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健康知识小课堂8篇

时间:2023-09-28 15:27: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健康知识小课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健康知识小课堂

篇1

[关键词] 直肠肿瘤;结肠造口;自我管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7-0120-04

直肠癌根治术是低位直肠癌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患者全部直肠及部分结肠切除,需安装结肠造口替代,排泄功能和方式严重改变,对患者心理和生理造成严重影响。长期佩戴结肠造口袋需要患者掌握其正确的使用和护理方法,逐渐适应由此带来的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造口护理难度较大,需要患者克服心理和生理的障碍,因而患者的健康教育更侧重于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和指导,以帮助其顺利完成心理和行为过渡,减少由于造口带来的不适感,改善生活质量。我院采用持续自我管理教育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健康教育,评估其对患者自我护理知识、能力及适应状况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4月~ 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72例,均为直肠癌根治术及结肠造口术后,男42例,女30例,年龄33~76岁,平均(60.36±10.64)岁。排除肿瘤其他器官转移;精神疾病史、认知功能或语言障碍;其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文化程度:小学15例,初中18例,高中19例,大专及以上20例。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教育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及持续自我管理教育。

1.2.2持续自我管理教育团组 组建3~5人的结肠造口患者教育团队,由高年资护士负责,通过查询文献、咨询医生及专家,并预先进行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统一制定患者教育指南;团队成员均经培训熟练掌握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

1.2.3持续自我管理教育实施 分为住院期间的教育和出院后的健康随访。住院期间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术后第1天,首先在床边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首先熟悉结肠造口位置、形状、结构、工作原理,向家属释放造口袋的佩戴、拆卸、清洁的全过程及指导平时造口护理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造口进行排气、排液等操作;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造口周围皮肤的情况,是否污染、红肿等及平时皮肤护理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介绍逐渐适应结肠造口生活的必要性和方法,适应后仍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倾听和疏导患者的担忧;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永久性造口术后早期造口袋佩戴、维护和护理需要家属耐心和细心地给予患者帮助,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避免给患者造成负面影响,帮助患者适应造口并逐渐过渡到长期自我护理。第二阶段为术后每周组织1~2次健康小课堂,由结肠造口患者教育团队负责进行结肠造口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重要性、必要性、相关技巧、注意事项的教育。术后第一周是重要的过渡阶段,患者逐渐开始接受造口的存在和排便习惯的改变,需要进一步进行心理支持,健康小讲堂可以请来自愿参加的有长期造口自我护理经验的老病友,现身说法,以其生活现状的良好状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拉近与患者距离,消除患者对长期佩戴造口袋的恐惧和担忧,并介绍一些日常护理的小技巧;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教育指南的内容,以图文、视频、示范操作的方式系统地将结肠造口相关医疗知识、造口护理知识和技能、重建排便习惯、生活行为方式干预、长期造口自我护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授给患者;并利用查房时间让患者进行造口袋的拆卸、佩戴、排气、排液等操作,对不规范处进行纠正指导;出院前患者至少参加2次以上健康小课堂,并发放患者教育指南。出院后采用上门访视、电话、电子邮件等访视进行健康随访,每月至少2次,评估患者造口护理的自理程度、排便习惯重建情况,并对患者在自我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详细解答,做好随访记录;继续组织关于长期造口自我护理和生活的健康小课堂,包括造口维护、饮食方案、运动指导、社会生活建议等,并通知患者参加,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学习和更新,面对面地解答患者问题,患者相互交流护理心得和经验。

1.3调查工具

造口护理知识问卷[1],包括造口作用和意义、造口更换、饮食知识、活动方案、自我监测、并发症预防等6个方面内容,共30题,满分为60分,优秀为50~60分,合格为40~49分,差为

1.4观察指标

采用以上造口护理知识问卷、ESCA、OAS在两组患者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6个月进行调查,观察得分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患者并发症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

2结果

2.1持续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对造口患者健康知识的影响

所有患者均完成出院6个月随访,观察组出院后各方面的得分及掌握率均呈现升高趋势,对照组则逐渐下降,出院至出院6个月观察组造口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1 持续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对造口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比较[n(%)]

2.2持续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对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影响

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ESCA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持续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对造口患者适应程度的影响

各时间点两组患者OAS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的对象为均未发生转移的直肠癌根治术造口患者,术后生存期均超过6个月,且术后6个月未见复发、转移。结肠造口替代了患者全部的直肠及部分结肠功能,是保证患者直肠癌根治术后康复的重要辅助设备,但由于在腹部开口造瘘,粪便由造口排出存于造口袋,改变了患者腹部外观和排便功能,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影响极大,而永久的佩戴则意味着需要长期的造口维护,出院后造口的护理则必须由患者及家属、主要是患者自行完成,在此过程中患者逐渐过渡到对造口接受和适应,不仅能更好地配合后续治疗,并重新恢复生活秩序,融入社会[4,5]。以往的健康教育主要在住院期间进行,常规的讲解和示范,并不能保证患者在出院前完全掌握造口自我护理的技能和相关知识,出院后患者可能会遇到更多困难和问题,却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和指导[6]。

