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27: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银行发展方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银行保险;发展;创新
一、制约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银保合作模式尚待发展
分销协议模式仍是我国银保合作的主要模式。即银行作为兼业机构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销售协议,利用银行网点为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这种以签订分销协议为合作方式的银保模式在银行保险的发展上有很大弊端。一方面,保险产品完全由保险公司设计,并不能与银行客户需求完全契合,很难推出专门针对银行这以销售渠道客户群的产品。另一方面,虽然监管部门已对银行保险的公司数目作出限制,但银行仍在银保合作中占主导地位,地位的不平等使得双方共同利益有限,为其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破裂埋下了隐患。
(二)银行保险产品单一
1.产品结构发展不平衡
虽然,我国保险公司对银行保险都十分重视,针对银行设计了上百种保险产品,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产品仍以分红险为主,各险种发展很不平衡。分红险相较与其他类型的银行保险产品有条款简单、易于购买、缴费方便、分红模式易懂等特点。因此,目前我国约90%的银保渠道保费收入来自分红险保单。但是,分红险与银行储蓄产品较为相似,虽然在发展初期,易于为银行客户接受,但从长远来看,这一类产品会逐渐造成分流银行业务客户的压力,并且可能透支潜在的优质保险资源。以中国人寿来说,14种银保产品中分红险就有12种,另有一种万能险,一种投资连结保险。
2.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虽然现在保险市场上银保产品种类繁多,但主要的保险责任、费率厘定等产品核心问题,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相似性较高。一方面是因为保险公司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与银行协同发展的优势,银保产品并没有鲜明银行特色,仍旧与普通保险产品十分类似。另一方面,不同的保险公司市场定位模糊,针对客户群体相似,产品层次单一,其银保产品存在很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相似的银保产品激化了保险公司间的竞争,将其他公司产品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后就草率推出销售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简单的分红险虽然更容易被客户和银行接受,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我国的银保产品仍需要更深层次的创新开发。
(三)对银保客户开发方式有待丰富
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客户的开发主要以银行柜台营销为主。一方面,单一的银保销售方式效率低、功能差,不能充分了解银行的客户需求、利用客户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银保产品设计,提高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银行工作人员严谨认真的公众形象,以及银行良好的信誉,给其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我国银行保险起步较晚、发展迅速,许多保险公司被银保高额的保费收入诱惑,来不及培养专业的银保销售人才,就仓促组建了银保销售队伍,致使我国银保市场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夸大保单收益、隐瞒保单风险、甚至“存单变保单” 的案例时有发生。单一的柜台推销方式及业务员不负责任的一味追求市场份额的占有,使银行保险在客户中的信任度降低,给银行保险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制造了阻碍。
二、我国银行保险创新方向
(一)银保合作模式创新
我国现有的分销协议模式已存续了很长时间,它的各种不足也逐渐显现,进行银保合作模式的创新是拓宽银保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根据国外银行保险发展的模式经验,实现分销协议模式向战略联盟模式的转型对弥补分销协议模式的缺陷有很大帮助。银行与保险公司应致力于长期合作机制的构建,大型金融集团公司如中国人寿很容易与银行组建合资公司,进行产品的共同开发、人才的综合培养、信息平台的互助共享。这将有利于解决产品单一以及保险公司手续费的恶性竞争等问题。
(二)银保产品创新设计
研发银行保险新品种。银行作为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有其独特的环境特点,针对银行特有的业务,开发特殊的银保产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针对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购置资产,以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得横多的流动自己也受到了很多企业的青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借款人并不能保证到期定能还本付息,这对银行和贷款人来说都是渴望避免的损失。保险公司可针对银行这一业务设计开发银行保险产品,在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对银行进行相应赔付。这样既减少了借款人的还款顾虑,也降低了银行损失风险,同时扩大了保险的销售范围,实现了银行、保险公司与客户的“三赢”。
(2)针对银行广泛开发的银行卡。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银行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消费工具,银行对开发不同的银行卡产品也有很高的热情,银行保险则可根据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与银行卡一体的保险产品。由于银行卡种类繁多,如大学生卡、工资卡、女性卡等。每一类银行卡的持卡者都会面临相似的一类风险,保险公司可针对不同银行卡的持卡者设计开发专门的简易保险,如对大学生卡的持卡者设计意外险,对女性卡持卡者设计购物险等。此类简易银行保险开发成本低,将个险的逐个推销转为一类人群的批发式销售也降低了营销费用,同时扩大的银行保险的销售范围。
(三)构建创新型多层次销售模式
多层次的专业化销售模式需要培养专业的银保工作团队,银行与保险公司应共同承担起销售人员的培训任务。根据不同层次业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提高销售人员专业素质。保险公司应招聘高素质、高起点的专业化人才开展银行保险的客户服务工作。只有具有高水平、高专业化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信任度,才能提高绩效。(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 钱爱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5(35)
一、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银行保险一般指寿险公司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络和客户资源销售保险产品。对于银行来说,积极发展银保业务不仅可以丰富银行的服务内容,拓展银行业务,降低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而且可以利用保险公司的客户,深挖保险公司拥有资源的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利用银行庞大的营业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营销成本,而且可以借助银行良好的信誉和客户资源拓展市场。正是由于银保合作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双赢”,银行保险在海外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2000年,欧洲保险佣金占银行总利润的比例高达10%,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5%,500家大银行中接近一半拥有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附属机构。欧洲大多数国家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寿险市场的比重为20%~35%,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这一比例达到50%~70%。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银行保险占保费收入的比重也达到20%以上。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银行保险销售模式以来,银行保险发展迅速,成为寿险公司的重要销售渠道。2003年,银行保险占我国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26%。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银行保险在国内的发展减缓,2005年前10个月更是进入低迷状态。2005年末起银行保险一改近两年的颓势,出现迅猛上升的势头。2006年一季度,银保业务量占到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33.9%,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的银保收入同比上升了121%,占到新单保费收入的40%。银行保险业务量的忽上忽下,表明我国银行保险业务还不够成熟,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基础并不牢固。
从保险公司角度看,随着保险公司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银行渠道成为稀缺资源,银行由于其优势地位而对合作保险公司手续费要价过高。据调查,保险公司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大体在3%~3.5%的水平,个别渠道甚至达到4%。除手续费外,保险公司还须向银保销售人员支付激励费用。此外,相当数量的商业银行会对合作保险公司提出购买基金产品等不同要求。
