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林畜牧业管理8篇

时间:2023-10-02 08:55: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林畜牧业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林畜牧业管理

篇1

关键词:云南省畜牧业 农村经济 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30-02

一、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畜牧业稳步持续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产品产量提升迅速。2009年,云南省全年生猪出栏达到2824.5万头,牛出栏达到252.6万头,羊出栏达到687.1万头,家禽出栏达到17953.6万只。云南省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也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2009年云南省生猪、牛、羊的出栏率分别达到了103.2%、34%和78.29%。2009年云南肉类总产量为304.6万吨,其中,猪肉产量为230.8万吨,牛肉产量为28.0万吨,羊肉产量为12.1万吨。

与此同时,云南省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初步建成了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主要有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畜牧养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蓬勃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已经达到了5583个。畜牧养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使云南广大农民的分散养殖的产业组织程度提高。龙头企业已经超过200家,逐渐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知名品牌。

2009年云南省畜牧业总产值为557.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2.69%。畜牧业产值的不断提高使畜牧业的发展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对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1.畜牧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自2000年至2009年云南省畜牧业总产值总体呈增长的趋势,由2000年的201.4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57.76亿元,畜牧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也在呈上涨趋势,从2000年的29.59%上升到2009年的32.69%。畜牧业总产值和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相对平稳、持续的增长体现了畜牧业经过的十年的发展,重要性凸显,逐渐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在2006年由于猪肉价格不稳定等市场因素,造成畜牧业总产值增长缓慢,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云南省在2009年遭遇了特大旱情,因此畜牧业总产值有所减少,造成所占比重下滑。

2.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1)畜牧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如图所示,2000年至2009年农村住户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在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中所占比例30.41%至38.40%之间,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例在25.99%至32.70%之间,占期内总收入的19.89%至24.11%之间。畜牧业现金收入在各总量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且总体趋势稳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2)畜牧业发展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回归模型分析。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中云南省1985年至2010年的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数据。

模型基本假设:模型中畜牧业发展总产值用income表示,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用husbandary表示。我们认为畜牧业发展影响农户的纯收入。

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工作文件,创建序列(或变量)并将变量纳入一个组、输入数据。

建立模型输出结果,通过观察大致确定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关系,对数据进行OLS估计:

所得方程表达式为:

Income=280.4798+5.550556Husbandary

(6.522115) (34.80748)

R2=0.98 s.e.=141.2221 D.W=0.842621

F=1211.561 RSS=478648.6

结果及分析:从估计方程来看云南省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是正相关的,这是符合经济事实的。

R2=0.98说明拟合程度高。

异方差的修正:对原模型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最小估计(WLS)得到:根据误差最小建立起来的OLS法,同方差下,将各个样本点提供的残差一视同仁是符合情理的。各个ei提供信息的重要程度是一致的。但在异方差下,离散程度大的ei对应的回归直线的位置很不精确,拟合直线时理应不太重视它们提供的信息。即Xi对应的ei偏离大的所提供的信息贡献应打折扣,而偏离小的所提供的信息贡献则应于重视。因此采用权数对残差提供的信息的重要程度作一番校正,以提高估计精度。这就是WLS(加权最小二乘法)的思路。

得到加权最小二乘法模型方程为:

Income=275.7709+5.546218Husbandary

(69.33572) (351.9935)

R2=0.999806 D.W=0.463257 F=123899.4

可以看出,Husbandry的参数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有了一定的改进。

3.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云南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养殖场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畜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正在加大。畜牧业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也拓宽了农村就业渠道,如饲料生产与加工、畜禽药品、畜产品加工、畜牧机械等产业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由于种植业生产有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农村劳动力工作的时间也具有阶段性,畜牧业的发展为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提出了解决策略,如农户发展家庭养殖。

4.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使种植业中的秸秆等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粮草增值,降低农业成本。农业发展中使用了过多的化肥,对土壤造成破坏,如土壤板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发展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改良土壤,实现种植业、养殖业良性循环。

三、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畜牧业发展战略建议

1.携手共建畜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云南省畜牧业科学养殖水平。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控体系和畜牧业保险体系,预防和降低由于疫病给畜牧业发展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满足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的良种需求。云南省畜牧业品种资源丰富,共有183个品种,是云南畜牧业良种繁殖和发展特色畜牧业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随时掌控市场畜牧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指导畜牧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民的生产工作,降低由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给畜牧业生产、发展带来的风险,为畜牧业生产者提供导向。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畜牧业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及相关管理岗位的管理水平。建立便利、快捷、高效的农村金融信贷支持。

