡群众饮水也发生困难。

进入5月以后,我国江南、华南等地出现较强降雨过程,全国大江大河及大部分中小河流水势平稳。但正是在大江大河一片静谧的氛围中,5月底至6月上旬,不期而至的暴雨山洪接连袭击我国湖南、四川、贵州、黑龙江等省的局部地区。5月31日至6月1日,湖南局部突发强降雨,造成邵阳、娄底、湘潭、益阳、怀化等地发生山洪灾害;几乎与此同时,贵州出现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贵阳清镇发生山洪,四川凉山州美姑县突降暴雨,引发局部山洪灾害。湘、川、黔雨声稍歇,6月10日下午,一场猛烈的降雨骤袭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暴雨引发的洪水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就在局部地区山洪肆虐的同时,部分城市的上空也不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严密部署防范

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说,山洪灾害难防难治,但并非不可防治。

今年5月9日,我国第一部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已经通过审查。规划中提出了防治山洪灾害的多项措施,并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记者从国家防办获悉,这项规划已经审查,待审批后即可付诸执行。其实施后将成为指导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的纲领性文件。

经历了5月底至6月上旬的几场疾风骤雨后,各地更加积极地部署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一些地区针对本地实际,加紧部署山洪防御工作;一些地区将暴雨高发区列为防范重点,停止使用校舍危房;一些地区周密制订预案,加强监测预警……

篇3

关键词:牙克石市 山洪灾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113-01

牙克石市位于呼伦贝尔市中部,东经120°28′~122°29′,北纬47°39′~50°52′,市域沿大兴安岭主脉南北分布,市境南北长352 km,东西宽147 km,全市总面积27590 km2。牙克石市地处亚寒带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600 m以上。年平均气温-2.6 ℃,多年平均降雨量385.8 mm,牙克石市现辖11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7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人口37.5万人。

牙克石市共有大小河流85条,分属嫩江、额尔古纳河两大水系。市境内较大河流有四条,其中:额尔古纳河水系有海拉尔河、图里河;嫩江水系有雅鲁河、绰尔河。牙克石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26827万m3,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425273万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补给量60417万m3,重复计算量58863万m3。地下水可利用量12620万m3。由于我市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汛期降雨比较集中,常常发生山洪。

1 山洪灾害类型、原因及特点

1.1 类型

(1)由突发暴雨引发的溪河洪水猛涨,造成山洪灾害。

(2)镇区附近荒山荒坡由于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引发坡洪、泥石流灾害。

(3)由于春季融雪导致溪河沟发生融雪性突发水灾(桃花汛)。

(4)由于降雨导致陡坡崩塌。

1.2 原因

(1)地形地貌因素。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地形往往是山高、陡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一遇到较强的地表冲击时,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2)气象水文因素。诱发山洪灾害的气象因素主要有强降雨和气温显著升高。当遇有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而引发的溪河洪水猛涨,造成山洪灾害。春季融雪导致溪河沟发生融雪性突发水灾。

(3)人类活动因素。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陡坡开荒,工程建设对山体造成破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天然植被,乱砍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引发坡洪、泥石流灾害。

1.3 特点

(1)突发性强,预测预报难度大。由于暴雨发生的不确定性导致发生降雨或融水历时短,短时间内即可形成灾害。

(2)灾害抢险救灾难度大,由于突发性强,对于组织抢险的应急反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各种因素的复杂性,组织抢险进行人员撤离、财产转移等工作的难度很大。

(3)灾害发生具有区域性,相对集中的特点。洪灾相对集中,山洪灾害易发区域相对固定。

(4)灾害发生具有季节性,多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2 山洪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我市是山洪灾害多发区之一。汛期集中强降雨,突发性山洪时有发生,常常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田地被毁、交通通信中断等危害,严重影响了我市的经济增长、妨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随着山区经济日益发展,人类需求的不断增强,解决好山洪灾害问题已刻不容缓。

3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

牙克石市防灾工程措施主要有堤防、排洪沟、坡面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三类。这三类工程措施中城镇堤防100.746 km,其中防御标准以下的堤防有59.52 km。不达标准的排洪沟有37 km以及少量坡面水土保持工程。

