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16:06: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农田残膜污染 防止措施 建议
塔城盆地自1989年开始推广示范地膜种植技术,199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使用,到目前推广应用21年,实践证明,该项种植技术具有抗旱、增温保墒、防除杂草,节本增效等诸多优点,主要用于玉米、打瓜作物的机械化铺膜种植。但由于长期使用地膜,已经造成残膜在土壤中积累,农田土壤污染日趋严重。针对这一重大农业隐患,塔城地区农机推广站10名技术人员在塔城市选择铺膜年限长、种植面积大的乡(村)进行残膜取样调查。
一、调研数据列表说明
1.一组直线法调研数据
2.二组蛇形调研数据
3.二组合计数据
从调查数据结果看,残留在耕地土壤中的地膜主要分布在耕作层,集中在0~10cm的土壤中,几乎占残留地膜的2/3,其余则分布在10~30cm的土壤中。残膜的形状各异,主要有片状,卷缩的圆筒状和球状等。它们在土壤中呈水平、垂直和倾斜状分布,残留地膜往往出现龟裂、分层现象,而且这种变化与存留在土壤中的年限有极大的关系。塔城市耕地土壤残留地膜平均达到39.8kg/667m2,去除杂质、碎土耕地土壤残留地膜平均达到23.8kg/667m2,平均年残留量在1.2~1.6kg/667m2,之间。塔城市残留地膜达1156.68吨,连续种植地膜作物15年以上的大田,地膜残留量最高达到45.6kg/667m2,地膜残留量最低也7.8kg/667m2;连续20年以上种植地膜作物的田块,残膜量最高达到30.6kg/667m2,地膜残留量最低也12.7kg/667m2。
由此可见,连续使用地膜的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农作物产量影响也越大,按照种植地膜作物15年的土壤每年以平均增加3kg/667m2残膜计算,再过五年、十年,地膜残留量可达到60kg/667m2,甚至达到75kg/667m2,那将是怎样的一片田地?最终我们看到的是老百姓颗粒无收。这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因此,防治地膜污染是减少土地污染及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治理农田残膜污染的现状
随着残膜污染的逐年加重,政府部门及广大老百姓对残膜污染也逐渐被重视,但与残膜污染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的发展速度以及潜在的威胁性相比仍然显得步履蹒跚。
1.各级党委、政府对地膜污染的严重性都有清醒的认识,但实践证明:治理地膜污染是一项很强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地膜生产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农资销售市场的监管,农膜质量的技术监督,机械技术的成熟程度,农民投入产出的成本核算,计划、财政、科技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农艺技术、耕作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单靠那个部门都是行不通的。这是地膜污染多年来没有得到治理并逐年加重的根本所在。
2.调研组一行在与村民交谈中了解到,村民普遍认为耕地残膜污染严重,地块板结越来越厉害,上化肥也感觉自己秧苗没劲,但又无可奈何。反过来村民还都大量使用0.006mm的超薄膜,而且不采用机械回收,究其原因:一是采取超薄膜每亩地可节省8元的开支,如果采用机械回收又要增加一个作业环节,增加开支,若采用厚度为0.008mm以上地膜并进行机械回收,每亩农民就多支出16元钱.。
3.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十多年来虽然在残膜回收机引进、示范工作中做了很大努力,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引进、研制出适合本地推广的残膜回收机械,但最终未能推广的原因,一是由于残膜回收作业要增加一个作业层次农民不愿意多支出机械作业费,二是残膜回收机价格高,又没有补贴政策农机户无购买欲望。
三、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措施
1.利用多种形式加强残膜危害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教育农民使用合格地膜,增强维权意识,并动员他们自觉采取措施治理残膜污染逐步降低耕地中的地膜残留量,防止残膜污染面积进一步扩大。
2.加快对农田白色污染治理的立法,用法律来明确土地的污染治理主体,对农膜生产厂家实行严格监督,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规格生产。
3.积极引进各类残膜回收机进行试验示范。农机部门在春播和秋后进行残膜回收机的试验示范,农机推广部门首先掌握各种机具的性能,以便给广大农牧民推广更先进的残膜回收机。
四、农用地膜污染的建议
治理农田残膜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
建议一:制定残膜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应当对进行残膜回收和从事废膜再生利用单位和个人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关键词]土壤污染;危害;防治重要性;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TE9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134-01
在环境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一般是指人类自身生产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源进入土壤后,土壤在短时间内很难对其进行净化,以至于污染物积累越来越多,会极大的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从而土壤质量会逐渐降低。在土壤污染中,土壤的生产力状况是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土壤污染物标志有两个:一是使土壤正常功能遭受破坏;二是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加强对土壤的保护措施,不仅会使地下水和地表水变得更加安全,而且还会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土壤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合理的生活以及工业污水排放,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固体废弃物不合理丢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壤污染问题变得更为严重,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分析,并给出了具体对策。
一、土壤污染的简单含义
土壤污染物主要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其次,从有机污染物来说,土壤污染物主要是指化学农药;从无机污染物来说,土壤污染物主要分为重金属污染、“工业三废”以及放射性污染物。土壤污染的特点表现如下:a.较强的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很难去辨别,同时一般是污染问题出现后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b.会不断的累积,当土壤污染后,土壤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并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散,而是不断的进行累积;c.无法逆转程度比较高,若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后,则土壤很难恢复原貌;d.治理难度比较高,由于土壤污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土壤治理难度变得更高。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一是来自农业的污染,它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根本原因;二是来自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比如最突出的现象就是“白色塑料污染”;三是来自大气污染,比如土壤酸化主要是由SO2导致的酸雨形成的;四是来自水污染,比如工业以及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污染。
二、土壤污染的危害
1.不合理的生活以及工业污水灌溉
通过观察数据,能够发现人们对生活以及工业污水灌溉的忽视程度占九成以上,他们认为污水灌溉工作没有那么重要,导致常常会出现生活以及工业污水排放不合理现象。有些人们认为生活污水中含有很多的植物养分,因而将生活污水运用到农田灌溉中,短时间内确实会促进植物的生长,但是他们却忽视了生活污水中可能还会含有其他有毒物质,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有可能会引起农田土地的酸化、碱化以及盐化。同时,还有一些工厂往往不对工业废水进行必要的处理措施,直接将其随意排放,导致会使受污染土壤内的重金属物质大大增加,若人们使用本土壤种植的作物,会导致关节痛、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病,甚至孕妇在食用后还会导致婴儿畸形。
2.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是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增多,土壤土壤变得难以治理。在农业生产中,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粮食作物产量,大多都是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适度,则会促进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但是现如今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存在着过度使用的现象,不仅粮食作物产量得不到很大的提高,而且还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农药本身就具备很大的危险性,由于农民灌溉农药技术水平较低,导致一大部分农药会直接渗入土壤,它会在土壤中不断的累积,从而对人体以及牲畜健康造成影响。同时,农药的使用杀死了各种虫类、微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作物的损失。化肥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过度使用氮肥的话,会使土壤结构受到破坏,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土壤板结”现象。
3.固体废弃物不合理丢弃
