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8篇

时间:2023-09-28 09:07: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

篇1

关键词: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Analysis of Cement Concrete Bridge Deck Pavement of Epoxy Asphal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

FAN Jun-li1,WANG Bing1,ZHANG De-cai2,XU Jian-nan1,

DING De-ping1,DING Zhen-ya1,ZHANG Quan-min3,WANG Xiang-yuan3

(1. Chongqing Road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Fucheng FengShi Highway Overall Contracting Units,ChongQing 401147;2. Beijing Hualuxiang Mr Traffic Technology Co., LTD,Beijing 100062;3. Shanxi Luxiang traff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Taiyuan 030006)

Abstract: Briefly elaborated the superiority performance of epoxy asphalt; Analysis of epoxy asphalt deck paving construction phase and operation phase of the indirect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brought to the bridge deck pavement and bridge body structure, Direct economic benefit.

Keywords: Epoxy asphalt; Bridge deck pavement; Economic benefit; Social benefit

中图分类号:U443.33 文献标志码:A

1前言

环氧沥青是一种高性能复合材料,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沥青的热塑性性质,使其成为热固性材料。与传统的改性沥青相比,环氧沥青具有很高的力学强度和优良的温度稳定性,因而赋予了非常高的耐久性。环氧沥青还具有很好的防水性及追从性。当它用于桥面铺装时便大大延长了工程结构的使用寿命。

诚然,由于它是高性能材料,也就具有相对较高的价格。使得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的初期建设费用必然会有所提高。但是,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的使用寿命比通常的铺装层大大延长,从全寿命期间对桥面铺装的经济效益分析来看,环氧沥青具有可观的直接和间接效益。同时还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本文结合重庆“涪陵-丰都-石柱高速公路大跨径连续刚构桥(龙河大桥)”环氧沥青桥面铺装实例,对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

2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2.1建设阶段的直接经济效益

在工程建设阶段,桥面铺装的造价包括沥青混合料的材料成本和桥面铺装施工费用。对于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桥面铺装层厚度采用3cm环氧沥青混凝土+4cm改性沥青混凝土结构。由室内试验和试验工程施工可知,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为6.1%,压实密度为2.43g/cm3,则环氧沥青混合料铺装层材料费为3300元/m3。

环氧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与通常的沥青混凝土基本相同(实际上集料加热温度低很多)。因此,环氧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的施工费可按常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费用进行测算,包括: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直接工程费为474元/ m3(195元/吨)。

同时,结合某项目改性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造价情况,进行复合式环氧沥青混凝土和改性沥青混凝土直接工程费比较,见表1。

表1桥面铺装直接工程费对比表(每平方米)

结构层类型 材料类型 厚度

(cm) 铺装层费用

(元) 粘结层费用

(元) 合计

(元) 备注

复合式环氧沥青砼 AC-13(SBS) 4 59.28 12.2 207.37 粘结层为环氧沥青

HLH-13 3 112.02 23.6

常用沥青砼 AC-13

(SBS) 4 59.28 4.2 154.91 粘结层为GS溶剂沥青和改性乳化沥青

AC-16 6 76.03 15.4

从表3的对比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复合式环氧沥青铺装层工程费是常用铺装结构的1.34倍,每平方米造价在207元左右,比常用结构(约155元)多50元左右。

2.2使用维修阶段的直接经济效益

在一个桥面铺装设计周期15年内,环氧沥青桥面铺装不需要进行大修和罩面,而常用普通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按6年罩面一次,10年大修1次考虑。常用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使用维修阶段大中修工程费用对比见表2。

表2桥面铺装大中修费用表(铺装厚度10cm)

项目 工程费用(元/m2) 备 注

罩面(厚4cm) 拉毛+粘层 4.2 由表1

铺装4cm 59.28 由表1

大修 铣刨 10.0 含弃渣运费

铺装 154.91 由表1

工程维修费合计(15年) 228.39 不含日常养护

2.3桥面铺装全阶段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汇总建设阶段和运营维修阶段的直接经济效益情况,反应各桥面铺装结构的直接经济效益情况,以此作为桥面铺装结构类型选择的重要依据。各铺装结构全阶段直接经济效益见表3。

表3各铺装结构全阶段直接经济效益分析表

结构及材料 厚度

(cm) 直接经济成本(元/) 1与2比 2与1比

建设阶段 使用阶段 合计

1 AC-13(SBS)+HLH-13 4+3 207.37 0 207.37 0.54 1.00

2 AC-13(SBS)+AC-16 4+6 154.91 228.39 383.30 1.00 1.85

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在整个建设使用阶段,复合式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结构,其直接经济成本都是相对较低的;而采用其他的常用的桥面铺装结构时,直接经济成本是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结构的1.85倍甚至更高。据此,可得出采用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结构经济成本最低,使用效果最好。

在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的各结构中,4cm单层式经济成本最低,但其应用于桥面铺装的先决条件是桥面混凝土铺装施工平整度较好,这一点对于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来说要求相对苛刻,应用推广较为困难。除此之外,其他的单层式和双层式铺装结构经济成本均高于复合式铺装结构(大多在1.02~1.26倍之间)。在复合式环氧沥青铺装结构中,复合Ⅰ与复合Ⅱ的经济成本相比甚微,差距主要在面层结构形式上,与普通AC-13沥青混凝土相比,AC-13(SBS)改性沥青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与高温稳定性能更为优越,因此,在大跨径连续刚构桥面铺装中,复合式环氧沥青(改性沥青+环氧沥青)桥面铺装应为首选结构。

