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商业银行的发展8篇

时间:2023-09-27 16:06: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商业银行的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业银行的发展

篇1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引言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援“三农”,服务“三农”做出了重要贡献。商业银行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保持社会稳定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一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与城市金融体系接轨,同时还要承担助推农村经济建设的重任,成为金融体系中一支特殊的经济力量。然而,在金融市场环境风云突变的情况下,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又达成了最初设定的目标,在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思考的。本文就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做简要的探析。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农村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本质是金融资产的商业化运作,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以负债的形式筹集资金为途径,是集信息中介、支付中介、代收代付、财务咨询为一体的特殊企业。中国银监会将商业银行分为五类,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为其中之一。银监会统一管理全国所有的农村商业银行,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中的一种,其所有性质为股份制,其主要责任就是服务于所在地区的农业发展、农民创业以及农村经济提高。

2.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1)改革初见成效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自2001年开始的,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改革初步完成,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2009年,一些农村商业银行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开始在其他区域设立自己的分支机构,其中,天津市就有2家农村商业银行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江苏省16家,安徽省3家。截止2011年,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突破28100亿元,税后利润高达301.8亿元。

(2)贷款运行质量低

在2011年末,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87%,比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低0.77。截止到2001年,全国成立的97家农村商业银行来看,农村商业银行中涉及不良贷款率为3.02%。由此可见,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运行质量较低。

(3)基本满足融资需求

农村商业银行在成产伊始,通过多种渠道基本上可以满足融资需求,可以募集到促进“三农”发展的所需资金。2010年12月16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香港H股上市,正式拉来了农村商业银行上市融资的大幕。2011年,多个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都开始积极筹备上市融资。

(4)发展战略不明晰

农村商业银行存活于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之中,其中虽不乏各种机遇,但存在更多的是挑战,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就要立足于根本,认清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通过对自身已有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科学性的发展战略。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优势

(1)效率较高

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由于其规模小,组织结构层次少,业务处理流程简化,工作节奏快,工作效率高。其效率除了体现在业务的办理上,同时还体现在银行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决策的速度。农村商业银行的运作灵活动性,对市场特殊情况的发展反应也十分灵敏。高效率是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优势。

(2)网点覆盖范围广

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农村信用社改制后的基础上形成的。众所周知,农村信用社拥有遍布整个农村地区的、数量较大的网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其他商业银行不断的减少农村网点数量,减少下放的信贷权限。然而,近些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贷款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商业银行覆盖广大农村的特点也就占据了可以拥有更多客户的优势。

(3)薪酬结构合理

农村商业银行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制定了富有挑战性的绩效薪酬结构,将工作人员的薪酬与工作绩效挂钩。一些农村商业银行还建立了薪酬增长机制,如果银行的经济效益发生变化,或者是物价水平,其他银行的薪酬发生调整,银行都会对银行进行动态调整,始终让薪酬的总体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保持平衡。每季度和每年,还会根据效益情况,实施激励利计划。

2.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劣势

(1)不重视员工培训

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就必须定期开展员工培训,以严格的考核方式审查培训效果。然而,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地处偏远农村,并且只重视业务发展,忽视员工培训,并非制定健全的员工培训机制,不效的制约了员工潜能的发挥,也员工工作能力的持续提高。

(2)管理机制不科学

农村商业银行对岗位与员工的管理一直遵循因事设岗、以岗定员的原则。并且明确划分每个岗位的职责。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被招聘来的员工并没有被安置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岗位的职权划分也很模糊。员工岗位的调动也并不能从全局出发,既限制了员工专业技能的发挥,也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3)信贷业务管理系统缺失

信贷业务管理是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银行应该根据信贷业务的办理流程,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应有贷前调查、授信审查、贷后管理等,同时还要建立科学、适宜的风险管理系统。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受计算机网络的限制,并不能使所有的银行都采用统一的信贷业务管理系统,这就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信贷业务的办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流程,容易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纰漏,增大信贷风险。

三、探析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1.优化业务发展结构

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发挥其地域优势外,更为关键的就是打造适合农村地区的、低风险率的特色产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建立有针对性的专业团队,例如专业理财业务发展团队,专业营销团队等。采用多种营销方式,创新多种营销渠道,提高农村居民对农商行的认可度。结合农村地区经济与人文特点,合理的拓展业务,精化业务,优化业务发展结构。

2.建立客户营销模式

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必段秉持客户为银行发展的重心这一原则,为用户提供适宜的特色优质服务,形成全方面的金融服务体系。客户营销模式的构建,首先要对客户进行分类,农商行客户可以分为大型客户、中型客户以及小客户。对于大型客户,银行应审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深入调查大客户的资产运作情况,稳步推进与大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中型客户应对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创新金融业务服务。小型客户的维护则在于其服务的实际可行性以及对于小型客户的适应性。

