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8篇

时间:2023-09-27 16:06: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篇1

【关键词】生态化学;应用进展

生态化学计量学在我国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变化生态学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生态化学重点是分析土壤之中碳、氮、磷之间的比率以及人类活动对碳、氮、磷之间比率的影响,来探讨碳、氮、磷之间比率对地球生物化学的主要作用,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之间所有的化学元素、各个生态化学元素之间的平衡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全球温室效应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理论依据,在应用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化学的主要特征

生态系统和功能群个体水平以及全球的区域尺度是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尺度特征。随着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逐步推进。国内外学者证明判断碳、氮、磷是海洋浮游生物的具体组成部分。以及海洋节肢动物和陆地节肢动物的氮、磷的比率几乎相同,随着这些生态化学逐渐被研究出来,各国学者开始陆续的在区域尺度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之中加以研究,在同一片区域或者生态含量相同的区域之中,他们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差距较小,但是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以及不同的区域的生态特征中仍有较大差异,从我国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来看,不论是单独存在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或者绿地植物生态系统中碳、氮、磷之间比率以及氮与磷的比率都比全球的生态系统的水平较高,由此说明,在我国的生态系统中氮与磷是相对缺乏的,。除此之外,各国学者还对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功能全尺度展开了研究。从生态系统的光合途径、生活历史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氮和磷的比率也有着一定差异,而植物活体的生态规律与枯落物的生产化学规律有着相同的地方。从土壤来看极寒高原的土壤特征高于沙漠、草原以及森林,并且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着土岗的变化而变化。

二、驱动生态化学计量的因素

驱动生态化学计量的主要因素有非环境因素、植物类型因素、生物环境因素以及尺度因素等。根据全球尺度对碳、氮、磷之间比率的研究说明,无论是植物的凋落物还是叶片来说,碳、氮、之间的比率都是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加,并且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碳、氮、磷之间的比率也随着土壤的年龄和温度进行梯度变化。我国生态化学研究学者对中国热带到温带四种类型的植物进行了碳、氮、磷之间的比率的研究,最后发现针阔混交林碳、氮、磷之间的比率最低,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凋落物质与活体的植物之间的碳、氮、磷之比最高,这也在表明了在一定纬度上的碳、氮、磷比率的变化规律。表现出在不同区域生态影响生态计量学特征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对He的研究之中表明新疆山地草原有时会受到降水和温度的限制,而的高寒草原和内蒙古温带草原植物仅分别受到温度和降水的限制,并且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改变,生态化学之中的因素也由于人类活动而在不断的进行波动。在许多地区碳、氮、磷之间的比率会重新分配,而且不同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环境条件、功能群类型以及尺度的改变都将成为改变生态化学计量学的主要因素。但目前草地和森林的系统研究成果与其他的研究成果相比较多,而且草地和森林的研究尺度通常是以宏观为主。地球的三大系统分别是海洋、森林与湿地,但是湿地是生态系统之中最出色的系统,它与其它的生态系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生态学研究时应着重研究。

三、生态化学的应用进展

随着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方向不断增加,生态系统在全球的进展和研究成为了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在未来我们需要构建简化生态系统模型,并且以多元素循环为生态系统的基础;第二,需要对森林生态系统之中碳、氮、磷的影响作用进行比较分析;第三,需要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生态系统的元素平衡,并且加强碳氮磷能量与平衡之间的研究;第四要对生态系统各个组成元素的空间特征以及时间特征进行研究;最后则需要对生态系统开展生态实验,对不同区域相同区域,不同时间点的生态计量学特征进行开发与研究。这些研究对于认识生态系统功能和植被化学功能的发展区域以及生物地理尺度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化学计量学不断发展,生态计量学逐渐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但是生态化学计量在研究方面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我们需要对生态化学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及特点做主要分析,并且综合评价生态化学之中的限制因素,对生态系统之中的稳定性以及限制性做定量评估,实现生态系统计量学的生态安全以及合理保护,甚至对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维奇.王纯.曾从盛.仝川.闽江河口不同河段芦苇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生态学报,2012.

篇2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监测指标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排放的污染防治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开展生态保护的前提,是实施生态管理的基础,是建立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

一、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

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国内对生态监测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常见的是从不同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根据生态监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生态监测可分为两大类:宏观生态监测,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微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

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生态监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综合性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

2长期性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如北美酸雨的发现就是典型的例子。

3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4分散性生态监测站点的选取往往相隔较远,监测网的分散性很大。同时由于生态过程的缓慢性,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也很大,所以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二、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1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并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

从生态资源的环境价值、评价问题、所受的环境压力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间关系的角度出发,生态监测指标可分为条件指标和环境压力指标,其中条件指标又可分为反映指标、暴露指标和生态指标。反映指标是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在各层次上(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组合状况的环境特征的指标;暴露指标是关于反映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压力大小的环境特征指标;生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

2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在可作为监测指标的众多要素中,科学性、实用性、代表性、可行性尤为重要。一般来讲,选择与确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2.1代表性指标应能反映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2敏感性确定那些对特定环境敏感的生态因子,并以结构和功能指标为主,以此反映生态过程的变化。

2.3综合性真实反映生态环境问题。

2.4可行性指标体系的确定要因地制宜,同时要便于操作。

2.5简易化从大量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因子中

选取易监测、针对性强、能说明问题的指标进行研究。

2.6可比性不同监测台站间同种生态类型的监测应按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

2.7灵活性对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应用时指标体系也应作相应调整。

2.8经济性尽可能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生态环境信息。

2.9阶段性根据现有水平和能力,先考虑优先监测指标,条件具备时,逐步加以补充,已确定的指标体系也可分阶段实施。

2.10协调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问题,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尽量和“全球环境监测系统”(CEMS)相协调,以便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3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

优先监测指标体系必须满足对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进行评价的最大的要求。优先监测指标的确定原则是:当前受外力影响最大、可能改变最快的指标;反映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的关键性指标;有综合代表意义的指标。

根据专家意见和安徽省实际,下列指标可列入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中: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或植物区系位移的监测;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分布及其栖息地的监测;水土流失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原、农田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水体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水库、河流和海洋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主要污染物(农药、化肥、有机物、重金属)在土壤———植物———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的监测;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的监测;各生态系统中微量气体的释放通量与吸收的监测等。

三、结语

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领域的扩展和对环境监测的新的要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为满足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的要求,我们对不同的生态系统开展了一些生态监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建辉,吴忠勇.生态监测指标选择一般过程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6,4.