持续自我管理教育,将住院期间健康教育进行系统化设计,并将之延续到患者出院后较长时间,主动给予专业医疗护理服务支持,有计划地管理患者并配合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教育团队,制定患者指南,组织健康小课堂,访视、电话、电子邮件随访是主要的措施,以专业专门的团队提供系统的健康知识教育,护理技巧是示范和心理护理,保证患者接受到全面的造口自我护理教育[7];制定通俗易懂、科学规范关于患者疾病、治疗、饮食、生活行为、造口护理、康复锻炼及心理放松等内容的指南,住院期间作为主要的健康课题辅助,出院后则可作为重要的健康指导,持续为患者提供专业知识支持[8];住院期间组织定期有针对性的病区健康小课堂配合出院后组织不定期造口知识继续教育小课题,能让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较充分的集中教育,也能让患者在出院后继续获得知识更新和护理技巧的机会,而且增进了患者之间的交流,邀请有经验的造口患者讲述自己的经验,能给其他患者鼓励,树立乐观的态度,促进患者对造口的适应[9]。

术后患者对造口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通过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均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不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出院后由于对照组没有系统的持续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复诊时或偶尔参与健康小课堂才能获得帮助,因而造口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不升反降,反映了出院后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较为突出,后续的持续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观察组在出院后健康知识的掌握率则呈上升的趋势,由于患者能较完整地完成随访和参加健康小课堂,对相关知识的巩固和更新效果都更好,这即是对患者的一种管理,也是对患者自我管理的一种监督[10]。通过持续自我管理教育,患者自我护理技能也得到提高,出院时观察组ESCA总分高于对照组,而出院后两组差距则愈加明显。而对照组的护理能力提高幅度较小,仅在自我护理技能方面有显著提高,但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都没有明显改善,说明患者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持续自我管理教育则弥补了这些问题,观察组ESCA各维度得分都显著地升高。患者对造口的适应随时间的延续可能获得改善,但在缺乏心理、技能、专业医疗支持的条件下,往往无法更好更快地适应造口,对照组OAS各维度和总分有显著变化,但改善幅度远不如观察组,观察组术后6个月OAS总平均分达到(170.25±6.95)分,表明患者基本达到中度和高度适应。

造口患者出院后健康知识和护理能力的需求显著且要求较高,持续自我管理教育有助提高患者对造口自我护理知识的掌握和自我护理能力,促进对造口术后生活的适应,是造口患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朱新青. 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 现代临床护理,2009,8(2):15-17,12.

[2] 皋文君,袁长蓉. 中文版造口患者适应量表的信效度测评[J]. 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811-813.

[3] 韦瑞丽,李丽,左萍,等. 造口患者自我护理状况及健康需求研究进展[J]. 结直肠外科,2010,16(4):254-256.

[4] 赵庆杰,邹继华,付婷,等.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伤残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3, 13(1):19-21.

[5] 程芳,孟爱凤,羊丽芳,等. 同伴教育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社会心理适应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06-108.

[6] 张铁玲,胡爱玲,徐洪莲,等. 结肠造口患者残障接受度与社会关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3, 48(3)::241-244.

[7] 施婕,罗比可,刘琳. 护理干预对肠造口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0):1143-1145.

[8] 杨多,张玲,马微微,等. 心理护理对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2):98-99.

[9] 张俊娥,郑美春,黄金月. 结肠造口患者出院早期电话干预延续护理模式之构建[J]. 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31-35.

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性健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60-02

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中有30%是性犯罪,其比例还在不断升高,性问题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最主要动机之一[1]。根据王小京[1]的报道,“青少年性生理卫生知识极其有限,99%不知道性病为何物。每年100万少女怀孕,300万青少年患上性病”。大量的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的性问题已经十分严峻,青少年迫切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2002年广州市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与广州某中学一起进行了关于《中学生青春期性知识与性心理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62%的中学生希望能系统地学习性知识,而在北京市2000年的一项调查中,有76.6%的初中生认为,“如果能在学校里接受好的性教育,等他们长大了会对性问题做出更聪明的决策”。这表明中学生渴望了解和学习性健康知识的意愿较大[2]。在胡虞志提出的建立“性教育的模式”[3]中,性教育的施行者――家长、各类学校、有关课程的教师、医疗卫生机构(医师)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虽然呼吁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声音从未停止,但是到目前为止,性知识在我国依然处于家长羞于讲、学校不好讲、社会讲不好的现状。于是,端正学生的性心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的重任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对其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教师身上。但目前中学课堂里还未开设专门的性健康教育课程。