2.加大对畜牧业投入。云南省畜牧业在“十二五”期间继往开来,就必须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完善并增强畜牧业的服务功能和生产基础。保证畜牧业良种培育、研究科研经费、以及良种的推广经费,健全畜牧业科技站网络建设、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等的投入,为畜牧业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建设、畜牧业防疫体系和保险体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产业化发展中,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牧产品深加工、饲料生产等产业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3.坚持不懈地推进云南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应采取多种生产组织方式共同发展,充分调动农民和相关单位、组织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多方利益在各自的生产、加工、贸易中得到保障。从而使产业链不断完善,有效地解决生产和市场的衔接,提高畜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推进云南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解决畜牧业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有利于推动畜牧业迈向现代化,有序地把农民引向市场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4.发挥云南特色与优势,打造云南自主品牌。云南省地理、气候、资源、物种的多样性,使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具有特色优势,例如撒坝、大河乌猪、黑山羊、黄山羊、高峰黄牛、西门塔尔牛、短角牛等云南地方特色优良品种。提高产品加工水平,巩固发展传统品牌,使畜产品朝着品种多样、绿色生态、营养健康、包装精美方向发展。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畜牧产品的品牌价值;根据特色的畜牧业生产制定相应的经营、营销策略。

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为观光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开发云南畜牧产品的游客市场。

抓住“桥头堡建设”的难得机遇,以国际市场为舞台,制定云南品牌发展战略。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毗邻,为畜牧产品进入东南亚、南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加强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监督,建立和维护云南省自主品牌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朱胜华,陈汉熙,程刚.畜牧业经济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魏时忠,程清林.关于农区畜牧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1982(6)

3.郭泰.发展畜牧业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然选择[J].探索与求是,1999(9)

篇2

一、科学设置机构,明确工作职能

当前,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市级畜牧兽医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理顺工作关系,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一)进一步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市农林水产局改建为市农林渔牧局,原行使的全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职能调整为: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畜牧业发展和动物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拟定畜牧业发展和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指导畜牧业发展;监督和管理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和药政管理、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二)进一步规范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及其职能。从我市农林渔牧业系统已组建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的实际出发,将市农林渔业执法大队更名为市农林渔牧业行政执法大队;将原在农林渔业执法大队保留使用的市动物防疫监督所牌子变更为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法行使动物防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安全和兽药监管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工作。

(三)进一步理顺技术支持机构及其职能。按照“整合资源、明确职责、综合设置”的原则,将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改建为市畜牲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同时增挂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畜牧兽医技术开发、引进、推广、服务;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防疫、检疫检验、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提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承担动物产品安全相关技术检测工作;负责对市畜牧兽医联站及所属乡镇动物疫病诊疗服务机构的指导管理。

(四)实行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制度。按照机构主体在市、工作在乡镇的原则,由市农林渔牧局对乡镇实施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制度。派驻人员的编制关系落实在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关系落实在乡镇(街道)农技信息中心;行政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受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农林渔牧局领导;业务上受市农林渔牧业行政执法大队(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管理;党团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动物强制免疫监督实施;依法承担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兽药监督管理;承担畜牧、饲料等公益性事业工作;协助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动物免疫和疫病扑灭工作。

派驻人员的经费保障办法参照乡镇行政人员执行。

二、科学核定编制,严把人员素质关

(一)编制核定。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根据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消费量情况,按照确保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等工作的需要,参照省政府下发的畜牧兽医监管人员配备参考意见测算。按每4万头猪牛羊等大牲畜饲养量配1人、每50万羽家禽饲养量配1人、每10万人口配1人的标准和市统计局提供的20*年度全市动物饲养量和人口数(猪53.58万头、牛0.45万头、羊13.37万头、家禽1194.*万羽,人口77.42万人),全市可核定畜牧兽医监管人员编制48名(在乡镇和市级有关事业单位中实行总量调剂)。其中:市农林渔牧业执法大队(市动物卫生监督所)5名,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5名,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人员28名。

(二)人员录用。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人员和派驻人员缺编的,采取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录用的原则,通过考试考核等程序,从现有乡镇畜牧兽医站在编人员中优先招聘符合具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助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备聘用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的人员。不足部分,按照现行人事制度的规定在畜牧兽医类大专以上毕业生中公开招考。上述新招聘人员按浙政发〔20*〕31号文件规定均实行聘任制,两年一聘,连续两年考核为不合格的,不得继续聘用。

篇3

一、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区从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养殖大户的指导、养殖协会的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养殖环境改善等,畜牧业抵御动物疫病风险能力逐步增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例逐渐提高,农民科技养畜意识逐步普及,养殖环境逐渐改善,养殖效益逐步提高,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已由年的25%上升到年的36.2%,农民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规模发展占养殖比重也上长到5%。但是,也存在着发展总量少,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相对低下,养殖分散,发展观念传统,饲养方式落后以及条件相对较差等问题,畜牧产业虽一直号称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仍与我区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不相称,与社会发展速度不相称。

(一)规模养殖蓬勃发展,但比重低下。全区现已建成标准生猪150模式养殖5个,万头养殖小区1个,发展各类养殖大户68户,其中出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大户34户,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12户;饲养蛋鸡500羽以上的3户,羽以上1户;饲养肉禽1000羽以上养殖户11户,饲养5000羽以上养殖户4户,饲养10000羽以上的养殖户2户;山羊出栏3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14户,出栏100只以上的养殖户3户;耕牛出栏5头以上养殖户7户,出栏10以上养殖户4户。但是,千家万户散养仍是我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占据绝对比重,在规模化生产比重中,生猪占5%,山羊占0.1%,耕牛占0.2%,家禽占45%,规模化比重还十分低下。

