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16:06: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发展;特性;对接关系
自1991年“八五”计划批准实施以来,国民经济得以飞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在80%至lOO%之间的范围内浮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为满足社会进行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高等学校教育的规模不得不持续扩大,为此国家于1999年实行扩招政策,2003年第一批扩招政策下的大学生人数达212万,之后逐年递增,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致使现阶段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影响予以解决。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大学生有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可供选择,同时大学生就业又反过来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对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关系进行研究,可以给目前高校教育以及发展经济提供一定意义上的理论依据。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特性
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表现出新的时代特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心理以及大学生就业定位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就业观念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总体而言,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提倡共享精神,人们不过多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得以,而是以国家经济建设为己任,因而此时期的大学生就业多以建设祖国、奉献社会为目标;市场经济时期,社会追求经济发展,人们开始刻意关注经济效益,大学生就业开始以白身发展和利益得失为择业标准。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择业时因过多关注眼前利益而甘当大城市的“蚁族”,而大城市就业岗位的有限便致使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同时,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和外企等也被大学毕业生视作“铁饭碗”,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致使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问题。
二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竞争形势的加剧而发生一些变化。大学生就业时,因种种因素变得不自信,甚至开始质疑自身能力,难以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是,大学生就业定位因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而出现偏差。在经历残酷的高三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致使多数大学生将眼光停留在各种活动上,而忽略了为未来职业生活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因而在毕业就业时因准备不充分或不能正确把握就业市场形势而人云亦云,难以正确进行自身就业日标的定位。
二、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关系
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特性可知,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关系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上,即经济发展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两个方面。
1.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经济发展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就业需求、就业流向以及就业择业范围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式下,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也不同。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增长表现为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对人才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生产和服务类人才。二是,无论是地域上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还是城市规模上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均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在大学生就业时,经济收入往往是大学生择业的重要指标之一,物有所值思想下,大学生的首选是自身价值的实现,白此才是社会价值的实现,因而在就业时大学生通常情况下选择大城市或发达地区,造成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难现象,而中小城市或落后地区却出现职位空缺现象。例如,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可以给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因而造成大学生就业流向的“东部化”现象。三是,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范围,如“热门职业”现象。
2.大学生就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表现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以及提升核心经济竞争实力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作为社会劳动力中的储备力量,往往是最具创新活力、具备先进科学技术的人力群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学生通常是社会劳动力中的高素质劳动力,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第二,社会追求的是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以此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因而需要稳定的外部发展因素。大学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不公平造成的心理平衡现象,可以避免一些不和谐甚至是犯罪现象的发生,因而大学生就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市场型转型。第三,国家实行经济转型的主要日的在于核心经济竞争实力的提升,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方针,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挥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的管理方面。作为科技学习和贯彻实施的执行者,大学生是科技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科技发挥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就业可以全面贯彻“人才兴国、科技兴邦”的发展方针,可以有效促进核心经济竞争实力的提升,进而全面推动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日前,随着扩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大学生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人数达727万之多,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需要及时予以解决,否则,容易给大学生造成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定位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关系,是改善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必然选择,是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参考文献:
[1]李钛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U]商业经济,2014
关键词:世界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探讨;对策研究
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表现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
当前,造成世界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发达国际发展的不均衡。其由于本身的政治体系一经济体系的差异,以及科学发展的技术不同,市场需求不同及人口地域不同等,造成了国家本身发展有别于其他国家。研究世界近代史可以发展,自冷战结束之后,经济稳步发展并在全球起领导地位的美国,其发展实力一直稳居世界首位。然而,仔细研究历史可以发展,二战后的日本与西欧国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逐渐赶超美欧等过。这正是由于其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人们受教程度的稳步提升带来的有益结果。由此可见,虽然同处发达国家行列,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经济模式与政治体系,所构架的不同社会体系,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造成了发达国家内部与整体发展间存在的失衡现象。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