文章通过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中《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一节进行教学分析、设计,以渗透方式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使学生学到基本的性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减少青少年的性犯罪率。

一、课前准备

生物教学是最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学会更好地生活。为了使性健康教育真实、科学、大方地进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课前对这方面知识的准备、对呈现方式的梳理设计、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和教师的自我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了。

1.资料准备与课堂设计。由于授课内容是《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那么我们所涉及到的基本内容就包括精卵细胞的形成及受精作用。为避免传统授课方式中出现的:所讲内容照搬课本、毫无新意、枯燥无味,在涉及到两性内容时的蒙混模糊,使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对两性关系充满好奇却不甚明白等情况的发生,我们应在课前获取人类染色体组的模式图、精卵细胞模式图、解剖图、卵巢解剖图、减数分裂过程图解或视频、受精作用过程图解或视频等课堂相关资料以及保证生殖健康的方法和日常生活习惯,并将所获资料根据课堂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呈现顺序,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使得在课堂进程中,不仅将教材的基本内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他们,更是通过适当地扩展和延伸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以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互动过程在学习到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到更有用的生殖卫生知识。

2.学情分析。中学生由于自己的生理发育变化和与异性朋友的接触,已经对性和生殖器官有了或多或少的概念,这个时候他们心里充满好奇但羞于讲出口,教材上也没有对这一内容的直接讲述和分析,学校也未开设相关的课程。所以这时期里学生的性健康、生殖健康知识大都来自于网络,而网络上的相关知识没有经过科学的整理,也不会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因此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相关内容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需要一个合适的场合,大方直接的把性健康知识呈现在他们眼前,而生物课堂正好是一个可以完美做到这件事的场合,所以这样的生物课是他们需要并且渴望的。而这堂课的效果,跟课堂各版块内容的衔接和呈现方式息息相关,需要教师在课前反复斟酌调整,也需要教师能调动和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准备。面对中学生的懵懂,很多教师有心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却在课堂上因为不好意思说出口、不知如何组织恰当的语言,或者因为提前组织好的语言在课堂多变的实际情况下无法正常进行而没有实际得到操作。教师在课堂上对性健康知识的含糊其辞或不恰当表述甚至闭口不提,都会引起学生对这些内容更多的关注或好奇。长此以往,由于学生在课堂外获得性信息的渠道复杂,或许会因此进入某些误区。所以,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授课方式、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自身修养都是影响中学生性健康知识教育的关键因素。那么,教师在准备授课时,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反复斟酌教案的合理性,提前设想课堂可能的突发状况并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努力使课堂既不枯燥乏味,又不会令师生交流尴尬。如准备与生殖健康教育相关的时下热门新闻或社会事件来对学生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自尊自爱,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课堂实施

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上,如果教师的互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能使学生有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渴望,才是有效的教学。而提问是比较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

生物教学中的提问与其他科目的提问不同,我们可以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情甚至以学生自己的经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性健康教育可以说跟正在发育的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这样跟他们开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共同孕育而来的,可能有人经常说你的鼻子长得像父亲,眼睛长得像母亲,有没有一个人完全跟父母长得一模一样,或者一点也不像父母呢?为什么?”这样可以激起学生从自身入手思考人类各性状的遗传方式并激发学习知识的好奇心。接下来用多媒体播放和卵巢的解剖图并讲解其结构和功能,引出后面要讲的精卵细胞的形成(产生的精细胞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分别携带了父亲、母亲的遗传物质,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遗传给我们)。先分步骤讲解精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然后播放精卵细胞形成的视频,使学生对减数分裂的各步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课堂的最后告诉学生:“生殖器官是人类最神圣的器官,有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人类的繁衍和发展(解除他们面对生殖器官的学习的羞耻心理),因此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在此基础上,再讲解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的生殖健康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课后教育

由于性健康问题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在正式的课堂中,学生即使有问题想要请教教师,面对众多同学也不好意思说出来,更何况有些问题可能比较私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开解,学生很可能因此走进死胡同,产生心理负担。这时,教师必须做好课后教学,告诉学生有问题可以到办公室找老师。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合格的好教师,还应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学生的举动,如有异常要分析原因所在,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与学生谈心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另外,可以在习题课或者班会时,利用所了解到的学生中的常见现象或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殖健康教育的巩固。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有效的课程评价可为下一轮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帮助改进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案。对本节课内容的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以确定是否需要改变教学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还可以确定学生是否已经接受和理解性健康知识、生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内容。

五、展望

中学生在往成人过渡的青春期里,身体和生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已经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关系,开始产生性意识,会有想了解异性并希望引起异性注意的冲动,并对生理和心理上的许多变化感到困惑。如果不进行正常的青春期性教育和引导,就会使他(她)们误入歧途[4]。因此,为青少年学生提供青春期心理、生理健康咨询服务,提供青少年心理、生理健康科普知识和信息已成为教师重要的责任与义务。总的来说,性健康教育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今后应该制定可行、有用的性健康教育目标;编写相关学科性健康教育渗透教材;组织教师培训系统的性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建立起以学科渗透为主,班团活动、性健康教育选修课为辅的教育模式,以此达到解决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性健康、心理健康等问题。及时地予以辅导与帮助,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为他们树立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础;对青少年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去理解“爱”,如何去“爱”;懂得“尊重、互爱、关怀、合作、感恩”的人生理念,减少社会青少年的犯罪率,减少因“性问题”带来的人身伤害(早孕、害、心理偏差等)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小京.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医学研究通讯,2005,(10).