根据研究调查显示,我国人们自身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固体废弃物不合理丢弃现象屡见不鲜。土壤污染物的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有些人们将城市垃圾随意丢弃或者丢弃到错误的地方,则会极大的造成土壤污染。比如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使用比较广泛,不仅食物的保鲜会应用到塑料制品,而且因其便携常常被当做购物袋,但是这种塑料制品本身难以挥发以及具有很强的难以降解性,如果人们在使用完塑料制品后,将其随意丢弃或者不合理丢弃,则会对土壤造成“白色污染”,从而间接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做好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有关部门必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对已经遭受污染的土地采取应对措施,同时还要不断改进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来使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为人体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
1.污水灌溉要注重科学合理
首先,有关部门要制定出有关农业灌溉用水标准,污水经检测后看是否可以排放,来降低生活以及生产用水对农田的污染;其次,工厂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不断加强工业污水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最后,国家要积极推广并研究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2.适度使用农药和化肥
首先,国家要注重农药的研究工作,要研究出效果大污染低的农药;其次,要不断提高农药喷洒技术,对农药使用剂量、时间以及范围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最后,要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推广有机肥,来不断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
3.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加强对土壤污染工作的监督
首先,要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工作,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利于人们自觉的爱护环境;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其监督和管理工作;最后,要为环保科研出台优惠政策,来鼓励人们参与环保科研设计。
做好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必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对已经遭受污染的土地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同时还要不断改进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来使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为人体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艳娟,土壤污染的危害与污染防治[J];民营科技;2012年10期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措施;盐都区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13-03
盐城市盐都区位于江苏中部偏东,地理坐标为北纬33°07′~33°28′,东经119°41′~120°23′。近年来,该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实现粮食产量63.3万t,油料产量1.4万t,生猪养殖数83.6万头,家禽饲养数2 140万只,肉类产量6万t,水产品总量10.0万t;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14亿元,占GDP的31.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 837元[1]。虽然盐都区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许多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由农业面源造成的污染问题更为突出。为了促进该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现状调查研究,对该区农业面源污染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对盐都区农业面源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农药污染 近年来,虽然该区在化肥、农药污染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农业化学品污染尚未从总体上得以控制,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喷药方法不科学等现象仍较为普遍,施用强度大、频率高、流失快等问题较为突出。根据盐都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分析报告[2]显示:该区年使用化肥折纯量34 454.71t,其中:五氧化二磷5 384.38t,氮肥29 070.3t;农药施用总量约159.5t。据研究,化肥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近30%残留土壤层,约30%~40%进入水体。农药施用量仅有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1]。从上面分析可知:盐都区每年约有11 628t氮肥、2 154t磷肥未被作物吸收利用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河流水体富营养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还会导致农产品中农药、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不仅使农产品质量下降,而且对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2 畜禽养殖业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禽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促使了该区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该区年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16.11万t,尿液产生量3.3万t,总氮排放271.26t,总磷排放65.79t,化学需氧量排放5 022.83t,铜排放643.43kg,锌排放2 459.12kg。集约化的养殖使得某些地方畜禽粪便的产出量已经大大超出了当地农田可承载的最大负荷,使畜禽粪便的处理失去了出路,造成了畜禽废弃物堆积和集中排污问题,加之绝大多数畜禽养殖粪便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许多养殖户直接将畜禽的粪水排放到沟渠中,造成附近河水水质污染及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等因子超标,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
1.3 水产养殖业污染 该区地处里下河水网圩区,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但饲养管理不当。致使大量饲料、药物的流失。使水体受到一定污染。该区水产养殖面积6 127.25hm2,年排入外部水体量133 088 770.463m3,饲料总使用量55 244t,药物总使用量556.117t,肥料总使用量2 318.73t;网围养殖面积占该区可利用水面的18.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中占农业源排放量的34.8%,水产养殖使水体氮磷增加了223.5t和43.8t。从以上数据分析表明:大面积的水产养殖削弱了河流湖泊调控能力,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也是造成了河流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农作物秸秆污染 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又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该区各类农作物秸秆总量在50万t,其中禾本科粮食作物秸秆45万t,油料豆类秸秆5万t,利用总量为46.5万t,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3%。农作物秸秆以前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不再是农村的主要燃料,大量秸秆被焚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烟尘等有害物质,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体健康;随着近年来国家农田秸秆禁烧力度的加大,又使得大量的秸秆被堆放在田间生产沟内,经过日晒、雨淋发酵后产生大量污染物质流入河中,引起河流水质下降。
1.5 农膜污染 农膜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该区农膜年使用量9 500t,其中地膜约1 480t,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33万hm2以上,种植业地膜回收率85%以上,约有220t的残留量直接丢弃在田间,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研究表明,农膜在土地、水体等环境中不易降解或难以降解,会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了土壤水肥的运移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抑制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加之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还会导致生物富集,进而引起农业产品的污染,引起致突变等问题,影响了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2]。
2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基础、技术条件和行政管理等各个层面,由于受农村经济的制约,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成为一项难题,不能套用治理工业污染的手段,必须采用切合农业特点的治理方法和管理措施。
