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16:06: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信用综合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大量信息资源,关于这些资源的管理工作一直是企业管理部门最头疼的事。信息量大、信息面广、信息类型复杂是企业信息资源主要特点,此时综合监管平台对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在这种信息管理体制之下信息能得到良好的收录、分类和安全保存,是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的好方法。
1 综合监管平台的基本功能
利用国内外在设计监管系统时产生的构想和原理,并且结合企业信息化进程和信息储存情况,合理的制定出本企业中对综合监管平台的使用方式。在这里就说一说常用的几种监管平台使用方式。企业在使用监管平台对企业内部信息进行合理监管工作是,常常将监管平台分为两部分,一体式监管平台和协同式监管平台。其中一体式监管平台包含对主机的实时监控、软件监控和网络监管三个系统,其中主机监控系统是指实时的对平台主机的运转情况、处理状态、数值数据等方方面面进行实时监控,并且及时报错,以便对工作人员及时的对平台主机做出调整;软件监控是指在主机运转期间,其软件运行情况做监控,包括营销部门、管理部门、行政部门等等对软件的使用和下载情况,使其使用路劲安全且有迹可循,并且实时更新并记录情况,当发生违规操作时会发出警告,以确保软件、资料的安全性;网络监控是指,对当先网络产生流量进行监控,当有预算之外流量出现时作出警告。综合监管平台会把这些数据一一记录下来并且作为历史数据记录下来。另一种是协同监管平台,其功能是方便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和加强内部的相互监控自检,在这种协同监管平台之中全公司内部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有效记录,是信息有方向有保证。协同监管平台的开展基础是使公司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网,而公司内部网络中信息的定向性和安全性就是协同平台可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我们知道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是依靠计算机完成的,这样对计算机虚拟主机的应用和维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企业内部信息管理之前我们应对主机或是虚拟主机进行优化处理,包括主机的用途、信息处理方式等等,我们在明确主机的用途之后方能对其开展后续工作。比如,需要进行记录处理和运行处理主机我们应对其系统进行优化处理,增强其优化能力;如需要永久记录和保存处理的主机则对对其软件相对优化,注重对硬盘的保护和维护工作,及时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我们要明确主机的用途,再根据其用途的不同对其运行内容进行合理规划。以便做到最佳的信息处理效果。
2 综合建立平台的优势
在当今信息化程度作为衡量一个企业价值的指向标,怎么管理、利用、保存企业内部信息已成为企业在进行企业行为的前决条件,怎样合理管理企业信息、有效利用企业信息、安全长久保存企业信息就成为当下企业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在这种形式下引入综合监管平台能为企业信息管理带来哪些便利和哪些保障呢、其管理效果又能从哪些方面中得到体现呢。
2.1 系统操作严谨,对信息保护性强
诚然,企业所产生的信息量是极其巨大的,无论是经济活动方面还是人员记录,甚至到企业历史记录数据都是繁复而杂乱的,新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纸质档案作为企业信息的记录载体,转而采用有强大功效和存储空间的计算机技术。综合监控平台就是基于这个基础上而产生的。在计算大量运算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计算失误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运用综合监控平台就显出其优势。监控平台由另一套主机组成,其目的就是监控记录和运算过程中被监控主机是否出现差错、记录过程是否出现遗漏等。在这样双保险的体制下,对企业信息输入输出或计算都带来一定的保证,其与人工操作过程相比有明显优势。但对于监控平台维修和维护工作应深入到日常工作中去,要保证平台能够精确有效地对公司信息进行整合录入,保证平台健康正常运转是大前提,这也平台能够进行高品质信息录入的必要前提。
2.2 可承受工作量大,人工操作方便
企业中采用机器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储蓄的进行大量作业,虽然相比人工方式其前期投入资金量大,但有长远角度考虑,其有绝对的经济上的优势。如我们仍然按人工记录与调用企业信息的方式,人员可能在工作出现疏忽、记录错误的情况,每个人的笔记不同,有些档案或信息是要经过许多人手进行记录的,这样就导致信息失真,甚至是无法辨认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在档案的保管工作中,需要一个很大的存储空间,而在这个空间之内,对档案、资料、信息的分类要明确,记录日期和调用日期都要有严格记录,遇到重要数据的阅览时,可能还有经过上层领导逐层审批甚是麻烦,而且对于企业信息的保管工作纸张也并不是最佳的载体,其安全性不强又十分脆弱。而采用综合监管平台,不能使信息统一被收集,而且在公司内部网络中信息的使用也是十分方便的,如遇到需审批才可调用的文件平台之内的沟通也是十分便利的。对公司内部网络实行加密处理,对企业内部重要信息进行信息加密,其操作简单、使用方面,大大节约了公司的人力物力。对于信息的保存工作监管平台可对其进行备份,如产生意外情况可发出警报。监控平台的操作工作虽然需要专人负责,但内部监控管理程序已经被你定好,一般情况下需一到两名操作人员和一到两名维修人员,在用人员方面可以做到节约。
2.3 综合监控平台,可实现全局监控
能够实现全局监控是综合监控平台被越来越多企业采用的根本原因。综合监管平台不仅能实现对企业信息的监管工作使信息全面、正确的被录入,更重要的是利用其平台我们可实现对企业内部实时监控。诚然,在信息化进程已经相对完善的今天,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与否有可能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站住脚的重要原因,从企业内部的信息信息流动怎能看出企业运营是否健康、企业内部是都存在问题,在当下的经济体制中一个企业的内部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成为其企业的代表,所以对企业内部信息进行统筹兼顾和统一管理的重要性已经不单单体现在管理方面,其与行政、采购、市场部门的方方面面均产生着不可分割的牵连关系。面对这种情况孕育而生综合监控平台就可很好的突显出其优势。在利用综合监管平台进行统筹监管之前,我们应先成立相关监管部门,由专业人员负责对监管平台的相关工作,并及时对其中产生的不和谐因素记录在案,每天准确回报给上级领导,并开展周会、月会,对这段时间内监控平台上遇到过哪些常见情况,这些情况都放映出了什么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对每一次会议做好总结工作,并及时向上级领导部门进行汇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积极与各个部门惊醒配合,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合理解决。并且利用综合监管平台进行文件调用也是十分便捷的,在归类时定好索引标题,录入日期、文件归类等等,与原本信息库调用工作相比,无论是速度还是节省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上都有明显改善。由于监管平台具有统筹规划性,对其系统内信息有整体整合分类能力,所以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企业最近信息变化情况。
3 总结
虽然综合监管平台为企业带来了先进的信息管理方法和有效的信息使用途径,但我们不能就此听之任之,在信息化进程如此之快的当下,信息发展形势和信息表现形式实时在发生的变化,我们应在合理、科学地使用综合监控平台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发展需要,总结工作方法和制度,对其先进的管理体制进行解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综合监管平台方案和技术,使之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企业能都适应信息化时展要求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芳、吴云,主机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当代管理,2009(11).