(二)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优质杂交覆盖率不高。前几年,我区种畜场对全区生猪、山羊等优良品种的逐渐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良种化率生猪达到90%、山羊50%、家禽60%,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也要注意到:我区生猪仍以二元猪为主,三元猪覆盖率仅1%左右,由于良种场停止生产,生猪良种全部依靠外引,成本高,品种杂,优质杂交品种覆盖率难以提高;山羊、耕牛、家禽品种更新及良种引进多年来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换代慢,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即便引进少量优良种畜,也是管理粗放,利用率不高。

(三)草地资源丰富,但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我区有天然草场186万亩,人工草场6.2万亩,林下草场约6万余亩,可作为饲料的农作物秸秆有1.2万吨。但是,我区畜牧业结构中,牛羊肉比重仅占肉类总产量的17.54%,占牧业产值16.73%。年,我区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草食动物逐年递减。年耕牛饲养1.03万头,年饲养降至为0.78万头,减少了0.25万头,减少24.28%,平均每年递减2.78%;年山羊饲养3.63万只,年山羊饲养3.76万只,9年时间仅增加3.58万只,与年饲养4.93万只相比,还减少了1.17万只,减少31.12%。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影响了畜牧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致使优势产业未能发挥其优势。

(四)疫病防控加强,但威胁加大。近年来,从附红细胞体病、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到蓝耳病疫情,我区经历了多次重大动物疫情,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方案,积累了丰富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经验。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率逐步加快、流通渠道进一步增多、流通战线进一步延长,为畜禽疫病的传入和发生提供了条件,老的动物疫病还没有完全被扑灭,新的动物疫病又不断出现,同时,缺乏环境保护和养殖业所必需的生物安全意识,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现象依然存在,已成为疫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来源。规模养殖户很大一部分不能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制度,而且引进仔畜和新种畜时不注重检疫,引进后又直接混群饲养,一般养殖户的自我防范意识更差。疫病防控设备设施落后,经费短缺,使动物养殖疫病风险逐年加大,严重制约了畜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生命健康。

(五)动物防控体系逐渐健全,但防控手段不多。按照政办发()144号文件精神,依照防检统一、诊疗分开的原则,我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防控体系逐步健全,确保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但是,我区派驻乡镇防检员由于管理在区,服务在乡,除宋洛有比较完备的设施和场所外,其它乡镇一没有办公场所,二没有办公经费,三缺乏必要的设备,在具体工作中防控手段十分有限。

(六)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但运行质量不高。近年来,养殖协会由于有政策扶持,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区已成立的各类养殖协会14个,有些养殖协会通过参观考察、开展科技服务、市场营销,实现了协会与广大养殖户科技共享,信息互动,利润共分的双赢局面。但是,多数协会有其名而无其实,未能真正发挥协会作用,同时,协会在运作时,只有少数会员能够融入其中,大部分会员还游离于协会之外,运行质量不高。

(七)畜牧投入有所加大,但优惠政策仍然不多。近年,在能繁母猪保险、规模养殖大户投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体系建设上,政府加大了投入,确保了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但是,扶持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不多。一是金融信贷程序复杂,信贷资金有限,信贷条件又比较苛刻,真正得到信贷的养殖户很少;二是在品种改良上多年来没有资金投入,致使品种改良进程与外地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三是资金投入缺乏机制。近几年来,在农业局的努力,争取了规模养殖投入资金,但是,由于投入渠道的多头管理,致使在投入时未形成真正的合力,真正扶持新发展的大户不多,扶持作用发挥不够,示范作用也不强。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长效的资金投入方式,实际上,我区畜牧业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与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很大。

二、我区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是畜牧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上要结合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和我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特别是在草场建设和荒漠化治理上可以下大功夫。在区域布局上要按照“南边有猪禽、北边养牛羊、中蜂遍地开、特色促旅游”的原则开展区域布局。