[2]王洪庆,陶战.农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探讨

[3]张增祥,彭旭龙.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动态监测的空间信息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4]刘晓强,申田,连兵.生态环境监测的关键问题研究

篇3

演化结果的复杂性

在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层面和环节之间在运作过程中必须要与系统内外其他要素进行互动交流,这是一种以产业集群品牌价值提升和发展为内驱动力的广泛沟通与多元联系。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内外环境要素之间在保证产业集群品牌价值目标和利益最优化的前提下,可以相互排列、相互组合和相互结合,尤其是产业集群品牌拥有企业之间更具有品牌设计、品牌创造、品牌延伸和品牌再生的主体能力。据此,可以将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结构关系划分为两种:一是由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内部要素、层面和环节形成的结构关系;一种是由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形成的结构关系,这两种关系相互交织,不断推动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同时,也使得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受到多重环境因素的作用影响,导致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体现出复杂性特征。由于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是处于一个众多环境要素交互影响的背景下,当内外环境影响力没有超过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自校稳态机制的阈限性,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而当内外环境影响力使得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处于某种无序或者混乱状态时,其发展演化的方向就会出现偏离正常轨迹的跳跃、突变,导致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面临多种可能的选择,甚至会发生结构不协调和功能衰退的情况。

影响效应的综合性

在微观层面上,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影响效应可以表现为产业集群品牌拥有企业对群内企业品牌意识、理念和培育品牌能力的提高影响,群内企业可以借助集群品牌效应在自身所处的关系链和系统节点上,细致研究品牌塑造的切入点,专心开发能够给自身带来实际绩效的关键业务与核心业务,产业集群品牌拥有企业也应该凭借自身雄厚的技术支持和强大的品牌优势支撑整个系统的运转,并给系统内外企业进行合理指导;在中观层面上,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影响效应可表现为系统内部企业、供应商、经销商、分销商、零售商、大学、科研机构等,通过关系整合、资源整合和功能整合,实现产业集群品牌及其价值超出拥有企业的界限和边界,向其他企业、组织或机构渗透并带动这些主体培育品牌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价值效应的整体提升;在宏观层面上,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作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承载着诸多与产业集群品牌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需要一定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和配合,这需要采取全面分析、系统设计的原则,不断从外部环境中汲取产业集群品牌生存发展所需的资源。系统与外部环境交流互动的范围越广、幅度越大、层次越多,产业集群品牌信息也越容易被外部环境所了解、认可,由此也会促进社会品牌网络与文化的形成发展。

发展过程的动态性

基于集群品牌价值一体性,产业集群品牌相关环境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多层次结构并表现多维度功能的生态系统。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层面和环节之间围绕集群品牌价值保持、创造和提高等目标,有秩序、规则地进行物能交换和信息流通,使得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体现出一定的功能作用。不同的构成要素、层面和环节具有不同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角色,但彼此之间又具有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共生关系。系统内部的要素活动、层面交往和环节互动,都要以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整体运作为背景,即必须适应整个系统的有效运作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各要素、层面、环节以及其相互之间互动作用的价值意义。事实表明,唯有系统内部构成要素、层面和环节之间以及它们与整个系统、外部环境之间保持动态适应性,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才能够保持正常运作、取得价值目标和实现持续发展。根据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运作过程,可以将其构成要素、层面和环节的适应性划分为适应前的准备、适应中的组织和适应后的调试三个层面。适应前的准备就是要求系统主体明确系统内外环境的发展要求,掌握系统各构成要素、层面和环节的功能、角色和作用,调整要素、层面和环节之间的排列、组合、结合方式,最大化地满足和适应系统内外环境的要求;适应中的组织就是要求系统主体根据系统具体实际和运作要求,认真组织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动态关注系统构成要素、层面和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走向,对于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加以合理解决;适应后的调试就是针对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运作过程出现的问题,组合不同的要素结构、层面搭配和环节设置,以满足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运作和发展实际要求。

篇4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掌握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①维持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食物网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2.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人们利用转基因羊生产含有药物的奶,这叫做乳房生物反应器。利用乳房生物反应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

染。模仿生物的某些特点发明创造出特殊的仪器设备,这叫做仿生,如:萤火虫与冷光,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2细菌和真菌

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观察菌落

菌落的大小/菌落的形态/真菌的菌落

区别细菌和菌落的颜色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

接种

恒温培养

3.归纳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二、细菌

1.细菌的发现

17世纪后叶,列文 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菌

19世纪中叶,巴斯德研究细菌,说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德

大小:个体微小,高倍镜或电镜下可见

形态:单细胞,有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形态和结构

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构成,无成形的细胞核;鞭毛、荚膜、芽孢

营养方式:没有叶绿体,异养型,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方式

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遇到不良环境,可形成休眠体芽孢,速度很快。

三、真菌

多细胞个体:蘑菇:食用或者药用

1.各种各样的真菌

霉菌:青霉和曲霉的观察比较

单细胞个体:酵母菌:酿酒、做面包等

2.主要特征

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的个体;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3.真菌的繁殖

孢子繁殖

四、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认识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和类型

细菌的种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由一个细胞构成,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荚膜、鞭毛,没有叶绿体。

生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能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细菌快速繁殖和能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真菌:细胞具有细胞核。种类:除多细胞的霉菌(青霉和曲霉)和大型真菌(如:香菇、木耳、灵芝、牛肝菌)外,大多真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还有单细胞的种类,如酵母菌: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生活方式:腐生