3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间接效益是指桥面铺装结构对桥梁结构使用性能的贡献,由于环氧沥青的高效防水作用和较薄的铺装厚度,减少了降水对桥梁结构的危害并减轻结构自重,从而对桥梁结构起了保护作用,使桥梁的整体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3.1延长桥面铺装寿命的效益

根据调查分析,我国高等级公路的桥面铺装结构大多在通车后3~5年出现损坏现象,其损坏类型有推移、开裂、坑槽、松散等。究其原因,除了大吨位运输车的作用之外,最主要的就是铺装材料自身存在的缺陷,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难题。

(1)延缓高温车辙和推移变形破坏

根据本课题的试验研究,环氧沥青桥面铺装材料具有优良的高低温稳定性和抗水损坏耐久性。从混合料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来看,60℃条件下达到45000次/mm以上,70℃条件下达到15000次/mm以上。而常用的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仅为3000~5000次/mm,环氧沥青比改性沥青高9~15倍。就热稳定性而言,出现推移变形的时间至少可以延迟4~5倍,即如果改性沥青桥面铺装3年出现推移变形,则环氧沥青铺装要在12~15年才会出现推移,如果改性沥青5年出现推移或车辙,则环氧沥青要20年后才会出现类似损坏,实际上在路面使用期内环氧沥青铺装层基本不会出现因高温而产生的车辙或推移变形。

(2)减少车辆反复作用下的疲劳破坏

从混合料的疲劳试验可知,环氧沥青混合料在15℃条件下,荷载为6kN时,疲劳次数30000次未出现任何裂缝,荷载为18 kN时,疲劳次数为18000多次,而AC改性沥青混合料在6kN时,疲劳次数仅为7000多次。环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至少是改性沥青混合料的5倍以上。可见,如果改性沥青桥面铺装4~5年出现疲劳开裂,则环氧沥青桥面铺装在20年后才会出现疲劳开裂。

(3)减少低温条件下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

由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和低温收缩系数可知,-15℃时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弯曲应变>2000με,-10℃时为3400με以上,而常用改性沥青混合料在-15℃时的弯曲应变只有1100με左右。环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收缩系数为1.74×10-5,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收缩系数为3.36×10-5,环氧沥青是改性沥青的一半左右。可见,环氧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的可能性比普通改性沥青混合料小得多。由第5章的研究计算得知,环氧沥青混合料在使用温度范围内,不会产生低温裂缝。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应力约为5.3MPa,其抗拉强度约为1.2~1.5 MPa,改性沥青混合料发生低温开裂是必然的。大量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抵抗水损坏的能力

大量的试验数据表明,环氧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和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均优于改性沥青混合料。因此,环氧沥青桥面铺装抗水损坏能力强于改性沥青混合料。同时,采用高强的环氧沥青粘结材料后,混合料与桥面板的粘结强度大于水泥混凝土的强度。环氧沥青混合料密度小于3%,本身具有很好的防渗透性,再加上粘结层的抗渗性,决定了环氧沥青桥面铺装具有超强的抗水损坏能力。

3.2对延长桥梁结构寿命的贡献

(1)减轻恒载,延长结构寿命

使用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结构,可以减薄铺装层厚度,从而减轻桥梁恒载。按照7cm的铺装厚度计算,比传统的10cm厚铺装减少3cm,约减轻恒载72kg/m2,以试验工程为例,按全桥总1181米(其中连续刚构主梁总长127+240+270=494米)计算,桥面宽度21米,全桥可减轻自重1786吨(连续刚构主梁可减轻自重750吨);这样一来,或者可以减小设计工程数量节约成本,或者在维持原设计的情况下,因恒载减小而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从而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2)减少渗水,保护梁体结构

对桥梁结构来说,水分的渗入,不仅破坏了铺装层的稳定性,同时还威胁到梁体结构的安全性。当降水由铺装层渗透到梁体结构时,就会引起钢筋和预应力钢索的锈蚀,随着时间的延长,钢筋锈蚀逐渐严重,大大地降低了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要么需要提前对桥梁进行加固维修,要么导致桥梁发生结构破坏,造成灾害或事故。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型载重汽车交通量的不断增大,对桥梁的承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钢筋锈蚀的原因旧桥承载力过早衰减,使得桥梁结构发生早期破坏的风险越来越大。不得不提前进行加固维修或拆除重建。据统计,我省每年用于国省道大、中桥桥梁加固和拆除重建的费用近亿元,而且有较快的上升趋势,用于高速公路大、中桥加固维修的费用超过3亿元。

采用环氧沥青桥面铺装,减少桥面渗水,保护了桥梁结构。既可减少维修加固费用,又降低了发生灾害的风险,是一个一箭双雕好方法。

(3)减小活载对桥梁的冲击作用

平整耐久的桥面铺装结构,病害少,无坑槽和修补面积,使得汽车行驶平稳,减小了汽车荷载对桥梁的振动和冲击力,起到了间接保护桥梁结构的作用,提高了桥梁的使用安全性。

4社会效益

优良的桥面铺装,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服务水平。一方面提高汽车行驶速度,节约燃油,节省时间,另一方面,提高了驾乘者的乘坐舒适性。使得公路交通运输形象得到提高,将会获得社会与公众更多的好评。

同时,由于减少了维修养护的次数,也减少了因历年无休止的维修给使用者带来的不便与烦恼。还减少了由于维修而带来的交通事故(据统计由于道路维修引起的交通事故每天都有发生),也减少了因维修施工带来的环境污染,保持了良好的交通运输秩序与和谐的社会环境。

5结束语

通过对比常用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环氧沥青混凝土不但可以降低桥面铺装全阶段的直接经济投入,而且具有保护桥梁梁体结构和铺装结构的间接经济效益,属长寿命沥青混凝土铺装的杰出代表,同时,可带来非常显著的社会效益,是一个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的大好事。

参考文献

[1] 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预防[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 黄卫.大跨径桥梁钢桥面铺装设计理论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高速公路早期病害预防措施的研究(总报告)》[R],2004.

