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8篇

时间:2023-09-28 09:17: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篇1

近年来,由于工程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人员伤亡事件屡见报端,而在一些企业的管理行为中,往往将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分开实施,仅强调通过安全管理手段来预防安全事故,忽视了工程质量管理缺失给安全管理所带来的威胁,尤其是那些易造成人员伤亡的建筑物坍塌、构件倾翻等质量问题。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不仅可以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降低由于返工、报废等情况所造成的质量成本的增加和工期拖延,同时也是预防建筑安全生产事故的一种有效手段。

1、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现状

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的建筑生产安全事故情况,2016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634起、死亡735人,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192起、死亡人数增加181人,同比分别上升43.44%和32.67%。

2016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按照类型划分,高处坠落事故333起,占总数的52.52%;物体打击事故97起,占总数的15.30%;起重伤害事故56起,占总数的8.83%;坍塌事故67起,占总数的10.57%;机械伤害、触电、车辆伤害、中毒和窒息等其他事故81起,占总数的12.78%。

2016年,共发生27起较大事故,模板支撑体系坍塌事故8起、死亡30人,分别占较大事故总数的29.63%和31.91%;起重机械发生事故7起、死亡26人,分别占较大事故总数的25.93%和27.66%;土方、基坑、围墙坍塌事故8起、死亡25人,分别占较大事故总数的29.63%和26.60%;钢网架坍塌事故1起、死亡4人,分别占较大事故总数的3.70%和4.26%;脚手架坍塌事故1起、死亡3人,分别占较大事故总数的3.70%和3.19%;淹溺事故1起、死亡3人,分别占较大事故总数的3.70%和3.19%;高处坠落事故1起、死亡3人,分别占较大事故总数的3.70%和3.19%。

从以上建筑生产安全事故数据可以看出,在工程生产安全事故中,一定比例的事故是由于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所引起,因此,深入分析一些典型的建筑生产安全事故,总结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是预防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

2、近年建筑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2.1临桂“5.13”模板坍塌事故

事故概括:

2014年5月13日,桂林市临桂县某公共租赁房项目,在浇筑北侧楼梯间顶棚混凝土时发生模板坍塌,导致5人死亡、2人重伤。

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a.顶棚木支撑叠层搭设。

b.外飘屋檐用外架支顶,无水平拉结。

c.梁、板、柱同时浇筑。

2.2北京市“12.29”坍塌重大事故

事故概况:

2014年12月29日,北京市海淀区某在建工地,底板钢筋发生倒塌,事故直接造成在现场作业的10名工人死亡,4人受伤。

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a.底板上下钢筋同时铺设,临时支撑不足。

b.板顶临时堆载过多。

c.业主、工程管理单位未对施工单位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管理存在漏洞。

3 、工程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的相互关系

3.1 工程质量事故的定义

由于工程质量不合格和质量缺陷,而造成或引发经济损失、工期延误或危及人的生命和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称为工程质量事故。

国家根据按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下的列为质量问题。

3.2 安全事故的定义

安全事故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或者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导致原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活动)暂时中止或永远终止的意外事件。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分为四个等级,即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

3.3 工程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的相互关系

3.3.1 工程质量事故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根据工程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的定义,不难理解,工程质量事故是由于质量管理不到位而引起的事故,并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超过5000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或是影响了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功能或工程结构安全,而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工程质量事故,同时也构成了相应级别的安全生产事故。作为行为主体的责任人,如果是由于降低了工程质量标准而造成了重大安全事故,则构成了犯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3.3.2 安全生产事故造成工程质量事故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事故的结果也可能会影响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功能或工程结构安全,从而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如塔吊、起重机、脚手架的倾覆,如果砸到了工程主体结构,并造成永久质量缺陷,同时也构成工程质量事故。

3.3.3 可以通过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来预防建筑安全生产事故

根据建筑安全生产事故的类别,其中的“坍塌”(工程的整体或局部坍塌)则最可能会由工程质量问题引起,并易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因此,通过分析以往引起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则可以预防“坍塌”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4 、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种类

根据质量事故统计情况,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大致有下述四类。

4.1 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倾倒、倾斜和墙体裂缝

4.2 主体结构梁板坍塌

4.3 自动扶梯、电气、给排水、通风与空调等系统和设备功能失常

4.4 顶棚抹灰空鼓裂缝脱落、外墙面砖脱落

5、 引起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

工程质量事故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类型多种多样,例如建筑物/构筑物整体或部分倒塌、倾斜、不均匀或超量沉降、开裂、渗漏、强度不足、尺寸偏差过大等等。同一个质量事故,往往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造成的。

根据对以往的事故统计分析情况,可能引起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5.1违背基本建设法规