山洪灾害防治要想依靠工程措施达到防御山洪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防御山洪的目的。

牙克石市2012年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实施,总投资600万元。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简易监测雨量站7个、自动监测雨量站30个、自动土壤墒情监测站4个、自动监测水位站3个、无线预警广播36个、监测预警平台1个。

4 建议

4.1 编制山洪灾害预案

防灾预案是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调度和抢险救灾的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分别编制全市、防治区所属乡镇和防治村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明确各级山洪灾害防御部门职责及责任人员,确定转移安置路线,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

4.2 做好宣传培训演练

(1)宣传。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及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做到进村、入户、到人,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2)培训。对旗、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人员、片区负责人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指挥系统正常、有效运转。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及运行维护进行培训,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3)演练。在山洪灾害的严重的流域和村屯,每年汛前结合山洪灾害防御修编预案,及时组织开展一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使每位组织者、每位群众都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怎样避险撤离,清楚转移路线,安置地点,哪是安全区、哪是危险区,即使在电力、通讯等中断的情况下不乱阵脚,安全转移。

4.3 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以水雨情信息监测系统为数据基础,以预报决策系统为依托,提前预知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最终实现及时下发预警信息,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围的不同,通过适宜的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7)加强防灾管理

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居民点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等人类活动往往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划要求加强防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会生活、生产行为进行管理.以适应或规避山洪灾害风险。加强山洪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的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需进行防灾评估;加强河道、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河道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规划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

对严重威胁村镇、县城、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大面积农田的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泥石流沟治理

对保护对象重要、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规划治理的泥石流沟共2462条.需修建拦挡工程13457座、排导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据滑坡危险性分类.对威胁到集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不稳定滑坡。考虑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规划治理的滑坡1391个.需修建截排水沟398400m.挡土墙904.5万m.抗滑桩679.1万m,锚索34.7万m,削坡减载8350万m3.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水库.在现有工程基础上,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消除防洪隐患。本次规划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库2999座,小(2)型水库13522座。

篇5

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7)加强防灾管理

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居民点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等人类活动往往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划要求加强防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

会生活、生产行为进行管理.以适应或规避山洪灾害风险。加强山洪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的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需进行防灾评估;加强河道、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河道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规划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

对严重威胁村镇、县城、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大面积农田的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泥石流沟治理

对保护对象重要、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规划治理的泥石流沟共2462条.需修建拦挡工程13457座、排导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据滑坡危险性分类.对威胁到集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不稳定滑坡。考虑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规划治理的滑坡1391个.需修建截排水沟398400m.挡土墙904.5万m.抗滑桩679.1万m,锚索34.7万m,削坡减载8350万m3.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水库.在现有工程基础上,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消除防洪隐患。本次规划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库2999座,小(2)型水库13522座。

篇6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山洪灾害作为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和措施,一直都是相关部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要想全面的发展山洪灾害防治措施的建设和管理的工作,那么就必须要综合了解山洪灾害的特点和影响,正确的理解非工程防治措施在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防御作用和避灾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合理的规划好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完善山洪灾害的防治系统,从而有效的提高山洪灾害防治中的预警功能。

1.非工程措施在山洪灾害防治的作用

1.1、防御作用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主要就是通过检测预警系统,实施的收集当地控制点雨水情和工情等信息,从而有效的达到对雨水的情况变化的掌握,重点区域重点进行监控,开展和完善防御预案、强化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宣传防御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山丘地区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在极短时间内紧急转移大批的人员和财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第一,强化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管理体系,根据山洪灾害防治地区的地质环境和经济条件,建立准确、高效的监测、预警、通信和预报等监控措施,确保在山洪灾害的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和群众疏散工作,将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第二,制定科学的山洪灾害防治预案,为有效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处置保障。第三,有目的的培养群众山洪灾害防治意识,宣传山洪灾害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在山洪灾害中的自救能力,能有效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和管理在山洪灾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能有效提高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将山洪灾害的破坏降到最低。

