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个人礼仪的养成8篇

时间:2023-10-02 08:55: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个人礼仪的养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个人礼仪的养成

篇1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 实践能力 核心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70-02

当前,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生物工程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高校纷纷举办生物工程专业。一方面,由于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趋同,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生物工程领域滞后的产业环境和创业平台的缺乏,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前景受到极大阻碍。对此,高校必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设法在人才培养环节上下工夫,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因材施教,按生物工程应用方向细分培养,形成专业独特的培养特色和人才素质表征,培养出更适合于生产、科研开发或社会产业需求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最终增强毕业生竞争力。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类专业经过连续10年的办学,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方面,以及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2015年国内生物产业产值继续翻一番,明确要求培养一批能适应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这对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来说,既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挑战。因而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需要围绕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出实践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

国内外高校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并积累了丰富有效的实践经验,我们从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入手,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修订等方式,进行系统的研究、实践,提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强化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系统地构建融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专业(社会)实践能力与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生物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通过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基础知识积累

课程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学生实践能力增长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中心地位;二是一般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情景更贴近学生将来需要面临的真实问题。其特点是:一是注重发动学生主动参与;二是以具体案例、问题和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生物工程作为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我们既注重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又需要大量使用案例法、项目法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常采用小组报告针对不同的专业问题进行讨论,采用案例分析、项目实施的方式讲解工艺的设计等。这些手段和方式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基础实践知识的积累。

为了在理论教学方面强化学生实践基础知识的积累,在修订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根据实践教学模块及其包含的知识点分布,增加了相关理论课程的学时计划;之后,进一步汇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知识点,根据知识点分布修订相关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打破了以往理论课程教学独自开设的局面,让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互有侧重点,重点是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实践基础知识体系,这种方式有效地避免了重复教学、盲目教学,从而更好地围绕培养实践能力知识积累打造精品课堂,提高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培养模块的教学质量。

二、通过专业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

在世界各国的高校中,实验课程教学都是一种有悠久传统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经过改革后,在专业基础课实践模块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降低了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开设比例,提高了“三性”实验比例,同时制定实践能力考核评价细则,保证了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培养达到目标。改革前,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有生物制药、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以往都是单独开课,没有进行衔接。改革后,4门专业课程整合到一起,以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的方式开课,具体时间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并且在综合实验中将学生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有机地统一起来,系统地安排实践内容,让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高度整合和贯通。

三、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在世界各国的高校中,见习、实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美国的高校,实习长期受到高度重视。法国改革了以往把实习放在最后培养阶段的做法,实施不间断实习制度,每学期安排每周2~4小时的责任实习。俄罗斯近年来开创了连续性教育―实践模式,即将教育―实践培养环节贯穿于从入校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湖南农业大学非常重视实习模块安排,在学生刚进入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时,组织学生到周边的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发酵企业进行参观实习;此外,在学生结束专业综合实验后,要求学生到指定工厂完成8周的生产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鉴于工科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完成生产实习后,需要立即进入毕业实习,采取学生和指导老师(含校外企业)双向选择的方式,在参与毕业实习期间围绕毕业论文(设计)开展实践,围绕生产实践完成毕业实习,以分散实习为主。通过全面参与生产、管理、研究和经营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通过本科生导师制、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在美国的高校中,产学合作的主要形式是:高校和企业合作,企业提出课题项目和研究经费,供高校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方便产生的科技成果立即转化为生产力。德国的许多大型企业通常联合高校开办研究机构,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为企业生产服务。日本的不少高校往往通过“共同研究”和“委托研究”实行“委托研究员”制度,以及合作共建研究所等方式与企业开展广泛和深入的联系。在上述这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是重要的受益者之一。早在2001年生物工程专业成立之初,湖南农业大学就非常重视与相关企业进行科研、技术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在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最早在大一下学期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进入大二后,没有参与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的学生,学院会以双向选择的方式,为他们配备指导教师;此外,学生在大二开始的每个假期,可以自己联系或由老师安排进入相关科研院所、企业从事假期实践工作。经过这些模块的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校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而实践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成为教学改革中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21 世纪是一个强调创造与个性的世纪,高校理应顺应形势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高等教育的龙头地位,极大地激发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创新人才又给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短时间内,扩招背景下师资与资源配置不足问题、毕业生的社会评价降低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问题等成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热点。在这一环境中,我们将继续围绕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继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殷淑华.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

