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8:55: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少儿教育心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少儿心理特征 少儿英语 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英语教学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很多地区在少儿乃至幼儿时期就已经展开了英语教学。然而,对于少儿的教学模式及方法,我们还应该根据他们此阶段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孩子对英语产生兴趣,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一、从心理特征着手研究少儿英语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少儿与成人在心理特征上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从少儿心理特征出发研究适合于少儿的英语教学方法十分关键。首先,正确的少儿英语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少儿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培养少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会为其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打下基础。如果少儿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自主去学习,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反之,少儿就会厌学。其次,正确的少儿英语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帮助少儿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己动脑思考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达到少儿英语教学的实质目的。
二、少儿时期的心理特征
少儿的心理状态和成年人的心理状态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第一,自尊心强。在日常学习中容易受到挫折,一点失败和批评就会觉得自信心受挫;第二,自控力很差。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却对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第三,好胜心强。什么事都想争夺第一,想要备受瞩目,证明自己厉害。第四,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他人的影响,模仿能力较强。第五,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很难产生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针对少儿英语的教学方法
少儿英语教学应该采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根据少儿英语教学的目的、特点以及少儿心理特征,少儿英语教学方法应该以提高少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求知欲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为最终目标,这是少儿英语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本文将针对少儿心理特点探讨五种少儿英语教学法。
1.鼓励教学法。少儿自尊心强,自我调节能力差,在学习中如果受到一点挫折,就会马上对学习失去兴趣,而老师要做的就是不断鼓励他们,即使他们有一丁点进步,也要鼓励,不能因为学生一个单词不会读,一个句型不会用,就批评他们,那样他们会更怯于表达自己。多鼓励,让少儿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老师的爱。最初,学生们会不敢开口,但是信心都是老师给的。在课堂上,老师如果经常说“Good job” “You are clever” “I am proud of you” ,学生们就会乐于学习。学生们如果经常听到“Try your best” “I think you can”等激励的话,他们便会放开胆子学。因此鼓励教学法在少儿英语教学法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2.情境教学法。对于少儿学习英语,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却对什么都有三分钟热度,而教师应做的就是用独特的教学法抓住少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少儿英语教学,不能因为怕学生听不懂英语而一节课都在用汉语教学,老师应该用简单的英文对话或一句英文开始一节课。当遇到比较难的单词时,老师可以换几种说法解释一下,如果实在让学生费解,就用汉语解释一下。除了一堂课都要说英语之外,还要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入乡随俗的感觉。比如讲到“问路”那课,老师可以把教室里的桌子摆成几条路的形状,然后在拐角处或者路边放上“银行,邮局,医院”这样的标识语。两个人一组,模仿问路指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身临其境,在欢声笑语中学会问路指路的对话。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带到一个真正的英语课堂,感受英语氛围,在忘记母语的状态下专心学习英语。
3.奖励机制教学法。少儿好胜心强,任何事都想争夺第一,如果对他们实行奖励机制,会提高课堂活跃度,这会使他们认真听每一堂课,并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关于奖励的研究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对奖励机制也是相当有研究的。墨子说过,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活。墨子从治国安邦的角度阐述了奖励的重要性。奖励可以诱导学生好的行为发生,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因为在得到奖励后,他们知道什么行为是应受奖励的,这样会使他们不断朝对的方向发展。奖励就是一种肯定性评价。在少儿英语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老师可以制作一大张海报并写上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贴在教师的墙上。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回答对一个问题,或者认真完成一次作业。老师可以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一朵小红花。在少儿好胜心的促使下,他们会努力争取每一朵小红花,老师的表扬以及同学们的掌声。因此奖励机制教学法会让少儿充满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4.肢体语言教学法。少儿注意力不集中,但模仿能力强,肢体语言教学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从而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教师就如同演员一般,站在讲台上,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不但要能“讲”,还要会“演”,使台上台下互通一气。英国诗人密尔顿说:“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和他的学生心神交会。”研究表明,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肢体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当老师讲到动物的单词时,不仅可以学动物的叫声,还可以模仿动物走路的姿势。比如讲到dog这个单词时,老师可以发出汪汪汪的声音,学生自然会学会dog 这个单词的意思,当讲到rabbit 这个单词时,老师可以把两只手放在头顶模仿兔子的耳朵,蹦几下,学生在充满兴趣和欢乐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就会学会很多单词。单词的学习在英语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讲单词时,如果只是一味的领读,听写,就会让他们失去兴趣。当老师在讲“go,walk,run”这三个单词时,可以做出这些动作,学生也会跟着模仿,并清楚的区分这三个词。肢体语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5.游戏教学法。少儿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对集体荣誉感也没有概念,而游戏教学法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完善自己。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通俗的来说,就是教育要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生们可以不知不觉的学会知识。游戏抓住了少儿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无法专心学习,好胜心强,集体荣誉感差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更好的学习知识,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而游戏教学法一定要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按照科学性的步骤进行。比如当老师讲数字的单词时,先让学生们随意走动,当老师喊出two 时,两个人就抱在一起,喊出four 时,四个人就抱在一起。老师也可以把有关数字的单词分解开制作成卡片,比如一个卡片上写上th ,另一个卡片上写上 ree。让同学们随机抽取卡片,然后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完成组词任务。虽然只是游戏,但是少儿在心中已经产生“我一定要赢”的念头,如果自己没有完成任务,老师一定要耐心指导劝解,以免使学生因为好胜心,不但没学到知识,反而造成心理上的挫折。做到教与学相统一,学与玩相统一。
四、总结
少儿时期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时期,而兴趣正是决定能否做好一件事情的关键。少儿英语教学需要一定的技巧性,一味的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不但不会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还会对以后的学习道路不利,最正确的方法就是根据少儿的心理特征,选择正确适合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改进短处,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小娟.少儿英语活动教学法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何祖新.少儿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引导[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张志华.对少儿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86-87.