(二)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畜牧业。

1、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旅农林产业链。发展“旅林农产业链”的关键就是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农业资源、林业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促进我区农村民俗文化、林农复合经营和旅游业紧密结合。在畜牧发展上要以“旅农林产业链”融合为发展方向,一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而且还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畜产品的需求,加快调整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区重点是要推广新型的生态发展模式,如“羊?沼?茶、猪?沼?菜、林?草?鸡、猪?沼?果”等新型养殖模式。二是突破性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色畜牧业,为旅游业发展增加资源和景点。我区境内面积大于1000亩成块边片的草地有10多处,自然草场面积有100多万亩,理论载畜量为8万个牛单位,全区没有一处因放牧牲畜而导致草场退化,草地生态植被保护完好。同时,草食动物食品越来越倍受人们的喜爱,肉品价格只升不降。近年来,猪肉价格波动较大,可牛羊肉价格却一直持续上涨,年与年相比,牛羊肉价格平均每年递增33-34.29%,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养殖风险相对较小。因此,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草地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的生态农业,建设绿色生态,已成为全区上下广泛共识。在湿地保护区内、旅游区内和旅游区干线沿线开展草场建设,发展成块连片的草场,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既可以为旅游业增加景点,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为餐桌及旅游市场增加产品,促进“旅农林产业链”的壮大和发展。三强化林牧发展结合。做到林业发展与草地畜牧业有效整合。树立发展林地是保护,发展草场同样也是保护的观念,有利于发展草场的地方一定作为草场发展,为畜牧业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强化草场确权,加强草场保护和合理利用;

2、发展特色畜牧业,以特色求发展。要把畜牧优势化为旅游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一是做大做强中蜂产业。我区山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养殖中蜂历史悠久,境内空气清新、无工业三废污染,农药、化肥用量少,药用资源繁多,蜜源植物丰富,所产蜂蜜干物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蜂蜜产品是很好的旅游农产品,有利于服务“旅农林产业链”建设,同时养蜂不占耕地,不用饲料、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大,因此,我区蜂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是最适宜做大做强的一种特色养殖业。二是发展野猪、野禽、竹鼠、果子狸等特色养殖。到我区来旅游的人都希望吃到我区特色食品,但我区是保护区,靠自生野禽野兽来满足游客的这一嗜好根本不可能,因此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养殖效益可观的特种养殖迫在眉睫,就发展了七彩山鸡和中华竹鼠的养殖,虽然起步较晚,但种禽和种鼠的发展都很成功。今后,在特种养殖上,应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壮大野猪、野禽、竹鼠、果子狸等特种养殖,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丰富餐桌,还可以满足游客猎奇,促进旅游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三)落实工作措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筹资金,上规模。要采取多方融资的办法,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一是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围绕支柱产业培育和进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坚持专户专账专人管理,把项目资金用到发展上去。二是要协调金融机构组织安排好支农信贷资金,用足用好国家关于农村小额贷款的政策,加大资金投放和管理力度,为养殖大户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要大力推广以生猪“500”“150”“100”“60”模式、山羊“1235”模式、蛋鸡“153”模式、肉牛“贷牛还牛”“以牛换牛”“改母卖犊”模式、中蜂“林下养殖”“森林养殖”模式等新型实用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以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从环保、生态的角度着眼,按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通过正确引导、积极扶持、规范建设,做到高起点设计,高起点建设,建一个,成一个,有效利用一个,确保在今后五年内,规模养殖生猪达到30%、耕牛50%、山羊50%、家禽80%、特种养殖90%。四是加大财政投入,继续给予“以奖代补”等各类政策扶持,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向畜牧养殖业。同时支持恢复林区种畜场建设,为良种引进、繁育及推广创造条件。

2、推科技,促进步。一是要加强科技培训,加快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二是要立足本地特色,打造绿色生态畜禽特色产品品牌,以特色求市场,用特色创效益。

3、抓品改,促效益。在品种改良上有重点地引进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品种,加强优良品种的利用,提高优良品种的利用率,同时还要注重地方品种的保护,加快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坚持自繁自养和适度引进相结合,积极推广人工授精、冷配等现代生物技术,努力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出栏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整体升级。

4、健体系、促稳定。进一步落实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健全“区有防控中心、乡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员、村有防疫员”的三级动物防疫体系,积极落实村级防疫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热情,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通过系统培训,建立一支精干、过硬的动物疫病防控队伍,配备必要的先进设备设施,提高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监督、监测手段,充分发挥基层防检人员的职能作用。

5、抓防控,促保障。一是强化应急处理机制,使《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养殖档案,强化食品安全,从养殖环节着手,建立养殖档案和加强动物疫病的追根溯源。三是严格操作,确保密度和质量。村级防疫员要严格执行带冰保苗、科学用苗的规定,按照“五要”“两一”“两不准”的操作规程,确保防疫质量;严格执照“区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少量”六不要求和一畜一标一证的三位一体的免疫标识制度,确保防疫密度。

篇4

畜牧业是事关国家食品安全、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为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切实保障我市生猪等主要畜产品的安全供给,现就加快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全市各地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40.62万吨、8.64万吨和1.56万吨,畜牧业产值85.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但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加速推进时期,畜牧业发展仍面临环境资源、养殖用地等因素制约,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标准与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畜产品安全隐患和动物疫病风险仍然较大,产业基础和动物卫生监督力量仍然薄弱,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维护公共安全任务仍然繁重。为此,必须构建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关联产业紧密链接为基础、经营主体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立畜牧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共保、生态共护”的机制,促进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富民强市”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统筹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以“保供给、保安全、强科技、护生态”为核心,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紧紧围绕新市镇、新社区(以下简称“两新”)和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创新产业组织和管理服务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新型畜牧产业化组织、生态循环、科技与人才支撑、装备与信息自动化、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五大体系,努力打造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环境生态化、装备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的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到“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建成新型畜牧产业体系,畜牧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畜牧大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畜牧业养殖产值80亿元,饲料产业产值85亿元,猪肉等主要食用畜产品继续保持自给自足。

