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8篇

时间:2023-10-02 08:55: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篇1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见心理现象的描述,分析这些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且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

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一)焦虑、虚幻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表现出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和恐慌。择业焦虑的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急躁往往使他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焦虑在心理上会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许多大学生在焦虑之下产生虚幻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他们或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或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二) 自卑、胆怯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盲目、攀比、从众

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四)害怕挫折、依赖他人

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阻碍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在择业时,心理期望值过高,一旦受挫就容易怨天尤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由于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信心、勇气不足,所以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中。

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受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紊乱不清、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由于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在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为子女操办一切,学生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依赖他人。

三、应对措施

(一)学校加强教育,完善体系

加强全面认识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自主择业、克服依赖心理,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课程中,同时加强对负责就业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疾患,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利用校友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到基层、艰苦地区、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资金奖励;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积极扶持,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取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采取法制的手段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保护,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三)学生调整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在心理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从而克服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其次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同时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勇敢面对挫折。再次,及时排解心理障碍,调控情绪,及时求助于心理机构。

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学生应该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在择业技巧方面,大学毕业生应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因为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第二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三掌握面试面谈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和应对技巧。

参考文献

[1]黄静宜,大学生就业心理一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12卷第3期

[2]孔波,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科技创业月刊 2008年第2期

[3]王贤来,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9卷第2期

[4]许拥旺,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7年6月

[5]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4期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而社会就业岗位却未相应增加,导致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压力明显剧增。面对如此状况,一些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冲突。据调查显示,近三成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如焦虑、抑郁、自卑、自负等心理问题,其中就业压力增大成为诱发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要想获得就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于毕业生乃至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归纳为七类,同时从学生的自身和外界原因分析相关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并提出调适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有的毕业生忧虑自己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毕业生担心签约单位不适合自己,怕自己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单位和生活环境;有的毕业生因为多次应聘被拒,对用人单位严格的面试、笔试等录取程序而感到紧张恐惧,等等,以上都是就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这种压力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

(二)急功近利心理

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应届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是普遍的心态。据笔者所在学校《面对用人单位招聘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显示,70.8%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普遍期望值过高、功利心理严重,主要表现在不少大学生目光短浅,注重当前利益,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更不愿意到边远贫困地区或者广东省外就业。

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都在影响大学生的个人社会定位,没有结合实际认真考虑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自身的个性特征等各种综合因素是造成学生产生急功近利心理的最大原因。这种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就业取向,造成就业困难,即便是就业后也会在遇到挫折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

(三)自卑心理

毕业生小吴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由于自己就读工程造价专业,只想做与造价专业相关的预结算员岗位,他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小吴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四)自负心理

毕业生小蔡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形象佳口才好,在面试时自我感觉良好。但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这是典型的就业自负心理,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一部分大学生自恃学有所长,过高地估价自己,在择业时往往以主观择业标准去衡量社会需要,结果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

(五)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从小依赖家庭,从读书到择业,缺乏独立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由此在就业上存在依赖心理。

笔者所在学校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表明,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62.70%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这种心理致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不会主动出击,期待依赖家人的社会关系来实现就业。即便有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也要向家长寻求决策帮助。这种依赖心理往往会贻误择业时机。

(六)攀比心理

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迟迟不愿签约,从而丧失就业机会。

据笔者所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所表明(见表一),59.8%的学生坦诚同学找到好工作后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18.8%的人会“眼红”,甚至有近4%的人产生嫉妒心理。

(七)抑郁心理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导致抑郁症,抑郁症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念头。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自身原因

1.自我认识不清。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时评价过高、自傲自大,有时评价过低、自卑自贱。在面对择业现实时,不能把握自我,顺利时,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理智地对待现实,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

2.对就业时势认识不足。有些毕业生由于缺乏对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认识不足,就业观念仍很陈旧,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引发消极情绪。

