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27: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对国民素质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现代教师 职业道德 教育 修养
引 言
教师是人类社会中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他随着学校的产生而出现,担负着向教育者传递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双重任务。现代教育,为人师者应该具备并不断完善三大素养:一师德,二授记,三科研。“师德为先,为师有德”。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事关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局, 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 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1.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英国狄更斯曾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纵观当前教育发现现在的教师职业道德存在很大的问题。
1.1 敬业精神缺乏
教师是工程师,是园丁,可是部分教师并不认同,也没有把教育工作看做是传承文化知识、传播科学真理、塑造美好心灵的伟大事业。在他们看来,教师只是用来谋生的手段。本着墨守成规的思想,他们缺少对教师这份工作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更奇怪的是,他们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而是转移到了教学以外的事业,有些教师对科研没有兴趣,只把科研当做评职称的一种工具。到万不得已时就抄袭他人作品,出现了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也有些教师自认为很忙,没时间做研究,需要时就玩拼凑。这样的氛围不仅助长了研究的歪风, 而且玷污了教育这个高雅神圣的知识殿堂。
1.2 团队精神缺乏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不能把自己的同行当做朋友。因此有些教师就以狭隘的功利原则来对待工作。不与自己同专业的教师进行探讨有关学术方面的问题,真正的做到“闭门造车”。 不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了解别人的思想,又如何能让自己站在学术的最前沿。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
2.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般是指教师为了培养高尚的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功夫及其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从内涵上来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仪表、谈吐、气质等方面的学习,这是外在意义上的修养;二是教师在思想、品德、情操、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师职业道德境界,这是内在意义上的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论从外在意义,还是从内在意义来说,都是指教师的自我修养,是教师自觉地对自己进行锻炼过程。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点如下:
(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
2.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培养“四有”新人,此后培养“四有”公民即被作为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写入《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文件和法律法规之中。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正是在小平同和中央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和广大人民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愿望集中概括起来,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这种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过程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理论思考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于是产生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历史命题。
3.如何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对症下药”,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3.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师的思想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高校教师明确地认识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 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服务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还能有效地杜绝现在教学风气的腐败现象,认清现代教育的职责。
3.2学习、认识自己
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学习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孔子就明确提出过“笃信好学,宁死善道。”教师的每一种优良师德品质,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渐渐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促进自己,提升自己。
3.3向实践学习
我国诗人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孟子也说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性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样才能磨练出人的品质。教师在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后,才能更加体会学生的心理,给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行为,才能懂得品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钱焕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2008, (201)
[2]柳斌,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教师素质培养手册,总序言,1998,(1)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对国人主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国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在于认识自我,与他人相处,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人和自然的相处这四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从这四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影响国民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对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文化形态虽然多样化,但是阐述的主要内容具有一致性,即应该如何做人的问题,这正是现代建设和谐社会对国人应当具备素质的要求。中华文化真正的核心则是如何做人,即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2 国民素质现状
2.1 对国家和社会缺少责任感 国人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始终不强,通常情况下,国人只会关心自己的亲人,对国家和社会责任不闻不问。认为自己没有义务为国家和社会做事。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应当为国家和社会利益做出应有的贡献,对国家和社会只有索取,没有奉献,缺乏社会责任感是国民素质面临的严重问题。
2.2 国民缺乏精神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民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文化相对缺乏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国民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方面竞争都很剧烈,由于国民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之下,不免产生精神虚脱,心理焦躁的问题,这就给国民带来精神压力。其次,国民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也影响着国民的精神发展,当前国民大多具有自我观念,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将他人和社会利益抛置一旁。最后,没有积极的精神层面引导。文化具有双面性,它可以从正反两面影响人的行为,由于国民精神文化的匮乏,导致在精神层面并没有精神文化进行积极引导,普遍缺乏精神文化是提高国民素质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自然相处缺乏协调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在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国民并没有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民在从自然之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时,并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国民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必须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3 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
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主要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人生价值观理念进行。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做人做事原则和精神文化资源,对提升国民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1 弘扬为人之道,提高人的品格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如何为人的优秀理念,强调人格在 提高人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历来肯定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价值,儒家思想强调人要有理想、有道德,如果国人的道德品格得到提高,严于律己,交通道路上的闯红灯现象就会大量下降,也不会出现当下社会热议的“扶不起”。崇高的品格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是提升国人品格的良药,对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人的品格。
3.2 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国人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他人的关怀和义务,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人的价值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当下国人关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普遍追求个人利益,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爱国主义精神是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强调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与国家的优秀理念,对于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加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国人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代表着国家形象,做到严于律己,这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
3.3 弘扬和谐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优秀文化一直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当前社会出现了很多与自然发展相违背的现象,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正是恰当地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也是现代社会和谐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是优秀传统文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当下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低碳型经济与国人素质息息相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可以帮助国人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的行为对自然发展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规范约束自己,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过度浪费资源危害环境的现象就会大幅减少,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合理思想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国民的行为,可以使国民在生活中做到礼让为先、平等有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作为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素质,是长期流传下来的丰厚精神遗产。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陆卫明,曹飞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J].求实,2013(9).