三、建设内容

(一)以“两新”、“两区”建设为引领,优化畜牧产业区域布局。各级政府要细化完善禁养区、限养区规划,按照县域范围内每个生猪单位配套不少于一亩耕地的标准控制畜禽存栏总量,落实减量提质目标任务。南湖区新丰、凤桥、大桥,秀洲区新塍,嘉善县姚庄、惠民、西塘,平湖市新埭,海盐县元通、沈荡等养殖密集镇(街道)要在减量提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生态化、标准化和设施化改造,提升生产水平;其他镇(街道)要根据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做到畜禽养殖与种植业均衡发展。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0%,生猪减量提质取得明显成效。

(二)以生产经营主体合作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产业组织体系建设。积极支持饲料企业、畜禽加工企业等参与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鼓励现有畜禽生产合作社、规模养殖场联合创办或入股畜禽屠宰、畜产品加工、饲料和有机肥生产等农业相关产业。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或注资畜禽养殖环节,加快对现有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支持新型合作组织开展农超对接,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直供直销等新型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积极探索观光畜牧业,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建成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畜牧专业合作社18家;基本建成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产权为纽带,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流通配送等不同主体利益紧密联结的新型畜牧产业化组织体系。

(三)以深化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生态循环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农林牧渔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生态建设,继续强化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后续服务队伍,督促服务组织主动上门服务,做好设施维护、粪便清运等工作,充分发挥治理设施作用。鼓励畜禽规模养殖场、畜牧小区流转周边土地或协议对接,实行种养结合。依法加强对畜禽养殖环境的监督检查,不断创新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养殖过程中违法排污行为。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基本建成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就近就地利用为基础、有机肥和沼液深度加工处理为主体、农林牧渔有机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生态循环体系。

(四)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加大黑猪、湖羊等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建立地方品种资源保种区,探索建立地方品种基因库。引导支持畜禽种业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生猪、湖羊、禽、兔、蜂等优势畜禽种业核心企业。加快人工授精点整合重组,推进标准化人工授精站建设,构建新型良种推广体系。引导饲料、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做大做强品牌。大力支持畜禽种业、饲料生产核心企业以股份合作等形式,联合教学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平台和博士后工作站,推进联合育种和高效环保饲料开发,加快推进畜禽种业和饲料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新型畜牧产业组织、核心种业、饲料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满足新型主体人才需求。进一步落实好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有关政策,建立企业吸引人才的良性制度。到“十二五”末,全市培育1~2家全国知名的畜禽屠宰加工企业,1~2家全省知名的饲料生产企业,基本建成以新型畜牧产业组织为基础,畜禽种业、饲料核心企业为平台,教学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新型畜牧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

(五)以设施化改造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装备与信息自动化体系建设。大力支持畜禽养殖场自动化养殖设施、饲料散装配送设备、排泄物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备等畜牧业机械研发、生产、推广、应用,加快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设施化改造。大力支持畜牧专业合作社畜产品冷链设施设备和品牌直销店建设,提高物流装备水平。加快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能繁母猪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信息化管理水平。探索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快推进区域性公共处理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完成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自动化养殖设施改造,饲料配送率达50%,畜牧兽医管理与产业主体基本实现信息化对接,基本建成以畜牧业生产、饲料配送设施为主体,病死动物和排泄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相配套,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新型畜牧业自动化、信息化装备体系。

(六)以增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管能力为重点,推进新型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精简高效、履职到位”的原则,继续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各地要加强畜牧兽医监督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派出机构建设。定点屠宰场、畜禽专业交易市场、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检疫申报点等场所必须派驻官方兽医,实现监管重心下移,派出机构设置于2013年前完成。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机构,并于2015年前完成。各级政府要给予动物卫生监督区域派出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设施,日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畜牧兽医力量。加强乡村防疫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支持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依法组建诊疗服务中心,构建新型动物防疫诊疗服务网络。推进畜牧兽医系统能力建设,按照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总体要求,打造一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现代畜牧兽医工作队伍。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全面完善以县级动物卫生监督与监测力量为主体、乡镇公共服务力量为基础、兽医社会化服务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体系。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一)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认真组织实施《省“十二五”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逐步增加推进畜牧业发展扶持资金。鼓励规模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将畜牧业建设项目扶持与示范创建活动结合,优先扶持参加畜牧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养殖场。各级政府要在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工程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畜牧小区建设、养殖户关停转迁、农牧结合配套设施、有机肥生产与推广使用、散装饲料配送和养殖设施技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落实星级创建以奖代补资金。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创办或与企业联合创办饲料加工、动物诊疗、统一供精和有机肥加工等服务组织,为合作社内部成员提供原料、产品和服务的,视同自产自用和自我服务,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创办或与企业联办的畜禽加工、畜产品销售店,从事符合条件的畜牧业类初加工所得,可免征企业所得税。各地要按照和市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曾经从事公益性乡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等待遇政策。