5.2地质勘察不足、地基处理不当

5.3设计问题

5.4建筑材料或构件制品不合格

5.5   施工与管理问题

5.6   自然条件影响

5.7   建筑结构或设施的使用不当

6、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预防工程安全事故的措施

根据前述工程质量事故与安全事故的相互关系,通过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可以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鉴于建筑安全生产事故有着面广难防的特点,作为实施预防措施的行为主体,则应是包括工程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的各个组织和个人,即从建筑规划、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许可、工程监督、采购、施工、安装、调试、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和流程,涉及到政府规划部门、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院、监理单位、工程总承包单位、工程分包单位、专业/劳务分包单位、材料/设备生产单位、参与工程建设的劳动者及自主建房的公民个体等。那么,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如何通过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来预防工程安全事故?建议至少应考虑以下几条措施。

6.1 遵守基本建设法规

6.2 建立完整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6.3 保证勘察设计、特殊地基处理的质量

6.4 确保使用合格的材料

6.5 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

6.6 通过技术措施减少自然条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6.7 做好经验反馈,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

7、结束语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各行各业都应遵守的一条准则。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内容多,范围广,难点多,难度大,引发安全事故的点多且具突然性,无论是工业、民用或市政工程建设项目,都需要项目的建设、设计、监理、制造和施工等单位的共同参与,也更需要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控制人员之间的互相支持,积极配合。对于广大工程质量相关工作者而言,要牢记自己的职责,立足本职岗位,把好质量关,通过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预防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 涛. 《建设工程项目经理执业导则》实施指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年9月

[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2007年6月1日)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教育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对建筑行业进行分析,其兴盛时期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同时其所取得的行业成就也是不容小觑的。而在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住房以及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需求的不断改变,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提出了新一轮的要求。而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安全问题一直是建筑行业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行业发展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本文就此为基础,对两方面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的现况分析

依我国现阶段的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而言,尚且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有些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中标之后将项目转包出去,形成了管理上不同的局面,施工单位及承包单位都将自我作为中心进行项目的施工进而实现相应的管理。部分资历较深的建筑企业尚且能够对安全问题有一定的重视,加大了物力、财力及人力的支出,形成了有效的管理。然而有些承包商却只看重自身获取的经济利益,对施工安全及质量没有相应的重视,形成了工程施工质量难于管理的情况。对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解决,进行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并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

二、提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的举措

(一)对工程施工安全及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监督的力度

安全、文明施工的措施费用并非是投标竞争之中的费用,使用的范畴及提取的比例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实行此项措施的目的在于对文明施工、施工安全、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落实的情况及参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行保护,与此同时,保护人员的职业健康及对环境的保护。然而,施工的城建单位为了使自身的经济收益最大化不惜违反相关的规定,对一些防护措施设施购买、安装时并没有按照有关的规定严格执行,没有达到防护的要求。政府监督部门需要强化此方面的管理,可以让业主办理开工许可证明,文明施工的措施费用由有关部门进行统一的拨付。施工企业按照实际的支出进行支取,将不超支作为限额按照明确的规定完成安全措施的建设,出现结余时,在工程竣工验收之后返还给业主。

(二)完善施工安全及质量管理机制

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指引之下,对市场运营机制进行完善,以确保企业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给企业以充分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企业也将会自觉的建立起安全及质量保障机制,在竞争寻求更好的发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企业也会对安全及质量管理方面的人才更加重视,增加从业人员学习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此使从业人员掌握更多与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使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管理的现况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三)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强化对建筑机械技术以及操作人员的从业能力的管理,着重培养建筑行业中的高素质操控人才,打造一支机械设备管理、维修的专业队伍。首先要做到操控、维修、管理人员的选配及培养,对其进行在职培训、外送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专业的技能。然后再对各类建筑机械操控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及训练,在培训内容的设立阶段要与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高度的结合,分批、分次的进行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的学习,施工单位还可开展机动奖励的制度,对于进步较大的从业人员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同时充分的调动了从业人员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提升建筑行业施工单位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维修能力,同时也是对是对施工安全管理的一种保障,以此提升生产设备的活力及可靠性能。

(四)加强对生产材料的管理力度

在建筑施工的前夕对所需要的生产材料进行采购,但是一些施工单位所采购的生产材料不能够达到施工设计的要求。商家所提供的材料为再生材料或者是以次充好。不合格的生产材料进入到施工的现场,未做任何的产品质量检测就投入到生产建设之中,会对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对此需要对进入到施工现场的生产材料进行严格的掌控及检验。因为建筑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具有多样性,建筑工程是将生产材料作为基础的,设备的采购管理程序在此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工程质量质量得以保障的前提条件,因为施工材料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必须要加强对于生产材料的管理,从最根本上对材料进行掌控来完成对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掌握。在投入的建设之中的材料实行先检后用的原则,对材料市场的行情及材料的最新检验标准进行及时的掌握,对于稳定性尚不确定的新型材料要慎重的选择,要从根本上切断不合格材料入场的路径。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指的是建筑工程施工方要将人员的工作质量作为对工序质量的管理,以此来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要充分的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创作型及主动性,进而提升施工参与人员的责任感,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施工质量的管理中去,从思想意识上提升其对于施工质量及安全的管理上的认知,以此来实现减低或避免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强化对于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实现对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使整个施工现场得以有效的进行管理,一切皆掌握于人的手中,实现只要在人的管理范畴之内就无施工质量问题。与此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工程施工后的验收检验工作转化为日常例行的检查工作,使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施工中就能够得以有效的掌控。在施工过程中对安全及质量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需要着重于细节上的问题,例如施工的顺序,要保证工序之间的质量,一道工序进行检验合格之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程的施工,若检验不合格,需要责令整改,再次验收合格之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有效的掌控,在工序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之下,达到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所预期的目标。

结语:

综上,每一个行业在不断的发展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行业的发展期前提基础就是将原有的问题打破,并不断加以优化。本文就建筑工程中一直残留的问题进行了着重的分析,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参考文献:

[1]万永梅,王婷.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指数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3(05)

[2]王楠.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施工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07).