[2]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
[3]王学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30年[J].中州学刊,2014(4).
[4]许青春.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4(4).
[5]杨绍霞.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看国民素质的提高[J].北方经贸,2012(8).
课题项目:
2013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BGJ008,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扩大现代中华文化影响力研究。
2015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小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中,以下几个方面是最为明显的,也是值得班主任老师加以注意引导的。
一、情感变得丰富和深刻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智慧、美感都在不断发展。他们能够用社会道德标准,来解释自己情感产生的原因,而不是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唯一的标准。小学三年级开始,孩子们的情感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易变到初步稳定的一个转折点。三、四年级起他们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情感逐步从外露性向内稳性转化。
二、自控能力增强
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还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向自己提出,意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而是由家长、教师来提出。从三年级起,孩子们的自控能力会有明显发展。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
低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差,在评价别人或评价自己时,基本上是成年人评价的重复。中年级学生开始学会,独立地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试图做出独立地评价。高年级的孩子,这种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调节能力方面,低年级孩子一般能力较差,主要靠成年人、老师的提醒、说明、劝说、暗示、还有一些强化手段,使孩子们逐渐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高年级的孩子,一般能自觉地根据活动的目的,克服内外的困难和障碍,正确的判断是非,表现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与自我监督的能力。
关键词:道路交通 问题研究 安全教育
多发的道路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怎样减少交通拥堵,降低交通安全事故是国家和交通部门重点解决的问题。汽车的诞生在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机动车的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性能越来越趋于完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有超过九成以上都是驾驶者违规和违法行为造成的,因此,在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时过程中,如何通过教育提高机动车驾驶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其安全法律意识,就成为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同时还需要我们做好城市、乡村和行人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但是现阶段,我们的在这些方面的工作还存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一、公众道路交安全教育问题研究
1、城市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是很乐观
在城市的很多政府机关单位中,很多单位个人都没有按照相应要求接受教育和学习,甚至是一些党员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都对宣传教育不够积极和热情。很多单位的领导干部都以国家出台了很多法规和政策学习不过来为由而不学习,还有很多领导干部从思想中认为交通法规的学习主要是驾驶人员的事情,是个人的事情,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是公安和道路交通部门的事情,与我们无关。
2、乡村宣传教育薄弱
在很多基层地区,在一些县级市和乡镇,一些村镇干部和村民根本不知道国家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所出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一些村干部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是认识不足,存在显著的认知误差,在乡镇的中小学中没有定期的进行安全法规的学习或者进行安全专题讲座,更没有将《道路安全交通法》纳入中小学的教学体系中,而乡镇政府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教育,宣传教育只是做一些表面上工作,只是在出现了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时,才整顿一下,不出问题就不管不顾,对于乡镇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没有做详细的计划安排,有些地区既没有宣传也没有教育,当地媒体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教育表现的十分冷淡,宣传的角度、方向不明晰。
3、法律责任不明确
我国的《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道路交通安全部门,相应的管理主体部门、内部单位以及特殊行业等部门都有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的义务。但是在这项规定中,全文并没有设定不履行义务所要接受的惩罚。从义务角度对这项法规进行分析,意思就是没有制裁就没有义务。这项法规在实施之后,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问题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始就是责任的缺乏。《道路安全交通法》的义务和法律责任既是相互统一,又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完善相关法规的责任,体现的是法律的完整性,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安全管理的执法依据和责任,因此,应该在法律条文中配置具体的执行要求,确立相应的奖惩内容和条款,这样才能促使各个行政主管部门更好的履行法律所赋予其的发法律义务,同时也为相关部门监督法律义务履行情况提供执法依据。
4、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不足
在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的对象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些社会成员接受能力比较差,如果在宣传和教育过程中缺乏有效地针对性,其教育的效果必然不高。现阶段我们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式多数都是发发传单、贴几个标语和制作几条公益广告,这些做法早已经落伍了,并没有根据现行的道路交通环境和年龄以及职业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并没有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强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从而降低了安全宣传和教育的质量。
二、公众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
