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07: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财务内外部风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财务风险;财务控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概论
企业财务风险即企业各项财务活动所面临的盈利和损失的不确定性,从具体类型来看,其涵盖了成本费用风险、预算管理风险、投资融资风险、编制与披露财务报告的风险等。一般来说,企业财务风险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可变性、相关性、依存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财务风险控制就是分析企业的经营资料数据和财务报表,及时监控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发现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潜藏的各种问题,并深入挖掘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深层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及时向管理者反馈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以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新常态下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诱因
从外部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不足,企业运营成本持续上升,盐业集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盐业体制改革已被列为工信部体改重点,计划于2016年取消特许经营,改革的大方向就是引入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市场化。食盐专营退场后,将会有更多民企进入,盐业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格局,这对长期习惯计划经济的盐业集团财务管理构成极大的压力。从内部诱因来看,我国一直实行食盐专营,盐业集团既从事盐政管理,又从事盐业经营,并没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财务人员也一直没有接受市场化洗礼,缺乏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不够科学,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限的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而财务人员缺乏强烈的风险控制意识和很高的风险控制能力,一旦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财务经济数据的可靠性就会下降,经营决策随之失去数据支持,企业经营风险将明显增大。为了直观地说明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状况,笔者特撷取某盐业集团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该企业2015年营业收入合计27.22亿元,同比降低15.12%;净利润1.70亿元,同比降低27.88%;负债总额达26.24亿元,同比增加8.03%,特别是银行借款增加明显,同比增加30.70%;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增加,2015年合计3.65亿元,同比增长55.78%。总体来看,该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大幅度减少,特别是下半年经营形势变得困难,例如12月份亏损0.12亿元,可见企业经营形势变得严峻,财务压力随之增大;可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并没有同比减少,比较上年仍基本持平,反而职工薪酬大幅度增加12.96%,固定资产投资额更是大幅增加,因此负债相应增加。可见,在企业内外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特别需要控制财务风险。
三、新常态视域下企业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路径
1.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盐业集团实行垂直管理,旗下子公司众多,内部产权关系复杂,财务控制难度很大。面对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必须结合实际经营状况,及时找出各风险点,并以此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财务风险控制点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流动风险、利润分配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等,企业财务部门要设定风险控制目标,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企业要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并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实行钱、账、物分管,以此自我约束、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和及时调整。2.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盐业集团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加强风险管理的宣传与培训,带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落实风险控制,把财务风险的潜在危害降到最低。盐业集团要重点抓好财务人员培训,培训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使财务人员树立市场化的财务理念,掌握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恪守职业操守,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探索控制财务风险度的策略和措施。企业应该建立经济责任制,对风险控制目标进行明确细化和层层分解,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并设置相应的薪酬激励和惩戒措施。同时管理层要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善财务信息反馈系统,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全面提升财务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为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保障。3.重视内部审计监督,提升财务风险控制水平新常态下盐业集团财务状况转趋严峻,财务风险日益显露出来,对企业转型和发展造成挑战。企业有必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及时发现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漏洞与问题,扭转企业经营的不利局面。首先会计人员要发挥内部会计监督作用,确保会计资料完整、真实,生产经营合法、合规,投资筹资活动风险可控,内部预算管理全面落实。其次企业应重视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充分保障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实行年度审计、专项审计、临时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配合,切实扮演好“经济警察”、“经济卫士”的角色。各审计监督部门和人员要合理分工,根据财务风险状况扩大覆盖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财务风险可控、能控、在控。
四、结语
新常态改变了盐业集团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使企业转型发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重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了企业弯道超车和超越式发展的机会。我国食盐“专营”制度相传2600多年,始终到了要取消的时候,盐业集团必须正确认识和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应时而变,因势而谋,注重内涵式发展和精细化管理,构建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以适应和推动新的经济形势,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吉鹏.财务会计中不确定性问题[J].知识经济,2011(,16):156-157.