[3]欧阳晖.论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和质量管理[J].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3(02).

[4]王佳莹,罗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改善措施[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12)

篇3

关键词:本质安全管理;员工行为养成

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受井下作业环境的局限,员工安全行为养成,就成了煤矿安全生产受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加强企业本质安全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安全工作中“人”的因素,笔者随机摘录了6起历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了专项调研。

事故的基本情况:

从上表整体情况分析:事故发生日期主要集中在上、下旬,相对来看中旬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在每个月的上、下旬,员工思想相对比较活跃,工作精力不是很集中造成的;事故发生频次较多的是0:00—8:00之间,其次是8:00—16:00之间,再次才是16:00—0:00之间,这主要是由于0:00—8:00之间是员工最容易犯困,也是精力最不集中的时段,发生在8:00—16:00之间的一起事故则是因为领导违章指挥造成的,另一起事故发生在14:00,也是员工下午容易犯困的一个时段,相比之下,在16:00—0:00之间员工工作精力相对集中,事故发生的概率也就相对较低;事故责任人的年龄20岁~35岁之间的占了绝大多数,达到了66%,“安全不放心人员”这个年龄段相对较多,原因主要是此年龄段的人员思想比较活跃;事故分析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员工的自保、互保意识差造成的,同时领导的违章指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总体来看,以下三个方面是影响员工安全行为养成的主要问题

(一)员工安全意识普遍淡薄

通过对安全事故的分析,所有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都是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差造成的。可以说,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自保意识普遍都比较差,对每项工作的具体操作要领也知道、也熟悉,但就是不理会。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员工之间互保、联保的观念也比较淡薄,对两人以上协同作业的工作,缺乏相互的监护意识,这也是导致各类人身伤害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员工安全培训质量良莠不齐

员工培训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中发现,基层队组的培训工作有好有坏,培训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有的队组的负责人在培训现场亲自辅导,员工也都能对学习内容进行较为认真的学习;有的队组专门聘请了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员工讲解实际操作要领和技术规范,队干在学习现场亲自主抓,这些工作虽然方法简单,但无疑为提高员工的作业行为和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一些队组员工学习环境脏乱差现象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的场所成了临时库房;还有的队组在学习过程中,队干不在现场,只是部分员工相互抄录一些学习内容而已;甚至有的队组将学习过程,变成了聊天的过程,讲课的只管自己念,听课的或闲聊、或抽烟、或闭目养神,形态也是或蹲、或站、或坐各有不同,完全失去了班前、班后学习培训的意义和效果。

(三)队组管理人员对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高有低

对几起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看出,由于队组的管理层对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队组的安全宣教基础资料和整体安全工作状况有好有坏。有些队组队干对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亲自抓、亲自查、亲自讲,效果明显;有的队组只是委托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队组负责人并不过问员工的培训和学习情况;还有些队组的负责人,对培训工作只“管”不“理”,组织不力、管理不善、效果较差。

二、为了进一步强化员工安全行为养成,提高公司本质安全管理水平,我认为应重点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上下功夫

(一)提高基层队组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和现场指挥能力

对基层管理人员(主要是队长和基层党支部书记)要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培训,实行安全管理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和现场指挥能力,让他们成为安全管理的行家里手;加强干部跟班上岗制度的落实,在作业工程中每个作业点都要有队级以上安全负责人员在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和督察;现场安全管理和指挥人员要对整个作业流程必须作到心中有数、指挥得当、处置有方,以发挥好安全责任主体的作用。

(二)提高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质量

一是通过调研发现,现在绝大多数队组均采取班前班后有限的时间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员工入井时间长,上井后极度疲劳,采用类似的教育培训,员工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尽可能通过每周“二五”活动,集中时间对职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二是对员工的培训内容应更多地侧重于实用性和实效性,杜绝那些流于形式、应付差使的做法,单位主管部门对基层安全培训的检查,也要注意检查的具体时间要和基层队组的作业时间相一致,还要注重检查的实际效果,克服走马观花式的检查,应该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给予基层队组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三是对员工的日常安全教育,要在上岗前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安全预想、预知、预控和手指口述及应急避险、抢险救灾的内容,按规定进行严格的演示和说明。

