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27: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河道生态防护,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内河航道;生态护坡;防冲效果
引 言
目前对传统的刚性护坡的防冲研究较多,但是对于生态护坡的防冲效果研究较少。张芳枝等分析了堤岸土体在河流冲刷作用下起动时的受力特点和运动形式,论述了堤防在河流冲刷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概括了近岸水流冲刷力和堤岸土体的抗冲力计算方法,着重论述了计算堤岸土体横向冲刷的计算方法,介绍了冲刷作用下的堤岸稳定分析模型,指出了有待研究的问题及其方法[1]。高明波等列举了斜坡式护岸和直立式护岸的几种型式,并分析了这几种护岸的破坏因素,探讨了它们的失稳形式[2]。一般而言,内河航道护坡经常受到高速水流、地表水径流、波浪冲击及地下水渗流等的作用,往往会发生表面侵蚀、崩塌等形式的破坏现象。这些不仅影响了护坡工程的整体性,更降低了工程的强度,对防洪、排涝和航运等都是不利的[3]。因此,有必要对内河航道护坡工程的抗冲刷效果进行研究。
1 生态护坡防冲设计条件
生态护坡的设计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稳定性要求。要求生态护坡必须能起到传统护坡的防洪、排涝以及过流等作用,同时能有效控制坡面水土流失、有效防治崩塌和浅层滑坡等。
(2)生态平衡要求。建立良性的岸坡生态系统,由乔木、低矮灌木、花草、鱼巢、水草、动物沿滩地、迎水边坡、坡脚及近岸水体组成岸坡立体生态体系,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兼具两者的性质与功能,让两者之间保持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良好流通。
2 影响航道岸坡冲蚀的因素[3~4]
内河航道护坡的侵蚀机理较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其中航道边坡特性、土壤特性、水流条件、河床冲淤演变特性等在航道护坡冲蚀发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边界条件下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综合起来,影响内河航道护坡冲蚀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2.1 坡 度
航道护坡的稳定取决于土体的抗剪强度和其内部所承受的剪切力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当土体内部所受的剪切力大于土体的抗剪强度时,则将引起土体的破坏。根据摩尔库伦理论,坡度不同,土体的抗剪强度也有所不同。另外,坡度与径流冲刷能力也有关系。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径流冲刷能力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强,侵蚀量也就越大,对岸坡的破坏力也就越。
2.2 土壤特性
研究表明,护坡土壤特性是影响岸坡稳定的重要因素。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与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有关系。容重越大,抗冲性越强;沙性越小,抗冲性越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抗蚀性强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另外,土壤的抗侵蚀能力还受人为活动的影响。
没有经过工程手段处理的航道护坡,其表面粘结力较强的粘性土颗粒在高速水流、波浪、地表径流及地下水渗流等的作用下被不断带走,造成土体抗渗透能力和抗冲蚀能力降低,使坡面容易遭受侵蚀;当护坡坡面植被覆盖率较低时这种侵蚀就会更加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作用及植被生长腐殖质增多时,土壤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团粒间的粘聚力减弱,岸坡抗冲蚀能力会不断降低。
2.3 波 浪
波浪是产生内河航道护坡侵蚀的一个重要因素。波浪冲刷初期,护坡表面会产生微小的剥蚀,完整的坡面会呈现麻面状;进一步的冲刷会使得护坡表面静水面线附近形成小坑;随着波浪作用次数的增加,冲刷坑逐渐发展并连成一片,形成沿水面线的槽状破坏带,并不断加深增宽。当护坡表面有防护层时,波浪的不断冲刷会将防护层逐渐冲蚀掉,然后不断深入形成贯通缝,里面的土壤颗粒经过通缝被不断吸出、带走、掏空,最终使得护坡失稳。
2.4 降 雨
当雨水直接降到表层土壤时,雨滴下落的力量对土壤起着打击和飞溅的作用,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发生分离、破裂、位移并溅起,降雨径流则把土壤颗粒带走,这也是表土流失的主要方式。溅蚀破坏土壤的表层结构以后,会堵塞土壤空隙,阻止雨水下渗,为产生坡面径流和层状侵蚀创造了条件。降雨是坡面侵蚀的主要外营力,坡面侵蚀量随着降雨强度、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二者相比,降雨强度对坡面侵蚀的影响最为重要。
2.5 风
内河航道护坡由于突出于周围水面和陆地,使得坡面遭风侵蚀现象严重,因此,风成为影响航道护坡侵蚀的另一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土壤干旱,含水量较低,植被枯萎,在3m/s的风速条件下,散离的表土就会被风吹离带走。在风与降雨径流等共同的作用下,表土逐渐被剥离带走,造成土壤大量流失。
3 水工模型抗冲试验
为较清晰直观的研究航道生态护坡抗冲效果,采用概化航道模型进行生态护坡抗冲试验。
3.1 试验内容
根据相似原理,建造水工模型,选用四种不同型式的生态护坡作为试验对象,四种生态护坡型式分别为:植草护坡、预制球形生态混凝土护坡、混凝土方格植草护坡、抛石+植草护坡。在航道水工模型中近似模拟实际航道中的流速条件,进行冲刷模型试验。比较这四种型式的护坡的抗冲刷能力,选择出抗冲刷性能较好的护坡型式,为后面的生态护坡型式综合评价和选择提供依据。
3.2 试验步骤
(1)试验模型设计及建造
根据设计图,见图1(a),在某大学水工模型试验大厅建造航道模型如图1(b)。
(2)生态护坡型式设计
根据护坡型式初步拟选结果,试验选用植草护坡、预制球形生态混凝土、混凝土方格植草、抛石+植草四种护坡型式。
(3)植被种植
每种型式的护坡上种上密度相同的植被,养护至试验要求。
(4)冲刷试验
向航道模型水槽内放水至一定深度,开启推流器,设定功率下水流对护坡冲刷12h。
(5)地形测量
冲刷试验结束后,测定不同断面的坡面冲刷深度,绘制冲刷前后坡面地形图。
4 结果与分析
本试验选用植草护坡、预制球形生态混凝土护坡、混凝土方格植草护坡、抛石+植草护坡四种护坡型式作为研究对象。推流器的频率设为45Hz,每次试验结束后,将模型槽内的水流放空,采用地形仪测定不同断面的坡面冲刷深度,根据多次试验观测数据,绘制冲刷前后坡面地形图。若以坡脚为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竖向为y轴,将冲刷前的坡面侧向投影至平面上,则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将冲刷后的坡面投影至同一侧向平面,则得到的地形曲线见图2。