3.缺乏竞争意识和就业的心理准备。当代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不仅吃穿由父母操心,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甚至找什么样的工作都由家长安排,形成了依赖性,缺乏竞争意识。此外,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不仅没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而且没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4.不懂如何排解压力。据笔者所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见表二),当毕业生因为找工作而心情不好时,有10.5%的人选择什么也不做,8.0%的人不懂得如何排解压力。毕业生因为就业问题而导致心情不好,却不会释放压力、排解坏情绪,状态就会变差,找工作变得越发的艰难,陷入恶性循环。另外,如果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二)外界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加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逐步展开,无形中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难度,这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很容易使部分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社会就业机制的不规范,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毕业生受学校、专业、学历、性别及地域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加重了就业心理的负面影响。

2.学校因素。一是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脱离市场,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十分严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尤其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滞后、工作人员不够专业,往往导致学生到毕业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产生迷茫、困惑、烦恼、焦虑、急躁等情绪。

3.家庭因素。家长或亲朋好友所从事的职业及对就业问题的认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家长中的“拜金主义、实惠主义”意识,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的择业误区;一些家长在子女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三、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一)完善和规范就业市场,优化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

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障碍,就需要完善就业法规建设,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整顿就业秩序,规范就业行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此外,广大用人单位要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杜绝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

(二)学校积极支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1.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首先,高校应该尽早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使学生不仅尽快了解到相关的就业方针、政策和如何办理接收毕业生的手续、方法、程序步骤等,而且正确理解“双向选择”、“供需见面”、“暂缓就业”的真正含义,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其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使大学生在入学后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尽早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调整实施方案,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

2.合理设置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学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缩小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另外,高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准就业能力”的培训环境与机会,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节大学生的心理情绪。针对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可以利用报纸、广播、网络、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指引他们舒缓就业压力。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指导。

(三)大学生正视社会现实,客观定位自我,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调适就业心理。

1.认清自我,客观定位。大学生应该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冷静分析自身优势与弱势。同时,要善于听取他人的评价从侧面认识自己。可以通过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试,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气质、职业倾向等方面作进一步的了解,明确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位置,降低择业盲目性。

2.正视现实,改变观念。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调整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顺应时展潮流,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学历层次和就业起步阶段的特点,树立“自强自立、敢闯敢拼、从小做起、从头做起”的就业观念,敢于面对现实,勇于面对困难,到艰苦地区、中小型企业等基层一线单位去就业与创业。

3.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提高综合素质。高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是决定其求职成败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职业道德高、专业技能好、实践经验多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并获得较高的收入。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通用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自我转化不良情绪。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从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得到多方面启发,从而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就业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5.乐观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成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通过求职活动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求职中获得成功。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寻找他们的安慰和支持,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两课”教学研究协会.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席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致富时代,2015(2).

[4]胡毅.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咸宁学院学报,2010(1).

[5]陈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8(06).

[6]宋长春.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自我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5(08).

[7]朱秀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10).

[8]潘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篇3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心理问题 策略

一、“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点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在优越的现代化环境下成长,从出生到学业结束,日常事务的处理及经济来源基本依靠父母,自理自立的能力普遍较低,久而久之对父母形成一定的依赖性。然而,他们却又存在着强烈的独立意识,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被父母和教师干涉。

(二)自信与自负并存

“90”后大学生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他们勇于表现自己,敢作敢当。“我的青春我做主”“舍我其谁”已然成为体现他们鲜明个性的座右铭。然而,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过高的评价自己势必在将来吃“闭门羹”。

(三)享乐意识强烈

优越的生活环境及父母的精心呵护让“90”后大学生成为了在温室中成长的花朵, 他们养尊处优,缺乏历练,习惯了享乐。

(四)危机意识薄弱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父母是他们永远的庇护伞,他们缺乏对就业危机及生存压力的意识,甚至当危机潜伏在自己身边时还不能感应到它的存在。

二、“90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据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同学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因而“90”后大学生更易产生就业心理焦虑,其主要是因毕业方向的选择、恋爱分合、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引起的,继而使“90”后大学生对就业产生不安和恐惧。

