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渔业文化8篇

时间:2023-09-28 09:07: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渔业文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渔业文化

篇1

关键词 渔业信息化;信息系统;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U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0-0084-02

1 渔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在国外发达地区,各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现代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数据库、环境数据库、市场信息数据库、灾病害数据库以及文献专利技术数据库等等为渔业信息化提供支持,他们依托这些信息资源为参考,为社会各界提供专门有效的服务。

渔业信息化的概念确立至今,不同的国家给予了它不同的地位和重视。比如:南韩政府认为信息技术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工具,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经济并切实鼓励所有企业使用电子商务(EC);许多科技概念超前的发展中国家还建立了海洋渔船船位监测系统,收集船舶作业和渔业货物动态信息,应用于海洋渔业有效管理;不仅局限于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组织也建立了渔业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数据库。

在发达国家,国际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这不仅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表现,更是效率提高、信息现代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利用Internet技术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决策服务便是这一应用的具体体现。各个部门、各种等级的渔业用户通过互联网瞬时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国内外最新的市场经济信息(查阅有关科技文献和技术专利)展示组织机构概况、介绍新产品或进行技术咨询服务,甚至为解决渔业技术难题可以求助于国际高水平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指导。鉴于其种种便利及优势,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正在有效地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信息处理系统(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RS)技术,应用于渔业生产、科研和管理等方面,针对不同的应用对象和用途进行研究开发。其中,许多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如政府辅助决策、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水面利用和区划管理;气象、海况、渔业情ushi况预报和鱼群探测、渔船导航和海上生产作业实时指挥、国际水产品贸易情报监测和预警等领域。

2 我国的渔业信息化

信息技术在实际渔业工作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图表描述分析来做一个梳理,我国水产品产业的运做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生产:流通、加工、交易、消费等等。让我们来看一下信息技术在整个渔业生产消费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渔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信息的参与。在生产环节,生产者(渔民或现代化的渔业企业)要掌握各种信息才可达成计划指标,这其中包括多种多样的资讯,如鱼汛、气象、市场反馈信息、WTO贸易规则(如TBT协议、SPS 协议、各种补贴政策)等。当工作进入生产流通环节时则要及时取得物流环节的信息,如:运输成本、市场行情等。在加工包装等环节要注意一些技术信息和进口国对包装装潢的具体要求、国际通用法规和惯例等。之后的交易环节,特别是涉及到水产品的国际贸易领域,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就更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重要性主要包括国际市场水产品价格走势、供求状况、各国的需求偏好和消费习惯、技术壁垒和相关贸易规则等。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即在渔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水产品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是非常重要并不可或缺的。

3 我国渔业信息化的现状

3.1 整体信息能力低

渔业信息化是适应国际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目前,我国的渔业信息化水平和国外相比,特别是发达国家比起来是偏低的。有资料显示,按照国际评分标准,中国的信息能力得分为6.17,仅为美国的8.6%。较低的信息能力将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正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水平整体较差,在整个渔业产业链上,参与者缺少一种可以方便利用的信息交换平台来收集或生产经营信息,而是在各种环节基本上相对独立运作,跨环节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这样的现状导致的结果是渔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来讲,内部交易成本过大,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重复投资、市场不均衡、对外竞争能力差等后果。因此,在我国渔业产业逐步壮大的同时,渔业信息化建设就显得迫在眉睫,如果其不能跟上渔业发展的速度,或者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国际上的平均进展速度,那么我国的渔业国际竞争力势必受到很大影响。

3.2 渔业信息化应用不足

在渔业信息化领用并不竭尽的中国,我们正在做着积极有效的努力和开发,目前,国内的渔业信息化在理论概念的引进和总体构架的搭建上已经有了可喜的进展,虽然在实际应用的开发上,作用的普及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更为紧迫的是我国缺乏构成信息化的基础体系。且当前,渔业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农产品出口领域,水产品的出口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已经稳步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品生产大国。在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渔业发展的整体技术水平还不高,整体效益偏差,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足,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国际贸易背景下,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新科技浪潮的推动下,来自国际的各种压力、竞争已经严重冲击和影响着中国的渔业生产,客观事实推动着我国的渔业生产必须做出变革――那就是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手段来武装渔业产业,从而提高我国渔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并且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本身的快速发展是“信息化”的应有之义;而在经济和社会诸方面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和效益,以加快发展步伐,才是信息化的本质。所以,在渔业信息化的热潮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来提高渔业产业水平,促进水产品贸易的繁荣才是渔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3.3 缺乏协调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

