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07: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顶岗实习;教师素质模型;高校师范生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9-03
一、顶岗实习教师素质的理念及其模型架构
顶岗实习即师范类本、专科高年级学生修完学校规定的主干课程,经过教师教育公修课程培训、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培训等一系列系统的岗前训练后,选派优秀干部或教师带队,经当地政府部门认可,到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中小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活动。
顶岗实习是一项改革教师教育的举措,顶岗学生、师范院校、实习学校、地方政府均从这一政策中受益。顶岗实习既是高校师范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师范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使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得到持续的、较高水准的师资补充。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同时实习学生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初步掌握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技能,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事业心。
作为开展顶岗实习支教事业先驱的河北师范大学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实习点遍布全省各个县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笔者通过与在青龙的顶岗实习实践的学生的面谈、实地考察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认为顶岗实习对师范生教师素质模型构建主要有如下方面:
1、吃苦耐劳精神
河北师范大学实行的顶岗实习是以河北各地教育的具体情况为依据,选取若干个符合要求的农村中学作为基地来进行师范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培训。选取的顶岗实习基地大多在乡中,条件较为一般,所以要求实习学生有服务社会,贡献乡村的精神,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放弃自己大学生所谓“天之骄子”的架子,能够真正深入到教学一线,不怕苦,不怕累,切实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实习中大部分实习生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踏实扎根乡村,服务当地,奉献自己,磨练自己,增强社会责任感。
2、过硬的政治素质
顶岗实习教师的政治素质包含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良好的师德、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素质是教师的精神支柱,主要是指政治态度、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决定着教师的政治信念和宗旨,制约教师的道德规范,影响着教师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及自身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应该把教书育人看作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负责地从事着平凡而光荣的教育工作。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教育观念和理念。就当前教育改革特别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言,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民主观念、人本观念、终身观念、未来观念以及教学中的新的教材观、教师间的合作观、新的评价观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职业道德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在青龙顶岗实习中实习生在当地学校接受政治业务培训并在临时党支部的指导下,形成了较高的政治觉悟,“为中国而教”是各位顶岗实习生的共识;在一学期的顶岗教学实践中,各位顶岗实习生热爱教师岗位,关爱学生,形成了较好的师德修养,教师素质塑造成绩显著。
3、渊博的知识
教师的知识素质主要包含专业技能知识、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的知识。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实现其社会自身价值的直接能力。教育是超前的事业。现代教师不但要适应教育的今天,还要面对发展的未来。现代教师要加强学习,形成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完整的能力结构。而现在,教育内容社会化是现代教育的心趋势,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人口、计算机、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并渗透环境、交通、能源、国防等教育。在多学科对同一学生的施教过程中,要求各学科教师要有相互配合的意识,应善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4、较成熟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具备较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与教的心理、知识生成的原理、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具备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分享研究成果,善于汲取他人的成果,丰富更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总是站在科学前沿。要从应试教育的巢臼中走出来,转变教育观念,抛弃传统陈旧的教法,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进修,提高业务能力,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让学生为你的才能所吸引,心悦诚服地跟你学。
5、自我发展的能力素质
论文摘 要:当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实践和探究,深化信息素质教育,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信息素质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如何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也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质定义为:信息素质就是人们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目前普遍被认可的有关信息素质的定义。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意识指一种把信息作为资源的自觉性;信息能力指能够获取、利用、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信息道德主要指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合理、规范使用他人的成果,遵守学术共同道德准则与规范等。在信息时代,高校需要积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资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快速发展。在此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能够利用信息顺利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有力保证,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优化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战略主题。作为学术型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必须紧跟教育发展方向,深入开发利用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教育职能,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3.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举措。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服务手段、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保障。积极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获取、利用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延伸之一,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举措。