(一)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

部分“90”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对自我的客观分析,如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的职业方向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清楚。经常脱离现实,幻想舒适、高薪的岗位,总认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一毕业直奔大型企业、知名单位。正因如此,“90”后的学生就会失去就业的大好时机,表现出低落、孤寂、焦躁不安等心理问题。

(二)就业观念不灵活

1.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会选择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固定、悠闲、福利条件比较好的单位,不愿意选择风险与机会并存且具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尝试自己创业。他们往往只关心工作的环境、条件、月收入等现实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方面不去考虑太多,因此,比较容易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来工作。

2.功利化,相互攀比。部分“90”后大学生太在乎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会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单位和部门工作,甚至出现“追高比低”的现象,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

3.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就业时,“90”后大学生排除了一切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这样做无疑是自己增加自己的就业困难。

三、解决“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认知自我,创造机遇

“90”后大学生应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并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追求与自己相符的社会价值,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一个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作为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更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通过实践并了解自我能力后,还必须牢牢抓住自己的时机,便于确保以后的求职顺利。这是解决或缓解就业心理问题的基本道理和根本道路。

(二)调整心态,促进就业

“90”后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没有必要过度害怕自己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自我心理暗示,鼓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与周围的同学、朋友互相沟通,征求他们的建议与支持,还可以通过锻炼、听音乐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解除心理的郁闷,放松心情。

(三)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90”后大学生要有自己创业的打算,要有开创自己事业的决心和勇气。这样的精神值得鼓励,但是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计划与标准,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多学习以及沟通了解。

(四)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

“90”后大学生的特殊性和矛盾性,暗示了在校期间学校应注意“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热点和难点,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就更加困难。由于“9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以及社会就业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诸多的就业心理问题,既要求“90后”大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面对就业,也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尽可能地减轻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桂香.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

[2] 王蓉霞.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华文化论坛,2009(1).

[3] 梁杰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

[4] 杨彩霞.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适[J].科教文汇,2010(9).

作者简介:

篇4

>> 大学生就业心理原因及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及对策研究 农村药学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河南省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分析及问题对策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形成原因综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形成因素分析及缓解对策研究 试探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浅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索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 社会资本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影响的探讨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建议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艳.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分析[J].民营科技,2010,9:69.

[3]苏伟,杨红艳.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初探[J].理论探索,2012(02)

[4]徐惠红,沈枞枞.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5)

[5]徐静英.河北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6)

作者简介:

郝红霞(1970.7- ),女,汉族,河北深泽人,硕士,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车玉芬(1970.9- ),女,汉族,河北威县人,硕士,邢台现代职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徐建平(1982.12- ),男,汉族,河北任县人,硕士,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

篇5

[关键词]REBT疗法 就业 心理问题

[作者简介]沈晓梅(1972- ),女,江苏如东人,盐城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84-03

一直以来,工科女大学生都存在就业难问题。为了能够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甚至采用“捆绑式”就业方式,以促进女大学生的就业。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如因工作性质要求导致一些岗位性别限制、一些用人单位性别歧视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局部利益不愿意招聘女生等。其中,也有工科女大学生因自身心理因素而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在求职过程中的劣势地位。故本文将基于REBT疗法,重点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行辅导,以期促进工科女大学生轻松求职,顺利就业。

一、REBT疗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REBT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即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阿尔伯特・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创立的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在其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其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该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在REBT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是核心。“辩论”(Disputing)、“效果”(Effects)这两个词的英文字头分别是“D,E”,加入这两个字母,治疗模式REBT就成为ABCDE了。该理论疗法的基本假设在于:人们自己对事件和情境不合理的解释方式,导致了心理问题和症状。一般情况下,可采用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技术进行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最终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以改变他们对事件和情境的看法、解释和评价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问题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方面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特征

根据REBT疗法原理,要很好地对工科女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方面的辅导,首先要对她们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症下药。

(一)工科女大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1.自卑与自负心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工科院校的女生一直以来就处于劣势地位。在强大的竞争面前她们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很多女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更容易有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自负,这种情绪正好和自卑相反,是一种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有些女生在校成绩优秀,便自认为综合素质较高,眼高手低,一味地追求高科技公司、跨国公司或者高层政府部门,对那些一般工作岗位,她们宁愿没有工作也不愿委曲求全。