[4] 东南大学.《南京长江第二大桥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技术及应用》[R],2000.

[5]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山西路翔交通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国产环氧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研究》[R],2010年.

[6] 祝隆中.水泥混凝土桥耐久性复合式铺装试验与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交通学院,2010.

[7] 北京路桥中咨科技有限公司.《宣大高速公路环氧沥青混合料罩面试验段总结》[Z],2007.

[8]山西华路祥交通科技有限公司.《TPM环氧沥青防水粘结料企业标准》[S],2007.

[9]山西华路祥交通科技有限公司.《TPM环氧沥青结合料企业标准》[S],2007.

篇2

关键词:工矿废弃地;复垦;社会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37-1

1 研究概况

工矿废弃地复垦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指导下,遵循一定技术原则,根据实地踏勘,采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各地块土地复垦适宜性进行评价,明确各地块的复垦方向,使废弃土地发挥最大利用效益的专项规划。马鞍山市工矿废弃地复垦规划是以2011年为规划基期年,2015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期限为2012~2015年,全市复垦工矿废弃地总规模1565.18公顷。以行政区域为单元,依据单元内工矿废弃地复垦规模及复垦新增耕地面积,将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大致分为三个潜力区。其中,和县属复垦I级潜力区,复垦规模388.31公顷,复垦耕地284.49公顷;雨山区、当涂县及含山县属复垦II级潜力区,复垦规模分别为277.51公顷、364.78公顷和292.73公顷,复垦新增耕地规模分别为264.89公顷、266.54公顷和244.54公顷;博望区、花山区属于III级潜力区,复垦规模分别为189.32公顷和52.53公顷,复垦新增耕地分别为137.82公顷和50.43公顷。

2 规划实施效益分析

2.1 社会效益分析

2.1.1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能 通过对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治理,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1248.71公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占用耕地压力,提高全市粮食产能,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1.2 促进耕地集中连片,便于规模经营 矿山开采具有采区位置的不可选择性,部分矿山开采造成农田分割及田块破碎,矿山土地复垦将最大程度地恢复原有农田生态格局,促使耕地集中连片,便于规模经营。通过复垦工程及生物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便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粮食种植效益。

2.1.3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马鞍山市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市,矿山开采在为国家输送经济建设所需资源的同时,也造成大量的工矿废弃地。在国家严控建设用地总量,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背景下,如此多的工矿废弃地无疑成为马鞍山市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做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对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复垦区的复垦治理,缩减了建设用地规模,将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用到城市建设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将几乎零效益的工矿废弃地复垦为耕地,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再生利用。

2.1.4 拓展建设用地发展空间 通过将工矿废弃地复垦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新增建设用地,缓解马鞍山市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供需矛盾,本质上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范畴,但由于其挂钩指标独立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指标之外,是寻求建设用地指标的一种新的重要途径。规划的实施,对拓展马鞍山市建设用地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经济效益分析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经济效益采用投入产出进行评价,矿山投入主要指矿山复垦治理的资金投入,产出效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复垦耕地直接产生的粮食种植经济效益,二是调整利用新增建设用地产出效益。

根据前面的投资估算,本规划的实施将投入复垦资金72761.67万元;复垦后新增耕地1248.71公顷,按耕地亩均纯收益1000元计算,复垦耕地每年直接产生的粮食种植经济效益为1873.07万元;规划实施后,可调整利用新增建设用地1361.00公顷,按目前马鞍山市每公顷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215.07万元计算,可产生经济效益292710.10万元。从投入产出看,规划的实施,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3 环境效益

长期矿山开采形成的工矿废弃地,具有诸多生态环境负效应,如地表景观破坏、诱发坍塌、滑坡地质灾害、破坏地下水系结构、造成土地压占、挖损及土壤退化、板结、加剧水土流失等等。通过复垦治理,恢复原有地貌景观,加大地表植被覆盖,并对原高低不平的地表区域进行规整,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改善复垦区及周边区域空气、水环境,使其与周边土地利用及景观植被相协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结语

从马鞍山市工矿废弃地复垦规划的社会经济效益可得出,规划制定的发展任务符合发展要求,是科学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45号).

[2] 马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篇3

关键词:城市电网改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商贸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用电需求不断增长。供电公司对部分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供电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资金筹措困难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小城市城市电网仍存在电网结构比较薄弱、供电能力不足、线损率偏高、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1、供电可靠性低

城市电网220千伏、110千伏变电所布点少而且布点不合理,110千伏变压器备用容量严重不足,城市电网结构薄弱,同时,变电站设备陈旧,存在事故隐患。中低压线路普遍供电半径长、且未行成环网互联供电、加之导线截面小、设备老化,线路超负荷运行。早期电网改造前全网供电可靠率为99.83%,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但与国家电力公司的改造目标99.9%尚有差距。

2、城市电网线损率高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严重老化,导线截面小,供电半径大,线损管理手段落后,监测和防窃电能力差等原因使得城市电网线损率居高不下,早期电网改造前全网线损率为4.0%,城市电网线损率则达到了12.5%。同时对普遍存在的窃电现象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3、无功管理手段缺乏

