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班级团建的活动8篇

时间:2023-09-27 09:24: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班级团建的活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班级团建的活动

篇1

关键词:研究生;团建;方法

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党联系青年的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教育广大研究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很多高校来说,研究生团建可以说是一个新名词。目前研究社团组织设置多在党委研工部和校团委的双重领导之下,导致团组织领导关系不清晰、团组织机构的设置不完善、不健全。虽然各高校在研究生中也设立了团组织,但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存在人员复杂、思维跳跃、居住分散、科研任务重等特点[1],加之研究生团员组织观念淡薄,研究生团组织的活动和创新力度又不够,不能适应研究生团员的需求。

笔者作为研究生团建负责人和研究生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常常思考研究生团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本文结合本院的研究生团建工作,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团建工作的开展和深化。

一.灵活的研究生团组织设置模式

本院研究生团组织建设是班级建团的横向设置和以专业为依托建团的纵向设置两种管理模式相结合。研究生团支部的灵活设置,使团组织在研究生中的工作影响显著增强。

(一)班级建团的横向设置模式主要是设立在新生班级中。以班级为单位横向设置团支部,便于研究生新生团员们更好的进行交流和活动的组织开展,能有效的做好党员的培养、考察、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学生团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推进团建工作的和谐发展。

(二)由于理工科研究生,他们具有特殊性和流动性,会到全国各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传统横向设置的班级建团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以专业为依托建团的纵向设置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班级团支部设置模式,突破硕、博层次限制,以同一导师、同一实验室或研究所等平台设置纵向研究生团支部,便于团支部根据研究生团员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调动每一位团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纵向设置后,团支部的支委大多考虑从硕博连读的优秀学生中选出,减少了支委的更迭变动,保证了团支部班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

二.通过打造符合研究生特点的品牌活动,吸引研究生的广泛参与,以此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团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扩大对外交流,引导研究生培养学术素养、提高学术科研能力。学院的“博士生论坛” 、“吉威数源杯程序设计大赛”及“GIS DAY”等活动,在院团委的统一规划下,推动研究生积极广泛地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力量。

(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引导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接受教育。探索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努力开拓社会实践的平台,广泛寻求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政府机关、社会机构和农村基层,努力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的空间由学校推向社会、乡村和企业。[3]

(三)结合研究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增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进入了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生的品性更为稳定,思想更为成熟,思维更为敏锐,他们更加关注国内外形势、政策导向和社会热点,对社会、对现实往往有独到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见解。因此,可以利用研究生的这些特点,开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等理论学习引向深入,引导研究生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研究生团建工作信息化

(一)研究生团员人手一台电脑,这个客观条件决定了团建工作必然要充分利用网络。我院研究生团组织都建有自己团支部的qq群,除了处理团的各项事务之外,平时生活、学习、工作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任何团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群上讨论自己关心的问题,不受时间地点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达到了很好的沟通交流效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使研究生团支部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有效发展。

(二)我院“团委空间网”,是同学们查阅信息、展现才华的舞台,也是各团支部展示团活、加强交流的平台,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过去的一年里,空间网密切关注时事,曾做过新生入学指南,暑期社会实践,西迁乐山七十周年,网页设计大赛,第六届形象大使选拔大赛等专题网页。同时,我院宣传部也将“空间网”上的新闻和管理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并将此列入团支部工作考核体系。

当然,研究生团建工作中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还有“党建带团建”,只有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党的要求内化为团员青年的自觉行动,做到“党有号召力,团有行动”,才能有力推动高校研究生团组织的建设,使研究生团组织的先进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更好地发挥基层研究生团组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峰,王业,高校研究生团建工作模式构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篇2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高校共青团工作;工作理念;团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96-02

一、完全学分制的含义及特点

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行选择相关课程,选择授课的时间及老师;同时,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来设计、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方面掌握了较大的自和选择权。

完全学分制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增加。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相应的课程。第二,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要想修满学分,需要不断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具备自我管理、自我支配、自我控制的能力,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自觉的学习态度,不断去挖掘自我的潜力。第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在完全学分制的引导下,学生需要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调控组织能力。第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营造自己探索和求新的学习品格,使得学习过程中更富有独创性和开拓意识。在学年制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鲜有学生会开动脑经再去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而在完全学分制下,大学四年学习的固定模式被打破,学生在学好自己选择的专业之外,还可以兼顾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增强知识面,拓宽实用的专业知识。

二、完全学分制对高校团建的影响

(一)高校团建工作对象的组织观念、集体意识的日益淡化

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后,四年本科制的固定模式被打破,学生突破了学期、年级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日趋自主化,固有的班级概念淡化,更多的强调自我的发展,以班团为活动个体的形式逐渐淡化,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因丧失有效的载体负载而出现淡化的现象。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削弱班级和团支部的概念和作用,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集体归属感,心理上表现出不适应性;第二,学分制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学生能够自主掌握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根据自我需求去安排学习任务,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断弱化集体意识。

