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07: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药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药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促进医药行业技术进步,保证医疗器械、制药机械、药用中间体等医药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及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主管医药行业标准化的管理工作,负责在全行业组织制定标准、贯彻执行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指导和推动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
第三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归口管理医药行业标准的范围:
医疗器械类:
(一)医疗器械通用性标准和综合性标准;
(二)普通外科与专科手术器械;
(三)普通诊察与注射穿刺器具;
(四)医用电子仪器设备;
(五)医用光学仪器设备与内窥镜;
(六)医用超声、激光、高频仪器设备;
(七)理疗与中医仪器设备;
(八)医用射线、高能和核设备;
(九)医用生化仪器及化验设备;
(十)体外循环设备、人工脏器及其功能辅助装置;
(十一)医用卫生材料及用品;
(十二)医用高分子制品(如:输血输液器、一次性注射器等医用高分子器具);
(十三)手术室设备;
(十四)公共医疗设备。
制药机械类:
(一)制药机械与设备;
(二)药品包装机械;
(三)制药用监测及药品检验仪器。
医药包装类:
(一)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及相关的生产设备(包括玻璃、塑料、橡胶、金属、胶囊等制品的生产设备)及药品包装检测、试验仪器;
(二)药品包装标准。
制药用原料、辅料类:
(一)制药用原料(中间体);
(二)制药用辅料;
(三)食品添加剂;
(四)饲料添加剂。
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类:
(一)产品生产过程中废弃污染物限量标准;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三)新工艺技术的污染物控制及治理标准。
医药能源管理类:
(一)医药行业能源管理标准;
(二)产品用能标准;
(三)节能技术标准。
医药工业、商业质量管理标准类。
第四条 医药行业制定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质量技术指标;
(二)产品规格,生产工艺,检验规则,仓储保管,产品养护;
(三)安全要求,通用试验方法,生产、销售、使用规范;
(四)术语、符号、代号、通用技术语言要求。
第五条 医药技术标准是从事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共同技术依据,凡作为商品出售的医药产品,其安全要求,生产中应当统一的技术指标、方法都必须制定标准。
第六条 医药标准化的规划、计划、科学研究、机构建设、人员配备要纳入各级医药部门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七条 制定医疗器械、制药机械、医药包装材料及容器、制药用原料(中间体)、辅料等医药标准要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国际标准,以及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或先进样机。
第二章 标准分类
第八条 医药国家、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主要是指由于技术性能、制造质量的原因会直接或间接危害人身安全的产品标准及指导正确生产、使用以保护生命的通用要求,重要的技术管理规范,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下列产品或标准应当制定强制性标准:
(一)代替和修复人体脏器、肢体的产品;直接参与人体生理功能的人工脏器;急救设备;用于治疗、诊断的医疗设备及器具;直接用于手术的设备和器具;计划生育器械;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医疗器具和材料;重要的医用检验和辅助设备;
(二)直接与药物接触的包装材料及容器;
(三)直接与药物接触的机械设备、药检仪器、医药用压力容器;
(四)医药工业环境保护标准;
(五)节约能源、资源标准;
(六)国家需要控制的产品通用技术要求;
(七)法律、行政规章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
下列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一)技术指标高于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标准;
(二)产品质量分等细则;
(三)一般技术管理规范;
第九条 进口或出口转为国内销售的产品,必须符合我国标准的要求。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由合同双方商定。
第三章 标准化工作的管理
第十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负责管理医药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贯彻国家有关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定医药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具体方针、政策和管理办法;
(二)组织编制和实施医药行业的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审批、医药行业标准,审核医药国家标准(报批稿)并办理报批手续;
(四)指导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行政主管部门的标准化工作,协调和处理行业有关标准化工作问题;
(五)组织实施标准;
(六)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七)经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管理医药行业的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八)组织重大医药新产品和引进项目的标准化审查工作;
(九)组织管理与医药行业对口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十)组织标准化科技成果奖评选,负责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表彰奖励;
(十一)管理医药标准化工作经费。
第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分工管理地方的医药标准化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并制定实施的具体办法;
(二)制定地方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规划和计划;
(三)承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下达的草拟地方标准的任务;
(四)组织本行业行政区域内的医药企业、事业单位实施标准;
(五)对医药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受理医药企业标准备案工作;
(七)审查、监督地方科研产品执行强制性标准。
第十二条 国家设立上海、辽宁、武汉、天津、广东、山东、北京、浙江、北医口腔医学院九个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设立天津制药用原料(中间体)、辅料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设立上海药用包装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设立天津制药机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全国、行业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按专业分工设立在各技术归口单位。
第十三条 各归口单位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国家、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
(二)负责提出本归口范围内的标准制定、修订及科研课题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建议;
(三)承担医药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任务,进行医药标准化科学研究工作;
(四)承担医药标准化业务的技术性指导,协助起草单位贯彻有关基础标准和相关标准;
(五)承担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
(六)承担医药标准(报批稿)的整理校核、编辑修改工作,负责向国家医药管理局办理标准报批手续;
(七)协助行政主管部门处理标准执行中的技术问题;
(八)负责收集、研究和交流国内外医药标准情报资料工作,建立医药标准化技术档案;
(九)组织医药标准化的宣传、普及、学术交流活动,协助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标准化技术人员。
第十四条 标准化工作人员属专业技术人员,其工作成果视同其他科技成果。标准化专业人员享受与其他科技人员同等的经济及技术职称待遇,工作成绩显著或做出重要贡献者,应予以奖励。
第四章 标准的制定
第十五条 根据全国医药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适时地编制医药行业标准化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医药标准化工作按年度计划实施。
第十六条 制定标准项目由年度计划正式下达,负责起草单位应对所定标准的质量及其技术内容全面负责。按《标准化工作导则》(GB1)的要求起草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编制说明》及有关附件,其内容应包括: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参加单位、起草人及所做主要工作;
(二)标准编制的原则,确定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标准应增列新旧标准水平的对比;