[2]鄢恒权、李庆怀、马有志,油气勘探生产技术管理的运维快速反应系统的方案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6).
[3]董亮、周蕾,建立信息网络系统运维管理中心应对电力信息化大集中大发展, 2009(5).
[4]高宏伟、赵小虎,基于虚拟技术的信息系统资源整合研究[J].专题研究,2009(04).
【关键词】综合管理;核心竞争力;重要作用
1.概述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两位教授提出的,是指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企业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差异与竞争优势。是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长期形成并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准确的职业定位,综合能力与资源,超强的执行力三个方面。而综合管理工作主要指的是对企业规划、决策、组织、协调、监督及内部管理工作的一项统筹管理工作,其主要包括日常事务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在日常事务管理中又包括了:公文管理、督查督办、课题调研、公务活动、政务信息、公共关系等等,其管理职责和范围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涵盖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三个要素,是企业正常运转、高效运作、凝聚合力的关键所在。可以说,综合管理工作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综合管理工作内容及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1人力资源管理
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是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素之一的职业定位的问题。它是指按照企业改革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有计划、针对性的地进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通过对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管理过程,激发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效发挥潜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创造更多价值,从而凝聚强大合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任务包括职务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等。
2.1.1职务分析与设计 通过从结构、性质、责任、流程等方面对企业各个工作岗位职责,以及能够胜任岗位职责人员的自身素质,业务知识、工作技能等,经过调查分析,编写出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等人事管理文件,明确企业运转流程的各个节点,从而在企业运转过程中,准确定位各个环节和角色,使各项工作能够环环紧扣,无缝衔接,提高企业整体运转的效率。
2.1.2人力资源规划 通过分析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按照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及规划,预测未来人员供需与平衡,针对性的为企业储备专业人才力量,确保在需要时企业能获得所需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蓄能量。
2.1.3员工招聘与选拔 根据企业岗位的设定和需要,为企业选拔优质、合格的人才,并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安排至合适的岗位,是构建当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1.4绩效考评 根据员工日常工作表现及在一定时间段内对企业的贡献进行考核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为培训、晋升、计酬等人事决策提供考评依据,是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的有效方式,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促进剂。
2.1.5薪酬管理 通过设计、管理员工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奖金、津贴以及福利等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
2.1.6员工激励 关注员工心理状况的变化,通过激励和鼓励满足或限制员工各种不同程度的需要,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2.1.7培训与开发
根据员工自身能力素质以及与所在岗位的适应性以及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个人知识、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以增强人力资源的贡献率。
2.1.8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企业的广阔平台,把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制订员工个人职业规划,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员工通过企业平台成长的过程中,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
2.2综合事务管理
综合事务管理工作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在综合管理工作中占有较大比重,着重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素中综合能力与资源以及执行力两个方面的问题。
2.2.1公文管理
公文是企业决策、指令下达的媒介,公文管理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转,确保企业各项决策、指令下达畅通的重要途径。包括对公文的起草、流转和管理,即以特定的原则和方法,在公文形成、流转、办理、存储的一个完整周期中,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2.2.2课题调研
课题调研是针对在企业发展实际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企业发展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的过程。通过调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对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工作的决策提供参考,对于突破企业瓶颈,推动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2.2.3督查督办
督查督办工作是确保企业政令畅通,执行有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督促、检查、催办、协调和综合反馈等环节,有效确保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提高企业执行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2.2.4政务信息
政务信息管理工作是企业信息渠道畅通的关键所在,在核心竞争力中发挥了眼睛和耳朵的作用,主要通过情报、情况、资料、数据、图标、文字材料及音像材料的方式及时准确的反应生产、经营以及的相关情况,通过大量真实的,具有前瞻性的信息来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2.2.5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指企业与当地政府、战略同盟、合作伙伴以及企业所在周边公众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公共关系是企业凝聚人气、丰富社会资源的土壤,唯有土壤肥沃,企业之树才能茁长成长。
2.2.6法律事务
法律事务工作主要包括企业合同审查、合同起草、方案的制定、相关诉讼事务等,是保证企业依法治理、合规运作的第一道关口,更是为企业提供法律保护、维护企业利益的基础。
3.结论
综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强、涵盖范围广、工作内容琐碎复杂的工作。在企业的正常运转过程中,综合管理工作发挥了内应外联、牵头把总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事务管理、法律事务等工作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唯有不断做好综合管理工作,才能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软实力,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真正发挥作用,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一站式服务;综合管理;市场化转型