(三)采用“重点突破、典型引路、示范带头”的办法,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效果

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个在安全管理上差的队组作为试点单位,由单位分管领导牵头,主管业务部门指导、协调、配合,队组负责人主要负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员工的行走站立、坚持手指口述、班前安全预想、对危险因素的预控、对员工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等五个方面为突破口,强抓员工安全行为养成,并形成相对固定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所有队组中开展“建设管理上水平高、工作业绩好、安全无事故集体”活动,一个队一个队地抓,一个组一个组地落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定能推进安全工作工作。

篇4

关键词: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随着我国铁路工程建设的不断加快,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作用逐步显现,铁路监督机构在打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防止质量安全事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面临新形势,尤其是科技不断进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得到应用,如何发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作用,创新监督管理方法,以提高铁路工程的建设质量,更好的服务于运输经营,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中国铁路在突飞猛进、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下一步加以克服,否则,极有可能会影响铁路建设的发展。

(一)标准化管理不到位。部分参建单位标准化管理流于形式,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办法不健全,质量安全管理机构、主要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导致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不能有效运转,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不能满足工程需要。

(二)参建人员素质不高。一是部分单位投标承诺兑现率低,进场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力量薄弱;二是一线作业人员的责任心差,业务水平不能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三是现场监理配置数量不足,专业不全,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部分存在无证上岗现象,监理现场监控不到位。

(三)管理人员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个别单位主要领导没有把质量安全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工期管理、投资管理等工作上,甚至分管质量安全的领导也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施工现场。“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管理层对现场质量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了现场问题频发。

(四)技术交底、业务培训工作不到位。部分单位技术管理粗放,技术交底书编制不细不全,技术交底不彻底;岗前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不具针对性。上述工作的缺失或不到位,导致现场作业凭经验、想当然,盲目蛮干,加之现场技术管理薄弱,监理监控不到位,现场大量违反设计、标准的问题重复出现。

(五)对问题整改不够重视。从检查问题看,重复性问题不断发生,说明责任单位对问题整改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存在问题一改了之,对责任人一罚了之,而没有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持续改进。

(六)考核手段单一,奖罚力度不够。问题的重复发生,说明参建各方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好人主义,处罚不严,违法违规成本低。徒有形式的考核、处罚没有使责任单位意识到法规不能为,从而不敢违,反而助长了其违法违规的气焰,造成现场安全隐患大量存在。

二、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质量监督在铁路建设中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以“抽查”为主的监督方式,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决定了监督管理的局限性。从当前的监督检查来看,各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基础依然薄弱,质量安全问题比较集中。现场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居高不下,常见的“通病”、“顽症”屡禁不止、反复出现,标准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有待加强。

通过分析,只有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创新监督方式,克服目前监督管理的局限性,提高监督水平,规范参建各方质量安全行为,加强质量、安全控制,遏制问题的重复发生,才能提高铁路建设的工程质量,杜绝质量安全事故,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建设工程,为现代化的高科技铁路的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水平,需要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更新与升级,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这是时展的趋势,也是确保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应用信息技术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目前,信息技术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地质矿产、国家资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作用不言而喻。为了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应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十分必要。通过信息系统,可以改善工程监督效果,提高监督和服务水平。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将铁路工程的材料配置、试验配置和施工过程配置、数据的真实性等施工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杜绝弄虚作假、减少工序等不良施工行为,确保现场达到标准化作业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将工程纳入监管标准化,质量监督管理和安全监督管理将有所依托,不再受个别施工现场的假象蒙蔽,而是通过系统进行施工全程跟踪定位监督,工程施工的每个环节在信息系统中都有记录,有利于责任的落实与追查。

(二)逐步融入国家直管模式来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铁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与安全监督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两大主题,作为受政府委托的管理部门,必须真正认识到“质量重如山,安全大于天”。因此,为了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对现有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逐渐融入到国家直管模式,国家监督管理机构能够随时在线对企业的任何一个已建、在建、拟建的铁路工程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质量检测报告、施工工艺、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等详细信息进行调出查看,不但时时可以对企业进行管理,也为对其下属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从国家监督的层面上对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进行监督与管控。

(三)利用差别化管理方法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差别化就是针对铁路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将其划分为几个施工阶段,由于每个施工阶段的侧重点不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侧重点也要跟随着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利用差别化管理方法进行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由于铁路工程浩大,施工人员众多,施工队伍技术水平不同,施工侧重点不同,每个施工工艺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也不同,差别化管理要从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工程项目、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时段五方面进行管理分类。每个方面要制定出有所侧重的监督内容、重点、方式等,从而解决以往监督过程中存在的大而全,不精不细,以及监督机构人员少,不能全面跟踪监督的问题。

(四)建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全员化模式。所谓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全员化模式,就是要求铁路工程的全体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及决策人员全部参与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加强人员的自身监督与相互之间的监督管理,人人具有监督的权利,人人具有举报的义务,从而能够从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上将管控与施工融合为一体,能够更好的促进铁路工程质量的提高。

(五)建立动态的监督管理与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的有机融合。动态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是指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的时时监控与管理,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是对施工的全过程管控。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能够在时时动态监控的基础上,将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有的放矢,将施工管理与施工进度进行配套,更好的促进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关于重新印发《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铁办 [2008]70号)

