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8篇

时间:2023-09-27 09:24: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长期高血压会影响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脏器的功能衰竭[1]。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越来越有必要,本文故对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心理护理及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3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确诊为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其中男96例,女72例,年龄42岁―76岁,60岁以上90例,经过合理的治疗和精心的心理护理后,出院时98%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或达到稳定的理想的程度。

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

精神紧张、焦虑 患者刚刚入院时,对医院周围的环境及人群不熟悉,加上对自己疾病病情不了解,往往产生精神紧张、焦虑的心理。入院后测量血压高,更加加重患者紧张和焦虑的心理。高血压受饮食习惯、心理因素、环境以及遵医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血压忽高忽低,病情会反反复复,短期内治疗效果不明显,外加经济紧张,病人极易产生烦躁心理。

抑郁、不遵医行为 很多患者入院后,对环境的陌生和对疾病的不了解,病人往往会想像的比较悲观,血压稍微增高后就会表现的悲观、抑郁、情绪极其不稳定,失去信心等,觉得自己给家庭带来负担,成为累赘。甚至不愿服药、治疗,不愿配合治疗。也有部分患者认为,血压控制正常后就不用坚持服药,擅自减药、改药、停药,以至于发生不良后果。

对疾病知识缺乏,导致患者对高血压不重视,不去正规治疗,以至于延误病情及治疗。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2环境介绍

护理人员在接待新入院患者后,首先要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介绍病区住院环境、自我介绍、介绍主管医生、同病房的患者、物品摆放等,态度和蔼,消除患者进入陌生环境的紧张心理。

到患者病房多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的病情,多关心患者、安慰患者、尊重患者,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的给予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安慰,保持患者情绪稳定。一个人的心理情绪和行为习惯对高血压控制有着重要作用[2]。

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生活环境、习惯、文化背景等等,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案。要及时、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简单地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饮食、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语言通俗易懂,也可以举出同病区一些成功的病例来开导患者及家属,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提高她们的积极性,并及时准确的回答她们的问题,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随后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并讲解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以及疾病对人体损害的长期性、危害性,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以取得患者密切的配合。

根据不同心理问题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与抑郁患者谈话时,密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选择合适的话题,给病人做好安抚工作,也可以与家属沟通,要多陪伴患者、关心体贴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于急躁型患者,在谈话时要注意谈话技巧,避免外界打扰及不良刺激,让患者感受到你的真诚,要关心患者、安慰患者,使其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并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心态的调整,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使患者能够完全明白药物的作用,不得私自改药、停药,使患者能够认识到高血压疾病的特点,使其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

向患者讲解放松训练的主要原理、特征以及其主要作用,帮助患者掌握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每天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散步、深呼吸等保持心情平静,分散其注意力使之淡化患者的角色,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使其身心压力得到缓解[3]。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长期坚持服药,定时监测血压,治疗过程中血压忽高忽低,反反复复,加上经济负担,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心理上的障碍。作为护理人员,应该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是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不容忽视的因素,药物治疗加以心理干预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通过对患者的细心观察,对家庭背景的了解以及环境中的紧张因素分析,为每个患者制定出适合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加上患者家属的协助与支持,消除患者紧张刺激,维持患者血压稳定,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英,内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2

篇2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高血压不仅能造成以血管受累为代表的各种脏器的进行性损伤,而且还是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的高危因素[1]。同时很多患者由于机体的衰老以及其离退休后生活范围缩小,生活变得以家庭为中心,易产生抑郁、焦虑孤独与不安的心理状态,可直接影响血压,导致不良预后[2]。因此,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促进其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200例,男102例,女98例,平均病程2.36±0.23年。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联盟公布的《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危险分层,无冠心病和肾脏合并症或其他严重合并症;危险度在Ⅰ期以下,填写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一般人口学特征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与心理护理:两组都给予固定药物治疗,依那普利10mg,2次/日口服。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心具体措施:①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讲解高血压的病因、危害以及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发给患者有关高血压知识方面的宣传手册,让患者对自己所得疾病有正确的认识。②讲授行为模式与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消除或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紧张与焦虑,使患者意识到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行为模式,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③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如节制烟酒、低盐、低脂饮食等,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选择各自喜爱和适宜的方式运动。

篇3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心理护理;健康指导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是许多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传统的单纯药物治疗虽然能在短期内迅速降压,但其综合有效率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心理护理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我科对收治的73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析其心理状态,展开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9年9月~2010年9月共收治7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44例,女29例。年龄63~7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I期33例,Ⅱ期21例,Ⅲ期19例。