企业财务风险即企业各项财务活动所面临的盈利和损失的不确定性,从具体类型来看,其涵盖了成本费用风险、预算管理风险、投资融资风险、编制与披露财务报告的风险等。一般来说,企业财务风险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可变性、相关性、依存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财务风险控制就是分析企业的经营资料数据和财务报表,及时监控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发现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潜藏的各种问题,并深入挖掘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深层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及时向管理者反馈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以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新常态下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诱因
从外部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不足,企业运营成本持续上升,盐业集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盐业体制改革已被列为工信部体改重点,计划于2016年取消特许经营,改革的大方向就是引入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市场化。食盐专营退场后,将会有更多民企进入,盐业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格局,这对长期习惯计划经济的盐业集团财务管理构成极大的压力。从内部诱因来看,我国一直实行食盐专营,盐业集团既从事盐政管理,又从事盐业经营,并没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财务人员也一直没有接受市场化洗礼,缺乏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不够科学,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限的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而财务人员缺乏强烈的风险控制意识和很高的风险控制能力,一旦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财务经济数据的可靠性就会下降,经营决策随之失去数据支持,企业经营风险将明显增大。
为了直观地说明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状况,笔者特撷取某盐业集团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该企业2015年营业收入合计27.22亿元,同比降低15.12%;净利润1.70亿元,同比降低27.88%;负债总额达26.24亿元,同比增加8.03%,特别是银行借款增加明显,同比增加30.70%;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增加,2015年合计3.65亿元,同比增长55.78%。总体来看,该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大幅度减少,特别是下半年经营形势变得困难,例如12月份亏损0.12亿元,可见企业经营形势变得严峻,财务压力随之增大;可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并没有同比减少,比较上年仍基本持平,反而职工薪酬大幅度增加12.96%,固定资产投资额更是大幅增加,因此负债相应增加。可见,在企业内外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特别需要控制财务风险。
三、新常态视域下企业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路径
1.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
盐业集团实行垂直管理,旗下子公司众多,内部产权关系复杂,财务控制难度很大。面对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必须结合实际经营状况,及时找出各风险点,并以此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财务风险控制点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流动风险、利润分配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等,企业财务部门要设定风险控制目标,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企业要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并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实行钱、账、物分管,以此自我约束、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和及时调整。
2.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盐业集团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加强风险管理的宣传与培训,带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落实风险控制,把财务风险的潜在危害降到最低。盐业集团要重点抓好财务人员培训,培训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使财务人员树立市场化的财务理念,掌握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恪守职业操守,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探索控制财务风险度的策略和措施。企业应该建立经济责任制,对风险控制目标进行明确细化和层层分解,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并设置相应的薪酬激励和惩戒措施。同时管理层要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善财务信息反馈系统,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全面提升财务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为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3.重视内部审计监督,提升财务风险控制水平
新常态下盐业集团财务状况转趋严峻,财务风险日益显露出来,对企业转型和发展造成挑战。企业有必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及时发现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漏洞与问题,扭转企业经营的不利局面。首先会计人员要发挥内部会计监督作用,确保会计资料完整、真实,生产经营合法、合规,投资筹资活动风险可控,内部预算管理全面落实。其次企业应重视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充分保障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实行年度审计、专项审计、临时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配合,切实扮演好经济警察、经济卫士的角色。各审计监督部门和人员要合理分工,根据财务风险状况扩大覆盖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财务风险可控、能控、在控。
