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24: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产品走势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过分析本月主要农畜产品价格调查数据,主要农畜产品价格走势呈现以下特点:
?荩蔬菜价格止跌上扬,上涨2%
进入3月,由于青海省冷空气活动频繁,多阴雪天气,气温下降对本地蔬菜生产、外省蔬菜运输都带来不利影响。本月是青海省蔬菜传统生产淡季,各类蔬菜均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本地蔬菜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除白菜和马铃薯基本没有涨之外,精细菜、叶菜类蔬菜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幅,其中,乐都青椒和本地油菜的涨幅最高,乐都青椒的价格比春节期间的10元/公斤还高出2元。加之,3月20日成品油价格上调,又进一步增加运菜成本。
3月,青海省大葱价格为每公斤5.2元,仅比2月份上涨4%,但同比却上涨271%,可谓暴涨。目前,青海省各类市场销售的大葱来源于山东、福建两省。近期,外省大葱价格涨幅明显,对青海省大葱价格的上涨起到直接拉动作用。分析大葱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前两年葱价偏低,影响了农民种植大葱的积极性,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导致今年市场供应偏紧。二是由于前两年春季储存大葱价格较低,今年春季储藏的大葱数量下降,对鲜葱的需求加大。三是2月上旬以后外省大葱主产区较多降水,影响了大葱的收获。四是油价上调,运费上涨,推动了大葱价格上涨。
3月下旬,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青海省地产蔬菜开始少量上市,外省蔬菜供应量也不断增加,蔬菜价格开始有所小幅下跌。但由于3月上中旬蔬菜价格居高不下,致使3月蔬菜整体价格上涨。总之,季节、天气及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蔬菜供应量减少价格上涨。
?荩牛羊肉价格分别上涨11.1%、5%
3月份,青海省牧区发生雪灾,牛羊出栏量减少,货源紧张,屠宰量开始下滑。据乐家湾屠宰市场数据显示,近期羊肉日屠宰量为97吨左右,较2月份减少12.6吨,牛肉日屠宰量为51.3吨,较2月份减少15.6吨。雪灾、季节性及供应量等因素影响,是导致牛羊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荩猪肉价格下跌3.7%
2011年,生猪经营形势好,生猪发病率低,存栏量大幅增加。春节过后,市场供应量大于需求量,从2月下旬猪肉价格开始下滑,截至3月底,猪肉价格从月初的每公斤27元下跌到每公斤26元。目前猪肉行情由于饲料价格居高不下,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养殖户养殖利润受损,需慎重补栏。
?荩鸡蛋价格止跌上扬,上涨9.4%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上涨;调控
中图分类号:F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7-0085-04
自2007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6月份以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突破5.6%后便持续上扬,到今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达到7.1%。在8类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动中,食品价格上涨最快,上涨幅度最高(见表1)。比如,从2007年6月份全国食品价格同比从5月份的8.3%上涨到11.3%后,就开始连续上升,到今年2月食品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达到23.3%。就是说,在价格总水平上涨中有80%左右的份额是由食品价格贡献的。对此,有人认为,当前通货膨胀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引起的。如何看待食品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它与通货膨胀是什么关系,这里试提出一些分析和看法。
一、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基本特点
首先,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从部分农产品开始的,具有由点到面的特点。2006年11月份,当我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只有1.5%的时候,全国集贸市场上的猪肉和玉米价格就出现了10%以上的涨幅,12月份集贸市场上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涨幅超过10%的品种增加到10种,它们主要集中在猪肉类、蛋类、食用油、油料和玉米等方面。进入2007年,农产品涨价范围继续扩大,只有水果、蔬菜等集贸市场价格仍然是负增长。但到了2007年6月份以后,农产品涨价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都开始上涨。
第二,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由低到高持续上升,涨幅越来越高。从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看,自2006年11月份以来,食品价格指数一路上扬,从2006年11月同比上涨3.7%开始,2007年5月升到7.7%,7月升至15.4%,8月18.2%,此后就一直在16%以上波动。分品种看,2007年5月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5.9%、油脂21.4%、肉类26.5%、蛋类37.1%、水产4.1%、鲜菜-2.3%、鲜果-11.2%、调味品-4.1%;8月份粮食6.4%、油脂34.6%、肉类49%、蛋类23.6%、水产6.2%、鲜菜22.5%、鲜果22.5%、调味品4.4%;今年2月,粮食、油脂、肉类、蛋类、水产、鲜菜、鲜果、调味品等食品价格同比又分别上涨了6.0%、41.0%、45.3%、6.0%、13.8%、46.0%、8.7%、4.1%,其中猪肉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3.4%。无论是从消费价格指数还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看,猪肉、油料、食用油、牛羊肉、禽蛋、鲜菜等农产品涨价幅度最大,个别农产品在不到一年时间上涨一倍多。比如2007年5月底,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猪肉价格最低位9.17元/公斤,到2008年1月25日,猪肉均价已达23.07元/公斤,上涨了1.53倍;大豆油东北产地报价从2007年1月每吨6850元上涨到今年的13000元,上涨了近一倍。
第三,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在地区范围上既带有广泛性,也具有差异性。从城乡看,2006年11月份以来,我国农村食品消费价格上升幅度连续15个月都超过城镇食品消费价格上升幅度,比如2007年1-12月,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7%,而农村上涨了13.6%。从31个省(市区)看,本轮农产品涨价范围广,涉及到全国所有省份,其中有20个省(市区)去年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省份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区。比如,河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等省市区食品消费价格涨幅都超过14%,涨幅最高的省份是贵州(16.7%)。从农产品生产价格变动看,在2007年第四季度,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都在10%以上,其中有16个省份涨幅超过20%,黑龙江、湖南、广西、重庆等省份分别达到31.9%、36.7%、31%、41.5%。分品种看,在2007年第四季度,全国有19个省份畜禽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同比超过30%,其中有12个省份涨幅超过40%,涨幅最高省份是湖南(65.9%)。
二、农产品价格上涨成因分析
这次农产品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货币溢出效应、经济周期影响作用,也有成本推动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传导作用。
