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茶文化的重点8篇

时间:2023-09-28 15:27: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茶文化的重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茶文化的重点

篇1

关键词:英汉习语;特点;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332-01

Abstract:Idioms is generated from the long. Long ago, people began to use some or humorous or ironic metaphor or method for example out their own idea, as time passes, having the idioms. Thus it fully reflects the other nations of the world cultural tradition, life custom, understanding, can understand idioms a history。

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differences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成语(idioms)、谚语(proverbs)、箴言(mottoe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以及典故(allusions)等。它是民族风格的提炼与升华,是语言实践的集中体现与结晶。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一、习语的产生与特点

习语的产生亦如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劳动人们语言智慧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的习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比喻,来表达与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思想观念。以下我们来做简要的对比说明。

(一)语言的形象性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习语非常形象,用它们来比喻事物或说明事理,既生动,又达意。由于这些习语用词简练,言简意赅,常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汉语中通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那些身强力大,头脑空空的人,而英语中就有ThereismoreofSampsonthanofSolomoninhim这个句子来表达此意。Sampson是基督教《圣经》中力大无穷的勇士;而Solomon则是古代以色列贤明的国王,以智慧著称。

(二)意义的整体性

习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很多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如汉语中的“开夜车”不可理解为“晚上开车”;“高山流水”不可能解释为“高高的山,流动的水”。同样,英语中的“theskeletoninthecloset”、“toputheadstogether”。不能将其对应地翻译成“壁橱里的骷髅”、“把头放在一起”,而要将它们分别理解为“家丑(shamefulfamilysecrete)”、“大家一起商量(thinkoutaplanwithotherpeople)”。

(三)搭配的稳固性

所谓稳固性,指的是组成习语的各个部分(即单词)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拆开和调换位置。汉语中的“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可改为“八上七下”;“雪中送炭”不可变为“雪中送煤”;同样,英语中的“atsixesandsevens(乱七八糟)”不可换为“atsevensandeights”;“fishintheair(海底捞月)”不可改为“fishmooninthewater”。

二、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一)文化背景差异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就产生了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但由于两种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比喻意义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

如汉语中常用“夜郎自大”来形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用“南辕北辙”来比喻“办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结果必然与愿望相反”。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来自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荷马史诗》和《伊索寓言》。如出自希腊神话中的“Sphinx'sriddle(比喻难题)”;出自《圣经》的“aJudas'kiss(喻可耻的背叛)”等。

(二)风俗习惯差异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有关动物形象之指称意义方面的习语。在这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却说“asstrongasahorse”;汉语表示一个人大口大口地喝水,常说“像牛饮”,英语里却用“drinklikeafish”来表示。

(三)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因此,不同的宗教文化就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于是就有了反映宗教文化的习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Buddhism)文化。佛教传入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习语是和“佛”、“庙”、“和尚”有联系的。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而在西方文化里,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影响最大的要数基督教(Christianity)文化了。因此,英语中有不少与“God”,“Devil”,“Hell”,“Church”等单词有关的习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aspoorasachurchmouse(一贫如洗)”等等。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并分析了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然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交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英汉习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学中或学习时经常将二者进行对比,既可以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提高我们对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敏感度。正因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所以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我们就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篇2

关键词:动画电影;建筑文化;比较

1建筑文化在动画电影中的作用

1.1交代故事背景

作为人们居住的场所,以及人们娱乐的场地,生活场景是视觉呈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为影片中的人物提供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观众可以从不同的场景来判断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在《大鱼海棠》中,椿所居住的地方在一个客家土楼,在一个土楼里所居住的一般都是一个族氏的家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影片中的人都是彼此的关心和照顾。而在《冰雪奇缘》中,辉煌的宫殿,精美的装饰也突出Elsa的公主身份的高贵,这为Elsa加冕以及王子欺骗安娜打下了铺垫。

1.2渲染影片的氛围

场景可以引导人物的入场,渲染人物的情绪,或者在某个情节中,场景是情节展开的必要与关键,场景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观众和角色的情绪。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传统的中国住宅的建模设计,能将观众迅速的带入到故事中,古代的神话传说便拉开序幕。哪吒被父亲保护在一个庭院中,一个孩子的孤独便形象的表现了出来,正是如此,渲染出哪吒与龙太子玩耍时的快乐。在《魔发奇缘》中,Rapunzel在一座高耸的塔上居住,一个人在诺大的房间里狂欢,渲染出她极度孤独的氛围,也凸显出女巫的自私自利。

2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

2.1选材不同反射出文化的差别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是基于木结构系统的,这与中国的生活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有关。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与人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中国古代一般选择生活在依近水源之处,地势相对平坦,方便取材。在《白蛇缘起》中,捕蛇村的房子全部由木有制作而成,一根根木板清晰可见,就连栈桥和城门都是由木头制作而成。西方的传统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砖石材质本身就具有坚硬、沉重和恒久的特点,这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西方,人们追求建筑的永恒性以及威严性,其建筑多给人一种高大威严的感觉,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在《勇敢传说》中,梅莉达将母亲变成熊后,为了躲避父亲的追杀便在城堡里找地方藏身。在这一过程中,由石头而砌成的墙壁,石块的台阶一展无遗,而她的父亲被诱骗到城堡顶层时,众多国王脱下自己的裤子系在一起当作绳子,一个摇镜头下来,可见高耸的圆形城堡亦是由石块堆砌而成。

2.2纵横布局差异反映文化观念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建筑讲究移步换景,即是一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中国的庭院设计常以隔景来取得移步换景的效果,像一幅优美的的长画卷。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与母亲踢毽子时,从房子的结构来看,这只是院子的一部分。同时,中国人是以群落或是家族为一个整体,相互联系。在《白蛇缘起》中,捕蛇村的房子建在一个个山顶上,但又彼此联系,形成一个巨大的关系网。西方的建筑也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西方建筑多为城堡,少有庭院设计,即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体,它的结构和高度是一目了然。这与西方人强调自我,张扬个性思想有关。体现在建筑之中,是多以一座座独立的城堡或高耸入云的塔尖为主要特征。在《冰雪奇缘》中,克斯托夫骑着驯鹿护送安娜回家时,一路上可见独立的小城堡在山上建立。而Elsa在山上建造的冰雪城堡,更是在悬崖峭壁上耸立,四周也是独立的塔式建筑。

