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8篇

时间:2023-09-28 15:27: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1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是实现这种现象的最佳载体,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第一桥梁。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文件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积极贯彻国家政策,陕西省于2013年初颁布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省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总额翻倍。“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辐射带动农户300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到2020年,龙头企业产值再翻一番,基本建立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

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

2001年首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151家,陕西省有5家,2003年第二批共计235家,陕西省9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年5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年新增117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家企业,2014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93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也拟推了83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

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1985年),创立于200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1978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基地+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

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23%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17%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国家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

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

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4、市场竞争不良,产权不清晰

篇2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的集体竞争优势体现在各种行业中,大力推动着行业向前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本文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发展优势,并针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 发展优势 发展建议

农业产业集群释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理解此问题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农业产业集群的出现满足了经济发展需求。

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中出现企业集聚的现象,它们具有地理位置上相连,产业上相关的特性。产业集群可以带来集体竞争的优势,对缺乏大型主导企业的地方能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传统的农业发展上,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给各地农业带来预想不到的竞争优势,在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已十分成熟,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由于缺乏发展经验,一直没有得到强而有力的发展。

根据国际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农业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原有的农业发展模式不再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模式,是一种更加先进的发展模式。是原有农业发展模式的升级,是富有创新的新发展模式。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起步晚,发展规模较小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责任制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使我国的农业得到了真正的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步走向了小康。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已经要求农业体制进行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农业产业集群,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一直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在于缺乏发展的经验,一种自由式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规范的管理和运作。

我国各个地区所具有的资源条件区别大,除少数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产业链完整,管理模式较成熟,拥有较大的产值。大部分农业集群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农业生产基地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不完善。相对于国外发展了几十年农业产业集群和形成的完善管理运营模式,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缓慢,规模小,没有形成有效的集体竞争力。

(二)农业产业集群的配套措施不完善,不完全竞争和过度竞争并存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和农业产品价格的低迷,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这种形式下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集群缺乏必要的劳动力,产值低,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配套措施相当的不完全,基本是劳动密集型。这样的企业竞争力低,难以抵抗外来风暴的冲击,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集群中的企业基本上是各自为战,集群中企业缺少交流。企业的投入少,设备简陋,没有完善的管理模式,没有独立的品牌效应,缺乏地方特色,对政策的反应缓慢,对市场的需求变化了解不清楚,难以代表地区的农业特色,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致使企业难以壮大,一旦出现资金问题,难以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集群企业融资困难。

农业生产过程极强的时效性和农产品的季节性、鲜活性以及易腐烂、难储运等特点,而在产业集群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都会有很多企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激烈竞争,竞争成为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行为方式之一。由于地理空间的接近性,集群内对于竞争压力的感受更为直接。农业产业集群内不充分竞争与过度竞争并存的状况,使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动力和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合作机制大打折扣,又使集群内成员的合作协同意识严重扭曲。

(三)农业产业集群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差,产品的同质性强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的生产基地缺乏统一的管理,基本是散户状,农户生产集群内企业需要的农产品,然后出售给企业,没有形成对一片基地进行机械化共同生产或所有土地集中统一生产,农户仅仅作为企业员工进行农业生产,取得相应的农业报酬。农业生产基地和之间的农业单独生产差别不大,而以前的农业生产就是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差,从而农业产业集群的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同一地区的产品同质性强,没有独立的品牌效应。地区的农产品与工业品相比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且上市相对集中,难以实行差异化的市场战略,难以实现市场细分与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不仅给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仓储和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也给农业产业集群良好创新效应的发挥增加了难度。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虽然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现今的发展还不是很理想,发育、发展的现状还没有取得产业集群所需求的集体竞争优势,但是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有自己的发展优势。

我国许多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依赖很强的产业,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因素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我国地域的不同,它的地质、气候、水文等内在的自然条件就能影响农产品的类型、品质。各个地区都有适应本地情况的适合生长的作物,这就极大地缩小了种植作物的种类,聚种植提供了自然条件。

政府强而有力的政策,适应本地实情的政策相对其他国家的推动力度更大。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政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二是政府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园区加强集群的品牌建设;三是政府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新品种以及通过引进新品种来提高区域内农产品种类的质量;四是政府提供有效的公共促进农业集聚的形成。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有利于特色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各级政府可出面组织银、企联席会议,就建立专项银团贷款,扩大特色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并采用授信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直接分配到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比较健康的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产业集群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操作办法,完善法规体系,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特色产业集群的资金扶持力度。