为了更清楚的反应生态护坡的抗冲效果,设置裸坡与之对比,裸坡冲刷前后地形变化见图3。
比较图2~图3,可得到如下结论:
(1)与裸坡冲刷前后坡面地形变化相比,生态护坡冲刷前后坡面地形变化明显要小,说明生态护坡能有效减小水流对岸坡的冲刷。
(2)比较各生态护坡冲刷前后坡面地形变化,可知,不同护坡型式抗冲刷性能不同,植草护坡、预制球形生态混凝土护坡、混凝土方格植草护坡三种护坡坡脚处冲刷相对较严重,坡面顶端冲刷相对较弱;而抛石+植草护坡坡脚处、坡面顶端的冲刷都相对较弱,坡面中段的冲刷相对较强。
(3)混凝土方格植草护坡和植草护坡的抗冲刷效果较好。植草护坡由于种植的麦冬植株较密、茎叶覆盖面积大;混凝土方格植草护坡整体性较好,加上种植的植被的覆盖,土壤面积小,故这两种型式护坡表现出的抗冲效果较好。
(4)植草护坡、预制球形生态混凝土护坡和混凝土方格植草护坡冲刷后坡脚处的高程都出现了负值,说明这三种护坡坡脚处淘蚀比较严重。原因可能为:植草护坡种植的麦冬茎叶较坚韧,且茎叶茂盛,对水流形态影响较大;预制球形生态混凝土护坡表面凹凸不平,混凝土球之间空隙处种植物,混凝土球与坡面有高差,水流经过时会形成跌水、壅水;混凝土方格植草护坡混凝土方格中间种植有植物,植物的高度会起到阻水作用,同时会将水流挑起,在无植物段形成跌水,如此反复,故淘蚀比较严重。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内河航道岸坡受船行波的冲击,水流流速快,兼具有防洪、排涝和通航等功能,因此,对岸坡的要求较高。根据试验研究成果,内河航道生态护坡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植物分布、岸坡坡度、波浪、降雨、风、社会效益等诸多因素,选择合适的生态护坡型式。选择生命力顽强、抗逆性好、易于维护管理的本地植被作为护坡植物。
参考文献
[1]张芳枝,陈晓平.河流冲刷作用下堤岸稳定性研究进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9(4):84~88.
[2]高明波,刘建新.浅析河道护岸破坏因素[J].水利科技与经济,17(8):70~71.
关键词:边坡;生态;美化;景观林带;融合
1 工程概况
罗湖区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项目包括清平高速、广深铁路生态林带建设、清平高速清水河边检站景观提升、清平高速公路两道边坡生态护坡改造工程。原生态林带现状良好,生态林带均为常绿树种,缺少开花乔灌木,主要开花品种选择为凤凰木、火焰木、山杜英、宫粉紫荆、勒杜鹃、小叶紫薇等,如何因地制宜将城市道路边坡生态美化是该项目的重点和难点。
2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景观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林业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该项目要求在道路两侧50m内建设绿化带。
3 清平高速道路两侧边坡绿化现状
清平高速道路两侧边坡主要为岩石边坡及格构梁岩石边坡,边坡已经复绿,复绿情况如下:①原喷播复绿的草坪枯黄、老化,覆盖率较低。②原喷播复绿的灌木(如银合欢)长势良好,但由于岩石边坡不能提供足够的土壤供其生长,且大部分边坡坡度较陡,灌木生长较高、根系浅不堪负重出现大量倒伏现象,遇台风季节存在较大安全隐患。③边坡局部出现滑坡现象,岩石原状已严重,景观效果差。
4 因地制宜依据立地条件选择道路边坡生态防护形式
4.1 边坡生态防护绿化设计变更
由于原施工图设计的道路边坡生态防护形式为直接种植勒杜鹃、小叶紫薇等开花灌木,由于此处边坡为全岩石性边坡,土层很薄,不具备植物直接生长的条件。所以在整个施工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设计变更,根据实际立地条件重新进行边坡生态防护绿化美化设计。
4.2 边坡稳定性勘察
对于边坡生态防护绿化方案的选择,为考虑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能不能满足施工条件,建设单位委托深圳市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进行边坡稳定性勘察。边坡稳定性的勘察手段和方法,其一是量测边坡的物理空间尺寸,包括每级坡高、坡角、岩土类弄型;其二是岩土类别的结构类型、岩体产状和岩体临空状态以及可能失稳类型和失稳模式。根据勘察数据显示,清平高速公路两侧边坡稳定性良好,满足边坡防护绿化改造要求。
4.3 边坡生态防护绿化美化方法
根据边坡的立地条件及景观要求,清平高速公路两侧边坡生态防护绿化美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绿化防护及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绿化防护。清平高速公路主干道右侧(2#)一级岩石边坡、左侧(7#)岩石边坡、格构梁边坡、主干道左侧(8#)格构梁边坡,均采用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绿化防护;清平高速公路主干道右侧(2#)二级岩石边坡采用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绿化防护。
4.4 边坡生态防护绿化美化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坡面杂灌木砍伐——坡面树根、杂草、余土清理及外运——坡面清理——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防护或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防护——栽植矮生紫薇、勒杜鹃——喷播植草——养护管理。
5 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防护施工工艺
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边坡系统是集土木工程结构和生态环保绿化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应用了生态袋、三维排水联结扣等材料。生态袋选用高质量环保材料,产品具有不降解、抗老化、抗紫外线、无毒、抗酸碱盐及微生物侵蚀、百分之百回收、实现零污染。生态袋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其具有良好的固土功能,同时对植物非常友善,使植物通过袋体自由生长,根系进入工程的基层土壤中,像无数锚杆完成稳固作用,时间越长,越加牢固,实现稳定性永久边坡,大大降低维护费用。
5.1 坡面清理
去除坡面的杂灌、杂草、树根、垃圾等,坡面不平整或空缺处宜采用砂浆等措施进行调整,坡面凸出超过5cm的部位应进行凿除。
5.2 锚杆施工
在坡面水平间距1.16m,纵向间距1.2m植入M14膨胀螺栓,然后水平间距1.16m布置φ20钢筋与膨胀螺栓进行焊接。钢筋与坡面最少留有2cm的空隙,便于钢筋钩爪安装及滑动,每条钢筋上纵向间距0.6m安装钢筋钩爪。
5.3 生态袋填充及垒砌
标准坡面生态袋采用顺摆,对于局部深度在50~70cm则采用双层袋处理方法,且生态袋填充料选用沉降量小的砂性土,按图纸要求添加肥料。生态袋垒砌摆放时,要挂水平线施工,上下层的竖缝要错开,确保三层无通缝,三维排水联结扣放置于袋与袋间骑缝布置,采用小锤敲压三维排水联结扣,使棘瓜能锚入生态袋内,保证互锁结构的稳定性,生态护坡施工完1m高后,浇水让它预沉降,袋扎扣和线缝尽量靠内摆放或尽量隐蔽。