2.3造型差异所表现出的动与静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具有动态感和生气。中国传统的房屋设计一般都有飞檐翘起,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所描述的那样,“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四角飞檐翘起,曲线的造型给人以动态感,让建筑物的沉重感有了生气。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再次出逃时,一个上摇的镜头使大面积的建筑物显于观众的视线之中,可清晰的看到近处和远处的房屋的造型均是四角飞檐,虽都是建筑物,但画面并没有显得呆板。西方传统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注重比例,平衡和高大,空灵的造型。就其外表的形状而言,多是几何形状,比如圆柱的房体,锥形的房顶或圆形的穹顶,给人一种静态美。在《冰雪奇缘》中,Elsa在山上所建造的冰宫,有着高耸的塔顶,从高高的冰吊灯便足以展现房子的高。在《魔发奇缘》里,Rapunzel所住的城堡,下为圆柱体形状,上为圆锥体形状,虽在山水之间,却也不能表现出流动感。

篇3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刮痧

引言

      由于地域、历史、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原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成员产生影响,于是生活在那种文化中的人会有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当两种不同文化的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文化冲突,甚至无奈。中美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各具特色。电影《刮痧》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中美文化冲突的故事,中国人许大同为了追求美国梦来到了美国,经过多年奋斗,有了事业上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他的妻子简宁,也是一个中国人。大同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多年,可小的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处处可见。影片主要围绕刮痧这一事件将中西文化冲突引向了。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与冲突。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差异

      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在传统价值观念中反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去保全集体利益。而美国文化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认为个人的自由、利益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差异电影《刮痧》中有所表现。当大同的妻子简宁分娩时,大同因为开会而不在场。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开会比他孩子出生更重要,”的事情是不能理解的,他们不能接受这种事情,所以接生护士在听证会上情绪很激动,并且说这件事情会让她一辈子都记得。

二、等级观、伦理观之差异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序。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等级分明的皇权制度,不管是对于国家的统治,还是家庭的管理上面都强调等级和尊卑。所以在许大同,这个具有中国血统与文化的中国人身上,还是可以看出这种等级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对父亲的那种尊重还是对妻儿的管教上都能看出,同时认为“我管教自己的儿子天经地义”。他父亲那句“你当面教子背面教妻,”更是这一文化的反映。而美国文化中,他们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人人生而平等。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从来都强调“忠”、“孝”、“礼”几字。认为对别人要尊重,礼数相待,对父母,讲究孝顺。在影片中,许大同为了父亲,隐瞒了事实,一再承认是自己对儿子进行的刮痧,并且一再制止妻子说出事实。在美国人眼里,为了孝而说谎是不可理解的。同时在解读中国经典英雄人物上面也能看出来,孙悟空偷吃仙桃、仙丹等行为在美国人眼里也不能理解,认为这不是道义,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所崇拜的道义与英雄行为。

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差异

      中国是一个在乎长远利益的国家,要看长远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影片中,当妻子难产时,许大同选择了保大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以后还可以生小孩。

四、“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之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的基础之上,中医基于人体的理解是一个阴阳调和的过程。中医认为人体的结构可以用阴阳来形容,当阴阳失衡时,身体就会出毛病。而美国文化信仰的却是天人相分,认为人和自然是分开的,人可以支配自然界。

      影片中最大的冲突就是在刮痧上,这个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的治疗方法,在美国却被用来当做虐待儿童的证据。中西医学完全不同,在他们的思想中,这种方式与他们西医治疗方法完全相背离,所以不能理解刮痧这种中国传统治疗法。在影片中,当许大同竭尽全力去对刮痧进行解释:“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中医认为,人体的七经八脉,就像无数条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脉络,气在全身流动,气沉丹田。”而在场的所有的美国人都认为许大同在胡说八道,不知所云,于是迎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五、亲情与法律选择之差异

      在交往中,中国人注重情感。而美国人则信任法律,认为它适合于每一个人,人们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中国人可以“法外开恩”,而美国人则信“法不容情”。

      在影片中,许大同送父亲回国,父亲因为牵挂自己的孙子,就问了起来,许大同看出了父亲的心思,就跑了出去,把小孩接了过来。这已经违法了,看他认为他应该这么做。

六、朋友观之差异

      中国人注重朋友情谊,认为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觉得朋友就该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站在自己的一边为自己说话,应该讲“义气”。中国人强调朋友对自己的忠实,容不得背叛。在美国朋友之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交友处事的顺序是法律、道理、人情。

      在影片中,许大同在面对第一次听证会时请的律师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昆兰这位知识产权法,仅仅因为昆兰是自己的朋友,信得过他。他认为昆兰肯定会站在自己这边说话,肯定会为自己“赴汤蹈火”。可当昆兰看到了孩子背上的“伤痕”后,感到很气愤,不再为许大同辩护了。在听证会上,昆兰出席证人,承认了许大同确实因为小孩打架而打孩子。许大同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这样对待自己,于是感到很气愤,认为应该断绝一切关系,甚至辞职,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昆兰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不能完全理解大同的朋友观,于是感到很无奈。

      结论

      电影中的许大同,在解释得不到理解的时候,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行事,比如接小孩、爬窗户等。因为他的解释,在他眼里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不同文化的人眼里看来却是“胡说八道”。当不同的文化碰面的时候,冲突难免。但是在结局中,当对方的文化得到理解的时候,一切误会都化解开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文化的差异。一旦了解了对方的文化,也就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就像电影中最后的大团结。

参考文献:

[1] 李丽虹,丹: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 电影文学,2011(4).

[2] 马樱:从价值观角度解析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J]. 电影评介,2008(7).