首先,本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货币溢出效应。2007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投放达到40.34万亿元,比2003年末增长82%,而同期农业增加值仅增长21.8%,粮食产量增长16.4%,油料增长-12.5%,糖料15.2%,棉花56.4%,肉类-1.9%,水产品0.7%。在货币增长远快于农产品供给增长速度时,货币与农产品价格比例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特别是食品需求弹性低,增产或不增产的产品价格都要上涨,往往是减产的农产品带头涨价,而且上升幅度较大。因此,农产品价格上涨是货币超经济发行的最终反映和结果,而不是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与农产品价格是一种特殊关系,受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支配,当政府决定要调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时,央行就必须按照计划发行相应的货币,此时确实是农产品涨价引起货币供给的增长。但现阶段不同,货币发行在先,农产品涨价在后。因为农产品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而货币是在投资、外汇储备等持续高增长条件下超经济发行,当货币供给不断快于国民经济和农产品供给增长时,农产品价格迟早会上涨。
其次,农产品涨价与经济增长周期密切相关。从周期理论分析,每一经济增长周期都可分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上升阶段称繁荣期,下降阶段称为收缩期。在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特别是顶峰时期,如果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超过供给的增长,农产品价格就会在“珠网效应”作用下,以快于需求量增长幅度向上攀升;当经济增长处于收缩时期,如果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慢于供给的增长,农产品价格又会在“珠网效应”作用下,以快于需求量下降速度向下滑落。当前,我国经济已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幅度,恰恰处于本次经济增长周期的繁荣时期。经济高增长既带来了非农产业对农产品原料需求量的快速增加,也带来了居民对食品量(以肉蛋、植物油为代表)的快速增长。在农产品生产增长低于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价格必然迅速上扬。
再次,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也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2003年以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人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表2看出,2006年六种农产品的总成本比2003年提高幅度在17.8%―50.5%之间,其中蔬菜、棉花、生猪成本提高较快。进入2007年,农产品成本提高还有加快的趋势,因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从1月份同比上涨3.9%开始也一路上扬,11月份达到11.8%,12月份达到13%,今年1月升至14.3%。毫无疑问,步步攀升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会将农产品生产成本向上推进。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必将推动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计算,当粮食的生产费用每提高1%,市场粮食价格就会提高0.875%,当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成本每提高1%,市场粮食价格也会提高0.75%。很显然,在市场上,当农产品生产成本明显提高后,如果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变,生产者就会自动压缩生产量,直接引起市场供给减少,农产品市场供给减少又直接导致价格上涨,最终农产品供求在价格上升中达到新的均衡。比如目前的生猪、油料市场供求变化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在一个时期里,只要农业生产成本出现了较快上升趋势,在市场供求规律作用下,农产品市场价格就一定会上涨。
最后,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还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国内农产品的涨价。从2005年初以来,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和食用油等农产品连续涨价,并屡屡创下新高,也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一方面,我国大量进口大豆和食用油,必将直接引起同类产品和相关副产品的跟随式涨价;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普遍涨价,还抬高了国内流通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涨价预期,由此形成了农产品涨价的波及效应。
三、对未来农产品价格走势判断与对策建议
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受美国次贷危机蔓延的影响,美欧经济增速趋缓,对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这将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向下拉,去年以来的宏观紧缩也是要将偏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在这“双重力量”作用下,我国经济从高位下降会使农产品的总需求下降,由此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会有所减轻。但是,今年开春后,燃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快速上涨,流动性过剩矛盾还在不断积累,这些因素又会给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增加较大的动力。因此,今后几个月,农产品价格可能还将延续上涨的趋势。
农产品价格上涨既有内生因素,也有外生因素,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和客观反映。要想将当前农产品价格调整到合理范围,就必须采取内外结合的政策措施。
第一,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过剩,从宏观层面减轻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压力。在货币连续超经济发行,形成比较严重的流动性过剩时,与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将是一个趋势。控制食品以及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首先必须解决货币供给从松的问题。去年以来,我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必须加大货币政策的从紧力度,综合利用利率、准备金率和票据对冲等手段,继续减少资金的流动性,改变市场流通中货币篮子与食品篮子两者的比例关系,挤出货币溢出效应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第二,要从政策上支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本次农产品涨价与前几次有所不同,前几次农产品价格上涨都是先从粮食开始,尔后扩张到棉油国菜肉禽蛋等方面。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先是从肉类、油脂、禽蛋类开始,最后蔓延到所有农产品。因此,当前我国农业政策除了继续加强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外,还应该支持油料、肉类、禽蛋等农产品的生产,政策支持重点要放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可对这些产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进行价格补贴,补贴对象是规模化种养殖户。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公共服务能力,比如在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治、科技推广与农业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农业保险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支持,搞好农业的公共服务,既能明显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同时还能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增加对农业公共服务的支持。