1.2、避灾方法

山洪灾害易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问题,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山洪灾害的治理措施较为困难,为了保障人们的生活,在灾害发生中,一般采取移民搬迁的形式,确保人们在最快的时间里,获得正常的生活质量。在工程措施治理过程中耗费的财力、物力、人力巨大,但防御效果不明显,为了帮助群众避开山洪灾害多发区,最佳的非工程措施是移民搬迁,最大限度的控制山洪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根据实践得知,只有将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应用到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才能确保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山洪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措施的效率。

2.引发山洪灾害的原因

山洪灾害成因主要为降水量集中、持续时间长,加之受灾地区荒山面积大,植被稀疏,保水能力差,每逢普降大雨汇洪成灾,导致山洪暴发。具体分析如下:

2.1、突然降雨。我县地域全部都是山地丘陵,该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并且降雨较集中,当7月和8月份突然降雨时,雨期通常较长,则为山洪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2.2、特殊地形。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沟壑纵横,海拔高程落差大,山峰岩石,表面支离破碎,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源短流急,极易导致山洪暴发,造成山洪灾害。

2.3、沟道阻塞。由于地质结构原因,土壤松散,连续降雨饱合后,易倾泄淤积大量松散物,也是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

2.4、人为因素。有些群众房屋选址不合理,一些房子建在沟口、山脚、陡坡下,甚至行洪河道内,还有一些房子通过开挖坡脚、削坡取地修建;不经批准随意开矿、挖窑,随意弃土弃渣,不同程度加剧了泥石流、山洪灾害隐患。

3.山洪灾害防治实施的非工程措施

3.1、确定预警指标

预警指标分为准备转移、立即转移两级指标。

(1)雨量预警指标。降雨是导致山洪灾害的最主要因素,临界雨量是实时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业务中诊断山洪灾害是否可能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的关键性指标。临界降雨量是指可能导致山洪灾害发生的一定时段的最小雨量。参照雨量预警指标为参考值,系统建设后需根据雨情、水情、灾情资料积累不断修订,以适应特定区域预警需求。以诱发山洪发生的临界雨量为预警的基本指标,实施预警指令需依据基本指标和流域前期影响雨量(土壤湿润程度)因素综合确定。当小流域不同时段面雨量接近临界暴雨值时,各县山洪预警中心应向流域内居民准备转移的指令。当小流域不同时段面雨量到达临界暴雨值时,各县山洪预警中心应向危险区内居民立即转移的指令。

(2)水位预警指标。水位预警指标分为水库水位预警指标和河道水位预警指标。水库水位预警指标参照各水库的防洪预案执行。河道水位预警指标:山洪灾害危险区小流域内,缺乏实测历史水位资料,目前水位预警指标难以确定。为此在各县小流域选定下游有重要城镇,工矿企事业单位,且人口相对密集的水位预报节点,进行历史洪水位调查,依据各调查点的山洪灾害成灾情况,确定历史成灾水位为立即转移指标;结合当地水利工程在历史成灾水位上适当降低,作为准备转移指标。

3.2、预警内容及方式

(1)预警内容。预警内容主要包括: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2)预警方式。根据监测、预报、调查、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采用多种方式,及时警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报警信号。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预警信号城区可为电视、广播、Internet网络、电话、传真、移动通信、短信;乡(镇)及村级则可采用广播、电话、锣鼓号、报警器、短信等方式通知民众,具体预警信号的形式可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自定。

4.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应用

4.1、提高山灾害防治的技术监控研究

为了全面发展非工程措施在山洪灾害防治中的应用,要提高山洪灾害非工程建设的技术研究,促进山洪灾害防治监控技术的发展。第一,合理划分山洪灾害的区域,根据山洪灾害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山洪灾害可能会发生的地区、程度、类型、影响和范围,正确划分安全区和危险区,进行灾害监控区的重点规划,合理分配监控设备和人员,确保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监控质量;第二,正确调整预警指标,预警措施是为了尽可能第一时间疏散人群,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预警指标的设置,会出现误报或谎报的情况,这样会催生群众的麻痹心理和厌烦情绪,因此,正确调节预警指标,提高对山洪灾害的预测能力和监控技术,是强化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必要手段;第三,加强对山洪灾害的预测研究,提高山洪灾害的准备工作,确保山洪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当前我国的山洪灾害预测技术有待发展和完善。