2.1 科学制定规划,确定控制目标 针对该区实际情况,在农产品生产基地严格控制农、牧、渔业生产活动,控制使用农用化学品,禁止排放养殖污水,防治水产养殖因密度过大造成水质恶化。在一般控制区要优化农业生产和投入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步降低农业面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到2015年,力争该区农业结构实现有效调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中: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达70%,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分别降低到250kg/hm2(标氮计算)和2.0kg/hm2以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处理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及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95%、95%、90%以上。
2.2 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结合该区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在立足该区农业资源特点与产业基础上,在潘黄仰徐高效农业园区推广养殖+沼气+种植模式生物链生态工程,在郭猛镇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推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在大冈镇建立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工程,在大纵湖实施水草―贝类―水产养殖的互生共利的生态养殖模式,在北龙港、义丰和楼王镇推广稻田养蟹、鱼、虾,同时生产绿色、有机大米生态养殖模式。通过上述一系列循环经济模式的生态工程实施,可在全区域范围内建成一大批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扎实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程,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 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减轻农业自身污染
2.3.1 大力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 农田要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培肥土壤地力;控制和减少氮肥用量,协调氮磷钾施用比例,达到1∶0.45∶0.35,增加施用硅肥、硼肥、锌肥等,逐步淘汰易挥发流失化肥品种,推广高浓度的复合肥及作物专用配方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2.3.2 合理施用农药 在农药使用上,要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与非化学防治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诱虫灯、昆虫性信息素、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
2.3.3 推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减少散户养殖规模 推广“养殖―沼气池―种植”、“养殖―生物有机肥”配套等循环发展模式。
2.3.4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力度 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留高茬、秸秆气化、堆肥、沤肥等多种秸秆还田模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3.5 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农膜的使用 针对该区现状,现阶段应以回收再生利用塑料农膜为主,而对于很难回收再生利用的塑料农膜可收集集中卫生填埋。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以从源头上防治白色污染。
2.4 强化监督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强化执法力度;二是建立农业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农业投入品管理机制和长效监管制度;三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大对农业环境监测和控制、污染源综合治理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3 结语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不能只用单一的或是短期有效的措施,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全方位治理。同时还要认识到农业面源治理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对策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发突显出来。农村环境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需求,也是创造友好环境和节约型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农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镇企业三方面解析农村污染的主要源头,再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关建议。
一、污染农村环境的源头
(一)农药、化肥、农膜使用不当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依靠的是农药和化肥,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农民为了增加产量而盲目的使用。第一,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化肥使用量达到4300万吨,按照播种面积,预计每公顷化肥使用量在400公斤,而我国防止化肥对水资源污染的限定在每公顷225公顷,远远的超过此项标准。此外,由于化肥利用率比较低,导致土地水资源富营养化,减弱土壤净化能力。第二,大量的农药使用之后其内在有毒物质将直接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的物种下降或者灭绝。第三,我国白色污染的垃圾每年有45万吨保留在土壤中,这些垃圾由于分解能力弱,极易破坏土壤内部结构,影响了土壤的呼吸能力,增加了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等,再加上铅、汞、锡等重金属原因,土壤遭到严重污染。
(二)畜禽养殖
随着农村养殖专业户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比方说,水体污染,畜禽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物质,处理不当将会导致土壤富营养化;大气污染,畜禽业的粪便发酵之后会产生大量的甲烷、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破坏生态的同时影响周边居民安全;农田污染,粪便中有机物含量过高,影响土壤呼吸能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传播病害,养殖场中会寄生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倘若处理不及时,将会危害人类的健康。
(三)农村生活
农村生活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比方说,废气的旧电池、农药瓶、丢弃的塑料物品、不穿的旧衣服等,这些垃圾中有丰富的有害物质,据统计,农村生活垃圾每年产量约2.8亿吨,农村生活污水产量约90亿吨,大量的垃圾和污染严重破坏土壤和地下水资源。
(四)乡镇工业单位
大多数的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增长,对于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单位使用地方保护,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为降低环境防治成本,认“利”而不认“理”,忽视了环境污染问题。
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一)提高环境监管,注重农村面源污染
注重测土配方施肥计划,确保生物、农业和科学技术的有效结合,注重病虫的防止工作,增大液态地膜的推广,降低或者少使用白色污染。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科学的方式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维护农村生态环境。
(二)采取科学养殖方式,确保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结合
科学的建设养殖场,注重生产的同时关注排污工作的实施,比方说,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农作物种植的边上可以进行饲养,这样的话养殖业的粪便可以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同时,种植的粮食可以直接用来饲养;还可以建设沼气池,沼气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沼液用于农作物。
(三)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设立农村垃圾集中管理中心
推行相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机制,参照环境保护和卫生、农业和畜牧业相关法律,联系实际需求,制定符合农村长期发展要求的机制,确保所有的部门有法可依,用法律的方式来保护农村环境。还可以多筹集资金,创建乡镇污水处理管道,比方说,设置以中心乡镇为单位的小型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中心;寻找新的垃圾处理工艺和途径,保证所有的当日垃圾不过夜,以免造成再次污染;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降低工足量的同时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四)加强行政管理力度,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乡镇所在地的政府机关应该制定和落实环保日行责任,换句话说,应当将环保归结到各政府工作人员政绩考核中,只有注重政府决策能力的提高,才能打破原有的行政体制的限制;加强对乡镇工业单位的环保投入,确保在提高GDP的同时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注重农村环境监管系统的设立,加强政府环境监管力,设置环保评估机制,确保所有的地区和单位在排污种类、数量和环节的公开,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或者个人要予以详细的记录,以便永久追究。