6 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防护施工工艺
6.1 清理坡面
按要求应在稳定的边坡上进行生态整治,对坡面上的浮石加以修整,处理后的坡面倾斜一致、平整、无大的石头突出与其它杂物存在,使其有利于客土基材和岩石表面的自然结合。
6.2 安装锚杆
锚杆可分为长锚杆和短锚杆,安装锚杆时,先放样,主锚杆与辅锚杆采用梅花状排列,即主锚杆横纵间距2m,在主锚杆对角线处布置一个辅锚杆,使主辅锚杆呈梅花形。然后,采用风钻进行钻孔,孔钻好后,便可进行锚杆的固定工作,用水泥砂浆灌注,往锚孔灌注水泥砂浆时,一定要灌满、灌实,锚杆伸出坡面长度为6~8cm。
6.3 铺设及固定镀锌铁丝网
将铁丝网从坡顶沿坡面顺势铺下,铁丝网应伸出坡顶50cm,在坡底网与平台相平。铺设时拉紧网,铺平顺后,将格栅、网挂在锚杆上,用铁线锁紧,并根据需要在锚杆中采用不同厚度的混凝土垫块,以使铁丝网与坡面的距离保持4~5cm,网与网之间搭接10 cm。完成网与锚杆的连接工作后,要严格检查铁丝网与锚杆连接的牢固性,确保网与坡面形成稳固的整体。
6.4 喷射客土有机基材
客土材料的配制:主要由当地优质土、纸浆纤维、养生材料、营养剂、粘结剂、进口土壤改良剂等经过搅拌混合而成。选用液压泵送式多功能喷湿机将客土有机基材均匀的喷射至坡面,由于这种类型的坡面表层石头凹凸不平,客土有机基材的厚度需达到10cm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
7 边坡采用灌木、草坪的绿化美化方法
清平高速两侧边坡绿化美化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尊重自然,正视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综合考虑边坡的实际立地条件、城市快速道路景观要求、景观风景林带建设目标,边坡的绿化美化采用灌木草坪相塔配,使得边坡生态防护景观自然和谐美观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从而满足边坡的稳定性和美观性,创造繁花似锦的景观大道。
灌木品种选择为勒杜鹃和小叶紫薇,苗木规格为地径≥1cm,高≥50cm,冠幅≥30cm。
8 直接喷播植草施工工艺
在做好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防护及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防护、栽植完开花灌木勒杜鹃及小叶紫薇的坡面上进行直接喷播植草复绿。直接喷播绿化采用液压喷播技术,其原理及操作方法是应用机械动力,液压传送,将附有促种子萌发小苗生长的种子附着剂、纸纤维、复合肥、保湿剂、种子和一定量的清水,溶于喷播机内经过机械充分搅拌,形成均匀的混合液,而通过高压泵的作用,将混合液高速均匀喷射到已处理好的坡面上,附着在地表与土壤种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集生物能、化学能、机械能于一体。
喷播种籽的选择原则:抗性强,特别是抗风能力强,抗旱、热、贫瘠性强;根性发达,生长速度快,覆盖能力强;四季常绿,粗生易管;喷播植物选择百慕达、百喜草。
关键词:生态理念;河道整治工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对于生态理念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而言,其根本目的并非将所有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全部消灭,而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各项生态理念的融入,来达到尽可能地避免各种设计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对于设计单位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生态理念的认识与应用水平,并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的整个实施过程当中,找出各种明显的与潜在的生态问题,并对其加以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将河道整治工程的各种设计问题所可能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点,不仅要确保河道整治工程的圆满完成,而且同时也要相应地提高工程设计的生态效益。可以说,生态理念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仅使得建设单位可以赚取可观的利润,而且同时它也会带来非常重要的无形效益,包括加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如果生态理念能够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得到良好的应用与实施,不但是建设单位之福,而且也是促进整个河道整治工程行业乃至全社会良性循环、繁荣发展的不二法门。
二、生态理念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必须尊重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河道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2、从景观、人文等多角度进行充分考虑的原则
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必须深刻认识到,河道整治不能仅仅从防洪、排涝的角度考虑,必须要从社会主义建设、人文、经济以及社会效应的角度出发,同时充分考虑生态要求,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和谐统一。河道整治除体现出河道的防洪、排涝功能外,还需在生态的基础上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城市河道还需有景观、休闲、娱乐等方面功能,使沿河两岸成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坚持因地制宜、适当超前的原则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及文化风俗迥异,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当超前”的方针理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应按照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尽量做到就地取材、随风就俗,河道整治的标准在与地方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条件下满足当地审美要求;河道整治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因此,河道整治工程设计需要有适度的超前性,可按生态原则将起点和标准适当提高一些,再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分期实施。
4、坚持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持与修复的原则