以物流为依据得出农产品供求信息是极为不科学的。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渠道较为混乱,虽然国家农业部有相应的渠道,但多为各地收集上来的价格信息,供求信息来源没有覆盖全国各地主要农产品集散地,同时对各地农产品流通方向指导力度不够,监管权利的有限导致宏观调控效果不显著。

3.4 物流信息标准不统一

首先是物流信息本身的标准不统一,如企业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录入格式、表格样式、语言格式和传输协议等,另外还有物流信息系统间的接口不统一和模块间的兼容性差、运行不稳定等。由于多数物流软件商采用直接买入成熟软件内核,自行开发相应接口与外包模块, 因此,物流软件商间的系统程序语言的编译标准不一致,企业在使用不同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时,有可能遇到不同语言编译的系统间相互不兼容的情况。由于目前有些最新开发的编译语言本身就存在的不稳定导致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差,企业在使用这种新的系统时经常出现系统不稳定现象,致使企业降低了对使用物流信息系统的热情。

3.5 信息系统脆弱

我国目前的物流信息系统多数还停留在使用专线上,这种情况很不便于网络系统间的连接,因此也会造成公共信息平台缺乏,不利情况也会常常出现在实际操作中;同时,不同的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的兼容与互相支持性差; 缺少可靠实用的成熟物流软件, 物流软件商不熟悉物流业务, 对物流软件低水平自主开发重复,既符合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实际情况,又能提升到供应链管理层次的物流软件不多。虽然目前国内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高达60%的企业对系统的功能达不到要求和应用培训不及时感到不满,但由于普遍对国内软件服务信心不足, 企业不敢进行大规模投入,多数停留在某部门的内部运行阶段。现阶段多数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个信息孤岛, 企业间物流系统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与相互协调,导致国内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举步维艰。

参考文献

[1]任昱衡,于欣,段红.基于移动商务的企业管理系统探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5.

[2]任昱衡,赵立响.建立基于环境的电子商务安全体系[J].科技创新导报,2008,9.

[3]任昱衡.GCIE服务器评测体系的国内应用现状及替代设计[J].中国学术亚洲版,2007(8).

[4]任昱衡,曾莹.制造业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5]任昱衡.我国域名的法律地位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6.

篇2

一、闽台海洋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现状

福建与台湾之间具有“五缘”优势,海洋是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突出优势,不仅区位条件优越,而且海洋文化底蕴深厚。随着海峡两岸和平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福建海洋产业的不断完善,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闽台两岸进行海洋文化产业合作、共建现代化海洋产业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一是闽台海洋文化相关产业合作领域成效显著。经国家批准,在闽台海洋合作方面,目前从“单向引资”到“双向交流”。截止2011年8月份,福建已有563家台资企业投资福建渔业,合同利用台资10.62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7.59亿美元。投资领域从原来的单一投资水产养殖加工拓展到渔工劳务合作、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渔业、水产贸易以及科技合作等领域。同时,闽台两岸还开展了海峡(厦门/福州)渔业周暨渔业博览会、ECFA与两岸渔业产业对接会等活动,以此加强交流与合作。

二是闽台民间海洋节庆活动往来密切。妈祖作为联系两岸民众情感的纽带与文化认同的桥梁,直接或间接推动了闽台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台湾有妈祖庙800多座,妈祖是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全台湾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妈祖。1997年1月24日至5月6日,湄洲岛妈祖金身应邀巡游台湾,在台102天,受台湾信众1000万人次朝拜。每年的妈祖文化节都有大批的台湾信众到莆田湄洲岛朝圣,参加妈祖文化节日庆典活动,这为闽台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很好的纽带与桥梁。此外,陈靖姑文化、开漳开台文化等方面的闽台文化交流也有一定进展。

三是闽台共建平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构建闽台海洋经济共同体。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是闽台交流合作的一大成果,也是进一步推进闽台合作深化的重大项目。福建在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平潭“人才特区”建设,筹建平潭海洋大学,准备用5年时间引进1000名台湾专才,建设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开创闽台交流合作新局面。2011年11月4日在厦门海洋周主论坛上,提出了“构建闽台海洋经济共同体,促进海峡蓝色经济实验区建设”的发展规划,规划“突出闽台合作”,将主要着力于:加强闽台海洋资源合作开发和海洋环境协调保护;加强闽台航运物流业的合作;深化闽台海洋产业深度对接;深化闽台滨海旅游合作;提升闽台现代渔业合作;深化闽台海洋综合管理领域合作;创新两岸海洋交流合作体制机制新格局。