第三,加强对重要农产品的市场调控,利用进出口和储备调节当前的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2007年12月以来,为了抑制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国家首先取消了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接着又增加了这些产品的出口关税,同时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可以肯定,这些出口限制措施对增加国内粮食有效供给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对抑制畜禽产品价格没有直接影响。为了抑制国内畜禽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可以考虑采取一些出口限制措施,对猪、牛、羊、禽蛋等产品采取临时的关税限制政策。另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增加畜禽产品的进口数量,并动用国内主要农产品储备进行必要的市场抛售,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最后,增加对困难群体的补助,减少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本次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很难降下来。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于低收入群体已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该群体收入水平低,食品支出费用比重高,粮食、食用油和肉禽蛋菜涨价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在农产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只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和救助强度,则可以将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因此,面对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各级政府应该筹集一定财力,尽快提高低保标准,向低收入群体和生活困难家庭发放食品价格补贴,以减少他们的损失。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早籼稻;期货品种;稻谷产量;粮食生产;套期保值;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不仅稻谷品种繁多,且种类多元化,早籼稻能成为第一个上市期货的稻谷品种,这与早籼稻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早籼稻的特殊性
1.国内目前开发出的稻谷品种中,最早成熟并上市销售的就是早籼稻。因此早籼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成是后期稻谷市场的侦察兵,早籼稻的商品价值高,价格的浮动也比较大。同时在稻米市场正直青黄不接的时候,早籼稻的成熟期也到了,针对于市场需求的紧张,早籼稻又像是及时雨一样的出现。
2.早籼稻的国产数量不多,所以出口量也不大,相比于其他品种,国家政策以及对早籼稻的调控政策薄弱,价格趋向于市场化,浮动比率较大,这样早籼稻就符合市场期货保值需求和期货投资动机。
3.早籼稻符合期货合约中规定的品种特征。新陈之分明显,同时早籼稻的各个品种之间也很容易辨别,完全符合早籼稻期货合约的标准化理念,同时早籼稻相更易于保存存储,同时陈年的早籼稻更加有利于加工。
二、早籼稻期货上市的意义
早籼稻作为农业产品期货中的一员,它充当着侦察兵的作用,它的上市间接性的引导者稻谷期货市场未来的价格,同时,早籼稻期货还给农民和企事业期货保值提供了可观的数据分析。
1.早籼稻期货健全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品种,开拓了期货市场的经营范围,间接的促进了粮食生产进程。由于再起期货市场的无目的无目标的盲目发展,农产品期货业随着国家对期货市场的整顿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自此,国家半数的粮食生产经营得不到期货市场的辅助,而在2009年,早籼稻期货上市后,部件健全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需求品种,更加的完善了期货市场对粮食生产经营的指导。从而促使了农产品相关企业在观察市场变化的情况下能主动的调整自身的生产模式和经营策略,达到避免高风险的目的。
2.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早籼稻与晚稻的种植面积系数达到了0.39,也就是说早籼稻的种植面积带动了晚稻种植面积的增长脚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内稻谷产量的增长发展。同时作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侦察兵,早籼稻更有利于缓解市场价格波动,从而保障国家粮食产业安全。
3.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完善者就是早籼稻期货,它间接为国家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分析。早籼稻期货的上市促使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和现货两种交易模式。丰富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体系,同时也促成了企业利用套期进行保值。最后,期货现货的结合,可以让国家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趋势,平衡粮价稳定粮价,保障农产品价格安全。
三、早籼稻期货市场后期走势分析
早籼稻期货自从进入到期货市场以来,一直不温不火,其主力合约一直表现平平,作为核心烙印较深的一种产品,相对缺乏了活跃性,因此关注早籼稻期货市场要关心以下几点。
1.国内稻谷产品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
由于稻谷产品的用途比较单一,大都作为食用口粮,所以稻谷产品的消费是随着人口增加而随之增长的,即涨幅效果不显著。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出现,直接的导致稻谷产品需求量疲软,这也给国内稻谷产品价格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国家政策对稻谷产品价格控制因素
在稳步提高粮食价格和促进农民收入的同时,国内粮食价格的可控制性比较明显,在掌握了充足的粮食资源以后,政策对价格控制明显的增强,这对期货市场也造成了一定的涨幅波动。
3.周期性质的新陈轮换储备
因为五月份是粮食轮换储备周期,而七月份早籼稻上市,所以每年的四月份会促使陈稻谷出现一个高峰,这种高峰会直接在模拟各种特定程度上打压价格市场。
4.天气因素决定着期货价格
5月、6月、7月是早籼稻的关键期,只要出现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直接的影响到期货价格,所以,在上市后期必须关注早籼稻的成长和生产进度以及天气情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国内稻谷产品供应松懈,稻谷市场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早籼稻价格将呈现一种中长期稳中向上的发展走势,短期内,陈旧稻谷储备轮换和早籼稻生长期受到天气因素影响,都会对农产品期货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期货市场上,如果没有明显的信息提示出现,鉴于投资者的参与情况来看,早籼稻价格走势将以小幅度震荡为主。
参考文献
[1]刘刚.早籼稻期货品种上市对我国粮食市场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09).
[2]任芳.早籼稻期货将促成“中国价格”[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16).
[3]罗江华.早籼稻期货投资策略探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02).
[4]施鹏.波澜不惊的早籼稻期货交易[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9(05).
[5]中国证监会批准郑州商品交易所开展早籼稻期货交易[J].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9(03).