全网无功补偿欠缺,补偿装置投运率偏低,技术管理手段落后,特别是城市电网无功补偿严重不足,造成电网运行不经济,电压质量也难以满足用户的要求。

4、配网调度、管理自动化程度低

配电网抢修及通讯手段落后,配网调度自动化程度低,故障切除、恢复供电时间长,供电可靠率低。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城市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稳定性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

5、城市配电网安全系数低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无绝缘化及电缆线路,全都是裸导线架设,距房屋近,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加之城市绿化因素,又与树木达不到安全距离,变天起风将造成树木碰线而行成断线或接地,对电网安全稳定性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

在运用指标体系评价经济效果时,须遵循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原则:局部效果与整体效果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结合的原则来分析。

1、将城市电网改造的效益分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2、经济效益评价要以财务评价为核心。将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指标、技术指标、财务指标三类,通过三类指标的对比来反映电网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跟财务评价互补。

3、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具体分析,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模糊层次评价。有机地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全面反映城市电网改造的各方面效益。

正确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实际性,合理性和全面性。

1、电网性能指标

整体经济效益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是电网性能指标的分析。城市电网改造后电网技术性能的提高通过售电量,线损率和供电质量三个指标来反映,国家电力公司在城市电网改造目标中所重点提到的三个指标。多供电和供好电是城市电网改造的最终目标这一根本目标就由这三个指标从不同角度体现。基本通过这三个指标的变化来体现城市电网改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同时也能反映其它技术指标的改善。

2、经济效果指标

经济效果指标也是进一步财务分析的基础,收入、成本和效率三类经济指标在经济效果指标中分别代表了经营成本、销售收入、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通过电网改造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收入、提高效率。

3、财务效果指标

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主要通过财务效果指标来反映,主要指标是净现值、内部收益率两个动态指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两个静态指标为参考指标。

4、财务风险指标

财务风险即通过敏感性指标来反映。敏感性分析不是指标而是方法,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做敏感性分析,研究各种与经济效果有关的不确定因素的变化。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对于影响售电量增加的因素:首先,电网结构在城市电网改造后更加合理,供电能力会大幅度提高,输变配电比例更加协调,售电量的增加是这些的具体体现。其次可增加一部分售电量来管理降低线损,第三,用户随着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平均的停电时间也会随之减少,售电量即会随之增加。但是售电量的增加并不能代表供电能力的提高。用户对电力的需求直接决定了售电量。因此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宏观经济趋势等外部因素对售电量影响都比较大,有时甚至是决定作用。如何运用各种营销手段,通过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对供电企业来说,对售电量的增加产生很大的影响。

城市电网改造以后,电网供电能力将有大幅度提高,可以满足较长时期内负荷增长的需要,这将进一步带来售电量的增加,有利于开拓电力市场。电网综合线损率将由早期电网改造前的4%降至3.5%,城市电网线损率将由12.5%降至9%;供电可靠率将由99.831%达到国家创一流目标99.96%;电压合格率由96.5%提高到98%以上;城市电网改造实施后,调度自动化完成了升级改造,可基本实现配电网自动化。总之,电网的整体技术水平将比从前有显著提高。

通过敏感性分析看到:要打到合理的财务指标,可以通过提高售电价格以及降低投资来实现。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项目投资额如能降低10%-30%,同时电价每千瓦时加价0.50-0.16分,城市电网改造财务效果指标可在较低水平通过。

从各种相关指标来看,城市电网改造的盈利能力较差,主要原因是投资额太大,推动总成本费用大幅度增加,项目在计算期内无法收回投资,如不采取其它措施将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影响城市电网改造经济效益提高大致可分为两种内在因素:首先是技术因素,如自动化水平、设备选型、网络结构等。其次就是管理因素,如人员素质、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等。目前虽然技术因素被广泛关注,但大多忽视了管理因素的影响。改善管理因素既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有助于开拓电力市场,另一方面还有益于改善企业形象,从侧面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因素应和技术因素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城市电网改造后,不同程度的改善了社会效益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改造后供电质量的提高,用户因而也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很大程度提高了其满意度。电力行业通过城市电网改造既然拓展了盈利空间,又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一举多得。另一方面,城市电网改造创造了更多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电网改造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拉动了城市经济增长,缩小了城乡差异。同时增加的电力消费还能刺激更多其他行业的发展,极大程度了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城市电网为城市环境的提高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效益,不但节省了截污减排费用,控制城市污染排放,美化了环境使城市面貌得到改观。城市的基础设施也随着城市电网改造的实施改善,有益于招商引资,增加地方收入。总之,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将对电力行业、电力用户以及整个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提高都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

1 吴丹;;配电线路电缆化对中压配电网影响分析[J];供用电;2008年04期

2 田东旭;;县城电网改造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02期

篇4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 经济 社会 效益

一、产业型或产地型形式和市场型的集中是产业集聚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产业型或产地型形式通常指的是同一或性质相近产业的很多企业的集聚。在传统时期,交通并不发达,那个时期的工业或以生产资料为主的企业往往集聚在原材料生产地,如澳大利亚的牧羊业、法国的葡萄酒加工业和美国的石油工业。而在交通发达的地区,企业以加工产业型的集聚为主,如台湾的电子信息产业等等。如果一个地区内的同性质的企业数量较多,就必然会带来整个区域或者社会的产业生产规模扩大,分工协作能力增强,辅助产业发展以及生产总量的增加。市场型的几种以市场为主要核心,一般情况下是在城市或者城市附近的不同产业或不同性质企业的集中。历史证明:不管产业以哪种方式集中,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都会比孤立在各个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高,而且这种集聚会形成专业化的格局,这种专业化将通过贸易的不断积累发展下去,这种集聚就会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但是我国的产业集聚与上面所述的集聚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多数的产业集聚区属于内生型,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2.中国有廉价的联动力,所以中国的产业集聚多数是加工型产业,极少数是依靠材料产地来确定产业类型的;3.大多数产业集聚以海外技术、资本及营销渠道为主的;4.这些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市场范围较大,他们以全国甚至全球为市场。