[2]谢斌. 从人才就业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交通高教研究,2011(2)

[3]李金华. 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思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6)

[4]高新,靳国庆. 强化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5]吴庭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6]张勤,李学. 课程统整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9(3)

[7]郭栋才,蔡炳新,张正奇,等. 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互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

[8]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8(1)

篇2

关键词:文学理论课程 应用型人才 卓越写作人才培养 意义及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06-02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河池学院以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服务广西地方社会文化与经济建设为己任,努力提高办学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进行教育改革。围绕这一目标,各专业、各学科和各门课程都必须进行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为此,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依据《河池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要发扬文科优势,根据不同的办学特色走不同的人才培养路子”的方针制定了“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而作为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面临转型的《文学理论》课程,如何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出发,调整教学内容,创新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这正是本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实践的意义

河池学院是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唯一一所新建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如何将知识转变成能力。基于此,我院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实践,旨在探索适合研究对象并具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因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培养卓越写作人才,服务地方建设

本论文通过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学好文学课,力求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卓越写作人才,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写作、文秘、宣传、编辑、语言文学研究工作,能够胜任中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及研究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地方。同时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类课程提供借鉴,从而在整体上改变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

2.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基本素质,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服务

我院《文学理论》课程的开设以文学写作人才培养研究、桂西北作家群研究和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群研究为方向,以“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支撑,在教学科研中形成了以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为学术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出符合学院实际、具有学院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并逐步推进卓越写作人才培养计划,邀请更多的知名作家担任指导老师,吸纳更多青年学生,培养更多写作人才。这对尽可能提高学生对行业和职业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工作方面的文字能力培养也大有裨益。

3.摒弃“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的传统教育理念,探索“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念。在卓越写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自身角色转变,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主体型人格”的养成。为此,要求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方法由接受性学习方法过渡到“指导―探究性”学习方法为主,课堂也由传统的“教程”蜕变成现代的“学程”。通过文学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得到开启,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会得以进一步提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对我们应用型的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二、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实践的途径

文学与传媒学院写作人才培养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区内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为改革目标,以实施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方案为杠杆,在《文学理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全面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的实际能力,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与专业岗位胜任力。具体实施的途径如下:

1.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立足于提高办学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最终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改革目标是:(1)知识目标。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能满足卓越写作人才培养需求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及学术素养,促进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来指导阅读实践、文学欣赏与评论实践、创作实践的自觉性和有效性。(2)能力目标。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按年度分批次地培养在写作方面有突出技能,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能胜任各级党政部门的公文事务写作、各种传媒机构的新闻传播写作、各种文学体裁写作的人才,亦即拔尖创新人才,使学生毕业时写作能力明显超过同类型学校的本科文科毕业生。(3)情感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立足于塑造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精神。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教学除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更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思维与个性品质、审美修养和个人品位,以求达到深化思想和丰厚情感同步进行,进而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稳步进行,最终实现写作能力与心灵成长同生共长,互助互进。

2.调整课程体系,加强文学理论课程群建设

文学理论体系的传统模式追求“统一”,力求学生“齐步走”。虽然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着,但这种模式的惯性仍或多或少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我院文学理论课程类课程只设专业基础课“文学理论”,专业选修课“美学”“民间文学概论”和公选课“中国文化概论”,这些课程都集中在一、二年级开设,由于没有相应的提高课程和延伸课程,考试结束后,学生基本把文学理论知识忘记了,举一反三更是无从谈起,直接影响例如中外文学史和文学写作等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缺乏独特的见解和应有的理论深度,导致人云亦云,论文的质量不高。针对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改革围绕文学基本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等三个课程群方向,重新调整课程体系,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广西本土作家创作研究”“刘三姐文化事象研究”“刘三姐歌谣文化研究”“广西民间文学研究”“桂西北民族文化研究”等选公共选修课程。将课程结构从单一的专业基础课,变成涵盖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人文素质课等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设开放性课堂