体制机制改革是深化改革与市场化转型的重中之重,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已经成为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提升效率的必由之路。依托深化改革及市场化转型总体需求,机关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成为企业改革战略落地的重要支撑之一。在深入分析企业运行情况基础上,在机关综合管理领域中创新性的引入“一站式”服务模式,将面向员工的综合管理业务集中至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了综合管理的“集中化、窗口化”,简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为企业改革提供支持。
一、 企业综合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企业综合管理普遍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模式。科层制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分工和分层、以规制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1]。从技术观点看,企业科层制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了组织效率,但也存在组织僵化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致使组织效率低,缺少人文关怀,企业员工满意度低的诸多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科层制企业组织中,为提高综合管理效率,改善综合服务供给矛盾,可在综合管理领域引入一站式服务模式,对关系员工的管理审批及服务保障工作进行归集,组建一站式服务中心。
二、企业一站式服务模式特点
我国政府部门较多地应用了一站式服务模式,根据业务类型和审批流程,将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受理和审批进行整合集中,组建了多种类型的政府行政大厅与一站式业务中心,为企业和公民提供统一的服务通道和界面,避免了企业和公民的申请事务在多个职能部门间的流转与反复。由于采用了更加灵活、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工作界面,一站式服务模式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和公民等受众对政府部门的满意度。
将一站式服务模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领域,组建企业一站式服务中心,改变了管理部门与员工的业务接口关系,将员工-机关1:N模式,变更为员工-机关1:1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综合管理模式与一站式服务模式工作流程对比
企业综合管理一站式服务的特点表现为:
(一)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企业管理机关从员工的需求出发,设计服务内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改善工作质量,避免员工在不同部门间奔波、等待、往复,为员工提供最大的服务效益。
(二)职能集成化。企业综合管理一站式服务将不同部门的多个相关职能整合在一起,打破了部门间的业务壁垒与办公场地界限,建立部门间协同联动机制,让员工享受一站式办理服务,有效地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间。
(三)个性化、自助化。一站式服务模式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机关的服务与保障能力,能够向员工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员工可在一站式服务中心自助发起并办理业务,可以充分改善机关形象,提升员工满意度。
三、一站式服务模式应用情况
结合深化改革及企业市场化转型总体规划与要求,我单位创建综合管理一站式服务中心,以主营业务需求为导向,重新配置管理职能要素和各种资源,将涵盖公章管理、安全保卫保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党建工作等11个业务模块、共计41项直接面向员工的综合管理业务进行归集。通过的流程梳理与再造,将所有综合管理业务办理统一至一个综合业务窗口,形成了一本工作指南、一套标准办事流程与审批表格,简化员工办事程序,降低员工获取资源难度,促进员工聚焦主营业务,建立快速高效的反应机制。一站式服务模式应用取得如下成果:
一个业务窗口。改变传统业务受理模式,改造并优化业务办理流程,将一站式服务中心作为综合管理机关与员工的唯一接口,业务受理、咨询、结果反馈均集中至一个业务窗口。在规定的时间、明确的地点,员工能够完成业务审批,大幅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改善机关形象。
一本工作指南。工作指南中明确了各类业务办理的材料清单、归口主管、申请表单、业务办理流程等信息,并在内部网站上设置一站式服务专区,实现工作指南电子化,确保员工材料准备充分、业务咨询便捷,大幅提高业务办理一次性审批通过的比例,提高办事效率。
一套办事流程。梳理机关内部及对外的业务流程与接口关系,规范业务受理、流转、上报审批及反馈等流程,将业务流程封闭在管理机关内部,把便利留给员工。
一套标准表格。将一站式服务中心41项业务涉及的审批表格分类、编号,并制作业务指引看板,目录上墙,进一步降低员工的获取难度。 (下转第51页)
(上接第54页 )
四、 应用效果分析
一站式服务中心启用后,所有与员工相关的业务和疑问都可以在一站式服务中心得到办理和解答。员工可在一站式服务中心获得业务办理指导并自助发起业务办理流程,由管理机关业务受理人完成机关内部流转流程,最后通过一站式服务中心将业务办理结果反馈给员工,从而大幅简化了员工的办事流程,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间。一站式服务中心运行以来取得如下效果:
服务窗口单一化。涉及员工的保障与服务职能集中至一站式服务中心,业务办理实现接口单一化,简化了办事程序,进一步降低了员工办理业务的复杂程度。
业务办理一站化。将业务办理流程封闭在机关内部,实行集中、并联的内部流转机制,简化了员工办事流程,提高保障能力与服务水平。
业务流程标准化。一站式服务中心持续推进综合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明确机关内部业务办理流程,形成标准的业务接口、材料清单、反馈机制,让员工享受“打包”服务,确保业务办理效率,有效节省员工业务办理时间。
保障能力与效率双提升。打破了机关专业分工的业务壁垒,机关人员实现了多岗位锻炼,促进机关人员能力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持续提升,极大的改善了管理机关形象。
五、工作展望
分析当前一站式服务中心运行情况,结合综合管理改进与市场化转型需求,计划在规章制度完善、流程再造与优化、业务范围拓宽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
规章制度完善。围绕一站式服务中心完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综合管理与一站式服务中心运行,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流程再造与优化。将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为综合管理单一化窗口,持续推进综合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围绕一站式服务中心逐步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业务接口与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水平,促进效率持续提升。
拓展业务范围。按照发展总体规划,将更多综合管理业务纳入一站式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综合管理水平与保障能力,保障员工聚焦企业主业,提升企业运行效能。
六、结语
一站式服务中心自运行以来,员工办事周期大幅缩短,员工对管理机关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后续,我单位将围绕一站式服务中心,持续提升机关员工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将一站式服务中心做成品牌,更好地服务员工,保障主业发展,以适应市场化转型的需要,满足未来快速发展与市场竞争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糊综合评价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现状与控制方法选择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起步于1992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初步发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作用。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我国的担保业面临着资金规模小、业务单一、业务程序不规范和风险防范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而风险管理是最为核心的问题。由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水平认识不足,我国各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实际运行中都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担保资金尚未有效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中介功能尚未真正体现,能够受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支持和服务的中小企业还极其有限。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引入定量分析技术,精确度量担保业务所面临的风险,进而寻求在风险有效控制前提下适度的担保规模,以实现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均衡。