当然,比起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致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更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创建起众多的“垄断性”行业和科技,这些行业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了其国家经济的收益情况。相对的,由于技术发展不完善、经济体系仍在建设与摸索过程中,虽然就中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当前的发达国家,然而其人口压力同样重于发达国家,造成人均增长受到限制,并直接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收入情况。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因此其社会经济形态转型尚不完全,这导致了其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渗透水平较低、发展效率较慢、发展收益受阻等众多现象产生,没有良好的经验指引,造成了其经济发展频走弯路,从而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失衡现象产生。
3.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
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共同作用于世界经济发展,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另一重要问题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归功到底也是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模式,市场本身的供需能力,自然资源的蕴含情况、地质地域差异,以及社会群体受教育程度造成的。自二战结束之后,发展中国家开始了稳步的发展与建设,而其在建设国家与民族经济的过程中,国家本身蕴含资源及地质地域环境造成了发展条件的天差地别。另外,本国内的市场需求,国际间的市场需求关系,同样造成了其经济发展的迥异,也是造成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当然,受教育程度注定了其科学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在社会资源运用与开发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确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均衡对策
1.发达国家修正负债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经济地位在全球中逐渐凸显而出,一度使美元成为全球货币衡量单位,并促使美国账户常年处于赤字状态,美国经济为确保其内部平衡,向外借债成了其发展经济的必然手段。随着债务的不断增加,美国的经济地位也逐渐有所下滑。身处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领导地位的美国如不更加自身经济增长模式,将很有可能造成全球性的经济动荡,同时促成世界经济进一步失衡。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应应对当前负债依赖心理,转变内部经营模式,确保自身经济发展,以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更加趋于科学性和实践性、人性化,更加尊重人的发展与个性,管理更加的民主化、和谐,在这样的管理体制观念,有助于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化升级。
2.发展中国家完善内需经济增长模式
内需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经济影响作用,需要通过对国内产业布局以及经济资源配置力度的加强改变现有的阻碍内需经济增长的问题。对国家金融业的风险以及相关企业投资风险进行多重考虑,通过调整适当的对应政策,改变政策上对内需经济增长出现的壁垒,从而让发展中国家的内需经济获得提升。
3.采用产业集群的协同管理,促进经济主体间的协作
当前,现代化经济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有所改变,但是在实效上并没有达到质的飞跃,因此,现代化经济管理在日后的发展中,仍面临着重大的转变。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思潮的冲击现代化经济管理面临着重大的观念转变。产业集群主要优势表现为产业链各环节衔接有序、互利互惠、运作顺畅、价值共享。增强技术柔性,利用产业集群协同管理来强化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技术环节梳理。其实现途径是针对技术薄弱环节应强化其在技术引入、技术创新及与技术相关的土地、劳务、水电、人力等配套资源投入力度,根据产业集群产业链各环节自然价值分布状态调整资源分布,避免发生单一环节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
参考文献:
[1]邹伟伟.中美经贸关系的历史发展与政策博弈[D].西南财经大学,2010.
从目前环境工程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工程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由于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环境工程的概念主要是有效保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从这一角度来看,环境工程与经济发展属于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1.2环境工程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环境工程的内容主要是如何保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质量。在这一前提下,环境工程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使经济发展能够拥有较为可靠的自然环境基础,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环境工程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1.3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提供有力的发展基础
通过加强环境工程手段,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而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了,能够为环境工程提供有力的发展环境,使环境工程能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持环境工程的发展。所以,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提供了有力的发展基础。
2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考虑到环境工程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认真分析环境工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环境工程的发展水平。目前来看,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环境工程概念的提出,以及环境工程手段的采用,使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满足了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了经济发展的综合质量。所以,我们要清楚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2.2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
通过运用环境工程手段,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为此,对于环境工程而言,其影响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保障。
2.3环境工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环境工程的发展是环保效果提高的过程,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满足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环境工程对经济的影响在于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结论
1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本质,也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这种结果也可以视为是二者有机互动的过程体现。不论是结果体现还是过程体现,都必须借助特定、固定的信息符号,这些特定化、固定化的信息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限体现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一种客观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信息网络体系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否则只能说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不适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首先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的地方特点,也就是区域性,没有区域特点的战略规划必然不会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推动作用,其次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背景条件,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和提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方社会经济环境较为复杂,组成经济环境的各种要素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复杂性,且各种经济环境因素之间又存在复杂关系,这就使得经济环境与现代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元,只有系统梳理和规整这些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才能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也要树立动态观点来考察和分析这种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通过考察和分析得出准确有效的环境信息,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
对于各个地方而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由地方经济环境条件的差异所决定,且这种差异又是别的地方所难以模仿的地方,可以说是特质,这种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能够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竞争力,甚至塑造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品牌力。与企业组织相类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也拥有固有的资源,按照表现形态可以分为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发展历史等,有形资源主要是人财物资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被量化。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紧密联系,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决定现代农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甚至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价值指向和行为方式。
