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语文学习8篇

时间:2023-09-27 16:06: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学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学习

篇1

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在实际教学过中,有很多教师只是片面追求学习成绩,把主要的教学时间用来完成应试教育的任务,也就是对于各种试题的研究投入的时间更多,而对于教育对象学生的分析和了解所花费的时间不够,这就往往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相互脱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建议与策略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与策略,希望不仅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上有所帮助,而且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便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对小学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恢复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以及提高他们学习效率。

(一)在进行方法指导前,准备要充分,计划要周密

让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十分困难,因此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教师只有对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的系统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才能运用自如地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语文。平常我们总是说,教是为了不教,要想让学生很好地领悟和扎实地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就此做一番精心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要讲求系统性、计划性,不要零打碎敲,忽东忽西,陷入盲目性。因此,课前教师要计划好课要怎么讲,学习方法怎么指导,某个知识点用哪种学习方法比较好,然后再精心推敲实施方案,使课堂上操作起来更科学,更具步骤性,以达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二)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虽然学习方法十分重要,但千万别忘记基础知识是根本。方法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如果教师片面地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这就本末倒置,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要想能力得到发展,就需要知识的储备,所以教师要把重心放在传授知识上,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始终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前提。因此,教师在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要和谐统一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不仅要有教师的教,还要有学生的学。既有对教师的教法要求,又有对学生的学法要求,没有教也无从学,没有学就无所谓教。因此,学和教必须做到和谐统一,不要把教和学割裂开来。教师千万不能注重教的时候只研究教法,而对学生学习方法不闻不顾;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又对教学教法放松懈怠。在教学中教师两头都要抓,两头都要硬,力求做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四)选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高,所处环境的变化,学习方法也需要不断调整。根据学生在某时段的学习状况,心理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改变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主探求、调控领悟新的学习方法。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五)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和同学互相交流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技术;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4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64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丰富多彩,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改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由于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为了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具魅力,应该注重策略的实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高效地学习。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能够以其丰富的内容表达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为了让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从多个感官角度来刺激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这样的教学形式相比之前的“黑板+粉笔”的时代要有趣得多,并且在上课之前教师就可以准备好相关的电子课件,可以将一些有趣的内容插入到课件当中,起到吸引学生的作用。对于一些重点或是难点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改变字体或者是以特殊效果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在较难理解的地方还可以加入图片或者是文字解释,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的内容要有趣,这样才能够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在雪白的雪地上有一些梅花状的图案,并且弯弯曲曲地呈现出两排。学生肯定会被这样的情景所吸引,想要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小画家”在不经意间画出的漂亮的图画,学生听了介绍更是急切地想要知道这个“小画家”到底是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了新课程的学习,并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起到教学引导的作用,在课堂学习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固定的教学模式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需要探索和开发全新的教学形式,以丰富新颖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来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将游戏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游戏能够给学生来带很大的乐趣,同时在娱乐的过程中还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形式。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成语接龙”的游戏,由教师先说出一个成语“生龙活虎”,接下来下一个学生可以接到“虎背熊腰”,下一个“腰缠万贯”,以此类推,直到一位学生回答不出来,这个学生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惩罚形式可以是表演一个小节目,这既能够让学生的才艺得到展示又能够让其他的学生欣赏节目,活跃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学生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大脑飞速运转,搜索自己脑海中的成语知识,以便能够及时对应。通过这样的游戏,能够让学生形成较清晰的成语体系,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记忆也能够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想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首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能够让学生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活动体验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是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适当时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这样才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3

【关键词】思辩能力学习 教学

语文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技能。语文学习在我们的一生中至关重要,而学习中思辩能力的培养更是举足轻重。小学语文在教会学生识字、断句和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好基础。就我本人这些年来的教学经验,现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浅谈如下。

一、让学生多读,如此才能多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每篇课文,学生在读的过程,就是思维和领悟的过程。小学生的语文课教学,老师一定不要在学生读几遍课文后不管其理解几何,就给灌输字义词义,分析课文结构和语法结构,之后也不问其是否接受,这篇课文就算讲完了。实属敷衍塞责。我认为老师应该先让学生通读,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的前过程。在听学生的感受,七嘴八舌的讨论他们对文章情感和美好句子的理解,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至于字词义,当学生熟读并且达到了几乎可以背诵的情况下,也就其义自见了。至于还不会的问题,老师先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组织答案并且发表他们的见解,最后给与补充或者更正。当一个问题全班大多数学生都不会时,此时老师在予以指导和帮助,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开良好的局面。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起,不悱不发”。只有多读,才能多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万万不可替学生省了这一环节。一节课应该留出十到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加强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至关重要。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于创新,一个人的灵气更在于创新。创造性思维就如源头活水,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文是个很好的载体,特别是想象类的作文。我认为小学生作文少命题为好,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情境体会,最后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即可。这样学生可以多视角写作,才能写出真东西,并且养成善于思维、善于观察的习惯,不怕他们对作文产生厌烦心理。作文过程就是思维和书面表达的过程,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给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如果一定要命题作文,那也应该是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如《我想要...》、《幻想二十年以后的我》等这类题目。至于老师,对学生的习作要充分肯定,并且给出恰如其分的点评,对一些想象奇特的地方要特别提出表扬,鼓励他勇于创新。老师的点评十分重要,学生的每篇习作,老师都应该给出意见并鼓励,并且表现出期待他下一次更好地表现的期望。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他的创造型思维。

