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27: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字释义 教学难点 突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38-01
词汇虽说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但是由于汉语是中国的母语,高中又是语文教育的高级阶段。大部分教师认为对字词释义是一个主要靠学生自发掌握的知识点,不需要过分的强调讲解,因而目前字词释义教学的重要性常常被许多教师忽略。再加上语文的字词覆盖面广、又存在着一词多义、多音字、近义词、同义词等多种现象,对词汇的总结归纳和讲述也成为了词汇教学的难点。因而在字词释义讲解过程中,其讲解内容也显得十分难以把握。因而,掌握合适的方法,突破语文字词教学的难点,丰富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强化学生的词汇网络结构,增强学生学习字词释义的兴趣和能力,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一、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教学难点
(一)同音异形字太多,不便于学生掌握
语文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异形字,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字词的难度。从最基本的层面出发,其书写就常常存在着错别字现象。
比如,学习中遇到的“罄竹难书”中的“罄”就很容易写出“磬”,生活中用到的基本词汇“安详”的“详”,就会有很多学生会写出“祥”。由于同音异形字在语文中非常的普遍,再加上语文教学课本上内容的局限,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过程中都及时的归纳总结并进行改正。
(二)字词本身的内容太多,教学中难以把握
由于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是包括很多方面的,比如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度”,“予度不得脱”中就表示“估计”,在“付之度外”中就表示“考虑”。但是在考试中,考查的内容都是非常灵活地,因而教学的内容难以把握。而类似的现象又没有相关的书目进行系统的概括整理,这就需要教师自己的归纳总结,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三)词释义的教学重心难以把握
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高中教材所呈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因而,对于语文的学习,字词意义的扩展和理解其实大部分应该来源于课外知识的拓展补充。但是由于教学大纲对于语文课本的重视和要求,课本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大部分的时间,这就给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充分的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学生对字词的充分理解和掌握。
二、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教学突破方法
(一)对词语的释义教学与语境语体相结合
不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境其用法和涵义不同,比起“闹”字,在常规的解释中指“喧哗,不安静”,多与声音相关,而在“杨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话中,正好与语言中描述的“花艳相交,蜂飞蝶舞”的语境相符合。又如,《荷塘月色》中描述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的“渺茫”就恰到好处的体现了荷香的若有若无。
不同的语体,是根据其不同的交际领域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区分的,每一个语体,都有它特有的词汇系统。这里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描述中所用的的语体来讲解词汇,比如,出现在课文《守财奴》中的“文书、签字、财产、收入”等词语都是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公文事务的语体色彩的。
(二)对词语的释义教学与语言的运用和语感相结合
不同的词语,在语言中的作用不同。比如鲁迅《祝福》中描述天气时写到“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句话中用到的“闪光、钝响”等词语就很好的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语感教学,就是将一些字词释义与学生的灵敏感觉结合起来,比如看到“红色”就想到正义,看到“绿色”就想到希望等等。只有感受到字词在语言中的魅力,学生才会真正的喜爱上语文,真正的去理解和学习语文。
(三)从字词释义出发,引导学生积累,进行深层的探讨
关键词: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 实践意义 教学思路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内容庞杂,任务繁重,既要完成高考要求,又要真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修辞格教学是高中修辞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遇到多种修辞兼有的文句,怎样辨析相似的修辞格,是教学难点之一。
1.借喻和借代
借喻与借代一字之差,却有很大的差别。由于这两种修辞的本体都不出现,因此学生常常搞混不易辨别掌握,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怎样区别这两种修辞呢?借喻,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借代,用和本体事物相关的事物代替本体。借喻是比喻的一种,重在打比方,喻体和本体是有本质区别的;借代强调的是相关性,本体和借体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借体往往是整体、部分、特征、标志、材料,等等。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药》)以“驼背”代指“茶客”,两者的关系是用人的外貌特征代替人,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区别借代和借喻,既然本体不出现,那么把所用事物试着还原成比喻,能变成比喻的是借喻,变不成的就是借代。例如,“炒掉这个寄生虫”与“炒掉这个歪嘴巴”,前一句中可以把“寄生虫”还原成像寄生虫一样的人,后一句不能还原成像歪嘴巴一样的人,所以前一句是借喻,后一句是借代。借喻最终的目的是描写事物,让语言生动形象;借代是为了代称,让语言丰富多变,例如:“初发的龙头翻卷滚动,在凹凸不平的沟床上缓慢前进。”(《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将“泥石流”描述成“龙头”更加形象地表现它的凶猛不可阻挡。“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药》)用“红眼睛”代阿义,既突出了阿义的形象,更好地体现了人物的特点,又避免了用语的枯燥。用“油水”代财物,抓住了代表性的事物构成借代,让人心领神会、印象深刻。
2.比喻和比拟
比拟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本体必须出现,比喻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喻体必须出现。比喻强调的是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用相似点唤起人们的联想,让抽象不易理解的事物变得形象具体;比拟则是用鲜活的乙事物的特点表现模糊不实在的甲事物。例如:希望就是一座亮在前方的灯塔。希望就是一个新奇诱人的世界。希望就是一粒还未发芽的种子。“希望”是本体,灯塔的指引、新世界的诱惑、未发芽种子的神奇,都和希望充满相似,让人由此及彼进行联想。“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荷花淀》)“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把人拟为荷,将隐蔽在荷叶下面的战士物化了,显得那么清新、可爱。“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社会主义好》歌词)把抽象的帝国主义拟作狼狈的落荒而逃的动物,更生动可笑。
3.比喻与象征