3.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一个阶段内银行是否可以获得利润,经营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银行都会制定详细的计划财务,计划财务作为银行在一定时期内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各个业务部门展开经营活动的目标参考。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重视计划财务的作用,就要让计划财务精准的分析出当前银行所面临的财务状况,面对动荡的金融环境,对银行未来业务的发展做一个预测,制定紧急情况财务应急预案,合理的规避金融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风险。财务管理要围绕“目标利润”这一核心,将银行开展的所有业务都纳入到预算体系中来,让所有员工都加入到财务控制活动中来。预算管理要贯穿于银行业务开展的整个进程中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体系作为实现预算目标的可靠保障。

4.重视风险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其经营业绩受市场变化因素影响较大。如果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与经济收益与预期目标发生偏差,银行就可能会蒙受风险。商业银行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几种类型。风险管理是任何一个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应包括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及因素,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价以及风险的处理等。重视风险管理,就要积极主动的探析有可能诱发风险的各种诱因,筹备风险应对措施,制度资本补充计划,将银行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结语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处于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历史大环境下,其发展过程中,既要面对机遇与要面对挑战。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对金融市场的关注度也日益升温,以及国家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讲都是重大机遇。然而,越来越严格的外部监管与货币政策,风险管理难度以及同行业激烈的竞争都是巨大的挑战。农村商业银行想要取得可持续发展,就要立足于自身优势,借鉴其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维护与拓展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健全业务管理系统,制定完善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徐晓亮.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及对策探讨[J].江苏企业管理,2013(8).

[2]王玲,谢玉梅,胡基红.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论丛,2013(5).

[3]刘万里,刘小靖.蛟河农村商业银行召开2013年半年工作会议[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3(8).

篇2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非常快,尤其是移动支付、网上购物、云闪付等技术,与先前网上银行支付的传统金融模式大为不同,对我国传统金融业造成了相当大程度的冲击,金融与互联网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借鉴刘倩对金融本质剖析,是对复杂的环境下进行配置优化。而传统金融业资金配置较单一,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依靠资本市场进行“面对面”融资,像资本发展程度极高的国家都是如此,间接融资是借助中介(银行、民间借贷、P2P等第三方机构)来完成资金从供给方到达需求方的过程,供求双方并未形成直接的交易关系,而以此为主要融资方式的国家总是会形成较强的银行金融系统,降低风险对金融来说是重中之重,金融主体应做到大大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减少恶意拒付的道德问题,来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金融中介(第三方金融等)具有减少交易成本专业与规模优势的特点,对中小企业等其他个人融资更能降低成本,相比与“面对面”融资方式,有利于中小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两种方式,不同的金融主体需要的方式不一样,择适者而为之。

二、互联网金融定义及分类

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学者们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并且权威的看法,本文采用吴晓求所给出的定义:对互联网金融看法,指的是具有互联网精神,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云数据整合为基础而构建的具有相应金融功能链的新金融业态,也称第三金融业态。

对互联网金融实用性进行分类,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分为以下四类:第一为第三方支付,主要包括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第二类为网络融资,主要包括平台贷款和小微贷款;第三类为网络投资,一是P2P等平台融资的资金提供者,二是网上货币市场基金。

三、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选择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利用自身原有优势,制定适合大形势下的发展战略,顺利度过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一)利用信息技术改进银行支付结算体系

1、积极推进网络支付,传统商业银行应着重加强网上支付的建设,拓展相关技术,因为21世纪是处于快时代的,支付必须趋于便捷、安全、迅速的特点。商业银行想要占领移动支付的壁垒,必须实现零交易费,现有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尽管是第三方软件,但却无交易费用,也很方便快捷,商业银行网上支付也必须满足这些条件,再加上自身良好的名誉,定会跻身移动支付前列。

2、重视移动支付业务,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也成为人们新的支付形式,商业银行必须创新,开拓新的支付方式,例如虹膜支付,2013年我国已经掌握了虹膜技术,由于虹膜的唯一性,将其作为支付验证的方式,最合适不过,吸引客户通过商业银行来进行移动支付,并且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大型商场、连锁店、高档酒店、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合作,鼓励客户选择移动支付,并给与适当的优惠,免去刷卡、现金支付的烦恼。还要重视手机银行的服务功能开发,保证客户资金安全是重中之重,确保每个步骤都按部就班的完成。

