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科学养猪的技巧8篇

时间:2023-09-28 15:27: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学养猪的技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养猪的技巧

篇1

所谓创业人员的组合就是按照创业目标和任务的需要进行的人员分工与合作。其中包含两种组合,一是按照任务的要求,实现人员的专业分工。二是根据人员的性格特点,实现不同类型人员组合,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我们熟知的《西游记》就是一个讲述团队长期合作到西天取经,并获得成功的故事。《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组成一个团队,唐僧是这个团队的最高领导,是决策层,运用自己的强硬管理方式和制度(紧箍咒)来管理团队,并且通过“软权力”和“硬权力”的结合调动整个团队。孙悟空是这个团队中的职业经理人,他本领高强,到哪里都能混口饭吃,而且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极其丰富,性格有点“猴急”,从个人素质上来说是非常优秀的,通常总经理(唐僧)布置的任务都能高效率地完成,而且处处留下美名。八戒虽然不太受人喜欢,但是作为团队中的小人物,他本人还是有很多优点,而且许多方面还在团队中起了不小的作用,比如调节矛盾,运用公共关系的方法来协调众人之间的关系,这都是他对组织的贡献,他本人幽默、可爱,充当着组织剂的角色,所以在组织中功不可没,没有八戒的团队是残缺的,而且也是不完美的。沙僧朴实无华,工作踏实,从企业的角度讲,他是“广大劳动者”,兢兢业业,堪称劳模,他虽然没有职业经理人的风光与协调关系者的公关本领,但是他所做的工作却是最基础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他,主动挑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工作,为团队和组织做出自己的贡献。白龙马,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任劳任怨,主要工作就是唐僧的司机兼座驾,偶尔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表现一下。

领导者要学会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充分尊重角色差异,找到与角色特征相契合的工作,发挥每个成员的个性作用,达到优势互补,使整个团队和谐发展。所以,寻找到好的优势互补的创业伙伴,创业就成功了一半。当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最专业的事就要交给最内行的人去做,胜算才会更大。

在创业团队的成员选择上,必须充分注意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财务、技术、销售等,充分发挥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优势。团队创办的企业存活率和成长普遍高于个人创办的企业。那么一个创业团队的成员配备需要哪几方面的人才呢?

一、会当家的

在创业团队中,会当家的就是带头人,就是“老板”。带头人正如大海航行中巨轮的舵手,指引着创业团队的方向。创业团队中必须有可以胜任的带头人。带头人不是单靠资金、技术、专利来决定的,也不是谁提出什么好的点子谁就可以带头。带头人需要团队成员在多年同窗、共事过程中发自内心地认可,应该在创业团队中有巨大的、无形的影响力,是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的领导者。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其影响力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

1. 智慧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是聪明的、有智慧、有魄力、有能力,这是领导者之所以优秀的基础,也是领导者个人权威的本质体现。

2. 包容心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善于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包容下属的“过失”;二是能够包容下属的“不敬”。

3. 亲和力 领导者要有亲和力,平易近人,要使下属觉得自己易于接近,敢于接近,给人以一种“温暖”的感觉。

二、能算账的

财务混乱是很多成长型小企业的缺陷,年轻的创业团队往往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容易导致财务问题而引起团队纠纷。因此必须依靠专业财务人员制定内部财务制度,为创业团队的财务运作提供一个制度约束机制。也可以请专业的会计事务所进行财务,以减少人员费用。

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财务制度需要团队成员共同探讨,会计和出纳由两个人来担任,剩余的人做监督员,会计可以是专职,也可以兼职。团队财务是个细活,需要安排细致耐心、有财务功底的专兼职人员来做会计。

三、懂技术的

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就会被市场淘汰,要是不在自己的技术上加以创新,就会被市场赶出去。绝大多数成长起来的公司的创业者、合伙人都是有很深的技术背景的。如果自己有创业资金,但不懂技术,就应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

在山东省寿光市侯镇赵家辛章村赵传文的养猪场里,猪妈妈产崽进产房,猪宝宝睡上婴儿床。只听说过妇女生孩子要进产房,没听说过母猪产崽还要进产房的,但这就是赵传文的现代化科学养猪法。

赵传文自1997年开始养猪。起初,他只在自家院里圈养二三头。2000年,他看到养猪效益不错,便投资20万元建起了占地4亩的养猪场,养起了大约克、杜洛克、皮特兰等优质猪品种。适逢猪价上扬,赵传文发了第一笔养猪财。

2002年,赵传文从外地考察回来后,投资7万元,为猪场安装了自动饮水器、取暖设备等现代化的饲养设施,母猪定位栏、产房、保温箱、保育栏等设施也一应俱全。为避免母猪打架引起流产,在母猪怀孕后先选定位栏,分娩前半个月进入产房。在产房,猪妈妈可享受特别的饮食。保温箱紧挨着产房,与产房相通,猪宝宝出生后可以在保温箱与产房之间自由来往。这种与妈妈分开居住的办法,确保了母子平安。猪宝宝出生60天后,进入保育栏,在保育栏长到35公斤左右,进入育肥栏,直到出栏。从出生到出栏,赵传文在管理上实行了现代科学养猪法,带来了颇为可观的收益。由此可见,在一个创业团队中,拥有一个有技术背景的合伙人,是很重要的。

