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古代女子礼仪常识8篇

时间:2023-10-02 08:55: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古代女子礼仪常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代女子礼仪常识

篇1

近日,西南首家以传统文化为教授内容的大型女子学馆在成都开馆,声称把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武装当代女性,以此提高女性的文化内涵、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何谓淑女?用成都天韵女子学堂堂长周勇的话讲就是:秀外慧中又不失现代风范。

古朴雅致的川西民居风格建筑,搭配青翠葱茏的花木,国学馆、书画馆、琴馆、棋馆、礼仪馆、茶道馆、刺绣馆的牌子高高悬挂。学馆墙壁被国画充斥,窗户挂着的竹帘被轻轻吹起,黄色蒲团席地而坐、半米高的几案伏案苦读,处处细节透露出一股远离尘嚣宁静和清幽,淑女的一天就在这古色古香环境中拉开了序幕。

课程设置

“内修经史子集、外修琴棋书画。”4年时间总共3000多个学时,这不是大学国学班的课程安排,而是一名“现代淑女”的打造日程表。包括:国学、礼仪、古琴、书法、国画、茶道、刺绣、围棋、专题讲座(当代女性的人生观塑造、视觉形象塑造、交际与礼仪技巧、持家与理财、职业规划等)

【入学篇】

程序1:穿汉服

校服是汉服,为了披挂上阵,记者穿戴花了近10分钟。

一片粉红渐变色布块,一根约10厘米宽、刺绣精美的腰带,超大袖口,三种元素拼接在一起,构成了传说中的汉服。将布块紧紧系在腰上,双臂从巨大的袖口穿过,衣襟向右紧贴右胸部,呈y字形,最后再把10厘米宽的腰带拴在胸下。在礼仪服饰老师的协助下,不熟悉汉服构造的记者,足足花了差不多10分钟。穿戴完毕,长裙及地,无疑减缓了行走速度,记者不得不迈出了“小碎步”缓慢移动。手臂的袖口很长,拿东西不是特别方便,而腰带和裙带由于拴得很紧,让人不禁有一种精神抖擞的感觉。“这就对了,就是要达到这种效果。”服饰老师介绍,正规而言,长裙拖地的目的在于遮住脚,因为古时女子是不能露出脚的,而腰带的紧是“帽、腰、鞋”三紧中的一紧,只有穿戴“紧”了,才是对别人的起码尊重。

记者感言:穿戴“紧”确实让人有正襟危坐的感觉,但大夏天穿着这么厚的一套汉服,确实有“汗如雨下”的功能。

程序2:祭孔

国学馆主墙上,孔子画像正悬中央,画像前设有香案,烛台长明、香火不熄,记者的“入学典礼”以祭孔的方式展开,身着汉服,向孔子画像上香、献花并朗诵祭文。

“中国是礼仪之邦,求学的开始就是对先师先圣的祭祀。”一边协助记者上香,堂长一边向记者介绍起“礼教常识”。“女性的‘礼’很细节,包括日常生活的站、坐、谈、说,重大典礼的程序和要求,待人接物的规范和禁忌等。”周堂长说,祭先祖先圣礼只是“淑女”的第一步,紧接着,将逐渐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注重古典仪礼的现代转换,走出温文尔雅、仪态万方的淑女路线。

记者感言: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祭拜孔子,仪式带来了一种肃然起敬感。

【课堂篇】

课堂1:国学

周堂长介绍,筹备学堂时他曾做过一份男性调查:100名受访男性中,80人认为女性应温柔贤良,而非霸气十足。而如何温柔贤良?“内修”是关键,通过“经史子集搭配当代女性礼仪课程,找回现代女性身上缺失的古典淑女素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跟随老师朗读,记者摇晃着脑袋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诗经》时代。过惯了每日开电脑关电脑的快生活,一下子觉得节奏慢了下来。在国学课上,女子学堂将精选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利于女性修养的部分,聘请专家指导研习,通过名句佳篇的赏析,以文字为载体,传承古典淑女的文采,提升女性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能力,达到寻根溯源、启迪心智的目的,培养女性“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贵气质。

记者感言:脱离城市的喧嚣,抽时间来这里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听听蝉鸣鸟叫,也算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

课堂2:古琴

以琴传情,是古典淑女含蓄美好的情感表达方式,包括古琴、古筝、琵琶等在内的古典弦乐,通过音律的无穷变化,营造出一个回环往复、澄明深远的古乐天地。古典器乐的培训,将打造淑女婉转悠扬的迷人气质。

按照琴师的要求,记者用半边臀端坐在古琴前,琴身直对丹田位置,衣襟则工整地位于琴的五辉处。“两手自然打开,轻抚于琴,弹奏的时候手腕要放松,手指稍稍立起,伸手要稳,记得收放要自如。”伴随琴师温柔的话语,从来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记者放开了胆子,开始轻抚琴弦,“嘣……”的响声荡气回肠响彻整个琴房,音质低沉浑厚,幽静古朴。

在琴师的指导下,从上往下拨,再从下往上拨,记者用1分钟速成了一曲《沧海一声笑》。琴师说:“一般来说,学习3个月就会弹古琴,但要是想练好的话,往往是一辈子的功夫。

记者感言:由于古琴价格不菲,普通教学用的都是1万左右一把,看来要当“气质淑女”是需要下大血本的!

课堂3:棋

“人生如棋,不能为每一步的得失斤斤计较,全局的胜利才是最后的胜利。”棋艺老师王正东与棋结缘已有30多年,在他看来,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消遣益智的工具,而是一种人生哲学:“围棋的黑白之道,象棋的楚河汉界,不仅仅是较量一局的输赢,更往往能昭示人生的智慧。”

记者端坐于蒲团,食指重叠在中指上,从竹篓中轻轻拾起一枚黑子,扣在格纹棋谱中。“举棋要坚定,即使走错了,也不要太计较,要把心思放在全局上。”王正东老师说,通过围棋、象棋课程的开设,就是要以游戏对弈的方式,强化思维的训练,让淑女有把握全局、左右输赢的气度和能力。

记者感言:老是“走神”想起王菲的《棋子》,或许此棋和彼棋虽然承载形式不同,但都象征着一种把握未来,不计较得失的生活哲学。

课堂4:书画

展纸,提笔,驻馆艺术家三秦书画院副院长李由在纸上龙飞凤舞写下了“成都女报”四个大字,然后长吁一口气:“书法就是一笔下错,全部报废,讲究的是一气呵成,所以一定要对自己胸有成竹。”

悬腕、执笔,老师手把手教记者写了个“永”字,“这个字横平竖直、勾点撇捺都包括了,汉字独有的书法艺术,在高度的抽象中,涵盖了飞动流畅的自然之美和平衡架构的人格之美。”

李由老师说,书法是培养淑女情操的重要一步,通过书法课程的培训,使淑女传承书法艺术的翰墨精神,以一手漂亮清秀的字示人,留一份从容淡定的心归己。而国画的学习则能提高女性浓淡相宜、传神写照的审美素养。

记者感言:好久没有用笔写过字了!还是毛笔!不禁暗自唏嘘,网络时代的今天,能够有一份心情磨墨写字,真的很过瘾。

课堂5:茶艺

在茶艺老师的指导下,从烧水开始,沏茶,倒水,再沏茶,闻茶,赏茶,到最后品茶,记者足足花了20多分钟时间,才自制成一杯茶。“不要看工序繁杂,更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轻尝了口记者“做”出的茶,茶艺老师接着介绍道,“茶道系统的学习可能得1年时间,通过茶道课程的开设,为的是培养女性恬澹高远、宾主尽欢的交际情商和风雅情趣。 ”

记者感言:比起平时在超市随意买瓶“XX绿茶”,亲手花20分中制作的清茶好像真的甘甜了很多。

专家声音

“淑女学堂”华而不实

“专门设立学校,学习诗词歌赋,让女性回归传统的知性美,本意很不错,只不过我觉得有些脱离市场。”成都著名社会学家韦源表示,4年时间,3000个课程,虽然算起来一节课才3元钱,但其受众是仍旧是“有钱有闲”阶层,“要一个起早贪黑的白领腾出9000元钱和周末来学习这些东西,并不是特别现实,因为这个‘淑女’只是一小部分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程度的女人才享受得起。”韦源说,其实在美国也就有类似于淑女学堂的课程,在大学中开设“家政”课,教授女人烹饪、服装、礼仪等方面课程,但不同于中国“淑女学堂”的小众,美国的“家政”学范围受众更广。“淑女学堂也并不是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对提升现代女性内在气质,提高个人修养还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只不过不能像现在这么华而不实,毕竟并不是每个女人都有钱有闲。”

TIPS

学堂号外

1.授课老师价格高

据堂长介绍,由于国学的授课老师不少都是国内外知名人士,如北京师范大学原中文系系主任、知名红学家张俊老先生等。为了邀请资深老师前来授课,学校可谓花重金。有的老师课时费高达3万。

2.校长不叫校长而是“堂长”。

初听介绍,“堂长”二字很有武林外传的感觉,了解后发现,原来就是校长的代名词。

3.古典学院现代派。

过道边摆设的都是瓷瓶,墙壁挂满各类国画,但古香古色的办公室却出现了电脑,虽然名为与现代结合,但一古装女子挽着发髻端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上网,还是有点让人觉得汗颜。

4.咨询者多为有钱富太太。

采访中,陆陆续续有人前来咨询。记者发现有一共同点:大多是开名车、穿着考究的富太太。一位有意报名的30多岁女性表示,虽然她并不完全赞同学堂有关淑女的定义,但很看好学堂的培训内容和方式,认为系统学习可能会对自己行为、性格和能力各方面有所帮助,提高生活品质。至于3000小时的培训时间和9000元学费,她完全有能力应付。

篇2

语文有知识的堆积和听说读写,但不只是这些。中文系全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那么语言之外还有文学,更有甚者还有文化。历来如何鉴赏文学,人们谈得不少,但如何了解并研究文化所言不多,特别是那些逐渐没落中、越来越小众化的东西,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样的民族能走多远?在西方文化之长中映照出中国文化之短,特别是当“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对上国外“繁华酥骨的都会”时,外国的月亮总莫名地要圆一些似的,国人的底气与自信蓦然间便无影无踪了。维为教授曾演讲过《中国人,你要自信》,自信从哪里来?或许就孕育在对“我”的躬身自问中,在对国家的对镜观照中,也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追根溯源中。

一、泰山鸿毛,独有千秋――意义

一个教师的阅读智慧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读出文本的存在价值,读出文本的教育价值,读出文本在此课堂的独特价值,即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读出文本的语文要素,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稳打稳扎的文本解读不仅适时地带入文化常识、文章常识、语言常识,而且能引领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深沉的情感、思想、人性、人格等人文的东西。

(一)静极思动

古诗词教学重在字词句积累与归纳,而知识的传授多是严肃地一成不变。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其求知欲望呢?

