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产品生产加工8篇

时间:2023-09-27 09:24: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产品生产加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产品生产加工

篇1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模式选择;路径;玉林

玉林市地处广西东南部,历史上曾有“广西乌克兰”、“广西粮仓”之称,在目前600万人口中,88.38%为农村人口(2005年末统计数),农业总产值占GDP的40.32%(2006年初步核算数),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本文拟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及相关研究方法,以玉林市为例,对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能级的基本态势、产业升级的模式选择及其路径对策要点,作初步的研究。

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能级的基本态势

玉林市作为农业大市,历来对农产品加工、销售都比较注重,其产业能级的分析,应突出其基本特征和态势方面。

(一)基本特征

1、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水平居广西前列。据统计,目前,玉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突破50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在广西已处于前列。近年来,随着旺旺、燕京、晨光、思味特、豆之家、高峰人造板等知名农产品加工集团纷纷落户玉林,使玉林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截止2005年底,市级以上的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4家,其中自治区级13家,国家级3家。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均列广西第一。

2、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群体开始显现。目前,在各项农业生产指标中,玉林至少有十项在广西名列第一,玉林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已位居广西前列,这为农产品加工业优势群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比如,广西一半的肉鸡市场份额在玉林,春茂集团建成广西第一家肉鸡包装速冻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1.1亿元;富英公司年加工400万张猪皮,产值2.89亿元,创汇363万美元,是广西最大的皮革生产和出口企业;食品罐头共有17家企业,产量占广西的65%,出口量占广西同类产品的60%以上。

3、一批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发展良好。截止2005年底,玉林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63.8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额的38.2%,比2000年增长125.2%,其中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3家,产值超千万元的65家。13家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17家龙头企业、5个协会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9家龙头企业的多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家龙头企业通过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1家龙头企业获GMP(良好操作规范)认证。另外,还拥有两个中国名牌产品,7个广西名牌产品,13个广西优质产品,1个广西著名商标。1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拥有出口经营权,2005年创汇额(供货出口)11986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266.8%。玉林已成为广西农产品出口最多的地级市。

4、产业中的品牌影响力在提升。除了旺旺、燕京、晨光、思味特、豆之家、高峰人造板、广东温氏等外来品牌的巨大影响外,玉林本土的品牌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如东方食品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现代化罐头食品加工企业,也是广西唯一产品全部外销的罐头企业,年创汇超过400万美元,其蘑菇罐头被美国商务部裁定税率为0%,而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税率却高达198.63%。

5、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含量明显提高。近年来,玉林大力发展“三品”(品种、品质、品牌)精致农业,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如春茂集团就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典范,目前1000多员工中50%以上有大学学历,集团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自主研发了蒸汽孵化鸡苗技术,并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养殖模式,带动养殖户6000多户,年出栏肉鸡3000多万羽。公司还实施多品牌战略,实现总产值5亿多元。

(二)基本态势

1、虽然进入21世纪,玉林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水平还远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要求。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必然相应地带来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偏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资源利用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价值不高等问题。

2、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应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玉林的农业产值在不断增长,但农产品加工业所占的比重却增长缓慢。农产品加工业的相对落后,直接带来了农民增收缓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快、农产品工业化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间接地影响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城镇化进程。

3、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玉林的“三化”(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迫切需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业升级,而且玉林已初步具备了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业升级的基本条件:从行业类型看,根据国家的统计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12个行业基本已形成,而且大多数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从企业发展看,在农产品加工的众多行业中,已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其中皮革、食品、饮料、木材竹藤制品等行业已出现了省级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从外部环境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程加快,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和产业导向已经出台,交通及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这一切,都促使玉林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能级提升摆上了议事日程。

二、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的模式选择

(一)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工业与农业的特殊产业,而与农业的联系更为紧密

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升级模式主要有三种:

1、商品基地改造重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走向是,在某一地区,根据当地的各种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应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之形成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在形成较大规模和水平的商品生产基地后,再培育和形成相应的加工和市场营销企业。这种模式的开发特点是,以商品基地建设为依托,通过产品规模和特色的改造重组,形成加工和销售的地方支柱型企业。

2、产业链双向延伸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走向是,针对现有企业和商品基地的可开发价值,通过资本、技术、市场资源的再输入,引导投资商对企业进行改造和整治,同时扩展和延伸加工企业和商品基地,使产品链拉长,实现产业扩张。这种模式的开发特点是,立足现有地方性企业和生产基地的整合,使产业链向前向后双向延伸,从而实现企业扩张和升级,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3、中心市场带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走向是,根据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求,由政府牵头,利用财政低息贷款或引导投资商建立各种中心市场。这些市场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可以是多样的。尤其是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可以具有合伙人企业性质,并建立由生产商(农户)、经销商、加工企业三方代表组成的市场管理委员会来实现管理,政府只履行税务管理、卫生检疫等国家行政职能。这种模式的开发特点是,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众多的生产商、经销商和加工企业对市场的共同开发而形成的中心市场为核心的利益团体,通过市场的带动来提升产业的能级,促进产业的新发展。

(二)从玉林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特征和态势来看

目前,玉林农产品加工业的模式仍处于商品基地改造重组这种低端模式,部分行业正在向产业链双向延伸模式转移。为此,其产业升级的模式应确定为:在继续完善商品基地改造重组模式的基础上,同时向产业链双向延伸模式和中心市场带动模式突进。

