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07: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脊蛙反射实验中,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试验。刺激蛙背部右侧和左侧反应有什么不同?刺激一侧时对侧肢体有什么反应?刺激的强弱与反应的关系?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最后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位学生实验成绩,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
二、采用“探本溯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三、优化习题和试题,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像、性格的异同)、对自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的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1.采用“探本溯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2.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脊蛙反射实验中,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试验。刺激蛙背部右侧和左侧反应有什么不同?刺激一侧时对侧肢体有什么反应?刺激的强弱与反应的关系?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最后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位学生实验成绩,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
3.优化习题和试题,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像、性格的异同)、对自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的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教师招考的一项测试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是否具有中小学教育要求的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素养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竞争性考试。一般来讲,湖南省的教师招考先进行笔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局部少数市、区县不考)、“教育法规” 、“教师职业道德” 等。然后是面试,面试以采取说课、试讲等形式进行。最后是体检和政审,各项合格后,将被正式录用签订就业协议。
2. 教师招聘面试易出现的“致命错误”
一、不善于打破沉默;
二、与面试官套“近乎”;
三、缺乏主见;
四、缺少提问技巧;
五、自命不凡,目中无人;
六、见面就谈薪论价;
七、慷慨陈词,言之无物。
3.201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
1.古代教育学教育的特点
2.一堂好课的标准
3.简答教学过程的结构是什么?
4.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6.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8.制约课程因素是什么?
9.分析如何教育新型师生关系
10.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11.现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
12.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3.班主任如何组建和培养班集体
14.德育方法
15.德育原则
16.德育的规律特点
17.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18.列举有哪些教学方法
19.教育原则有哪些?以及贯彻这一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20.教学过程的特点?
21.教学任务是什么
22.为什么教学是学教教育工作的主体(就是教学的意义)
23.课程实施的结构
24.教育专业素养有哪些?
25.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26.素质教育思想
2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8.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
29.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特殊作用?
5、 教师招聘考试考点攻略
1、教育理论中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考试,主要偏重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通过80%的地区得到验证),因为这些知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最紧密。
2、教育理论考试偏重测试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也就是说教育学、心理学中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是教师招聘考试的常考点。比如: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班主任、班级日常管理、新课程教育理念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的相关标准和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生物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生物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突出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又兼顾覆盖面,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同时能够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实践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关注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沿。
三、考试目标要求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分别从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的角度,把考试目标划分为如下5个要求层次:
1.了解水平(以A代表):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2.理解水平(以B代表):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3.应用水平(以C代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4.独立操作水平(以D代表):能够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5.认同水平(以E代表):能够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
三维目标作为有机整体,主要通过知识为载体,综合地进行考查。
四、考试内容
本考试的范围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其具体内容如下:
1.《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
(1)细胞的分子组成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细胞的结构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3)细胞的代谢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描述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
(4)细胞的增殖
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描述细胞的分化;举例说出细胞的全能性;描述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关注恶性肿瘤的预防。
2.《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
(1)遗传的细胞基础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描述配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过程。
(2)遗传的分子基础
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描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概述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描述DNA分子的复制;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3)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描述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概述伴性遗传。
(4)生物的变异
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举例说出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5)人类遗传病
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6)生物的进化
描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描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举例说出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3.《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
(1)植物的激素调节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简述生长素作用;列举其他植物激素;举例说出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简述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简述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举例说出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描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种群和群落