真菌细胞与细菌细胞的最大区别是有无形成细胞核。

五、人类在不同领域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③与动植物共生(如:地衣真菌+藻类,根瘤豆科植物+根瘤菌)。

2.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1)食品制作:酵母菌:无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酒精、二氧化碳,如酿酒时。有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如制馒头、包子、面包等。乳酸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制酸奶、泡菜等。(酿酒:酵母菌;制醋:醋酸菌;生物固氮:根瘤菌;制酸奶和泡菜:乳酸菌。制酱和豆豉:霉菌)

食品的腐败原因

由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活动引起的。

防腐

脱水法、腌制法、烟熏法、真空包装、冷冻法、罐藏法、巴斯德消毒法等。

食品保鲜的原理有两条

①杀死细菌、真菌②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

食品保鲜办法:高温灭菌法、真空包装法、冷藏法、腌制法、罐藏法、巴氏消毒法、脱水法等。

(2)制药:抗生素和利用转基因生物生产药物

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叫做抗生素。利用转基因技术把控制合成胰岛素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体内,生产出来的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

(3)净化环境:厌氧菌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好氧菌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3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因此,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

3.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既牢固又灵活

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覆盖有一层软骨(减少摩擦,缓冲震动)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牢固地联系相邻两骨;内外有韧带,加固连结;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

关节腔:内有滑液,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使运动灵活自如

4.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运动由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调节)、消化系统(提供能量)、呼吸系统(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动作产生的意义:动物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从动物行为的表现上,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防御行为(警戒色,拟态,保护色)等

2.从行为的获得途径上,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①先天性行为:凡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是动物先天具有的本能,由遗传因素决定。

实例:蜜蜂采蜜、蚂蚁作巢、鸟类迁徙、小鸟在池边喂金鱼等

②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实例:训练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

3.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

三、社会行为

1.概念: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一系列行为。

群体内的不同动物个体之间,通过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来传递信息。

2.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举例

白蚁群体(无等级制度: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狒狒群体(有等级制度:“首领”雄狒狒、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幼狒狒)

4.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物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探究蚂蚁的通讯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4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1.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概念: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生物分类法 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关系

2.从种到界

生物分类的目的和依据

生物的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

马:马种、马属、马科、奇蹄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动物界

桃:桃种、梅属、蔷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植物界

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生物类种多样性(我国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每种具有独特基因库的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是相联系的。生物数量的减少,将导致基因资源损失,并且必然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将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我国特有的部分珍惜动植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

生物的栖息地的破还(最终要的原因)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人类的偷猎和捕杀野生动物)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是天然的基因库

天然实验室

活的自然博物管

实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将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新园、馆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颁布和完善法律和法规。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5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无脊椎动物

1.腔肠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

代表动物:水母、水螅、海葵、珊瑚等;

水螅的繁殖方式:出芽生殖(无性)和有性生殖

2.扁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构成,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

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大多寄生生活;

涡虫的消化器官由口、咽、肠组成;

血吸虫生活史: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幼虫进入钉螺体内继续发育,最后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

猪肉绦虫生活史:受精卵在猪体内发育成幼体,感染猪肉,形成“米猪肉”,进而在人体内发育成成虫;

3.线性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细长,不分节,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

代表动物:蛔虫、蛲虫、钩虫、线虫等;大多寄生生活,消化结构简单,生殖能力强;

蛔虫的雌虫较大,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部弯曲;

4.环节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蚯蚓(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

(1)体形:长圆柱形,两端尖细,可减少土中钻动时的阻力,适于穴居钻行生活;

(2)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3)环带:是区别蚯蚓前后端的标志。

(4)刚毛:协助运动;

(5)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

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等;少数寄生;

作用:蚯蚓可入药,可以分解有机垃圾,提高土壤肥力;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5.软体动物

主要特征:体表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水生软体动物用鳃呼吸;运动器官是足;

代表动物:河蚌、蜗牛、乌贼等;

乌贼的壳—海螵蛸;鲍鱼的壳—石决明;

6.节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和附肢分解,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代表动物:甲壳类(虾、蟹);多足类(蜈蚣);蛛形类(蜘蛛);昆虫类(蝗虫);

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个口器;腹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有气门,是呼吸器官;

二、鱼

水中生活的动物、四大家鱼:青、草、鲢、鳙;

1.鱼的尾鳍可以控制前进方向,也可以产生前进动力;鱼的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②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③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④有鳍游泳:(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⑤用鳃呼吸;水从口近,鳃盖的后缘出

⑥体内有鳔,能调节身体比重,在鳍协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层;

⑦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3.观察鳃

形 态:鳃丝呈细丝状

颜 色:红色(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结 构:有鳃弓、鳃丝、鳃耙组成

三、哺乳动物

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对家兔维持体温恒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②消化:牙齿分化为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消化管很长,并且有特别发达的盲肠,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③血液循环:心脏为完整的四个腔,两条完整的循环路线,体温恒定。

④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⑤生殖:胎生(有胎盘)、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例如:蝙蝠、鸭嘴兽、袋鼠鲸、虎、黑猩猩等

四、鸟

家鸽适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翔的翼:两翼和尾部生有正羽,可以扩大两翼面积,使两翼扇动有力,尾部的正羽有控制方向的作用;

②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阻力;

③有的骨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长骨中空,充满空气,减轻体重,胸骨发达,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龙骨突上;

④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有喙无齿,直肠短,不储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

⑤心肌发达,血液循环快,血液输送氧、营养物质的能力强;

篇5

1.静态业务层面——资源能力固守

在静态视角业务层面上进行作品开发的多数是那些较小的动漫制作单位,有限的运营资本及较单一的人力结构,使其仅能聚焦于某一动漫作品的某些初级制作(如造型设计、内容编排)。比如由个人兴趣发起的漫画工作室,工作人员的时间精力要投入到大量的绘画制作工作当中。这类工作室往往会沿着两个路径发展。