二、深化素质教育内容及方式的措施
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效务实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加强信息道德修养。以许昌学院图书馆为例,目前主要是以开设文献检索课为主,结合入馆教育、培训讲座、在线素质教育平台和读书月活动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1.改进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入馆教育是信息素质的启蒙教育。此项活动的开展,使新生能够了解图书馆、初步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许昌学院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面对面授课。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教师短缺,实效不强,易流于形式。于是,图书馆改进措施,在讲课之外,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新生信息素质教育。首先是把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的整体计划中,使入馆教育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其次是建立网页版新生导航,内容包括读者指南、借阅指南、各类资源使用指南、规章制度及新生入馆教育培训课件等。新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接受图书馆初步信息素质教育。再次是组织新生参观、学习,引导他们利用图书馆。新生入校后,图书馆会向他们发放《图书馆读者手册》。此举有利于新生了解图书馆的作用,提高了新生的信息意识。
2.完善文献检索课内容与形式。文献检索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教育形式,也是许昌学院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文献检索课以选修课的方式,主要针对高年级大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大学生获取、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检索工具,增强自学与研究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首先,课程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切忌华而不实。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对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能力,培养他们检索、评价和利用各种信息源的能力。其次,重视对数字资源的利用。高校图书馆除实体资源外,各类数字资源成为重要信息来源,它们具有科学性、全面性、便捷性的特点。文献检索课要强化大学生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增加网上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检索和利用内容。再次,探索合作教育模式。要在实践中探索以图书馆员和学科教师合作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将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增加教育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能进行学科学习与研究,促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
转贴于
3.持续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一是开展定期培训讲座。在每年的“读书月”活动期间,许昌学院图书馆都会邀请人文学科专家为学生举办人文系列专题讲座,邀请重点数据库公司专家举办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利用专题培训,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二是开展培训预约服务。许昌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或研究的需求向图书馆预约特定主题的培训讲座,图书馆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数据库、大型系统的检索工具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三是充分发挥读者协会的作用,不定期开展读者培训活动。重点教授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利用方法、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网络数据库的使用和评价等。
4.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整合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完善教学形式,促进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提高。
5.以“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响应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活动的号召,引导广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许昌学院图书馆近年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要有人文系列学术报告会、数字资源专题培训、“读者之星”评选活动、征文比赛等。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广泛宣传,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读书月”活动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推动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对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科学管理
1.重视开展用户调查。开展用户调查是图书馆了解服务效果、改进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方式。主要形式有:网上调查,发放调查问卷,通过E-mail、电话和意见本收集意见和建议。
2.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重视图书馆主页资源服务功能的宣传,要在主页显著位置进行各类资源、服务活动的宣传,吸引更多读者通过网络环境了解并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与教育。其次是通过学科馆员加强与各院部的联系。许昌学院图书馆已初步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通过学科馆员与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师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宣传、推送图书馆信息服务,为大学生查找、利用信息提供有效的指导服务。再次是打造立体宣传局面。图书馆要优化网络环境,重视校园、宿舍、休闲区域的整体网络化建设,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幕、广播等平面系统扩大服务信息传播范围。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的有效宣传将图书馆服务和资源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空间,使其便捷地获得图书馆服务信息。
3.加强图书馆员队伍建设。高校图书馆员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馆员队伍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途径。高校图书馆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对馆员进行培训。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图书馆发展规划,合理引进其他专业人才,丰富馆员知识结构。二是组织开展多种知识培训活动。如加强馆员的图书情报知识、网络知识、现代检索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鼓励馆员不断更新知识。三是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参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当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实践和探究,深化信息素质教育,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信息素质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如何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也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质定义为:信息素质就是人们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目前普遍被认可的有关信息素质的定义。