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16:06: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危机下的机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随着全球新一波金融危机的到来,很多中小企业都很难逃过这一劫。订单减少,大批裁员,纷纷倒闭。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能否改变命运,就要看自己能否抓住机遇。
机遇一:催债公司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些和金融市场联系最紧密的企业资金捉襟见肘。现金为王!先把欠账收回来!“催债师”,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小行业,被陷于三角债中的老板们“委以重任”,成为他们在金融漩涡中挣扎的救命稻草。
机遇二:网店
绝大部分人在减少不必要的开销时还会选择更加优惠的购物方式:网购。由于网店没有实体店面,而且在员工工资方面可以节省不少开销,从而同样的产品可以以更优惠的价格出售。马云就在金融危机中嗅到机遇,追加淘宝五十亿投资!
机遇三:零售业
金融危机给零售企业带来了并购的机会,这意味着零售企业将面临大的洗牌,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给了中国零售企业做大的机会。
机遇四:新能源投资
金融危机以来,能源价格上涨的局面已经终止,现在能源、大宗商品价格下探,中国经济如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世界经济脱钩,保持旺盛增长,就能享受到内需强劲、成本价格走低的良好环境。汽车的需求也会逐渐上升。
机遇五:服务外包业
推动传媒业壮大的政策机遇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新闻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对社会精神、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对发展新闻传媒业相当重视,对新闻传媒业的发展作出了详细的规划部署。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力图从根本上打破新闻传媒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壁垒,为开启应对金融危机的媒介融合变革路径奠定了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闻传媒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为推进新闻传媒业的发展。中央还出台了以114号文件为代表的利好政策文件,转企改制的传媒业单位可以连续5年享受所得税减免的优惠政策。在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中,很少有行业能够像传媒业这样得到政策的青睐。随着“国十条”的出台和4万亿元刺激内需的政策实施,以及扩大消费的财税政策陆续推出,新闻传媒产业市场也将有一个预期的活络期。因此,新闻传媒业应该抓住机遇,以扩大内需为出发点,除了稳定原有消费群体外,更要扩充农村、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等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的人群作为新闻传媒受众。借此形成更广的国内新闻传媒受众市场。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新闻传媒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明显加快,而且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抓住这一机遇,对新闻传媒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深化传媒业改革的改制性机遇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国虽是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所以,党和政府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为我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中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要用市场化方式支持精神文化产品和产业发展。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给新闻传媒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快新闻传媒业的体制改革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新闻传媒业要充分利用当前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拓融资渠道,培育一批大型骨干新闻传媒企业,打造新型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者:鼓励有条件的传媒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到境外兴办实体。拓展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构建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从而增强新闻传媒业应对金融危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促使传媒业整合的联合性机遇
金融危机将加快媒体变革的趋势,引发传媒产业新一轮的洗牌,使文化产业面临新一轮调整,这将给传媒业提供一次转型升级的机遇。技术进步推动媒体变局。金融危机不仅加剧了传媒业的竞争。也催化了传媒业的加快洗牌。从长期来看,先进的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将是媒体变局的主要趋势。金融危机首先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使这种挑战更为严峻。加快新闻传媒产业的拓展和整合已是当务之急。在传媒板块中太多数个股惯性下跌,传媒行业正流行一股并购风潮,行业迎来了整合契机,这使中国文化企业有对外国破产文化企业进行抄底和进入世界文化产业竞争核心的机会。金融危机也给了新闻传媒业一个进军其他文化相关产业的机会,许多产业的进入门槛降低,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一个“抄底”进入其他产业的机会,传媒业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把业务拓展到有盈利前景、回报率高的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国内外传媒巨头的发展实践证明,多元化经营是传媒业寻求快速发展、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要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新闻传媒业就必须坚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面对金融危机,新闻传媒业在坚持原有多元化的经营上,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社会资本和先进的运营理念,实施跨媒体、跨领域的发展,打造新的盈利点。在我国,新闻传媒产业发展的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相对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人大门渐启、市场拓新先机开始显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新闻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新闻传媒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新闻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所以,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传媒业的新格局。
促进传媒业发展的创新型机遇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哪里有创新,哪里就可以快速发展。创新首先要从传媒业从事的业务内容开始。内容创新主要体现在栏目、节目设置,文章、节目题材和表现形式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与提高,使其始终充满活力,保持内容常新、特色突出、亮点闪烁、内容质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良好状态,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新的需要和偏好,增强他们的忠诚度。与其他很多文化产业相比,金融危机对新闻传媒业的冲击可能还会小一些。可市场需要信心,大众关注经济走势对民生问题的影响。党委、政府需要为“保增长、扩内需、优结构、重民生、维稳定”加油鼓劲,这为创新新闻传媒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据了解,2008年以来财经杂志及报纸、广播电视、网站财经新闻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都同比上升。在市场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新闻传媒业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运用文化含量高的创意和策划,为新的市场需求带来相适应的消费产品,把握商机,积极争取市场份额。加强和创新经济方面的报道,不仅在非常时期能体现新闻传媒业的媒体责任,发挥新闻传媒业在促进消费中的催化剂作用。还能加强与广告客户长期有效的合作,带动媒体广告收入增长,最终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另外,经济危机抑制人们的物质需求时,精神需求反而会增长。新闻传媒业要紧跟金融危机下大众兴趣和心态的变化,及时调整栏目。、文章的取向,拓宽节目、文章的题材,积极为大众服务,既关注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现象。又关注大众精神和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心理抚慰和文化滋养,缓解大众的精神压力。增强民众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在版面、栏目上则注重提高视觉的新鲜感,增强亲和力。只要新闻传媒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实施多元化发展,坚持开源节流,善抓市场机遇,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就完全能走出困局,转“危”为“机”,再创发展新优势。