[摘要]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强调了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的社会环境以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特点,并提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51-51免费-网-欢迎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会计和审计界的普遍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外学者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加以改进,弥补了其诸多缺陷,特别是对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审计技术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急剧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类开始迈入较为成熟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其所面临的多样的、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急剧增强,内外部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化为会计报表错报的风险。这种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审计师逐渐认识到被审计单位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被审计单位隔离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网络,审计师就不可能有效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及其整体绩效和财务状况。因此,对于一套会计报表,只有研究其所反映的企业及其所处的整个“系统”,审计师才能够对其取得充分理解。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包括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其固有的内向型特点,以分析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审计的基础,较少考虑内外部环境风险对企业及其会计报表的影响,因而当企业规模愈来愈大、经营愈来愈复杂、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快时,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就日渐明显。51-51免费-网-欢迎您
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后,企业管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并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内部控制)正在被战略管理及其蕴含的企业风险管理所取代。战略管理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会计报表的风险说到底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统称经营风险)的副产品。所以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师必须首先理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基于这些环境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及相关风险与控制,从而理解内外部战略风险对于会计报表认定的影响。只有这样,审计师才能对会计报表认定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新的审计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实践基础。51-51免费-网-欢迎您
2006年2月以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基本是建立在传统风险审计模型上。为了给注册会计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与国际接轨,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等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开展逐步创造条件。51-51免费-网-欢迎您
【关键词】 审计; 财务审计; 免疫系统; 审计预警
一、引言
审计是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的,是甄别经济信息、保障经济活动按照既定规划与要求正常执行的必要手段。现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以往单纯基于会计信息基础上的事后“查证”功能,而是逐渐从控制导向型审计转向了风险管理型审计,即围绕经济运行主体的既定目标,从检查、评估风险到预警、控制和化解风险。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描述审计职责时就曾提出:审计师应该“在不损害客观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促进公司防范风险和进行公司治理”。本文借鉴财务预警分析原理,结合审计所应承担的查错纠弊、警示预险的功能,探讨审计预警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构建审计预警框架,为进一步发挥审计作用、防患于未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二、审计预警系统构成要素
预警系统,是指能够快捷、准确地分析经济问题或经济风险可能发生的蛛丝马迹,及时把握潜在危机出现的前兆,迅即发出警示通告及缓解或消除危机相关建议的一套完整的措施或评价模式体系。其主要功能在于提前预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与危机、提前预警、消除隐患。而审计预警系统,就在于通过评价被审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揭示其经济运行或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促进被审计主体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监控、提升经济活动效益,是审计内涵与外延的实践性扩展。
笔者认为:审计预警,应在明确预警、排警的前提下,结合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状况,对其公司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管理机制与制度执行等)进行评价,将风险识别及信息传递、预警提示等有机结合,以保证预警系统目标的实现。因此,审计预警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应该包括对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评价、对公司治理机制与执行力度的审计、对相关风险识别的审计以及信息分析与预警提示这四大要素。
(一)对内外部经营环境的评价
这是审计预警系统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内部经营环境如管理方法的先进性、计算机网络审计的运用程度、财务收支体系、权益制衡与内部协调运作能力、资产与资本构成等等;而外部经营环境应考虑相关政策的影响、资本市场与客户市场等等。只有首先了解被审计主体所处的经济环境,分析不同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才能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提高预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对公司治理机制与执行力度的审计
这是审计预警的基础内容。治理机制与执行力度是维护公司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抵御不法行为与不良现象滋生的基础,也决定着审计预警系统运作的特点、目标和运作方式,进一步影响审计预警系统发挥的效率。在这一方面应特别注意公司组织机构中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问题反映与处理系统、经济安全防范机制等等。
(三)风险识别
这是审计预警系统的关键环节,影响着审计预警系统最终目标的实现。风险识别是对影响经营目标达成的相关风险的辨认和分析,包括风险识别手段与方法、风险识别能力与风险评估等。要分析企业对风险识别的充分性和对风险衡量的准确性,以及针对风险提出的相关应对建议。只有识别风险和估计潜在的风险程度,才能有效地实施防范,有针对性地开展控制,其结果决定着整个审计预警系统运作效果的好坏。
(四)信息分析与预警提示
这是审计预警系统的核心。其直接功能是关注企业财务与资金安全,关注资产完整、经营活动是否正常运作,监督评价财务与经营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并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及时发现潜在的、隐含的问题苗头和不良倾向,并通过审计调查、审计分析和风险识别,评价可能发生的风险程度及产生的可能影响或损失,及时发出预警提示信号、提出整改或应对建议,防止风险爆发导致的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
三、审计预警系统层次模型
