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24: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船舶电子工程技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Abstract: STCW convention Manila amendmen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ability of ship's crew, we should optimize and just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l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vention. Through comparing the revised contents of occupational qualiti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u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suggestions of mari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jor, and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mari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jor teaching in navig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nila amendment.
关键词: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专业教学;探索
Key words: STCW convention Manila amendment;professional teaching;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87-02
0 引言
本文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马尼拉修正案涉及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修订内容,结合航海教育的特点,对航海院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建议。
1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产生的背景及理解
《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是1978年7月IMO通过的有史以来第一个公约。我国政府于1980年6月8日向国际海事局提交了批准的STCW的公约文件后成为了公约的缔约国,并且在1984年4月生效。公约根据航海技术以及航运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多次修改,1995年的修正案对STCW公约的附则进行了全面修改并同时新制定了《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规则》(STCW规则),作为对STCW公约附则的补充。2007年STW分委会第38次会议确定了对STCW公约和规则全面回顾的8项原
则,即:
①保留1995年修正案的结构与目标;
②不降低现有标准;
③不修改公约条款;
④解决不一致的问题、清理过时的要求及体现技术发展的需求;
⑤确保有效的信息交流;
⑥由于技术的创新,在履行培训、发证与值班要求方面提供一些灵活性;
⑦考虑短航线船舶与近海石油工业的特点与环境;
⑧考虑海上保安。
其中前三项原则是马尼拉修正案的基础。由于海盗的猖獗严重影响了海运的安全性,因此,修正案根据第八项原则增加了保安职责的新要求。为了满足近海石油工业的发展,根据第七项原则提出了培训的要求。根据第五项原则明确了独立评价报告以及电子查询的要求。根据第六项原则提出了远程以及电子教育。第4项原则在全面回顾中应用最多,主要体现在包括IT技术在内的技术发展的需求[1]。
2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涉及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修订内容
通过对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与现行STCW78/95公约比较,涉及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素质方面修订了一部分内容,具体见表1。
从表1我们看出,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相比,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不足:
①专业必须课程中缺少《机舱资源管理》,虽然很多院校将其加入专业选修课,但是存在重视不够,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主动性。
②很多环保知识仅在基本安全培训以及《船舶管理》的课程中涉及一点,知识量以及要求的程度远远达不到马尼拉公约修正案的要求,因此,缺乏传授海洋保护意识方面的知识。
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保安培训方面的相关知识,由于缺乏保安意识的培训和训练,因此没有达到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
3 适应马尼拉修正案要求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建议
3.1 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为了能够培养出胜任无限航区远洋船舶操作级船员岗位的船员,人才培养方案应当面向国际、国内航运的人才市场,分析了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确定了人才培养应当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能够正确操作主机、辅机以及相关的控制系统;在对主要机械、电气以及电子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时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保持轮机值班安全的能力;能够正确的操作船舶电气、电子以及控制系统;履行保证船舶航行安全、保安和防污染控制的能力;正确使用船上通信设备并按船舶工作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良好的组织领导和资源分配与协调能力;正确操作船舶管系设备及防污设备的能力等[2]。根据这些能力要求打破学科性专业知识体系结构,重新构建满足岗位需求的过程性知识体系结构,制定出马祖新的胜任考试大纲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新的适任考试大纲重新修订课程标准。
3.2 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应当不断的对课程结构以及内容进行调整,整体优化专业课以及专业基础课,同时增加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修正案对船员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适应现代化技术在航海领域的不断应用。为了突出该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并且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遵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适任标准的前提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需要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的方式,积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3.3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团队意识
为了促进学员能够形成良好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应当通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不断的强化船员的各种技能,并且通过实践教学不断的加强他们的环保知识以及团队工作技能。在满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开设《海员思想道德修养》、《海洋防污染》等方面的课程[3]。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责任意识,以及保障船舶安全航行的能力,达到马尼拉修正案新增职业素养的要求。
4 结语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实施在给教学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推动其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对提高我国船员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更多的符合修正案的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船员,必须在遵守修正案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解读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解读[J].世界海运,201l(1):20-24.
