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27: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音乐教学心得,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注重审美能力的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努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不断加入新技术、新设备对改善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进步有重要动力,是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
一、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方式
1.创设丰富的环境,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
立足于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技术,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具有美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审美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鉴于此,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活动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生动鲜明的形象,以此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学习动力。随着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一的媒体教学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针对教材特点,合理并充分地运用一切有效媒体辅助教学,激起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感受,高质量地上好每一堂课。
2.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孩子们都有着无限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力可以产生创造性的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其个性和思维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直观形象的激发,培养他们的知觉,发展其创造力。教师在教授一首作品时,通过讲故事、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到一种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引导他们欣赏音乐。
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小船》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现出蓝天、明月、星星等画面,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过来了,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有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有的直接哼唱了起来,通过丰富的想象,对这一歌曲有了全新的认识。
3.创设空间,激发热情,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造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创展的价值”,鼓励音乐的创造。在歌曲表演上,新课改打破了以往单调老套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也都十分有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很棒的表演家。
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小动物唱歌》时,我让孩子们随着音乐创编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并模仿它们的叫声。期间,有的学生模仿小鸟、小鸡、猴子、小猪等,形态各异,孩子们都表现得异常活泼,整个教室简直成了动物王国。这样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以黑板、钢琴、教材、录音机为中心,过于单调的语言讲授和死板的灌输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音乐信息化教学融视听为一体,将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化,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生动而活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进一步革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还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各种类型的音乐教学资源,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弥补了音乐教材的限制和滞后,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打破沉闷僵化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学限制,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和思维的培养,进而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约翰・杜威(John Dewey)把所有的教育都定义为经验的重新建构(reconstruction)。据此,他认为这既非信息的存储,也非固有习惯的反应。更确切地说,对那些有着更新、更多经验和行为的个体而言,是一次崛起或开始。根据其所基于的基础哲学,课程中的每一门学科,既可能是具有教育性的,也可能是不具备教育性的。只有当该学科能够为更广泛、更典型的人类经验提供机会时,它才具有可教育性。例如,如果数学、历史和文学仅基于信息或技术来教授的话,它们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它们是人类实践和尝试的伟大领域,是一个广泛的领域,人们在其中发现经验与行动的可能性。确切地说,音乐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音乐也作为一门训练课程或是信息课程来教授,那么音乐在学校课程中就没有真正的地位。音乐的辩护理由,以及音乐的教育价值,完全基于它被视为一个富有活力和激励人心的经验领域……
“音乐教育即经验的再建构”这一观念,直接引领我们回归到一个一再重申的观点,即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鉴赏。如果我们不能创造出鉴赏,那么我们将仅仅成为训练者、单纯的技师,而不再是教育者。鉴赏正是意味着具有音乐的美和力量的经验,并且我们已经看到(学校音乐)项目的所有组成部分必须正好生成这种结果。
二、 音乐教育作为学科
因为我们坚持认为音乐教育完全不同于单纯的训练,于是它的主要目标不是训练,而是鉴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想要使每件事情简单,想要消除所有的挑战、压力和束缚。要消除任何学科内的根本问题,重要的是要削弱它的难度;但是错误地理解学科的困难时,就以为是要消除它。我们坚信的是,使音乐的娱乐和创造变得吸引人、诱惑人,以至于将困难变成挑战,并为之努力工作,进而使之变得有乐趣。这就是音乐的学科价值,就像其他任何学科一样。
三、 音乐作为充实生活中一项事业