(二)建设智能网络银行

1、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必须将传统网点转型,传统网点由于其高昂的费用而降低银行的利润,不再是拓展业务最优势的方式,应加快将网点像智能化方向转型,减少服务人员,降低管理费用,推进智能化服务,通过自助服务,提高工作效率,致力于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民程度。

2、加强对直销银行发展,商业银行扩展自己的业务,不应把主要业务放在拓展网点,鼓励客户通过直销银行来进行操作,例如购买电子债券、国债、理财产品、基金等。银行利用互联网渠道为客户实时更新最新的产品,使客户使用起来更加快捷,还大大减少了银行因建立网点而产生的成本。国内已有不少商业银行成立直销银行,但由于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等原因,直销银行必须加大投资知识资本,达到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像平安银行客户增长量巨大,较年初达到833%,是一种先进的直销银行方式,值得借鉴。

(三)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提高营销能力业务

1、利用数据搜索提高银行精准营销能力,银行拥有特别巨大的客户资源,但是并没有很好的挖掘出来,使资源闲置,这大大影响营销的效率。现如今大数据时代到临,云技术、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亟需引进专业人才。人力资源在任何企业都是核心资源,商业银行与客户配对式系统需要高端人才维护,所以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引进各方各面的人才,为商业银行保驾护航。同时积极探索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移动服务提供商等互联网平台的战略合作,获得客户更点对点的交易数据,进而通过对市场和客户的智能分析,提升商业银行智能化决策水平发展,引领大数据时代。

2、扩展资管业务,由于国家政策不断调整,银行业利率、存款准备金不断下降,故而商业银行必须拓展资产管理业务,开展新的业务,使的流动资金更好的利用,节约资金占用度。而且可以吸引新的客户,扩大银行自身规模,提升理财市场占有率,实现财富最大化。鉴于目前,大多数银行的资管业务存在与自营业务项目模糊,产生风险。可以尝试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分拆为子公司的模式,以此来完善资管业务的转型,提高效率。

(四)实施综合经营策略

1、走多重发展道路,针对需求细分市场。日前我国金融理财已区分市场,针对不同投资者设立不同项目,比如针对大学生设立小额风险偏高的项目,贫困人群设立风险低的,中产阶级设立中风险收益可观的项目,准确根据不同群体需求设立适合的项目,细分市场,扩大银行发展道路。随着利率市场化制度推进,银行业利润不断下降,故而商业银行应推进混合经营发展道路,整合银行业资源,合并发展,建立该金融领军公司,使商业银行繁荣发展。

2、着重发展投行业务,互联网冲击巨大,商业银行资产增速放缓,信贷资产风险上升,商业银行发展遇到了挑战。互联网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网贷平台更应该优化服务、勇于创新,使银行业蓬勃发展。在我国资本市场现状下,建立投行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转型,实现财富最大化目标。

四、结论

篇3

在金融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主体,我国国有银行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容置疑,但是现如今其本身体制已严重束缚了自身发展。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不仅有利于其本身经营效益的增长,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入手,在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体制问题的基础上引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今后的改革发展与未来展望。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体制

中国现有的机制体制决定了短时间内我国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先行者。然而,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经济效益下滑、风险规模增加。因此,加紧实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改善银行金融管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和中国金融全球化、国际化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20多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然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遇到了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体制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随即受到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银行业开始调整其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业务范围扩展到证券、基金、信托、投资及资产管理等,至此,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具有传统的信用中介功能、融资功能,还具备资产管理、信托投资、保险、经纪和投资银行等功能。伴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皆不可同日而语。但与国外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规模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上都位居世界银行前列,但没有达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优势。在风险性方面,从资本充足率上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占比大,从不良资产比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比国外高。在效率性指标方面,从人均利润率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明显不占有优势,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冗员严重,人员结构有待优化。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产权不明晰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具体来说一是产权结构单一,单一的公有制国有独资企业的安排,导致了政府所有权的不明晰,以致企业缺乏所有权的约束;二是政企不分,目前四大银行仍存在着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双重性质,作为企业由于单一产权体制致使约束的软化,以致存在着以公谋私的现象,作为企业,银行内部职工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银行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的得不到最大限度的释放。2.经营结构和治理能力上的缺陷国有银行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存在计划经济的烙印,官商一体的长期性制约了其市场意识,导致其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竞争意识淡薄,创新思维滞后。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其长期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体制陈旧、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的种种不良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与治理能力已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壮大。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策略