英文名称:Acoustics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33-1099/T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声学与电子工程》(季刊)创刊于1984年,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院主办。是我国声学领域有关声学电子技术的综合性科技刊物。其宗旨在于扩大声学电子工程方面的学术交流,传播科技信息,为提高声学电子技术水平、发展国民经济服务,为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服务。
一、创新教学基地培养工程创新意识
在专业创新教学基地,教师运用传统工程教学模式的同时,通过引入真实工程案例,比如以船舶机舱船舶电站动力系统为背景,积极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真实的、可交互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新思路、新方案,应用船舶机舱船舶电站动力系统所介绍的专业知识解决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新问题、新需求。主讲教师在介绍船舶电缆选型知识的同时,注意将此知识点扩展延伸至日常生活,解决室内的电线线径选择、开关选型等问题,让学生们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完成“了解、熟悉、掌握、改进”的创新认识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理想愿望、价值追求、求知欲等,激发并提高学生创新热情及学习主动性,搭建科学的逻辑分析方法,着重增强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为了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资源,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要求各门课程在有限的课内实验时数以外,落实开放实验室制度。利用开放实验室,有组织地增设课外实验项目,使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选题、设计、安装、调试、撰写报告等环节,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开展了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每年在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大三学生中按10%比例选拔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实行导师负责制,使优秀本科生提前接触导师的一些科研课题,为提高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
二、实践创新平台培养工程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启发之后,如何有效培养专业创新思维尤为关键。为此,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搭建实践创新综合平台,建立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系统性特点的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软硬件实验模块。特别是进一步扩展的综合层实验创新平台,可作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电子竞赛的综合实验开发平台。该平台整合面向单一课程的实验,其构建既能突出各课程的特点又能将基础层、专业层和综合层实验上下联通,对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知识结构起到积极作用。综合性实践平台培养学生以个人独特视角发现专业新问题,形成探索新颖解决方案的思维过程,迅速分析问题背后的诸多因素,抽丝剥茧迅速抓出事物主要矛盾,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例,专业教学中常见的潮流计算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编制电力系统程序,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合理实现。整个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了“大工程”理念,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对于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4]。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重点突破阻碍创新的固有思维,紧紧围绕工程实践教学核心,通过研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深入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突破学生固有思维束缚,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双向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工程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是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培养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要一以贯之,并不断优化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电气材料、电气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毕业后还需经过较为漫长的理论与实践的再结合理解时期,尤其是学生在校期间对于甲板、机舱的被控对象不了解、不熟悉,对于电气控制回路的原理难以深入掌握并运用,没有充分理解专业知识、经验做法,就难以形成工程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教学模式下,创新性提出在实现校内实践教学与工程理论教学相结合基础之上,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再次实现企业实践教学与基础理论教学相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充分感受企业文化,学习企业技术研发和工程创新流程,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企业教师将现场工程模型与课堂理论相联系,着重体现理论基础对于工程技术问题解决和工程研究创新的支撑性作用,实现校企联合探究式教学,通过企业实践拓展环节更好地完成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学生从学校内基础知识积累、实践能力培养到企业中产业知识拓展、知识运用能力提升,更好地满足快速发展的航运业对于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工程创新能力的要求。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聘请中远船务集团有限公司船舶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教师,遵循企业的标准设计流程,帮助学生基本掌握船舶电气系统设计的流程方法,掌握船舶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方法。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也聘请锦州航星集团的技术骨干作为企业教师,结合企业实际生产任务,针对多个品类的电子、电气等船舶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调试的完整生产流程提升学生对于产品设计、电气材料、制造工艺、设备联调联试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以培养工程创新能力为根本搭建全新教学法的同时,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主动实践考核方式是更为关键的创新导向引领。建立以考核委员会为依托的学校教师、企业教师、实习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综合考核机制,借鉴国家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完善考核项目及要求,学生完成创新实操训练并达到大纲等级要求就可获得相应等级分值,建立实习学生主动实践能力考核机制,强化创新能力考核,并着重检验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能力培养真正纳入教学计划体系。
[论文关键词]建设目标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 教学质量
船舶电气技术专业是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五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之一,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确定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建设目标:以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全程产学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建设校内生产性、校外教学性“工学交替、产学交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具有从事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