列举种群的特征;描述种群的数量变动;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描述群落的演替。
(5)生态系统
描述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生态环境的保护
描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认同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五、考试形式
纸笔测试,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六、试卷结构
1.题型:包括选择题(第Ⅰ卷)和非选择题(第Ⅱ卷)。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
2.题量及占分比例:选择题30题,占60%;非选择题7题左右,占40%。
1.高职学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
“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尤其,当前很多高职学校在技能大赛的主导下,部分学生甚至不惜长期停课集训,为了在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为校争光。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有所不足。由此,高职学校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评价机制单一和机械的问题,过分强调学生的知识体系,重结果、重成绩,忽略英语的人文性特点,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一般学期末考试以书本内容的死记硬背为主,高职学生同样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这种标准化的语言技能考试,无法测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不能反映出学生德行高低、心理健康程度等。学生也只是为了考试而努力,在语言素养提高的同时,人文素养却日渐缺失。
2.英语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英语虽然被定义为交流工具。然而,这只认识了语言的部分本质。事实上,语言虽然是人们表达、交流、思维的工具,但这种工具不同于存在客观世界的其他工具,其他工具是身外之物,而语言却是人赖以生存的内在工具,是人生命的一部分。语言的运用和思想的形成与表达是同步发生的,体现人性以及人的观点、情感、认知能力和做事能力。从学科特点来看,英语是一门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关注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就不会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语言技能训练上,而是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表述能力,使句子充满内涵和情感的思想表述,就不会只追求课堂上那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碰撞、质疑和探究,不会把往日的“满堂灌”翻版为今日的“满堂看”,即把讲稿做成PPT就是所谓的“教学手段的改革”。
3.“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
美国学者加德纳将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在各个文化背景中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的能力”。后来又将智能的定义简述为“人处理信息和制作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由八个要素构成:(1)语言塞尔特语言能力;(2)逻辑―数学智能;(3)视觉―空间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关系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进一步指出:(1)这八种智能既独立存在又共同起作用;(2)各种智能都同等重要;(3)每一种的智能组合都不同于其他人;(4)如果承认个体智能差异,教育会更有成效。由此我们认为,培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教学目标不能完全概括英语教育的内涵。只机械地训练技能而不同时发展智能的教育教学是不到位的,也不能学会用英语思维以真正用所学语言进行深层次沟通。
二、如何评价高职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
1.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评价
语言知识是形成思想、气质、修养的基础,英语知识的长期积累可以形成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评价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运用、语言内容、思想性等多方面。评价学生语言知识要考查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情况及学习和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应重视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对英语课程的态度,良好的学习风气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2.对学生人文行为的评价
人文行为是学生人文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做人、做事、处世中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风格。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与交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沟通风格、生活态度、话语表达和行为等。学生人文行为的评价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行为修养和活动能力等三方面。
3.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评价
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职学校学生人文精神的评价应包括两方面,即人文思想和价值观。人文思想评价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进取精神,对价值观的评价观测注重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是否可以做出符合社会的价值判断。
三、高职学校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学生课后的实际表现
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往往更能准确体现个人的素质修养,特别是一些细微的事情,是衡量学生人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结合学生课后的作业上交的时间、作业质量以及观察学生课后的言行。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人生、感悟文化,培养人文情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人文素质。
2.多种评价互相补充
由于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难以预料和把握的影响,评价结果不一定全面、准确、真实。因此,要结合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避免单一的评价模式。同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征求学生自身意见,达到沟通思想的效果。体现评价是一种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进取精神。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学氛围;语文素质;探究学习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办教育的永恒主题。而在我县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学质量却相对落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也不能满足人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奥妙,吸引着我去探索和发现。现在我对如何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素质
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张扬个性?。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素质
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四、巧营氛围,激发创新。
古诗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著名教育家托兰斯也曾指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想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使其创造力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那么如何来营造良好的“人和”氛围呢?首先,老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同时,老师也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助的氛围。其次,老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端限制,使学生有自由表现的机会。如,我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中,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既锻炼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并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其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今后的语文教学道路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将是探索素质教育之路的永久性课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发现,才会有所创造。
五、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锻炼主动参与语文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又如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翅膀,可以不受限制,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地思想,从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士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04).
