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农业的措施8篇

时间:2023-10-02 08:55: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农业的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农业的措施

篇1

是社会效益低下,它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困境的最集中表现。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必然会影响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下降的趋势,最终反映在农民的收入水平上。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将会进一步加深我国东西部收入水平的两极分化,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西部地区农民无法通过农业生产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这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障碍。社会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收入的两极分化必然会给社会发展造成很多不确定因素。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发展的滞后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它们在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效益低下趋势和状态。这集中反映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困境,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成因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其中农业发展落后是一个重要的表现。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层面和自然层面。社会层面的原因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两极分化趋势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西部民族地区是两极分化中的弱势一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发展动力不足和发展水平不高的状态。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重要表现就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有限性。西部民族地区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水平落后的直接结果。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和中部相比,科技落后、信息不畅,交通运输不便等都会直接造成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性。宏观层面的发展不足将直接影响西部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的低下又影响了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西部民族地区陷入恶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怪圈中。自然层面的原因是西部民族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使得本区的农业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且频次高、强度大、影响面广,加之自然的和历史的原因,农业生态灾害也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已成为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1]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恶劣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旱灾、洪涝灾害、沙漠化与草原退化、农业环境污染等。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还呈现出种类多样化、分布广泛性和发生周期性等特点。农业生产对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要求较高,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受到了其恶劣自然条件的严重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既有的自然条件直接导致了农业发展的落后。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民族政策的内在要求。西部大开发就是以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宏伟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内在地要求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最终效果的重要方面。此外,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和政府充分认识并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在民族政策中始终强调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不管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是民族政策要求,都是内在要求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可持续发展,这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规律的趋势。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的延伸,它是对现代常规农业发展引发的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协调,从而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西部民族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农业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常规农业生产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上的问题。根据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在可持续发展方向标的指引下,加强生态农业发展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3]这种生产体系要求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能够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达到动态结合和协调。生态农业是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发展为目的。[4]从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特点来看,它都符合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改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是促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径及对策

发展生态农业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根据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坚持以下几个路径或对策:

首先,通过宣传、教育等方面全面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态意识。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就要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意识和理念,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生态农业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树立和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生态农业意识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三下乡”、媒体、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各个区域进行持续的宣传和讲解,让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生态农业的概念以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尤其要强调经济效益,这是树立和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生态农业发展意识的关键点;二是通过学校进行生态农业教育,将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式和方法介绍给当地的人民群众,帮助他们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中提高产量和改善环境。只有切实的效益才能有效地树立和巩固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

其次,改变农业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大集约型发展力度,通过技术改进克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和自然条件限制。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以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主,农业生产不仅效率低下,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粗放型发展能够取得一时的产量增加,但是却要付出更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代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生态农业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因此需要通过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来实现集约型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明显不足之处就是生产力水平低下,集中表现在技术水平的低下。生态农业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而这也正是集约型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提高和发展生态农业技术需要政府和高校给予充分的支持。政府需要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技术支援,培养生态农业发展的专家,专门指导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高校在产学研一体化中可以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纳入其体系中,不断地对西部民族地区输入技术和管理,实现效率的提高。

篇2

关键词 生态农业建设;问题;措施;成效;山东青岛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38-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亮点,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和谐社会。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必经途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础[1-3]。青岛市是沿海对外开放城市,黄淮海流域作物a地之一,产品在国内主要面向东三省、京津地区等。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人口多,人均资源量少,经济发展速度快与过多消耗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强化生态意识成为当务之急。

1 青岛市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经济高速增长,资源消耗过快,环境质量压力大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属温暖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662.1 mm,属严重缺水城市。每年夏秋季节雨量充沛,但春、冬2季降水少。近十几年来,伴随着农产品生产的迅速发展,农业用水量猛增,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同时农家肥使用减少,化肥使用量急速增长,但其利用率不高,不仅造成严重浪费,而且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使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病害发生严重,同时也加大了农药的使用量。这些因素造成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污染,也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