在河道整治期间,尽可能保持其原有各项综合功能不受破坏,根据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确保工程效益发挥的持久性。一般河道整治包括疏浚、护岸、亲水台阶及绿化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对河道生物群落做好生态调查,并提出的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相关措施,要以保持及修复生态系统为主要原则。
三、生态理念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的几项主要应用内容
1、生态理念在河道整治工程治导线设计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河道整治工程治导线设计中,往往只是从防洪的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将那些丰富多彩的河流粗暴地予以裁弯取直、去散取一等处理方式,最终导致自然河流当中的浅滩与急流、主流与支流等格局被人为地改得面目全非。如果仅仅从工程量与工程造价上来看,这样做似乎无可厚非,既能缩短工程周期,又能降低工程成本,但是,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就比较大。首先,在那些被废弃的原有河道附近,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就将急剧恶化,甚至农田灌溉也将受到极大影响;其次,新开的河道也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甚至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要尽量维持河道的生态功能,在其整治工程设计中就要尽可能地保持河道的既有状态和周边环境,即便要做局部的调整,也应当进行充分地论证。
2、生态理念在河道整治工程河岸滩地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河岸滩地具有经年有明水、地下水位较高等特点,因此在其整治设计过程中,就应当充分利用河岸滩能够缓洪滞蓄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在其防护植物中优先选择耐水淹的植物。尤其是经过近年来的大量实践充分表明,对于河岸滩地如果还是盲目地采用传统的浆砌片石护坡来作为防护,则将会因为水流冲刷以及冻胀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些护坡防护需要经常性的修理和维护,否则就有坍塌的危险。而对于那些采用天然芦苇等耐水淹植物来作为防护的河岸滩地,则由于这些防护植物能够很好地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从而免去了相应的修复环节。
3、生态理念在河道整治工程堤岸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堤岸结构是整个河道的骨架,是确保河道防洪安全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河道堤岸结构是采用土料筑堤,然后通常在其迎水面加设一道浆砌片石护坡或者干器片石护坡来作为防护,以此来将水流控制在堤岸之间的河槽里面。而随着生态设计的发展,通过对自然仿生原理的积极应用,采用草皮等乔灌木结合的生态堤岸也逐渐得到了推广。由于其植物根系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而植物茎干又能够有效地提高过水断面的粗糙度,因此效果也极为明显。当然,对于这种生态堤岸的植物选择也必须科学合理,应当从对当地气候及水土条件的适应性、耐旱耐涝的生命力以及防护植物本身的经济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此外,采用生态堤岸,还能够有效降低原有河道自然面貌的人为改变,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美好形象。
4、生态理念在河道整治工程防护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防护林按其应用的目的不同,可分为护岸林、堤脚保护林、防浪林等。对于一般的河道外坡而言,其防护林就是护岸林,带有固堤、防风沙和美化大堤的功能,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设置,就像高等级公路两侧的防护林带一样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而在天然河道的凹岸,由于大堤常受洪水冲淘,行洪时洪水常常发生顺堤流的现象,因此对其内坡堤脚处设计堤脚保护林,该防护林通常选择灌木来作为防护植物;而对于海河流域的骨干河道而言,其防护林则属于防浪林,不仅需要起到固堤、防沙和美化环境的功能,而且在设计中还需考虑其防水浪冲刷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河道整治工程所处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往往都具有复杂性,所受到的制约因素也非常多,因此表现出投资额巨大、实施周期较长、管理水平要求较高等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理念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对各项环节进行有效的生态管理的过程。而一旦设计单位对于河道整治工程所面临的生态管理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至于在生态管理方面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不够充分,就难免会遭受到各种不必要的损失,严重时甚至让子孙后代都深陷其恶果当中。由此可见,要想尽量防止这些设计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首先对河道整治工程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准确的认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辅之以系统、科学的生态管理措施,并以此为依据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管理体系。也只有做好河道整治工程设计的生态管理,才有机会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做到确保河道整治工程的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工程进度乃至工程效益的综合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凯贤,陈卫,吴倩良. 浅谈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生态理念[J]. 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08).
[2] 任贺靖. 城市河道整治控制要素及生态护岸结构探讨[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02).