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意识指一种把信息作为资源的自觉性;信息能力指能够获取、利用、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信息道德主要指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合理、规范使用他人的成果,遵守学术共同道德准则与规范等。在信息时代,高校需要积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资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快速发展。在此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能够利用信息顺利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有力保证,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优化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战略主题。作为学术型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必须紧跟教育发展方向,深入开发利用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教育职能,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3.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举措。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服务手段、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保障。积极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获取、利用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延伸之一,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举措。
二、深化素质教育内容及方式的措施
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效务实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加强信息道德修养。以许昌学院图书馆为例,目前主要是以开设文献检索课为主,结合入馆教育、培训讲座、在线素质教育平台和读书月活动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1.改进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入馆教育是信息素质的启蒙教育。此项活动的开展,使新生能够了解图书馆、初步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许昌学院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面对面授课。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教师短缺,实效不强,易流于形式。于是,图书馆改进措施,在讲课之外,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新生信息素质教育。首先是把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的整体计划中,使入馆教育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其次是建立网页版新生导航,内容包括读者指南、借阅指南、各类资源使用指南、规章制度及新生入馆教育培训课件等。新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接受图书馆初步信息素质教育。再次是组织新生参观、学习,引导他们利用图书馆。新生入校后,图书馆会向他们发放《图书馆读者手册》。此举有利于新生了解图书馆的作用,提高了新生的信息意识。
2.完善文献检索课内容与形式。文献检索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教育形式,也是许昌学院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文献检索课以选修课的方式,主要针对高年级大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大学生获取、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检索工具,增强自学与研究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首先,课程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切忌华而不实。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对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能力,培养他们检索、评价和利用各种信息源的能力。其次,重视对数字资源的利用。高校图书馆除实体资源外,各类数字资源成为重要信息来源,它们具有科学性、全面性、便捷性的特点。文献检索课要强化大学生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增加网上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检索和利用内容。再次,探索合作教育模式。要在实践中探索以图书馆员和学科教师合作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将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增加教育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能进行学科学习与研究,促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
3.持续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一是开展定期培训讲座。在每年的“读书月”活动期间,许昌学院图书馆都会邀请人文学科专家为学生举办人文系列专题讲座,邀请重点数据库公司专家举办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利用专题培训,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二是开展培训预约服务。许昌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或研究的需求向图书馆预约特定主题的培训讲座,图书馆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数据库、大型系统的检索工具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三是充分发挥读者协会的作用,不定期开展读者培训活动。重点教授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利用方法、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网络数据库的使用和评价等。
4.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整合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完善教学形式,促进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提高。
5.以“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响应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活动的号召,引导广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许昌学院图书馆近年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要有人文系列学术报告会、数字资源专题培训、“读者之星”评选活动、征文比赛等。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广泛宣传,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读书月”活动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推动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对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科学管理
1.重视开展用户调查。开展用户调查是图书馆了解服务效果、改进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方式。主要形式有:网上调查,发放调查问卷,通过e-mail、电话和意见本收集意见和建议。
2.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重视图书馆主页资源服务功能的宣传,要在主页显著位置进行各类资源、服务活动的宣传,吸引更多读者通过网络环境了解并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与教育。其次是通过学科馆员加强与各院部的联系。许昌学院图书馆已初步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通过学科馆员与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师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宣传、推送图书馆信息服务,为大学生查找、利用信息提供有效的指导服务。再次是打造立体宣传局面。图书馆要优化网络环境,重视校园、宿舍、休闲区域的整体网络化建设,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幕、广播等平面系统扩大服务信息传播范围。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的有效宣传将图书馆服务和资源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空间,使其便捷地获得图书馆服务信息。