(三)试验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经济效果、技术经济论证报告;
(四)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水平对比,国外样机测试数据对比;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依据和经过;
(七)作为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第十七条 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其有关附件,经起草单位负责人审查后,印发各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限为两个月,逾期不复函者,按无异议处理。
第十八条 负责起草单位应对征集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填写《意见汇总处理表》(格式与国家标准管理办法所列一致),同时附修改后的标准预审稿,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或技术归口单位审阅确定后,可以组织正式审查。
第十九条 国家、行业标准要经过预审和正式审查。审查会由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没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由医药行政主管部门或委托技术归口单位组织。送审稿及有关资料应在审查会前1个月(函审须提前2个月)发送给参加审查单位。
第二十条 会议审查标准,原则上应协商一致。如需表决,必须有不少于出席代表人数3/4同意为通过。会议出席率和函审回函率应大于2/3审查才有效。
第二十一条 审定后的国家、行业标准由标准起草单位按GB1的要求修改、整理。报送相应专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进行校核、修改、编辑整理。
第二十二条 国家标准报送国家技术监督局审批、。行业标准由国家医药管理局审批。
第二十三条 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部门根据医药行业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查,以确定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标准复查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
第二十四条 地方、企业医药标准的制定,应执行相应的有关规定。地方医药标准由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编号、,企业医药标准送地方医药主管部门和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章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第二十五条 强制性标准一经批准,就是技术法规。各级医药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都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更改和降低标准。对因违反标准造成不良后果以致重大事故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四章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国家、行业级医药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承担贯彻标准的检测工作。受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处理有关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的争议。
第二十七条 贯彻强制性标准时,除涉及产品主要性能和会造成人身危害的技术要求以外,对执行其他技术要求确有困难的,要说明理由,提出暂缓执行期限,贯彻措施报告,经医药行政主管部门逐级同意。国家标准报请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复,行业标准由国家医药管理局批复。
第二十八条 医药科研新产品试制、鉴定前必须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并进行标准化审查。未经标准化审查的新产品不准组织技术鉴定,不准组织批量生产。
第二十九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医药行业标准实施的监督。
(一)配合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医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
(二)编制全国医药行业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在组织医药行业评优、认证、发放生产许可证和企业升级中,负责产品符合标准情况的审查;
(四)根据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公告,通报监督检查结果,对实施标准情况好的予以表扬,对实施标准情况不好的予以批评和限期改进;
第三十条 医药行业首先在医疗器械产品中实行质量和安全认证工作,各种安全标准是进行安全认证的技术依据。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凡与本办法不符的规章,均以本办法为准。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竞争态势战略选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较大幅度上升。据统计,制造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84.6%下降为2001年的78.6%,降低了6个百分点,而医药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由2.1%上升为3.2%,提高了1.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在我国整个制造业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药企业总体创新能力有限。创新是医药行业的命脉。医药行业的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健康不断面临着各种新疾病的威胁,医药行业必须不断拓展自身开发的领域;二是细菌和病毒的变异使传统药物的疗效降低,这就促使人类加快药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医药行业又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产业。由于医药行业一直面临着不断创新的巨大压力,因此医药企业就必须得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发达国家医药业将销售额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亿美元以上。而我国2003年的医药产业的总产值是1200亿人民币,不如国际制药巨头默沙东公司一年的产值,而我国整个医药工业的研发投入,几年来都只能在总销售额的1%左右徘徊。
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普药,是指较为普通的药物,具有临床应用普遍、疗效确切、用量较大、价格较低的特点,并且大都为国家基本药物,普药的生产厂家大多为缺乏资金实力、研发力量、营销网络等基础的中小企业,所以,与新药、特药相比,其技术含量低,由此导致附加值也很低。从总体上看,我国制药水平还明显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制剂附加值与原料药的比值是3:1,仅是美国同类比值的十几分之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普药生产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我国制剂生产落后,以仿制国外新药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由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着的国产药品基本都不是原创新药,生产非专利药(仿制药)一直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支点。事实上,除中药之外,我国目前的药品中几乎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
医药制造业的竞争态势
由于我国医药事业起步较晚,相比国外同业来说,其较低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使得我国制药行业现阶段呈现出特有的竞争态势:
(一)行政性进入壁垒较高,垄断势力较强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的生产要受到国家行业部门的严格控制,其行业内企业均要进行资格审核和获取许可证。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已宣布,在2004年6月30日以前,我国所有药品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符合GMP要求,并取得证书。自2004年7月1日起,凡未取得相应类别GMP证书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特别是新药的生产,由于存在一定的行政保护,其垄断势力凸显。我国有关管理部门对“新药”的界定有两种标准:一是从未在我国批准生产的药品,二是未被批准在我国上市的药品。由此可见,我国的“新药”概念既包括专利药,也包括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超过专利保护期的非专利药。正因为如此,我国对新药主要实行特殊的行政保护,即“对通过审批的新药,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发给新药证书。”这种行政性进入壁垒使在位制药企业拥有较强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较高的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二)企业经济规模小,行业集中度较低
