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07: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互联网经济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期以来,经济学以抽象和晦涩难懂著称,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一直是经济学教研工作不断改进的地方。如何使经济学课堂成为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艺术课堂,成为广大经济学师生共同的追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将传统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学专业课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系统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特点、优势、实现方式及课堂效果。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学专业课;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
引言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可能是人文社科领域最难教好的课程类别。长期以来,经济学以抽象和艰难晦涩著称,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一直是经济学人不断努力的地方。如何使经济学课堂成为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艺术课堂,成为广大经济学师生共同的追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走进大学课堂,为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趣味课堂提供了可能。互联网不仅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工具,而更应该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理念。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新颖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如博客、论坛、微信自媒体等,传统教学模式正在面临挑战。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视频内容更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手段,学生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日益灵活化。可见,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改革正迎来了新的机遇,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科技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扭转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提高经济学课堂的教学效果。目前,国内外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成功经验基本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以实践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中心的创造性教学当中。经济学课逻辑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致使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存在着学生难懂、教师难讲的“两难”困境,这是对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个共识[1]。张庆(2016)认为经济学教学内容繁多、课程学时安排有限、一些专业概念和专业术语过于抽象和难于理解,使得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提出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慕课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2]。朱建安等(2012)提出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开展教学改革,即通过综合的、一体化和系统的培养方式,实现经济学课程知识的调整和体系的贯通[3],建立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微观经济学网站,使学生能够在课外及时复习和补充经济学知识[4]。教师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络平台,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和电子邮件、QQ群、博客、微博等互联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探讨[5]。通过专业互补的团队合成教学模式,教师将大量精力集中在关注经济学前言动态,把握经济热点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上,而不是重复理论教条。另外,依托互联网平台和虚拟空间,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研究,提高学习效果。还可利用讲座等形式传播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通过“智慧教育”手段构建“智慧课堂”。
一、经济学专业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经济学专业课的特点
众所周知,经济学是比较抽象和难懂的学科。经济学专业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政府政策、国际环境、产业发展、商业理念及运作模式为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基于此,经济学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也相对较宽泛,造成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透”。一方面,经济学专业课内容庞杂,概念理论繁多,思想流派林立,主流和非主流并驾齐驱,加之各种理论和政策由于长期处于争论之中,这注定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基于动态和演化的状态之中,导致经济学无法形成统一确定性的认知;另一方面,经济学又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学科,作为一种理论,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解释现实,但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抽象以及由此展开的论证,往往过于简化导致理解上的难度大增,极易造成学生学习信心减退、课堂气氛死板、逃课旷课频发的不良后果。因此,要上好经济学专业课,必须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经济学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效果。
(二)经济学学生的特点
经济学专业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且本身就注重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更注重效用、机会成本、取舍与选择等问题,至少,在权衡利弊优劣方面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专业,因此,经济学专业课教学的方式、模式与策略与其它专业相比,会有更多的内容与形式,也正由于此,其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对教师而言会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教与学的矛盾突出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方式已发生根本变化,运用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依赖,更是一种习惯,而且从网络上搜集资料、查找信息具有便捷、准确以及成本低廉的优势。相反,教材内容与网络信息之间的矛盾。教材作为专业教学的主要工具,由于信息的滞后,往往跟不上变化的时代所反应的新问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任课教师只拘泥于课程教材,没有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则会出现学生接受的知识滞后、案例内容不合时宜等问题。网络信息的新颖性、便捷性与教材内容的时滞性、固定性成为鲜明对比,这就造成了教材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网络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二、经济学专业课教学的改革取向
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个老师的全程教学。教学过程是同一门课程不同的老师各选教材、独立教授、独立考核、互不交流,作者将此类教学法称为纵向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最大的优势是管理方便,但最大的弊端确是无法使经济学专业课无法跳出传统的束缚。还有一种教学模式,就是建立课程小组,课程小组成员根据自身专长针对同一课程的部分章节选讲,也就是,同一门课程的讲授由专业互补的若干老师组成,所选老师也仅仅局限于教研室或院系,交流互动仍然有限。除此之外,其他方面与纵向教学法相同,笔者将此类教学法称为横向教学法。从实践效果上来看,不管是纵向教学法还是横向教学法,都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为了能进一步提高“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除了整合以上两类教学法的优点之外,需要建立网络化的有机合成教学团队,通过借助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工具,深刻把握目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发挥教师分工与专业的优势,以此来扭转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困境,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取知识的最大化。
三、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法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基于此,“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教学模式,不是想加就能加,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与传统多媒体教学连在一起,不是单个教师知识的“物理反应”,而应该是教学团队有机合成的“化学反应”,也就是要素的共享、整合与重组,它是“互联网+”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充分享用现代高科技的过程。有机合成本身是化学中的一个概念,其本意是指从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经化学反应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有时也包括从复杂原料降解为较简单化合物的过程。由于有机化合物的各种特点,尤其是碳与碳之间以共价键相连,有机合成比较困难,常常要用加热、光照、加催化剂、加有机溶剂甚至加压等反应条件。文章将这一概念运用到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模式当中,组建通过“知识反应”的有机合成教学模式来实现经济学专业课的理想效果。
(一)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法是指团队成员依据专业性组建的教学团队,在讲授过程中各团队成员通过分工与专业化,在各类专业知识反应中,使学生保持持续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枯燥的知识吸收之中,从而实现教学良性效果的最大化。其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有机合成教学团队组建首先需要考虑团队成员的专业性,即团队成员必须对所讲授内容较为娴熟,再次基础上从学科的层面进行不同专业知识的合成和升华。知识的升华产生的深度和高度,从而提升学生理论掌握水平和教学效果。
2.趣味性。团队成员来自于不同的研究背景,不同的分析视角和讲授风格,无疑会使学生时刻保持较高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有利于提振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增强经济学专业课的趣味性,从而改善学习效果。
3.有效性。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由于建立在系统性的思维框架之下,试图通过教师之间的知识互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理论知识的消化也更为有效,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多元,知识转化为创新的渠道将更为便捷。
4.共享性。经济学本身强调共享,共享、外部性与溢出效应始终是经济学探讨的基本问题。作为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团队,在合成教学中,经验、知识与资源共享是主要手段,也是合成教学法的精髓所在。通过共享实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全方位和全过程互动,真正让经济学专业课兼容并蓄、各采众长。
5.团队性。有机合成教学法的核心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动力集成。同一门课程有不同的教师来担任,教学内容根据教师的专长来安排,做到精准讲授。在学生考核上,可以建立试题库,形成相对稳定的考核导向。该教学法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团队的融洽程度。
(二)团队有机合成的一般路径
当人们需要某种有机物,而自然界中没有该有机物或产量很低时,人们常常会采用有机合成的方法来生产该有机物,而合成的原料往往是自然界中产量较高价格较低的初等原料。比如随处可见的塑料在自然界中却难以找到现成的,其主要成分为树脂,可用树脂合成。而天然树脂的产量并不高,于是便采用石油分馏产物来合成树脂。如此便形成了一条合成链:石油分流产物→合成树脂→塑料。由此可以看出有机合成的目的为:利用高产的廉价原料合成低产的目的原料,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样,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正是各类“术业有专攻”的教学专家组成的团队“分工与专业化”知识合成的结果,这种合成是建立在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共享、交流、合作产生知识升华的结果,显然,这一结果是单个个体做不到的。任何教学过程都需要解决教学内容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反应这两个问题。对于不同的教学方式,由于知识和环境(多媒体的辅助)等外部条件的不同、参加反应的知识传输方式和学生接收能力不同(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式的差异及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上),团队合成教学正是基于这两种差异来设计的。团队合成教学一个复杂的动态合作过程,是以有机合成思维为基础、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本质在于追求包括分享、协同和提升三大效应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合力指向目标,产生一种合成效应。文章将经济学专业课教学课堂看作是由学生、教师、外部环境共同组成的有机体。团队之间的合成不仅发生教师之间,而且也发生在学生之间。团队合成的方式不仅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在于通过团队成员之间协同而实现“新奇的质变”,以创新而获得动态的分享效应、协同效应和提升效应。
四、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运行策略
1.局部合成法。教研室、院系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组建有机合成教学团队,该团队可以按照项目团队进行组建、考核与改进。这种有机合成团队组建范围较小,具有成本低、沟通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
2.全局合成法。全局合成法的范围可以拓展到整个学校或者一个城市的高校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与经验互动。虽然目前交通条件和互联网的发展都能支持这种改变,但因该有机团队涉及范围较广,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协调。3.网络合成法。网络合成法就是借助互联网,可以将有机合成小组知识反应的范围拓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利用各类网络资源形成全球范围的教学有机合成,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也能更大程度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符合经济学特点和要求。
五、结束语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索是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背景下产生的教学手段,是信息社会下的一场教学模式革命。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们的生活、工作离不开互联网,新时代的经济学专业课教学如同经济学本身一样,通过网络实现教学相长。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关键是对学生经济学思维的训练以及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做到分析当前经济热点,并能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做到学以致用。在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下,积极调整经济学专业课教学的理念,构建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将成为构筑现代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手段,组建团队合成教学模式已成为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效途径。
作者:周韬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洪国.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创新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10-112.