(二)团支部建在班上的基层团建模式受到冲击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中,班级的概念根深蒂固,学生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授课计划去完成学习任务,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教师授课,一切相对比较固定,团支部建在班上,活动便于开展。但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习课程和上课时间,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甚至同一寝室的学生可能在同一时间的学习任务都有所不同,此时团支部若要在同一时间段组织和开展活动变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团支部建在班上,依托班级开展各类活动的模式收到了很大冲击。完全学分制下的团支部作为共青团工作主阵地的功能日显弱化,不断创新和培育新的共青团工作阵地和活动载体已迫在眉睫。

(三)传统的高校共青团教育模式面临挑战

“学校团委—院系分团委(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团员”四级垂直层级教育管理模式是高校传统学年制下高校共青团一直以来的做法,班级团支部是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也是集体构成的单位元素,学生的教育管理均可通过直接层级管理的方式实现。但随着完全学分制的不断推进,团员自身的组织观念、集体意识逐渐弱化,传统的建团模式受到冲击,原有的层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分制的需要,高校共青团必须探索新的组织载体和有效教育管理模式来适应学分制背景下共青团工作模式的新形势。

三、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团建工作模式的探索

(一)转变高校团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根据工作对象和环境的变化,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固有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主要体现在:把广大团员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的全部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增强团员教育管理服务意识,为学生成长成才做好服务工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做好软硬件的建设配套工作等等。

(二)巩固传统的班级团支部建设,发挥班级团支部的工作优势

在完全学分制下,虽然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地点发生了变化,但是班级仍然是高校组织学生的主要形式,学生的教育、教学等日常事务还是通过班级组织实施,团支部建在班上仍然是主要的形式,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班级团组织必然会长期存在,仍然作为贯彻和落实团的各项工作的组织形式与基础,高校的团的工作必须依托班级团支部来开展。在新形势下要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除了做好团支部的基础性工作如团员注册、团费收缴、推优入党等的日常管理之外还必须要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受众度高、受广大团员喜爱的团日活动。如我校一直坚持举办的特色团日活动竞赛活动,给定一个大的主题,由各团支部进行竞标开展活动,先由院团委进行初赛、后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决赛,这种形式主题鲜明、活动生动有趣、影响范围较广,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反响较大,举得了好的效果。另外要努力提高团日活动的质量,创新活动方式,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班级团组织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增强班团支部的活力,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

(三)团建模式的多样化尝试,实现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多重覆盖

1、公寓团支部的尝试。伴随完全学分制的实行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公寓日益成为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学生公寓中学生团员相对集中,便于组织;学生需求多样化,便于开展活动;学校各个部门参与管理,便于协调,学生公寓成为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阵地,我们可以尝试在保留班团建制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公寓团组织,把公寓团组织建设作为基层团组织建设新的区域。在班级建团、公寓建团之外,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学生兴趣和爱好为纽带的社团建团的工作,社团凝聚了一大批有共同理想、爱好和兴趣的团员,具备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先期在规模较大、运作规范的社团中建立团总支或团支部,既有利于引导社团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扩大团组织的涵盖面和影响力。

2、导师团支部模式的构想。在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高校一般会在本科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实施“本科导师制”,如我院每年新生入学时,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和学习情况指派一名专业导师对其今后的学习、专业方向和就业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性的指导,一般按20名同学为建制配备一位专业导师,每名导师负责的期限为所带学生大学学习的整个阶段且不频繁更改,导师在聘任期间为完成辅导任务会经常召开会议和走访、座谈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并加以指导。介于这种导师制下学生相对集中的特点和专业相近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以相近专业和相近年级,以专业导师为纽带的导师团支部,在这种支部内能解决完全学分制下班团支部难以开展活动的情况,实现基层团组织的“两个全体覆盖”,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3、活动党支部模式的设计。随着完全学分制和公寓化推行,可以在注册团支部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活动团支部的形式弥补活动难以开展的尴尬境地,通过招募、竞标等形式,由来自不同注册团支部的学生组成活动团支部,负责承担团的活动项目,完成团组织的工作职能,同时结合高校第二课堂创新学分的机制,实现对团员进行考核的职能,第二课堂创新学分的认定可以由活动团支部来进行认定和考评,进一步增强活动团支部的凝聚力。

(四)推进高校团建工作中新媒体运用,占领高校团建的网络阵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微博、博客、手机报、论坛等新型媒介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及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日益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新阵地,在知识经济时代缺乏信息网络的支持,高校共青团工作很难取得新的创新成果,覆盖到更广大学生青年。新的形势发展迫切需要共青团争取政策、资金、人才培训,在校园建立便利、便捷的信息网络,以便在隐性的竞争中占领这块极具发展潜力的广大青年教育、培训和信息传播阵地,改变传统的层级运行模式,运用网络化的弹性机制,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龙希利,张之稳.学分制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探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1.

[2]刘慧.高校公寓团建对青年有效覆盖的实践思考[J].科技信息,2009.09.