企业经济规模是工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基础,医药制造业总体上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规模经济要求不是很高,但企业的经济规模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国际竞争力和长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我国过去由于实行地方审批,受地方利益的趋使,各行政区分别审批建立医药生产企业,造成全国的医药企业数量众多,但每个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对都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虽然近几年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大幅度上升,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平均生产规模仅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平均规模的5.6%~28.2%。较低的生产规模和众多的企业数目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非常低。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企业CR4为6.85%,CR8为8%,20强的国内市场集中度也仅为42%,而世界医药市场上20强却占据了世界市场66%的市场份额。可以推断,随着我国今后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医药制造业面临的国外同业的竞争压力会日益加大。
(三)竞争方式主要依靠价格手段,技术创新和服务等非价格手段使用较少
因为受到国内用药水平低、难以进入国外市场、国内医药基础研发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新药研究的预期回报率较低,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美国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是我国的7倍。2001年,我国投入的医药研发经费仅为14.1亿元人民币,而国外平均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为8亿美元。另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创新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国外普遍实行的专利保护制度相比,我国对新药的保护程度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国外医药生产企业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是与其因知识产权保护而带来的垄断地位分不开的。
(四)子行业间竞争不均衡,优势部门的优势不突出
制药行业如果按照制药的方法和原料分,主要可以分为化学制药行业、生物制药行业和中成药制药行业三个子行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和相互渗透的新兴产业,其所需的高投入、高技术及其所具有的高风险特性使该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年销售额223亿元,占医药制造业8%。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物制药在资金投入、新药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生物制药的产业化水平很低。化学制药行业在我国是相对成熟的,是我国制药行业中的主力军,但是由于我国化学制药主要以普药为主,技术含量低,其优势尚未张显。中成药作为我国的瑰宝,目前我国中成药年销售额578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21%。三个子行业中,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的利润率达11%,超出行业利润率2个百分点,化学药利润率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化学制药行业的重复建设较为严重,导致行业内竞争激烈,药厂之间竞相压价导致企业利润率降低;相对而言,生物制药由于其资本投入要求高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中成药往往由于其配方多为专有技术,也形成了一定的进入壁垒,所以生物制药和中成药具有相对较高的利润率。
医药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一)加大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销售
化学制药行业目前是我国制药业中的主力军,由于我国新药研发能力比较薄弱,所以仿制药和原料药成为主导产品,特别是原料药,在我国药品出口中占到了90%以上。尽管当前我国医药业亟待提升创新能力,但研制新药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及较高的风险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无法承担的,这一点与国外著名的医药企业是无法比拟的。但是我国可以集中发挥在原料药生产中所具有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原料药的制造,等到我国原料药的输出在全球制药产业链中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时,就可以反过来影响国际医药产业,而国内产业规模的升级也会给研发带来更多资金。
(二)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立法
从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是促使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上所述,一种新药从研制到上市常常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周期,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而且要面对研制失败的风险,因此医药行业较高的利润回报与该行业所承担的高风险是相联的,而为确保医药企业在创新成功的同时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给予医药企业必要的垄断特权是必要的,所以许多国家对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非常大,这一方面表现在药品具有较长的专利保护期,西方发达国家大公司开发新药的产品专利保护期一般为18年,工艺技术类专利保护期限另外新增15年;另一方面表现在专利期内的新药价格不予限制,完全听凭市场决定。这样就保证了专利新药可以获得应有的高利润,在利润的刺激下,企业具有了进一步创新的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促使市场上新药不断涌现,整体医药水平不断提高,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我国已是世贸组织的成员,要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应与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接轨,为专利新药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以鼓励和支持制药企业不断研制专利新药,增强国内医药行业的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确保我国医药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国外制药企业的竞争压力。
(三)推进企业重组和兼并
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证明,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是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后,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主要是基于市场的并购和重组,这一点可以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金融业和汽车业的大合并中得到说明。但从我国实际状况来看,在规模达100亿美元的我国医药市场上分散着3000多家本地企业,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占据领先地位。分散的格局和重复的建设带给企业的只能是无序的竞争和低廉的价格。因此在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压力下,我国医药企业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生产
目前国际上中成药销售市场中,日本企业占据了90%的份额,我国中药业之所以未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中药缺乏制作的标准化规则,与西药的制作相比,缺乏完善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导致传统的中药没有专利,无法在国外市场上获得认可。国家医药产业“十五”计划鼓励中药现代化,我国医药企业应积极利用政策的支持,不断改良中药的生产方法,推进中药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申报药品专利,甚至可以采取“以医带药”的做法,通过在境外开办中医诊所将中药带出国门。
总之,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制药业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积极应对国际挑战,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3
3.窦尔翔,吴航.构建我国新的医疗价格运行机制[J].中国物价,2003(6)
过去在工业社会的经济体制下,企业主要是利用原材料的有形资产来创造价值。根据1982年Brookings机构的研究显示,当时有形资产的账面价值约占工业组织市场价值的62%,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这个比率已经降到38%,而更近的研究则指出,20世纪末有形资产仅占市场价值的15%。很显然,企业的价值已经从有形资产转变为无形资产。企业的无形资产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需求