四、跑市场的

产品的销售要管理好人和事,无论企业的销售策划有多好,广告多么铺天盖地,分销渠道多么流畅,最终想要达成销售,关键还是终端的销售人员。创业人员中跑市场的就是搞销售人员。销售人员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产品的销售,前面再怎么优秀的人,付出再辛苦的劳动也都泡汤了,所以销售这个最终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充分了解市场,掌握销售技巧,而且还要善于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捕捉产品销售的种种商机。

例如,古时候有一个叫明华的年轻米商。村子里加上他一共有6个米商。他整日坐在米店前等待顾客的光临,但生意非常冷清。一天,明华意识到他必须了解乡亲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而不是单纯地将米卖给那些来到店里的乡亲。他认识到,必须让乡亲们感到买他的米物有所值,而且比其他几个米商的米都合算。于是,他决定对销售过程进行记录,记下乡亲们的饮食习惯、订货周期和供货的最好时机。明华首先进行了走访调查,逐户询问下列问题:家庭中的人口总数、每天大米的消费量是多少以及家中存粮缸的容量。针对所得到的资料,他向乡亲们承诺:免费送货,并定期将乡亲们家中的米缸添满。通过这样极有价值的记录和推出的服务,明华与顾客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关系,并且不断从老顾客扩展到其他的乡亲。他的生意不断扩大,不得不雇人来帮助他工作:一个人帮助他记账,一个人帮助他记录销售数据,一个人帮助他进行柜台销售,还有两个人帮助他送货。至于明华,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与乡亲们不断接触,保持与大米批发商的联系,保证货源即可。

篇2

量体温时,先把体温计甩几下,让它在35°C一下,然后用酒精棉球擦一下,一是起到了消毒的作用,二是体温计湿润了,方便猪的里。插体温计要旋转的去,这样会减少阻力,让猪觉得不是很疼。测体温的时间是3分钟,拔出体温计,用酒精棉球擦一下,然后读取温度所在的刻度。

去年的实习,一直以为只要把瓶中液体的药物抽完就可以了,忽略了细节。稀释青霉素,需要用复方氨基比林稀释,有时候用氯化钠生理盐水也可以的,但是不可以用葡萄糖注射液,虽然也有氯化钠,但是这样稀释了,会影响到药物的效果。将10毫升的氨基比林抽完,打到青霉素瓶,注射器不用,固定好,将瓶子来回的摇晃,等到瓶中看不到固体的青霉素粉末,说明已经稀释好了,抽的时候尽量不要来回的抽,这样会产生很多的泡沫。稀释速克(头孢噻呋),可以用黄芪多糖,也可以用生理盐水。速克的瓶子都是真空的,将稀释液打到瓶中,然后拔出,摇晃瓶子,使其溶解。先在注射器抽一些空气,然后将针头插到瓶子的凹口中,将空气打到瓶中,再抽药,抽到最后,将瓶子甩一下,使其中的药液全部汇集到一处再抽,这样抽的比较干净。

打针不够快、准。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于猪栏里乱跑的猪感到无从下手,总是跑来跑去,不好打,当时很讨厌打针,总是打不好,不想打。后来掌握了一些窍门和技巧,打的多了,熟练了。比如猪睡在靠近栏位旁边,可以在外面打,这样好打又省时间,如果进去打,没打好,猪跑来跑去,就有不必要的麻烦了。有时候猪在乱跑,你可以停一下,让它跑累了,自己就会停下来了,抓住时机,马上打,就省力多了。刚开始打针,知道该打在哪个部位,可是打了之后就看出有偏差了。正确的注射部位是在一个劲部等边三角形内,以大猪为例:三角形的底边于肩前2厘米,顶角距耳后2厘米,上边于劲韧带下,注射点最好在三角形中部。注射部位太高,腰围会注于劲韧带、脂肪层,吸收不良,药效较差;注射点太低,药液会注入腮腺、刺伤劲椎。注射点偏后会刺伤肩胛骨,不仅药效较差,还会产生炎症、肿胀。针打多了,还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经常把针头给打弯了。虽然知道该怎么做,但是经常有没做到。在注射时将针头全部刺入猪体内,且用力向畜体方向推注射器,使针头底座与畜体紧靠,并使针管与猪体呈垂直,当猪骚动时猪体能带动针体与猪体同时向前移动,这样猪体内的针头和针管移动是同步的,针头就自然不会因猪体骚动而弯折。

我自己觉得,给猪看病是很重要的。现在的我,可以给猪看病了,看的是症状明显的,拐角的大猪,一般第一次打针使用青霉素+氨基比林,第二次可以增加地塞米松,还有可以加链霉素。脚肿的小猪,可以用头孢曲松、林可霉素。呼吸道疾病,可以用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仔猪拉稀,可以用氧氟沙星,大一些的猪,则可以用乙酰甲喹,还有可以联合用药,乙酰甲喹+庆大霉素。皮肤出现烂皮的,可以使用青霉素+氨基比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呋、多西环素。退烧的,可以使用安乃近、氨基比林。倒地不起的、四肢呈划水样的,疑是伪狂犬、副猪嗜血杆菌、脑炎,一般第一次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第二次可以使用头孢曲松或则青霉素。

在猪场还学到了赶猪的技巧,要学会用最小的力气把事情做好。猪赶到栏口的时候就是不下来,因为栏口与地面有一段的高度,猪不敢往下跳,必须要有人来赶一下,可以用木板往前一推,很省力,猪就下去了。对于不好赶的猪可以套头,只要把猪的尾巴对准出口,就省力多了,好赶多了。