关键词:心理特征;少儿英语教学法;心理语言学
如刘润清教授所指出的:“学生如何学外语,教师如何教外语,中间涉及何种心理过程,值得深入研究。”社会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语言学边缘学科,是一个由语言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共同努力、互相配合、互相启发的交叉学科。心理学与语言学结合产生了心理语言学,使人们开始注意习得语言和使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心理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与大脑的关系,研究记忆、言语知觉(speech perception)、概念及其它心理过程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研究社会和心理因素对语言的运用有什么影响。英语教学中强调以应用为中心,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这与心理语言学在研究外语教学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学习者的能力是一致的。乔姆斯基把人类学习语言的才能叫做“语言习得机制”。人类是具有一种天赋的学习语言的质体,人脑可以对信息加工,归纳。儿童在讲话的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观察,另一方面进行记忆,通过思维,慢慢得出一些规则。这一点告诉我们,语言学习就是要进行创造性的模仿,要从小在交际中不断运用和磨练。
一、心理语言学的定义及其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Charles Osgood 和Thomas Sebeok 于1954 年写的《心理语言学:理论与研究问题调查》标志着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心理语言学或语言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分支。它综合了心理学和语言学。其任务是发现语言如何在理解,产出和习得三个心理过程中作用的。实验心理语言学关注语言理解和产出的过程,而发展心理语言学就关注语言的习得。
心理语言学把语言学习当做从理解到最终产出的心理过程。英语教学关注如何吸收,理解最后产出英语。显然这两方都关注语言的习得,理解和产出。心理语言学把语言学习过程与其他各种心理学理论联系起来,帮助教师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分析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然后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相反,语言教学提供真实的数据来支持心理语言学更深的研究, 并作为试金石检验研究成果的价值。
二、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少儿时期是一个人语言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少儿时期学期外语具有一定优势:第一,这一时期少儿大脑发育迅速,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相应成熟,能分辨和模仿成人的语言,具备了语言迅速发展的生理基础;第二,这一阶段的少儿,好奇心强,对自己周围的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愿意接受新知识。英语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和新鲜的,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第三,处于这个时期的少儿能够接受渗入语言中的不同思想、文化、历史和传统等,因此英语学习中文化差异对他们影响较小。第四,这个阶段的少儿模仿能力强,机械记忆能力强、喜欢表现、不怕出丑和出错。英语学习需要大胆的尝试、交流,成年人往往害怕出错、出丑,因而羞于开口;而少儿在学习英语时,较少因害羞、胆怯而不愿开口,大多数少儿愿意积极开口说英语,乐于开口讲所学到的语言以及参与各项活动,不怕犯错误。但同时少儿学习英语也有劣势,他们自控力差,加之天性好动,因此不能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同一目标上并且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少儿英语教学法
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少儿英语教学应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 听说导入法
国外一些语言学家如Krashen ,Dulay 和Bailey 等人的研究都证明少儿的外语学习和母语习得大致相同,都是先掌握语言的声音、具备听说能力后,再掌握书面语言,获得读写能力,因此少儿的英语教学应从听说入手。听说导入,就是从听说开始,过渡读写;强化语感、强化语言习惯,渗透语法。由于少儿语言模仿能力强,机械记忆能力强,而且喜欢表现,愿意把自己学到的英语说出来,因此从听说入手,符合少儿语言发展过程和英语教学规律,容易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个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可以运用多种具体教学技巧来实施。例如教师在教授apple一词时,可以先采用实物导入先教给孩子们苹果的英文发音,然后用大小声游戏来巩固apple的读音,即教师大声读apple学生则小声跟读apple;反之亦然。最后再用Apple Song 来加深孩子们对于apple 读音的记忆。
Apple round, apple red.
Apple juicy, apple sweet.
Apple apple, I love you.
Apple sweet, I love to eat.
