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8篇

时间:2023-09-28 15:27: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明辨善思;践行活用;素质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41

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已是必然,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越早越好,因此,初中化学教学应特别要注意素质教育方面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利用课本资源,灵活性、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较为丰富,认真抓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也可提高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

一、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强调观察、实验、思考、理解、应用一整套环节。但观察和分析是最简便易行的,且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分析问题。

例如:在课堂探究实验中,课本展示了用红磷燃烧来探究的三大实验,如图1。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氧气,导致水倒吸入集气瓶约占剩余体积的1/5,分析得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约占1/5的事实;利用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得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生成的物质总质量,得出所有化学反应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事实;比较铜片上的白磷、红磷,热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的现象,分析得出可燃物燃烧必须三个条件共存的事实。

通过课本的探究实验可以使学生认真观察现象,灵活运用化学原理解决问题,起到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

二、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化学课本中对学生实验十分重视,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初中化学三大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粗盐提纯的实验(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学会了各种化学仪器的使用,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得到新的物质,掌握了研究化学的过程与方法。

课本中还安排一些家庭小实验,利用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诱发其创造力。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探究鸡蛋壳的成分、探究铁钉锈蚀条件、自制明矾晶体、自制汽水、自制酸碱指示剂等等。让学生感到化学世界妙趣横生、实验成功后的兴奋,往往会出现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等,起到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作用

三、培养辩证分析的能力

初中化学课本中有许多辩证的观点渗入教材,学生可以从中学习用辩证观点分析问题。

例如:酸、碱、盐的溶解性,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溶于水、有些物质微溶于水、有些物质难溶于水。而且在同种的溶剂中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的溶剂中同种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同一物质在同种溶剂中,在不同的温度下,其溶解度也不同,有些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有些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因此,描述物质溶解性,一定要看清楚前提条件。

四、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开放性教学 有效策略应用 实践与探寻

在学校教育中,开放性教学模式凭借先进独特的优势功能脱颖而出,日益赢得广大师生的认可、青睐和推崇,并已成为一种流行性时尚和不可逆转的发展之势。所谓“开放性”,针对传统“封闭型”而提出来,就是指在教师主导作用调控下,以最广泛化内容、最多样化形式、最自由化空间,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和发展自我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性内涵应理解为“解除”教师对学生的“封锁、禁令、限制”,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自由度自然回归到学生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见多识广、多导多学”中赢得最大化教学效应。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活动呢?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1、在情趣化教学中有效实施开放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未曾谋识的新颖学科,要想让两者相互亲近甚至拥抱起来,教师要善于把化学的神奇面展示出来,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充分发挥寓教于乐、引人入胜的效果。比如,卫生球是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若把它投放到含有醋酸和小苏打的水溶液杯子里,刚开始沉睡在杯底,可过一会儿它上下跳动,好象癫狂症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经过化学反应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许多小气泡粘附在杯底、杯壁和卫生球全身。由于二氧化碳比水轻所以要往水面上升,当卫生球所粘气泡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象溺水者拉到了救生圈一样直往上升;而当卫生球升到水面时所受的压力减小,所附小气泡破裂后,卫生球恢复了原来比重,也就失去了“救生圈”又沉回杯底。如此循环往复,也就形成了“不安定的卫生球”现象。诸如此类的情趣化学现象,能为初学者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

2、在生活化教学中有效实施开放策略。如上文所述,化学知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两者之间就如同科技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既来源于后者,又服务于后者。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活化课程活动,既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又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强化他们的课程学习意志。如生活中的“明矾净水”现象:明矾又称白矾,化学名称叫硫酸钾铝,它的净水功能主要是依靠“铝离子水解”来实施的。再如“不用电的灯泡发光”现象:这种特制灯泡里装有镁条和浓硫酸,由于后者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尤其遇到一些金属更能显现出强大的氧化本领,而金属镁的氧化点又很低,所以两者相遇就会在灯泡里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温度急剧上升,因镁条烧得火旺而亮堂起来。还有“白糖变黑雪”“小木炭跳舞”“石灰煮鸡蛋”等生活现象,无一不是与化学反应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善于链接生活开展教学,则能帮助学生解决许多“欲求通、而未果”的悬念。

3、在实验性教学中有效实施开放策略。化学是一门坚持以各类实验为良好支撑的应用性学科。尤其对于初中化学来说,无论理论知识的学习讨论还是课内外的课程性质实践,都注重强调借助动手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既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对新课程素质教学活动作出一种正确的导向与引领。课改教材中多以“动手做实验”“探究与讨论”等栏目来取代以往的许多演示实验,就足以能够说明这样的道理。其实只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动手多做一些操作实验并非难事。比如“CO2溶于水”实验。打开一瓶汽水,可以发现有大量的CO2溢出来。那么如何让学生亲手做着这种实验呢?可引导学生用一次性注射器先抽取一定量的水,接着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然后通过注射器活塞运动来开展CO2溶于水的实验。结果发现:当压强增大时,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就会增加;反之当压强减小时,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则减少。此外,还有丰富多元的课外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等,都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手脑联动能力。