传统的课程教学一般局限于课堂、课本以及固有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文学理论教材内容的不断刷新,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主性,这才是学好文学理论最根本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如下几点:(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采用模拟式、情景式、辨析式、调研式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直观性与实用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抓好第一堂课的第一个话题,运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把教材的优势和难点教给学生,引起强烈的思考,提高对文学写作艺术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激活写作的欲望与潜力;(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主性;精心设计文学课外活动(包括阅读训练、讲座及写作竞赛活动),拓展课程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在发挥“引导”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使用“讨论教学模式”,鼓励全员参与课堂讨论,并通过师生互动打造平等对话的关系,促发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多模态视角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师可以利用文字模态、声音模态、视频模态等多模态形式进行教学,把单一的课堂变成形式新颖、层次分明的多元信息台;依托学校网站建立相关课程的网络讨论区,设立课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专题学习网,实现课程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互动,由此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加大课堂信息量,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多元评价机制的建立

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机制不仅对课堂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且可以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如果要克服课程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弊端,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包括:一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学理论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包括知识的建构能力、阅读能力、作品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语言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它不仅考核学生知识的积累,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估;二是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将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力争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例如:利用试题库进行闭卷考试是必要的检测手段,但在整个评价分值中,应减少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接受情况的填空题、选择题的比重,尽可能地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论述题、分析题、一题多解的题等综合能力的测试;此外,灵活采取开卷、口试、小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来答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与以往任课教师或同行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学生作为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评价对象不同,在多元化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由任课教师、相关教师群体、学生本人、学生团队、社会团体、汉语水平测试机构、汉语能力认证机构等组成。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使自己反思和诊断教学和学习活动,从而在教学和学习中自我调控、自我修正最终实现自我完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梅红霞.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教育教学论坛,2010,10.

篇3

终审判决书称4被告的行为“均构成抢劫罪,且情节、后果均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极大,均应严惩。陈国清、杨士亮论罪应判处死刑,但考虑到本案的具体情节,对陈国清、杨士亮可以不立即执行死刑”。在这里,如果还对去年下半年那场轰动全国的罪与非罪的争论有印象的话,我们又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字眼“本案的具体情节”。没错,刘涌案二审改判就是因为这个“本案的具体情节”没有说清楚而备受非议,人们所期盼的判决书透明化、说理化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提审判决中队此问题的回避下不了了之。这次,河北省高院如法炮制,面对一审证据中的种种疑点,也抛出了“具体情节论”作为回答。就连河北省高院原来回重审时要求承德市中院说清楚的案件疑点,它自己这次的判决也没有说清楚,这让人不得不怀疑,以后我们的法院判决是不是都会这样,在说不清楚、无法说清楚理或不敢说清楚地时候就这样含糊其辞、一笔带过?这绝非杞人忧天,辽宁省高院首创的“具体情节论”虽然广遭诟病,但最高院对其使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却保持了沉默,沉默意味着许可,这对于习惯于看上头意思办事的中国司法系统来说无疑是一个鼓励性的信号,对于缺乏“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观念的中国公权力机关来说辽宁高院的判决就是一个示范信号,以至于河北省高院在从媒体报道看来这个极有可能使指控机关涉嫌捏造犯罪事实并严重刑讯逼供的“恶性杀人案件”竟然也可以用“具体情况”来解释?!越具体的描述越能界定事物的特征,越抽象的词汇越不能说明问题,而这个冠之以“具体”的“情况”在这里却恰恰是一个再抽象不过的概念,一个“具体情况”等于说任何情况都有可能,也等于没有说明任何情况,你自己去想象吧。

人命关天的事情都可用“具体情况”,还有什么比这更严重的吗?没有了,因此,可以想见,既然“具体情况”都可以剥夺你的生命,那“具体情况”剥夺你的自由和财产也就更有理由了,以至于根据“具体情况”借了钱可以不还也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那我们还要界定这些权利(权力)和义务的剥夺与赋予的法律条文来干嘛?

