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地质灾害的防护8篇

时间:2023-09-27 09:24: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质灾害的防护,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质灾害的防护

篇1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168-01

一、广西区岩土类型概况

岩土体是产生地质灾害的物质载体,不同的岩土体类型,产生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密度不尽相同。广西境内展布的岩土体类型主要有:岩浆岩类、变质岩类、碳酸盐岩类、海相碎屑岩类、陆相碎屑岩类和第四系土体(系指1比50万地质图中所表述的第四纪沉积物,不包括山体表层所覆盖的第四系残坡积土层,下同。)等六大类型。岩浆岩类主要展布于桂东南和桂东北;变质岩类主要展布于桂东北,桂东南局部展布;碳酸盐岩类大面积展布于桂中、桂西、桂北、桂东等地;海相碎屑岩类主要展布于桂西和桂东;陆相碎屑岩类主要展布于桂南;第四系土体零星展布于区内各地

二、地质灾害的分类

我国地质灾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属于自然地质灾害;二,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灾害。

三、我国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由于我国地质结构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承灾能力弱,所以形成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等。这些灾害还在显逐年增长的趋势。所以必须积极有效的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受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导致坡体滑落的地质现象[1]。是岩土工程最为常见的地质现象。造成滑坡的原因较多,自然原因主要有:降雨;地震;地表水对坡脚或坡体的冲刷;融雪等。人为原因主要有:乱砍乱伐,破坏坡体植被;开挖坡脚;堆填加载;蓄水排水等。滑坡主要发生在以下地区:地震带、断裂带等地质不稳定地带;强降雨区以及暴雨多发区;山区各种工程的边坡;峡谷地区以及水域岸坡地带。

2、泥石流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乱垦滥伐,破坏坡体植被。②对坡体的开挖不合理。③渣、石、土的不合理弃置或堆放。

3、地面塌陷

由于受到地震活动、降雨、地下采矿及大量抽排地下水等因素,土体和表岩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向下方塌陷,并会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被称为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为:一,自然塌陷,如暴雨塌陷、洪水塌陷、地震塌陷、重力塌陷等;二,人为塌陷,如坑道排水突水塌陷、采空区塌陷、抽汲岩溶地下水塌陷、水库蓄水或引水塌陷、振动或加载塌陷、地表水或污水下渗塌陷、多种成因复合塌陷等。

4、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①渠道或水库蓄水出现渗漏;②强烈震动。③矿产资源的开采。④渣填土的弃置或堆放。⑤各种建设工程的边坡开挖。

5、地裂缝

“地裂缝” 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6、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地基软弱夹层没有查清,软基处理不当或设计不合理所致。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常见的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措施大致有:地下排水、刷方减重、支挡工程、滑带土质改良、遮挡、拦截、护墙护坡、削坡、畜引水工程、储淤工程、排导工程、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等。

2、避让措施

(1)雨天避让措施。在暴雨天气采取临时避让措施。对于那些变形山坡比较多,容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区,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下雨前做好搬迁准备,以便及时躲避,减少损失。

(2)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且相对治理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已经做出过防治措施仍多次受到损害或者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应采用搬迁避让措施,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4、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人类各种生产开采活动。据统计,人类活动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影响远大于正常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为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快、危害大且危害面积广的特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也愈来愈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翟文辉 杨永军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大科技》2013年 第8期

[2]赵关雄 浅议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及防治措施 《大科技》2012年 第24期

[3]李扬 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年 第8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

[5]李宗发.贵州构造-岩土体分区及其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关系[J].贵州科学,2012,30(3):32-37.

篇2

【关键词】SNS 柔性防护系统;高边坡

1 SNS柔性防护系统概述

为了防止边坡、山体上的落石坍塌,SNS柔性防护系统采用一种防护网防止其滚落从而实现安全防护,是在1995年由瑞士引进的。与一些传统的防护方法相比,具有高强度和柔性的特点,能够传递或者吸收部分冲击能量。对于抵抗较为集中的荷载和较大的荷载有一定优越性。并且经过了大量的室内室外的测试,也经过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建立起了标准化的部件形式,在系统的计算和设计上都更加科学化和标准化。同时SNS系统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地貌和植被的完整,同时把人工绿化作为一个有益的补充,把社会效益最大化,在这方面它具有很大的优势。SNS系统的寿命有很大不同,有永久性的和临时性的。

SNS防护系统包括主动防护系统和被动防护系统两个系统。主动防护系统是把支撑绳和锚杆固定,同时把钢护网钢绳网覆盖在已经崩塌的碎石的坡面上,以此来阻止碎石发生崩塌或者将其崩塌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防止灾害的发生。被动防护系统主要由钢柱、拦阻网、支撑绳、减压环和锚杆等构件构成,设置在边坡、山体的下部,拦阻崩落具有一定能量的岩石。