1.2 农民环保意识仍需加强

近几年,为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在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基础上,为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建设,青岛市开展了农业技术人员到村到户宣传活动,对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进行了大量宣讲,但覆盖范围不足,使得一些先进生产技术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在有的地区无法贯彻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1.3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没有配套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环境目标的建设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这样就无法正确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准确的评价,也就谈不上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同时,对农产品的日常检测机制也有待提高。

2 青岛市生态农业建设采取的措施

2.1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首先要从源头做起,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农村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尤其应注重在学校中进行环保教育,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最好能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培养其保护环境的意识。

2.2 找出重点,强化农业生产资料监管

针对近几年市场上经常查出有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青岛市开始大力整治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对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监管,实行定点销售,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同时,开展农药、种子、化肥农资打假护农行动。

2.3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高标准农产品

青岛市制定和实施了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并严格执行国家农业标准,建成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3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县、场)13处,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面积达14万hm2,各类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年生产总量达到100万t以上[4]。在强化生产的同时,在各级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对上市的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进行抽查检验,每年平均抽检各类样品2 000批次以上。各生产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在上市前要进行自检。

2.4 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责任

迄今为止,青岛市已经制定地方农业标准100余项,制定并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87项,包括粮、油、果、菜、茶;其次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查体系、监管体系,建立起一支由市、县、镇、基地人员组合的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监管队伍,明确责任目标,加大考核力度。

3 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随着生态农业建议工作的扎实推进,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条件,提高了农村环境质量,而且也提升了青岛市农产品质量。目前为止,全市已有现代农业园区695个,共有著名农业品牌166个,其中国家级名牌13个,省级名牌17个,市级名牌136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省市著名商标31个。胶州大白菜等3个产品成为我国首批认定的中国名牌农产品。大泽山葡萄被评为“有较强影响力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胶州湾蛤蜊等农产品也享誉全国。今后还应加强对农业地理标志性产品的进一步挖掘及发展,加快研究推广,才能进一步推进青岛生态农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 张志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13(11):117-120.

篇3

关键词 猪—沼—菜;生态模式;示范应用;推广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61-02

沼气是一种洁净的生物能,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广大能源科技工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探索解决沼气在厌氧发酵过程中的发酵池密闭、自动投料、沼气安全收集、贮气、出气以及安全方便出沼液、沼渣等关键技术问题[1-2]。经过几十年的攻关努力,20世纪末这些制约沼气发展的关键技术均得到解决,我国成为世界生产沼气生物能源大国,并受联合国委托为不发达国家培训技术人员,在世界各地推广。为了推广普及沼气生物能技术,我国各级政府专门设有能源办和能源研究所,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农村发展沼气,把发展沼气列为发展农业生产、开发“三品”农产品、净化农业环境、提高农村卫生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各地创造出各种以沼气为纽带的技术模式。结合舒城县的“三农”实际情况,在县农委能源办的支持下,重点示范推广“四位一体”农村能源技术模式,重点探索猪—沼—菜模式,同时探索了猪—沼—稻、猪—沼—鱼技术模式的生产应用规律,并分析其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

1 生态农业模式示范推广的目的和意义

舒城县历来就是合肥市蔬菜和肉禽蛋鱼等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十一五”又被列为省会经济圈,省委、省政府更加明确发展菜篮子工程是舒城农业发展的重点。全县蔬菜、食用菌等生产面积达1.47万hm2,大棚设施栽培占13.6%以上,最大的城郊连片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就有200 hm2。同时,舒城县历来是水稻产区,全县4.27万hm2耕地中的70%种植水稻;全县有可养殖水面1.8万hm2,是全县水域面积的40%。所以在重点改善和提升蔬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的同时,改善和提升稻谷、鱼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也是全县农业生产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另外,舒城县的地理位置处于巢湖水系源头,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还是省、市开发以“万佛湖”为旅游中心的景观、休闲、度假旅游重点县。