2. 趣味教学法
由于少儿活泼好动,天性纯真,不能把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到学习上,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采取能够吸引他们注意的趣味教学法,要寻找和设计出最容易被少儿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趣味教学法包括:
(1)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手段进行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少儿天性活泼,好胜心强,游戏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的游戏可分为操练性游戏和检测性游戏两类。操练性游戏是用来鼓励学生们开口练习,检测性游戏主要用来检测学生的听说能力,考察教学效果。游戏的设置因学生而异,不过很多游戏都遵循全身反应法原则,即教师给口令,学生们按照老师的口令去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表情。按照这个原则设置的游戏,学生们参与机会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节奏有张有弛。例如教师在讲授完一课的新单词后可以采用“萝卜蹲”的游戏来复习巩固。给学生每人发一张单词卡,让学生们随意在教室站定,教师在前面大声读学过的某个单词,手拿这个单词的学生就要边大声领读这个单词边蹲下。后面游戏难度加大,教师一次可读二至五个单词,学生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快乐地练习并学会了英语。常用的课堂游戏还有Little Bee, 即发给同学每人一张单词卡,然后让同学在不看单词卡的情况下互相交换卡片,老师再随机读出卡片上的单词,那么拿到相应卡片的同学就需要出来充当little bee 来寻找其他的单词,以此类推。另外,课堂上特别受欢迎的一个游戏就是“你做我猜”,即教师把学生分为两队,队伍最前面的两个同学面向老师,后面的同学则背向,然后老师在同一时间给最前面的两个队员看两张不同的单词卡,让他们根据卡片的单词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给下一位队员,然后再以此类推,最后一名队员需要猜出单词卡上单词并读出来,哪组先猜出来并读音正确则加分。此游戏利用了形象记忆法以及联想记忆法来帮助学生快速快乐地记单词。
(2)演示教学法。任何一种语言系统都是一系列抽象概念的集合体。由于少儿年幼,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用实物、直观的教具或图片来进行演示教学不仅能使儿童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也加深了他们对英语的理解和学习。如上文提到的教授apple一词的第一步时采用的实物导入法。演示教学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最常见的为教师运用单词卡来教学。还有运用肢体语言来实践的,比如bird一词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肢体语言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演示教学法在教授学生动作指令类词汇时发挥了其特有的功效。例如:swim, run, jump, hop, squat, walk等等。另外演示教学法经常和下文要提到的歌曲教学相结合,例如同样是教上面提到的几个动作,教师可以用歌曲的方式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学:
Walking walking , walking walking;
Hop hop hop, hop hop hop ;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Now let’s stop. Now let’s stop.
通过这种直观的演示以及轻松活泼的歌曲融入教学,学生会在轻松愉悦中掌握这些指令的英文说法以及这些指令的动作。
(3)歌曲、故事、谜语法。少儿受其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影响,对歌曲、故事和谜语等有着特殊的兴趣,乐于参与此类活动。如果把所学内容融入歌曲、编成故事、谜语、笑话等讲给少儿,让少儿在唱歌、听故事、说笑话、猜谜语中学习外语,就会极大地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之前教学生“Do you have a xx?”以及其肯否定回答时把这个句型用他们所熟知的“两只老虎”的旋律唱出来后,学生们反映很强烈,也很快学会了这首歌,同时掌握了have句型的肯定句式、一般疑问句式及其肯否定回答。
Do you have a baseball? Do you have a baseball?
No, I don’t. No, I don’t.
I have a volleyball. I have a volleyball.
Yes, I do. Yes, I do.
故事教学法和谜语法以及绕口令法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课前甚至课后教师都可以留给学生几个关键词,例如:monkey,sun, mountain, banana, rabbit, run 等等,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来编故事,并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笔者曾安排学生每次课前轮流讲故事,然后每周评出“一周故事王”,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4)表演教学法。在班上根据教学内容让孩子进行英语表演也是少儿英语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方法。由于少儿喜欢表现,不怕出错,因此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学习英语。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表演也可以锻炼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表演法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参与其中效果会大有不同。
3. 鼓励教学法
少儿虽然年幼,但自尊心很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密切关注他们。对于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当鼓励他们。鼓励的方式有精神的,如分组竞赛、个人对抗赛等;也有物质的,如教师手工制作大量的礼物或购买小奖品奖励给学生们。购买的小奖品应以学习用具为主,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来累积分数,达到一定分数可以跟老师兑换奖品。这样通过鼓励,就会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四、总结
适合少儿的英语教学方法还有许多,这里只列出一些较常用的方法。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博采众长,灵活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而且以上列出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他们往往是可以紧密的结合起来同时运用的,如上文提到的歌曲和演示教学法结合,在此不再赘述。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外语教学的成败并非绝对取决于具体的教学方祛,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教师、学习者、教学法、教材、教具、学习方法和手段等诸多因素。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应用语言学的原理和外语教学的经验去总结外语教学的共同规律,寻求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发挥主导作用,要了解教学总目标和各教学阶段的具体目标;要了解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要发挥优点,补救缺点,同时尽量扩大学生的外语接触面,灵活选用补充教材。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和掌握语言。
参考文献:
[1]陈雯婷.心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读与写杂志,2011.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李泽娟,王娟.英语教学的心理语言学观[J].教育研究,2006.
[4]梁艳华.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从少儿英语和成人英语谈起[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5]刘秀娟.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俄语教学中先例理论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6]徐晓飞.心理语言学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J].大众文艺,2009.