4、在科技型教学中有效实施开放策略。由于受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化学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毒性较大、缺少安全保障、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之类的化学实验,只能依靠教师的口头语言来艰难描述,即使有结构类模型使用起来又很不方便。自从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登堂入室以来,以其图文并茂、音像和谐、储藏海量、动静自如、快慢有致和操作便捷等优势,为各类课程活动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尤其对于一些技术难度较高、难以实际操作、安全隐患较大且不易控制之类的化学实验,多媒体技术对此都可引刃而解。比如,上文所说的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实验,可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来生动形象地直观演示出来,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再如,对于一些教学重难点内容和容易出错的化学实验,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快放、定格、缓放”功能自由选择,或者模拟错误实验的结构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错误操作的危险性,并将正确性操作予以演示,从而帮助学生在认真观察和正误对比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总之,开放性教学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的发展性课题。其最根本目的不在于知识传授方面的如何先进,而是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我们应竭尽智慧与力量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之。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 化学 复习 误区 对策

一、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的现状与寻因

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中占绝对比例的两种常见现象:一种是一讲到底,即教师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按照事先梳理的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与结构,进行地毯式扫描讲解;另一种是以练代讲,即以习题训练为主要方式,以练习卷与讲义为主要载体,进行题海鏖战。在访谈中,教师也坦承:化学总复习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心中永远的痛:既安于现状,又囿于现状,且苦于现状,而质量与效益就悄悄流逝于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现状中。

那么,这种现状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不妨将总复习课与新授课进行对比以了解其中的原因。(1)就课型而言,总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非常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非常详实的学习任务,而且也不如新授课般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比较完整的案例以及比较深刻的认知;而且,总复习课位于单元、期中以及期末等各种复习课之后,此时,许多教师已有黔驴技穷之感,觉得讲无可讲、言无可言,因此便易采取简单处理的方法;(2)就学生而言,总复习课不如新授课般新奇、有趣,令人充满期待、意外与惊奇,也不如新授课般有众多的实验与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及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如果再长时间浸泡于简单思考、机械操练的课堂更易使他们被枯燥、乏味、无聊的感觉吞噬了学习的热情与耐心,而显然,学生在这些感受之下的外显行为又会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更导致应付性教学。(3)就教师而言,与新授课相比,总复习课更多、更激烈地挑战着教师的包括化学知识结构,对化学课程的理解与对化学教材的领悟,以及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的综合教学素养。而这些综合素养如果有所欠缺,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就会感觉手足无措、无所适丛,也就不可能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有理性地去实践总复习教学。(4)就学生差异而言,总复习教学开始之前,学生的两极分化已经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学生素质本就参差不齐的一般初中校,学生群体差别壁垒分明,在统一的时间段,如何才能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呢?(5)就研究动力而言,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压力,学生的发展、家长的期望、学校的要求、自我责任感给教师带来诸多的压力,这种压力如果不能很好转化为动力,就会破坏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愿望并制约和束缚教师实践改革的手脚,从而使得教师或安于现状,或导致教师关于总复习教学的研究不广泛、不深入、不细致、不系统。

二、应对策略

1.计划详实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规划即将进行的总复习教学是常规而又极为重要的工作。但正是其所具有的常规性使得该项工作逐渐流于形式,所制定出来的计划亦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却忽视了教学的实际进程,忽略了教学的情景特征,更遗忘了“岁岁年年人不同”,因而其对总复习教学工作所具有的规划、指导、调整、提效等价值完全没有得到体现。究竟该制订一份怎样的复习计划呢?笔者认为:一份好的复习计划至少应该是“详实”的。具体而言,“详”是指总复习计划不仅必须列出复习的各阶段、时限与内容,而且应对各阶段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知识类型、知识特点、学习的重点与易错点、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以及辅助教学手段等作出适当的规划与建议。

2.情境日常化。

情境日常化包含2层意思:其一,应使创设学习情景成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日常意识与行为;其二,应注重情境的生活性,使学生日常生活视线中的场景、事件与问题成为情景创设的重要来源。为此,教师应经常从以下方面审视与反思:本节课我创设了几个情境、几种情境?这些情境以前使用过吗?使用这些情境的方法恰当吗?学生对这些情境的反应是我所渴求的吗?

例如,在复习“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燃烧、爆炸与自行车生锈以及食物腐烂这些现象之间是否有有什么联系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呢?请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阐述。学生已经学习过这些内容,但是却很少把其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与思考,但是要清晰地解释这个问题,必然要将这些分布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综合考虑,从而加深了对以上这些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3.内容整合化(主题化)

为了适应目前中考试题改革的走向,提高学生阅读与分析、综合运用知识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了避免学生过于熟悉的复习内容(章节知识)与复习方式(单元复习),能着眼于课程标准之中、凌驾于化学教材之上、跳出心智模式的限制、摆脱教学惯性的束缚,或按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相关性,或按照问题解决的模式,将复习内容打乱重整,是值得尝试的一项有效策略。

如以“食盐中的化学”为主题,可以复习与物质的微观组成、溶液等相关的基本概念、盐类的化学性质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与食盐的提纯相关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与简单设计。再如以“探究爆炸盐”为主题,可以复习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与要求、碳酸钠与双氧水的化学性质、气体的制取方法等内容。

