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8篇

时间:2023-09-28 09:08: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力电子技术培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

为了向符合独立学院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的高标准和高要求靠拢,依据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对就业形式和压力的盲区和误区,避免为教学而教学的单一的授课模式,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仅凭一张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就业形式的标准和要求,学生为了适应对社会的需求和残酷竞争的压力,在学校周边知名与不知名的所谓相关专业的资格认证培训学校进行培训,来充实和满足对社会的需求和竞争,但较高的培训费和并不理想的培训效果是众所周知的。为此我们大胆设想了这一创新来改变这种现状。

目前学院会计电算化资格培训课程仍属空白,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只能够使学生掌握简单的财务软件操作,对此类证书的考取并没有针对性的教材与授课内容和方法。此类情况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院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时间滞后(开设时间一般为大四第一学期),对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证和其他相关证书的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周全,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授课效果不够显著。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对此有两点构思与想法,第一,在教学安排上有所调整,能够将本课程在会计学基础课之后学习。第二,在非正常教学活动中开设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开设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开设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培训辅导强化班。社会在进步,思想在进步,高校也在进步。借助学院完善的教学硬件条件和雄厚的师资条件,让学生在学院优越的环境中,顺利的通过此类会计资格考试,紧紧围绕学院在“商”字上做文章,在“优”字上下功夫,在“用”字上求突破的办学思想,努力把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成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教学方面主要是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友软件的基础上,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的考取,配备系统完善的教材、习题及光碟和对学生应试的技巧的培训,以及合理的教学课程安排,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和培训,避免学生花取高额培训费,在周边的培训学校进行学习,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通过教学改革工作,让学生不仅能够顺利的通过会计电算化资格考试,而且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主流财务软件的常规操作,做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的完成角色的转换,尽快上手会计电算化工作,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相关活动,在以往施行的传统教学模式加以优化调整逐渐转变为素质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电子技术 应用实训教学 创新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起始点,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时”教育思想,其实就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做了教育的终极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需求的人才标准也日益提高,更希望技工院校毕业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对现有的生产工艺、工作流程以及设计方案做出一定的改革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训教学在技工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有些教师的教育思想较为传统,对实训教学不是十分重视,未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以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浅谈如何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调整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是工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应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使学生了解生产制造工艺流程、仪器设备以及检测方法,能够在遵守电子技术文件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成电子产品的制作、焊接以及检测等工作,拥有一定的电子技术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积极地寻找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在理论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培B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整体设计是对小型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进行模拟,设置出元件测试、装配、焊接以及调试四个工位,并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标准。实训教学中每一个小组中的成员应当在2~3人,为了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实训达到教学目标,在实训教学开展之前需要编制出具体的实训进度表,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行轮换制度,使每一位同学的具体工作都在实训进度表格上有所体现,也便于对学生的实训效果做出评价。

在教学实训中是将项目制作当做核心工作,依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提出具体要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灵活地选用分层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

二、优化调整考核方法,凸显创新能力评价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中应当遵循的目标是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运用知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在考核工作过程中需要做到既考核知识也考核能力,以便于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考核工作中,检测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重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多样化的性格,对学生做出的评价要以激励学生提升创新能力作为目的。针对某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应当灵活地对其实训时间进行安排,适当地开展基本技能方面的考核工作,使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创新设计,在实训中培养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三、小结

综上所述,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就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桥梁,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教学实训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将创新思想稳固在学生的脑海中,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创新工作,展现自身的创新思想、技能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华东,陈小林,吴年祥等.电子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科技院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卢超,蒋媛,卢进军等.基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廊坊师范院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3]周登荣.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J].攀枝花院校学报,2010(3).