依据波特的竞争理论,产业集聚效应的出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共享。公共基础建设或者公共物品的共享使得其运用效率提高,最大化的利用资源,而集聚区产生的区域品牌效力则大大增强了集聚区内各企业的竞争力。

(2)资源集聚。产业的集聚会吸引专业化的人才以及专业的供应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提升促使专业化市场的形成,产业集聚所形成的的这种效应为集聚区内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

(3)分工与协作。专业化市场的形成降低了生产及技术研发的成本,创造了更多的效益,提高了效率,同事,产业集聚区内部的企业通过学习和竞争,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4)区域集聚。因为类似性质的产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内,有利于集聚区内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强化竞争压力,市场促使其优胜劣汰,促进企业的深度发展和创新。

二、企业自发选择和政府引导是我国产业集聚的两个动因。产业集聚的动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认人为安排,一般情况下是政府和国家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对产业进行安排和选择,确定发展的重点和支柱,表现出来的是在政府的规划下一种引导;2.自发形成,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经济人寻求进行资源、技术、人才等共享而产生的一种选择性倾向;3.人为引导和自发形成的结合,我国的产业集聚就体现了政府引导和经纪人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结合。

进一步对我国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的经济与社会效应进行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十一个方面。

(1)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和分工细化。在我国,生产环节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然而产业集聚促使专业化分工,各个生产环节分布在不同的企业里,每个企业专业化的只做一个产品的几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企业分工自然有序。技术含量较高、价值较大的产品,不是一个企业生产的,其配套的零件供应商也不是同一个企业,企业的分工使得一个零部件生产商可以同时给不同的企业供应产品,从而就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降低了生产成本;反过来说,生产技术含量高、价值较大产品的企业可以有多个供应商供其选择,有利于通过竞争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工厂或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劳动力和资本性设备的专业化机会越多,相关的收益就增加。产量增加可以使企业招聘具有专业技术的员工,也为采用专用设备提供了可能性,并且为相关的垂直联系的企业提供了专业化机会,由此也带来了效率的提高。

(2)有利于产业纵向关联的上、中、下游工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加快工业化进程。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只所以依地理集中,原因是彼此临近有助于生产力和创新,让产业集群获得好处,交易成本下降,信息的创造和流动得到改善,本地机构更能随时回应产业集群的专业化需求,也更容易感受到同行压力和竞争压力。”熊波特认为,“工业变动是由于外部因素的作用,由于增长的非周期性要素,以及由于创新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集聚,可以让企业在有限的空间里交流、学习、开展竞争,从而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的深度发展和改善产业结构。

(3)利于降低运输费用,降低产品成本。企业集中在一起,企业之间互为市场,彼此提供原材料、生产设备和产品。不仅生产协作方便,供销关系固定,而且距离缩短,运输费用降低,销售费用缩减,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和销售价格。在我国,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除了开发时期、思想观念等有所差异之外,地理位置决定的运输条件和运输费用不同也是影响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加型工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韦伯等学者的产业区位学说对于工业发展受运费的影响,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

(4)扩大市场规模。同一区位点上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企业的集中,以及由此带来人口聚集与第三产业分布之间的高度正相关性,将会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市场上的消费,形成专业化市场,有助于较大规模的市场经济的实现。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各种资源条件更加优越,就会更加适合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5)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导致高素质劳动力、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几种,如果区域内的一家企业采用的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他相近企业就可以进行模仿。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离开一家企业自后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人才就不会流失。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企业就更容易引进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从而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对此,马歇尔认为这是导致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之一。

(6)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立、发展和充分利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需要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来支持企业的发展。集中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将大大的节约成本,基础设施建成后,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7)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借助产业集聚区产业链,可以集聚大量中小企业,它们之间在技术上既替代又配套,在市场上既竞争又结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专业化市场的形成。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企业规模小、市场接近难、市场势力弱、融资渠道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欠缺,等等,而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的网络化正是把大小不等的各厂商和各类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弥补了中小企业的不足。产业集聚区有着良好的创业和创新的生产科研环境,有着许多优惠的自主政策和便利的政务服务,一些产业集聚区建立了科技创业“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区”、设立了科技风险基金等,以扶持中小企业的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和研究。同时,集聚在产业集聚区内的大企业大项目催生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也为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两头延伸发展带来了商机。产业分工的专业化,以及地理的接近性、社会关系的依赖性、外部经济资源的共享性等因素极大地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促使中小企业做专做精。这样就可以与大企业实现共同发展。

(8)有利于提高城乡人口的就业水平。产业集聚区内大量的企业以及企业所延伸的更多配套服务业可以提高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利于解决当地人员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很多产业集聚区引进了众多的中外企业,其中居多数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为社会提供了更多适宜的工作机会,而且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往往融合在一个强大的产业链中,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其提供的工作机会比较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社会经济矛盾。