3.加强图书馆员队伍建设。高校图书馆员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馆员队伍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途径。高校图书馆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对馆员进行培训。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图书馆发展规划,合理引进其他专业人才,丰富馆员知识结构。二是组织开展多种知识培训活动。如加强馆员的图书情报知识、网络知识、现代检索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鼓励馆员不断更新知识。三是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参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考试竞争
一、问题: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的困惑
十几年的素质教育搞下来,谁也说不清素质教育是什么了。搞理论的人习惯在书斋里海阔天空,还热衷于满世界地寻找高深的学问,把谁都可以明白的道理说得玄乎其玄,原本是个常用词语的“素质”,原本通俗易懂的“素质教育”(注重素质或者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如今成了一种与以往的教育根本不同的全新事物。而为了重建与重构这种全新的教育,我们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批判以往的教育或传统教育,并且把它高度概括为“应试教育”,它不是新事物,而是需要以“转轨”的办法淘汰的旧事物,人们依据自己的实践智慧,普遍地把它解读为“应对考试竞争的教育”。而现实是怎样的呢?应对考试竞争的势头未减,而且还在愈演愈烈,因此,所谓以往的教育或传统教育,其实就是现实存在着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需要满世界找学问来解释其合理性,也不需要掩饰,因为全社会都在实实在在地维护它、支持它。那么,生活在现实中的教育实践者,既然挣不脱考试竞争,也就不容易弄懂素质教育的真谛了,因为对他们而言,向素质教育“转轨”绝不像理论家们在纸上谈兵那样轻松,“转轨”意味着教育这列机车需要改道,他们就像是铁路上的扳道工,面对的是呼啸而来的列车,承担的是生死攸关的责任,如何能不困惑?
然而,是否真有一种素质教育,它仿佛可以超越过程、超越社会评价,超然于考试竞争之外,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初中不问能否考上高中、高中不问能否考上大学)而享有高质量教育的社会声望?是否真有一种“应试教育”,它可以厘清与人的素质之间的联系,把活生生的人培养成仿佛并非血肉之躯、仿佛没有真善美之心的考试机器?我们提出这样的疑问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人们倡导素质教育必定要与考试竞争划清界限,人们执著于应对考试竞争必定要以素质教育百般遮掩,尽管它们就在人们心照不宣的默许下并行不悖,但是谁也不想实事求是地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种两难困境。在这个困境中,我们把素质教育描绘得就像不食人间烟火,让误解它的人们敬而远之,把考试竞争简单地概括为“应试教育”,让误解它的人们愈加误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此截然不同、泾渭分明的两种“教育”,可能是用形而上学最省力的办法杜撰出来的,在这样的虚假前提下讨论的问题可能不是真问题。进一步说,所谓“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也并不合逻辑,它把教育评价和教育目标并列起来了,而且还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只要有考试竞争就不能实施素质教育,只要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考试竞争。正是在这样的意味中,我们时常听到人们调侃说:“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那么,这种调侃到底是说教育出了问题,还是说人们对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的解释出了问题。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战场吗?是否还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育现实呢?有一种说法是“宁要高素质的人才不要升学率”,这如果不是蓄意羞辱潜隐抵制素质教育的话,就只能是百倍愚蠢吧!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我认为有几个朴素也浅显的问题很需要进一步思考。
二、基点: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基础教育
说基础教育是培育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的教育,这应当没有异议。那么,解读这个基础的性质,只要借鉴建筑学意义上的“基础”来审视不同建筑物的不同基础,就不难弄清楚。越是规模宏大的出类拔萃的建筑就越是需要深刻厚重而且扎实的基础,这应当毫无疑问;任何基础都必须是全面的、均衡的,最薄弱的部分也要合格达标,这应当不难理解;任何基础的表面粗糙都不是问题,它无须舍本逐末地在表现形式上苛求精致,这也可以说是个尽人皆知的常理。依据这样的极浅易的解读,我们就可以极浅易地解读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了,也就可以理智地以验收基础工程的标准来实践并且评价基础教育。关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底线合格,首先培养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具备体智德美劳基础素质的、能够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这是实事求是的基础教育目标。我们之所以说“首先”,是因为这无疑也是一切卓越的精英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如果把握不好这样的基础,必然把握不好以此为基点的素质教育,同时也会背离以此为基点的考试竞争,这就会造成上述的问题以及由问题造成的困惑。我在《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一文中,从这样的基点出发详细论述过当代基础教育的方向偏差及改造对策。认为方向偏差的根本就在于选择了顶线评价趋向,同时舍弃了底线评价或合格性评价,背离了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混淆了现代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性质,也由此混淆了高等教育要支持差别原则对均等机会的优先性,而基础教育必须坚持均等机会对差别原则的优先性的教育法则。其实基础教育在教育结构中的地位,就像金字塔厚重的底层基石,所以它必须均衡;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性质,就像工艺流程中不同阶段间的关系,基础教育就是它的原料生产阶段,所以它只须质地纯正却无须精雕细刻。选择顶线评价趋向的偏差在于,它实际上是在基础教育中演绎高等教育特征,这就像是引导金字塔的每块底层基石都与塔峰径直相对,这必然造成全社会人才的结构性失调;还像是引导原料生产都要制造半成品,这就必然造成高等教育的僵化与低起点。
而如果把握好这样的基础,就应该明确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目标。这与顶线评价选拔精英的目标不同,但从本原的意义来说,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是任何健康社会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真正的精英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基础教育如果希望“真正公平地为每个人提供‘生活通行证’,奠定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就应该理智地选择底线评价或合格性评价,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基本目标。我们通常说的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目标,其实只是一种事实判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不是基础教育应当承担为高等教育输送有限定性规格的人才的责任,而是高等教育应该从基础教育的已经达到普通劳动者基本目标的人才中选拔人才。高考是高等教育的起点,但不是也不应该是基础教育的终点,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必须从基础教育评价中剥离出来,惟其如此,基础教育才可能回到合适的基点,它的素质目标和考试竞争才会摆脱两难困境。