我国经济增长长期由物质资本驱动的,或者说是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使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十分迫切。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有以下几个劣势:(1)投资重复性高、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作为新兴产业的第三产业无论是比重还是水平都偏低。(2)创新能力不够,缺乏核心技术以及应用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无法把适合的科学和技术创新转化到产品中去。(3)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的比重偏高,又使环境污染加重,直接影响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而这些很大部分可以归结为企业的智力资本的缺失以及不足。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智力资本的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两类:一是要素投入,二是综合要素生产率。投入应该包括物质资本投入和智力资本投入,过去我国只在实物资本上投入很多,而忽视了智力资本,现在要充分认识到实物资本和智力资本的有机性,不能忽视通过智力资本的投入形成的内在效应带来的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贡献。
其次,经济投资过程中包含着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如果技术进步的速度跟不上新技术的应用,那么投资就无法得到应有的效果,同时,新技术也很难实现增长。而我们知道,国家经济增长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进入“创新推动”的集约型增长阶段,这就需要对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
最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高附加值的生产方式成为现实,社会产品和财富的增值更多的被智力资本所体现。在许多企业,尤其是美国的大型企业,其市场价值比其账面价值要高出2倍以上,有的甚至高出9倍,这些都是智力资本所带来的价值。大多数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中,在各种要素水平相当的条件下,仍有很大的余差,代表着无法用账面数据给予解释的收益,这部分显示的主要就是企业智力资本的收益。
医药企业管理研究新兴的方向———智力资本研究展望
笔者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企业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或者效用的能力,也是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给企业带来利益的资本。这个时代企业生存的关键技能已经成为了管理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资本的能力。Quinn(1992)指出,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靠智力资源的开发和部署,而不依靠物质资产管理:“当一个公司越来越关心它自身以及供应商的内部知识和服务技能时,它会发现其管理中心在偏离对财务和物质资产的监督和部署,而倾向于对人的技能和知识基础的管理,倾向对公司内和供应商的智力的管理。”
首先,对于智力资本的定义与界定应加强研究。国外学者对于智力资本的定义与结构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但仍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而国内关于智力资本的研究还处于翻译国外研究文献、借鉴外国的阶段,大都是对于国外研究成果的照搬,论其实质并没有考虑到我国企业与国家的实际情况。因此,对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匮乏迫切要求我们要加强对智力资本定义以及结构的研究和探索。
其次,对国外智力资本进行验证,提出适合于中国文化的智力资本相关理论。国外智力资本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欧美文化背景来开展的,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与欧美相差许多,不能直接把国外理论直接运用于国内,要对其理论与相关因素关系进行验证后才能进行改善和应用。同时,也有必要对现有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重复检验,因其会因文化背景、具体情境或被试公司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更应积极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
关键词:供应链;医药企业;成本管理;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的医药企业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但与此同时,医药企业同样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医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要及时发现医药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控制成本费用控制与管理,不断强化成本管理实效。作为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要深刻意识到成本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固有问题,以供应链视角为前提,将成本管理作为工作首要目标,通过有效的控制手段,不断降低成本,促进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医药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目前,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也在供应链的环境下更为突出。但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也随之增加,国家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对医药企业的支持政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企业的规模还较不完善,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我国的医药企业起步较晚,存在综合实力不强且经营规模较小的特点。其次,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导致经营效果不佳。因此,医药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将加强成本管理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二、医药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中存在的弊端
(一)成本管理简单粗放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管理者均缺乏成本费用控制意识,少数管理者认为进行成本费用控制就是降低原材料的价格与节省流程成本,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质量下降,更严重的可能导致客户大量的流失,反倒使企业的盈利降低。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实际上就是过去简单粗放的成本管理模式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因此根本无法满足医药企业成本管理需要,对成本管理产生严重制约。
(二)资源整合效率差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医药企业都将产品的研发及市场的销售渠道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企业的成本控制方式比较落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以核算为主,没有针对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财务分析。医疗企业的成本控制方式较为落后,因为其主要内容就是针对报销工作及基本流程进行成本管理,财务工作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对于成本的核算工作没有统一的平台进行存储,没有有效的结合ERP系统进行整合,导致企业对资源消耗的问题无法实时跟踪,进而造成成本费用的浪费。
(三)成本管理缺乏保障机制
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进本都是进行事后的控制,没有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事前的评估,在经营过程中也缺乏延伸管理,导致企业的收入与支出不符。与此同时,由于缺乏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支持,导致其无法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即使部分企业重视供应链的实际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未能将供应链中每个节点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物流成本控制为例,如果不能立足于供应链管理角度,则无法对物流供应链流程进行改进,必然会显著增加成本支出。
三、基于供应链视角,完善医药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策略
(一)构建成本供应链,转变粗放成本管理模式