2.焦虑与抑郁心理。在没有找到工作之前,很多工科女大学生都存在急躁心理,导致她们在对用人单位还没有进行全面了解之前就匆忙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事后又后悔,随意毁约,错失很多就业机会。还有一些女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过多的挫败感导致她们情绪低落、心情紧张而压抑,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烦躁心理,继而变得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直至萎靡颓废、自暴自弃,从而影响她们积极求职的心理与行为。

3.逃避犹豫与攀比心理。一些工科女大学生平时娇生惯养,过惯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在即将毕业面对求职走上社会的时候,她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安乐窝积极努力地去找工作,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拒绝工作,拒绝接触社会。面对很多的工作机会,她们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以致错失良机、追悔莫及。还有一些女大学生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而是和其他同学进行攀比,她们找工作的标准就是不管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只要比其他同学好就行。这种盲目攀比、永不满足的心态也导致她们错失了很多到手的工作机会。

(二)工科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特征

根据REBT疗法原理,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常常是由一些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与她们对自己、对就业的认知偏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们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总括起来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1.绝对化要求。这一特征在不合理的信念中最为常见。所谓绝对化要求,即对某一事物一般都是从自己主观意愿而非客观事实分析基础上出发,认为该事物一定发生或者一定不发生的信念。这种情形容易在一些工科女大学生中出现,她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以自己的内心意愿为出发点,过于强调自我的利益和立场,认为自己应该到高科技公司、跨国公司或者高层政府部门等待遇地位高的单位就业,否则就不愿意轻易就业。她们将自己的心理需求绝对化为对他人的行为要求。但是,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就业工作也不例外,这是不会以她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当这些不合理的绝对化要求困扰着她们时,心理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表现。持有过分概括化信念的人往往会依据某一件事情或几件不相关联的事情便对自己或他人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比如,在工科院校的女生,因诸多因素,一直以来都处于劣势地位。这让很多女生认为自己天生就不善于学习工科,在找工作时缺乏自信,不敢积极参与竞争,尤其是当她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不为一些用人单位认可、接受时,更容易出现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信念。这种不合理信念不可避免地导致当女大学生遇到问题时,以偏概全、以一概十,要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卑自弃;要么一味指责他人,产生怨恨、敌视等消极情绪,最终导致自己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3.糟糕至极。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难免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只要积极地去面对,便没有过不去的坎。但是,持有“糟糕至极”非合理信念的人却认为,一旦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便是非常的糟糕与可怕,将会是自己的世界末日来临。这种非理性的信念会导致一些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那些所谓糟糕至极的事情时容易陷入极端不良的负面情绪体验之中,如焦虑、羞耻、愧疚、自责、悲观、抑郁等。如果这些不良情绪不能够及时、妥善地得到宣泄排解,久而久之,各种心理问题便会接踵而来。

三、REBT疗法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如何驳斥女大学生的这些不合理信念,帮助她们改变已有压力症状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代之以合理的情绪与行为呢?

(一)改变认识,确认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持有不合理信念之间的关系

1.理解REBT疗法理论。在对就业有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进行辅导时,首先应该帮助女大学生了解REBT疗法理论,帮她们理解ABCDE内涵之间的关系,并教会她们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予以分析,初步对自己的问题做出简单的解释。让她们相信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对就业的看法与信念,从而更深层次地领悟到自己的就业心理问题是由于自己目前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她们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症状与行为。