4.2、规划小流域的山洪灾害监测

为了完善山洪灾害防治管理工作,适当开展不同地区的山洪灾害防御评估,有利于灾害防治工作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还能有效引导山洪灾害防治地区建房设施的质量,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对突发性灾害的预防能力、抢救措施和修复工作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讨,促进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和管理的发展。对小规模流域的山洪灾害进行评估,结合地域地形的特点和雨季的变化,加强山洪灾害的预警,为山洪灾害的抢救工作提供更多的时间,尽可能的减小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

结束语

对于山洪灾害中的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根据地势的情况,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防雨措施,并且提高预警系统。根据2010年编制的《山洪地质灭(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的基础要求,对山洪灾害的防止进行系统化的防治措施,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建立健全长远的防治系统和防治措施,在山洪灾害中全面实施非工程的措施,全面加强山洪灾害防治的建设和管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蒲自平.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与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4,12:297+322.

[2]孟东勇,秦亚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探讨[J].江西建材,2014,06:82.

篇7

关键词:开县;山洪;防治措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情况

开县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到大巴山南麓的过渡地带,东邻云阳、巫溪两县,南傍万州区,西与四川省的开江、宣汉两县交界,北与城口县相连,地跨东经107°55′48″~108°54′,北纬30°49′30″~31°41′30″之间。受太平洋、印度洋季风及西风环流和青藏高原气旋影响,由于多元地貌、立体地形,形成气候资源丰富,温度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的特点,总的表现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受临近大巴山,形成一字梁山系和南部铁峰背斜两个多雨中心地带,夏多暴雨。全境属长上干小江支流,约占该流域面积的80%,流域内水系发育、山溪山沟多,境内东河、南河、浦里河等三条河流纵贯全县。

二、山洪灾害成因及现状

山洪灾害是指由在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破坏力大等特点,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常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等,甚至可能导致水坝、山塘溃决。

开县是山洪灾害的高发区和重灾区。多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关怀下,对辖区内洪水灾害易发的重点河段修建了一批堤坝、护坡等防洪工程设施,并编制了全市及县主要河流的防洪规划、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流域山洪沟工程规划、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规划等。但是,由于过去修建的工程建设标准不高、配套不全、老化失修严重,防灾能力十分有限,且效益不断衰减,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多数处于无设防状态,一旦山洪暴发,防不胜防。

三、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

为提高我县山洪灾害防监测预警能力,按照重庆市统一部署安排,2013年开县建设完成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建设完成自动雨量站19个,简易雨量站229个,自动水位雨量站19个,实施水库水位雨量站点7个,简易水位站10个,预警平台结合山洪灾害防治预案形成了完整的山洪灾害监测预防体系。通过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能有效对本县范围内暴雨中心及重点区域的降雨、水位进行实时监控,实时收集主要控制点的水雨情信息,并进行汇集分析,实现对山洪灾害进行有效监控;通过预警平台、预警系统建设,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指挥依据,形成快速有效的预警能力;通过编制防御预案,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加大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人们群众对山洪灾害的认识水平,提高防灾避灾意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减轻山洪灾害损失及群死群伤事件。

开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后,共覆盖3959km2的山洪灾害防治区,有效保护危险区内近47.15万人的安全。县防办利用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的水雨情信息,根据雨量、水位预警指标进行实时预警,并根据预警指标启动预警响应;通过建设简易雨量和水位站,强化群防群测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演练防御过程,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增强避险保安能力。