目前,医药企业相关管理人员除了要做到对成本费用有充分的认识,还要将成本管理工作作为重点,以供应链构建为视角,利用供应链自身价值,不断对自身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还要融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在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管理的同时,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另外,还需要注意对供应链上的各个控制点进行监督把控,如:(1)采购订单(2)采购收货(3)采购验收(4)付款收票的监督(5)形成库存(6)销售发货(7)开票收款的监督流程这7个流程进行管理。通过供应链引导作用,将其与资金管理充分结合在一起,从空间、时间等多个方面对供应链进行构建,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对其进行整改,发现内部供应链存在问题,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和重构,节约运行成本,使成本控制更加合理。如此,不仅能够在时间上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帮助,还能在空间上对资金预算情况开展必要监督,是粗放的成本管控逐渐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方向。除此之外,在对供应链闭环进行完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进而对产品开发等环节进行升级管理,其中还包含六大核心模管理模块进行优化,如:市场与客户管理、产品开发管理、计划与需求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仓储与物流管理者六大模块。
(二)完善成本供应链,促进企业资源整合效率提升
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首先应当将内部的报销制度及控制费用进行规范化,对于企业的重大开支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产品活动的可行性。同时,加强对企业供应链的科学分析,通过结合上下游的实际情况,结合上下游企业进行成本费用的管理,通过加强成本费用的核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在采购过程中进采购当下生产所需要的,从根本上减少库存材料所占用的成本资金;不断对成本供应链进行完善,通过科学的成本管理将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对整个预算流程进行规范化,通过完善的预算编制,促进医药企业进一步实现战略性发展目标,将企业的成本费用与战略性发展目标的规划收入进行匹配,通过完善成本供应链,将各个生产活动所需的成本费用制定相应的标准,进一步促进医药企业资源整合效率提升。
(三)深化成本供应链,为成本管理提供保障机制
以供应链为主要视角,开展成本管理,还应该充分重视整体管理效益的提升,对各项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问题,采取措施进行集中解决。在供应链的中心思想下,医药企业的成本管理不应当仅作为某个部门的工作职能,要将客户、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等成员归纳到同一个管理体系当中,为成本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与此同时,医药企业要想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就必须要明确供应链下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管理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供应链下的成本管理对于协同合作的要求较高,若成本管理失败,则必须由合作的双方共同进行风险的承担,同理,若成本管理成功,则由合作双方共享利益。因此,在医药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要将传统的成本控制方式作为核心思想,注重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另外,医药企业要通过构建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协商机制、以保证供应链管理能够顺利实施,实现风险共同承担,利益共享的管理机制。医药企业可以借鉴网络技术的成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成本信息的共享,保证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医药成本透明化。企业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内部信息在供应链之间的共享,相关的采购人员应当对供货商的产品价格、质量、信誉度等不同方面的情况有足够的了解,根据业务的实际需求,对同类商品进行比较,采购质量最优,价格最低的产品,对于物流的成本也要加以控制,实行有效的招标采购的工作,加速资金的周转问题,进而保证医药企业的库存最佳。在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过程中,要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材料采购、销售等方面入手,构建合理的供应链,开展多方面成本管理,将产品线与业务组在供应链下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有效的业务协同工作,将分岗制单审核质检分责任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录入信息工作量较大的问题,有效地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同承担等方式深化成本供应链,进而为医药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保障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医药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已经逐渐得到了大多数行业的认可,医药企业应当有效的通过成本优化方式,从供应链下产品的基本制造过程中寻找空间,有效地加强成本管理,对基于供应链下医药企业存在的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以降低医药企业成本为基础目标,从最大程度上促进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化成本供应链,为成本管理提供长效的保障机制,改变医药企业的整体运营效果,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危机管理理论
1.1 危机
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的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企业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危机是不可预见的、不稳定的、不确定的、具有高度威胁性的不可控制的具有连带效应的突发事件。
1.2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就是寻求应对危机的最佳方式。要正确分析和认识危机,了解危机发生的原因,通过危机预警、危机防范、危机处理把握和控制危机局面,使危机对医药企业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并从中寻求新的生存发展契机。即一方面加强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危机发生后有效地应对、化解甚至利用危机,使危机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并从危机中寻找新的契机。
2 医药企业信誉危机
2.1 信誉危机
信誉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在经营管理等过程中获得的社会评价,是企业在社会上公认的信用和名声,是公众对企业的肯定和信任程度。
企业信誉危机是指企业在遭受突发事件或重大事故时,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的影响,原有的良好的企业形象受到破坏,企业信誉受到明显影响。
我国国有医药企业信誉危机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是由我国国有医药企业的现状造成的。
2.2 医药企业的现状
国有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而外资医药企业近年来在我国明显增加,无论在产品竞争还是在人才竞争上都比我国国有医药企业有优势,国家对其又有保护和扶持政策,使得我国国有医药企业的竞争力减弱,国有医药企业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2.3 医药企业信誉危机的环节
医药企业大部分规模小,布局分散,企业的主打产品是仿制药,缺乏自己的竞争优势。
医药企业在经营决策过程中,如果自身定位错误,对市场的评估不准确,盲目投资,经营政策选择不妥当,可能造成医药企业成本增加,利润下降,效益降低,致使企业产生经营危机甚至财务危机。
企业管理者专业素养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不能考虑员工的需求,使员工没有归属感和忠诚度,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员工满意度下降。
企业的信誉体现于产品和服务中,产品服务质量下降,服务态度冷漠,甚至发生严重的违法违纪现象,致使企业的名誉严重受损,使企业的社会公众形象削弱,诚信度下降,造成企业的信誉危机,从而可能引发产品危机甚至市场危机。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对外商医药企业有保护和扶持的政策,使外企相对国企来说有很大的优势,外企的竞争力比国企强大。国企间的竞争,国企与外企间的竞争都使得很多没有优势的国有医药企业产生严重的生存危机。
对信誉危机的有效管理是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对信誉危机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3 医药企业信誉危机管理
医药企业信誉危机管理是指寻找处理危机的最佳方式。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信誉危机,寻找信誉危机发生的原因,找出处理信誉危机的策略。
3.1 医药企业信誉危机管理模型分析
3.1.1 建立信誉危机上报机制