2 SNS柔性防护系统的特点和原理

SNS在施工方便操作简单,依托先进的技术,既环保又安全,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开支,减少成本。在岩石发生崩塌时,会产生很强的动力,冲击作用比较大,如果单纯采用刚性结构去抵御很强的冲击力,需在边坡、山体建立规模较大的拦石结构,要寻找比较合适的地方开挖基础,这样就必须占用大量的土地和把大量的建筑材料搬运到山上。由于工程成本高,施工难度较大,劳动强度也很大,施工的进度也会比较慢,施工的安全性不能保障,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还未完工的防护结构的落石有可能会滚落下来,成为威胁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有效的防落石的结构应该是柔性的,以柔克刚,使防护效果更好。而SNS防护系统则施工更为迅速,安全保障更高,系统设置后视觉干扰较小。当落石到达拦截网时,网具有柔性,它的冲击力随之消散,剩余的荷载传递到了系统的周边,最后传到了基础的锚和稳定的地层,当崩岩的能量特别大超过预计标准时,必须进一步加大系统的柔性,采用摩擦式的消能减压环,SNS系统是经过大量的计算的,各部件和组成部分都较为均衡和合理,其柔性和强度都恰到好处,保证了系统的最优运行。

SNS主动防护系统主要分为三类,普通钢丝格栅、普通钢丝绳网和强度较高的钢丝格栅。这三者的固定方式有所不同,前面两种是通过钢丝绳锚杆或者是支撑绳固定,而高强度的钢丝格栅是通过钢丝绳锚杆、钢筋、专用锚垫板或者用边沿的支撑绳固定,柔性网作为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覆盖在容易坍塌的碎石坡面上,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SNS主动防护系统常用于坡面崩塌、风化剥落、危岩和落石等程度不一的地质灾害的防护,较为明显的特征是采用系统锚杆固定,再根据不同的柔性网的不同缝合张拉和支撑绳或者是用预应力锚杆把柔性网进行部分拉张,由此就对整个边坡产生了较为连续的支撑,这种拉张的作业使得钢护网紧贴坡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坡面土体的部分移动现象,或者是已经发生了位移或者已经发生了破坏,把原来有的预应力滞留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起到加固的作用。在岩石发生坍塌时,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向下的下滑力,而这种主动防护系统可以把较为集中的力分散均匀到四周。

主动防护系统在原理上和喷锚、土钉墙这些护坡体系相似,但是因为这种防护体系能够把集中的作用力分散至四周,使其减小对坡面和碎石的冲击,局部受一定的力,但是整体上却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系统能够从整体上承受一定的荷载,而单根锚杆的锚固力降低了。与此同时,此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雨水或者是雪水可以自由地渗透到地下,如果地下水的不断增多得不到排泄,则压力也会不断增大,这样也会导致边坡失去稳定性,增加发生事故的危险。而且不管坡面形态是什么样的都可以采用这种防护系统,这种防护系统可以很大程度地保留原来的地貌特征,植被生长的条件没有被改变,这种特征可以方便未来的坡面绿化,坡面上生长了植物之后,在这种开放的生长环境下,植被就能够把坡面的泥土、碎石等很好地固定住,再加上系统的防护作用,很好地抑制了水土流失,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了最大化。

SNS被动防护系统只是起着被动的拦截作用,当崩塌的落石到达钢护网时,钢绳网上的每个节点都会感知到其巨大的冲击能量,并把这些能量传递到系统钢柱,钢柱的底座是一个活动的铰,钢柱上端把绝大多数的能量传到支撑绳上以及设置在岩体内部的钢绳锚杆,这部分能量的削减主要是通过安在支撑绳上的减压环发生伸缩,进而使钢绳网和钢柱一起做往复运动,经过削减后的剩下的小部分能量再通过钢绳锚杆把它传递给岩土体。SNS的被动防护系统的设计时一种新思想,能够较好的适应当地的地形,部件安装非常标准化,能和其他的设备一起共同有很好的防护作用。

3 某工程分析

某景区旅游观光道路安全防护工程位于大娄山山脉河谷,河谷呈V形,道路两侧的山势陡峭,部分山体近乎直立,植被也茂密,除了在高陡崖带有大量松动岩石外,人工开设的边坡也有很多碎石存在,严重危害了景区运行安全,在工程施工中主要采用SNS的柔性防护系统。

本工程中SNS 主动防护系统是通过锚杆和支撑绳对各网块施加的预张力使各网块在坡面上张紧后对坡面危岩落石施以一定的预紧压力,从而提高危岩稳定性,阻止危岩落石的发生。该系统主要由柔性钢绳锚杆、支撑绳和钢绳网构成。纵横交错并进行依次预张力的ф16 支撑绳与4.5m×4.5m 正方形标准模式(为节省材料,局部边界采用4.5m×2.5m)网格内铺设一张4m×4m(或4m×2m)的DO/08/300 型钢绳网,每张钢绳网与四周支撑绳间用ф8 缝合绳缝合连接并进行第二次预张拉,该预张拉工艺能使系统对坡面施以一定的法向预紧压力。从而提高表层土体的稳定性,控制危岩体的移动。该系统各构成部分在每一独立的防护区域内为一互相联系的共同作用整体,一旦坡面岩土体发生局部的变形或位移则系统将不是局部而是以整体的形式发挥作用。