四、成功预警案例

2014年8月11日凌晨,县防办值班人员通过监测预警系统发现龙安水库雨量站5~6时1小时雨量达24mm,3~6时3小时累计雨量达43.3mm,6~7时1小时降雨量达28.8mm,鉴于降雨强度大,根据监测数据马上召开紧急会商会,会议期间,又监测到7~8时1小时降雨量达43.3mm,会议决定于11日8:30启动普里河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并对下游相关乡镇政府启动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的通知,督促其时刻观察所在河道水位上涨情况,同时用铜锣、口哨沿途沿街预警,工作人员带领群众根据预案制定的转移路线进行群众疏散转移,在预案制定的临时安置点集中安置。

在救灾过程中,我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发挥效益显著,一是监测系统对实时雨情的监控,为领导决策提质提速;二是预警系统及铜锣、口哨等预警设备及时预警,方便快捷,使群众转移迅速,救生衣、救生圈等救生物资增加了抢险队员及被困群众的安全感;三是预案的可操作性使群众在转移路线的指示下,第一时间转移群众至安置点;四是宣传工作到位,使群众水患意识增强。

五、结语

开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项目建设已初见成效,成功预警了2014年“8・11”洪水,极大地发挥了防洪减灾效益,有效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但是在初步收益的同时,我们更要梳理出问题和不足,为后续建设形成有价值的参考借鉴。今后的建设中仍要加强几个方面工作:抓好建后管护工作,确保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长期有效发挥效益,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保民工程。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电力厅. 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 1984.

[2]重庆江源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2014年开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 2014.

[3] 颜胜尧.水库预泄在淡溪水库防洪调度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科技2009(4),57-58.

[4] 梁文章.石佛寺水库20100720暴雨洪水分析 [J].东北水利水电,2011,29(3):49-50.

篇8

【关键词】惠农区;山洪灾害;防治预案;主次分明;监测预警系统

1.引言

1.1山洪灾害发展趋势

山洪灾害是指因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山高沟深,河谷纵横,地势起伏大,谷坡稳定性差,自然条件复杂。在大气候影响下,降水分布不均,降雨时段集中,极端天气频发。加上经济社会活动日趋激烈,多种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近年来,各地山丘区洪水、泥石流、滑坡灾害多发,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基础设施损毁、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山洪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已成为我国防洪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2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预案的目的和重要性

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预案是为了防治洪水,减轻洪涝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个科学、周密、合理的防治预案,可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能够推进防汛责任制的落实、防汛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同时规范和指导各级政府和单位组织在洪涝灾害发生时,针对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防御,做好洪涝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使洪涝灾害处于可控状态,保证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及危害。

2.惠农区山洪灾害概况

2.1惠农区地理概况

石嘴山市惠农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端,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相邻,东以黄河为界与内蒙古伊克照盟相隔,北与内蒙古乌海市毗邻,南与平罗县相连。南北长约37km,东西宽约55km。区境地貌自西向东由贺兰山地、山前洪积倾斜平原、黄河冲积平原三个单元组成,海拔最低1090m,最高约2300m,相对落差约1200m。贺兰山脉雄峙西北,为区境天然屏障,由于山势陡峻,沟道发育,也是山洪灾害易发区。

2.2惠农区水文气象要素

惠农区地处宁夏平原北端,年平均气温8.3℃,极端最低气温-30.3℃;极端最高37.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8mm,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各季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降雨量的70%以上,且尤以7~8月份最多,占年总量的50~60%。贺兰山区为降雨集中区,年平均降雨量为280mm,其降雨量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大,且多以局部暴雨形势发生,易诱发山洪灾害。

2.3惠农区山洪灾害重点防汛区域

2.3.1防汛重点区域

由于惠农区西依贺兰山脉,东临黄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区受山洪、河洪双重威胁。因此防汛的重点区域主要划分为两个区块,一是贺兰山山前洪积平原,即第三排水沟以西110国道沿线两侧的工业区和农业居民区。二是黄河沿线滩地及农业居民,该区因黄河滨河大道的建成,可抵御20年一遇黄河洪水,防汛压力极大改善。所以惠农区防汛重点主要是沿贺兰山各沟道洪水。主要沟道有:柳条沟、道路沟、正谊关沟、白疙瘩沟、边沟、白虎洞沟、红果子沟、小王泉沟、黑水沟、大王泉沟、大杨家沟、苦水沟、大黑沟、大芦沟、郑家沟等大小20多条山洪沟,其影响区域面积约为420.8km2,占全惠农区总面积的33.56%,威胁61574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3.2防汛重点区域内水利工程