从银行角度看,各公司的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结构单一,主要产品一般为期限较短的趸缴型分红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相似进而构成竞争。此外,保险公司还有滥用银行信誉之嫌。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银行保险误导销售问题仍十分突出。银行保险的宣传资料往往混淆了储蓄和保险的界限,有的销售人员夸大宣传银行保险产品的收益性,以错误的收益率计算方法误导分红产品客户。另一方面,银行保险的售后服务也不到位。各银行机构保险大多为手工操作,保单流转缓慢,客户从投保到拿到保单通常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同时由于现行银行保险合作主要集中于柜台销售,其他方面的合作极少,大部分公司的查询、契约保全、保单贷款、保单更改及理赔等服务项目,还只能在保险公司操作,从而使客户感到十分不便。
进一步看,银行保险发展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是,银行与寿险公司的合作缺乏长期利益共享机制,银行尚未将银行保险业务纳入银行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保险公司也只是简单地将银行保险作为一种销售方式,侧重利用银行的品牌效应而忽视了自身品牌的维护和产品创新。因此,银保合作只能在简单销售的低水平进行。在各公司产品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对银行网点资源的争夺就成为保险公司发展银行业务的重要手段,而这种争夺又主要体现在手续费的竞争上。银行保险产品销售成本的不断攀升缩小了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加大了经营风险。
二、发展综合经营对银行保险业务的影响
由于综合经营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风险和获得协同效应等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和金融机构加速转型的环境下,通过稳步推进综合经营来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力已在上下达成共识。特别是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内部治理的改善,商业银行正在重构盈利模式,将经营重点转向理财和零售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综合经营的内在要求更加迫切。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近来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态势日趋明显。
综合经营的实质是通过调整和改进业务结构,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全方位需求,将过去需要多家金融机构才能提供的多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集中到一家机构提供,从而使得客户能够得到质量和效率更高、成本费用更低的服务。换言之,就是要使客户能从一个窗口购买更多的商品。因为研究表明,客户从同一个金融机构购买的商品种类越多,他离开这家机构转买别家金融商品的几率也就越低。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推进综合经营活动,不仅要加强与其他金融行业的业务与经济联系,更要调整金融机构的内部构造,改进运行机制,以适应经营方式的变动和有效控制风险。从目前金融机构的情况看,已经出现了以下一些调整动向:
一是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统筹规划各类业务,重估不同业务的价值,调整业务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同时整合、重组内部组织机构与管理流程,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全面提高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客户服务、风险管控、定价与成本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二是改进营销模式,使营销组织由分散向高度统一转变,营销渠道由简单的客户经理服务向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转变,营销方式由仅依靠自身渠道向各类金融机构联动、多渠道销售转变。
三是积极开发多样性产品,将多种产品和服务集成组装成多种“产品套餐”,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四是改进技术系统,依托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强大功能,实现数据大集中和信息处理的高效化,以迅速感知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抢占市场和培养新客户群。
在上述调整的过程中,无论对银行还是保险公司来说,银行保险的地位和作用都将发生变化。过去银行保险对银行只是一项简单的业务,其手续费收入只是银行利润的一个渠道。今后银行会越来越重视银行保险对银行自身发展的作用,将之纳入银行整体发展战略格局,整合于银行的销售模式之中。过去银行保险对寿险公司只是销售产品、拓展市场的一个手段,未来保险公司将更加注重银行保险的产品开发和配套服务,借助银行巨大的客户资源,细分市场和寻找潜在客户,设计有特色的、对应于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逐步摆脱低水平价格竞争模式。更加注重通过发展银行保险,降低对传统人的依赖程度。更加注重与银行实现信息、网络等各项资源的共享,降低经营成本。
具体来看,今后银行保险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银保合作将由简单的初级方式转向深层合作
实践表明,简单的销售模式使得双方缺乏长期的共同利益机制,难以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并成为保险公司之间过度竞争的诱因。随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出于控股关系的银保联盟将产生和增加。银保之间的合作将由柜台销售深入到售后服务、配套服务、数据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目标客户群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销售方式。通过深层合作,不仅使合作双方的金融服务多元化、差异化、综合化,还要通过融资、资金汇划、联合发信用卡等业务的合作,进一步挖掘客户潜力,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拓展双方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
二银行销售银保产品的模式可能发生变化
过去一家银行往往同时销售多家保险公司产品,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一个银行网点中多家保险公司营销员争夺客户甚至互相诋毁,使得客户无所适从,损害了银行和保险的信誉。随着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今后部分银行可能会从集团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关联保险公司的产品实行专营。即便是继续采取销售协议模式的银保合作,也有一部分会建立起排他性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在有的地区,已经出现了网点与保险公司建立“一对一”关系的情况。此外,过去10年中银行保险业务主要在五行一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行、邮政储蓄中展开,因为与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相比,五行一邮具有无以比拟的网点优势。但是近年来股份制等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尤其在高端客户的理财业务方面已经占有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网络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国外电话销售和网络销售正在成为银行的主流渠道,网点的重要性随之降低,因此保险公司与股份制等其他类型商业银行之间的银行合作也会逐步得到发展。
三银行保险产品范围进一步拓展
如前所述,目前银行保险的产品主要是短期趸缴型分红产品,险种单一、雷同且与银行储蓄产品相似,不仅对银行自身业务发展几乎毫无帮助,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竞争关系,形成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两张皮”现象。下一步银行保险产品开发的核心将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开发银行主业关联业务产品,例如办理住房贷款时提供房屋保险、办理中小企业贷款时提供业主寿险、办理消费贷款提供信用保险、办理汽车贷款时提供汽车保险、办理汇兑业务时提供旅行或运输保险等。这类业务是银行自身业务的延伸,客户也存在实际需求,产品开发和营销的难度都不大。
二是开发全方位服务类产品,使保险产品与银行产品相融合,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个人财富管理服务。为达此目标,通常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需要共享客户资料,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甚至建立共同的产品库。
四销售活动向专业化、组织化方向发展
因为是套利模式,所以也就容易把这种理财产品理解为是银行让利于投资人,这其实是基于银行的收益风险模式不发生变化前提下的一种误解。在该前提下,银行仅仅是将存款负债转化为理财负债,增加了自身资金来源的成本,让利于投资人。然而事实却不仅如此,银行的自营业务是通过吸收存款投资于债券市场获得利差,这部分利差是对银行承担流动性风险所做的补偿;而套利模式下的理财业务是为了获取存款与债券市场之间的利差,其套利的投资行为与银行自营业务在债券市场上的投资几乎是完全独立的,风险收益模式与银行自营业务的风险收益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银行让利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现代金融理论告诉我们,无风险套利机会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但是都不可能长久地存在,多数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的时候出于短、频、快的需求,将业务范围本来非常广泛的理财业务局限于套利模式,银行理财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出现了先天不足。