1河道护岸型式
1.1浆砌块石挡墙崇明河道浆砌块石挡墙护岸常采用桩基础。这是因为崇明地下水位较高,基坑无法完全晾干,河道冲刷比较严重,挡墙前沿的淤泥阻滑效果很差,没有桩基的浆砌块石挡墙护岸结构在施工时有滑动和倾覆的危险。桩基础一般采用双排钢筋混凝土方桩,与方桩连接的是钢筋混凝土底板,在常水位和设计低水位之间的水位变动区设置浆砌块石挡墙(重力式),在挡墙顶设置钢筋混凝土压顶。最后压顶以上设置草皮护坡。浆砌块石挡墙护岸主要应用于部分通航的河道,如环岛运河南河中段部分河段,界河部分河段,堡镇港部分河段等。浆砌块石挡墙典型断面如图3所示。
1.2绿化混凝土位于设计低水位(1.70m)至河底(-0.5m)之间不做护砌,为自然突破,在设计低水位(1.70m)至设计常水位(2.50m)之间采用干砌块石护坡,在水位变动区(2.50~3.20m)之间采用绿化混凝土护坡,坡面上种植水葱等水生植物,起到消浪防冲作用。在高程3.20m以上河坡种植绿化固土护岸。绿化混凝土应用于三沙洪、老效港、六效港等县级河道的部分河段。绿化混凝土典型断面如图4所示。
1.3生态石笼生态石笼工艺,又叫生态双绞格网工艺。是将抗腐蚀、耐磨损、高强度的低碳高镀锌钢丝,外表涂塑料高分子优化树脂模(PVC),用六角网捻网机编织成不同规格矩形笼子,笼子内充填石头的结构。通过人为和自然因素,石块之间缝隙不断被泥土充填,植物根系深深扎入石块之间的泥土中,从而使工程措施和植被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柔性整体护面。与传统的浆(灌)砌块石、混凝土等防护结构相比,它既能满足山体、岸滩稳定的防护要求,又有利于水体与土体间水源的循环,同时达到绿化环境的效果,可保持、改善原有的生态平衡。生态石笼护岸结构目前在崇明部分河道上已有应用,有直立式挡墙结构,如环岛运河南河中段的部分河段;也有斜坡结构,如庙港延伸段。生态石笼典型断面如图5。
1.4生态袋生态袋是由聚丙烯人造纤维材料针刺而成,这种特殊配置的聚丙烯材料可以抵抗紫外线的侵蚀,不受土壤中化学物质的影响,不会发生变质或腐烂,不可降解并可抵抗虫害的侵蚀,聚丙烯的pH值稳定在2~13之间。工程生态袋之间采用STD、END连接口连接。STD、ENG连接口100%由聚丙烯支撑,性能稳定。工程生态袋为永久植被提供一种理想的种植块,透水不透土,植物可以从里面长出来,也可以由表面向袋内扎根。生态袋护岸目前主要在崇明河道生态治理试验中采用,如:瀛东村中心河、万平河等。生态袋典型断面如图6所示。
1.5其他结构其他护岸型式主要有连锁块、景观叠石、钢筋混凝土挡墙、杉木桩、干砌块石护坡、树根桩护岸、防冲刷纤维布护岸等。连锁块护岸和桩板护岸结构类似,区别是将压顶的高程定为2.60m,位于常水位下方,压顶上用混凝土连锁块铺砌,连锁块中间有孔洞,可以种植水生植物;景观叠石结构较为简单,采用C30钢筋混凝土底板,底板上部采用景观叠石,叠石水平面间以砂浆砌筑,C20细石混凝土灌缝,以保证结构的安全耐久性,竖直向留有空隙,有利于河道的生态链,堆石墙顶高程≥3.00m,墙后1∶3护坡植草至堤顶高程。景观叠石常应用于有景观要求的河道段。钢筋混凝土挡墙结构与浆砌块石挡墙结构类似;杉木桩护岸是在河岸边打一排密排杉木桩,这种结构型式生态性较好,但由于消耗大量木材,还需要有防腐措施,所以只在公园、旅游区等较窄的河道处应用。干砌块石护坡适用于河道全断面需要防护的情况,如:码头处。树根桩护岸防护效果好,但是造价高,适用于河岸近距离有建筑物的情况。防冲刷纤维布护岸应用较少,只在崇明老南横引河东段疏拓工程中做过实验。
2护岸型式的比较
崇明常见河道护岸的比较分析如下表所列。
3建议
在项目区北京6条小型河流或河段中,2条为独立河流,3条为较大河流的河源部分,1条为怀河的下游一小段;项目区河沟道总长103.7km,位于7条小流域内,其中北京6条小流域均属于北部山区地表水源涵养区。项目区基本情况见表1。
二、项目生态监测及评价
《欧盟水框架指令》第八条制定了地表水、地下水和保护区的监测要求。对于地表水,明确了河流、湖泊、过渡性水域和沿海水域等各种水体生态状况分级的质量要素和分级标准。指令要求对河流的生物、水文地貌和物理化学等三大质量要素实施监测,其中生物要素包括植物、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水文地貌要素包括水文状况、河流的连续性及形态情况;物理化学要素包括水体氧化状况、营养状态等。本项目借鉴欧盟水框架指令的监测体系,确定示范区生物、水文地貌和物理化学三大要素的监测方法,见表2。对7个示范小流域河沟道,分要素布设了监测网点,开展2010—2013年的长期定点监测。本项目实行分要素评价,植被的评价采用植物物种数量、优势种、入侵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综合指标。底栖动物对水体的清洁程度具有很强的指示性,评价指标采用底栖动物数量、组成和多样性等。植物和底栖动物多样性均采用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来表征。借鉴德国的7级分类体系,从北京山区实际情况出发,以反映人类活动干扰的不同程度为主要分级原则,以人类大规模活动以前的生态状况为主要参照系,对北京山区建立了5级分类体系,具体分级标准见表3。
三、项目生态修复目标
制定了防洪、水质、生态和休闲娱乐等多个河道生态修复目标。在防洪目标的实现上,与国内多采用防洪坝等工程防护的做法不同,主要采用扩大防洪空间的做法,足够的防洪空间是保证防洪安全的根本措施。与国内大部分河道治理项目将绿化及水面作为生态目标不同,本项目生态目标主要包括河道水文地貌等级、河道纵横向的连续性和河道自然的生境条件。
四、河流生态修复做法
河流生态修复的技术要素主要为足够的防洪空间、河流水文地貌、河流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①在生态修复的做法上体现“顺应自然”的理念,按照复制自然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这是河流生态修复的根本原则。②河流空间是实现防洪安全及河流生态的基本要素;防护标准不达标时,应扩大河流的行洪空间,尽量不采用防护坝的形式;考虑山区河(沟)道两侧山坡雨水径流排入河道的问题,河流堤顶高程不应该高于外侧地面高程。③河流要宜宽则宽、宜弯则弯,纵向上连续,横向上连通;河堤应该蜿蜒自然,避免直线化、直墙或人工痕迹很强的岸坡形式;在河流子槽、坡脚等水流湍急的部位采用石块或堆石防护,不应采用浆砌石的防护方式。④给河流空间,容许水流对河道的冲淤变化。⑤根据河流空间,尽可能恢复河道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如急流、缓流、深潭和浅滩等,提高并恢复动植物生存环境,因为每种生物都有特定需要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的多样性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⑥在河道的生态修复中,修复措施均应使用自然的修复材料,如自然石和植被等,避免使用浆砌石、砖等人工材料;因为在自然的河道中只有自然材料,没有浆砌石、砖块等人工材料。在植物措施配置上,重点是水土条件的修复,尽量引导植被的自然恢复,要给植物自然恢复留有时间;河道周边地带应保持自然,形成自然的植物过滤带。
五、项目生态修复主要措施
在对示范区进行调查监测及限制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示范区河道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进行生态修复措施配置,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等。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包括防洪空间拓展、垃圾清除、违章建筑物拆除、纵向连续性修复、横向连通性修复、水文地貌修复、生态护坡和绿化等,同时还进行了岸边道路硬化建设、打造了休憩平台和布设了汀步等。①防洪空间拓展及生态修复。浆砌石河堤拆除,河滩农耕地退耕还水,河堤后移码石防护,河流水文地貌重塑及休憩设施等。延庆上水沟塘坝段修复前后对比,见图1。②纵向连续性修复。昌平花果山修复前后对比,见图2。③横向连续性修复。延庆上水沟修复前后对比,见图3。④水文地貌修复。怀柔北宅水文地貌修复前后对比,见图4。⑤生态护坡。怀柔北宅修复前后对比。
六、项目生态效益