某次,笔者提前告知学生默写《琵琶行》有关音乐描写部分。走进教室,发现全体学生都埋头对着课文拼命读、记,皱着眉头,笔者突然念头一转,放下课本,抬起头,清清嗓音――“今天我们将要上……”,突然停顿,翻开课本,拿出默写纸朝空中一扬。学生轰然笑开。在戏剧化的动作中,学生先前的紧绷荡然无存。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众目睽睽”的优势,以肢体语言向学生传达意念、思想,以帮助丰富教学语言,促使教与学的有序推进。

(二)鱼跃鸢飞

语文本身极富有艺术魅力,需要教师充分调动积极性,借助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的刻画等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备受感染。

一个词、一句话只有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才具备确定的意义,产生一定的表达效果。例如,“以身翼蔽沛公”,“翼”字活用,一则常记常忘,再则翻译不够完整准确。这就需要插入生活内容,引入“鸟”的形象,张开几倍于身体的翅膀,肢体动作与口头语言相结合,遮挡效果显而易见,由声、形及义,学生在观摩中一点一滴地把知识记在脑海里。

(三)以点带面

语文知识千千万万,文本只是范例,无法包罗万象;然文本也是一个契机,可以举一反三,铢积寸累,才终有厚积薄发的可能。

《鸿门宴》中,为拉拢项伯,心机深沉又识时务的刘邦,先“吾得兄事之”,与项伯套近乎;其次“奉卮酒为寿”把项伯看作是上位者,给予足够的尊敬;甚至“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其中有何玄机?

家庭地位最高者是“父”,而真正把家庭维系起来的却是母亲。女子出嫁,离开“娘家”来到“婆家”,说明家庭其实是以母亲为中心的,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情感上最亲密的是母子,兄弟次之。故称兄道弟是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常规方式,也是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的最合适的方式。一个“兄事之”就让项伯从张良义兄跃升为刘邦义兄,“为兄弟两肋插刀”的责任意识油然而生。

而在传统中国人看来,婚姻乃“万伦之始”,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是“两姓之好”,古代人喜欢用婚姻作为政治上的外交手段,谋求共同利益。所以,婚姻这种最直接的手段立刻博得项伯信任,于是“项伯许诺”。而刘邦的步步为营,也终将项伯拉向己方,为之后鸿门脱险,甚至刘项势力拉锯埋下伏笔。

(四)涵泳玩索

文本的深层价值有时不仅体现在主题上,细节也能挖掘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宝藏。例如,金岳霖在给学生讲《小说与哲学》时,“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伸进”“捉出”“捏在”三个动词准确写出金先生捉跳蚤的过程,“看看”是对“战果”的观察,“得意”是对胜利的自我愉悦。若只停留在有趣,或许显示了一个成年人难得的大男孩式的童趣、天真,然而更多的似乎是无语,堂堂大学教授居然当着众学生的面兀自捉虱子,未免有些不入流,但这些动作与神态的描写,隐约有着金先生不拘小节的憨态,可敬里似乎还多了一份可爱。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须细味才见功力。若再适时引入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典故,增闻广见,金先生也似乎具备了六朝名士旁若无人般高谈阔论的大气与淡定,人物形象陡然伟岸。

二、典章人物,集腋成裘――内容

只有人们开始去琢磨别人说这句话时经历了怎样的过往,面对了怎样的环境,终于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前人的这句话是因为怎样的缘故而说出来的时候,文学中的智慧才真正得以彰显。等到学习者终于能够理解思维的核心所在,能够因此对比、举一反三的时候,可能才刚刚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时代烙印

古人认为“义”即“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即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鸿门宴》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楚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自作主张、以下犯上都可说“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都可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称之为“义”,但又因个人私交而坏项羽大事,轻信刘邦谎言,他不是一个称职的臣子,更没想着帮侄儿恢复楚国江山,十足“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不同的时代和立场,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需要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去体察、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二)思想是人物的血肉

人的思想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很难再现于文学作品,若不了解当时的背景与心境,便极易歧义,或似是而非。例如,鸿门宴时项羽不杀刘邦,固然有刚愎自用之嫌,更多却是项羽的骄傲使然。

项氏家族世代为楚国将领,祖父项燕为楚名将,秦灭楚,项羽十岁与其叔项梁漂泊四地,二十四岁与项梁起兵反秦,成就其西楚霸王威名,李晚芳评价其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彻底打败了秦军精锐部队,给后人留下了以一当十、破釜沉舟这两个颇有气势的成语。

至鸿门宴时“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在名义上又是刘邦的顶头上司,拥有绝对优势,有足够的资本骄傲。项羽实实在在地掌握了μ煜碌目刂迫ǎ所以不杀刘邦并令其俯首称臣未尝不可,更可让各路诸侯叹服。之后,项羽又率兵杀入了咸阳,最终实现了立志图秦的理想,也不尽然是后世许多评论的一面倒,实力雄厚的项羽也不可能就此一事而气数已尽。

(三)器物文化

中国人认为玉之通灵,能求祥避祸,给佩玉者带来安宁幸福。在古代,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古人也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于是玉成了君子的象征,君子如玉就是由此而来。

玉还有财富与权力之寓,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卿大夫奉命会见邻国国君,见面都要执“贽”礼,多用玉璧(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圆玉),再者璧与“毕”“毙”音相似,所以也作为葬玉使用,一是将玉璧置于死者身下,表示必死,二是将玉璧含于死者口中,称为“含璧”,表示无生。这种使用方式,也同时派生出降服者口含玉璧、衔璧表示自认死罪和以示生死的用途。所以,刘邦在鸿门宴上献“白璧一双”,就是要向地位高者项羽表示敬意、问候、谢罪与生死效忠。

而刘邦送给范增的玉斗是一种玉制的斗形酒器,也有隐喻社稷之意,同有祝愿对方江山千秋之意。另外,鸿门宴会上范增所举“以示之者三”的玉i,是周边有一缺口的圆玉,表示绝交,反对,即为暗示项羽该“有所决断”。一物一件皆有寓意,古人从不无的放矢,需人们细细咀嚼,才能体味一二。

(四)礼仪文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早有几个“吃穿用度,已是不凡”的三等仆妇在码头等候,上轿入城,一路行至府门前,却过正门而不入,“只进了西边角门”。贾家是一个世袭官职之家,所以宁荣两府自然是很有规模,这样的家庭,门绝对不能小了的,但也并不是每个人来都能走正门,贾家是国公府,如林黛玉这类前来投亲的人,自然是不够资格跨正门门槛的,只有在迎接贵重宾客或者大礼节点的时候,才会大开正门,如元春省亲、可卿出殡,这些地位足够高或是嫁娶等红白大喜事时才能开正门。

之后,黛玉一路行来“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这时候婆子们也得下轿了。“下轿”二字,说明婆子们本身也是坐轿的,贾家是富贵大家,断没有让婆子一路从岸边走回来的道理。但是,此时已进贾府,婆子们自然得下轿,“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这个垂花门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二门内不是男子能够随便进去的,二门外也不是女子能够随便出去的,所以小厮们到这里就不能再进去了,而黛玉也得等到小厮们退出去后方能下轿,这也是大家闺秀不可随便示人的缘故。单是进门已是步步谨慎,更何况要在门内的世界存活,还要活得好,岂不更需步步惊心了?

三、登高行远,驽马十驾――途径

其实语文无处不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多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课堂只是一小部分,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能行之有效地显现其独特魅力呢?