篇3

【关键词】利益表达机制 高校学生公寓团建 研究

高校大学生每天呆在学生公寓的时间比较长,学生公寓作为学生休息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取向。随着高校团组织工作的改革,通过学生公寓组织团建活动对于提高团建工作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学生公寓团建工作开展时间比较短,团建工作经验不足,团建工作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高校学生公寓团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利用学生公寓开展团建工作是团组织工作的需要,也是高校学生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高校学生公寓团建工作比较分散,难以控制,导致学生公寓团建工作开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当前高校学生公寓团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学生公寓团建工作组织性不强

高校学生公寓团建工作的开展缺乏一定的经验,由于学生公寓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虽然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共青团员,但是学生团建工作的组织性比较差,导致团建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虽然团建工作的开展在学生公寓设立了一定的组织人员,但是组织人员的组织能力是有限的,单个人的号召能力是难以促进公寓团建工作开展的。大多数的学校公寓的团建工作开展往往是由班级或者学校下达一定的指令,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难以与学生的需要相符合,学生也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学生在学生公寓中交流的信息是难以控制的,团建工作开展并不十分顺利。

(二)高校学生公寓团建工作内容不完善

由于大学生公寓内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其思想价值观念也不同,学生的交流中难以达成相对统一的价值观念。高校公寓团建工作中的“卧谈会”是学生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在卧谈会中学生往往是交流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团建工作的内容要求并不一致。高校公寓团建工作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往往是不相吻合的,由于学生的思想更为开放,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快,很多高校公寓学生往往会组成一个小的文化群体,每一个公寓学生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这往往与团建工作的主流文化是不相符的,团建工作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二、基于利益表达机制的高校学生公寓团建研究

近年来高校学生面临众多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渐受到关注,高校团建工作作为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团建工作的开展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公寓这一形式,学生公寓作为学生之间交流和相处时间比较长的地点,对于团建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团建工作的组织性

高校学生公寓团建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的人员组织,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团建工作的效果和团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团建工作的组织可以由班级的班干部组织,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公寓安排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号召力。在实际的公寓交流中班干部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内容讨论工作,通过学生的思想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公寓的人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二)丰富团建工作内容

高校公寓作为学生信息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学生交流的内容是有限的,大多数学生往往会对娱乐信息感兴趣,忽视了对时政新闻和国家大事的了解,导致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团建工作的开展中可以组织学生在公寓内收听时政新闻,并就当前的时政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目前高校学生对于网络的应用十分熟练,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一些时政热点,或者是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网络的应用进行适时引导,使学生多关注一些对于自己成长有益的网站信息,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毫无营养的电视剧。

(三)丰富团建工作形式

高校学生公寓团建工作的开展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宿舍卧谈会的形式。高校学生公寓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组织宿舍文化创意大赛的形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团建工作的开展需要学生的参与,团建工作的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团建工作效果。高校团建工作可以通过建立微博或者是邮箱的形式充分吸收学生的建议,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团建工作水平。高校公寓是学生的小家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人的优势,对自己的宿舍进行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集体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感情,促使每一个学生公寓建立自己的特色。另外团建工作开展中可以组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比如女生节活动等等通过成立主题活动团体,由学生自己组织,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结语

高校学生公寓作为学生生活时间较长的场所,对于学生的思想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高校团建工作的开展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公寓这一平台,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高校学生公寓团建工作中需要进一步丰富学生团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发挥学生的智慧,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公寓团建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学生宿舍 团建

中图分类号:D29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01162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不仅需要我们从共青团组织建设的角度去思考,也需要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的角度去分析。通过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整合资源、增强力量、创新职能,以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思想引领、实践育人、素质拓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基层学生工作的发展。

1 新时期团组织面临的新问题

1.1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修课程,自主选择毕业的年限,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班级的传统功能也将逐渐弱化或消失。在这样的形势下,原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日常教育和管理的组织形式面临了挑战,以班级为主题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实习、团学活动也会随之减少,宿舍成为学生之间接触、交流的主要场所。这种挑战深刻影响着学校原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团建等诸多方面的工作。

1.2 网络时代学生特点的变化

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后,增加了学生宿舍教育管理的内涵和深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有害信息冲击着学校教育在学生成才环境中的主导地位,污染了德育环境。另一方面,学生宿舍学生上网的目的性有待改变。据调查,学生宿舍中的互联网用于网络游戏、聊天、看影片的频率大大高于上网查阅学习资料。加强学生宿舍中的团建工作迫在眉睫。

2 推进团建进宿舍

面对新形势的变化,共青团组织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延伸工作手臂,尝试在学生宿舍内建立团组织,完善学生管理体系,团组织要实现班级、宿舍的双线覆盖,做到了“哪里有青年学生,哪里就有团组织”,更加充分地发挥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2.1 构建团建工作新模式