(9)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城镇化建设。集聚经济是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也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原来就是个偏僻小镇,中国的深圳原来就是个渔村。根据城市功能学说,城市形态功能是关于城市地域空间和硬件设施的布局,也是城市社会经济功能赖以发挥的基础和载体,而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又将带动城市空间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城市功能的历史发展看,没有城市空间就没有城市功能;城市不同的空间布局,又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功能。我国各地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就是一种产业布局的调整,是对各个产业部门在空间上的再安排,也是城市功能的再塑造。上海、天津等一些老工业城市之所以能够迅速改变城市面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同样,昆山、东莞这些新兴城镇的崛起,也同样得益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10)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区以较小的成本为企业集中供热供气,集中进行废水废气等工业污染物的处理,大力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广泛开展创建园林绿化和生态示范区活动,提供了生物医药、芯片制造等高科技产业所需要的特殊生产环境,使产业集聚区与企业共赢,人与自然和谐,保障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有利于推动经济以较快的速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之中。产业集聚区内集聚的企业有许多是来自各国各地区的厂商,这些在华投资的外商、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厂商将其供销渠道、制造技术、科研开发、市场、信贷关系等经济联系带进内地,内地企业则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加深了我国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在与国际竞争和国际接的过程中增强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区域经济走向国际化和专业化奠定了稳步的基础,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陈雁云.产业发展.城市集聚耦合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J].改革.2011(04)

[2]朱丽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南昌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空间耦合构想[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5)

[3]全胜跃.产业集群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1(14)

[4]孙艳,陈纪忠.基于产业集群的泛北部湾城市群互动发展研究—以中、越沿边城市群为例[J].特区经济.2010(01)

篇5

论文关键词: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估模型

 

一、 引言

根据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四大要素分别为:劳动力(包括劳动力供给、熟练程度、受教育情况),土地(包括土地、矿产资源、燃料资源),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资金、道路)和技术(包括科技、管理、企业家才能)。从这几个方面衡量一项工程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建立评价指标,是合理且较为完善的。

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交通运输项目工程投资可以通过乘数作用直接成倍增加经济增长量[1];另一方面,交通运输设施是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要素,建成之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作用于各个经济活动领域。故可以将交通运输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同时,交通运输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其建设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城市居民的效用水平。因此经济效益,交通运输经济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构建。

本文对京津城际高铁经济和社会效应评估指标的建立过程正是以上述思路和广泛的周期性调研所求得的数据为基础。在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经济效益方面,主要采用有无比较法,分别计算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国民经济效益并进行对比。京津城际高铁作为推动京津冀经济发展的重点规划项目,自2008年建成通车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带动了第一、第二产业如制造业、电力、燃气、钢铁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站。根据调研所得数据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乘客乘坐高铁往返于京津两地之间的主要花费为商场购物以及住宿和餐饮;近百分之七十的乘客乘坐京津城际高铁的目的是工作、学习以及旅游;并且有很多北京的居民正在或打算到天津买房置业。因此,京津城际对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教育和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也很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举足轻重。城际高铁是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典范:它采用了从德国博格公司引进的板式轨道技术。全线共使用了36,092块博格式轨道板。因此,本文将在古典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交通运输的自身特点,建立考虑了技术进步因素之后的生产函数模型,使得模型的评价功能更加完善,更能突出城际铁路的自身特点。并基于此模型分析城际高铁的宏观经济效益。

京津城际高铁不仅对京津两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以其速度快,效率高,环境舒适的优点扩大了往返于京津两地的客流,缩短了乘客出行的时间,增加了乘客出行的舒适度,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给乘客提供了很大的效用。

因此,对京津城际高铁的社会效益主要考虑诱发客流指标、节约时间指标、减少疲劳指标以及减少环境污染指标。通过京津城际铁路建成之前和建成之后进行有无对比,从而将本身较为抽象的城际高铁的社会效应通过这几种指标定量地描述出来。

二、建立经济效应模型

本文建立的交通运输建设经济效应模型将交通建设投资与其它资本投入分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生产要素进入模型,具体表述如下:

 

其中:

――表示社会的总产出量;

――表示基期的技术水平;

――表示技术进步的速度;

――表示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

――表示将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分离出来之后剩余的资本变量;

――分别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的产出弹性;

――表示在技术突变情况下的技术进步系数;

――表示项目的虚拟变量,其定义如下:

考虑到在建成通车后一年内是固定常量,因此将(1)式求全微分并在等式两边同除以得到:

 

因此,城市交通运输建设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为[2]:

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为:

于是可以由此计算出京津城际高铁建成通车之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城际铁路项目总投资/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城市交通运输建设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生产总值变化量

三、定量分析京津城际高铁的经济效应

在本文的分析中,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了天津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经济效益,选取天津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选取天津市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的总投资为,t表示年份序列,时间段为2000年至2008年。采集的数据如下表:

表一 天津市统计年鉴(2000―2008)部分数据

 

年份

天津市GDP

(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城市交通运输投资(万元)

城市总人口

(万人)

2000

17018800

5456833

631167

1001.14

2001

19190900

6161718

889282

1004.06

2002

21507600

7211730

900870

1007.18

2003

25780300

9462688

1004512

1011.3

2004

31109700

11652410

937390

1023.67

2005

36976200

13490029

1678371

1043

2006

43442700

16458348

2039652

1075

2007

50504000

23127804

758496

1115

2008

63543800

31077077

篇6

[关键词] 农机社会化服务 经营效益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15-0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社会化服务侧重于其经营效益上,而关于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的信息资料掌握甚少,因此本文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科学化、合理化对策,这些对策对加快现阶段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品,提高农机化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及国民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义

1.实现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机械化程度为基础的,只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程度,才能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主要技术手段,只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才能实现高效优质的农业。由于农村资金和技术有限,难以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配备大量机械设备,因此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改善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

3.当前,农村已基本具备机械化生产条件,但是各地区农机利用系数较低,很多农机都闲置未投入使用,使得农机经营效益下降,限制了农户购置农机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可以充分发挥农机机械的作用,提高农机利用率,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