1、积极构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道路安全交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有序的、安全的以及顺畅的交通环境,增强道路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法治意识和自我控制意识,最终提高道路交通行驶者的安全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弘扬道路交通法治意识。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在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多发的时期高度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道路交通路网越来越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已经开始纳入到了政府的工作计划中,这对于降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现阶段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按照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的制度化、社会化、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行动常态化以及效果最大化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必须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去抓,积极构建完善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体系,不断拓展路交通安全教育相关部门的视野,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建立长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2、提升国民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只有切实提高国民素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才能显著提升。因此,从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想解决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过程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先从提高国民素质出发,从良好的安全教育角度入手,只有这样在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才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提高国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的和系统性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才能让广大的参与者真正将交通安全意识内化成为自己的素质,也只有通过更加深入和持续的情感教育,才能保证广大的交通安全教育的参与者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保持持久的热情,并保证其能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良好的习惯。真正的当路交通安全教育成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当道路交通的参与者真正的将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执行时,当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社会行为之后,一个和谐、文明、有秩序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交通的局面才能形成。
3、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
国民素质教育是对全国所有人民进行教育,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现阶段随着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向着深层发展,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架构已经十分的完整了。这样的教育体系,就为开展路交通安全教育难得的教育途径和平台,我们在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融入到国民素质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小抓起,从幼儿园做起,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进行积极的宣传和教育。
参考文献:
[1]方守恩,王长君,王笑京,谢飞. 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研究成果综述[J].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3(01)
[2]邹伟,史竞男. 详解全国交通安全日[J]. 汽车与安全. 2012(12)
[3]王丽,王雪松,杨东援. 考虑学校和年级差异的精细化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研究[J].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2(01)
[4]高悦尔,王雪松,陈小鸿. 幼儿交通安全教育及有效性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2(01)
[5]李君羡,潘晓东,杨轸. 基于受教特征的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教育对策[J].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1(02)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多的人口中有9亿多是农民。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环节,它直接决定着全民整体素质教育的提高,也关联着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从历史的经验看,在建立新型的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对农村改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从这种意义上讲,更加凸显出提高农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素质教育中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起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农村美术素质教育中,并没有立足现实,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课堂教育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层面,使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于通过美术教育增强学生的对美的探求欲,从而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纵观我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在古老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就以美的符号记录生活和祈求幸福。人类对美渴求的萌芽阶段也就是人类从野蛮蒙昧向文明迈进的关键一步。不论是史前的洞穴岩画到甲骨文、从原始彩陶到秦汉石刻,还是从佛教艺术到明清绘画,数千年的美术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对美不懈追求的历史。审美凝结是文化沉淀的结晶,它已穿越时空的纬度,渗透到普通劳动人民的血液中。逢年过节贴门神、挂彩灯、写对联、画瑞符,民间秧歌和戏剧脸谱,这些原生态的美会滋润着学生幼小心灵。农村有着美好的自然风光和壮丽的山川,田园式的自然景观、四季更替的自然律动,为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向往自然热爱自然的优良种子。耐人寻味的社会生活也是学生素质成长的大课堂,劳动人民淳厚善良的品质,古朴民风融就了现代文明,是个充满感情和艺术色彩的世界。诸如蓝色的天空、形变的白云、飞翔的雁群、巍峨的山峰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自然美去陶冶学生,将自然美升华成学生的心灵美,进而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并使之与课堂教学交相呼应形成合力,建立起一个整体良好的教学系统。