河道生态护岸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河道; 生态护岸; 形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TV86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7-(页码)-页数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河道在保障经济生活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我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河道功能退化、水质恶化。水多为患,水少为愁,水脏为忧,此类突出问题集中反映在河道。生态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将护岸由过去的混凝土结构改造成为能使水体和土体、水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命栖息和繁殖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岸。它拥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1.河道护岸工程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传统的河道护岸工程往往局限于防洪、排涝、引水和航运等基本功能。在护岸工程设计中,特别是城市河道,为了控制河势和确保河道的防洪安全,着力于运用块石、混凝土等硬质材料的结构设计,使得许多河道被人为渠化。这样一来,对河道和人类造成了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1.1河岸衬砌硬化
土体与水体的关系相割裂,隔断了河道水域中的生物、微生物与陆域的接触,并引起其自然生存环境恶化,河流的天然自净能力下降;
1.2河道两岸修筑防洪堤岸
实施硬化护坡之后,河流从前的滨水环境发生了改变,人与河流原本的和谐关系被破坏,人们失去了往昔那种自然野趣的亲水、休闲和娱乐场所;
1.3按传统方法整治后的河道
河槽渠化,河岸硬化,边界整齐,走向笔直,与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需求和心理期待完全相背。到20世纪中叶,随着回归自然、景观文化、亲水等新理念的不断涌现,生物护岸技术开始得到了重视,其应用也逐渐广泛起来。现代生物护岸技术是结合工程、生物与生态的理论,有意识地尽量利用天然材料作为河岸保护的素材,进行生物护岸建设,不再仅仅强调护岸的抗冲刷力、行洪能力等,而是强调安全性、稳定性、景观性、生态性、自然性和亲水性的完美结合。
2.生态护岸的防护原理
在水域相对开阔,水流较缓,河道水位变化不大的河段可以采用植物的根、茎(枝)或整体作为生态护岸结构的主体元素对河岸进行防护。这种防护方式将植物的根、茎(枝)或整体按一定方式和方向排列插扦、种植或掩埋在边坡的不同位置,在植物群落生长和建群过程中,植物的根系在土中错综盘结,使边坡土体在其延伸范围内成为土与根系的复合材料,加固和稳定边坡。然而,在水流较急、岸坡坡度较陡的河段,植物根系无法控制土体深层滑动,若植物根系延伸范围内无稳定的岩土层,则其防护作用便不明显,需结合圬工进行河岸防护。采取圬工防护措施对减轻护岸修建初期的不稳定性效果很好,其深层锚固措施对边坡的加固作用非常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的老化,钢筋的腐蚀,材料强度会降低,圬工防护与加固效果也越来越差。而随着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生物量的增加,植物措施在减轻坡面不稳定性和防治侵蚀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此,植物措施与圬工措施相结合,发挥二者各自的优点,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同时,起到生态修复作用,达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目的。
3.生态护岸的主要技术措施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材料被用于国内外河道生态护岸中。主要有以下措施:
3.1固土植物护坡
即利用根系发达的植物进行固土护坡,既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修复需要,同时还可以人造景观。
3.2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
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可以构造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即由镀锌或喷塑铁丝网笼装碎石、肥料及种植士组成。在河道护坡中,一般选用耐锈蚀的喷塑铁丝网笼。
3.3土工材料复合种植技术
该项技术又分:土工网复合植被,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等技术。其中,土工网复合植被技术,又称草皮加筋技术。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主要由网垫和种植土、草籽等组成。网垫质地疏松、柔韧,有合适的空间,可充填土壤和沙粒。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生长,长成后的草皮可使网垫、草皮、泥土表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是利用土工格栅进行土体加固,并在边坡上植草固土。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是利用聚丙烯等片状材料经热熔粘接成蜂窝状的网片整体,在蜂窝状单元中填土植草,起固土护坡作用。
3.4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亦称绿化混凝土,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缓释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在城市河道护坡结构中,可利用生态混凝土预制块进行铺设,或直接作为护坡结构,既实现了混凝土护坡,又能在坡上种植花草,美化环境,使江河防洪与城市绿化完美结合。
3.5水泥生态种植基
水泥生态种植基,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组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性材料。固体物质包括适合于植被生长的土壤、肥料、有机质及由低碱性的水泥、河砂组成的胶结材料等。在种植基固体物质间,由稻草、秸秆等成孔材料形成孔隙,以便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在种植基内还可填充保水剂,保持植物在日照下能很好生长。
3.6多孔质结构护岸
所谓多孔质护岸,是指用自然石、混凝土预制件等材料,构成的带有孔状的适合动植物生存的护岸结构形式。其施工简单,不仅能抗冲刷,还为动植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此外还可净化水质。这种形式的护岸,可同时兼顾生态型护岸和景观型护岸的要求。
3.7自然形护岸
自然形护岸,即以天然的植被、原石、木材等材料来替代混凝土护岸,尽量创造接近自然型的河道。自然形护岸工程的形式,可分为自然原型形、自然形和多自然形3种:自然原型形护岸,只种植被保护河岸,以保持河流的原生态特性,但这种形式的护岸,抵抗洪水的能力较差。自然形护岸,除种植植被外,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强护岸工程的抗洪能力。多自然形护岸,即在自然形护岸的基础上,再巧妙地使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硬质材料,既不改河岸的自然特性,又确保了护岸工程的稳定性。
4.结语
关键词:中小河 河道治理 生物防护
一、河道化分
按河道自然条件,分为山区河道整治规划、平原河道整治规划和河口整治规划 。
1、山区河道的两岸多为基岩,河床多由基岩或粗沙、卵石组成,河床坡度陡、流速大、水位涨落快,但河床变形强度较小。山区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航运、工农业取水等,规划中应根据要求对渠化、治导等工程措施作出全面安排。