然而,恶劣的先例却不只有这一个。

篇4

【关键词】地方性理工科院校 学术英语 大学英语

一、背景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进一步的深入,目前教学质量现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民整体英语水平相对于30年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既懂专业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更受欢迎。学术英语既是国际大环境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迫切要求,主要的英语母语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大学一年级学生都必须修习学术英语课程。而在一些英语作为ESL或EFL的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都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而开设了学术英语系列课程。同时在我国高校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

二、相关理论

Strevens(1988) 最早提出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应该具备课程设置必须要满足学习者的学科专业和职业需求;语言学习关注专业和职业的词汇、句法和语篇;且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的特点。Hutchinson and Waters把英语教学分为通用英Z(EGP)以及专门用途英语(ESP)两种。EGP就是早期以培养常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ESP强调英语使用的特殊领域和目的,又可以分成学术英语(EGAP)和行业英语(EOP)。ESP是一种基于学科内容的语言学习;学习者在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一部分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技能。

三、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英语技能从而适应双语或纯英语的专业课程学习,这是国家外语教育战略层面上的需要。经此以往,中国才能在国际上拥有更多话语权,有助于国际形象的提升。社会需要是开设ESP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一直停留在EGP上,缺乏ESP背景,走上了工作岗位也处理不好涉及英语的专业问题。学生也有着开设ESP的需要。由于不同专业有其特定的语言形式,所以学生也应掌握该专业目的语域的语言特征。近几年,国内学者刘润清、蔡基刚、杨惠中等积极倡导大学英语教学转型,著文指出新世纪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方向的方向在于ESP教学。但多数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还处于EGP教学阶段,以培养英语基本技能为主,费时低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语言水平低,需要打基础和夯实语言基本技能。但如果在巩固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由EGP转入ESP 教学已成为可能。

四、改革设想

我校为典型的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在本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有着“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紧扣人才培养方案,本设想仅涉及改革思路、改革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

1.改革思路。大学英语教学着眼于大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的培养,使其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得到提升。本次改革尝试思路是:首先,力求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英语学习不断线,英语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一、二年级(低年级阶段)必修外国语学院开设的《大学英语1-4(听说读写)》,三、四年级(高年级阶段)选修外国语学院或学生所在学院开设的英语/双语专业课。其次,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注重学术英语能力的实践,为专业学习和国际交流提供有力支持。

2.改革内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做好课程设置。目前,不少地区的985、211及一些重点院校已经取消了统一的大学英语课,改为英语选修课。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英语类课程,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定位和需求从开设的英语类课程中自选学习内容。相比之下,地方性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所以应该把ESP课程以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设置为学生的选修课。以依托常规英语学习为平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夯实语言知识基础,同时通过自身专业的学习,再开设ESP课程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改革思路,笔者建议建构相应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见表1)。

ESP是以培养学生为学术发展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英语语言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课程学习所需要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术口语、学术写作能力以及跨文化学术交际能力。因此,ESP课程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为此,我们可以制定分两个阶段进行实施教学。在第一阶段,ESP课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听记英文材料结构要点的能力,主要是对于英语新闻的掌握;并能完整复述英文听读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和做英文口头评价,阅读英文报刊和一般性学术文献,归纳性英文写作以及段落翻译;第二阶段,培养学生听懂英文学术讲座的能力、学术口语陈述能力、查阅专业英语文献能力、阅读有一定难度的专业学术语篇的能力和撰写英语学术发言、报告的能力,以及学术口译和短文笔译的能力等。总的来说,地方性理工科院校也能进行ESP教学。

3.师资队伍。要成功地施行ESP教学改革就离不开一定的师资力量。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合格的ESP 师资如何培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对比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ESP 完全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因为在专业知识背景方面,ESP所需的比ESAP要低,因为归根结底ESP是一门语言课,并非专业课。不仅是英语为母语还是二语或外语的国家和地区,ESP的教学都是由语言类教师承担,如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师。如果ESP课程纯由专业课教师讲授,那么由于专业课教师自身的语言教学法知识有限,造成ESP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拟承担ESP教学的教师培养可以才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两种方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由学校派往国内外高校进修或攻读相关ESP方向专业。同时我们还建议邀请其他高校ESP教师前来我校举行各类讲座、培训。另外,外国语学院还可以与专业院系的教师合作,培养和引进具有符合专业学习背景的教师等。

五、结语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如能实施学术英语教学,将更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以便能顺应社会和时展的需求,并能在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因此,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抓住学校 “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机遇,尽快实现ESP教学的过渡。

参考文献:

[1]Anthony,L,Three Steps to Developing a Successful Large-scale ESP Program in Asia[R].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Asia,Oct22,2011.