三、组织辩论会

辩论会训练人的思辨能力。让小学生从小练习,养成能言善辩的能力。人是一个社会群体,每天的生活离不开思维和表达,现在的教学体制培养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连一个自我介绍都结结巴巴,抓不住重点、表达不清。这也是学校教育的可悲之处。因此,在小学时就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能言善辩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人才。组织辩论会,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学科;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31-01

语文作为我国母语学科在学校教育的直接表现形式,其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人生价值观、综合素质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语文知识的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对语文知识的一种升华,其能够将语文知识当中的精华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给予学生一个新的语文知识认知理念,让学生在欣赏语文魅力的同时,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教师必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做好对阅读内容的教学。

一、制定正确阅读目标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不同教学阶段有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当中,阅读也许只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字,学习遣词造句的语言环境背景。但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当中,阅读就可以变成帮助学生感悟作者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写作手法的教学内容。所以说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千变万化的,只是看教师想要达到何种阅读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来设定阅读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来对阅读内容进行选择,并围绕其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构建,以便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阅读教学目的。

二、选择合理教学内容

因材施教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准则,其基本意思是根据学生的特长,来为他们建构起符合自己学习水平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扬长避短的教学目的。笔者深刻认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并一直将其作为教学方针。但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更要做到因材施教。在笔者观点当中第一个因材施教就是传统观念上的因材施教,但第二个因材施教则与第一个有一些变化,其主要变化就在一个‘材’上。笔者的第二个‘材’是教材的材,我想要强调的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性把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的教材选择是完成一切教学任务的基础,因此想要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先做好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看的透彻、理解到位”。

三、恰当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将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的方法,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证教学方法的运动恰当,才能够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在当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运用是教师们的软肋,他们习惯了应试教育背景下“统一”的教学模式,这也是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失败的主要原因。语文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学科,只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将语文学科的魅力真正的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在语文魅力的感染下去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因此做好对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至关重要。在进行教学方法选择时,教师必须要保证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充分了解,与此同时还要实现对阅读内容中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通过对两者的综合来选择出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其付诸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教师有效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去进行语文阅读,并在阅读当中去探寻语文知识,收获语文学习的快乐。

四、实现活跃教学课堂

课堂作为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活跃程度,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直接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实现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性,就必须要在保证自己教学目标、阅读材料选择和教学方法正确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的快乐。为此,笔者建议应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自己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感受到自己是阅读课上的主人公,自己的读后感能够被分享、被认可、被鼓励,这样才能够树立起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学习自信。让他们敢于在阅读课堂上去大声说出自己对于阅读内容的感悟,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活跃的教学课堂,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提供支持。

五、科学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优秀的教学水平,更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评价水平。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此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阅读教学锻炼,再加上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很难直接的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时候,教师必须要依靠自己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评价来实现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来让他们在感受成功快乐的同时,体会到教师给予他们的充分关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信心百倍的继续进行阅读学习,并最终达到教师的阅读教学目标。换个角度说,如果教师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当,那么其不仅无法达到阅读教学目标,更会对学生的阅读自信心造成打击,在他们的心中形成畏难心理,为他们以后的阅读学习蒙上阴影,因此笔者十分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对教学评价的艺术性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的阅读收获如何,笔者都会报以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来给与学生学习自信。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内容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能够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上的学习与进步,更是人生上的点拨与感悟。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和阅读的魅力,教师必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就做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基础上,掌握语文阅读技巧,进而让他们在接触到陌生文章时,能够依靠自己的阅读能力来实现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独特审美,为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篇5

 

小学教育,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为培养方向,创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1 让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1.1 教师的课前准备。有目的性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预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1.2 学习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

 

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

 

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可见,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要教育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2 应用教育知识,灵活开展语文教学

 

2.1 教师的教育能力。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

 

有的课文比较浅显,中心较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幻灯、录音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程度,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2 教育的责任。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空间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教育心理

 

3.1 适时创新教学,吸引学生眼球。课堂提问适中,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就会觉得没意思,如果太难,学生会感到摸不着边际,失去信心。提问要紧扣课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学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说出一二。学生有好胜心理,是愿意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学生。