信誉危机管理首先是对信誉危机成因要素的识别。对每一个信誉危机成因要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誉危机预警机制,以便为将来的信誉危机防范、准备、应对过程提供指引,这样才能在信誉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急中有序。
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对企业内部诱因、外部诱因、客户链各种相关信息的分析,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内通外达,信息交流畅通无阻。
建立自检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监测,第一时间发现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乃至消除发生信誉危机的诱因。
识别信誉危机,正确地分析监测系统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找出信誉危机产生的根源所在。假如一个医药企业对自身面临的信誉危机成因要素一无所知,又怎么能对信誉危机进行防范和及时反应?
要及时把信誉危机及其成因上报到信誉危机管理指挥中心。上报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快和准,以便信誉危机管理指挥中心及时做出有效的决策应对危机。
3.1.2 建立信誉危机管理指挥中心
决策指挥中心应果断地做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指导企业成功地处理信誉危机,抑制危机事件蔓延。在尽力控制危机的发展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从危机反应状态进入积极处理状态,以求迅速平息危机,弱化危机的负面影响并尽快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重塑企业信誉及企业的良好形象。
对外公关中心应引导舆论,要真诚、坦率地面对媒体和消费者,争取媒体的支持,并积极配合媒体工作,对媒体不能抱有敌意的态度,而要保持平等的心态,相互尊重,既不要像对敌人那样,也不必过于卑恭,应把记者当成平等的人或同事,在打交道时注意礼节,主动配合媒体的采访,及时提供媒体所需要的素材。诚实面对,主动承担。医药企业应站在为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负责的立场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和适时的安排,以维护企业信誉和形象,同时,通过新闻界向社会表明企业将全力以赴处理危机的积极主动态度,争取赢得新闻界和公众的理解及好感。积极主动的态度是企业敢于面对危机和敢于承担责任的表现,如果企业不表态,立即会有舆论或政府公开出来批评或谴责,这将导致危机蔓延。一旦对公众做出任何承诺和保证,都要全力以赴去实现,保证企业的信誉。
企业信誉受损后,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此时企业的凝聚力非常小,随时都有可能瓦解,因此,对领导和员工进行减压是必要的,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一起努力共度难关。
3.1.3 危机处理评估中心
在危机进入恢复期后要对此次信誉危机事件进行总结,吸取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防范下次信誉危机的发生。要对危机进行跟踪和反馈。事物总是动态发展的,在环境和改革的发展变化中,总会有新矛盾、新的情况,“管理决策-实践结果-管理决策-实践结果”是一个认识不断升华、循环往复的过程。
4 案例分析
2000年中美史克在国家卫生局宣布禁止和生产含PPA的感冒药后,运用危机管理成功地度过了难关,得到了公众的谅解。在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中,中美史克都保持着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停止生产其知名品牌康泰克和康德;另一方面积极主动与媒体和公众沟通,在同行大肆炒作和攻击时仍然保持冷静的态度,用其真诚打动了媒体和公众,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保住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
5 结语
药品和其他商品不同,它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良好的信誉对医药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企业信誉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和生产力,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的最大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驰骋商场的一张王牌,有了它,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决定着企业的未来。企业的信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当医药企业产生信誉危机时,企业不能逃避,应该积极地应对,运用信誉危机管理模型对危机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使危机对企业的破坏力降到最低,而且能增加经济利润,重塑企业信誉和形象,甚至还能为企业寻求新的发展契机。
管理层对危机的处理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危机的处理效果,事实上,人们对管理层处理危机的态度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危机本身的关注。所以,危机发生时管理层的态度至关重要。
【关键词】 SQL Server 2012 C# 医药 管理系统
一、引言
医药作为民生的基本保障之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健康已然成为人们热烈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医疗制度按改革的不断推进,部分药品在国家规定的指导价格范围内实现价格放开,药品的采购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各类药店越来越多,故而要加强对医药销售的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科学化、自动化以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都有过去医院看病或去药房买药的经历,从过去所经历的跟随医护人员凭单取药到如今用自己使用医疗卡刷卡取药的变化,让我们明显地体会到科学化管理的便利性,我们明显感受到,过去对药品的管理方式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容易出现错误,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更高效的管理方式来解决这种境况。
二、系统需求
蚌埠市医药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对在传统医药销售中引入计算机技术,使医药销售工作采用自动化系统化管理,从而节省人力物力,便于人们日常生活服务。本系统的主要目标和效果是将购药客户分个人和医院两种,若是个人购药,则凡医师指导下使用的药品不予购买;同时在客户进行购药时,会根据客户购买的药品提示客户该药品的剂量与注意事项;当药品库存不足时会向操作员提示库存不足,请立即添加采购订单的信息;且对于退货药品,如果所退药品超过三次同来自同一供应商,则中断与该供应商的买卖往来等实现功能。
三、系统功能结构分析
3.1信息管理模块的功能有:
管理药品基本信息、供货商基本信息和客户基本信息:
购药客户分个人和医院两种,若是个人购药,则凡医师指导下使用的药品不予购买;
购药客户分新客户和老客户,老客户持有会员卡,积分在满一定大小后可以抵用部分金额;
购药客户可以使用现金或购物卡购药,其中购药客户使用的购物卡分医保卡,信用卡和店铺礼品卡三种;
管理职员(操作员、采买员、库存管理员)的基本信息,其中操作员作为系统使用者;
3.2进货管理模块的功能有:
采购订单的管理,即记录医院采购的药品清单;
进货入库信息的管理,即记录采购的药品登记入库;
3.3库存管理模块的功能有:
库存信息管理,即药品库存不足时会向操作员提示库存不足的信息;
库存退货信息的管理,即对于库存退货药品,如果所退药品超过三次同来自同一供应商,则中断与该供应商的买卖往来;
3.4销售管理模块的功能有:
销售信息管理,即会根据客户购买的药品提示客户该药品的剂量与注意事项;
销售退货信息管理,即记录客户退货信息;
3.5财务管理模块的功能有:
统计当日,当月的财务报表;
管理每条财务相关记录信息;
查询各年各月各日报表;
3.6 帮助模块
即引导用户使用,对系统各个模块划分进行说明
四、系统数据分析
根据对本系统中涉及到的各类型数据的分析,确定各项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自定义的完整性规则,得出如下数据信息:
1.药品信息:(药品编号、药品名称、规格、剂型、包装规格、用法用量、发药单位、药房单价、库房单价、供货商编号、注意事项、备注)
2.操作员信息:(操作员ID、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登录密码、工作电话、个人手机)
3.采买员信息:(采买员ID、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联系电话)
4.库存管理员信息:(管理员编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联系电话)
5.供货商信息:(供货商编号、供货商名称、供货联系人、供货电话、供货商地址、供货方开户行、供货方账户)
6.财务项目信息:(项目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型)
7.采购登记:(采购单编号、采购明细编号、合计、供货商编号、交易时间、采买员ID)
8.采购明细:(序号、采购明细编号、药品编号、药品名称、药品单价、规格、采买数量)
9.入库登记:(入库单编号、入库明细编号、入库日期、采买员ID、管理员编号)
10.入库明细:(序号、入库明细编号、药品编号、药品名称、药品单价、规格、数量)
11.库存退货:(退货单编号、退货明细编号、退款金额、退货理由、交易日期、管理员编号、采购单编号、供货商编号)
12.库存退货明细:(序号、退货明细编号、药品编号、药品名称、退货单价、退货数量)
13.销售登记:(销售单号、销售明细编号、客户编号、客户名称、合计、支付方式、支付卡号、会员卡号、积分抵用、实付款、找零、交易时间、操作员ID)
14.销售明细:(序号、销售明细编号、客户编号、客户名称、药品编号、药品名称、出货单位、数量、药品单价)
15.销售退货登记:(销售退货编号、销售退货明细编号、客户编号、客户名称、销售单号、退款金额、退货理由、操作员ID、交易时间)