以上这些方面都要求舒城县要大力降低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三品”(即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从而提升农产品档次,以便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要逐步实现这些目标,推广普及沼气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太阳能为动力,种养一体的生产模式,它既能生产清洁的沼气生物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减少秸秆燃烧对大气的污染,节约矿物能源消耗,又能把农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秸秆等废弃物转化成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生物农药、饲料,减少化学肥料、农药、激素的使用,净化了环境,减少了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又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多方位地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对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4]。

2 猪—沼—菜技术模式示范推广的措施与成效

2.1 建设示范沼气池和配套猪舍

在县能源办的支持下,舒丰公司双丰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随着自身不断地发展扩大,示范沼气池的建设也不断发展扩大。2003—2006年先后根据园区规模和示范的需要,建成4 m3(1个)和8 m3(5个)2种规格砖混结构的沼气池共计44 m3。为了保证冬季产气,分别建在试验温室和保暖向阳猪舍里。2008—2012年又建设80 m3塑钢地下式沼气池。砖混结构沼气池配套建成猪(禽)舍400 m2,塑钢结构配套建成猪舍4 000 m2。

2.2 示范推广成效

2.2.1 沼气、沼肥产出量。①沼气:2003—2006年期间建成的44 m3砖混结构沼气池,经统计平均年产沼气4 800 m3(相当于1 600~1 900 kg液化石油气),截至2012年6月已正常使用9年。2008年6月建成的80 m3塑钢结构沼气池,平均年产沼气8 700 m3(相当2 900~3 500 kg液化石油气),截至2012年6月已正常使用4年。②沼肥:经测算44 m3砖混结构沼气池平均年产沼液110 t、沼渣18 t(相当于3.5 t三元复合肥);80 m3塑钢结构沼气池平均年产沼液200 t、沼渣33 t(相当于6.4 t三元复合肥)。

经统计,从2003年春季开始建示范沼气池到2012年6月止,双丰示范园共建成124 m3沼气池,累计产出沼气5.1万m3,相当于17~20 t液化石油气,若按5元/kg,为园区节约能源支出8.5万~10.0万元;产出沼液1 170 t、沼渣192 t,相当于37 t三元复合肥,若按2 600元/t计价为园区节约肥料支出9.62万元。

2.2.2 “四位一体”开发利用情况。前后建成的124 m3沼气池均与温室、大棚、猪(禽)舍、厕所设计整合在一起,既保证沼气池有充裕的原料供给,同时也保证沼气池充分利用太阳能动力,在冬季有稳定的发酵产气温度,确保四季均衡产气和提高产气率,以保证园区生产、生活对沼气和沼肥的需求。①沼气利用情况:2003年最先建成的12 m3(4 m3和8 m3各1个)沼气池生产的沼气,因园区尚未通电,试验示范用地仅为3.33 hm3,主要用于员工在园区办公、劳动生产、生活照明、做饭、烧水等,以后陆续建成32 m3(4个8 m3)沼气池产气除了用于员工生活外,主要用在0.13 hm2韩式5联栋温室和2 hm2大棚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生产上,用于棚室补光、冬季辅助加温和CO2施肥,保证冬季棚室各种蔬菜良种引进、新栽培技术引进试验,还用于冬季养猪加温热水喂饲和最冷季节母猪产仔辅助加温保证仔猪成活率等。2008年园区面积扩大到80 hm2,蔬菜试验示范大棚面积增加到20 hm2,现代化温室面积增加到8 000 m2,为适应蔬菜新品种引进、种苗快繁培育、先进栽培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之需,园区又建成80 m3新型先进的塑钢沼气池。所产沼气主要用于棚室CO2施肥、补充光照和4 000 m2猪舍冬季热水喂饲及猪舍加温。②沼肥利用情况:2008年前示范园区共建沼气池44 m3,每年平均产沼液110 t、沼渣18 t,其中80%用于2 hm2棚室蔬菜试验示范生产。平均施用沼液510 kg/hm2、沼渣9 t/hm2,相当于每年平均施三元复合肥1 500 kg/hm2。2008年园区扩大规模后总共建成发挥正常效益沼气池124 m3,年平均产沼液200 t、沼渣33 t,全部用于园区扩大后的1 hm2温室和20 hm2大棚蔬菜试验示范。相当于年平均施三元复合肥384 kg/hm2,并总结出猪—沼—菜技术模式。