篇5

关键词: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渔业质量安全管理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不协调发展导致自然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水产品赖以生存的环境(主要是土壤和水质)一旦遭受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将受到威胁。在渔业生产过程中,渔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导致水域环境恶化加剧,特别是一些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受利益驱动,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添加剂等,加之我国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对渔药、饲料、添加剂等渔需物资监管缺位,无公害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健全等诸多因素,致使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堪忧。

1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进展情况

2003~2006年,全国认证产品3 156个,申报总产量已达240.43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7.09%;认定面积216.80万公顷,占养殖总面积(2005年)的28.73%。 短短几年时间,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从无到有,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稳步增长,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渔业大省产品认证占养殖总产量的30%,产地认定占养殖总面积的50%,浙江、江苏、广州、上海等省市产品认证占养殖总产量的50%,产地认定占养殖总面积的70%,而西部省份产品认证占养殖总产量的1%,个别省份产品认证还是空白,产地认定占养殖总面积的2%。从全国的形势来看,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相对于养殖总产量和总面积来讲,差距不小,发展潜力很大。

1.2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机构和检测机构的布局

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不收费,属公益性质,推行的是“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制度,采取的是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动。产地认定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主要解决产地环境和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产品认证由农业部组织实施,主要解决产品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农业部专门成立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渔业产品认证分中心”,负责无公害渔业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各项工作措施的督促落实。 除此之外,认证的其它相关支撑机构也不断完善,备案公告的产地环境检测机构191家,委托无公害渔业产品定点检测机构72家,渔业产品注册检查员503人。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水源丰富,渔业较发达,大部分省市渔业产品的认证工作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无公害渔业产品检测任务也由无公害渔业产品检测机构承担,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力度很大(由于财政盈余,企业申请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政府补贴50%~100%),从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到检测机构,工作关系顺畅,工作力度大;中西部地区常年干旱缺水,渔业发展滞后,部分省市的渔业产品的认证工作由综合性的农业认证管理机构负责,无公害渔业产品检测任务也由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承担,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力度很小(由于财政困难,企业申请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政府无力补贴),检测机构因资金短缺、仪器设备不全、技术力量不强,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这就导致了认证工作滞后。目前认证的相关支撑机构布局很不合理,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机构和检测机构初步设立,机构力量有待加强,工作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1.3加强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产品认证步伐

与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相关的标准78个,通用标准14个,养殖技术规范29个,产品标准35个。近年来,随着水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制作方式的不断改变,保健水产品、强化水产品、新资源水产品、转基因水产品等新技术带来新产品层出不穷,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许多标准虽几经制(修)订和完善,但远远不能满足认证工作的要求。许多产品没有养殖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在现场检查时只能参照与其生活习性相近的品种执行,产品的检验结果也只能依据相似品种的质量标准判定,个别产品因无标准可依,不能跨入无公害渔业产品行列,这些因素不但延缓了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步伐,而且给水产品的安全质量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1.4提高产品认证申报材料质量,加强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随着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的深入开展,认证程序、认证办法和申报材料样本进一步规范化、具体化,申报材料质量在逐步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少。由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共存性,检测机构出据的检验报告格式不规范,检验依据、检验方法以及结果判定所依据的质量标准不统一,认证工作机构对认证程序和认证办法理解不透彻,上报的认证材料不完善,给认证审批机构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对渔药、饲料、添加剂等生产投入品没有严格执行有关禁用、限用制度,生产日志不健全,水产种苗没有进行检疫检验,一旦出现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无法追根溯源。

1.5政府加强领导,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以省级为龙头,市级为纽带,县级为基础的防疫检疫和质量监管的网络体系,实行领导负责制和专人负责制,使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积极争取计划、财政部门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做好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工作,重视检测仪器的添置与更新,专业检测技术人员的配备等工作。

2理顺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与渔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关系

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本身就是行业质量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一方面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的成效是行业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显现,行业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认证的基础,另一方面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是推进行业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抓手。

政府和生产者两个层面的共同管理才能保证水产品的食用安全。现阶段,政府层面的管理和引导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只是从技术层面对生产企业在水产品生产全过程(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中保证水产品食用安全的能力进行评价。通过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发现行业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靠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不断完善整个行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3加强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推进推进品牌战略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扩大总量规模,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加大标志推广力度,形成“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贴标上市”完整的工作链条,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合力打造“无公害农产品”这一政府“公共安全品牌”。

4推进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的建议

4.1增加财政投资,加大监管力度

这几年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加快,各级各类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陆续投入运转,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全面展开。渔药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水产品药残专项整治力度很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工作也已经开展。但水产品质量管理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政府应不断增加财政投资,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的人员培训、设配置和更新,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以及检测、认证等方面的执行机构监管力度。健全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水产品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4.2实施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水产品生产者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只有逐步在水产品及其投入品生产企业中建立规范的、科学的、运行有效的,从源头管起的过程控制措施,并能不断的自我完善,生产企业才具有质量保证能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应按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兽药管理条例》、《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要求,对养殖过程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实施监控,鼓励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积极推广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4.3推行产品可追溯性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篇6