在学生生理发育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与之适应。九岁之前的学生,理性思维的发育仍不健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依赖理性教育,将会适得其反,在此之前也正是开发学生的感知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期,也肩负着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应从美育教育的规律出发,建立以科学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将具有童心、童趣,富有想象力的游戏,挖掘整合成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捏泥人、做小火车、插风筝,这种有趣的趣味活动和课堂手工活动结合起来,将单纯的摹仿制作融入创造性的手工制作活动中,从而诱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知欲和动手力。结合校本课程对小学生幼稚的审美活动进行正确的诱导,逐步规范艺术审美的行为,这种对美的培养使学生的审美功能逐渐升华到一种更高层次,也是良好素质发展的原动力。怎样将课本教育延伸到整个素质教育中,将学生的生活乐趣与身心发展、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融为一体,避免流于单纯技法式的片面教育,使教育本身更加具有强烈的生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营造出多元而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农村现行的教育模式看,教材单一、师资匮乏,“应试教育、技能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片面的以教师的专业技能高低来裁决一个教师的优劣。眼下师资队伍的建设缺少专业化和规范化。师范类毕业的学生到了教师岗位上,仍然以专业化的教学方式和思维进行教学,忽略了美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培养规律。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加强美术师资的专业化建设是当前美术教育的是当务之急。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最初阶段,父母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孟母三迁”的典故可以生动的诠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校本教育不可替代的,由于十年文化浩劫使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更是雪上加霜,家庭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低,再由于交通、电力信息和配套的文化设施落后,学生所获得知识的信息通道是单一的、不健全的。随着社会发展,年青一代的父母尽管比父辈一代的知识结构优越的多,可是大量的学生父母进城打工,从权威部门所获得的数据看,常年生活农村的人口相对减少,而实际生活在农村的小学以下的学生数量并没有减少,留守在家的成年人大多是老人,这就使家庭教育面临着空前的窘迫。家庭教育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缺少足够认识,甚至将美术教育看成一种负担。现实生活中这种惟专业轻综合素质的反面事例比比皆是,试问一个没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即使专业技能再强,其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是有限的。良好的成长环境,是高素质人才健全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形象性、制作性、动手性是美术教育的一大特性,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了师生感情,建立健全了学生的互动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的情趣,使学生乐于接受美的教育。对形象的认知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鉴赏力的过程。并通过艺术语言的表达,抒发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
现阶段,我国师范院校正在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作为师范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期,但是,在改革措施初见成效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多与认识有关,对改革的制约作用十分显著。所以,摆正认识可谓是师范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美术教学改革的基础。本文对师范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作了概括,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化美术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
师范院校;素质教育;美术教学改革;深化对策
一、前言
师范美术教育是培养美术教师的主要方式,也是落实师范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渠道。出于提高美术教师人才培养效率的考虑,各大师范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深化美术教学改革,消除教学不利因素,改善师范教育效果。
二、师范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概述
结合师范教育的特点来讲,此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基于人才培养视角来讲,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培养人才是师范教育的主要任务,但在传统模式下,由于过分看重知识能力、忽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最终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大多都不高。素质教育与以往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核心要求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能力与素养的综合提升,这一点与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相吻合,对师范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基于教育视角来讲,素质教育代表着不可阻挡的教改大趋势。当前,除了我国以外,其他各国在推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在倡导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其实代表的是现阶段教改的大趋势。师范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是顺应教改趋势的体现,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最后,基于国家发展视角来讲,素质教育是增强全体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师范美术教学是培养美术教师的重要渠道,而教师则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所以,美术教育可借由人才培养影响国民素质。当今,面对日益复杂的周边环境,国家一方面要增强综合国力,抓住机会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提升全体国民的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素质教育正是上述目的实现的必经之路。
三、遵照素质教育要求深化美术教学改革的对策
综合我国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现状来讲,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面窄、技法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不当、实践偏少等问题十分突出,不利于师范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于这种情况,师范院校有必要遵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该学科的教学改革。