以现代船舶企业真实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依据,校企共同设计并实施“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全程产学交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把握国内外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充分考虑现代造船模式下的企业人才需要,由校企专家合作共同确立专业发展方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评价标准。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任务目标和实施条件要求,将不同工作任务分别安排在企业和学校进行学习。实现六交叉:指导教师“校内外专兼职”交叉;学习内容“不同项目”交叉;学习方式“现场操作和模拟操作”交叉;学习地点“校内一体化教室和企业教学工作站”交叉;考核内容“项目考核与操作考核”交叉;“学生身份与工人身份”交叉。学生零距离接触船舶生产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目标。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理念,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面向船舶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成立行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依托行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产学结合长效机制。校企共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构建教学工作站和企业项目工作室,形成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的运行机制;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企合作的师资管理和人才共育的具体规章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校企竞争力全面提高,达到“互惠、多赢”的合作目标。
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校企双向共同参与培养学生,互惠双赢。采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技术开发及服务等措施,使学生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职业教育能在产业结构快速变动下得以发展。
三、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课程内容调整、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编写、网络课程和教学仿真平台六个方面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构建基于船舶电气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工作岗位分析,将课程进行整合,并按模块、分阶段展开项目化教学,将传统理论中涉及实践操作的内容摘出,与校内实训进行绑定,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公共学习和专业学习两大领域,分别对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五个模块进行强化。针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素和核心课程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融入国家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进行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整合。
第一,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确定专业学习领域支撑课程,用专业基本能力模块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以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为导向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课程建设重点是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共同实施为主线,提升课程建设内涵,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理念,校企合作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与建设,提炼出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的四门核心课程:船舶电工工艺、船舶电站、船舶信号、船舶电力拖动。第三,依据计算机控制系统调试与设计、船舶电气生产设计、船舶通信导航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职业拓展能力培养要求,设置专业拓展课程,在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帮助下培养电工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第四,运用实践操作能力模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以上四个模块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基本素质能力模块的学习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证书,完成顶岗实习。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合作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立和完善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和教学仿真软件的开发,实现教学形态创新。借助真实设备及其仿真系统,将船舶电气安装与调试典型项目的实际操作与仿真操作相结合,虚实结合、功能互补,做到工学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以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能够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制定本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主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专业带头人;密切与企业的合作,从行业或企业聘请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制订课程标准及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并建立由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及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和项目改造,积累实践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五、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在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按企业文化、企业标准,完成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将建设船舶电站与控制、船舶电力拖动、船舶电工工艺、船舶信号系统四个实训室,改建电工电子、电力电子、变频、PLC控制等实训室,以满足学生技能训练、职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实际船舶生产工序共同设计弹性教学环节,完成基于船舶电气生产建造过程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校外实训、顶岗实习,满足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参与技术研发、承接企业生产项目,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的需要。
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保障体系
校企共同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完善以电气工程系为重心的“院—系—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关键词:船舶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双师”结构;实习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228-02