对坡面防护区域的松土及落石进行清除或就地处理;测量放线确定锚杆孔位,并在每一孔位处凿一深度不小于锚杆外露环套长度的凹坑,按设计深度钻凿锚杆孔并清除孔内粉尘,注浆并插入锚杆,安装纵横向支撑绳,从上向下铺挂格栅网,从上向下铺设钢绳网缝合,缝合绳为ф8 钢绳,每张钢绳网均用一根长35m 的缝合绳与四周支撑绳进行缝合并预张拉, 缝合绳的两端各用两个绳卡进行固定联结。

4 小结

在山区的某些地形条件下,容易发生山体崩落等地质灾害,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保证岩土体的稳定性,而SNS防护系统基于科学的研究和计算,相比其他的防护措施有一定的优越性,因而应用较为广泛,给同类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柔性防护网;,地质灾害;施工要点

【 abstract 】 east qing highway management area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flexible defend the management,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e defend the net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oints, which is in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project of protection to further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provides example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 keywords 】 flexible defend the net; , geological disasters;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通过工程实践和探索,柔性防护网技术在国内的工程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编制了相应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办法。现在柔性网防护已成功的应用在国内的地质灾害、公路、铁路、矿山等一些项目的边坡防护上。柔性防护网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具有环保、美观等独特优势,在自然风景区内地质灾害治理中得到大量使用。

一、工程概况

资兴市东清公路位于资兴市东江镇东南面,该段路是前往东江湖景区重要线路之一,全长计9.5公里,路面宽度为6.0米,地理坐标X=2862600-2870600,Y=38425000-38431000,起于东江湖景区入口,东清公路靠山修建,公路西侧均为山体切方段,形成高陡边坡,由于山体切方以及近期暴雨、久雨,导致公路沿线发生多出地质灾害隐患,据调查工作显示共调查了9.5公里,共发现和调查了地质灾害(隐患)点46个,其中中小型滑坡5处、小型崩塌27处、危岩隐患点14处。较多的地质灾害隐患无时不在的威胁过往车辆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近来久雨,诱发的地质灾害损失显得更为突出,因此有计划地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损失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二、柔性防护网网设计

(一)柔性防护网特点

柔性主动防护系统是以钢丝绳网为主的各类柔性网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为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围护作用)。其主要技术优势及特点如下:

(1)具有高柔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性。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

(2)系统采用模切化安装方式,工期短,施工费用低。

(3)系统材料的特殊制造工艺和高防腐防锈技术,决定了系统的超高寿命。系统能将工程队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点,其防护区域可以充分的保护土体、岩石的稳固,便于人工绿化,有利于环保。

(4)作用原理上类似于喷锚和土钉墙等面层护坡体系,但因其柔性特征能使系统将局部集中荷载向四周均材质:钢丝绳网、普通钢丝格栅(常称铁丝格栅)和TECCO高强度钢丝格栅匀传递以充分发挥整个系统的防护能力,即局部受载,整体作用,从而使系统能承受较大的荷载并降低单根锚杆的锚固力要求 。

(5)系统的开放性,地下水可以自由排泄,避免了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该系统除对稳定边坡有一定贡献外,同时还能抑制边坡遭受进一步的风化剥蚀,且对坡面形态特征无特殊要求,不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其开放特征给随后或今后有条件并需要时实施人工坡面绿化保留了必要的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上自由生长,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从而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反过来又保护了地貌和坡面植被,实现最佳的边坡防护和环境保护目的。

(二)工程治理方案

东江湖风景区为当地知名的旅游区,采用浆砌等不利于坡体植被恢复和美观环保,坡面景观效果不好,不符合风景区的要求。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自然景观相互和谐,采用以柔性网防护为主的综合防护措施。根据边坡主要破坏模式及边坡稳定性分析,设计治理方案为:危石清理+随机锚杆+主动网。

首先清除坡体上的松动块体,对于个别较大的岩体采用随机锚杆加固;在西侧的危岩带布置主动防护网。

(三)主动网设计参数

根据区内崩塌形态特征,本次边坡区设计主动防护网采用WF型,考虑到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要求,防护网采用绿色裹塑环保网及格栅网,防护网锚杆采用2Φ18钢丝绳锚杆,长度4.0m。同时根据防护网的构造要求,锚杆抗拔力不小于50kN,间距取4m。

主动防护网系统采用:纵横交错的2φ18与4m×4m正方形模式(边沿局部根据需要调整)布置的锚杆相联结并进行张拉,每张环保网与四周支撑绳间用缝合绳缝合联结并拉紧,该预张拉工艺能使系统对坡面施以一定的法向预紧压力,从而提高表层岩土体的稳定性,尽可能地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并将小部分落石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内运动,以阻止小尺寸岩块的崩落或限制局部岩土体的破坏