影响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因素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企业不可能均衡地分析考虑每一影响要素,而应有所侧重,针对具有关键影响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进行分析、检测、预警。这不仅体现了审计工作与审计预警中必要的轻重缓急,也有利于降低审计预警系统的运作成本,保障审计预警机制整体运作的高效与合理性。
因此,结合上述构成要素分析,可以勾勒出审计预警系统的如下层次模型(见图1)。
其中,第一层次包括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评价和对公司治理机制与执行情况的审计,属于预警系统中的审计预防功能。通过收集被审计对象的各类财务、经营或经济活动信息,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政策、社会、市场状况等信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与财务活动进行跟踪、监测,评价实际情况与目标、预算、标准或期望等等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各类偏差的原因,以监测可能产生不利状况或经济问题的踪迹。
第二层次是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及风险进行审计识别,通过对预警要素各类信息进行审计分析,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经营正常运作的不利因素或引发危机事件的苗头。特别是当某类重要的经济与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或某些经营与管理关键要素不健全或者缺失时,更应及时识别、评估风险,确定预警等级。
第三层次是结合以往历史资料的统计比较以及对现行状况的跟踪监控,依据风险识别所确定的预警等级,发出相应预警提示,提醒、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尽早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潜在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
此外,信息分析传递与预警提示应充分考虑审计监管的有效性、信息传递通道的畅通与及时性以及对审计明示问题的督促整改力度。只有配备必要的跟踪问效机制,保证预警与提示作用的确切落实,才能真正达到防范与化解风险的目的。
四、结论
只要有经济活动,就一定有对审计的需求。这是所有权和经营权或使用权等多重权利分离状态下人们对甄别经济信息、降低经济与管理风险、维护经济信用的基本要求。2008年,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本质上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意味着审计不应该只是被动的和静态的事后审查,也不应仅仅只局限于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账簿及其财务收支的审核及监督;还应该强调主动的、动态的、全方位的事前与事中分析预测、跟踪反馈。作为这一“免疫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有效的审计预警不仅应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产生的苗头,还应该具备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行为进行问题诊断、“对症下药”、“治病防病”的功能。通过对被审计主体各项审计构成要素的审计分析与评价,发现公司治理机制与组织架构中存在的不足、财务控制中存在的弊端、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缺陷、监督执行中存在的漏洞等等,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与差错弥补等措施,达到从根本上堵塞漏洞、避免风险的再次发生,将错误与腐败的苗头扼杀在萌芽中。
【参考文献】
[1] 吴星.浅谈联网审计预警系统[J].中国审计,2009(18).
[2] 任秀梅.李东光.经济安全审计预警系统架构研究[J].价值工程,2012(2).
【关键词】内部审计 外部审计 关系
内部审计主要是指企业中的审计,是企业实现自我监督的主要方式。内部审计的内容是单位相关人员在负责人的引导下,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审查,进一步评价和控制单位组织中的各种经济业务,以确保单位方针政策和相关审计程序实施的有效性。外部审计主要由政府审计以及民间职业审计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政府审计主要是指审计机关对国家公共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民间审计是审计事务所或者是会计事务所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对相关的经济组织的经济事项进行审计查证。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共同点分析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很多方面有着向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审计内容相同,都是对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内外部审计的审计方法相同,都是通过审查、监督以及分析性复核的方式评价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此外,内外部审计的审计对象相同,都是对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展开审计;内外部审计的法律依据也相同,都是根据国家制定的财经法规实现经济监督。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分析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审计的性质不同,内部审计是企业中的专职审计人员履行的职责,主要是针对单位的审计,外部审计是由第三者身份提供的签证活动,主要对国家权力部门以及社会公众负责。其次是服务对象不同,内部审计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内部的审计,服务对象自然是企业负责人,而外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家的权利机关。最后一个方面是审计报告的作用不同,内部审计只能够为单位的经济运行提供参考,但是对外界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也不能够向外界公开,但是外部审计分为多种形式,由于国家审计涉及到商业机密,有一些内容不宜公开,而外部审计中的社会审计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同时也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
二、实现内外部审计协同性的有效措施
(一)促进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合作
考虑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有着相同的职能,如果两者同时工作时,加强合作和协同性,相互配合有利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合作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内外部审计目标的一致与否,如果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审计目标一致时,应该建立伙伴型合作关系,可以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但是,若两者审计目标不一致时,就选择协作性的合作关系,规定统一的审计计划,在内外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可以实现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此外,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方面,内外部审计应该加强合作,实现审计目标的靠拢,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这对于内外部审计关系的处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公司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内外部审计工作的重视,通过后期培训的方式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为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内外部审计协同机制