1、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快速发展,客观上为农产品加工业升级创造了条件并提出了要求。玉林依托丰富的农产品生产资源,目前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仅地方性商品基地的发展,就已对农产品加工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和推动力。

2、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水平,尤其是龙头企业群体的形成,已具备了产能升级的实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玉林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600多家,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有近80家,其中超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有13家。在这些企业中,不仅开始注重品牌作用的打造,而且开始注重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

3、机遇叠加的利好环境,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目前,玉林正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叠加:向东是“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心,向西是“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向南是“4+2”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心,向北连接珠江航道,背靠大西南腹地,自身又是广西唯一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玉林不仅早已建成排在广西前列的工业品服装市场、在全国排第三位的中药材市场,而且正在筹建更大规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700亩,总投资额12亿元)。

三、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的对策要点

实施玉林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其路径对策要点应涵盖基地重组、企业整合、政府扶持几个层面。

(一)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做大做强商品基地

对农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链条。基地的重组,需要促进土地合理流转,要加大政府的组织和引导力度,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加快土地向农业园区集中,向种养大户集中。目前,玉林已出现了“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委托承包”、“季节性承包”等土地流转形式,但其规模和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二)树立市场意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消费者热衷于绿色环保优质产品的消费倾向和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决定了实行标准化生产、解决安全卫生问题成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玉林的农产品要走精品、特色、生态的高端市场,就必须创造条件,加强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和绿色农产品认证,以及推行农产品无公害征税模式图编制和农户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在这方面,玉林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需加大推进力度。

(三)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的双向延伸

要进一步完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形成“企业+物流运送+市场”的相对固定的产销网络。在产业成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改变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以肉鸡、皮革、水果、中药材、优质谷、芒竹编等优势加工企业为突破口,打造玉林农产品加工业的航母。

(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突出标准化经营这个打造品牌的关键,一方面要抓好农产品原产地登记和产品认证工作,为创建品牌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抓好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如沙田柚、龙眼、荔枝、中药材等。另一方面要抓好加工企业的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名牌价值。目前,除了旺旺、燕京等外来品牌外,本地的众多品牌如“美凰”鸡、“金大叔”鸡、“凉亭”鸡、“参皇”鸡、“富英”皮革等都在朝精深加工方面拓展。

(五)加快专业园区建设,突破增长瓶颈

要依托现有的玉林市经济开发区等专业园区和特色区域,加快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等新老园区的建设,通过园区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提高产品的利润空间,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面临的土地、能源等瓶颈问题。

(六)发展行业组织,抵御市场风险

要鼓励和引导行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增进行业内的交流和合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同行业间的无效竞争,保护和提升行业内企业的整体利益,从而促进玉林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七)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过程中,服务型现代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要结合当前作风转变和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从资金、政策、税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持等各个层面,全方位地服务于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施宇箭,李国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黄岩专题报告[R].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润清,李崇光.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10).

篇2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竞争力;解决的对策

一、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竞争力的现状

四川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加工原料供应充足,且四川城乡劳动力资源充沛,在产品消费和人力资源供给上均具有较大优势,这对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与其他省市相比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目前,四川省各地政府通过对大企业跨区域资源整合的支持,从而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化和投资发展多元化。通过在建设用地、财政补贴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泸州老窖集团、四川省茶叶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扩大现有生产规模、增加优质产品产量;引导并扶持企业开发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延伸产品链条;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娃哈哈、统一等品牌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市场竞争力的形成。

二、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势

(一)自然环境较为优越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形复杂多样,土壤类型多样,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所以生态资源丰富且门类众多,自然风光壮丽,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林地经济、动植物经济开发价值很大。四川省又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多种果树生长发育。这些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物质基础,也有利于加快我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国内需求、支农惠农的政策,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战略,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行业振兴等方面的一系列规划,以便全面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管理、规划和指导。同时,我省各级政府在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政策,切实落实《四川省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四川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科技支撑更加有利

现今,全省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61个独立科研机构,以及2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了省级技术中心。并且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均设有与农产品加工相关的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的研究,这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企业也加强了与各高等院校的相互协作,以便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制约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不足,数量少,带动力弱

我省现有龙头企业数量少且其中绝大部分规模较小,能真正起到带动作用的企业也比较少,这一缺陷将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在企业中缺乏推广的效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对农户增收的带动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不能起到展示和提升四川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形象和竞争力的作用。

(二)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不足

农产品加工产业普遍存在着资金周转速度缓慢,缺乏流动资金等一系列问题,我国信贷政策存在不足,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同时,国家也缺乏政策扶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税率、抵押担保的验估费用偏高,且评估手续复杂,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生产。

(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弱,设备落后,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省除少数加工企业比较重视技术创新外,大多数企业存在着创新能力弱,科技开发投入不足,加工工艺落后,机械设备简陋,产品科技含量低、加工链条短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我省初级加工产品、传统产品占有较大比重,而高附加值及高技术的产品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四)产品结构不合理,加工链条短

目前,我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初级加工产品、单一化产品、低档产品多,而精深加工产品、系列产品少、中高档产品少的状况。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品很多,但是相当部分产品的品种、规格、品质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且区域特色品牌少,这就造成企业竞争能力较弱。