[2]张庆.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学理论,2016(3):204-205.
[3]朱建安,等.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9-10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经济学分析
1引言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效推动了我国新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实现了对传统金融市场的有效补充,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提升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2.1覆盖范围广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因此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实现对金融及各项资料的整合与共享,企业可以将商品直观地展示给用户,用户也能够借助金融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因此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的覆盖范围大大拓宽,由于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用户主要是小微企业,涉足的大企业还相对较少,但是并不影响其发展势头和影响力,互联网金融的覆盖范围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扩大的,可以实现一个地区市场资源及各类要素之间的最佳分配,也有效地推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联系。
2.2业务处理率高
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使得互联网金融的计算速度不断提升,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各类业务都需要人工计算,不仅会因为数据错误而带来较大的风险损失,还会降低业务处理效率。通过大数据处理可以节省人工计算的时间和成本,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同时用户也不用进行长时间排队,可以自己独立进行相关业务的办理。所以,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处理效率不断提升,减小了企业成本和资源消耗,带来了全新的金融体验。
2.3风险性较强
互联网在为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较大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其潜在的风险性更大、损失更多、影响更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方案,而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政府政策、经济环境变化、信用等,一旦产生风险因素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而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因此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因此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方面任重道远。
3互联网所产生的主要经济利益
3.1活跃了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全面拓展了金融业的职能,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使得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的阶段,经济发展的常态化更加明显,各行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主体之间的活跃度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对于提升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互联网金融使得我国金融市场迸发出新的活力,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不断实现创新性发展,拓展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渠道,同时也活跃了市场经济。
3.2解决了很多企业的融资难题
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而融资难题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传统金融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能力相对有限,不利于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互联网金融以其便捷、高效的金融职能,满足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通过对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资金规模,通过网络审批等实现快速放款,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所面临融资难题,进而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加速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我国市场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发展之后,发展势头逐渐放缓,整体步入新常态阶段,主要是因为市场发展活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而金融行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高。所以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使得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了一股新的推进力量,也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要素,互联网金融通过对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渗透到各个行业中,使得各行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进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速经济发展的步伐。
4经济学视角下提升互联网金融竞争力的策略
4.1变革资源分配方式
传统金融模式缺乏有效的借贷数据沟通平台,需要中介机构来完成交易。而对贷款客户来说,需要进行大量的严谨的审批,且都需要人工服务实现,因此其销路较低,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处于较低水平。所以,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要对原有的资源分配方式进行必要的变革,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摒弃传统金融的缺陷,充分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对数据的计算和检索,提升了金融服务者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各方面的成本,实现对借款人的直接评估,使得双方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目的,节约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4.2创新交易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交易现金,当前很多资金交易都是通过虚拟网络实现的,因此可以通过电子支付取代现金支付。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要想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对其交易模式进行创新,要通过不断优化交易及支付制度,制定和实施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实现对突发性风险的有效规避,提升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性,提升各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的信任度,使得互联网金融能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以此提升其核心竞争优势,使其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贡献更大的力量。
4.3丰富产品形式
互联网金融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较快,互联网金融中隐藏着大量的潜在客户资源,通过对这些用户的不断开发来实现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开发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互联网金融增量范围扩大的主导力量就是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新,同时互联网自身也具有诸多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对金融资源的整合,加强模式的创新,将产品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与生产,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使其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进而可以提升其市场占有率和其核心竞争力。
4.4加强对大数据的应用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其在各行业发展中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易,互联网已经成为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客户理财投资风险的有效评估,尤其是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对小微企业各项资料的审查,使得各项数据可以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实现对金融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理,使得互联网资源可以得到更好地应用。因此,对互联网金融而言,大数据已经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其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直接决定了核心竞争优势。因此,强化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是提升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济学