[2]Hutchinson.T.& 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Cambrid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 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2(3):47-50.

[5]蔡基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6]胡文仲.在“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致辞[R].北京,2011-05-07.

[7]罗娜.制约我国ESP教学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06(1):56-59.

[8]陆俭明.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提高国民语言素质[R].2010 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6-30.

篇5

关键词:应用型;独立学院;无机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35-02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依据独立学院生源特点和学生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规范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创新办学形式,其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对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强调以应用为目的,以生产应用的技术所需的基础理论为主,同时也要使学生对技术基础理论领域的新发展有一定的了解。[2]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改革。无机化学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老师面对的是刚刚步入大学、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的大一新生,同时还要面对无机化学内容多课时少的压力,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针对无机化学自身特点以及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我们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

一、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完成教材配套

教材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独立学院在成立之初,师资主要来自母体高校(一般为“985”或“211”高校),在授课时多数选用自己在母体高校使用多年的经典教材,其内容理论性较强,与独立学院生源的基础不相适应。有时会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删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学院资助下,与科学出版社携手编辑出版了自己的教材。新教材主要突出体现以下几点:第一,注重细节,夯实基础。由于独立学院生源基础薄弱,使用传统的研究型本科生教材,在理解教材内容上有困难。为此,在深度上删繁就简,降低起点和难度,减小坡度,重点内容力求详细,真正做到了清晰、易懂,可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进行学习。第二,加强针对性,注重实用性。根据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办学目标,教学内容应该精选素材,加强针对性,注重实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在选材上突出与生命科学、药学、环保技术、材料科学等相联系的知识,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增加案例教学,使其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介绍元素化学时注意基础理论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各章节中的应用与渗透,并对物质的某些性质规律加以适当的总结;注意渗透工程意识,不仅介绍重要无机物的实验室制法,还适当介绍工业制法(生产);注重介绍元素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第三,合理编排,控制教材于合适的篇幅。注意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简繁多而复杂的数学推导,只讲述一些重要结论及其运用,做到“简明”而不弱化基本理论,使教材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如删去了溶液依数性的定量描述、强电解质(离子强度、活度、活度系数)、理论性较强的原子结构中核外电子的描述如坐标变换和分离变量等、分子轨道理论、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电势-pH图、自由焓―氧化态图等。为节省版面,重新整合了四大平衡,将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合平衡作为平衡常数的应用,即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列入到化学平衡一章介绍,不单列章节,同时降低计算题难度。思考题、应用题的选择以全面掌握课堂学习内容为原则,体现教学的基本要求,注意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以学生为主体,分层次教学。独立学院的生源总体来讲,基础差一些,有少数学生基础很好,有的甚至是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学生,有可能高考发挥失常,所以教学不能搞一刀切,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将学生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两大类。对于应用型学生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弱化理论的推导,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元素化学教学中,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与环境、生产、生活的联系。对于研究型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开拓学生眼界,适当开设与无机化学课程相关的选修课,对于考研深造的同学显得尤为重要。以我院应用化学毕业生为例,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考研率在16%左右。

2.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全面提高听课效率。随着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不断涌现,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成为授课方式的主流或者全部。较之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直观形象,能提供感性材料,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即节约了课时,又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4]。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使用多媒体演示。对于无机化学课程来讲,物质结构部分尽量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抽象的微观世界形象化,是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对于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尽量使用板书,尤其是定律、公式需要板书推演,学生跟得上,记得牢。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MOOC、爱课程、网易大学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等优质资源为代表的网络课程正对传统教学方法产生巨大冲击。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仍然有很大挑战。多数学生面对庞大的网络资源不知如何下手,有的是走马观花式学习一下,缺乏系统学习,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有些精品课程点击率极低。主要原因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能力差,因此上课时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课程,适当把一些优质课程的学习当作课外作业。