约翰・杜威所坚持的另一个观点是,教育不是为生活而准备的过程,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为学校音乐所做的终极讨论的观念,并不是因为儿童在未来某一时期会用到音乐,而是教授音乐为他们的将来做准备,这是一个明智之举。正确地教授音乐,可以对儿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它可以给儿童“此时此地”的充实生活提供一个更广泛的机会,这个机会应该属于儿童。注意,我们所说的是音乐被正确地教授。如果它被作为一门训练学科来对待,它将没有这个价值。这种方法一般包括两个困难:其一,它意味着我们必须通过一些物质奖励来创造艺术方面的兴趣和动机,如高度强调社会动机。但是,当音乐教授鉴赏时,它更倾向于自身的内在动因。其二,我们必须创造机会来我们所做事情的理由。对音乐的热爱可以为音乐本身辩护,音乐的价值是显而易见和不可否认的。但是,知道音符名称、理解音乐理论或者发展音乐技巧的价值,就像其自身的目标一样,并非不言而喻的。因此当教师的教学指向这些事情时,他们必须编造各种理由。最通常的情况―宣称这些学习训练大脑―已经被讨论过,并被摒弃了。但我们总是努力证明,学生们将在某时某地用到这种技巧或技能―这种努力是被质疑和值得商榷的。教育过程不能在此时此地为自己辩护,就儿童的一个更快乐、更充实的人生方面来说,这个过程总是成为最受诟病的问题。我们希望得到的一个音乐项目应不指向训练,同时也不逃避困难,而是依据儿童自身的水平,试图提供一个使他们变成儿童音乐家的机会―在音乐中寻找一个快乐而充实生活的机会。
也许有人会问,学校音乐是否强调专业与业余之分呢?难道我们的学校音乐旨在帮助少数人进入(音乐)专业生涯,而不为许多人成为业余爱好者开放吗?我们的回答是,学校音乐像其他任何教育学科一样,与为使儿童进入专业生涯做准备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但是,它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帮助儿童自己发现音乐的真谛,并且在音乐中发现自我。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那么在后期运用于学校音乐中的时候,将极大地观照他们本身。职业指导者的真正问题是他们没有发现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塑造自己的生活。发现自我是寻找工作和闲暇时间追求的基础。
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一个教育过程除了更多的教育、更多的成长及更多的生活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或者结果。无论在何处,每一首歌应该立刻成为一个目标,并且成为一个“垫脚石”。在这里,我有一个像人性一样宽泛的原则,并且应该坚持贯彻这个原则:帮助儿童经历音乐,并且教育他们成为音乐性的人。训练学生“一口袋”的绝招,不仅浪费了他的时间,也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
因而,在此我们第三次把所进行的目的讨论引入到欣赏的主要概念中。音乐教育计划是要真正成为充实生活中的一次冒险,必须注重理解对音乐的热爱,必须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音乐鉴赏精神。
四、音乐教育作为创造民主的一个媒介
约翰・杜威坚信民主的真正本质并不是它的政治结构,民主的重要特征就是广泛和亲密的经验共享。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可以面对生活,并互相激励、指导、启发和鼓励。这在所有民主社会中都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比如在古代雅典,一个城邦(state)聚集了不同性格和不同思想的人,而这些人邂逅并共同生活在一个富裕的社会。还是在同一个城邦,我们看到民主思想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力量,它体现在无与伦比的艺术作品中为共同利益做出贡献,从他们的共同灵感经验中获取意义和活力。但是,如果没有分享丰富的经验,那么这种创造性的贡献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就是古代雅典人民伟大的文学、戏剧和艺术作品的真正社会意义,它们为人类思想的凝聚提供了途径,意愿、事业与爱国情操成为社区的焦点。古代雅典是一个民主社会,这一点可以在音乐方面找到些许踪迹,因此与其说艺术既意味着一种古典文明,还对现代文明有着指导意义。今天,音乐成为了现代社会生活更人性化、更高雅的媒介。因为当代生活有着所有的压力和束缚,以及虚伪的所有反人性和反民主的部分。
我们看到了音乐的社会力量和丰富多彩,但是我们必须考虑捕捉这个力量,不能忽略音乐及其内在价值,仅仅强调一种“团结”(get-together)精神。戴维森(Davison)告诉我们,那些只注重音乐的“团结”精神而忽略音乐自身的阵营,与那些勤勉培养音乐价值的阵营相比,前者在社团合唱中获得的价值更少。我们必须对音乐有信心,必须使音乐成为主要的事情,让音乐做自己的事情,我们看到了音乐这种神奇的团结力量在业余合唱(奏)团队中最完美的体现―在团队中个体发现自己的工作被其他队员所丰富,并且他自己能为集体事业做贡献。这并非偶然,哲学家将天堂的和谐比作一首天体音乐,神学家将救赎者的主要快乐画为一幅唱国歌的图,历久弥新。因为音乐有一种丰富和创造的民主使命,使人们面对面的关系更紧密。
此时,我们再次见证了学校音乐的终极使命。曾几何时,当音乐作为一种贵族艺术,仅被少数人所拥有时,也正是音乐式微的时期。随着民间音乐浪潮的兴起,艺术被不断更新,艺术最伟大的仆人总是趋向于普及自己的魅力。当它们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曾多次显现出对全人类使命的亲切感。因此,我们有贝多芬(Beethoven)的惊人诳语―所有人都意识到却不敢说,他却以庄严的力量说出:“我是为人类生活提供美酒的巴克斯(Bacchus)。”
美国的学校音乐正在进行一场艺术运动,该运动由于真实、民主的天性和冲动而意义重大。这场运动遭到“技术论者”的反对,并被空谈家和“技术论者”带入歧途,终成一场悲剧,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我们应该超越这种不成熟和机械的训练。学校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授美国人明智地获取音乐之爱,学校音乐教师应该致力于将音乐的力量和荣耀传递给所有学生,以著名的信条作为概括:
可爱的艺术,我的喜悦和安慰,
它奇妙的力量驱散我们所有的忧虑,
你拥有我的心灵,贯穿我的整个生命,
整个世界,为它祛除忧虑的魔法而欢欣鼓舞,
我曾经听过人类所有形式的欢乐,
但是,对我而言,艺术无可比拟,
一个预言说,上天赋予你最富有的宝藏,
你拥有艺术,我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小学音乐课成为小学生喜爱的课程,需要教师花一点心思,进行一些教学创新。在全面深入备课的同时,也要研究课堂呈现的方式,这会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结合舞蹈进行音乐教学
1. 音乐课堂融入舞蹈的作用。
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而舞蹈可以刺激学生全身的感官。在小学音乐课中融入舞蹈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在跟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全身肌肉关节及平衡度的协调配合,从而让学生身心协调一致地发展;二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美化学生的形体。在音乐课中进行简单的舞蹈教学,可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站姿、坐姿以及走姿,有助于学生骨骼发展的同时,让学生自身形象气质也得到提升;三是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跟着歌曲、歌词内容进行表现,让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和展现;四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助于学生记住歌词内容。
2. 舞蹈融入音乐课的实施。