据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对全市30个区县农贸市场10种粮油及8种农资每公斤零售价格的统计分析,2011年重庆市主要粮油统计品种全部上涨,总体均价5.82元,同比涨0.71元,涨幅13.94%。从全年粮油价格走势看,2011年重庆粮油价格前低后高,总体呈“斜线型”上涨走势。农资价格总体呈波动上扬,均价5.55元/公斤,同比上涨0.47元,涨幅9.22%。
一、2011年重庆粮油运行走势分析
(一)粮油价格总体运行情况
2011全年每个月价格均高于2010年同期,表现出同比价格大幅上涨。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农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上涨。二是国内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下降。根据从第八届国际油脂油料高级研讨会消息,预计2011年中国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下降0.6%。三是由于欧洲国债危机向纵深发展,部分资金涌入大宗农产品,国际粮油价格走高,输入型通货膨胀带动了国内物价上涨明显。四是我国为提高种粮积极性,稳步提高了主要作物收购价。根据国家政策,2011年生产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每50公斤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
从分析看,食用油、油料、粮食价格上涨幅度都较大。中稻涨幅最大,2011年零售均价2.51元、同比涨0.53元、涨幅26.7%。 小麦全年市场零售均价2.51元、同比涨0.35元、涨幅16.1%,全年最大波动幅度为8.33%。玉米全市零售均价2.59元、同比涨0.33元、涨幅14.76%。
(二)重庆多灾之年粮食未大幅减产
1、灾害发生情况
2011年度农作物受灾主要以气象灾害为主,病虫害较上一年轻,包括冻害、低温等情况,但由于隆冬重庆市气温持续偏低,有利于杀死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虫卵,油菜菌核病、小麦蚜虫等主要病虫害发生程度轻。5-8月期间重庆市又经历了史上最热高温天气。据气象局资料,主城共出现了57天的高温天数,超过2006年的51天,也是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对秋粮影响较大。
2、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原因分析
尽管2011年气象灾害重于2006年,但并未出现2006年那样的粮食大幅减产,保持了全年粮食1100万吨以上。分析原因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病虫害减少,主产区的玉米、水稻生产气象条件总体较好,光温水匹配较好;二是早期预警,农业部门紧紧围绕防洪抗旱和田间管理两大主题,做足了抗灾夺丰收的准备;三是2006年大旱后,重庆市强化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四是国家和市内抗灾资金下达及时,保证了抗灾工作有序开展;五是灾害发生后农业部门进行补救,保持了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
二、2012年粮油市场预测
总体看,不利于粮价调控的因素很多:一是重庆市内粮食略有减产;二是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输入型通货膨胀仍在继续。三是海湾地区危机四伏,对燃油不确定性增加。但也有许多有利的调控:一是尽管气象原因重庆市粮食生产比去年减少,但是在国家粮食产量8连增的情况下,开放的粮食市场将有效弥补本市粮食减产带来的影响;二是粮食价格本身就处于高位,在国家物价调控政策作用下,粮食价格继续上涨的空间已非常有限;三是2011年四季度猪肉价格回落可能影响饲料用粮消费;四是国家一直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农田水利、整治、补贴持续增加。如无重大气象和病虫害发生,预计粮食价格保持高位小幅波动运行。
食用油价格调控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压力:一是2011年国内产量下降;二是进口量减少,进口价格高涨;三是2011年国内油籽收购价格走高;四是食用油压榨企业面临压榨成本压力大、市场消费饱和的局面;五是油料种植效益不高,而粮食价格高涨,农民种植油料作物积极性降低,油料种植面积减少压力持续增大。预计食用油价格继续走高的可能性较大。
(一)全年蔬菜价格高位运行,走势与2009年趋同
2010年,全区蔬菜价格(15个蔬菜监测品种平均价格)普遍高于2009年,价格走势与2009年基本趋同,上半年全区蔬菜平均价格达到2.77元/500克,高于全年平均价格。其中,一季度价格偏高,进入二季度以来,价格开始有所回落,7月份价格达到谷底,之后开始回升,三季度保持小幅上扬趋势;进入四季度以来,蔬菜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价格明显走高,涨幅明显高于去年同期。从全年价格走势来看,与去年价格变动趋势基本趋同,但价格波动较大。
(二)蔬菜价格同比增长明显,增幅波动剧烈
2010年以来,蔬菜价格涨幅较大,截至11月上旬,较上年平均涨幅超过22%,而进入四季度以来,涨幅一路走高,11月上旬达到41.22%,价格远高于上年同期。从全年涨幅走势来看,一季度保持高位,二季度增幅有所减缓,三季度以来增速波动较大。
(三)“大众菜”价格走势平缓,“细菜”价格波动剧烈
从各月蔬菜价格情况来看,土豆、萝卜、白菜等大众菜价格走势较为平缓,而黄瓜、西红柿、豆角、青椒、茄子等“细菜”波动剧烈。黄瓜最高价由年初3.91元/500克到最低7月1.14元/500克,11月上旬达2.5元/500克,并开始逐步走高。青椒最高与最低价相差2.86元/500克,豆角最高与最低价相差3.77元/500克;而土豆、萝卜、白菜等大众菜价格最高相差不超过1.25元/500克,且全年价格基本在固定区间平缓波动(详见图3-5)。
(四)各地蔬菜涨价明显,价格过快增长
从自治区价格监测中心监测地区显示数据来看,11月上旬,除乌海市蔬菜价格低于上年同期外,其它监测地区均高于去年同期,其中,牙克石市涨幅达到71.17%,包头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科尔沁区、集宁区、东胜区、临河区涨幅超过50%,其它涨幅均超过24%,价格显著增高。满洲里市蔬菜平均价格高达3.10元/500克,蔬菜价格最低的赤峰市也达到1.82元/500克。
二、蔬菜价格走势原因分析
(一)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蔬菜价格全年波动较大
受2009年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全国蔬菜生产受损严重,产量大幅减少,加之北方地区连降大雪,运输受阻,部分地区蔬菜供应紧张。同时,2009年12月下旬国内成品油价格连续上调,使得购进蔬菜的运输成本增加。随着春节临近,蔬菜市场需求量增加,一季度,我区蔬菜价格涨幅明显,呈高位运行;进入二季度,由于气温回升,我区地产蔬菜尤其应季蔬菜大量上市,蔬菜市场供应量大幅增加,蔬菜价格降幅明显,但土豆、胡萝卜、萝卜由于不是大量上市的季节,市场供应依然较为紧张,价格呈现上涨的走势;三季度,随着本地菜供应量进一步加大,蔬菜价格基本达到全年最低,呈小幅波动;10月以来,蔬菜价格明显上扬,在15个蔬菜监测品种中,除白菜、土豆、萝卜3个当地产蔬菜品种涨幅趋缓外,其它蔬菜价格上涨较快。随着天气转冷,输入型蔬菜比例增大,进入冬季,运输用柴油由0号变为-10号、-20号柴油,运输成本增加。当前全国油气短缺进一步加剧蔬菜运输成本,蔬菜价格仍会继续走高。
(二)冬季输入菜居多,蔬菜价格受产地影响较大
由于本地果绿蔬菜通过温室培育成本价远高于外地菜,而5、6月份收储菜冬季销售则需放到恒温菜室,蔬菜损耗率高,贮存成本大。因此,我区冬季蔬菜供应大多依赖外地调运,仅有部分白菜、大圆菜等冬储菜能本地供给,外运蔬菜主要来自山东寿光、淄博、河北唐山,云南昆明、广东、四川、海南等地区。近年来,宁夏、甘肃等地冬季叶绿菜供应量逐步增大。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进入冬季以来,外地菜供应量占总供应量高达80%-90%。本地蔬菜供给少,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使得冬季蔬菜价格、供给量主要受制于蔬菜产地。2010年以来,我国气候表现反常,持续不断的干旱、雨雪冰冻、高温暴雨等恶劣天气,严重影响到各季蔬菜的生长,在不少地区鲜菜产量大幅萎缩,使得菜价阶段性、季节性价格走高。
(三)农资价格上涨,是蔬菜价格持续走高的趋势性原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产品生产三大“基础成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上涨渐成常态,农产品进入趋势性的上涨通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以农副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10月份CPI达到4.4%,创下25个月来新高,而在新涨价因素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涨幅“贡献”了74%。随着城市地价快速上涨,拉动了城郊地价,并进一步传导至农业地价。此外,一些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大规模租地经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价,从而抬高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升农产品价格。同时,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用工荒”现象也在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域出现,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农产品尤其是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必然会更加高昂。