三、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1.优化实验内容,做到事半功倍。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倍受重视。对于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教学中显得更加重要。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仍然按照基本实验、综合实验、设计与研究型实验三个递进式层次的实验教学设课。在实验题目的安排上尽量与理论课同步,基本实验的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安全知识,是重中之重,学会保护自己;训练学生规范操作,强调规范性;熟练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术。综合型实验的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重点加强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突出综合性和应用性,通过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会做”,更会思考。设计、研究型实验的主要任务是活跃学生的学术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养。选题涉及化学和材料等学科,带有一定的科研性质[4]。

2.科学指导实验,增强动手能力。在上实验课程之前,所有实验指导教师均由实验组长带头认真做准备实验,强调实验中注意的问题和让学生明白从实验中收获什么。强调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尽量避免“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在实验课之前,教师只对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说明。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在实验结束之后,对实验进行总结。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

3.科学合理的实验成绩考评体系。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创立新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学生的实验考核结果要真实地反映学生实验水平及能力的高低,合理公正的考评方法既有利于教学管理,又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5]。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成绩的考评体系包括实验习惯、预习报告、操作规范、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五部分组成,要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中所占的比重,对那些操作认真,作业规范的同学要予以充分肯定。具体分值比例见下表1: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迄今为止,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我国有300多家独立学院,且规模在不断扩大,势必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独立学院中开理工科专业,尤其是化工类专业相对较少,因此在独立学院中办好属于自己特色的化工专业仍然存在一定挑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牢牢把握住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无机化学课程改革正是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大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改革效果,同时对其他课程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廷正.民办院校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探讨[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7,5(4).

[2]杨本宏,张霞,姚李,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池州学院学报,2012,26(6).

篇6

关键词: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按季顶岗、能力渐进”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11-03

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中,还是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行业和企业生产及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中职实行2+1学制,顶岗实习教学完全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而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需要学生掌握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农作物种子繁育、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农产品贮藏加工销售经营等职业技能。而这些职业技能与农业生产季节密切相联。有的作物一个生长周期长达2~3年,只有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过程,3年在校学习期间根据农业生产忙闲季节灵活安排顶岗实习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农艺职业岗位工作技能。而开展按季顶岗实习教学就需要迫切解决企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对应职业资格证书、教学组织与实施、校内教学和按季生产性顶岗实习教学安排和实习实训环境要求等方面的问题,特研究了如下几个成果。

一、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行动领域过程

三、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结构

四、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按季顶岗、能力渐进”人才培养模式学期实施性教学计划

五、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训练项目教学设计示例

训练项目示例一 作物病害症状识别

1.教学条件

1.1教学设备

电脑、投影仪、网络。

1.2教学资源

教案、PPT课件、挂图、光盘、网络素材库、学习网站。

1.3教学标本与工具

植物病毒病、霜霉病、疫病、白粉病、锈病、炭疽病、菌核病、灰霉病、角斑病、腐烂病、溃疡病、猝倒病、立枯病、枯萎病、青枯病、根癌病、丛枝病、软腐病、菟丝子和线虫病等标本。体视镜、放大镜、镊子和挑针等。

2.学生必备学习用品

笔记本、记录笔。

3.教学方法与教学流程

3.1下发任务书,将学生分组,3~5人为一小组,每组设立小组长一名,明确小组长及组员职责;(时间:5分钟)

3.2由教师利用教案、PPT课件和网络素材库图文资料讲授作物病害症状识别方法及特征,同时讲授作物病害与伤害、病态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病害相互关系;作物病害发生四要素,作物病害症状中病状和病征的类型,然后观看挂图,播放作物病害症状识别光盘或网络视频,进一步展示作物病害症状特征;(时间:20分钟)

3.3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植物病毒病、霜霉病、疫病、白粉病、锈病、炭疽病、菌核病、灰霉病、角斑病、腐烂病、溃疡病、猝倒病、立枯病、枯萎病、青枯病、根癌病、丛枝病、软腐病、菟丝子和线虫病等病害症状特征。并记录各观察病害特征和病状、病征类型;(时间:40分钟)