4.手段丰富化

课堂教学的活泼与有效自然也离不开教学手段的设计与使用,丰富多采的手段任何时候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1)巧用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实验也是促进化学教学的有效手段。可是,笔者所观察到的总复习课有许多已经没有了实验的踪迹,甚至是关于化学实验的专题――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与检验等都是看不到仪器与药品的影子的。而事实上,即使是一个小实验,只要运用的时机与方法恰当,也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复习燃烧条件时,做个“海底火山”的小实验;在复习浓硫酸性质时,做个“魔棒点灯”的小实验;在复习干冰的性质与用途时,做个“云蒸霞蔚”与“干冰吹泡泡”的小实验无疑都能引爆课堂氛围。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

化学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化学中很多知识都是理论性较强的,但是化学知识和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但是,很多化学教师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实际的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在有限的课堂中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传授给学生,通常应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缺少学生分析与理解的时间,教师对于化学教学的讲解也依赖于教学课本,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生活化教学。

一、创设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意义

创建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提高教学水平与效率,通过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融合进行教学,将抽象、复杂的化学知识直观化,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轻松理解化学知识,强化学生认知,提高学生学习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核心素养。创建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还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完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动能性。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很多初中化学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依然根深蒂固,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习惯制定教学目标,采用“一言堂”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并且在课堂中讲解的教学内容往往和应试考试的知识与技巧有关,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以及应用能力。初中生面临中考的学习压力,课程安排十分紧张,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容易让学生厌倦、疲惫,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会日益下降。所以,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需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化学教学课本中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单一

就目前我国化学教学现状而言,化学教师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技巧的培养,在教师授课结束后,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一般都会为学生布置很多的练习题,让学生趁热打铁,巩固学生当堂所讲的知识点,但向为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还会让学生感到疲惫、厌倦。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由于教师教学过于照本宣科,实际生活与教学相脱节,课堂气氛死板,缺乏生机,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三)没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化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化学知识,在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生活中常见的教学资源,比如铁锈现象、明矾能够净水,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学科,学生认知不足、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性,以及学生学习状况,拓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求知欲,不应该只依赖于课本教材,这样会丧失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创设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的关键,只有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动力,因此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更自主地参与到生活化学习之中。想要在生活化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必须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让教学更有亲切感。如何引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自主性,具体教学措施如下:第一,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初中化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采用生活化教学形式,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带入实际的化学课堂之中,让生活常见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相融合,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关于化学的知识,比如,活性炭、木炭可以用于制糖工业和防毒面具中的滤毒罐,金刚石是用于制钻石、钻探机的钻头等,这些都属于化学知识,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初中化学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将生活术语科学引入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教师在备课时,会提前制作教学方案,在制作过程中,要把生活中的化学术语融合到教案里面,让教学更加接地气,增加学生探究欲望。

(二)利用科学技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舒适的教学氛围,具体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很多化学实验操作难度大,操作流程复杂,并且危险系数大,这时候就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化学知识,比如钠、钾、白磷、红磷都是易燃品,氯酸钾、硝酸钾、高锰酸价是易燃品,与淀粉混合会发生爆炸,氯化钡、氨气、硫酸铜毒性大,在实验室和教学中操作有关的实验,危险系数较大,为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观察实验中发生的实验现象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化学知识,加深学生理解,减轻学习困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在化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分子与原子”相关化学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化学实验的真实过程或者相关图像,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快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有趣味性的化学课堂,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成长与学习。第三,多媒体技术能够化繁为简,在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课件时,可以从各方面、角度向学生演示实验的具体细节,还能够节省学习时间,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创造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比如在让学生学习“质能守恒定律”这一课的概念原理课时,教材课本中的化学知识理论性知识过多,单纯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能够化繁为简,将教学内容具象化,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轻松掌握相关化学知识。

(三)结合社会热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我国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时代,在信息化背景下,化学教学也要跟上时展潮流,做到与时俱进,不应该完全依赖于课本教学内容,要将教学内容和社会时事热点进行有机结合,进行辅助教学。或者讲述趣味性故事,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燃烧与灭火”这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讲解《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故事片段,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搞得落荒而逃,使用燃烧的三个条件回答以下问题,周瑜使用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够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什么?为学生创建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四)合理布置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能力

布置课外作业,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能够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作业布置环节,合理并科学地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对课堂中讲解的化学重点内容进行充分消化并吸收,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合理控制作业量,不能布置过多,太多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疲惫,应该劳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学习与成长,而太少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和其他文化课程教师相互配合,对学生课外作业进行科学的配比布置,强化学生认知,开阔学生眼界。最后,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化学任务,并不能够按照传统的作业模式进行布置,在布置作业时,不能只让学生不断地练习习题,还要让学生在生活与大自然中感悟,完成作业,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科学地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自主动能性。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在教师为学生讲解完本课的知识以后,教师除了要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理论知识,还要为学生布置实践性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器,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化学能力。

(五)联系日常生活情境,提出生活化化学问题

化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运用课堂所学化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作用,通过教师的科学的引导,将化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向学生提出生活化化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生活,并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化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里许多现象都和化学脱离不了关系,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并起到引导作用,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认知,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增强学习兴趣。为学生解开化学谜团,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自主研究与学习,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想象力与创新力,还能够促使学生对化学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化学课本中的生活素材,优化学生思维模式,能够活学活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课本,创建生活化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课时,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现象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运用“冰川融化”“地球变暖”“温室效应”的话题,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让学生了解碳酸根的物质和相应的酸反应能够生成二氧化碳,提高学生利用生活常识的化学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化学教学也迎来了巨大挑战,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沉浸在化学知识的探索之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首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为学生创建良好情境,加深学生认知,开阔学生眼界,引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科学技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合理布置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光发.浅谈初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8(29).