业务定位不合理。由于是无风险套利,经营业务的银行基本上已将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锁定,所有问题都在银行的掌控之中,可以说理财业务已经是稳赚不赔。但是,这种无风险套利的机会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即使人民银行不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抹平套利的空间,银行间激烈的竞争和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会把这部分空间熨平。寄希望于套利模式能够长久发展,说明各家商业银行对这一问题的准备明显不足,目前出现的困难局面就是这一问题最好的印证。
收益分担模式含混不清。在各家商业银行的产品说明书中,对理财产品的投资及无风险套利过程都讳莫如深,对银行的收益更是只字未提。人民币理财是委托理财的一种形式,投资人是理财投资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理财的所得扣除必要费用(事先应有明确规定),剩余所得也应该全部归委托人所有。在实际运作中,银行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交易文件中的收益率名为“预期”实为“固定”,产品到期,按交易文件中载明的预期收益率支付客户收益,实际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差额部分作为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费率,这种形式显然与代客理财的本意相矛盾。其后虽然有部分商业银行提出了收取手续费或管理费的条款,但理财固定收益的实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如果商业银行继续按照这种模式经营人民币理财业务,必将成为未来这项业务的一大风险隐患。
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不完全。在产品定位没有界定清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实际上在以自身的信誉作为支撑,发售介于基金和资产证券化之间的理财产品,形成事实上的固定收益理财。作为投资人仅需要关心银行到期能否足额兑付的信用风险,因为这种风险没有得到充分披露,银行因为顾及自身的形象,只能通过内部管理来消化这种风险。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套利空间在缩小,另一方面银行在通过价格战来提高竞争力,当风险度超过银行的接受能力以后,银行不得不对套利模式的理财业务重新审视和反思。
那么,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当然,现在就宣布套利模式的理财产品已经死亡或许为时过早,毕竟只要有套利机会存在,就会有其生存的空间,但是套利的本质决定这种模式绝不可能成为大规模存在的常规业务,更不可能成为银行服务大众、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和武器。国内商业银行如果希望人民币理财业务能够成为新的业务核心,还需要从理财业务的本质入手,重新定位理财业务,重新设计和规划理财业务的发展模式。
建立有效的风险收益分担机制。理财业务在性质上与信托、基金产品比较类似,至少包括投资人(委托人)和管理人两方以上的当事人。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也应该向理财业务的本质回归,将业务定位在中间业务范畴。为此,商业银行需要将理财资产做表外处理,与银行的自营业务相分离,杜绝相互之间发生利益输送,同时进行严格真实的信息披露,忠实履行管理人职责,确实做好理财资产的保值增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财业务转换银行收入结构和分散风险的目的,促进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增强研究和风险定价能力,提高资产管理水平。过去在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居于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已经积累起了丰富债券投资经验,但是由于自营业务的投资侧重于短期流动性和长期收益性,而理财投资对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和期限匹配的要求都兼而有之,个体差异较大,商业银行已有的经验在理财业务上并不完全适用,而且面对客户多样化的理财需求,仅仅靠债券投资已经很难满足。因此,商业银行除了将积累的经验用于理财业务以外,还要充分学习股票、外汇以及衍生产品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投资技能,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预算等风险定价方法,向着资产管理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国内银行业接近70家的直销银行中,中小银行群体(城商行和农商行)占据了绝对主导,总计有58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仅有工商银行建立了直销银行(融e行)。这样一种发展格局,凸显了我国商业银行对直销银行的定位,即将其作为互联网端的获客渠道,以拓展本行以外的客户为主要发展方向,而非仅服务本行现有客户(与手机银行的客户定位存在差异)。由于直销银行不受地域限制,对城商行和农商行这类经营地域局限于本地区的中小银行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突破地域限制的机遇,这或许是中小银行更加热衷于直销银行的原因所在。
在实践中,在缺乏明确界定的情况下,不同机构的直销银行模式多有不同,总体上看,多数仍停留在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产品、服务体系单一,同质化较为严重,对银行利润的贡献更是微乎其微。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并真正承担起商业银行互联网转型的重任,直销银行还需要在专营化、平台化和生态化方面取得突破。
(1)专营化。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在体系内部开展直销银行业务在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多局限。一是体现在激励机制上。互联网企业往往通过股权激励等报酬激励形式,以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商业银行偏重风险防控,薪酬制度在本质上并不鼓励创新。二是是体现在融资成本上。商业银行进行“互联网+”创新的资金主要来自费用规划,投入相对有限,且偏重于短期利益。而创新型的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来源是多轮次的战略性股权融资,这类融资没有还本付息压力,可以保证企业更专注于长远目标。三是体现在机构管理上。商业银行传统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并不适应“互联网+”创新的要求,而且互联网产品跨部门、跨市场的特征又会引发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协作问题。要有效解决上述矛盾,专营化或设立独立子公司成为可行的模式。
当然,要更具体地分析。在商业银行内部实现专营化和成立独立子公司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估值和发展潜力上。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和金融脱媒加剧,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导致资本市场对传统银行的估值水平一路走低。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则有可能摆脱传统商业银行的低估值约束,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也因此具有了更大的创新和想象空间。百信银行的成立,无疑宣告在这个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
(2)平台化。商业银行的直销银行,不仅是本行已有产品和服务的一个网上渠道,更应该是围绕客户需求而搭建起来的产品和服务平台。除将各类机构(包括其他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业务(涵盖财富管理、融资、互联网支付等领域)统一在直销银行平台上,快捷、一站式地满足用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外,直销银行还应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场景的结合,通过自建或合作的方式,引入各类生活场景,逐步升级到集生产、消费、生活、投资、娱乐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平台。
(3)场景化。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在线上流量方面并不具有优势,需要通过介入各种互联网的场景来加大对客户的吸引力度,提高客户粘性。场景化的核心是围绕客户所处的场景及其相应的需求来设计产品和服务体系,通过财富管理、融资、支付等一系列的金融产品来满足用户衣、食、住、行、娱等多维的场景需求,二者融合在一起,进而形成直销银行的生态化、场景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我国银行业 中小银行 功能性开放 金融安全
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经验
(一)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历程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2年)是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体系初步建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分离,包括四大国有银行的重新组建或分设,以及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十余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先后成立;在金融开放方面,开始接纳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部分地区设立代表处。