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包括信用担保风险评价与度量、决策、风险防范和控制,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价是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决定担保机构能否生存及有效运行的关键。本文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评价,即担保项目评审,而不是担保机构面临的所有风险。
有关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外却处于成熟阶段,涌现了KMV、Credit Metrics、Credit等众多模型和方法,这些先进的评估理论和方法由于在国内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难以进行广泛的运用。遗传规划、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等非线性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并且解决了数据的非正态分布问题,但是这些方法在评估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使其不具有很高的可解释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其他一些数学方法,如Z值破产模型、Chesser企业信用预测模型,由于引入的指标少且大多为财务指标,评价结果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因此需要寻求一种准确性高和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对信用担保项目风险状况进行评估。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特点,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评价的指标层次体系
指标体系建立应遵循系统性与层次性、定性与定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可借鉴一般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但与一般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相比应考虑其特殊性。(1)应重视未来。信用是未来的信用,因此,信用评价应分析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侧重于企业的未来。(2)应重视创新。中小企业优势之一是经营灵活,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低水平的竞争必然导致企业利润降低,因此,必须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创新。(3)应更重视成长。成长体现了企业经济增长的潜力。在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中,应重视对企业经济成长性的评价,重视对项目经济成长性的评价。(4)应更重视发展。发展意味着企业的广阔前景和可持续性。没有发展性的企业,就谈不上未来,更谈不上信用。
本文在选取一系列初始指标的基础上,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性分析,保留了18个解释力较强的指标,其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财务状况、发展前景和信誉状况五个方面,构成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评价的指标层次体系(具体见下图)。这些指标,基本能满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控制的需要。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模糊综合控制方法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模糊综合控制模型的建立
1.建立指标集。指标集是以影响评判对象的各种因素为元素所组成的集合,设第一层次影响评价结果的指标由m个,得到指标集U={u1u2,……,um)},其中U1为第i层次(最高层次)的第i个指标集,它又由第二层次中的n个指标决定,U={u1u2,……,um)}。当存在更多层,可以依此类推。一般而言,层次划分越多,评价结果会越准确,但计算的工作量也会越大。
2.确定评价集。评价集是对评判对象可能做出各种评判集合的总体,假设有P个评价结果,则评价集可以表示为:V={u1u2,……,um)}其中,vi=(i=1,2,3,...,p)为总评判集的第i个可能的评判结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评价的评价集V={很高,较高,一般,较低}。
3.建立权重集。权重可视为各因素u(i=1,2,...,m)对“重要”的隶属度。根据每一层次中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分别给予相应的权数,第一层次因素的相应权重为A=(a1,a2,...,ai,...am),其中ai是第一层次的第i个因素ui的权数。同理,第二层次的权重可假设为A=(a1,a2,...,ai,...am),其中a1是第二层次中决定因素%的第j个因素的权数。若还存在更低层次因素,则还有相应的权数和权重集。
转贴于
根据各评价因素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影响的重要程度,通过对调查和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运用AHP法得到权重系数矩阵。
第一层次指标的权重系数矩阵为:A=(0.35 0.25 0.20 0.10 0.10)
第二层次指标的权重系数矩阵分别为: A1=(0.20 0.30 0.20 0.15 0.15)
A2=(0.40 O.20 O.30 O.10)
A2=(0.30 0.50 O.20)
A4=(0.40 0.35 0.25)
A5=(0.40 0.30 0.3)
4.确定评判隶属矩阵。评判对象按因素集中第i类因素的第j个因素进行评判,对评价集中第k个元素vk的隶属程度为rijk(i=1,2,...,m;j= 1,2,.,n;k=1,2,...,p),则第i类因素的评判隶属矩阵Ri为: 5.模糊综合评判。(1)一级模糊综合评判。一级模糊综合评判集B1=AioRi,即:
(公式无法输入)
(2)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根据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以bik为元素组成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矩阵R:
(公式无法输入)二级模糊综合评判集Q:(公式无法输入)
qk是综合考虑所有因素时,评判对象对评价集中第k个元素的隶属度。
6.评判结果处理。评判结果处理方法有最大隶属度法、加权平均法和模糊分布等方法,本文采用最大隶属度法,即取最大的评判指标max(bj)相对应的评价集元素Vj为评判结果。
(二)信用担保风险模糊综合控制应用实例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北京某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项目进行风险评审。利用专业测试方法结合专家调查法,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表:
将上述数据带入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中,可求得初级评判运算和二级评判运算的结果。企业竞争能力综合评价结果为:
同理,分别求得创新、财务、发展和信誉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结果B2、B3、B4、B5,
将上述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价结果B1、B2、B3、B4和B5构成高一级模糊矩阵R,根据最大隶属原则,该担保项目的风险较高,担保机构是否为其提供担保应持审慎态度。
四、结语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专营机构,其风险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来建立信用担保风险评价模型,希望能为信用担保机构提供专业化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能够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中介、信用扩张,切实实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企业信用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祖玉,韩玉启.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及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3,(9).
[2]冯德意.模糊数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3]范伯乃.朱文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与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3,(6).