前期所产沼肥有20%用于园区水稻、油菜等大田农作物各种试验示范,相当于平均施三元复合肥300 kg/hm2,确保了水稻、油菜各项试验示范正常完成,并总结出猪—沼—稻技术模式。

在养殖方面园区还利用0.27 hm2水面探索沼液养鱼,水深约2 m,分层放养白鲢、花鲢、草鱼、鳊鱼、鲤鱼和鲫鱼等,定期用沼液4.5 t/hm2洒入水面,收到很好的效果,每年清塘捕鱼量都在15 t/hm2以上。总结出猪—沼—鱼技术模式。

2.2.3 效果效益分析。近10年来,由于以沼气为纽带,集能源、养殖和种植为一体,把沼气、生物、肥料、饲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生产模式,为园区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①蔬菜种植方面。园区前后引进蔬菜新品种逾400个、新技术逾60项,申报认证芥蓝、菜心等19个品种“绿色食品”,特种专供蔬菜品种4个,年产各类精品蔬菜6 000 t,培育种苗2 000万株,年直接创造经济效益逾600万元。蔬菜平均效益36万元/hm2。由于蔬菜种植全部施用沼肥,且起到防治病虫害作用,实现园区蔬菜不用农药,至少节约农药费用1 500元/hm2,年节约农药费用2.5万元左右。②水稻、油菜等其他农作物种植方面。据园区历年承担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品种、栽培等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统计分析,因为施用沼肥,在产量和质量方面均较其他地方同样项目有新提高。产量一般高出10%~15%,米质提高一个级别,菜籽含油率也有一定提高。可增加效益750~1 500元/hm2。③养猪方面。由于沼气在冬季能给猪提供热水喂饲,能保证肉猪维持正常生长,加速肥育速度,提高出栏率;又能给产仔母猪和幼仔猪取暖,保证了母猪产仔100%成活,在正常的湿度情况下,提高肉猪、仔猪的抗病能力,2007年全国猪蓝耳病大发生,但园区无猪染病。前期园区每年出栏肉猪500头,2006年以后每年出栏肉猪1 500头,年创经济效益20万元。④其他效益方面。由于园区各种农事活动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而主要以沼肥为主,2008年测定园区土壤有机质上升0.8~1.0个百分点,并且杜绝了土壤盐渍化出现,实现了园区零面源污染。由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园区出现多年久违的珍稀鸟类如白鹤、黒鹤、啄木鸟、八哥、灰喜鹊、黑喜鹊、斑鸠、山鸡等逾20种,在园区生息繁衍捕捉害虫;还有少见的菜花蛇、乌鳢蛇和黄鼬经常出现园区,使园区少有鼠害发生。

2.2.4 生态模式推广情况。10年来,园区通过以沼气为纽带示范“四位一体”技术,具体总结出猪—沼—菜、猪—沼—稻、猪—沼—鱼3个技术模式在全县推广。在县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通过现场参观、办培训班在全县推广这3种技术模式。据初步统计,猪—沼—菜技术模式已达到2 000 hm2,其中最大的一片城郊就有200 hm2,为全县蔬菜安全性、品质、产量提高做出有益的贡献。猪—沼—稻技术模式也推广近1 000 hm2,据推广种植户反应,稻米质量和产量都有很好的提高。猪—沼—鱼技术模式也推广有340 hm2左右,得到推广应用的池塘养鱼单位面积提高近2倍,深受池塘养鱼户的欢迎。