二、闽台海洋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闽台海洋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主要集中在海洋文化旅游、海洋宗教民俗文化等方面,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难以跟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综观闽台海洋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现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海洋文化精品缺乏,海洋文化企业总体竞争力差。人们谈到海洋资源,较为关注的往往是海洋经济、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而海洋文化往往被忽视或尚未被重视,海洋文化产业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福建海洋文化产品精品意识不高,绝大多数海洋文化产品都只是利用海洋文化资源进行简单加工和仿造,产品的文化含量低,所创造的文化附加值就低,导致经济效益不高。海洋文化产业领域主要以小型企业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闽台海洋文化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二)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不平衡。福建粗放型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造成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分散、人才匮乏、资金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闽台海洋文化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滨海旅游业是福建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柱,而与之相关的如海洋会展业、海洋休闲体育业、海洋工艺品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涉海广播影视业、网络文化等行业发展相对缓慢。

(三)技术和人才存在瓶颈。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保障。但总体来看,高层次海洋文化专业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缺乏、技术成果转化不及时等问题严重存在,这极大制约着海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引进优秀的海洋文化产业人才是当前闽台海洋文化产业合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海洋意识淡薄,海洋文化研究力度不够。由于长期以来海洋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公众对海洋文化的认识不足,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比较淡薄。部分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做到科学开发从而导致文化资源承受力过重,开发利用中存在着过度开发、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深度发展。目前福建的海洋科研与产业还未形成有效合作机制,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无法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五)资金不足与海洋文化产业急需投资间的矛盾。海洋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基础差、底子薄,需要投资的面广点多,且投资金额较大。因此,难以迅速扩大福建海洋文化产业的经营范围和发展规模,也影响了闽台海洋文化产业合作开发创新海洋文化产品的力度。

三、促进闽台海洋文化产业合作的思路

篇3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产业;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8-0031-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0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陆地可供开发资源的减少,世界各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理论、海洋战略等海洋文化因素,决定着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着竞争的成败。然而,种种激烈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海洋文化的竞争。对海南而言,建设国际旅游岛,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巨大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但是,与广东、山东、江浙一带相比,海南海洋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还不够强,缺乏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在建设、开发和研究探索上还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化研究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一、海洋文化的定义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1]海洋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在这个概念中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海洋文化的划分并不是以地域作为划分的标准,并不是所有海滨城市的文化都是海洋文化,只有源于海洋的文化才能归属海洋文化的序列。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分类及其与海洋产业的关系

作为一个海洋大省,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海南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色。海南应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经济,形成南海蓝色经济区。

1.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以文化产业的概念为参照,“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其本质就在于海洋文化的产业化[2]。这个概念具有以下几层含义:从性质上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海洋文化产品、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从产业过程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按照产业化的方式和手段经营文化,并将海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纳入到产业运行的轨道中;就其产业功能而言,海洋文化产业以满足消费者及市场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的功能。可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大要素构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它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构成。

2.海洋文化产业的分类。海洋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根据产业的内容和性质,按照行业分类法,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产业类别: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对其它的海洋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且还能推动饮食、商业、交通、住宿业等相关配套部门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因此在整个海洋文化产业和整个经济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节庆会展业包括海洋文化节庆业和海洋文化会展业,是以海洋文化产业为主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展销以及会议等,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获得更为优质和广泛的资源。它具有高收益、无污染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极强带动力等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海洋节庆会展业己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和运作模式。在我国海洋节庆会展示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因其经济效益高和经济拉动作用大而备受关注,成为海洋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海洋休闲活动相结合的产业类型,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疗养、度假、娱乐的愉悦享受,也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和挑战性。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将人们的活动空间扩展到无限的海面上,带给消费者以更为丰富多彩的感官体验,这也是海洋体闲体育产业特有的魅力。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因其自然、健康、时尚的特征成为热门产业,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海洋文艺产业:海洋文艺是长期与海为伴,从事海洋生产和实践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海洋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海洋艺术产业就是将海洋艺术进行产业化的运作,生产出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艺术产品。

也有学者采取集群列举法,将海洋文化产业细分为以下类别:涉海休闲渔业:观光渔业、体验渔业、观赏性专门养殖;涉海休闲体育业:水上项目、水下项目、沙滩项目;涉海庆典会展业:海洋文化节、珍珠文化节、博览会、旅游文化节、开渔节等;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饮食起居、服饰、传统节日、婚俗、信仰的产业化开发;涉海工艺品业:珊瑚、贝类、珍珠工艺品;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广播电视、书报刊、网络、咨询服务;涉海艺术业:文学、艺术、音乐、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3]。