2、平原河道两岸多为冲积土壤,由于河道水沙作用和河岸土质的差异,形成微弯、蜿蜒、分叉和游荡等4种基本河型。平原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城市建设等,规划要根据不同河型和整治目标提出工程措施。对蜿蜒型河道,要力求通过整治使其成为微弯河道;对过度弯曲的河段,可考虑实施人工裁弯;对分叉型河道可考虑堵汉并流,将其整治成单一微弯河道,或使其形成稳定的汊道河段;对游荡型河道可护滩定弯,以弯导流,稳定河槽,控制流势。
3、河口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河床演变复杂。整治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滩地利用等。规划可研究采用固滩护岸、堵汊并流、疏浚导流等工程措施。
二、河道基本特性和整治规划
河道基本特性及演变趋势分析包括对河道自然地理概况,来水、来沙特性,河岸土质、河床形态、历史演变、近期演变等特点和规律的分析,以及对河道演变趋势的预测。河道整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通过对已建整治工程现状的调查,探讨其实施过程、工程效果与主要的经验教训。
河道整治规划是指根据河道演变规律和兴利除害要求,为治理、改造河道所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及航道整治规划。河道在挟移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在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某些工程的实施也常改变河道的水文情势,并影响其上下游、左右岸。河道整治规划通常要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成为流域治理工作的一部分。
三、中小河河道治理模式研究
辽宁省中小河流上修建堤防要求很多,需要治理的河流更多,因缺少治理所需资金,使中小河流治理缺乏系统性、彻底性,治理效果很不理想,严重滞后于大江大河的系统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未能建立中小河流防洪工程体系。近年来,中小河流造成的洪涝灾害损失占辽宁省总洪涝损失的75%以上,成为辽宁省洪涝灾害的主体。以前,我们把治理重点放在水毁工程修复上,属于防御型被动性治理。每次暴雨洪水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单靠工程措施治理的河道,不能有效防御暴雨洪水;遭遇暴雨洪水袭击时,自身毁坏非常严重;甚至有些小河流的堤防或护岸工程年年治,年年毁。由于单纯的工程措施存在诸多问题.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科技人员在调研中发现,由于资金等因素,在个别山区小河道治理中采用坝前留有5-10米,高0.5米的绿化台,人工栽柳或移栽枫柳杨,堤后栽植杨柳树的一种治河护岸(坡)的方法比较有效。中小河流治理是以枫杨柳为树种的生物防护技术,城市防洪是以修建宽体岸堤技术新建河堤,在堤坡中修建生物防护的戗台,达到河流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模式。在综合以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探索,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终于走出了一条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防护为主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生物防护工程技术。生物防护工程主要适用于洪水陡涨陡落、冲刷力强、持续时间短的山区河流中比较顺直的河段。经过对比试验,发现众多乔木中,枫杨柳树比较适合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属于胡桃科、阔叶乔灌两生树木,喜水,易栽植,生长速度快,并具有以下特点:①根系发达,二年生根系河株高相近,数有多高,根有多深的说法,具有较好的固滩保土作用;②具有乔灌双生的特性,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其生长状态;③牛羊等大牲畜不食枝叶,便于管理和成活;④繁殖力强,可以自然修复,容易形成规模。这种新的治河理念,逐渐体现出较好的综合效益,经过总结和推广,目前建成的生物防护工程一半以上已经成林,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小河流治理生物防护工程已在抗御暴雨洪水中显现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1987年以来,省政府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辽宁省加大了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各级水利部门对中小河流治理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努力寻找一条防洪保安,面向经济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防洪、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普兰店、庄河一带针对河道特性,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种、积极施工、注重后期管理,建成了大量的生物防护工程,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开始采用生物防护工程。“十六大”以来,生态型河道建设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连市提出了“青草、清水、青蛙”的“三青”河道治理模式。青草代表河流全方位立体绿化,清水代表河水清洁无污染,青蛙代表河道生态结构良好。在长期的河道治理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宽窄结合、深浅兼顾、随弯就势、重点防护、生态优先、保障防洪”的河道治理规划建设思路,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河道整治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状态,尽可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河道堤防工程;生态治理;岸坡的防护
中图分类号:TV147
1.堤防建设的现状
堤防最主要的功能除了防汛外,也有生态功能,以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河道堤防建设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前为止,我国的堤防工程多是传统意义的水利工程,追求的基本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少考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欧美等国在水环境治理上加大了力度,自然生态型堤防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拆除了大量60、70年代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护岸,建设生态型堤防已成为当代趋势。
2.生态堤防建设概述
2.1生态堤防的含义 生态堤防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水土循环的人工堤防。主要是通过扩大水面积和绿地,设置生物的生长区域,设置水边景观设施,采用天然材料的多孔性构造等措施来实现河道生态堤防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要尊重河道实际情况,根据河岸原生态状况,因地制宜,在此基础上稍加“生态加固”,不要作过多的人为建设。