3.4讲解作物病害症状识别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以纸质稿下发给每个小组,每组一份;内容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10分),教师随机抽查5个病害病状、病征类型识别(50分),学生自评病害症状识别记录(20分),小组互评病害症状识别记录(20分);(时间:20分钟)

3.5老师进行总结性讲评,表扬先进,指出问题,布置学生课外利用学习网站查阅作物病害症状相关资料。(时间:5分钟)

六、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按季生产性顶岗实习教学安排

实施“按季顶岗、能力渐进”培养模式,一、二年级边学习边在校办农场和企业根据不同季节进行识岗、协岗和顶岗实习;三年级完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七、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习实训环境要求

初步研究本专业行业企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行动领域过程、职业范围和对应职业资格证书、学期实施教学计划、课程训练项目教学设计、校内教学和按季生产性顶岗实习教学安排和实习实训环境要求等成果,力图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按照“按季顶岗、能力渐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及教学管理与监控提供重要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生 文明礼仪 规范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23-02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讲文明、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明礼仪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2010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迅速增长与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接受良好道德意志品质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时期养成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往往会影响人一生。因此,从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至关重要。

一 文明礼仪教育的逻辑诠释

文明礼仪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但礼仪的本质涵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几乎所有的礼仪都与这个本质有关。

1.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基本礼仪规范教育

礼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仪包括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方面。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语言、动作方面相互表示谦虚、敬重和友善的行为规范;礼节,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相互表示尊敬、祝颂、慰问或哀悼等的惯用形式;仪表,是指个人的美好外表和良好形象,包括容貌、服饰、姿态和个人卫生等;仪式,是指在较大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规定的程式化活动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礼仪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两个方面。个人礼仪是指礼仪主体在律己方面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主要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是交往礼仪的基础;交往礼仪是个人与他人交往中应当遵循的礼仪规范,包括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领域与各种特定对象交往时应注意的行为准则、礼节和交际语言。

2.文明礼仪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交往的枢纽

《礼记·礼运》云:“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这就是说,礼仪是做人的重大事项,是用来讲求诚信、搞好和睦而牢固地规范制约人的行为举止的。礼仪是人们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礼仪也是人际交往的剂,是沟通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人与人进行交往,双方第一个见面礼是握手问好,除此之外,还要面带温和笑容,彼此眼神中流露出诚意,这是构成人际交往首要的礼仪条件。正是通过讲究礼仪这一枢纽,达到促进情感交流、改善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3.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就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下,礼仪可以反映国格,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水准之一;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礼仪可以反映人格,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尺度之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施行礼仪,以对他人的尊重为前提,以自尊、自重、自强、自律为基础,以满流知识与信息、寻求友谊和理解的需要为目的。

二 文明礼仪教育的功能定位

1.文明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需要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礼仪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治之始也。”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我国古代童蒙教育的重要特点是以礼为核心,围绕礼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童蒙读物都是以礼为主线编写而成的,这些童蒙读物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字简明、通篇押韵、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堪称中外儿童教育的典范。

2.文明礼仪教育是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需要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更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将影响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在《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不少条文与礼仪有关,涉及课堂、校园、宿舍、家庭、公共场所等各种场合的文明举止以及对师长、同学、客人等各种特定对象的礼仪规范。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将规范变成习惯,使习惯成为自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和文化涵养,这将有力地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3.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礼仪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重要素质,应成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礼仪修养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协调、沟通、开拓、创新的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和行为习惯,为未来立足社会、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 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1.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做好四个结合

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具体丰富,涉及面广。因此,必须以学校日常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各项活动为辅助,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应。一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二是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文明礼仪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四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要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要求,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注重实践性,坚持知行统一

注重实践、知行统一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因此,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既要讲明礼仪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又要讲为什么这样要求以及怎样去做。文明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归宿。卢梭也说过:“人的道德素养的真正形成,有赖于道德习惯的日积月累。这种道德行为习惯的积累,离开社会人际交往中的熏陶,只靠道德知识的讲授是无法做到的。”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付诸实践。同时还要加强督促检查,抓好总结评比等环节,促使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