1.联系生活,加深学生对美的感悟。美术教学中,学生兴趣是影响教学实效的关键因素。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美术教师需在充分挖掘教材之美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做可以借助生活中美好事物及现象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也只有在发现事物之美的前提下,才会形成探究欲望,这一点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人们由视觉意识到美术之美,这种意识在传递至大脑之后,便会对人的心灵及审美产生影响,进而促使人产生了解欲望。了解是产生兴趣的第一步,在美术教育中,学生对美术了解的越深,便越容易体悟和感受到美术之美。所以,美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杰出作品或者深入分析教材知识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美的感悟,进而激发内在动力。美术素养与鉴赏能力关联紧密,在鉴赏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的情况下,美术素养也会随之提升。因而,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带领学生鉴赏优秀作品,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2.优化技法教学与理论教育的比例,合理利用辅助设施。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技法教学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增强,而理论教育的意义则体现在素养方面,所以,二者的地位并无孰轻孰重之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明确这一点。在具体的美术教学计划中,教师应遵照“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增大理论教育的比例。这样做有助于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可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同时,美术教学中还需注意不能过分依赖教学设施。现代设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积极作用无可否认,然而,这些设施毕竟只是辅助设施,作用有限。以多媒体演示为例,尽管其生动性优势非常显著,但仅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来讲,其并不一定比现场直接演示的效果更佳。所以,教师在利用辅助设施的时候,应保持理性。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学的目的在于“学”,而非“教”,所以,授课时教师需以方便学生学习为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地位。结合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美术教学要求来讲,教学活动中教师有必要进一步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以达到增强能动性、激发创造性的目的。举例来讲,对于手工教学,教师不应再以相同标准去要求全部学生,而是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和展示个性的机会,使他们在了解原理的基础上自由创作,进而达到在实践和练习中增强他们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师范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还是顺应教改趋势、增强全体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遵照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深化美术教学改革,本质上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值得师范院校增强重视。
作者:黄淑文 单位: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
一、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迅速提升国民素质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和全日制教育相比较,成人教育更突出实用性、灵活性和终身性等特点。成人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削弱了其作用,如何改善这些问题,是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1利于国民素质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每一个国民的个体都是整个国民平均素质的因子,成人教育可以帮助每一个个体提高自己的技能与能力,能够让其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可以提升整个国民的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可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
2为社会的发展储备人才。成人教育是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是最贴近实际工作、增强学生专业化的教育。因而成人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3有利于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成人教育招收的多数都是社会的在职人员,在社会上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学生会选择自己需要的专业来进行继续学习,因而学习过程中会比全日制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有针对性。因此对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有利于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建立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也依赖于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则主要依赖于教育。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有利于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出勤率总体偏低。成人教育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职的,家庭矛盾和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如照顾家庭、加班、昼夜两班倒的学生无法保证出勤率。当然,学校的管理不严格也可能会导致出勤率偏低的问题。
2学生学习的目的具有多元性。成人教育的学生多数都是以提升自我、完善知识层次、提升精神境界为主要目的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目的是以升职、加薪等等为目的,这部分同学由于目的比较追求实惠,因此不能保证学习效果,基本上处于混文凭的状态。
二、个性化考试带来的优点与实施
要解决成人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各个角度来进行改革,很多学校都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改善教学方法、采用分班制度、建立考勤和请假制度等措施,来避免这些问题。
笔者试图通过采用个性化考试的方式来解决这些负面问题。尽量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公平性,减少缺勤率,使成人教育的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个性化考试就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出勤、平时成绩、兴趣、基础等方面为每一个学生制作单独的考试试卷。通过个性化考试,可以带来诸多的优点:
(一)采用个性化考试的优点