比喻是让语言形象化的修饰手段;象征是通过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以此表现与之相关的一些抽象的概念、感情、思想等。比喻一般用在文章的某个部分,局限在某处;象征则带有全局性,可以以其构思全文、刻画人物,暗示、制造气氛,抒发感情等。比喻通常以物喻物,具有鲜明的形象;象征则以物示意,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含蓄的意义。例如:《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着革命的希望。《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便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4.排比与对偶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的修辞方式。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者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排比和对偶都具有形式整齐、节奏分明、声音和谐等语言特点。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辞格,因而具有本质区别。例如: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乳汁,能哺育人茁壮成长;书是最好的伴侣,伴随我们度过最好的人生;书是身旁的顾问,随时给你提供有益的咨询。这个排比句由六个句子构成,每句的字数结构不尽相同,各句平等独立可以单独表达语意,加强了表达的气势,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五更角鼓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个对偶句则由两句组成,每句的结构相似,字数相同,并且“五更”对“三峡”,“角鼓”对“星河”,“声悲壮”对“影动摇”词和短语的结构完全相同,没有重复的词,语意丰富,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5.对偶与对照
对偶要求结构上的整齐与匀称,句式相同,结构相近,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对照要求意义上的对比或对照,没有结构上的要求,只要求是两种相对的概念。两者经常同时出现,从结构上看是对偶,从意义上看是对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结构上,“书山”对“学海”,“有路”对“无涯”,“勤为径”对“苦作舟”,句式整齐;意义上,“勤”“苦”相对,这句既是对偶又是对仗。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科词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70-01
中国现当代语言学家借用西方语法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剖汉语,研究汉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就如数形探索中的坐标,化学变化中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研究中的细胞分析法、基因探究法一样,是我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解读汉语的一个突破口,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1.汉语词类系统概况
《提要》将汉语中的词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实词和虚词: 实词分为六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义比较实在,而且可以充当主要的句法成分,例如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语等。 虚词分为六类,即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虚词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除了副词可以充当状语和个别副词可以充当补语外,其它的虚词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结构关系。连词的作用是连接,介词、助词和叹词的作用是附着。拟声词的作用是表示声音。以《提要》为准我们可将现代汉语实词和虚词的分类情况汇成如下表格(并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些词句为例):
2.词类教学的建议与策略
词类教学,要求教师有很高的语法知识素养。所以,中学语文词类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法素养。为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全面了解课本所采用的教学语法体系,关心并积极参与语法方面的学术讨论,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语法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法教学水平。这样,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我们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但不能只是机械地运用语法功能这个标准,意义标准和形态标准也可以是参考项。例如"课本、台灯、太阳"都是名词,"唱、打、读"都是动词,"聪明、高兴、红火"都是形容词,这些词都是根据意义就可以直接辨认其所属类别的,没有必要对每个词都用语法功能去检验一下。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强他们的感性理解能力比灌输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在实际的词类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选取教学办法,帮助学生又正确、又快捷地理解词的含义和用法。在适当的时候,再对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系统的总结、概括,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活动建议,如要求学生将平时学习、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词、词类知识写进语法笔记本或者组织词类知识竞赛等,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增加词类知识。
3.重视文言文中的词类分析教学
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有时古汉语是两单音节词连用,而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恰好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初学文言的学生往往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如"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形成",本为两单音节词连用,"形,形势;成,形成、产生"。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恰好成为了一个双音节词,其义为"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又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地方"为两单音节词,地:土地;方:方圆。现代汉语中"地方"为一双音节词,意为,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再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中"因为"本为两单音节词,因,于是;为、写、创作。现代汉语中"因为"合用恰好变为一双音节词,是表原因的一连词。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能更深入、更准确地解读古汉语。二是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少,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多。我们只有运用词类分析法,才能更透彻,更精细地理解古汉语的词义。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事"本指"事情、事件",为一名词;在该句中,"之"这一代词充当其宾语,"事"就由一名词变为了动词,解释为"侍奉、侍候"。兄,本义为"兄长"为名词;但它放在谓语"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作状语,其解释就变为"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又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中"伏"字,本义为"埋伏",是一动词。但在该句中"伏"用在"有"这一谓语动词后面,充当宾语,其词性就发生变化,为一名词,应解释为"伏兵"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忘讽齐王纳谏》)中的"美",本义为"美丽好看,与丑相对",是一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该句中"我"充当"美"的宾语,"美"就由形容词演变为动词。