(五)众筹资金,注重基础环保设
施创建设立政府、公司、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链,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还需要加强激励资源,充分运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来管理相关经济政策。以此为基础,创造多元化激励资源系统,确保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协调环境资源。
(六)增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政府应当注重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中,促进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此外,还需要政府部门抛弃掉原有的先污染后治理思想,时刻牢记经济发展不应当以破坏环境来实现的。
三、结语
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得以转变,再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激引发了农村环境问题,尤其在农村污染和生态平衡上矛盾显著。此外,由于农村环境保护和防治工作相对薄弱,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难度。因此,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就需要注重社会机制、政府行为、企业单位和个人方式的改变,只有注重农村环境的治理和农村环境质量的提高,才能坚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家荣.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3):60-62.
[2]王聪,杨丽霞.浅论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和防治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5(24):112+116.
[3]周伟.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6):88-89.
关键词:鄂尔多斯;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208
1 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污染
2015年,全市化肥(折纯)用量为13.38万t,每667m2均22.5kg,施肥面积占播种面积93%,农作物吸收利用率仅为35%,未被利用的氮、磷和钾等养分通过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环境,污染土壤、大气和水体,是造成种植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1.2 农药污染
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市栽培方式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农作物病虫草呈多发、重发、频发态势,防治病虫草多依赖化学农药,造成病虫草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出现农药越打越多、病虫草越防越难的问题,农药使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全市农药(折百)用量为300.8t,每667m2平均47g,农药有效利用率为35%。农药的大量使用、防治的不科学及使用的不合理,导致农药“跑、冒、滴、漏”严重,大部分农药通过径流、渗漏、飘移等方式流失,污染土壤、水环境,造成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病虫害天敌种群数量下降,严重影响农田生态环境安全。
1.3 农田残膜污染
随着农牧民认识程度的提高以及覆膜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市地膜覆盖面积逐年上升,覆膜农作物涵盖了玉米、马铃薯、葵花、瓜果蔬菜等农作物,据统计,2015年,全市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7.33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40%左右,地膜总用量达到0.43万t,且多为厚度小于0.008mm的超薄地膜,残留地膜仍以人工捡拾为主,回收率仅为35%,每667m2平均地膜残留量3.4kg。残膜不易分解,妨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并抑制作物根系生长,对农作物生长有毒害作用的塑料增塑剂邻苯二甲酯会导致作物产量降低,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1.4 秸秆污染
2015年,全市秸秆可收集量为188.6万t,用于秸秆还田、牛羊家畜饲料、沼气发酵原料等综合利用量为142.7万t,占农作物总秸秆量的76%;用于农牧民投入灶台生活做饭的燃料、无法消纳焚烧、丢弃等秸秆量为45.9万t,占农作物总秸秆量的24%,这些未被合理利用的秸秆,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有机质含量,污染空气、污染水质。
2 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面临的困难
2.1 农牧民对种植业面源污染的认识不高
农牧民对种植业面源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在思想上还存在偏差,为追求产量、效益,不惜破坏、污染农田环境。
2.2 种植业面源污染检测、量化难
种植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子多,污染物具有不明确性,涉及随机变量、随机影响,例如: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等的变化直接影响农药、化肥等对土壤、水体、空气的污染程度。正常情况下,一次农药、化肥的使用,所造成的面源污染是长期的、迁移转化的、相互交叉的,很难对某一种污染源进行检测和识别。
2.3 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机制不健全
种植业面源污染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虽然列入市政府的考核内容,但资金得不到保障,工作难开展;技术力量不足,尤其乡镇苏木缺少农技人员,无法有效开展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3 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3.1 合理用肥用药用膜、加强秸秆综合利用
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开展,不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化肥零增长行动,力争实现“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提升耕地质量,减轻环境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目标;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扩大低毒生物农药实施范围,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全市范围内严禁生产和使用厚度0.01mm以下地膜,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并对加厚地膜使用、回收加工利用给予补贴;进一步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导力度,大力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实施购置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补贴政策,结合国家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对推广使用耕地深松深翻的技术进行补贴,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3.2 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制定适合鄂尔多斯市的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园,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大力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工作。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3.3 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按照鄂尔多斯市 “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发展思路,增加秸秆的饲料化利用,以秸秆综合利用、农田残膜回收利用等为重点,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规模种植污染物科学治理的“双赢”。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通过示范带动,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一)化肥、农药污染触目惊心
据统计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施用化肥量已达360kg,分别是德国、美国的1.6倍和3.3倍,而利用率却不尽人意,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相当于欧盟国家的一半。[1]而且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劳动强度和劳动量,在玉米种植时多采用一次性施肥法,这种施肥方法的缺点是肥效发挥不正常且使化肥容易流失,造成农资的浪费。长期盲目滥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农业面源污染。过剩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随着雨水渗入到2”米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中,使得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或随农田排放流入地面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物生长。玉米、小麦、棉花这三种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都容易受病虫害侵袭,而且还需要及时为农作物除草。现在农民普遍使用各种杀虫剂和除草剂来防治病虫害及杂草的侵袭。农药是一类特殊的化学品,它既能防治农林病虫害,也会对人畜产生危害,不当使用或过量使用都会产生药害。比如在沧县、河间等地玉米的苗后除草剂以采用烟嘧磺隆为主,这种农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如高温、低温、干旱、肥害、缺矿物质元素等情况下使用,或使用量过大、重复施药、过早或过晚施药均易造成药害。农药低效率或不合理的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直接威胁到了人的生命健康。据文献报道,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约90%的农药残留在环境中。大量残留的农药或者在高温条件下直接挥发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或者随着雨水渗入到地下,对水源造成污染;或者残留在瓜果蔬菜等农作物上,直接危害人和畜禽的生命健康。