第二阶段(1992~1997年)是以商业化改造为核心的银行体制改革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包括把中国人民银行转型为现代中央银行,把国有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等。并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建立商业银行自身“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现代化经营机制,完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制度,实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管理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内部建设等。
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是以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的阶段。在金融开放方面,我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致力于为在华外资银行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由于这一阶段的改革触及到以产权为核心的改革,也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层面的热烈讨论。
十年前,海外经济学界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持有一种“技术破产论”的悲观论断。1997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约是3.5%,远远低于巴塞尔协议最低8%的要求。1998年底,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2.34%,账面反映需要注销的呆账贷款约占全部贷款的2.9%。在这种形势下,当时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呆、坏帐数目庞大,有些银行的账面资产已为负资产,从技术层面上讲,银行已经处于破产的状态。进入新世纪的短短几年内,我国银行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6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了14.05%、13.59%和12.11%,资本回报率也分别达到了15.37%、14.06%和15.00%,不仅自身经营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也保持了与国际大银行同样的经营稳健度和盈利能力。因此,尽管存在很多争论,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是不容否定的,我们必须充分肯定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
(二)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后的主要经验
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最主要的经验有两条:
第一,银行业改革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金融作为经济的命脉,与宏观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与发展前景都与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银行业的发展不仅受制于经济发展周期,而且往往比经济周期运行轨迹来得更加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近34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增长到2007年的1.2万元。200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52.6万亿元,已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10.8%。公众与国外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信心,稳定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是支撑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二,银行业的改革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一边对内改革,一边逐步开放,在开放中求安全,在改革中求稳定。改革者从一开始就坚信市场的力量,坚信开放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空间和机会,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首先用财政注资的办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接着用股份制改造的方法培育出产权较为清晰的市场主体,然后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从根本上说,优化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取得的最成功、最重要的方面。辜胜阻教授认为,在开放过程中,我国银行企业吸收借鉴了外国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有效地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官僚主义的“文化”,优化了银行治理结构,增强了竞争力。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银行集约化经营,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市场潜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心。
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银行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国际标准,公司治理机制的框架初步建立,金融管理得到很大的改善,竞争力大大提高。虽然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是作为生产要素市场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市场化程度仍然相对较低,银行业市场结构单一,市场主体面临着公司治理、运营效率与金融创新等方面的难题。我国银监会有关人士认为,我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国内银行本身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依然任重道远。对于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辜胜阻教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我国银行业对外改革开放的下一个焦点应该是以自身功能性开放为主,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积极构建一个稳健合理的银行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结构。在未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方向上,应该坚持从完善体系、强化功能、保障安全三个方面着手,具体来说:
(一)逐步放宽行业限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银行业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的体制转型。然而在金融领域,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仍然困难重重。2007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全部银行业总资产的54.28%。正如辜胜阻教授指出的,在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中,民营中小企业不仅受到国有银行“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还要受到“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调查显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研发新产品超过全国的八成,但获得的贷款数额只有全部贷款的10%左右。北京大学徐滇庆教授甚至认为,应当相信民间具有极大的制度创新能力,开放民营银行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战役。引入民营银行这一富有活力的因素,在给储户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理财和投资机会的同时,势必能逐步消化吸收金融系统内的风险,促进竞争,减缓国有银行垄断局面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认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从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辜胜阻教授认为,社区银行或中小银行由于资金少,无力为大企业融资,更愿意为中小企业融资。更重要的是社区银行体制更加灵活,具有为本社区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优势,更了解当地中小企业的情况,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大力发展中小民营银行,有利于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有利于银行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有助于增加产权清晰的市场主体,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有助于提高配置储蓄资金的效率,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当前形势下,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途径有两条:引进民营资本参与现有商业银行的改造;放宽民营资本设立中小社区银行的限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并考虑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现实状况,辜胜阻教授对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给出了两个可供参考的具体方案:优先在高新技术开发区鼓励民间资本试办社区银行,化解科技型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在高新区外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应放松金融管制,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成社区银行,从制度上缓解中小企业创业融资难问题。至于如何实现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前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教授则规划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可以让一些做得好的信用担保公司升格成民营银行。国家可以考虑由国有银行或者政策性银行给予一些批发贷款,由小额贷款公司贷给中小企业。如果做得好的话,短期内可以让其升格成民营银行。