联系上下文,"美"就只能解释为"以――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才能把文言中的词类活用解释得更精细、更准确。三是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有独特的兼词现象。兼词是指古汉语里用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中的"诸"就是"之"和"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之"是代词,指搬运的土石;"于"是介词,释为"在、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中"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解释"从","之"是代词,指代积土而成的山。其它如"子曰:'盍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盍"为"何不"二词的合音,义为"为什么不"。成语"居心叵测"中"叵"相当于"不可",义为"不可以"。要读懂文言文,首先就要我们准确地解释翻译好文言语句,为此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词类分析法,以此来帮助我们解读古代汉语。
像生物学的研究要从研究细胞、基因入手一样,研究汉语也应从词类分析入手来解析相应的语法现象。在高中阶段的词类教学中我们应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因为词类的划分,标准不一,归类不一,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如实词的划分,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就把副词、叹词归为实词,并把表语气的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单列出来,称为语气词。而刘燕、邱学东等人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则将副词、叹词归入虚词,把表语气的词归入助词,称为语气助词。,高中。此外,按一般语法学观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对词类的划分也不一致。如代词,现代汉语法学家将其归入实词,而古代汉语语法学家将其归入虚词。副词,古代汉语语法专家一致把它归入虚词;而现代汉语语法学家对其归类就有争议,有的把它归入实词,有的把它归入虚词,争论不休。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比较斟酌,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对词的语法功能的认识。其次我们应重视"讲、练、评"三者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 刘燕、邱学东等《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合作探究模式 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创新意义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高中语文教学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模式,其具有四个方面的创新意义。
1.合作探究模式是对“满堂灌”模式的一次突破。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高考应试模式让部分教师沉迷于灌输训练这样的经验模式,以知识点记忆为抓手,以单向灌输为途径,以机械重复为手段,只关注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发展。合作探究模式是充分兼顾应试效果与学生能力发展、身心发展的一次创新,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2.合作探究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这一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得以贯彻落实,要给予学生能力发展的平台与空间,自主探究模式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引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动起来,促进能力的发展。
3.合作探究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以往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相比,合作探究模式体现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与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对他们参与性和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能够打造出更具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
4.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知识、能力与情感全面发展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合作探究模式不仅强化了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掌握思维深入发展的技巧,并且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情感,促进三维一体目标的实现,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1.在教学设计中转变理念,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设计是高中语文教学深入开展的前提,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精心设计,将合作探究模式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摒弃教师直接讲解的设计理念,侧重于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自主思维和合作学习。对于其中的重难点,除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外,还标注出教师要在学生无法完成的环节处进行思维点拨的工作,通过这样的理念转变,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从教师灌输讲解的方式,转变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1]。
2.在教学活动中搭建载体,提供合作学习平台。在高中语文中运用合作探究模式,要处理好载体与平台的关系,要创设良好的载体并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提供保障。首先,笔者针对这一模式的教学组织特点,专门设置了合作探究小组,每个小组设定为6人,其中优秀生不少于2人,学困生1至2人,每个小组的人员构成基本一致,形成好中差相结合的立体小组,保证小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帮带效应。其次,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改造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成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考题,思考题是对学生整个探究学习的引领,也是整个学习任务逐步实现的内在线索。通过这样的设计,笔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组织可以依靠、有线索可以探究。
3.在课堂教学中相互合作,集聚集体学习智慧。在以思考题为线索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笔者要求每个小组在牵头学生的带领下进行深入分析思考,每一位学生既要独立进行思维,又要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汇报,相互开展点评研讨,完善学习答案。在每一个小组开展深入分析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成为旁观者,要深入每一个小组进行巡视,重点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查看学生学习重难点攻克情况,了解整个班级语文学习状态。在教学巡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维障碍,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予一些思维技巧指点,而对于全班各个小组出现的共同问题,则要在班级进行集体提示,提高学生攻克语文重难点的能力[2]。