[2]苏丽芳.初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J].黑河教育,2016(4).

[3]马丽玲.关于初中化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中华少年,2019(19).

篇5

【关键词】第一节课;魔术;兴趣;学习小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节课内容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有很多概念、理论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他们只会“看热闹”不懂得“看门道”,学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系统的接触过化学,可能只是在某些方面曾经产生过化学的火花,因此在本节课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化学对我们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

达尔文在自传中写到:“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主动而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化学是九年级的一门新课程,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树立信心,确定目标是开学第一课的重要任务。担任九年级化学十几年的教学,每每新的一届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我都很注重上好化学课的第一节课,往往第一节课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如下是我对上好第一节课的思考。

一、“魔术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课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呢?“魔术表演” 其实魔术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的艺术,与自然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的结晶,涉及到化学知识,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动手动脑,魔术成为了他们课余时间津津乐道的话题。所以第一节课中我首先为学生表演的是魔术:

(1)“魔棒点灯”,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不用火柴、打火机,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为什么呢?学生十分好奇,急于知道原因,但这时先不要对学生解释,先卖个关子。

(2)指导学生表演“清水变牛奶”,取3个装有水的杯子,把中间杯子里的水倒入左边的杯子中,这杯水立刻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接着,把右边杯中的水也倒入左边杯子中,转眼间,一杯牛奶又变成了一杯清清的水!原理:中间杯子中装的是石灰水,而左边杯中装的是明矾水,石灰水与明矾水起反应,生成一种白色乳状沉淀,看上去好像是一杯牛奶。而右边杯子里是盐酸,白色乳状沉淀物遇酸溶解,所以“牛奶”又变成了“清水”。原来这些“魔术”学生也能表演,而不是教师有“魔法”。

通过教师的“魔术表演”、指导学生完成的“魔术表演”。这时候教师解释这些“魔术”的原理实际是化学反应而不是什么“魔法”掌握了原理和方法大家都可以表演,可以在接下来的文艺晚会中表演。在以后的化学知识学习中可可以不断接触有关的“化学魔术”及其原理,只要认真学习你也可以成为一个魔术家,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二、化学与生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激发起大脑中对原有或已学过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并创造性地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好奇、记忆和情感,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通过看一些趣的化学视频、与生活相关的化学视频让了解到原来生活中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化学、化学离不开化学,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如我在九年级化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节课中,让学生观看视频《走进化学世界》,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例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包括刷牙、上学等)讲起,说明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的社会价值:

化学的科学价值:

三、化学学习小组的成立

根据生本教育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分好学习小组,定好小组组长,小组4人为一组,学生每组分配时男女均衡、动静结合、优生中等生、差生搭配均匀。学习小组可以系统地利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多边互动作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它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节化学课中,利用班干部、化学科代表分好学习小组,在以后的化学实验操作中都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让学习小组的成员共同学习、共同进退。在化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而且经常利用一些活动,如指导组长帮助组员巩固新知识,互相检查作业;合作做一个实验报告,实施各小组之间的比赛等等。通过这样相互之间的协作活动,使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帮助和提高,如化学竞赛中,如认识从初中化学常用仪器,抽取若干仪器让学生蒙住双眼,用手来摸,能说的最快、最全、最准的为优胜者。小组合作氛围很浓厚,一些沉默寡言、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受到组内其他成员学的影响也积极回答和参与活动,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常用实验仪器的认识。

四、精心设计课后作业,提高学的学习兴趣

作业的布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的延续,精心地设计的作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作业中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化学第一节课的作业设计不能太复杂和单调,作业要结合生活和提到高W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这节课中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你所学、所知道的化学知识写一个有关化学的小故事。下节课每小组派一位同学进行讲故事比赛,并进行小组评比,这节课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都很热情参与。

总之,上好《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九年级化学第一节课,提高学生对化学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怎样上好第一节课,这只是我在化学教学中的一些浅见。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篇6

关键词:水的净化;视频素材;设计意图;教学感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7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25

2015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为了上好“水的净化”这节课,市区教研员及同仁给了我很大帮助,教学设计几经易稿,一次磨课中,市区教研员提议从野外求生引入,这就让我想到了目前风靡全球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荒野求生”,主人公贝尔在野外求生的过程中,利用了各种净水方法获得饮用水,而这些视频素材正是本节课所需要的。我从实际出发,将贝尔的净水视频进行了编辑,巧妙地用其将这节课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实授效果也非常好。以下是我对“水的净化”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感悟。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突出科学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敢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充分挖掘贝尔“荒野求生”的视频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学生由课本知识引向生活实际。围绕水的净化,创设系列“水” 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健康的生活观念,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设计及过程

1. 环节一:视频中感悟水的净化:沉降

[如何生存]

师:展示贝尔图片,引出 “荒野求生”视频:贝尔野外求生的片段。

生:学生观看视频,引发置身野外如何生存?