2 患者的心理特点

2.1恐惧、焦虑心理患者人院时多情绪低落、紧张,他们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普遍不了解,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身体的不适和疾病一知半解地自我分析。这些不良情绪,都可作为心理负性因素,引发恐俱、焦虑,使病人身体产生应激反应。

2.2药物依赖心理患者人院时对药物依赖的心理较重。病人的这种对药物的依赖心理有时可提高药物疗效,有时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疗效。

2.3情绪不稳定患者人院后,因环境因素易诱发压抑心理,表现出忧郁性格,忧愁、悲观、失望,继而引发失眠、食欲降低等症状。

3 心理护理

3.1一般性心理治疗:指导患者正确、科学认识疾病,详细向患者介绍病情,并倾听患者介绍病史,耐心回答问题,向患者提出健康向上的建议,从言行、感情上亲近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心理顾虑。

3.2个别心理指导: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鼓励和诱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以乐观、豁达的胸怀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增强抗病信心,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3身心放松训练法:向患者讲解放松训练的作用原理、特点和注意事项,并使他们了解高血压与心理社会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反应及个性缺陷的密切关系,同时使患者保持心境宁静,分散其注意力以使之淡化患者角色,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缓解其身心压力。

4 健康指导

4.1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合其服用的药物。老年人降压不宜使用强降压药物,以免血压大幅度下降,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发生缺血症状,危及生命。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减少用药的种类,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尽可能选用控释、缓释制剂或长效制剂,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使用价格适宜的药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便于长期服药。告知家属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相应的解救处理方法。

4.2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高血压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及蔬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因积极预防便秘。平日多吃粗粮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不可进行剧烈活动,防止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但适当的活动锻炼,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合理的锻炼应根据患者的兴趣、体力、病情具体情况量力而行,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不可过度疲劳。

4.3指导家属关心患者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家属,要充分认识高血压病的特征,积极帮助就医治疗,体贴照顾病人,减轻患者精神上的压力,减少影响病人情绪激动的因素,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使患者心情愉快。提醒患者定期查血压,按时服药,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促进患者的恢复。

5 讨论

从效果可见,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心理反应可使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减慢,严重者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应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负担。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对患者应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对患者改善和控制病情非常重要,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军,沈敏.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病病人降压效果观察.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79―180.

[2]王莹,王金萍.老年高血压病的心理护理及体会[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4(9):861.

篇4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据推测,我国现有高血压病人约1亿人,但在高血压人群中,血压正常率并不高,目前,高血压的控制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国外九项前瞻研究结果显示舒张压为105mm汞柱者比75mm汞柱患者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0倍,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5倍,美国另一项多因素干预研究随访15年结果显示收缩压较基线水平增加10mm汞柱时患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人数增加65%,研究还证明:①心、脑、肾并发症发病危险随高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加;②同一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伴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脂、糖尿病等,越多得并发症的危险性越高,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多因素疾病,除遗传因素外,肥胖、高盐摄入、饮酒、缺乏运动,及社会心理应激等是其重要的易患因素,其中,心理因素有重要的影响。

高血压属于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均起着重要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高血压患者根据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修正,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和自我控制力加强,以预防脑卒中,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1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征

1.1 误解和怀疑 患者早期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或自认为高血压无非就是血压高点对身体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不接受治疗,情绪不稳定、苦闷、压抑,经检测,经常处于压抑状态的人的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正常人高30%,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导致血管收缩心排出量增加,加重了高血压。

1.2 紧张、焦虑和恐惧 高血压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加之平常血压高带来的头晕、头痛,失眠等不良症状,还有对病情过分担忧,担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和致残,又因此而可能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再者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知之甚少,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易引起血压的波动,身体更易产生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实验研究,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激状态时,可导致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同时增加,导致血管收缩,心排出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进一步加重高血压,同时反过来,也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和利用。

1.3 烦躁和失望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就意味着要终生依赖药物治疗,还要饮食注意,否则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脑出血等的出现,且高血压的发生渐趋向年轻化、复杂化、多样化,因此患者常有烦躁易怒的情感,又因为感到没有特效治愈的方法,对治疗失去信心,情绪低落,这更加重了病情。