在音乐课教学中,笔者曾经因为教材内容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过边唱边跳的教学,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比以往的课堂表现都要好。总结了一下教学心得:一是舞蹈动作要简单易学,要形象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要考虑到全体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把最形象、最具体的动作教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乐趣并保持积极性。二是融入民族特色,让一些舞蹈动作经典化。比如,新疆舞蹈中经典的动作就是活动手腕、移动脖颈、蹲踏步等;蒙古族舞蹈就是粗犷形的,经典的骑马、挺肩等动作;傣族舞蹈最经典的就是孔雀舞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同民族的特点,开阔知识面的同时,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灵活度不如其他学生,因为怕出丑,就不愿意进行舞蹈学习,这时,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情况并鼓励这类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四是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在课堂中播放一些音乐舞蹈视频,舞蹈又被称为是音乐的衣服,把音乐的抽象感知形象化,让学生欣赏舞蹈的编排和仔细聆听音乐,从中体会艺术的内涵并增强艺术修养。
在音乐课中融入舞蹈的教学模式,有着独特魅力的积极作用,不仅从多方面丰富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而且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身心动作的协调性,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学生所要具备的美好品质与修养。
二、结合游戏进行音乐教学
1. 音乐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兴趣。
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如何在音乐课中利用好“玩”,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这也是一门艺术。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把音乐课变成学唱歌的课,学生体会不到音乐的美妙和乐趣。运用游戏教学,首先结合音乐的基础内容――节拍,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理解运用好节拍。比如,音乐教学中,跟学生一起互动“小动物行走”的游戏,教师说“小猴子来了”,学生就打着半拍的节奏,模仿猴子的形象,并发出有节奏的“跑、跑……”的声音;教师说“狗熊来了”,学生就打着一拍的节奏,并发出有节奏的“走、走……”的声音。通过这种游戏,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解音乐中的所有音符和节拍。
2. 音乐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学生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在音乐课中,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学去创编音乐。如,教师可以让7个学生分别扮演音乐中的7个不同音符,可以给这7个学生7个标有音符的小牌子,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小音符出列,教师根据出列的顺序进行弹奏,让学生感受自己创编的曲子的旋律,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奇妙,还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热爱。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这类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小游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 音乐游戏教学锻炼学生合作意识。
关键词:音乐课堂;优美动听;综合素质
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使用让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更易于让学生了解、掌握;音乐是一门有感染力的学科,死板的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与感受音乐的魅力;小学生活泼,喜欢团体流,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展开音乐课堂的教学。
一、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意境
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知道这首歌、分辨不同的旋律、掌握歌曲的旋律,音乐教学不是单纯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音乐课堂的另一方面任务是让学生听懂,也就是能感受到音乐中所包含的激烈、悲苦、激愤、欢乐等情感。音乐教学更倾向于对音乐情感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音乐所带给我们的震撼。音乐情感的教学离不开教学手段的选择,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使用无疑为情感课堂的开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选择。比如,在进行歌曲《过新年》的学习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一开始,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欢欢喜喜过年的小短片,渲染一下课堂气氛,以此来引入课堂教学,然后再一词一句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同时结合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认识歌词中描绘的场景,可以加深学生对歌词中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过新年的喜悦与活泼的气氛。
二、结合游戏教学,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小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有限,还不太能领会音乐Ц他们情绪上的感染,在音乐课堂的学习中或许就提不起精神、不爱听讲、不积极回答问题,所以要从更加直观的角度去引领学生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有兴趣、有动力。将游戏与课堂教学巧妙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音乐的乐趣与韵律的动感,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让学生在音乐课堂放飞自我,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完成课堂知识的掌握。例如,对于《猜一猜谁在敲》首歌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游戏的方式,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歌曲,体会歌曲中活泼、欢快的情感。学生大概学会了歌曲后,教师组织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每个人手中可以拿着相同的音叉等音乐教具。让自告奋勇的学生先站出来,站在圈中央,蒙上眼睛,然后教师和学生手拉手旋转几圈来改变位置的同时,欢快唱着《猜一猜谁在敲》这首歌,停下来后,让三个学生随机敲击手中的音叉,让圈中的学生听声音辨别敲击音叉的学生的方位,如果结果正确,那么换被猜中的学生站在圈中央;如果猜错了,继续下一轮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进行音乐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识,同时积极并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感受音乐带来的课堂氛围。
三、创设音乐情境,进行分组式教学