篇3

一、全镇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现状

(一)广泛种植杞柳。

近年来,杞柳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牌杞柳制品俏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地优势,积极引导广大农户扩大杞柳种植面积,把种植杞柳作为增收的新途径,镇妇联也聘请林业科技人员对广大农村妇女进行杞柳种植、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村妇女种植杞柳的管理技术水平。前几年,杞柳种植面积不到万亩,主要集中在205国道以西的株柏、华埠、尚庄等办事处,全镇大约有4000多名妇女从事杞柳种植业。每亩杞柳年纯收入达2500余元。随着杞柳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杞柳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一亩杞柳能顶五亩粮田的效益。在镇党委政府和镇妇联的积极引导和号召下,广大农村妇女抓住这一机遇纷纷改种粮为种柳,扩大杞柳种植基地,株柏、华埠、尚庄等办事处90%以上的土地都种植杞柳,户均种柳3亩以上,有的户种柳达10亩以上,尚庄二村的朱成英种柳8亩,年纯收入2万多元。同时,镇妇联还大力推广种植了大红头、红丫巴等优良品种,并积极鼓励引导205国道以东的农村妇女大力种植杞柳,马陈埠大、等村,每村都有300多名妇女学习掌握了杞柳种植技术,马陈埠、大两村种柳均达800亩以上,、等村户均种柳3亩以上。目前,全镇35个行政村的妇女都学习掌握了杞柳种植及管理技术,走上了种柳致富之路。全镇杞柳种植面积发展到3万亩。广大农村妇女依靠种植杞柳,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二)大搞杞柳编织。

镇妇女编织杞柳有300多年的历史。起初,她们编织各种箢子,簸箕、筐子等简单的生活日用品,品种很单一。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她们编织的杞柳制品如花篮、宠物篮及各种提篮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她们一教十,十教百,很快,广大农村妇女学习掌握了杞柳编织技术,株柏二村妇女周加红热心帮助本村妇女,在她的指导下,先后有20多名妇女学习掌握了柳编技巧。

妇女们心灵手巧,她们不单能编织出合乎客户要求的样式而且还不创新,研发出许多新的款式花型,深受国外客商青睐。目前,镇妇女编制的工艺品有七大系列,4000多个花色品种,远销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800多万美元。

随着杞柳产业的快速发展,镇先后建起了等40多家杞柳制品购销企业。广大农村妇女们在厂里拿订单,按照订单尽寸,回家搞编织,一般每人每天可实现纯收入二三十元,高的每天收入达四五十元。前几年,杞柳编织主要集中在205国道西侧的华埠、株柏、尚庄等村,近年来,镇妇联积极组织东部各村的妇女到华埠、株柏等地学习编柳技术,使村、马陈埠村、村等十多个村80%以上的农村妇女走上编柳致富路。赵屋、黄楼、前墩等村的农村妇女在九十年代以前无一人会搞杞柳编织,如今,这些村三分之二的妇女学会了编柳技术,使全镇从事柳编的妇女人数达到1。5万人。对此,潘圩子村妇女周克英深有感触地说:“以前不会编柳,囊中羞涩,赶集只能空手而归,如今家家编柳、天天见收入,每位妇女手里都有了钱,每次赶集,总是把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购回家中。日子越过越滋润了。有的农村妇女还成为柳制品购销公司的掌舵人。顺发工艺品公司的岳春秀,今年52岁,丈夫在外跑业务,签订单,而她每天都在厂里指挥员工认真搞好柳制品加工外运,该公司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年创利税可达200多万元。

2005年,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组建了工艺品(集团)有限公司,并为杞柳工艺品注册了商标。年底,杞柳工艺品顺利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认证,打造了市场品牌,确保了绿色品质,提高了国际知名度,使牌柳制品更加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全镇广大农村妇女也抓住这一机遇,瞄准市场需求,大搞杞柳制品创新。华埠村的赵连秀、吴清香等妇女生产的杞柳新产品花把、柳把很受外商青睐,而株柏村妇女王洪霞创新生产的柳制品新型沙发、俏销国际市场。广大农村妇女们加班加点抓生产、搞创新,户户编杞柳、人人创收忙,杞柳编织红红火火,一派新农村建设的喜人景象。

(三)柳编厂里打工忙。

镇有40多家柳编企业,在这些柳编厂里忙忙碌碌的多数都是农村妇女的身影。她们像城里人一样,按时上下班,节日领福利,每天都在柳编厂里从事柳制品染色、刷漆、晾晒、包装等工作。镇东发工艺品厂里80多名工作人中,妇女占70%以上,她们有的30多岁,老的60多岁,每人每月工资可达400至500元。今年55岁的妇女周点花高兴地说:“每天在厂里忙忙碌碌地干活,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收入,我们心情非常舒畅”。目前,全镇有2600多人在柳编厂里工作,她们人均年收入可达4000余元。

(四)大搞畜牧养殖增收。

镇粮草丰富,广大妇女多年来有着从事养殖增收的传统习惯,畜牧养殖成为广大妇女发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目前,全镇有5000多人从事养鸡、养猪、养牛、养兔等畜牧养殖,全镇养鸡户发展到270多户,养猪大户达460户,养牛、养羊、养兔户达1250户。刘庄村妇女李美芝建起雏鸡孵化厂,年孵化雏鸡30多万只,年创利润20余万元,后墩村妇女杜庆芳建起大型养猪厂,年出栏生猪30多头,纯收入2万余元,尚庄二村妇女吴同秀大搞科学养牛,每年出栏黄牛20余头,纯收入2万余元。仅靠畜牧养殖,广大农村妇女年人均增收就达5000多元。