一、经济学视角下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一)互联网金融中主营业务的竞争力互联网金融当中的主营业务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以及金融理财等,其分值均高于六分,主要体现出五大基础业务与传统的金融业务相比存在的明显竞争优势。其中,第三方支付的定位最早是电子商务工作的辅助,然而因为第三方支付具备资金沉淀与资金流的信息数据的相应分析与存储的功能,因此使其进一步的发展成了互联网金融中核心化的业务。第三方支付主要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把金融服务进一步的下沉到了零散小账户当中,扩展到了低净值的账户当中,不仅能够提升盈利,还能够促进普惠金融进一步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中企业战略与结构的竞争力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不断的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新兴企业与传统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尽管互联网金融给国内长尾客户与小微企业等提供了突破融资难与融资贵的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其能够提供便捷且跨地域,甚至是转账成本较低的支付方式给众多的网民,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新兴为了能够在传统的金融市场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被时展所淘汰,首先应当建立健全高标准的行业发展战略与明确的企业产权结构,积极地引进以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时刻保持战略技术的创新性,实时的分析以及掌握竞争者的动态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经济学视角下促进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性的资源配置,智能化的配置借贷双方的实际需求传统的金融模式当中,因为借贷双方欠缺合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所以需要利用专门中介公司完成相应的操作。此外,因为借贷人进行信息审核以及审批等相关操作时均需要人工完成,所以办理的效率普遍较低,资源有效利用率同样非常低。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之下,便能够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自定的完成相关信息的搜索,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在进行贷款手续的办理过程中,仅需在线进行表格的填写,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收到答复,这样便大大的节约了排队等候所用的时间。
(二)产品形式的多元化互联网产业中提出的长尾理论主要就是互联网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把大量闲散资金全部汇集到一起,统一的进行相应的理财以及投资。而这样的模式和传统的基金行业当中把细小的资金全部归集到一起进行集中化的投资存在相似之处,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平台。互联网金融需要充分地运用自身潜在的巨大客户资源优势,开发出各种多元化的金融产品进而满足于普通民众的实际需求,而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地扩展互联网金融的增量市场。与此同时,因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存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同时其拥有操作便利、低成本等优势,这便让碎片式的理财有了实现的可能性。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高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便应当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实现产品的多元化。
(三)加大大数据控制与管理的力度随着互联网不断地发展,使得大数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普及。目前,社会中的网上购物、网络贷款以及小额理财早已十分普及,互联网早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大数据能够利用用户数据库的沉淀,增强对于用户在投资理财中风险的有效评估力度;众多的中小企业在贷款的时候同样是利用数据模型相关研究,进而选择恰当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经由大数据的强化管理,让信息变得更为透明且对称,进行大数据的有机整合以及有效的利用,使资源利用率能够最大化,促进互联网金融进一步的发展。
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 近十年,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已迈进互联网经济时代。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更突显了创新驱动对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引导性。本文旨在针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现在发展状况及未来走向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互联网商业模式;传统商业模式;走向分析;创新
1 概述
商业对于利润的追求决定其必须成为时代的潮流,21 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商业模式已经成功走向前台并成为当代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以互联网为媒介,打通各类商业渠道,抛弃原有的商业运作和组织架构模式,打造高创新、高价值、高风险的高效、精准的新型商业模式。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因此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对互联网模式本身及其未来创新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从经济学角度对现有互联网商业模式进行分析
2014 年,我国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下进行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3.61 亿,同期相比增长19.7%。成绩可观,但在这可观的成绩背后,暴露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一些问题。虚假促销、售后服务、物流快递、支付问题等传统商业模式出现的问题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下也出现了,并且由于互联网网络虚拟环境的原因,更加难以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去解决分歧,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监管机制去保护消费者和商家双方的合法利益。因此,出台一部行之有效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管理规范、完善现有电子模式已经成为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互联网商业模式下的企业本质目标是盈利,然而任何商业模式若没有或丧失盈利点则必然面临着泡沫化并最终破裂的风险。因此,通过制度主义中的要素和交易成本分析可以对互联网企业如何获取利润并可持续发展下去产生较强的指导意义。制度主义分析认为主流经济学将社会看成是“经济人”的组合,把经济行为决策看成是理性规律起作用的结果是偏颇的。因为个人首先是一种“社会人”和“组织人”,而不是“经济人”。简单来说,人最基础的追求是生存而不是利益最大化,生存和利益最大化之间隔着许多社会性的需求。因此不可能通过函数及模型来判断预期一个人活着。这种分析应该建立在外部环境、人的社会经验、其他个体的行为的影响等方面的基础之上。基于这种观点,从制度主义的角度分析可以对互联网商业的运行基础、盈利能力和风险防控等方面有一个整体的评价,并且打开企业运营的黑匣子,从而分析企业的盈利模式,用制度的健全和产权的明确来为互联网商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1 互联网模式下的交易成本
互联网模式下的交易成本显著地低于实体企业,相比传统商业模式,它至少可以节省两部分费用,各级经销商或分销商的费和商品流通的各项费用。其中物流成本是商品交易中最不必要的成本,由于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都没有从物流过程中获得任何收益,所以物流成本越低,交易成本也越低,互联网市场才有可能普及并产生规模效应。
2.2 互联网模式下的信息和信息的传播
“商业战就是信息战”,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了信息传播的质量与速度对一个企业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模式下的信息流通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而言更加高效便捷,使互联网模式下进行交易的买卖双方做到信息对称。除此之外,互联网商业模式有效解决了消费者无法透明了解商家各类信息、易遭遇权益受害、无法维权等问题。从制度分析角度出发,信息在互联网上流通很容易带来外部性问题,由于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使得不良信息极易给网络经济带来外部不经济的结果,给部分投机分子提供了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虚假内容和进行诈骗的机会,这不仅给买卖双方造成了恶劣的经济影响,还破坏了我国的信用制度。因此,除了买卖双发增强防范意识,尽量做到零距离对接外,还需要政府部门起到主导作用,积极清洁网络环境,打击网络犯罪,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信息传播,从根本上铲除网络犯罪和虚假信息的源头,从而给互联网商业模式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
2.3 互联网模式下的网络争端解决机制
网络争端解决机制分内部外部推动两种方式。内部推动就是由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或企业制定相关规则,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制约商家和消费者,从而达到保护交易的顺利进行的目的。比如支付宝,支付宝就是由阿里巴巴集团出品的一种旨在建立规则制度,形成有效制约机制制约商家和消费者的公信机制。但这种公信的漏洞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内部的调解虽然能反馈商家与消费者的诉求,但是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持,至执行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底气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该制度难以发挥其作用。而另外一种网络争端解决机制就是外部推动,即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各种知名仲裁机构以及国家信息安全与公安部门。这些机制对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系统而言是外生的,自从互联网商业存在之时就已经给定的。外生性机制尽管拥有足够的权威,但是缺乏变革与改进的主动性,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模式发展时显得灵活性欠缺。因此,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产生的网络争端,需要政府结合两种争端解决机制,从整体出发,将互联网商业模式内外部网络争端解决机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相关法律配套的、技术完善制度健全的互联网争端解决系统。从而更好地维护互联网商业的公平性,起到促进其发展的作用。
3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
互联网商业模式不能只是简单通过网络进行买卖,因为这样的商业模式是不被接受认可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创新应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进行发展:
3.1 将线上商业与线下商业有机结合,因为它们之间的竞争不是一种零和博弈,应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平衡点;
3.2 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互联网是充满创造力与活力的新行业,制度制定者不应用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来领导该行业的发展,这会严重损害行业的竞争力,歪曲市场导向的商本位思想;
3.3 由于互联网商业高风险的特点,政府更应该积极发挥监管者的角色,既不能使其完全滑向市场主导,避免出现“庞氏骗局”,也不能过分限制干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有平衡管理的理念。
4 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对策
互联网促成商业理念、商业模式、营销方式、广告方式、支付手段等商业活动的深刻变革。在推动网络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互联网商业与传统商业的关系,转变政府对待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理念。
4.1 正确认识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的关系
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可以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网络经济如日中天,许多人认为传统公司的市场份额遭到不断挤压最终一定要遭淘汰。这种观点的提出从根本上忽视或否定了互联网商业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合作的基础,这是一种具有误导性的错误观点。比如快递公司,传统的快递就是去中国邮政寄包裹,唯一和网络关联之处就是在网上登记运单号。可如今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下快递公司却发展的更加如鱼得水,为什么?因为快递公司主动加入承担着将消费者在网络上购买的产品快速便捷送达目的地的任务,同时,快递公司借此机会建立了自己的快递网络,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快递行业步入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这里面的高额利润和巨大商机已经让快递公司成为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巨大受益者。互联网商业模式并不是空中阁楼,网络虚拟店和实体经营店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实体店完全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商家注册,将货物卖给网络消费者,成功的网络店主在积累了一定资本之后,也可以租用门面,经营实体店。实体经营店与网络虚拟店都是商品销售渠道的分支,同样促进消费,使得消费者选择多样化。
同时,我们并不否认互联网商业模式对现有的经济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比如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对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冲突。因为支付宝等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的创新性、灵活性、便利性使得其很快被消费者及市场认可。大量的资金交易通过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进行,传统的银行汇款受到剧烈冲击,同时,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在我国电子商务巨头的研发运作下已经具备了参与实施多种金融服务的能力。并且由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的金融服务还避免了银行卡的使用,银行卡是财富的载体,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将其虚拟化,极大的避免了丢失等安全问题,更是使得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大规模占据市场。银行的监督机构为此不得不出台多项政策约束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保证金融安全,同时研发运行银行的网络交易平台,但由于企业性质不同,所以在与民营企业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在市场的交锋上处于弱势,竞争激烈,矛盾冲突,且愈演愈烈。
4.2 互联网商业模式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的刺激作用
互联网商业模式被消费者和市场所接受,传统商业模式逐步落入西山,面对着互联网商业模式咄咄逼人的架势,传统商业不得不做出退步与改制。通过提高管理水平而提高效率。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谨慎处理两者关系,要使传统商业不受大冲击而导致失业增加,也不能过于限制互联网商业的发展,错失网络时代的机遇,应通过制度使得传统商业逐步网络化,融合两者的长处。
4.3 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杜绝腐朽文化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渗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政府手里抠出权力的过程,对于我国自古以来的官本位思想而言是一个巨大冲击。尽管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但目前国有“体制内”垄断企业比如钢铁、电力、石油等仍然占据了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我国本质上仍然是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由于垄断所造成的效率低下导致了人民更高的生活成本和国家财政对其的高额补贴,使得我国的经济资源遭到了极大的浪费。对于互联网商业来说能打败实力强大的国外竞争者靠的不是官本位的领导,而是商本位思想下激发出的不断进取和创新的活力。中国互联网业是一个很年轻的产业,没有传统行业体制上的障碍,生而处于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环境中,这是互联网模式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若要保住互联网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必须通过制度的健全来推进互联网的自由化,限制官本位思想的渗透,传统商业模式加快改革步伐进行创新、加大对互联网商业模式优势的学习工作。
4.4 重视人才引进,实现网络创新
在互联网经济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具备基本的技术储备与创新,如软硬件资源整合、数据分析、虚拟产品研发能力、云服务以及工业创新设计等,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企业的人才和其它企业的人才不同,人才的流动性非常高,因此,互联网商业企业管理者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是建立创新型的企业制度,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不仅用待遇,更是用感情和个人未来发展留住人才,这是互联网商业创新的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对现有的技术进行突破创新,重视科技研发,以培育发展自主名牌为目标。
5 结论
电子商务和金融业务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意味着我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制定应该旨在进一步降低互联网商业的交易成本,发挥由其本质而带来的便利性造成的优势。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极大的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它使得信息更加对称,消费者得到更多的便利、拉动消费,带动了新的产业增长。但是关于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争端解决机制方面,市场调节很难解决这类问题,只能由制度来解决。可目前相关制度仍然欠缺,亟需通过制度的完善来解决网络信息传播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和网络争端解决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的有机结合统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沈永言.商业模式理论与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2]陈圣举.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浅析[R].中国: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咨询规划部,2010.
[3]姜齐平.中国商业互联网十年发展报告[R].北京:《互联网周刊),2008.
[4]高薇.互联网争议解决的制度分析两种路径及其社会嵌入问题[J].中外法学,2014(4):1059-1079.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微观经济学;失地农民;企业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8-0012-02中国图书分类号:F320;F49文献标志码:A
“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核心矛盾是广泛协同的广域微观经济形势与农业地区相对闭塞的信息之间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开放式市场背景环境与渴望独立封闭运行的农业地区居民期望之间的矛盾。农村淘宝、新农村电商、乡村振兴规划、新农村建設等领域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均来自这两种矛盾。因此在微观经济领域研究解决这两种矛盾的方案,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开拓现代农业市场的重点[1-2]。
1“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基本经济架构
狭义的现代农业是指在集约化、规模化大田作物生产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模式。该模式可以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减少农产品的单位成本,在集约化的基础上提升农产品质量。这一模式需要较大的生产规模,一般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均在667hm2以上,国内示范园区的农业生产规模一般超过6667hm2。
广义的现代农业包括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家庭农场等模式。这些模式的规模略小于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但要求在农业生产中更加精益化,对操作者的运营水平、农业技术水平都有较高要求。
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下,要求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引入广泛协同的操作机制,即在收播作业、喷洒维护、土肥管理、水利灌溉等方面均由专业、分工细化的企业进行操作,且在股权配置、资金来源等方面开拓渠道[3-4]。
同时,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互联网+”农业经济也彻底摆脱了国营粮站的单一收购机制,实现与食品深加工企业、饲料企业、连锁商超、线上电商等渠道的广泛协同合作,在物流配送方面也与专业的物流配送企业进行合作。
2现代农业人本核心节点的分析