(一)重组国有商业银行,实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均衡发展70年代末期以来,我们打破了银行业“大一统”传统模式,实现了银行组织体系多元化。目前,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以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国有商业银行共存的多元化金融体系,这一金融体系无疑不仅加强了银行业竞争力,也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仍是具有寡头垄断性质的,其特点是行业过度集中,少数银行规模过大,更多的银行规模过小;依托国内市场的银行过多,依托国外市场的银行过少,以致损害了竞争的公平性。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决定了未来一个较长时间内国有银行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决定了国有银行改革力度要大,其一解决其产权主体缺位的问题,建立起规范,有力的产权制度;其二是并撤分支机构,精简人员。而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扶持与支持,在利率政策和税收优惠的基础上扶持其发展壮大;科学界定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的平等竞争关系,避免政策歧视。

(二)加速电子银行建设,加快电子金融产品创新步伐数字化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电子网络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对银行业来讲,在信息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时候,银行业改革也迫在眉睫。全球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业已形成经营方式网络化,机构网点虚拟化等趋势。在网络金融格局的影响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以适应现代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发展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依据自上而下的技术开发模式,全行全方位的协调配合,面向市场,面向管理,共同致力于金融电子化建设;二是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规划,建设以电子网络为平台,集业务处理,客户服务,客户维护为一体的电子信息化系统;三是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电子化网络的建设,引导整个银行业业务服务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和功能的创新再造。

(三)落实风险责任制,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与动力如今是知识经济与互联网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年代,当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其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国有商业银行需实施行长责任制,将其任免、升迁、提拔与其在任的绩效相挂钩;在中层领导干部之间鼓励能者上、庸者下,增强其责任心促使其努力工作;实行员工绩效工资制和末位淘汰制,鼓励公平竞争的同时,奖勤罚懒,提高员工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展望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存在着经营机制不健全,资本充足率低的现象,其改革在相应的政策和法律的相辅相成的,我们应继续对国有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的走市场化道路,改制成有独立法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真正意义的市场化主体,在把握银行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完善提升其各项职能,推动改革的创新发展,并应积极迎合历史潮流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相信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郭建伟,孟奕岑.中国金融稳定的实现:金融伦理道德的实验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

[2]董晓健.依靠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活力[J].当代江西,2015.(11).

[3]高灼琴,杨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1).

篇4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需求追随 发展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精神,江苏省赣榆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政府、银行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等的支持、监督和管理下,在保持县级机构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开业。这次的改革是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初步解决了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为其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制度性基础。同时顺应城区内农村信用社机构服务对象城市化的实际,把农村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商业银行,既可以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又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改革。

    改制后的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下设44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部1个,支行30个,分理处13个。为广大城乡客户、企事业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银行卡和保管箱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改制后,截止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8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8.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91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9.8亿元。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快捷的汇兑业务、更丰富的贷款品种、良好的银行信誉和高效的银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称赞与信赖。

    一、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基础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T.Patrick,1966)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他认为,供给先于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经济发展后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帕特里克同时指出,两种模式特点不同,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供给优先”型模式居于主导地位,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需求追随”型模式替代“供给优先”型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休.T.帕特里克的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即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产权选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能够达到商业化金融运行的基础,如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信息共享等。此时,农村经济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根据休.T.帕特里克的“需求追随”理论,农村金融应该针对农业、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来提供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必要性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业已经率先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储存原材料、抵抗自然风险、建设完善的外部环境,都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且,发达国家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产业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对商业金融的需求越强烈。此外,东部地区在农业已经基本现代化的同时,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及从业人数持续上升,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公司,与城镇中的商业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对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有着天然的需求。因此,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着商业银行存在的天然土壤。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良好条件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可行性

    在东部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环境良好,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较少,没有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相对领先。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信用社是按照商业化在运作,他们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能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信贷资金的投放方向已经与商业银行无异,完全是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因此,对于这样的信用社保留其合作之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顺应形势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必然选择,使其在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更加能够名正言顺、无所阻碍。

    (三)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公平竞争

    除农村信用社外,早已有一部分商业银行把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因此,将这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遵循同样的经营规则,享受同等的待遇,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将会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好的满足地区经济、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的滋生,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这次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也要看到,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说,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完全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农村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其中,“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作为农商行这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的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虽然通过改制,解决了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这个根本性问题,并实施了财务重组、消化了历史包袱,实现了自我发展,但也要看到真正建立好一个现代金融企业,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内功修炼,要在塑造品牌、丰富渠道、创新产品、建设团队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中国银行业特别是赣榆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但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资产扩张过程中,抓住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自由化的大好时机,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

    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只有防范好风险,发展才有质量。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发展不够的问题,发展业务是首要任务,但风险控制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信贷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我们要做的是全面清收不良贷款,加强大额贷款监管,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今,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根据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各类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估量,及时调整发展观念和思路,巩固业务发展成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建立起一体化的危机应对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篇5