经过交流讨论,同学们认为水对人的生存最为重要!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让学生观看“荒野求生”视频,引出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这样创设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如何得到干净的饮用水。

[解决水源]

师:我们在野外能找到哪些水源呢?

生:河水、露水、海水、雨水等等。

师:我们在野外能找到的水源很多,荒野求生主人翁贝尔,他又为我们找到什么样的水源?引出视频:贝尔收集山上流下来的浑浊的水。

[简易处理]

师:从山上流下来的这杯泥沙水,我想任何人都不会直接饮用,所以我们就要对它进行净化。你能否找到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对它进行净化呢?

生:找出很多方法,讨论得出“静置”是最简单的方法。

师:静置一段时间的泥沙水,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澄清呢?

生:只能沉降一些大颗粒,水中还有很多小颗粒。

师:如何加快小颗粒的沉降呢?

[源于生活]

师:以前,没有自来水的农村,暴雨过后的河水很浑浊,老百姓急需饮用水,怎么办呢?引出视频:祖辈、父辈用明矾净水。

[沉降净水]

师:水中看到了什么?

生:白色胶状物。

师:这种白色胶状物就是明矾溶到水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物质,吸附了水中小颗粒形成大颗粒而沉降,这种净水方法称为吸附沉降。

设计意图:在明矾净水的教学中,现成的教学视频素材和演示实验效果都不是太好,我尝试拍一段过去我们祖辈父辈的明矾净水视频,用大块的明矾在盛有浑浊水的大水缸内壁摩擦,再静置一段时间后,水清澈了许多。视频效果非常好!这段视频,可以直接明了的让学生较好的了解明矾净水的全过程,能够清楚地比较明矾净水前后的差异,让学生在思考和争议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 环节二:视频中感悟水的净化:过滤

[随身布袋]

师:刚才我们通过沉降的方法将浑浊的泥沙水进行了净化,贝尔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净化水的呢?引出视频:贝尔利用布袋净水。

生:过滤。

师:贝尔用什么过滤的,布袋在过滤中起到什么作用?

生:总结出过滤的定义。

[生活联想]

师:日常生活中的过滤器有哪些?

生: 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筛子、纱布、渔网、茶叶漏、漏勺等生活中的过滤器。

师: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小孔。

师:孔径越小,分离出的固体越小,实验室中的滤纸(展示滤纸),它也具有像贝尔布袋一样的功能,它表面的孔径更小,只有几十微米。

设计意图:过滤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教学和突破,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最后我通过贝尔用布袋净水视频,引出过滤,从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过滤操作。通过贝尔的过滤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过滤,从而能够顺理成章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过滤,为后面实验室过滤操作的引入埋下良好的伏笔。

[规范操作]

师:那如何利用滤纸来过滤呢?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像漏勺一样的过滤器。

生:同学们尝试着利用桌面上的滤纸和漏斗等材料制作一个过滤器。

师:过滤器制作好了,下面就看如何操作?

如何利用刚制作好的过滤器来对桌面上的这杯经过静置的泥沙水进行过滤呢?过滤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过滤微视频。

生:同学们观看视频,思考“你会这样过滤吗?”

学生总结,说出视频中的错误,整理总结过滤的注意点。

同学们动手操作,分工合作,兴致勃勃,忙得不亦乐乎!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段视频,通过观看其他初三学生过滤操作的视频(这些操作是在教师没有正确示范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的),让学生进行反思、评价和交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警示自己在过滤操作的过程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较以前先示范或讲解后再动手练习的方式相比,更易唤起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兴趣。

学生在实际操作时,遇到困难,相互探讨,合作探究,实现了“做中学”。

在探究遇到阻碍时,老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实现了“做中教”。

3. 环节三:视频中感悟水的净化:吸附、煮沸

[异味有色]

生:每一组将过滤后的液体与原来比较,进行展示。学生发现都澄清透明了,但过滤下来的水有的还有颜色、气味。

师:不溶物到哪儿了?

生:同学们找出不溶物的去向,都留在了滤纸上。

师: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而颜色、气味却没有除去,为什么?

生:总结得出过滤是不能过滤掉像颜色、气味这些可溶性杂质。

[吸附净化]

师:贝尔在野外生存时,也经常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处理的。引出视频:贝尔是如何除去水中的颜色和气味?

师:演示实验,仿照贝尔自制一套装置,颜色和气味真的能除去吗?

生:学生参与到我的实验中,将有颜色、有气味的水倒入到我自制的装置中。

师:装置的夹层中放的是黑色的木炭,木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常用来除去色素和异味等。生活中也常用吸附效果更好的活性炭,防毒面具、净水器也都用到了活性炭。

设计意图:通过贝尔利用木炭去除颜色,引入吸附净水法。在这里我利用注射器设计了一套简易活性炭净水装置,具有现象明显便于控制、时间短等优点,通过演示实验进而让学生认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深度净化]

师:吸附过的水,聪明的贝尔会去直接喝吗?