2.寻找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一些不合理信念并非独立存在,而常常是和合理的信念混搭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觉察。因此,让她们自己寻找自身在求职过程中的那些不合理信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对每一个人来讲,找一份好工作都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工作不好,这是一种合理的想法。好工作带来的愉悦心情,不好工作引起的不愉快心情也都是正常的、恰当的情绪体验。但是,一些不合理信念,如“我就应该找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别人就会嘲笑我、瞧不起我,在别人面前我就无法抬头”等也可能会混于其中。因此,要帮助女大学生辨别、寻找、并能够恰当地对待这些不合理信念,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使她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积极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3.领悟心理问题存在的缘由。在识别出不合理信念之后,还要帮助女大学生领悟到自己求职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都源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帮助她们识别支撑她们问题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如“我必须……你应该……”“在小公司就职,对于我来说就是没有前途的”等这些绝对化的信念,僵化、刻板的评价标准。不能接受任何“不应该”的事件和不合乎逻辑的非理性信念,必然制约她们本来自由的、适当的求职行为及情绪发展,对她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导致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达到抑郁状态。因此,在对她们进行具体辅导的时候,还要结合她们求职过程中的特殊事例,作具体分析、反复说明,使她们能够真正领悟、认清到自己心理问题的肇事者――不合理信念。

(二)运用技术,修通心理问题的始作俑者――不合理信念

针对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心理问题,主要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和技能训练等技术,帮助她们修正或放弃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树立起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从而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根源上减轻或消除由就业问题带来的系列不良症状与消极行为。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根据她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特点,疏导者可以从理性、科学的角度,通过对她们积极地提出一些具有明显挑战性和质疑性的问题,动摇她们已有的部分关于她们自身、周围环境及他人对就业认知的不合理信念,继而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例如,针对她们持有的“在大公司发展就有前途,小公司发展就没有前途”这一绝对化不合理信念,可以相应提问:“有什么证据表明在大公司发展就有前途,小公司就职就没有前途呢?”;针对女大学生的“我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否则我就是不幸的”“我在应聘失利上无法控制自己情绪,我在其他事件上也一定会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等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相应可以提问:“如果找工作没有照你的期望那样顺利,就是不幸,你能保证每个人做事的结果都能按照自己的期望发生吗?如果不能,又有什么理由表明她们都是不幸的呢?”“你在应聘这件事情上失利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能证明你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无法控制自己不愉快的情绪?”等等;针对“找不到工作,自己就一无是处,到了世界末日”的糟糕至极不合理信念,相应可以提问:“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你真的会一无是处,世界会因你而毁灭吗?”“如果你认为暂时找不到工作或者在找工作过程中屡遭挫折是糟糕至极的话,我可以举出比这还要糟糕十倍的事。如果是你遇到这些事情,你又会怎样呢?”通过辩论,帮助她们清楚地区分理性和非理性信念,理解她们的非理性信念与失常情绪之间的关系,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紧张的”情绪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中不受欢迎的应激源,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她们对这些应激源的“应该”“应当”和“必须不存在”的要求、坚持和命令,来源于对现实“可怕”和“糟糕”的“悲惨化”,从而产生强烈地消除和改变它们的愿望。

2.合理情绪想象,以恰当情绪体验代替夸张的情绪反应。细腻敏感是女性特有的情感特征,虽然这种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有时恰恰会造成她们的情绪困扰。例如,当她们在经历了求职失败或遭受挫折后,她们常常会在脑海中反复浮现、夸张想象当时那种造成她们失败的情境,从而陷入了不良的情绪体验和极端的行为反应的恶性循环之中。为避免这样的情形反复发生,可以通过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帮助她们走出困境,停止这种不合理信念的弥散。例如,可以让她们在想象中进入当时求职失败或遭受挫折的情境之中,使得情景重现,再次体验这种情境下强烈的负面情绪,然后引导她们渐渐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并使她们能慢慢体验到改变这种不适当情绪体验后的适度的情绪反应,最后通过前后对比,让她们自己讲述对待求职就业问题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变化的、自己改变了哪些观念、学到了哪些观念等。同时,对她们积极的情绪和观念应予及时强化,以巩固和强化她们获得的新的合理情绪反应。

3.强化技能训练,以新的情绪和行为代替负性情绪与行为。在女大学生获得了新的情绪体验与行为的基础上,帮助她们进一步树立自信,正确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自己,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愿景。同时,帮助她们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更多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她们所选择的职业和行业,了解其工作内容、性质及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以充分做好面试、谈话、签约等各个环节的准备,使她们能够在求职过程中以新的情绪与行为代替负性情绪行为,助其自助,及时抓住机遇,勇敢面对挑战,最终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娟.培养积极自我意识 促进女大学生就业[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2&CurRec=1&recid=&filename=20101