 

3.2 教学实例。如教育低年级的孩子们生字的过程中,可以由教师自己遍诗歌、猜字谜等形式教学。读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一个王姑娘,一个白姑娘,坐在石头上――碧”,“没头就是早,早上长青草,牛羊见它乐,禾苗见它恼――草”,“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磨”。

 

编生字歌:让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学习生字,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把生字集合起来,遍成生字歌,让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诵读。在教学《动物过冬》时,编一首儿歌:“冬天到,冬天到,四周一片静悄悄。树林里的啄木鸟,消灭害虫工作忙,青蛙挖洞来冬眠,蚂蚁备粮过冬天,快快乐乐过新年。”学生边拍手边读儿歌,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生字,又培养了朗读能力。在生活中识字。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其实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

 

4 结语

 

总之,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而适应孩子心理,提高教学效率。

篇6

(一)讲好开头,导入情趣

要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开始之前,语文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以便于能够有一个好的课堂开头,在课堂的伊始阶段就牢牢地把控住学生的学习情绪,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语文课堂开始导入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进行对导入方法的设计,寻找出贴切的方式,以便于能够迅速吸引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兴趣的进行课堂听讲。本校语文教师集思广益,创造出了多种课文导入方法:有通过介绍典故来导入课文,有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导入课文,有通过在课前播放相关视频来导入课文,有通过介绍背景故事来导入课文,有通过创造学习情境来导入课文,还有通过设置悬念来导入课文等。无论是哪种导入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教师都应当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课堂上的教学情境,合理地选择课文导入方式。例如,某教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花瓣飘香》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开头。首先,实物导入,激发兴趣。出示月季花,先让学生闻一闻,说说味道怎样;再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如何。教师:就是这娇艳、清香的月季花,引出了一段动人的故事。然后,媒体渲染,营造氛围,听课文配乐朗读,看多媒体演示月季花、小女孩摘花瓣的图片。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一上课,教师手持娇艳欲滴、芳香醉人的月季花走进教室,让孩子们闻一闻、摸一摸、说一说,此情此景,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牵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自然引发了学生由实物月季花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了今天的语文学习。而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娓娓的范读,使学生全方位地直接接触学习材料,营造了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为本堂课学生自主地朗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课文,提升情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度挖掘出课文蕴含的意境,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例如,嫦娥奔月的凄美,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悲壮等,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首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熟练朗诵,毕竟“熟能生巧”。而教师的任务便是如何组织引导学生高效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充分体会到这些文章背后蕴含的深厚感情和美妙意境,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就现在的课堂来看,教师在朗读上的指导多停留在变换多种形式的机械复读而已,指导流于形式或者没有目标。而一些名师却恰恰能在朗读指导方面做出不一般的成就。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再见了,亲人》时的朗读指导(片断):师:(一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很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老师读一下。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子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有个逗号,可老师为什么停了那么长时间呢?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子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停了很长时间。生:志愿军说到这里心里很难过,说不下去了,所以停了很长时间。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也就能读准了。于老师的指导从范读与感悟入手,让学生体会读中停顿所包含的情感,很朴实,无花样,但是读的感情、读的思维却向纵深发展。由此可见,有效的指导朗读,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催化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而这种情感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

(三)把握主旨,掌握情趣

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善于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从而激发思想共鸣,是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阶段。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介绍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拨动学生的思想,触动学生的情怀,勾起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四)剖析文章,激趣

教师要擅长利用对教学内容的剖析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意境美。具体来说,当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要再进一步挖掘蕴含在语言背后的情感,深入分析文章深藏的意境,让语文的意境美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再现,让学生在体会语文意境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

(五)分析特点,培养情趣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就需要教师还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考察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教学。小学生是具备着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生群体(小学生经过小学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尺度,许多的名人作品小学生已经开始涉猎,其也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小学生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故意留下一些知识不进行讲解,那些好奇心强的学生就会在课下主动去查询这些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结论

篇7

多元化语文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生活化教学以及情境教学为小学生构建出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科学高效的多元化教学环境,大幅度增强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全面实现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在师生互动中有效培养小学生积极发展的主动性,使小学生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真正实现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快乐学习和科学发展。

二、多元化语文教学的教育价值

首先,多元化语文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课堂关注度和参与意识,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唤醒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意识,从而有利于小学生良好语文认知动机的形成。其次,多元化语文教学能够发挥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小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有效促进生命体认知本能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并使小学生在课堂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课堂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最后,多元化语文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良性开展,更有助于小学生快乐认知和科学发展,从而为课堂教学研究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多元化语文教学开启小学生快乐学习新天地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一)多媒体教学强化小学生快乐学习的主动意识