16.销售退货明细:(序号、销售退货明细编号、客户编号、客户名称、药品编号、药品名称、退货数量、退货单价、销售单号)
17.财务项目:(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型)
18.财务统计:(财务账单编号、财务明细编号、支出金额、收入金额、利润、日期、操作员ID)
19.财务明细:(序号、财务明细编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采购单编号、库存退货编号、销售单号、销售退货单号、交易时间、支出金额、收入金额、操作员ID)
五、系统界面设计
通过系统数据分析,在对整个医药管理系统进行初步调查之后,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对系统进行规划分析,提出系统总体方案,在整体方案的指导下,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在基于Web网络的C/S结构和SQL Server 2012的数据库开发技术之上,开发出蚌埠市医药管理系统,本系统的部分界面如图2所示。
六、结束语
该医药管理系统是基于C/S模式,充分发挥了Visual studio 2013和SQL Server 2012的数据开发技术,页面友好,操作简单,给操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信此类管理系统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功能也会越来越强大。
参 考 文 献
[1]George Shepherd著.张大威译 4从入门到精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
[2]陈志泊,李冬梅,王春玲著.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郑耀东等编著从入门到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4]王珊,萨师煊等编著.数据库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一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模型及其特点
战略是关于一个组织长远全局目标及组织为实现目标在不同阶段实施的不同方针和政策。目前国际上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SCM)理论研究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克兰菲尔德模式。其特点是把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工具来分析企业的竞争地位,通过发挥各部门人员共同协作优势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罗宾•库珀模型。它以作业成本法为主导,建议从企业内部、外部、竞争对手等方面,以准确的成本核算资料,向不同部门人员展示一幅广阔的企业成本竞争地位的图景;三是桑克管理模型。其主要利用一系列的战略分析工具,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战略透视;四是日本的成本策划管理模式。其关键的目标是目标成本。上述模式中,桑克管理模型由于充分考虑了产生产品成本的全部价值活动,故受到我国管理学界的推崇。
笔者认为,战略成本的特点就是其区别于传统成本之处。在战略思想指导下,该种成本管理方式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避免了以前成本管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缺陷,没有陷入“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片面思想误区。也正是因为战略成本管理以创造企业竞争优势为宗旨,具备上述所提及的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竞争性等优势,从而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成本管理的束缚,将踯躅不前的传统成本管理带出困境。
二价值链的相关概念以及应用
价值链的概念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波特认为,公司通过完成一系列作业而产生价值,每一个企业都是通过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等种种活动系统地连接成的链状集合体。价值链的各项业务活动间的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而且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渠道之间。简而言之,价值链是从供应商开始直到顾客价值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的业务流程。
国内学者纷纷撰文介绍价值链的概念以及优点,一些学者也在文章中对价值链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何存花,姚晓民(2003)认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功能定位。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框架。聂晶(2002)认为价值链分析是决定顾客价值能否提升或成本能否降低的核心,是从战略性相关角度对企业成本空间的合理分摊与有机联接。刘彦(2001)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创造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价值链分析主要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至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相关作业的整合,包括与外部供应商和顾客的整合,按其分析范围又可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分析的一般步骤为:(1)识别价值链,判断价值作业的内容;(2)判定每种价值作业的成本动因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通过控制成本动因重构价值链,制定降低成本的战略;(4)检验成本削减战略的持久性。本文的后续研究中,就是部分地参考了上述步骤。
三战略成本管理在DS公司的实施
通过回顾文献,笔者认为国内研究大部分停留在介绍方法的层面上,没有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缺少难以让人信服的案例研究。即使在一些结合企业实际的文章中,也很难看到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全面整体的规划。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本文利用对DS公司调研的资料进行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希望通过这次尝试,可以解决一些现有文献缺乏直观性的弱点,增强价值链的运用价值。
DS公司现有主要业务为各类医药产品的生产、批发、零售及新药研制,目前其战略思想是以高增长带动高利润,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全面认识。针对以上情况,本人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进行系统改善:(1)利用优势提高医药研发;(2)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要诚信合作;(3)放弃低效或无效的供应、销售渠道;(4)原有产品和新产品的战略成本管理。
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可以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以被称为“下游环节”,二者同属企业外部价值链。除此之外便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下面就DS公司内、外部价值链分别进行具体规划。
(一)DS公司外部价值链分析
(1)DS公司与原材料供应商
一个企业首先需要供应商为它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服务等各种投入,这是整个价值链的开端。优秀的供应商供应不仅提高产品质量,也降低产品成本。药品生产过程复杂,即便最普通的常见药也需要经过多重提炼与加工。特别对于以中药为原料药的药品,其药效更会因原料产地和采摘时节不同而不同。为保证药效,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减少供应商数量;②降低采购费用;③提高采购质量;④同供应商建立诚信的合作伙伴关系。
(2)DS公司与药品研发
我国化学制药行业中,重原料药、轻制剂药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导致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低,许多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进行研发。当市场上需要新药时,这些企业自然就会失去大好的市场契机。面对这一局势,许多专业研发机构相继产生,特别是大专院校中的研究机构,更是深受企业信赖。一般对于生产能力较强,产量较大的企业来说,采取与研发机构合作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收益;而对于小企业,就适宜选择与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合作,不仅可以在技术、质量上得以保证,其较低的收费标准更是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成本。DS公司有自己的医药研发队伍,研发能力比较突出。但考虑到一般药品从研发到正式生产会经历一段很长的时期,所以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药品研发是绝对不够的。DS公司应在建立好内部研发队伍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专业研发机构的合作,比如与研发商或大专院校研发机构达成协议,双方各出部分研发人员合作研发,产品生产权归DS公司;或者采用最接近于消费者的方式:与医疗机构合作研发,这样一来研发出来的药品更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其结果不仅降低成本,更能增强企业产品占有率。
(3)DS公司与下游销售商