内外部审计协同机制的建立是促进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合作的关键。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正确的认识外部审计的审计职能,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外部审计,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作为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建立的主体力量,应该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调整,促进内外部审计工作在职能以及审计目标上保持一致性,与此同时,外部审计也应该加强与内部审计之间的配合,借鉴内部审计的结果做好综合审计工作。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的建立还应该确定明确的责任机制,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避免责任人之间相互扯皮的事件出现。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审计质量,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运行等方面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内外部审计沟通机制的建立
审计沟通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内外部审计之间实现交流和协作,在审计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各自的效力。为此,内外部审计人员在实行企业审计过程中,应该建立设计信息平台,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在平常的审计工作中获得大量的审计信息,而这些审计信息是外部审计部门不了解的,所以,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也能够让外部审计机构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审计现状,从而促进审计效率的提升。此外,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之间应该加强交流,虽然这两种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不同,但是审计的方法都是相同的,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够提高审计专业性,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性。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同时审计工作的主体组成部分,但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度受到人员的质疑,这是人们的片面认识。内部审计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以及财务监督活动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熟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外部审计与管理当局在管理方面的分歧。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性可以实现企业的全面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企业审计效率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可以建立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规范审计方法的同时实现审计责任的规范和制约,从而促进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鑫,武彰纯.浅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5.
[2]于炳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问题研究[J].新经济,2014.
一、引言
审计是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的,是甄别经济信息、保障经济活动按照既定规划与要求正常执行的必要手段。现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以往单纯基于会计信息基础上的事后“查证”功能,而是逐渐从控制导向型审计转向了风险管理型审计,即围绕经济运行主体的既定目标,从检查、评估风险到预警、控制和化解风险。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描述审计职责时就曾提出:审计师应该“在不损害客观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促进公司防范风险和进行公司治理”。本文借鉴财务预警分析原理,结合审计所应承担的查错纠弊、警示预险的功能,探讨审计预警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构建审计预警框架,为进一步发挥审计作用、防患于未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二、审计预警系统构成要素
预警系统,是指能够快捷、准确地分析经济问题或经济风险可能发生的蛛丝马迹,及时把握潜在危机出现的前兆,迅即发出警示通告及缓解或消除危机相关建议的一套完整的措施或评价模式体系。其主要功能在于提前预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与危机、提前预警、消除隐患。而审计预警系统,就在于通过评价被审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揭示其经济运行或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促进被审计主体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监控、提升经济活动效益,是审计内涵与外延的实践性扩展。
笔者认为:审计预警,应在明确预警、排警的前提下,结合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状况,对其公司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管理机制与制度执行等)进行评价,将风险识别及信息传递、预警提示等有机结合,以保证预警系统目标的实现。因此,审计预警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应该包括对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评价、对公司治理机制与执行力度的审计、对相关风险识别的审计以及信息分析与预警提示这四大要素。
(一)对内外部经营环境的评价
这是审计预警系统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内部经营环境如管理方法的先进性、计算机网络审计的运用程度、财务收支体系、权益制衡与内部协调运作能力、资产与资本构成等等;而外部经营环境应考虑相关政策的影响、资本市场与客户市场等等。只有首先了解被审计主体所处的经济环境,分析不同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才能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提高预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对公司治理机制与执行力度的审计
这是审计预警的基础内容。治理机制与执行力度是维护公司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抵御不法行为与不良现象滋生的基础,也决定着审计预警系统运作的特点、目标和运作方式,进一步影响审计预警系统发挥的效率。在这一方面应特别注意公司组织机构中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问题反映与处理系统、经济安全防范机制等等。
(三)风险识别
这是审计预警系统的关键环节,影响着审计预警系统最终目标的实现。风险识别是对影响经营目标达成的相关风险的辨认和分析,包括风险识别手段与方法、风险识别能力与风险评估等。要分析企业对风险识别的充分性和对风险衡量的准确性,以及针对风险提出的相关应对建议。只有识别风险和估计潜在的风险程度,才能有效地实施防范,有针对性地开展控制,其结果决定着整个审计预警系统运作效果的好坏。
(四)信息分析与预警提示