篇3

1.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用性,而实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以营造真实的、先进的工程环境为目标,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和完善了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现实验室拥有实验设备24台套,开发了电力电子技术仿真研究平台,构建了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验、课外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编制相关的教学文件。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性实验和学科竞赛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实际工程技术资料、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培养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2.精心设计实验内容课程组精心设计了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逐步由基础实验走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再过渡到创新性实验。开设了晶闸管整流、逆变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应用有初步认识;对直流斩波、交交变换以及PWM控制技术部分的实验,则由教师给出电路参数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主电路、驱动电路等,完成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软开关技术的实现等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密切联系着当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电力电子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同时对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了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实验项目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主训练。

3.增设课程设计与调试环节开设了1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调试实践环节,以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为载体,将电力电子器件选择以及电力电子主电路、驱动电路、保护电路、检测电路、控制电路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设计、组装、实验和调试“四位一体”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搭建各种常用电力电子电路,且可方便地调整电路的参数进行仿真,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电力电子电路的能力,也为日后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理念,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将“理论+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变成了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学习,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加快了学习步伐。通过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等,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潜力,增强专业素养,逐渐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由被动变主动汲取知识。

为了分析电力电子器件和电路的工作状态,使学生弄清电路中能量的变换和传递,笔者制作了本课程比较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际应用中的电路和电力电子装置做成影音资料带到课堂上,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并把电力电子前沿的研究状况、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图表、图片等方式充实到教学课件中,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同时,建设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网站资料丰富,包括教学资料和典型工程实例等,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答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考试过程全程化教师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性质和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平时作业、单元测验、实际操作、撰写报告或论文等方式加强形成性考试评价,并安排阶段性考试以强化学生平时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弱化期末终结性考核。

2.考核内容能力化考核内容围绕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这个目标设置,结合新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体系,加大电力电子器件特性分析、实际电路分析、应用案例分析、实践技能的比例,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多元化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考核采取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开发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变单一形式的考核为多种形式的考核。

四、组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探索课内与课外培养的有效机制

按照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固化在教学任务中,成立了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依托电力电子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竞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运行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制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运行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条件保障、激励政策、管理办法、评价办法等做了明确规定,形成了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保障体系。

五、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课程组教师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组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科研水平直接关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水平。按照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教学培养和科研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实行青年教师实验室坐班制、深入工业企业生产实际、选派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六、结语

篇4

由于风电产业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显得相对滞后,导致风电相关技术人才匮乏,同时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和专业的高级人才也相当缺乏。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风电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我国风电本科人才培养。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风力机组单机容量的进一步增加以及风电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风电本科教育始于2006年,教育部相继批准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和沈阳工业大学等少数高等院校开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国内设置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院校,如兰州理工大学主要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北电力大学主要依托可再生能源学院,沈阳工业大学主要依托新能源工程学院,培养计划偏重于动力机械;专业设置侧重于风力发电的只有河海大学,由原电气工程学院与水利水电工程学院部分学科专业调整合并组建了能源与电气学院,并设置了新能源系,但是也成立于2009年,其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也属于摸索阶段。目前,设置本专业的高校因发展基础和办学定位等方面的差别,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也存在一定差别和侧重,对于风电这个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及风电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师资短缺是新办专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之前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现有的少数高级人才相对集中在一些科研单位。教师除部分从事过与新专业相关科研项目的骨干教师外,一般都对新专业课程体系缺乏总体掌握,在转行教师中常出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组织缺乏面向新专业的针对性。对于骨干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是科研成果向教学中的转化问题,将风能最新技术进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从人才现实需求和高等教育衔接的角度立足于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及毕业去向,构建以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核心,形成创新型、实践型为主的风电人才培养体系,不求规模的最大化,但求优势和特色的互补。在横向对比其他院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视为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