【关键词】注安师;执业能力;水平;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在政策导向及提高从业人员职称待遇等方面要求企业及安全咨询评价单位配备相应职数的注册安全工程师;现在,愈来愈多的从业者加入到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行列,加快了企业安全管理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但是,从目前注册安全工程师施行的效应来看,并没有达到相关部门或企业所期待的结果。一方面是企业不能知人善任,使其发挥所能;另一方面则是从业者执业能力和水平的欠缺导致了目前的现状。

要真正使注册安全工程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所能,补强企业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就必须找出其执业能力和水平欠缺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执业能力和水平存在的问题

执业能力和水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执业能力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它也和客观载体有相关性,且具有某种程度的“法定”色彩,既执业过程中执业人员的权威性是否具备;执业水平则是执业人员的个人学识、专业技能和个体素质的综合反映。

1、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过程关联着公共利益(小至企业,大至公共产品:如危险化学品或公用自来水等行业),社会通用性强,在这些领域(如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建筑施工等)进行执业,必须得到相关单位、部门的许可或授权,否则,一个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在目前形势下还没有一个社会公认、国际可比的大环境。一些企业或聘用单位只把你当作普通的安全管理人员,检查的效果或做出的结论未必受到重视,权威性打很大的折扣。

2、一些注册安全工程师取得执业资格后,缺乏实践,纸上谈兵,专业面窄,再加上持续学习、培训的动力不强,达不到这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工作当中显示不出应有的水平来。

三、改进措施

(一)国家要从宏观上、政策上给予支持和明确

1、现在虽然有现成的诸如《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但从企业对其的认命、使用等工作性质来看并非必须,企事业单位现阶段是否配备注安师并不是特别重视。相关政策也没有强调对企业配备注安师设置前置条件与生产或经营许可证挂起钩来,很多企事业单位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对注安师的岗位要求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在社会层面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2、国家在法律、法规、政策层面进一步强调、强化注册安全工程师在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及不可或缺;再把现有的管理规定中的相应条款落到实处,并进行强调,在管理的权威上给予强化,在工资待遇上给予提高,形成一个国家支持、单位重视的社会氛围,这样有利于注安师工作的开展,更有助于其执业能力的提高。

3、认真执行《注安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2002〕87号)关于:“凡取得注安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聘任工程师或经济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规定,避免注安师享受中级职称待遇还需另行参加评审的尴尬。《成都市专业技术职业(执业)资格认定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办法(试行)》的通知《成职改字〔2012〕2号》,适时做出了相应规定,引导当地企业根据注安师的业绩和贡献,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待遇,对业绩突出者进行表彰。

(二)社会舆论氛围上进行强调

1、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环境、因素对执业能力的提高也是不能忽视的。如果其工作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和认可,注安师的工作岗位对一个企业来说无关紧要,可有可无,那可想而知,你还执什么业呢?所以,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工作要得到社会上的承认和企业的支持,才能有利于其执业能力的提高。

(三)注安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重要

这不仅表现在要有相关邻域的专业知识、技能,安全管理的经验、数据和步骤等,也必须要有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工作中能够独挡一面,企业也能对你放心、大胆的给予使用。

1、加强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和运用

1)能够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条文;熟悉所在省、市、区(县)相关行业的法规和要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且与时俱进,不断朔源、更新法律法规条文,并能及时地将其上传下达至企业上下每个员工。

2)重视现场管理。要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哪怕是细小的问题,对症下药到车间、班组、岗位、个人;知微知著到细枝末节;不断提高、摸索、积累安全管理经验,并能在本领域、本行业中上升到系统,形成定制。大大提高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水平和技能。

3)认真总结、汲取各类事故教训。事故是从业者违背客观规律的自然反映,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一种惩戒。吃一堑长一智,要不断搜集各类事故发生的典型性,找出其特有的共性规律,发现其中的必然性,以警醒自己,教育从业者。

2、把知识转化为管理能力,应用到所在部门或单位。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是技术与管理的综合,两者缺一不可;既要懂相关专业技能和操作工艺;又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安全理经验了然于胸。

1)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配齐相关安全管理人员。

2)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职业卫生应急处置方案;并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学习、培训和演练,并记录在案。

3)对从业者进行岗前、岗中和岗位培训,所有从业者要持证上岗。

4)强化各类安全检、抽查;不定时定期地对从业者进行安全知识抽问答并与工资挂钩。

5)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3、加强自身素质、能力的修炼、提高和培养

1)注重注安师执业过程质量,工作中积极、肯干,及时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指导下属部门的安全工作。

2)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遇事不推诿扯皮,努力查找问题根源。

3)使企业在相关法律法规指导下合理合法地运营。适时调整、更新、改造设备设施,使其始终处于有效安全运行和安全监控监管之下。

4)减少因设备设施操作上的失误所带来的安全管理上的漏洞。

4、注重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和技术交流手段及频次

继续教育是执业继续的硬杠子。除此之外,自身学习和加强行业间交流也是提高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能力和水平的方法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