4.在交流汇报中完善补充,增强学习效果。每一个小组结束自主探究活动之后,并非全部完成了学习任务,还有甄别提炼的过程。此时,教师可以安排每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既可以逐个进行汇报,又可以采取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各个小组补充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将完善学习成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依靠他们之间的帮助,进一步完善学习成果。在学生进行发言、点评、完善之后,教师进行最终总结,进一步提炼学习成果,顺利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当堂检测,以便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
三、高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成效分析
运用合作探究模式,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是对传统模式的一次创新,具有显著的成效。一是给予高中语文课堂更多的活力。从单向接受知识的沉闷课堂到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力课堂,不仅改变了语文课堂氛围,更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这样的积极影响能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深入开展的重要促进力。二是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学习习惯。从单打独斗的思考,到相互合作的小组学习,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促使学生养成了相互合作、探究讨论的良好习惯。三是锻炼了学生学习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采用合作探究模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调动,同时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也显著提高,能够透过表象看本质,抓住学习的实质,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与理解掌握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帮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改进 分析研究
高中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紧扣要点组织实施,使语文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有效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工作进行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首要之重当属教学理念创新
首先要在思想上进行变革,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保证教改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这一点在教学改革推进工作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改革成效,首先就要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从三个方面开展创新。首先要注重教学研究,认真分析课程改革要求,把握好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发展趋势,结合高中语文学科等相关要求,只有在方向上得到保证,整个教学改革才会一路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研究各种因素,无论是教材教法还是教学对象都要进行充分研究,结合实际状况与教学改革建立联系、统筹推进。例如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素质化要求,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学对象的研究是为了使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学生实际状况更加吻合。另外,教师在推动教学改革方面还要善于总结思考,在教学理念外延方面下工夫,扎实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应当始终紧扣课堂教学创新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化趋势,教师要立足于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更加乐于开展语文学习。教师要学会从应试角色中全身而退,转而由学生自主探究模式引领整个语文教学。其次,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设置载体平台,让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学习的平台重在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交流心得体会,相互指点问题答案,让大家的智慧集聚起来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内容。在学习线索方面,要将重点难点与思考题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研究思考题的过程中实现重难点有效突破。另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还可以在师生角色互换方面下工夫,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代替自己进行一些内容的点拨引导,通过这样新颖模式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以创新的举措推动教学有效开展。
三、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发挥信息手段的作用
信息化手段是高中语文教学深入进行的重要帮手,广大教师要对信息化手段的功能定位具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要提高运用的技巧程度,发挥信息手段的作用。首先,教师要重视发挥信息手段的作用。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是花架子,华而不实,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种理念导致信息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英雄无用武之地。教师必须克服这一错误思想,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手段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为接下来的高效运用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在信息化手段运用中要体现科学化原则。科学化原则体现在两个着力点上,一方面要在运用的时间频率上体现科学性,运用时间、运用频率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妥善安排,既要达到满足教学需求,提高教学趣味性,又要保证所占时间不能太多,保持课堂秩序的稳定性。另一个着力点表现在运用时机上,在教学导入环节使用,教学信息补充环节使用,以及思想情感教育环节使用,是较为常见的几种路径。广大教师还可以积极探究,使语文教学与信息化手段紧密结合起来。
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重在尊重学生学习状况差异
高中生思维与心理都已接近成人,他们在学习中的自尊心应当受到保护,否则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高中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差异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一方面要对学生目前的语文学习状况、基础知识情况、能力发展水平等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准确定位。其次,对学生存在差异制订相对应的教学计划,从教学目标难度、教学训练要求、教学考核标准等方面综合着力,使学生能够因材施教。例如在语文教学要求上适当降低,作业量、作业难度都相应下降一个层级,这样的方式兼顾了中等以下学生,对提高语文整体教学成效帮助较大。
五、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要体现情感渗透促进功能