3 结语

通过以上以沼气为纽带的3个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效果和效益分析。可以看出,在农村发展沼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提供清洁可再生生物能:沼气能可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又能部分解决生产用能,其燃烧后的副产品CO2是蔬菜棚室生产优质气肥,无污染。二是提供优质有机肥:沼肥完全可替代化学肥料,兼有缓、速肥优点,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保证农作物优质、高产、稳产。实现农产品“三品”化,保证农产品安全、优质、营养,促进城乡人们身心健康。三是降低农田面源污染:沼肥既含有大量N、P、K肥料三要素,还含有各种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是理想的生物农药、生物激素,可以增加农作物和畜(禽)、鱼的抗性和病虫害的防治,结合其他物理及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农药、激素的需求。四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沼气是以充分利用人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为原料,使其转化成可再生优质生物能、有机肥、生物农药,减少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5-8]。

4 参考文献

[1] 陈道友.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农业,2013(3):154-155.

[2] 陈月桂,陈霞.“猪—沼—菜”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优点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88.

[3] 孟宪清,梁凯,赵惠斌,等.“猪—沼—菜”生态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4):56-58.

[4] 孔凡标,沈军,臧峥峥.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浅谈东海县桃林镇“猪-沼-菜”循环农业模式的实践[J].上海蔬菜,2012(1):8-10.

[5] 苗翠香,许彩苏,马小梅.“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107-108.

[6] 商春刚,张福彪.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272-273.

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推广;制约因素;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07-2

所谓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有机结合的一项新型综合农业体系,也就是说生态农业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它的涉及范围广泛,并且会随着经济和环境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1 生态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几点制约因素

1.1 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识淡薄

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投入大,获效时间长等特点,大部分的农民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根本不愿意去开发新的农业资源,也不愿意使用新科技,只是一味的保持现状,也就是说那些能速见成效的措施是农民愿意接受的,而那些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措施却很难得到应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意识不够到位。

1.2 农村科技实力不足

众所周知,科技是一种生产力,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主要依靠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说农业科技的实力越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就会越快。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完善,导致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实力不够强大,对于生态农业这一系统性的项目,连简单的照猫画虎去借鉴经验对农民来说都是十分困难,更不要谈什么成功了,所以说农村的科技实力不足,直接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

1.3 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其具有见效周期长这一特点,往往会在资金方面出现短缺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财政支持,但是有一点要知道,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往往要同时支持很多的项目,不能做到资金的准确到位,这就导致了生态农业因资金不足而难以继续进行下去。资金缺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生态农业都将会遇到困难。

1.4 组织建设不足

在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过程中,组织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面前,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困难,还有些组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独立的进行,不顾全大局,这样往往会造成某些项目的决策和支持力度跟不上进度,对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言,这种组织建设不足的现象很是凸显,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1.5 生态农业政策不够完善

各个项目的实施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所谓的政策支持,也就是说帮助项目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仍然需要完善,在有些方面由于这政府政策的不到位,使得农民对农业资源的认识不够,导致资源不能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还有就是在农产品的价格方面,有时候也能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对政府而言,要严格发挥其政策措施,控制好农产品的价格,保障生态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1.6 农业推广人才匮乏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已经迈入了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新的时期要面临新的挑战,也就对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有了更高要求。生态建设不仅需要高素质、高能力、高技术的三高人才,而且需要强有力的推广团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政府方面对此也是非常重视,但是生态农业仍然没有在全国得到有效推广,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匮乏,缺乏好的推广团队,也就缺乏了发展的基石,也就是说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其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2 加大我国生态农业推广的几点措施

2.1 提高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认识

农民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往往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其实社会效益的低迷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都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只是农民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要加大这一点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农民意识教育活动,通过思想教育使农民在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增强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全面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动力,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好而适合的氛围,最终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设中去。

2.2 完善生态农业的保障体系

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发展政策,从而增加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对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推广组织奠定基础,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体系的完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2.3 加快农业新技术开发和利用

生态农业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在提倡农业发展信息化的基础上,充分的开发新技术和利用新科技是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就是说研发新科技是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想更进一步的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一定要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2.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就是将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也是推广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全方位的筹集资金,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和环境资源优势,重点培养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农业同时也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所以说将两者有效结合,共同发展,才能真正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

2.5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果,因此对于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而言,可以有选择性的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特别是那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并结合我国生态农业现状,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罗强,刘刚,愈菊生,等.上海生态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经济,2010,(5).