(一)循循善诱

案例:“历史上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曾出现过多多少少的进士、状元,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但有一个人物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而留传千古,这个人物就是文天祥。”高考、状元这样的话题足以挑起学生的关注,自然接入《过零丁洋》中耳熟能详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补益知识的同时回顾名言名句,进而可探究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表露的心迹。

(二)因势利导

案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直接引发后文廉颇“宣言”与相如交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须先了解古人“尊右”,趁势引进“右尊左卑”之说,常指官职大小,即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大,故有成语“无出其右”。周代时就以“右”为尊,皇亲贵族被称为“右”戚,世家大族被称为“右族”或“右姓”。随即又迁移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贬官,白居易被贬到九江郡做司马这样的小官,这属于“卑左”现象。再顺势补充右尊左卑还可表现在建筑住宅上,古时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

而中国古代又并非始终以右为尊。因日出东方,古代有视东方为尊贵的风尚,而按照古代中国居住上的习俗,东边恰好是左边。更何况,在中国本土文化里,男女也分阳阴,而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左右分别与男女结合在一起,如《荀子・号令》中的“男子行左,女子行右”。在交际场合,古人以“左”为尊。《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信陵君大办酒宴会宾客并“从车骑,虚左”,亲自前去迎接夷门侯生。

直到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朱元璋建立明朝,复改以左为尊,明、清两代又沿用了五百多年。现在戏剧古典剧目中,客人、尊长总是坐在主人、幼辈的左侧,这就是尚“左”的礼仪。

这样顺蔓摸瓜,一个“右”字引出的是五千年历史变迁中的是是非非,在文本理解的同时也增加了文化知识的厚度。

(三)登堂入室

《指南录后序》中“北兵已迫修门外”之时,一众官员“萃于左丞相府”,却“莫知计所出”,只得寄望于“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文天祥“一行为可以纾祸”。“右”代表正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负责军国要政的枢密使,文天祥可谓是军政大权尽在手,全然可作南宋政权的代言人,然而他出使北营前却以“资政殿学士”(属备用以咨询国政,最多算是高级顾问)出行,为何?大约有二:一则,卸去要职,安排好人手,一旦被元军扣留,宋不至于群龙无首;二则以一无多大实权的官职出行,身份不显,被元军扣押的可能性也会小许多,更可以在低调中为“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留一手,即便是已经准备“不得爱身”,但“将以有为”或许于己于国更为有利。

(四)行之非艰,知之维艰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非但要拿,还得思考,获得比现在更丰富的东西。“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例如,古代年龄称谓有及笄、弱冠、而立、古稀、耄耋、期颐之类。古人常言“成家立业”,即先言弱冠成年,可论婚嫁,成家之后,方能为担起家庭的责任,故需心无旁骛去追求事业,事业才有可能成。再者言七十岁,相对于那个年代的平均寿命,几近翻番,怎不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呢?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已达百岁之龄,年事之高,如何不需要、指望儿孙赡养他呢?

篇3

这段话详细地叙述了《千字文》成书的前后经过。《千字文》成篇之后,很快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千字文》的内容

《千字文》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伦理、历史、农业、祭祀、饮食等。具体来讲,纵观《千字文》全文,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天地、宇宙的诞生和日月星辰讲起。而后谈到早期历史和商周武王时期盛世的表现。这一部分内容共有三十六句。《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道德修养准则。该内容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如《千字文》中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做人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接着文中又深入阐述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内容。这部分内容共有六十六句。《千字文》第三部分首先谈到京城行胜、都邑华丽,京城之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以及将相公卿们丰厚的待遇和富足的生活。而后列举一系列文臣武将策功茂实的事迹。这部分内容共有五十二句。《千字文》第四部分首先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其次谈到日常理家,最后讲到人生的价值在于有益社会。这部分内容共有九十六句。

三、《千字文》的体例特点

(一)句式简短整齐,讲究押韵对仗

《千字文》句式不仅短小精悍,结构整齐,通俗易懂,而且音律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如“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细读《千字文》,不难发现,其句式还注重对仗。有人做过统计,“《千字文》计一百二十五组,对偶句有八十五组,占百分之六十八,其中对仗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内两句自为对偶,如‘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另一种是两组互为对偶,如‘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1]同时,《千字文》的句式也讲究押韵。“《千字文》是每两句为一组,每组双句均押韵。如开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押韵。最后,‘布射僚丸,嵇琴阮啸……孤陋寡闻,愚蒙等诮’押韵”。[2]

(二)在内容上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总的来说,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都注重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文以载道的原则。毋庸置疑的是《千字文》作为古代蒙学教材之一,也具有该特点。熟读《千字文》,可以发现,该教材内容丰富,囊括了诸多方面的知识。首先,作者开篇讲天文气象的自然运作现象,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其次,讲人类早期的历史,如“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再次,介绍与古代统治相关的问题,如“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最后,介绍自然风景、农艺、饮食等文化常识。由此可见,该童蒙读本是一部汇集古代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此外《千字文》十分重视孩童的道德教育。在《千字文》中,作者首先规劝孩童学会修五常之事,了解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如“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其次劝诫孩童要珍惜时间,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再次谈到孝亲、夫妇人伦、兄弟和睦、朋友之谊、忠孝之心等人伦关系。可见,诵读《千字文》既有利于孩童提高语文素养,又有利于孩童从小树立良好的品德。

四、《千字文》的教育功能

(一)《千字文》的德育功能

《千字文》作为古代语文启蒙教材,除了以识字为主要功能以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童蒙进行德育的浸染和渗透。简单来讲,《千字文》中所涉及的德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1.仁爱向善思想《千字文》提倡仁爱教育,提倡与人为善。《千字文》中多处出现描述劝善的语句,如“祸因恶积,福缘善庆”,意思是说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福禄是乐善好施的回报;“仁慈隐恻,造次弗离”,意思是说在任何繁忙和紧急的情况下,都不可失去仁慈和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千字文》道出了一连串的为人处世的准则:“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庶几中庸,劳谦谨敕。”“易攸畏,属耳垣墙。”很明显,这些内容都是劝善的教育,劝我们存有善良之心。劝我们有过错要及时改正,诚信做人,心胸宽广。劝我们在待人接物时应谦虚谨慎,为人处世时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劝我们应洁身自好,保持善良正直的本性。劝我们要珍惜时间。2.孝悌友爱观念俗语称,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根本。在儒家思想中,孝悌观念是其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孝悌友爱的教育。毫无疑问,《千字文》作为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之一,自然少不了尊师敬长、孝顺父母和对他人友善仁爱的思想意识。首先,《千字文》对孝父忠君做出了叙说,如“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意思是说以侍奉父亲的态度去侍奉君主,对父亲要亲爱与恭敬,对君主要恭敬。孝敬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诚于国家,应当不遗余力,甚至献出生命。其次,《千字文》讲到兄弟之情,如“孔怀兄弟,同气连枝”,指出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因为同受父母气血,如同树枝同根相连。再次,《千字文》对朋友之道进行劝诫,如“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劝诫我们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在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最后,《千字文》推崇推己及人的爱人之道,如“诸姑伯叔,犹子比儿”,意思是说对待姑母、伯父、叔父要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侄儿侄女,要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这句话从狭义层面讲,我们要将孝道、爱心扩展到父母以外的家人。从广义层次讲,我们还要将父母之爱、兄弟之爱、朋友之爱扩展到对社会他人的爱。3.提倡注重礼仪“礼”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孔子所提倡的“礼”是指周礼,即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和社会秩序,所以他主张“礼”就是一种制度,是一种规范。那么,以宣扬儒家思想为主的《千字文》自然少不了对礼仪的倡导和弘扬。例如,《千字文》中“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明显是倡导礼仪的。其中“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讲的是一种社会规范。“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讲的是一种长幼有序的道德规范。4.劝勉勤奋刻苦列宁曾经说过“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也就是说人立志后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有勤奋刻苦的实干精神。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如“映雪囊萤”的孙康与车胤、“立雪程门”的程颐、“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凿壁偷光”的匡衡,等等。《千字文》既然是古代蒙学教材,那么劝勤就成了它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例如,“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意思是说东汉王充在街市上沉迷留恋于读书,眼睛注视的都是书袋和书箱。显然,作者周兴嗣借用王充刻苦读书的精神,教育学童在学业上要持有勤奋刻苦的毅力,才能取得进步。5.加强理想教育理想是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也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因此,对孩童加强理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阶段是其理想教育的黄金期,儿童时期理想教育会对他们今后的道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千字文》作为古代启蒙教材,自然也少不了理想教育的内容。作者在文中多处教化儿童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品德、有成就的人。例如《千字文》中“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劝告大家,作为女子要讲究“贞洁”,而男子要追求才德。“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要求人们要改过自新,不要忘记对品德才能的追求,待人要谦虚,不要只盯着别人的短处,更不能恃才傲物,恃强凌弱。“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告诫人们作为人子要竭力敬父,作为人臣要尽命忠君。

(二)千字文的智育功能

1.知识教学。首先,前面已经提到过《千字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孩童在童蒙时期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能够提升其语文素养。其内容涉及历史、天文、地理、伦理、教育、农艺、园林、祭祀、饮食等各个方面。如伦理类内容有“墨悲丝染,诗赞羔羊;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下和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等。历史类内容有“推位让国,有虞陶唐;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存以甘棠,去而益咏”等。饮食类内容有“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其次,《千字文》具有集中识字的特点。在隋唐五代、两宋、明朝、清朝时期都把其作为官方认可的重点识字教材。在用字方面,《千字文》所选用的字都是南北朝时期常用的汉字,这些汉字在今天依旧常用。“对照《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由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千字文》含现代常用汉字约88.4%,其中常用汉字占81%,次常用汉字占7.4%,非常用字占11.6%。”[3]2.写作教学。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写作之难,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缺乏材料,言之无物。而在写作过程恰当地、巧妙地引用历史典故可以提高文章的艺术性,增强文化厚重感和事例典型性。《千字文》作为古代语文教材之一,其文中含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千字文》中出现的名人典典如“推位让国,有虞陶唐;绮回汉惠,说感武丁;耽读玩市,寓目囊箱;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存以甘棠,去而益咏。桓公匡合,济弱扶倾;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孟轲敦素,史鱼秉直;毛施淑姿,工颦妍笑。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难能可贵的是,《千字文》中引用的典故大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德人物,他们身上具备勇敢、仁慈、诚实守信、勤奋好学、为国效忠、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对于当前中小学生来说,这些典故不仅会成为写作的优秀素材,而且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3.书法教学。书法是一门艺术,它以汉字为基本载体,以其充满情感与幻想线条美传递着文化,传输着文明。书法艺术历来被看作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美是汉字特有的。“《千字文》是作者集‘书圣’王羲之一千字而成,这就决定它从诞生之初就与书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体现了那一时期的学者和统治阶级对书法艺术的重视。后世历代书法家对《千字文》的书写也更加说明了这一点。南梁以来的书家,大都喜好书写《千字文》,如隋代的智永,唐代的张旭、怀素、高闲,宋代的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明代的文徽明、董其昌,清代的傅山、赵之谦等,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千字文》书迹。在古代众多《千字文》书迹中,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不容忽视的一件书法杰作。”[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能够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5]不难发现,书法教学在中小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中小学推广《千字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学生学习《千字文》既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又可以训练书写技能。