同时,镇还有1000余名妇女大力发展蜜桃、板栗,金银花、大棚西瓜等特色种植,有1800多名妇女在服务行业中显身手,积极从事服装、鞋帽、水果餐饮等各种经营工作,年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

二、当前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技术不够精。

多数妇女没有经过认真的学习与培训,在畜牧养殖、科学种植上技术不够精,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够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和增收速度。

(二)创新意识不够强。

多数妇女只会随大流,看到人家怎样自己也怎样,在杞柳编织、畜禽养殖等方面技术性不强,创新意识还有待加强。

(三)合作意识不够强。

合作才有力量,相互合作才能相互学习,集中智慧,谋大发展,目前,部分妇女在杞柳编织或畜禽养殖中孤军作战,与其他人沟通少,交流少,出外学习少,不利于提高技术水平、实现新的跨越。

三、加快农村妇女致富步伐的几种对策

(一)建立合作组织,组织专业协会。

建立杞柳种植与编织协会,养鸡协会,养猪协会和畜禽饲养协会等,让广大农村妇女在协会的指导帮助下,搞好农业实用技术学习培训,加强交流,取长补短,用新知识新技术去获取信息,实现更大的发展。

(二)增强创新意识,摒弃守旧思想。

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创新中快增收,以新求胜。

篇4

【关键词】经济社会;职业教育;长效措施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些年来,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和各国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于完善我国教育结构体系,促进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确分析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是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

一、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相适应

(一)以终身教育为新的职教发展指导思想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那种一技学成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代人必须通过终生的继续教育,获取所从事职业所要求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才能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永久的市场。中职教育应是一种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与培训。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国外劳动力就业的状况都已证明,“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所以中职教育的发展应牢固树立以终身教育为指导的观念应是职业教育的共识。

(二)以能力为本的新的职教观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普通高中教育注重的是学术教育,质重于量;而职业教育则侧重技能教育,要使之成为多数人就业的手段。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进入一间中职学校的教室,会发现它和普通高中学校是那么的相似,一样的教室摆设,一样的课堂教学,一样的课后书本作业,活生生的把中职教育办成了第二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实施培养各产业中间人才(技术员)的专门教育机构,属技术教育的范畴,即在一定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各行各业的中间人才。所以中职教育应更加注重的是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创造条件积极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重在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二、中职教育课程与城镇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一)中职教育的课程应根据农村和城镇的需要设置种植、养殖、林业、水产、家电维修、计算机应用、汽车修理、电焊等实用技术课。

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有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所谓系统性就是与技术对象有关的内容要全面。比如:辣椒种植技术内容应包括:种子的选择及识别、种子消毒、育苗方式,移栽技巧、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加工储存、销售等内容。而且每一个技术环节的知识都一定要浅显易懂,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掌握了系统的技术知识,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在农村或城镇自主创业或就业。

(二)建立中职学校示范基地和实习基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把农村经济中发展得较好的种植、养殖、果林场作为中职学校的示范基地。农村学生也可以把自家的种植、养殖项目划出小部分来开展实践活动,把所学的技术用在自家的种植、养殖项目上,并写出试验报告上交学校。带学生到种植、养殖、果林场、观光农业、立体农业示范点参观,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国家实行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的条件下,引导学生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机械设备、高效农业组合模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在农村利用荒山、空地、田土、林地、水域发展适度农业规模经济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三)聘请社会科技指导员对学生进行现身教学。

把农村有名的种植能手、社会上创业成功人士聘请为社会科技辅导员,定期对学生进行实用技术教学和成才教育。用技术能手的技术专长、创业人才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术创业的热情和感受创业的艰辛和快乐。

(四)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参加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到企业勤工俭学。利用学生所学的专长技术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利用农村的资源,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生产优质的原料。比如说辣椒加工厂,可以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学生的优势,开展辣椒技术培训,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种植辣椒,生产无公害辣椒产品,企业包回收,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来源,又可以为企业建立优质的原料基地,也可以扩大辣椒加工厂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及当地辣椒产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五)开展技术竞赛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学技术、比技术的热潮。

开展科学养殖、种植,技术能手竞赛活动,评选养猪标兵、烤烟大王、西瓜大王、养牛状员、电焊标兵、机修能手等活动,对那些在种植、养殖上成本投入少、病虫害防治好、经济效益高的种植养殖大户,技术过硬的技术能手给予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把他们的种植、养殖经验,创业成才事例加以总结,在全社会加以推广,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我觉得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创业能力,教育新技术的运用,加强企校合作,发展现代学徒制度,发展全民技术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加强和完善职业指导和咨询制度。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职业教育,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学科渗透:为学生参与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对文本和内容要吃透并充分理解。教师要吃透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要把文本玩得像做烧饼师傅手上的面团”。这不仅需要教师吃透本学科的教材,还要熟悉并利用不同教材对历史与社会课进行有效渗透,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精彩,更有效。

比如,八下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知识助我成长》与七下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第一课第二目《学习改变命运》这两课,主旨都是突出教育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能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知识就是力量,学习能够改变命运。前者强调教育,后者强调学习,如果从主体出发,都是学生。所以八下思想品德的教材资源可为七下历史与社会所用。如八下思想品德教材中培根的“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就对“知识就是力量”做了很好的阐释,便于学生理解。还有,笛福的孩子是否接受教育对他们命运的影响也可运用到《学习改变命运》的教学中,学生会积极设想,因而教材资源更充足,课堂教学更丰满。