生:不会,还有很多细菌病毒。

师: 他会怎么做?

生:煮沸。

师:今天我带来了类似贝尔烧水的水壶。

生:学生摸水壶的内壁。

师:内壁有什么?这些水垢哪来的?

那是因为贝尔烧的天然水中,很多都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物质,经过煮沸,会产生难溶的钙镁物质(沉淀),从而形成水垢。

[认识硬水]

生:总结硬水、软水的定义。

师:锅炉用水如果硬度高,结垢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生活中我们也不能长期饮用硬水,不然会对健康不利。

师:既然硬水有这么多的害处,那硬水如何转化为软水呢?

生:煮沸(引导学生,软化方法也就是减少水中的钙镁物质含量)。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瓶井水,它是硬水吗?我们该如何简单地检验呢?

生: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使用肥皂水。

师:演示实验,等量的井水和蒸馏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

生:观察现象,得出软、硬水的简单区别方法。

师:平时洗衣服时,用硬水好,还是用软水好?

生:软水,这样不仅浪费肥皂,时间长了,还会使衣服发硬。

4. 环节四:视频中感悟水的净化:蒸馏(蒸发)

[海水应用]

师:前面,贝尔为我们找到的都是淡水,如果野外生存是在一个孤僻的海岛上,又如何得到饮用的淡水呢?

生:蒸发海水等,引出视频:贝尔如何将海水净化为淡水。

设计意图:实验室的蒸馏操作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用的很少,耗时且耗能,这里我通过贝尔的海水蒸发引出蒸馏,让学生从贝尔蒸发海水的操作中感悟蒸馏的原理。

[自然界水循环]

师:除了蒸发海水,我们还有哪些途径得到淡水呢?

生:收集雨水。

设计意图:收集雨水,让学生从自然界的水循环角度,认识物质的守恒观。

[规模生产]

师:不一样的水源,采用的净水方法也不一样,那同学们能不能依据本节课所学的净水方法,当一次水厂技术员,完善一下某地区自来水水厂的净水过程呢?

生: 分组完善某地区自来水水厂的净水过程,并展示。

师:自来水的生产为什么这么复杂?

生: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活动,进行展示,说明理由,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本节课已学的净水方法,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从中让学生明白洁净的水来之不易,平时我们要节约用水,树立环保意识。

5. 环节五: 升华主题

水的净化

沉降需要静置

过滤面对分离

人生其实也是一场净化

沉淀阅历

过滤浮华

6. 环节六: 课外实践

课后请同学们自制一套净水装置,为下一次的野外探险做好准备。

三、教学感悟

1.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有逻辑性

好的课堂设计要有逻辑性,分暗线和明线,暗线包括知识内在关系(知识线)以及学生思维碰撞(自构线),而明线包括教师主导意识(问题线)以及学生认知途径(活动线)。

本节课打破常规新授课的模式,精心设计情境,通过贝尔野外净水的视频素材,将教师的主导意识(问题线)和学生的认知途径(活动线)巧妙地串联起来,让学生真正感悟水的净化。

本节课的问题线的设计是这样的:

而本节课的活动线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线1―沉降:如何生存解决水源简易处理源于生活沉降净水

活动线2―过滤:随身布包生活联想规范操作

活动线3―吸附、煮沸:异味有色吸附净化深度净化认识硬水

活动线4―蒸馏(蒸发)循环:海水应用自然界水循环规模生产

2. 课堂设计的角度要有目的性

课堂设计的角度要有目的性,本节课通过视频素材的巧妙串联,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为何学、何学之、学何为?

(1) 知识价值的角度:为何学?

为什么要学习“水的净化”本节课从生存底线、生活质量、生产需要入手,让学生掌握净水方法到合理使用净水方法,从而认识水资源循环的价值。

(2) 学习方式的角度:何学之?

怎样学习“水的净化”本节课以贝尔作为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活动作为生长点,学生需求作为认知点,从知识主线、问题引线、活动串线、认知结线四个角度构建了整节课堂,让学生知道如何便捷简易地进行水的净化,以及如何大规模地净化水(自来水的生产)。

(3)学习发展的角度:学何为?

学习“水的净化”有什么价值呢?本节课通过合理选择净水方法,理解水的不同需要,让学生养成资源开发意识,科学耗能观念,激发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情感。从而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懂得水的净化、实验探究、绿色应用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中职化学 初中化学 衔接

在课程改革冲击波的冲击下,不仅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且教学模式也由原本的单一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我是一位中职化学教师,仅从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方面,谈谈自己对于新一轮的中职课程改革后的中职化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化学世界的奥秘,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在联系生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它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初中和中职学生来说,实验和“魔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那充满想象的实验激起了多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让无数的学生都痴迷在化学实验的魅力下。因此在初中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作为中职化学教师,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这点优势,上课尽量设计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将抽象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初中课改下的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实验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这与新一轮中职课改的要求是很相似的。