三、施工技术要点

(1)确定区域:一般跨越潜在破坏区2m。

(2)清除坡面防护区域内威胁施工安全的残留碎石和松散堆积物,对不利于施工安装和影响系统安装后正常功能发挥的局部地形(局部堆积体和凸起体等)进行适当修整。

(3)放线测量确定锚杆孔位(根据地形条件,孔间距可有0.3m的调整量),在孔间距允许的调整量范围内,尽可能在天然低凹处选定锚杆孔位;当设计目的是为了加固具有区域性潜在滑动失稳的土质或似土质边坡时,对非低凹处或不能满足系统安装后较好紧贴坡面的锚杆孔(一般连续悬空面积不得大于5m,否则宜增设长度不小于0.5m的局部锚杆,该锚杆采用直径不小于2φ18的双股钢绳锚杆),应在每一孔位处凿一深度不小于锚杆外露环套长度并能将其容纳在内的凹坑或凹槽。

(4) 注浆并插入锚杆。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20的水泥砂浆,宜采用灰砂比1:1~1:2、水灰比0.45~0.50的水泥砂浆或水灰比0.45~0.50的纯水泥浆,水泥宜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优先选用粒径不大于2.5mm的中细砂。确保浆液饱满,在进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浆体养护不少于三天。

(5)安装纵横向支撑绳,张拉紧后两端各用4个绳卡与锚杆外露环套紧固连接,绳卡间距宜为钢丝绳直径的6~7倍,其U形螺栓应位于尾绳段一侧。

(6)从上向下铺挂格栅网,格栅网间重叠宽度不宜小于5cm,两张格栅网间以及必要时格栅网与支撑绳间用φ1.5扎丝进行扎结,当坡角小于45°时,扎结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m, 当坡角大于45°时,扎结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1m(有条件时本工序可在前一工序前完成即将格栅网置于支撑绳之下)。

(7)从上向下铺设QUAROX绞索网并缝合,缝合绳为φ8钢绳,每张QUAROX绞索网均用一根长约33m的缝合绳与四周支撑绳进行缝合并预张拉,缝合绳两端交叉反转合并后各用两个绳卡进行紧固连接(需要注意的是缝合绳在四个角部网孔处需两次穿插缝合,且缝合绳不得直接连接到锚杆上)。

(8)每张网与四周支撑绳间用缝合绳缝合连接并拉紧,该预张拉工艺能使系统对坡面施以一定的法向预紧压力,从而提高表层岩土体的稳定性,尽可能地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并将小部分落石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内运动,同时,在QUAROX绞索网下铺设小网孔的SO/2.2/50型格栅网,以阻止小尺寸岩块的崩落或限制局部岩土体的破坏。

四、结语

柔性网防护具有施工快速简便特点。柔性网系统大部分构件都采用标准化的工厂生产,现场主要是安装作业,施工便捷,可分段施工,大大减轻了施工劳动强度,缩短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柔性网防护具有环保、美观等独特优势。柔性网系统可根据地形灵活布置,不破坏坡体的原始地貌,不影响坡面自然排水和原生植物生长,有利于实现环境美化。东江湖风景区东清公路采用了柔性网防护系统,在最大限度的维持原始地貌和植被的情况下,较好解决了高陡边坡坡面崩塌、危岩、落石等地质灾害问题,为以后风景区内道路高陡边坡防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有志,彭伟,阳友奎.论SNS边坡柔性防护工程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7(sup): 47-50.

[2]李清. SNS边坡柔性防护系统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 2002(6): 22-23.

[3]莫开燕. SNS柔性防护在石质边坡防护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 2009(5): 158-160.

[4]王一泽.主动型安全防护网加固边坡技术经济分析[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2004(2): 7-9.

[5]贺咏梅,阳友奎. SNS边坡柔性防护系统的标准化问题[J].路基工程, 2002(3): 18-22.

篇4

[关键词] 林业 病虫害防治工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122-01

1 当前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从现阶段的工作情况来看,一部分林业部门的领导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对于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无法清楚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经营方面,而忽略了林业防治工作的开展,种种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林业病虫害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防治体系不够健全

在实际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科学技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普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得不到落实,健全的防治体系尚未建立,这些都对防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1]。同时,由于投入的防治资金不足,对林区病虫害监测工作不到位,导致林区出现大面积病虫害时无法及时有效地各处解决措施,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给整个林区带来无法预估的经济损失。

1.3 林区树木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的林业经济活动当中,木材仍占据主体地位,因此为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林区往往会种植更快速生长的树木,进而导致所种树木的种类单一,而这种树木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整个林区的生态系统过于单一,造成了树木抗病虫害能力的下降。

1.4 盲目使用农药

不规范使用农药是目前大多数林区存在的问题,在大部分的林区工作人员的固有思想中,农药使用的剂量越大以及范围越广,则可将病虫害彻底清除,然而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为是极不可取的。盲目使用农药不仅仅会增加林区的防治成本,还会提高树木病虫害的耐药性,根本无法彻底根除林区的病虫害。