[7]杨丽茹.心理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
关键词: 少儿武术教学训练 生理特点 心理特点 武德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派别众多,是中国几千年宝贵文化的产物,被称为国粹,继承祖国文化瑰宝是我们的责任,目前正向全世界推广。然而,武术的动作结构较为复杂,科学的训练对传承祖国文化非常必要。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教学与训练实践中,除了要遵循一般教学与训练的原则外,教师还要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以武德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
1.少儿生理特点和教学训练方法
1.1少儿生理特点。
1.1.1运动系统生理机制。
少儿骨骺柔软,软骨成分多,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所以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少儿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
1.1.2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机制。
少儿的相对血液量较成人多,但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少儿心脏的相对重量和容积均和成人相近。由于少儿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因此心率较快。心肌纤维收缩力弱,心脏泵血能力小,故每搏输出量小。少儿的血管因易扩张而相对较粗,血压也比成人低。少儿的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因而呼吸频率较快,但呼吸阻力较大,呼吸肌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较小。同时,由于少儿氧运输功能较差,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因此在运动训练时,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
1.1.3神经系统机制。
少儿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其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较快。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善于模仿,但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差。
1.2教学训练方法。
1.2.1根据运动系统生理机制要控制力量训练。
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12―13岁后,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少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
1.2.2根据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机制要控制耐力训练。
少儿不宜过早地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以“双基”的教学与训练为主,以平和的简短武术套路进行教学与训练。以动作的速度练习为主,如踢腿、冲拳等。不宜过多地进行力量、耐力和静力性的练习。运动量不宜过大,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密度与强度要注意交替节奏,练习时间不宜过长。
1.2.3根据少儿神经系统机制训练中要注意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时,教师或教练员不应求快、花、多,应练好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在学生作出错误动作时,教师或教练员要有耐心,做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多采用直观教学法,运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口令或口诀进行讲解,也可以运用现代媒体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
2.少儿心理特点和教学训练方法
2.1少儿心理特点。
少儿有以下几种心理特点:贪玩、好动、活泼、热情;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对新事物的接受力、模仿力都很强;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一旦兴奋好动起来就会不顾一切,往往忽略和意识不到纪律的约束,使课堂秩序大乱;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可塑性强。
2.2教学训练方法。
2.2.1鼓励为主,使少儿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
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少儿的思想教育和启发。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少儿的优点,并给予表扬。少儿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都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练员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指出优点和问题,能使有关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加强分化过程,使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精确,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起到振奋精神、活跃情绪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鼓舞信心和勇气,产生增力的情绪体验,提高机体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
2.2.2创设优良情绪体验情景,激发竞争意识。
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要把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创设优良的情绪体验情景,活跃少儿的学习和训练情绪,激发少儿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
3.加强武德教育,弘扬武术精神
少儿是最容易塑造的群体,需从小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武术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习武者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武术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没有好的武德可能恃强凌弱,为害四方,败坏社会风气。由于武术的特殊功能,武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3.1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一部分。
武术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有修身养性的功效,武德教育中赋予了深刻的民族精神,这无疑将使习武者激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历史上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习武者举不胜举,岳飞、戚继光、霍元甲,都是武德高尚的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的事迹可歌可泣。近百年来,我国饱受欺凌,许多爱国的武术家以高尚的武德情操和精湛的武技,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他们为国争光,大振了中华的武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人类文化中灿烂的一颗明珠,武德教育就是要人们认识到这一点,让人们珍视它、弘扬它。
3.2武德教育能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建设。
武德约束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它一方面要求习武者热爱祖国,热爱武术事业,遵守规矩,另一方面要求习武者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据有关调查表明,练武术的少年儿童,其组织纪律性明显好于一般少年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练习武术的人,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而且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像我们的武警战士,每次围捕持枪歹徒总是冲在最前面,表现出了舍身求义的高尚品德。武德教育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从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保证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还要注意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掌握好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注意恢复,控制无形训练,等等。
4.结语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的工作,所以,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一定要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符合少儿实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
少儿处于人生关键期,教师或教练员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坚持正确的训练和学习动机,培养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少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要注意武术技能、文化素质和德的有机集合。
参考文献:
[1]杨峰.浅谈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战线,2009.5.