防汛重点区域内主要有高庙湖滞洪区、雁窝池滞洪区、西河桥滞洪区、沿山防洪堤坝、各行洪沟道以及第三排水沟等。其中郑家沟、大芦沟、苦水沟的洪水泄入高庙湖滞洪区。大王泉沟、红果子沟的洪水泄入雁窝池滞洪区。树龙沟、干沟的洪水泄入西河桥滞洪区,洪水经以上三个滞洪区后排入第三排水沟汇入黄河。其它沟道正义关沟、柳条沟、道路沟等直接汇入黄河。

2.3.3防汛重点区主要历史(解放以来)洪水灾情

1955年8月21日,大王泉沟洪峰流量约为146m3/s,造成第二农场渠被泥沙阻塞达10km之多,淹没惠农区燕窝池一带农田数万亩;

1975年8月4日,贺兰山一带普降暴雨,暴雨中心降雨量212.5mm,本区贺兰山诸沟道均暴发山洪,造成石大公路多处被冲毁,交通断绝,包兰铁路落石滩铁路桥冲毁,停止交通3天。淹没秋田1.1万亩,损失粮食约15万kg;

1991年7月26日,惠农区红果子沟、王泉沟暴发山洪,两辆中巴车驶过山洪沟时被山洪冲翻,造成12人死亡,损失惨重;

2006年7月14日,惠农区先后遭受持续降雨天气,降雨量累计达到了90.5mm,暴雨引发洪水造成防洪设施不同程度被毁,沟道滑塌、道路塌陷,交通中断,惠农区工业园区常能达公司、天地泰公司、荣盛公司、英力特股份公司、石嘴山发电厂、金力公司厂区及厂房、库房进水,导致企业停产,经济损失达6700万元等。

7月13日,突发暴雨,沿贺兰山自北向南突降暴雨,扁沟降雨量达72.2毫米申银特钢项目工棚冲毁,冲毁围墙100多米,60%厂区进水,致使1200余名民工紧急撤离至第十中学;包兰铁路3处遭到冲刷,火车停运7小时;小东湾11户农户房屋进水,紧急修复防洪堤坝4.5公里。

3.惠农区山洪防治预案编制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3.1山洪防治工作要突出重点

惠农区根据行政区域和气候特点,防汛工作主要有山洪、河洪(黄河洪水和黄河凌汛)。通过历史灾情对比,黄河河汛主要发生在冬季凌汛期,由于黄河封河、开河的影响,形成冰坝,河水位急速上涨,造成河水漫滩、河堤坍塌、河水倒灌等,使黄河沿岸百姓房屋和农田淹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随着黄河滨河大道的建成,系防汛、旅游和经济于一体,防汛标准的提高,使黄河河汛威胁明显降低。相对沿贺兰山东麓沟道山洪灾害威胁日趋严重。由于沿山经济带的快速发展,石嘴山、红果子工业园区的相继建成,挤占河道、泄洪区情况严重,阻碍了沟道行洪能力,相对增加了山洪的危害程度,沟道洪水对沿山工业园区、石大公路和包兰铁路等交通、输电线路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影响惠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劲和制约,沿山沟道洪水防治,也成为我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

3.2危险区的划定要分主次

在防汛预案编制中,危险区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反映了防汛工作是否全面,不留死角。但在划定的危险区域,也要有主次之分。因此,防洪预案危险区的划定必须有主次之分,才能更有利于防洪减灾工作。

3.3以防为主,加强对水文监测、预警系统非工程措施的管理

在防汛预警方案中,防治洪水灾害的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种,必须坚持“以防为主,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灾方针,要做好两个依托,一是依托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提高沟道防洪标准,做好工程防灾措施;二是依托全国山洪灾害治理项目,做好重点防灾区域的非工程措施建设。对于非工程措施,要改变以往的重建轻管的意识,重点要做好对非工程措施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