2 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效的有效对策

2.1 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度与资金投入

在针对林业地区病虫害防治方面,我国还未真正形成一套统一的措施,相关林区管理者对病虫害防治工作明显不够重视,从思想上对林业养护方面认识不足,并且缺乏科学合理的防治手段[2]。因此,要想从源头开始完善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则需要提高林区管理者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宣传力度,从意识上认识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在资金投入方面,对于国家以及林业部门所设立的防治专项资金要积极进行争取,确保防治资金的流动渠道有所保障;合理敦促地方政府加大对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量,针对病虫害情况严重的地区要进行综合性诊治;积极调用社会舆论与人民群众的力量,采取合理的手段将社会中投入到环保与森林保护的资金用来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2.2 提高病虫害检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林区管理者也应积极引用最新的检测技术,更新现有的检测设备与程序,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建立起更加科学的林业检测模式,利用最新的检测模式去精确了解林区树木的健康情况,确保每一颗树木健康成长,有效地抑制住病虫害问题的产生与扩散。

2.3 提高林区病虫害整治技术

要想提高林区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就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基础,更新并提高现有的病虫害整治技术,再在专业防护人员的操作下,开展病树的清理养护工作。此外,技术人员还应对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并解决,坚持贯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方针,并且在保证病树得到有效整治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的思想,种植更多优良品质的树木去改善整片林区的质量,在实现林区全面绿化的过程中,将病虫害防治工作与林区的生产发展同时进行。此外,林区管理人员对于林区的安全防范要时刻保持警惕性,避免林区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采取人工与农药相结合的方式对林区病虫害进行整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计划,并要求相关工作人T严格按照计划落实到位,保证病虫害防治技术得到有效地发挥。

2.4 控制病虫害疫情源头

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况分析,影响林区兴盛与衰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林区树苗的检疫工作是否到位,这也是我国林区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和防护基本原则[3]。根据现阶段我国制定的林区检疫技术标准来看,林区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并完善以下几点:1)加大林区防疫的宣传力度,提高林区周边局面的生态保护意识,要积极与当地居民产生互动,取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共同参与到林区治理的工作当中。2)进入或经过防疫林区的车辆人员要进行严格仔细的排查,并且不仅仅要密切关注新栽种树苗的健康状况,还要避免出现因问题疫苗流入林区而造成大面积减产的情况。3)加大林区防疫的工作力度,定期检测修整城镇周边的绿色植物,进一步增加城镇的绿化面积。以上所述的种种林区病虫害防治方法,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对病虫害疫情源头的控制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离不开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从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进程来看,对其造成最大影响的是来自于病虫害的威胁,所以,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当下发展我国林区需要做好的首要工作。然而在现阶段我国林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相关从业人员一定对这些问题提高重视,并通过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度与资金投入、提高病虫害检测技术、提高林区病虫害整治技术以及控制病虫害疫情源头等方式去做好林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而推动着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云.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5,(02):107.

篇5

[关键词]边坡 地质灾害 治理 技术

[中图分类号] U213.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88-2

边坡地质灾害通常包括各类型工程崩塌、滑坡、落石、以及岩土条件下的人工开挖边坡的支护、边坡环境保护以及水土保护等[1]。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经常遇见的一类地质灾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就会在整体上引起地质灾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分析了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现状、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以及对边坡治理的技术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山东地区边坡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应针对具体原因采取治理措施。

1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现状

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始终坚持“一次性根治杜绝发生”的原则,要对灾害形成和发展做到充分的认识,它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而引起,最好的方法就是综合治理[2]。随着科技不断走向进步,产生了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从而得到普遍的运用并展现出较好的效果。根据资料显示,山东地区地质灾害点总数为2451处,这其中已经发生了1149处,潜在的威胁已经达到1302处。分布差别为:崩塌占全省的地质灾害总数的46.3%,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分别占24.6%、13.7%和9.8%,地裂缝为2.2%。

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在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在容易产生地质灾害与地质条件差的地段进行工程加固,以此来防治灾害发生,一般做法是加固、开挖或开挖加固同时进行,由此以来可以有效避免灾害发生。山东地区岩性分布特点基本为:碳酸岩、侵入岩、变质岩和松散岩石等,在此岩石和地貌特点使用小锚孔注浆方法,可以对边坡滑动带进行加固,这种技术具有方便施工、工作强度低以及机械化等特点,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提倡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2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的研究

据资料统计,山东地区灾情以中型和小型为主。其中,小型占地质灾害占总数的81.6%,中型占11.7%;大型,特大型分别占4.5%和2.2%。针对此种现状并就边坡地质灾害的技术展开深入研究[3]。

2.1混凝土喷射加固技术

在边坡表面处理上可以选择混凝土喷射法,该法能有效封闭岩土体,避免岩土风化和剥落,还可以增强岩土的强度。在喷射混凝土时,可以和锚杆进行结合使用,主要使用范围主要包括:第一,容易风化、强度低、性能差的岩土边坡;第二,风化严重、小型坍塌、碎落且坚硬的岩石边坡;第三,爆破后范围破坏大量超薄的岩石边坡。

2.2锚杆加固技术

实施锚杆加固边坡,其主要目的是将不稳定的结构或者岩体稳固在岩体层中,并使它们互相链接,进而传递拉力和剪力。锚固结构主要有锚具、台座、承压板和支挡结构等组成。此种方法在山东地区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中值得提倡和使用,能起到明显效果,为山东地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3注浆加固技术