三、目标: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辞书里说的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并且成熟的。以此来解释素质教育目标,至少不够充分或恰当。解释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素”字的解释显然是关键,辞书里对“素”字的解释有多种,其中有一种说它是指质朴的、本色的、不加修饰做作的,这比较接近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的“素”。这种解释取源于《淮南子·本经训》里的“其事素而不饰”,这个“素而不饰”中的“素”与老子说的“见素抱朴”,孔子说的“绘事后素”中的“素”的意思是一致的。老子的观点有些激进,孔子的观点比较温和,但就解释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而言,孔子的观点更为贴切,因为孔子就此与学生讨论过教育目标问题,甚至就是教育中的不同目标的比较和取舍问题。孔子说的“绘事后素”,直接的意思是说色彩绚丽的绘画是因为洁白素净的底色,他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把这个意思引申到道德教育目标上来,认为实施礼仪教育要以仁义为基础,因为礼仪是道德行为的形式目标,它可以修饰也可能做作,但仁义是基本的、本色的、普适的德性目标,它无法修饰也不可以做作。
我们依据这种解释就不难概括出作为现代教育目标的素质的含义,在教育中它是指人的最基本、最本色、最具有普适性的身心品质。这样的解释其实与日常用语中的解释一致,所以我们才认为素质是个常用词语,平常百姓对待平常事,常常很自然地关注素质而且以素质为依据,譬如,农民评价庄稼通常会说“长势”好坏,依据的是庄稼的成长势头和生命潜力;工人评价建筑物基础通常会说“敦实、扎实”等,依据的是负载、材料质地等,他们关注或依据的就是类似“素质”的品质。我们在许多专业领域尤其是特色专业领域中评价人的时候,经常直接使用“素质好”一词,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使用“素质”一词的多数情境往往是遭遇某些目标冲突的,或者需要进行非常规选择,或者需要以潜质代替当下,人们就会使用“素质”一词,譬如挑选运动员、艺术特长人才、各种专业人才的时候,遇到僵化测试指标不合格的情况,人们就不仅会以“好苗子、好材料、潜力大”来解释冲突,还会以“素质好”来支持选择,这里使用的“素质”就是素质教育中的素质。
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解释?注重培养人的素质或者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这样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而我们对素质教育发生误解,症结就在于我们把目标解释成了教育内容,这与我们误解全面发展教育是一样的问题。由于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在解释教育目标的时候,往往会习惯于注重物质性和结果性目标,忽视功能性和过程性目标。譬如我们解释全面发展教育,一直以来就注重“全面”的意义范畴的分析解释,不厌其详地解释教育的内容,却把智力、体力、发展等素质目标放在附属的位置上;而我们解释素质教育的时候,同样注重“教育”的意义范畴的分析解释,还是不厌其详地罗列丰富的教育内容,却把素质目标放在附属的位置上。我们依据这样的解释实施素质教育,结果就依然是全面的教育和随意性的素质目标。最普遍的所谓“全面发展加特长”的解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人们真正重视的还是“全面”而不是“发展”,是对某些所谓特长进行的技能技巧训练而不是“素质”。我们蔚为大观的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应试者或仅仅是为了器乐考级而加盟艺术,甚至竟然是因为文化课考试无望而转攻艺术,他们所张扬的艺术素质的肤浅,不能不说是对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嘲讽。因此,理解素质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是什么,而是教育的普适性的素质目标是什么,这是个教育目标观念转换问题。
教育目标观念向素质转换,其实不是什么新思想。因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就是素质目标,而我们一以贯之的教育如果真正以此为目标,应当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只是我们的教育学分析和解释出了偏差,使人们执著于营造全面教育却疏误了发展,才造成素质目标失落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也谈不上“转轨”的问题,它与考试竞争中的如何考试、如何竞争、竞争什么之间是亦此亦彼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任何教育几乎都需要考试这种评价方式,而任何考试也几乎都避免不了竞争,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有相适应的考试竞争,或者说我们必须把考试竞争融入素质教育系统中。转贴于
四、对策:我们到底该如何改造考试竞争
“应试教育”是教育考试竞争的极端恶性形式,它的另一极端则是超越教育考试竞争的“素质教育”。这是种极端化判断,极少成为真正的事实,真正的事实在它们中间,有意义的思考也应该在它们中间。教育教学评价和作为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促进教育和教学而不是选拔。学校教育实践素质教育是它的社会责任,履行这种社会责任是个系统工程,工程中包括了必要的考试竞争。但是,如果学校教育撇开自己的社会责任,转向应对选拔性考试,甚至以选拔性考试竞争为唯一宗旨,就会扭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而制造所谓的“应试教育”。如果真有这样的教育,它的荒谬性昭然,已经无须批判。因此,我们应当思考的是现实的考试竞争有什么问题,它对实践素质教育有什么伤害,我们该如何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造考试竞争。
现实的考试竞争疏离了实践素质教育。人们用考试竞争的结果代替教育价值,这种代替享有一种无形的权威,它在教育和教学价值的判断中把实践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弄得形同虚设(学生仅以高分就可以被高校录取),也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和兴奋都聚焦于局限性的几门课程以及局限性的考试竞争中来。这种注意和兴奋像瘟疫一样恣肆蔓延着,冷漠并且疏离了我们实践素质教育的责任。因为没有人关心试卷和分数背后的教育和教学,没有人关心创造这些试卷和分数的各种不同角色的成人和孩子到底生成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和主体发展价值。实际上,在我们追逐考试竞争并且强化考试竞争符号(成绩或分数)价值的同时,我们遭遇到了教育的双重价值失落,这种失落被考试竞争符号遮蔽了,而符号价值的肤浅和权威,则相辅相成地步入了恶性循环。
死揪上课补课和考试训练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人们不得不容忍它的肤浅是因为不得不屈从于它的权威,人们把考试竞争喻为“指挥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僵化落后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挥棒所促使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多数教育者和不懂教育却粗暴地干预教育的家长群体,都宁可相信一种判断:提高考试竞争力,唯一有效的选择就是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我们不能不觉悟,也正是这种判断,把实践素质教育逼到了一种尴尬境地。有许多禁止节假日上课补课的规定都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倡导素质教育为理由。这种理由的潜台词是:实践素质教育宁可退出考试竞争。而坚持节假日上课补课的辩解理由是向学生的前途负责也替家长分忧解难。这理由也有潜台词:考试竞争必须抱残守缺。令人遗憾的是,谁也不肯相信,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应对任凭多么落后的考试也会有竞争实力。
现实的考试竞争不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僵化的尖子主义的考试竞争把基础教育窒息在一个精英化的旋涡里,高分名校的狭隘目标和残酷的选拔淘汰,把教学什么和教学为什么都淡化了,它必然架空新课程改革的种种努力,把新教育思想异化成教条,使实践素质教育很难在实质上有所作为,教育正义甚至也无以伸张。譬如近年来教育中发生的恶性事件,多数与无聊学习制造的痛苦、考试竞争制造的压力相关;近年来基础教育中雨后春笋般地生出了不少富丽堂皇的名校,高考后的舆论媒体上则会莫名其妙地捧出不少名人。相比之下,基础教育中维护民工子弟受教育权利的呼吁,高考后人们对无缘竞争和竞争失败者的关爱,对同样付出心血的他们的老师们的理解,是否太过苍白?而后者同样是国民素质的注解,我们的考试竞争实际上是以忽视普遍意义上的国民素质基础为代价的。
所谓精英人才或卓越人才如果只是考试竞争胜出的人才,他们的素质基础很可能比失败者更糟糕,胜出可能只是意味着获得了一块敲门砖。我们说的糟糕有三方面依据,其一是以“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为特征的考试竞争,使他们没有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养成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他们越是“出类拔萃”就越是疏离普通公民;其二是他们即使成功也未必热爱敲门砖,未必热爱自己的专业,未必热爱由专业追求所建构的事业,我们集中优质资源培养选拔卓越人才的良好愿望很可能事与愿违;其三是考试竞争如果迷失了实践素质教育的路向,很容易步入教育的歧途。“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何以复活?许多人竟浑然不知这是陶行知先生早已批判过的陈腐教育观念,在如此的歧途上行走,如何能养成做人中人、平民人、知天下之人的良好素质基础?