[2]晓路.令人担忧的儿童哮喘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1-11-22.

篇3

1.身体健康教育

体育实践课要成为学生练习的主阵地,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应采取两点关键的措施来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第一要树立大体育课程观,除了开足开齐正规的体育课外,还需积极开展大量的包括大课间活动在内的课外体育活动,这与目前提倡的“阳光体育运动”是完全相符的。第二要学会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同样在体育课上,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去锻炼,在课间大活动、乃至校外都要去锻炼,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受益终身。

2.安全教育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学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何谈锻炼身体呢?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体育教师、班主任要认真组织好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要提示学生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注意的事项、解决的办法。如在进行“跳山羊”等器械练习时,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保护的方法。在课外锻炼时更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例如夏季学生在野外游泳,一定要掌握游泳的常识,先做准备活动再下水,不要到深水中去,溺水时知道自救及如何救人的方法。除了运动安全外,还应对学生进行生活安全常识的教育,例如如何防火,防灾,防中毒,防暴力等等,知道急救电话:120、119、110。使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人认为体育课从事的是身体练习,而不是心理发展,或者认为智力因素的发展是体育学科的弱项,上述认识都是片面的,而事实上是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时不仅促进了身体的发展,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因为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从其本质来看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需要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因此对学生智力水平大有促进。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体育课堂是学生优势心理发展的领域,其主要表现在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由于家长的宠爱,大多养成了自私、懒惰、畏惧、怕吃苦、缺乏审美观等不良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当学生在体育活动时,特别是游戏、参加一些竞赛类的体育活动时特别能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如团结同学、勇敢、勇于拼搏,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4.社会适应能力

一般来说,学生的生活场所基本上是学校和家庭两点为一直线,学生相对处于一个封闭状态,然而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适应能力决定着学生将来能否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的孩子不敢独自一人出门,有的在公共场所不知道遵守公德,有的随意闯红灯等等。因此在课堂中要融入社会因素,作为体育课堂,它的情景设在操场,因此它是相对开放的,容易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并在这样的小社会中实现发展学生适应力的功能。例如在组织学生做“红旗、绿旗”的游戏时,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交通规则的教育。又如在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常规,开展队列练习时,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

5.卫生知识行为教育

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现已成为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一大因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差,免疫能力不强,容易受病毒侵入而生病。二是因为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没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学校,学生人数多,教室空间相对狭小,空气不流畅,很容易发生传染性疾病。前不久在安徽阜阳就发生了严重的“手、足、口”病,其它地区也相继发生了疫情,使学生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卫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疾病知识,例如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使学生认识传染病的产生原因、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如何来预防等等,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如平时要做到“四勤”,即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等等,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1.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

学校领导在制定体育工作计划时要把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开设开齐体育健康课,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定期召集体育教师和保健医生会议,及时了解健康教育情况,掌握学生健康现状,认真总结,完善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2.体育教师要向健康型教师转型

大多数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上的业务水平都比较高,研究的也多,但在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及教育方法上都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卫生知识上的理论是非常匮乏的,而学校又不可能配备专职的健康教师,因此体育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与学校医务工作人员加强沟通,尽量去参加各种健康知识的培训,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健康知识水平,逐渐向健康型教师过渡。

3.立规范有效的考查机制

通过考查来检验学生掌握健康知识的情况,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健康水平,使教师能完善和调整今后的教育方向和方法。对学生的考查又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身体素质的测试,可以依据《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办法》来操作。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班级知晓率、年级知晓率以及学校知晓率。

4.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篇4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课程 健康行为 养成教育 课程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33-02

健康体格的形成、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居民健康行为的养成密切相关,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是人们健康的有效保障。笔者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对桂林市卫生学校一年级护生的国家护生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70名护生中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总分不合格的达37.4%,64.5%的护生低于正常体重;牛奶、豆浆等优质蛋白摄入不足者达86.3%,偏食挑食者达76.3%,有暴饮暴食行为者达55.2%,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者达52.7%,运动不足者达68.9%。可见,中职护生的体质状况及健康行为不容乐观。因此,对护生进行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改变其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维护和促进其身心健康,对国家未来护理一线人才的补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职卫校护理专业所学专业课程中均不同程度涉及健康行为与疾病形成的关系,但教师多以直白的讲授为主,护生作为倾听者、局外人接受健康知识,却并不与自身的健康行为产生关联,这也是导致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与健康行为的执行程度不成正比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两年来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桂林市卫生学校2013级和2014级各一个班级共125名护生为实施对象,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健康行为养成教育,不断改进、丰富养成教育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此与同行商讨。