在乡村振兴规划中,主要是安置本地的失地农民,解决其就业问题,但在实际工作推进中,遇到了诸多困难。核心矛盾在于农民的就业欲望较高与相对短缺的知识技能储备之间的矛盾,以及完善的现代农业从业培训机制与相对低迷的农民再培训需求之间的矛盾[5-6]。
大部分世代耕作的农民并不认为自己缺少农业知识或技能。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备水利机械、收播机械、喷洒用航空器等操作技能,而传统耕作农民不具备相关操作经验。传统农民的耕作经验更适应小规模耕种。在规模化农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农民难以满足农田作业的要求,同时没有意识到自身与专业人才之间的区别,导致了部分失地农民对就业环境不满[7]。
即便在以小规模种植为核心的家庭农场运营中,金融机构提供了扶持性贷款支持,但参与运营的农村人口缺少对家庭农场的财务管理、资产统筹、运营管理、市场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经验,缺少整体项目规划和法务运营,导致在运营过程中存在极大风险,大部分家庭农场设立后3~5年就会出现危机。
因此,大部分现代农业企业更倾向于雇佣本科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员进行项目管理,而不雇佣当地失地农民,这就进一步激化了项目与失地农民的社会冲突。
3“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3.1现代农业大幅度提升了农业企业的从业门槛
在规模化、集约化运营的现代农业中,不仅要求从业者根据化验数据结果对水、土、肥进行管理,还要求农业工人拥有驾驶各种重型设备的基本技能,包括重型拖拉机、联合收播机械、农民维护飞行器等。这就大幅度提升了农业工人的从业门槛,使大部分农业人员失去工作机会。对于愿意接受培训的中青年失地农民,有关部门已经提供了免费的培训课程[8-9]。
3.2“互联网+”经济模式大幅度提升了农业企业的管理门槛
“互联网+”现代农业企业要求有完整的6大企业板块,包括行政、运营、技术、人事、财务、市场等。因为现代农业企业属于新兴企业,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管理压力较大,因此对管理者的要求远超过其他行业。大部分农业企业转型为“互联网+”农业企业后,由于团队经验不足或者渠道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管理漏洞频出,多数企业在转型3~5年会遇到严重的企业危机[10-13]。
4.1为基层农业工人提供培训机会
目前大部分地区让农民进入工厂生产线工作,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应对具有一定田间耕作经验的农民进行现代化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发展。实际上,相关技能的培训周期一般短于2个月。对农业企业来说,对招聘失地农民进行带薪培训,可以提高其就业能力[14]。
在对大部分失地农民的调查中,超过90%的失地农民不接受政府补贴培训的原因包括培训期间缺少工资性收入,以及培训结束后没有合适的岗位、相关技能在非农业企业中用途不大等。
由于大部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较低,企业可以承担失地农民2个月内的培训期工资支出,且几乎所有失地农民完成技能培训后可随时进入并胜任工作岗位,无需度过岗位适应期。“企业给工匠以尊严,工匠给产品以质量”的基本社会原理,可以让农业企业快速获得高素质劳动力资源。
4.2加强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提升企业综合管理实力
“互联网+”农业企业是农业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上规模化、发展上生态化、管理上精益化、技术上现代化是农业企业的“新四化”目标。但由于农业企业存在特殊性,导致大部分有丰富项目经验的管理人员在农业企业实际管理中,发现之前的经验与实际需求不符,这就要求农业企业持续进行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
企业的管理创新需求与相对落后的创新通道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的核心矛盾,其中企业创新通道的搭建是主要矛盾。一方面,现代农业企业需要聘用具有专业管理能力和丰富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应该鼓励管理人员不断学习,不断革新管理机制。
4.3加强“互联网+”经济环境的广泛协同体系搭建工作
现代农业企业必须与专业的农机、农技、农资服务企业建立稳定高效的合作关系,必须与农产品销售和物流企业建立稳定高效的O2O供销通道,必须与相关的农业主题投资机构之间形成稳定的资本合作渠道。
2016—2019年是现代农业企业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大量资本涌入农业企业,也有大量项目管理企业转入农业项目运作,但受到当时房地产行业余温影响,农业企业的整体市场环境并不完善,包括农业供应链环境和农业金融环境等,因此这些项目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阻力。
2020年我国已经明确将对房地产行业关注转移到基础工业领域,金融机构进行商业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大幅度提升。这时虽然进入农业行业的投机资金减少,但农业企业有较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建立符合“互联网+”现代农业企业发展模型的现代农业项目,在“互联网+”微观经济学模型下构建合理的广泛协同体系,这一阶段将是农业企业发展的真正黄金时期。
关键词:网络版权;经济学;外部效应;社会利益;私人利益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113-02
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 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在中国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版权。在学理上,根据性质不同,版权可以分为著作权及邻接权,简单地说,著作权是针对原创相关精神产品的人而言的,而邻接权的概念,是针对表演或者协助传播作品载体的有关产业的参加者而言的。
一、互联网下版权制度困境
依靠计算机技术把传统的文字、数值、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转换成数字编码,依靠数字传输技术在互联网中进行传输,实现原有形式与数字形式的相互转换。人们便把这种以二进制数字编码形式表达的不同各类作品称作数字作品。需要强调的是数字作品包括文字、美术、摄影、音响、动画、电影电视等传统作品的数字表达形式,也包括从其被创作之时就是用二进制数字编码形式表达的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和多媒体作品等新型数字作品。
从本质上说,数字作品和传统作品所要表达的作者本人的思想、风格及受众对象使用后的价值效用差别不大,不同的是作品数字化后辅助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如传播、发行、客观表现形式等发生了变化,正是这些变化使得现行版权制度的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说,数字技术很容易使权利客体(亦即上文所说的受众对象)通过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同时使得以很小的成本完整复制版权作品成为可能,它威胁并削弱了现行作品发行制度的基础,增加了未经授权而使用版权作品的可能。又如,数字技术使得受众对象的范围大大扩展,同时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加强,若无明确的用户权限限制,任何人均能随心所欲使用,导致侵权行为泛滥进而使诉讼成本大大增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时代数字作品的出现向传统的版权制度提出了难题,面对这样的难题,版权制度应作何应对?版权制度如何在社会利益和版权人的私人利益寻找平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网络版权的外部经济效应
外部经济效应指的是 “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比如工厂污染造成损害,这是不付费的行为,而损害由其他人来负担,使其他人支出成本,这是外部负效果;如果你播放音乐,他人免费聆听,则对他人是外部正效果。实际上经济学所讲的外部经济效应主要指对于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所谓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或使用上不具有个人排他性的物品,也就是说,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或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重要的是从理论上讲,公共物品的自然属性或技术属性意味着排他的费用是高昂的。基于此,人们认为对于公共物品应提供尽可能少的保护、或者甚至取消任何保护。这就是公共物品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这种外部经济效应反过来又会导致公共物品的短缺。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以版权为例。版权本质上属于知识资产,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因此,促进知识资产的增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重要部分。但同时,知识资产交易中的监督费用作为社会成本的一部分将会很高,过多保护则会增加社会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版权的理想产权形式是公有。但是这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在于忽视了版权的外部效应――公有将导致作品供给的短缺,这是由对版权人私人利益的忽视从而使其创作积极性降低引起的。这将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目标发生直接矛盾。所以,需要设置一些制度来矫正外部效应。曾有学者提出:“不论采取什么特殊办法,对付外部经济一般的方法是外部经济效应必须用某种办法使之内部化。”要内部化就是要让该物品的消费者支付成本。一般的办法是政府以法律制度的形式鼓励或制止外部经济效应。目前各国创设的版权制度就是上述方法的具体体现。
由于版权外部经济效应的存在,还不能将版权完全归入“公共物品”这一范围之内,仍要将其视为版权人的私人权利,并要设立版权制度对其加以保护,以激励版权人的创作热情,增加知识资产的供给。问题是在如今这样一个通信手段相当发达的时代,为维护数字作品人的权利而不得不花费高额成本,这使得克服版权的外部经济效应变得很困难。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定位对数字作品权利人的保护。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就是如何重新界定受众对于数字作品的“合理使用”。美国的一位版权法学者说:合理使用这个概念的深层意思是经济竞争,也就是商业价值。
三、社会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
如上文所述,数字作品是一种知识资产,理论上应将其视为公共物品,若私有化的话,会增加边际成本。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字技术使得作品通过国际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快捷方便地传播。而要对这种传播进行全面控制,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成本,因为从理论上讲,这种控制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公开性和共享性使得数字作品受众对象多且不确定,因此而产生的侵权纠纷申的侵权行为人难以定位,这就无形之中增大了诉讼成本。传统版权法中的 “合理使用”这一调节“社会利益”和“私人利益”平衡的天平在信息时代可能会倾向于“私人利益”。所以,我们的观点是,重新调整“合理使用”这架天平,适当放宽对数字作品使用的限制。
1.作品的潜在市场扩大了。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某位作家创作了一部小说,并授权ICP将其在网上公开。并约定每位受众进入该网站阅读小说时,须缴进入费1元/次。现在我们假设某地区有人口100万,因为在阅读小说前要缴费,所以许多好奇心不强的人放弃了这一念头。假设有50万人愿意付费阅读小说,则作者获得的进入费为50万元,再假设该50万人中又有50%在看完小说后,购买了该小说,若每本售价20元,则作者获得了20×25=500万元的收入。至此,作者共获得500+50=550万收入。