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造考试竞争。在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我们选择走出困境的路径,这从根本上说是个端正教育思想的问题。当人们意识到评价是基础教育改革“瓶颈”的时候,正是现行的考试竞争必须重新改革的时候,而这种改革只能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并轨”。我们面临的事实,不是实践素质教育附庸扭曲考试竞争,而是考试竞争在适合实践素质教育宗旨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
我们首先需要澄清误以手段为目标的问题。实践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因为它与旨在促进教育和教学的评价不冲突,也与高层次人才选拔不冲突,任何意义上的教育评价都没有理由拒绝高素质的人才。实践素质教育并非是要全新设置教育内容,它依然以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为载体,我们之所以会误解为全新内容,只是因为现行的考试竞争内容不全面,那么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驾驭这些内容载体,如何不限于僵化地记忆、熟练、掌握而误了发展,如何实现素质目标。而考试竞争毕竟不仅关系到促进教育和教学,而且关系到高层次人才选拔,它如何与实践素质教育的宗旨相适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试想,如果考试以素质为目标,其本质上就是素质测试了,还会有什么冲突?诸如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把儿童青少年整得厌恶学习的战术,说到底不过是低层次非素质目标训练而已,如此,哪里能寻到素质教育的真谛呢?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弄清现行考试竞争的局限性。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而现实的考试竞争的成功或失败依据的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指标?它们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如何判断?曾有一位美国的大学校长在研究了中国高考试卷之后,说它是“捉弄人”的考试,并且说他们学校里的来自名牌大学的与来自二、三流大学的中国研究生,就发展潜能而言只有几个月的差别。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些已经被考试竞争淘汰了的学生,如果给他们机会,其发展也不会有太大差别。泰勒在著名的“八年研究”中,曾经利用实验班学生免试升入大学的规定,证明了他的“那些特定科目学习达不到要求的中学生,许多依然在大学期间取得成功”的假设,诚然这种证明说的是美国中学的考试竞争的发展局限性,但是也足以启示我们思考我们的考试,它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
我们应当在实践素质教育中改造考试竞争。如果我们踏踏实实地实践素质教育,也实实在在地应对考试竞争,是否是实事求是的选择呢?这里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是实实在在地应对考试竞争。我们以储备丰富的知识仓库、以数不清的考试或模拟考试来应对考试竞争,显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最笨拙的办法,这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或者负效?这就像足球队只练踢球甚至只练临门一脚不练其他,或者像长跑运动员从早到晚只练长跑不练其他,能否算是有效训练?能否算是实实在在地应对比赛?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迫使学生和教师们共同忍受沉重的课业负担,真正失落的是什么?学生和教师们滋生着心理焦虑与紧张,抑郁失落与无聊,学生厌恶学校学习,教师冷漠教育教学,能否算是实实在在应对考试竞争?
如果我们把实践素质教育或者实施新课程改革,从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或者重建与重构的虚拟境界拉回到现实中来,融入现实的教育和教学之中,也融入考试竞争之中,是否能形成一种冲突的和谐呢?我们似乎谁都没有认真地回答过一个浅显问题:超负荷的上课补课,即使是应对考试竞争,真正有用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此表示过异议,他确信为差生补课是最不理智的,赞科夫曾经对此提出过建议,认为后进生尤其需要在发展上下功夫,他们的主张其实都是实践素质教育的主张。天津南开中学的康岫岩校长,以一种有容乃大的教育家气派实践着素质教育,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也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大智慧应对着考试竞争,在高考进入倒计时的“严峻”时刻,她依然与高三学生到农村参加体力劳动,其结果不仅没有影响考试竞争,反而“考得更好”。当中国的现代农民都已经摆脱了“只有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才可以提高质量”的理念的情况下,教育为什么不能寻求科学教学呢?有些家长已经觉悟到“学生应有自己的时间去消化”,有些学生则萌生了“希望有时间自己调整、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的觉悟,教育何以就不能支持如此的觉悟呢?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J].教育研究,2006,(11):11—17.