二、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规划

风力发电系统是一个综合电机制造、空气动力学、电力电子、电力系统、先进控制理论等多学科知识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系统工程,现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同时复合型师资和教育资源有所欠缺,各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研究的学术氛围不浓。在调研其他院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本着学以致用的思想,立足内蒙古风电大发展的现实,面向风电制造企业和风电场,秉承服务社会的理念,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以风力发电为主体专业课程体系。在完善风电人才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内蒙古工业大学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选课指导,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设置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宽广的电气学科工程技术基础和风能与动力工程领域专业知识,接受风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基本科研和工程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风能利用方面问题的基本能力,能把握电机电器、电力系统、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与风力机械和风电场的有机结合,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紧密联系。其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机组控制技术、风电场电气工程、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风电机组测试与维护、太阳能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要求很强的实践性,需要配备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践基地。由于开办时间短、缺少相关的教学实验设备,加之风电机组的安装条件等因素,高校虽然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但是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的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风电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单位开发了演示性风电实验装置。为弥补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以采用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与内蒙古范围内的风力发电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风能技术书籍不少,但其中能直接用于本科教学的书籍较少。主要是由于这些书籍集中于以下三类:第一类为技术培训类教材,理论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不足;第二类为理论性专著,偏重理论性,有深度,很多内容源自作者的学位论文或技术报告,部分章节的难度远超本科生的理解能力;第三类是各国风电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可作为教学辅助用书,但同样不适于课堂教学。由于以上问题,内蒙古工业大学在没有进行专业师资培训的前提下,教师们通过自身科研和刻苦自学克服了很多实际困难,采取自编校内讲义和其他近似参考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开出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有大纲要求的专业课程,如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风电机组测试与维护、无功补偿技术等专业课程,计划在经过两到三届的试用和修改补充后正式出版一些教材。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6-005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力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水平也随之而提高,现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控制系统的可操作性与可靠性,现在采用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正在逐步向数字变电站发展,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变电站的监控系统更加缜密。在电力系统中,有时候需要监测的数据多达一万多个点,数据浩瀚,并且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也非常复杂,如果没有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艰巨的监测任务。

在逐渐提高的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驱动下,我国的电力自动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为电能的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电力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在变电站中,控制系统主要有遥控、遥信、遥测和遥脉控制系统,这些控制系统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可靠、经济运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作用发挥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高速化、一体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将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和重要性。

1 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

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始终都是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不论是在电能生产环节、输电环节、配电环节,电力自动化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电力系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那么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轻则造成设备损坏,少数用户停电,重则造成广大区域范围的停电,甚至是整个电力系统的瓦解,设备损坏,大量用户停电,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经济损失巨大。因此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是电力企业的头等大事,不可马虎对待。

②保证电能质量。电能如同一般的产品一样,电能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质量标准才能够输送给用户进行使用,描述电能质量的指标有电能的电压、频率和电能的波形,电力系统中的设备都需要在一定的电压范围之内才能够工作,如果电压偏离太大,那么电力设备很可能不能启动或者被烧毁;电力波形如果不是正弦波,那么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电子设备、通信线路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降低电机的运行性能,导致发热严重;在电能质量中,要求最为严格的一项是电能的频率,在我国频率允许的范围是,保证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是保证电力系统有功功率输送时时刻刻都能够保持平衡的重要因素。

③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电力企业不仅需要注意电能的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还需要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已经投入运行的电力设备而言,要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性,那么只有通过合理的电力调度优化系统运行性能,并且由于系统的负荷是在时刻发生变化的,只有在不同的负荷情况之下对系统的运行方案进行计算和选择,根据负荷状况选择调度方案使得电力系统始终是在最优化的情况下运行。

④保证电力系统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现在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如果以破坏环境换来一时的发展,那么是得不偿失的。合理地安排设备的容量和分布,满足经济性的同时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电力自动化控制管理

2.1 加强自动化控制

现在电力企业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然而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除了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先进的技术水平,还需要加强自动化控制,提高经营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自动化控制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电力企业中往往需要对上百个子系统进行控制,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此时自动化的控制系统的加强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电力系统当中,控制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正在向数字化发展,逐步实现智能化,随着上述控制系统在电厂中的应用,变电站逐渐实现了网络化和数字化,与此同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也使得变电站的运行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自动控制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对电力系统正常工作至关重要,作为工作人员需要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定期维修,因此加强员工的职业修养非常重要。在电力企业管理中,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也是重要的课题,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对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维护,对发电厂的设备进行全程监视和管理,保证在出现了故障之后能够及时地处理,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

2.2 设备的应用与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转变重视硬件而轻视软件的观点,推进并且优化软件的应用,认真地分析生产与管理各个方面的关系,积极开发高效的管理设备,管理软件。管理软件不仅要适合当前的管理体制,还需要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做到不断创新,不断优化。在一些软件技术上,我国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危机感,加快产业化升级,加大战略投入。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融合应用,实现了对变电站中主要设备的自动监控,微机保护实现对站内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保护,并具有故障记录、多套定值存储的功能;数据采集采用了多种采集方法,在满足测量精度的同时还能够与计算机分析功能相结合,进行数据快速分析;操作人员对断路器、隔离开关进行控制的时候可以通过CRT屏直接进行,提高了控制精度、降低了控制工作的工作量。在辅助系统当中把那些地理位置相近、工艺性质相同的系统实行集中控制,实现了控制系统的简化和压缩,同时也提高了控制技术水平。变电站防火、保安控制措施使得无人值班变电站多了一道保护屏障。