关键词:工商银行;加拿大东亚银行;东亚银行;并购
一、并购背景及并购双方
(一)宏观经济环境
2009年6月4日,中国工商银行与东亚银行宣布,双方已就加拿大东亚银行和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股权买卖交易达成协议。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使得整个经济受到极大的打击。由于中国的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使得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此次危机中,外资银行的损失尤为巨大,相比之下中资银行由于业务相对单一并且国际化的程度不高,所以受到的冲击较小。于是,在危机之后很多中资银行开始寻找机会并购海外银行来扩大自己的分支机构,扩大中资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而此次工商银行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则正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营业网点,开辟北美业务的重要一步。之所以选择加拿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加拿大的华人比较多,而加拿大东亚银行也是专门为当地华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
(二)并购双方
1.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于2005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时挂牌交易。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截至2008年年末,工行总市值达到1739.18亿美元,总资产达97576.54亿元人民币,税后净利润1111.51亿元。工商银行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也是全球最赚钱的商业银行。并且工行的客户广泛,截至2008年年末,工商银行拥有1.9亿个人客户与310万公司客户。
2.加拿大东亚银行
加拿大东亚银行是东亚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在加拿大有6家分行,主要为当地的华人提供金融服务。东亚银行于1918年在香港成立,一直致力于服务香港客户,并与内地及海外提供企业及个人银行服务。东亚银行现为全港最大的独立本地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截至2008年年末,东亚银行的总市值为497.92亿港元,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当年净利润为0.39亿港元,同比下降99.1%。
二、并购动因及评价
工商银行此次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的重要原因在于工商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工商银行的全球化战略布局是从亚洲开始的,然后在1999年至2003年期间发展欧洲的分支机构,最后第三阶段是在美洲和其他市场发展,从而最终迈向全球,实现全球化战略。
而此次工商银行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正是工商银行全球化的第三个阶段,工商银行在整个美洲都只有一家分行――纽约分行。而在北美洲除了美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国家就是加拿大,所以工行的此次并购意在拓展其美洲市场。因为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华人众多,而且加拿大和美国居民可以自由跨越两国的国界,所以贸易往来非常频繁,工商银行通过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的方式来达到扩展其业务范围的目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在于工商银行原本就和东亚银行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互信度高,并且同为亚洲银行,双方也比较熟悉各自的业务流程与方式,文化的认同度也比较高。所以在收购以后,工商银行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用于银行流程的再造和企业文化的重塑,再加之加拿大东亚银行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亏损情况,所以并购后对工商银行业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交易结构
由于加拿大东亚银行是东亚银行的全资子公司,所以其股权明确。并且由于加拿大东亚银行的并购对加拿大的金融安全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也不会受到加拿大政府的太多阻拦。由于上述原因,此次并购的交易结构也较为简单,其中只涉及到工商银行和东亚银行。
此次并购涉及到两个交易,分别是:
(一)工商银行向东亚银行支付7300万美元(5.67亿港元)为对价,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70%的股权,东亚银行持有剩余的30%。
(二)工商银行向东亚银行出售其持有的工商东亚75%的股权,东亚银行以3.72亿港元(约4800万美元)为对价。
并且上述两个交易互为前提条件。交易中涉及到的第二个交易,为工行出售工商东亚75%的股权给东亚银行。工商东亚为工商银行与东亚银行于1998年设立,主要提供证券经纪、承销、保证金融资、期货及期权合同交易等服务。工商东亚由工商银行和东亚银行分别持有75%和25%的股权。之所以要出售工商东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工商银行在香港成立了主要从事投资业务的工银国际和工银亚洲,为了避免同业竞争和更好的发展工银国际,工行需要将其出售,而出售后东亚银行的业务得到相应的拓展,使得其在投行领域能够更好的发展。
根据协议,在上述交易完成的一年后,工行拥有买入期权,可将持股比例增加至80%;东亚银行在交易完成一年后则拥有卖出期权,可将所持有的加拿大东亚银行的股份转让给工行,而加拿大东亚银行则成为工商银行的全资附属公司。
由于交易双方均需出让股权,所以最终只需要工行支付约2500万美元即可,而东亚银行则获得2500万美元的收益,可以缓解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部分影响,使其现金流更加充裕。而此次收购工行将用现金作为支付,因为2500万美元(约合1.95亿港元)对于全球最大的工商银行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四、后续评价
从其目前的状况来看,并购的双方均没有受到并购的不良影响,而呈现出双赢的局面。工商银行继续保持着世界第一大银行的位置,并且盈利能力继续提升,而加拿大东亚银行和东亚银行也逐渐从金融危机中缓解过来开始了快速的发展。工商银行通过此次并购使得其在美洲的营业网点数目增加,客户数量增大,有利于工行今后开展其他业务。截至目前,工商银行已经在全球的五大洲拥有了其分支机构,使得工商银行由一个中国本土的商业银行转变为一个国际性的真正的大银行。
1.全球经济放缓冲击了服务外包市场,高增速略为放缓
美国著名咨询研究公司Forrester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金融危机对国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短期内造成严重打击,而占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额比重最大的金融服务外包最先受到影响。据该研究公司调查,美国有43%的公司计划削减IT方面的开支,金融行业49%的IT部门计划削减预算。许多企业不愿上新的外包项目,对已签合同的项目也打算尽可能推迟实施或修订服务条款,以达到消减预算和节省开支的目的。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也将在短期内出现不同程度减速或下滑。金融危机同样也在其他国家影响着亚洲国家服务外包产业,例如日本经济进入衰退,其以制造业嵌入式软件为主的软件外包订单就面临放缓。
2.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市场竞争激烈
世界大部分的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被印度占领,但是金融危机将一定程度上动摇其地位,改变服务外包市场格局。印度软件外包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因为其深度依赖于对美软件外包。印度约60%的外包业务来自于美国,其中40%来自于金融业。印度约60%的外包业务来自于美国,其中的40%来自于金融业,最早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据印度国家软件协会Nasscom预计,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未来几年的年均增长率将在20%~25%之间,虽然增速仍然强劲,但只是往年增长速度的一半,而2008年产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将下降5-6%。爱尔兰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08年以来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欧洲许多发包方日益将目光投向成本更低的中国、俄罗斯以及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接包商。最近Gartner的一份名为《全球前30位离岸外包目的地》的研究报告中,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和乌克兰赫然在列,中东欧作为离岸外包地区正在崛起。各国都看到了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潜力,从而形成了一种全球化分布和优势化发展的区域竞争格局,积极参与外包服务的国家正在迅速增加,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化竞争不断加剧。