2010年11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5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在三年建设期内,专业秉承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特色,借力地方区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创新实践了“一个依托、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成满足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实习实训基地,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船舶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按照教育部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面向辽宁省、环渤海及其他地区的船舶制造企业,培养针对船舶制造与修理一线的生产、技术、管理岗位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具备船体构件加工、船体装配焊接、造船生产设计、船舶建造质量检验、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广泛的走访调研,确定典型职业岗位任务,得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一)知识目标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应具有如下知识目标:实用英语、修造船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知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及相关机械设计知识;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船舶识图与制图、船舶焊接工艺、船舶舾装工程知识;船舶建造工艺、船舶涂装工艺、船舶CAD/CAM、船舶生产设计、现代造船技术、造修船生产管理知识等。
(二)能力目标
根据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知识目标,确定了如下能力目标:计算机和英语的应用能力;船体焊接、构件加工与船体装配能力;船体制图和识图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机绘图;船舶生产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船体建造质量检验能力;识读船舶图纸、制定船舶建造与修理工艺和现场施工指导能力;船舶CAD/CAM运用与生产设计、绘制生产设计图纸、编制技术文件的能力;进行修造船生产组织与调度、安全生产、物质供应等管理能力;舾装件安装焊接、涂装施工的生产操作能力等。
(三)素质目标
为保证上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需要培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具有如下素质目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思想和道德素质;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够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具有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具有安全、质量和环境保护意识;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等。
二、“一个依托,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能够全面实现,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针对船舶制造与修理类职业岗位要求和岗位标准,结合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将毕业生就业岗位确定为“4大类”,即船舶生产设计岗位、船舶建造岗位、船舶建造检验岗位及船舶生产管理岗位。按照岗位需求,整合、调动校企双方各种资源,创新实施了“一个依托,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依托”是整合、调动校企双方各种资源的船舶工程技术中心,“三个对接”是教学过程与船舶建造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造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学生身份与造船企业职工身份对接。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通过“工学交替”实现教学过程与船舶建造过程对接,通过“任务驱动”实现教学内容与造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身份与造船企业职工身份的对接。
(一)采取“工学交替”的模式
采取“工学交替、双重身份”的模式实施教学过程与造船工作过程的对接。教学实施过程中,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具体教学时间节点根据企业生产进程安排。
前五学期实践性教学共26周,分3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7周,完成从“学生+学徒”入门教育到初级技工的实训过程,达到完成30%工作任务考核的标准;
第二阶段8周,完成从初级技工到中级技工的实训过程;
第三阶段11周,向真实职业岗位拓展,使专业技能更加全面,能够独立完成中、高等复杂程度岗位工作。
通过以上过程,完成从“学生+学徒”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学生定期到实训室、实训车间、船厂,进行实训、实习(工作),以船舶建造综合实训车间、船舶CAD/CAM实训室、船体放样实训室、船舶模型陈列室、船体检测实训室等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以渤船重工、东宝集团有限公司、华越集团有限公司相关生产车间为教学性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二)采取“任务驱动”的模式
通过真实的“任务驱动”实现教学内容与造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充分发挥船舶工程技术中心的依托作用,针对造船企业生产实际,师生共同实施一个个真实的造船“工作任务”,如船体识图、船体放样、船体构件加工、船体分段装配、船体曲面建模、船体分段三维建模、船舶生产设计、造船精度控制、造船生产管理等。根据造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辅助船舶产品制造的虚拟仿真手段,由教师对任务进行分解和示范性指导,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实践、协作、探究性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价。
(三)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
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身份与造船企业职工身份的对接,即前五学期学生在学校完成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后,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最后一学期开展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全程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以企业为主,在企业聘任1名负责人和2名兼职教师,负责学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
(一)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此,专业着力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双师素质高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目前有专职教师2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5人,占25%;“双师”素质教师20人,占100%。同时三年共有44名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1.“双师型”教师培养。按照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书要求,制订详细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由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专项费用支出培养经费,实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进驻企业挂职锻炼。在学院政策保障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在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建设教师工作站、“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签署合作协议,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使70%以上专业教师能进站及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践。
(2)教师主持或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全体教师,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期间,全部主持或参与1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与企业人员一起,参与方案设计、技术文件编写、招标、设备调试、验收、实训项目开发、操作规程和指导书编写,真正提高“双师”素质。
(3)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全体教师,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期间,全部主持或参与1项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使教师有机会与企业建立联系,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双师”素质。