(四)“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郊菜地大量被占,直接导致蔬菜价格上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市近郊的土地大量被征为建设用地。2009年,全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较“十一五”期初增长了17.5%,土地征用面积达到“十一五”期初征用面积的2倍,许多地方的菜地都成了城区的马路和商品房,而新的菜地建设并没有及时跟上,造成菜地大幅度减少。同时,城市化向前推进,使得城市人口不断膨胀,2009年,全区市镇人口达到1293.5万人,较“十一五”期初增加了129.9万人,市区人口密度较“十一五”期初增长了59%,使城市蔬菜消费量大量增加,蔬菜需求缺口加大。呼和浩特市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近郊的菜地基本有50%被征用成为建设用地,使得蔬菜种植面积因此大幅度减少,本市的蔬菜种植基地只留下8万亩,保护地温室大棚不足1万亩,地产蔬菜供应能力锐减,大量蔬菜依靠外地供应。按照呼和浩特市总人口每人每年最少150公斤的需菜量计算,需要蔬菜量100多万吨,而目前呼和浩特市全年的蔬菜产量是60万吨左右,缺口高达40多万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随着市区扩展,本地产蔬菜仅能满足市场需求量的30%, 70%的蔬菜需求要靠外运。与此同时,随着人口增加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观念改变,对蔬菜特别是“细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之许多原来自给自足、有富余还出售蔬菜的农民,现在已经变成到菜市场买菜的消费者,也使得蔬菜消费量大量增加。本地蔬菜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直接导致蔬菜价格上涨。
三、对稳定我区蔬菜价格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蔬菜生产的扶持力度,保证蔬菜供给
在大力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重视和关注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蔬菜副食品的生产和建设。各地要切实做好规划,并在规划基础上分步实施好各蔬菜基地的建设,对适宜发展蔬菜生产的地区,建立和发展蔬菜生产基地,保证蔬菜种植面积,特别是要加大对城市周边蔬菜生产的扶持力度,对城市扩张征用的菜地收取蔬菜基地补偿金,并真正用于发展新的蔬菜生产基地,扶持菜农,通过专项的政策性补贴来促动蔬菜的生产和扩大供给,保持蔬菜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加快蔬菜等鲜活农产品 “绿色通道”建设,降低蔬菜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主要是油价和过路过桥费两方面,而运输成本又都增加到菜价里面,增加了市民支出,减少了市民购买量。要进一步完善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对蔬菜运销企业,有关部门应该给予帮助,发放绿色通行证,建立绿色通道,缩短蔬菜运输时间。同时,蔬菜运销企业要加强自律,搞好交通法规培训,杜绝“超重”、“超速”现象发生,保障蔬菜运输安全。
(三)加大市场设施建设力度,促进蔬菜商品的流通顺畅
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通过企业自筹、多元化投资、政府扶持等方式,加强产地蔬菜预冷设施、批发市场冷藏设施、蔬菜低温配送中心建设,推广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车辆,配套清选、分级、包装等净菜处理及相关设备,改善市场场地、道路、交易厅(棚)、水电、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电子结算等基础设施,实现采后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加快城区蔬菜市场和零售网点建设,在场地环境、设施设备、质量安全检测、垃圾处理、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建立便捷、安全、规范、高效的蔬菜零售平台。
(四)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市场价格秩序
一、国际因素影响
1 美元弱原油坚,经济环境利多油脂
油脂期货从4月底至7月初的下跌,除了自身基本面供给宽松、需求低迷影响外,与全球宏观经济不振、原油价格逆转直下、美元指数不断高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近期,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平稳化解,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心逐渐消除,自6月初,美元指数不断走软,弱势基本形成,目前来看还没有止跌迹象,而国际原油价格经过5月份的恐慌性下跌后,走势在震荡调整中也日益趋稳。
当前,我国主要油脂油料供应主要依靠国际进口,美元指数涨跌直接决定原料进口成本的高低。美元走软、原油走强将引领油脂期现货维持较为坚挺的走势。
2 不利天气继续提供市场炒作题材
第二季度农产品期价普遍进入天气炒作的关键期,今年依然也不例外。7月份油脂期货市场的全线上扬就是得益于在此期间不利天气题材的热烈炒作。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近日根据绝大多数模型的表现做出预测,拉尼娜事件会在7―8月份形成,并将在2010年下半年不断加强,且有可能持续到2011年年初。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洲、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量,大豆和棕桐油的单产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主产区马来西亚的棕榈树种植户和交易商因担忧拉尼娜现象可能损及单产,棕榈油产量面临下滑的威胁,已经开始放缓将棕桐油果实运往炼厂,为8月份棕榈油的坚挺走势打下基础。8月份是美国大豆灌浆成熟期,虽然目前美国大豆的生长状况良好,优良率保持在6796的历史较高水平,而且生长进度也快于往年。但如果在后期出现任何不利的天气变化,就可能会造成单产下降,而在播种面积为历史高值的情况下,市场对待不利天气的炒作热情更为高涨。
今年加拿大油菜种植期间降雨不断,导致播种推迟,很多地区甚至未能播种。当前是油菜籽生长关键期,持续不断的降雨使农户无法使用农业机械喷洒农药,加上光照积温不足,作物单产前景不佳。油世界此前预估加拿大2010年油菜籽产量下降至1000万吨,远低于去年的1180万吨;预估全球2010/201 1年度油菜籽产量将达到5677万吨,低于上年度的5986万吨。产量的下滑为下半年菜籽油价格走高提供了基础,不利的天气情况也将在此基础上提升市场炒作热情。
逼近的拉尼娜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的活力,增加了多方入场的信心。因此,8月份走势对天气的变化较为敏感,应及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投资方向。
二、国内因素市场影响
1 价格调控政策或压制上行高度
7月28日,黑龙江省省内临储大豆定向销售加工和收购加工2009年度国产大豆核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这可能是对临储大豆抛售而做的事前准备工作。第四季度市场将面临新季大豆的上市,在新年度可能进行的临储大豆收购进行之前政府抛售2009年度临储大豆的可能性较高,这一潜在的利空因素对后期豆类走势影响较大,油脂影响泽偏轻,但仍需纳入关注范围之内。
7月2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等多部门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现有市场调控体系,联合通知要求对大宗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因管理不力造成部分农产品价格被肆意抬高,扰乱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损害广大粮油加工企业利益,以确保粮油收储工作积极稳步开展。稳定物价一直是我国经济调控的重中之重,虽然油腊的政策效应较谷物不那么明显,但也不应忽视。
2 库存依然充足,消耗仍需时日
在外盘走高带动下,贸易商入市积极性提高,近期港口出库量有放大迹象,但相对于进口补库速率来看,目前油脂油料库存依然充足,去库存化进程仍需时日。据中华油脂网数据,截至7月28日,主要港口大豆库存约670.3万吨,较前期同期上涨44.1万吨。据商务部进口信息,今年7月份中国进口大豆预计到港560万吨,比上年同期高出27%。这将是今年迄今为止第二高的单月进口规模。上月大豆进口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620万吨。在连续高企的大规模进口之后,8月份进口大豆到港量预计将会回落,仅为389万吨。虽然8月份进口规模缩小,但港口库存水平的降低较之将会有时间段上的滞后至第三季度末,在消费未能显著改善的情况下预计后期大豆库存仍将保持在高位。