尝试建立团支部进学生宿舍的管理模式,打破传统以班级为主的团建制,增加以宿舍楼层团支部建设为基础,以每栋宿舍楼团总支为基本单位,构建“每栋楼团总支——各楼层团支部——各宿舍团小组”的管理体系和模式。宿舍团支部成员由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每楼层支部设支部书记(层长担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律委员。团支部干部由班主任推荐和学生自荐后,经民主评议产生。宿舍团支部建立后,以宿舍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宿舍环境、学习风气为突破口,以宿舍团支部之间的各项比赛和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生宿舍,强化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

2.2 构筑教育管理新形式

以制度来约束工作,指导工作,促进工作,团的各级组织的战斗力才会明显增强。建立各项基础性的规章制度,如《宿舍团支部管理制度》、《宿舍团支部工作准则》、《关于在宿舍团总支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培养对象的实施办法》等,这些基础性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共青团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保障,为团建工作实现双线覆盖也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光有一系列好的制度还不够,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规章制度落实。为此,就要在全校各宿舍楼层团支部推广使用《团支部工作手册》、《团支部活力宝典》,将团的一些规章制度、常规工作全部纳入手册,通过手册记录的内容来反映一系列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共青团组织不定期对手册的使用情况进行督查。

2.3 建设团组织运行新机制

在宿舍管理方面,为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积极发挥宿舍团支部这一级团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这一组织体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及其它宿舍管理规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学生宿舍楼内正常的秩序,遵守规章制度,服从管理,互相关怀,敢于和不良现象作斗争。在日常检查方面,消防安全检查由学院保卫部、宿舍管理中心牵头,各支部组织相关人员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如冬季防火安全检查、宿舍安全用电专项检查、宿舍贵重财产专项检查、早寝晚寝检查、卫生内务检查等。

2.4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新体系

学生宿舍自我管理体系的形成依赖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宿舍团支部学生干部队伍。首先,需要制订合理的选拔团支部干部的程序,力争选出德才兼备、思想过关、尽职尽责的干部。其次,制订宿舍团支部干部工作职责,使干部明确责任。最后,宿舍团支部干部享有班级团支部干部的同等权利和义务,作为共青团组织学生干部队伍的一部分统一接受学生干部培训和考核。关于宿舍团总支书记队伍的建设,宿舍楼团总支书记可以由各院系辅导员担任,副书记由学生楼长担任,这样将更直接、更快捷地了解学生工作信息和安排,及时地开展宿舍楼内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团组织进宿舍,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宿舍区的辐射,形成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团组织的覆盖面,形成了多层覆盖、动态调节、自我完善的团组织网络,使团组织建设确立由上至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新机制。在丰富学生宿舍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团员青年能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团组织的先进性与自律性引导并推进学风建设的同时,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宿舍文化新氛围。宿舍团组织的建立和学生参与宿舍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锻炼舞台,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独立生活能力,也为进一步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志曾对共青团组织提出“两个全体”的殷切希望: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扎实推进基层团建工作,更好地贴近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是共青团组织永远的话题。相信“宿舍建团”这一基层团工作创新模式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工作经验与思路创新。

参考文献:

[1]钟文辉.对高校“团组织进公寓”的思考[J].青年探索,2005.

[2]李文阁,尚丹,赵虎等.关于高校公寓建团的几点思索[J].赤峰学院学报,2006.

[3]杨进.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育,2005,(1):64-65.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 团支部 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理论型、学术型社团到兴趣型、服务型社团,涵盖了学生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生活,更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

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团员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工作中要不断探索与实践,查找教育难点,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活动内容,充分体现共青团组织育人的特点,准确把握教育工作的重点,努力使团员青年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学生社团是青年人活跃的重要阵地,把握好这一阵地的动向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团支部,根据社团特色开展团日活动等,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社团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社团,虽然数目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并已逐渐形成了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娱体育类、兴趣爱好类等多种类型。但是大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良莠不齐,发展失衡的情况。数据显示,文娱体育类大学生社团的平均比例达到了社团总数的 52. 60%,而其他类社团的比例只占总数的 6. 49% ~18. 18% ,个别学校文娱体育类大学生社团的比例甚至更高。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团,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很难召集到大批的成员,活动资源相对较少。

(二)组织机构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

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许多社团在建立之初并没有对社团建立的目的、组织框架、运行机制、活动内容以及发展方向等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由于制度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了许多社团管理松散,人员进出自由、流动性极强,甚至一些社团出现了名存实亡的局面。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社团成员普遍缺乏经验、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不足,影响社团的发展。大学生社团整体发展的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社团运作资源紧张,活动影响力弱