在医药企业的下游价值链活动中,由于大多数企业采取直接向医院、地级批发商销售产品,造成了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使整个行业用于这一环节的成本大幅提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建议DS公司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舍弃无收益的销售渠道;②与下游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4)DS公司与其终端市场
药品流通终端市场是指药品离开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交易环节,其严格意义的终端市场单位主要包括药品零售企业、医疗单位和其他医疗网点(如门诊、个体诊所、医务室、卫生室等),而不包括直接向消费者供应药品的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及其他非法经营药品的单位。
近年来,经过医药纠风,药品的价格不断下降。但是总体来说,医疗单位及乡村药品市场药价仍然居高难下,一部分药品零售企业和基层医疗网点的药品质量令人担忧。DS公司作为一家大型制药集团企业,应该狠抓这一市场漏洞,实施下列措施:(1)自建销售网点。如果DS公司在城市中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点,有内部直接供应药品,不但使销售价格大幅降低,更会增加销量,间接实现低成本。(2)设立医院。为建立一个从产品研发到最终消费者使用的更加完整的价值链体系,DS还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下属医疗网点,除达到降低售价扩大销售的目标之外,还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建立竞争优势。
(二)DS公司内部价值链分析
(1)DS企业集团内部研发
好的研发机构可以使企业迅速占领市场。DS也于2004年建立了“博士后科研站”,从内部价值链角度来看,省去了与商业研发机构合作环节,节省时间和资金。
(2)内部产品设计
①面向不同需求的产品设计
不同群体对头医药品的满意程度是不同的,目前DS公司的某些药品已经成为国内名牌,但还应继续细分产品,以达到最优的产品定位,从战略层上降低成本。可以适当考虑易于儿童服用的产品以及适合出门旅行的人使用的不需要水吞服的药片等。
②企业对现有产品和未来产品的成本管理
企业对现有产品进行成本管理,着重在于运用作业成本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建立责任中心,进行差异分析,不断完善自己的成本计划。对未来产品的成本管理,可以采用目标成本法保证投产后的低成本,运用价值工程以保证未来的产品质量、性能和成本配比。最后,还要确定现有产品与未来产品的合适组合。
(3)产品生产作业工序
在产品生产作业方面,可以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将每项作业或工序的功能、成本分成细目,找出降低每一环节成本的因素;可以运用工业工程改造和重组流程提高效率;可以运用质量工程保证各环节的产出在进入下一环节之前符合质量要求,从而大大提高各项作业或工序的价值。
(4)产品包装
精美的包装往往深得人心,但过于精致的包装必然增加产品成本,为了达到成本低又增加销量的目的,建议采取如下方式:①包装特色化;②产品包装的回收再利用;③包装材料多用途。
A药厂在1997年初有一新产品上市,是一个在国际上较领先的产品,全厂上下都信心十足地定下"1997销售年度完成6000万元的销售目标"。而到1997年12月31日才完成了不到600万元且回款仅200万元,然而市场开发费用却以6000万元销售目标而投入。目标与现实、投入与产出反差巨大。
B药厂在1997年初也有一个中成药新产品上市,年初定下600万元的销售指标,年底却完成900万元。尽管全厂上下对能大大超额完成任务感到异常兴奋,欢欣鼓舞。然而从营销管理角度来看,这并非是一个让人值得高兴的事,我们看到同样目标与现实差距也是如此之大。
通过 A、 B两家药厂的情况可以看出 A药厂肯定失落感十足; B药厂欣喜若狂。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B药厂同 A药厂一样没有成功,因为他们在营销目标订立与管理上是一样失败的。我们可以看到国际上的大制药公司及国内的合资药厂如"杨森"、"史克"、"施贵宝"的目标制定与实际差距一般不会超过10%。
目标制定对药厂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没有目标就像一个没有方向或没有目的的旅程,你没有办法为这个旅程做充分准备,也不知道自己将会走到哪里。对于药厂,我们制定了目标,就可以根据这一目标安排生产,投入市场开发费用,组织销售队伍,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除此之外同时还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来提高员工积极性和绩效。
·可以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客观依据。
·将每个员工的工作与公司的整体发展目标联系起来。 、 ·在整个企业系统内制定目标,明确对每个员工的要求,有助于促进计划与协调。
·使员工明确了解组织对他们的要求。
由此可见制定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是如此重要,因此国内外各企业都在大力推行目标管理这一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然而目标如何制定、如何管理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有效使用的。
企业发展需要目标,正确的目标可促进企业发展。然而有了一个错误的目标,将会比没有目标对企业的危害还要大。目标过高,生产过剩,职员过多,市场投入过大,销售人员及管理人员因为明知指标不能完成而采取放弃态度,使投入与产出失控。目标过低,生产能力设计不足,市场投入过小,销售人员压力不够,本应占领的市场却没有占领,给竞争对手有充足的时间抢占市场,这样尽管你完成了今年的指标却失去了大块的市场份额,后患无穷。 一、目标制定
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是-个十分重要的,作为公司要制定公司的总目标,各地区及部门要制定各地区及部门的目标。每个业务人员要制定个人的目标,要有长线目标、中线目标及短线目标,分每年、每季、每月、每周、每天及业务拜访中的每次拜访都要制定目标。那么一个适当的目标应该怎样制定呢?
首先我们要充分地了解市场,有科学的市场调研。我们要了解将开发地区的人口数、该产品所治疗疾病的发病率、易感人群、地区经济状况、医生的用药习惯、治疗该种疾病的所有药物的销售总量、竞争产品及公司的情况、我们的销售网络分布及你希望的市场份额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然后根据以上了解的情况对你的产品、公司及销售策略进行一个系统的 SWOT分析。
S- Strength 优势。指你产品或公司自身与别人相比所具有的独特的优点及长处。如:服用方便。
W- Weakness 劣势。指你产品或公司自身与别人相比的不足之处,比别人差的地方。如:价格较贵。
O- Opportunities 机会。指整个市场环境给你提供哪些机会。如:发病率高、病人多,政府的政策保护。
T- Threats 威胁。指整个市场环境中对你不利的情况。如:竞争产品多且功势强,市场占有率大。
然后以 SW为纵轴, OT为横轴画一坐标。
你把将要推出的产品在坐标上定位,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你的产品处在什么情况之下,根据它即可设计出适合的市场推广方案。
SWOT分析方法,不仅适合分析公司、产品,还适合分析一个工作方法、一个行动方案、一个销售政策等,灵活运用可以得到明确的指引。
在进行 SWOT分析后,我们可以为公司或产品制定一个目标了。制定目标要符合 SMART原则,即"聪明法则"。
S- SPECIFIC 具体的。能准确说明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工作本身。
M- MEASURABLE 可衡量的。是指你的目标是可以有考评的绩效标准来衡量成果而不是一项工作。
A- ACHIEVABLE 具挑战性。是指我们设计的目标,实现起来要有一定的困难,并不是轻而易举地达到的,然而也并非不能达到的。需要努力才行。
R-RELEVANT 现实的。是指在设定目标时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及各种资源和能力来看是可以达到的。
T- TIME FRAMED 时间限制。是指你的目标日期。它分为固定最后期限及可调整(因具体情况而变)的最后期限。
另外目标设立还要考虑:
1.避免单纯追求数量化;
2.避免单纯的自上而下,注意指导性与参与性;
3.考虑员工的个人利益;
4.目标的公布方式;
5.目标的评价标准。
医药市场营销领域目标的关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销售额 ·市场计划 ·毛利 ·市场渗透 ·成本 ·新市场 ·市场战略 ·新客户 ·市场调研 ·分销 ·人员的培训与开发 二、目标管理
如果你只正确适当地设立了目标, 也只是成功了20%,另外更重要的是目标设立后的管理工作。(见目标管理循环图)
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
1.开发药厂总体目标,要具有战略性及由上层管理者制定。如利润、销售额、市场占有率。
2.建立不同部门、单位、个人的具体目标,将目标分解并具体化,制定时要上下级共同参与,同时要结合个人、各部门的具体特点。
3.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及实施所需要的条件(个人、环境、他人)。
4.执行计划并保持自我控制。
5.对目标实施定期评估执行过程。
6.经常性的绩效评估。
目标执行中的目标考核也是成功的关键一步,方法如下:
1.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
2.监督与指导结合。
3.提供改进方案。
4.奖惩结合。
5.放手与控制相结合。
6.个人要有所收获。
7.目标的调整。(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但一定要认真权衡不可任意变动,否则会影响大局。)
三、目标控制
营销目标控制远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有四种不同的营销控制方法。
1.年度计划控制:
是高层管理人员与中层管理人员为了检查计划目标是否实现而使用的。
方法:销售分析
市场份额分析
销售-费用率
财务分析
顾客态度分析
2.盈利率控制:
营销会计人员为了检查公司在哪些地方赚钱,哪些地方亏损。
方法:产品、地区、顾客群、销售渠道、订单大小等盈利情况。
3.效率控制:
职能管理当局,营销会计人员为了评价和提高经费开支率以及营销开支的效果。
方法:销售队伍、广告、促销和分配等效率。
4.战略控制:
高层管理人员、营销审计人员为了检查公司是否在市场、产品和渠道等方面正在寻求最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