2.动态业务层面——剧情线索发展

路径之一是在动态视角业务层面上,追求剧情线索发展。开发主体强调对自身作品剧情内容、造型设计、场景设置等一系列作品元素进行编排和创新,以内容吸引观众从而延续所创作动漫形象的市场生命力和影响力。如日本动漫作品较多以漫画连载的形式进行长期运作,而作品原创作者会将绘画制作外包给其他人员,自己专心于整个动漫作品的剧情线索发展。事实上,任何文化作品的灵魂在于它的内容,好的剧本、精彩的剧情会让动漫艺术形式更具文化魅力。这也是国内观众对日、美经典动漫影视作品给予好评的关键原因。

3.静态公司层面——路径依赖扩展

另一路径是在静态视角公司层面上,开发主体因从业惯性所强化的技术能力,而长期习惯于特定形式动漫作品的制作,开发团队会依赖既有资源和能力进行公司层面的发展。如一些动漫公司长期运用Flas形式进行开发制作,Flash技术会成为公司扩展其他业务的首选技术方案。由于学习曲线和知识积累效应的存在,开发主体可能对于特定动漫艺术形式的制作方法、工艺技巧日渐熟练,带来经验的积累和学习成本的降低,从而发展成专业化的制作公司为顾客提供特定技术服务。两种战略发展路径并不相互隔离,更多的时候是相互交织、彼此协同的,也即开发团队同时完成作品的剧情创作和动漫技术制作。

4.动态公司层面——市场架构扩展

在动态视角公司层面上,早期刊发的漫画图书会逐步被开发成动画连续剧、电影,甚至扩展到其他的产业领域(玩具、主题乐园、游戏等),各业务领域向客户群体传递的是本质不同的客户价值主张,开发具体业务的资源体系和业务流程截然不同,相匹配的盈利模式千差万别。公司对各类业务的整合是建立在动漫资源跨行业领域整合利用的基础之上,从而形成市场架构的延伸和扩展。国内动漫作品《喜羊羊与灰太郎》即沿着这一路径,成为一部较成功的商业动漫作品。而产业巨头迪斯尼将企业定位在娱乐业,动漫资源游走于各行业领域,给企业集团带来了空前的市场机遇。可以看出,由单一作品构思向市场架构扩展的路径选择,是开发主体扩大作品影响范围、获取绩效回报的关键战略决策。这一战略路径选择伴随着主体对资源能力的深度开发、创造性团队的自我成长、作品内容的系列延伸以及作品未来可能触及的机会空间的拓展。正是开发主体的战略选择,逐步塑造着未来商业模式的构型,进而限定、扩展或重构商业模式所能给作品带来的商业机会的规模和范围。从这个角度来看,商业模式的设计、构建、调节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实际上是为企业既定战略路径选择的实施过程拟定一种情境空间,从而为企业扩大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机会和空间。

二、开发主体在动漫商业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1.动漫产业的商业生态系统视角及开发主体的角色

目前,国内学者较多从动漫产业层面与动漫营销视角来分析国内外各类动漫作品商业化的成功或失败经验。虽然借鉴了诸多战略管理、产业组织、制度经济、营销管理等学科的分析框架,从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组织网络、价值链等视角为动漫类企业提供了不少有实践操作价值的见解。这些分析框架的既定前提、假设是企业所处产业领域的环境没有出现快速转变、企业间的交互关联是静态稳定的,但忽略了企业本身在资源能力和发展路径上存在的异质性,同时也未预料到产业内潜在的整合和分离的动态趋势。已有的分析工具和经验更像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多器械工具箱,而非解决企业特定问题的操作指南。这种整合和分离的动态趋势给产业内各参与主体全新的冲击,迫使其重新考虑自身的角色、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这势必带来一个难以绕开的问题: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动漫作品开发者如何定位自身的角色和职能才能有效地动态适应产业内的动荡?根据Moore对商业生态系统的界定——既定空间和时间框架下企业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物质、信息、价值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产生竞争、依存等相互作用从而构成动态的、具备高度自组织、自适应和自调节能力的有机系统,动漫作品开发主体所处的产业环境更像是一个生态圈,他需要与许多利益相关方进行互动、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作品的商业价值。扬西蒂和莱维恩基于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将企业划分为三种角色:网络核心型、支配主宰型和利基缝隙型。

(1)动漫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网络核心型企业。

网络核心型企业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价值生态网络中的核心企业,以知识资本、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为运营的主要驱动力,通过构筑创意和编剧的创作平台、作品的制作开发平台、业务运营管理平台、营销传播和推广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等一系列的功能性载体,吸引生态系统内其他成员参与到同一价值网络当中,在动态竞合过程中,开放和互动地创造和提升产业生态价值。网络核心型企业能够协助系统中其他成员节约和降低成本,扩大作品的传播范围和规模,提升作品的价值空间,从而增强生态系统整体的盈利能力。美国的迪斯尼和日本的东映动画正是网络核心型企业的代表。

(2)动漫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支配主宰型企业。

生态系统中一些具有优势资源(作品、品牌、渠道、制作条件等)的企业有机会成长为支配主宰型企业,或产业中一些参与方凭借其优势在某些价值创造环节上存在较强话语权。支配主宰型企业借助其在生态系统的关键生态位,最大限度地攫取价值。如作品的原创团队(剧情和形象开发)会对动画制作方施加压力,以获取自己设想的动漫表现形式;电视频道会对所播出动画作品的选择、时段安排,甚至后期版权费用支付有很强的谈判优势;电影电视播出的审片机构会对作品能否播出起到决定性影响。这些外部参与方所构筑的规则框架,往往形成产业约束或政策管制,可能迫使动漫作品开发主体被动接受对其不利的交易条件。