[2] 孙浩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前沿, 2008,(4).

篇5

关键词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措施;成效;浙江义乌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86-01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条新兴的、不可或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不断地探索、创新、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循环模式,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1-2]。多元化生态循环模式的建立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建立多元化生态循环模式之本[3-4]。继2012年义乌市顺旺养殖场以牧草饲猪、肥还牧草、污水产沼和沼气发电4项创新技术荣获浙江省十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新奖之后,义乌市农能办又在原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新建立了农作物秸秆―羊―沼气―牧草―羊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统筹发展。促进了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基本情况

2.3 青饲料种植高效化轮作

种养结合是种养业上下游产业的链接扣,是种养互利模式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吸收沼液能力和自身循环利用的经济价值,公司在青饲料基地,对3.33 hm2农田山地进行分块轮耕轮作。在种植过程中,重视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对沼液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开展对墨西哥玉米、狼尾草、黑麦草、田藕、果蔗、雪里蕻等作物的种植试验,以寻找规律。通过试验,该养羊场夏秋季(5―10月)主栽墨西哥玉米、狼尾草等牧草类作物及果蔗等经济作物较好,冬春季(11月至翌年3月)种植黑麦草及雪里蕻等作物效果较佳。土地轮耕轮作、作物随季更换,不仅全年实现了养殖污水达标排放,还给养殖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3 取得的成效

3.1 经济效益

通过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既实现了养羊场污水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又实现了沼肥及周边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和增值利用。污水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液全部用于灌溉牧草基地,不仅可有效提高牧草产量,还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牧草种植成本,有效年节本增效0.5万元。青饲料基地年可提供10 t青饲料,利用食用笋壳、糖梗渣、稻秆、高粱渣等农作物秸秆制成饲料40 t,两者扣除成本年可新增利润6万元。沼气用于养殖场内部炊事、羊舍火焰消毒、发电、职工淋浴等,年可节省费用0.2万元。羊粪年可加工成有机肥300 t,按600元/t计,年新增经济效益18万元。累计增收节支24.7万元。

3.2 社会效益

通过对养羊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污水进行有效处理,既开发了沼气生物质能源,又回收了沼液有机肥资源;通过回收利用食用笋壳、糖梗渣、稻秆、高粱渣等农作物秸秆,使秸秆废弃物变废为宝。养羊场将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回收能源、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羊产粪污―粪污产沼气、沼液―沼液还田种植牧草―牧草饲喂湖羊的良性生态循环,促进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生态环境改善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

3.3 环境效益

养羊场通过沼气工程厌氧发酵、有机肥加工、用沼肥种植青饲料等处理,使养殖污染物得到了有效降解,年可处理养羊场污水近500 t、粪便近375 t,缓解了养羊场周边的环境承载压力。养羊场在实现生态消纳、污染零排放的同时,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避免了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另外,养羊场利用周边食用笋基地、糖梗渣、稻秆渣等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约40 t,改善了场周边环境,有效促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4 参考文献

[1] 余德鸿,余德贵,白银凤,等.“六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实施途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2):122-126.

[2] 高桂英.宁夏南部山区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生态经济[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96-98,100.