3.离岸服务外包市场保持长期增长趋势
相比境内外包,离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主要强调成本节省、技术熟练的劳动力的可用性,利用较低的生产成本来抵消较高的交易成本。尽管金融危机使得很多企业设法缩减IT外包方面的开支,但是长期来看多数的企业都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必然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外包是一个必然的途径,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会考虑将部分IT业务流程外包,而目前世界500强中,44%的企业还没有发过包,发展中国家较低的人力成本是吸引发包企业的首选因素,因此长期看国际软件外包的市场空间还很大。根据外包咨询公司EquaTerra对200多家IT外包服务供应商的一个最新调查显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扩散,欧美四成以上的IT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了对软硬件开发的投资,却加大了对业务的外包力度。调查报告还指出,欧洲IT企业的外包需求比美国企业的需求要大,64%的欧盟受访企业认为外包需求会增加。
4.金融危机加速全球外包服务细分化
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服务外包的发展速度,但从互联网的角度与层面来看,金融危机反而有可能推动全球生产与服务外包的进一步扩大与深化。金融危机使得一些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破产、倒闭,生存下来的企业能否在全球范围内,低成本、高质量、灵活、及时、有效地配置生产服务资源,宣传整合品牌,创造差别化与个性化之上的新的不对称性,并将产品与服务的长尾扫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决定着企业在产业链中整合与被整合的角色,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全球化与外包的扩大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消费用户在全球分布,业务资源需要在全球配置。谁先意识到并更早一步进入全球产业链提供服务与产品,谁将获得先机。所以,无论对于发包方还是承接方来说,如何最大可能地满足顾客需求,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服务外包市场的机遇
全球服务外包业受到冲击,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也不能幸免。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行业的增长率从前3年的40%多已下降到30%以下,市场规模为25.8亿美元。中国服务外包当前的优势在日韩市场,在欧美所占市场份额不大,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短期的,整体增长速度的确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并不影响快速发展的总体趋势。今年1-5月,按照最新的统计口径,我国软件出口协议金额为25.3亿美元(不包括嵌入式软件),同比增长21.6%;承接服务外包协议金额为25.9亿美元,同比增长25.9%;而2008年我国承接包括ITO(信息技术外包)和BPO在内的服务外包协议金额达38.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倍。金融危机给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1.国外企业寻求合作的机遇
印度等国服务外包增速明显放缓,积极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国际服务外包主要承接国印度和爱尔兰等国外包业务增速明显放缓。因而,这些国家虽然在外包领域中仍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龙头地位,但寻求外部合作的意愿开始萌生或日益趋强。就印度而言,过去十年间,印度和美国之间IT从业人员的劳动力成本比率由原来的低于1:6,迅速提高到1:3乃至1:1.5,印度外包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迅速流失。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和成本压力,印度的服务外包企业开始寻求更多的外部合作。Wipro全球资深副总裁Rajiv Shah近日表示,中印双方企业应该加强合作,携手开发欧美以及新兴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
2.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加速整合的机遇
2005年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只有300多家,而到了2008年,全国软件外包企业的数量一下膨胀到了1800多家,整体规模偏小、实力不强、缺乏重量级外包业务承接企业。海辉软件集团董事长孙振耀预测,现在中国有2000多家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未来5年内,也许会变成30家,行业整合的序幕已经展开。现在一些资金充沛的软件企业已经开始了整合步伐。用友软件将分别以现金3.8亿元和4500万元的价格收购方正春园和特博深,这是自用友软件2001年第一轮并购潮后掀起的又一轮并购。2009年初,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东软集团宣布并购了第二大软件外包公司大连华信,成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巡洋舰”。金融风暴给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一个行业整合的机遇,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并购加快业务发展,加强核心业务,进行侧重行业、区域市场以及针对竞争对手的并购整合。
3.服务产业链不断细分的机遇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牵制了全球外包市场的高速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服务外包产业链上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大势所趋。新型的服务内容与模式,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分离出来,而发展迅猛的服务外包,更促使产业分工走向专业与细化。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调查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比例最高达到55%,其次是行政管理占47%,配送与物流22%、财务20%、人力资源19%、制造业18%,客服中心15%、销售营销13%,房地产设施管理11%,交通9%。金融危机使得更多的行业考虑使用服务外包的模式,例如私募股权基金及其投资组合公司将在知识流程外包(KPO)领域,法律流程、分析、研究、金融建模等细分市场寻找机会。此外,媒体、广告、教育这些迄今极少外包的行业也将会把IT和BPO解决方案外包出去。所以,国际金融危机也将从另一方面引发服务外包业新一轮的调整。这种调整,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服务外包产业未来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机遇。
4.提高国际市场份额的机遇
当前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包地主要集中在北美(占全球市场的64%)、西欧(占全球市场的15.8%)和日本(占全球市场的15.2%),这三个地区转移的服务外包总量约占全球的95%左右。2008年第一季度,日本仍然是我国服务外包最大的发包地,其中,日本发包市场份额占51.6%,欧美发包市场份额为30.5%,香港的发包份额为9.2%。可见,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主要依靠日本市场,还没有真正进入欧美市场。金融危机使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软件企业面临较大的发现阻力,印度信息产业发展急速放缓,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逐渐向人才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我国软件出口企业提供了开拓欧美市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契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软件出口企业,其资金相对充裕,受融资困难、人才流失等不良影响相对较小,并初步具备了抵御风险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5.国外服务人才引进的机遇
服务外包,俗称“头脑+电脑”的行业,人才是关键。2008年,我国的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近47亿美元,5年后要达到这个目标,年均增长必须超过50%,每年需要培养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20万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压力巨大。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方面的契机,很多发达国家的外包人才纷纷到中国寻找适合岗位,这对于相关企业来说是个很好的引进高端人才的机会。此外,金融危机加速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并购海外企业,通过并购直接得到大量资深员工,是尽快打破人才瓶颈的捷径。