(二)坚持市场化改革,银行业改革要以自身功能性开放为主
对于企业个体而言,自身功能开放(organic growth)也称为内涵式发展,即通过财务状况的改善、资产质量的提高、组织架构的调整、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等来提升银行企业竞争力。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功能性开放不同于股权开放,前者是指鼓励外资银行在国内增设分支机构,引导外资银行在国内提供多样与创新的金融服务,而不是放开外资金融跨境的资本流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制度转型,采取功能性开放策略来主动寻求改革,用进一步的开放来促进变革,具有现实可行性。对外资银行实行功能性开放,至少有以下优势:外资银行可以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服务于境内企业,提高国内储蓄资金的配置效率;引入外部激励与竞争,有效弥补国内银行业改革的“制度需求不足”,从而推动和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加大了管理、技术、人员的“外溢效应”,有利于为国内商业银行吸收引进高水平的金融人才,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吸收和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相关技术。清华大学王一江教授与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教授认为,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是提高银行业效率、降低体系转型风险、加速银行业的改革进程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合理的银行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结构,保障金融稳定与安全
在金融业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既要坚持银行业的开放方向,又要重视金融安全,在开放中求安全,在改革中求稳定。合理的银行结构指国有银行、民营银行与外资银行相互竞争,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相互补充;有序竞争指各个银行都在有效监管的环境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有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需要有三个层次的保障:国家的金融政策;要有功能比较完善、运作规范、健康稳定的金融体系;国家对有影响力、单个的金融机构保持控制。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完善的银行体系是金融安全的基石。在全球化过程中,作为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基础,金融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金融的安全就没有经济的安全,没有经济的安全也就没有国家的安全。
辜胜阻教授强调,和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形成以国企为主,国企、民企和外企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相比,我国银行业仍然处于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局面。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银行体系就不是稳健、安全的。对外坚持开放和对内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有助于改变金融风险高度集中的局面,形成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体系,也有利于保持国家对金融的控制。只有运行稳健、效率良好和结构合理的金融体系,才能增强我国银行的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金融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8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结构是大型商业银行、中型商业银行、小型商业银行三类,小型商业银行由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构成,其中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原城市信用社改制成立的,我国自1995年开始组建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以来,经过10余年的变革和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发展到112家,资产总额1.69万亿元,占全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6.4%,分支机构5248个,员工队伍10.92万人,2004年实现利润82亿元,市场份额逐年增加,信誉稳步提高,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中坚力量,为推动我国地方城市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是朝跨区域性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还是因地制宜朝着社区银行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就一般情况而言,后者才是我国小型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正确定位。
一、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政策定位和职能定位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
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城市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在国有商业银行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城市信用社与农村作用社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事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城市信用社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管理和行业方面的风险,突出表现为管理松散、信贷资产质量差、经营效益低下。部分城市信用社由于历年亏损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在我国个别城市甚至出现支付风险而被中国人民银行接管。为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维护地方经济、金融市场稳定,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部分城市组建城市商业银行,从1995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共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112家。
我国银行业的准入门槛高,监管较严,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就受到政策限制。其一是经营范围受到区域性限制,禁止跨区域经营;其二是经营范围受到特定对象的限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为立足地方经济,立足中小企业、立足城市居民。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区域和地方特性十分明显。