尽管如此,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相互支持的,也有的时候表现为相互妨害、摩擦和冲突。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而言,不论是难以量化的无形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有形资源,都会制约和影响现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必须要抑制各种资源的负向作用以及各种资源之间的负向联系,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负面影响,保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及其战略规划的制定。具体而言就是,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利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对于领导者而言,这种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些意见建议很可能是战略规划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2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动态过程,但将其置于战略管理的理论视野中加以审视,战略规划的是一个静态的阶段或者说是战略思想转化的结果体现。也就是说,战略规划不能够停留在静态层面,必须使其具有一定实践指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战略规划的内在作用。可以将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概括为战略实施。在战略管理理论中,战略实施是战略规划实践的过程,也是战略规划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同样,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也是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在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背景下获得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同时承受的经济冲击影响越来越大。经济竞争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演变而来的,具体表现在各国经济体制不断开放,国内不同区域的经济也结合了自身文化、教育、发展方式等特点进行竞争力的累积,由于区域之间的竞争累积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逐渐形成经济竞争区域格局化,受到的金融发展影响程度也随之不同。浙江省在我国属于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经济区域,与国家化市场的交易合作频繁,形成以浙江省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圈。基于济竞争区域化的现实背景,研究分析金融发展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利用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浙江省经济走上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
二、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金融发展的内涵表现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各国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学术界对金融发展内涵表现分类主要包括经济金融化、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对外金融、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化、金融创新等。综合金融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可以分为金融体系结构、金融体系效率、金融体系风险、金融体系环境四个因素。
(二)经济发展的内涵表现
经济发展的内涵表现相对来说较为丰富。传统的经济发展内涵仅仅包括省份GDP或人均GDP,主要是对经济量的提高进行概括,现代的研究的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量的提高概括,还包括生产要素、资本的充足、资源配置、科技进步、人才实力、环境可持续、文化软实力等多个方面综合国家实力的提升。经济发展质与量的提升对人们生活各个方面都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交通施设更便利、教育资源分配更合理,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化,生活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提升等等。
(三)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现阶段,学术界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为功能论和机构论两个方面。功能论影响方面内涵是金融体系发挥的金融功能在多个方面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因素,如金融中介、金融市场等不同的金融机构系统。
三、金融发展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金融行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1、金融行业产值的发展情况
综合收集的调查资料分析,在1990-2011年期间,浙江省的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产值增长幅度大,从44.48亿元增长到2730.2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66%,发展速度以16.46%高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并且浙江省金融行业产值的提升水平平稳,呈逐年上升趋势,从金融行业产业与浙江省生产总值的关系分析,在1990-2011年期间,金融行业产值有所下降的时期,浙江总生产值也有所下降。
2、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变化
为了判定浙江省金融行业在我国金融行业的地位,通常采用金融业区位商进行分析判断,区位商判断法通常用于判断某个产业是否有足够条件构成该区域的专业化生产部门,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经过收集资料分析浙江省金融行业的区位商数值,在1990-2011年期间,浙江技能区位商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浙江省金融专业化程度值达到1.60以上并呈现平稳发展趋势,成为了浙江省的专业化生产部门。
3、金融体系市场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金融市场包括国有金融体系与非国有金融体系,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由国有金融占主导地位,因此以国有金融体系作为主要因素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在1990-2011年期间,浙江省国有金融银行贷款总值呈上升趋势,但从相对值来看,国有金融体系存贷款比重相对降低,非国有金融存贷款比重上升,浙江省金融体系发展逐渐迈向市场化。
(二)经济总体的发展情况
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
浙江省由于处于沿海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对外经济参与度高,人均GDP高于我国的平均值,直到2011年,省内生产总值达32318.58亿元,整体的经济增长呈现平稳上升趋势。
2、产业结构的优化
浙江省不仅经济比较发达,其发展环境也较良好,受到的生产污染较小,主要云因是浙江省的产业以轻工业为主,产业逐渐升级与优化,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近年来的平均增幅比较平稳,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民论坛记者:您认为五中全会公报最大的亮点在哪里?
王一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我认为这是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灵魂,也是全会公报最大的亮点。
人民论坛记者:《建议》中提到,“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如何理解以上表述?
王一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1979―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大大超过同一时期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可以说,过去30年我国最显著的成就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由人口大国变为经济大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我国经济遭受巨大的外部冲击,而且使原有发展方式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出来,这不仅表现在内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资和消费不协调,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也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发展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代价会越来越大,空间会越来越小,路子会越走越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仅要化解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后再上新台阶创造条件,还要为我国今后协调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路径,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比以往更加复杂艰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人民论坛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有舆论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已经过时了,这种深刻变革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对此,您有何看法?