利用注浆等加固边坡技术,是在压力是作用下,通过注浆管道注入岩体的裂缝当中。进而将碎裂的岩体凝固,将岩体凝固成一个整体。此种方法降低了堵塞地下水通道、增强了岩石的强度、减小地下水的破坏力度。此种技术能够针对山东边坡地质灾害的特点起到了相应的防护和治理作用,并且此种方法设备少、工艺简单、可以有效实现封水的目标。

2.4柔性防护网技术

柔性防护网系统,是以高强度的柔性网作为主体,通过覆盖与连接两种方式防治一切地质灾害,是比较新型的防护技术。按照边坡柔性防护网的功能作用方式以及结构形式可以划分为主被动防护系统。主动柔性防护系统通过张拉绳与锚杆增加张力绳网,有效避免发生碎石的现象;被动柔性防护网则由钢丝绳网、铁丝格网、支撑绳、锚杆、工字钢以及底座等组成。其作用可以减少最短工期、劳动力进行安装与维护工作,在山东地区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中可以充分得到采纳和应用。

3对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3.1有利于提高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水平

一般而言,边坡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从而会导致一系列灾害的频发,基于边坡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必须要在治理技术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果不进行处理就会引起整体性的地质灾害,其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技术工作,要对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探析和研究,指出分析研究边坡治理技术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应针对具体原因采取治理措施,能有效提高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水平。

3.2有利于形成边坡地质灾害治理预警机制

针对边坡地质灾害形成的特点和现状可以进一步得知,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这也是导致边坡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边坡地质灾害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有效的可行的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边坡地质灾害预警机制,这将对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带来新的极大便利,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与此同时,该预警机制的形成对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均实现了充分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边坡地质灾害是在一定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防护和治理上也具备区域性特点。通过本文对边坡地质灾害的探讨和分析,明确了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现状,分析和研究了边坡地质害治理的技术,理解了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必要性,并指出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在于边坡治理技术。由此,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护和治理打下坚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琪亮.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和分析[J].山西建筑,2014,15:86-88.

篇6

一、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我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汛期地质灾害和地面塌陷等。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以突发性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多分布在丘陵山区。诱发灾害的直接原因是集中性强降雨,灾害的区域与强降雨区域基本吻合,多与山体植被破坏、采矿、修路、切坡建房等有关。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区和矿山开采区,诱发因素往往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或矿山采空、地下疏排水有关。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1、降水趋势预测

据市气象台*年3月30日预测:*年我市汛期雨量略偏多,总量为700―800(多年均值为666),其中4月份220―250mm,5月份250―280mm,6月份230―270mm。降水相对集中期出现在5月上旬到6月份上中旬,汛期结束期在7月上旬后期。

2、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历年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其与降雨关系的分析,结合气象部门对今年汛期(4―6月)降水趋势预测,预测*年我市崩塌、滑坡、泥石流(简称崩、滑、流,下同)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及危害在总体上略超常年水平,且要高于*年,地面塌陷接近常年。

(1)汛期地质灾害在降水集中期可能分布较为集中,将主要发生在五陂――白竺、莲花县、荷塘―神泉崩、滑、流易发区和上栗―芦溪崩、滑、流次易发区。地质灾害具体发生的区域和强度与当时集中降雨的区域和强度有关。

(2)崩、滑、流地质灾害主要发生时段为4―7月,特别是5月下旬到6月上旬降水集中期。在集中降水时段,当连续降水达到150毫米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可能发生。当连续降水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日或数小时)降水15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将很容易发生。

(3)城镇、乡村建设和工业、交通、水利、矿山建设等人为工程活动是诱发崩、滑、流灾害的重要因素。山区建房切坡、公路边坡、露天采矿场、水库(电站)坝肩、溢洪道及引水(灌)渠等是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的主要地段。

(4)地面塌陷的数量、规模与危害接近于往年平均水平,主要发生区域为灰岩地区和坑采矿区。预测桐木―湖塘、赤山枫桥、泉田―巨源、源南―珠亭、莲花县城区―下坊为地面塌陷易发区。湘东城区―上株岭、白源―高坑为地面塌陷次易发区。伏秋干旱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而且岩溶地下水的开采量将有所增加,相应增大了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发生时间以伏秋干旱期为主。

三、地质灾害防护重点和重点防范期

依据上述预测分析,*年,全市设置崩、滑、流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5个;次重点防护区3个;重点工程防护段4个。具置范围及重点防护内容见附件1―4。

*年,需要加强监测防范的市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6处,其中安源区1处,湘东区3处,芦溪县3处,上栗县4处,莲花县4处,开发区1处,见附件5。

崩、滑、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4―7月,受热带风暴或强对流天气影响,可能延长至9―10月。塌陷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为9月至次年1月。

四、主要防治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国土资源(地矿)部门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建设、水务、交通、铁路、旅游等部门做好有关方面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县两级地质灾害监测与防灾管理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技术支持单位见附件6。

篇7

[关键词]公路工程 地质灾害类型 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44-1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1.1崩塌、滑坡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崩塌的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破坏厂矿,淹没村庄,造成行车事故,甚至引起人身伤亡。