6.启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促内需,保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的十大措施以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和“农村信息化”等战略,这些政策对于服务外包产业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有七成是来自于国内,2007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内需市场规模为129.2亿美元,其中ITO内需市场规模约为72.6亿美元,BPO内需市场规模约为56.6亿美元。目前我国信息化程度依然较低,未来我国服务外包市场需求依然很大。各级政府不仅仅积极鼓励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大型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和信息化建设外包,从而促进地方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而且为搭建政策环境,逐步引导大的国有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国内软件外包企业服务。
三、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分析
1.正确定位,抓住机遇
各级政府都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机遇,继续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政策性支持。积极鼓励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来我国设立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中心或服务基地,制订鼓励服务外包行业目录以及放宽某些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为跨国企业来华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软件、硬件环境。积极稳妥地进一步开放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国际货运、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外贸、商业、文化、旅游、医疗、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借助服务外包国际转移促进中国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积极支持本土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国门,对国外公司或者客户的内部服务部门进行并购;鼓励以获取国际客户资源、树立品牌形象、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与领先的全球企业或咨询机构合作,为并购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建立贷款、信用担保快捷通道,给企业提供更方便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行业协会构建360度全方位的卓越运营管理和考核框架,促进服务外包企业不断提高交付能力与绩效。
2.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服务外包不仅要有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因此要重视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弱化地区间的冲突与纷争。在各地政府鼓励发展服务外包业的背后,却存在着隐患,如果各地都选择相似的发展策略,只会形成竞相降价的恶性竞争。我国目前已成立了2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因综合情况、地缘优势、产业经验、成本因素等,大体上形成了四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综合情况占优且战略地位显要的北京和上海,第二梯队则是国际地缘优势明显和产业经验丰富的大连、深圳和广州,第三梯队是达到质量和成本最佳平衡的杭州、南京、天津、苏州、无锡等,第四梯队,则是成本优势明显的西安、成都、武汉、济南、长沙、南昌、合肥、大庆等。这四个梯队各有优势,各地区应该结合本地的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外包业务,细分特色市场,突显差异化竞争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各地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首先要考虑清楚的事情。在每个基地应形成自身的特色,特别是地区相近的区域,应该加强服务外包分工与合作,促进共有平台与外包联盟的建立,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机制。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建立既有高端,又有低端的服务外包产业价值链,营造良好的服务外包产业生态环境。
3.企业间加强合作,壮大企业实力
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的最大问题是企业规模小,小作坊式的企业难以承担完整的大订单,金融危机中最先也是受冲击最大的也是一些中小服务外包企业。因此,需要实施大企业战略,培养一批大型接包商,从人才培养、国际市场开拓、研发支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入手,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我国目前的大型服务企业进入软件和服务外包供应商市场,建立服务外包联盟,常见的合作模式为:合资、特许经营、相互持股、研究与开发协议。此外,指导和服务国内大型用户企业实现BPO业务转型,同时允许小型的外包供应商自然发展,提供相应措施促进其快速积累资本和经验;定期或不定期在重要的软件出口基地、或是具备发展BPO国内城市召开各类研讨会和洽谈会,邀请国际BPO中间商、发包商参与,为企业牵线搭桥。
4.提高服务外包层次,推进服务外包高端化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大多处于二包三包的地位,在全球服务外包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产业附加值较低,大型外包企业的利润率可为20%-30%,而中小服务外包企业的利润率只有4-10%。在金融危机和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暂时趋缓的情况下,如果外包业务不向高端化拓展,中小型服务外包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目前国内厂商一般都处于纯粹接包方的地位,在接包业务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初级的编码外包以及部分测试外包业务),产业链高端的软件需求研究、总体设计等环节很少触及。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行业利润下降、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加紧在中国布局软件外包业务等因素要求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应及时向产业链高端转移。而这一转移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行业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规则的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的商业信誉;加快对现有计算机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5.立足内需市场,内外兼修
金融危机中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受影响较大的多数是外向型的、从事离岸外包的企业;受到一定影响的企业多数是内向型的、为国内传统行业提供服务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它们的客户行业本身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服务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的企业主要是从事针对国内重点、骨干行业的软件服务企业。我国国内的服务外包市场空间广阔并将加速发展,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24%。外包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未来几年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因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亟需软件与服务产业的支持,目前我国信息化水平依然较低,国内企业信息化率仅为10%,与发达国家60%的信息化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麦肯锡统计,2008年,中国的IT服务支出总量占GDP的比例仅为0.2%,而印度为0.5%,韩国为1.3%,日本为1.8%,美国接近2%,英国甚至达3%,中国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才供给,一线城市具有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基础,二线城市具有很好的成本优势,“立足于内需市场,插上服务外包的翅膀”是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江小娟,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杨志芳,朱亚萍.西部中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资源共享为先导的西安服务外包发展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4).