情感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重视的因素,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情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笔者在教学中着力从三个方面着手发挥情感渗透功能,一是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通过书面评语、口头表扬,以及通过眼神、动作传递表扬信息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成功,以此增强积极情感,推动语文学习的有效进行。其次,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分类考核考试,对学困生单独测试,避免他们经常垫底的尴尬境地,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转变消极情感,积极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另外,笔者还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除了创设学习竞赛、作文展览等各种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平台让学生开展展示活动外,还针对一些学困生非学习方面的能力特长,给予机会让他们展示出来,帮助他们塑造在同学中的良好形象,这从另一角度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度。
综上所述,以改革为抓手提高教学质效,是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深入开展的有效抓手。广大教师要重视并充分研究上述要点,实现教学设计精品化、教学组织素质化、教学成果高效化。
参考文献:
[1]郭玲.“夸”苗助长――浅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表扬学生[J].成功(教育),2010(07).
[2]林菊.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3]王丽莉.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功能
提问是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行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的纽带,其主要有以下四个功能。
(一)课堂提问具有重难点提示的功能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节课或是教材内容中需要重点理解和突破的问题,沿着整个教学提问可以勾勒出一条明显的教学重难点曲线分布图,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各关键点的重难点均安排了相应的提问。因此,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具有重难点提示的功能,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提问具有教学效果检测的功能
一节课教学成效如何,应当体现在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希望学生能够全部掌握相应知识点,完成能力训练要求。检查学生掌握效果的最简便方式就是针对学习要点进行提问,从学生所回答的答案完整度、准确性方面初步分析学生在学习成果完成方面的实际状况。
(三)课堂提问具有启迪学生思维的功能
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一连串的逐层深入提问,学生在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之后,往往紧接着有下一个相关联的,更深入的问题进行提问,或是在学生无法回答出来的环节,有辅的问题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式,或是换角度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串状课堂提问,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整个教学活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四)课堂提问具有注意力集聚的功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每节课不可或缺地会出现一些学生走神开小差的现象,为了能够让学生把注意力拉回到课堂,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自尊心,许多教师往往采取突然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从窗外的思绪回到课堂之中,有效集中了课堂的注意力。
二.创新理念,有效提升课堂提问艺术性的措施
课堂提问艺术性与整个语文教学成效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环节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设计的优化程度,在教学各个环节体现提问的艺术性,让整个教学活动更为生动高效,具体来讲教师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体现层次性,有效兼顾班级语文学习差异状况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性会逐步显现出来,较为明显的是两极分化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兼顾这样的现状,不回避现实,勇于面对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进行化解。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对应的层级难度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设计中,每节课中各个环节的提问都应当设置三套预案,有较为深奥的A类提问,也有难度一般的B类提问和较为基础性的C类提问,做好充足预案,在教学组织环节中依据实际需求,灵活选用不同难度系数的课堂提问。这样的差异性提问,主要是针对班级中语文学习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群体,使课堂提问与他们的分层学习目标、自身能力基础相一致,同时最大限度地吸纳班级各个层面学生参与和融入到教学双边活动之中,将兼顾班级语文学习差异性和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并充分发挥促进和激励作用,尤其是在学生课堂提问成功感、满足感、兴奋感的积极情感培养方面,有效保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
(二)课堂提问体现精炼性,浓缩教学目标要求中的重点难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重精炼性,精炼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学提问的形式、表述内容要精炼,通过言简意赅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听得明白、听得详细,一听就懂,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提问,更不能出现词不达意、表述不清的提问,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够较好地抓住教学环节的重难点,通过精炼的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精炼性还要体现在整体数量方面,课堂提问数量要保持适中的频率,课堂提问太少会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度较低,不能够有效体现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而课堂提问过多过滥则会降低学生思维的深度,让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课堂提问要体现内容形式上的精炼性和整体数量上的精炼性,要能够满足教学实际需要,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炼出来,同时也要保证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存在的价值,不能出现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形而上学主义。