(三)《千字文》的美育功能

所谓美育,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6]《千字文》作为一部通行的蒙学教材,除了具有德育功能、智育功能之外,还具有美育功能。其通过对自然之美、人格之美等方面的叙述引发孩童阅读兴趣,体验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1.自然美自然生态的美,是最普遍、最具魅力的美,在《千字文》中有不少描述自然景物的语句。这些内容会成为儿童心目中的“精神家园”,铭刻在儿童心灵深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鸣凤在竹,白驹食场。”这些是《千字文》中描写自然生态之美的句子。从宏观的天、地、宇宙、日月、辰宿、春夏秋冬,到微观的云、雨、露、霜、金子、水、玉石、剑、夜光珠、李柰等,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仿佛再现了如画一般的美景。《千字文》以华丽的文字再现了自然生态之美,使儿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纯真与美好,有利于培养儿童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并从中得到了美的熏陶。2.人格美《千字文》中塑造了大量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充满着积淀深厚的古典审美特征:有的具有崇高的品质,如推位让国的尧、舜;有的体现为勤政爱民、体恤百姓,如去而益咏的召伯;有的体现为一诺千金,如济弱扶倾的齐桓公;有的表现为勤奋刻苦,如耽读玩市的王充,等等。诵读这些富有人格美的语句,能够荡涤与洗礼儿童的灵魂,陶冶儿童的情操,完善儿童的人格。

五、《千字文》对当今语文教材编写的借鉴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7]“现在儿童的童年时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选择哪些东西进入儿童的头脑对其一生都是有深远影响的,语文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语文课程功能的发挥,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人生。”[8]对此,笔者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与《千字文》进行对比,发现这些教材在编写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内容上缺少礼仪规范教育、历史知识教育等。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下册教材为例,从多角度剖析其在内容选取上需要改进的具体表现。

(一)加强同伴之间友爱的观念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同伴之间的交往是儿童在处于父母类人往之外最具平等性相似性的社会交往。同伴之间的交往恰好满足了儿童较低层次的安全、归属、爱以及尊重等方面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实现无疑对儿童各个方面能力的发展,尤其是社会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9]有关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成就感、有效性、帮助他人、情感、适用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使儿童产生诸如焦虑、孤独、忧郁、学校社交不适等一系列困难。“根据同伴交往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前者指那些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力的成人(主要包括父母和老师)。后者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10]通过对照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下册教材,笔者发现这两册教材以水平关系划分的同伴关系课文为零,这对儿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在这一阶段,他们大都表现出能合群,喜欢与同学交往,对人富有同情心和友好的行为,在集体中能够愉快地生活。但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教育与引导,之后其同伴之间的友爱观念指数会降低。因此,儿童在这一时期阅读一些与同伴交往相关的文学作品十分有利于他们为今后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反观《千字文》,它作为古代的启蒙教材,自然不乏对这一内容的介绍,如“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这两句话劝诫童蒙,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在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相互告勉。因此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可以适当增加同伴之间和谐相处的内容。

(二)适当增加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宋代以后逐步形成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主的蒙学教材,这三部教材中都含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古人言:“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解历史的好处。首先,读史能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其次,“了解过去历史,总结国家兴败的历史教训,能够为当下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借鉴”。[11]对于《千字文》而言,作者在文中道出了一些历史知识,如“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等。以上句式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夸张的修饰,只选用了一些便于儿童理解的文字,儿童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更替,更能够追本溯源其兴衰成败的原因。这样的编写方式,既教授了儿童历史知识,又方便儿童的记忆。对照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下册教材,笔者发现这两册教材对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内容的介绍没有涉及。通过以上论述,笔者认为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应适当增加一些历史知识,原因如下:首先,从学习历史年龄特征来讲,古代学生入学年龄或童蒙教育年龄段为八至十五岁。也就是说,在古代,童蒙大致从八岁开始接触蒙学,跟随老师从蒙学教材中学习历史知识。而现代二年级学生的入学年龄通常也是七八岁,因此该学段学生适当了解历史知识与其身心发展特点是相符的。其次,相关文件指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教材在编写时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再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习历史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来看,儿童时期,其情感的发展随年龄的递增而不断分化,是一个从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儿童的低级情感如快乐、兴奋、悲伤等,儿童的高级情感如道德感、集体感、责任感等。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二年级学段学生的情感逐渐地从低级向高级转变。因此,该学段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不仅有利于增加他们的文史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三)加强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礼仪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及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的综合反映,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期是礼仪教育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培养,能够使儿童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将起到重要的作用”[13]。《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对小学生的礼仪要求涉及四个方面: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而古代蒙学教材《千字文》是从三个方面对童蒙礼仪规范教育进行叙述,如“容止若思,言辞安定”这是从个人礼仪角度劝诫儿童在与别人交谈时仪容举止要沉静安详,言语措辞要稳重。“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这是从家庭礼仪角度指出上下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和谐相处。童蒙在家里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对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长辈,要像他们的亲生子女一样。“外受傅训”这是从学校礼仪角度要求儿童在学校要听从老师的教导。浏览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下册教材,笔者发现这两册教材对礼仪规范教育内容的选取十分匮乏。然而,当前该学段学生呈现出不文明的现象层出不穷,如个人礼仪层面,学生对于仪容、仪表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对于形象美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知。平时不注重自身的站相、坐相与走相。家庭礼仪层面,离家或归家不与家长打招呼,饭桌上缺少用餐礼仪。学校层面,纪律观念淡薄,参加升旗仪式奇装异服,在校园内不讲普通话。如果这些不文明现象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将对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中适当增加基本的礼仪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者:孙丽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2]李良品.试论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型、特点及教育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04(3).

[3]董晓慧.《千字文》教材模式及教学意识流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4]百川.《千字文》与书法的不解之缘[N].人民日报,2014-07-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郭勇.美育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苏]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8][11]李唯.《三字经》与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D].固原:宁厦师范学院,2015.

[9]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0]戴丽敏,胡雨杰.婴儿异龄同伴交往的内涵、意蕴与价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7).

篇4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传承古代文化以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所以学生普遍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当今的古汉语课堂上常会出现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神采飞扬,而学生却在台下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场面。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古代汉语课课程的性质及当今的社会背景有关,更与目前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传统而单一的授课方式有关。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要让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打破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除了尽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拉近古汉语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交流。笔者在执教《古代汉语》课的过程中,努力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互动环节,缩短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进而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我们在平时的《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互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为基本特征,以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在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根据高校古汉语课的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我们通常在每单元的文选中选取部分篇目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以《古代汉语》第一册《齐晋鞌之战》为例,详细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1.分组。以宿舍为单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位学生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讨论并代表本小组表达观点,或就具体问题与老师和其他小组组长展开讨论。为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并尽可能为更多的同学提供锻炼机会,小组长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同学们轮流担任。

2. 老师布置预习任务。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进程与效率,老师一般会提前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消除字词障碍,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以及背景知识收集、作者信息收集、角色复述、剧情再现等。比如《齐晋鞌之战》预习任务除要求课前扫除字词障碍之外,还包括“收集古代有关干支计时的知识”、“收集春秋时期的战车图片并了解与之相关的礼仪和文化常识”、“收集相关古文字图片并借此了解字形与本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模拟情景对话”等。这些预习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而且活动的灵活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3.老师的导论。在小组讨论之前,老师先对《齐晋鞌之战》的文章结构和大意进行概括介绍,并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分析“鞌”、“辟”、“无”、“絓”等特殊用字现象,结合甲骨金文字形掌握“及”、“再”、“毙”等词的古义,找出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句子,汇总交流与古代车马有关的文化常识,等等。

4.小组讨论。依据课文长短和难易程度的不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我们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先让小组内部讨论解决,如果解决不了或者小组成员之间分歧较大,则由记录员下来询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在课堂答疑环节直接向老师提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则在教室内不停巡视,了解学生们关注的问题,并在适当时刻给予必要的引导。通过参与学生讨论我们发现,学生们的讨论内容几乎涉及了《齐晋鞌之战》所有需要掌握的内容。

5.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教师答疑。小组讨论期间,每个小组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派人写到黑板上。在答疑环节,每个小组均有义务选择性地回答黑板上列出的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大多问题能够找到满意的答案。在这一讨论过程中,“故不能推车而及”、“人不难以死免其君”等不易理解的句子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最后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圆满的解析。然而对于课文中“自始合”何以被课本注释为“从一开始交战”,大多学生表示不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老师适时答疑:甲骨文“合”字“象器、盖相合之形”,因此“合”本义是“合、闭拢”的意思。古代的交战双方在战争开始之前,双方均摆开阵势,对阵双方之间相隔一段距离,由于古时作战大多是短兵相接,而战争一开始对陈的双方就会交汇在一起,此乃由器盖相合之义引申而来,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回合”中的“合”字便是这一用法的遗留。至此,《齐晋鞌之战》一文的主要分歧及难点皆已处理完毕,讨论交流过程结束。