[关键词] 企业信用 评价指标 管理
社会信用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和核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企业既是信用信息的最大需求者和供应者,又是市场价格关系、供求关系、竞争关系得主体,企业行为对市场经济秩序起着十分直接的和非常重要的作用(李昊,2005)。在企业信用管理中,企业信用水平的评价和衡量处于核心地位,也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我国的企业信用评价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中国信用评级协会筹备组经过多次讨论,于1992年6月制定了《债券信用评级办法》,建立起了我国自己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和方法;付英(1997)对企业资信评估的指标体系做了初步探讨,从企业概况考察、企业财务分析、信托条件分析、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生产能力辨别等五个方面入手,分别提出了企业信用评级所需要关注的指标。该指标选择突破了财务指标的范围,但指标选择具有主观性,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翟凤荣(2000)总结出国际信用评级通常包括经营环境、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管理阶层的素质、营运价值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经济资本等六个方面;毛定祥(2000)建立由3层26个财务指标构成的企业财务信用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由有关专家对财务指标相对于偿债能力的重要性成对比较得出判断矩阵,然后用特征向量法得到,各财务指标及其权重。该研究明显的偏颇之处在于所有的评价指标均为财务指标而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高媛、卞直巍(2003)根据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公正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设置原则试图建立中小企业统一的包含指标、标准和方法的信用评级体系;吴金星、王宗军(2004)用层次分析法就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权重在专家赋权的基础上进行了加权平均的研究。其方法论上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其采用的6类子目标18个指标全部都是财务指标却有失全面,并且指标的选定也是基于主观判断而缺乏理论分析依据;王玉娥、叶莉等(2004)从工业企业角度研究了企业信用评价方法。本文从信用的经济学含义出发,构建企业信用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并结合调研资料,确定权重。
二、构建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企业信用的实现水平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企业还本付息或履约的意愿,即企业的信用品质因素;第二,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即企业的能力因素;第三,企业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因为第三个因素及外部环境因素通过第一、二个因素影响企业的信用水平。在构建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反映这几个方面,首先明确衡量这几个方面的指标有哪些,根据调查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最终的指标体系。
三、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备选指标体系
本文把信用指标体系分为信用品质评价指标和信用能力评价指标,从资产财务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两方面构建企业信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层次初选出15个子指标,下一层次在细分45个评价指标。具体见表1:
表1 企业信用评价备选指标
2.企业信用评价指标遴选及比重设置
根据调研资料,通过问卷调查、整合各部门的相关企业信息,对企业信用指标进行筛选计算各指标的相关性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两个一级指标权重为信用品质20%,信用能力80%。这其实和实际情况相符,企业信用问题更多出现在信用能力上,恶意赖账的有,但主要问题出在信用能力上。信用能力的二级指标权重分配为:资产财务能力80%,持续发展能力20%。具体指标分配见表2。
3.评分
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自评,相关机构如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用作信用评级。对表2共23各操作层次指标分别打分,分数越高越好,再乘于相关权重,得出综合得分。根据得分划分企业信用等级。
4.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本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在泉州市诚信促进会内部进行运用,评价结果比较可靠。定性指标在操作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再进一步运用中寻找可量化的替代指标。在具体运用中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真实、充分的信息是进行评价的基础。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规范信息的提取过程和渠道,是准确进行信用评价的保证。同时信用评价还需反映信息的质量。
第二,企业财务报表是企业信用评价的主要信息来源,但不能过分依赖财务报表,在许可的情况下从试算表获取信息。同时对企业实地检查,关注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
第三,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产业发展趋势、政策和监管措施等企业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根据具体情况情况调整各指标的权重及信用等级。
参考文献:
[1]李昊郭雪琴:《论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第1期
[2]付英:《企业信用评级的指标设计》[J],《中国投资管理》1997第1期
[3]翟凤荣:《国际证券公司信用评价的七个主要方面及借鉴》[J],《价值工程》2000第2期
[4]毛定祥:《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企业财务信用综合评价》[J],《上海大学学报》2000第3期
[5]高媛卞直巍:《关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3第4期
[6]吴金星王宗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信用评价方法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第3期
[7]王玉娥叶莉等:《工业企业信用评价方法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第4期
[8]彭勇行张晨霞:《企业资信的多层次综合评价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第2期
[9]梁雪春等:《企业资信等级的定性定量评估模型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5期
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以来,安徽省政府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提出要全面打造“信用安徽”。这一建设工程自2003年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企业信用应该是第一位的。这是因为企业是社会最基本的经济主体,企业信用是最基础、最普遍的信用形式,而且因为目前企业失信已成为最严重、最突出的问题。企业信用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从信用的本质看,良好的信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是企业经济利益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失信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相反守信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在随着我国信用方面法律法规和信用管理体系不断建立健全的今天,这一点已经是不言而喻。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点,也是全面建设“信用安徽”的重点,安徽在加快建设企业信用体系上,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措施
1、加紧构建企业联合征信信息网络平台。根据安徽省政府实施“十万企业信用工程”和国家发改委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联合示范工程的要求,截至2006年5月17日,“十万企业信用工程”已将11万多户企业有效信用信息征集入库,远远超过预定速度和目标。征信涉及26个省直部门,包含36个不同的一级指标,215个不同的二级指标,内容涵盖了企业基本信用信息、企业历史沿革信息、企业财务信息、企业行政许可和资质信息、金融部门记录信息、企业所受荣誉表彰和失信处罚信息,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信用能力和信用素质等方面,初步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计划到2007年底基本建成安徽联合征信体系。
2、认真开展企业信用立法工作。2006年1月1日,安徽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安徽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经省政府颁布正式施行,任何人都可以到网上自行查询安徽13万户企业的信用信息。该法的颁布能够实现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和规范信息征集、、查询、评估和监管,加快企业联合征信体系的建设;同时,对于推动安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奠定了“信用安徽”建设的法制基础。