(二)白色地膜污染不容忽视
沧州是河北省四大产棉市之一,棉花是沧州市的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棉花的大面积种植必须覆盖地膜,因为地膜具有保温、增湿、保水、保肥、灭草等优点。但农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多使用低于国家标准(”.””8毫米)”.””6毫米的超薄膜,甚至还有”.””5毫米的地膜。越薄的地膜强度越低,抗拉能力越差,容易老化,更易残留土壤中,破碎后碎块更小难以捡拾,相应产生的地膜残留量就越大,成为白色污染祸首。据了解沧州棉田地膜残留率一般在10%至20%之间,地膜残留于土壤中无法降解而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危害。长期滞留于耕地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改变土壤团粒结构,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吸水、吸肥能力,使农作物减产。据研究表明,小麦可减产2%)3%,玉米减产1”%,棉花减产1”%)23%。“白色污染”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影响将后患无穷。
(三)乡镇企业“三废”排放污染令人担忧
改革开放以来,沧州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一些行业生产的产品不仅在国内甚至在世界都享有盛名。比如,东光县的化工、南皮县的五金,沧县崔尔庄、杜生的枣业,孟村的弯头生产、盐山的管道等。这些企业在促进沧州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安置剩余劳动力、为地方财政创收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东光县的华戈染料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仅去年上交税金近7”””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可以说是东光县的“摇钱树”。但这些企业由于位于农村,往往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使“三废”不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沟渠、池塘,使空气和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2”13年5月9日环保部公布了专项检查华北地下水污染情况:55家违法企业名单中河北省有6家企业,沧州就有2家,河间瀛洲镇门庄燕中电料厂和韩进宅热镀厂榜上有名,这两家企业产生的废水都是利用渗坑排放,严重污染地下水。工业废水污染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其所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危及到的是村民的生命健康。水源被污染后污染物通过饮水或食物链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诱发癌症。据东光县小邢村和大邢村的村民介绍,因为村里的饮用水被工业废水污染,这两个村子里孩子们患皮肤病的特别多,很多人患胃肠道疾病。如今有8”%的人成天拉肚子,而且胃癌肠癌等癌症患者直线上升。据有心的村民自己统计,这两个村子近几年来已经发现有数十名癌症患者,其中很多已死亡。得癌症最多的还数小张村,因为他们村刚好位于一家化工厂的下风口。是工业废水污染造就了癌症村。其次,工业废水经河流最后汇入大海,使海洋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黄骅港本是有名的渤海梭子蟹、对虾产地,然而,由于多条河流的污水逶迤入海,海水水质受污染严重不能达标,现在为了禁止污水入海,在渤海入海处歧口附近修了大坝。但每年到了7、8月汛期,上游的村庄就会把闸门打开,污水又流到海里了,海里的鱼虾蟹会大量死亡。到那时,养殖户都不敢换水,因为换了被污染的海水,虾蟹就会被毒死,而一天不换水虾蟹也会死,这里的养殖户都因此受到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四)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剧增
由于目前沧州农村公共环保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农村垃圾既没有固定的存放点,也没有处理场所,村民只能将垃圾露天堆放。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夏天散发出恶臭气味,为苍蝇、蚊虫提供了滋生繁衍的场所,时刻威胁着村民的身体健康。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制约,农村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村民的生活污水只能随意排放,致使农村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
(五)环境意识淡薄,利己主义思想严重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和反映,它包括了人对环境的需要、目的、态度和价值观等,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环境意识的高低。目前沧州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还普遍淡薄,更缺乏有关的环保知识,因此对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危害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农村居民利己思想依然严重,更谈不上有社会公德意识,这是导致一些农村环境恶化的又一成因。村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眼前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笔者走访了沧县的几个村庄,在这些村庄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养殖户倾倒的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堆积如山臭气熏天,生活污水肆意横流。而走进村民自家院子情况却大不相同,家家户户都打扫的干干净净。唯有街道是公共的无人问津,可以尽情污染。作为农村主要环境污染源的乡镇企业更是唯利是图。为了能降低成本,往往都没有专门的污染物处理设施,更不会对环境治理加以投资,自己的生产成本是减低了,获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而无数百姓却要承受污染之害,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综上可知,沧州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沧州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应下大力气进行防治。
二、沧州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环境污染对自然界、人类带来的危害已日渐突显,不仅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更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因此,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建议地方人民政府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一)教育引导农村居民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理念
农民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为实施者,要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必先从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做起。农民环境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合理。改革开放3”多年来,沧州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的提高。可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未改变,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已延续千年,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甚至都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垃圾成堆、污水随意排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从未思考这些行为损害了谁,认为别人能做我就能做。甚至把有人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行为视为多管闲事、逞能,给予冷嘲热讽,或者反对。因此,改善农村的环境污染状况首先要从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理念抓起。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村进行大力的宣传教育,从小孩到老人;从学校到街头;从简洁明快的板报、图片展到内容详尽的报刊、图书;从家喻户晓的电视广播再到互联网传播,采用多渠道全方位大众化的形式对农村居民开展环保宣传教育,让他们逐步意识到环境污染给自己带来的严重危害,唤起他们的环境意识,从而改变他们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只有从人这个污染主体抓起并坚持常抓不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二)加强农村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环保公共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近些年政府对城市环保公共设施投资很大,城市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好转。而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却很薄弱,村、镇一级几乎没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村民自然就会随意堆放垃圾,污水也只能向街道排放,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农村本该脏乱差。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如果再不重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势必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加剧农村环境恶化,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我们要治理环境污染必须有相应的物质作保障,在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政府需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做好各方面的配套工作。比如在村一级先建起垃圾箱、垃圾站,改变农村生活垃圾无人问津的局面;对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应当向城市看齐,搞好地下工程建设,让广大农村居民不再为生活污水无处排放而发愁,更不用担心污水对于饮用水的污染;对于农村厕所也应进行整体改造,充分进行化粪处理。通过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必将使沧州农村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