(3)动漫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利基缝隙型企业。

大量利基缝隙型企业构成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以其特色的细分市场定位或突出的技能优势创造价值。它们与网络核心型企业和支配主宰型企业,以及它们彼此间,存在着广泛的竞合和依赖关系,呈现出独特的自适应和进化特征。大量的动漫工作室、动漫创作成员都是缝隙型个体,其受限于创意、资金、技术等条件,难以跃升为网络核心型或支配主宰型企业。商业生态系统视角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分析平台,系统中异质性企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基于前文所提出的动漫作品开发主体所处的战略发展态势,着力考察动漫影视作品开发主体在饰演不同角色、处于不同战略发展态势下,其构筑商业模式的主要特征与功能机制。

2.不同战略发展态势和角色下开发主体构筑商业模式的主要特征

对于商业模式的分析框架,在此借鉴学术界较公认的Johnson等人提出的理论模型——商业模式是由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的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关键流程及盈利模式四种构件组成的,反映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功能性活动系统。基于该模型分析框架,对不同战略发展态势下,饰演不同角色的动漫作品开发主体所构筑的商业模式下的主要特征进行简要梳理。

三、商业模式功能实现的核心机制——情境调节

1.不同角色主体选择商业模式的功能侧重

横向看,动漫作品的开发主体积极探索和尝试不同的商业模式,有利于促进其在产业内战略行为的有序性、扩展经营视野和选择合理的战略举措,通过在作品开发与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动态调节自身的商业模式,以保持与经营环境的良性适配,从而帮助企业取得更加理想的回报。那么,不同角色主体选择商业模式的功能侧重则成为焦点。

(1)网络核心型企业——网络协同下的开放式功能性平台。

网络核心型企业寻求对优势资源和能力在跨产业领域内的应用,为开发适合不同环境的客户价值主张,需要对关键业务流程在公司层面上进行全新整合,并分别匹配以不同的盈利模式。在动漫商业生态系统中,网络核心型企业往往呈现为多业务领域与多盈利模式交织的多商业模式综合体,能够吸引大量利基缝隙型企业依赖于它,有助于小型动漫工作室的作品在更大的功能平台上实现价值。大量利基缝隙型企业在这一功能平台上形成竞合关系网,产生网络协同效应。整体商业生态系统在实现价值潜能释放的过程中,网络核心型企业的战略态势会影响企业一系列行为决策,进而会影响这一网络功能平台的健康程度。如果网络核心型企业固守既定资源能力框架,垄断特定的资源(渠道、规则制定、政策准入等)以攫取超额利润,这将会制约利基缝隙型企业的后续良性发展,而后者的战略抉择倾向于规则的逃避或突围,突围成功的企业有机会改变产业游戏规则。网络核心型企业无论选择何种路径来发挥功能平台优势,其BM功能机制重心在于开放性地面向市场和创意源。如迪斯尼与东映动画对小型团队创作的作品提供专业技术和融资扶持。

(2)支配主宰型企业——基于资源能力优势的价值攫取和盈利保障。

支配主宰型企业与网络核心型相比,其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差距较大,能够支持单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或作品创作,难以驾驭跨多行业领域的运营管理。因此,支配主宰型企业其商业模式的功能重心在于对既有规则、资源和能力的持续开发和维护,进而借助相关优势增强自身在价值链上的议价能力并确立盈利保障机制。

(3)利基缝隙型企业——以技术和作品驱动客户价值主张创新。

利基缝隙型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数量多,规模小,业务与技术较单一,定位于特定细分市场空间。除非企业创新出有市场应用潜力的动漫技术,或是构思出有精妙故事情节的作品——提出有吸引力的客户价值主张,否则难以长期生存下去。因此,利基缝隙型动漫企业的商业模式功能侧重于以技术或作品所驱动的客户价值主张创新,突破产业规则制约,充分挖掘潜在市场机遇。

2.商业模式发挥功能的核心机制在于情境调节

通过上述分析,不同角色的开发主体在各种战略发展态势下有着不同的商业模式功能侧重,可以看出各功能重心都倾向于对主体外部经济环境施加特定影响,力图塑造有利于企业的释放技术或作品价值潜能、提升盈利预见和扩展市场机会的情境。从表1的纵向视角上看,商业模式对各种开发主体在特定战略发展态势下应当塑造不同的情境空间来实现的既定功能。

(1)处于资源能力固守态势下的情境调节机制——规则垄断或规则突围。

处于资源能力固守局面的企业会构筑商业模式以进行规则垄断或规则突围。利基缝隙型企业迫于生存压力,倾向于沿技术学习或作品开发步入后续战略发展态势,再进行特定范围的规则突围;支配主宰型企业虽能借助规则垄断获利,但其规则触及面有限,会面临其他企业规则突围的挑战;网络核心型企业攫取价值链上的主要利益,为保护既得利益,它们倾向于对行业内已有规则体系的固守、垄断和绝对话语权。

(2)处于路径依赖扩展态势下的情境调节机制——技术学习效应。

处于路径依赖扩展态势下的企业会聚焦于技术学习效应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其商业模式功能侧重于技术情境的塑造。利基缝隙型企业通过技术学习向市场提供初始的动漫开发服务,形成经验积累,不断深化对技术的掌握,逐步通过技术学习实现成本降低和业务扩展;支配主宰型企业能够掌握一定专业化的动漫开发技术,并在业界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凭借优势实现动漫作品产能的提升和开发成本的降低,形成规模经济;网络核心型企业侧重于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以实现优势技术的范围经济。

(3)处于剧情线索发展态势下的情境调节机制——剧情结构组织。

处于剧情线索发展态势下的企业会聚焦于作品的剧情内容创作,其商业模式功能侧重于塑造有吸引力的剧情结构。利基缝隙型企业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依赖原创作者独自思考剧情线索的发展走向并进行动漫造型设计开发,举步维艰,开发周期不确定,进而运营收益和风险不确定;支配主宰型企业在此态势下会组织专业的创作团队,以保证定期提供作品更新;网络核心型企业则开放性地组织剧情结构,吸引外部创作人员并集成创作成果,综合形成更富创造力的作品内容。