篇6

关键词:农业;生态;保护;措施

1.农业及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1.1农业生产的概念。生物培育的一种产业统称为农业,包含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微生物分解三个环节,也就是一种生命物资的再次生产。每种生物对自然环境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不同的环境条件是由不同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的,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也恰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弱。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入手。

1.2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为人类生活、生存服务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叫做农业生态。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根本基础是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明显,因为是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和地域性。

2.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现代化发展和工业迅速发展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太多工业“三废”的产生。而这种工业“三废”产生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理和排放管理。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工业“三废”污染了土地、大气和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其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没有科学的使用农药和化学药品,造成了很多残留药品和工业制品的存在。诸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问题。最后,大气污染也是源于工业发展导致的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多,使气候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年递增。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已经影响了农业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保有量。

2.2水资源污染目紧缺严重。一方面,水资源被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一些重金属离子,会在农作物体内积累,进而会影响人体健康;水中若有化学药剂,会抑制农作物生长,有的也会导致农作物基因突变,降低产量和质量。另―方面,水资源短缺也会影响农业灌溉,使得农作物生长缺少必要的水分,会导致农业减产。

2.3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据科学观测,15-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流失水量400-600立方米,流失土壤30-150吨;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也同时流失,造成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不耐旱,又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作物产量很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2.4耕地资源逐年递增。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丢失。

3.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3.1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都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重点加大针对农药、化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源治理的力度。用科学使用农药要大力推广,坚决淘汰高残留的农药和化工品。根据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改进施肥结构,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完善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察体系。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进行农业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耕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因地制宜,积极性性适应性耕种和开发。同时,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开发、研究、应用和推广与管理体系相互结合起来。

3.3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的状况,一定要进行耕地的保护,树立保护耕地的意思。针对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农田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一定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管,从源头上找到水资源的污染源。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管理。一定要重修构建水污染的治理策略,以源头为中心,以污染全过程为重点,将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彻底结合起来。

篇7

所谓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有机结合的一项新型综合农业体系,也就是说生态农业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它的涉及范围广泛,并且会随着经济和环境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1生态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几点制约因素

1.1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识淡薄

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投入大,获效时间长等特点,大部分的农民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根本不愿意去开发新的农业资源,也不愿意使用新科技,只是一味的保持现状,也就是说那些能速见成效的措施是农民愿意接受的,而那些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措施却很难得到应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意识不够到位。

1.2农村科技实力不足

众所周知,科技是一种生产力,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主要依靠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说农业科技的实力越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就会越快。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完善,导致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实力不够强大,对于生态农业这一系统性的项目,连简单的照猫画虎去借鉴经验对农民来说都是十分困难,更不要谈什么成功了,所以说农村的科技实力不足,直接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

1.3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其具有见效周期长这一特点,往往会在资金方面出现短缺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财政支持,但是有一点要知道,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往往要同时支持很多的项目,不能做到资金的准确到位,这就导致了生态农业因资金不足而难以继续进行下去。资金缺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生态农业都将会遇到困难。

1.4组织建设不足

在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过程中,组织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面前,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困难,还有些组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独立的进行,不顾全大局,这样往往会造成某些项目的决策和支持力度跟不上进度,对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言,这种组织建设不足的现象很是凸显,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1.5生态农业政策不够完善

各个项目的实施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所谓的政策支持,也就是说帮助项目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仍然需要完善,在有些方面由于这政府政策的不到位,使得农民对农业资源的认识不够,导致资源不能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还有就是在农产品的价格方面,有时候也能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对政府而言,要严格发挥其政策措施,控制好农产品的价格,保障生态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1.6农业推广人才匮乏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已经迈入了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新的时期要面临新的挑战,也就对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有了更高要求。生态建设不仅需要高素质、高能力、高技术的三高人才,而且需要强有力的推广团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政府方面对此也是非常重视,但是生态农业仍然没有在全国得到有效推广,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匮乏,缺乏好的推广团队,也就缺乏了发展的基石,也就是说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其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2加大我国生态农业推广的几点措施

2.1提高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认识

农民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往往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其实社会效益的低迷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都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只是农民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要加大这一点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农民意识教育活动,通过思想教育使农民在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增强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全面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动力,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好而适合的氛围,最终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设中去。