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只依靠说教已远远不够,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污染行为,环境治理必将成为痴人说梦。到目前为止,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已有不少,但能够适应农村环保实际需要的却还不多,在农村环保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甚至在有些领域还是无法可依的。因此需要我们的立法者应当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政策体系建设的脚步,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特点的环境法律法规,使农村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其次在执法工作中环保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不受人情干预严格执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依法处理每一起污染事故,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环保部门要不定时的进行检查,将每个企业的“三废”排放情况向社会公开,对于排污不合格的企业应当及时叫停整改,决不姑息。只有在执法工作中下大力气常抓不懈,才能筑起一道坚实的环保壁垒,让污染企业成为过街老鼠,让百姓不再遭受三废带给他们的痛苦。再次,政府还应积极、广泛的组织普法宣传教育,改变农村居民几乎为法盲的现状,让他们逐步成为知法守法的新型农民,从而自觉自愿保护环境,真正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人。只有立法、执法、守法三位一体,才能构筑起一张环保法律网,让违法者无处可逃,还农村一片青山绿水。
(四)利用生物高新技术防治“农业立体污染”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对策;河南漯河
中图分类号 X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73-03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卫生的的一个主要因素[1]。为探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对策,笔者深入漯河市农村,实地调研了当地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防治情况,认真分析了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并就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建设性对策。
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污染
漯河市年使用化肥折纯138 520 t,其中氮肥56 865 t、磷肥17 948 t、钾肥8 187 t,化肥平均施用量折纯735 kg/hm2,高于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量的上限。施用肥料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化肥投入占粮食生产现金成本的37%左右[2]。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化肥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大量养分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作物减产。过量施肥引起氮素的大量损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破坏臭氧层,同时也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背离了当前世界发展“低碳农业”的大趋势。大量增加农业化学投入品,也容易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和重金属含量超标[3],致使农产品质量大幅下降,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1.2 农药污染
漯河市年使用农药2 441 t,平均施用量为12.75 kg/hm2。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保护农作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农药的大量使用也污染了环境,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农药污染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滥用农药。据统计,该市每年因食用农药污染的蔬菜而中毒的人数达近100人;二是过量使用农药[4]。农业生产中以杀虫剂为代表的农药施用量通常是推荐量的2~4倍,其大量使用,在消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许多有益生物,加速了水源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3 农膜污染
随着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塑料大棚及地膜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漯河市年农膜使用量达3 512 t,地膜使用量逾1 600 t,地膜覆盖面积2.221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3.4%,约40%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存于农田土壤中的白色污染物都是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或降解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有关调查显示,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1.4 畜禽粪便污染
近年来,漯河市以双汇集团为龙头的畜产品深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迅速扩张。目前,该市年存栏生猪逾200万头、奶牛4万头、肉牛8万头、家禽1 845万只。每年养殖业产生的粪便量逾200万t,其中经无害化处理的仅73万t左右。大量的畜禽粪便不经任何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污染,是目前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同时,畜禽粪便的不合理处理,不仅会造成蚊虫大量滋生,而且还会成为传染源,造成疫病传播,威胁人类和畜禽健康。
1.5 农业废弃物污染
漯河市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年产各类作物秸秆220万t,约1/5秸秆被焚烧或变成有机污染物。由于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大量秸秆因无法有效利用而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内及道路两侧,不但污染大气和水体[5],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也影响了附近的机场和公路的交通安全。
2 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量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 kg/hm2,而当地施用量是其安全上限的3倍;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t,1.2亿hm2农田的平均用量达14.17 kg/hm2,漯河市农药施用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每年约有50万t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当地残膜率与此相当。这些化学合成物质被投入耕地,造成耕地污染,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更重要的是,耕地污染严重威胁到粮食和食品安全。耕地中的有毒物质被植物吸收积累后,不但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还会继续在人体内累积,最终引发各种疾病。因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
3 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
农业面源污染相对点源污染而言,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特点,其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点。
3.1 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农业部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因缺乏管理手段和法律支持,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3.2 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