关键词:地理高考 改革 命题变化 趋势
普通高考是我国举国上下最为关注的一件大事,它是一种以书面形式,具有统一性、有组织的和带有竞争性的社会考试。其目的是为考查、确定考生是否具备升入更高一级学校所应有的知识、能力等,更着重测量考生具有的潜在的学习能力。考试的结果被用来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年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因而高考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前途与命运。我国的高考带有规模大,选择性强,竞争激烈和备受社会关注等特色。正由于此,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被赋予了超过考试本身意义的多种职能,它集选拔与评价于一体,与中学基础教育形成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既对中学教学有“不由自主”的导向作用,又在考试的内容、形式诸方面受基础教育的制约。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修养、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基础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宏伟工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中学地理教育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必然推动我国高考地理考试的改革,从而影响地理高考命题的变化。
笔者对建国后我国历年的地理高考试卷进行分析,以1950、1959、1980、1990、2000年(大致每隔10年提取1份试卷,1960―1976年没有进行地理高考,因此,1960、1970年地理试卷缺失)和2003年高考地理试卷作为重点分析对象,从各年高考地理试卷的试题容量、试题题型结构、试题知识结构和试题智能结构四个方面进行试卷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建国后我国地理高考命题具有以下四大方面的变化趋势。
1.试题容量的变化趋势
建国后,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变化,中学地理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上都有较大的调整,高考地理命题也随之发生变化,高考试题的容量不断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是试题数量不断增加。1950年的高考试卷,大小试题总数仅有5个试题;80年代以后试题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90年代以后,各年地理高考试卷的大小试题数量都在30个以上;其次是试卷页数、试卷文字数量(以电脑统计为准)不断增加。建国初期的地理试卷页数很少超过3页,1950年仅1页,90年代以后每份试卷的页数都在10页以上。试卷字数1950年仅有175个字,2000年广东试卷达到3856个字,从中可以看出,90年代以后,试题的容量大大增加;第三是图表数量的变化。80年代以前我国高考地理试卷的图表数量较少,而且基本上是直接引用书本上的原图;80年代以后,地理高考图表使用量增多,尤其是1985年以后,地理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图表数量明显增多,1990年达到18幅。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卷不仅图表数量多,而且图表形式也变化多样,很少直接引用书本上的现成图表,大部分是出题者经过加工或者创新而成,反映出地理高考对图表运用能力的考察不断加强,也体现出了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精神。
2.试题题型结构的变化趋势
地理高考试题类型有填充题、名词解释题、判断是非题、改错题、读图填图题、简答题、论述题、选择题、读图分析题、综合题等。建国后,我国地理高考试题的类型变化较大。建国初期,主要是填充题、填图题和简答题,试题的形式简单,以考查书本知识为主;80年代以后,试题类型丰富多样,有填充题、读图填图题、判断是非题、名词解释、改错题、选择题、简述题、综合题,但仍然以传统题型为主,纯知识题型的考查仍然是当时考试的重点;80年代中后期,选择题的比例不断上升,选择题因其考查的知识面广,便于学生作答,利于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各类考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题作为高考地理试题,最早出现于1982年,以后其比重不断增加,到目前为止,已成为地理高考中的一种最主要题型,从表2中可以看出,90年代至今选择题的分数比例一直在50%左右;90年代以后,另一个高考地理主要题型就是综合题,它集读图、填图、析图、简答、论述、分析应用于一体,能很好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已成为现在地理高考的又一重要题型。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高考地理试卷的题型结构在80年代以前,地理试题类型多样,以传统的知识题型为主。1985年以后开始出现能力型题型,尤其是1990年至今,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改的变化,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考地理题型也从重知识题型的考查转变为重能力题型的考查。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0年至今,地理高考基本上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能力题型为主。
3.试题知识结构的变化趋势
高考地理命题所考查的地理知识结构,因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当然也随着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对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不同而变化。我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地理考试所考查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地理中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系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由于1982年之前,高中没有开设系统地理知识,高、初中地理教学都是以讲述区域地理为主,因此,1984年以前的地理高考命题主要是考查以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为主的区域地理,而系统地理的内容考查很少,这一点从表3中可以看出。尤其是1959年以前的地理试卷,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系统地理的内容。1984年之后,由于高中专门开设了以系统地理为主的高中地理教材,因此高考地理命题中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内容不断增加,至1990年其比例已接近70%。由于系统地理讲述的是地理学科内的基本地理理论知识与原理,偏重于理解与应用,因此,随着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变化,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高考地理命题中考查以理解、应用为主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的比重不断上升,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高考地理试卷中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二者的比例为28:122。近年来的地理试卷中,纯粹单一的区域地理试题比例很少,初中地理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仅作为一种地理知识素质来要求,在高考试卷中起着知识载体的作用。