(二)加强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畜牧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户的支持力度,创新贷款抵押和担保机制,进一步完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扩大可用担保的财产范围,把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畜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用于抵(质)押或授信的资产,增加信贷额度和中长期贷款。进一步落实好能繁母猪保险,扩大肉猪保险覆盖面,提高肉猪保险参保率。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要开发新险种,扩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降低或取消死亡免赔标准,支持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联合投保,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加强用地等政策支持。各地要按照“农林牧结合、不破坏耕作层和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原则,抓紧出台有关设施农用地管理服务工作办法,规范畜牧业用地审批,妥善解决畜禽规模养殖用地。除畜禽禁养区外,凡是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规模养殖场都应允许发展。对列入禁养区或因环境整治需搬迁的养殖场,各级政府要帮助落实新场址。探索养殖权流转,建立散养退出后入股进小区的用地拆补异地置换机制。支持规模养殖场按照农牧结合的原则,流转土地消纳畜禽排泄物。各地要按照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中关于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关要求,优先安排病死动物、畜粪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用地,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畜禽养殖用电和治污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使用居民饮用水工程供水的执行居民饮用水价格。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镇村联动、突出重点、转型提升、合力推进”的要求,合理规划和发展畜牧业,调整、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和布局,有效控制和削减农业污染源,不断提高畜禽养殖管理和污染防治水平,促进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合理规划和集中整治,有效控制和改善畜牧业对农村环境污染的趋势和现状,逐步实现排泄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目标,在确保畜禽养殖场整洁的同时,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三、整治范围和方法

1、整治范围:黄家埠镇区域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

2、整治方法:严格禁止在居民区内新建和发展畜禽养殖。有条件的村,对居住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户),要分期分批进行关停和搬迁。在短期内确因种种原因难以关停搬迁的,各村要督促养殖场(户),及时清理畜禽排泄物,并作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确保牧场内外环境整洁。对居住区外的畜禽养殖场(户),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积极推广畜—沼—农等循环经济模式,采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沼气净化等处理模式达标排放。

四、工作步骤

畜禽养殖环境整治工作从6月中旬开始,到9月底基本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1、宣传动员阶段(6月中旬—6月底)。镇组织召开畜禽养殖环境整治动员会议,明确畜禽养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点整治对象,制订畜禽养殖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方法和工作措施。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开展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畜禽环境集中整治活动。

2、集中整治阶段(7月上旬—9月中旬)。由镇农办牵头,各村按照工作计划和整治重点,对照镇提出的具体整治内容、方法和标准,全面组织开展畜禽环境集中整治。镇农办将组织有关人员及邀请市农林局相关专业人员对全镇畜禽养殖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和工作督查,协调有关工作,确保整治进度和质量。

3、检查阶段(9月中下旬)。镇农办组织有关人员对各村的畜禽养殖环境集中整治工作进行检查,查漏补缺,消除漏洞和死角,按时完成畜禽养殖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任务。同时迎接市农林局对我镇的验收考评。

五、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以农业镇长为组长,农办主任为副组长,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办),由农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镇畜禽养殖环境集中整治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考核验收和督促。

篇6

关键词: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建议

畜牧业作为我国产业类型的重要组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农村发展而言,畜牧业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在改善农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畜牧生产在不断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亟需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加以解决。最大程度解决畜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为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来看,就2016年的畜牧业发展成果分析,在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并取得了转型上的巨大成功。随着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实,畜牧业生产在产品产量和质量上均有巨大提升,改革政策成效显现,总体畜牧产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并向着结构性发展的良好趋势前行。畜牧业发展获得了生产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优化、质量安全较优等良好成绩,整体基础不断夯实[1]。但同时可看到的是,畜牧生产在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国家在相关问题应对方面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以期缓解环境危机。但在具体解决方式上,主要为提高环保门槛和划定禁养区,导致了养殖场户退出多、进入难,禁养多、转移难的局面,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亟需研究出更为稳妥有效而具体的应对办法[2]。

二、畜牧生产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畜牧生产在取得重大成绩和突破的同时面临着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污染。

(一)大气污染

畜牧生产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首先体现在大气污染上。在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随着市场对畜禽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畜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畜牧养殖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随着畜牧动物数量的快速增加,生产当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也就不断增多。动物呼吸与消化均会产生有害气体,如动物消化食物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氨气,排入空气中便会对大气环境造成相应影响。同时,动物排出的粪便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污染性的浮尘并伴生污浊气体,造成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3]。此外,畜牧生产中饲料的生产和使用均会产生含有大量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大气漂浮物,造成大气环境纯度的下降,饲料同时会因有关酶的作用而产生异味气体,严重影响大气质量水平。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气污染问题不断恶化,对大气环境造成更大破坏,对人类生存生活空间质量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水体污染