内容摘要: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和传统服务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许多行业依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呈现出受影响晚、抗跌性强、增速高等特征。对我国现代服务业而言,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更多的是机遇,我国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现代服务业 机遇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在我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现代服务业的逆势上扬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道曙光。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具有产业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和带动性强、全球化和专业化趋势明显以及自然资源依赖度低、能耗低、污染排放低等特征。
我国现代服务业在金融危机中发展势头强劲
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2008年三季度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从2008年6月份的16%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的5.1%。同时,金融危机对我国传统服务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约60%的服务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其中主要是传统服务业。相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许多行业,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依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呈现出受影响晚、抗跌性强、增速高等特征。
(一) 软件服务业迅猛发展
2008年我国软件服务业的收入为7573亿元,是2000年的12.7倍;软件出口142亿美元,是2000年的35倍。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软件产业的增长、增速有所放缓,软件出口有所下降。但软件行业仍然保持了29.8%的增速,是我国所有行业中增速最高的。中国企业家调a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9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快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45%的企业认为目前经营状况良好,这个比例在所有的行业中是最高的,而认为目前经营状况不佳只有10%,比例是所有行业中最低的。在“良好―不佳”的指标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8年为41.5,2009年第一季度为3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软件服务业的确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营状况有所下滑,但依然是金融危机中发展最好的。
(二)生产业异军突起
金融危机使众多行业受到冲击,但介于二、三产业之间的生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力保经济增长的活跃力量。以北京市为例,2008年北京市服务业同比增长11.7%,服务业在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73.2%。其中信息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研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等生产业分别增长16.8%、15.6%、23.9%、23.1%。生产业产业规模的扩张极大地带动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上海生产业也呈现出受影响晚、回升快的特征。据统计,2008年上海生产业主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88.94亿元,同比增长14.3%;利润272.15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不但高于全市GDP增幅,也高于第三产业增幅和制造业增幅。2009年1至4月,上海重点生产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918亿元。其中,工程建筑、管理、信息集成等总集成、总承包领域服务收入环比均大幅增长,特别是4月,环比增幅达60.7%。
(三)服务外包业逆势上扬
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服务外包业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较快增长,2008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近47亿美元。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扩大,2009年一季度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到15.8亿美元,同比增长98.6%,新增就业岗位13.9万个。截至2009年5月,我国服务外包企业5533家,从业人员超过101.1万人。工信部数据也表明,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多数行业发展缓慢,而服务业逆势上扬同比增长75%,服务外包增长幅度更大。另据杭州市外经贸局统计,2007年杭州服务外包产业总产值为11273万美元,而2008年的总产值增加到了20342万美元,增长幅度高达80%。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金融危机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机遇。2008年,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增长高达76%,动漫产业增长超过了40%。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冲击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我国网络游戏出口2008年三季度比二季度却增长了21%。据统计,2008年1至8月,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实现收入335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3%,高于去年同期增幅,高于全市第三产业增速2.1个百分点。杭州市2008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增长17.6%,高于全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在杭州高新区,动漫游戏产业2008年增长率超过了20%。上海、深圳等地创意产业增长率也远高于同期GDP的增幅。
金融危机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促进了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
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这种转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服务外包业务向我国的转移。国外很多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纷纷采取将非核心技术和业务外包的方式,降低成本和风险。我国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巨大的市场优势、丰富低廉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及专业化的服务水平成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有利因素。我国服务外包业在金融危机中的不俗表现也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二是促进了外商投资向服务领域的聚集。2008年1至9月,我国服务业领域使用外资的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1053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15.7亿美元,增长了42.6%,占同期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和实际利用外资的金额比重分别为50.7%和42.5%。这说明,虽然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我国依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地区,而且这种投资更多地流向了服务业领域。
(二)物流等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2009年1月14日到2月25日,我国陆续出台了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随后又在9月26日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物流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振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直接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在其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对促进本行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如在《汽车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分别把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主要任务;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把“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12%提高到15%”作为规划目标,并把“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作为主要任务;在《纺织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都把“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产品设计与开发、成果推广、产品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作为主要任务。这些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将有力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加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
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08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长三角“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为长三角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8年9月初,上海及时出台审批、财税等系列改革政策,对金融、商业连锁、专业服务业、会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给予支持,引导现代服务业发展。自2008年9月1日起,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企业可享受按收入减支出的差额缴纳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政策。2008年9月27日,《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三个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文件密集印发,提出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通过相关扶持措施,使服务业成为浙江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推动经济“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根据新近出台的产业发展部署,广东将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辅助、现代农业和基础产业为基础的主体产业系统,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选择。