*本栏目资料来源:“2003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地理部分”。北京:《中国考试》,2003年7、8合期。
4.试题智能结构的变化趋势
地理考试的题型根据考查的侧重点不同,大致可分为以考查知识记忆为主的知识型题型和以考查理解、应用、分析、思维为主的能力型题型。我国的高考地理命题,1985年以前,主要是以考查知识记忆为主的知识型题型,能力题型很少见,1985年以来,以考查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思维为主的能力题型开始出现,随后其比例不断上升,至1990年前后,能力题型的比重已超过知识题型的比重,成为一种最主要的地理高考题型。2000年,我国地理高考大纲中明确列出了地理学习的十大能力要求,体现近年来我国的地理高考的命题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我国地理高考试题中能力型题型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单一的以记忆知识为主的题型已越来越少,如2000年广东高考地理单科试卷能力题型的比例占86%,2003年全国高考地理单科试卷能力题型的比例占89.7%。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地理高考改革对高考地理命题变化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地理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地理高考命题也在试题容量、试题题型结构和试题知识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命题考查能力题型的比重不断上升。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我国地理高考试题中能力型题型所占的比例很大,而单一的以记忆知识为主的题目已越来越少。
高考作为国家向高一级的学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地去面对高考,正确地理解课程改革与高考命题变化的关系,从高考命题变化中体会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指导高考备考的复习,把握高考的改革、变化的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思维科学 教育体系
高等院校肩负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围绕这一核心工作,我校已开展“实践育人”工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杨院长所提的实践育人体系是在“高等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基础上提出的实践育人,其核心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以实践育人为抓手,为核心,带动其他育人体系发挥功效,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高素质人才就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说到底是“思维能力(水平)”强。笔者认为:只有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狠下功夫,才是抓到了教育目标的要害,才能达到实践育人的最终目标。因此,笔者建议在实践育人体系中增加或者突出思维科学教育的份量,建立以批判性思维教育为核心的思维科学的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作为重要目标,紧密结合我校现有的实践育人体系,使思维教育与实践育人充分融合,相辅相成,从而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继而开创我校办学特色。
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维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所反映的实质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像达芬奇,牛顿,冯卡门,特斯拉,诺贝尔,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他们之所以能创造、生产知识,就是因为他们有着非同寻常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是空中楼阁,它来自思维型教育。
(一)知识型教育与思维型教育
笔者认为知识型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内容为主的教育,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静态的知识,例如数学教育重在何种情形下适用何种公式,最终得出结论,而不是注重推理和原理的发展逻辑;语文教育注重词句的优美,段章节的安排而不注重思辨精神的表达且内容与社会脱节;历史教育只注重历史事件的记忆而不注重事件的因果脉络,不能做到以史为鉴。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以记忆为主,虽知识渊博但思维能力不高,思维僵化,循规蹈矩而缺乏创新(学术能力不强),理性的独立思考不足,怀疑精神不够,盲从权威,不能反思。思维型教育重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求灌输更多的知识(知识的储备量与思维能力不成正比),重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人类在获取该知识的思维认识过程。这种思维的认识过程就是前人留下给我们的智慧,这些智慧就表现在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知识的由来,我们不仅掌握这些知识更要学到蕴含在这里面的思维过程,这样我们才会更有智慧。因此思维型教育是令人智慧的教育,令人发现、生产新知识的教育,在这种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储存的知识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多但独立性思考能力强,怀疑精神高,再学习、搜寻知识的能力强,不拘于常理敢于创新。其实,中国古代的孔子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问答式的教学法就是典型的思维型教育。
其实,知识型教育与思维型教育主要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知识型教育主要由于国情的需要,考生多教育资源少,人员的竞争把教育的功能转化成分数的竞争,政府部门要追求考试公平,因此考试内容题型(记忆性的题)越客观好似考试制度越公平(客观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对错宜辩,公平性好操作),分数越客观,思维活力生存的空间越狭小。比如说国际名牌大学和我国自主招生的高校的面试题如西游记里有几个妖怪,一根粗细不同的绳子如何燃烧能比从一头燃烧节省一半时间等,这些题看似无厘头毫无意义,实际上人家在考察学生的思维水平,这是今后学生学术成就的高低或工作是否优秀的核心能力,至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吗,这些学生已经足够优秀了,没必要考了。