用心去感受音乐,才能体会到音乐中丰富动人的情感与感人场景的描述。小学生由于处在思维与心智发展的阶段,因此,接受知识的形式有限,直观性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与认知。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一个直观、有感染力的环境中感受音乐、体会音乐。小学生是一个集体性活动较强的群体,因此,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音乐活动。比如,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接触比较多的音乐就是童谣了,各式各样的童谣,如古老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国家的、不同节日的等,充斥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所以在进行童谣的学习时,不妨组织学生举办童谣说唱会,让学生按照个人喜好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间的童谣说唱大赛。不同小组的参与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小组进行比赛的童谣,歌曲与舞蹈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所以可以让学生小组间通力合作,以舞蹈及表演伴歌,小组成员充分发挥集体、合作优势,将表演与童谣故事巧妙结合,完美演绎童谣故事,同时也诠释了学生对歌曲的认识与体会的情感。之后,组织各个小组进行表演,教师对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并鼓励、表扬每一个学生的努力。
总之,音乐课堂的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都需要教师的辛勤努力与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展开课堂教学。有效音乐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与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需要教师从自身经验出发,让音乐课堂的教学变得平易近人,充满感染力。
参考文献:
那么,什么是音乐教育心理学呢·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和分析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和学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它是一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对教音乐与学音乐的心理和大脑反应的学科。其对受教育者的品质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做出了心理分析,为音乐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赵送光老师在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中所说:“它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既汲取了与音乐学相关的诸学科的丰硕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学与心理学深入发展的影响,并在学科的构建中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又有相应的独立品格。”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有专业的技能和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把握了解学生在心理上的规律和发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既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很大的作用,又有助于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的课程改革提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怎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断贯穿这一理念和思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前提是知道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的方法作为指导,这样教师才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下面我谈谈几种以音乐教育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音乐学习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通常根据年龄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教师要对每个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心理特征等方面有所了解,掌握施教的分寸,以使教学活动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好玩是他们的主要特点,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习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吸引注意力,以音乐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激起学生形体动作的反应,在肢体律动中感受音乐的流动,这也是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活动,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训练学生。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把律动教学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比如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律动的教学法,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体态的律动把内心听觉和肌肉感觉记忆结合在一起,体态律动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必须使用新鲜的、有趣的和审美上令人满足的音乐,教师要指导鼓励学生动起来,体验音乐流动的美。
二、情感的体验,内在的乐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抓住体验是关键。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审美观的确立,必须以审美体验为基础,以丰富的审美经验积累为前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听觉是学生探索音乐的手段。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抓住“听”这个重点,学会倾听,亲身体验,使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这也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强调的培养学生内在的乐感。例如:我在一年级的音乐课上,让学生们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在欣赏前我引导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体验音乐带来的感受。有一个小朋友听了一会儿就躺在了地上,对此我并没有立刻叫起他。音乐结束后,他站起来说:“听这段音乐我好像快要睡着了。”我并没有批评他刚才的举动,他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感受,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感受体验最重要,我表扬了他。这就是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更多的是大胆地用具体的动作把感受表现出来。传统的音乐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感觉,更多的是枯燥的机械的技能训练,结果是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慢慢地学习兴趣渐渐消失殆尽。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正是因为音乐不具象性,使得我们更加注意培养学生具有音乐感的耳朵,这对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音乐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创造教学法