四、提高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抓好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政府应积极鼓励、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引导并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中心,同时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相互协作,加大高新科学技术创新的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新成果,破解科技难题,推进产品结构的快速调整。

(二)创新融资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信贷政策等,在担保、信贷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简化担保手续等,积极为广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担保融资服务,提供信贷支持,有效缓解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同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创新灵活机制,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发展。地方企业也应积极在融资模式上开拓思路,如:资阳市在粮油加工企业探索建立了“四方合作”模式,在肉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了“六方合作”模式等融资新机制。

(三)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我省各级政府应在中央、省委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全面贯彻实施《四川省“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四川省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国内需求、支农惠农的政策,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以及行业振兴等方面的一系列规划;鼓励企业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积极促进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便尽快把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实施绿色策略

在当今社会,坏境污染、食品污染现象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业实施绿色策略。实施绿色策略,增加环保因素,使产品的品种、包装、规格、品质等能很好地适应绿色消费的需求,使农产品真正实现绿色生产,使环境和资源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使整个行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五、结论

四川省是全国的农产品供应大省,然而在当今社会,我国农产品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较为严重的现象下,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不但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问题,带动城乡就业,促进我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还可增强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速经济发展,所以提升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竞争力是我省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四川省现有的资源基础、特点与利用情况分析,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四川省是全国的资源大国,在农牧业资源上具有发展农商产品加工的绝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具有独特的产业特性,容易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 吕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3-05-20.

[2] 刘幸.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四川省63家龙头企业的调查[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3.

[3] 刘淑梅.中国农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06-01.

[4] 陈会英.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05-01.

篇3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无论是玉米单产还是人均占有量、商品量、调出量等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但是玉米收不进、储不下、销不出的困境一直困扰吉林省很多年,黄澄澄的玉米成了“黄金包袱”。

“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和思维来思考农村问题,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是吉林省多年探索实践的结果。一大批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深加工企业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应运而生。”吉林省农委主任任克军说。最近3年,吉林省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2025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52个,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等十大龙头加工企业群,粮食加工能力达到175亿公斤,加工品种发展到3000多个,玉米加工增值幅度达到数十倍。

任克军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崛起,始终保持20%以上发展速度,2008年销售收入实现1860亿元,成为吉林省仅次于汽车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长春大成玉米公司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之一,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二,其赖氨酸销售占据世界市场的70%;长春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牛肉出口量占全国的50%;吉林德大公司成为国内最大肉鸡加工企业,进入全国进出口500强企业行列……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吉林省重点龙头企业达320户,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的90多个。

篇4

2013年8月,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调研组一行在辽宁省考察调研了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补助项目落实情况及2013年的进展情况。

2012年,辽宁省13个实施县(市)共完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1473个,其中马铃薯储藏窖538个,果蔬通风库114个,果蔬冷藏库816个,多功能烘干窑5个,可增加储藏量5.8万吨,当年可促进农民增收1.21亿元。

2013年,实施县(市)增加到14个,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申报、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据初步统计,纳入程序的项目达1800个左右。预计10月底前建完,12月底前全部补助资金发放到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手中。

一、主要做法

(一)下力气抓好前期准备工作,为顺利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打好基础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既是利省利民的好事,也是一件新事难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此辽宁省着力做了三件事:一是全面深入地开展调查摸底,做到胸中有数。二是积极争取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三是联系了省级技术依托单位,为以后有关技术和培训工作的开展争得了主动。

(二)严密制定本省实施方案,使全省实施工作有了明确遵循

能否顺利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至关重要。按照农业部北京会议的部署精神,根据国家《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结合辽宁省调查摸底情况,和省财政厅共同研究,按照力求全面、具体、明确、职责清,可操作性强,能反映辽宁的实际和特色的原则,制定了《2012年辽宁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成为各实施县操作的依据和制定属地方案遵循的蓝本。

(三)充分发挥技术依托单位的积极性,制定好属地化的建设技术标准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品与加工研究所对马铃薯、果蔬储藏颇有研究,有一批这方面的专家和成果。该所被确定为省级技术依托单位后,充分发挥其技术方面的专长和积极性,对全省各地马铃薯储藏窖、果蔬储藏库以及烘干设施的建设技术需求、历史发展特点、地区差异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农业部制定和下发的各类设施的技术建设参数标准和形式,进行了属地化设计,形成《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辽宁省奖补设施建设技术方案和验收标准》和《辽宁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奖补设施建设指导图》,以此作为全省设施建设的技术指导规范,并编写了相应的培训材料,委托他们开展省级和实施市、县(市)的培训,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四)因地制宜,推进农产品初加工补助设施建设

辽宁省是水果、蔬菜生产大省,全省水果产量730多万吨,蔬菜产量2700多万吨。其中80%的水果和蔬菜需要贮藏和预冷,而现有的贮藏能力只有20%~30%。因此,辽宁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建设实施的重点是水果和蔬菜的冷藏库,兼顾马铃薯储藏窖的实施建设。同时按照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分别推进的原则,对13个县(市)选择了不同的建设重点。如在昌图、建昌马铃薯产量大、经济欠发达的县,重点推进10吨、20吨的马铃薯储藏窖建设。昌图富有传统特色的地下小型马铃薯储藏窖建设,造价成本低、不占用土地、储藏效果好,很受小户农民欢迎,并易于联排成片建设。在该县重点建设10吨连片的地下马铃薯储藏窖。该县建设383个设施,其中10吨的地下马铃薯储藏窖就占380个。在大连瓦房店苹果产量大、农户收入高、经济发达的县(市),重点推进50吨、100吨的简易和组装式冷藏库。该市97个设施中,50吨、100吨的冷藏库有91个。在北镇这样的鲜食葡萄集中生产、农户收入较高的县,重点发展50吨的简易冷藏库。该市120个设施,全部是50吨的简易冷藏库。