畜牧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体现在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畜牧生产中动物排泄物的不合理排放。畜牧生产中对于动物排泄物未作合理处理,而动物排泄物当中含有诸多氮元素和磷元素,过度排放到环境中容易造成水体出现富营养,水体环境中出现水生植物的疯狂生长,过度消耗水体氧气造成水体含氧量下降,造成水生生物缺乏足够氧气而大量死亡。同时,动物排泄物如长期堆积会产生诸多有毒有害物质,在渗透作用下进入土地当中,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地下水,致病菌造成地下水源的严重污染,不仅会对周边动物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导致周边居民的生命健康遭受巨大威胁。地下水体循环周期较长,一旦发生污染造成的后果相对严重,很难获得污染问题的解决。

(三)土地污染

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另一大类别为土地污染,畜牧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造成土地环境的巨大破坏。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牧业生产管理模式大部分沿用传统,在畜牧垃圾处理上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垃圾多随意堆放和丢弃,造成土地的巨大污染,长期将导致周边养殖环境的破坏,畜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动物排泄物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随意堆放,如排泄物总量超过土地自然净化能力,则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必然不断恶化,原有生态平衡被打破。动物排泄物当中的寄生虫进入自然环境不断异化繁衍,将会造成地区内农林生产的巨大破坏,给地区内农林经济带来巨大的威胁。

三、造成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我国畜牧生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我国畜牧业发展处速增长阶段,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生产管理方式仍相对落后,生产管理科技水平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大部分畜牧从业者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程度不高,未认识到盲目的畜牧生产对于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部分从业者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多无视环境问题,即便想要解决苦于资金和技术上的短板,只能任其恶化;此外,我国畜牧生产大环境仍有巨大进步空间,畜牧生态经济理念仍较为新颖,尚未推广普及,需要政府加大推广宣传力度,落实相关政策加以支持,实现畜牧生产生态化、长足化、健康化,才能逐步摆脱畜牧生产中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走向一条生态环保和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四、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应对建议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是大问题,需要政府和畜牧业的共同努力。政府除了不断推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落实相关政策加强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整治,还应通过多方位的宣传,让畜牧从业者认识到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积极主动投身到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当中,为畜牧生产的生态化、健康化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科学选择并规范管理畜牧生产场地

畜牧生产场地选择的好坏决定了生产效果的好坏,也决定了其对于环境造成污染的轻重。对于畜牧经营者而言,应当首先提高对畜牧生产的科学认识,明确畜牧生产不仅仅关系到自身的眼前利益,还应看到其对于周边环境和自身长远利益的巨大影响。具体选择中,应首先远离工厂和城市等人口密集的区域,以最大程度降低畜牧生产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防止生产管理不当引发严重的后果;其次,应当以林地、鱼塘和农田等邻近区域作为首要选择,以满足生态化养殖的需求,为畜牧生产的废弃物处理提供优势条件。

(二)研究并应用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

生态化畜牧生产是畜牧生态经济的根本主张之一,以生态化的养殖方式实现畜牧生产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打造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畜牧经营者应当通过多方研究,在政府生态化畜牧生产主张引导下不断强化养殖方式,强化生态效用,通过建立五大产业全面发展的稳定生态养殖系统,以不断消除畜牧生产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借由政府的力量,通过各大产业的有益合作,打造完善的生态养殖系统,一步步落实环境污染问题的对应解决方式。如对于动物排泄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可通过处理加工再应用于淡水养殖,帮助渔业的有效发展,或应用在生态种植当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同时,还可建立沼气池以处理排泄物,沼气可用于生活生产,沼渣可用于生态农业发展,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其它产业的有益发展。

(三)落实畜牧生产当中的卫生管理问题

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很大部分源于生产卫生管理的不到位。为此,应当重点落实畜牧生产的卫生管理工作,做好畜牧生产各个环节的卫生处理。提升畜牧生产的卫生质量。畜牧经营者应当规划好卫生管理方案,落实好畜牧生产中的重点问题。在饲料生产制作上,应当合理选择并搭配好饲料,使得饲料能够在动物肠道内有效发酵,不产生过多气体,不对大气环境造成相应破坏。在饲料的使用上,做好饲料的堆放管理,避免长时间堆放,避免出现浪费问题。在圈舍的卫生清洁方面,应当做好动物排泄物的清理工作,将排泄物妥善处理,并对圈舍进行清洁处理,保持内部干燥通风,以消毒剂和除臭剂等最大程度消除寄生虫,保持动物的卫生健康。

结语:

我国畜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化得到不断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越来越大,但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对于畜牧生产经营者而言,应当科学选择并规范管理畜牧生产场地,研究并应用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并重点落实畜牧生产当中的卫生管理问题,才能多方位消除畜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米成军.畜牧业面源污染及防控对策[J].乡村科技,2016,(18):57.