直接融资影响下的银行业市场环境变化

货币政策由“控信贷”转向“调总量”。由于直接融资比重日益上升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明显增强,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客观反映整个社会资金的松紧状况。自2010年下半年央行实施流动性收缩政策以来,银行体系出现资金紧张局面,但社会整体流动性依然宽裕,通胀压力有增无减。2011年,央行提出社会融资总量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是更为合适的金融宏观调控中间目标,年初启动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便是以社会融资总量为调节基础,将单个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资本充足率和稳健经营性等评价结果与贷款增速挂钩,进而将信贷个体调节和总量控制结合起来,标志着货币政策真正由“控信贷”转向“调总量”阶段。

客户融资渠道由“单一”走向“多元”。直接融资市场通过多样化的投融资渠道、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以及高收益预期等多种优势影响客户的投融资需求,在直接融资较为活跃的地区形成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局面。

业务范围由“表内”拓展至“表外”。直接融资市场拓宽了银行的业务范围,融资顾问、代客理财、债券和基金销售等与直接融资相关的中间业务,形成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

经营模式由“分业”迈向“混业”。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带动银行、证券、基金竞相开展融资和理财服务。一方面,银行与证券类机构在部分领域差异性减少,服务趋同;另一方面,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变得更为迫切,也更为现实。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多家商业银行开展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以及保险公司试点工作。同时,产业资本纷纷涌入金融领域,产融结合型集团日益增多。

直接融资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

传统业务面临“去中介化”的挑战

企业贷款方面,客户“脱媒”现象明显。有调查显示,直接融资的贷款替代效应明显,企业直接融资需求旺盛,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信贷资金对经济拉动作用趋于较弱。越来越多的企业期望通过上市或发债募集资金,信贷需求明显下降。随着企业直接融资需求的持续高涨,此种趋势仍将持续。

存款业务方面,直接融资带来存款分流及稳定性下降。近年来,企业、居民多渠道投资理财快速增长,在带动商业银行存款增速明显放缓的同时,存款波动性也加大。第一,存款需求下降趋势明显。以深圳为例,2008年以来,银行业个人理财产品募集量达到约2600亿元,年均增速80%以上,而各项存款的年均增速仅为24%左右。第二,负债稳定性降低,主要表现为投资活动加速储蓄存款活期化,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问题更为突出。此外,存款增速与资本和货币市场高度相关,受新股申购、债券发行以及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资金在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之间频繁转移,导致银行存款波动性加大,同时带来的市场利率波动进一步加大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难度。

盈利增长面临利差收窄的挑战

直接融资发展降低银行的贷款议价能力。在我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方式进行融资的成本远低于贷款。首先,股权融资没有还本付息压力,且能提升公司的市场形象和影响力。其次,债券融资工具种类较多,成本比同期限贷款利率低。因此,具备直接融资能力的企业客户在与银行谈判时处于绝对买方地位,表现出较强的议价能力。

直接融资影响银行盈利的稳定性。目前,我国发达地区银行业与直接融资相关的中间业务净收入约占所有中间业务净收入的三成。但是,这部分收入受资本市场影响波动较大,“靠天吃饭”特征明显。债券、融资顾问、托管等中间业务收入也同样波动巨大。目前,净息差仍然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占净利润的比重达到80%以上。“十二五”期间,随着利率市场化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替代性金融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存贷利差缩小将成为必然趋势。据测算,净息差每下降10个基点,上市银行盈利水平就会平均下降8.6%,影响远超过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直接资产损失。在失去利差保护的情况下,直接融资将对商业银行盈利稳定性产生巨大影响。

直接融资发展提升银行经营成本。在直接融资的“挤出效应”和贷款规模约束下,商业银行优质客户资源减少,竞争更趋激烈。一方面维护存量优质客户的成本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拓展新客户的投入资源也要不断增加,经营费用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在资金成本、客户资源、营销渠道、产品支持以及可用贷款额度上均弱于大型银行,随着更多的银行将营销重点转向中小企业,中小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营销方式面临金融需求急剧变化的挑战

“双大”驱动的传统营销模式难以持续。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主要依靠信贷投放,信贷投放又主要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使大中型企业对银行体系的资金依赖迅速下降,同时带来企业和个人对各类投融资工具的财富管理需求迅速上升。面对这些变化,长期以来“垒大户”的营销方式和依靠营销竞赛、分指标、发通报、发奖金的运动式业务推动方式,将难以适应社会的金融需求,也必然难以维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应对营销转型的需要。准确把握和跟进社会金融需求变化,对管理体制、产品、服务做出调整和创新,是转变营销方式的重要前提。目前,国内银行管理的水平与素质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仍较为粗放,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对新兴业务的拓展较为困难;管理创新能力不足,导致金融服务趋同,低水平重复竞争现象突出。