(四)“责、权、利”缺一不可

执业能力的提高,其责、权、利是相符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三者对等,三位一体,即责任、权力、利益均统一于责任承担者一体,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达致工作之目标。

四、结束语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自身能力的问题,还有一个执业因素,环境,企业认可,社会承认,行业支持,政策落实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提高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能力和水平,国家要支持、社会要承认、单位要认可,自身要努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知识、经验、管理等各类素养的集大成,也是专业、技能,特别是责任的综合体现。这样,才能使注安师队伍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篇7

关键词:社区;问题;对策;公共安全管理

目前我国十分重视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致力于解决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社区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单元。目前我国制订了较为明确的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保障体系,为城市居民安全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成为社区安全、社会安定、生产安全的基本保障。本文首先即将对城市社区安全管理进行概述,分析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以便广大城市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参考。

一、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概述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大致分为两部分,即社区安全和城市管理。社区安全建设直接体现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社区的安全保障建设的提高可以完善城市管理功能。社区安全的概念基本可以理解为社会机构与各类组织之间的联结纽带,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大众的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大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内的各项事业可由社区安全管理作为基本保障,进而建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保障体制。城市管理是在保障社区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整个社区的平衡发展。城市管理的范围基本包括大众的工作场所、日常娱乐、运动场所、学校、医院、商业圈等城市基本单元。城市管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社会的暴力伤害、职业伤害、日常伤害以及有效处理各种突发意外。因此,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为居民提供多样,根据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进程研究,可以看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功能也就更为复杂,而经济发展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潜在的危机。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安全也面临更大挑战。加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能够从社会治安、居住环境、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加强社会管理的多样,因此城市管理应当充分重视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明确认识到社区安全管理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城市发展的角度,对社区安全保障功能进行探究。

三、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中时期,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因此会导致城市内部的发展失衡,整体协调性有待加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基本包括:重视程度不足、人员素质不强、管理方法不合理等。

1.重视程度不足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主要体现在社区安全体系还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强,因此存在诸多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在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智利存在诸多问题,城市、政府、社区之间的在互动机制上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良好的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是社会安全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但目前我国对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管理不够重视,在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中,社区治理、专业治理、自治治理、三者之间都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去进行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而不是做到真正的重视社区治理的中体效能,极大的减弱了社区安全的保障性。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将城市构建的具体框架、街道、社区之间关系进行明确定位。进而从自治治理、专业治理、社区治理三个方面制定明确的管理体制方案。因此,加大对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2.人员素质不强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人员素质不强,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培训体系较为薄弱。据调查,我国对社会群众进行国民消防安全素质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社会群众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安全意识以及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这种情况直接体现出我国对于国民的消防安全教育方面的重视不够,因此,导致我国人员素质不强。我国在国民的安全教育的培训方面的制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国民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国民普遍存在应急处置能力以及公共安全保障素质能力较低,社会安全的保障性存在较大隐患。当前我国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忧患意识,导致面对安全危害时不具备应急处置能力,极大降低了日常生活的安全性,缺乏城市社区公共安全基础保障。因此,加强我国国民整体的安全意识以及消防安全常识显得尤为重要,进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社区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增强城市以及群众抵御各种灾害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管理方法不合理

我国在社区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管理方法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尽完善,其主要体现在社区治理的规章制度不够明确。社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而社区中又由区、街、居三级组织机构构成。做到有效的社区治理需要做到发挥其综合能力,然而管理方法不合理是导致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制定明确制度程序与运行机制,协调组织各成员之间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与服务之间的界限不够明确,另一方面,社区组织的行为没有形成有效的规范形象,导致部分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工作质量和自身行为规范的监督与制约力度不够。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社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当解决管理方法不合理这一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四、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对策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管理对策基本包括:加强重视程度、强化人员素质、完善管理方法等三个方面。

1.加强重视程度

针对我国对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重视程度。完善社区安全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进一步完善城市、政府、社区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而对城市构建的具体框架、街道、社区之间关系进行明确定位,加大对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

2.强化人员素质

强化人员素质主要体现在强化公共安全教育的培训体系,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以及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减少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国民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差距。提高国民的应急处置能力以及公共安全保障素质能力,减少社会安全的保障性存在的隐患。强化城市社区公共安全基础保障,进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社区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增强城市以及群众抵御各种灾害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完善管理方法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社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当解决管理方法不合理这一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制定明确制度程序与运行机制,协调组织各成员之间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中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公共安全 教育 思考

日常的公共安全教育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危机、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作用巨大。如何加强我国公共安全教育,完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创新公共安全教育机制,探索公共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我国公众的安全意识,增加安全知识,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当前我国治理公共安全问题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在加速进行,这一社会结构特点决定了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样,公共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事实也的确如此,现阶段,各种影响公共安全的事件大量出现,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由各种传染病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民众健康,食品药品卫生事件不断曝光,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社会安全形势严峻。各种安全问题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以自然灾害为例,2008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7亿人受灾,死亡和失踪88928人,紧急转移安置2682.2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547.5亿元。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发生的频度和造成的损失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复杂的高风险社会。