篇4

[关键词] 《 刮痧》;跨文化;差异

电影《刮痧》是一部以中美文化差异为主题,以刮痧为主线,演绎的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情节,令人时而悲伤心痛,时而感动不已,时而感慨万千。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与妻子简宁在美国奋斗了8年,终于事业有成,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行业的年度颁奖大会上,许大同获得最佳设计大奖,他激动而又骄傲地说: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使许大同从美梦中惊醒。一天,5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大同父亲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丹尼斯后背刮痧留下的紫痕却成为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听证会上,大同无法用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向法官解释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无法证明“刮痧”是疗法而不是虐待。随后,许大同由于无法忍受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而情绪失控,最终被剥夺了对孩子的监护权,权宜之下又与妻子分了居,父亲也带着内疚感回国了。唐人街上,好友昆仑亲身体验了中国古老医术“刮痧”,随后找到福利院主任和法官,才破例取消了对大同的禁止令。圣诞之夜,许大同为了与孩子、老婆相聚,冒着生命危险从楼外排水管爬到九楼自己的家中。影片最后,大同在教丹尼斯中文的发音:“中国北京”。

就像简宁在影片中质问的那样:“为什么这一切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哪儿错了?”大同回答说:“不知道”。其实他们什么也没做错,这一切都是因为中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导致中美文化差异很大。影片中,刮痧是传统中医疗法,是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容量和流量,有利于血液循环,重建人体自然生理循环。而在美国却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明白了,大同在听证会上用七经八脉来解释,美国人完全不懂,因为美国没有这样的疗法,所以引起了这样一场悲剧。在中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到了美国就百口莫辩,成了违法的事情了。

文化差异也引起了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影片中,在听证会上,对方律师有一场精彩的演讲,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大同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孙悟空设计了游戏主角的形象,因为在中国,孙悟空是个善良又有正义感的英雄,代表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对方律师却把这说成是暴力文化,从孙悟空霸占桃园、毁掉桃树、吃光长生不老药的片面故事情节,把孙悟空说成是一只顽劣粗鲁的猴子。这深深激怒了大同,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无知才会做出这样的“全新的解释”。

中美文化差异渗透在方方面面。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与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中国人追求家庭团圆与美国人崇尚独立自主;中国人的感性与美国人的理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任何国家,孩子教育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孩子不但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教育方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历史背景紧密联系。就拿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孩子教育方式来说,也是千差万别。“一般而言,美国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员对待,与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而中国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当时相对欠缺,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与父母平等的人来尊重。”在影片中,丹尼斯和保罗打架后,大同并没有追问什么原因,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丹尼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是通过父亲对孩子的威严和约束力来给对方面子,而在美国,美国人尊重人权,人人平等,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打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打人是违法的。当大同对昆仑说:“我为什么要打自己的儿子?我打他是出于对你的尊重,给你面子,懂吗?”而昆仑却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你打孩子是出于对我的尊重?”于是两人产生了分歧。在这一点上两个人无法达成一致,彼此无法理解对方,而这并不是谁的错,是中美文化差异导致的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所引起的。中国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也就是影片中大同父亲所说的话,所以大同对于打了丹尼斯不以为然。

此外,中国家长多是封闭式教育,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就像许大同说的那样,“丹尼斯是我的作品,我当然有版权。”中国家长认为自己有权管教孩子,孩子有出息是给父母争光,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甚至把自己一切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因此往往过于溺爱孩子,什么事都帮助孩子做,以至于中国的孩子到二十几岁还在向父母要钱,不能独立。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的那样:“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的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像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种教育职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相反,美国家长多数是开放式教育,要求孩子独立,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做,用来培养自信心和责任心。这也是导致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方式不同、处事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对待父母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孝,乃人之根,性之本,德之源,教之所。”孝顺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根本要素之一,也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观念。在中国,有中国孝顺网,有许多关于孝顺父母的故事和名言,如“父母在,不远游。”古代中国 ,孩子结婚后是要和老人住在一起,孝顺父母,甚至今天仍有很多家庭是这样。中国人追求儿孙绕膝,几代同堂。而美国人则不一样,由于他们从小就鼓励独立,所以孩子成人后就会出去住,而父母也不会和孩子一起住,更不期望孩子们照顾他们,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别人的照顾从某方面意味着自己的无能。他们独立、自主,不依赖儿女,虽然有社会的良好照顾,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但是没有儿女的照顾和陪伴。有句话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地狱。”这也是因为,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美国人追求自我,而中国人则要个人服从集体。

在影片中,大同将不懂英语的父亲接到美国一起生活,为了尽自己的孝心,让父亲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父亲也明知自己去美国会有沟通障碍,却义无反顾地去了美国,这都是因为他想和家人生活在一起。这正是中国人追求的晚年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三代同堂。电影中,给丹尼斯刮痧的不是大同,而是大同的父亲,可是出于保护父亲,大同亲口承认是自己给丹尼斯刮痧的。当大同父亲知道这一切后,他不甘心儿子替自己承担,主动找到昆仑,向昆仑解释说给丹尼斯刮痧的是他而不是大同。昆仑向简宁确认事实后,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大同要这样做 ,简宁回答他说:“因为他是中国人。”这时昆仑看着正在搀扶父亲上楼梯的大同,望着他们的背影,他明白了,这就是中国人,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化。由于事情解决不顺利,大同父亲虽然舍不得和家人分开,尤其是孙子丹尼斯,但还是带着愧疚感和无奈,决定离开美国回北京。临别时,大同想到父亲都没见到丹尼斯一眼,他便开车去将丹尼斯“偷”出来,及时在父亲走前见了面。而大同在美国的遭遇使他痛苦不堪,他甚至想带着孩子和父亲一起回北京,但是父亲却反问他:“你想逃跑吗?你这样回去,你还是一个在美国虐待了孩子回到中国的逃犯。”父亲还告诉他不要逃避现实。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这样含蓄的、内敛的,不会像美国人那样直接表达感情,不会亲吻、拥抱,不会说我爱你,但是却通过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人的父子情。

三、对待朋友

由于中美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朋友也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甚至可以为了朋友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中国古人就有关于朋友重要的名言诗句,例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壮心剖出酬知己。”由此可见,朋友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而美国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朋友虽重要,但是不会高于自己的利益。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显得更感性,而美国人更理性,更尊重事实。正如影片中,当大同需要律师去辩护的时候,他找了自己的好朋友昆仑,一个版权法律师,而不是一个家庭法的专业律师。因为在他心里是出于感性,他相信朋友,相信昆仑了解他有多爱丹尼斯,即使是版权法律师,大同也相信他能赢这场家庭法方面的官司。相反,当昆仑看到丹尼斯后背的紫痕时,他没有像大同那样出于感情相信朋友,而是非常理智,相信眼前的事实,没有为大同辩护。另外,当反方律师找来昆仑当证人,询问昆仑大同是不是在公众场合打了丹尼斯,昆仑回答说“是”。因为这个,大同很懊恼、很生气,他和昆仑翻脸,说他不够朋友,于是辞职了,还说出“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昆仑却无法理解大同,他说大同不该打丹尼斯,而他只是说出了事实。就这样,大同认为昆仑不够朋友,而昆仑却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就这样,两人的友情破裂了,可是两个人谁都没错,都是中美文化差异造成的结果。中国人相信“患难见真情”,朋友有苦难应该出手援助,应该站在自己这边,可是美国人注重事实,不能在法庭上说谎,不能违背法律法规,而不会感情用事。