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人跨进艺术殿堂的敲门砖。比如,课堂上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一些特别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开始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在探究中发掘创造力,发掘创造力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发掘者,要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发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发展。要摆脱以教知识技能为主的传统教育,转入以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新知识为主的现代教育。比如,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在探究声音的过程中总结,老师更多的是引导补充,多给学生鼓励,重视创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性创造思维,使学生充分沉浸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美的享受。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方法值得教师去思考,去研究,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我们研究、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应用这门学科,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时展的需要。正如达尔克罗兹所强调的音乐课最重要的是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这不仅仅是音乐学习的需要,更是儿童本能的需要。相信有了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会更加生动、活泼,音乐课堂一定会硕果累累、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
一、小学音乐创新教学的现实意义
小学一月是为孩子打下音乐基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式都可以看做是帮助小学教学提升的方式,但是创新的前提是尊重现实,现代的教育多数只遵从理论却忽略了现实带来的重要性,而音乐教育一旦脱离现实那么也就变得不切实际,因此我们应当从三个方向重塑小学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第一遵循学生的实际年龄,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成年人强,但是在6-10这个年龄段,小学生的记忆能力确实最强的,因此我们应当抛去繁琐的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强加孩子理解作品的错误教学当中走出来,改为强化孩子的基础学习,比如弹钢琴,在小学阶段孩子对任何大师或者著名作品的理解都是有限的,天才儿童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普通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尊重对钢琴教学的指法训练,以及乐谱熟悉程度训练,让孩子拥有超强的操作基础,先难后易,在拥有了自己的基础理念后,对后来的理解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第二遵循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本质是让人快乐抒绪的,音乐即属于民族特性同时也属于个人特性,是有非常强的思想基础以及社会环境基础的,因此让孩子在学习音乐前,应当首先熟悉什么是音乐,这些音乐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自己心中的音乐是什么,只有充分的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了解音乐的本质,从而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这样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谈创新,如果孩子都不了解自己学习的东西与自身与社会环境有这么联系与影响,只是一味的追寻音乐的技巧,那么绝对无法将音乐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也无法教好真正得以音乐;第三创新应具备时代精神,音乐是时代张力的表现,同时音乐也是抒发个人情绪的表现,只有将个人和时代完美的融合才能做好音乐的创新,现代的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并不注重对音乐的创新,而是一味的死板教育,从各种形式上改变音乐教学模式,认为这样的创新才是真正的教学创新,却最大的忽略了创新的本质,创新不是新的花样也不是新的模式,创新的本质是所创造出的作品能够符合时代脉搏的发展,否则再如何创作也只是原地踏步。
二、创新改革,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环境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在进行音乐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创造属于音乐的美好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其中,保障孩子能在学习的同时了解自身所处的范围,以及范围环境作用下对孩子理解能力的帮助,因此良好的音乐教育同时也是培养良好环境的开始,对环境的改善也就成为帮助孩子音乐提升的重要环境,所以在基础教育当中对音乐环境的培养以及对教学音乐环境的塑造至关重要。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今的音乐教育领域,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究竟谁才是教学的中心。有些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宰者。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要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人士,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有的时候教师偶尔唱错了音,小学生也不敢指出来,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也就更谈不上实施创新教育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必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双向交流、和谐、自由的音乐教育教学氛围,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小学音乐课堂没有强迫性以及权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进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融洽、宽松的学习环境。