王一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改革不同于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是一种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所谓“渐进改革”,就是改革从小范围开始试验,成功了再推广到其他地方。所谓“增量改革”,就是在保持“存量”利益格局的情况下,培育新的“增量”,以市场化的“增量”推动“存量”调整。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模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更多的探索和试验。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由过去渐进的、先易后难的、局部的增量改革转向战略性突破,改革还将从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拓展,这不仅要求推进全面改革,也要求不同领域的改革相互促进、共同推进, 这就更加需要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人民论坛记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是什么?为什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王一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就是内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资和消费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表现在供给结构上,就是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为战略重点推进需求结构调整,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要以加快发展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开发人力资源为重点推进要素结构调整,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以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路径
人民论坛记者: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民强民富”的呼声很高,您如何看待民富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
王一鸣:保障和改善民生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扩大内需重点应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增长率和居民消费率,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此,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较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这些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人民论坛记者: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未来发展30年具有长远意义。请您谈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路径选择。
王一鸣:第一,立足于国内需要特别是居民的消费需求是我国需求调整的基本方向。
首先,调整两个结构,一个是消费和投资的结构,一个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就是由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并不是简单地降低进出口的规模、减少出口。投资大国向消费大国转换,不是简单压缩投资,因为投资里面有40%的消费转换成劳务收入。最重要的是培育新的消费动力,在动态中调整这种比例关系,不能静态地去看待此问题。因此,我们要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其次,因为工业企业产能过剩,企业的储蓄率会相应的下降。再次,由于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支出加大,政府的储蓄率会下降。
第二,以发展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生产业已经成为价值链增值的主体。产品增值环节主要在技术创新与服务环节,不在制造环节,而我国几乎都是在制造环节。其次,制约我国生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附加值环节被跨国公司控制。我国企业大多是低附加值企业、初级加工业。所以,我国必须促进战略性信息化产业的加快发展,通过展开组织调研,提出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循环经济 空间分布差异 优化措施
为了扭转陈旧的经济发展观念,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政府的工作重心,因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导致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不平衡。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
循环经济是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行为中倡导的新规范。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寻求资源的可再生或者可循环利用。根据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并结合适当的评价方法,能够了解到现阶段中国循环经济的建设成效。
我国各省(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循环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时空约束,具有空间的分布差异性,因此表现出发展阶段和发展区域的相对性。按照空间尺度划分,循环经济的评价可以分为国家、区域、城市等多种尺度。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城市尺度的评价,然而,在辽宁省率先提出了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后,省级尺度成为中国循环经济的主要评价层面。
中国地域广阔,自然和经济基础不同,区域文化差异巨大,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也不尽相同。笔者以省为单位,研究省级行政单位(包括直辖市、自治区)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对不同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分析和评价。中国各省(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如下:
一是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前十位的地区除外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上海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最好。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的第二产业所占比率不高,经济比较发达,绿色经济建设比较到位。
二是位于中东部地区的工业大省排名靠后,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不理想。尤其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的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要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宁夏、贵州、内蒙古、山西、和新疆五个省(自治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程度特别高,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贵州、宁夏排名比较落后主要是山西的工业污染造成的,新疆则是由于资源、能源不足,而生产投资又少消耗较大导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通过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也普遍较高,发展状况比较理想。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并不理想,水平较低。尤其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西部地区,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城市发展能力欠缺,发展速度缓慢,区域整体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也较弱。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点。评价一个地区的循环经济建设情况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进行,本文从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对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建设状况进行评价。以下我们依据国内知名学者研究探索提供的分析思路,加上现阶段已更新的数据,研究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强弱程度划分各省(区),可以看到:
一是地区之间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差异显著,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不同的地区平均值之差很大,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不同水平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地区中,处于控制地位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占到各地区总数的一多半;
二是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内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集中在中、西部地带,是东部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地区数目的三倍;而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比较强的地区在中国的东部经济地带分布表现比较集中,比中、西部的两倍还要多。
这种数据分布说明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不平衡,地区间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差异显著,而且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比例偏大,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化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虽然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循环经济空间发展非常不平衡。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许多困难,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一是建立新的国民生产总值考核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保障。要大力推行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摒弃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选择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首先,要更新观念,改变GDP至上的政策方向,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包括绿色的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等,坚持低污染、低耗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或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其次,改变传统GDP统计方式,要在核算的过程中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损失,实现一种真实的统计核算。最后,将绿色GDP核算得出的结果与传统GDP核算结果进行对比,促使人们改变观念,积极寻求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方向,推动循环经济在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 经济协调发展 分析与研究