(五)坚持实施原则,严格检查督察,坚决将部、省精神贯彻到位

2012年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的开局之年,辽宁省坚决贯彻农业部反复强调的有关精神,坚持实施原则不动摇,并将其贯彻始终。为此抓了5个环节。一是安排部署环节;二是检查督察环节;三是调度环节;四是验收环节;五是抽查环节。

二、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2年底,辽宁省13个实施县(市)有11个已全部完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验收完毕,奖补资金全部发放到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手中。有两个县只完成部分奖补项目的建设、验收和奖补资金兑放,其余部分延至2013年5月完成。13个县(市)共完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1473个。其中马铃薯储藏窖538个;果蔬通风库114个;简易冷藏库639个;组装式冷藏库177个;多功能烘干窑5个。

辽宁省13个县(市)通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马铃薯储藏窖、果蔬储藏库,有效提高了设施水平,减少了马铃薯、水果、蔬菜产后损失,为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13个县(市)建设马铃薯储藏窖538个(规格10~60吨),可增加储藏量12060吨;建设果蔬冷藏、通风库930个(规格10~100吨),可增加储藏量46690吨。从减损增供、延时增效两方面测算,当年可促进农民增收12125万元,成效十分明显。

篇5

关键词: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08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受到产业集群的影响日益加剧,产业集群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由于产业集群在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研究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当前,中国一些区域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从整体看,这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并不多。因此,研究特定区域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黑龙江垦区地处北国边疆,是一个由113个农牧场组成的特殊经济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垦区现已形成了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体,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为两翼的产业体系,为黑龙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黑龙江垦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发展垦区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垦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截至2011年底,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加工发展到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等9个行业大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45家,总产值567.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5%;主营业务收入651.9亿元,占工业企业的88.9%;实现利润10.58亿元,占工业企业的62.4%,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呈现聚集效应,初步形成了以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北大荒肉业等龙头企业为主,以一些中小加工企业为补充,辐射整个垦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一、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内涵

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基于农产品进行直接加工和再加工的工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近些年发展迅速,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民收入增长和减小城乡差距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创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和地位。所谓产业集群,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教授将其界定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一些相互联系并且在地理位置上较为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Lorenz(1992)指出集群指的是链接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允许人们构建信任、合作和竞争的私人关系。但是针对农产品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针对该产业进行界定时,要综合考虑农产品加工业的特殊性,例如其涉及的行业多,品种复杂,加工等特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与制造业集群之间的差异体现以下两个维度。第一,两者规模不同,前者规模小于后者。第二,选择的地理位置差异较大。前者倾向于与原料产地相关的位置,而后者并不重视地理位置上的选择。因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界定应将地理位置和加工原料作为其优先选项。其具体内涵为:在农产品加工原料丰富多元的基础上,构成的相关联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他机构的集合。这个集合的主体,既包括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也涵盖了其产业链相关企业及机构,它们是一个专业化的利益共同体。

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特征

(一)服务专业化

区域的灵活专业化是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凸显特征。很多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聚集在一个限定的区域内,从而彼此之间形成密切的关系,具有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的特点。通常,这种灵活专业化是内在产生的,这些都是农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会化,从而实现区域的规模经济。尽管农业产业集群横跨一、二、三产业,但是农业产业的产品大多以一、二产业为主,因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只有具备这种特征,才能够称之为产业集群,否则不具备产业内涵和专业化的特征,仅仅可以被称为空间集群。

(二)网络化

网络是各种行为主体间相互沟通、传递资源时构建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经济体之间因为专业分工不同,所以构建密切的关系。这种网络化包括两种形式,即正式的合作网络和非正式的合作网络。所谓正式的合作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间会由合同构建正式的合作关系。而一些行为主体由于长期的固定交往而形式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则是非正式的合作网络。农业产业链较长、且易于产生新的增值环节。若产业集群形成,那么集群体内将涵盖多个联系紧密的产业,生产要素将会通过各种联系渠道,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呈现农业产业集群的网络化特征,从而凸显集群的经济效益。

(三)空间集群性

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是由于农业生产基地与农业关联产业聚集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内,这是一个有机的群体。因此,具有空间集群性特征。正是因为这种特征才让基地与产业间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交换资源更为便利,从而能够共享外部规模经济。较为成熟的农业产业集群会围绕资源富集区,例如中心城市或交通便捷的区位集群,从而构建以线状基础设施相联结,集各个中心为一体,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产业化集群区域。

三、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不高

目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还处于起步阶段,集群内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各企业之间关联程度不高,存在着产业集群规模小、层次低等问题。集群内企业由于横向联系较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使得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真正的集群企业分工协作,由于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使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很难发挥出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竞争力不强,营利能力较差