假设现在小说可对每位受众完全公开,则100万人中可能有80万好奇心较强的人抱着看一看的念头进入了该网站浏览了小说。我们也假设50%的人(即 40万人)阅读后产生了购买的欲望,则作者的潜在收人将是20×40=800万元,远高于550万元。
通过上述两种情况对比分析不难得出,在免费的情况下,作者虽然失去了部分进入费(或称版税),但其潜在市场却扩大了。这体现了营销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要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你的产品。另外,受众的范围越大,则作者及其作品的知名度也就越高,这就使得作者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另一角度讲,知名度或名誉就是经济利益;名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价值的,名誉一旦受损将会失去顾客。
2.作者拥有时间领先优势。时间领先是由法官布雷耶提出的重要观点。以前的标准理念认为,如果没有版权的保护,作品的生产数量将不足,比如图书盗版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不支付版税、编辑费以及可能的一些复加成本)与版权人竞争,往往版权人会失利。时间领先理论的观点则相反,布雷耶认为,原版先在盗版到达市场,而盗版者如果要削弱原版的时间优势就必须行动迅速,这会增加他们成本,因此盗版者不存在成本或价格优势,所以布雷耶法官的结论是由版权法授予的保护未必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有效和必要。能够证明布雷耶法官意见的例子是美国微软公司利用其发行网络和时间领先在10天内销售了上千万套Windowsg5,从而使净收人达到 1亿多美元,但该软件的生产成本只有几百万美元。
虽然布雷耶法官的论点尚未被学术界完全认可,但这丝毫不会降低该论点对研究互联网时代版权制度的借鉴意义,至少它会启发我们用另一种思维对数字作品著作权人的所得收益重新进行审视。
综上所述,因为互联网的特殊性,要保护版权人的利益,社会不得不承担高昂的成本,这种传统的版权制度对社会效益的提高是不利的,甚至根本不存在制止按照现行版权法属于侵权行为的可能性。由于网络版权的外部经济效应的不可克服性。数字作品在未来的趋势极有可能是向着公共物品的产权形式发展,绝对私有的版权将不再存在。事实上,已经产生了这种观点的载体,在美国已经出现了一个组织即与商业软件联盟等相对应的“自由软件联盟”,他们号召数字作品利用的自由化,人人都应当有进入权。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谬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经济发展出版社,1992.
[2]版权实用指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3]刘茂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4]罗伯特・考伦,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Internet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Copyright System
YANG Shuan-bao
(Shanxi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College,Xi’an 710068,China)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可持续发展;计量经济学
[DOI]10.13939/ki.zgsc.2016.32.091
1 可持续发展与互联网创新
可持续发展最早在1972年被提出,其最初的含义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希望人们从注重眼前、局部、片面的利益转向长期、整体的利益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推动型的发展,从而能够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都能持续、稳定地提升。
当今,互联网正不断改变世界经济的形态,各行各业都深受影响。目前,互联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已经从1998年的不足1%迅速增加至2014年的9%,成为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新的生命力来源。互联网创新凭借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不断改变着传统商业模式、产业经济,也赋予治理体系、管理方式以及思维方法等更多的创新内涵。
我国的互联网创新通过一批互联网企业的兴起,正在迅速地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在短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经济经就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互联网创新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互联网经济相比于传统经济模式,具有低资源性、高技术性的特点;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鼓励互联网创新,如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总的来说,互联网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 互联网创新促可进持续发展的现状
互联网创新摆脱了地域、时间等传统因素的桎梏,并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2014年,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超过45%,在全球互联网渗透率中排第五名。在英国,预计到2016年互联网经济的占比将达到GDP的12.4%。可以说,互联网创新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已成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的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信息经济规模超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6%。以阿里巴巴、华为、小米、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互联网创新体系,并使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作为互联网经济发展大国,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几种互联网经济新形式,并通过互联网经济的创新和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施加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我国互联网产业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各大互联网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对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以及就业问题的解决都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互联网经济比重的不断提升,其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已经具有深远影响。从微观层面看,互联网创新也一直改变着我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不断创造出新的服务项目,使我国公民的购买力成为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则。一方面,互联网创新不断丰富着我们传统的经济理论,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创新也正渗透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给自身发展发掘新的动力。可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互联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互联网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模型论证
为了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互联网创新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必须科学地选择相关数据作为解释互联网创新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互联网经济是基于“用户”的经济,用户是互联网经济得到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此选取互联网上网人数(万人)作为衡量互联网发展状况的指标;可持续发展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一个高效率低消耗的阶段,所以选取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有效指标。
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水平可能和其他因素相关,参考郑音等(2015)的研究,选择个人消费水平(元)和煤炭在能源使用中的占比(%)作为控制因子参与回归。考虑到上网人数和个人消费水平数值较大,增长较快,在此采用对数处理,使数据变化较为平缓;互联网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可能存在滞后效应,引入上网人数的一阶滞后变量;由于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故考察其变化量,即该年份单位GDP能耗减去上一年的值。
构造模型:
Δenergypergdpt=β0+β1lginternett+β2lginternetd1+β3lgconsumet+β4engpctgtlgini
在该模型中,lginternett、分别表示对2015年、2014年互联网上网人数取对数,一般考虑到互联网经济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2015年和2014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越多,单位GDP能耗削减量越大,即β1、β2应为正值;lgconsumet表示对人均消费水平取对数,个人消费水平的一味提高会减缓可持续发展进程,单位GDP能耗削减量越小,即β3应为负值;engpctgt表示煤炭在能源使用中的占比,一般考虑到煤炭作为传统能源的代表,被新能源替代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即β4应为负值。
对选取变量进行OLS回归,得出结果如下表:
根据上表,本年度互联网上网人数越高,单位GDP能耗的削减量越少,并不符合预期。但这种效应在20%的水平上并不显著,说明本年度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初始可能会促进基础产业的发展。去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越多,单位GDP能耗的削减量越大,去年上网人数每增加1%,单位GDP能耗削减量大约增加0.28吨/万元,并且这种效应在10%的水平上是显著的,这说明去年互联网的发展水平能够有效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使单位GDP能耗得到更大幅度的降低。此外,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相应地减缓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煤炭在能源使用中的占比降低对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效果,均符合预期。