尽管我国个别城市商业银行获准跨区域经营,个别省份镜内的所有城市商业银行已获准合并重组,但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仍然受到政策的限制,中国银监会领导曾经在谈到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监管思路时表示,“根据发展状况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是银监会坚持分类管理、择优限劣监管原则的具体体现,对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银监会可以受理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在充分整合金融资源基础上联合重组,审慎设立分支机构,并按照审慎监管的要求从严审批,稳步推进。” “上海银行跨区域经营目前是个案,谨防一哄而上。银监会在具体审批时将从严把握并坚持四个原则:一是达标的原则。各项指标必须达到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等以上水平;二是有利原则,即有利于地方经济,有利于中小企业,有利于城市居民的原则;三是适合的原则,即新设立机构是否有适合的发展环境;四是市场原则,即商业和自愿的原则。”从监管当局领导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和合并重组的金融政策是按照审慎监管的要求从严审批。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都达不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等水平,无论是内控机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等差距都很大,要实现跨区域经营是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跨区域经营和合并重组既然是个案,同时准入的门槛也较高,我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达不到要求,它们也只能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监管当局的资本约束制度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小规模经营。我国在当初组建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时候,根据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城市商业银行最低的资本限额为1亿元,大多数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募集的股本金在2亿元之内,资本总额较少,城市商业银行片面地追求规模扩张,在没有进行增资扩股之前,将受到资本约束制度的制约。我国对外全面开放以后,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金融企业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核心资本必须达到4%,城市商业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将会受到监管当局的制裁。城市商业银行小额资本金决定了它只能是小规模经营。
二、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
经济决定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银行业体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走向世界,股份制改造也基本完成,不仅实际引入了境外资本,而且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特别是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领头作用,毋容讳言。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平衡,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的经济要发达,沿海地区经济比内地经济发达。地方经济的差异,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沿海城市的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比内地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资产质量高,发展环境好。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城市商业银行大部分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城市,就湖南的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境内的长沙、株洲、湘谭、岳阳、衡阳的五家城市商业银行和邵阳的城市信用社,只有长沙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超100亿元人民币,他们在计划实现跨区域经营,朝着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其他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只有衡阳、株洲的城市商业银行在50亿元左右,岳阳、湘谭、邵阳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仅有20亿元左右,内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要发展到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等水平道路漫长。
就城市商业银行管理理念而言,城市商业银行与股份商业银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沿海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与内地城市商业银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到目前为止,在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当中,已经正式完成引进外资工作的有七家,这七家城市商业银行都分布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资产规模在全国商业银行当中名列前茅,如北京银行、南京城市商业银行、济南城市商业银行、杭州城市商业银行等,这些境外投资者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人员培训方面对所投资的城市商业银行都给予了有效的支持,绝大多数战略投资者都派出了资深专家进入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和高级经营管理层,有效改善了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理念,济南城市商业银行推出了由境外投资者提供技术开发的循环按揭信贷新产品。地理位置的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就了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少数城市商业银行在银监会的审慎监管下获准实现跨区域经营,个别城市商业银行正在积极筹备上市,但这只是少数,而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必须谋求自身的生存之道。
省域经济的差异、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包袱”不一样,解决“包袱”的方式不一样。我国从1995年开始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信用社时期积累的严重金融风险,解决不良资产和历史损失“包袱”,因而当初的工作核心任务就是防范和化解风险。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5年底,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处置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历史亏损,累计投入财力近400亿元,使近30家处于高风险的城市商业银行初步摆脱困境。各级地方政府为帮助城市商业银行处置历史风险,提高资产质量,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财政收入的差异,各地市城市商业银行的负担也不一样,经济发达地区如成都、大连、青岛等地的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置换,剥离及重组改造就分别投入财力10、17.6和2.4亿元;长沙市政府不仅为商业银行置换剥离不良资产投入财力8亿元,还帮助长沙市商业银行推出联合委托贷款,并由市政府财政提供担保,贷款到期后,这些贷款已按时偿还,市民的委托存款已及时兑付,实现了政府、投资者、银行“三赢”,积极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市,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不能给予实际性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求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信贷支持,这些建设项目的资金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又不能按时到位,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动性差,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潜在风险。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大多数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无法回避的现实。
三、人力资源缺失决定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
(一)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
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在其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规模较小,金融产品传统单一,办理业务程序简单,因而吸收员工的时候要求较低,有些企业的操作工人或待业的城市、农村人员一夜之间可以变成城市信用社的“白领”,有的城市信用社家庭成员多,他们既不是出自高校大门,也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就成了城市信用社的员工,员工整体素质较低,高尖端金融人材微乎其微。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后,信用社员工身份置换成了银行员工,不少城市商业银行从其成立之日起就普遍存在着人员过多而人才缺乏的矛盾。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对国外、国内同业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他们一方面面临减员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又要招聘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减与增的矛盾突出,而去与进又产生诸多的社会问题。笔者对内地城市的人材问题作过调查,据统计,内地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只有25%,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只有59%,而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员工却很少,所占比例不到期15%。近年由于大学生就业难,为内地城市商业银行招聘人材提供了契机,但由于诸多矛盾,也不能全面换血。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引进人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1、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全国范围内或跨区域经营,大、中城市都设有分支机构,人才可以在区域范围内或全国范围内流动,人才的流向也是集中在大中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境外设有分支机构,他们可以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招聘精英人才,这是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无法可比的。