(4)处于市场架构扩展态势下的情境调节机制——多商业模式嵌套和资源认同。

处于市场架构扩展态势下的企业会积极寻求多业态之间的平衡,其商业模式功能侧重于多业务模式和多盈利模式的动态一致性。利基缝隙型企业由于资源能力有限,一般难以驾驭多模式架构,存活并成长是其首要目标;支配主宰型企业一般沿价值链来迁移既有动漫资源进入其他业务领域,从而伴随对相关业务领域的盈利模式的架构匹配和创新(比如进入游戏产品开发);网络核心型企业能够实现在跨度较大的多行业领域同时进军,形成多重客户价值主张及多种盈利模式交织的格局,其情境调节的侧重,在于通过优化流程实现关键资源在多套商业模式间的动态均衡分布和认同。在此,将上述分析内容汇总于表2中,以清晰反映各种角色的动漫作品开发主体所开发商业模式的功能重心,以及在不同战略发展态势下商业模式发挥功能的四种情境调节机制。

四、结论和研究展望

篇6

一、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是指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寻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寻找出同类事物之间的不同处,即同中求异。在生物学习中,比较一般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方式。一是横向比较法。例如,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特征的对比。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有深刻的印象,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纵向比较。例如,脊椎动物“五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特征的对比。通过这些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还可以为讲授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和规律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二、分析综合法

分析综合法是指把一个整体事物分解成几个部分来进行研究,然后又把分开的各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综合一般同时进行,边分析边综合,当然也可以先分析再综合或先综合再分析,这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在讲到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教师问:“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学生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教师又问:“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如果在没有外界干扰下,它会怎样发展呢?”学生答:“它自身可以调节,使得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分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师又问:“如果我们现在大量砍伐树木,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学生思考后答到:“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分必须维护相对稳定,如果人为地加以破坏,就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造成我们的生存危机。因此,我们应该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样边分析例子,边总结结论,显得自然而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大为有利。

三、实践应用法

这是指把已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或用实例说明理论知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生物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得十分密切,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如在学习了循环系统一章后,教师不妨举例问:“如果我们遇见车祸,看见伤者的下肢伤外暗红色的血液成涌流出,我们应怎样帮助他临时处理伤口?”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讨论出结果。教师应提示到:暗红色血液涌出,应是伤到了下肢静脉,我们不应像平时处理毛细血管出血一样用手压住止血,而应用纱布或布条捆住伤者的出血处远心端才是,然后立即送医院治疗。这样多举例,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培养他们多学多思的学习习惯,进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四、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由大量已知的事实做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例如:通过对各种细胞的研究,归纳出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通过各种花的结构的学习,归纳出花具有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的一般结构;通过对各种鸟类动物的学习,归纳出鸟类动物的体表被有羽毛、有翼、恒温、卵生并能在空中飞行的主要特征等。演泽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即从一般结论出发,去认识特殊现象的方法。例如: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但鸭嘴兽虽是哺乳动物却是卵生的;双子叶植物种子多无胚乳,而胡萝卜、蓖麻、烟草、桑是双子叶植物,但它们的种子里是有胚乳的;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是具胚乳的,但慈菇、泽泻是单子叶植物,它们的种子里却没有胚乳。通过归纳和演泽,学生可以把多而杂的生物知识有条不絮地掌握,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严整的生物知识体系。

五、系统归类法

系统归类法,是指把相关事物或材料,按照一定的标准出发,把它们的本质特性抽取出来,以区别于具有另一种特性物体,从而系统地掌握这些事物或材料的本质的方法。自然界内,事物万千,各色各样。我们正是运用了系统分类这样的方法,才使得它们虽乱而有序。如:我们从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进行区分,把自然界分为生物与非生物两大类;把生物又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病毒等几大类;而在每一类中,又依据不同特征分为不同的门、纲、目、科、属、种。这样,系统地反映出各种生物的本质特性,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篇7

    组织生态学是一种运用生态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概念、模型、理论和方法来对组织结构及其所受环境影响进行研究的理论[2]。研究期刊生态系统及其组织生态学内容,也就是研究这一系统的结构及其产生的各种矛盾,进而分析科技期刊在大环境中的竞争与合作,研究在竞争条件下如何提高期刊的适应和生存能力。科技期刊的生态结构网络系统各部分被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各种关系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笔者根据科技期刊活动的特征,将其基本生态结构分为3个主要层次,20种重要因素(图1)。第1层次是核心层,由科技期刊发展的内源性因子构成;第2层次是支持层,构成要素是期刊发展的外源因子;第3层次是环境层,由多种综合因子构成,如政策因素、价值导向、办刊理念等。就各层次的若干因素具体分析,稿源是刊物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有了充足的稿源才能精选出优秀稿件,保证刊物的质量,缩短刊发周期。作者是期刊论文的原始创造者,是期刊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主编是科技期刊的学术领军人物,担负制订并实施期刊发展战略,对期刊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把关等重要职责;主编的学术权威性可以有效提高期刊在读者和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编委会的主要职责是把好质量关,利用编委的信息优势和学术优势,增强刊物的导向性和指导性功能。编辑部是期刊建设的组织者,编委会决策的执行机构,是推动提高办刊水平的主体力量[3]94。