综上所述,模型结果基本符合预期,能够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互联网创新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推动效应。互联网创新作为我国经济的新突破口,能够促进新型节能环保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积极转型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2)同时,互联网创新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只有互联网蓬勃发展,才能推动相关产业积极接入,采用“互联网+”模式进一步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4 互联网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4.1 坚持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关乎所有人的生存、发展,是全人类共同承担和享受的事业。在以互联网经济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中,加强企业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是实现双赢的唯一选择。中国拥有很大的消费市场,但技术一直是发展的短板。比尔・盖茨在退休后为了缓解全球变暖和能源枯竭的问题,创立泰拉能源,致力于核废料发电的“行波堆”技术。为了实现互利共赢,主席在2015年的访美中就专门与盖茨先生签署中核集团与泰拉能源的合作,共同进行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互联互通、互利互惠。
4.2 开创全面协调、绿色节能的发展方式
互联网本质上就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社会生活和发展中提高效率,协调各方资源,从而实现资源优化。互联网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协调问题而不断发展的,除了互联网打车能有效解决司机与用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有滴滴巴士、神州租车、优信二手车等,它们有着明显的协调、资源节约的特点。同样,互联网也可以通过电力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方式在绿色节能上做出许多创举,从能源上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3 倡导线上线下、协作融合的发展路径
德国政府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曾提出“工业4.0”,倡导“智慧制造”,要将信息通信技术、信息物理系统和传统工业结合起来,带来新的工业升级。2015年,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互联网+”计划,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能或可再生能源电力装备,等等,并且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在此背景下,海尔集团重视消费者体验,建设“海尔透明工厂”,成功地实现了转型创新,在管理上也借鉴了互联网扁平化的管理方式。
4.4 秉承共商共议、共享共建的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而需要几代人跨越国界的联通合作。云计算、4G通信等都存在着关乎隐私权的安全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共商共议、共享共建。其背后正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布局,不仅是社会利害关系的均衡,也包括对子孙后代利益的考量。因此,无论是基于发展的现实问题,还是为了克服人类短视的天性,保持通畅的沟通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引言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庞大的企业群体,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中小企业运行的过程中,融资难成为困扰中小企业正常运作的首要问题。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中小企业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Stiglitz、Weiss,1981)[1]、以垄断大银行为主导的市场结构和经济中的摩擦因素的过多(李志、韦倩和王凯,2011)[2]、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信用担保机制缺失、资信相对较差(邢乐成、王延江,2011)[2]等。
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模式有了巨大的变化,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开辟了许多新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扩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Mishkin&Strahan,1999;Sato & Haokins,2001)[3]。我国学者张娇梅(2015)从互联网的实质与特征方面探讨,认为互联网金融基于其“长尾市场”特征而将原来在外部资本市场难以融得资金的零散的中小客户群集合起来,使得互联网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具有更大潜力[4]。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会加速金融交易的脱媒化,与此同时也会出现如网络安全、隐私保护、信息泛滥与信息过滤(Economides,2001)[3]和互联网金融的借贷模式风险控制(Gleisner and Berger,2008)等问题[5]。谢平、邹传伟、刘海(2015)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出发,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监管、机构监管和监管协调[6]。谢贵超(2015)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小企业应加强对风险的识别与判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7]。
现在大多数的学者的观点都是从降低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互联网金融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几乎现在所有的理论都是基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但是却忽略了投融双方情绪、时间压力等对决策的影响,在世界各地中小企业均遇到融资难的今天,讨论该问题却又显得极为重要。故本文旨在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其融资难的原因,从不同角度揭示互联网金融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开启的新道路。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分析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特点
就图1统计而言,2015年我国的融资规模主要集中在500万以下,占比达到51%,其中融资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全国非农产业半数以上的就业岗位,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却并不乐观。
易观网数据显示,近90%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占中国企业总量90%的小型企业从银行贷款份额仅占16.6%,近30%的创业企业因资金短缺问题而导致创业失败。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是企业家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目前主流的原因分析将投融资者的决策行为视为黑箱,简单地从中小企业结构和银行政策制度角度进行分析,由于假?O条件的过分理想化,使得其理论原因存在部分理性的误区。仅分析中小企业自身的资产规模小、资产抵押能力弱、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中小企业从银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渠道受限,忽略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情绪、时间压力等对决策的影响,而这明显与现实有差异。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隐性影响因素:
1.默认值影响行为
西方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决策时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但近年来,行为经济学者们发现默认效应的存在会使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影响而偏离该假设[8]。默认效应指的是当存在默认选项时(default option),人们决策时倾向于保留默认选项而不做出改变的一种现象。而导致默认效应的原因则是失规避(loss aversion)(刘欢,梁竹苑,李纾,2009)[9]。个体在不确定情况下的损失规避具有参照依赖性(reference dependence)(Tversky&Kahneman,1991)[8]。
根据理论我们可以进行分析,假设损失与获益在客观上相当的情况下,投资者面临的投资决策有两个,即原来的大型企业和现在的中小企业。而投资者决策时容易把作为默认选项的大型企业视为一种参照点,参照依赖使人们对损失与获益的判断发生变化,由于损失引起的个体主观感受性更大,因而为了避免舍弃默认选项造成的心理上的损失,人们通常会保留作为默认选择的大型企业,而不愿意轻易尝试投资新兴的中小企业,不管对自己是否有益。这种保留之前的投资习惯,体现了选择默认选项的倾向性,由此可推测这也是投资者对于新兴中小企业投资拖拉和被动消极的部分原因。
2.直觉推断法的引入
在我们假定个体是理性的时候,个体对客观概率分布的主观判断服从贝叶斯法则,这意味着个体能充分使用之前的信息,从而形成一个先验判断;而当新的信息样本出现时,个体可以基于新信息来对先验判断实施最优的贝叶斯更新。然而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在现实中对客观概率的主观判断并不一定符合贝叶斯法则。对于这些异象,用行为经济学来解释,在风险条件下,人们常常基于某些直觉判断法来估计概率[10]。在现实中,投资者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由于投资者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接受、处理和分析可得信息,因此投资者会常常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倾向于凭借和使用各种直觉推断法来帮助判断。通常,越是不常见的收益或者风险,越是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类事件越容易被高估。
对投资者而言,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他们彻底了解新型中小企业是一个艰巨的认知任务,而日常中有关中小企业坏账逃逸等的负面报道,使得投资者对其风险敏感,倾向于将前景不好和风险太大作为中小企业的代表性特点。用贝叶斯更新理论来分析,我们假设最初中小企业的坏账风险为50%,我们记为先验概率P(A)。其后,某新闻报道有关中小企业的负面消息,记为新的信息证据B。它的出现可以使个体对原有的先验概率P(A)进行调整与更新,更新后的条件概率P(A|B)就为后验概率。投资者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对条件概率P(A|B),即在获得中小企业负面信息后对其风险进行估计。根据贝叶斯公式我们可以知道:
P(A|B)=P(A)*P(B|A)/P(B) ①
P(A′)=1-p(A) ②
然而,代表性直觉推断法会使投资者对信息B产生过度反应。由于风险高、坏账等特点较容易代表中小企业的特征,同时对信息A′(大企业)很不具有代表性,因此,个体很容易高估出现信息B的条件概率P(B|A),于是①中的更新系数P(B|A)/P(B)被高估,导致最终的概率判断出现向上的偏差,从而导致投资者不愿意投资。