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提升自身素质
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要拥有一桶水,小学音乐教学同样如此。想要在小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不间断地加强自身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有些小学音乐教师只是安于现状,多年来都一成不变地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这也就从本质上阻碍了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发展。事实上,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所谓的创新精神就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方法、技能、信息以及知识,提出新观点以及新方法的精神。而要想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的音乐教师,我们就必须要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以及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不能墨守成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积极实施创新教育,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五、结语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新课标;中小学;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34-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断的深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简称《 新课标》)的修订后,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效果提高了,构建了课堂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教与学的关系。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审美能力、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音乐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探讨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一、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
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音乐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 是学生进行 “美的体验、美的探索、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成长”乐园。以黑板、钢琴、录音机和书本为主要工具的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死板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差。传统的教学内容局限、更新慢、知识老化。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也在音乐课堂中大大得到运用,使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得以改革成功,信息技术提供了大量最新的音乐资源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首先表现在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形象而生动的音乐教学,情景而又直观地教学法,融视听、示范教学为一体,形象化了音乐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信息技术提供与音乐相关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引擎、相关网址等,扩大了视野。充分启动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求知欲望,感受体验音乐,这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符合音乐素质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其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如在欣赏《民歌拾萃》 这一单元时, 教师把知识设计成一个个有难有易的小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回答问题,让孩子们弥补在其他课堂中的遗憾[1]。
二、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利作用
传统音乐教学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求知需求。现代教学媒体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非常重要的工具,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学中,有多媒体投影仪、数字化教学、互动式个体化音乐软件、现代远程教学等。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新的教材都配备了精美的教学电脑光碟,为中小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形相互结合的教学途径。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段查找感兴趣的相关资料, 使学生学习音乐由被动变主动,人机交互方式,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培养其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认识音乐的美,使抽象的音乐概念直观化, 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如在学习《 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这首歌时,描绘小芹以洗衣服为由背着母亲到村口河边等小二黑归来的纯朴可爱的形象。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使学生感知小芹在村外河边抒发的对二黑的痴情的场面,仿佛进入山清水秀的山乡村落, 其次是思念的回忆,使抽象的音乐作品形象化。创设具体的场景时,可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如歌曲《木兰从军》,该曲的故事创设的情景中身临其境的背景、独特的音乐风格,充分体验木兰从军的内心情感。信息技术能能展示和播放各种图像、声音,清晰地展示各种抽象的、深奥的音乐理论知识, 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准确把握歌曲形象的同时,深化对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
三、信息技术对音乐教学提出的要求