2.2生态堤防建设的必要性
原来河道堤防建设,仅是加固堤岸、裁弯取直、修筑大坝等工程,满足了人们对于供水、防洪、航运的多种经济要求。但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
2.3生态堤防的作用
生态堤防在生态的动态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
成为通道,具有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作用。堤防是水陆生态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生态流流动的通道,丰水期水向堤中渗透储存,减少洪灾;枯水期储水反渗入河或蒸发,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气候的作用。传统上用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岸,阻隔了这个系统的通道,就会使水质下降;
过滤的作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生态河堤采用种植水中植物,从水中吸取无机盐类营养物,利于水质净化。
能形成水生态特有的景观。堤防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是各种生态物种的栖息地。
2.4生态堤防建设效益
生态堤防建设改善了水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河道生态、水资源和居住条件,并强化了文化、体育、休闲设施,使河道交通功能、河道防洪等再上新的台阶,对于优化河道环境,提升河道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对外开放,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3.堤防建设的生态问题
堤防是水陆生态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生态流流动的通道,以往堤防建设大多采用人工混凝土河堤或浆砌石垂直断面型式河堤,只考虑了泄洪排水功能,基本没考虑生态功能,为保护河道安全,河堤逐年加高,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人工与自然比例不协调。从而伴随着堤防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问题也不断出现。
3.1对天然河道裁弯取直
天然河流是蜿蜒弯曲、分叉不规则的,宽窄不一、深浅各异,在以往的堤防建设中,过多地强调“裁弯取直”,堤线布置平直单一,使河道的形态不断趋于直线化,岸坡坡脚附近的河床深潭一般也被填平,深潭、浅滩不复存在,导致整个河道断面变为规则的矩形或组合梯形断面,使河道断面失去了天然的不规则化形态,从而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对水生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3.2追求保护面积的最大化
以往的堤防设计追求最大的保护面积,堤线紧靠岸坡坡顶布置,导致河槽变窄,河漫滩不复存在,从而失去了原有天然河道的开放性,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失去了栖息环境。
3.3现场施工无序
堤防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施工时对施工现场、料场、弃渣场的简单处理。工程竣工后,施工现场的施工道路没有恢复到施工前的状态,道路边坡、陡坎未能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引起岸坡冲刷失稳。护岸施工时修筑的围堰没能及时清除,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淤积。料场、弃渣场使用后,缺少必要的整治和生态修复,导致场地沟壑纵横、土壤、杂乱无章,引起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3.4对岸坡的硬质化处理
对岸坡的处理,以往一般多采用“硬处理”,也就是采用大片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忽视生态防护措施的研究和应用。护岸是水陆生态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生态流流动的通道,阻隔了这个系统的通道,就会使水质下降。岸坡防护工程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大,因为水陆过渡地带是水生植物的发育地,是水生动物的栖息、产卵、觅食地,所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
4.解决堤防生态问题的对策
要彻底解决目前堤防建设中的生态问题,重视生态堤防的设计和施工是极其重要的。下面从设计、施工等角度谈几点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
4.1堤线和堤型的选择
堤线的布置要因地制宜,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使堤线离开岸坡坡顶,一方面可保证足够的行洪断面和堤身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保持岸坡的天然形态并保护岸坡的天然植被。
选择堤型时,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筑堤材料宜优先选用当地材料,一般多采用比较生态的土堤堤型,以便于堤坡的植草绿化,使堤内外生态环境协调,避免过多地采用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和浆砌石堤型,这些堤型与周围环境欠协调,同时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堤内外的空气交换。
4.2河流断面设计
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设计时应做到浅滩与深潭相间。
4.3岸坡的防护
尽可能保持岸坡的原来形态,尽量不破坏岸坡的原生植被,局部不稳定的岸坡可局部采用工程措施加以处理,避免大面积削坡,导致全堤段岸坡断面统一化;尽可能少用单纯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宜采用植物护坡,在坡面种植适宜的植物,达到防冲固坡的目的,河道坡岸植物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保持土壤,即固土护坡。在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蚀一般包括3个基本过程:
坡面土壤表层被雨水溅蚀、动物踩踏或机械耕作后疏松和破坏。(2)疏松土壤被坡面径流冲刷和搬运。
滑坡或崩塌导致的块体运动。从上游侵蚀到下游沉积,不同的立地条件表现不同的侵蚀方式。最终土壤流失是侵蚀力和土壤抗侵蚀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坡岸植物通过机械效用和水文效用减弱侵蚀力或增强抗侵蚀力而保持土壤;尽可能保护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这是河床多样化的表现,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增加与生物的和谐性。
4.4对已建堤防作必要的生态修复
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局限性,以往修筑的一些堤防,尤其是河道堤防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可以采用必要的补救措施,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修”复为主,杜绝“整改”,尽量不破坏河岸原有的植被。
参考文献
[1] 汤春华.浅谈堤防工程施工必须把握的问题[J].中国水利,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