3.羊群效应
投资者中的“羊群效应”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是指投资者跟随市场中大多数人的行为做出相同的决策,而忽略自己拥有的信息,不采取他们应该采取的投资行为(Banejee,1922)[11]。在不确定中小企业的信息环境的情况下,投资者的行为受到其他个体的影响,于是投资者们纷纷选择转向市场中大多数人和舆论认为前景好并且可靠的大企业,而不是不被看好的中小企业。其原因可以归结为节约信息搜集成本的需要、从众的本能和推卸责任避免后悔的情绪[11]。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使得投资者不能站在客观科学的角度对投资行为进行分析,不能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来做出投资决策,盲目跟随市场热潮可能会出现投资者宁愿投资资金饱和的大型企业也不愿意投资资金匮乏的中小型企业,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同样可能存在羊群行为,因为这时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经验和信息十分有限,他们模仿大多数其他大型企业倾向选择向银行贷款,从而在降低小企业选择决策时的成本的同时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目前我国银行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兴致不高。而多数中小企业一味模仿大中型企业的融资方式,却不考虑自己的现实还贷能力、生产规模和抵押能力,一方面来说不容申请到贷款,另一方面一旦小企业还贷能力出了问题就会造成银行坏账率的提高。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使小企业信贷更加困难,形成恶性循?h最终更难从银行融资。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引入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虚拟支付平台、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而产生的新兴金融模式。这种新模式在吸引大量客户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共计174起,获得融资的企业数为168家,融资金额约为610亿元人民币。在投融资总额方面,与2015年同期数据相比,2016上半年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融资规模增长达337%以上,并已经达到2015全年度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融资总额944亿元的64.61%,单笔投融资额上升明显。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统计,中国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中小企业平均销售增长率为25%,比不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中小企业平均销售增长率高1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中,80%是与互联网相关的。本文着重分析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众筹、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带来的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特点
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崛起,其优势特点在于效率高、交易成本低,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匹配和交易,节省了中介费用,加快了速度;同时,金融服务更直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零散的客户集中起来,其覆盖面之广甚至囊括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态多种多样,互相渗透,除去银行的互联网支付窗口,总体来说主要有P2P网贷金融模式、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式货币基金模式、众筹平台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等。
(三)基于行为经济学分析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
1.启发法的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
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不会采用穷尽所有信息的“理性”决策策略,而会利用更简洁、更实用的启发式原则(Gigerenzer&Selten,2001;Goldstein &Gigerenzer,2002;Brandstatter et al.,2006)。启发式技术通常被称为一个简单的启发式,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方法。采取一个实际的方法不能保证最优或完美,但足够接近目标,启发式方法可以用来在加速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启发式可以视为一种心理捷径,减轻认知负荷的一个决定。由于中小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花费大量的力气在不同投资者中寻找愿意提供的贷款中所需成本最小的。但是,这种信息搜寻成本作为一种机会成本,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常常大于信息搜寻带来收益。因此,中小企业基于启发式原则下不愿意耗费巨大的搜寻成本而往往直接采取向银行贷款等高成本的融资渠道,造成资源效率低下。而互联网金融这个大平台的发展可以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破除启发性行为的适用性工具。
在新时代,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的出现,使得市场信息处理效率高且不对称程度较传统方式低,交易双方资金期限匹配度提高,交易成本降低,节约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搜寻成本,使中小企业避免了盲目地采取非理性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加入互联网金融的大军在拓宽其融资渠道的同时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效率,使得市场充分有效。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双方或多方交易可同时进行,可吸引大量的顾客,从而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以P2P为例,根据图2,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贷行业有史以来累计成交量超过3 829亿元。2014年网贷行业全年累计成交量高达3 058.2亿元,是2013年的3.4倍。至2015年,网贷行业依旧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虽然新增平台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全行业成交额则呈指数型增长的态势。全行业成交量超过一万亿,网贷投资人同比增长了10倍。从交易量看,P2P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中最重要的一块版图。
但是,作为新兴产业的互联网金融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信息泄露、企业坏账和平台倒闭等问题严重。截至2016年4月30日,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监测到的P2P借贷平台共4 465家(仅包括有线上业务的平台),其中正常运营的仅有2 393家,占到53.6%的比例。故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迫在眉睫。
2.偏好动态不一致
行为经济学家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个体在做决策的过程中表现了个体时间偏好不一致的特征。学者们将原因主要归结于不耐心递减(Thaler,1981)和自我控制(Strotz,1956)问题。其中决策者行为不耐心递减认知偏差的逻辑结果可以用贴现率递减来表示。人们在短期更倾向于较早、较少报酬的不耐心非理性行为,对于长期跨期选择,则偏好较多报酬、较晚实现的选择,表现相对理性[12]。
在Samuelson [13]的指数贴现效用模型中,贴现函数固定。其效用最大化公式为:
U(t) (ct,…,cT)为跨期效用函数,D(k)为个体的贴现函数,U(ct+k)为个体的基数即时效用函数――在t+k期的福利,p为个体的纯时间偏好率(他的贴现率)。
将时?g偏好不一致因素考虑进来之后,借用Phelps提出的研究迭代模型中代际间的利他主义问题半双曲线模型,完善后可以被应用到投资者们的投资决策上[13](Laibson,1997)来进行分析[13]。
在公式⑤中,本期和下一期的单期贴现率,未来任意两期的单期贴现率是⑥,在此假设中本期和下一期的贴现率是递减,这时个体呈现不耐心递减特征。因此,在投资者时间偏好不一致的情况下,在短期中人们更愿意获得眼前的利益,投资者偏好较早期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甚至可能会忽视其带来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周期短,并且十分灵活灵活,受平台资本端限制,好赎回、低风险、高收益,比起传统耗时长、回报率低的投资,能够解决过去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和供给特性不匹配的问题。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2016年3月P2P平台的平均借款期限为4.47个月,而近一年来平均期限基本都在4―5个月之间。对于P2P投资人来说,一般3―6个月的理财产品最受欢迎,产品期限过短或过长问题都比较多。另外,宝宝类产品在结算方式上能做到日日结算,每日都可将收益转化为基金份额,这样投资者能产生比其他基金赚钱的错觉,更能吸引投资者。
3.多样化启发
丹尼尔和George Loewenstein首先发现多元化倾向。(Benartzi& Thaler,2001)提出,行为个体具有投资者天性的多元化倾向,投资者的多样化投资趋势超出正当经济上合理理由[14]。天真的多元化倾向复制在不同样本使用参与者操纵的投资组合选择。参与者只关注直觉预测这种偏见的差异,投资者越多使用直观的判断,他们就越有可能显示天性的多元化倾向。天性的多样化是一种选择启发式(也称为“多元化启发式”)。也就是说,当被要求做出一些选择时,人们倾向于多元化的决定。
理查德?泰勒和ShlomoBenartzi天真的储蓄计划多样化研究发现,如果一个退休计划比债券类共同基金股票拥有更多的共同基金,就可能会有更重的股票分配。另外,如果计划有更多的大型股股票共同基金,就可能会有一个更重的大额股票分配。其结果表明,参与者注重直觉与天真的多样化的差异的偏见。更多的投资者使用直观的判断,他们显示天真的多元化倾向。互联网金融产品种类多样化地利用行为主体的天真的多样化特点,从2013年跌宕起伏的各类众筹模式,到2014年过山车式的比特币,再到一度如雨后春笋般的“宝”类产品,以及励志逆袭并转型的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使得投资者的选择不再单一,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他们更愿意投资多元化的互联网产品,因为相比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来说,这些产品对于投资者更具有吸引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多元化符合投资者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心理,即符合人们分散风险、趋利避害的心理。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吸引各色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