[2]赵武,赵四霞.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与科学应对方式[J].当代畜牧,2016,(08):25-26.

篇7

近年来,黄龙县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空前高涨有力地推动我县各行业经济健康发展,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也给我县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今春农村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提出“美丽乡村,多彩黄龙”的旅游发展战略等一系列促农惠农的发展模式,形成以旅游促进多产业共进的发展势头,以此为契机,我们来探索我县畜牧业发展模式,该如何发展,给我县畜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1 坚持以消费升级带动畜牧产业升级,促进生态旅游升级

以我县实际,依托资源优势,初步提出坚持以消费者升级带动我县畜牧业升级。顺应消费升级规律,坚持消费者优先,以新的游客为牵引,促进新消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推动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形成畜牧新技术,新产业,以花样多样的畜牧产品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增加优质、安全、环保的畜牧产品和旅游业保障等有效供给,以满足我县不同群体不断升级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言而喻动物食品的消费必须转型升级为安全、环保的,而此类升级必须依靠畜牧业发展转型的升级,而畜牧业的发展转型又依托多专业的自然融合。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各行业呈现出多专业组合,才能顺利完成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并朝着安全、健康、环保的方向发展。

2 现代特色畜牧业是发展我县生态旅游的重要前提

现代特色畜牧业是在适宜生态环境下,采用标准化生产方式符合生态规律,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消费者需求规律具有鲜明地方区域特色 、营养特色等健康的动植物食品如同黄龙生态旅游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黄龙山区是贫困县,但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生态畜牧业可培育成为黄龙精准扶贫和快速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同时要调整粮耗污染型畜牧业发展结构,转变粗放的畜牧业发展方式,依靠 畜牧业发展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绿色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渴望旅游消费升级群主要在城市。这些人的生活状况是工作有保障。但生活在城里成天面临吸收的污染空气,食用的有污染的食品而黄龙山区的优点是空气新鲜、环境优美、远离污染,食品安全健康。缺点是交通不便产业落后,收入低下,现代特色畜牧业就是优势互补,让城市游客花钱购买山区的贫困农民生产的绿色畜产品这样既能满足城市吃绿色放心健康畜产品的问题,有解决了山区贫困农民收入的问题。

3 黄龙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应具备的条件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安全型的畜牧业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健康环保型畜牧业,建设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型畜牧业。黄龙生态畜牧业的转型应该是生态型畜牧业与良种业、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安全化、市场化、优质化、高效化和持续发展化有机结合。生态畜牧业要以森林生态放养,果园生态、围栏和动物循环农业养殖为主的“天然富氧运动,食草补饲防疫设施机械信息”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基本要求,有让畜禽回归自然,充分运动,才能提高动物机体免疫能力才能生产健康产畜产品,逐步推广优质牧草如:菌草等青粗饲料饲喂畜禽,不仅极大节约粮食可保证畜产品的安全性。设施机械信息以经济实惠的原则给畜禽提供简易方便,实用的养殖设施同时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物力和资源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目的。通过推广这种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县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为我县生态旅游提供的安全、健康、环保的动物产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通过上山,进沟,入林发展规模化生态型绿色畜牧业,最大限度的防范疫病风险,保证动物食品的质量安全,动物食品的主要来源于草食动物,以草为主的饲养方式生产的牛羊肉、牛羊奶和生态放养猪,鸡、鸡蛋等,生态放养的中华蜂蜜。

4 培育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兴办家庭牧场是顺利实施生态畜牧业的技术保障

篇8

1、农业经济趋于平稳。1月-6月,农林牧渔预计实现增加值达到11550万元,同比增长6%。其中,种植业实现增加值3000万元,畜牧业增加值8550万元。

(1)农作物旱情得到有效缓解,棚室果蔬生产、观光农业等总体趋势较好,棚室果蔬产量达到14350吨,产值约6500万元。

(2)畜牧业由于育肥猪销售价格走低以及生鲜乳价格下调、饲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导致发展放缓,1-6月份全区奶牛存栏4845头,较去年同期增长0.9%;出栏肉牛、生猪、羊、家禽各3510头、26558头、8650只、8.15万只,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分别是18.3%、10.1%、3.5%、6.5%。总计产奶9800吨、肉类4430吨、蛋类610吨,与去年同期增长幅度分别是0.82%、5.9%、5.35%;1月-6月,产鱼约453吨,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较小,影响微弱。

2、规上农产品企业考核指标。大庆市华洋数码彩印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1-6月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805.8万元,同比去年增速75%,预计全市排名第三。

3、下步工作打算。一是抓好田间管理,做好种植业保险,保障大田稳产丰收。二是抓好棚室秋茬移载,为果蔬反季节销售做好准备。三是抓好奶牛、肉牛标准化生产,扩大规模养殖,增加牛的存栏和产品产量。四是调整牛群结构比例,培育优良品种,增加产能。五是抓好鸵鸟、狐貉等色养殖,扩大养殖规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