2 心理疏导及措施

2.1 宣传教育有关高血压知识 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基础和前提。根据《1999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导》确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汞柱即确诊为高血压,让患者对疾病的形成、发展、预后有一个正确认识,把出现症状进行解释,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发展慢,需长期治疗,本病是可防、可控的,叮嘱患者定期检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确定用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降压药,按医嘱服药,不擅自加量,停药,减药等,尤其是初次使用降压药的要警惕“低血压”反应和突然停药导致的“停药反跳现象”。

2.2 稳定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克服心烦气躁,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调节患者的情绪,告诉患者每发一次脾气的后果是吃几次降压药可能都无法使血压恢复正常,为了自己的血压,尽可能学会自我调节克制自己的情绪,患者一般对自己的血压数值较敏感,而我们要以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再者病人情绪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各个环节,病人愉快、乐观,药物易发挥治疗效果,反之血压难以下降,所以保持稳定的情绪,对控制血压至关重要。

2.3 合理膳食 低盐、低脂饮食,WHO建议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不吃动物内脏及其制品,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鸡皮、鸭皮、鱼子、脑等,多食含钙高的食物,以素食清淡为主,辅以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红薯、山楂、洋葱、鱼类等营养降压食物,不吃油炸、辛辣、脂肪高的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豆类、牛奶等清淡无刺激食物为宜,同时应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等。

2.4 保持大便通畅,保暖防感冒,多食粗粮和粗纤维较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注意大便时不宜过分用力,特别是老年人,以免引起血压升高,病情加重,甚至脑血管意外,必要时可服一些缓泻剂。

篇5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48-0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0-12月份,我院确诊高血压住院患者20人,社区高血压患者3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人,女20人。年龄30-70岁,平均50岁,病史最短2年,最长40年。50例高血压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的诊断标准[1]。

1.2 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心理干预前患者的心理状况

2.2心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况

2.3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状况的差异

心理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心理状况差异,各项心理症状均有不同层次的减轻和消失。见表3

3 讨论

3.1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应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实施心理护理。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分析患者心理的技能。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知,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2]。

3.1.1恐惧型护理 恐惧型的病人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的与病人交谈,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使身心得到全面的照顾及医治。

3.1.2忧郁型护理 忧郁型的病人,护士应给与患者充分的理解,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疏导,鼓励说出内心的痛苦与烦恼、顾虑[3]。

3.1.3急躁型护理 此类病人情绪容易激动,常无故发脾气,多见于中年患者。护理人员应认识到急躁情绪是诱发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4]。

3.1.4焦虑型护理 此类病人对高血压知识有粗浅的认识,对环境不熟悉及与亲人分离,对血压增高缺乏承受能力,担心高血压会引起中风等并发症,表现为心神不宁、头痛、失眠、乏力[5]。对此护士应多关心患者,使患者缩短与医护人员的心理距离,建立信任感,鼓励患者接受现实。

3.1.5乐观型护理 乐观型的病人,护士应向他们介绍高血压病研究的最新发展,特别是病因治疗、保健、新药等,根据病人的性格,介绍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宜以及遇到紧张情况如何处理等知识。

3.1.6麻痹型护理 麻痹型的病人,护士应耐心的介绍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说明坚持长期正规服药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定期检测血压,由浅入深的让病人接受,增强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王瑞芳,白建乐.高血压[M].河北:科技出版社,2004:23-30..

[2] 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M].长沙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5-48.

[3] 计惠民.心理护理临床问答[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5-29.

篇6

【关键词】高血压个性化心理护理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46-02

老年人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高血压病是多种脑血管病特别是脑卒中及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加剧心力衰竭[1]、肾损害的常见病因,全球大约54%的脑卒中,47%的缺血性心脏病都归因于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有医学实践表明,患者能否保持良好的心态,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文介绍我院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性心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8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55~76岁之间;对照组男25例,女性17例,年龄在54~72岁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常规口服降压药,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降压效果,应用SCL-90量表对各因子分进行评定,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偏执,比较两组患者心理障碍改善情况。具体心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 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 高血压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患者常感到不顺心的事易急躁、发怒,而强烈的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往往是血压增高的诱因,并且单纯的降压效果不理想。患者长时间患重病并发症较多,对治疗产生敌对情绪[2],认为迟早会死亡,自暴自弃,不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经济条件差的患者认为自己需要终身服药,成了家庭的累赘,背上了经济的负担,导致心情抑郁、寡言少语,血压控制不理想。