农业和环保等部门职责不明,存在权责不一致的现象。农业部门多从技术角度指导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约束手段;环保部门多是通过政府行为下达环保目标,要求有关部门对面源污染进行治理。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3.3 财政投入不足
据调查,目前当地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经费尚未纳入财政投入范围。同时,国家对此也没有相关的防治经费,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3.4 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
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3.5 监测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缺位,影响了相关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应用。同时,农业环境监测手段落后,也成为制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瓶颈”。
4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展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高度重视,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4.1 化肥污染防治
2005年,出台了《漯河市2006―2010年基本农田化肥过量使用控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过量施用化肥问题。一是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切实提高该项技术的入户率、覆盖率和贡献率。2006―2010年,连续5年制定了《漯河市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方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达到了100%。二是搞好有机肥资源及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提高耕地质量。重点推广有机肥积制新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开发精制(商品)有机肥应用技术、实施节水农业及农业废弃物生物处理技术等土肥新技术10余项。每年积造施用有机肥5.33万hm2以上,开发研制有机肥、生态肥10万t以上。三是建立土壤肥料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该市每年安排新型高效叶面肥、高效配方微肥等中试试验基地12处。四是建立健全了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体系,提高土壤农化的预警预报能力。目前,该市已建地力监测点42个,在全市形成了覆盖四大土类的金字塔式监测网络体系。五是搞好宣传培训,提高广大农户自觉自愿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积极性。
4.2 农药污染防治
为做好农药的科学使用,出台了《漯河市2006―2010年基本农田农药过量使用控制规划》,切实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技术培训。广泛宣传农药科学使用知识。要求农药经营网点,采取专家坐诊、播放录像资料、发放明白纸等措施,对来购买农药的农民开展技术咨询。二是大力试验、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针对当地主要作物害虫,积极开展用药品种和使用技术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积极推进高毒农药替代工作。三是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管理力度。把季节性市场大检查与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农药举报制度和案件查处联动制度,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和禁用农药。每年对蔬菜生产区农药经营门店进行不定期的全面检查,严禁销售和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4.3 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2003年,漯河市提出了建设全国有影响的无公害食品基地市的目标,先后组织制订2卷《漯河市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涵盖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类49个品种。建立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27家。目前,该市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2.27万hm2;有178个农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该市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双汇集团、龙云集团的无公害农产品已经成为全国 “一荤一素”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大大提高。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2003年10月,该市在市区对蔬菜等重点监控农产品实施了市场准入;2005年8月,又在全市3个区2个县全面实施市场准入。通过在农产品市场设立无公害蔬菜专卖区,定期不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监测,监测结果通过媒体和漯河农业信息网对外公布等措施,禁止监测不符合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定期在新闻媒体公布国家禁、限用农(兽)药产品目录,严禁购买使用。实行生产基地投入品登记管理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全面推行,不但有效治理了农业面源污染,而且显著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4.4 大力发展沼气,有效解决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粪便污染
漯河市将沼气建设纳入《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并专门下发了《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沼气建设,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通知》,致力通过发展沼气解决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截至2010年底,该市农村户用沼气池总量达20.5万座,年消化养殖粪便逾40万t,提供优质沼液沼渣肥料逾80万t,减少化肥施用量20万t左右。同时,积极推广沼气及“三沼”综合利用技术,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4.5 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焚烧秸秆情况逐年减少
据统计,漯河市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20万t左右。自2005年起,该市通过全面实施禁烧,推动了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0%以上,比2005年上升了35个百分点。夏季小麦秸秆主要以机械还田、工业化利用为主,基本得到有效利用;秋季重点推广秸秆机械还田和青贮技术。近年来,该市积极探索生物质发电,对原热电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利用秸秆进行生物质发电,年可消耗秸秆约30万t。
5 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漯河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
5.1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重点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培训无害化生产技术,强化清洁生产观念和农业环保意识,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5.2 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提升监管检测能力。建立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
5.3 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及时回收废农膜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多法防治,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施药规程,保证用药安全。推广可降解农膜和生物全降解塑料,从源头上消除白色污染。
5.4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大力推广施肥新技术,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耕地质量。加大合理耕作、洁净操作等无害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利用规模。
5.5 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
以沼气为纽带,实施种养相结合,是解决养殖污染的重要途径。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6 发展循环农业,有效利用农业废弃资源
大力示范推广秸秆饲料、秸秆沼气、秸秆还田、秸秆生物质发电、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新模式和技术,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减少交通隐患;沼液、沼渣是优质的有机肥,其施用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减轻化肥和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达到农业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
6 参考文献
[1] 河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2010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年度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年度发展报告组织会议,2011.