大学生社团数量众多,涉及面广,涉及领域宽泛,多数大学生社团缺乏专职指导教师,导致大学生社团的专业能力水平较弱,文化底蕴不深,活动开展缺乏科学合理的专业性指导,使得这些社团难以生存和发展。目前影响到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硬件条件非常多,比如因为资金的缺乏、学校场地不充足及学校活动场所设施不完善等经常会导致社团建设无保障,社团活动效果低下,最终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把握高校学生社团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面对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的精神,坚持“建立团的组织与建立以团的组织为核心的其他组织”双轨并行的方针,积极探索高校学生社团团建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扩大团组织的有效覆盖面、拓展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社团有序健康发展的一项新的有益尝试,更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大学生相同或相近的信念、观点、兴趣、爱好、特长等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学生社团,在发展中逐渐凸现了多类别的特点。这就要求社团团支部必须紧密贴近社团特点,针对不同类别社团“因材施教”,使学生社团保持政治性、方向性和先进性。带领理论型社团开展系统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的形式创新,真正促进“三进”的实现;引导学习型社团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将专业学习实践放到社会大环境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全面分析、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督促服务型、兴趣型社团学习理论,学会思考,用以克服此类社团仅凭兴趣聚集,没有发展方向,昙花一现的弊病。

(2)相对于自然班团支部的建设与发展,社团的特点决定了社团团支部在工作网络、学生构建及职能定位等方面存在难题,社团团组织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各社团的学生,打破了班级、专业甚至院系的限制,进行的是纵向的组织设置。而班级团支部采取的是横向管理体制,因此,是否能在横纵交错中找到契合点在一定程度上给共青团工作者带来了挑战。

目前各高校团建工作的网络构建主要是按条来管理的,依托班级和专业,而学生社团的团建工作则主要是按块来管理的,条、块之间由于相同的工作对象而使两者的工作内容有所交织和重叠,学生在参加团的活动和班级活动时经常发生身份的双重性和时间的冲突,尽快找到二者的交集是社团团组织准确定位职能的有效保障。

(3)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其实施的顺利与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各所高校所面临并需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大学生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施展个性,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阵地。高校共青团作为党团组织团结、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的组织,按照党的要求承担着指导、服务、管理学生社团的工作职责。高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对社团工作不间断的研究,把握社团发展的规律,完善机制,推动社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充分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其有实际效果提供保障。

三、发挥品牌社团的作用,提升社团团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社团的特点决定了在开展社团团建工作中我们要选择那些基础比较好,人员流动相对比较容易控制,制度比较健全,组织规模适当的社团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选择学院或学校的品牌社团,以“核心社团”建设为目标,建立建设一批学校知名的明星社团,连续开展社团的团建工作,提升社团团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一)做好社团团支部的“推优”工作,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抓住团建工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在规模较大、活动内容丰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社团,适时开展团建工作进社团,既能培养典型,树立榜样,又对特色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社团的持续发展,同时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相对比较成熟的社团中可以行使支部“推优”的职能,每学期与自然班团支部同时进行“推优”。在“推优”过程别关注社团支部与自然班团支部的标准对接问题,通过尝试“同步‘推优’ 同步考察”的方法,让社团支部同时接受班级及社团的考察,以实现标准的对接,更好地对申请人进行进一步的培养。

(二)推广品牌活动,提升社团团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品牌活动在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通过这种活动能在无形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例如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优秀的古典诗文中蕴含着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轻松愉快地朗读和背诵传统诗文的经典,是一个传统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资助项目 52WT1005 52WQ52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 大学生社团 思考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依照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每所高校都有学生社团四五十个,60%以上的在校学生属于一个或几个社团,而9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由社团举办的某种活动。这说明近年来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社团的数量和人数都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战略抉择。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完全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学分计量、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第一,人力资源更加丰富,有利于促进学生社团大发展。人力资源是学生社团发展的核心,但长期以来都存在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的现象。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自由度大大增加。而学生社团具有群众基础广泛、自主活动、组织结构松散等特点,必将吸引着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其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社团大发展。

第二,社团数量和种类剧增,有利于促进社团文化大繁荣。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加入社团的热情高涨,必然会催生更多数量和种类的社团组织。学生社团将由最初单一的兴趣爱好型,转变成融兴趣、学习、科研、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多样化类型。与此同时,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还出现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趋势。这些转变将直接带来社团活动的丰富多彩,有利于促进社团文化的大繁荣。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社目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第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硬件条件跟不上实际发展的要求。高校对社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没有相应提高,学生社团发展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学分制下学生社团规模化、多样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二,社团育人功能亟待开发。学分制下,学生的组合由以班级为单位的单一形式,逐渐转变为以教学内容为单位的班级、以住宿为单位的宿舍同时并存的复合型模式。学生课余活动由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的方式逐步转向以兴趣爱好为单位的社团组织。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社团已经日渐凸显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它的育人功能亟待开发。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学分制的推行,一方面削弱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和约束。另一方面学分制崇尚学生个性的发展,容易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班级成员具有一定的离散性,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观念弱化,使得德育工作以班级、团支部为载体难以实现。学生社团可托多样化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有别于传统的说教、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大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是素质教育功能。学分制下,学生社团成为一个素质拓展的重要阵地。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是辅助专业学习功能。学分制下,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而所学的科目只要及格就可以取得学分。因此,部分同学会滋生“不求高分,但求及格”的思想,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深度不够的现象。学生社团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寓教于乐,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并在实践中扩展所学知识的外延。