    科技期刊经营理念与模式、管理者重视程度、期刊声誉等,都会左右期刊的影响力和发行面。学科发展水平与相关领域的期刊发展正相关,学科发展水平高,则该领域内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较好[3]101-102;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学科发展做后盾,没有学科的发展,就很难有科技期刊的真正发展。同类期刊发展水平较高,对期刊的发展也具有正影响。期刊评价环境、科研评价政策和评价导向如果失当,过分注重量化学术指标,引发学术不端,会给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负影响。在科技期刊生态系统中,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在科技期刊核心层和支持层、环境层之间传递:学科发展的先进性与科技期刊高水平的关系,科技期刊高水平促进学科发展,产生更多优秀作者、优秀论文,数字化发展水平促进科技期刊的传播与交流。政策体制、办刊理念影响期刊的发展速度,期刊的高水平、快速发展也影响高层的决策。经营模式的创新、刊物的高水平发展都可以吸引更多的融资出资机构,协助刊物的发展,如理事会单位、协办单位等形式。图书情报机构、期刊评价体系等研究期刊的各种指标,为期刊合理的自身评价、竞争评价提供了参考。优秀的科技期刊可以提升主办单位的声誉,主办单位的重视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的发展速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技期刊生态系统的3个层次、若干因素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科技期刊在这种互动中不断完善自己,保持系统中各个层面之间的动态平衡,具有自调节功能,是以人为核心的复合系统。科技期刊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表现为一种共生关系,没有一个因子离开了其他因子而能持续存在或者继续生存下去,缺乏其中任何一种机制的系统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系统,这种共生关系既错综复杂又和谐平衡。

    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

    在可持续发展观中,生态的持续发展是其最核心的基础和前提。就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发展的综合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有诸多许可条件的支撑。科技期刊生态系统也存在生物适应环境的规律,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规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生态系统发育进化规律等[4]。通过对生态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建立相对平衡、协调共进的科技期刊生态系统,是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传媒体系的重要内容。生态学视角下,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为科技期刊、人、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具备核心竞争力,系统平衡稳定,良性循环。具体表现如下。1)核心层。优质稿源充足,刊物发展可持续。以人为本,办刊队伍稳定,编辑自我价值可以实现,作者、读者、编委等都可以从刊物中受益。刊物功能及办刊宗旨明确,可以促进学科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可以以学科带动刊物发展,在满足学科专业创新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凸显刊物的特色优势。2)支持层。刊物具有综合协调发展的能力,具有竞争力,不断进化,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增强刊物自我经营、良性发展能力,经营具可持续性。同时,主管部门对刊物的发展很重视。3)环境层。办刊机制完善,办刊理念有创新性,注重效益。政策导向合理,刊物可以合理利用环境因素,充分发挥环境因素对办刊的积极作用。

    改善科技期刊生态系统的策略

    限制因子法则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生存法则,科技期刊在发展中也面临限制因子的作用。如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以及学术研究的功利化,使得我国科技期刊优质出版资源相对稀缺,成为限制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提高的限制因子。条块分割的科技期刊出版管理体制造成过度管理,严重制约了办刊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制约了竞争,致使“一半重复,一半分散”。这又使得一部分科技期刊难以获得相应的读者资源和广告资源,只能靠主办单位的拨款艰难度日[5]。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主要症结是核心竞争力不足,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科技期刊应该主动顺应出版生态规律,处理好与生存环境及竞争对手等多层次、多因素的关系,是科技期刊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1科技期刊生态系统核心层生态策略

    1.1生态位策略科技期刊的生态位,是指最适合它生存与发展的生存区,包括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6]。科技期刊找准了自己的生态位,营造最佳生态位,实现特色经营,就意味着拥有了生存和发展权。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往往不善于发现原始生态位,不善于开拓新领域,很少能在发现和寻找原始生态位方面取得成绩。有学者认为,内容同质化的结果会使读者对媒体的选择性降低,替代率很高、经营上趋同的竞争手段会使多数媒体无法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很易受到新生媒体的影响和冲击[7];因此,确定独特的受众定位、特定的读者对象和市场空间,培育杰出的传媒人才队伍,强化办刊策划能力,突出刊物个性,实现差异化生存,才能形成以期刊的独特优势和个性为核心的竞争能力[8]。示例1专刊选题策划。《药学学报》针对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设立专刊或专栏,如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研究专栏、抗艾滋病药物研究专刊、多靶标药物研究专刊等,对于《特别报道》栏目,邀请国内活跃在药物研发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等通过研究论文或综述集中展现给读者,集中报道创新药物研发领域某一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或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以期促进学术交流,加速创新药物研发速度,服务于人类。专刊发表的文章形式主要是研究论文,部分为研究综述。所刊载研究论文都有较高的下载和引用,对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示例2特色栏目策划。《中国天然药物》的《思路与方法栏目》,共出版21期,出版专辑(增刊)2期(2006和2008年),获江苏省期刊协会“特色栏目奖”,成为品牌栏目。栏目策划考虑可读性,提高关注度、下载率和引用率,根据创新性、权威性、前瞻性、可读性的要求,打造来源于天然、兼融中西方创新药物研发思路与方法。在CNKI高下载TOP20中,17篇为该栏目文章。栏目品牌、会议品牌和刊物品牌共生共荣,相互促进,使《中国天然药物》期刊品牌深入人心[9]。

    1.2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人是科技期刊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富能动性的生态因子,人才属于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主体层面。人本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是带动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人才始终是科技期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一方面,通过密切关注并正确把握学科发展脉络,与科研人员保持深入、有效的联系,让刊物切实成为值得依赖的创新成果交流平台,实现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性经营[10];另一方面,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更强有力的编辑出版团队,一大批更优秀的编辑出版人员。再者,与刊物相关的社会资源中,也有大量可以支持刊物可持续发展的人本资源。这些都应该成为刊物以人为本发展策略的重点关注对象。示例3培育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中国药科大学期刊编辑部领导为营造青年编辑成才环境,实施参加业务培训班、鼓励攻读在职学位等继续教育工程以及开展集体编辑业务学习制度等,同时要求青年编辑通过积极开展编辑学研究、工作中主动汲取知识等方式自我完善,实现新时期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的架构[11]。示例4拓展科技期刊办刊的社会资源。《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于2008年3月,通过中国科学院的牵头,成立了《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两刊”理事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以及各大高校等与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管理部门和科研、教育单位的领导担任了“两刊”理事会理事,共同为“两刊”的发展献策出力。这样,优势、优秀的社会资源为刊物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篇8