(4)教师参加工程系列培训。12名教师参加了学院与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合办的“船舶设计能力提高班”,共同进行了5条船的送审设计。另外,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全部参加了“船体装配工技师培训班”、“焊工技师培训班”和“冷作工技师培训班”,取得技师资格。按照“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条件,“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达到100%。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以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将委员单位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纳入兼职教师库,收集整理兼职教师个人资料,建立58人的兼职教师资源信息库。
完善聘任措施,建立一套完备的聘任程序,聘任工作有章可循。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切实选拔出实践经验丰富、适合教学要求的优秀企业员工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以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总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始终坚持行业主导、企业参与,以观念转变、理念更新为先导,创新实施了“一个依托,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加强“教、学、做”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了学生综合素质,建设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声誉大幅增强。
参考文献:
[1]柳善文,唐国纯.工学结合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1-73.
[2]陈亚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14-216.
[3]代丽华,施乐军.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2+1”模式的创建与实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6-227.
关键词:行业需求 航海职业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0 引 言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水运运能与需求失衡,我国海运行业发展也受到不小的冲击。众多航运公司纷纷采取减员降薪等措施“御寒过冬”,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普遍缺乏内在动力,殃及航海职业院校招生与就业。据国家海事局统计,2011年我国各类航海院校船舶驾驶和轮机两个专业招生数就达到了4.4万人,其中高职院校约占总人数三分之二左右。至2015年,驾驶和轮机两专业招生数双双跌至四年前的三分之一略强,仅为14 960人,高职院校新生下降比例几近相同。虽然航海院校顺应市场需求调整了招生规模,但是航海高毕业生面临的对口就业率下降、专业闲置教育资源无所适从等问题,需要在“凋零”的业态中得到破解,全国50余所举办高职航海类专业的院校亟待探明发展新途径。
1 航运业波浪式前行规律中寻找高职教育发展契机
纵观航运业长期态势,在波浪式发展进程中,每当市场走弱时,船员人力资源溢出效应会迅速反应出来,之后会随着政策与市场的调节逐渐趋于平衡。而一旦市场翻转走强时,立马出现新的失衡,表现为船员人才断档。人才缺口的严重程度主要与行业疲软延续时间有关。本轮航运行业市场走弱时间跨度超长,预后情况复杂。为了生存,不少航运企业以减少现职船员人数来维持经营。企业减员及“零”招募措施迅速异化为院校持续降低的招生人数,闲置的专业教育资源只能另辟他途。然而,一旦当航运形势好转,由于大批船员早被分流,航海院校累计人才培养数量又大幅被削减,则构成了新的供需失衡。要避免航海教育资源在萧条的氛围中选择退出而可能造成的永久性损伤,为闲置资源找到新的应用市场是合理的战术性选择,而为航运市场整体走强时能保留完备的专业教育资源则是高超的战略抉择。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者,在严峻的行业背景下,长三角一带数所航海高职院校主动寻找发展契机,化闲置专业教育资源等不利因素为改造升级船员培训新项目的良机,这些资源包括师资、设备、科研等。围绕我国推进水上运输安全绿色工程和深化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工作等水运创新重点,提出了“靠前服务,主动对接”的思路。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通过项目联姻,先后开发了“LNG清洁能源水上运输”“靠港船舶岸电推广应用”“ 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航海主干专业人才培养”“长江江苏段海船引航”等面向航运企业的培训项目。在项目中插入“海员职业道德与安全意识”“船舶防止海洋污染策略与实践”等内容。还专门为全球规模之最的船员管理公司――中国远洋海运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船员开设“船舶防碰撞”“防机损”“防海盗”“防污染”“防工伤”等实用性强的课程。既盘活了资源,又创造了社会效益,实现了校企双赢。
珠三角和环渤海几所院校也积极行动起来,把航海学历教育的减量化为服务航运企业的增量。广东交院和青岛远洋船员职院等校发挥传统优势,开发了“三江两区航法模拟训练”“远洋船员英语等级考试”等贴近企业需求的船员培训项目。与航运市场的清冷形成鲜明对比,船员素质培训项目在多地航海职业院校搞得风风火火,船公司成批的富裕船员避免了流失。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融合一体,专业实训设备全负荷运转,实实在在的工匠活儿一项又一项在学历班课堂上显露身手,校企深度合作的成果保存了航海职业教育的实力,为航运市场向好时学历教育重现生机创造了条件。
2 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先行 航海专业发展有方向
航海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与水路运输生产规模关系紧密,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应当基于行业需求进行规划。据2016年统计的前两年数据显示,我国船队总规模与上年末相比连续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3%和3.5%。自2008年以来的航运不景气业态没有明显好转。另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提供的数据,2016年全国经获准的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点共48个,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点53个,船舶电子电气员专业点23个,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点63个。供需之间亟待求得平衡。
航海主干专业毕业生初始任职航海技术对应“三副”岗位;轮机工程技术对应“三管轮”岗位。是年底,我国持有适合3 000总吨以上船舶国际航行三副证书为30 203人,持有适合3 000千瓦以上船舶国际航行三管轮证书为24 486人。而每艘船舶分别只设1个三副和三管轮岗位,使得持证人数远超2 689远洋运输船舶艘数。另外,收集到部分高职院校(27所)上述两专业在校生分别达到11 179人和8 510人,而经获准的这两个专业点实际在校生数至少是27校的1.5倍以上,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明显。航海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输出“量”需进一步调整。
全国交通职教航海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航海行业权威资料进行分析,并借助教育部门历年有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数据采集平台的功能,以及社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等源头资料,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编制了《航海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指导报告》。报告在统计分析行业发展基本情况和相关专业招生就业状况的基础上,重点对行业需求与院校培养存在的数量和质量差异进行分析,明晰了症结所在,从而提出了在行业长期低迷景遇中,航海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建议。
连续两年的分析研究表明:①国际和国内贸易的增量不足还将持续,航海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因先前高校扩招后的惯性作用,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严峻。②海上运输人才培养必须重视船舶大型化、清洁能源、机舱集控化、航管数字化等方向。③航运新生态逐渐形成,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以及新能源运输等人才已经成为航海人才新的增长点。航海职业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姿态迎接行业的全面复苏。
3 航海院校苦练内功 校企合作共克时艰
我举办航海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但是在履行国际公约和贴近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方面,几所示范性和央企举办的院校往往占有先机,其动态也成为行业人才培养的风向标。
3.1刮骨动筋闯出路
面对航海行业人才培养供大于求的严峻局面,作为某一特定学校一般采取提高毕业生质量来增强竞争力。但就全局而言,在需求总量未增的前提下,甲校市场份额的提高,势必造成乙校或丙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受到挤压。因此,控制好招生源头,才是行业低迷时人才需求数量匹配的有效方法。隶属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先行先试,用大手笔刮骨动筋闯新路。