为了保证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变电站的防误操作系统也是一项重要自动化系统。由于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变电站不再像以往那样采用复杂的电气连锁,而对于分层分布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防误操作闭锁方式也分层分级分布并与相应的系统结构对应,每一个间隔的控制装置都引入该层间隔的交流电压、电流、断路器位置等信息为遥测、遥信所用。智能化的装置可以很方便的采用上面的信号进行编程控制,实现闭锁功能,防止误操作。

在当前,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发展和自动化发展的关键,现在集中在了软件的应用层面上,在对软件进行管理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充分地认识软技术价值,学会辨识软技术价值的方法和眼光,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借助于经济杠杆采取有效的机制进行发展。在电力系统中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要学会对这些故障或者异常进行原因分析和判断,为生成的智能画面提供智能化的快速的指导,及时地为反映系统和设备异常的参数以及能量的平衡状态做出快速的分析,和趋势判断,在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方面,比如当气温下降的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候,智能化的设备就会进行报警做出一些简单的处理,甚至停机。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应当做好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地应对,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电力系统中设备管理的优化,是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改进和应用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实现了运行过程的实时监控,还能够对运行过程中的各个参数进行控制和优化,随着管理信息系统、视频监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系统的综合应用,电力系统的管理将更加全面,自动化水平将会更高。

2.3 人员的管理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和管理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的深化,其实践性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中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员,不论是多么智能化的设备,其运行、管理和维护的工作始终需要人来进行操作和控制,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并且还需要有丰富的运行经验,做好人员的管理,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现在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设备和软件的不断改进,因此及时地更新人员的技术知识也十分地重要。在现在自动控制技术不断提高,应用不断深化的情况下,电力系统需要的高科技人才也越来越多,工作人员的管理模式需要得到创新性的改进,控制策略也需要得到科学性的改进,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企业的发展活力,提高企业在市场化的环境下的竞争力。

3 结 语

虽然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逐渐得到了普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层面上的问题,仪器仪表的稳定性、精确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网络连接的标准还没有达到完全的一体化,信息交流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畅通无阻。因此管理工作是否到位,是否能够达到要求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优化的设备和软件,实行优化的管理模式和科学合理的控制方式,加强人员的管理是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梁海葵,覃夏.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4).

篇6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训练为宗旨的技术培训教育。机器人是一个综合的平台,涉及

到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自动控制、传感器及测试技术、软件编程等学科。工业机器人是先进制造的核心环节的关键技术。学生掌握机器人的实际应用能力是进入先进制造领域的关键环节。以机器人为平台,学生能逐步自主建构广域的工科知识,激活和强化多方面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结构,能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育机器人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佳平台,将有效帮助学校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目前各行各业高级技术工人的大量短缺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蓝领”、“灰领”人才。作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教学活动中加大机器人方面的投入和实际操作培训,并通过开展机器人教学活动并让优秀的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更能够学以致用,丰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内涵,同时也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和比赛的过程中体验竞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设有机器人项目。江苏省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基于充分认识也积极参与其中。

为此,本文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并以扬州职业大学为例,提出了以机器人训练和竞赛为教学手段,以系统掌握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传感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等课程为目的,建设自动化专业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实训室的可行方案。本文重点对机器人创新实训室的场地布置、情景规划进行了设计说明,以及在实训室可开展的各种教学训练。

二、机器人实训室环境设计方案

(一)设计原则

目前的实验环境均比较生硬。机器人创新实训室的环境设计如图1所示,并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营造一个有亲和力,有创新氛围的全新学习空间;课桌四周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比赛空间;力求体现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形象。