关键词 绿色企业 绿色技术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人类为摆脱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困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物。绿色企业体现了循环经济特征,创建绿色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1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本质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指导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三赢”经济增长模式。它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求纳入统一的框架中,以协调人与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经济发展从数量型的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统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减量、再用、循环”(即3R),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其中,减量(Reducing)原则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用(Reusing) 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循环(Recycling)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把终端物质运回到生产厂再带入新的产品之中。最理想的资源化方式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放弃的废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次级资源化也常见,即将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

2 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特征

在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时候,绿色成为人们的向往。于是人们更愿意将“绿色”同“环境保护”连在一起,如“绿色经济”、“绿色企业”、“绿色食品”、“绿色工业”等,全世界正在掀起一场绿色浪潮。21世纪将是“绿色世纪”,21世纪的企业也将是绿色企业。

作为绿色企业,它应该是在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的每个方面的绿色行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它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生产绿色产品。它是指从设计、制造、销售到回收处置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无害或危害较少,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有利于资源再生的产品。

(2)建立绿色价格体系。企业在生产和营销方面的环保投入增加了产品的绿色成本。因此产品价格应适当上浮,这不能认为是产品涨价,而是合理的价格上浮。它反映了环境和资源的价值,保证了绿色生产的资金供给,有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在绿色价格的制定上,可采用心理定价法。因为人们对绿色价格有一种求新和求异的心理,认为绿色产品应具有更高的价值,他们对稍高的绿色价格从心理上愿意接受,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尤为突出。如,美国绿色食品的价格比一般的食品价格高出70%~200%,在日本绿色食品价格也比一般食品价格高出20%。

(3)建立绿色销售渠道。选择无污染的运输工具,减少运输过程的浪费;选择有环保意识、有良好的用户形象的中间商进行合作,与之共同推出绿色产品。

(4)建立绿色促销。即采用绿色广告、绿色公关、绿色营销推广等手段进行促销。其中,绿色公关活动有三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公关,加强企业绿色文化的培育、宣传;二是外部公关,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企业的绿色成就,使企业的绿色形象得到人们认可;三是加强企业与社会的联系,企业必须随时了解社会对绿色的要求,社会也必须了解企业的绿色发展状况。

生态系统原理主要包括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等高效、和谐两个方面的优化原理。高效原理主要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内各种复杂的食物链(网)结构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工艺流程,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得到高效利用,并在内部消化废料;和谐原理主要是指通过生态协调使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的关系和谐与融洽,使生态系统正向演替的机会最大而承担的各种风险最小。生态系统高效、和谐原理体现了自然界精巧的运营机制,为人类正确、合理地利用企业内外生态环境资源和组织企业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榜样。从上讲,应依据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经济活动生态化,以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绿色的主要特征是把生态过程的特点引申到企业中来,从生态与综合的角度出发,考察产品从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到绿色消费的全过程,以其协调企业生态与企业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着眼点和目标不是消除污染造成的后果,而是运用绿色技术从根本上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实现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工业生产。可见,绿色企业比一般企业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以较少的物耗、能耗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并能使在一般企业中被排出厂外的废弃物和余热等得到回收利用,可大大提高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综合效率,而非单纯的经济效率或生态效率。

绿色企业在经济运行上要求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特点,即其绿色原材料和半成品供应、绿色产品设计、资金来源、绿色技术创新、绿色设备和工艺流程改造、绿色产品销售等方面都要对外开放。但绿色企业在其生态运行上要求具有高度的内部封闭性,采取少废和无废料绿色技术,减少各个生产环节上物质和能量的跑、冒、滴、漏,使废物最小化并回收利用,尽可能实现闭路循环。

3 创建绿色企业循环经济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绿色企业,主要有以下实现途径:

(1)通过企业技术改造创建绿色企业。我国很多企业最初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比较落后,废料产出环节多、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到后来通过对一系列现有工业技术的生态化技术改造,才使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从不合理逐步趋向合理,即大量的绿色企业是在技术改造中建成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利用绿色技术加快改造我国绿色企业现有的工业技术系统,这是建立和完善绿色企业的重要途径。企业技术改造主要包括:在改造落后的工艺流程中建成生态工艺;改造生产流程中的关键性设备,降低废料产出率;改造整个生产流程的控制系统,使其实现微机控制而使全流程变成无废料工艺;采用使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等使企业变成绿色企业。

(2)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建成绿色企业。加快以生态原理为主要基础的绿色技术、特别是生态型高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绿色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关键措施和核心。这要求企业真正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从宏观(国家政策)和微观(企业机制)两个层次出发,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机制、内部动力机制、自身能力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复合机制体系;针对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外部经济性、化及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建立起集多种职能于一身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中介和服务中心,降低创新的成本,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绿色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加快推广节水、节能、无废、少废和“三废”综合治理等实用绿色技术。上述都是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当务之急。

(3)实施清洁生产建成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小的人类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清洁生产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了在生命周期内对产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问题,带来很高的环境效益,同时还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大有所为,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这正与绿色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生存、获利与发展)相一致,与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资源的循环利用相符合。因此实现绿色企业重要途径就是推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少投入、低消耗、多产出的集约化方式生产,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进而走上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之路。可见,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是变革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绿色企业的战略措施和根本途径。

(4)建立生态工业园创建绿色企业。生态工业区是在某一地域上,由多个工业企业依据生态经济和生态系统优化原理,综合运用生态工程手段等建立的有一定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价值增值等内在生态工艺联系的工业企业群体,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新模式。生态工业园具有整体性、集约性和区域性特征,在设计和建立生态工业园时要把能合理利用某一类资源并具有内在生态工艺联系的企业在一定地域逐步聚集,形成较完整的食物链—投入产出链(网),提高整个系统对原料和能量的利用效率,使其组成一个生态工业园有机整体。如丹麦卡伦堡市的若干家企业通过互相连接的管道,建立了废物和热能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园,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1 张庆普,胡运权.我国建立完善生态型企业的主要对策及措施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版),200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