商务部进口信息显示,7月份我国进口豆油预报到港20.05万吨,8月预报到港32.34万吨;7月份进口棕榈油预报到港20.22万吨,8月预报到港7.39万吨。就整体供应情况来看,油脂油料近阶段库存仍充裕。需要注意的是近两月棕榈油到港量出现明显减少,将会对棕榈油及豆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分析当前库存模式认为,油脂后期仍有上行空间,但应警惕库存充裕情况下的市场回调风险。
3 需求预期提升市场上行动力
受气温偏低等反常气候影响,油脂消费旺季不旺,棕榈油的季节性消费需求启动较为迟缓,油脂整体需求亦略显疲软,现货市场购销不旺,去库存化进程缓慢。加之第二季度油脂价格震荡下行,市场看跌情绪弥漫,致使贸易商不敢大量囤货,使得港口库存高企。一旦价格上涨态势确立,贸易商的积极补库行为可能使油脂需求大幅增加,从而助涨油脂价格。
9月份将迎来大中专学校的集中开学,棕榈油的消费量将会迅速增加。而之后接踵而至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国庆也将“闪亮登场”,掀起油脂消费的季节性高峰。“双节”的集中备货预计将在8月中下旬启动,需求的预期增加将为油脂现货价格的上涨提高基本面支撑。
三、后期走势分析观点
关键词:未来物价走势;宏观经济;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目前,在我国对于未来物价的走势存在许多争论,但就总体水平来讲,在我国膨胀压力持续存在,而且对于膨胀的预期,可能会有所加强。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未来物价走势,对于膨胀预期,我们要重视对其的管理,保持物价稳定,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一、中国未来物价的基本走势
基于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的环境比较复杂和不确定,对未来物价的走势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虽然CPI的状态开始回落,但是由于国际上重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变得更加宽松,货币的通胀和资产产生泡沫所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的压力也将提高,这些外来的因素将明显推动国内物价总水平的提高。物价水平将会随中国经济的复苏而发生反弹,未来物价将继续持上涨的趋势,并将超过2012年的水平。对于未来物价的影响因素是多面,我们必须考虑各个方面的原因,总体分析研究。
二、影响中国未来物价走势的因素
近期,由于美国信用评级被下调、欧洲债务危机扩散、美欧经济前景看淡等因素的影响,给全球的金融带来了严重的危机,这使得对于影响中国未来物价走势因素变得更加复杂以及不确定。
1.输入型通胀压力。输入型因素是判断未来国内物价走势的重要影响因素。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退,即使不进入衰退, 也会明显减慢增长速度,这样就会降低对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降低,这种走低的趋势会持续一段时间, 从而导致同类商品进口的价格下降,并相应带动国内同类商品价格向下, 这势必会大大减弱输人型通胀的压力。从输入性因素来看,它间接的影响了国际能源的价格,我国国内能源市场与国际市场没有连接到一起,而且国际资源能源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更为复杂,不能按照国外一些国家出台的政策,就认为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对于国内市场价格有影响。在我国,对于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且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都缓解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输入型通胀压力大大减缓,引发通胀的外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是导致物价水平向下的重要条件, 也是我们看好未来物价走势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国际上重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变得更加宽松,货币的通胀和资产产生的泡沫所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的压力也将提高,这些外来的因素将明显推动国内物价总水平的提高。
2.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在大宗商品中,排在首位的是原油,它的价格大幅下跌,这对于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是一个重要的缓和因素,对于我国物价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还没有下调,但下调油价必将在近期成为拉低物价指数的一个重要砝码。
3.食品价格涨幅。我们从分类价格指数上看,食品价格依然是影响CPI 继续走高的主导因素,而且力度在增强,食品类价格正面临着持续上涨的压力。特别是粮价和猪肉价格的持续攀升,导致未来物价不稳定。尽管目前我国的粮食库存还比较充裕、市场的供应相对比较充足,但现在这也是属于偏紧状态下的供求平衡。现在我过正不断的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建设,许多耕地被重新建设,面积越来越少,降低了粮食的产量,一旦遇到较大的灾害, 脆弱的供求平衡很容易被打破,从而导致未来物价的不稳定发展。
4.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世界整体的经济呈下降趋势,导致我国的外部需求也明显下降,贸易顺差也相应减少。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将极大地改变国际收支“双顺差” 的规模, 从而使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相应地, 来自货币供给角度的通胀压力也会大大减轻。
三、保持中国未来物价走势稳定的对策
1.经济体制改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我国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的回落,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多角度加大调控力度,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这样才能为改革和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2.抑制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保持了我国的总体经济的增长,稳定了国民经济健康运行,而且对物价水平以及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且直接的影响。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抑制通货膨胀,特别是在当前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关注通货膨胀目标显得更加重要。不断健全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做到快速反应、力度充足、适时退出。
3.努力化解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物价的推动效应。我国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国,目前资源短缺的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所以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新型能源。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同时也是影响煤炭、石油等资源价格对物价上涨推动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逐渐减弱我国产品低成本优势和出口竞争优势,而扩大就业面就是化解劳动力成本上涨影响的主要途径,这样就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
4.增强抵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能力。美国和欧洲的量化宽松政策在全球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上涨趋势,对于我国经济而言,必须要抵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才能稳定未来物价。抵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要做到稳定汇率和增大国内产品供给和消费,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拉动内需,实现物价水平的稳定。
结合上述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影响未来物价走势的因素以及其相互作用变得更加不确定和复杂化,我们必须要全面分析其原因,综合所有因素冷静观察,做好应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李扬.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关键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