四、结 语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交往越加频繁,包括贸易往来、商业合作等,因此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的存在才能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但有时误解也是难免的,正如电影《刮痧》中,开始许大同认为美国是个充满机会和希望的地方,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成功,可以过上幸福的日子。于是带着他的“美国梦”来到了美国,他如愿地成功了,他高兴地说他终于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美国人,美国是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可是刮痧事件的发生,他从梦中惊醒,他的无奈和懊恼使他在听证会上这样说:“曾经很庆幸儿子出生在美国,而现在却不这么想。”直到影片最后,大同在教丹尼斯汉语发音:中国北京。这说明许大同意识到了文化差异对生活的影响有多大,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中国人,骨子里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道德观、价值观也是中国式的。由此可见,要想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就不能忽视文化差异。所以,当我们和外国人打交道时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分析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不同,这样才能进行最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徐行.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戴凡,Stephen L J Smith.文化碰撞[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郝薇薇.《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J].才智,2009(29).

[4] 张莉.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J].电影文学,2009(11).

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电影;中外文化交流;翻译;文化差异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不只是局限在市场经济中,还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电影在各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日渐凸显出来。而随着西方电影的引进,尤其是美国电影的进入,让我国的电影翻译工作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电影是将多种艺术手段融为一体,传播文化,抒发感情,展现出社会形形的文化生活,让观众在精神上得到享受。随着各国家地区人民文化交流的频繁,电影翻译起到的文化传递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每部电影都承载着原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在电影翻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文化差异的体现。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持原国家的语言与文化,要尽量翻译出原文的内涵,并且被我国观众更好地理解,而这些是我们翻译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审视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加强,许多研究学者都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国家相处原则,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民族可以坚持着自己民族的特征与习惯,但是又不能相互独立存在。曾经以色列学者提出的社会多元化理论诠释了这种民族文化共存的局面,认为全球的文化能够相互交叉与部分重合,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文明古国,传承着几千年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被动的局面下与西方国家的文化频繁交流。清政府通过翻译来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斯皮瓦克说过,“如今的后殖民评论家难以回避的两大难题:既要去摆脱了传统西方模式的影响,还需要达到非边缘化的目标,那么西方国家的惟一选择就是通过自身的语言与西方的解构策略来减少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

不管是各民族之间的边缘文化抑或是中心文化,在如今的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都存在着互相交流与沟通的需求,这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惟一途径。新时期许多西方国家将自己的文化侵入中国,这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撞击。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局面下,翻译工作也成为两种文化交换的重要途径,例如汉语中出现的许多外来词汇,可口可乐(Coca cola)、猫(modem)、模特(model)等,涉及各种领域。

美国文化学家Gutt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能够依靠“不同语言的相似性”,然而我们在翻译中的许多语言并没有太多的相似性,差异的地方偏多,所以研究学者认为,如果直接翻译来保存源语言中的全部语言特征的结果就是“保存源语言特征来让翻译者为读者引导原来交际者想表达的交流线索”。

二、电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特征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翻译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够忠实地去表达原来电影中的内容与内涵。而新时期中西方大规模的电影文化交流趋势也让我国的电影翻译工作面临了巨大的挑战,电影翻译是否恰当得体,能否让观众们容易理解电影内容显得十分重要。而中西方国家观众的不同审美观念直接影响了翻译工作的形式,电影的翻译工作不只是普通的文学翻译,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我们要针对观众来再现原电影的审美效果,并且符合接受国观众的审美理念与文化特征,进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让观众流连忘返。

(一)电影中的审美价值及特征

人们的审美活动包括思维、情感等多种活动,而电影翻译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审美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翻译工作就是审美活动,包含了一定的审美价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两地区的受众也存在着一定的审美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无为本,认为一切美感都是与生活相联系的,美学理念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人们在生活中就能提炼出美感。而西方国家是以有为本的,认为审美是要在生活之上,与社会生活具有明确的界限,而这种审美理念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核心之处,我们应当去把握住这种精髓来研究电影翻译工作。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映的英国电影Red Shoes被翻译成《红舞鞋》,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英国的一个跳芭蕾的女孩难以对事业与爱情做出正确的选择,只得选择结束生命的悲剧。虽然我国翻译工作者翻译成《红舞鞋》,能够准确地翻译出电影名称,但是却难以看出深刻的寓意。到了80年代后期,人们将Red Shoes翻译成《红菱艳》,翻译者将英国女演员的红色的舞鞋比喻成为我国受众都知道的红菱,因为红菱虽然生活在污浊的泥塘中,但是却冰清玉洁,娇艳动人,尤其是红菱弯弯的角,就像是我国古代女性悲惨的三寸金莲,而这与电影主题不谋而合,可以说《红菱艳》比《红舞鞋》更加能够体现出这部电影的内涵与意境美。风靡一时的美国电影Home Alone被我国翻译者翻译成为《小鬼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鬼是大人对孩子的昵称,表现出大人们对聪明伶俐、智勇双全的小孩发自内心的喜爱,而电影中敢与歹徒斗智斗勇的小欧文正是符合小鬼的形象。“当家”指的是一个人能够领导全局,而电影中的小欧文一个人在空荡的房间中与两个歹徒斗智斗勇,就像是一个勇敢的大当家的形象。所以电影《小鬼当家》将名称与内容统一起来,并且蕴含了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影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因此电影名称也包含了许多民族文化元素,我们需要遵循审美原则与文化原则,在翻译工作中尽可能地还原原国家的文化信息,并且用最为贴切的形式来对受众传递。如今电影翻译工作作为新的文学艺术形式,用自身独特的审美理念让更多的优秀的电影跨出国家的界限,让全世界的观众享受了视觉的盛宴,推动了全球的电影艺术发展。