1.2.2 系统性心理干预 护士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焦虑紧张产生的原因,对已经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针对发病原因耐心开导,安抚患者的情绪,指导患者必须改变暴躁脾气,学会沉着冷静,自我控制情绪,放松心情,从而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对于抑郁的患者要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交活动,与别人聊天,避免孤单、寂寞、空虚进行适当的运动,科学的用药,尽量选用最基本的降压药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宽慰患者的心理,调整患者的抑郁状态。对于悲观厌世的患者要主动与此类患者进行交谈,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法[3],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向患者展开病情分析,制定治疗方案,指导患者遇事多从换了愉快的方面考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悲观厌世的情绪。

1.3 疗效评定 根据卫生部《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中标准进行高血压疗效判定,显效:SBP下降≥10mmHg,并降至90mmHg或下降20mmHg以上;有效:SBP下降<10mmHg,并降至90mmHg或下降10~19mmHg;无效:SBP无下降甚至升高。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X2,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好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SCL-90量表各因子分评定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CL-90量表各因子分评定比较

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障碍改善程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及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是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卫生公共问题,高血压发病机制与心理社会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强迫等,通过心理护理能增进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患者对高血压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纠正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部分患者虽然能认识到高血压疾病的严重性,但是不能进行科学的治疗,因此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4],掌握相关的防治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其治疗依从性。此外考虑到患者不良情绪发生原因的个体差异,应从发病因素出发,给患者多方面的支持,采取家属、患者、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多方面护理模式,让患者感受到多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强化护理干预效果。针对性地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障碍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控制血压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祁惠容,黄洁贞,李海英,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306.

[2]龚仆.高血压家庭自疗康复百科[M].第1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24.

篇7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特点;健康教育

高血压疾病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无声杀手。高血压疾病病程长,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是良性的缓慢过程,但高血压疾病本身对心、脑、肾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积极控制血压可制止或逆转高血压所造成的靶细胞损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生存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高血压疾病的健康教育在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在护理上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可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长期居住于本部门的高血压患者31例,其中20例为女性,年龄71-92(岁),平均为81岁;11例为男性,年龄55-83(岁),平均为72岁。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的高血压标准。

2资料分析

在这31例高血压患者中合并脑梗塞9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2例,双眼压高1例,慢性肾衰竭1例,有长期吸烟史9例,易于激动烦躁7例,2种药物联合使用10例,2种药物以上联合使用21例。主要联合服用:①卡托普利+双氢克尿噻;②卡托普利+维拉帕米。这31例患者存在着缺乏高血压疾病的预防、治疗有关知识,不能有效地稳定控制血压的问题。

3健康教育

3.1方法

3.1.1座谈式教育在给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或巡视病房时均可针对性进行指导,如给患者讲解药物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服药方法;进行小讲课,分期介绍相关知识,并用黑板报宣传教育。

3.1.2书面教育分发图文并茂的高血压健康指导手册,人手一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3.1.3咨询患者健康咨询,对患者提问给予解答,确定教育目的。护士通过与患者、家属交谈、观察、体检、收集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日常生活方式、饮食、体重、二便、夜间睡眠状况、心理状态、社会情况、家庭关系以及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情况,掌握患者的有关资料在制定可行性的宣教方法与内容。

3.2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我们只有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才能对其实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达到治疗的目的。其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3.2.1恐惧、焦虑、抑郁、烦躁的心理部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过分忧虑,对终身治疗不理解。多要求能根治,对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恐惧,治疗的依从性差。时常担心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和致残,疑虑程度不等,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易引起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患者因受不良心理状态的支配,身体更易产生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小板凝聚、血液粘滞性升高,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治疗疗效,甚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1]。

3.2.2情绪不稳定有的患者受疾病的折磨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有的可为一点小事发脾气,有的固守己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注意力总是集中在自己身体不适和对疾病的一知半解上,反复思虑,如能否完全治好,是否会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和遗留后遗症等,疑虑重重,内心充满了担心。这些不良情绪,都可作为心理负性因素,亦使血压波动,药物难以控制。

3.2.3对药物信心不足的心理由于上述心理因素存在,血压控制不理想,血压频繁波动极不稳定,降压药物疗效必然受影响,使患者对药物治疗信心不足,导致患者随意增减药物剂量,不遵医嘱,导致血管收缩功能进一步紊乱,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减少脏器的血液灌注,高血压难以控制。此时一定要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助其树立对治疗药物的信心,遵从医嘱,合理用药,全方位治疗,使病情和治疗达到最佳。