面对因公共安全问题引发的高风险,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是必须做的基础性工作。其意义在于: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有助于预防事故灾害的发生。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公众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增长安全知识,从而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灾害的发生。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因公共安全问题带来的损失。一方面,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可以提高救援人员的技能,增强救援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可以使被救援人员运用良好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积极自救,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害。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是应急管理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应急管理的成效依赖于多种力量的协同配合。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应急部门、各种救援力量、其他参与者和被救援群体各自的专项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意识和技能,提高应急管理的有效性。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是形成良好的公共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公共安全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通过教育,可以转变人们关于公共安全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为公共安全管理步入良性轨道奠定基础。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公共安全的研究水平和技术水平。通过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扩充研究机构,可以壮大公共安全的研究队伍,增强研究能力,提高公共安全的技术水平。

我国公共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各种灾难发生的数据统计和公众在灾难产生及救援中的表现来看,我国公共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立法不完善。当前,我国关于公共安全应对的法律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但是关于公共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却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关于公共安全教育的统一立法,教育法规中对公共安全教育没有作出相应规定,而其他法规只作出了原则性规定,缺乏对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和标准,完善的公共安全教育的立法体系尚未形成。

机制不健全。没有相应的财政投入和其他资金筹措的相关规定,资金投入不足是公共安全教育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奖惩激励机制的缺失不能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公共安全教育的积极性,而监督评价机制的缺失使得公共安全教育只停留在简单的低水平上。

教育体系不完善,覆盖不全。完善的公共安全教育应该是一个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系统。我国公共安全教育没有形成针对各种层次和对象的完善的体系。一是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和大学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二是专业生产的公共安全教育培训欠缺,尤其针对农民工的教育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频繁。三是社会公共安全教育不完善。特别是对农民、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及其他游离于组织之外的群体的公共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

教育资源缺乏。从事公共安全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少;教材类型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尤其缺乏通俗易懂的普适性教材;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展馆不多;在专业设置上,我国高等教育中涉及安全的专业设置主要是技术和工程方面,没有公共安全教育的专业;专门的研究机构不多,研究成果少、层次不高;在社会资源方面,由于我国的保安公司主要由公安机关独家经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共安全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得公共安全教育的社会资源匮乏。

教育方式手段落后。现在的公共安全教育很多还是以知识介绍为主,照本宣科,缺乏体验性、情景性的教学活动,更缺乏相关的实战演练。

非制度化。由于缺乏相关的硬性规定和监督评价机制,我国的公共安全教育呈现出一种事后性、应景性、补救性的非制度化状态。

我国公共安全教育滞后的结果就是公众整体的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危机意识,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这使得各种安全事故的预防难度增大,安全问题发生时不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如何加强我国公共安全教育

公共安全问题的治理要做到监管、救援与教育协调发展,而教育更是具有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完善立法体系。公共安全问题的预防和应对都需要法律作支撑,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公共安全教育法规,统一对公共安全教育的主体、原则、内容、职责、标准、保障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在这个法规统领之下,再完善其他专项法规中的关于公共安全教育的规定,形成完善的公共安全教育法规体系,为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奠定法律基础。

加大公共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公共安全教育应该纳入国家教育培训的范畴,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在公共安全教育研究、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基地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形式资助或参与公共安全教育,拓宽公共安全教育的资金来源。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教育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以中小学为主的学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统筹安排,从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监督和评价等方面建立相应机制,确保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取得实效,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二是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社会教育体系。应当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容易被接受的教育形式。三是要建立健全以行业为主的专业安全教育体系。要根据行业特点,进一步完善消防、交通、卫生、化工、矿业、建筑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教育体系,特别要注重加强这些行业中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四是要建立以突发事件应对为主的应急管理安全教育体系。要加强政府应急管理、预报预防、救灾救援等部门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指挥调度、组织调动、预测预报、抢险救援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志愿者和其他非政府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参与救援救助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推进公共安全教育社会化。一是要发挥媒体的作用,确定媒体在公共安全教育的职责任务,对媒体参与公共安全教育宣传作出硬性规定。二是要鼓励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群众组织、行业协会等积极参与公共安全教育。三是要积极发挥安全防范企业在公共安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它们在搞好安全服务的同时注重公共安全教育的普及。四是要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推进公共安全教育进社区、进单位、进家庭、进校园等活动。

加强和整合教育资源。一是拓宽师资队伍来源渠道,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开设公共安全及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二是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三是建立相关的教育基地和展馆,拓展教育平台。四是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推进公共安全教育社会化。五是编写、制作和开发相关的教材、宣传资料、软件等等。六是整合现有公共安全教育资源,发挥教育合力。

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多采用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形式,少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不断创新教育方法。特别要注重加强演练,提高教育的实战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设立全国公共安全教育宣传日(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社会组织和个人明确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职责和义务,提升国民整体的公共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作者单位:重庆警官职业学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