(三)课堂提问体现启发性,发挥学生思维循序渐进引领效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每一次课堂提问就是一次启发引导,尤其是许多语文教师喜欢采用分组持续深入提问形式,引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分析。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较少,教师提出的书面提问能够引领、组织班级各个合作小组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提问中,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内在联系,一组提问要能够涵盖整个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体现全面性,更重要的是其要有内在的线索相连,保证学生在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之后,能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在课堂启发性提问中,教师还要真正放手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能刚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随之自己就爆出答案,使启发性提问流于形式,最终还是陷入单向灌输的境地。
(四)课堂提问体现拓展性,给予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拓展空间
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地凸显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提问为载体,体现拓展性。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拓展性进行设计,另一方面也可以课内联系课外、书本联系生活进行拓展性提问,联系学生自身感知体验以及向社会生活进行延伸,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再受制于条条框框的束缚,进一步拓宽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体现提问拓展性,还应当表现在对学生的思维启迪方面,在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如果一时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突破口,进行启发引导,以点击面撬开口子,让学生从缺口处思路泉涌,迅速提高教学成效。
三.提高课堂提问艺术性的“四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提问艺术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忌没话找话
部分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不够精炼,嗦嗦,给人一种意犹未尽或者拖拉散漫的感觉,甚至在有些根本不需要提问的环节上,为了体现所谓的师生互动效果,特地安排了一些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的提问。
(二)忌匹配不足
有些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全班一个尺度,一个问题着眼全班,忽略了学生中的差异性,以C类问题向优等生提问,以A类问题向学困生提问,匹配不到位,结果导致课堂冷场或是乱糟糟一片,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忌放而不收
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做到能放能收、收放结合,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心中应当早已形成预案,学生能够正确回答该怎么处理,部分正确该如何处理,或是无法回答又该如何处理,在放的同时就要考虑到收的结局。而部分教师只顾提问,而对内容的难度、目标可达成度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导致放而不收,不仅无法开展重难点突破,而且对课堂秩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四)忌自问自答。有些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虽然看似设计了不少提问内容,但是其教学过程还是以单向灌输为主,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其中,思维也没能够活跃起来,结果导致教师自编自演、自唱自导,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变相地采取自己作答的方式结束教学活动。
一、信息技术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能使高中语文的学习领域更宽广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打破封闭的、固定的、传统的语文课堂,使课堂在时空上更为宽泛。首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因为计算机本身就是很好的“教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语文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丰富,更多元化。其次,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等实践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这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实践,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再次,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包括课前预习、网上阅读等活动)。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
(二)信息技术能使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更宽泛
传统语文课堂是泾渭分明,师是师,生是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互整合以后,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同学,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语文教师”,实现了课堂教学中“兵教兵”的战略,也使教师从单纯的授课中解脱出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培养语文素养。在这种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与学的不断深化,更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另外,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疑难,弥补教师自身水平的缺陷。比如作文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如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借助信息技术能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更加自信,更加自如地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二、信息技术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实例
笔者以自己上的一堂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谈谈,如何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笔者首先用幻灯片来展示课堂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重难点,有很强的针对性。然后,笔者播放“秦晋围郑示意图”,仔细地介绍了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对照图片能清晰地了解到双方的位置和实力。
在进行新课学习过程中,笔者在电脑上设计了没有标点的文字,让学生盖上书本去断句,并以朗诵的形式展现。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这样,依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笔者就可以轻松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接着,笔者把幻灯片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出示原文,用不同的色彩来标记各类重点字词,学生在翻译时就能明确知道各类词语;幻灯片的下半部分用来出示重点字词的翻译和句式,这样学生就能分清重难点,并及时归纳知识点。动画制作又能让笔者随时重复播放,可以即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即省时又方便。