1减少缺勤率。每一次上课,都会有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缺席了某一次课程,则在考试的试卷中,就会出现缺席课程内容的试题,根据此次课程的重要程度,上课的学生有可能不会考到此节课的内容,因此学生如果缺勤次数过多,考卷上的题目的数量和难度就会增加。因此可以大幅度地减少上课缺勤率。
2改善课堂纪律。实施个性化试卷的考核方式,必须加强平时考核及平时成绩的随时打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注意听讲,跟随老师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平时成绩高,期末试卷的题目数量和难度就会减少,因此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课堂纪律。
3丰富教学方式。由于需要平时成绩,因此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上要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得到学生的平时成绩,如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等教学方式,这不但丰富了教学方式,还可以使学生更加放松,更能发挥学生自己的特色,达到良性循环。
4凸显“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些同学会对课程中某一部分知识点感兴趣,有些同学还会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及时发现这些信息并记录,对这部分同学要相应地减少某一部分课程内容,增加其感兴趣的内容,彰显“因材施教”的理念。也加强了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的动力。
5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生缺席了某次课程,那么他就清楚,在最终的考试中,会有这部分内容,因此他会不得不自学这次课程的内容,从而强化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6强化教师的自我激励。由于在日常的教授课程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去改善教学方式,不断地去注意有特色的学生,因此也建立了教师强化自我激励的机制。如果不能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下去,那么个性化试题就缺少公平性与特色。
7增加考试的公平性。通过个性化考试可以增加考试的公平性,对于认真的学生,考试卷上的内容会相应减少;对于对某一部分有深入研究的同学,可以增加这部分内容的分数,减少其他章节的试题数量;对于不认真,甚至缺席次数多的学生,不但考试题目增加,更无法通过抄袭等方法得到其他学生的答案,如果是开卷考试,只能自己在考试中去搜索答案,考试的工作量比其他同学更重,因此考试更加公平。
(二)个性化考试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1增加对授课教师的要求。由于需要平时成绩和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要丰富课堂中的教育方式,因此增加了授课教师的工作量,这就要求老师要为了学生、为了学校,加强自我激励,使个性化考试能够顺利的实施。
2要求授课教师随时做好日常数据的记录。由于个性化试卷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库,因此要随时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动态,因此日常的数据库数据记录是个性化考试的重中之重。
3要求教师提前将计划告知学生。制作个性化试卷的目的是让同学之间在考试过程中更加公平,以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因而需要将此计划提前公布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个人的考试试卷是不同的,是根据哪些因素来制作的试卷,这样,学生会有针对性地准备,才有更好的效果。由于考试发放试卷过程中,每个人有自己的试卷,因此发放时间较长,因此需要提前几分钟或者增加发放试卷的人数来解决此问题。
三、如何实现个性化考试的试卷
只要在平时积累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点以及有备选的题目,就会轻松地出一套个性化考试的试卷。
(一)建立清晰的数据库
在开课之前,需要根据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来设计题目,并针对不同的题型包括填空题目、选择题目、问答题等出若干题目备选。并输入到数据库中,为了保证个性化考试的效果,应该是平时出题量的2—3倍为宜。
在每一次上课过程中,认真做好点名工作,如果学生较多,点名占用太多时间,可以选择签名、班长统计等其他方式,以建立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为个性化考试试卷提供必要的依据。
要准备一些课堂作业、课堂提问或者小组讨论的内容,并根据每一位同学的表现,及时评出成绩,以便对个性化试卷的制作保留必要的依据。
在课程中,要留心问问题的学生,学生问的问题多数是其感兴趣的方面,或是其在工作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依此找出其感兴趣的知识点,了解其掌握程度,并准备在这一方面出较深入的题目,记录在数据库中。
在考试前,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出勤情况、平时成绩、情趣爱好等相关数据的表格已经准备好。
将每一位同学的题目均设置成一样的题目,根据出勤率删除部门试题,根据课程重点,部分课程同学已经在课上听过、了解过,可以删除掉,某些课没有出勤的同学则保留这些题目。
根据部分同学感兴趣的题目,找到这类题目的基础题目,将其删除,增加较深入的题目,并根据题目难度适当减少整个试卷的题目量,以保持公平性。
上两个步骤是操作的重点,需要老师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制作,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数据进行仔细地删除相关题目及增加题目的工作。也可以通过编写宏指令来使这一步骤更加自动化。最后保存数据,备用。
(二)制作试卷模板
根据学校的试卷要求来制作试卷的模板。由于个性化试卷本身的限制,将题目顺序给出,再通过给学生提供答题纸的方式来进行考试则比较容易操作。学生的学号和名字都将打印在试卷中,因此在保证学校通用板式的要求下,尽量将学号和名字放在醒目的位置,以方便考试时的发放。
(三)通过可变数据印刷软件制作个性化考试试卷
通过可变数据印刷软件,如WPS中的“邮件合并”功能制作可变个性化试卷。
打开数据库,选择正确的数据库文件及正确的工作表;将姓名、学号及题目等数据库域名插入至试卷文件中的相应位置;合并文档到新文件;由于每份试卷都不相同,只能通过打印的方式来印刷试卷。
四、结束语
在成人教育中引入并实施个性化试卷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讲课效果,更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公平性,使课程的综合效果更上一个台阶,提升成人教育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地理、素质教育、教师主导
当前我县中学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是推行“四环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导学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全面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中学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它极为独特的一面,它可全面提高国民的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地理素质对国民整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国民素质的提高依赖国民的地理素质,教师应高度重视地理教学。
地理这门学科从宏观上说,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及开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地区的发展等都是一门基础学科。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来要成为未来生活的各色各样的社会成员,在工作和学习的一生中经常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决择。由于先前的“应试教育”使人民对地理学科存在认识上的偏颇,加上高考采取“3+x”制,地理的份量减少,致使中学地理教育受到冲击,学生的地理素质得不到发展和提高,直接影响了国民的整体素质。
1、国民地理素质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