2、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支撑,更具有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抗风险的能力,这也是他们招聘人才所具备的优势。
3、薪酬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制约了人才的引进,股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按市场动作机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拉开收入档次,实行“年薪制”。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地方观念的束缚,人才与一般员工收入差异拉大,就会引发诸多矛盾,这种现象在内地城市商业银行尤为突出,不少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在推行减员增效制度改革和引入人才时也只能做到皆大欢喜,略有差别。如果引进精英人才,薪金作为一般员工对待,就目前情况而言,人才是不会屈就的。
(三)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人才引进制度缺失
市场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成立的时间还不长,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和完善,特别是人才的引进计划、人才的培训、人才的管理、人才的各项保障制度都来不及认真的分析、研究,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的缺失制约了城商行朝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免力为之只能是事倍功半。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国内实际情况,城市商业银行应走一条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道路,社区银行应是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方向的较好模式,同所有其他企业一样,金融企业也应该是大、中、小并存,相互补充、互相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商业银行体系结构应呈金字塔型,在数量上大型商业银行在塔顶,中型商业银行在塔中,小型 商业银行在塔底;在资产规模上则是倒金字塔型。虽然社区银行这一概念在我国金融界还不明朗,也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进行探讨和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但在国外,社区银行已日渐发展成熟,与大、中型银行并驾齐驱,对社区银行的管理也设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并有健全和规范的行业规章制度。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立的时间不长,正处在成长期,如何规范和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值得我们理论界和监管部门深思!
参考文献:
①《商业银行法》;
②《巴塞尔协议》;
③巴曙松所著《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
④徐滇庆所著《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业务 发展方向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国内商业银行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面对国内外竞争。而投资银行业务正是金融业务创新的新形势。商业银行如何更好的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当代商业银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意义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要更好的发展,仅靠自身的业务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其面临的竞争压力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应对竞争压力,就应该开展必要的投资银行业务,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具体来说,现在的进住国内的外资银行比价多,很多银行进行传统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人们的需求。这就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对自己传统业务进行调整,开展金融业务创新。而投资银行作为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来应对国外银行的冲击;现在的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国际市场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国外市场压力。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及保险公司的竞争越演越烈。商业银行要想生存,必须保存实力,并寻找新经济增长点,以便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逐渐萎缩,银行业务主要来自于表外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变化,直接融资的比例呈不断提高趋势。在新的形势下,不得不使国内许多大型商业银行及投资银行合并,成为新型的金融市场。这种新型的金融市场不仅经营银行业务,同时经营保险业务。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来看,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今金融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1.对新业务进行拓展
就目前来看,我国与国际大的银行相比,在投资银行业务和种类上远不如国际大型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劣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就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规模优势,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加强与境外银行的合作,为国内大型企业融资提供相应的资金服务,使得国内外企业能在海外市场、上市、发行债券及相关外国企业并购提供必要的支持。国内商业银行也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投资银行业务有前瞻性的研究并作出业务可行性计划,为其以后进入中长期债券市场、房地产投资信托市场和指数基金市场创造必要的条件。
2.对客户定位进行细分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比较重视产品的设计和发行,而或是理财产品和投资者的适应性,对投资者理财需求的分析和研究并不是很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向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就应该对投资群体进行细分,并根据其不同需求制定多元化、个性化服务。因现在的高端投资者和富裕阶层的不断增多,银行应该根据高端投资者的需求,开展适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并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以便更好的向投资银行业务发展。
3.对现有业务进行完善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要想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首先要立足于自身优势和经验,要对现有的业务进行完善,并从现有业务中汲取经验教训,充分发挥本单位的资金、人员及网络优势,进一步发展理财、融资、并购顾问及资产证券化等相关投资银行业务,以便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商业银行要加强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并不断的对银证通、银保通及银期限等业务进行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发展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结构化融资等业务。银行也可以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融合并为大型项目提供相应融资服务,并积极的参与到融资安排中去,主动介入大额银团贷款业务,以便更好的为相应业务服务。
4.风险机制进行完善
风险一直是限制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主要因素。要想使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得以发展,就应该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可以以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范围为依据确定相关监管部门,并负责对整个公司的监管。同时也要确定各个子公司监管部门具体监管责任。要明确投资业务范围,尽量避免一些投资风险较大的业务。要建立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注重对员工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在业务流程上,要建立风险约束体制和内部防火墙,对内部制度进行核对并不断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改进,将风险降至最低。