运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渗透教学,还有许多例子。

如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七上语文课对该曲意境的分析与描绘可运用到八上历史与社会的《文人的世界》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并鉴赏中国古代史学、文学、艺术的成就”;给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品味其幽远沧桑萧索的意境,便于学生理解“作品是作者所处社会的写照”“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理解作者产生这种心境与当时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史不分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课对《蒙娜丽莎》的欣赏也可运用到八下历史与社会第二课第一目《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教学中,使学生在体会达・芬奇睿智的同时,品味蒙娜丽莎的微笑美,从而理解文艺复兴运动蕴涵的人文精神及其性质和意义。

教师融合多门学科的内容,沉淀并积累,上课做到胸有成竹,富有文化底蕴,给学生展示的教学内容与创造的教学意境,都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美,品味其中的味道,从而乐学、好学,快速成长。

二、情节假设:为学生主动学习插上隐形翅膀

上海毓秀中学在《课堂教学改革100条建议》中提到:“当代各种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情节假设、续写故事等办法给思想插上翅膀,在课堂里快乐地飞翔。

在《学习改变命运》一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讲了放羊娃的故事,针对“放羊――挣钱――娶媳――生娃――放羊”的故事链,结合“学习改变命运”这一主题,请学生假设其中某一环节发生了变化,而后放羊娃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我综合了一下,大致上有以下几种思路:

思路1:放羊――挣钱――娶媳――生娃――让孩子接受教育――孩子考入大学――找到好工作,获得高收入――改变贫困状态。

思路2:放羊――挣钱――娶媳――生娃――让孩子接受教育――运用高科技养羊,增加羊群数量、羊奶产量、羊毛质量和产量。

思路3:放羊――挣钱――娶媳――生娃――让孩子接受教育――孩子考入大学――到国外养羊(能卖好价钱)。

思路4:放羊――借书、买书、读书――高产养羊――成为百万富翁――投资,改行养猪(猪肉价更高)――亏了或更赚――打工或上市。

思路5:放羊――挣钱――买书――养羊专业户――继续学习――办多种养殖厂(鸡、鸭、猪、牛等)。

教师借助情节假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并阐述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地解放学生的脑和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学生通过情节假设,感受“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学习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领悟本文宗旨,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享受着学生想与说带来的乐趣,而且轻而易举地变枯燥的说教为学生主动地学习。

陶行知先生要给儿童“六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干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去扩大视野。我提倡再加上“一解放”:解放儿童的心灵,让他们在自由想象中展翅翱翔!

三、抛砖引玉:为学生热爱学习搭建精致平台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变为志趣,志趣可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学会抛砖引玉,“砖”抛得好,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得到真正的“玉”。那这“砖”是什么呢?就是问题。学生一来劲儿,就把问题变成了辩题。

如《学习改变命运》这一课中,教师归纳学生对放羊娃命运的设想,大体上是两种思路,挣钱后先娶媳生娃还是先受教育?即让孩子受教育来改变命运还是自己学习来改变命运?教师抛出这一问题,学生又炸开了锅,对此进行了争辩。赞同前一观点的学生认为等放羊娃挣了钱再受教育,年龄偏大了,再等他致富后娶媳生娃太晚了,要四五十岁了。赞同后一观点的学生认为放羊娃还是娃,是接受教育的最佳年龄,可以借书,可以自学养羊知识,先致富,才能娶到好媳妇,才能有更好的条件培养娃,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听听,还真有见地!

在这一课的教材中还有一个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讨论,教师直接设问:“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哪个更重要?”

学生又辩论开了:

生1:实践比书本重要,书本知识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没有实践,哪来的书本知识?

生2:书本知识更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少犯错误,比如学车,不学理论,光靠实践,立马就上车,撞坏10辆车可能还没学会开车,学习理论知识后,再去练开车,损失就会小得多。

生3:实践知识更重要,没实践过,怎么总结经验教训,怎么总结理论?

生4:书本知识更重要,有些事情是不能重复实践的,比如轰炸某个地点,需要模拟,需要计算精确,才能实施轰炸。

生5:实践更重要,有些技巧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摸索、锻炼才能学会的,例如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在战场上就一败涂地了。

生6:书本知识更重要,没有书本知识,我们就不能学到古人的经验,我们不可能什么事都亲自去尝试,书本知识让我们学得更快更多……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辩论,我们已经知道,实践知识和书本知识都很重要。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源于实践,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CCTV-10有一栏《我爱发明》的节目,如果我们能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多些发明,就能造福更多的人,知识的力量就更强大了!

教师抛出了“砖”,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同学交流思想,找出藏在其中的“玉”, 学得积极、主动、快乐!这比教师照本宣科唱独角戏要有效,课堂也更生动有趣!