[2]张彩虹.少儿武术训练方法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
根据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在青少年中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引导少年儿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身体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为实现中国梦做好全面准备,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联合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在暑假开展首期“中国青少年军事・心理夏令营”教育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美丽中国梦 阳光少年行
二、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
第一期:2015年7月18日(星期六)至7月25日(星期六);
第二期:2015年8月1日(星期六)至8月8日(星期六);
第三期:2015年8月15日(星期六)至8月22日(星期六)。
地点: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北京)培训基地。
三、活动内容
1.体验军事活动,培养爱国情怀。参观军事场馆,体验军事装备,了解中国的军事历史、军事文化、军事发展及建设成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人生斗志。
2.军事拓展训练,加强身心素质。军事化行为训练,塑造良好行为习惯,锻炼健康体魄,磨砺抗挫折能力,加强自救自护能力,培养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提高生存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3.挖掘自我潜能,塑造阳光自我。与心理学专家面对面,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挖掘自我潜能,保持积极心态。走进心理科学实践体验基地,体验心理科学的奥妙,培养观察、发现、创新的科学观。
4.做好心智管理,开启梦想之门。通过团体辅导、实践体验、主题交流活动等,交流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灿烂明天的向往,积累心理资本。参观清华北大,感受最高学府的氛围,开启梦想之门。
(具体活动日程安排详见附件1)
四、报名对象
身体健康的优秀中小学在校生,具体要求如下:
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或在某个方面表现突出;
2.年龄在8―16周岁之间;
3.身体健康,没有不适应外出活动的疾病。
五、荣誉与认证
优秀营员及带队教师名单将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上公示,并可获得:
1.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者证书(带队教师);
2.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证明;
3.“青少年军事・心理夏令营”营员证书。
六、活动费用
活动费用为4980元/人,主要包含:食宿费、培训费、军事活动费、专家劳务费、营内交通费、景点门票费、活动组织管理费、全程保险费等。费用不含:往返北京交通费、个人消费,以及因不可抗力因素,如政治、军事、自然情况所造成的损失。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采用独特的视角研究儿童道德的发生和发展。在皮亚杰看来,对于道德规则的理解程度可以作为衡量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指标,以此为起点可以逐步认识到儿童道德发展的本质。
为了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标准,皮亚杰开创性地采用了对偶故事法探寻儿童的道德发展进程。所谓对偶故事是指两则暗含道德判断、内容相似,但是事件性质却截然不同的故事。比如,一个孩子因偷吃冰激凌而打碎了一只放在冰箱里的碗,而另一个孩子却因为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碎了五只碗。皮亚杰在绘声绘色地给儿童讲完故事后,让儿童回答哪一个儿童更应该受到惩罚。通过让儿童对故事的主人公做出道德判断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通过一系列诸如上例的对偶故事,皮亚杰得到了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指的是儿童的道德判断依照外在的标准,其道德判断受到客观存在的驱使;“自律”指的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自己主观的标准左右,其道德判断受到主观意志的影响。
在上述的例子中,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倾向于认为打碎五个碗的儿童更应该受到惩罚,而处于“自律”阶段的儿童则认为偷吃冰激凌的儿童更应该受到惩罚。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以行为结果作为评判依据,并不考虑动机问题。这一阶段的儿童倾向于听命于外部权威,如家长、教师及年长儿童。在他们看来,这些规则是必须要服从的,至于为什么要服从,他们却并不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认知水平的发展,到10岁左右,儿童开始逐步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这种转变是循序渐进的,并且是不可逆转的,进入到“自律”阶段后,儿童认识到规则不再是权威的意志,而是在公共关系中彼此都能认可和遵守的一种社会产物,儿童开始对规则的运用和控制感兴趣,追求一种社会性的快乐了。
皮亚杰的研究让我们对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进程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自律”阶段是否就是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10岁后儿童的道德是否会继续发展?这些皮亚杰并未给出答案。而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历程,延伸了道德发展理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认同皮亚杰关于年幼儿童以事情后果为道德判断标准,而年龄稍长儿童则多以目的为道德判断标准的观点。但是,并不是所有以目的为道德判断标准的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都是一致的,其内部也有差别。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及跨文化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采取两难故事法进行道德研究。两难故事指的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故事情境中面临两种选择,这两种选择都有道理,但是只能将其中的一个作为唯一选择,而这也势必违背了另外一种选择。比如,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穷人,老婆得了重病,无钱买一种特效药,为了给老婆治病,这个穷人铤而走险,去偷了这种特效药,而这显然也违背了法律。在实验中,科尔伯格要求儿童青少年对故事中的行为做出道德判断,并说明理由。在科尔伯格看来,研究对象的答案并不重要,其解释答案的理由才体现出其道德发展水平。根据对研究结果的分析,科尔伯格把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
第一,前习俗道德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考虑的是行为的后果及对自身的利害关系,以自私为主要特征。这一水平包含惩罚定向阶段及天真享乐主义定向阶段两个阶段。处于惩罚定向阶段的个体认为凡是能避免惩罚的行为都是好行为,他们遵守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处于天真享乐定向阶段的个体认为凡是有利于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好的,他们遵守规则是为了获得回馈或赢得奖励。
第二,习俗道德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开始关心他人的需要,产生了满足社会需要的愿望,以赢得他人或者社会的赞许为主要特征。这一水平包含好孩子定向阶段及权威或秩序导向阶段两个阶段。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的个体按照好孩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行为是否获得他人喜爱或赞扬作为主要的道德判断标准,他们遵守规则是为了满足人际关系和谐的需求。处于权威或秩序导向阶段的个体已经意识到社会秩序和法律法规依赖于个人履行应尽的责任,他们为避免遭受违法的谴责,刻板地遵从社会法律、法规。