(二)环境设计说明

图1中:1为投影仪,用于教师讲授课程和播放相关视频;2为课桌,该课桌既可以作用电脑桌,还可以作为学生的机器人训练台。每张课桌配备一台电脑,一套机器人训练设备,桌子下方配有抽轨用于盛放学生用资料,可供1名-2名学生使用。另外,4张课桌相对而立,形成一个独立区,便于学生们构成独立的4人-8人的学习小组,尤其适合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等环节。整个实训室共有24张桌子构成6个独立的工作区域,可一次性满足24名-48名同学同时开展机器人训练课程的要求;3为展示窗口,该窗口一方面可以摆放学校参加各种机器人比赛获得的奖项情况,用于鼓励历届学生奋发努力,并让师生们更多地了解本校机器人技术发展情况;4为机器人比赛模拟场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摆放多个模拟场地。在学生课余时间,校方可以单独组织小规模机器人比赛,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机器人技术的热情,也可以为将来参加全国各种机器人比赛做准备;5为资料柜和工具箱,可以将所有机器人资料以及工具、配件统一摆放,有利于实训室管理。

三、结论

本文以扬州职业大学为例,提出了以机器人训练和竞赛为教学手段,以系统掌握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传感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等课程为目的,建设高职高专自动化专业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实训室的可行方案。该设计非常具有亲和力,对高职高专院校实现项目教学提供了有利场所。

参考文献:

1、张宏彬.高职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2、郭温,姜维.浅谈机器人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35).

篇7

1.完善实训条件

电子电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经过这几年建设,基地设施条件、实训教学与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基地目前由12个实训室、1个通用电气GE自动化系统集成实训中心、1个SMT生产线实训车间构成,使用面积增加到3000m2,设备总价值近4000万。其中电工实训、数电、模电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的,电工实训添置了各类低压电器、仪表、开关、救护模型等设备。PLC变频实训室新增加了欧姆龙、西门子等系列PLC综合实训装置;恒压供水实训装置、变频器、计算机等。新建了电力拖动及供配电实训室、液压传感实训室、现代控制技术实训室、通用电气GE智能平台自动化实训中心、SMT实训车间,新购置了各种磨床、铣床、镗床、钻床车床电气技能培训考核实训装置;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机控制实训装置;FESTO过程控制系统、MPS控制系统、FMS自动化技术培训系统、亚龙YL335B生产线、SMT生产线、标准的北美PAC培训系统一批。不仅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子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教学和综合技能教学要求,而且能满足师生进行科研、创新等活动的需要,还可为社会开展维修电工、电子调试工及电子装配工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及高级技师的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

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影响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作为我们高职学院来讲,有一支整体结构合理、职业素质高、敬业精神好的实训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提升师资队伍学历结构的同时,更注重教师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同时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含离退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使师资水平满足教学要求,逐步形成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保证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2011年我校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简称GE公司)旗下GE智能平台签订了的大学计划合作协议,GE公司对我校教师进行PAC、IFIX等自动化软件系统培训、提高我校教师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同年派出5名专业教师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锻炼,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此提升了教师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3.专业教学改革

(1)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

综合考虑电工电子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已有的教学资源,把电子专业、机电专业教学内容中有关联的知识点设置成一个个工作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即以行为引导教学法展开教学——以做带学、以做施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探求和理解,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技能的主动探究者,而教师也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行为引导教学法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项目教学法,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项目任务、任务分析、工作实施、检查评估、引深课题五个步骤。学生在整个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2)以大学生电子竞赛、自动线大赛、机器人大赛为导向,将课程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机电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各项技能大赛,如各级电子技术设计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嵌入式系统开发、机器人技术应用、自动线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芯片检测与维修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比赛二等奖以上奖项,08年参加全国自动线大赛获全国三等奖,2011年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获全国三等奖。参加技能大赛不仅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还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

(3)职业资格鉴定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学生“双证制”培养目标,毕业时学生应持有两证(即毕业证和一种专业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的要求,在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类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每届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要参加自治区或南宁市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证,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多年来,在专业课程中开设了多门与职业资格考证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组织了多种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其中有“中级家电维修工职业资格考证培训、中级手机维修工职业资格考证培训、PLC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等,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考证培训。我们在培训中按照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制定训练标准,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培训一般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采用专门的培训教材,结合多媒体投影进行教学,培训中采用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法,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电子产品故障的一般分析方法。在实训室的建设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我们每年都要购置相关培训设备和材料,使实训室建设达到考证要求,充分保障学生实训的效果。在教学安排和实训条件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类专业在每年职业资格考证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考证通过率超过96%。