组织体系面临市场深化的挑战

现行组织管理体系难以有效整合和共享资源。资产管理、并购重组、结构化融资、财务顾问等以直接融资为平台的新兴业务,淡化了银行分支机构和部门之间清晰的职能划分,要求不同条线、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区域分支机构的共同推动。目前,我国银行业实质上还停留在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阶段,组织体系的设置多为层级职能模式,部门之间很难跨越小团体的利益鸿沟,配合度低、沟通成本大、联动积极性不高,分散、多头、低效突出。

现行组织管理体系的市场应变能力较弱。目前,各类金融机构对直接融资类业务的竞争手段多为产品组合、政策灵活性以及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相比证券、基金等机构,商业银行管理层级多、决策链条冗长,市场敏感性不强,从客户信息共享到产品研发,再到营销协同,业务流程繁杂重复,难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近年来,除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集合信托计划也对贷款的替代明显。

风险管理面临客户结构变化和风险叠加的挑战

直接融资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客户融资模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改变。为应对大中型企业加速脱媒问题,很多银行均已将中小企业业务上升至战略高度。目前,小企业在资本市场(包括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的年融资总量不足1000亿元,通过间接融资渠道的小企业银行贷款每年约为2.5万亿元,银行贷款占小企业融资总量的95%以上。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违约率相对较高,资本消耗相对更大,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也相对更低,如何在银行资本和规模的双约束下,建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和流程,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全面提升提出挑战。

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要求商业银行加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近五年来,基于降低融资成本、分散资金来源、增加投资收益以及风险管理、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等目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金融市场并利用其提供的多种工具及其衍生品进行保值或投资。由于部分企业对新型金融工具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对高收益的追求使其脱离了最初“套期保值”的避险本意,企业的市场风险极易转变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此外,为适应直接融资发展带来的社会需求变化,各家银行都在探索不受牌照限制的投资银行业务、研发自己的直接融资产品,如债券发行、债券承销、资产管理、融资顾问等等,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敏感型业务的比重显著提高,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相互交织,而国内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习惯于具体风险的管理,条线之间协调不顺畅,队伍素质和能力也与专业化管理要求存在差距,难以应对直接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需要。

推进商业银行直接融资的有关政策建议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融资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抓住直接融资带来的市场“溢出红利”,有效抵补“脱媒”负面效应,不仅需要商业银行自身努力,更需要监管部门的引领和指导。

坚定不移地推动商业银行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应督促商业银行牢牢把握经济转型、社会转轨、市场格局演变等重大变化,加快转变依靠信贷、融资、成本、利差、双大(大企业、大项目)驱动的发展模式,通过前瞻性的政策引领和持续的形势宣导,培育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管层科学发展的意识,强化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推动商业银行尽快从单纯的融资中介向全面的服务中介转型。

进一步明确地推动商业银行加快管理变革。发展方式转变实质上是管理的变革。2011年,宏观政策进一步回归常态化,国内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商业银行管理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监管部门要持续密切跟踪直接融资发展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鼓励并引导商业银行通过重构组织构架,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经营结构,完善资本配置体系,主动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变化。

以服务实体经济和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为导向推进金融创新。直接融资的发展推动商业银行从单纯融资中介向全面服务中介的转变,这一市场定位的变化需要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支持。监管部门要以服务实体经济真实需求和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为基本导向,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银行业创新:一是提高创新领域法规建设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二是审慎推进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提高综合化经营准入门槛,建立退出机制,完善并表监管;三是引导商业银行理顺创新管理组织体系,实行专业化创新管理;四是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产品研发和推广流程,实行产品服务创意、功能设计、流程设计、推广销售、维护及售后的全流程管理;五是推动商业银行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品服务创新激励约束机制。

篇6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产权 集团化 证券化

一、产权的股份化

银行业具有相对较高的风险性,同时要求有大量的自有资本金,这些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一般应是多元化的,这也能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保证,尤其是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和防范风险的约束机制。因此体制改革问题可以说是国内银行,尤其是非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1、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

目前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识,但是关键在于改革方案的设计与选择,从而能够有效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对此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按地区或按业务分拆上市,另一种是整体改制上市。考虑到银行业的规模效应十分显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合并,分拆将减弱国有银行在规模上的竞争优势;其次我国银行普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若只将经营情况较好的分行分离出来上市,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不利于银行整体的长远发展。因此通过对这两种方案进行比较,整体改制上市的可行性较强,所需要的时间必然更长一些,而且必须先切实解决好一些基本问题,尤其是对长期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的处理。