篇6

小彬来到福州的那一年,这个温婉的南国春天特别冷。因为没有联系上亲戚,小彬在火车站的候车室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小彬发现自己的钱包被偷了,一位好心的阿姨给他留了一盒饼干后离去。带着那盒饼干辗转三天后,小彬才联系上了亲戚。“刚刚踏进城市的大门,城市就给我上了这么残酷的一课。”许多年以后,小彬想起这件事情依旧心有余悸。

小彬的父母在河南农村,老实巴交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小彬他们那个镇的集市。小彬从小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带着父母去城市里看看,住上一段日子。这个梦想在小彬被领进一家美发店安顿下来的时候变得尤其坚定――“当我看见美发师那双灵活的手挥舞半个小时之后,就赚到相当于我在老家一个星期的午饭钱,我就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

刚开始的工作是非常枯燥的,白天的工作是搞搞卫生,为理发师们调好洗发精、扫头发、为顾客洗头。但聪明的他,不忘抽空“偷拳头”。每天早上五点,人们还在睡梦中,他就起床了,一个人拿着剃头刀对空练手腕。这样一练,就是两年多。

这两年间,店里的“洗头弟”走了一批又一批,小彬成了坚持最久的“洗头弟”。美发店老板被小彬的勤恳好学感动,逐渐开始教他一些剪发技巧,小彬更加刻苦钻研了,常常为一项技术、一个发型反复在模具头上试验,甚至于到了痴迷的地步,有时睡到半夜里都会爬起来摆弄一下模具头,直到练习满意了才去睡觉。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小彬经常提着理发箱,在闲暇时间,跑到各个高校,免费为学生们理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小彬终于出师了。出师后的小彬在福州大学城附近开了一家美发店。“出师不是我的终点,一个美发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否则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出师后的小彬每年都要挤出时间赴上海报班学习,并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开始钻研理论知识,“希望自己能多学点,以后有机会能去参加美发师资格考试。把手艺学精湛了,到哪都不怕没饭吃”。

2012年,小彬开始招收徒弟了。虽然眼下“洗头弟”很难招,但小彬还是严格筛选每个应聘者。“美发这个行业要学成功,吃苦耐劳很重要。当年一起学习的人大部分都半途而废了,如果只是来混混日子的,我会劝他不要来了。学不成,只是浪费时间。”小彬很真诚地说。有时候店里“洗头弟”人手不够,小彬就自己顶上去当“洗头弟”,但尽管如此,他也不会“滥收”徒弟。“大部分来应聘的都是跟我一样外地来的,生活很艰辛,很多时候一步走错步步皆错,青春就这么几年。”当然,对于真心留下来要学习的,小彬则是尽心尽力手把手教他们。“我自己就是摸爬滚打出来的,所以我很理解他们的愿望。我也希望能把技术传给他们,让他们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谈及对未来的计划和打算,小彬说:“买房、成家、接父母来养老、继续把店铺做大……”谈及买房,小彬有点兴奋,房价有松动的信号,让他对自己能在这个城市扎根落户有了一定的信心。而谈及这几年在城市里的收获,小彬坦言:“这个城市是我梦想实现的地方,不管曾经经历过什么,我永远感激它。”

记者手记:在这个城市里,每天都有许许多多像小彬一样来寻梦的外来打工者,只是许多年之后,他们当中又有几个人能像小彬一样在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每份成功总是始于坚定的目标和不懈地努力。或许没人知道今天的想法到底能走多远,但是,我们不要怀疑,只要沉下心来,努力去做,让心中的杂音寂静,你就会听见成功就在不远处,而且可以触手可及。

老刘:工作无贵贱,劳动最光荣

老刘55岁,四川人,算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农民工。老刘进城务工二十多年,当过电工、建筑工,因为在一次事故中摔伤了腿,虽然没有落下残疾,但已不能再干重体力活。于是,老刘于2000年左右改行当上了城市保洁员,至今已十年有余。

老刘开始不肯接受记者采访,怕自己乱说些什么,丢了工作。据老刘的妻子介绍:“他可看重这份工作了,这几年,靠着这份工作,我们供孩子上了大学。现在,我们还指望靠这份工作,积蓄点养老钱。”老刘的妻子也是清洁工,夫妻俩共同打扫一条街。和老刘夫妻渐渐熟悉了,老刘的话匣子才渐渐打开了。

老刘受伤的那一年,正赶上老刘所在的出租屋地段招收清洁工。老刘夫妻一商量,这工作虽然不够体面,但是只要好好干,就不会轻易被辞退,也不要每年都奔波找工作,家里老小的生活就有保障了。于是,老刘夫妻变开始了清洁工的生涯。

一开始,老刘出去扫街,扫一圈回来,总要回家抱怨一番。“那些城里人当着你的面把烟头丢地上,踩得粉碎,然后看着你扫……”、“今天一堆年轻人,在路上边磕瓜子边扔”……老刘妻子说,早些年前,这样的唠叨每天都得听老刘说十来遍。

清洁工通常也是拾荒者。因为收入低,老刘在工作时顺手就可以捡拾到的饮料瓶、废纸等,尽管所获不多,但对他们而言,仍然是一笔贴补家用的收入。最开始老刘夫妻还不好意思,后来就干脆在手提的铁箕把上,挂起了收集瓶子和废纸的袋子,以方便拾荒。拾荒也看时段,逢年过节的时候,老刘每月能靠卖垃圾赚个千把块。

按工作要求,一个清洁工不能与行人发生冲突,辱骂乱扔垃圾者更是绝对不允许的,一经发现马上开除。所以做一个清洁工的本分是任劳任怨,埋头工作,哪怕刚刚清扫过的路面,瞬间又被雨雪般落下的垃圾覆盖了,也不能对行人有所不满。

清洁工人微言轻。老刘曾好言劝说几个装饰婚车的人,请不要把剪下的玫瑰枝叶到处乱扔。他们不仅毫不理睬,见我再三劝戒,反觉可笑,自始至终没有正眼看我,根本不屑与我多说一句话。