(二)强化产业集聚的统筹规划

农业产业集群是市场、企业和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各地区产业发展都是围绕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本身的形成主要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为了保障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政府在其中必须起到积极的规划和引导作用。

(三)加大农业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力度

依靠简单的农产品手工加工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企业必须进行技术的升级。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其技术创新能力上。与其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不同,区域性农业技术创新集群目前在我国还停留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层面。在企业作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农业技术创新短期内对政府的依赖性还很强。因此,政府要搭建技术创新的平台,协助集群内部的企业组建产业技术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姚阳,曾福生.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向会娟,曹明宏.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篇3

1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榆林市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优质马铃薯、地膜玉米、名优小杂粮、无公害大漠蔬菜、羊子、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杂果等农业产业规模、产量均居全省第一。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 主导产业规模扩大,优势产业格局形成 目前全市草地保存面积73.3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22%,羊饲养量达到605万只,占全省饲养总量的37%,位居全省第一。红枣种植面积7.4万hm2,产量5.6万t,分别占全省面积和产量的67.6%和42.7%。马铃薯种植面积18.7万hm2,产鲜薯280万t,面积占全国5%,全省50%。绿豆种植面积2.6万hm2,产量近1.8万t。面积占全国2.8%,占全省44%。全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了“一带四区”的格局,即210国道沿线农副产品加工带;以榆阳、神木、横山等县为主形成的北部风沙滩畜牧和制种产业区;以佳县、吴堡、清涧为主的东部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区;以米脂、横山、子洲为主的南部丘陵沟壑小杂粮产业区;靖边、定边为主的西部白于山优质马铃薯产业区。“一带四区”优势产业格局的形成,进一步带动“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和绿豆、荞麦、谷子、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壮大,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亮点。

1.2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全市有各类注册完善、手续齐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6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1家,省级4家。截至2011年底,全市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1亿元,销售收入4.8亿元,净利润6400万元,创汇2000万美元,带动农户21万多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有效对接,加快了基地建设步伐,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1.3 企业农户联结紧密,利益机制逐步形成 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实行“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强化对基地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许多农民进入了农产品运销、加工领域,利益联结也日趋紧密,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逐步形成。

1.4 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涌现,农业增收步伐加快 全市各类产业化组织达276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30个,中介组织带动型有80个,专业市场带动型28个。各类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达4.5亿元,产业化组织从业人员7980人,其中农村经纪人有1000多人,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工、营销企业不断兴起。全市皮毛及其制品加工企业达到112个,淀粉加工企业102个,红枣加工企业140个,肉类蛋类加工企业10个。农民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收益不断加大,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2 榆林市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的整体素质不高 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科技基础薄弱,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程度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弱;企业管理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2.2 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还不够完善 订单农业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差,履约率较低,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

2.3 资金严重不足 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收购原料占用资金时间长,一般商业贷款难以满足收购需要。

2.4 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与国际标准对接工作有待加强,质量标准体系的认证率较低。

3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3.1 强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肩负着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综合服务的重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这些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一批龙头企业群和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根据当前榆林市产业和企业现状,要在红枣、马铃薯、玉米制种、小杂粮、外向型蔬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上,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改组、改造、改制、联合或引进等方式重力打造出枣业、薯业等优势特色企业集团。重点龙头企业在发展上要以深加工、精加工为重点,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和质量管理,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率先采用现代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要力争把陕北羊子、陕北洋芋、黄河滩枣、大明绿豆、沙漠蔬菜和三边荞麦六大品牌打造成全国驰名商标。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要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所有产品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部分产品达到绿色食品认证。

3.2 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农业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要使榆林市更多的农副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必须按标准建立基地,组织生产。一是对市场上已确定的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在保证面积稳定的基础上,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出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二是对已有一定规模的名、优、特出口创汇产品,如大明绿豆、三边荞麦等小杂粮,要坚持改造、提高、创新,不断优化。要以横山、佳县、米脂为中心,建立6.7万hm2优质绿色杂粮杂豆出口创汇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使之真正成为稳定的创汇产业。三是对具有明显开发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外向型蔬菜、中药材等新型产业,要进行重点培育,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重点投入,使之健康稳步发展。在抓基地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引导和价值、利益机制的调节,加速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3.3 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针对榆林市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效能低的局面,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扶持其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上,重点要充实其职能,强化其职权,使其有职有权,在对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监督、制约、协调和指导上有所作为,以改变目前合作经济组织无职无权的“空架子”局面,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3.4 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当前各级政府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发展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最终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也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只有采用“企业+协会+农户”的组织形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形成比较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龙头企业应重点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收购,确保农户利益,要使双方在共同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科技含量和规模效益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要通过整顿市场秩序,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关系,提高诚信度,提高合同履约率。这样既可稳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也可促进支柱产业的形成,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篇4