1.2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是严重威胁山区人民和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泥石流是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且破坏作用及其强烈的公路水毁类型,是毁坏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治结构物的重要外在机制,危害方式只要是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公路,我国公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

1.3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公路工程若在上述塌陷地区通过,经常会造成路面开裂、路基及路面变形、沉降甚至塌陷,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甚至威胁人身生命、财产安全。

1.4冻土冻融

冻土冻融是指在季节性冻土区,地基土冬季冻胀,夏季融化沉陷的一种现象。此种灾害是东北地区等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特有的地质灾害,常会造成道路翻浆、冻胀、融陷及路面冻裂,影响道路正常通行。

2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崩塌、滑坡具体措施主要包括①掌握崩塌活动分布规律,公路要尽可能避开崩塌、滑坡危险区及可能的危害区;②加强对危岩体监测、预测、预报工作,临崩、滑前及时疏散人员和重要财产;③实施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固斜坡或防护受威胁的工程设施。主要工程措施有:护墙或护坡,防止斜坡岩土剥落;镶补、填堵坡体岩石缝洞;削坡,人工消除小型危岩体或减缓陡峭高坡;锚固,加固危岩体,提高其稳定程度,防止崩落、滑坡;排水、疏通地表水和地下水,减缓对危岩陡坡的冲刷和潜蚀;拦截、修筑挡石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阻止崩滑物对公路设施的破坏。

(2)泥石流。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①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②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③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一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④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一一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3)地面塌陷。预防和治理地面塌陷的工作有多方面内容,首先,为避免或减少地面塌陷灾害,必须十分重视公路场地的地质环境,查明建设区地面塌陷的危险程度和形成条件,对地面塌陷进行预测,尽可能布设在塌陷危险性小的安全地带;对于无法避让路段,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钻孔灌浆、旋喷加固等必要的防塌措施。除上述预防途径外,在地面塌陷危险区进行抽水、排水、蓄水、爆破等活动时,要采用适当方法,防止诱发地面塌陷活动。为了减轻矿区采空塌陷灾害,限制采空区范围,或者增多、加大保安柱,减小塌陷规模。对于已经发生的塌陷灾害,要在查明地面塌陷发育状况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治理。其方法除了消除促使地面塌陷发展的各种动力活动外,还可采用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深基础加固法、控制抽水(或排水)强度法、疏导水流法、地下水气调压法等充填加固地面塌陷坑和地下孔洞,堵截水流,强化土层及洞穴沉积物强度,削弱地面塌陷活动能力,保证工程设施安全。

(4)冻土冻融。①工程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确定的地基土冻胀级别,采取相应的防冻胀融沉措施。②在拟建工程施工时,一是回填粗颗粒抗冻材料,并在地面做好防水工作,防治冻胀产生的冻切力破坏基础;二是采取清基换填砂砾或粗砂等透水性好的填筑材料等措施处理基础。

3防治地质灾害的策略

地质灾害不仅对公路工程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由于其成灾的缓变性还将对公路造成持续的影响,需要公路工程施工中防治相结合,进行规划治理。对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建议如下:(1)注重地质勘察,做好工程规划。公路工程施工前要进行细致、全面的地质勘察工作,根据施工区域的具体地质情况敲定工程规划,兼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环保工作与工程施工同时进行。公路环保工作包括设立各种防护林带等针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绿化防护工程,确保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同时完成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从根本上防治地质灾害。(3)建立公路地质灾害的预测和保障体系。通过高科技技术手段健立健全防治公路地质灾害的相关体系,提高公路系统预测、防护和控制地质灾害的能力。(4)提高公路工程施工人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和工作能力。通过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来提高相关人员对地质灾害的重视,提高其防范地质灾害工作的能力。建立责任制度并完善奖惩制度来保障公路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执行力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施工对地质灾害的具体防治工作中深入研究灾害产生的机理和有效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公路工程施工期间造成的灾害隐患,对突发灾害情况先做好应急措施,并随后做好防治灾害的长久性工作。

参考文献

[1]佘小年.公路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预测。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水文;工程;地质灾害;措施

位于茂名市125°方向,直距15km的茂名通用机场建设用地1391亩。按征地范围界限外扩500m确定该项目的地质灾害评估面积(6.29 km2)。

一、地质环境条件

(一)、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区域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含水介质类型及水力特征,该区域内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评估区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地表水系、植被发育,为地下水的补给和赋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松散岩类孔隙水除接受降雨渗入补给外,还接受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和地表水的补给;基岩裂隙水以降雨渗入补给为主,局部还接受地表水入渗补给。

地下水径流、排泄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等密切相关。地下水大部分以泉或渗流的形式向附近沟谷或河溪排泄,少部分潜流形式侧向补给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富水性贫乏―中等,基岩裂隙水富水性贫乏―极贫乏。