该校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两专业招收新生最高的年份达9个班级四百余人,专业在校人数逾千名,毕业生有百分之六十以上被原中国海运集团所属船公司录用。自2014年起,集团停止了每年约千名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招募。毕业生出路在哪里?学院首先想到的是控制源头,果断采取措施当年即停招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新生,航海技术专业减至1个班约30余人。时逢集团实施大船员管理,提出了“大船员、大培训、大提高”方略,在充分了解集团战略决策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教师们深入研究逾万船员的培训需求,制定出合身适体的培训项目,启动了航海人才培养战略大调整。
为了满足集团船员履约换证的需求,该校航海技术专业先后开设了电子海图、驾驶台资源管理(BRM)、新法规、新技术、岸基工作甲板部高级船员换证补差等培训项目。履约接近了尾声,航海技术专业进一步深入企业,举办了各级船员岗前培训以及能效管理、船舶安全操作等培训项目。2015和2016年度,两专业均暂时停止了学历班招生,为宏观招生数量调空作出了重大牺牲。同时,年均船员培训人数增至万名以上,在为航运企业培训大批航海技术人员的同时,消化吸收了大量航海新技术,充实了“十二五”期间航海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承编的教育部规划教材,航海实验实训设施在运行中更新升级,教学实训中心成为业内品牌,为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两专业待行业好转后复招新生夯实了基础。
3.2扬长避短探新路
南通航院、浙江交院、江苏海事职院等多所国家和省部示范性院校扬长避短探新路,他们认识到当务之“短”在于航海主干专业人才饱和,而国际邮轮旅游方兴未艾,乘务专业发展正是航海类专业布局进行调整的“长”处所在。以《2015年中国邮轮发展报告》中邮轮旅客数量171万人次为基准,预计到2020年邮轮旅客数量达450万人次,2030年增至3 000万人次为发展目标,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将成为未来数个五年计划航海类人才培养数量增长最大的亮点。
抓住邮轮旅游业发展契机,航海职业院校搭建了邮轮乘务教学协作中心,统一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培训专业师资、编写规划教材、共享实训资源和船东招聘信息。传统擅长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院校走在前列,大幅压缩水运技术类专业规模,腾出教学设施用于新专业教学,使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在校生数逐年上升。
发挥航海类院校举办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的优势,培养的乘务专业学生海员特质明显,同舟共济、爱岗敬业的风范给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公司等一批全球著名船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业生供不应求。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在国际邮轮乘务人才市场需求强劲的鼓舞下,招生增幅分别达38.5%和85.0%,领跑各校。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两专业在校生规模曾一度达到5 000人以上的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审时度势调整专业规模,目前上述两专业规模只及顶峰时期的五分之二。众多航海职业院校扬长避短取得了成效。
3.3强内涵 提素质 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激烈的航海人才市场竞争中,各校航海技术与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普遍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技能和管理瞄准国际前沿,拓展了专业视野。应用已建成的国家级船舶轮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把一批好课、网课送到学生手中,增强了毕业生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力。
航海技术专业用ISO标准规范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从教学计划、招生管理、场地设施设备、教学训练实施,直到检查与评估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操作,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校还获得了DNV(挪威船级社认证)资质,毕业生被向来以严厉著称的欧洲船东所认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则以动手能力作为合格人才的金标准,其显著特性就是不唯纸上谈兵、重在手中活儿,人人会动手、人人成工匠,在历年全国海员技术大比武中多次取得令人瞩目的好成绩;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则审时度势培养两栖人才,按照海员培训、发证与值班国际公约,即培养能胜任现代化船舶工作的船员,同时使毕业生也能适合陆岸船舶电气修造及船用仪器维修岗位工作,缓解了船舶岗位任职的压力,使航海传统专业在航运业低迷处境下闯出了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能力模块;轮机专业;教学改革;工学结合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56—03
一、前言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高职教育正在开展和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特别是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的能力模块的课程改革,通过分析各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的工作任务,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构建出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制定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标准,达到实现学习和工作的高度统一。
全国有三十多所海事或航运高职院校,轮机工程专业是航海类职业院校的一个主干专业,掌握轮机专业各课程是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也是《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以下简称《STCW国际公约》)的要求。如何构建合理的基于能力模块的轮机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非常重要。
二、轮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建立符合行业要求、满足国际标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航海类高职院校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忠于祖国,热爱远洋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满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从事远洋运输轮机管理、修理与维护、电气电子与控制的水上专门人才。
根据《STCW国际公约》和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标准,高职院校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应确立“职业能力”,构筑“能力模块”的教学体系。学生毕业后的知识和能力应达到三管轮的适任要求,并取得三管轮各种海上工作的专项培训合格证书。按照《STCW国际公约》和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标准,三管轮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专业知识和能力(指职业岗位上专项知识和能力):轮机工程技术能力,电气电子与控制能力,船舶与船上人员管理能力和维护与修理能力等。
专项能力(指与职业相关以及公约和规则要求的专项能力):“基本安全培训”、“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训”、“精通急救培训”、“高级消防培训”、“值班机工培训”等。
根据以上三管轮的职业能力要求,建立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包括英语能力、轮机工程技术能力、维护与修理能力、电气电子与控制能力、船舶与船上人员管理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等模块。