每个黄金周对老刘来说,每天的工作都像是一场战斗。得抖擞精神去应付无穷无尽的垃圾,什么也不能多想,只能机械地重复着清扫和倾倒动作,一遍遍几乎不能停止地穿梭在人海车流中。按工作要求,无论你一天干几个班,无论你工作7小时、10小时还是12个小时,一个清洁工原则上是不能坐下休息的。做清洁工没有节假日,只有老天爷下雨才得以稍事歇息。

老刘的辛苦劳动换来了儿子的健康成长。说起儿子小刘,老刘则一脸心花怒放。小刘前两年大学毕业顺利地在福州找到了工作。这两年,升职加薪的小刘最经常跟老刘说的话就是:“你们别干了,我可以养你们了。”老刘很清楚,小刘面临着在这个城市安家的压力,老俩口决定再多干几年,攒点养老钱,不给小刘添麻烦。而小刘一点没有因为父母是清洁工而感到憋闷与窘迫,逢年过节的时候还帮着父母一起出来打扫。老刘的一个老乡经常跟老刘念叨:“‘80后’中有这样的孩子,真是不多见啊!”

老刘谈及最近一件让他心情好的事情:他所打扫的路段将再设两个垃圾桶,以缓解老刘清扫工作量过大的问题。老刘说:“这几年,许多人素质提高了,乱丢垃圾的现象少了很多。”提及对这个城市的感受,老刘说:“出来混了二十多年,最大的本事就是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如何讨生活。”老刘的妻子补充道:“还学会了承受别人的眼光,学会了不在意,学会了麻木……到最后学会了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并且活得快乐。”

记者手记:底层生活能不能感到快乐,重要的一点是自我感觉。一位华裔在博客上说:“在国内可以是和中上层打交道,在美国为了生存和美国人抢饭,和下层打交道,又下乡当农民、工人、兵、商人。总的来说,感觉全都一样。只有心态好,过下层日子更刺激。因要奋斗更有意思,更能享受人生的的乐趣。只要心里坦然面对一切挑战,当经过艰苦奋斗有一点小成功时,感觉是很快乐的。心境好,就是幸福。无论是什么层次都一样,只要珍惜人生的时间,少点遗憾就好。”

小米:城市经历,让我成长

小米,福建仙游人,北京某大学毕业后,留守北京,打拼多年。2010年年底,小米回到老家,在镇上的一所中学当上了英语教师。近来,小米告知记者:她目前的生活一片祥和宁静,真后悔当初没有早点回家。

曾几何时,无论进城,抑或是离开家乡,对于小米而言,都是艰难无比的抉择。在北京,蚁族聚居区唐家岭已经拆除,房价不断验证着那个房地产商狂喜的预言,连龙泽一带,也涨到了两万多,什么都在猛涨。限购的物品从住房到汽车,新地铁通了,但依旧拥挤。经过多年的等待,小米的许多同学都在忙着裸婚。

有一段时间,几乎随时都能邂逅一些挫败她在北京“耗下去”的信心的细节。有一天,小米在楼下看到一条横幅:某某幼儿园优惠招生(2180元/月)。而当时,小米的月薪5000元,扣掉吃住交通这类基本的生活需求,她所剩下的钱不到1500元。

继续呆下去只会耗尽青春,小米心里也清楚,此地不宜久留。生活无风无雨,有点橡皮人的味道。但是小米想起上大学前在小镇上生活的一些经历,她又犹豫了。

多年没有回家的小米给毕业后回老家的朋友打电话,说起自己的担忧和煎熬。小米的朋友鼓励她:“现在变化很大了,你回来看看吧。”小米动心了。2010年年底,小米回老家参加教师招考,笔试面试轻松过关。小米分配的那所中学校长见到小米就笑眯眯地合不拢嘴,“总算来了个重点大学的英语高材生。”让小米感到惊喜的是,她所认知的小镇再也不是她以前认为的样子,几乎家家都有了网络,大家见面都会聊点新闻了;许多大学生毕业回乡就业了,不怕找不到没有共同语言的人;快递在小镇上也能送货上门,淘宝不再是难事了……最让小米感到欣慰的是,上班地点离住处几百米,再也不用挤地铁了。

2012年,小米成家了。她坦言,虽然离开了大城市,但是她依旧感谢大城市里的生活和历练,让她更加清醒地认识了自己,并最终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记者手记:这个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海量信息裹挟着各种价值观,冲击着每个人的头脑;物质丰富文化多元,个体在“物化”的洪流中被边缘异化,人们需要怎样的智慧,才能找到个体与社会的平衡点,在面对诸多诱惑时,澄明淡定。而当下,中国转型时期的“心态”问题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不但关乎个体身心健康,更关乎社会平稳运行。笔者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大城市呆不下去了,选择“逃离”,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城乡二元体制将逐步打破,也许若干年后,哪里都是打拼的热土。

李群:技能改变命运

李群是一位“80后”。李群的父亲早年是位建筑工人,李群从小就知晓,父亲去城里干的是体力活,每到年关总要被拖欠工资,有时候连回家的路费都凑不齐。李群的父亲从小就希望李群可以好好学习,将来不用走自己的老路。只可惜作为留守儿童,李群从小就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像一只脱缰的野马,高中没毕业就辍学了。