3.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产业的关系。如前所述,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人类在与海洋的互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了无形的语言、习俗、信仰、艺术等精神财富,也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物质财富。海洋产业是一切与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所以单从两者与海洋的依存关系,就足以说明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海洋产业的开发,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可以对海洋文化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给海洋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也会提高海洋产业的发展能力。尤其是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海洋产业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将会带来海洋产业经济的增长,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也是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

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必须深度挖掘、利用好自然资源,与其他海洋文化产业大省相比,海南有具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海南共有海岛(含礁和沙洲)280个。所辖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南北纵跨1800多公里,东西横跨1000公里,占全国海域总面积的2/3。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528公里,沿岸天然港湾68个,海洋渔场面积16434公顷,海洋水产品在800种以上。在海南岛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缓缓延伸;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海南的近海和外海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主要经济虾类17种,鱼类资源1064种,有经济价值的约40多种,约占全国150多种的26.7%。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全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海南岛东部、南部大陆架80~200米水深的外海渔场以及西、中、南沙渔场渔业资源丰富,资源可捕量约200万吨,目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开发潜力巨大。南海诸岛岛礁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诸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另外,南海诸岛岛礁上美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更是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

四、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路径探讨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海南省“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在经济结构中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把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海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海南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争取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应大力建设本土海洋文化,挖掘和利用好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1.建立和完善海洋文化产业专项政策体系。政府要加强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扶持与引导。首先,要围绕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文化经济,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海南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以海湾优势为依托,开发建设一批国际大型旅游区,发展休闲度假业、邮轮游艇产业。以海口、三亚等滨海城市为依托,培育发展海洋旅游、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贸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其次,在产业政策上加强支持力度,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土地、市场准入、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还应对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与规划给予科学的指导与监管,加大资金、技术、人才、宣传方面的投入。

2.推进海洋文化产业融资多元化。要提升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充分利用遍及五大洲的友好城市和侨务资源,加强与国内外海洋城市、海港城市的借鉴与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合作,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合作与开发。鼓励和支持民资、外资的进入,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解决好海洋文化产业建设的融资问题。可采取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样既可以解决产业建设融资难的瓶颈,又可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激发全社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热情,提高项目开发建设效率。对于外资的进入,可以同时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设备设施和知名品牌影响力。政府应主动引导和争取,通过产业博览会、网上推广平台、成立专项开发小组等形式,积极寻求民资、外资合作者。

3.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目前,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尽快策划并启动一批世界级海洋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一是将海洋文化融入滨海旅游文化产业,深度研究开发海洋旅游,积极策划、设计、包装和推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旅游新产品,如海洋休闲渔业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热带海岛生态旅游、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海洋夜生活旅游、温泉康乐度假旅游、高尔夫休闲旅游等;发展会展、邮轮游船、水上运动、文化艺术、海洋科普生态、海洋康疗保健等专项旅游,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二是发展游艇经济,将海南打造成中国游艇天堂。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与国际游艇行业的合作,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开发游艇旅游项目,兴建国际一流的游艇俱乐部,打造环海南岛的游艇经济圈。”[4]三是利用滨海城市海洋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的优势,策划并建设世界级热带海洋文化主题公园重大项目,不断提升热带海洋旅游文化竞争力。

4.从战略高度培育和树立海洋文化意识。应充分认识海洋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未来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引导公众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海洋价值观。要重新审视和科学论证海洋文化资源的巨大价值,将海洋文化建设作为海南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海洋文化新地标,切实增强海洋文化的发展活力。大力宣传普及海洋基础知识,提高全体市民的海洋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文化氛围。依托涉海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利用海洋文化座谈会、海洋文化论坛、海洋文化节等机会,深入研究、挖掘和宣传海南海洋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将海南打造为全国海洋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和窗口。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开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M].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篇4

1.1文化教育运行机制滞后

业余体校隶属体育系统,国家教育系统的改革浪潮对其推动相对较小。目前业余体校的文化教育整体水平较低,与普通全日制学校特别是重点中小学相比,差距尤为明显。文化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对于业余体校青少年的研究较少,适宜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业余体校的文化教育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第一,课程设置。大部分业余体校和普通学校一样使用规定的教材进行授课,这对运动员来说难度较大,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第二,考核与分班。学校对于运动员文化程度缺乏一定考核标准和分班制度,仅按年龄进行教学班级安排导致学生水平差异大,教师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难度剧增,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第三,管理制度。学校对于运动员文化教学缺乏规范的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运动员文化课教学流于形式[3],甚至部分学校处于半荒废状态。第四,激励机制。大部分学校缺乏对文化教师教学工作的激励机制,文化课教师在工作处在一种完成任务或者敷衍了事的状态,对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1.2文化学习时间少的制约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运动素质提升的高峰期,同时也处于文化知识学习的黄金时期,学训矛盾聚焦于的时间分配。训练占用了运动员的大量时间,他们用于文化学习的时间比同龄学生几乎少了一半。特别是有些运动队经常外出训练或者比赛,在临近比赛时,学校往往组织一段时期的集训。集训和比赛期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被舍弃,赛后又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这些学生补课。授课时数的限制和学习时间的不足限制着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发展,导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1.3良好文化学习氛围缺失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表明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非常重要。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在业余体校里,由于“重武轻文”的思想,教练员和运动员只重视运动成绩的提高,对文化课成绩漠不关心。很多学生是因为不爱学习、文化成绩差才转入业余体校,运动员整体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积极拼搏、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另外,由于学校对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缺乏严格具体的要求,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文化学习的压力,部分老师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处在放纵状态。