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高,没有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国有企业“一支独大”的现状没有明显改善,企业利润率不高。例如,2013年上半年,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49.46亿元,同比减少34.63亿元,下降41.19%;实现利润总额-927万元,同比减少2.77亿元,;实现净利润-1137万元同比减少2.76亿。①

(三)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差,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着深加工技术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另外,由于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又很难吸引科技人才,使得很多产品的生产还在使用传统方法,产品附加值不高和档次低,最终导致很多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严重束缚了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四、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升级对策

(一)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

通过政策引导、财税支撑等手段,加大对垦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信息平台,实现产业内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不断强化区域内企业间的学习和交流。通过资源、产品信息、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共享,促进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发挥集群优势,实现利益共享。同时通过外部因素和合作共赢进行产业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协同竞争,优势互补,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获取更广阔的外部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升集群内企业竞争力。

(二)提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契机、围绕全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核心业务突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由农产品初加工向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转换;进一步强化农垦总局的宏观调控,发挥其对市场的规范作用,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控,构建产品诚信体系,维护“北大荒”品牌价值,并促进这些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提高全社会对产品的认知度;通过政策引领、项目扶持、财税支撑等手段,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适度放宽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建立健全多元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平台,为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扶持;按照产品特色、地域特征、资源优势等,构建特色产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区域品牌一旦形成,其影响力将辐射区域内更多相关产业聚集,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变化的体现。垦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该着力发展创新能力,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依靠科技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技术升级换代和人才的引进,建立企业的研发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不断拓宽产品体系,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刘友金.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研究――GEM模型解析与GEMN模型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7(9).

篇6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结构;市场绩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2

一、引言

湖南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丰富的农林资源为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条件。近年来,受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的拉动,湖南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湖南也相继出台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富民强省的战略选择之一。

目前,湖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十,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发展作用不断凸显,但其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企业规模小,产业进入门槛低,产业内无序竞争大量存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上述不足之处都极大地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要解决当前湖南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竞争和效率等诸多相关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市场绩效研究,这对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健康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有效竞争,以及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为政府制定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政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市场绩效及评价指标

在产业组织传统理论当中,市场绩效通常表现为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结果,它是由一定的市场行为下的某一产业的价格、产量、利润、成本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经济成果所体现。

我们采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来衡量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组织市场绩效,这些指标包括行业盈利能力、行业生产效率状况、行业债务风险状况,通过这些指标反映农产品加工市场的经济资源配置及经济运行效率。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劳动生产率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行业债务风险则通过行业的亏损面、亏损企业平均亏损来进行衡量,行业的亏损面大、亏损企业平均亏损额高,则行业债务风险高,也意味着该行业的市场绩效低下。

三、湖南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市场绩效实证分析

1. 湖南农产品加工行业盈利能力

2010年湖南省规模以上①农产品加工行业总资产贡献率见表1,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盈利能力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加工业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烟草加工、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均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相比之下,湖南省的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盈利能力较弱,其中造纸及纸制品业总资产贡献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同处中部地区河南省相比,除个别农产品加工行业外,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组织整体盈利能力低于河南省,表明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行业盈利能力与其他内地省份存在差距。

2. 湖南农产品加工行业生产效率

如表2所列,湖南省农副产品加工、烟草、皮革、家具制造、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烟草、皮革、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及农副产品加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食品制造、木材加工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饮料、纺织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同处中部地区的河南省相比,除烟草业的劳动生产率占优势外,其他农产品加工业在劳动生产率方面都落后于河南省。作为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行业,烟草业一直是湖南农产品加工业重头产业,在湖南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烟草制品业“绝对优势”已受到来自自身和外部的极大挑战,高利润回报的区势已很难继续。但从总体来看湖南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势头依然良好。

3. 湖南农产品加工行业资产质量和债务风险

2010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亏损企业共计89家,其中烟草与家具制造业无亏损企业,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行业亏损企业数分别18、11和5家,亏损面积最大的行业为纺织业,亏损企业为22家,亏损率达到6.94%,但低于浙江省纺织业亏损水平。湖南省行业亏损面积与浙江省进行横向比较,湖南省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行业亏损率分别为1.74%、3.14%、1.66%,均低于浙江省同类行业亏损率,其中浙江省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亏损率分别为14.16%、14.68%。整体而言,湖南省农产品加工行业的亏损面都控制在 10%以内,表明湖南省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债务风险较低。

从资产负债率指标来看,2010年湖南省除造纸及纸制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食品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副产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8.33%、45.62%,烟草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5.19%。

四、政策建议

1. 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龙头企业与其他省份相比实力相差悬殊,无法形成大企业的雄厚资金实力,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规模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可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减少无序竞争,适度提高行业集中度。龙头企业不大不强已经成为湖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必须在品牌、行业、资源以及资金等方面进行整合。

2. 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建设有利于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湖南农业独特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可以以主导产品为依托,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新的生产力,需要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根据湖南各地区特点,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扶持湖南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总体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升级将是湖南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构筑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3.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尚未形成规模,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加之农产品加工业是弱质产业,企业发展会受到资金的约束,这也是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要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必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一方面政府需转变职能,通过制定与改进市场准入、税收等各个层面的政策与措施,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宏观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应构建一个完整的贷款担保体系,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4. 提高企业管理及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

湖南省农产品加工比例低,对农产品转化率低,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缺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能力低,新技术的引进、消化能力也偏低,这引起都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尤其是对农产品深加工影响更为显著。必须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以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为湖南农产品加工业中部崛起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注释:

①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参考文献:

[1]李春海,张文,彭牧青.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011(03):49-57.