(二)翻译工作的表达差异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人们的表达与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人注重句子之间的意合,靠词语的顺序来表现内容;而西方国家的人们注重句子的形合,语句的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曾经著名的翻译学家傅雷说过,“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形式具有基本的分歧,中国人习惯综合考虑问题,重视语句的暗示、归纳与含蓄,而西方人注重分析,唯恐语句中缺少逻辑性”。虽然中西方的语句中都是基本的主谓宾结构,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思维差异性,所以在基本的句子结构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英文语句的结构紧凑,词语之间的关系都会明确地表达出来,会使用较多的衔接词语。而汉语的句子多数简单明了,句子松散。动画电影《花木兰》词就具有这些特征:

1.Guard:Were under attack!Light the signal!有人偷袭,快点烽火。

2.Guard:Now all of China knows youre here.全中国马上传遍了警报。

电影中的台词十分简单,表现出故事情节的紧迫感,句子中“我们遭到了袭击,马上点信号!”被翻译成“有人偷袭,快点烽火。”翻译成这种四字的短语,并且加上了“快”字,突出了现在情况的紧急,并且让词句节奏对称,而且将信号翻译成烽火,让我国观众迅速理解。在句子2中,如果我们按照英文直译成“现在全中国都知道你来了”就显得力度欠缺,并且难以符合士兵坚毅勇敢的特点与形象,所以翻译成“全中国马上传遍了警报”就显示出果断的语气,并且符合电影表现的内容,还符合汉语的特征。

(三)电影翻译中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不同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背景,承载了这个国家地区的民族文化,许多地区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信息,而不同地区的人们很难去理解其他地区的语言,所以我们正确翻译带有地区文化的语言信息就成为电影翻译工作的核心任务。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习惯,而这些不同的习惯都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使用方式,中西方观众存在着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以我们翻译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电影中蕴涵的文化元素。英国电影《魂断蓝桥》在片头出现这样的配音:

Announcers Voice: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翻译1:广播员声音:在今天上午十一点一刻,首相在唐宁街十号对全国群众发表了讲话,宣布了英国与德国正处于交战的状态。

翻译2:广播员声音:在今天上午十一点一刻,首相在英国首相府邸唐宁街十号对全国群众发表了讲话,宣布了英国与德国正处于交战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翻译能够翻译出原来电影画外音的表面意思,但是对于唐宁街十号并没有进行背景性的补充说明,许多中国观众不了解英国文化就会莫名其妙。而翻译者在第二个翻译中对唐宁街十号进行了地理文化的补充,让观众们了解到唐宁街十号指的是首相府邸,就能够更方便地理解电影内容。

三、结语

由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差异,所以在电影翻译中必定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因此在电影翻译中会深深印上社会文化的烙印,凸显出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在这种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记录了社会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当前我国电影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西方诸多优秀电影也不断引入我国,因此会带来更为激烈的文化差异的撞击。我们翻译工作者要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立足于我国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在理解外国电影中的文化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够做好具有艺术性的电影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颖,刘军艳.浅谈电影字幕翻译策略——以电影《卧虎藏龙》为例[J].电影文学,2010(20).

[2] 苏玉霞.分析《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译本的归化与异化[J].文教资料,2010(02).

[3] 王登文.改写·批判·重构——从“硬译”看转型期鲁迅对中国新文化建构的探索[J].作家,2010(06).

[4] 杨苗苗,赵玉闪.电影字幕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5] 汪莹.试从“归化”和“异化”论《必须重视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和《再谈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6] 杨惠莹,刘蔚馨.从翻译的审美体验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文化形象的转换——兼评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2).

[7] 秦楠.浅析《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

[8] 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05).

[9] 刘辉修,王卫利.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07).

篇6

关键词:文学 中泰文化 对比

一、中国南宋时期

南宋时期(1127―1279)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巅峰,也称作 “东方文艺复兴时代”。

新儒学,即理学思想的诞生,使得南宋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新巅峰,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家学者朱文公朱熹便是此时期的代表。南宋时期维持了近百年学派间互争雌雄、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了继春秋战国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的盛况,同时也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宋代婉约词派女词人李清照、“小李白”陆游、“词中之龙”辛弃疾、姜夔、文天祥等著名词人的出现,使得宋词在南宋时期达到空前的兴盛。

2.唐宋家囊括了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六位散文家。其中,欧阳修、三苏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新浪潮,使得宋代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日益繁荣。

3.话本小说是古代汉族小说体裁名,隶属于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话本是宋元间“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汉族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4.戏文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文艺戏剧,是在汉族民歌、小曲和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南戏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日渐成熟,同时也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南戏的存在,使中国的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戏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代戏剧体系。

5.中国宋代期间的绘画作品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和渗透,构成了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

宋朝文学艺术主要涵盖了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宋代绘画等,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南宋时期,中国文学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古代科技发展最迅速,对外贸易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并与金朝、西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为并存政权。在思想方面,理学被钦定为封建正统思想和官方哲学,奠定了理学在封建正统思想中的主导地位。在社会风气方面,南宋社会朝着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发展,科举考试也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官民身份能够相互转换。南宋期间,少数民族政权深受南宋先进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其从文字到思想、从典章制度到风俗习惯纷纷呈现出汉化的趋势,推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文学方面,南宋文学继承与延伸了北宋文学的文统与政统,特别是南宋对东亚“儒学文化圈”和世界文明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南宋儒学文化传承至东亚各国,与各国的学术思想和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东亚特色的“儒学文化圈”。 “儒学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对现代东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泰国素可泰王朝

素可泰王朝(1257―1377)中“素可泰”的含义是“快乐的开始”或“幸福的黎明”,中国古代称之为暹罗国。在素可泰王朝建成之前,湄南河流域的泰国民众被真腊王国(今柬埔寨)的吉蔑人所统治。13世纪之后,柬埔寨的吴哥王朝日益衰落,泰族部落首领坤?邦克O刀罗铁(尊号为“室利・膺纱罗铁”),联合周围其他部落,驱逐了吴哥王国的统治势力,于1238年取得独立,成为了这个新兴王国的第一任统治者,建立了以泰族为主体的素可泰王朝,也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素可泰王朝第三代国王兰甘亨大帝(1275-1317年在位)统治期间,疆土不断扩大,当时的素可泰王国已然是印度支那半岛上的一个强国。在兰甘亨逝世后素可泰王朝开始由盛转衰,之后的几代国王大多懦弱无能,一昧沉溺于佛教,国内各城邦和附属国纷纷脱离中央的控制。与此同时,素可泰王国的经济实力远不如罗斛(今泰国华富里府)强大,于1349年被罗斛所灭。