这是审计预警系统的核心。其直接功能是关注企业财务与资金安全,关注资产完整、经营活动是否正常运作,监督评价财务与经营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并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及时发现潜在的、隐含的问题苗头和不良倾向,并通过审计调查、审计分析和风险识别,评价可能发生的风险程度及产生的可能影响或损失,及时发出预警提示信号、提出整改或应对建议,防止风险爆发导致的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
三、审计预警系统层次模型
影响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因素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企业不可能均衡地分析考虑每一影响要素,而应有所侧重,针对具有关键影响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进行分析、检测、预警。这不仅体现了审计工作与审计预警中必要的轻重缓急,也有利于降低审计预警系统的运作成本,保障审计预警机制整体运作的高效与合理性。
因此,结合上述构成要素分析,可以勾勒出审计预警系统的如下层次模型(见图1)。
其中,第一层次包括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评价和对公司治理机制与执行情况的审计,属于预警系统中的审计预防功能。通过收集被审计对象的各类财务、经营或经济活动信息,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政策、社会、市场状况等信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与财务活动进行跟踪、监测,评价实际情况与目标、预算、标准或期望等等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各类偏差的原因,以监测可能产生不利状况或经济问题的踪迹。
第二层次是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及风险进行审计识别,通过对预警要素各类信息进行审计分析,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经营正常运作的不利因素或引发危机事件的苗头。特别是当某类重要的经济与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或某些经营与管理关键要素不健全或者缺失时,更应及时识别、评估风险,确定预警等级。
第三层次是结合以往历史资料的统计比较以及对现行状况的跟踪监控,依据风险识别所确定的预警等级,发出相应预警提示,提醒、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尽早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潜在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
此外,信息分析传递与预警提示应充分考虑审计监管的有效性、信息传递通道的畅通与及时性以及对审计明示问题的督促整改力度。只有配备必要的跟踪问效机制,保证预警与提示作用的确切落实,才能真正达到防范与化解风险的目的。
财务风险是风险的一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又称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到期不能正常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广义上的财务风险是指受内外部环境或其他因素影响,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低于预期财务收益,致使企业蒙受财务损失的可能性。如果不特别指出,本文所说的财务风险取其广义含义。
为了全面认识财务风险,还应该鉴别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联系与区别。财务危机是指企业陷入危及其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困境,通常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即财务风险并不一定导致财务危机。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即财务危机往往是从财务风险开始的,如果对于财务风险没有及时有效地控制,进一步演化可能就发生财务危及。
企业为应对和改变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通常会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和行为,这些活动即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具体来说,财务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应对、风险防范等环节。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应对、风险防范等内容将在下文详细介绍。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财务风险控制目标,它是指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财务风险的实际发生,或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第二是财务损失控制目标,即财务风险不可避免时,将其造成的后果降至最低或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二、建立健全高效的信息管理机制
一般地,信息管理包含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传递、存储等环节。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深化,以及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信息实施有效的管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对与财务风险相关信息的管理,同样应成为财务风险管理重要内容。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机制,应该从人员、沟通机制、绩效等方面做好工作。人员方面,要配备专人负责企业内部、外部信息的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风险管理意识应该符合财务风险信息管理的要求。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信息管理质量的核心保证。详细来说,从事财务风险信息管理工作应具备以下素质与能力:一是了解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二是掌握信息管理的常用工具。三是对企业内外部信息保持敏感性,并能够及时获取、整理、分析与企业相关的信息,撰写成定期或不定期报告。四是具有较强的系统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还应该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这里所说的沟通机制涵盖双向的信息流动,既包括自下而上的信息报告,也包括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沟通机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效、高效与快速。所谓有效,即是信息能够正确地传达到目标对象;高效是指整个传达过程效率高;快速则是指信息的传达过程所用时间短、传达及时。在绩效方面,为了对信息管理人员形成有效的激励,企业应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奖惩分明,促进信息管理工作更快更好发展。激励是管理工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惰性决定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重视激励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实行绩效考核是目前企业激励中的主要方式。对于考核结果符合规定的,给予物质、精神上的奖励,会对被奖励者形成正激励,激励他(她)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对于考核结果不符合规定的,给予适当的物质、精神上的惩罚,提醒他(她)今后做出更好的绩效。