5.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就目前来看,我国关于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正是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而使商业银行不能更好的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加强对法律、法规的研究,并对投资银行业务进行相应分析,确定可以开展的业务和不可开展的业务。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以保证投资业务的顺利进行。同时金融部门也应该对自身的业务进行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也应该对自身相应业务进行规范,并积极参与到相应法律、法规讨论及建设中去。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已经不能更好的满足时展的需求,再加上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商业银行要想更好的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更好的应对国内外竞争,就应该对新业务进行拓展、对客户定位进行细分、对现有业务进行完善、风险机制进行完善、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现状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1,(20).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业务 供给侧改革 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方向
目前,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已经对我国企业等各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供给侧改革同样对其运行情况产生了影响,其中以资产业务的变化为主要体现。为充分适应改革环境,有效应对由改革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必须对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准具体的发展方向。
一、供给侧改革概述
供给侧改革又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指的是以改革为主要手段,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关系,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使其能够与时代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一种改革手段。供给侧改革于2015年被所提出,自实施以来,对中国市场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商业银行受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较大,以资产业务为主的一系列业务均不同程度的收到了改革的波及。
二、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贷政策、融资服务模式与产业信息化水平三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贷政策有待创新
供给侧改革对信贷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抵押担保方面。在过去,商业银行针对抵押担保的问题有着明确的规定,其对于真正的有形资产量要求较高,因此实物抵押的方式一直是商业银行在抵押担保方面的主要要求。与之相比,一部分企业的资产往往以技术以及信息为主,这一部分企业在抵押担保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抵押担保必须坚持轻资产的原则,银行的信贷政策与之相违背,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的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首先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
(二)新型融资服务模式存在漏洞
随着金融领域的发展以及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融资模式的丰富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以产业基金项目为主的各大融资模式的涌现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以及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商业银行现行的政策根本无法充分的满足各领域融资需求,由此所导致的新型融资服务模式漏洞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商业银行对漏洞的忽视是阻碍其服务模式完善的主要因素,商业银行目前尚未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仍以陈旧的信贷模式应对融资业务,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会对商业银行的成长造成极大的阻碍。
(三)产业信息化水平不足
线上产品更新创新升级慢是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产业信息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改革环境下,商业银行本身存在的线上产品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升级,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除此之外,针对线上本不存在的产品,还要加大创新力度,以使新的产品能够及时产生。但就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看,其在上述两方面均存在问题,这对于其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完成会产生极大的阻碍。
三、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在供给侧改革下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在供给侧改革下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发展方向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新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无法得到创新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信贷政策存在的不足出发来实现,以抵押担保问题为例,改变重资产的抵押担保特点十分重要。商业银行要将技术以及信息作为抵押担保的条件,进而为以上述资产为主的企业提供抵押担保途径,这对于其客户量的扩大具有重要价值,客户量的扩大代表需求量的扩大,在供给侧改革下,这一点能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重要价值。另外,由于信息以及技术两种资产的抵押担保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以为自身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二)解决融资模式的漏洞
鉴于融资模式存在的漏洞,对其进行完善十分重要。针对目前融资丰富程度增加的问题,商业银行必须改变自身观念,要提高融资模式的综合程度,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新型的模式,以使漏洞能够被弥补。除此之外,为了对银行客户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平台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平台上,客户能够实现信息以及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利润的分成,这又进一步的使融资服务模式得到了改善,对于商业银行在供给侧改革环境下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
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应从线上产品的升级与创新两个角度出发来实现。要针对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及时更新,以时代的发展现状为依据,对产品进行调整。另外,商业银行还必须深入分析供给侧改革环境下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并根据该趋势对线上产品进行创新,以达到吸引更多客户的目的,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看,上述措施的实施能够使供给与需求情况得到平衡,最终使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的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更好的实现。
四、结束语
综上,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造成影响,为有效应对改革,银行必须从多角度出发,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以调整结构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解决融资模式的漏洞,以使银行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可能,最终达到明确银行发展方向,增强其发展动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金融改革发展建言录――两会经济金融界部分代表委员谈金融[J]. 中国金融,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