辍学后的李群来到城里,走了父辈的老路,也当上了建筑工人。刚开始,李群在工地当小工干一些粗活,时间久了,李群觉得自己不能一辈子都这样,他常想,人活这一生就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掌握一些技能,才能有质量地生存下去。于是李群当上了一名钢筋学徒工。学徒期间,无论是在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是在寒冷的冬天,李群每天都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他勤学的决心和信心,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虚心请教老师傅、工友和项目经理等人。

在学习过程中,李群认为仅仅靠“旁听”学技术还远远不够,他又自己掏钱买了很多关于钢筋工专业方面的书籍,开始自学,从学习看图纸到钢筋加工、安装的一些基本知识,再到下料的长度、钢筋绑扎的方式,用料时需要的计算公式等等,凭着一股韧劲,李群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学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请教,基本掌握了钢筋工方面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一些要点及复杂部位的处理方法。

但是,只靠干还不能完全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必须通过系统地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更快提高,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工人。好学的李群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更加牢固,又报名参加了施工员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他的专业知识有了飞快的长进。在学习的过程中,李群不仅没有耽误过工作,也没有在工作中出过错,相反,对待自己的工作,他比以前更加严格,更加精益求精,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赏识与认可,他也很快从一般的体力工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家公认的工程钢筋班班长,还带了十几个徒弟。

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李群相信“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最近,他又报了函授大专,他想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充实……从一名普遍的体力工人到现在的技术工人,李群最大的感受是:“技能改变命运。”2012年春节刚过,就有好几家大型建筑公司向李群抛来了橄榄枝,而李群的父亲则欣慰地说:“走了我的老路,但是没有重复我的命运,很好!”

记者手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技能同样可以改变命运。如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狂飙式,方式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拘一格,不再是曾经的唯学历论,而是更注重个人实际能力。所以在如今社会年代,拥有一技之长同样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让劳动者实现“技术改变命运”的梦想,不仅需要员工的努力工作、更需要许多制度支撑,需要国家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劳动保障体系,积极听取并回应劳动者的诉求,使劳动者的权利得到有效落实;通过开展一系列有效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使更多的劳动者实现技能改变命运的梦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下,在企业及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下,“技能改变命运”将在时代的潮流中激荡出绚丽的浪花。

陈沙:带着技术回乡创业

陈沙现年40岁。说起自己的身世,他的眼圈又红了。两岁失去母亲,小学五年级失去父亲,六年级时两个姐姐相继成家。现实让年幼的陈沙不得不以靠出租几亩土地勉强维持学业。高中毕业后,带着几分失意和无奈,陈沙踏上了南下打工的列车。

刚刚开始开发的广东并不是遍地都是金子,建筑工地成了外来工的收容所。从广东的三水转到湖南的安仁,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挑沙工到技工,看着城市一栋栋高楼的崛起,陈沙自己也记不清修了多少栋楼房。随着年纪一年年长大,想想自己的辛苦劳作,却没有学到真正实在的本事,看着在厂房里作业的高薪层工人,陈沙有了技不如人的感觉。1995年,通过同学的介绍、老乡的帮助,陈沙终于也成为了一名让自己羡慕已久的工厂工人。从织机工到机修师傅,从第一个月的100元到月薪三千多元,陈沙体会到了技术的宝贵。这期间,陈沙上了函授班,学起了养殖。函授班学习结束后,陈沙应聘到了福州郊区一家养殖场。

渐渐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这个外乡人有了可观的收入,但同时也让陈沙陷入了沉思,如果能把技术带回家乡,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自己也可以结束长期漂泊的生活,回家与亲人团聚。但陈沙的想法也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好不容易进了城赚了钱,就应该在城市里安家,怎么反倒想回来了?”面对家人的不理解,陈沙回应道:“大不了创业失败了我再回去打工。”2006年,陈沙回家过中秋,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最开始,陈沙自制孵化机,孵小鸡、小鹅上市,供给一些养殖场。从用煤油灯的孵化到用火炉孵化,出壳率和成活率都达到了90%以上。但由于陈沙老家地处偏僻,信息、交通不便,销售有些困难。形势所迫,陈沙只得重新调整思路,压缩规模搞特种养殖――养斗鸡。

2008年,陈沙开始从越南引种斗鸡,种鸡的饲喂到成鸡训练,经过不断的摸索,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花了三年时间的打拼,陈沙养殖的鸡在斗鸡界小有名气。收入虽然可观,但市场处于局限,不能大面积饲养,让陈沙的创业一度陷入了困境。在一次与客户聊天中,陈沙发现,无公害猪肉已经成了时下热门,何不利用家乡无污染的纯天然的环境开展无公害养殖呢?陈沙再度从品种、精饲料的选择、药品的选用、圈舍的修建、饲养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开始了自己的无公害创业之旅。2010年,陈沙所在的乡政府资金贴息扶助创业,陈沙的圈舍得以扩建,无公害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陈沙引进优良品种猪。在陈沙的带动下,同村的年轻人都开始跟陈沙学习科学养殖。

2012年,陈沙的无公害养殖场从开始几头的规模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多头的规模,从临床到治疗,又从治病到预防,陈沙掌握了养猪所需的养殖及保健知识,并指导服务当地群众。提及当年回乡创业的挣扎,陈沙坦言:“人生有舍才有得”。谈及未来的计划,陈沙说:“要以‘滚雪团’的方式不断壮大自己,走链式养殖、循环养殖的路子,全面提升养殖效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