3、发挥行业组织管理作用,努力推进行业征信制度建设。虽然安徽已于最近成立了信用协会,但是对于企业信用建设更加需要各行业努力推进行业征信制度。例如,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在原有银行贷款证管理的基础上,在银行系统推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制度,汇集了与银行有信贷业务往来的7万多户企事业单位的基本信息和信贷业务信息。安徽省旅游局积极加强旅游行业信用整治,并联合安徽省发改委共同印发了旅游行业信用建设的实施方案。财政、建设、税务、质监、档案、物价等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制定本系统信用等级评价的办法,有关职能部门还积极利用“金关”、“金税”、“金卡”等网络系统,加快同业征信制度的建设步伐。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资市场诚信体系建设,2006年3月16日,在全省农资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上,向社会公开推介安徽隆平高科种业公司等146家诚信种子经营企业、8种放心农药产品、15种放心复混肥料产品和7家诚信兽药、饲料经营企业以及3家农资连锁经营重点企业,意在引导农民购买安全农资产品,为春耕生产营造良好的农资消费环境。除此之外,还在食品、建筑等行业也已经开始着手建设该行业信用制度。
4、通过政企合作,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贷款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有效模式。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北京大学林毅夫曾提出了四种方法:一是发展地区性中小银行;二是建议成立民间担保公司;三是可以学习美国,设立中小企业支持的政府机构。美国有一个中小企业发展局(SBA),主要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四是建立企业的信用体系,以及企业的评级征信机构。同时,林毅夫还指出,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是最重要的,但是建立的时间可能会最长、最难。为此,安徽将采取三项举措,下大气力争取在小额担保贷款上有所突破。三项举措主要内容是:一是建立工作责任制,对经办银行实行目标任务考核,加大责任管理力度;二是进一步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建立小额担保贷款的“绿色通道”,提高贷款审批发放效率;三是建立正向激励和约束机制。安博尔中诚信获悉,2006年底全省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规模累计达到5亿元左右。2006年7月21日,合肥中小企业与银行合作推出“金融大篷车”活动,以助推合肥市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该活动是通过“将金融机构请进来、带着中小企业走上门”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层次的银企交流合作和项目对接活动,促进金融家和企业家的合作共赢。为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合肥还出台了《合肥市金融、担保、租赁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切实解决一批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信誉好的企业及项目的融资难题,使“工业立市”的目标更好地落在实处。
5、建立企业信用“红名单”、“黑名单”公示制度。继续在全省开展优秀诚信企业红榜评选活动,并从银行、税务、质监等部门起步,建立安徽企业信用“红名单”、“黑名单”公示制度,营造“守信褒奖、失信惩戒”的社会环境。2006年5月安徽省地税局依据各市地税局推荐报送的A级纳税信用纳税人名单,结合A级纳税信用纳税人缴纳地方税收情况及其行业分类、区域分布等特点,安徽省高速公路总公司等200个企业被评为2004年度、2005年度全省地方税A级纳税信用纳税人。
(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在安徽省内初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群众关心、舆论关注的良好局面。但在目前整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在部门之间,多数部门能做到领导重视,认真落实,但仍有少数地方和部门对信用建设认识不到位,工作进展迟缓,甚至垄断手中资源,不配合联合征信工作。在全省各地,有少数地方信用建设刚刚起步或尚未起步,距离省市联动、信息互访还有不小的距离。
2、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影响着企业信用建设。影响企业信用水平的一个基础性因素是企业的经济实力。而当前安徽企业的特点是: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大型骨干企业较少,真正具备现代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体制先进的现代企业数量还不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发展,一些企业采取不讲信用、不计后果的措施,从而影响了整个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3、企业信用评价制度不完善。目前,对企业的信用评估不少,但是问题也不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正性不够。工商、税务等部门对企业信用的评估都是根据本部门的意愿,自己定标准、自己搞评价,尽管主观上没有偏颇之意,但是客观上难免有偏颇之举。二是全面性不够。目前,银行对企业信贷信用进行评估、税务对企业纳税信用进行评估、工商部门对企业合同信用进行评估,诸如此类的评估很多,而这类信用评估都是对企业某一方面的信用评估,并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企业信用整体水平。三是透明度不够。各部门的评价结果不向社会公布,使得企业信用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受到了限制。四是专业性过强。各部门的信用等级划分不一,不同部门信用评估的等级划分差别过大,有的行业划分过细,使得业外人士很难弄清每个等级所代表的信用水平。
4、企业信用管理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建立。我国还没有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在这一点上安徽是走在前列的。安徽已成立了安徽省信用协会,专门负责管理安徽省的信用建设。从有关的调查可以看到,安徽企业的失信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还没有建立系统的信用联防网络和运行机制,失信者的“黑色记录”得不到合法搜集和有效传播,造成了守信成本高、失信收益高的结果。由于失信行为得不到惩罚,失信者的气焰抑制不下去,打击了守信者的信心,搅乱了社会信用道德的评价标准。
二、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对策建议
企业信用是企业诚信状况的综合反映,其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都是多方面的。因此,提高企业信用水平,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必须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治理。
(一)加强企业信用法制建设,营造法制、规范的市场环境。目前,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一部关于信用建设方面的专门法律,这对推动企业信用建设是不利的。安徽应当尽快制定企业信用征信管理办法、企业信用的评级或评估管理办法、企业信用产品的认定和使用规定等,并研究制定《企业信用管理条例》,以保障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规范性。同时,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安徽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配套文件,做到在全省内依法开展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与。
(二)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管理。以部门、行业评价为基础,制定综合评价办法,推进安徽企业信用建设系统化、规范化。首先,制定一个安徽省企业信用评估和管理办法。在现行的各种对企业信用评价的基础上,将各部门、各行业的评价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对企业信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其次,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全省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动态的综合评价。再次,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建立全省企业信用查询平台,向社会公开各类企业的信用记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方便、迅捷的途径向社会公开企业信用。最终要建立激励机制,大力鼓励引导企业诚实守信。
(三)继续推进联合征信体系建设。一是按照《安徽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主动衔接各相关部门,认真审核并提出企业信用信息指标体系,积极开发企业信用信息的部门网络提交系统,认真建立信用信息报送汇集系统。二是进一步加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力度,加强行业征信网络平台与联合征信中心信息交换平台的互接互通,认真做好信息数据处理,争取尽早建立统一的企业联合征信网络平台,提升联合征信系统的市场应用价值。三是不断推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平台和数据库的升级完善,开发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异议投诉系统,使联合征信系统平台日趋完整,信息查询系统平稳运行。
(四)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安徽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存在很多问题,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的信用评价体系,就需要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共同努力,在社会信用体系组成中,成立企业信用评估的专门机构,建立一套公正、全面、透明、专业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专门机构的职能是以先进的评估方法、翔实的信息资料、科学合理的评估程序,定期有关企业的信用等级报告。企业内部可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预警机制,由专人、专门的部门随时跟踪、研究分析信息,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去伪存真的加工处理。企业的决策者应在掌握足够准确信息的前提下,制定相应防范措施,然后交专门部门落实实施。