三、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使管理更加规范。信息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出版企业既有业务基础上的,在建立系统的同时,需要对出版企业的已有业务流程、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对其中不合理的流程、管理制度等提出更加科学改进意见,使出版企业的流程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更加高效。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这个信息系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信息系统这个良好的机会,排除阻碍,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与改进,在信息系统建立完成的同时,企业的流程也变得更加合理、规范、科学。第二,使信息传递的范围更广,管理更“扁平化”。所谓的管理“扁平化”是管理学中的说法,它是指管理者可以同时管理许多的成员。这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不发达的几十年前,人们要想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与资料,需要在图书馆、书店等地方,通过一本一本地查阅书籍,慢慢寻找自己想要的内容,其花费的时间成本很高,而且对于能否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此外,信息从高层传达到全体成员中,也需要经过层层的传达才能到达,传播路径长,传播时间长,期间信息的失真情况也变得逐渐严重。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只要连接上互联网,便可以获得几乎所有的公开信息。在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中,信息系统可以使自下而上以及自上而下的信息流通变得畅通与迅速。而且,在短短的时间内,可以传递到企业中任何目标用户。信息系统可以极大地促进出版企业的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及时获得财务风险有关信息,抓住机会防范和化解风险。
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重点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系统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二是系统重在使用。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评价最重要的不是系统使用的技术的先进、设备的优良、系统功能的全面,尽管这些也是评价系统质量的指标,但最主要的是系统要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符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如果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开发上线信息系统,但很多只是理想的,或者不符合企业实际的功能、流程,则系统带来的实际效果将大打折扣。企业应该在全面分析企业自身状况、明确企业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确保系统的实用性。系统上线之后,不能让系统成为摆设,而是应该成为实实在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提高信息管理能力的有力工具。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规定信息系统的使用范围与操作规范,鼓励并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发挥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在现实情况中,不乏有的企业花费了不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线了信息系统,但在初期使用一段时间后,逐渐放弃系统的持续使用,不能充分发挥系统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监控
要确保财务风险管理活动的执行,必须有良好的监督约束机制,风险监督是风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与步骤。监督对监督对象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密切关注监督对象的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存在的风险,从而确保企业的正常、有序、高效运行。
纵观外部环境,对于广大的CFO朋友来说,2014年可能不会比2013年轻松多少。那么,如何才能在如此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大环境、大趋势中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如何能够保证持续不断地为企业提供充足高效的现金流,则是企业CFO们一直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实质上,不少企业总是将导致资金链紧张的原因归咎于宏观经济、政策法规等外部的不可控因素,而对于自身内部管理的问题则甚少提及。这种说法并不客观,也不可取。实践表明,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较高、资金周转能力不足、资金管理不到位、成本费用较高等因素也是造成企业出现现金流风险的主要因素。而且,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外部不可控因素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拥有一个能够持续良好运转的内部管理体系。好比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才能在面对非典、禽流感等病毒时具有更强的免疫力。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并始终贯穿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一个企业的价值源于它产生现金流量和基于现金流量的风险管理的能力。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风险的存在已是不容置疑。对此,一味地回避不是长久之计,企业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财务控制体系,才能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效率。而且,这种控制必须是持续不断的。因此,对于企业的CFO来说,建立一个科学的财务评估体系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企业实施财务评估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应针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评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是否优良、和谐,内部财务制度体系是否完善,是否与企业经营目标相符,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等;二是应针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情况,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学、财务学、数理统计方法,对公司或部门等分支机构,甚至某个项目或某个战略方案在一定经营期间内的生产经营状况、资本运营效益、业绩等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分析,做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财务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在整个财务管理循环中,财务评估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施企业财务评估,通过评估手段监督企业财务制度的执行,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引导企业规范财务行为,促进企业不断完善内部财务机制,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财务活动执行过程中,通过财务评估信息的反馈及相应的调控,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际业绩与战略目标的偏差,从而实现对战略实施活动或财务经营活动过程的控制。
当前,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等监管机构正在大力推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企业CFO应将内部控制的相关理念和方法融入企业的财务管理建设中,特别是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价等。而这也正与我们所倡导的财务评估、财务控制等理念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