07622.nh&dbname=CDFD0911&dbcode=CDFD&pr=&urlid=&yx=&uid=WEEvRE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088-02

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以“大学生就业心理”为题名对中国知网2009年1月至今的文献进行搜索,得到了244篇相关的文献。鉴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突出,本文就以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述评。

1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具体分类看法不一

(1)罗珊和柴颖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四种重要表现:

怯懦心理:即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也不敢表达出来。甚至在面试中也不敢表现自己,答非所问,唯唯诺诺。

自负、自卑心理:自负心理是对自我做出较高评价,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从而对自己期望值比较高,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挑剔;而自卑心理则是对自我评价较低,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敢主动在求职过程中推销自己,表现自己。

挫折和嫉妒心理,妒忌心理是由于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的冲突难以接受,从而产生挫折心理,不愿努力进取;嫉妒心是在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

焦虑心理:罗珊和柴颖认为,焦虑是大学生最突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多发生在一些特殊学生中(如生理缺陷,家庭贫困等)。焦虑心理使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判断缺乏自信,表现出对自己的前途极其担忧,整天患得患失。而李俊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形式的分析与罗珊和柴颖持相同看法。

(2)余磊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把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五种: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从众心理和矛盾心理。其中,余磊与罗珊、柴颖等人对焦虑、自卑心理的描述大致相同。自傲心理、从众心理和矛盾心理则是余磊首先总结提出的。

自傲心理:余磊认为,自傲心理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估计过高,认为自己很有才华,高人一等,一味追求“起点高、薪水高、职业高”的职业,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选择职业的时候严重脱离实际。

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主要出现在就业时很容易受到社会压力和群体的影响,从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随大众。这种心理容易出现在一些没有主见,容易动摇的人身上,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

矛盾心理:余磊认为,矛盾心理大多发生在家庭贫寒的大学生身上,他们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贫困,但是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迫使他们接受现实的低收入、低起点的工作。现实与愿望的冲突使他们产生矛盾心理。

(3)赵秀哲借鉴社会学的分类方法,把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概括为五个: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功利心理。其中,他对前三种心理形式的分析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

依赖心理:他认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依赖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不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遇事犹豫不决,常常需要别人帮忙做决定。比如,由于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依赖父母、亲戚、朋友、社会关系帮自己工作。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多处于被动的不利位置。

功利心理:一些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首选因素是就业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职业的社会地位、职业能带来的收入等个人利益,其次才是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而祖国的需要往往是不列入考虑范围的。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一心想去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希望能够从事让人羡慕和有高收入和职位。

综上可知,首先,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焦虑心理、自傲心理、矛盾心理、自负心理、盲从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嫉妒心理、怯懦心理、功利心理、观望心理、逃避心理等。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些就业心理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次,学者们的研究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的角度和方法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类还可以从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入手进行划分。

2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成因的综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虽然针对此问题发表的文章甚多,但是学者们思考分析的角度大致相同,主要是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角度分析的。

(1)蔡文伯、马杰等人认为,由于就业制度改革还处在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如就业制度改革不配套、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够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很多误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态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2)余磊等人认为,学校开设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的课程过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这就使得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不知所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

(3)姚宁、郑恒云等人认为家庭教育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姚宁认为,由于不同家庭的社会背景、职业定位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郑恒云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中还认为,父母的价值观、期望值、家庭经济情况等都会对毕业生择业心理产生影响。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疏导路径

1 就业紧张局势下产生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由于就业市场的紧张局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恐惧心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从一开始就背负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对于他们而言,离开学校是起点,也是他们肩负养家糊口使命的开始,如何找到一份满意而又薪资不错的工作,是他们在毕业前的奋斗目标。然而大部分同学由于缺乏对职场的了解,害怕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压力与担忧一直伴随着他们,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就业过程中,这一部分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甚至不寝不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端正心态找到好的工作。