总之,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礼仪教育教给小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礼仪教育不应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还应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让小学生学礼仪,知礼仪,用礼仪。

参考文献

[1]黄正平.文明礼仪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基[J].人民教育,2011(18):24~27

篇8

关键词:学前儿童;礼仪养成;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08

一、课题的提出

所谓的礼仪就是平时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包括礼节、礼貌用语等,这是要求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规范交往的一种行为准则。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礼仪行为习惯,其关系着一个人人格的大事,也反映着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在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会表现出聪明活泼、开朗等性格,但也存在着自私、霸道、独断、无礼等缺点。而且学前时期所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由此可见,在学前开展礼仪教育是必须的。并且,礼仪蕴藏于幼儿平凡又普通的生活的每时每刻,同时礼仪教育也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工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依据

(一)理论依据

1.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时期是幼儿各方面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心理特点不同,我们要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礼仪养成教育也就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先来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著名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使他们懂得礼仪。

(二)实践依据

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往往忽视了礼仪教育,幼儿不能主动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在与教师交往中的过程不能主动向教师问好,长久下去,将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所以,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三、研究目标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1.根据教师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经验,按照教研组制定的实施计划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制定一套较完整的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体系十分必要。体系分(大、中、小班)年级组开展实践研究,经不断修订和完善,最后形成园本课程。

2.通过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讲文明语言、懂得礼仪规矩、遵守公共秩序等,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使幼儿终身受益。

3.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使幼儿的礼仪风貌得到显著改观,使幼儿尊敬教师、教师关爱幼儿,使幼儿之间树立一种人人懂道理、守规则、讲文明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研究原则

研究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生活化原则、缺失优先原则、正面教育鼓励引导的原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原则。

四、课题研究阶段

按照“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步骤,根据要求科学拟定研究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通过成立课题小组,确定了课题组人成员,并进行了研究分工,积累了有关幼儿良好礼仪习惯方面的音像资料和网上素材。组织研究组成员学习了如何实施《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方面的理论和信息,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教师、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家长教育资源的辅助作用。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2月)

这一阶段开展实验研究,对目前“安定区幼儿园与幼儿家庭互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做了实验记录、调查笔录,撰写了调研报告,并提出了今后的整改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4月)

对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将书面资料、信息、音像等综合、归纳、概括,撰写了工作报告和研究总报告,形成了课题成果集。编印了《学前儿童礼仪园本课程》《礼仪教育主题活动集》《行为养成个案集》。

五、本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通过课题组和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良好的礼仪行为在幼儿身上已经初步形成

1.各班级的幼儿都学会了正确熟练地使用礼貌用语,逢人就会说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比如“谢谢”“对不起”“你好”等。

2.幼儿行为得到规范。幼儿经过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培训,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卫生,垃圾主动入笼,上下楼梯互相谦让,外出活动排队、手拉手集体行动。

3.通过研究,幼儿养成了互相团结、互相关心的好品德,能和同伴友好和睦地相处,出现矛盾能和同伴主动和好,错误一方能主动道歉。

4.养成了孝敬父母和长辈的习惯。通过开展家庭礼仪教育,幼儿在家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改观,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任性、不撒娇。

(二)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通过研究,幼儿园教师都能按照“教职工礼仪行为养成要求”的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幼儿和家长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家长的礼仪行为得到规范

人们常说:“一个优秀的家长就会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经过研究,家长也能够和幼儿园教师积极配合,家长的礼仪行为习惯也得到了规范和升华。

(四)形成了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礼仪课程教材

本次课题研究形成了园内各年龄阶段“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案例集”“各年龄阶段幼儿星级礼仪标兵评选办法”“家长礼仪标兵评选办法”“教职工礼仪之星评选标准”等,从而为幼儿园今后深入开展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提供了范本,为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内容。

(五)社会效应凸现

本次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赢得了社会对我们此课题的肯定。通过实践研究培养了幼儿、家长、教师良好的礼仪行为,也让社会更加了解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同时也树立了安定区幼儿园的良好形象。

总之,经过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课题的设定任务,但还存在着不足,我们将继续努力和完善,以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