一、课程渗透养成教育方法

在为期一个学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笔者先后运用了制作手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自我监控、同伴教育等不同的渗透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一)制作手抄。健康知识手抄报的制作,需有相关的健康知识为基础,又蕴含想要呈现给观看者的健康观点,资料的收集、筛选和制作的过程,是护生主动摄取健康知识、强化健康理念的过程。例如,在“藏象”一章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强调不同季节需保养不同脏器,考虑到在健康行为调查中显示的护生不注意用餐卫生、晚上入睡过晚等情况,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护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春季养肝”的手抄报。护生结合教材,上网查阅资料,制作成健康养生宣传小报,在此过程也强化了春季注意用餐卫生、保证充足睡眠才能保障肝脏不受外邪入侵、获得足够血液保养修复肝脏功能的意识。

(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打破学习者思维局限性、学会倾听他人观点的手段,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例如,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的抗挫能力低的心理问题,在“阴阳学说”的教学中,以阴阳的相对性展开讨论,拟定“人生顺境与逆境的相对性”的讨论话题,增强护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能力。又如,针对护生偏食挑食、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习惯缺乏的问题,在“藏象”一章的教学中,拟定“从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入手,你将如何增强自己的气?”这一讨论话题,引导护生得出结论:丰富全面的饮食有助于获取充足的水谷精气,清新的生活环境加上规律足量的运动可增强肺功能从而吸入更多的自然界清气,由此身体之气得以增强,功能活动才能健旺。

(三)头脑风暴。头脑风暴能激发护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护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反思。例如,在“藏象”一章的教学中,强调了后天之本脾胃养护的重要性,要求护生通过头脑风暴列出自身存在的易损脾胃的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过食酸辣甜食、进食时间不规律、营养摄入不全面,等等。在全班护生的激发参与下,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各种不良饮食习惯被他们自己挖掘出来,大家共同探讨不良饮食习惯引发疾病的经历和案例,其自我教育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说教。

(四)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要事先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指导护生提前阅读或组织护生开展讨论,启发护生思维,有助于提高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病因病机”一章的教学中,笔者编制使用了一个案例:“学生小王和小李一起去路边摊吃了炒粉,不多久小王就腹痛腹泻了,小李却没事。是什么原因呢?”要求护生课前讨论、课堂交流,教师点拨。通过案例分析,护生认识到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得出“提高正气,避开邪气是防止疾病的主要手段”的结论,更意识到“病从口入”、注重饮食卫生是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关键。

(五)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又称“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它实质上就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不断的内化指导过程。护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虽然意识到了维持健康行为的重要性,但能否对自身的不良健康行为进行改变并维持下去?笔者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为了加深护生对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加强对自身健康行为的监控,设计使用了“十二时辰养生自我监控单”,护生先对照十二时辰养生要求进行自评,找出需要调整改变的不利于健康养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制订改变计划,以一个月为期限进行自我监控,每天做好自评记录。一个月后进行反馈评价。结果显示,42.6%的护生身体状况明显改善。健康行为自我监控达到了短期效果。

(六)同伴教育。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尤其如此。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心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笔者设计制作了《护生健康行为自我监控手册》,以一个学期为限,要求护生自愿结对,确定一个同伴教育者,制定挑战口号,按照手册中要求养成的健康行为习惯去指导自身的行为。每周进行一次健康行为评价,评价方式除自评外,还有同伴教育者和宿舍其他成员的评价,每周一次“宿舍健康之星”评比,每月一次“班级健康之星”评比;“世界睡眠日”、“中国学生营养日”等特定节日同伴教育者一起制作健康手抄报。利用同伴的教育作用,强化了护生的健康意识,巩固了护生的健康行为。

二、效果

多种教育方法的课程渗透,在极大提高护生对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长了护生的健康知识,促进了护生不良健康行为的改变和良好健康行为的养成。对125名护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学分析显示,护生运动时间延长、运动量增加,膳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其中3名护生成为学校女子足球队主力,参加市级足球比赛,荣获高中组第二名。

表1 护生体质健康测试与部分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结果前后比较

半年前 半年后 X2 P

n % n %

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不合格 49 39.2% 26 20.8% 10.076 0.002