2、发展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

一个完备的金融体系是由少数较大的银行和大多数中小银行组成,银行的资本构成也具有多样性,目前我国的银行资本仍主要由国家投入,缺乏民间资本的参与。因此发展民营股份制银行成为金融界的热点之一。由于银行有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设立新的商业银行,其注册资本最低为10亿元人民币,且银行对经营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民营资本自行发起设立新的民营银行有一定的难度,也必须十分谨慎。目前发展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吸收民间资本入股现有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人民银行正在鼓励各家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通过增资扩BR来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而进行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革是解决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情况复杂,其产权主体较为混乱,在具体操作上应首先对清理整顿后条件成熟的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企业、城乡居民个人等的资本金,组建成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二、经营的集团化

中国加入WTO以后,以“分业”为背景的国内银行业面临着以“混业”为背景的跨国金融集团的强有力的竞争,实行经营的集团化,即构建金融控股集团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

虽然目前金融控股公司在国内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中信、光大、平安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金融机构直接控股其他金融企业的金融集团,国有银行通过在境外设立独资或合资的投资银行转变而来的金融控股集团,也有通过各种形式控股多类金融机构的工商企业集团,这说明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新的组成部分,它采取“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形式,以资本为纽带,控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等金融机构,母公司一方面可以对各子公司进行资本调度,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子公司之间在业务、技术上的合作,从而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经济以及风险分散等混业经营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三、资产的证券化

篇7

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1互联网金融本身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资金脱媒,资金的盈余者和资金的短缺者不再通过银行等资金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二、渠道脱媒,资金体外循环的日益严重,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加深,并且货币流通速度偏离历史轨迹,不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媒介运行;三、信息脱媒,优质客户凭借自己的信用直接绕过银行这个传统的信用媒介,来获得自己需要的资金,使得我国金融市场获取渠道发生变化;四、技术脱媒,是指在技术进步和电子商务的驱动下,一些IT企业开始介入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使得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被部分替代,威胁到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

1.2互联网金融推动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变化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宏观调控刺激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状态。一是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脱媒的加剧,降低了商业银行为主题的传统中介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二是互联网金融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加速以及不良风险反弹带来的拨备增加,打破了银行长期垄断的资金的价格,直接冲击业务单一、以存贷利差为收入的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银行的?A利模式。

1.3互联网金融推动客户需求变化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给客户带来一系列高收益、便捷性产品体验的同时,也让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客户对银行的实体网点的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客户体验、自主式办理,一体化的服务成为大多数客户的选择。这对银行线上线下服务与整合提出了新要求。

2.互联网金融的局限性

2.1余额宝模式发展的局限性

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属于货币基金,存在一定风险。货币基金作为基金产品的一种,并不等同于保本的活期储蓄,依然存在亏损可能。一旦购买的货币基金营收出现问题,用户的资金将蒙受损失。同时,余额宝对政策的依赖性强。按照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管理规定,支付宝余额可以购买协议存款,能否购买基金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支付宝在2012年5月获得了基金支付牌照,但尚未获得基金销售牌照。目前余额宝借助天弘基金实现基金销售功能,尚不合法。倘若监管部门对此做出限制,余额宝将面临巨大风险挑战。

2.2 P2P市场的局限性

尽管P2P网贷企业规模急剧增长,线上线下的综合性运营模式,涉及线下交易及地域差异,必然存在线下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放松了风险控制的力度的道德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借贷相比,整个行业的信贷信息没有共享,平台参与者信息不对称。使得提供的借款者信贷信息各不相同,交易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增加阻碍其价值实现。根据余额宝的数据,其个人投资者持有者比例在99.5%以上,而机构持有者不到0.5%。同样,在网络信贷中,参与者也是中小型企业、小微企业,其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优质度差。因此,在目前阶段,互联网仅适用于零售行业中标准化程度高、市场需求明显的产品,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方面具备着极强的成本优势。

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转型

3.1 处理好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竞争合作关系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不仅仅存在竞争关系,同时也可以加强合作。互联网企业来势汹汹,商业银行不能逃避竞争,更不能用恶意手段排挤互联网金融。而应该在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优势及特色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支付方式,拓展新渠道。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应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共享商户资源与客户信息,商业银行在以往业务中累积了大量的数据,尤其是大型优质客户,而互联网企业在近段时间的迅猛发展中累计了庞大的用户群,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3.2改革向小微、零售调整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等外部环境变化,优质大中型企业不断金融脱媒,市场竞争激烈,而在集团业务中,银行为了保留大型客户,就会放款对贷款利息的要求。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贷款业务多处于由买方定价的状态,进一步降低银行利润率,在新宏观经济背景下,资本监管进一步强化,传统高资本站信用业务因此就受到抑制。但中小型企业受财务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融资渠道少,更多地依赖间接融资。与集团业务相比,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上站在主动地位。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应往积极拓展小微业务转型,通过利率定价实现“收益覆盖风险”,有效发掘更多的客户群,更好地提升利润,提升经营收益。