[2]盛孝邦,程不吾.对湖南农产品加工情况的调查与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04):1-4.

[3]王亚静,毕于运,唐华俊.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绩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0(01):71-79.

作者简介:张彩霞(1974-),女,山西大同人,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产业组织和农产品国际贸易。

篇7

关键词:社会责任;反贫困;农业加工企业;利益机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04503

0 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责任也逐渐兴起,企业追求的不能只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还得提升社会公益、树立企业形象,即企业的目标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从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出现到现在,研究者将企业社会责任概括为对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其中包括法律责任、伦理责任、经济责任和公益责任等。

近些年来,贵州省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引导作用,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将达到反贫困的作用。2010年,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已达到418万人,解决贫困现状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通过利用自身优势,有效的对资源进行整合,将有力地改变农村贫困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能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美誉度,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1 农产品加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其自身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伴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地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范围、经济制度、消费层次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仅追逐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将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对于贫困问题,单一依靠“救济式”的解决方法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企业进行扶贫,不仅可以打破贫困地区的封闭状态,还能促进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和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可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可以实现企业多方面的价值,比如,企业履行农产品的服务责任,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服务质量;履行生产中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企业社会形象,吸引更多消费者;企业履行产业链中的责任,不但可以提高价值链的安全,也能提高整体价值链的竞争力;加工企业通过对农户履行相应社会责任,如对贫困地区种、养殖业提供技术指导,投资贫困地区的原材料生产,帮助企业构建起稳定的、有竞争力的、抗风险能力强的供应链;企业履行捐赠社会责任,能够提高企业美誉度,从而为企业形成良好的无形资产。

从加工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价值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如企业投入贫困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和贫困地区的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政府优惠等要素相结合,将会从各个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贫困地区商品经济观念的形成。国发2号文件提出,贵州省将继续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根据企业的长远绩效和长期利益来指导企业的行动和战略,很多龙头企业已经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核心经营方式融入企业的管理之中,从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弥补市场机制的各种缺陷和政府难以完成的事情,如企业放弃部分经济利益,满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需求,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企业参与扶贫已经成为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资源的利用视角看,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扶贫的过程中,又能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设备、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资源作为投资要素,而农户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适合农产品种植的土地,从而实现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地有效结合。同时,贫困地区要想得到企业的支持,就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优势,实现“造血式”的扶贫效果。同时,加工企业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不仅能真正实现其经济效益,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 农产品加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的问题

贵州省农产品加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是实现社会利益,另一方面是实现贫困人口和企业之间的平衡,即不仅要赋予贫困人口最大的利益,又要使企业有充分的收益来进行再次投资。农产品企业可以利用资源和生产技术来帮助发展农业价值链和促进小农户参与,但是目前,加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扶贫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2.1 索取式的开发资源,缺少社会责任的认识

由于贵州省农产品商品化的现象逐渐出现,农产品供给特点发生了变化,从而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农产品供求关系不再是以数量为主,高质量的追求成为农产品市场发展的主线,因此部分以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忽视社会责任,将会阻碍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要兼顾消费者需要和企业利润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效应。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味的开发土地、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依旧存在。企业没有做到统筹各方利益,特别是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谋求企业与环境、社会、经济的统一发展。如果农产品加工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将会导致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

2.2 松散型的经营模式,农业企业缺少有效监管

由于农产品加工拥有一个系统的过程,所以对加工进行供应链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经营中,虽然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实现产业化,改变经营过于分散、生产园区规模过小的状况。但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其中大部分采取的是随意采购,没有稳定的种植基地,虽然部分加工企业拥有自身的生产园区,但由于管理不善,农产品生产者与加工企业间没有构建稳定的产销关系,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体制,出现分散的农业生产者在原料的品质、品种、规格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加工企业要求的问题,导致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2.3 不健全的利润分配,农户缺乏生产积极性

在农业生产中,虽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形成了一定的产销关系,但是两者都是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它们的利益趋向并不一致,在利益获取和分配中,都想利益多占,风险少担,加上利益分配的主动权被加工企业控制,而由于企业过重的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导致分配给提供原料的农户的利润则相对少之又少。由于存在这种信息壁垒和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户没有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的优惠,于是致使大多农户宁愿外出务工也不务农,劳动力大量流失,土地闲置现象频繁出现。农户种植生产的积极性没能得到激发,从而导致农产品生产基地无法形成规模。

2.4 粗放式的生产方式,缺乏专业技术支撑

企业重使用、轻培训,从而使农户陷入种植生产能力贫乏的困境。进行种植、生产的农户专业生产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运用科技的能力,生产方式停留在务农过程中的经验,从而出现许多种植和养殖农户仅凭借主观的意识,随意使用添加剂或农药,没有科学地统一用药安全意识,对添加剂用药剂量或病虫防治没有标准添加剂和针对性,出现农药等过量使用,致使农产品中添加剂超标、农药残留,过量的添加剂和农药毒性残留等现象对消费者健康都会构成很大的威胁。另外,加上缺乏专业的、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导致农作物产量不高、存活率低下的现象屡屡发生,从而使得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不足,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受挫。