优质蛋白摄入不足 106 84.8% 64 51.2% 32.426 0.000

偏食挑食 94 75.2% 52 41.6% 29.044 0.000

睡眠不足9小时 65 52.0% 43 34.4% 7.89 0.005

运动不足 84 67.2% 53 42.4% 15.519 0.000

三、讨论

课堂是中职护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专业课教师有着丰富的健康知识,与护生接触时间多,应当成为对护生进行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力量。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采取丰富有趣的方法,激发护生的参与,指导护生的行为,能显著提高护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效果。为确保健康行为养成教育课程渗透效果,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一)围绕专业课程知识开展渗透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健康行为养成的渗透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课程知识点展开,否则会使护生认为教师是在牵强地说教,易产生抵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且注意渗透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或小组讨论,或头脑风暴,或案例分析,或评比竞赛,可以使护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实用,不知不觉融入到渗透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达成渗透教育效果。

(二)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正向作用。在护生自愿结成同伴教育队子之时,教师应给予适当指导,注意健康意识和矫正能力的强弱搭配,否则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教育效果,即两个同样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健康行为且改变动机不强的护生,结伴后敷衍了事、随意打分、协同“作弊”,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未表现出来,反而消极影响增加。

(三)自我监控期间要加强氛围营造。教师在通过课程渗透催生护生的行为转变欲望、组织护生自查自省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之后,在其自我监控期间,还应该通过让护生写标语、定口号、小竞赛等形式和持续课堂渗透宣传等手段营造深厚的外部氛围,促进护生健康行为的初步改变和有效维持,最终巩固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总之,课程教学渗透是卓有实效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途径。教师付出热情和努力,持之以恒,方法多样,加强引导和监控,必能达到效果,促进护生健康行为养成,提升护生体质健康水平,为国家未来护理一线人才补充做出积极贡献。

篇5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课程;健康行为;养成教育;课程渗透

健康体格的形成、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居民健康行为的养成密切相关,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是人们健康的有效保障。笔者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对桂林市卫生学校一年级护生的国家护生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70名护生中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总分不合格的达37.4%,64.5%的护生低于正常体重;牛奶、豆浆等优质蛋白摄入不足者达86.3%,偏食挑食者达76.3%,有暴饮暴食行为者达55.2%,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者达52.7%,运动不足者达68.9%。可见,中职护生的体质状况及健康行为不容乐观。因此,对护生进行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改变其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维护和促进其身心健康,对国家未来护理一线人才的补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卫校护理专业所学专业课程中均不同程度涉及健康行为与疾病形成的关系,但教师多以直白的讲授为主,护生作为倾听者、局外人接受健康知识,却并不与自身的健康行为产生关联,这也是导致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与健康行为的执行程度不成正比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两年来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桂林市卫生学校2013级和2014级各一个班级共125名护生为实施对象,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健康行为养成教育,不断改进、丰富养成教育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此与同行商讨。

一、课程渗透养成教育方法

在为期一个学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笔者先后运用了制作手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自我监控、同伴教育等不同的渗透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一)制作手抄。健康知识手抄报的制作,需有相关的健康知识为基础,又蕴含想要呈现给观看者的健康观点,资料的收集、筛选和制作的过程,是护生主动摄取健康知识、强化健康理念的过程。例如,在“藏象”一章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强调不同季节需保养不同脏器,考虑到在健康行为调查中显示的护生不注意用餐卫生、晚上入睡过晚等情况,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护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春季养肝”的手抄报。护生结合教材,上网查阅资料,制作成健康养生宣传小报,在此过程也强化了春季注意用餐卫生、保证充足睡眠才能保障肝脏不受外邪入侵、获得足够血液保养修复肝脏功能的意识。(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打破学习者思维局限性、学会倾听他人观点的手段,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例如,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的抗挫能力低的心理问题,在“阴阳学说”的教学中,以阴阳的相对性展开讨论,拟定“人生顺境与逆境的相对性”的讨论话题,增强护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能力。又如,针对护生偏食挑食、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习惯缺乏的问题,在“藏象”一章的教学中,拟定“从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入手,你将如何增强自己的气?”这一讨论话题,引导护生得出结论:丰富全面的饮食有助于获取充足的水谷精气,清新的生活环境加上规律足量的运动可增强肺功能从而吸入更多的自然界清气,由此身体之气得以增强,功能活动才能健旺。(三)头脑风暴。头脑风暴能激发护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护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反思。例如,在“藏象”一章的教学中,强调了后天之本脾胃养护的重要性,要求护生通过头脑风暴列出自身存在的易损脾胃的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过食酸辣甜食、进食时间不规律、营养摄入不全面,等等。在全班护生的激发参与下,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各种不良饮食习惯被他们自己挖掘出来,大家共同探讨不良饮食习惯引发疾病的经历和案例,其自我教育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说教。(四)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要事先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指导护生提前阅读或组织护生开展讨论,启发护生思维,有助于提高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病因病机”一章的教学中,笔者编制使用了一个案例:“学生小王和小李一起去路边摊吃了炒粉,不多久小王就腹痛腹泻了,小李却没事。是什么原因呢?”要求护生课前讨论、课堂交流,教师点拨。通过案例分析,护生认识到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得出“提高正气,避开邪气是防止疾病的主要手段”的结论,更意识到“病从口入”、注重饮食卫生是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关键。(五)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又称“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它实质上就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不断的内化指导过程。护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虽然意识到了维持健康行为的重要性,但能否对自身的不良健康行为进行改变并维持下去?笔者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为了加深护生对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加强对自身健康行为的监控,设计使用了“十二时辰养生自我监控单”,护生先对照十二时辰养生要求进行自评,找出需要调整改变的不利于健康养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制订改变计划,以一个月为期限进行自我监控,每天做好自评记录。一个月后进行反馈评价。结果显示,42.6%的护生身体状况明显改善。健康行为自我监控达到了短期效果。(六)同伴教育。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尤其如此。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心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笔者设计制作了《护生健康行为自我监控手册》,以一个学期为限,要求护生自愿结对,确定一个同伴教育者,制定挑战口号,按照手册中要求养成的健康行为习惯去指导自身的行为。每周进行一次健康行为评价,评价方式除自评外,还有同伴教育者和宿舍其他成员的评价,每周一次“宿舍健康之星”评比,每月一次“班级健康之星”评比;“世界睡眠日”、“中国学生营养日”等特定节日同伴教育者一起制作健康手抄报。利用同伴的教育作用,强化了护生的健康意识,巩固了护生的健康行为。