教师的“照本宣科”和学生的“消极应付”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两大弊病,是阻碍小学生高效学习和科学发展的“拦路虎”。因此,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形式和提升小学生的认知状态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进入课堂教学,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石的多媒体教学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多媒体语文教学以其独有的声光电多维刺激为小学生构建出美轮美奂、绚丽多彩的良好的多感官体验和虚拟化互助合作平台,能够使小学生获得良好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将小学生的“眼球”牢牢地固定于课堂学习之中,能够“心无旁骛”地跟随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一点点地进行课堂学习和互助探究,使小学生的高效学习和科学发展成为可能。多媒体播放的语文课件能够帮助小学生获得轻松快乐的健康情绪,在高效学习中形成积极主动的良好动机,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学习的主动意识,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生活化教学构建小学生主体发展的参与平台

多媒体教学能够给予小学生一个虚拟化、先进化、人性化的认知平台,有力地提升了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而生活化教学则能够为小学生构建一个实践认知、合作探究、积极参与的学习平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有效“升级”了传统语文教学中“一人讲、多人听”死板落后的课堂教学形式,从而为小学生构建出开放化、互动化、合作化、探究化、实践化的多元化认知平台,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科学发展走上积极高效的科学轨道。课堂讨论是小学生实现主体地位、发挥小学生语文认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手段,能够给予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全面合作探究的机会,成为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因而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喜爱。另外,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故事性较强,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演绎”课文内容,从而将枯燥乏味的文本形式的课文内容“活化”为生动有趣、栩栩如生的戏剧形式,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更有效促进了小学生的快乐学习和科学发展。

(三)情境教学提升小学生全面发展中的语言素养

多媒体教学和生活化教学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和参与互动意识,小学生能够获得“身为学习主人”的情感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需要为小学生创设良好而积极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真正实现主动学习、高效发展,有力促进小学生的快乐学习和科学成长。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小学生构建出良好的语文氛围,通过讲故事、说新闻、演戏剧、做游戏、当观众等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活动为小学生构建出良好的语言学习和发展环境,为小学生奠定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坚实的语言基础,从而积极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以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充足的文学营养,真正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大幅度提升和快乐成长。

四、总结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方式 变革

在我国,为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民族素质,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标志和突破口。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意味着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1.语文育人功能的变迁

教育要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这是由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系统知识,也要培养态度、情感、价值观,还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过去的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严重的偏颇,片面追求系统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身心其它方面素质的发展。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呼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语文学习方式的僵化

一提起“语文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等,这就是语文学习方式过于僵化导致的僵化思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双基落实,强化程式训练,过分强调个体间的竞争,忽视了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更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和合作,导致学生非智力水平发展的严重缺陷。因此,语文学习的现状呼吁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师生关系、评价等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1.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

良好的物理环境是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基本保障。实施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充分发挥教室空间环境的功能,使其为学生实现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合理的空间环境。班级规模是一个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班级规模首先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在一个人数少、规模适宜的班级内,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回答教师问题,与教师及其他同学开展正常的交往活动。而在一个人数过多、规模膨胀的班级内,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参与正常的课堂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则被剥夺了这种权利,课堂行为大大受到限制。教室空间安排,主要是课桌椅安排要合理化,要适应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师生教学互动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加以组合排列。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同样也是影响学生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重建师生关系,建立主体间性、双向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创设良好的氛围。

(1)主体间性型的师生关系

所谓主体间性,就是“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在新型师生关系状态下,教师和学生通过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融入,生成了主体间性。这里,一切等级压制、思想强迫、话语霸权、人格歧视……都让位于平等的对话和真诚的合作,渗透在这种自由交往中的是真正的个性,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师生在这种交往式教育中得以共享成果、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2)双向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学习方式提倡互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在互动的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更自由更个性化的教学空间。双向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革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方式

过去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裁判员”,这常常会损害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从课程改革评价的根本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学生应参与对自己学习水平的评价。要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甚至可以让学生找伙伴互评,促进人人主动参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如: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评价,可以根据年级阶段的特点,列出几项明确的标准,像“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等,在开学初向学生公布,要求每个学生努力做到,然后到一定阶段进行自评和互评。再如,口语交际的评价,让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提高的过理。

总之,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敢评;提供学生评价的机会,让学生爱评;拓展学生评价的时空,让学生乐评;启导学生评价的方法,让学生会评。

结语

展望21世纪,我们相信教育技术现代化必将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发生巨大变革。但是我们始终有一份责任---悉心守护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这是新课程下我们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让我们走进新课程,亲近新课程,把新的教学观念融入新课堂。

今天,我们播下美好的种子,明天我们收获美好!

参考文献:

[1]孔企平. 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2]李正茂,宋青. 初探学习方式的转变[J],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2003(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