(4)运行管理

为加强学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社会培训、资源共享、服务企业的功能,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由一名副校长分管实训室工作,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学校主管实训室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实训室的建设和归口管理。实训室工作的二级管理,由各二级学院主管(副)院长负责组织实施,电工电子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归属我校的机电工程学院,为促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设,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了生产实训部,生产实训部主要任务是:研究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动态;研究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的发展方向和长远建设规划;引进、使用和管理实训基地专项资金;保证实训基地正常运和健康发展。生产实训部的任务是:负责实训基地的正常教学、社会培训、资源共享、服务企业等日常管理,实训基地的设备与场地维护,制定和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制度,具体组织实施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等。在电工电子基地开展实训教学,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尤为重要。为确保安全文明生产,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与教育模式,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把安全生产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用具体的实例,结合岗位的操作规范,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全过程的安全生产教育。另一方面,定期检查安全防护措施的完整性和完好率,注意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生产观,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二、结束语

篇8

从入学情况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人对自己所投身的事业都有着清楚的了解。尽管在新生入学后,系里的老师就为同学们做了专业认知方面的报告,但是在这些报告中并未对整个电力行业作过多介绍,也缺乏对电力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而这恰恰是大部分同学关心却又不清楚的。经观察和调研,目前报考电力专业的同学大体可分为3类:一是在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并未填写电力专业,因未及其他专业分数线而经调整而来。二是填报志愿时并不了解专业实质,只因专业“时髦”、“热门”而盲目填写。三是对电力专业有一定的客观了解,立志投身电力行业。但这一类同学的数量大约只占总人数的1/5左右,且其中大部分属于电力系统的子弟。

由此可见,电力专业的高校学生对专业、行业缺乏了解的大有人在,对就业前景的迷茫,甚至是因性别因素对未来工作的顾虑等导致的消极影响,致使学生中弥漫着一股沮丧的情绪,很多人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打算毕业后转行。电力行业是否真的已成为一个夕阳产业,毫无发展前途?性别差异在电力系统中究竟有多严重?现阶段电力行业的就业形势又是怎样的?

电力行业的形势分析

目前我国已进入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高电压输电、高度自动控制的新时代。虽然时至今日,电力工业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已经几近完善,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仍不断增加,加之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在电力中的采用,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电力行业的发展虽然不如新兴的电子通信行业那样突飞猛进,但作为推动一切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能源工业,电力工业还是迈着坚实的步伐,正以稳定的速度向前发展。电力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目前整个电力职工队伍的素质看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迫切需要大批具有高学历、高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加盟。

电力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每年全国各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都有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主要流向的工作岗位大致分为4个方向:(1)高等院校。留在各高等学校的电力专业任教。本科生毕业生因学术知识水平有限,一般从事学生管理等非教学工作,而从事教学岗至少需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2)科研院所。包括各级电力科学研究院及下属研究机构,主要负责电力技术的科研开发,向电力相关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以及负责电力基建项目的调试工作。(3)电力企业,包括国家、地区、省的各级电力公司及市县的供电局,负责电力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和调度全国各级电网进行电力的输送和分配;发电厂,包括各级火电站、水电站、核电站;电力建设,包括各省的火电建设工程公司和直属国电公司的13个水电工程局,担负着全国大型电力设施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工作,同时还包含各电管局下属的电力工程设计院,主要从事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4)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电力电子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技术研究。这类单位属于纯粹的经济企业,工作强度大但相应待遇也很好,是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工作选择的去向。

以上可见,电力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乐观,毕业生就业形势大都较好。电力专业毕业生具有“点多、面宽、适应性强”的特点。一般来说,毕业生能够在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担任重要工作,也能到各级发电厂、供电局、电网调度所、各类大中型企业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管理、市场运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或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还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

电力专业学生应该面对的问题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各院校普遍要求经过三到四年的本专科教育后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物理、电工理论、电机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2)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初步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3)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实验、测试、设计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5)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译的基础,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