四是社会化功能。学生社团社会化是社团成员参与社会生活,不断适应社会,接受并作用于社会、不断创新社会文化的过程。当前,用人单位特别强调应聘者的社会工作经验,这实际上就是看重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学分制下,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学生社团要以服务会员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促进会员社会化进程为己任,充分发挥其社会化功能。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树立阵地意识,促进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学生社团是创新和深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有力助手,更是学生自我实现和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指出,“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更加灵活、充裕。自发组成的社团组织将对大学生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将成为与班级、寝室同等重要的学生聚集区。高校应树立阵地意识,不断探索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新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改善社团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促进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把学生党建、团建工作延伸到学生社团,强化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分制下,原来的行政班级概念已经逐步淡化,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收到理想效果。学生社团应当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高校应把学生党建、团建工作手臂延伸到学生社团。在社团自愿自发的基础上,选择条件成熟的学生社团率先建立党、团组织,以便更好地指导社团开展活动,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同时,也扩大党建、团建工作的辐射力,使社团建设与党建、团建相得益彰。在重视成员综合素质拓展的同时,不放松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失为发挥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有效措施。

宏观指导,自主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实践平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充分发挥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是高校社团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群众性的组织,若管理约束力过强,会扼杀其自主发展的空间;约束力弱,又不利于学生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学生社团的管理要坚持“宏观指导,自主活动”,才能达到导向性与自主性相统一、约束力和扩张力相和谐。“宏观指导”主要体现新社团审批时把好关,一要制订完善的《社团章程》,确保社团发展方向,二要避免重复建设,三是要帮助社团做好短期和长期规划。“自主活动”是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管理社团的内部具体事务,如社团筹建、机构设置、活动具体内容的设计等,给学生自主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发挥社团素质教育的功能。

依托专业,挂靠部门,大力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强化社团辅助、深化专业学习的功能。第一课堂是高校向大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主阵地,学生社团为共同关注某个知识点和领域的大学生们提供了无拘无束的学术交流空间和实践探索的平台,可以辅助、深化专业学习功能。在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社团更应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满足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为加强学术型社团的师资力量,高校应组织有关部门与学术型学生社团相互结合,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从经费上支持,从专业角度重点加强指导,以提升社团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以广西大学为例,该校科技处与大学生科技协会、数理学院与大学生数模协会、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与大学生就业创造协会结成“对子”,成功探索出一条高校学术型学生社团发展的新路子。

篇7

关键词: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

作者简介:曹娜(1978-),女,山东枣庄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李晋(1990-),女,山东昌邑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2249)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3年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工作研究”(课题编号:2013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23-02

2002年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实行“二年制硕士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学制的缩短使得研究生的学业、就业压力增加,同时对高校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挑战,团组织建设就是尤为突出的一点。同志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共青团要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因此,找出两年制研究生团建工作的问题所在,主动应变,充分发挥团组织在研究生中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一、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现状分析

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在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研究生团建工作经验,着重从团支部组织机构建设、组织生活开展以及党团共建三个方面对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建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

1.组织机构建设不完善

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党支部与团支部均建立在班级上,而研究生群体中党员数量较多,加之各高校对大学生党政工作的高度关注,使得团支部逐渐失去本科阶段的核心作用,对团支部作用的忽视导致其组织机构建设不够完善。[1]首先,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相对独立,除上课外,班级学生交流甚少,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团支部难以适应研究生导师制学习的特点;[2]其次,学制缩短使得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较为仓促,支部配置不全、后续培养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最后,各项适应研究生团员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研究生团支部工作流程混乱,缺乏明确的工作计划与及时的工作总结。

2.组织生活特色不突出

研究生团支部组织生活缺乏常态化,且活动特色不突出,多以书面学习、主题教育等形式为主。相比本科生,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较高,生活阅历更为丰富,对待事物也更加成熟理性,因此仅仅沿用本科生团支部的组织生活模式,而不能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开展特色鲜明的活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的成长需要。对于两年制硕士研究生而言,组织生活的开展存在更大挑战。他们多数研一阶段在学校集中学习,研二阶段便开始实习或撰写论文,在校时间较短,学习任务繁重,观念陈旧、形式传统的组织生活往往不能激发研究生团员的参与热情,还有碍其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形成。

3.党团合力作用不充分

研究生中党员比例较大,使得团支部处于从属的尴尬境地,党团合力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同时设置党支部与团支部可能产生学生干部交叉配备的情况,兼职的团支部干部往往模糊自身岗位定位,弱化团内职责;其次,党团组织生活过程中常以党支部为主体,团支部演绎被动配合角色,团支部的基层地位被忽视;最后,作为本科生党员发展重要环节的团员推优工作在研究生阶段被导师推荐所代替,使得团支部对团员的培养工作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变得流于形式,有名无实。