在政治方面,素可泰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泰国社会由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的过渡,实行了比较原始的民主政治。由于素可泰王朝刚从部落联盟脱胎而出,因而很大程度上带有部落社会的军事民主成分,地方势力较大,而中央权力较弱。当时的素可泰王国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强国,而且兰甘亨国王还创立了一整套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规定国中成年男子皆为士兵,平时各自务农,战时便应征入伍。除此之外,素可泰王国的各地贵族首领既是各地方的行政长官,又是各地方武装部队的统领。依照惯例,国王担任军队统帅,下设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棚目等级别。和平时期,民众各自从事生产劳作,一旦国家发生对外战争,各地成年男子便迅速组成军队,听候国王调遣。

文化方面,素可泰时期的文化相对而言较发达,表现出了兼容并蓄的风范,使得佛教在素可泰王朝非常盛行。素可泰文明还吸收了邻近国家文明的优点,如从柬埔寨借用了政治组织、书法和相当数量的词汇,还从孟人和缅人那里接受了来源于印度的法律传统。为适应已形成的独立、统一的国家体制,兰甘亨国王创立了统一的文字,作为团结人民和维护国家独立的手段。在对高棉文字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兰甘亨国王发明了泰文字母表,奠定了泰国以文字记载历史的基础。公元1292年所立的著名的兰甘亨碑铭,就是采用新创造的泰文书写的第一块泰文碑铭。这一文字经过改造、发展,一直沿用至今。此外,泰国的寺庙机构是重要的文化教育场所,一般聘请知识渊博的僧侣担任教师,主要教授巴利文和泰文,学生主要是王室贵族子弟,平民极少有受教育的机会。

素可泰王朝是泰国文化与艺术的摇篮,主要表现在:

1.文学方面,在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初,佛教和婆罗门教就已在素可泰王朝流传,祭祀典礼上诵念的经文,歌颂国王仁政和佛绩的赞词等,都曾镌刻在石碑上。因此,素可泰王朝的碑文是至今为止泰国最早的历史记载以及文学作品,著名的代表作即《兰甘亨碑文》。另外,素可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文学作品称为《三界经》,为素可泰王朝的里泰王根据30部佛经编纂而成的文学巨作,专门在宗教节日和仪式上朗诵。《三界经》用平淡而优美的散文笔触阐述了泰国人的宗教观、哲学观,描绘了众生所在的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讲述了佛教的创世说和天堂的美好情景,劝说人民弃恶从善,以免受三界轮回之苦。《三界经》流传甚广,对泰国社会宣扬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文化方面,素可泰王朝也表现出了兼容并蓄的大家风范。兰甘亨国王及其继承者们十分热衷于上座部佛教,既派人去锡兰学经,又聘请锡兰高僧到国内传教布道,因此,建立了泰国佛教的锡兰教派,并使其在泰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兰甘亨国王还邀请中国工匠来到国内,使中国古代陶瓷文化和冶炼造船等先进技术在泰国生根、开花并且结果。值得一提的是,素可泰王国的制陶技术先进,产品精美,曾销往许多国家和地区。当时的素可泰王国与中国、印度、锡兰、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目前兰甘亨博物院收藏了不少素可泰时期的出土文物和雕刻,其中包括极负盛名的宋加洛陶瓷器。现在宋加洛一带还可以见到当时制陶作坊的遗迹。

三、结语

理学,又名为道学,是宋朝思想文化发展最显著的特色。理学作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另外,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早期儒家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的古典儒家文学巨著《论语》《孟子》《大学》以及《中庸》,通过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文公朱熹的整编,再加以新的解释和发展,这四种著作合编成了独具理学特征的《四书》新经典体系。而佛教在传入泰国后,已成为泰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它是泰国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素可泰王朝统治期间,就已视佛教为主要宗教,从古至今,佛教对泰国有着举足重轻的影响,不仅推动了泰国文化的发展,而且直至今日,泰国民众的日常作息仍与佛教息息相关。无论是早期的文学作品,还是国内的建筑、雕刻、绘画,无一不源自佛教。

由此可见,中泰两国此时期的文化大有不同:政治方面,南宋时期是封建君主制,封建社会制度成熟;而素可泰王朝却是类似于中国以往的分封制,君主之下以郡国为主,封建制度化较为简陋。思想方面,南宋时期以理学为主,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素可泰王朝则是以佛教思想为主,教导民众行善积德。社会氛围方面,南宋时期经济繁荣,奢靡之风盛行,但社会结构调整变动,让社会更加平民化、人文化与世俗化;素可泰王朝仍是受佛教影响较深,社会氛围平和,但较之南宋的开明而言却更显落后,特别是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尤为突出。因此,时代的不同、历史的演变以及文化的发展进程存在差异,导致了南宋王朝与泰国素可泰王朝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出现巨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南宋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田禾,周方冶.列国志――泰国[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史庆明.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中日文化;语言表达方式;生活习惯;政治习惯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13-01

日本与中国是近邻,同时,日本和中国也是亚洲最大的两个国家,随着近来两国之间的交流频繁增加,因此,研究中日文化差异性就有其必要性。

1 中日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能够记录文化、反映文化、储存文化、传播文化。人们通过语言交流,有效地表达出文化的各个层面,与此同时,语言交流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文化交流。不同的国家其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中日在语言表达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思维和认识的差异性。由于受不同文化熏陶,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就会出现差异,进而,人们的思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到人们思维和认识的因素主要要有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知识能力,而这些因素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比如:“龟”这个词语,在中国文化中,其意味着健康长寿,而且可以发现至今为此,我国的的一些寺庙中仍然饲养着乌龟。但是龟在中国的文化中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思,即:“胆小怕事”等负面意思。但是在日本文化中,则不然。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日本人的名字中经常都会带有一个“龟”字,比如:“龟田”、“龟井”等,因为,龟在日本文化中仅仅代表健康长寿,对于日本人民来讲,龟是一个非常吉利的词。