1.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对高等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综合为核心,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全面健康成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高校素质教育本身反对淘汰遴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教育公平,需要的是“有教无类”。其次,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很多大学在教育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个性,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再次,高校素质教育应避免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形式主义,大而化之,重科技轻人文,重应用轻基础,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等各种短视行为仍屡见不鲜。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贯彻落实我国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2.目前大学考试存在的弊端及要求。目前我国大学的考试制度,同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仍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特别是我国目前高校的考试制度,还不能适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但究其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大学考试本身,而是大学考试的非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一是考试目的不明确。许多高校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升级、毕业和评选先进的唯一手段;大多数教师也认为考试就是给学生学习的课程评定一个数字结论;对不少学生而言,考试就是为了得到分数,获得学分,最终是为了谋取文凭。二是考试内容不全面。考试内容大都局限于课本和教材,考前教师也多会给学生定重点、划范围,致使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思想,考前投机取巧,临时报佛脚,背答案、抄笔记、学重点,不利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考试形式不丰富。主要表现为存在“四多四少”的弊端:笔试形式多,答辩方式少;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操作应用能力考试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这种单一、缺乏弹性的考试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且使其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养成受到限制。四是考试题型不合理。多数高校受标准化考试方式影响,考试的题型多是填空、判断、选择、简答等客观性试题,而分析论述、综合性思考、创新应用等主观性试题少。同时,试题答案也多是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新课程和教学内容。大学生不仅要学好应掌握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必要的政治、哲学、历史、文学、法律、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各个院系、专业之间考试的内容也要求不一、难易不当。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必然要负担更多的学习压力。因此,大学考试必须适应多元化和多层次人才评价的要求,使考试的形式、内容和评价等更加科学规范。
二、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考试的关系探析
20世纪9O年代以来,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验和推广,高校素质教育也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人们在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考试的关系上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些人甚至把素质教育与大学考试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否定大学考试。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靠大学的教育教学,而教育教学离不开教育评价。大学考试是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客观检测评价自己受教育成效的手段。科学的大学考试无疑会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对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考试可以帮助教师诊断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以便改进提高。考试虽然不是高校目前最理想和最完美的评价方法,但目前仍是一种比较公平和有效的方法。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科学的形式和方法进行考试,反对单纯以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和途径,反对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
总之,高校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是对立的,素质教育不仅需要考试去检验其教育的成效,也需要通过考试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素质教育也对大学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制约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那种以学生考试分数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强化考试的选拔功能,及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唯一标准的教学质量检测和评价机制。所以,深化素质教育不是废除考试而是改革考试制度。
三、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考试改革
素质教育的考试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大学考试可以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只要我们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的考试制度,正确运用这一重要的教育检测手段,充分发挥其评价、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就能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1,考试理念科学化。科学的考试理念是大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观是从“人”出发的,考试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大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强调通过考试让大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求考试增加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体现考试的教育功能。为此,大学考试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大学考试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学目标,在给学生评分时能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二是教育性原则。大学考试的目的不仅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要注重考试本身对学生的教育性。考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把教书放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上,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和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上。三是指导性原则。考试内容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教师能在考试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下一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四是发展性原则。大学考试能促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杜绝用片面、静止的观点评价学生。
2.考试内容综合化。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考试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客观真实评价,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查。考试的命题应要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能够全面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遗憾的是,目前高校考试的内容大多停留在考核学生认知、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没有放到分析判断、实践体验、创新应用的应用层面上。大学教育必须改革考试内容,从考公式、定义、原理和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转化到重点考核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上来,特别是要尽可能减少考试内容中死记硬背的记忆成分,加大对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判断及操作技巧等的考核内容,使考试既能第3期(总第715期)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能正确体现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水平。此外,大学考试也必须坚持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综合考查,在内容上要尽可能进行扩展和丰富,不仅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还要考查其哲学思维、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等,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现代教育观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还是为了育人?为了选拔,还是为了发展?这反映着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从现代教育观看,考试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无论是考试的导向功能、改革功能,还是鉴定功能、激励功能,都是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素质教育不赞成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更不赞成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校长、学校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考试并不是用升学指挥棒、用分数去限制人、压抑人,不是阻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恰恰相反,应是运用科学的质量观、发展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把考试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教育考试已不能局限于鉴定、选拔功能,而要冲破传统考试思想的束缚,突出和强化考试的教育功能。