6.老师总结。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环节结束后,教师就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进行概括总结。要求学生们课下反复阅读课文,并认真体会古代汉语丰富的表现力,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战争场面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尝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们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交流、沟通和合作;不足之处在于课堂的节奏不容易把握,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以自我展示为主要特点的学生讲读模式

当今的大学生多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所生,作为新时期的“90后”,他们有丰富的个性,有强烈展示自我并得到他人认可的欲望。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尝试采用以学生自我展示 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古代汉语》文选中的不少篇目是学生们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学过的,不少通论知识在中学课堂上亦曾被系统介绍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免有“冷饭热炒”的嫌疑,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甚至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活动,对此我们决定在这一环节中尝试采用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前拿出一段时间由学生主讲这部分内容。事实证明,展示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能较好地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不少学生还能很好地根据大学课堂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对课本内容进行带有明显个人特色的引申和发挥,如有学生借助娴熟的多媒体技术,借助图片或视频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地朗诵选文,有的则把部分片段改编成话剧搬进课堂,这样的展示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古汉语的教学形式,增加了古汉语的趣味性。

当然,如果学生们对某一部分内容有特别的兴趣,也可以自选题目,这一环节学生们展示的内容包括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精彩段落、古代文化常识、字形演变、词义引申的过程,等等。比如曾有学生以《中国古代车马》为题向大家成功介绍古车马常识。由于车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车马和与之相关的内容在课本中经常出现,但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加之一般学生很难见到古代车马的遗物,所以这部分内容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基于这些原因,展示的学生将古代的车马制成可控制播放进度的SWF格式动画,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典型例句以及有名的历史故事,详细再现古代车辆制作的过程借以介绍古代车辆各个部件的名称,以及骖马、服马和乘车位置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古代的文献记载中的相关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大家,取得了不错的授课效果。

通过课堂展示环节,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授课的方式,弥补教师个人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的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基础良好并且对古汉语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根据其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他们在古汉语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以师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课堂问答模式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每节课都采用问题讨论式或学生主讲式并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问答式教学,不失为引导学生参加课堂互动的有效途径。譬如,对于难度不大、字词障碍不多的段落,我们通常是让学生先读一遍课文,然后找出其中若干知识点向学生提问。通常设计的问题包括字的用法、词的意义、解释虚词的词性和找出特殊式等,提问的重点则是那些古今汉语中有明显差异的地方。由于这类问题属于难度不高的题,而且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语言点,所以这样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不足之处在于,这种课堂提问的方式仅仅涉及问题点,而且多数问题皆有明解的答案,时间久了,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在高等教育阶段,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而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该是更重要的目标。因此,善于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在前人的基础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这些也应该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我们并非囿于对基础知识的提问,而是注意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合理答案。如《庄子·逍遥游》有“其翼若垂天之云”这句话,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好像天边的云彩”,这种说法虽然能够说通,但并不是从语言的角度所给出的合理解释,如何做到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呢?我们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来实现。笔者在讲授这一问题时,首先告诉学生课本上的解释是可以采纳的,但并不完整,要想真正弄通,还需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于是引导学生,辨识通假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原文和注释找出“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一句话中的通假字,许多学生不仅能够很快辨别出“垂”是这句话中的通假字,而且能够联想到现代汉语合成词“边陲”中的“陲”字便是该意义的遗留,这样的提问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起到了古今联系、以点带面的作用。

篇5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怎样吃饭

怎样吃饭? 中国人吃饭比较随兴,很可能聊到开心处,就大声说笑,或是把餐厅当作自己家一样让小孩子跑来跑去,这在西方国家是相当不得体的喔!尤其如果我们是吃西式餐厅,而不是在中国餐厅,一定要注意餐桌礼节。餐巾应该要铺放在腿上,不是别在领口上的,更不可以拿餐巾来擦桌子或餐具!使用刀叉的时候,倒没有禁忌不可以拿着叉子讲话,因为在外国,放下餐具表示你已经吃完,准备请服务生来收走了。当然啦,如果要比手画脚的时候例外,毕竟拿着刀叉挥舞还是挺不安全的! 享用食物的时候安静是基本的礼貌,像是喝汤、嚼食物都不应该出声音,打嗝的声音尤其会惹人白眼,万一打嗝发出了声音,应该对同桌的人说「Excuse me表示歉意。千万不要塞得满嘴的食物,慢慢一口一口吃。发表意见时,应该等食物完全吞下去之后再讲话,不可以一边嚼一边讲话。如果有鱼刺或骨头,应该尽量先用刀叉挑出来或切除掉,再放到嘴里面,不适合嚼一嚼之后再用嘴巴吐出来,假如不得已必须要这样做,也最好悄悄地、稍微用餐巾布遮掩一下比较好喔。

1、预约的窍门。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2、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

3、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4、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

5、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6、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①菜和汤②鱼肝油③水果④肉类⑤乳酪⑥甜点和咖啡⑦水果,还有餐前酒和餐酒。没有必要全部都点,点太多却吃不完反而失礼。稍有水准的餐厅都不欢迎只点前菜的人。前菜、主菜(鱼或肉择其一)加甜点是最恰当的组合。点菜并不是由前菜开始点,而是先选一样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适合主菜的汤。

7、点酒时不要硬装内行。在高级餐厅里,会有精于品酒的调酒师拿酒单来.对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诉他自己挑选的菜色、预算、喜爱的酒类口味,请调酒师帮忙挑选。

8、主菜若是肉类应搭配红酒,鱼类则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来杯香槟、雪利酒或吉尔酒等较淡的酒。

9、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10、用三根手指轻握杯脚。酒类服务通常由服务员负责将少量酒倒入酒杯中,让客人鉴别一下品质是否有误。只须把它当成一种形式,喝一小口并回签Good。接着,侍者会来倒酒,这时,不要动手去拿酒杯,而应把酒杯放在桌上由侍者去倒。正确的握杯姿势是用手指轻握杯脚。为避免手的温度使酒温增高,应用大拇指、中指、食指握住杯脚,小指放在杯子的底台固定。

11、喝酒的方法。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遥晃杯子。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都是失礼的行为。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红印,用面巾纸擦较好。

12、喝汤也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身体上的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13、面包的吃法。先用两手撕成小块,再用左手拿来吃的原则。吃硬面包时,用手撕不但费力而且面包屑会掉满地,此时可用刀先切成两半,再用手撕成块来吃。避免像用锯子似割面包,应先把刀刺入另一半。切时可用手将面包固定,避免发出声响。

14、鱼的吃法。鱼肉极嫩易碎,因此餐厅常不备餐刀而备专用的汤匙。这种汤匙比一般喝汤用的稍大,不但可切分菜肴,还能将调味汁一起舀起来吃。若要吃其他混合的青菜类食物,还是使用叉子为宜。首先用刀在鱼鳃附近刺一条直线,刀尖不要刺透,刺入一半即可。将鱼的上半身挑开后,从头开始,将刀叉在骨头下方,往鱼尾方向划开,把针骨剔掉并挪到盘子的一角。最后再把鱼尾切掉。由左至右面,边切边吃。

15、如何使用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16、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用力恰当。享用西餐,最重要的用具是刀和叉,用刀切时应由外向内,刀多是用右手。但英国的风俗也有着不同,美国是两手都可切,英国却是用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当两手都在桌上时,记住用手臂轻轻压住台面,不要用大力切。 用手吃鸡。西餐里的吃鸡鱼是很讲究的,多数侍者会为你剔除鱼骨,你也可要求他这样做。吃鸡就不同了,因为有些如鸡腿等硬骨不好对付,可干脆用手吃鸡也可以吃得好看。欧洲人吃鸡时也是弃刀用手,但做得比较含蓄,而且备有洗手盆,可随时洗手、擦干。

摆放刀叉。吃主菜需较长时间,当你需要休息一下时,便将你的刀叉放成叉状,千万不要将刀叉顺着同一方向放。那样侍者会过来帮你收走,因为这表示你吃完了。

轻嚼甜品。主食之后是甜品,甜品需要轻轻地用小匙羹切开送进嘴,闭着嘴轻轻嚼,然后慢慢咽下去,女性的仪态便表露无遗。有些甜品如甜汁、雪糕汁等,需用左手轻轻托起,使盘子向外倾斜,用右手的食指、拇指、中指捏住小匙羹,轻轻向外舀,并送入口中,匙羹含在两片嘴唇中轻轻抽出,吃完后将小匙羹留在盘中,侍者会端走的。   勿敲杯子。此时你可上洗手间或补粉了,但是不要加唇膏,因为还有咖啡或茶。当咖啡上来时,记住那小匙羹的作用只供搅拌糖或奶油,并非用来舀咖啡喝的,你只需用它在咖啡中搅动一会儿,这时不要把杯子敲得丁当响,这也是一种仪态。用右手的拇指与食指轻轻端起杯子的扶手,送近口边,身子不要远离桌子太远,否则杯底的污渍滴下来会弄脏衣服,或者也可用左手抬起咖啡碟,右手端起咖啡杯,一起送到口边,慢慢啜饮。

喝汤

1、喝汤时,应用勺子舀起,一口一口慢慢喝。

2、不要把嘴凑到碟边咕噜咕噜地喝。

3、不要拿勺子在汤里乱搅。

4、汤喝剩下一小半时,用一只手托起碟子的内侧,使其向外倾斜,再用勺子把剩下的汤舀来喝,勺子要往外舀,不要俯下头喝汤。

吃主菜(牛排等)