前几年,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次以“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为题的全国性抽样调查,其中与地理知识素质有关的题目及答对率是:①对温室效应清楚了解和了解的占51.3%;②“臭氧层变薄可能导致皮肤癌”判断正确的占36.5%;③回答者认为宇宙中存在有生命的星球不只是地球的占51.4%;④在列举科学技术带来的几个可能危害中,认为“滥用农药、化肥”的达52.9%;“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的占23.3%。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文化、科学素质中,作为科学常识部分的地理常识较欠缺,我国公民对“滥用农药、化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这些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弊端的认识尤为淡薄,可见,加强地理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势在必行。
2、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更令人担忧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是初中地理在初二进行会考,给学生造成地理与升学无关的错觉,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据初步调查,在广大农村,因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只看升学率,所以,不少学校把初中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只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教学。农村初中,90%的地理课由兼课教师担任,很少过问教学效果,导致大多数兼课教师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练习课。在时间上难以保证,还谈什么地理素质教育呢?在城市中,地理课基本由专职教师担任,地理教师掌握了教学阵地,而大多数学生却把地理当“副科”,甚至有的班主任还鼓励学生主动放弃地理,因而学生对地理课无兴趣,不重视,上课不专心,在地理课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联合国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如大气污染、北方的雾霾、酸雨肆虐、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21世纪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的根本。
二、教师发挥表率作用,转变学生对待地理学科的观点
目前推行地理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关键之一是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根本转变,仍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错误理解学校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奖励政策,只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教学。忽视了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基本观念;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生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键之二是部分学生没有重视地理学科。从1993年高考制度实行“3+x”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后,使中学地理教育地位骤降。学生看不到地理学科的前景,不知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为考上理想中的学校而放弃地理。
针对上述两种情况,全体地理教师、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认识,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改变学生对待地理学科的观点、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质量。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地理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和能力的过程。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教材在编写上一改传统的“注入式”为“探讨式”,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大胆改革和探索,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形成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模式。
1、 趣味课堂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是求知的动力。因此,地理课题的引入要尽量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下面举例为证:如在讲“海陆变迁中的大陆漂移假说”时,可讲这样一段故事:1910年的某天,德国青年科学家魏格纳正病卧在床,他凝望着墙上的地图,突然脑中灵光一闪,他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与非洲的轮廓可以拼合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其他的大陆也能拼合在一起吗?从此,他不顾一切辛苦,来往于大西洋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证据,终于提出了全新的学说,你知道是什么学说吗?他找到的证据又是什么?若想尽快知道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此时叫学生打开书本看书格外认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
2、大胆尝试“四环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及“读一读”这一栏目的设置为实施这一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讲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中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以及“读一读”栏目中的“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等内容,然后教师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自由或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地理知识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在快乐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动机。
3、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加地理的趣味性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库。如在教学八年级地理《长江》一课时,可调阅九江长江段沿线的城市发展以及九江98抗洪抢险的图片,这样一来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离自己更近、更亲切、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并且活跃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个国家国民整体素质决定该国能否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地理教师应深知自身肩负的神圣职责,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松地理素质教育,圆满完成历史赋予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主要参考书目: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常华锋主编北京首都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