第三,后习俗道德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开始以自己的内心是非准则为判断依据,体现了道德判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这一水平包含社会契约阶段及普遍伦理原则定向阶段。处于社会契约阶段的个体认识法律习俗的道德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社会契约,这种契约是可以商定和改变的,个体开始更为灵活地把握和应用规则,从各个角度辩证的评判是非善恶。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其判断标准超越了具体的规章制度和道德准则,开始探寻道德的本质意义,其行为依据的是内心准则。
科尔伯格认为大部分个体的道德发展均遵循上述三大水平六个阶段的顺序,各个发展阶段不能跨越。一般而言,儿童在10岁前大多处于第一个发展水平,13岁后半数以上的儿童进入到第二个发展水平,16岁后大约30%的青少年可以进入到第三个发展水平。科尔伯格强调从前习俗水平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青少年在认知成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道德推理,由低到高循序发展到较高级别的后习俗水平。
三、国外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尽管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并没有重点探讨道德教育问题,但是他们对儿童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研究以及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我们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状况,推进我国的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讲,年幼的儿童在道德观念上容易接受权威及规则,这时父母及教师要树立权威形象,教导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并不能够理解规则的意义,所以常常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这时家长及教师绝不能滥用权威,斥责惩罚,这样做不仅不能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还有阻碍的作用;对于年长的儿童,他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规则是可以通过协商产生的,所以对家长及教师的权威不再像之前那么无条件相信,甚至可能出现各种叛逆行为,这是道德发展的正常结果,这时家长及教师要更多地采取民主式的做法,通过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启发孩子进行道德思考,促进其道德判断的主动性,协助其顺利地向更高一级的道德水平发展。
第二,在培养儿童道德观念的时候要依据其年龄特点及道德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不能进行超出其道德发展水平的教育,也不能进行落后于其道德发展水平的教育。举例来说,我国的道德教育从小就灌输团结奉献和乐于助人等宏观的道德观念,而儿童对于这些道理却并不能真正理解,这类型的教育就远远超出了其道德发展水平,倒是可以尝试进行一些爱朋友、爱家人、爱小动物等能够被儿童所理解的教育,在培养其此类日常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慢慢提高其整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对于中学生来讲,绝大部分的青少年都已经进入到了“自律”阶段或习俗发展水平,对于规则的理解较为成熟,这时家长和教师如果再一味的采取说教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引发其反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不如放低姿态学着与其做朋友通过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促进其道德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学校和家长要注重各类社会交往对儿童青少年的道德促进作用。对于儿童来说,同伴是最为重要的社会交往对象,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儿童对规则不断深化理解,容易发展出关心他人等能力,有利于更高级道德意识的产生,为日后的社会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学校及家长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儿童开阔眼界,创造机会让儿童结识优秀人才,利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其道德发展。
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事关少年儿童的成长,少年儿童的素质状况又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带着责任思考这一问题,立足实际为孩子们多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
一、我市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素质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等政策文件,举办了“争做文明人”主题教育活动、“中小学德育论坛”和“中小学心理行为健康教育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全市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大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比以往明显提高。
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部分少年儿童在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上产生了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市640余名6-12岁学生的调研结果看,有些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唯我独尊,脆弱娇气,怕苦怕累,生活自理能力差;二是规矩意识欠缺,对长辈没有礼貌,对父母缺少感恩,对他人不够尊重;三是对家长依赖性强,遇到困难和矛盾不知如何处理;四是责任意识和团结精神淡薄,不愿多做事情,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还有极个别学生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差,有自卑孤僻、烦躁焦虑、抑郁叛逆等倾向。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存在偏差。调查中有82%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不但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加大了孩子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还有不少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学习过分干涉或迁就,对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包办代替,导致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弱化。也有一些家长不清楚文明行为要求,不遵守社会公德,和孩子相处不注重个人言行,对孩子形成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教育还有不足。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导了学校的教学活动,造成有的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显示,不少教师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不了解;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也使部分教师不能坚守“才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对学生心理认知和行为养成带来负影响;还有的学校对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专业教师缺乏,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持续性有待提高。