1、正确方法是:左手持叉, 右手持刀,把牛排切成小块,以一口能吃一块为准。

2、叉起肉块放进嘴里,咀嚼时要闭上嘴唇。

3、吃牛排时,切忌用叉子叉起整块牛排咬嚼,也不能动手抓拿。

4、切肉时,不要两手同时用力摆动,这样既不得力,又显鲁莽。

5、吃东西不要狼吞虎咽,这样不但失礼,而且不利消化。

6、如要中途离座一会儿,可把刀叉靠在碟子两旁,即是说你还要继续吃,不然,侍者会把你餐碟收走。

7、用餐完毕,将刀叉放入盘中,顺着同一方向放,表示可以撤下。编辑本段沙拉的吃法将大片的生菜叶用叉子切成小块,如果不好切可以刀叉并用。一次只切一块。如果沙拉是一大盘端上来则使用沙拉叉。如果和主菜放在一起则要使用主菜叉来吃。如果沙拉是主菜和甜品之间的单独一道菜,通常要与奶酪和炸玉米片等一起食用。奶酪和沙拉要用叉子食用而玉米片则用手拿着吃。如果主菜沙拉配有沙拉酱,很难将整碗的沙拉都拌上沙拉酱,先将沙拉酱浇在一部分沙拉上后再加酱。

礼节方面

礼节方面 林林总总谈了一些基本西方礼仪,其实最基本的还是爸妈平时生活教养的功夫。如果常常提醒孩子遵守礼貌规矩,让孩子懂得规范自己、尊重别人,相信在国外旅游的时候,也能很快就适应不同的礼节了!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西方的礼仪和我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在当前国际交往频繁的形式下,不论是在国内接待外宾或出国访问旅游,不论是将要留学国外或常驻国外工作都有必要学习一下西方的礼仪。

礼节有两个方面:其一要从内心去关心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其二要以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由此人们通常可以判断我们家庭教养的状况。礼节的实质就是处处为别人着想,这也就是要实行那条金笺: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所谓考虑他人的要点就是要使自己的衣着和举止尽可能让人喜欢。一看到衣着雅致、彬彬有礼的人,你就会觉得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相反,看到的是衣着不整,礼节不周的人,你就会有明显的缺少什么以及不舒服和烦恼的感觉。

中国的礼节与西方的礼节有时差别很大。

如果你想同西方人相处和谐,了解西方的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最简单的问候是说一声"早上好"、"下午好",或"晚上好"。这种问候可以用于你不太熟悉的人或者任何与你匆匆擦肩而过的人。

若你不很匆忙时,对不认识的人可说一声"你好",回答你的也应该是"你好"。

当你第一次与别人见面时,通常要握手。此外,久违的朋友相见时,通常也要握手。然而,相遇时不握手也行,微微鞠一个躬,也是很有礼貌的。

如果谁要和你握手,你当然要同他握手--拒绝握手是非常不礼貌的。通常是由年龄大的一方或者女子先伸出手。  你在向别人问好时,直呼别人的姓名也常常是得体的。你可以说;"早上好,蒙克里夫先生"或"你好,富兰克林"。 有些问候在中国是合乎礼节的,而在西方却不被采用。如果你问候一个西方人说"你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或说"你去哪儿啦?"(Where have you been?)他会想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实在是太失礼了。

而如果你说:"你吃过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他可能会认为你想邀请他与你共同进餐。因此,和西方人相处时,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问候方式。

当你受到邀请时,你必须立即作复,明确地说明你究竟能不能接受这次邀请。如果对方是在谈话中或偶然遇见时口头提出邀请的,你就应该立刻回答能不能去。如果当时不能回答,你可以说?quot;我今晚告诉你,行吗?"或诸如此类的话。但不管是口头邀请还是书面邀请,都应当给予明确的回答。

通常来说,表示你的确不能接受邀请的客气的办法是说出你不能不谢绝的理由。只是说一声"我不能去"或"我不去"是不礼貌的。说一声"对不起"也是不够的。只说一声"谢谢",那就只能使人莫名其妙,不知你到底是接受邀请,还是谢绝邀请。

如果你接受了邀请,忽然有事不能赴约。你应当把你不能前往的真实原因告诉对方,接受了邀请而又不赴约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情。

在经历了饮食习惯的历史沿革之后,当我们都围坐在铺着雪白桌布、摆着锃亮刀叉的餐桌旁时,吃饭已经从只为了充饥的需求而发展成为一种令人愉快在复杂的社会习俗。今天,在你应邀赴宴的时候,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实际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 就把它取出,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在西方,汽车有优先通行权。几个人肩并肩地排成一行走是不礼貌的。因为那样会妨碍别人行走或耽搁别人的时间。

西方店铺,除极少数外,都对商品明码标价,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店员们都很客气,尽力为顾客找到满意的商品。顾客也必须很客气,如果看了好几件物品以后,一件都不想买,顾客可以说: "恐怕这些都不是我所需要的,麻烦你了,多谢。" "谢谢你"(Thank you)这名话在西方比在中国用得要更加频繁得多。任何人替你做了一些事,不管事情多小,也不管他是你的上司还是佣人,你都应该说:"谢谢你"。

你讲话完毕以后,千万不要向听众致谢。不要说:"谢谢你们","我谢谢你们",或"多谢你们注意听我讲话"等。讲话完毕时,略微欠欠身就够了,不必要多讲什么。

当你给别人传递点东西或替人做些小事情而别人谢你时,你不必说什么,只须笑一笑或点点头就够了。

为什么打招呼

欧美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认识。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种生活礼仪形式。其实不论任何人,面对有人微笑打招呼,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心情跟着好起来一样,很自然会打招呼响应。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哈啰,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唷!那可是非常失礼的编辑本段怎样打招呼怎样打招呼? 对方跟你说「How do you do ?就是「你好的意思,不用按着课本教的说「Fine, Thank you. And you?,除非这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你有比较多的时间跟他聊天,不然只要同样回答说「How do you do ?就够了。如果怕自己英文不好听,至少微笑点个头。有时候他们会说「Hello !,其实相当于我们的「嗨,这是同辈或好友之间的应对方式,不适合用在对长辈或地位比较高的人。另外,他们也会问候「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同样问候就可以了。

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的礼规 受中世纪骑士之风的影响,西方国家至今在社会活动及社交场合仍奉行“女士优先”的原则,给妇女各种特权,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谁不遵守这一成规,谁就被认作失礼。

男士陪女士上车,应先开门,并且用手挡在女士头顶与车门顶之间,协助登车后自己再上车。上下电梯、楼梯或进房间时,女士先行。进入剧场或电影院,也是女士在先,男士在后。只有当需要男士去排除故障或有利于照顾女士时,男士才走在前面。按照西方“以右为尊”的礼节,在一般情况下,男士与女士坐在一起,应让女士在右边;在人行道上,男士应走在靠车道的一边来保护女士。在正式场合,这一礼仪更要一丝不苟地遵守。凡重要会见,都是夫人走在前面,丈夫跟在后面;宴请进餐,也都是先给女士上菜;拜访时,先向女主人致意,告别时,先向女主人道谢。

宴会礼仪

到达:你最好按时到达,迟到四五分钟也行,但千万不能迟到一刻钟以上,否则到时为难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去的是富裕而讲究的人家,你进大门时遇到的第一个人可能是个男当差,负责帮你挂衣服或者是给你带路的,所以你先别急着跟他握手,观察一下再决定。

准备:进了客厅,你不要着急找位子坐。西方人在这种场合一般都要各处周旋,待主人为自己介绍其它客人。你可以从侍者送来的酒和其它饮料里面选一杯合适的边喝边和其它人聊天。等到饭厅的门打开了,男主人和女主宾会带着大家走进饭厅,女主人和男主宾应该走在最后,但如果男主宾是某位大人物,女主人和他也许会走在最前面。  入席:西餐入席的规矩十分讲究,席位一般早已安排好,这时,和你同来的先生或女士绝不会被安排坐在你身边。欧美人认为熟人聊天的机会多得很,要趁此机会多交朋友。男女主人分别坐在长方形桌子的上、下方,女主人的右边是男主宾,男主人的右边是女主宾。其它客人的坐法是男女相间。男士在上桌之前要帮右边的女士拉开椅子,待女士坐稳后自己再入座。

大家落座之后,主人拿餐巾,你就跟着拿餐巾。记住:不管这时出现什么情况(如主人有饭前祷告的习惯),主人没拿餐巾之前你不能拿餐巾。

用餐:

一般的菜谱是三至五道菜,前三道菜应该是冷盘、汤、鱼,后两道菜是主菜(肉或海鲜加蔬菜)、甜品或水果,最后是咖啡及小点心。吃饭的时候不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胃的享受上,要多和左右的人交谈。甜品用完之后,如果咖啡没有出现,那可能是等会儿请你去客厅喝。总之,看到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站起来后,你就可以放下餐巾离开座位。这时,懂礼貌的男士又要站起帮女士拉开椅子,受照顾的女士不必对这一前一后的殷勤有特别的想法,这是他应该的。 告别:如果你不想太引人注目,你最好不要第一个告辞,也不要最后一个离开,在这其间你什么时候告辞都可以,只是一旦告辞就应该爽快地离开。

推荐电影及书籍:

西方贵族礼仪交际的电影 《公主日记》《纯真年代》

篇6

关键词: 《三字经》 蒙学 教学方法 教育理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在马年春晚上,众少年朗朗的吟诵,让观众们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而这几句四字韵语正是出自我国古代经典蒙学教材《千字文》。《千字文》和《三字经》、《百家姓》一样,都是古时儿童启蒙识字必不可少的教材,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三百千”。近年来,随着“国学”的持续升温,古代蒙学经典教材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而“读经热”正成为学前和小学教育中新的潮流。接下来我们以《三字经》为例谈谈蒙学教材对现代小学教育的影响,这对今天的小学教学和教材编写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一、《三字经》首先明确教育孩子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责任。