(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加快转移将促进其现代服务业发展
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东海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也加速了沿海地区产业向我国中西部和东北的转移。上海市有关部门领导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根据专家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达到1.4万亿元左右。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集中于纺织、服装、制鞋、塑料等轻工产品及机械制造、铁合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以及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产业。从产业转移的区域方向上看,已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合作体系,如福建省主要转向江西、湖南等地;江苏省主要转向苏北地区以及湖南、河南、江西、安徽;上海主要转向重庆、安徽;山东省主要转向本省的西部地区。目前,承接转移正在成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新的发展焦点。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等地已将发展加工贸易作为对外开放、富民强省的重要战略举措。湖南、陕西等省也在积极研究指导意见、制定战略、安排部署。在东北地区,2008年9月,吉林省政府与深圳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吉林-深圳产业合作示范区,深圳市多家企业进驻示范区。东部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加速转移将会有力拉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物流、研发、金融等生产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结论
虽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也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契机,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
当前,我国还存在一些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一是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对服务业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服务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所提供的产品和信息服务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很低;三是服务人才短缺,尤其是结构性短缺一直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四是大多数服务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低以及缺乏足够的抵押品等原因,很难从银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五是服务业规模偏小、品牌效应差。
我国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采取针对措施,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是以发展生产业为抓手,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二是以此次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契机,首先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扩展到其他现代服务业领域,最终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契机,加快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四是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通过鼓励并支持现代服务企业开展以市场为中心、以产权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并购,鼓励现代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客户资源,进一步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等手段,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税法改革 国际金融危机 难点 机遇
一、前言
金融危机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间接影响到了我国房地产的发展,进而引发了房地产税法改革。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为了能够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大力对房地产税法进行了改革,通过房地产税率、信贷、税收等政策的改进有效的避免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产业的失衡。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难点分析
(一)房地产产业缺乏资金的支持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在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大力出台相关经济政策,从宏观和微观的经济市场入手,但这并未能完全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房地产产业是一项利润十分高的行业,但是相应的其投资资金也是很高的,一般小型房地产企业均会面临房地产资金不足问题而导致破产,大型房地产资金链相对稳定,在资金方面没有过多的担心。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无论是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遇到了资金问题,严重限制了房地产产业的发展。
(二)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增长前景堪忧
由于房地产行业市场化以来近20年的巨额利润,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一方面导致实体业增长乏力难以为继,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房地产出现大量库存,各地纷纷出现鬼城、鬼楼,国家紧急出台有关房地产的去库存政策,比如海南省政府2016年2月出台了“两个暂停”政府文件:(暂停办理新增商品住宅(含酒店式公寓,下同)及产权式酒店用地审批(包括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审批、土地供应审批、已供应的非商品住宅用地改为商品住宅用地审批、商品住宅用地容积率提高审批),暂停新建商品住宅项目规划报建审批。)房地产行业虽然价格仍然在高位运行,但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持续能力堪忧。
三、房地产税法改革对地税业务、收益的重要性
在地税的业务中,房地产始终是一大关注的重点,而房地产的税收也是地税收入的一大来源。为了减轻企业发展的负担,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我国提出了营改增策略。但是营改增背景下地方业务与收益剧减,在一些方面的支出远远大于收入,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地税的消亡。但是房地产税法改革的出现及时的拯救了地税业务和其收益,有效提高了地方税法业务与收益,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1]。
四、金融危机下我国房地产税法改革的机遇
(一)政府对房地产税法态度回暖
为了能够减少金融危机对于我经济的影响,国家寻找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带动我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房地产产业无疑是一大明智的选择,在我国,房地产产业是一项龙头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资金链的运行,能够很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政府对于房地产税法改革的态度回暖,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这是金融危机之于房地产产业的一大机遇。
(二)为求稳定,开展房地产建设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的态度是“稳定、增长,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定,国家就不得不直面当下农民工住房问题。农民工为了生活需求背井离乡投入到城市建设,最渴望解决的问题就是住房。国家正是基于此,就会大力开展房地产建设,为我国房地产改革带来另一大机遇。
(三)优胜劣淘,促进房地产长期发展
虽然在金融危机下,我国房地产产业迎来了一些难题,急切的需要进行税法改革,但是这并不能够就是说此种税法改革仅仅是迫于形势的需求。因为,在此税法改革的影响下,我国房地产必将会进行新的调整,优胜劣淘,提高我国房地产内部建设的质量,这无疑又为我国房地产税法改革提供了一大机遇。
五、针对房地产税法改革提出的建议
经过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房地产税法改革的几点建议,另外,为了能够使策略更容易接受,以海南房地产行业发展为例,进行解析。
海南房地产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持,由于海南优美、适宜的环境与地理位置,使得海南成为了一个旅游的好去处,海南房地产的发展正是看到了旅游业的利益,才实现了海南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海南房地产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房地产税法改革,海南房地产的发展的确有很大优势,目前已经在向一个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海南房地产资源十分多,类型有度假村、酒店、景区住宅等,十分受大众喜爱,销售金额更是大幅度的增长,而且还有愈来愈烈的趋势,所以,在此情况下,其税法改革就成为了一大关注点。
(一)出台相关法律
海南房地产产业拥有较为可观的的发展前景,但是此前提是当地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法律,保证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比如: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一方面降低土地收税,保证房地产土地成本,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拉动内需,开阔房地产发展市场。
(二)与市场相关联