其次,特殊文化语言表达式的差异性。所谓特殊语言也可以称之文化局限语言,简单来讲,就是不能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其真实含义,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才能加以说明。比如:“乱花钱”这个词语,在中国文化中,主要是指导人们乱花钱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用挥金如土来表述,在这里我们把钱比作了土,因为,在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所以在中国人民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土地是用之不竭的。但是在日本文化中,其把“乱花钱”则通常用“把钱像热水一样使用”,因为我们知道,在日本其火山较多,国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温泉资源,所以,在他们的思维里,热水是丰富的,也是不为奇的。

还有,中日禁忌语言表达的差异性。世界上每个国家都一样,其都有很多不吉利的语言,所以,人们为了避免这些不吉利的语言和词语,就需要改变其表达方式。在中国,人们最为忌讳的一个词语就是“死”,通常情况下,会用“逝世”、“去世”、“百年之后”、“辞世”等等来表述,另外,还有通过不同的发音来表述禁忌词语。百在日本文化中,他们也会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比如:如“死ぬ”这个词通常会被“なおる”代替。

2 中日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性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人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与其生活国度与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中日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了解:

首先,中日饮食习惯的差异性。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是“宁剩勿少”,认为饭桌上所剩下的越多,也就越能显示也主人的盛情与美意。另外,中国的菜属于美味型菜肴,其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而且中国的菜系还分为炒、爆、烧、蒸、 煮、等各种做法,这也是日本料理所望呈莫及的,而且在做中国菜的时候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火候”,中国菜可称之为是种类繁多、做工精细,令人目不暇接。而日本人待客,其通常是恰到好处,既可以让客人吃饱,又不会剩下饭菜,否则的话,则是一种浪费。日本的料理讲究的是“鲜、奇、新”,注重荤素搭配, 而且其盛饭的餐具也会根据菜色的不同进行不同的选择,从而来增加其自然感。由于日本人大都喜欢清淡的口味,通常情况下,其都是将生食和食物放入水中煮食,因此,“煮文化”就是对日本文化的最好表述。

其次,中日饮酒文化的差异性。中国的酒文化同其茶文化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正所谓:“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敬。”,所以中国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除了请客吃饭,还有劝酒畅饮,佳肴美酒,以示诚心。而且在中国的酒文化中,酒还有另外层面的解释,中国自古有着“诗酒不分家”之说,古往今来的诗篇中,有诸多国事、天下事、家事与酒文化的渊源。在日本文化中,其酒类也不少,其中以清酒最为著名。日本人也喜欢喝酒,但是日本的喝酒与工作是截然分开的,而且日本人在喝酒时,不会涉及到友人之间的正经事话题,所以他们在喝酒时极为表面和谨慎,这与中国的喝酒办事的世风形成鲜明的对照。

还有,中日礼仪文化的差异性。在中国,其礼仪文化主要来源于儒家思想,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礼仪文化注重的是社会伦理,这是由于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决定的,因为在儒文化中,其主要强调的就是社会伦理思想,而并不是治国理论,它是以封建社会伦理观作为出发点,站在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用道德意识规范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而在日本的礼仪文化中,其主要强调的是“和”,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本质与中国儒家文化的本质思想有着一定融合性,但是日本人更讲究的是安守本分,而中国人其讲究的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所以,通常情况下,其主要用客观陈述句来讲,这就是中日礼仪文化表达的差别。

3 中日政治习惯的差异性

如上所述,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在中国的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方面,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日本文化具有吸收性的特点,所以日本文化也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与此同时,加上其创新发展,因此,造就了中日政治文化的差异性。在中国人的道德意识里,其是非标准和原则非常明确,一般而言,其评价善恶的标准就是“仁”,但是,相比之上,日本人的原则和标准则比较模糊,所以其核心思想也会有所不同,其着重强调的是“忠”,因此,中日两国有着不同的发展方面和策略,这也就决定了两国人民对战争的态度的不同。比如:日本发动的,在中国人看来,其行为是彻头彻尾的恶劣,认为日本应作也反省和道歉,但是受日本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人,其道德观使其不愿意去真心道歉,因此,才会发生了日本政府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另外,对中日两国的外交政策其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中国的外交政策讲究的是“和而不同”,与周边环境和平相处,但是日本人的“和”却是以牺牲首创精神和多样性为代价,强调高度同质性、强调整体划一,要求全社会人员要为国家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与个性,这就是其“和”的灵魂。

4 总结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随着社会的关系的发展,这此差异性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另外,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还远不止这些,因此,发展的过程中,各国也在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创新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 宋秋芝,刘志海. 中日文化差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 文化研究,2011,(02)

篇8

一、 故事题材和来源不同

(一)以欧洲文学和希腊神话为基础的美国魔幻电影

美国的魔幻电影具备着强烈的西方文化特征,电影中的情节设置都有着让人过目不忘且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惊情四百年》到《暮光之城》《夜访吸血鬼》;从《哈利波特》到《指环王》;以及从2005年的《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到《龙骑士》《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都将西方的特征和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欧洲文学史上曾多次出现魔幻电影的主人公和影片主题思想,目前美国的影片在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具备浓郁欧洲文学气息的环境,即美国的魔幻影片中经常出现欧洲文学的影子。[1]欧洲文学来源于“希伯莱―基督文学”和“希腊―罗马文学”,统称为“两希文学”。例如《指环王》里面的中土世界,就代表了荷马史诗中的人神之战,也就是古希腊―罗马文明;而在《哈利波特》里面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就代表了希伯莱―基督文明。

“两希文学”在电影《哈利波特》和《指环王》中互相渗透和影响,一会儿对立,一会儿交汇。例如在电影《指环王》中,中土世界被分割成多个种族,分别有霍比特、精灵、人类、奥克斯、矮人以及树人等,就好像古希腊大神一样被分割,再加上电影中也出现了“龙”,龙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特征;又例如电影《哈利波特》我们从中认识到了斯莱特林、赫奇帕奇、拉文克劳和格兰芬多这四个魔法学院,斯莱特林和格兰芬多是两个相对的学院,也就体现了“两希文学”的相互对立;同时斯莱特林学院表示的是滑行的蛇,蛇象征着基督教恶魔撒旦;格兰芬多代表半狮半鹰的一种生物,这种生物象征着基督教的耶稣,这就体现出了“两希文学”的再次融合。