二、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整体性观念
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有序列的动态系统,学生也是一个多素质的结合体,学校的考核、评定,则局限于学生的学业与品德,不能完全反映学校工作实际和学生质量的实际。所以,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单纯面向被高一级学校选拔、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学生。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也是教育方针的基点。现代考试已从过去单项考核转变为从整体出发,运用多指标的综合,这就要求:首先,确立整体观念,把教育系统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学生也看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整体;其次,从整体和部分中研究目标和界定,教育目标的选择、研究、设计和分解等一系列活动都从整体着眼,分解各个要素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指标体系;再次,从整体出发研究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关系,重视社会的评价;最后,对各个指标的结果,按照“整体——部分——整体”步骤进行综合,把握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整体出发的多指标综合,可以克服过去单项考核把本来是完整的学校或学生对象,分割成孤立的部分所造成的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的弊端,可以克服传统的封闭性所形成的忽视社会开放性的缺陷,改变几个单项成绩优秀而总体并不一定先进的状况。
三、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主体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象的主体性,重视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自我,使被教育者成为主体。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被教育者的自觉参与和主体作用,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就难以实现。在学校里离开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合作,要取得真实可靠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还必须把握住创新的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影响创新的因素很多,但通过对大量科技史料的分析和有关理论的梳理,人们发现在这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自主性,因而自主性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歌德说:“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个奴隶。”如果教师无视这一点,那么他所从事的将是没有灵魂的育人的事业,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
四、素质教育不能忽视生活中的考试
[关键词]中学物理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054-01
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不仅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巨大工程,而且关系到我国民族振兴,国力繁荣,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的需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全面发展的,不仅在物理课,而且在其它自然科学上都要均衡的发展。因此从教育观念上,就不应该着眼于考试,而应该着眼于那些最基本的对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科学的方法以及创新知识的培养上。
1优化物理教学,落实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结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开展优化物理教学,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优化物理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1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物理教学目标,要紧跟时代步伐,全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综合考虑,符合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所以在制定物理教学目标时,要力求使制定的知识目标难易适度,内在联系自然;能力目标的制定要合理、易于操作。就要求物理教师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仅掌握大纲要求,更要彻底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素质状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教学目标。
1.2优化教学程序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善于生存的能力。因此,物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正确处理好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要设计引人人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
1.3优化教学方法
一节课教学的成败,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观察实验法。教材分析法,发现教学法等,不同教法各具特色,但每种教法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2改革物理考试模式.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目前在我国刚刚起步,正处于探索阶段,而现行的应试教育物理考试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否找到一条对素质教育检测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素质教育能不能落到实处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建立一套适应素质教育的考试模式呢?根据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结合我自己的物理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与想法:
2.1考试手段要多样性
(1)帮学考试。一次考试后,学生成绩有好有坏,为了达到全体学生携手共进的目的,我采用好生帮差生的教学方法,经过帮学,找出差距,总结提高,再组织下一次考试。对后一次考试中的后进生进行表扬、鼓励,同时对帮学别人提高的学生给予奖励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友谊,真正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2)制作考试。因为物理学科学生的实验操作性较强,所以我在章节测试时有时采用小制作或小发明来代替试卷考试。如学完“光的反射”一章后,我要求学生每人制作一个潜望镜。根根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从能否反映物理原理、外观设计、材料是否能就地取材(废物再利用)等综合考试给学生评分。(3)小组竞赛考试。由于采用小组评分制,大多数学生好胜心很强,每个学生都不愿给自己小组丢脸,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提高了全班学生学习成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凝聚力。
2.2考试评价要全面性
一、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的目的便是让学生形成能力,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听话、观察、想象、思考、分析、综合等能力。创新能力是诸多能力中的重中之重。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语言文字,不会有遥远的歌谣和神话,更难想象有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辉煌与繁荣。总之,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本身,就没有语文的繁荣与发展。
科学需要创新,但我们不可否认,在科学发展史上,可以有相同的课题研究,有完全一致的结论,可以有相同的创造、发明和发现。语文则是回避“相同”的一门学科。根据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可以将语文划分为应用层面的语文和艺术层面的语文。应用层面的语文包括日常交往中的说话与听话,以及各类应用文公文的阅读与写作,它讲究迅速、客观、简明、连贯与得体,但并不排斥人怀与创新。艺术层面的语文则以创新为生命。人类文明延续至今,同样的发明创造数不胜数,同样的艺术作品却不曾出现。雷同便是抄袭,便遭人唾弃。即便函是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体,沿袭他人便意味着自身人格和艺术生命力的丧失,创新才会获得永久的艺术生命。由此我们便不能看出创新于语文的意义。
二、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仍然是课堂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一定会带来一系列教学变革,一些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则可能将实验室升格为教学的计战场与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观念、结构与组织形式要变,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不容动摇。过去,“师道尊严”式的课堂,没有人文主义,没有民主精神,没有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没有和谐默契的师生对话,没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一本教参不仅垄断了教学的全部问题、答案与思想,而且禁锢了全部的思维与思想。“成果”成了负担,组织者成了“遵纪守法”、依纳据本的统治者。正襟危坐、循规蹈矩、诚惶诚恐,几乎代表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面貌。如风行的“标准化”考试一样,我们的课堂也以统一的“标准”与“口径”“统一”着学生的思维与思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居然是“千校一制”。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参,同样的讲解,同样的课堂结构与组织形式。教材既然只是一个例子,作为教师,主要应该在用活例子、用好例子上下功夫,要力求通过特殊的例子带来一般性的认识,通过例子“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三、教学手段与素质教育
奢谈教学手段,奢谈多媒体教学,是对语文教学的误会与误解。语文不同于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语文的“实验室”是生活,是社会实践。“象形”与“中介”替代不了思维与想象。语文的本质是形象、思维、想象与认识同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默契与融合。语文教学最本质的手段是深入生活,是课内外学习与生活的衔接与融合。
四、教材变革与试题改革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配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