>> 昆明市宝珠梨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昆明市东川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昆明市官渡区绿化苗木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垫江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昆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景谷县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昆明市网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研究 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区域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和县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吴忠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骅市冬枣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昆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昆明市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发展研究院.昆明市“十三五”时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EB/OL].[2016-12-15].http:///html/2015/0707/20587940.shtm.

[6] 昆明市“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A/OL].[2016-12-15].http:///c/2017-02-13/1703578.shtml.

[7] 孔垂柱.l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 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6):14-15.

[9] 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98-99.

[10] 阮建雯,可斌,张汝坤,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36-39.

篇5

>> 浅谈江西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台商在江西省投资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江西省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江西省农业节水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玉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及解决对策 江西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 江西省高校街舞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江西省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 江西省宜春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 奥运背景下江西省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衡水”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泾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黄国勤,罗奇祥,李祖章.江南丘陵区循环农业的模式、途经与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9(1):94-99.

[5] 石金明,范敏,席细平,等.江西省秸秆资源量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2(1):1-4.

[6] 黄国勤.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I.江西绿肥生产的发展[J].耕作与栽培,2008(2):1-3.

[7] 陈艺荃,郝永勤.农业产业带背景下福建省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8):118-121.

[8] 彭春瑞,陈先茂,钱银飞,等.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增刊1):51-54.

篇6

关键

>> 山东省发展机采棉的前景与对策 湖北省发展中小企业的思路与对策 湖北省杂交棉育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析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对策 湖北省水稻种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对策研究 安徽省发展机采棉的探讨 湖北省温泉旅游的发展环境与对策研究 论湖北省荆州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湖北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对策研究 湖北省奶水牛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湖北省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湖北省粮食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湖北省奶水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湖北省十堰市玉米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湖北省高校足球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瓶颈与对策建议 湖北省京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7-09.

[4] 郝付平,韩增德,韩科立.国内外采棉机现状研究与发展对策[J].农业机械,2013(31):144-147.

[5] 陈雪梅,张晓洁.山东省发展机采棉的前景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2):107-111.

[6] 中国棉花杂志社.全国机采棉现场观摩暨中棉所棉花新品种展示会在河南安阳召开[J].中国棉花,2013,40(11):23-24.

[7] 孙 丽.东营市政府召开机采棉现场会[J].山东农机化,2012(6):12.

[8] 张雪林,彭凡嘉,张兴平.湖南机采棉新品种选育初报[A].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汇编[C].河南安阳:中国棉花学会,2013.

[9] 代建龙,李维江,辛承松.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棉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13,40(1):35-36.

[10] 石建军,徐隽铭,李淑能.运城棉区发展机采棉大势所趋[J].农业技术装备,2013(22):50-52.

[11] 羿国香,段银庭,王琪娥.不同密度麦后直播棉生育特性与经济效益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3):2996-2998.

篇7

一、青海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青海农业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培育青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途径、多层次、全方位发展,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和有特色的农产品需求市场,实现农业产业地域特色,积极促进青海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和优化。

(二)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目前,青海农民依托传统农业来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的农业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倒数,还有部分农业区徘徊在解决温饱问题上。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也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地域特色产业,把独特的地域、资源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使农产品成为地域优势,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