(二)以传奇、神魔、志怪小说为基础的中国魔幻电影

中国的魔幻故事,自古代就盛行。唐朝的传奇小说和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都极具魔幻色彩,其中《穆天子传》《山海经》等都属于中国优秀的魔幻题材。古代还有很多优秀的神魔题材的小说作品,例如明朝的《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宋朝的《太平广记》;清代有李百川的《绿野仙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李汝珍的《镜花缘》。

现在的电影素材大都来源于古代神话故事小说,电影《画皮》就改编于《聊斋志异》中的《画皮》一段,在原小说中故事叙述很简单,寓意我们要透过外貌看本质。在电影《画皮》中,虽然把原文改编的面目全非,但其寓意却没有发生变化,电影中把简单的道士救人、冤魂害人的故事改编成多角恋的悲惨故事。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和《画壁》片段也被翻拍成了电影《新倩女幽魂》和《画壁》。魔幻小说《聊斋志异》曾被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上评价说:“聊斋志异虽不同于当时同类小说,但其所记乃神仙孤鬼之事,后叙其冤屈,写法独特,其变幻、志怪之状犹现眼前。”总的来说,魔幻小说《聊斋志异》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奇经典之作。撇开聊斋故事这一系列的电影,有巨大影响力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也被改编成了电影《齐天大圣之大闹天宫》和《西游降魔篇》。[2]

中国的魔幻电影,大都取材于大家熟悉和喜爱的小说故事,然后稍微地把人物故事和情节设计加以深化和改造,让电影在保留原有故事寓意和魔幻色彩的基础上,再往电影里加入大量的现代元素内涵,也就是说,中国魔幻电影离不开中国的志怪、传奇和神魔小说。

二、 中西文化影响下表现出的不同魔幻气质

(一)在骑士文化和巫术文化熏陶下的美国魔幻

巫术文化对西方作家的影响非常巨大,很多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巫术和魔法师。对于西方巫术文化,电影作品通常以恶毒的大型蜘蛛、聪明的精灵和冲天的扫帚形式来展现;魔法师一般指的是智者和老人,这类型的人往往会在主角遇到挫折和迷茫的时候为其指点迷津。

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为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西方传统的文化中,骑士精神也被称为“绅士精神”,是西欧民族中象征个人地位和身份的标志。骑士精神是公平、公开、公正竞争和比赛追求的高尚精神品质;是妇女向往浪漫气质的精神理想;是人们对外表、礼节和风度的追求。骑士精神使得欧洲人民在性格特征方面,既具备乐于助人、信守承诺、敢于奋斗和牺牲的爽快性格,也附有端庄、优雅的贵族气质。

例如,在电影《纳尼亚传奇》中,半人马将军将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遵守和实施自己的诺言,这种骑士精神就意味着“护教”和“忠君”,也就是说骑士敢于遵守自己的诺言,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君主;同时在电影《指环王》中,护君队伍为了向弗罗多表达自己的忠心,即使千难万险也要摧毁魔戒来获取君主的信任。

(二)在侠义文化和仙术文化熏陶下的中国魔幻

在中国,侠义文化有着独特的气息,其文化以敬天为核心,即指的是“替天行道”和“天人合一”,侠义文化在敬天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最后就成为了舍生取义以及追求天道。这种侠义文化在中国的魔幻电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白蛇传说》中白素贞、许仙和法海的恋情和矛盾,《新倩女幽魂》中宁采臣、小倩和除魔卫道的燕赤霞之间矛盾的“人鬼之恋”,人与狐妖、人与蛇之间有着深情的爱,只是因为人妖殊途的原因让他们终究无法在一起。因此,观众对这些具备侠义精神的道士和降魔者有了很大的意见,会责骂和批判他们多管闲事和不懂得爱情,强烈要求这种没有情感和仁义的降魔者和道士们就应该赶下圣坛,成为平凡之躯。[3]

中国的法术文化被人们推崇和信仰,法术文化来源于古人对大自然的尊敬和惧怕,中国人把天崩地裂、日食、地震或者火山爆发等现象都归类为仙人的警告。中国的仙术文化同时对中国的魔幻小说题材电影也有了深刻的影响。就拿《画皮》中的降妖师、狐妖等都被看作仙术文化的经典人物。

(三)中国魔幻电影中角色“自我”的相对缺失

中国电影的制作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非常有吸引力,编剧对剧本的改造十分全面,五千年来传承和熟悉的神话传说也可以改编的有声有色,这也给导演和编剧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导演一般会把电影的立意选取为对现实的反映上。例如,从一开始《画皮1》的正房和小三的勾心斗角爱情悲剧到《画皮2》面貌与心灵的纠结选择,从《无极》里人们不断的谈论欺骗与诚实的关系到《西游降魔篇》的一念成佛和一念成魔,这些魔幻电影都给人们很大的寓意,让我们自己主动去思考好与坏。中国的魔幻电影是结合自己生活的年代和特点来对电影进行分析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原有简单的故事发展情节和人物价值审判。

在《画皮》这一系列的电影作品中,将蒲松龄文笔下的极具魔幻色彩的小说进行大幅度的改编和想象,最终展现给观众一个个把爱情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悲惨爱情故事。电影《画皮》中小唯为了爱情,选择了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编剧在一定意义上将小唯比作现实生活中的边缘人物,就是为了给大家展现一个深刻的寓意,即对现实生活中的边缘人物,如果我们持有偏见、刻薄和无视的态度,最终会使得这类人们走向消极和挫败,也让观众不断去反思和领悟。

三、 中美魔幻电影差异分析

中国电影大片是中国当代人们的心灵净化之地,也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和形象。中国和美国不同内容和风格的魔幻电影,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让我们不断去反思民族文化的建设事业,认识和完善民族文化现状,并不断寻求完善自我民族文化的方式和捷径。[4]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为魔幻电影的想象给予灵魂和生命。在魔幻电影中加入更多人性化的内容,例如具备鲜明文化民族特点的价值观、更加深刻的人文精神观念等等,让中国的魔幻电影变成有强大号召力的影像巨作。

第二,注重观众的培养和市场的开发。不断研究和发展魔幻电影,让电影产业成为一个关键的经济大户。

第三,在素材中不断发展和现代人审美和精神相符的内容,让电影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第四,尊重魔幻电影,重视魔幻电影的魄力所在,不断发掘魔幻电影的魅力,努力为魔幻电影提供更好更全面的素材。

第五,使魔幻电影和现实之间相联系结合,处理好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让现实人生不断超越想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