中图分类号:F740.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特点及来源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1日
大宗商品一般是指可进入流通领域(非零售环节),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和消费品大批量买卖的商品,主要包括三个类别,即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如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大豆和棉花等。其特点是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由于大宗商品一般属于工业基础,处于产业链的最上游,因此反映其供需状况的期货及现货价格变动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参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自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经超过一半以上。2010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占全球贸易量的55%。到2010年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中国在这一年进口铁矿石占全世界的2/3左右。而在铜、铝、棉花、天然橡胶等其他大宗商品方面,中国的进口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中国已成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在大宗商品方面的进口依赖程度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的特点,了解和掌握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变化趋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任务。
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变化剧烈
近30年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跌宕起伏,“大涨之后大跌,大跌之后暴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导致世界经济停滞不前,进而引起多种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整个九十年代,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一路看跌,直到2002~2003年才开始回升,2004~2005年升速加快,到2008年抵达顶峰。2008年下半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开始暴跌,到2009年中期开始复苏,2010年到2011年初开始迅速攀升,到2011年5月,又开始直线下跌,2012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在持续下跌后,6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主要大宗商品突然暴涨,国际油价一度大涨近10%,出现近年来罕见的涨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变化趋势越来越让人捉摸不定。
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信息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引起人们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还是由于金融投资者大规模介入造成的。由于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持,很难证明金融投资者的过度投机造成了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剧烈变动。但是,人们还是普遍认为,起码在短期内,金融投资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了一定影响。大宗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的中长期变化趋势,而金融投资却会对短期价格的变动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在短时间内制造市场泡沫。人们普遍认为,由于市场预期对价格形成至关重要,增强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市场信息的质量,可以增强市场演变的确定性,改善市场的运作效率,这不仅适用于期货市场,同样适用于国际大宗商品现货市场。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2011年在法国戛纳召开的G20国家峰会上,稳定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问题再一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改善现货市场信息,减少市场震荡,被列为大会的优先目标之一。联合国贸发会议近年来也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强调改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信息的必要性。国际能源组织指出,可以通过更好的市场运作,提供更加透明的市场状况和未来预期的信息,控制市场的过度震荡。信息透明是更好理解石油市场变化的关键因素,只有掌握了市场需求、供给和库存等市场基本面的更准确的信息,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市场的走向。
三、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的分类
国际大宗商品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即农产品,包括粮食、棉花、油料和热带饮料等;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产品和原材料,包括铁矿石、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各种商品性质不同,因此其市场供求和价格等信息也各异。
国际农业大宗商品市场的短期变化主要由供方决定,需求通常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需求冲击不太可能比供应冲击更加剧烈。天气条件变数很大,可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强烈的影响。因为农作物在每年的特定时间收获,所以可能并不需要一年中每天都盯着供给和需求的详细信息。但是,农作物产量的预期会对市场预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断改善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预测方面的信息至关重要。
在能源和贵金属等大宗商品方面,由于这些商品的需求与经济周期联系密切,所以需求因素对市场短期变化趋势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关世界经济的走势及其对能源和贵金属需求影响方面的市场信息,对掌握能源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趋势至关重要。另外,地缘政治因素对能源和贵金属大宗商品的供应影响很大。
对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参与者而言,市场的供求信息是他们准确预测价格变化趋势的关键,也是市场有效运转的关键。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可以按照加工程度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1)原始数据,包括与大宗商品有关的各种生产、消费、交易、库存及价格的各种数据;(2)加工过的数据,包括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监测和分析产生的数据;(3)关于市场走向的各种预测数据,包括短期数据、中长期数据。
各种来源的数据时间间隔不同,有的每天都有,有的却是一年一次,但是一般公开的数据多以月为基础。