(五)积极推动安徽信用体系融入“信用长三角”。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部分地区,对信用环境及信用秩序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这些地区率先建立区域信用体系,既是市场主体的一种迫切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从某些地区开始,先建立区域信用体系,再逐步建立全国性的信用体系,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对于安徽来说,就需要努力加入“信用长三角”这一区域信用体系建设。但是安徽的经济实力有限,企业的现状和“长三角”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加入“长三角”就必须加强信用体系政策研究和信用信息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与沪苏浙长三角信用体系的沟通与衔接,为安徽征信体系融入“信用长三角”创造有利条件。
(六)努力开展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安徽这个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省份来说,就是一个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信用担保,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因此应该进一步推进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市县与开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合作,扩大中小企业贷款试点范围。积极研究发展中小企业的信用增级模式,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开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信用合作贷款等业务。
(七)积极扶持和培育信用中介机构。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各类信用协会、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发展,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执业资质高、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机构。鼓励征信机构加强同信用中介机构的合作,逐步开发有需求、有意义的信用产品,推动信用中介机构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调查、认证、评估等服务,推动信用产品的应用,加快发展信用经济。
关键词:企业信用 信用风险 解释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59-02
一、引言
企业信用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是对企业信用交易活动的全过程和企业诚信经营行为的全方位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发展信用交易和获取信用资源服务。市场经济是信用的经济,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信用缺失现象,比如逃避债务、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经济失信现象,这样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直接影响企业融资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对企业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问题的提出
1.信用与企业信用。信用一词,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侵蚀”着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但有关其内涵,却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在吴敬琏看来,所谓信用,其意指建立在对受信人特定的期限内付款或还款承诺的能力的基础上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得资金、商品或服务的能力。陈继忠则认为,信用是社会各种责任主体的一种债务道德,是从契约中反映出来的,其需要严格的制约和社会舆论约束。由此可见,企业信用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是对企业信用交易活动的全过程和企业诚信经营行为的全方位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发展信用交易和获取信用资源服务。狭义的信用是指针对信用销售的管理,具体讲是指企业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与信用销售有关的各个部门,以完成在信用销售中对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信用额度授予,进行合同管理控制和转移来自企业外部的信用风险,债权保障,回收应收账款等各交易环节的管理活动,是对企业防范信用交易风险的全过程管理,其目的是企业在扩大信用销售的同时,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
2.我国企业信用风险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是信用的经济,信用体系建设“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然而我国一些企业信用缺失问题比较突出,突出表现为拖欠货款、货款、税款,违约,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披露虚假信息,质量欺诈,商标、专利技术侵权,价格欺诈等。这一切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企业信用缺失。当前一些企业信用的缺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使得企业难以正常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在“资本取胜”时代,一些企业由于信用缺失,在急需资金时无法取得银行的贷款。可以说,企业信用是一把“双刃剑”,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方面,失信者早晚都要为失信“买单”,甚至付出沉痛的代价,最终丧失市场机遇。
(2)企业信用风险过大。进入20世纪末期以来,企业间的“三角债务”一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梦魇”由于拖欠和赖账,使得部分企业陷入相互拖欠致使坏账的泥潭,企业不堪重负,而通过法律手段追讨欠款,其期限漫长,企业疲于应付,影响了企业的扩大再发展;更有甚者致使一些企业不得不最终破产倒闭。为了化解风险,出于企业利益考虑,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先收款后发货的经营方式,交易和市场规模难以扩大。
(3)影响企业竞争力。信用与企业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企业把信用赊销当做销售的手段和竞争手段,而国内一些市场由于债务拖欠、合同违约、商业欺诈、恶意逃债等,及各种经济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企业惧怕被拖欠货款,因此很少选用赊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的财务、销售、管理等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4%,如图1、表1所示。
综上所述一些企业信用恶化,失信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突出问题,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加强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强化信用意识,整治信用环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已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三、企业信用风险影响因素
为了确立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依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及企业发展特征及量化的原则,以企业的信用成本为中心,从企业的性质、内部管理水平和外部监管力度等方面考虑: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对文献中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相关概念的计量尺度深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设计了初步调查问卷,在小样本、小范围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2次调查分析、修正,并经多次讨论归纳,得出现阶段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13个主要指标,如表2所示。
根据这13个指标,结合解释结构模型nterpretative StructuralModel,简称ISM),计算分析得出以下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6个级别。
第1级别的要素是信息的对称性,它直接地影响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信用风险高低。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准确的获取供应商或客户的信用状况,国家和银行对违约的惩罚力度和被惩罚的可能性,企业自身能够承受的信用风险,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企业会自动规避由失信带来的风险。第2级别的要素是企业内部部门沟通,银行信用评级水平,供应链的稳定性,以上三个要素综合决定了所获得的信用信息的准确性。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单独作为第3级别的要素,直接反应出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国家信息披露制度,企业的退出成本,信誉的价值是第4级别的要素。企业对长远利益的追求以及企业的退出成本制约着企业的信用行为,影响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失信惩罚力度,信用监控和执法力度,企业规模,产权的明晰程度和社会舆论是第5级别和第6级别的要素,综合决定以上各级别的要素。失信惩罚力度和监管力度的强弱直接决定企业失信成本的高低。企业规模和产权的明晰程度决定了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随着消费者的理性化,舆论的负面压力可以间接或直接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关键词:信用政策有效制定