三是社会环境负面影响明显。调研中把学习排在第一位的学生占比50.6%,而品德、心理仅占31.1%、18.3%,充分说明分数至上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已造成较大冲击。再加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少、漠视公德等不良现象,以及网吧、游戏厅泛滥、网络和媒体信息庞杂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是着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把对孩子的教育和对家长的引导有机结合,努力改变家庭文明习惯教育薄弱的现状。市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应加强合作,联手打造高水平的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学者定期开设专题讲座,让家长深度了解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养成的意义与途径,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衔接,完善信息沟通平台,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调研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们影响巨大,不可替代。建议宣传部门制作一些倡导家长讲文明、重礼仪的公益广告,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示范。家长要注重个人修养,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对孩子要学会理解和沟通,既关心学习,更重视品德和心理,创造包容、信任、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
二是全力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要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上承担着重要责任,必须着眼未来,带着感情做好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徐州中小学生实际,组织编写、推广使用行为习惯养成通用读本,努力解决现有教材说教色彩重,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扩大传统文化名篇诵读活动范围,从部分学校向更多学校拓展;推动各中小学开展 “文明礼仪之星”、“孝敬父母之星”、“乐于助人之星”等评选活动,激励孩子向榜样学习,培养良好习惯;改革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对违反师德标准的严肃处理,对德才兼备、为人师表的老师予以重奖。各中小学要真正树立“素质教育,德育首位”的理念,发挥教师的表率示范作用,加强对孩子的引导训练,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主动接受在徐高校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建议每所中小学校尽快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或学校社会工作者。
[关键词] 群众性 少儿舞蹈 普及教育
群众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非专业的群众性舞蹈教育。群众包括所有老、中、青、少的人们,那么,少儿舞蹈也是群众舞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很多群众文化活动中,少儿舞蹈都为各类文化活动抹上重色彩的一笔。少儿舞蹈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儿童的心灵,真的幢憬、善的追求、美的理想通过欢歌妙舞,流露在孩子们稚气的神态里,辉映在天真的笑脸上。群众舞蹈中的少儿舞蹈最终目的不是创造节目,而是创造人。孩子,才是我们群众舞蹈的真正好作品。
凡舞蹈的表现手段,都是舞者的身躯、四肢和表情,人体的有规律的动作构成舞蹈语言的基本要素。这是舞蹈艺术区别于其他姐妹艺术的基本特征。由于舞蹈艺术的这种基本特征和特殊的表现手段,必然产生独特的教育方法和训练手段。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着包括舞蹈普及教育在内的各种艺术教育,越来越多的儿童、少年在接受正常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也接受着业余艺术教育,也包括舞蹈普及教育。近年来,全国少儿舞蹈业余普及教育发展很快。目前我省少儿舞蹈的发展趋势令人欣慰,现代通讯、信息、媒体等高科技发展也为不同层次的舞蹈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取之不尽的素材,同时也给少儿舞蹈的发展带来有利的条件。从幼儿舞蹈的启蒙教育,小学第二课堂的开设,各少年宫的业余舞蹈班等等,都围绕着舞蹈艺术教育向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向发展,舞蹈艺术教育也成为人们谈论促进人才培养的热门话题。少儿舞蹈教育所产生的作用,无论从智力、德育、体健方面都具有其它教育无可替代的作用,少儿舞蹈教育成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 少儿舞蹈普及教育教师素质的提高
群众舞蹈文化中,少儿舞蹈普及教育通过少儿艺术团、业余舞蹈艺术培训学校、舞蹈考级教学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工作,其培训对象是清纯的孩子,如何对他们进行培养和引导,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渗透在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充分发挥少儿舞蹈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事群众舞蹈文化活动少儿舞蹈培训的老师,要掌握少儿对周围世界的反应方式,才能创造出一个绚丽多彩、神奇美妙的少儿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天上星星会说话,林中的小鸟是姐妹,孩子们的心境远比成人要广阔得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为孩子们提供和构筑富有童心的审美空间,帮助孩子们从平面形象到立体形象的理性升华。少儿舞蹈教师的思想修养、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外在形象的表现,这些老师自身素质的自然流露会无意识地传递给被培训的孩子们,影响着孩子们。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的,首先少儿舞蹈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及指导训练有方的素质,教师在舞蹈动态形象的示范中,动作的规范,语言表达的亲切、准确,课堂组织的活泼生动,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其次,除了业务素质的提高外,还要提高理论素质,注重理论方面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习,提高思想、理论和文化修养,及时掌握现代信息,培养现代意识。
2 少儿舞蹈普及教育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少儿舞蹈的培训、创作、教学等活动中,普及教育的教学内容既是学术问题,又是科学研究。因此少儿舞蹈普及教育要有一套集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为一体、适合少儿心理、生理特点的少儿舞蹈训练教材,这套教材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对于少儿舞蹈的辅导,老师只能凭着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理解去施教,在训练过程中难免忽视了少儿舞蹈普及的特点,忽视了少儿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即出现少儿舞蹈训练照搬成人舞蹈训练程序,单纯追求舞蹈技巧在舞蹈节目中的运用,出现加大训练运动量,超负荷训练和局部单一动作的重复训练等不科学的训练方法。长期这样,孩子们不仅不能达到少儿舞蹈教育的效果,而且有可能导致少儿身体形态的畸形发展,其危害性值得高度重视。
少儿舞蹈作品的创作上要杜绝成人化的问题。群众舞蹈中的少儿舞蹈活动,之所以要注重杜绝成人化的问题,是因为少儿舞蹈活动不仅仅满足了孩子们的艺术表演和艺术欣赏的要求,同时在引导孩子们参与活动时也完成着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和性格塑造,真正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打开一个美妙神奇的童心世界。
少儿舞蹈普及教育过程中,对少儿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舞蹈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舞蹈集音乐感受、身体动作、节奏变化、感情表达于一身,少儿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培训,已经掌握一些舞蹈语汇并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这时运用即兴舞蹈这种形式来激活少儿的创造力,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我用一段音乐:《春天》,音乐具体形象,有雨声、有风声,有大地植物生展声等等,上课时给孩子们一个简单的提示,先请他们欣赏音乐,然后讲述出自己所感受的情景,这时孩子们情绪激动,讨论热烈并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接着让孩子们听着音乐表演舞蹈《春》,经过几次练习后,少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有的随风飘舞,有的随雨水的流淌缓慢移动,有的两三人一堆聚在一起原地旋转,还有的时聚时散、自由舞动,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般将“春天”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创造性思维是脑活动的结果,创造力的开展与智力的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在舞蹈过程,人会尽力使身体动作协调,从而使大脑不断地调整,所以舞蹈能促使少儿左右脑的全面开发,从而使少儿的创造力潜能得以极大地开发。