(三)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保护生态的有效选择。对于青海这样一个生态大省来说,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色产业正是基于保护生态的基点来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对地域、资源优势的挖掘利用,发展特色产业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资源,又能够开展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经济效益型农产品,能够积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青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独特的地域特点。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4/5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以日月山为天然分界,东部湟水流域是主要农业区,西部和南部主要是牧业区。地形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和东部黄土高原,平均海拔3,000m以上,其中54%以上的地区海拔在4,000m以上。青海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垂直变化明显。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祁连山南麓是甘、青两省主要水源地和西北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二)优势的农业产业。近几年来,青海在发展特色产业和结构调整的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种植结构更趋合理,种植品种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明显。依据不同的生态类型,全省已形成了河湟温暖灌区冬小麦商品化生产基地;在川水地区通过推广优质蚕豆及其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马铃薯及其双膜化生产技术、推广杂交油菜青杂系列油菜,巩固优质蚕豆出口基地,扩大菜用型高效马铃薯生产规模,提高油菜的品质和质量;在东部浅山围绕避灾农业,继续压缩抗旱性差的小麦种植面积,推广高淀粉型马铃薯,建设浅山高淀粉型马铃薯商品化生产基地;在海西地区加快发展大西洋等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在脑山地区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扩大杂交油菜生产规模,建设脑山地区特早熟杂交油菜生产基地。

(三)发展特色农业现状分析

1、绿色、无污染的特色种植业稳定发展。青海以日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等气候为特点,特别适合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籽、中藏药及花卉等农作物生长。近年来,农业种植业保持稳定增长,如表1所示。2007年全年农作物总种植面积490.73千公顷(736.1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61.39千公顷(392.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63.92千公顷(245.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0.12千公顷(45.2万亩)。在粮食作物中,特色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81.88千公顷(122.8万亩),豆类种植面积44.81千公顷(67.2万亩)。(表1)

2、农业特色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青海草地辽阔,农业区饲料作物和鲜秸秆丰富,为发展特色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7年全年草食畜共产仔畜786.66万头(只),育活仔畜701.77万头(只),成活率89.21%,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24.33万吨(其中羊肉8.68万吨、牛肉7.32万吨),牛奶总产量达24.98万吨。先后成立了多家肉产品加工企业和奶产品加工企业,青海高原绿色公司已成为青海省农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到1万吨以上牛羊肉及其副产品加工生产能力;青海天露乳业公司达到鲜奶加工年5万吨的能力,2007年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个,带动农牧户50万户,龙头企业落实订单面积57万亩。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9亿元,农牧民从中获益3.91亿元,比上年增加4,200万元。

3、特色农畜产品发展迅速。近年来,青海各地根据当地不同的地理气候类型,打破单一的种粮布局,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形成种植马铃薯、油菜、蔬菜、蚕豆四大特色农作物为主,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产业,全面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使绿色、无污染的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互助土族自治县立足于脑山耕地面积大的实际,面向市场,大力发展优质油菜种植和特色马铃薯种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黄河沿岸建成两万亩的核桃生产基地,使之成为继“循化红”线辣椒产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农业产业;乐都县蔬菜种植面积已占到全省40%左右,蔬菜生产专业村发展到90个,有60多个蔬菜品种销往全国13个城市,大蒜出口到韩国,韭菜远销俄罗斯;湟中、湟源、平安、互助等县,已成为全省主要的蚕豆出口生产基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枸杞、沙棘、反季节蔬菜,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犊牛、羔羊以及整个牧区的牦牛、藏系羊等,也形成区域内各具优势的特色产业。

三、发展青海农业特色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发展特色种植中要以突出特色、建设基地、扩大规模、增加效益为发展思路,实现“品种调优、产业调新、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逐步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为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拓展空间。按照这一思路,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种,根据省内实际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特色品种的种植面积。在此基础上要重点解决影响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问题。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手段,要选择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好的县市,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农产品标准备化生产示范园,加强水利设施、良种供应、技术支持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实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为标准化推广入户,做积极探索和准备。

(二)积极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把青海特色初级产品开发为特色加工产品,从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保持各种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加工业。要企业与科研究院所、高校合作,依托其优势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精加工水平。积极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如威思顿公司精淀粉、马铃薯蛋白生产、青海高原绿色公司牛羊肉及其副产品加工和天露公司鲜奶加工等,利用企业的优势来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

(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对策分析

第一,加强特色农产品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品种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发展特色农产品要加强良种开发和培育步伐,通过多种途径来引进新品种和推广优良品种。加强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建设和健全农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第二,发挥地域优势,发展优势农产品。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品,通过科学实种来选择能发展地域优势和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品种,并打造成为地区优势。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和健全特色农产品的原产地保护机制,特色农产品是地基原产地独特的资源和地理条件下培育和生长的,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而一旦打出品牌,难免存在以次充好、假冒的现象,会给发展起来的特色产品带来种种不利。因此,要实行特色产品区域界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的办法来保证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