音乐教师 的素质和能力对青少年音乐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有不够的现象,信息技术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2]。在音乐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及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实现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信息技术的知识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所含知识联系、沟通。使歌曲、教学、文字说明、解说、背景、其它音乐作品等组合,音像同步、情景交融。机器、学生、教师很好地沟通。通过网络、实物投影仪,将教学歌曲、乐谱自如放大、形象展现在课堂中。信息技术让学生深切感受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新信息文化生活,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在音乐课堂中, 充分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充实音乐教学内容, 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音乐教学情境, 以便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等[3],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信息技术运用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整合,在有利于教学的同时,应注意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全过程,可适时应用。要和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根据音乐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并突破教学难点。创设教学情景,重点突出。音乐教师应在中小学《 音乐课程标准》 指引下, 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勇敢大胆地去探索、创新、实践、 要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去追求,去不断完善,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五、结语
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形式和主要阵地,创新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推动素质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中小学音乐教师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利用各种媒体进行音乐教学,从一些电视节目中得到最新的音乐信息和知识,获得音乐灵感。
【参考文献】
[1]江西省音乐家协会,心声[J].歌刊出版社,2008.9(1):12-13。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5-02
从第一次踏进音乐课堂,我就了解到学生普遍只知道周杰伦、林俊杰等流行歌手,似乎在他们眼中只有流行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他们这种对流行音乐的狂热和对其它音乐的强烈反感与排斥,让我感到上音乐欣赏课的压力和困难。几年来,我花了一些心思,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培情激趣――音乐欣赏的最初阶段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学生对流行音乐相当痴迷。这是因为流行音乐中有许多因素符合孩子们的特性,它那具有动感的旋律,欢快的节奏,情感丰富的歌词所表达出的情感,正好是孩子热情、充满活力、思想叛逆的真实写照。换言之,如果能用经典、优美,内涵丰富的音乐挖掘出学生真实、纯洁、美好、理性的一面,用美的音乐引起他们的兴趣,就会消除他们对其它音乐的抗拒心理。
针对这一点,我精心为学生准备了一节欣赏课――《可爱的动物》。之所以选这节课的内容,原因有三:
1.《可爱的动物》里面的音乐很生动,把每种动物刻画得很形象,十分动听。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用视听相结合的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形式也更活泼。
3.介绍动物的栖息地,学生增长知识。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领悟音乐的多姿多彩
现在大量的流行音乐把学生的娱乐生活包围得严严实实。无论是随处可闻的广告音乐,还是各种娱乐新闻,满大街都离不开流行音乐。于是流行音乐成了学生接触最多、最广泛的音乐形式,除了流行音乐以外,他们对于其它音乐形式几乎一无所知,最后逐渐形成一种对其它音乐排斥,反感的心理。
在课前,有目的的搜集了许多音像、音响及文字资料,希望能使课堂更加充实生动,以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各种形式的音乐。为此,首先给他们介绍了《大河之歌》――一个源于爱尔兰民族,激情飞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踢踏舞。这种音乐形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引起了他们的兴趣。除此之外,为了让同学们明白即使没有音乐旋律,节奏同样可以将噪音塑造成一种特殊的,动感十足,个性十足的音乐,我向他们介绍了美国的节奏乐队,这让从未接触过异国音乐形式的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以致于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多角度、多层面地引领学生欣赏、感悟音乐美
首先,要在教材上下功夫。对于教学内容的取舍,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因为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如欣赏《百鸟朝凤》时,先请同学们听段音乐,看谁能最快判断出来(热烈的情绪,许多鸟叫声)演奏的乐器唢呐可以模仿鸟的叫声。
其次,在上课时,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欣赏音乐的美,通过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元素,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
最后,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可以有针对的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美的音乐,感受美的音乐,鼓励他们去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
四、情感体验的获得――音乐欣赏的提升
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因此,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课中通过以下的方法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
1.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
2.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以节奏为例,节奏快慢会使生理、心理产生变化。节奏快,心跳加快,动感增强,节奏慢则心平气和、稳重,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这些变化。
3.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不可回避,不管是否热爱音乐,音乐都会无保留的传递给每一个人,甚至有时会带有一些强迫性,只要是有听觉,音乐会用它特殊的方式与情感连通。
4.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在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中,学生都可以获得情感体验。但他们平时接触的大部分是通俗音乐。
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应抓住音乐欣赏中的主要环节,并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进行音乐体验,才会产生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也使音乐欣赏课更具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