3 制定出一套适合群众舞蹈活动中少儿舞蹈普及教育的教材和训练方法
少儿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怎样才能使他们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成长,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高水平要求?笔者认为,在群众性舞蹈活动中普及教育少儿舞蹈还应该从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征作为教材研究的切入点。
舞蹈是动态艺术,是以人体的动作为表现来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符合少儿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征,容易被接受。同时通过诸多的具体形象使他们认识事物后,来反映少儿自己的生活情趣和认识缤纷的世界,来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明白简单的是非道理,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健康心理。因此,要依据少儿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断变化,根据其年龄特征及差异,分类分层进行科学地选择教材,编排运用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必备条件,没有规范的教材,就无从谈及科学的训练。
在整个舞蹈活动中,人体的运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少儿舞蹈普及教育中,要让孩子身体的自然形态得到改变,在四肢的协调运动上,使其头、肩、臂、手躯干、胯、腿、膝、脚等获得有效的松弛和解放,并在其软度、开度、力度和基本能力上得到规范的训练,除调动其自身的形体参与运动外,还要引导学生感知能力和心理思维的发挥,因此,在少儿舞蹈教学教材的选择和运用上应重点考虑上述内容。
在了解少儿的心理与生理成长特点的基础上,抓住少儿的童心、童趣,围绕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训练系统性的原则,根据动作性、节奏性、娱乐性、模拟性等分类、分层次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根据少而不同的年龄段的特征,运用适合他们的教材,掌握好教学方法进行培训。
总之,群众舞蹈活动中少儿舞蹈普及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把握好符合少儿心理、生理特点的教材教学训练方法,加强少儿舞蹈教师队伍建设,群众舞蹈中的少儿舞蹈普及教育一定能像山花那样烂漫,异彩迷人,使群众舞蹈中少儿舞蹈普及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必须是一位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如果选择了少儿美术教师作为职业,仅仅热爱艺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要有为社会造就人才的大志,培养好我们的下一代,让现在的少儿时代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样,我们仅仅把美术教师看成是谋生的职业,那么我们的付出是十分有限的,也体会不出教育的乐趣和意义,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明了自己的责任。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让每一个孩子都要感觉到学习美术的乐趣,还要让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地发现而且感兴趣的可表达的事物,教师要保持乐观的态度,风趣幽默的语言,同时,有协调的动作吸引孩子注意和兴趣。合格的少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及时地给以肯定和鼓励,对错误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和启发。教师要给学生一种乐观、向上、积极的形象,让孩子感觉是快乐、明朗的学习。
2.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宽广的知识。作为少儿美术教师,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应有“精通”和“泛通”之分,要广泛地涉猎各种艺术形式,懂得欣赏和评鉴。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技能。少儿美术教育课程,很强调人文性,与一定的文化情景相联系,因为每一件作品都是少儿对社会的理解,融入了小作者的感情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同时少儿美术也有很大的随心所欲性,也就是有很大的创新性,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和提示,但不要打断孩子的思路。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画家,教师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在美术作品中培养人文精神,使孩子们从中学习不同的文化,获得人文精神的感染。
这些都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文化修养,对艺术学、美学、哲学、宗教等有所研究,对文学、戏剧、音乐有所熏染,甚至对自然科学也要有所涉猎。
3.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少儿美术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律,在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还要通晓美术教育学和艺术心理学,特别是少儿心理学知识,因为少儿美术教育有自身的独特性。美术教育学和艺术心理学是在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经常上发展而来的交叉学科,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教学。少儿美术教育也不同于小学生和中学生的美术教育,由于他们的年龄小,知识面狭窄,像一张白纸,需要老师和他们共同去正确填写,所以要了解少儿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题,这种交往是双向互动的。面对新时代的教学环境教师所起的是引导作用,对学生信息的获得要起指导作用,避免迷失方向、浪费精力,又要避免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滋长惰性,抹杀创造力。
少儿美术教育最能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一个懂得艺术心理学的老师,一定不会忽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教育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把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引导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通过感性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在兴趣,发展知、情、意。把握学生在此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让教学有有较强的针对性,既不能超越孩子的认识水平,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不能滞后,没有新鲜感,同样会没有学习积极性。新课程的内容较以往有较大的灵活性,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创造空间,教师也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教学,但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儿童的认识心理有更多的认识。
4.必须有学术修养和协作精神。学术精神促进美术教师的成长。学术精神包括学习精神、敏锐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学习精神对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有限的师范教育学习跨入广阔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的是众多的信息资源和视觉文化,一个教师必须学会终生学习,在美术领域和教育领域中继续深入地研究,才能给自己补充新给养,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