(2)盲目从众心理。就业过程中的随大流心理,是非常常见的,很多同学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想找什么工作,于是干脆跟着其他人一起,看其他人在哪些公司投递了简历、参加哪些公司的面试,缺乏自己的想法和准备。对于这一批同学,因为缺乏主动性和规划性,他们总是急匆匆的准备简历和面试,面试过程中也回答不出令面试官满意的问题,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即便有一小部分的幸运儿可以找到工作,但是因为缺乏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对所找工作的认知,这些同学也容易轻易离职。

(3)自负挑剔心理。对于一些就业地区偏僻、就业环境差、薪资不高的职位,有一部分专业知识并不扎实的同学,认为自己读了四年大学,不应该将就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应该要寻找各方面条件都达到自己需求的公司来投递简历。这部分同学在这种挑剔自负的心理状态下,无形中就缩小了自己的求职范围,导致自己获得面试的机会大大缩水。

自卑孤独心理。对于一些家庭贫困、专业成绩并不太突出的同学而言,他们与自负的同学相比,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状态。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家境贫寒,从小缺乏锻炼,在面试场合胆怯不敢表达自己;而有的同学觉得自己专业基础不扎实,面试的时候底气不足,面试时不敢表现自己的其他方面,这些同学在遭遇面试失败时候,非常容易变得孤僻,不愿意与人沟通,容易导致自己陷入一种心理困境,无法调整状态重新去找工作。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因素,也有大学生的个人因素。

教育体制的相对滞后。从大的环境上来说,大学的专业教育是相对固定的,无论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还是教材设置,这些设置都不可能随时更换,然后市场这种大的环境却是风云变幻的,这就导致了高校的教育体制对于市场而言,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避免的相对滞后。如果在课程教学上,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去把握这些变化,将导致教学内容在一定范围内与市场的需求脱离,这就导致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市场所要求自己具备的专业结构知识,容易影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市场已经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公司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司的用人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专业基础知识上,而是扩大到了求职者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资质、领导力、人际关系等方面。正是这种高标准,导致很多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容易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求职障碍,从而产生众多的心理问题。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是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高校虽然对大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有些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课程设置的效果并不显著。另一方面,课程开设的时间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比较短暂,学生在课程中的受益较少,大部分学生无法在课程结束之后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即便有了初步的规划,也很少有学生会坚定去执行。除此以外,高校还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不能给学生形成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而言,无法辨别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和适合的工作,容易在就业的过程中形成盲目、从众和迷惘的心理状态。

缺乏专业认同。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是自己自主选择的,而是听取了家长和老师的建议,选择了现在的专业。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失去兴趣,甚至厌倦自己的专业,无法对自己的专业形成较高的认同感,更不会积极主动去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对于这样一批同学,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就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水准,难以找到好的工作,容易在就业障碍下产生自卑的心理。

缺乏就业指导。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就业指导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主要给学生介绍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求职问题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有些问题学生自己也无法解答。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员,更不能替代具体专业方向的人力资源专员,因此学生在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情况下,不能很好的总结求职经验,容易在求职障碍下产生心理不适。

(六)缺乏就业心理疏导机制。大学生找工作都是自己投递简历、参加面试,面试的结果也不会及时反馈到学校,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最容易被忽视,一旦缺乏这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排查机制和心理反馈机制,不能及时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开导,容易在就业障碍中产生心理问题。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路径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如何避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疏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对于市场的千变万化所导致的专业滞后性问题,可以通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的变化来进行弥补。教学改革是教师肩负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为人才市场和学生之间搭建着重要的桥梁,通过适时的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职业规划师给学生开展职业规划专长讲座,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获取一些关于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形成对个人有益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大学里需要为自己未来求职准备哪些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与专业对口的人力资源人员,让他们给学生讲解求职过程中,人力资源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告诉学生要从哪些方面去准备;与此同时学校和学院也可以积极调动班主任、辅导员,关注学生的就业动向。