在疏通文字后,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烛之武的语言艺术有哪些特点?”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形成答案,教师可以用幻灯机把学生的答案展示在屏幕上,及时进行纠错。然后,笔者又引入了一段视频对话,通过图文和音频的效果让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从而更好地品味烛之武的语言魅力。
最后,笔者设计小结,优化复习。小结是对学习过程的扼要回顾。精当的小结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知识、结构等有个准确、整体的把握。而传统的小结往往是教者单调地重复主要内容,这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流于形式。现在,笔者运用图标的形式,以简单的字符来归纳烛之武的语言艺术。这样,借助直观形象的信息技术进行小结,能使学生继续保持住兴奋度,从而对全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教学整合 操作平台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也相应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效的学习资源,还将引导教师在教育哲学、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育手段等全面的创新变革。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学中的重头戏――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走在时代的前列。
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世界信息技术的革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信息技术也以自身的优势正逐步从单纯的信息技术课程向与其他学科的相结合的道路,从而逐步构建起来了新型的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模式。信息技术的课程设计从单纯的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发展到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写学生的相互之间的探讨。信息技术日益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逐步成长为推进国家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强有力工具。信息技术凭借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信息资源逐步实现学校教育的全方位变革。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教育的必然性
1.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着信息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应用
基础性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特征,语文学科教育是一个人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奠基石。对学生今后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健康成长主要精神食粮,这一切都有利益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功能。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了祖国语言的运用,掌握了思维和表情达意的工具。实践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涵,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了语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要想达到语文教学的预期教学目标,就必须运用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自学自练和自主评价的平台。
2.《新课标》的实施赋予了语文教学新的内容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在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关键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核心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让教学逐步转化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信息社会,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更新,很多知识在我们尚未认识清楚的时候,它却已经被新的知识所取代了。高中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之一,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
三、高中语文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方略
1.将信息技术引用到语文课文的导入当中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导入文章至关重要,恰当的导入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文章的学习情境中。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中的《祝福》的导入设计为例。大家知道,鲁迅的文章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让学生快速地进入《祝福》文章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必须在备课这一关下大工夫,导入设计业也是非常重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让导入的设计巧妙易行。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景比较容易,利用多媒体,在《祝福》导入设计方面,可以先播放旧社会农村年关的情景,让学生对旧社会农村过年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利用幻灯片进行相关情景的演示,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进入《祝福》主题学习就比较轻松了。可以说,将信息技术引入高中语文课文导入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可以有效提高。
2.把信息技术引用到高中语文文章内容学习中
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其可以进行听、说、读、写教学,也可以进行文章鉴赏教学,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合理的安排教学的重难点。有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的某些教学内容,以视频、图片或音频等形式表现出来,并且运用多媒体的信息量大、转换速度快的优势进行教学。这样,既抓住了重点,又解决了难点,既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又提高了课堂的敬爱呕血效率。
3.信息技术与学生的课外学习的整合
语文学习仅仅学习书本是不够的。教师要通过课堂的学习引导学生进入课外的自主学习中。发达的互联网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浏览相关与课文同步的学习网站,拓展延伸自己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进入专业的语文学习网站进行相关的听说读写演练,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加强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四、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信息技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的角色转换至关重要,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语文教学方法的转换
在信息技术的介入下,语文教学要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不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不可把语文教学变成播放幻灯片教学,不可把语文教学变成学生观看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灵活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