3.3健康教育内容

3.3.1心理指导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与痛苦。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精神创伤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上升,要让病人情绪稳定愉快地接受治疗。应多与病人谈心,随时解除患者的心理问题。鼓励患者增强信心战胜疾病。根据患者的个性职业修养及精神状态,可给患者听一些轻松的音乐,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紧张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3.3.2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合理膳食是宣教的重点。要告知患者如长期过多地摄入脂肪和食盐,是形成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因素。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6g以下,可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外周阻力,达到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的目的。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食物多样以谷物为主,多进食富含钾、镁、钙的优质蛋白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牛奶,多饮水。忌食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以进食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少吃动物脂肪,对肥胖者应限制总热量,使其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每日摄入脂肪的热量不得超过总热量的30%,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还需限制糖的摄入,每日总热量控制在1600kcal。戒烟,限制饮酒与咖啡,告知患者吸烟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3.3.3生活方式指导告知患者不宜过多的兴奋、激动,不要轻易发怒,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活动时间为20-40min,运动循序渐进,先从轻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活动后无明显不适为宜;寒冷的刺激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冬天外出时注意保暖,室温不宜过低;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咳嗽,参加举重物、俯卧撑等力量型活动,以免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休息环境要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卧位改变时应缓慢,防止性低血压,让患者了解性低血压发生的临床症状,如全身乏力、头晕、心慌、出汗、恶心、呕吐等。

3.3.4用药指导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长期坚持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或随便更换降压药物,应根据医嘱减用或改用降压药物。在服药期间感觉不适,及时报告护理人员或医生。还要将降压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及副作用告知患者。如双氢克尿噻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水、电解质紊乱、低血钾,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长期服用还可以引起血尿酸、血糖增高、血胆固醇增高,所以要定期监测。

3.3.5病情监测护士要定期测量血压,做好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及测量血压时注意事项,测血压时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人,定血压计,测量前半小时不可进食,活动后休息10min再测血压,袖带不要裹得过紧或太松。

4教育结果

通过对31例高血压患者的反复健康宣教,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方面的认识有所提高,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能主动进行自我保健,患者血压稳定。但还是有一部分民族患者和老年人对相关知识未掌握,主要是语言沟通不便和年龄大,记忆力下降等有关,影响教育效果。

5讨论

5.1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方法[2]健康教育通过从心理、饮食、生活、服药等方面进行宣教其疾病的知识,使高血压患者掌握了一定的预防和治疗知识,血压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控制,从而改善了高血压患者的预后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强了其治疗效果。

5.2健康教育能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宣教能有效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了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6总结

加强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认清自己疾病状态,有意识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获得治疗,从而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要做好健康教育,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知识和护理素质,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按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进行解决问题,科学地运用健康教育,才能得到完好的护理效果[3]。

参考文献

[1]余振球,马长生,赵连友,等.实用高血压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14.

篇8

【关键词】 心理护理;高血压;临床疗效

高血压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病[1],也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死亡率较高,主要并发症有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的危害主要在于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严重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在本组研究资料中,我们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观察其临床疗效,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结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10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2例,分别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在60-82岁,平均年龄(70.5±3.5)岁;病程1-23年,平均病程(11.5±2.5)年;对照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在61-81岁,平均年龄(71.5±4.5)岁;病程1-22年,平均病程(10.5±2.5)年;所有患者均经过检查诊断,确诊为高血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上无明显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对照组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血压升高要及时告诉医生,由医生处理,严格遵照医嘱用药,控制患者饮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多数都怕自己成为儿女的负担,所以内心存在着焦虑、不安、矛盾等负面心理情绪,要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共同开导患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显效:老年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已经控制在正常水平以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有效:老年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下降10mmHg以内,已经控制在正常水平以下,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无效:老年高血压患者舒张压未下降或者升高,临床症状均无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并且P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临床表现分几种,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主要与老年人大动脉弹性减退、顺应性下降有关,使脉压增大。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是由中年原发性高血压延续而来,属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的混合型。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肾器官常有不同程度损害,靶器官并发症,比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肾功能不全等。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降低,容易造成血压波动及性低血压,尤其是在使用降压药物治疗时,需要密切观察注意。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尚未阐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高而升高,所以造成中老年患病率最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是在更年期以后,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3]。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让老年高血压患者保持最佳心态,更好的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提高总有效率,降低无效率,疗效显著,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戴秀菊,杨金娟,周志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06):43-4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