四、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信息来源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提供者大致主要有以下几种:(1)综合性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2)国际专业组织,如国际咖啡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等;(3)各国政府机构,如美国农业部、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等;(4)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如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5)研究机构,如国际铝研究院、国际橡胶研究机构等;(6)各大通讯社及各种媒体,如路透社、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等专业网站;(7)专业网站;(8)大型企业公司,如英国石油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等;(9)商品交易所,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等。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来源丰富,但纷乱繁杂。有时候同一种信息可能有多个来源,而不同信息来源的形式又各不相同。因此,对某一种商品而言,要想获得最相关的、最有用的、最可靠的市场信息绝非易事,需要花费时间和具备专业技能。另外,即使是官方机构提供的数据,大多数情况下也需要付费。
国际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主要信息来源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粮农组织的全球信息和预警系统各种报告,对国际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市场进行监测和分析,这些报告包括“全球食品价格”(月刊)、“农作物产量预测与食品状况”(季刊)、“食品展望”(半年刊)、“谷物供应和需求简报粮食新闻报道”(月刊)、“大米市场监测(季刊)”、“大宗商品市场监测与展望”等。
农业大宗商品市场信息的其他来源还包括:区域性组织欧盟的“欧盟近期农产品与食品价格变动(月刊)”、“国际价格监测”、“欧盟代表性产品市场价格”;美国农业部的“世界农产品供应与需求预测(月刊)”、“全球农业信息网”、“种植预测报告”、“全球农产品生产分析”、“农业展望统计指标”、“气候与产量周刊”;非政府组织国际粮食理事会的“粮食市场报告(月刊)”、“世界粮食统计(年度报告)”,澳大利亚农业资源经济与科学研究所的“澳大利亚大宗商品统计”、“澳大利亚小麦供应与出口(月刊)”、“澳大利亚农产品报告”、“澳大利亚气候与农业月报”,国际咖啡组织的“咖啡统计(季刊)”、“咖啡市场月报”,国际可可组织的“可可市场情况每月评论”、“可可统计季刊”,国际橡胶研究机构的“橡胶统计(季刊)”、“橡胶产业报告(季刊)”、“世界橡胶产业展望(半年刊)”。
石油数据联合倡议组织是国际能源大宗商品信息主要来源之一,该组织包括分属于不同国际专业组织的90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如亚太经合组织、国际能源机构、拉丁美洲能源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局,约占全球石油供应和需求的90%。该组织的世界数据库每月更新一次,可以免费使用。数据库包括7个产品类别:原油、液化气、汽油、煤油、柴油、燃油和全部石油产品;8个生产环节:生产、需求、炼油厂入厂和出厂、进口、出口、库存水平和变化;3个不同单位的数据:桶、吨和升;数据期限从2002年1月到当月。
国际能源消费方面的信息主要有国际能源机构出版的“石油市场报告”、“中期石油天然气市场”;国际能源生产方面的信息主要有石油输出国组织出版的“每月石油市场报告”;美国能源信息局出版的“短期能源展望(月刊)”、“每月能源评论”;英国石油公司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年度)”。此外,剑桥能源研究协会是一家声誉卓著的能源咨询机构,它的客户包括国际能源公司、政府、金融机构和技术提供商,咨询范围包括关键知识、能源市场、地缘政治、行业发展趋势和战略分析等。剑桥能源研究协会出版的“石油与天然气杂志”是世界上最广泛阅读的石油行业出版物。该杂志每周提供最新国际石油和天然气新闻、问题和动态分析;提供包括设计、操作和维修的实用技术;提供国际市场活动的重要统计数字,涵盖生产、消费、加工、进口、出口、库存等每个环节。
在贵金属方面,世界黄金理事会和国际白银研究院都通过自己的网站,有关金银的生产、消费和市场价格信息。在有色金属方面,世界金属统计局出版的“世界金属统计杂志”向全球金属行业提供最全面的国际数据。它针对特定需要进行市场调查,收集和整理大量主要的有色金属生产、消费和贸易数据,尤其是可以提供有色金属市场的最新信息。在铁矿石方面,现在并没有专门负责铁矿石市场信息的国际组织,但是联合国贸发会议与原材料集团合作举办的信托基金铁矿项目可以提供铁矿石方面的信息。该项目每年的年度报告“铁矿市场”和“铁矿统计”,是关于铁矿石最新、最准确和最全面的世界市场变化信息,既有统计数据,又有深度分析。
五、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还存在很多问题,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宗商品库存数据可靠度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库存由私人掌握,在数据收集方面有很多障碍。有的大宗商品统计范围不够完整,如大多数非OPEC成员国并不报告石油库存数据,海洋中的油轮数据也不完整。
2、在采掘业中,储量信息、探测和加工能力的扩大等信息也很不完善。
3、信息的时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很多情况下,信息的周期过长。有些先进技术将对及时信息有很大帮助,如在粮食生产领域,卫星技术应广泛应用于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监测。
4、在大宗商品信息公开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多信息都需要付费才能获得。
5、在现有信息的协调和统一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信息的统一和系统化,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大有益处。
6、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主要参与国应该在信息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尤其是刚刚加入市场的发展中国家。
7、大宗商品市场出现的新情况也要及时反映在有关信息中。比如,关于农产品中有多大比例用于生物能源的全球数据很难找到。
8、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日益广泛深入地加入大宗商品市场。这些机构也提供越来越多的市场信息,但其可靠性却令人怀疑,因为这些金融机构的研究部门和贸易部门并非相互独立。
由于上述信息方面的缺陷,人们很难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做出恰当的分析和预测,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交易决策。如果人们依靠不准确或错误的信息做出决策,市场价格与大宗商品的价值可能会产生大幅度背离,价格波动会很剧烈。因此,及时提供可靠、准确的市场信息,对于稳定市场、减少价格波动非常重要。
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复杂因素:即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得准确信息,市场仍有可能产生震荡。这是因为人们对同一信息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会使市场价格产生波动。石油就是一个例子。由于人们对石油市场的预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向市场传递错误的信号,从而导致市场价格背离基础价值,造成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剧烈震荡。
如前所述,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参与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短期波动较大,为了对冲大宗商品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利用现有的国际市场定价体系和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国家储备,以及建立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等。但是,了解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掌握世界主要信息来源,准确把握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主要参考文献:
[1]龚雄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0.5.
[2]李继峰.2010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0.22.
[3]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金融化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形成:信息的作用[M].联合国出版物,纽约和日内瓦,2011.1.
[4]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2010.改善农业和农村统计的全球战略报告[R].第56719-GLB号.华盛顿,2010.1.
[5]P.法加尔内斯.2012.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主要信息及分析来源概述[R].联合国贸发会议.讨论文件第202号,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