2 工学结合的“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推行和完善“三证书”即“学历证书+船员适任证书+三管轮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STCW国际公约》和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标准的要求,构建“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并重,“学历证书”、“轮机机工适任证书”、“三管轮适任证书”等相关专项职业技能证书并举的课程体系。把“订单式”培养、“多证书”培训与鉴定有机地融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从认识岗位(见习机工)到适任岗位(值班机工),从适任岗位到职业能力提升(三管轮)的进阶式培养过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要获得《值班机工适任证书》、《甲类一等三管轮考试合格证书》和《船员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船员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专业培训》等公约和规则要求的五项专业培训合格证书。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受行业主管机关即国家海事局的全程监控,国家海事局每两年对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一次中间审核,每四年进行一次再有效审核,同时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所有从事海员职业的资格证书均由国家海事局统一进行培训管理和组织考试、发证,证书为国际上通用。
三、构建知识结构合理、行业特色鲜明、监控体系符合国际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应借鉴国内外航海类院校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以模块课程为突破口,以理论教学和实训相结合为途径,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考核模式,接受国家海事局全程监控,规范教学质量管理,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国际海员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及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搭建灵活、开放和弹性的教学模式。
1 构建既强调理论教学又满足实践需求的知识结构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突出基本性和综合性,组织教学时,应适当打破传统学科和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未来岗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为核心筛选知识,设置综合课程。突出“实用”、“实训”等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设备和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把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现场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轮机管理工艺、设备和技术等,成长为航海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轮机员。
2 建立基于职业能力模块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航海类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能为海运经济服务,满足经济发展及竞争、合作需要的国际性人才,教育目标与国际上要求一致,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按照《STCW国际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的规定,明确职业能力的要求,划分能力模块,建立课程体系。建立与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要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以行业职业标准培养学生的岗位适任能力的六门课程为核心,科学设置强化职业道德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构建适应船舶大型化、智能化发展且具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STCW国际公约》和《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对船舶三管轮岗位的适任要求设计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基础理论适度、岗位适任能力高和安全、环保意识强为目标,构建与先进航海类职业教育接轨的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操作级航海类合格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构筑坚实平台,为达到培养目标提供可靠而坚实的保障。
3 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加强适任证书考试和评估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独立的格局,专业核心课程中《船舶柴油机》、《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船舶辅机》、《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轮机维护与修理》等课程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法、现场情境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讲座式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幻灯、录像、船舶综合模拟器等教学手段,轮机工程技术专业80%以上课程实行多媒体教学,核心课程全部实行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练习等环节。
4 改革考核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远洋运输三管轮,而学生只有通过了国家海事局统一组织的三管轮适任证书考试才可获得任职资格,该考试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部分,两部分考试全部通过方可获取证书。为了督促学生考证,加大学生的考证通过率,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与三管轮对应的实训课程以海事局专家组对学生的评估成绩作为考核成绩,可逐步取消考证课程的期末考试,以海事局组织的适任证书全国统考考试成绩作为结业考试成绩。
将课程考试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学生的总评成绩分为平时考核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试卷(测试)成绩三部分,可根据各院校的具体情况,平时考核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试卷(测试)成绩各占学生总成绩的不同的百分比。
【关键词】学分制,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改革探索
近几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高专院校针对人才需求形势变化,实施了全面的课程改革,并已逐步形成了各自特色专业。但是,各院校在学籍管理方面基本上还是沿用学年制,强调教学计划的统一,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业完成情况,使学生个性发展、全面素质提高受到了一定限制。
学分制逐渐从本科院校走进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实施学分制自主选课的幅度,可将学分制管理模式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两种。学分制是以学习一定的时间分量为单位,计算某一教学活动量的制度,学生修习的课程成绩合格,就可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当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后,即准予毕业,而不考虑修业年限。学年学分制是糅合学年制和学分制的主要特征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征,又吸收了学分制的某些长处。
船舶工程技术是为我国支柱型重工业船舶工业培养人才的专业,针对该专业实施学分制改革,意义重大,问题众多。
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优化知识结构。船舶工程技术作为一门涉及学科十分广泛的专业,有船舶设计、船体制造、动力装置、船舶电气、船舶涂装、船舶舾装、船舶内装、钢结构、游艇制造等众多专业方向,其中涉及的课程、难度各不相同,在短短三年学年制高职高专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学到的是大量不感兴趣的专业课程。而学分制以开设大量选修课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社会就业和个人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空间,满足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组成最优化的知识结构。
(二)有利于专业深化教学改革。随着近年来造船技术飞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一方面要求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另一方面要求课程体系进行综合重构。教学改革的核心正是课程改革,实行学分制后,课程类型将改变过去所有课程都是必修课的局面;课程结构可实行模块组合,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课程内容可向综合化、小型化两个方向发展;同时,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建立富有弹性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以先就业创业,然后再学习,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下,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都将随之产生较大的变化。