二、效果

多种教育方法的课程渗透,在极大提高护生对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长了护生的健康知识,促进了护生不良健康行为的改变和良好健康行为的养成。对125名护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学分析显示,护生运动时间延长、运动量增加,膳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其中3名护生成为学校女子足球队主力,参加市级足球比赛,荣获高中组第二名。

三、讨论

课堂是中职护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专业课教师有着丰富的健康知识,与护生接触时间多,应当成为对护生进行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力量。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采取丰富有趣的方法,激发护生的参与,指导护生的行为,能显著提高护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效果。为确保健康行为养成教育课程渗透效果,笔者提出三点建议:(一)围绕专业课程知识开展渗透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健康行为养成的渗透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课程知识点展开,否则会使护生认为教师是在牵强地说教,易产生抵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且注意渗透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或小组讨论,或头脑风暴,或案例分析,或评比竞赛,可以使护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实用,不知不觉融入到渗透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达成渗透教育效果。(二)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正向作用。在护生自愿结成同伴教育队子之时,教师应给予适当指导,注意健康意识和矫正能力的强弱搭配,否则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教育效果,即两个同样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健康行为且改变动机不强的护生,结伴后敷衍了事、随意打分、协同“作弊”,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未表现出来,反而消极影响增加。(三)自我监控期间要加强氛围营造。教师在通过课程渗透催生护生的行为转变欲望、组织护生自查自省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之后,在其自我监控期间,还应该通过让护生写标语、定口号、小竞赛等形式和持续课堂渗透宣传等手段营造深厚的外部氛围,促进护生健康行为的初步改变和有效维持,最终巩固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篇6

一、教学工作方面

1. 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安排好本学期以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第一课 一切从“新”开始;第二课 结识新伙伴;第三课 走近新老师

第二章 学并快乐着

第一课 记忆攻略;第二课 专心必胜技;第三课 学习永动机

第三章 与自我对话

第一课 这就是我;第二课 做个最好的自己;第三课 学会整治自己的草地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每节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保持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测试、问卷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和谐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3. 继续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

编辑心理小报,不定期向师生发放,做好心

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提供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一份力量。初步拟定将心理小报分为教师专刊、学生专刊及家长专刊三部分。学生专刊主要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学生中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体会、心理信箱中有共性问题的解答等。教师专刊主要针对教师自身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在处理学生问题中常出现的情况提供一些简单的测试、应对办法,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健康自我。家长专刊主要针对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促进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4. 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利用月末或考前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让尽量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课资源,对心理健康小课形成补充和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性,解决学生目前面临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5. 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无论对于学校的管理还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意义都十分重大。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平时心理课的测试问卷以及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综合报告单等内容。

6. 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做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接待好来访的每一位学生,努力解决其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其他方面

篇7

一、导入环节:当以激趣启思为灵魂

“立正,向右转,先绕操场跑两圈……”这一熟悉的话语至今在我们的脑海里回旋,这种僵化的导入模式曾经占据,而且以各种形式仍旧存在于小学体育课堂,我们虽然无法否认其中的积极因素,但这种导入形式带来的“后遗症”是这点积极因素所无法补救的。笔者调查发现,这种死气沉沉的导入现象比比皆是,严重伤害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让失望和恨意占据小学体育课堂,试想,这种教学方法怎能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因此,我们可以将游戏活动的介入作为治疗当前小学体育课堂不良导入设计的“对症药”,以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热情,启发学生反思体育和健康知识,释放自身潜在的体育才能。例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课前的准备运动,可以利用《曲线跑》《对射》《夺球》等游戏活动,作为导入环节的基本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准备,还能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为后续的主体教学奠定基础。如教学《跳山羊》之前,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曲线跑》游戏,即在划定的区域内摆一些障碍物,要求学生在S型跑动中学会避开障碍物,以最快通过者为胜利者,从而获得嘉奖,不仅帮助小学生舒展了身体,为学习“跳山羊”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运动,而且在快乐游戏中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反应能力。