第三,积极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开发和加工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扶持做大奶业、牛羊肉、绒毛、马铃薯、油菜、中藏药材等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也要加强培育和扶持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

篇8

关键词:商洛市;核桃产业;效益分析;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50

1商洛市核桃生态基地建设现状

商洛享有我国“核桃之都”的美誉。在商洛市的经济发展中,核桃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广大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当前,核桃的种植面积已覆盖全市98个镇,98%以上的农户都有种植,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优势最明显的特色产业,其具有全市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商洛核桃基地面积、产量约占全省的1/3,稳居全省首位,是全市最具潜力、优势的绿色产业。

2商洛市核桃产业的经济成效

商洛市对核桃产业进行了产业规划,坚持推进核桃产业绿色发展。同时,实施退耕还林、因地制宜、连片发展、科学建园,打造优质核桃生产基地,从而促进核桃产业的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市核桃年产量6.59万吨,产值超过16.5亿元,不仅提升了当地的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升了农户的生活水平。

3商洛市核桃产业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

截至2015年底,商洛市的核桃种植总面积达到310万亩,核桃树7000多万株,核桃树的固碳释氧量与普通树木相同,核桃树的根可以起到保水固土的作用,大面积的核桃树也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保证了空气质量。

4商洛市核桃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4.1自发种植人群多,管理粗放

当前的核桃种植,还存在很大一部分是树农自发种植,缺少系统化的管理,果实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树种也具有差别,导致难以系统化、规模化发展,而且针对病虫害防治不同的树农也拥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防护措施,导致产量不均衡,大大削弱了一些树农种植核桃的积极性。

4.2科技服务落后

很多种植核桃树的农户都没有完全掌握相关的科技,科技服务跟不上,会造成种植成本的提高,病虫灾害频发,经济低迷。各自为战无法进行统一规划,很多树种并非最好的选择,良种优选培育的工作难以进行,与形势发展不一致。

4.3缺乏活力,投入不足

现在的核桃产业还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果农也无法进行足够的资金投入,因此很多设备和技术也就跟不上时代,当前的土地经营机制也不利于核桃产业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

4.4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建设落后

当地的加工企业发展落后,核桃的产品开发率较低,造成了核桃滞销的问题,很多产品卖不出去,且产品缺乏竞争力。加工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有限,难以研发出获得市场认可且满足大众期待和需求的新产品,无论是在产品的包装还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商洛市核桃产业的发展对策

5.1科学规划,规模发展

对现有的土地经营机制进行改革,合理规划核桃产业,让核桃产业的发展系统化。将零散的果农集合在一起,汇聚成一个核桃产业应有的规模和体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品种、地形进行合理、科学的划分。

5.2提高科技力量和服务工作效率

对于现有的科技服务体系要进行更新和调整,不断提高相应的技术水平,让核桃的科技服务不再是以点状或者线状的形式发展,而是以网络型的发展模式,与之相关的产品培育等技术都应该加快发展的步伐。实行新的种植技术,让种植更加的环保高效,与此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标准,以保证核桃产品质量,降低原有的种植成本,利用科技的手段提高种植效率,达到核桃生态化、产业化、经济化发展的目的。

5.3创新机制,激发核桃生态产业的发展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土地机制、销售机制、加工机制等,都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因此就需要对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并且将核桃保险制度落到实处,让每一位果农都能够安心的进行生产经营任务,不用担心收入。核桃产业也可以开发生态园、观光园、采摘园等,产业类型的变化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收益的提高。

5.4制定优惠政策确保建设投入

政府出台相应的优惠措施,让果农享受到真正的实惠,果农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经济收益自然也就上涨。

6结语

核桃产业作为商洛市的重要农业经济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扶持下,以及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喜人的成效,并成为商洛市生态、环保、富民的一项朝阳产业。然而,商洛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只有有效解决好这些不良因素,才能使得商洛市的核桃产业快速、健康和长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新乐,王晓亮.商洛市核桃栽植现状与效益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4(03):85-86.

[2] 王耀生,张晓鹏.临渭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陕西林业,2015(02):22-22.

[3] 苗卫东,宋建伟,孔新华,等.核桃低产原因的现状分析和对策[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10(04):91-92.

[4] 朱小虎,蒋勤.新疆阿克苏市核桃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5,(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