《三字经》作者在强调教育对儿童的重要意义之前,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本书教育理论的基础。然后才指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里阐明了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责任。送孩子上学受教育是家长的责任,教育要求不严是教师的失职,不好好学习则是学生的过错。小时候不用心学习,长大了靠什么立身处世呢?因此,成功的教育与学习既需要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同心协力,更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及良性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三字经》的教育理念既重知识的学习又重品德的养成,把品德培养看成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事。

《三字经》内容丰富,知识面宽,如介绍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等基本名物及“小学”、“四书”、“六经”等基本常识;然后讲述历史及朝代更迭,被人们誉为“袖里通鉴纲目”[1]、“千古一奇书”。《三字经》在让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又学习了一种文化传统,渗透了一种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积淀最深厚、影响最深远的为人处世的人本思想和道德意识。如《三字经》明确提出“首孝梯,次见闻”,认为人生第一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如“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是说要和睦师友,谦恭有礼;“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说要孝敬父母,关爱长辈;“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教人兄弟友爱,互谦互让。在讲述易被儿童理解的“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故事的基础上,潜移默化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既生动又积极。通过《三字经》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利用课外时间讲解有关《三字经》的小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激发孩子学习《三字经》的兴趣。如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孩子们听起来津津有味,提前渗透对《三字经》经文的理解,通过故事达到教育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目的。可以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文明有礼、爱国爱家的良好品格。

三、利用榜样的力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字经》不是枯燥的说教,先是利用榜样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窦禹钧,号燕山,五代后晋富翁,富而不忘对孩子的教育,最终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窦僖)都获取了功名,成就了“五子登科”的典故。《三字经》还以众多的学习榜样劝导儿童勤奋向学、立志成才。书中列举了21个榜样,有圣人、宰相勤学不辍者(如“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有平民百姓刻苦勤勉者(“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有年少成名者(如“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有大器晚成者(如“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有才华横溢的男子,也有聪慧过人的女子(如“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这些事例既形象又生动,仲尼师项橐,赵普读《论语》,路温舒与公孙弘抄书,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等故事,是古人勤学成才的例子,即使今天用来教育孩子刻苦勤奋也是很好的例子。

四、主张教学和学习都应当循序渐进。

《汉书・食货志》在记述“教人之大略”时说:“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2]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则更明白地指出:“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大学“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3]。《三字经》讲解为学方法,作者首先认为“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小学终,至四书”是说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就可以开始读“四书”了。四书读完读什么书呢?“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显然,读完四书读六经,还介绍了“诗书易,礼春秋”六经名称。经书读了还要读子书,“经既明,方读子”,怎么读呢?“撮其要,记其事”,作者在子书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家作介绍,“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书、子书都读了,还要了解历史,“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如何读史书呢?“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可见,作者每提出一点问题,都有自己自成体系的内容,既有观点,又有例证。作者不但告诉孩子读书的顺序和内容,还告诉孩子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学龄初期儿童的记忆力超前于理解力的发展,因此能够读通文章,明确字、词、句的含义,达到“字求其训,句索其义”的程度即可。至于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道理和进入文章的意境,那是将来长期的任务,对蒙学儿童不必过分要求。因此,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当认真读书,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反复诵读,先掌握重要内容,再在今后的读书和实践中逐渐加深理解。在打好基础之后,学习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

五、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要和蔼,要循循善诱。

《三字经》注意语言的亲切感,作者娓娓道来,犹如一位长者和蔼地与孩子交谈,如“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幼而学,壮而行”,等等,就像这位长者在跟孩子说:“你们小娃娃呀,也要多思考;你们小孩子呀,要有志气,要勤奋学习。”这就不会给人以说教之感,而让孩子在受教育的同时如沐春风,如逢甘露,将老师当成知心朋友。《三字经》最后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结束,这样的内容能够让儿童掩卷深思,从而达到启人心智、劝人向学的目的。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值得今天的教师学习和借鉴。

《三字经》中的多数思想教育观念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如劝善友爱、尊老爱幼、爱国主义、劝人勤勉等,这些思想无不充满正能量,无论是对于培养当今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还是对构建和谐社会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王应麟著.[清]贺兴思注.三字经注解备要・叙,1933:1.

篇7

关键字:异类婚恋小说;时间意识;双重虚构

何谓“异类”?一意乃旧时所称的外族,二则是指鸟兽草木等不同的种类。换句话来说,如果以人为本位,那么除人以外,一切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物皆可称之为“异类”。目前,学界所认的异类婚恋小说中的“异类”主要是指与人相对,异于人类的鸟、兽、草、木等不同的种类,尤其是这些种类幻化成人形之后与人类发生的情感纠葛最为普遍。黄景春博士在《中国古代小说仙道人物研究》一书中,对异类婚恋作了界定,引文如下:

人与异类婚恋,当然是指传闻中人与神仙鬼怪的婚恋,不可能是人与动植物的婚恋,动植物只有幻化成为人形,具有了人的禀赋之后,也就是成精成妖之后,才能与人发生恋爱关系。

因此本文研究中所涉及“异类”指与人相异的鸟兽草木等大自然中的实体及幻想出来的妖、怪、鬼、神等种类,“异类婚恋故事”则是指讲述人与花妖鬼狐、神仙草木等异类相恋的故事。

小说是一种虚构艺术,它在时间中展开,对时间进行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两大层面的分割,叙事的时间是线性的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可以同时发生多个事件)。中国古典小说在叙事时间意识上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以《左传》为代表的叙事时间逻辑意识,即事件发生、发展是以一种普遍性逻辑而展开。一种是以唐传奇为代表的违反学理或常识的偶然和奇遇的时间意识,它不以道德和经验所限定的可能性为叙事逻辑,通常表现为违反常识的偶然事件与奇遇。一种是以《史记》为代表的个人生命体验、历程为中心的时间意识,叙事关注的是人的情感体验与生命历程。

一、叙事时间逻辑不可预测性

清代异类婚恋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千奇百怪,华美瑰丽的虚构幻想世界,就其具体形式而言,吸收了《史记》式的人物传记方式,如《聊斋志异》之《娇娜》《青凤》《小谢》,《后聊斋志异》中的《莲贞仙子》《邬生艳遇》篇;《夜雨秋灯录》中的《货郎儿》《神娥》之类,叙说各个人物的故事,但小说的主要意图在于讲故事,而不是“传”人物;在于叙述以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为核心情节事件,而不是特定人物的性格与生命历程。虽然清代异类婚恋小说在形式上是摹仿《史记》的“史遗”,但其叙事逻辑却脱胎于唐传奇与志怪,因而叙事中表现的时间意识主要体现在一个又一个奇幻世界构成的“不可预测”的偶然奇遇。《聊斋志异・神女》中,神女的出现总是“不期而至”;《聊斋志异・胡四姐》中,胡三姐的到来是“忽一女子逾垣来”,“方坐床头…忽闻人声…则胡姊妹也” 。四姐逃脱道士的捕杀,“别后十易春秋”,“遥见四姐坐树下” ,又或“又二十年余,生适独居,见四姐自外至”。人物的出现与消失总是这样不存在任何“现实逻辑”。

一个人的生活自然无法预测、更无法回避不幸事件的发生,但更令读者感兴趣的是同样无法预测的意外的幸运,正是由于未来不可预测,人们才会对未来抱有更多的期望和幻想。这种“偶然奇遇”的方式在小说情节处理上表现亦为明显,《聊斋志异・连城》中,连城与乔生死亡后遇到好友顾生,得其帮助而复生,《夜雨秋灯录・货郎儿》中,蔡郎抛家舍业,流浪至妻子所开店铺,其妻效仿当初以金试夫心,《萤窗异草・郎十八》中,以一曲《郎十八》约定的三世宿缘,《聊斋志异・神女》中,米生两次遇到神女均有所得,神女为夫纳妾复得珠花等等,这些“奇遇”根本无法预测,但奇遇的出现给小说人物以行动的可能,变化的可能,推动敬事情节发展。必须提到的是,清代异类婚恋小说中有一大批神仙、花妖、狐魅、精灵、鬼魂等角色,异类的特殊身份以及那些不可思议的仙术、法术、僧术、道行法器,在现实世界中这些根本就是非理性的、非逻辑的。因此,在叙事过程中,自然体现出“不可预测”的逻辑特点。

清代异类婚恋小说常以黑夜、月夜、黄昏作为故事开场的时间点,很多场情节都发生在这个时间点。《夜雨秋灯录・唐玉环》《夜谭随录・白萍》《聊斋志异・莲香》等篇章写花妖狐魅月夜自荐、与人相约,鸡鸣时分即分手:《聊斋志异・狐嫁女》中写婚礼仪式亦是发生在“月色晕黄”之夜。为何作者如此偏爱黑夜作为情节的时间背景,“黑夜”这一特定时间点在异类婚恋叙事中有着特殊意义?