二、农机社会化服务现状

1.分散经营,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将农机经营服务进行分化,形成新的服务形势,包括:农户继续保留基本机械设备,主要依靠专业农机经营单位提供服务,农户拥有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机械,一些特殊生产作业依靠专业农机经营单位提供服务,农户以农机经营为主,组建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农机专业经营企业。

2.集体经营,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专业化发展,将其作为新的发展领域,其经营规模、技术及资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主要向当地资源优势的项目发展,建立各种专业化农机服务公司,如农产品加工、技术咨询、机械租赁等社会为社会提供服务,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化向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

3.合作经营,该种经营方式包括机械联合、资金合作、集体经营三种模式,以此解决分散经营规模下、效益低等缺陷,其自主性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对策

1.优化农机技术结构

经调查表明,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水稻插秧和玉米收获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加强农产品耕种、收获等各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加快薄弱技术环节的开发力度,不断优化机械技术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过程统一化、协调化,降低农机生产作业成本,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发展。

2.优化布局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根据具体情况,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域化布局,促进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协调发展,优化适宜作物作业服务规模和农机服务组织的数量,提高农机利用率,以此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有效控制不合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因市场需求而引起的不规范、不合理竞争,稳定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秩序。

3.优化政策制度

一方面,针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格局,国家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惠农政策,例如,农机燃油价格调整,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农机作业所需燃油成本,还能够提高农户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较高的燃油成本与农机操作水平、农机性能及社会化服务质量和技术更新速度等息息相关,所以制定和实施农用燃油惠农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机械的补贴额度。在农业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成本投入最高的环节是农作物收获环节,其成本较高主要是收获环节的折旧成本和燃油成本较高所致。而收获机械以大型居多,价格较为昂贵,其维护和保养费用较高,因此,在实行农用燃油惠农政策之余,应加大农业生产收获环节的机具购置补贴额度,缓解农机服务组织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农机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机械技术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加快技术革新和区域优化布局,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机社会服务组织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国家政府部门还应制定一系列惠农政策,实现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稳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伞桂智.对如何提高农机经营效益的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3(8).

篇7

【关键词】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管理;策略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呈现出了相当大的规模。同时,也正是不断扩大的高速公路发展规模,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快速地发展。而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不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动力,还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科学界定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1.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相关分析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集装箱运输、高客运输以及绿通产品运输的不断发展,在促使其运输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还将公路运输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使得公路运输的速度以及效益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而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由于所消耗的钢铁以及水泥等材料比较多,加上服务区以及收费站的建设,使得建造业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不断增长。除此之外,由于高速公路会将快车道与慢车道加以划分,并且将各种互通立交加以设置,相比于混合行驶局面来说,高速公路行驶能够将油耗量大大降低。同时,还能有效地减少汽车的损耗程度,使得汽车行驶的时间大幅度地缩短,有效提高汽车行驶的舒适度。

2.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相关分析

首先,通过建设高速公路,不但能快速封闭连接一个城市与另外一个城市,使得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同时,还能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正是通过高速公路,不同城市之间的特色商品就能实现相互流通,从而有效地促进商品销量,很大程度上刺激消费水平。再次,正是因为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但使得交通运输变得更加便捷,同时,还能从很大程度上促进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通过旅游来有效促进消费。最后,对于高速公路沿线地区来说,也会享受到高速公路所带来的便利,将城市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同时,人民的幸福指数也会大大提高。

二、如何有效地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1.逐步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有效提高运营效率

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一个新型的行业,不但需要将相应的管理组织以及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同时,还要从高速公路存在的不同特点出发,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管理制度及时制定出来。只有做到这些,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才嫩更加有效、更加科学地展开。在实际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创新管理体制,就能将运营管理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增加,同时,在对相关工作规范加以严格遵循地基础上,对其加以有效地改革与创新,从而促使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展示“窗口”风采

由于高速公路属于一个新型的服务性行业,所以,需要为全社会人们的出行尽可能地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所以,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将优质服务的完美形象逐步加以建立,第一,要对全体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相应的道德与业务培训活动,使得全体工作人员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第二,要从每个地区高速公路的实际运营情况出发,将更加适合开展“文明工程”相关活动的时机选择出来。第三,要严格按照高速公路服务总则的相关要求与标准,将与各个部门实际需要相吻合的解决方案及时制定出来。定期考核工作人员的基本礼仪以及语态,使得全程微笑服务的目标更好地实现。因此,只有在每一个细节中合理融入这些要求,才能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地提高,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3.实施开源节流,有效降低成本

对于高速公路管理单位机构来说,由于存在着不断膨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资以及单位的运营成本,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逐渐降低。所以,在管理高速公路的运营情况时,应该对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从而能够实现人尽其才、各尽其职。首先,要将管理机构进一步精简,这样一来,就能更加统一地实行相关政策,不但能够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还能有效地避免人员过多而引起的推诿责任的情况;其次,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从而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最大化地降低,最终将高速公路运营的效率大大提高;最后,大力提倡节能减排,使用技能环保型的办公设备,使得办公成本有效地节约。

4.有效拓展高速公路的产业链条,大幅度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对于高速公路的运营模式来说,并不是单一的,所以,在管理高速公路运营情况的时候,应该将其最大的价值开发出来,从而充分发挥其产业价值。第一,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将服务设施以及绿化工作落实到位;第二,要大力扩展和开发高速公路沿线的经济优势,使得沿线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第三,要有效开展高速公路沿线的经济活动,有效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经济水平,大力推进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要想将高速公路的通行质量不断提高,就要不断提升其服务水平,并且保证其工作效率的有效实现,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实现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秀珍.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251-252.