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的“授”和学生的“受”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自主实验和学生的直接接受为主,部分教师甚至不做实验,直接引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学生跟着抄写下来,回去后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做实验的是老师,讲课的是老师,知道现象的实际上也是老师,得出结论的还是老师,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动手的机会,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这种接受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丧失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将化学与文科等同起来,认为这也是一门靠背出成绩的学科,一段时间之后,不少学生就开始对化学失去兴趣,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就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正处在好动的年龄,他们对一门新的学科和实验是充满好奇心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对于实验现象,干巴巴地讲解和生硬地强迫他们去记忆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有演示实验的话,按他们的话说――看着就觉得好玩,而且对于实验,好动的他们绝不希望仅仅是充当观众,他们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动手试试,亲身体验实验成功的那种乐趣。这一点从平时的教学中是可以发现的。以上的情况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所以我在化学的第一节课上都会强调以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除了几个比较危险的外,其余的都让他们自己举手上来做。因为这些实验我们每年都重复做,有些教师都懒得做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实验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每个实验都充满了神秘感,让他们做,效果就不同了。在课堂的演示实验中,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那种期待、那种怕被其他同学抢先的表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经过一番实践后所得出的现象和结论,其可信度和印象肯定是机械式的讲授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作为新一轮中职课改实施者的教师,我们应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要为了多省下几分钟赶进度而省略掉实验不做,否则实验就失去魅力了。相反,应该以演示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为主,能演示尽量演示,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使我们的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这样也才能与初中课改的要求一致。

二、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除了结合实验外,还应结合学科特点,多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相关的生活经验加以引导、强化,同时应注意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初中课改的要求之一就是――知识点尽量能够贴近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这与新一轮中职课改的要求也相当一致。对于一门学科,学生最常提的问题就是:学了有什么用?很显然他们还没有把学科和生活相联系。对于化学学科而言,生活中处处是化学,对于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学生都略有所闻,比如:什么是白色污染,生活中的钢铁为什么容易生锈,“公害”,煤矿瓦斯爆炸,等等。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和经常听说的,但是对于接触化学不久的学生来说,一句“为什么”就可以把他们难倒,他们似懂非懂,想解释可是又解释不出来。此时强烈的好奇心理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异常高昂,他们迫切希望能学好化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这些资源,多搜集和寻找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现象,让学生明白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学《糖类》这一节,在探究糖及其结构和性质的时候,我由生活经验引入,首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称之为“糖”?接着深入引导学生思考:何为碳水化合物?再引入糖与生命的关系。这样不知不觉中“糖及其结构和性质”就已印入学生的脑海中。又如在教学《有机物》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联系初中《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加以展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教学《溶液》时,教师可与初中的《电解质溶液》相联系,同时可利用生活例子――酸性土壤的改良,治疗胃酸过多为什么可以服用斯达舒或胃舒平;对于《胶体溶液》可提出:明矾为什么可以澄清浑浊的饮用水?对于《三大物质》可提出:怎样吃才能更好地促进身体健康,膳食平衡?每堂新课教师都应尽量去搜寻与生活相关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今天学的并不是纯粹在应付考试,而是在应用于生活。我也发现学生很喜欢上这种课,特别是后进生,对于他们而言,如果知识点和生活不相联系,即便是重点的知识,他们瞧也不瞧一眼,所以先上完知识点后再让学生去回答刚才课前提出的问题,这时候那些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就小意思了,大家很踊跃地举手,都想把刚才想说又说不出的那些话给发泄出来,一人回答了,另外一个人觉得还不全面,还想补充……全班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之中。联系生活,应用于生活现象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乐趣,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当然,教师在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找找生活中类似的化学现象,举一反三,并逆向思维,反思生活中另类的生活现象。

生活的化学现象都是取之于“民”的,但是教师的个人搜集和全班级的学生搜集相比,显然后者更有优势,所以教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借鉴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能搜集问题,而且在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的时候,对于某些重点知识,逆向思维可起到加深和强化学生印象的效果。

三、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课堂实验外,还可将实验延伸到课堂外,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一部分,将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才是课改最终的要求和最终的方向,新一轮中职课改也与此类似,但更倾向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中职化学教学也应与初中化学教学有机衔接。因此要让化学服务于生活,就要保证学生学好全部的化学知识;而要保证学生学好全部的化学知识,就要保持学生不是只对实验产生兴趣,而是要对全部知识都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否则一旦碰到没有实验的微观抽象知识,那就没有人想学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物质,开发家庭小实验,学生对课外的实验兴趣是很浓的。例如探究生石灰(食品中的小包干燥剂)和水反应的实验,用不同颜色的花提取色素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水果电池,自己配置缓冲溶液并检验它效果氮肥中含氮量的测定,蛋白质性质的检验,等等。对于抽象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知识,则可布置学生回去自制分子、原子结构的模型或模型图,使抽象知识直观化,这些课外小实验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举办化学晚会、化学魔术表演、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学习园地等活动,这些课外延伸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做学习主人的乐趣,它们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其功不可没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想学、乐学。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后初中化学教学如何与新一轮中职化学课改相衔接的几点看法,我将在各位同仁的教导下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更有效地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3]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2009.