开展应聘模拟训练,提高求职能力。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应聘模拟大赛,全程模拟应聘过程,让学生了解整个求职过程,通过投递简历、多种类型的面试,让学生对求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提高学生求职技巧,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健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反馈和排查机制。为了避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需要健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咨询机制,加大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排查和心理咨询力度,形成从班级-班主任-学院-学校的心理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应届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和学院也可以开展就业心理问题的专场讲座,给学生介绍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心理不适并及时作出调整,从而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4 结束语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作出努力,既要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也要培养学生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和职场适应能力,只有多维度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他们才会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2]吴新中.大众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

篇8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不少大学生因为不能及时调整自己而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本文列举了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失利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

作为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由于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逐年激烈,人口基数大,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大学生刚走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高职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1.高职生求职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自卑。在激烈竞争的求职场上,因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黯淡,或自身感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过程中经历过很多次的碰壁,部分高职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自卑感,慢慢就演变成自卑心理。一旦有了这种心理,高职生往往就没有力量和信心去面对心仪的用人单位,甚至不能够恰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更有甚者把自身的长处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针对这种心理,首先应正确评价自己。要多找找自己的优势,修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即使非常细微也不要忽视,这些对于恢复个人信心是非常必要的。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做法,不仅对求职有积极的作用,对一步步走好人生路,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次,一定要客服惧怕心理。在就业路上遇到挫折是非常正常的,要认真分析暂时的失败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

2.浮躁焦虑。就业是高职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何做出正确的时代抉择,是让每一个涉世不深的高职生最为困惑的难题,尤其是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此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此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如此多样的工作环境。要客服焦虑心理,主要是必须更新个人求职观念,打破事事求稳的传统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个人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3.盲目等待。等待心理是高职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十分明显的一种心理。许多高职生会认为,简历交给用人单位就等着用人单位通知了。因而在双向选择会后,许多学生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即使是面对自己心仪而且自己各方面有优势的用人单位,部分学生也是被动等待对方打电话通知很多也就没有下文。

二、高职学生就业失利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理想自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职学生毕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毕竟踏进社会在所有事情的处理上不够细致思想也过于单纯简单心理承受能力差,就业一旦失利,这些片面的自我实现价值的标签被现实无情粉碎。

2.固执地追求公平。目前高职生就业还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行业限制还没有打破。不少学生感到市场原则并没有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发展的观点。

3挫折承受能力不佳。高职生求职过程中的挫折难以避免。有的高职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对于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不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一蹶不振,陷入失望和苦闷中。

三、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就业过程就是主体的条件与客观的要求相适应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个人能否适应客观的社会要求,与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自我评价等有关。每个高职生都应对自己的就业能力有个客观的认识。就业的自我评估包括自我知识结构、自我综合素质、自我社会角色地位及对自我个性特征的认识与评价。高职生在就业时,应当如实地介绍和评价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特长、个性特点等。既不要做广告宣传式的评价,也不要做单纯罗列式的评价。

2.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社会需求信息是高职生确立就业目标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现行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增强对社会及市场的适应性。高职生应尽可能早地接受学校的就业指导,多参加招聘活动。同时,高职生应充分准备好求职材料,包括简历,求职信及各种证书证明材料等。

3.积极主动推销自己。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高职生具有一定的推销意识,积极地推销自我,对于顺利完成就业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生应选择恰当的方式向用人单位主动推销自己。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⑴各种招聘现场

⑵通过书面材料

⑶通过网络求职

⑷利用校友推荐就业。同时,高职生应充分准备好面试工作。在面试环节,高职生能否积极主动推销自己,巧妙展示自己的优势,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

4.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维护和保护就业心理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对每一个高职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掌握一定的方法,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求职过程中,大部分高职生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出现负面情绪,进而产生情绪障碍。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高职生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能因为暂时接触困难或处于不利境地就悲观失望,而要在遇到挫折时,通过自我鼓舞和自我激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外,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进行职业心理咨询,是高职生释放心理压力,调适不良心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2]吕宝云,牛丽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