(三)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实行学分制后,专业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公共仪器设备等资源开设一些本专业外的特长课,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一切教育资源,增强办学的自主性,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效益。
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施学分制的关键
(一)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全面修订教学计划。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是面向市场,是向市场供给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这就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人才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供量大质优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比如,对于船舶设计专业方向来说,除一些专业限选课如船舶原理、船舶结构与制图、造船CAD/CAM课程外,可通过专业任选课将船舶舾装工程、船舶轮机概论、船舶电气供给学生选修,还可在工作实践相关的课程中聘请船舶设计所、船厂单位管理人员或优秀职工以讲座的方式增加学生相关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有充足的课程可供选择,满足学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的优化组合,突出专业特色,注意学生个性培养,进行文理渗透、院系间交叉设课,对一些利于素质培养的特色课、综合课进行全校公选,并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在低年级开设基础课和大类平台课程,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制。建立一支适应学分制的师资队伍是实行学分制的重要条件。实行学分制后,有大量的选修课要由教师承担,如果选修课数量不足。学生将无课可选;如果选修课质量不高,内容贫乏,学生将学无所获,这都将影响学分制的实施。因此,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不断进取,学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工艺、新理论,尽快使教师成为“双师型”,以适应实行学分制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聘请行业的专家讲课。
导师制是成功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学分制为学生独立安排学习、选择课程的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及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必要条件。导师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学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在强调发挥学生主动性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合理地引导学生选课。
(三)制定适应弹性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弹性学分制要求灵活的课程管理。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自由要求教学管理方面必须合理排课,为满足学生提前选学或重修的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排课时必须根据教师、教室、时间等条件。进行滚动开课、晚上或双休日上课、合班上课等,并结合图书馆、实验室等的需求状况,合理使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科学合理地组织安排好课程教学,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避免课程冲突。满足学生选修课程的需要。另一方面,弹性的学年制要求科学的学籍管理。学分制的实施要求院系根据专业情况实行不同程度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时间和经济情况进行休学、复学,延长或缩短在校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修业情况以及学籍变动比较频繁,需要对学生从人校开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而且,为了导师、学生以及相关人员能够随时了解注册、缴费、成绩、学分等情况,在人丁管理难以有效应对的情况下,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籍管理系统,提供导师与学生人口。以便查询与规划修业情况。
三、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施学分制的问题
(一)教考两条线管理改革难度大。学年制的优点是集中管理、过程管理,教学中间环节抓得紧.缺点是考核这一环节相对宽松。目前国内高职高专主要实施的是学生考核评价和教学管理评价两条线管理。一条线强化目标管理,抓紧考试环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试题库的建设,保证考试结果的公平、公正和可信;要规范各门课程的成绩构成,使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客观而公正的标准;要严格考场纪律,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严肃处理,不徇私情,杜绝学分制教学管理中的负面效应。另一条线学校应坚持集中管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教学质量评估监控机制,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信息管理技术平台,提高信息采集的科学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制度,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就业市场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学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一方面的特点是课程难度大、学习内容抽象,如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课,教学内容难度极大,在实施试题库考核方案中,高职高专学生通过率较低,会降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船舶知识的信心。另一方面,造船技术更新快,但教材更新速度慢,如船舶柴油机课,当前市面上可以购买到的公开教材中举例的柴油机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教材内容的落后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学习船舶知识的兴趣。
(二)软、硬件教学资源不足制约着学分制深化改革。实施学分制管理需要具有充裕的教学资源,包括技术先进、设备优良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教室、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等。目前,除少数国家级示范高职高专院校外,各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硬件资源不足,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在学分制情况下,学生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等需求增加,对实验室和耗材的需求更是使当前各学校都无法满足。
同时,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既需要专职工作人员具有对学分制的深刻认识和研究,又需要他们精于管理,对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管理造诣,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纷繁庞杂的日常事务变得井然有序,当前大部分高职高专相关岗位人员欠缺服务意识或技能,无法满足学分制发展需求。
总之,推进高职高专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分制建设与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加大改革和投入,建立与学分制适应的运行机制,更需要教务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图书馆管理等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以保证学分制的有序实施。各校在改革中,应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制定学分制改革实施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具体落实各相关部门和管理者的职责和任务,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岚峰,刘伯臣,包玉清,傅兴国,徐建成.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4-5.
[2]刘秀芬.高职高专学分制改革的探讨[J].管理学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