海南房地产的发展市场十分可观,而且其主要面向与旅游业,所以,在房地产税法的改革上就要意识到这一点,在对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后才能做出计划。海南最大的优势在于风景秀丽、气候适宜,所以海南房地产发展需要意识到这一点,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建筑。比如:在临海的土地上可以建造一所豪华的海景房,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的建造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不仅是海南房地产税法改革发展的要求,还是全部地区房地产税法改革发展的要求,只有在此原则下建立的房地产税法改革才符合民声,能够顺利实施。在一些税法的制定上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公开化处理,让公民能够详细的了解我国当下房地产税法改革的内容,能够尽可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另外,海南当地政府也可以借助网络投票,将百姓的心声表面化,了解当地百姓的需求,以求保持税法改革的公平与公正。
六、结束语
金融危机背景下,房地产税法改革是必然的,当然在此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难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际金融危机也为我国房地产税法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倘若我国房地产税法改革能够及时的把握住这次机遇,那么房地产税法改革的形势将会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形势 对策
一、就业形势分析
1.国内经济形势。
自2007年底以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雪灾、地震等,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形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必然不利于就业需求的增长。
2.国内外就业形势。
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全世界失业大军中的一半是青年,仅以中东和北美地区为例,要稳定该地区的就业局势,就必须在2020年以前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5亿年龄在12至24岁的青年,其中的13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数字比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多。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这么多年轻人,既意味着将会拥有人数更多、技术水平更高的劳动力大军,也意味着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会有更多的人找不到工作。
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长52万人。2009年广东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33万人,比去年增加4万人,人数再创新高。20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严峻的一年。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全球性裁员已经成为金融危机扩大化的又一波浪潮。从公司裁员潮的走向,可以看出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扩大,而底层员工受裁员影响最深。这些刚失去工作的员工形成了就业市场上新的力量,这将给没有任何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带来不小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据报道,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届大学生求职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焦虑之余纷纷降低就业期望值,薪资要求普降500―1000元。
二、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心态
1.树立信心,不要自卑。
毕业生应该树立信心,自信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佳体现。有分析表明,在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对应聘者的精神状态颇为关注,自信者往往容易得到主考官的青睐。在求职过程中勇于表现自己,敢于展示自我,敢于主动出击,有一颗自信的心,做一个敢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人,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过关斩将,战无不胜。
2.放平心态。
就业形势虽然比较严峻,但不能一味地埋怨,或一心想找待遇好、工作环境好的工作。目前市场经济不景气,在某一行业站稳了脚跟,后面的事情就都可以慢慢解决。要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用心,只要付出努力,就有机会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3.努力勤奋,踏实苦干。
虽然世界金融危机对毕业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毕业生仍需要努力、勤奋,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任何成功都是靠着踏实、勤奋逐步走向成功的,必须具备踏实、勤奋的品质,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
三、就业寒冬的对策
1.自身素质的提高。
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更多地注重应聘者的综合能力。除专业知识外,应聘者还应具有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大学生应加强自己的能力,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加强自己的基础知识,把书本知识学透学活。大学生还应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校、社会的各项活动,在沟通与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勇于挑战,培养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2.结合自身,合理定位。
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时,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强大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大学生可以选择有潜力的城市,避免扎堆,以免因竞争激烈而丧失就业机会。就广东而言,大部分大学生都想留在珠三角地区,而一些发展中的城市或者相对落后的城市却无人问津。
不少大学生毕业后一心想去事业单位、国企、外企,一听说到工厂、民企,就表明考虑考虑。想考公务员、进国企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的工资福利待遇较高,而国企各方面的保障比较完善,就大学生自身发展来说,也比其他一些小企业机会更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近几年考公务员、进国企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大家都往一个胡同里挤。事业单位和国企的要求很高,大学生应量力而行。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可以考虑选择其他道路,或者可以尝试考研、到西部去、三支一扶等。
在目前这样一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目标应该考虑得更实际一点。大学生都对自己将来的前途充满着一种理想性,或者某种意义上很向往,但现实情况和自己设想的差距是很大的。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大学生应该适当降低标准,从实际出发,如果能顺利就业,就不要过多地挑拣。市场供需双方都有自己的目标,作为劳动力提供者,若所有的目标、所有的条件都要达到你才能接受,那问题是对方,也就是吸纳劳动力的这个企业,他是不是能够和你契合呢?如果不契合你就不去,那你就很难找到工作。
2009年的招聘会与往年有所不同,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来招聘的外资企业的数量和招聘的岗位都明显减少,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的数量较少,而民营企业成了主角。其实在每一个企业都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在小公司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大学生应多去看看那些虽然目前不知名,但是有潜力的企业。如果在当今的形势下,这些不知名的企业还能提供工作机会,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其成长发展的空间就会非常大。
2009年的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最好的职业并非总是由最佳的人取得,却总是由准备得最充分的人获得。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准备好”、在任何就业形势下都具有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就业工作的目标。衷心地祝愿所有2009届毕业生都找到自己理想中的职业,有完美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视域 格局思考
一、引言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各国纷纷推出各自的经济刺激方案,同时通力协作,共同对抗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至今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危机的程度及其对全球经济所造成之损害的严重程度均十分严酷,鉴于金融体系所受损害的程度、财富的损失以及世界范围内过度借款的长期必要调整,对未来经济作出渐进复苏的预期必须全面,通过经济格局的分析,为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发展格局做出预测,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具有深刻的经济性和政治性根源合成、并发的特征,其影响将更为持久、广泛而深远。金融危机将全面启动新一轮国际金融乃至全球经济体系的改革进程,表现为全球金融体系朝着更加均衡、公平和综合方向改革的步伐加快,但全球金融/经济体系改革和过渡仍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金融危机推动了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演变和改变政治经济投资的优先程序,对中国提供了更多的战略机遇和挑战。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表现
1.东部经济弱势化明显
金融危机后,我国进出口情况明显下降,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东部出口金额逐步递减。12月份出口55.29亿美元,较1月份的59.84亿美元下降7.6%;11月出口50.54亿美元,比上月下降8.59%;12月出口49.22亿美元,下降2.61%;2010年1月出口40.11亿美元,下降18.51%;2月出口29.27亿美元,下降27.03%。具体分析来看,上半年进出口金额187.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4%。其中进口77.15亿美元,下降22.1%;出口110.27亿美元,下降19.16%,进出口顺差33.1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24亿美元。对于进出口增长下降的情况来讲,据海关统计,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922.7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13.9%。扣除物价因素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广东的实际增长为负增长,江苏和上海的实际增长幅度也很小。而一些处于工业化中期和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外向度低,主要靠工业支撑、投资拉动的城市,这次金融危机对其东部经济的影响非同小可,经济下滑明显,发展前景出现危机,自然会带动经济格局的转变。
2.中部发展势头强劲