2.2完善生态农业的保障体系

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发展政策,从而增加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对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推广组织奠定基础,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体系的完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2.3加快农业新技术开发和利用

生态农业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在提倡农业发展信息化的基础上,充分的开发新技术和利用新科技是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就是说研发新科技是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想更进一步的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一定要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2.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就是将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也是推广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全方位的筹集资金,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和环境资源优势,重点培养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农业同时也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所以说将两者有效结合,共同发展,才能真正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

篇8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充分利用人力、畜力和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相结合,不排除对先进技术的应用;科学合理地施用工业化肥、生长剂、保水剂等,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能转化;在植物保护方面,尽量采用耕作措施和人工措施防治农田病、虫、草害,积极研究高效、低毒、无残毒的化学农药,把农药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采取食物链加环的方法,发挥生物能转化效率;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等非矿物能源的利用。

2农业生态学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农业生态实际是农业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预下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问题的科学。农业生态研究的就是这种人为干预或控制下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人类调控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它是一个专门的学科,侧重于原理的探索和规律的追求。“生态农业”从字面上看,它本身是一种农业类型,它和旱地农业、能源农业、有机农业等一样,是一个以特殊方式经营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学,生产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它们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不能分离的。

3新时期中国推行的生态农业建设

3.1中国生态农业的类型

无论什么样的生态农业模式,都是在一定区域的土地类型上进行的,无论其规模如何,它们都是一个农业生产的系统,并且是一个结构和功能都优化的生态农业系统。依据各生态农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中国的生态农业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生态农业系统。

1)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根据各类生物群落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考虑到不同的生物对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等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组合,最终实现不同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类型。

2)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系统:一种按照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系统。

3)主要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系统:针对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采取人为措施对其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加以调控和治理。

4)区域整体规划的生态农业系统:在一定区域内,运用生态学规律,提高自然环境的协调能力,从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2中国生态农业模式案例探析—以贵州从江县为例

中国幅员辽阔,沿海较发达地区和内地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从而使得两者的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模式选择和发展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本文以贵州省从江县为例,总结了其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对本省同类型城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1从江县区域发展概况

从江县全县山地面积2963km2,占总面积的91.34%,坝子面积64km2,占2%,河流滩涂面积占4%。从江县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4℃,森林覆盖率65.13%。从江县属珠江水系,支流纵横、水源丰富。通过资料研究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耕地资源相对缺乏,且以梯田为主,粮食生产难度极高,产量低。

3.2.2从江县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

1)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模式:从江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稻鱼共生、玉米同收的生态农业模式,根据稻鱼鸭共生的原理,在稻田养鱼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生产经营。

2)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农业模式:从江县因地制宜地生产发展高品质、特色农产品,加强产业化建设,一方面减少了粮食生产的压力,另一方面促进了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发展。

3)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农村沼气建设已经成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沼气起着连接种植与养殖、生活与生产用能的纽带作用。

4)旅游业的发展:从江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由于相对闭塞的环境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从江县拥有独具特色的苗族、侗族的民俗文化,有足够的旅游吸引力。

3.2.3从江县生态农业模式经验总结

从江县根据该县的实际情况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增长,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根据这些问题总结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存在大面积的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某些模式的应用推广比例在不断减小,对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形成多方面的参与机制;其次,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大,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差,应在优化农产品内部结构的同时建立各产业的农民协会,改善基础设施;最后,农村劳动力减少,交通不便利,一些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又需要农民从生活习惯上作出改变,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支持措施,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建立完善的后期保障服务体系。

3.3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目前,中国农业已经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对农产品和食物上的要求不仅是满足数量上的需求,更多的是从农业生态环境和食物安全方面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做更多的系统研究,使科技顺利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当中,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盐渍化、作物病虫害、环境污染等进行动态研究;应用卫星成像系统,辨别农作物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情况恶化。中国农业应建立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系统能力,减少人为和药肥的投入,改变其现有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环境的综合利用率,最终实现走生产安全可靠且高质量的农产品与生态环境健康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