1.4高校招生制度冲击

国家鼓励学校开展运动训练,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对取得一定运动等级的学生运动员给予政策上的优惠。部分有资质的高校为了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纷纷向业余体校优秀体育人才抛出绣球。对取得一定级别的运动员放宽录取条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更是大幅度降分录取,甚至免试入学。对于优秀运动开出的一系列诱人的丰厚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运动成绩的片面追求,进一步忽视和淡化文化知识的学习。

2业余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主观困境

2.1文化基础差,认识偏颇

青少年运动员随年龄的增长文化成绩呈现出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多年训练,落下部分课程,学习基础差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学习起来难度越来越大,学习成绩逐步下滑。体育系统对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给予令人羡慕的奖励及优待政策,在完成对明星的褒奖以后,其炫目的光环吸引着更多的追随者[4]。表彰奖励的导向作用致使运动员形成只看重训练和比赛的思想倾向,他们认为关系他们前途命运的乃是竞技水平的提高,只要能出运动成绩,其他的都无所谓。文化课“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甚至部分运动员视其为负担和累赘。

2.2文化学习精力不充沛

运动员的首要任务是训练和比赛,他们每天的训练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在上文化课时,大多数运动员感到身心疲惫,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差。运动训练时间过长,使得学生没有精力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5]。大部分业余体校在训练后的恢复手段单一,运动员训练造成的疲劳无法及时消除,导致运动疲劳积累甚至引起伤病。还有部分教练员训练方法不科学,急于求成,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伤病对运动员的困扰不仅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而且对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也有重要影响。

2.3文化学习努力程度不够

运动成绩关乎运动员的去留,利害攸关,加之训练周期短、见效快,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积极性高。文化学习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成绩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显现,因此运动员对文化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4]。由于运动员对文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文化课对于部分运动员来说近似于煎熬与折磨。即使有部分运动员对已认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对文化课学习的困难认识不足,缺乏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就停滞不前、自暴自弃。

3业余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策

3.1提升思想认识,加大文化教育投入

提高运动员对文化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扎实的文化素质基础有助于运动员对技术和战术等的理解,促使其向更高的竞技水平攀登。即使退出竞技体育,在走向社会重新就业时也不会因文化素质低而被市场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是业余体校能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6]。业余体校必须狠抓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把“训”与“学”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增强运动员发展的后劲。要改变业训管理者“重训轻学”的倾向,提高他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大对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当前教学条件,为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2完善招生制度,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首先是在源头上把好招生考试的质量关,必须改革学校招生制度。在招生过程中,重点考察运动成绩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文化基础,文化成绩不过关不予录取。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员参照普通中学的教材,结合运动员的特点,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构建符合运动员实际的教材体系。在教材中应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文科教材多采用体育背景的文章,理科教材多讲述知识点在体育训练、比赛中的运用,使学生学起来觉得有用、有趣,愿意去学。这样,他们学起来富有成就感,才能有持续、积极的学习态度。

3.3提高教师待遇,鼓励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校要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文化课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校任教。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结合运动员的特点研究相应的教育和教学规律,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运动员文化课教学质量。如受外出集训和比赛影响,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在教学时间上,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运动员训练和竞赛的需要,则应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教育任务的完成。

3.4规范教学管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要保证运动员文化教育长期的有条不紊进行,必须加强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督导,不断完善教师聘任、考核、进修等规章制度。结合运动员文化教育奖励制度,对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做到赏罚分明,不断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状况也要制定一定的管理和制约措施,对于学习态度不好、经常旷课的运动员,可以批评教育,甚至象征性的经济制裁,促其回归教室;对于学习努力,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则应给与奖励。

3.5积极研究探索,加快体教结合步伐

篇5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引进、开发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篇6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篇7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8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