[3] 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保护措施
农村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
化肥使用及污染情况。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垦殖率日益提高,人们在片面追求农作物高产的同时,盲目地增加化肥的用量,忽略了农家肥(绿肥)的施用。一些地方施用化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8%,也就是所有耕地的农作物基本上都使用了化肥。由于施用的化肥多是速效的无机肥,肥料比例不尽合理,导致大多数耕地缺氮或缺磷或缺钾。又因使用技术粗糙,使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对环境造成污染。
农膜使用及污染情况。改革开发放几十年来,各种农用膜生产及应用发展迅速,已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料、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普通地膜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所以,在使用农膜的同时,也给农田及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呈大片状存在,逐年积存于耕地里,阻碍了土壤毛细管水上升和地面水的渗透,影响了土壤中养分的顺利移动及根系正常生长,给作物造成了大幅度减产,形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有关部门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地膜在农田中年平均残留率约20%,当土壤中残留地膜4300克/亩时,可使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减产:玉米减产11.4%、白菜减产14.6%,由此可见,普通地膜的使用已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及粪便资源化情况。养殖厂产生的粪便等污染物主要是就地利用和作为肥料,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由于畜禽散养多而规模化养殖少,加大了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和粪尿综合处理利用的难度。
农村能源结构状况。农村村落分布较分散,不利于村屯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绝大多数直接燃烧生物质能,处于一种落后的效率很低的能源结构。而风能、太阳能占农村能源比例微乎其微。多少年来,农村一直用秸秆、木材、稻草作为生活能源,用于取暖做饭。
根据农村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环保意识不提高,农业农村的环境污染就得不到根治,因此,从宣传《环保法》着手,通过各种媒体和培训班,讲用会、表彰会等,把《环保法》讲深讲透,把保护环境”灌输到每个村民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环保意识;同时利用《公民道德规范》改变农民的生活陋习,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他们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改善人们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
建章立制,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必要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配备清洁员,建造垃圾坑、组建环保小分队等等,强化监督和管理。环保工作只有做到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集中建设畜禽生态场。以一村或几个村为单位,集中建设畜禽生态养殖场。养殖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自筹资金,分户建造”,建成一个畜禽饲养、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治气或有机肥等综合利用的多功能的现代化的养殖场。鼓励“公司出资办场”,农户进场养殖”的做法,不但大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企业又有了稳固的源料基地,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兴建有机肥料厂。畜禽粪便是农业生产中宝贵的生产资源。由于近几年来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化肥使用的方便,淡化了畜禽粪便的利用,使肥料源变成污染源。要使污染源变成肥料源,除继续推行多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外,建造有机肥料加工厂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公益产业。
多途径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对已污染的农业农村环境,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利用农业环境本身的自净作用消除污染,如建造污染水塘、库,种植水生殖物来净化污水;利用林木绿化净化空气;通过深翻土地,增施有机肥料等农业综合栽培措施来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分解,或是改变重金属毒物的化学形态;②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防治病虫时,要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并采用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要严格执行新制订的《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禁用清单》,从源头上抓好“放心菜”、“放心果”、“放心肉”等工程的实施;③搞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并法律给以保护,付诸实施。
应改变不合理的肉食结构,合理养殖,增加秸杆作为饲料量、实行轮牧、圈养,改善、恢复、增加草地面积。要抓好示范工程,推进乡村生态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行沼气罐、节柴灶、节能地炕、太阳能暖房等生态示范工程。
农业生态示范区与有机食品产业建设。建设以林特生态为主复合型区域生态系统;以生态农业生产系统为主的生态示范区;以生态农业生产系统及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不仅可以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环保安全型食品,而且也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谢涛,陈玉成,于萍萍.畜禽养殖场粪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综合治理.安徽农业科学,2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