异类婚恋小说不单单是展现爱情的文言小说,更是融合了宗教、文化、政治、社会观念及搜奇记异的复杂思想内容,作者创作的奇异故事主要是非现实的狐鬼故事,必须与花前月下的时空相谐和。朦胧的月色与夜空最容易令人造成错觉,叙述者将笔墨流连于夜间,让一段又一段美好的爱情在这月色下发生,一方面是因为迷离的月色更易让人产生无限幻想,把人引入奇异的环境中去;另一方面,给月夜下相遇的男女平添了一份温馨,仿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唯美时刻。作者选择了迷离的月夜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在叙述上进行详尽的铺叙,使叙述速度放慢,情节密度增大;对于白昼之事则尽快叙述,甚至忽略,正是在作者自身思想理念与情感的渗透下,以“夜晚”为作品营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审美特色。

二、故事时间独特性:双重虚构的时间幻想

在清代异类婚恋小说中,部分小说在叙事时间艺术上表现出不同于人世时间的幻化时间。故事时间之中另有天地,即故事时间中的时间。时间与时间内时间的双重矛盾形成了异类婚恋小说时间的双重虚构。简洁来说,就是一个已经虚构的故事里还有着一个与这个虚构的时间不同的虚构中的虚构时间。这种被改造、伸缩过的非人世时间,与神仙思想或佛教观念的流行有关,其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其表现形态丰富多彩,有仙凡形态、梦的形态、人鬼形态、幻真形态等等。对时间的虚构与幻想是人类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清代异类婚恋小说在叙事时间的双重虚构处理上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方式:

1.异境时间与现实时间的一致性。

这也是异类婚恋叙事最常采用的时间处理方式,大多数幻化的异境时间与人间时间是同步而无差别的。如《聊斋志异・狐梦》篇中毕恰庵在梦中参加宴会这一事件,在梦中是一夜,实际生活也是一夜;《夜谭随录・董如彪》篇中董如彪进入异境中生活数年后归家,家中已是一败涂地;《聊斋志异・张鸿渐》篇中,张鸿渐逃难遇到狐女,与其相处三年,回家后儿子已长大许多,这就表明异境时间与人间是一致的。再如《聊斋志异・仙人岛》中的仙岛,《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中的龙宫仙境,《聊斋志异・巧娘》《聊斋志异・湘裙》中的冥界与阳世人间无异,可以娶妻生子,也有生老病死,而且异类幻化成人形进入人世间生活,时间上也没有怪异的地方。关于文学作品中天地异境与人世间的时间异位的阐释,古人常用“天上七日,人间千年”“鬼言

三年,人间三日也”来表述,这一观念源自宗教,宗教为宽慰人的心灵而塑造出极乐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不会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没有死亡与疾病的侵袭,自然就无法感知时间带来的生老病死,这对于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的人来说,仙境的美好生活也体现了一种对于快乐幸福生活的时间感受。

2.异境时间与现实时间的的非写实性。

一般来说,幻化世界的时间对于现实世界来说,其流逝速度快,也就是说幻化的异境时间与人世的时间是不对等的。人类由现实世界进入到非人世的异境中,尽管时间仍是按照线性方式而流逝,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而往未来,但是当人类从异境回到现实世界后,会发现在意境中感受到的时间长短与现实生活的时间产生了差异,这一处理方式使时间是可以延伸或在加速中缩短。产生这种非等时叙事的异境主要有梦境、仙境和冥界。比如说梦境时间,人间一梦的时间是短暂的,而梦中所梦到的有可能是几天,几年或者是一生,《聊斋志异・莲花公主》一文中,窦旭梦到与公主莲花成亲,第二天与公主嬉闹中,被宫女报之强敌来临而惊醒。在梦中,主人公的经历是两天,实际上在小说中这些时间的发生停留在一夕之间,写梦境的叙述速度明显放慢;又如《聊斋志异・西湖主》篇中主人公陈弼教在洞庭水府中居住数日之后返回家中,却发现家中妻子早已逝去;也有进入冥界的人类感觉渡过了漫长的岁月,回到人间后才发现不过寥寥几日罢了。《聊斋志异・画壁》篇中,孟龙潭与朱孝廉误入画壁,与画上仙女成亲二日后,因金_甲神搜查而仓皇逃回人间。幻境时间为两日而实际不过是“时孟龙潭在殿中,转瞬不见朱”。的一会儿工夫。当时间被有意识延伸时,人在异境中时间远远长于现实世界的时间,反之,时间被加速缩短时,人在异境中的渡过的短暂时间相对人世间来说,却已是沧海桑田。以人世间的时间为参照系,人在进入异境之后,依然感觉日出日落,春去秋来、寒暑交替变化,但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却发现,自己在异境中的时间感知完全不能印证现实世界的寒暑变化。

异境时间与现实时间的一致性或者非写实性并存,并非意味着创作者混淆了时间概念,此乃作者有意而为之。“时间速度、时间顺序以及时间的幻化,都是叙述者咋操作中进行时间变异处理的结果,其间渲染这叙事者及其人物的感受、感情和理智,因而已经将时间人文化了”,异类婚恋小说对幻化时间的不同处理方式,也是受作者感情与理智的渲染,大量幻化异境时间与现实时间的一致性描绘,这是对传统志怪小说体现的“时间对比观”的超越,而那些幻化时间与现实时间迥异的篇章中,这一时间对比的存在,更有利于创作者在极短的时间与篇幅中利用该种处理方式将故事完美呈现,继而形成小说篇章特定的幻化时间结构。

参考文献:

[1]黄景春《中国古代小说仙道人物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3][4]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6][7][10]张友鹤辑校.三会本《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昊肇彦《聊斋志异》叙事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

[9]李丽丹.《18-20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11]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篇8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1)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B.四纪,为四十年。古代以岁星(木星)绕天运行一周为一纪,一纪十年。

C.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D.九州,我国古代所划分的九个行政区的通称,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7.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可用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8.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服”,指帝王或*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B.“赙助”,指赠助丧家的财物。

C.“践阼”,特指帝王即位。

D.“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旧俗元夜张灯为戏。另有农历八月十五为“中元”。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1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又可细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谏议大夫,始置于秦,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谏议大夫和右谏议大夫,分属于门下省与中书省。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明宗、太宗、文王、武王等。

D.表字,古时人在本名以外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别名。

1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

B.禁中,指皇帝所居住的宫苑。因宫苑禁卫森严,不许人随意出入,故称“禁中”。

C.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因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称“关中”。

D.致仕,“致”的意思是“给予”,“仕”的意思是“做官”,“致仕”指获得官职。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三种诗歌形式,后三者指三种表现手法。

B.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作品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C.“风”“骚”分别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D.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禊事也”中的“禊”就是此意。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C.乡试,明清两代,指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郡下设道,唐代曾分全国十五道,清代在省与州府之间设道。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诗经》中各国的民间歌谣,自《周南》至《豳风》,共分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春秋五霸,春秋时担任领导地位的五位诸侯,指齐宣王、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学政,古代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

1.答案:A

解析:“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答案:A

解析:“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3.答案:D

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4.答案:A

解析: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这两个词与“擢”不同。

5.答案:C

解析:这是一种不礼貌的坐姿,不是礼节的一种。

6.答案:B

解析:古代“一纪”是十二年,“四纪”为四十八年。

7.答案:B

解析:“南面”即“面南”,指登帝位。

8.答案:D

解析:“中元”是农历七月十五。

9.答案:C

解析:“五经”不包括《中庸》,应是《周易》。

10.答案:A

解析:“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11.答案:C

解析:“文王”“武王”不是庙号。

12.答案:D

解析: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13.答案:C

解析:“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应互换位置。

14.答案:B

解析:箕踞是一种倨傲无礼的姿势。

15.答案:B

解析:“齐宣王”错,应为“齐桓公”。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2)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和老子被尊为“黄老思想”的创始人。

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水利、屯田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机构。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简称“乞骸”。

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

B.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优礼诸侯、大臣所赐予的九种物品,是礼遇的表示。这些物品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其使用价值。

D.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可知归有光20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耄耋”常用来指高龄、高寿。“耄”指八十到九十岁,“耋”指七十到八十岁。

B.“从弟”指堂弟,“从”指堂房亲属,比如有“从兄”“从父”等。

C.古代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举行成年礼后起的。

D.“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衣”在古代有更换衣服的意思,也是上厕所的一种委婉说法。

B.“山东”,在战国、秦、汉时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C.“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D.“避席”,古人布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就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

6.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卑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指出身低微、为人粗野。

B.“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

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胄,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如“驾崩”“崩殂”等。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礼,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B.车裂,古代的一种*,用五辆车把人体撕裂致死,俗称“五马分尸”。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阳,指水南、山北;阴,指水北、山南。如“华山之阳”指的就是华山的北面。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明清时学府称国子监。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咨询。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还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1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该词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1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来定赏罚。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故称“顿首”。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表致敬。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为四锱,一锱为六铢,后用“锱铢”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C.三辅,本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

D.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时称“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有“内相”之称。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霓裳羽衣曲》,唐代宫廷舞曲。曲原为西域乐舞,后经唐玄宗改编增饰并配上歌词和舞蹈,于天宝年间改用此名。

B.牺牲,古代祭祀时用的纯色体全牲畜。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期颐,“期”是期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指人*十岁,年事已高,指望儿孙赡养。

D.先,可作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归有光《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就是此意。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B.夷夏,古代泛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古代汉民族自称“夏”,而将处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夷”。

C.城隍,城墙和护城河。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佛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古代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时中央政府权力机构之一。

1.答案:C

解析:掌管水利、屯田事务的是工部。

2.答案:D

解析:“20岁时开始……”错误。古代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3.答案:C

解析: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

4.答案:C

解析:在古代,一般是男子有名有字,女子很少有字。

5.答案:D

解析:“避席”指的是起身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错。

6.答案:C

解析:“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

7.答案:C

解析:“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8.答案:D

解析: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9.答案:C

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10.答案:D

解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11.答案:D

解析:“宿儒”的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

12.答案:A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13.答案:A

解析:“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错,行顿首礼时,头碰地即起。

14.答案:C

解析:期颐,指人百岁。人*十岁称“耄耋”。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