(二)两种教育与实践
两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在实践中的差异主要来自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前者被动,不善于思考,不善于在实践中归纳问题所在,继而很好的解决问题,这样的学生放在实践中,即便日复一日的实践,结果仍不理想;后者主动,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抓到问题的本质原因,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生即便实践的时间不长,仍然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加强思维技能教育,再与实践学习相结和,使两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育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三)思维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共识,是人才培养的目标。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人才的核心素质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手段能提高核心素质。反而观之,作为被教育的人,成功者与平庸者或失败者之间,他们究竟有什么区别,都是相同的人但他们为什么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搞不清楚这些问题,一味的强调,素质教育是德智美体劳的综合性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就是空中楼阁,就是一句空话,甚至把各种技能教育视为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虽然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但仍然逃脱不了知识型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学生仅是知识储备的载体,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又加之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脱节,这些“满腹经纶”的“知识载体”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表现出的稚嫩与无知、偏执与盲从,与已身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的称谓极不相称。
因此,以提高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素治教育才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的思维能力的竞争。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是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起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我们不仅学习知识而且还生产知识;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这才是做好工作的根本源泉。纵观社会各界精英人士无不是在各自领域内的思维高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们优秀就是优秀在他们必定是优秀的思考者。当然,思维能力虽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但不代表它就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比如道德素养,一个道德败坏但创造能力极强的科学家恐怕是人类的灾难。此外,人的成功与个人秉性、机遇等主客观条件关系复杂,但是思维能力低下,创新能力低下的人很难成功。
二、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及技能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有很多,它们各自侧重不同的方面,笔者简述几位学者的观点。一个比较简洁的定义是罗伯特·恩尼斯表述的“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库恩米特强调批判性思维根本是关于信息、观念、论证辨伪求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者愿意探索艰难的问题,包括向流行的看法挑战。
(二)批判性思维在国内的发展
批判性思维教学理论从兴起到成熟也仅是自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2003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通选课在北京大学首次开设。时至今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同济大学,西安的一些民办高校等均有开设,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利用国内外资源,率先将批判性思维教学引入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受到国内关注,现在走到了我国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前列,走出了特色。有的高校管理者并未充分认识到批判性思维教育体系的建立,仅仅开设一门课程,那是远远不够的。
在我校建立批判性思维教学体系是具备条件的,这项工作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学者,不需要投资兴建实验室,需要的是具有批判性精神的教师团队,只要学校领导重视,全员转变教学理念,抽调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形成团队,学习取经(批判性思维教材与教学标准均已成熟),坚持贯彻,一定能走出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学生定能受益匪浅。
三、具体方案设想
(一)转变思想
树立以批判性思维教育为核心的思维科学的教育体系为理念,全校上下每一个教育者应当充分学习、了解批判性思维,使之成为我们的育人理念,并有效地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二)注重思维科学的研究
钱学森认为科学分为三类:一是自然科学;二是社会科学;三是思维科学,并进一步将思维科学划分不同门类,重点在研究人类思维。笔者认为西方批判性思维是思维科学的一个研究成果,它实用性更强,更像一个思维工具,人人学而既可用之,特别是它与生活实践结合紧密,是实用的论证逻辑,但是它并不是包罗万象的思维魔方,应当看到不同职业、学科背景应当加强不同的思维训练,这些均是思维科学研究的方向。
(三)实施步骤
1.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是积累教学知识和经验的阶段。在着一阶段,充分利用我校素质教育中心这一平台,在选修科中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为今后积累课堂经验。另外,积极将批判性思维课程申报为校级课改项目,打造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内容,制订课程标准,为课程规模化打造良好的基础。
2.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