二、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问题调研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为例,本研究针对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建中组织机构建设、组织生活开展和党团共建三个因素设置调查问卷,在工商管理学院在校研究生(两年制)中发放200份,收回179份,有效问卷171份,人员涵盖学校会计学、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硕士6个专业。主要调研分析如下:

1.支部凝聚力较差,组织机构建设亟需改善

在“您所在的团支部是否具有凝聚力”的调查中,33%的学生认为凝聚力很好,35%的学生认为一般,32%的学生认为凝聚力不足;另外,有38%的学生认为支部设置不合理,32%的学生认为支部干部的工作效果并不显著。调查表明,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的团支部凝聚力不容乐观,支部人员配置、干部的责任履行等方面也存在问题,进行合理的团支部组织机构建设成为关键。

2.团员参与活动热情不高,组织生活形式有待创新

在“您是否愿意参与所在团支部组织生活”的调查中,分别有31%和27%的学生选择愿意和不愿意,而多数学生则持无所谓的折中态度;54%的学生更喜欢学术与实践类活动,21%的学生倾向于文体活动,25%的学生接受主题教育、讲座等传统形式。调查表明,研究生参与团支部活动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在于支部活动没有足够吸引力,发掘新颖有效的活动形式尤为重要。

3.党团组织间协调不足,党团共建实效有待提高

在党团共建有效性方面的调查中,39%的学生认为党团共建工作重形式轻实效,除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党支部活动与团员推优外,党团组织间的交流很少;另外,有24%的学生认为团员推优过程不规范,支部对推优重视程度不够。调查表明,党团合力作用发挥不充分,探索事半功倍的党团共建方法至关重要。

三、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途径探究

1.纵向设立研究生团支部,完备支部人员配置

合理的团支部组织机构建设是高效进行团建工作的有力保障。在支部设置方面,研究生多以导师指导下的个体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相比班级团支部而言,以专业或导师为基础纵向设立团支部不仅可以解决班级凝聚力不足、班级学生交流较少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支部成员将组织活动与专业学术有机结合,并形成研二与研一学生之间的“人才传帮带”机制,以增强支部执行力,深入管理。在人员配备方面,应严格执行规范的团支部干部选举流程,避免党支部、班委会干部直接兼职的情况,并明确团干部岗位定位与工作职责,进行相应的后续考核。

2.学术与实践活动结合,有效运用网络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有助于促进支部成员交流,提升团支部凝聚力。在组织生活内容方面,研究生团支部应尽量摒弃一贯说教、以灌输为主的主题教育等传统形式,发掘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活动,形成学术为魂、兴趣为源、实践为基的整合体系,也可通过与乡镇团委共建等方式实现人才共享、文明共育。在组织生活载体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作用,运用团支部微博、微信及BBS等,使支部成员快捷有效地了解社会时事,阅读红色经典,掌握组织生活信息,同时也可增进团支部内部感情。

3.以党建带团建,增强研究生团支部活力

党团共建是研究生团建工作的必要手段,也是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3]团章中明确指出“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决定了党团组织密切联系的政治关系。一是研究生党支部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全面带动,对团支部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帮助解决团支部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二是研究生团支部要加强与党支部的联系,积极配合党建的同时保持应有特色,强化基层作用;三是团支部也应参与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工作,党团合力使两年制研究生党员发展前期工作更具实效性。

研究生团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必须结合学生群体特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服务学生成才为宗旨,以创新工作机制为手段,在更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发挥团组织作用,推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博超,李东.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共青团工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200-202.

篇8

【关键词】学校心理社团;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学生心理社团是由对心理学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以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自助、他助、助人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提高自我,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生有较强的自主性,希望成为自主、自强、自立的人;高中生有发展的独特性,希望成为爱好多、兴趣广、有特长的人;高中生有潜在的创造性,希望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心理社团迎合了高中生的成长发展的需求,利用所学知识做好周围同学心理问题的初级发现和辅导工作,将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心理社团是高中生实现心理互助、自我成长的有效方式。但是现实的高中生心理社团建设却不如人意。

1 高中生心理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心理社团流于形式。目前,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将心理社团仅仅作为学校在迎接检查和对外宣传中的一项工作内容。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对社团建设放任自流,没有必要的指导和约束。 由于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等原因,学生社团活动时间难以保证,活动形式也较为单一,因此心理社团有名无实。

1.2 心理社团体系不健全。很多普通高中心理社团在创建之初主旨并不清晰,缺乏对社团建立、运行的整体思考,因此社团创建、成员招募的程序并不严谨,各部门分工、职责不明确,导致在以后的社团活动中遇到困难和矛盾难以解决,社团无法良好运行和发挥作用。

1.3 心理社团缺乏活动经费和时间保障。由于课余时间有限,学生心理社团活动可利用的时间较少,部分老师缺乏对社团活动的正确认识,担心学生贪玩影响学习,所以不允许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此外学校对社团活动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活动场地、环境布置也很难满足社团活动的要求。