所谓人力资源主要指的是人才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以及人才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人力资源的塑造与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中,物质资本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竞争的本质已经转为了人才方面的竞争。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出现了明显的不协调现象,这就需要我国依靠人力资源建设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一、人力资源建设对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之间的竞争已经表现为人才之间的竞争。人力资源建设作为一种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国家足够的重视。下面本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人力资源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人力资源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优秀的人力资源可以提出一些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出高瞻远瞩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且能够采取一些积极的经济发展措施,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起着关键作用。人力资源建设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相关部门可以为人才提供一些专门的培训机遇,提高人才的知识技能。因此,人力资源建设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手段,可以为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人力资源建设可以为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可以使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使地区经济获得极大发展[4]。在经济发展当中,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为了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就需要首先实现生产力水平的协调发展,而生产力水平归根结底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因此,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需要我国进行人力资源建设,通过人力资源建设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从而推动欠发达地区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当地的经济获得极大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人力资源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经济发展当中,经济发展的差异也表现在经济结构的差异上,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与之相适应的是我国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尤其是西部地区主要依靠传统的畜牧业进行发展,而畜牧业和农业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当中。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就需要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则需要人力资源的发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和科学思维,能够为地区经济发展制定良好的发展方略,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除此之外,第三产业很多都是一些创意产业,需要很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所以人力资源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人力资源建设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经济协调发展当中哦,人力资源的建设能够促经经济协调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投资,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下面本文就人力资源建设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
(一)人力资源总量大,但是总体质量不高
从我国具体的人口发展状况来说,我国的人口现状主要表现为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当中,在很长的时间内,我国的人力资源一直处于供大于需的状态。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过多,而我国对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因此,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的,然而我国的教育资源却不能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虽然人口巨大,人力资源总量比较大,但是,与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下。
(二)人力资源的建设投入不足,而且分布不均
“再多的资源除以十三亿将会所剩无几,再小的麻烦乘以十三亿都将会成为很大的麻烦”,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我国的教育资源显得比较少。除此之外,我国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却有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比较充足,而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却严重不足,例如,东部地区的电脑教育从很早就开始进行了,而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山区,根本没有电脑课程。从经济的发展来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素质,而人力资源的数量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由于人力资源建设投资的限制,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三)我国人力资源的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开发的规划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起步比较晚,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在当今的发达国家当中,教育普及已经到大学阶段,而我国的教育普及阶段却仍旧是初中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除此之外,我国对人力资源建设也缺乏相应的科学规划,主要表现在,我国对人力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很多方面仍旧处在空白阶段,此外,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普遍进行了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建设,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无法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很大问题,这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因此,我国人力资源基础比较薄弱,人力资源缺乏科学规划也是人力资源建设当中遇到的问题。
三、采取科学措施进行人力资源建设,促进其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教育建设摆到了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在此基础上,我国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学,将教育普及到初中阶段。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理论建设也给予了足够重视,教育模式改革也取得了重大成果。除此之外,我国也开始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为了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建设,我国还应该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项目。例如,我国可以制定教育发展阶段性目标规划,从其他国家引进适合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模式,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建设。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还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工作,更加重视职业培训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二)加大对教育的资源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投资仍然十分有限。除此之外,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与之相适应的是各个地区的财力状况也就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教育经费的投资出现了东西中三个部分的差异。为了改变教育投资力度的差异,就需要中央政府对教育投资进行适当地平衡,让中央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更多流向中西部的不发达地区,使教育资源的分布尽可能地协调分配,推动各个地区的人力资源平衡发展。
(三)利用信贷手段,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在一些中西部地区,由于家庭的贫困,很多学生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可以采用信贷手段,推动经济发展。例如,从一九九九年开始,我国就开始设置国家助学贷款项目,国家向贫困学生提供每年为六千元的助学贷款,如果学生考上研究生,那么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将会被延迟。通过这种信贷手段,可以充分利用银行的信贷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四)加大对农村的医疗卫生投入
人力资源的素质还和医疗卫生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国家还应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尤其是对中西部农村的医疗卫生投入,国家需要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村居民的基本卫生健康条件。针对中西部农村生活水平比较低下的问题,我国实施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受到了中西部农民的极大欢迎。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能够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了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就需要我国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建设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晓伟.浅析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及其经济协调发展[J].现代商业,2013,(26).
[2]吴静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人力资源对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J].河北企业,2011,(6).
[3]张一清.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和经济的协调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4,(14).
[4]刘红华,余伟兵.浅析湖北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2,(7).
[5]张杰.人力资源及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之我见[J].经济视野,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