篇8

【关键词】图书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新经济形势

图书馆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对社会公众的意识和文化要进行引导和引领,还要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实现既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今社会中,图书馆的效益氛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种,前者指的是在投入—产出的视角下,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一产出视域社会经济的增长进行比较的结果;后者指的是图书馆要对其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行综合的权衡,从全局的角度对其资源高效的应用,并以此为基础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也就是说,通过资源的投入为图书馆换来资金支持的行为便是其经济行为,而通过图书馆的运行产生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效果被看做是社会效益。两者之间的不同只要表现在前者为既定的、眼前的、明确的,后者是具体的、长远的、潜在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图书馆具有了明显的双重身份特征,不但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的追求其经济效益,还要从现代社会的整体性观念出发,为社会最大限度的提供服务,实现其社会效益。因此,作为一种能够同时创造多种效益和价值的社会组织,图书馆的活动是典型的价值劳动,尤其在新形势下,提高图书馆的效益,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图书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形势下的图书馆来说,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个是图书馆通过经济化运行获得的资金或者收入,一个是图书馆通过对知识的搜集和整理,最终获得了某项有价值的信息,当这些信息得到实际应用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讲,图书馆自身的收入使其经济效益的主要体现方式,当然也是其正常的社会效益,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实际上,对新形势下的图书馆来说,其资源和知识要为社会所利用,就需要找到和经济建设的契合点,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图书馆的经济效益,继而提升其社会效益。此外,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其他部门的经济效益存在显著的差别,这种效益只有通过服务社会的方式才能实现,从这个角度讲,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包含于社会效益的范围之中。(2)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会产生引导与启发的作用。由于图书馆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要多方位的服务于读者,要不断扩大社会服务面,可以举办不同形式的社会公益行动,不断加强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作用,通过图书馆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与高端的信息网络技术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智力投入,增强开发力度,进而实现更广泛与更显著的社会效益,最终让图书馆获得社会的认同与支持,同时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图书馆在公众面前建立良好的形象,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3)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图书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构建其经济效益体系,通过经济收入的增长缓解其资金的困境,并以此为基础解决图书馆其他方面的瓶颈。同时,图书馆往往要开发更多的可以创造丰厚物质条件的方法,为图书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创造条件。只有获得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持,图书馆才能不断的扩展自身的采购规模也业务范围,提高所需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也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图书馆的信息含量和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

二、图书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关系的建立

(1)以社会效益的构建为基础。因为对图书馆的社会地位的界定,不管在什么时候,图书馆的公益性不会改变,因此只要图书馆性质不发生变化,一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现矛盾时,必然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部分图书馆仅仅从经济效益出发,仅仅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进而忽视了图书馆的社会效益的作用,让图书馆不完全是图书馆,而且又不是公司形式。部分图书馆往往会缺少应有的文化氛围,这些图书馆的馆领导在进行决策过程中,完全没有从社会效益角度思考。这样最终必然会使得图书馆面目全非。(2)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为准则。一直以来,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图书馆的图书信息工作通常仅单纯强调社会效益,往往会忽视其经济效益,图书馆的经费完全靠国家划拨,图书馆无偿提供所有服务,最终使得图书信息工作通常会存在很大的惰性,往往会缺乏自我发展的压力与动力。这些和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相称的。以往的仅仅注重收藏的观念,在当前已发生改变,图书馆开始逐渐开发与利用文献,这致使文献被大量应用,而且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图书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策略解析

(1)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读者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良好的服务质量与仅仅是对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的借与还,读者还需要图书馆能够为他们创造的高效与优质的资源利用的外部环境与氛围,由此可见,图书馆必须要在改善读者服务水平、服务行为、服务氛围以及服务效率等方面不断加强,这样图书馆可以为读者创造多元化的图书馆服务,同时可以积极满足读者需求。(2)通过馆员与投资实现图书馆的增效。所谓图书馆的馆员增效就是指通过增强图书馆馆员自身的素质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投资效益以及管理效益活动。图书馆馆员一定要进行心理调整,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图书馆馆员才会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而具体的投资增效涵盖图书馆协调采购、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图书馆的联合编目以及电子文献增效等层面。图书馆的网络系统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进行联合编目,网上各个图书馆能够充分利用中央书目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与完成自身的编目工作,通过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各馆重复编目所必须的人力、物力以及经费,同时可以缩短相应的编目时间,让新文献能够尽早在读者中进行传播同时发挥功能。(3)通过资源配置降低服务成本。图书馆为了实现生存与不断发展,怎样完成资源共享与减少成本投入就成了图书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就要求图书馆一定要建立高效的知识流动通道,不断强化知识信息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不断增强图书馆知识信息的流动效率。当前,在网络技术非常发达的前提下,如果图书馆能够提供的咨询工具越多,那么图书馆相应的咨询服务能力也就越高。如今,我国国内部分大型的公共图书馆多数开始运用信息手段设立了相关的网络咨询平台,图书馆工作人员通常在一个工作日之内就能够回复用户的提问。

随着我们进入网络化时代,使得图书馆不得不面对着知识与信息服务领域的不断竞争,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提升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效益的办法,通过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在我国,图书馆界一般会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看做评价图书馆价值的标准。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图书馆信息的完整性、高效性、科学教育性以及用户满意度等方面;而图书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是潜在的、不及时的、不精确的,通常主要体现在对科学进步所发挥的功能。

参 考 文 献

[1]钟楚玲.对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12):208~2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