1.4 心理社团成员缺乏自主性。很多社团虽然是学生自主管理,但是社团成员的组成、任免、活动内容实际上都是由老师决定的,学生缺乏对社团建设的思考,自主性受到限制,使得心理社团并没有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意义。

1.5 心理社团影响范围有限。社团成员因为共同的兴趣组织在一起,因此活动的内容大多局限在社团成员中,针对全校同学开展的社团活动大多为讲座、知识宣传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加之很多心理社团在招募成员时只注重了个人品德和兴趣,缺少了对成员责任意识的考虑,很多社团成员在班级影响力不够,因此,心理社团并没有真正发挥维护心理健康,实现朋辈教育的作用。

2 以我校学生心理社团的实践,谈谈上述问题的应对措施

为避免心理社团开展的种种弊端,我校在成立心理社团之初,便对社团创建和发展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讨论和思考。

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心理社团于2010成立,是在校团委领导下、由校心理辅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团体。校团委在团费中设定专项资金用于社团建设,并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第二课程的内容之一,将活动时间排进课表,保证了社团活动切实、有效地开展。社团成员均由品学兼优、乐于交往,有志心理素质提高的高一学生组成,主要从事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维护和促进同学们心理健康。社团采取社长负责制,设社长、副社长各一名,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编辑部三个部门,每个部门由部长负责,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并通过《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心理社团章程》明确了社团的组织形式、入会条件、社团制度等内容。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编辑社刊《心·视·界》 ,为学生心灵交流提供平台。为了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调节、纠正的方法。社团编辑部定期出版心理报刊《心·视·界》,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让大家学习心理知识、交流心情故事、一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根据各年级 各班级的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收集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较集中和普遍的问题,并征集相应的心理感悟文章。期刊设有几个固定的板块,例如社团近期活动介绍“我们的社团”,还有老师来解答心理困扰的“心语信箱”板块,刊登学生征文的“文采飞扬”板块。同时,每一期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内容,例如开学初对高一新生开设的“适应新环境”专栏;针对高三学生开展的临考心态与应试策略的“高考进行时”栏目;围绕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开展的“驿动的青春” 栏目;还有 “心理小测试”、“笑笑吧”和介绍心理图书电影的“精神脊梁”等栏目,成为校园中广大学生炙手可热的读物。学生们在设计和编辑社刊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同时也丰富了心理知识。

2.2 校园广播专栏“心理加油站”,是陪伴学生心灵成长的驿站。每周三的“心理加油站”校园广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设计不同主题的内容。例如:“心灵美文”:阅读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美文配以舒缓柔和的音乐,给全校师生心灵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来信解答”: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困惑以信件形式放在心语信箱,经技术处理后由主播读出,先由周围的同学帮助解答,最后由心理老师进行针对性、指导性的解答,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扰;“成长故事”:通过讲述中学生自己的心理成长历程,或者成功人士的心路历程,启发学生心灵成长。“心海”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心理保健知识,如心理减压、考试应对、人际关系等,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2.3 团体心理辅导,拓展学生自助互助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协会的常规活动项目,在活动内容上,涉及到环境适应、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潜能开发等,活动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演讲辩论等互动形式展开,在团体辅导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分享、体验、感悟,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得到启示。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实现自我成长。

2.4 “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营造良好心育氛围的契机。每两年的 5月份,心理社团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 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主题辩论比赛、心理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关注心理健康,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方法,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深入到广大学生心中。

2.5 心理剧表演,角色扮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直观的心理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亲身体验、角色置换的形式去思考心理和行为模式,学会换位思考,获得心理感悟。我们将在今年11月份开展心理剧表演,并由心理社团的各班心理委员牵头,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评比,力求把校园心理剧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形式保持下午,提高学生发现心理问题,探索交往模式,解决心理困惑的心理品质。

3 高中生心理社团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我校学生心理社团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崭新渠道,为培养高中生的自主能力、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进一步促进我校心理社团健康、繁荣发展,我们还需要做以下一些工作。

3.1 建设学生心理社团的专属网站,扩大社团覆盖范围,开辟相应专栏介绍心理社团的近期活动,让全校广大师生乃至校外关注心理健康的人士也能及时掌握社团的动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另外,也可以在网站上设置心灵问答的论坛或BBS,学生可以把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以不记名的方式呈现在网上,社团成员给予相应的建议或解答。

3.2 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侦查员”、“排雷兵”作用。班级心理委员这是目前在大学中比较普遍的朋辈互助模式,因为同龄人往往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人生经验及生活方式,心理委员可以由学生心理社团的骨干兼任或通过心理社团招募,并定期进行专门培训,他们平时在与同学交往中可以主动运用所学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帮助同学排解困惑,并可以将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心理老师反映,便于及时发现同学中普遍的和个别的心理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帮手。

总之,学生心理社团是中学阶段值得重视和大力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新模式,丰富了学生团队活动的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学校应当不断发展和探寻心理社团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结合点和增长点,使学生心理社团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传勤,加强社团建设,培育健康心理[J].陕西教育,2007,11

[2] 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