1 企业信用政策概述
信用政策主要包括狭义信用政策和广义信用政策。狭义信用政策即应收账款管理政策,指在一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应收账款有关的效益与成本的权衡,制定一个用来指导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处理应收账款的发生与收账的一个整体措施。这个措施可以基于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来进行制定与完善。信用标准是客户与企业交易需要满足的最低商业信用。信用条件是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给予客户延期付款的各种条件。收款政策是在信用条件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系列收款措施。广义的信用政策是基于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和有关活动,对企业经营和目标状态进行描述,来规定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责。
2 我国企业信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缺乏信用政策制定的意识 企业的信用政策是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和防范信用风险的战略方针。当今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必须制定并很好地执行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政策。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缺乏这种意识。许多企业以逾期应收账款大幅增加,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创造条件增加销售,但是没有制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或者制定了也是漏洞百出。企业经营中将企业绩效评价只与销售业绩挂钩,并不与信用管理业绩挂钩,这样就会造成销售部门重销售而忽略收账,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占用大量资金,忽视长远利益。
2.2 企业没有有效的独立部门进行信用政策的制定 在我国企业中,相当多的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由销售人员或财务人员兼职做。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并且从事信用管理的人员。基于信用政策主要包括销售和财务两方面考虑,信用政策的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受部门利益的严重制约。财务部为了实现其财务目标,可能会导致企业因失去部分潜在的客户而在竞争中失利,相反,销售部门在实现销售额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信用风险。
2.3 企业盲目制定信用政策,导致不合理 大多数企业认为信用政策是对其他企业的信用评估,盲目地对其他企业信用进行评估,却忽视了自身信用政策的制定与管理,结果使企业形象受损,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信用额度的确定过于随意没有通盘考虑全局。同时,由于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没有权威的评估机构来评价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了解的客户信息不充分、不完整,并且对信用政策的实施效果缺少及时的分析和综合评价,严重影响到企业信用政策的合理性。
2.4 企业不重视应收账款系统,管理现状落后 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把是否收到账款作为重要环节,而忽略掌握应收账款的本质要求,收账体系具有一定的缺陷性。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信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在信用标准与信用条件两方面仔细研究,制定详细条款,但是对收账政策的制定,不制定或者仅仅表面现象,这样就导致了对应收账款缺乏健全有效的催收计划和催收方法的后果,同时多数企业依靠对方企业的自觉性来收回应收账款,这样造成企业可能没有发现超过了信用期限款项,甚至有些款项被拖欠超过了法律诉讼的时间,这样,不仅增加了坏账风险,而且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
3 综合分析重视与完善信用政策的制定
基于企业信用管理的问题研究,可以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应该增强信用政策制定意识,建立有效的独立的信用政策部门,科学制定企业信用政策,重视应收账款,改善管理现状。
3.1 增强信用政策制定意识 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站在战略高度理解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这就需要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各个层面的支持和配合。随着市场的交易方式不断进步,信用销售成为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手段,有利于扩大企业销售竞争力信用。信用销售会扩大企业的销售,信用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因此,制定企业信用政策非常重要,在扩大信用销售的同时,降低应收账款的坏账率,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现金流尤为明显。
3.2 建立有效的独立的信用政策部门 企业建立财务信用标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辅助企业经营增加销售量,促进货畅其流。我国企业信用政策一般由财务部门或者销售部门制定。但是两者所占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财务部门制定的企业信用政策跟企业成本等挂钩,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实现利润。而销售部门制定的企业信用政策跟销售额,销售人员绩效挂钩。那么就有财务部门采用严格的信用标准,只愿意赊销给信用卓著的企业,如一级信用企业。企业遭受坏帐损失的可能性便极小,会给企业带来现实利润。然而,企业也将丧失一部分由于信用一般或信用较差的客户的销售收入所带来的利润。反之,销售部门只考虑有利于销售的信用标准,或制定的信用标准过宽,那么,企业的赊销额可能达到最大可能的程度,但是是否能成为现实利润,情况复杂。
3.3 科学制定企业信用政策,保证其有效执行
3.3.1 企业信用政策的科学制定。一般而言,不同企业的目标、组织结构、业务内容的不同,信用管理政策手册的形式和内容也会有差异,企业可以根据其所在行业的特点,以及流程的具体需要而加入相关的内容。明确制定企业信用政策目标,通常企业实施信用政策设定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信用销售支持企业的销售目标;保持回款速度;保持低坏账率;确保高水平的客户服务;了解与整个流程相关的管理和组织结构。规定谁对整个信用管理流程负责,有权进行调整,信用部门的构成、组织图表、工作范围、委托的权责界定以及常规和特别情况下的授权界定等等。
3.3.2 有效执行企业信用政策。执行企业信用政策,就是落实企业信用政策的一套系统化的流程。一方面,信用人员严格执行信用政策,但是需要确保其中的灵活性。考虑不同的客户或者不同的情况去有效执行信用政策,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信用人员要把信用政策企业信用管理管理和企业战略发展相结合,更要真正付诸行动,执行信用政策时,在与企业的政策一致条件下,必须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在特定行业、特定地理位置进行有效竞争的需要结合起来。
3.4 重视应收账款,改善管理现状
3.4.1 充分重视应收账款系统。账款的最终实现是满足企业的经营活动重要条件之一,同时应收账款管理也是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有效管理应收账款对及时回收账款非常重要,其中必须建立应收账款整体化的管理机制,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应收账款的日期可以从发票开出的第一天开始,在超过2个月没有结果的情况下,转交第三方专业机构处理,若第三方机构产生仍无效追索的结果,企业就会考虑采取法律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4.2 改善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基于应收账款未来的坏账损减少来改善应收账款的现状,就要失对企业追踪应收账款进行分析,对应收账款的运行状况进行经常性分析、控制,如果发现问题,要做到前馈控制、中期控制和反馈控制相结合,满足实际现金流量缺口。分析客户现金的持有量与调剂程度能否满足兑现的需要,以防患于未然。基于遵循稳健性原则,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在建立过程中考虑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和计提坏账准备金多少的情况。
4 结束语
信用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备要素,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可改善企业的信用状况,优化市场信用环境。因此,制定企业信用政策尤为重要,制定并完善企业信用政策,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友满.企业信用政策制定及对财务结果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2012(5).
[2]陈菲菲.谈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J].考试周刊,2011(35).
[3]王访华.企业信用政策探讨[J].交通财会,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