我国的中部地区主要是指湖南、湖北等中部六省,这里原有的经济格局以农业和工业发展为主,金融业发展缓慢,在本次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其受挫程度远远低于依靠进出口贸易的东部地区。统计显示,2010年2月初,湖南、湖北两省相继对外2008年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大关的消息。“两湖”加上之前GDP已超万亿元的河南省,中部六省在全国13个“万亿元俱乐部”占据3席。此外,安徽省2008年实现GDP88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总量位居全国第14位。由此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部经济发展迅速,对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面对这种经济格局,政府部门必须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利用中部的发展空间进行产业化格局控制,以便全面对抗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西部和东北部发展迅速
我国的西部经济发展一直缓慢,但是受欧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产业化格局向着中亚地区转移,在这种转移过程中,西部的进出口边贸产业发展迅速,例如:新疆拥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1个,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工贸易区4个,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随着中国新疆对外经贸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硬、软环境日益改善,中国新疆已成为我国西进中亚、俄罗斯的主要桥头堡和加强对中亚、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前沿。西部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确存在一定劣势,但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西部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多元经营、资源互补、和谐发展”的边贸发展精神的引导性,西部借着中亚的发展空间,不断地发展创新,正处于迅速发展的经济格局之中。而我国东北部老工业区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受进出口影响较少,凭借大型加工产业的先进性,在金融发展格局之中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处于迅速发展的经济发展背景下。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原因分析
1.金融资本
产生“东部发展缓慢、中部发展迅速、西部发展空间大”的金融格局,主要是受金融资本的影响。从比重来看,危机爆发后,东部地区投资增长率在全国的比重开始下降,从2007年6月53%下降到了2009年6月的48.4%。这种金融影响与东部金融发展速度过快,受金融风暴影响更广有直接关系,但是这种金融资本的转变有缓慢性的特征,因此金融资本的转变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基本上保持了较高的投资增长率。在2009年前后,中西部省份平均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但中国的区域差距和城乡的绝对差距还很大。我国中部地区连接海岸线的水上“国际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安全需求正在转变。金融资本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东部发展缓慢,西部发展迅速的转变。
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面对金融危机,东部大城市的人力资源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农民工的返乡情况严重,企业为了缩减开支,大幅度地裁员情况频繁发生。这种情况虽然是人力资本转变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短期行为,但是这种短期行为必然会引起经济发展的转变。据统计:2009年~2010五年间,我国中西部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货物进出口额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平均增长分别达到12.7%、10.19%、23.22%和21.11%,创造了瞩目的成就。在快速经济发展下,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全国和城镇失业率则逐年下降,这些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中西部的发展必然会利用这种短期人力资本的转变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的步伐,提高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积极地为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人才措施。
3.科技资本
科技资本是东部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项目,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科技发展缓慢,进口科技技术的专项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东部的科技资本受严重创伤。技术创新财富贡献增长率高于金融泡沫化速率时,危机因素会被大量吸收。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边际收益递增阶段,财富贡献也以爆发式增长,金融资本获得的回报总是慢于产业财富的成长速度,即使出现一些创新失败和财产灭失,也会由创新成功者的高额回报所弥补,宏观上危机因素被对冲或吸收,可能出现因产业发育断裂而导致全产业链投资失败,进而引发局部或全局的金融危机。总之,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条脉络,技术方面突出表现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革命,而产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现代通信技术突飞猛进和新能源产业的巨大潜力。我国东部的科技先进性自然会使得东部发展有第二发展的空间,同时中西部的科技发展处于新型发展阶段,自然会在现代通信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方面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四、金融危机下经济视域的格局变化预测
1.东西部的联合性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东部发展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受挫,但是其科技发展空间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在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有重建经济龙头的可能性。而西部发展在边贸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人力资本回收情况明显,经济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经济空间。在这种经济格局面前,我国政府的经济调整战略以东部沿海地区“三来一补”,西部发展“边贸合作”的经济战略格局为主,全面地促进了东西部的经济联合性发展。为了应对危机,中国实施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一是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医疗改革、教育产业化等,使城市居民将储蓄转化为消费;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陆续出台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优先发展等政策,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因此,从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视域情况分析来看,经济发展格局自然会从重工业化发展、金融业快速发展向着边贸经济合作,节能经济发展为主,全面建设东西部联合产业,一方面促进国内经济消费;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进出口产业化的调整,全面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2.整体结构的转变
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我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将会出现明显的转变。(1)结构层面转变。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集中在出口领域,对出口的影响又集中在轻工业产品,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所受冲击较大,中西部则主要是重化工型产业,所受冲击相对较小且间接。(2)出口层面转变。中西部则以内需为依托,所受冲击也必然小于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东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在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外贸易处于快速发展的金融环境之中。(3)发展阶段层面。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低,经济规模小,正如美国经济基数较大,1%的降幅都会带来巨大冲击,西部地区和东部相比经济基数较小,所受影响也会相对轻微。这三方面使得我国经济格局出现了整体化的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影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变的同时也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转变。金融危机前,实际上拉动我国的GDP增长的是高达60%--70%的是“三外”――外商、外贸、外资。
4.服务业的转变
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发展战略地位重要性的凸现,很多外资企业都加大了在中国地区的投入,从行业大背景来看,未来5-8年,服务外包将从低附加值的开发、测试向高附加值的、与客户结合更为紧密的咨询、运维、高端BPO(业务流程外包)等业务转移。面对目前的形势,由于出口市场萎缩,会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去就业保障,回归农业。为小城镇发展提业支撑。农民工创办的企业,除去投资于农业经营和谋生型的小企业,规模稍大的工商服务业绝大部分是办在小城镇和县城。因此,在金融危机出现以后,政治转变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的农民和农村问题,激活农村要素市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建成为数亿农民提供风险保障的医疗、养老保障体系,推进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五、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东部经济弱势化明显,中部发展势头强劲,西部和东北部发展迅速。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金融危机下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科技资本的转变影响,在这些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自然会出现转变,产业格局出现东西部的联合性发展,金融发展出现整体结构的转变,农村服务业产业的转变,使得中西部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谢霖. 美国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影响[D]. 兰州大学, 2010 .1-59.
[2]巩杰. 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D]. 吉林大学, 2010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