二、教学环节:当以贯穿知识为脉络

教学过程是整堂课的主体环节,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的运用,都必须服务当堂课教授的知识内容,游戏活动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载体,不仅要承担带动教学的任务,还要在不“越权”的情况下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小学生天性好动,自制能力较低,如果游戏活动没有以固定的体育知识或技能教授为脉络,很容易在游戏中失去自我,在欢乐中忘却了学习,这样一来,虽然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充实的快乐体验,但学习任务的丢弃和堆积会给后续学习带来更大的伤害。例如,教学《障碍跑》时,教师在向学生讲解“障碍跑”的基本概念和活动形式,并向学生做了示范后,便以《改变目标(抓人)》这个游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即在篮球场内投放一些小木桩、小树枝、小皮球等障碍物,再以抽签的形式选出第一个负责抓人的“警察”,只要他在不碰到障碍物的情况下抓到任何一个同学,就更换警察身份,而逃跑的同学如果碰到障碍物,就必须担任警察的角色,以此循环练习。整个游戏都是以“障碍跑”这个知识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而且整个过程限定在障碍的区域内,学生们不仅能玩得快乐,而且能在实践情境中进行充分有效的学习,亲身体验“障碍跑”的基本知识。

三、活动环节:当以放松身心为主题

篇8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幼儿掌握良好的健康知识

幼儿期是建立人的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关键期。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匮乏,对自己的身体缺乏认识,独立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比较弱,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健康知识比较片面、零碎,而正确的健康知识的获得直接关系到健康行为的形成。俗话说:“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我们只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从改变幼儿群体存在着的行为习惯入手,运用投影、电脑、动画等电教手段。这样不仅传递了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既调节了学习气氛、创设了学习情境,又能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让幼儿获得不易亲身感知和接触到的经验,使枯糙、单调、抽象的健康知识浅显易懂,幼儿更易接受。如:“干净食物人人爱”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制作了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动画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谈话兴趣。然后通过鼠标的点击,让幼儿通过感觉器官识别事物的特征,判断他们的正确行为,并再现幼儿的讲述内容,使他们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要领技能,这远比教师点着图片空洞的讲述要生动很多,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辅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健康态度

幼儿健康教育是有特殊规律的,幼儿对待健康的认识、态度与行为往往并不一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良好的健康态度很重要,它是一种包含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态度,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掌握的健康知识越广,某种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幼儿所持的态度是健康知识能否转化为健康行为的关键。要让幼儿把接受的健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就必须改善幼儿对健康的态度。运用多种电教手段,能够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认知对象,发挥其优势,唤起幼儿对知识经验的回忆,促进健康态度的形成。例如健康活动《痰吐在哪里》、《保护牙齿》活动,枯燥的讲解、简单的图片不能吸引幼儿,也无法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不良的成因及带来的危害。

课件中导入的动画片如《细菌大战》、《蛀牙大王》等图文并茂、形象逼真,情节生动,没有乏味的大道理,还能使抽象繁杂的内容化为具体的形象,所学的知识更加清晰地再现在幼儿面前,有利于幼儿的观察、理解、记忆。幼儿一看完动画片就告诉同伴:“我以后再也不乱吐痰了。”“我可不想当蛀牙大王。”“睡觉前不能吃零食!”“小朋友每天都要刷牙。”……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幼儿健康教育注重幼儿将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态度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健康行为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应根据既定的教育目标灵活加以选择,有时与其针对某个幼儿,不如从改变幼儿群体的行为习惯入手。如果仅凭简单空洞的说教,没有事实的证明,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幼儿好模仿,通过运用投影、录像等电教媒体的有机结合,运用范例、榜样的作用,可以强化和加速健康行为的形成。如:《安安全全玩滑梯》,幼儿通过观看课件,从一些典型的案例中,从受伤孩子的痛苦表情中,加深了对安安全全玩滑梯的印象,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得出结论提供了机会,从而提高了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安全意识。教师的鼓励、评价加上经过集体的练习,使他们产生了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加深和巩固了对健康行为的认识。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更好地优化幼儿健康教育过程

推荐期刊
  • 健康
    刊号:11-2185/R
    级别:省级期刊
  • 特别健康
    刊号:42-1852/R
    级别:省级期刊
  • 健康研究
    刊号:33-1359/R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健康
    刊号:12-1452/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