3 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减缓贫困的措施

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贵州省龙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效益将是最明显的,特别是对于减缓贫困现象,它将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农业经济是雇佣劳动就业和自主经营就业的来源之一,同时它具有独特的二元性特征,也就是低附加值和高附加值企业并存,低技术和高技术工作同行。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率,从而成为解决贫困的有效手段。

3.1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的现状,很多企业仍然不惜以牺牲农户甚至环境为代价,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于是,加强宣传教育,让农产品加工企业认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成为首要任务。在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工单位以及进行农产品销售和流通的企业广泛进行多种形式地宣传,使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和各个部门都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同时对加工企业进行市场经济特点宣传,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从传统的以生产为重点转变到以市场营销方式为中心,实现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使得企业树立长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观与价值观,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相关,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形成加工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活动,将国内新农产品市场与农户联系起来,为农户提供高报酬的就业机会。

3.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风险共担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地引入,农产品买方市场逐步出现,同时龙头企业的规模也逐渐扩大,结合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当地农户的基本情况,企业与农户之间松散的关系已经阻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建立紧密型的利益机制,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才能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的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联结模式,走产业化经营发展道路,实现规模经济,将农户和公司利益联系在一起,使双方在劳力、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进行规范化生产。这种模式一方面帮助农户提高抗避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户有效地适应市场,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种植园区形成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加工企业的原料供给得到了保障。

3.3 实现信息分享,激发农户积极性

加工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与农户形成了生产、加工、配送和销售等各种流通,也就形成了信息流。但是往往很多信息滞留于企业手中,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所以阻断了整个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信息不能顺畅地到达各方。农户无法了解农业生产的经济价值,交易过程中长期处于弱势和被动状态,导致大量田地闲置,外出务工现象严重。因此企业应该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部分信息共享,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巧,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让农户真正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将提高他们利用科技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而企业为农户提供的技术信息又切实提高了农户的科技水平,从而为农业生产的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4 建立培训机制,实现专业化生产

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具有高技术和低技术工作并存的特点,所以通过专业的培训,掌握基本的种植生产技术对于农户来说难度不大。企业在进行农户培训过程中,应该以介绍农化知识为主,同时以介绍基地建设的经营管理方式为辅,向农户传授正确有用的农化知识,从而达到科学种田,提高专业化生产。农户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企业通过对农户进行培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从分散的生产转变为规模化的生产,同时提高农户自主创业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同时通过各种专业化培训,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可以帮助农户转入快速增长的经济领域。另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可以通过增加农村和农业非农经济收入来履行社会责任、减缓贫困,从而一方面减少了社会保护的依赖性,另一反面可以调和经济增长和贫困之间的矛盾。

4 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减缓贫困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贵州省,农业的发展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有力动力,然后,城乡差距大、贫富悬殊大,贫困问题在全省农村地区仍然较为突出。面对这样一种矛盾的经济发展现象,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也显得尤为重要,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该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积极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潜在动力,同时也是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达到“造血式”的扶贫效果,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鹰,张红宇.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1999,(12):510.

[2]马晓河.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供求前景与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00,(2):134152.

[3]韩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政策选择[J].商业时代,2001,(11):1012.

[4]颉燕,王海霞.甘肃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问题浅议[J].社科纵横,2006,(8):3637.

[5]何春辉,周发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7,(10):435.

[6]缪鹤兵.转轨时期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观[J].企业研究,2008,(8):1012.

篇8

关键词:农产品 供应 价格 西宁市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41-02

1研究农产品供应与价格现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农产品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保持农产品正常的生产流通和价格秩序,事关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坚决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是当前管理社会通胀预期,促进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安定人民群众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具体表现在:

1.1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基础地位。因此,农产品供应与物价调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历史经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影响农民的收入;(2)影响社会物价水平。

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必将会引起居民消费品价格、工业产品价格、以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从而引起全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动,甚至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影响:(1)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就会引起以农产品作为原料的其他工业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引起工业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2)农产品作为CPI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也会引起CPI指数的变动,而CPI的变动会进一步刺激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3)农产品价格的过度波动会引起市场商品价格体系的紊乱,从而不利于正常的商品交易和流通。

1.2是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产品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减少,当收入仅能满足生理需要时,低收入者只能将多数收入用于购买生存必需品,而减少其他相关商品的购买。此外,低收入者储备较少,应急能力较低,因此短期福利更低。同时,相同价格的变动,给不同收入者带来的长期福利影响也不相同,对于低收入者,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福利损失相对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更大;而价格的下跌,为其带来的福利水平的改善也要优于中、高等收入者。

1.3理清区域性物价变动态势,是地方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前提

目前青海省政府对农产品供给的宏观调控,基本上属于追踪型的调控。这种调控的缺陷主要是调控的事后性、被动性和放大性,为克服这些缺陷,需要将宏观调控方式转变为预期调控,从而为政府主管部门实施正确的宏观指导与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建立农产品价格的先行指标体系和蔬菜价格安全预警系统的对策库,可以先期采取措施,防止价格波动的发生或弱化波动的幅度,减少区域经济波动的强度,避免整个经济系统的严重震荡。

2青海省农产品供应及价格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自给率低,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高