(二)、工程地质条件

经勘探,综合分析该项目工程场地地基土工程地质分层较多,各层工程地质性质差异较大,且发育有淤泥软土,工程建设潜在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地表以下9-11米(中砂)为可液化砂土,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砂土液化,对抗震不利;场地地下对混凝土结构具微~中等腐蚀,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综合评价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对拟建工程的影响程度中等,工程地质条件是致灾作用的主导地质环境因素。

综合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对评估区主要致灾作用的形成、发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质,从而确定评估区内主导地质环境因素是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从属的地质环境因素是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激发因素是人类工程活动和气象变化。

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面沉降和崩塌/滑坡。其中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弱―中等,危害性小―中等,潜在的危险性小―中等。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均发育程度弱―中等,危害性小―中等,潜在的危险性小―中等。

为作好对地质灾害减灾防灾工作,执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尽量减轻因公路建设所引发、加剧或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对公路、周边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针对不同灾种,结合经济技术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采取必要的治理方法和防治措施。根据评估区已发和潜在的各类地质灾害特征、危害程度、危险性和产生原因,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建议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防治措施可分为工程防治和生物防治和监测预警措施。同时针对潜在的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划分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

二、各类潜在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为了防治工程建设挖方及填土边坡崩塌/滑坡而造成破坏和损失,针对边坡工程的规模及所处地质环境条件,设计采用不同的边坡高宽比(容许坡度值)和采取不同的边坡防护措施。边坡稳定性验算的有关参数应根据岩土体测试成果、相关设计规范以及工程实践选择。对边坡防护,建议采用框格防护结合植被进行,这样既可对边坡进行有效保护,又能起到绿化美化环境的效果。

1、挖方边坡防护:

对于土质挖方边坡,在边坡开挖前,应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估,然后选择合适边坡形态和坡度进行放坡。一般情况下,对于边坡高度在5.0m以内的边坡,建议采用1:1.5或1:1.75的边坡坡度进行放坡;对边坡高度大于5.0m的边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拆线坡,单级边坡高度应尽量控制在5.0m,平台宽度应不小于3.0m。

在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对坡面绿化防护类型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在坡面防护上,根据地形、地质选择合理的型式,综合景观设计,以杜绝坡面型式单调、呆板的现象,使整个公路沿线景观丰富、阿娜多姿、自然协调。

对于稳定边坡,防护主要以绿化为主。防护类型有植草、挂网植草、骨架等衬砌植草、客土喷播、喷混植生。岩石边坡或植草难以直接生长的边坡以客土喷播、喷混植生为主,其他边坡类型以植草、挂网植草、骨架等衬砌植草为主。对于低矮边坡,放缓边坡,并在边坡上种植经济作物、果树等。

对于欠稳定或不稳定的边坡,应以加固为原则,并尽可能多的对坡面进行绿化设计。定加固型式采用锚杆、锚索等措施。对于不良地质地段,将采用不同的处治措施。

2、填土边坡防护

当填土边坡高度不超过4m时,边坡防护采用喷播植草、三维网植草等合理的型式。当填土边坡高度超过4m时,边坡防护采用三维网植草、拱架防护、菱形格网防护、等多方案比较,在选择合理型式的同时,力求自然、美观、多样化,并与沿线的自然景观协调。

3、基坑边坡防护

为了防止基坑边坡发生崩塌,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边坡高宽比(容许坡度值)进行施工,施工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回填和压实。若施工工期较长时,应对基坑边壁采用板压、覆膜等方式进行防护,防止基坑边壁崩塌。

(二)、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对填土地基宜先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砾类土应优先选作床填料,地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底部。用不同填料填筑地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并均匀夯实,对跑道地基压实度可参按照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同时,在软土分布地段,宜根据软土分布范围、厚度、埋深等地质条件,结合工程类型并充分考虑技术经济的合理性,采取相应的软基处理措施。

1、对于软土层厚度小于3m且软土层在表层时,可采用清淤换填法压实处理。

2、对于软土层厚度大于3m或埋深大于3m的软基段,可采用袋装砂井、塑料板桩等排水固结+堆载预压方法处理,也可采用碎石桩、喷粉桩或化学加固法加固地基。

3、凡经过水塘及水田地段,必须将塘底和水田浮泥清除后再填筑地基。

4、软土地基地面沉降主要原因是场地软土容许承载力值小,强度低,下伏土层容许承载力不高,上部荷载作用下发生。建议地面沉降治理施工应在工程施工前2~3个月完成,同时建议采用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处理,有效提高土层的容许承载力,达到有效治理软土地基地面沉降的目的。

(三)、监测措施

在工程施工过程或完工后的运营过程中,应对边坡、填土地基等地段设置监测点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监测,监测内容主要为边坡的稳定情况及地基变形或开裂情况,边坡地段在雨季应加密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四)、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即绿化防护措施,主要针对较稳定及稳定的边坡进行,以生物绿化防护为主。防护类型有植草、挂网植草、骨架等衬砌植草、客土喷播、喷混植生。岩石边坡或植草难以直接生长的边坡以客土喷播、喷混植生为主,其他边坡类型以植草、挂网植草、骨架等衬砌植草为主。对于低矮边坡,放缓边坡,并在边坡上种植经济作物、果树等。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