3.3以人为本,需求导向

在互联网背景下,银行客户需求朝着网络化发展。银行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优化网点布局。突出小型化、智能化、多业态的发展趋势,打造简单、便捷、服务质量高的“智慧型”网点;二是提升自助机效能,在优化自助机客户消费体验的前提下,提升自助机及自助银行的交易份额。三是提升远程银行的效能,以客户为导向优化地电话银行、网银交易流程,强化其产品销售职能。

3.4实现功能再造,开辟新的增长点

3.4.1大力发展托管业务

对商业银行来说,托管业务由于能带来稳定和可观的收入、经营成本低、带来庞大的资金池和协同关联的业务、拉动负债和中间业务收入,是一个几近零风险、高利润率的优质业务方向。托管业务可以给银行带来巨额资金池,缓解银行在发展资产业务时存贷比压力,并以托管业务为基础,来进行贷款的发放、同业市场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投资获取利润。

3.4.2大力发展同业业务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资本业务受到约束、利差收窄,金融脱媒现象加速深化,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同业业务不但作为调节商业银行间流动性的工具,更是以多变的方式、高收益性走进大家的视野。相对于一般性的商业贷款,同业资产有较高的资本杠杆率。同业业务拓展了银行的负债来源,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提升了银行的利润率。

篇8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目前最典型的互联网金融莫过于余额宝平台,自推出以来,在短短的时间内余额就达到几千亿元,直接带走银行存款上万亿元。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一)成本方面

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和交易成本。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金融业务并不需要很多的实体金融机构网点,添加一定量的服务器,便可以支撑海量的网络用户,这与传统金融业务开展的方式相比,节省了不必要的运营成本。传统的金融机构如果要开拓异地市场业务,只能在当地设立相应的机构,时间长,手续复杂不说,而且无形中增加了许多人力成本及固定资产投资。而互联网金融,只要条件成熟,产品丰富,网络技术安全,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服务有需求的客户。而且,传统金融服务中实体经济的融资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融资,资金使用费和融资费用无疑会带来高昂的交易成本,同时,在对交易对象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和匹配的过程中会引致无形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这部分成本虽然难以计量,但是对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的增加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基本实现无纸化交易,同时网络信息的发达,便于相关信息的搜集,从而节省了交易成本。

(二)效率方面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思想是努力实现金融脱媒,即在金融监管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方绕过商业银行等传统的金融体系,直接将资金输送给需求方,在保证相对安全的情况下,更高效地实现资金的体外循环。目前,互联网金融不仅能够通过简化传统金融业务中的繁琐手续,规范服务流程,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同时,还可以将复杂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对个人消费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所有的用户,用户可以足不出门就办理自己所需要的业务,而不用在去银行网点排队浪费时间。

虽然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银行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简化的服务系统和较低的准入门槛,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操作风险。由于客户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和要求不了解,可能导致客户的操作失误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损失,甚至在交易过程中出现流动性不足、支付结算中断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

尽管银行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发展,但商业银行依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来获取利差作为其收益仍然占了很大的比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导致商业银行收入的减少。首先,会使银行存款业务量萎缩。互联网金融的利息收益比银行高,可以随时赎回,随时认购,利用手机客户端可随时随地进行操作、操作流程简单、与普通货币基金相比对最低投资额不设限制等诸多特点,使得银行活期存款量大幅下降,银行客户分流。其次,近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公布存款利率上浮到顶也存在存款业务受到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因素。在存款减少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也将会相应的减少,因此靠贷款实现的收入将会减少,加之吸收存款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的利差越来越小。

(二)弱化银行的中介功能

银行作为传统的支付中介、融资中介的功能正面临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在支付领域,过去商业银行基本垄断了第三方支付结算转账平台,通过提供便利的服务吸引客户消费各种理财产品,从而获取中间业务收入。而随着央行发放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牌照,用户借助互联网便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支付结算,导致银行客户流失、难以通过挖掘客户价值来实现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效益。许多之前必须通过银行来办理的业务,目前大部分都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处理,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办理,不用亲自到银行柜台处理,极大方便了客户的便利性需求。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