根据2012年青海省统计年鉴,2011年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城镇、农村居民人均购买主要农产品的数量看出,青海省2011年鲜菜、肉类和鲜奶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其他多种农产品的消费量都超过本省产量,包括粮食、禽蛋、水产品、水果。其中水产品的供需最不平衡,需要依靠外部市场的程度为74.5%;水果为66.5%;禽蛋为59.0%;粮食为18.7%。这种大规模的从外地运入农产品,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直接影响的就是价格的波动,运输的成本、外部市场的供给量、外部市场的均衡价格等都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并且使得青海省的价格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物价的整体调控。

2.2农产品价格总体偏高,导致恩格尔系数偏高

通过横向比较2012年8月28日这一节点全国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种类的价格。总体看来,青海省的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全国其他省市还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水果(苹果)、水产品(活鲫鱼)和蛋类(鸡蛋)。粮食类和蔬菜类的价格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比一些省份的价格要高,特别是粮食类,和价格较低的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青海省2011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8.89%,在全国位于17位,处于中间偏下位置。说明居民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还是略高。同时也一定程度得反映出城乡食品物价的高水平。如果农产品物价的增长迅猛,必然加重人民的生活负担,变相降低生活水平,引起人民情绪波动,严重时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2.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加剧了生活水平的下降

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全国排名都比较靠后,说明青海省城乡收入水平和其他省市相比,还是非常低的。其中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最高的上海市相比,相差20627.2元,差距相当于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2.2%;农村居民纯收入相差11445.3元,差距相当于青海省农村居民纯收入的248.35%。人均收入的巨大落差远比农产品价格的差距多出很多。甚至青海省有些农产品的价格比人均收入高的地区更高。双重的压力导致青海省的恩格尔系数处于不容乐观的水平,加剧了人民生活的恶化,拉大了与其他省市的差距。

2.4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存在缺陷,对调控物价作用有限

缺陷的存在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例如:政府对于农产品的补贴没有直接发放给消费者,而是补给了经营者或生产者,商人处于利益最大化考虑,没有按规定实行降价销售;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是偶尔性的,商户在检查时和更多没被检查的时候价格不一致;价格调节基金制度本身就有其局限性,只是对于粮油副产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进行调节和补贴,作用范围有限;该基金制度只是对价格暴涨暴跌时使用,而日常的波动则不启用,作用实效有限。

2.5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差异较大

为了分析价格的变化情况,我们于2012年10月1日对西宁市5家超市(王府井超市、北京华联超市、华润万家、西大街百货、家乐福)和露天市场蔬菜价格以及海湖路市场批发价格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对比。发现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价格相差甚大。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的差异反映出了青海省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不足。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在农贸市场、露天集贸市场、大型超市、社区肉、菜店要高出批发市场的一倍以上。农产品运输的中间环节多而繁,农民真正把手中的产品卖到市民手中,需要包装、运输、进场、租地、管理等等环节(详见图1)。这也成为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应与价格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

青海省农产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脱离了“计划”,生产、流通和消费完全由市场机制来决定,而且与粮、棉、油、糖等相比,缺乏相应的市场调控体系。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基于农产品市场波动成因,尽快构建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

3.1加大农产品支持水平

近些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农产品的经营风险也在相应地上升。因此必须坚持农产品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原则,保证财政支持资金总量在现有水平上逐年增加。着力改善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配套农产品生产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稳定生产的能力。继续支持实施农产品生产和价格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提升农产品比较效益。

3.2确保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

尝试创新性实施农产品生产“配额”管理,在基础条件已经初步具备的主产区选择生猪、肉鸡等部分农产品开展生产“配额”试点工作。按照“政府委托、市场运作、权责明晰、适当补偿”的原则,通过招标、邀标等方式,选择条件成熟的龙头企业专项承担生猪和肉鸡的生产任务,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发展,有效减缓由于生产不稳定可能引发的市场价格波动。着力创新开发农产品价格和收入农业保险产品。不断探索合作社的组织和服务功能,为社员提供信息资源,集中土地,规模经营。帮助合作社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和农机作业等方面的支持,在合作社内部实行在种子供应、生产技术、产品收购、包装、销售等方面实行统一标准,集中采购生产资料,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3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稳定农产品的供应价格

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推动物价持续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而低收入群体也正是由于食品消费所占比重较大而受物价影响较大。依靠居民自身能力来消化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来帮助其抵御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针对当前猪肉、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政府可以择机调用储备肉、储备粮增加市场供应,以平抑物价。

3.4改善流通条件

发挥现存的国有、集体所有的农产品流通网络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社区便民店,建立“绿色通道”。建设主次分明搭配合理的具有公益性的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以便更好的落实农产品市场调控目标。促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制度的建立健全,例如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整合已有的与农产品流通相关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全省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对农产品流通信息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收集、加工、分析、处理和。支持菜农直接进入社区销售农产品,因地制宜安排临时集贸市场或临时摊点,降低交易成本。政府应对农民自产自销的应给予支持。促进农产品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 陈彦峰.近年蔬菜价格上涨原因分析及蔬菜价格中长期走势预测[J].中国瓜菜,2008(1):47-48.

[2] 向中.吉首市蔬菜价格波动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3] 孙小丽,陆迁.蔬菜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福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1995-2010年为考察期[J].青海社会科学,2012(3):28-3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