[4]罗红.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初探.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5]惠文伟.农村中学课堂探究活动模式的探讨.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6]谭欣.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7]齐主编.化学农林牧鱼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6月,第一版.

[8]张龙主编.化学通用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第一版.

篇8

一、多媒体在农村学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进入化学世界学习化学知识起到启蒙的作用。而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有比较强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渲染气氛,利用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直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更容易更快速地接受知识。如,初中化学教科书的第二单元《空气》的教学中,在开始新课之前为了使学生对空气有直观的感受,可以先播放一些优美的图片或图像,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环境是离不开清新的空气的,既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重要,又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再如《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为了渲染气氛,可以在上课之前播放燧木取火的图片,一些利用燃烧的图片以及火灾现场的视频,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利用不当可能会引起火灾,再次认识到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事物。在第二单元课题4《水的净化》一课中播放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我国西北贫困农村明矾净水的录像,激发了学生探究净水方法的热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新颖性、趣味性,调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一直处于最佳状态,调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2.帮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人们认识事物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一般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理性要求比较高,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讲解清楚。如“物质构成的奥秘”这部分内容,涉及的主要是微观世界的知识,学生比较难想象,教师也很难讲清楚,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的图片或图像,播放电解水以及氧化汞分解的模拟动画视频,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又可以使微观变宏观,使虚的变实在,使复杂的变简单,使抽象的变具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突破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可以帮助完成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最根本的手段,许多化学知识、概念、规律的阐述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时间、实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实验难以完成或者现象不明显,如果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视频、音频以及动画等模拟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果,就可以弥补普通实验的不足,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初中化学教学中的“CO性质”的教学,CO气体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在大多数学校缺乏实验的条件,所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观察实验现象,又可以利用动画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先通CO后加热的原因,并且可通过错误操作认识到操作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

4.可以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初中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限,课内的学习无法满足知识需求时就可以在课后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来完成。如,“查阅资料了解最近一个阶段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将你对有关水的问题的思考、想法写成短文,登录人教网中学化学论坛进行交流”“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形式”“煤的加工产品有哪些用途”等。这些拓展性课题都必须由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才能完成,其中通过网络查询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学习的阶段,都会需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如果利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很难把大量的知识点重现,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大信息量来辅助复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化学实验的复习,教师很难把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仪器装置一一画出,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若利用电脑模拟或录像,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学校中以多媒体PPT课件为最常见,它的特点是容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恰当地处理好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反而收效不好。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有可能被花哨的课件吸引,另一方面,快速浏览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不深。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时,要知道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是传递化学教学信息的方式,不是决定因素。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教学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化学实验(除了有较大危险性、严重污染性或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实验)是任何多媒体教学手段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教学手段,也是化学学科跟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

2.把握好知识容量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的知识,但也容易产生副作用。过多的信息和知识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处于被灌输知识的状态,这样就适得其反了,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期如此,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学生的身心和各方面的能力都将被摧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手段,在课堂上还是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观察、思考、讨论、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助学生学习化学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直观形象、自主探索、人机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探究能力的形成,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反思

1.教学内容指向现实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学科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信息技术为实现新的课程目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它与课程的整合将成为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力的推进器,能有效地克服传统化学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得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这也迫使教师拓展知识面,以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结合教学实践,因势利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这样,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纳米技术、神州7号、全息图片、光手术刀等新科技随时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大量与教科书、生活、科学前沿相关的知识内容就尽收眼前。在这一全新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内容呈现开放性,不惟“纲”、不惟“本”,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能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体独特的知识体系。

2.学习方式转向自主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是更多地利用光盘、网络检索,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并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协作交流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以达到建构化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的“讲”更多地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资源构成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这种环境中,学生变整齐划一的“不得不学”为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过程走向探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探究性课题的研究中,进而意识到他们自己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在探索过程中,他们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资讯,从而达到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环境氛围。

工具软件是课题研究的重要辅助工具。如“仿真化学实验室”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究问题的模拟实验环境,学生面对问题时,可以使用它们去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化学规律。网络虚拟实验环境还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可以为学生就一些需要进行实验而缺少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探究学习内容提供帮助。

信息技术是课题研究的研发工具。网上资源为化学课题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不但可以看到、听到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进入学习内容中去,去处理信息和生成新的信息。课程教学中,可以不定期地公布一些由课本中问题转化来的“探索研究”的课题,以激励学生试着去设计实验、解决特定的问题。如“竹子里气体成分与空气有什么不同”“用生活用具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如何区别真黄金和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黄金”等,使课堂探究性学习得到延伸。学生围绕选题,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BBS等,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释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

4.课程资源倾向多媒化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着传统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单是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文本印刷品,学习者可以直接从信息环境和数字化资源中获取知识;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也不单是教师,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化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网络资源的突出优势在于知识更新速度快、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课堂教学知识容量。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一种有效的策略是依据学科教学任务,组织人力收集与之相关的知识信息,尤其是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形成本校知识资源库。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方便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如:演示型或交互型教学软件、知识素材、学法指导、疑难解答、生活化学等。若教学资源库不能满足要求,则可通过导航链接进入Internet,以寻找更多的资源或信息。

参考文献

[1]陈军.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EB/OL].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