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卫生资源的配置8篇

时间:2023-09-27 09:24: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卫生资源的配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卫生资源的配置

篇1

【关键词】卫生人力资源 配置 合理 发展

a mountain of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research

【abstract】 if the regional imbalance i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health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unreasonable, will grea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health services and resource efficiency. the health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health resource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medical activities of the main body,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quality of care. in this paper,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a number of mountainous areas of the health workforce, structure and quality,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configuration, in the hope mountain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and provide practical ways.

【key words】health human resources;configuration;reasonable;development

合理的配置卫生资源能取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山区,在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将能极大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率,解决目前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缺乏及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等实际问题。本文将该山区县级市医疗卫生单位分成市级和乡镇,运用x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研究市级与乡镇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的情况。以立足山区的实际,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

1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

1.1 基本情况

该山区地处粤北、属县级市,总人口为46.3万,2009年共有卫生事业单位25个,其中19个卫生院、一所综合医院、一所专科医院、三个防保业务指导机构、一个执业机构, 因有一个卫生院位于市内,实际分析时,乡镇卫生院为18个,余归为市级医疗卫生机构6个。现全市卫生系统2009年10月止在编人员1058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15人,非卫生专业管理人员48人,工勤人员95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15人的年龄结构:35岁以下491人,36至40岁164人,41岁至45岁108人,46岁至50岁60人,51岁至54岁50人,55岁以上42人。另有临时工326人,其中卫生技术性临时工190人,非技术性临时工136人。

1.2 市级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情况

6所医疗机构在职职工770人,其中:副高职称27人,占3.5%;中级职称184人,占23.9%;初级职称458人,占59.5%;其余101人,占13.1%。在职职工的学历结构:本科学历101人、占13.1%,专科学历206人、占26.8%,中专学历362人、占47%,中专以下学历101人、占13.1%。

1.3 乡镇卫生卫生院的人力资源情况

18所镇卫生院在职职工288人,无人拥有副高职称;中级职称51人,占17.7%;初级职称195人,占67.7%;其余42人,占14.6%。在职职工的学历结构均以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为主,共224人、占77.8%,专科学历63人、占21.9%,本科学历只有1人。

1.4 市镇两级卫生资源配置的差异性

详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x2=20.83,p<0.01,市镇两级在职职工的学历有极显著的差异。见表2:该山区卫生人员1058人中无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级27人,全部在市卫生机构中;中级职称235人,市卫生机构占78.3%、镇卫生院只占21.7%人, 有极显著的差异,x2=19.7,p<0.01。2009年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6.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2人,注册护士2.21人;乡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0.84人(同期全国农村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的平均水平为l.1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0.13人,注册护士0.31人。(见表3)。

2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分析

2.1 市镇两级卫生人力资源素质

卫生人力是卫生机构最重要的资源,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可能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率。尽管近年来新参加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接受过专业教育,但就目前来讲,该山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仍然较低,卫生人员主要以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为主,占总人数的77.78%,大学本科学历人员仅1人。由于缺乏人才,至今19间卫生院能开展外科或产科手术的只有9间,未能开展放射、心电图、检验等辅助项目的卫生院仍有10间。与当前农村卫生改革形势和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很不相适应。在全市卫生机构中,本科学历市级医疗单位中占99%、副高及以上职称占100%。拥有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发展业务,开展新项目。以市人民医院为例:全院职工368人,内设有内科外科骨科icu重症监护病区等11个临床住院科室和检验功能放射ct等4个医技科室。其中内科开展的微创颅内穿刺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的腹腔镜、前列腺气化电切、颅脑、肿瘤手术,骨科的关节镜、全髋、全膝关节置换、胸腰椎手术,妇产科的妇科腹腔镜、宫腔镜、妇科肿瘤手术,儿科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干预治疗等新项目,都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2 市镇两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

从区域来看:2009年平均每100名卫生技术人员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副高职称的有3.5人,而乡镇卫生院无一人;平均每100名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有13.1人,乡镇卫生院仅有0.35人。2009年该山区市卫生机构的卫生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占32.7%,注册护士占34.2%,医护比为1:1.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占16%,注册护士占37.5%,医护比为1:2.35,与卫生部建议农村地区医护比为1:1相差甚远。市镇两级相比较:卫生人力区域分布呈现市区强乡镇弱势态,市区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优于乡镇,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差异显著,近四分之一的市区人口拥有73%的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存在区域间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3 应对措施

据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农村地区患者有25.8%选择在乡镇卫生院就诊,与1993、1998年数据持平;有28.8%患者选择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尽管较以前的调查有所减少,但仍占到住院人数四分之一以上。以上数据说明,乡镇卫生院在我国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乡镇卫生院还承担着农村地区大量繁重的公共卫生任务。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08年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届时,农民看病“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2006年卫生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十一五”期间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全面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调整卫生人才结构,重点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建设。作为一个山区县级市,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因此,可以说,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关系着农村居民的健康,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组织保证,同时也关系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开展的成败。要达到这一目的,尽快解决卫生人力资源诸多问题,合理发展愈显重要。

3.1 着力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素质

乡镇卫生院要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卫生院要以人才为中心,下大力气培养管理人才和卫生技术人员,按照人才成长规律,以引进本科生、学科带头,择优录取用紧缺专业大专生,招考中专生,在职培训提高为目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岗位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提高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才的素质,强化整体服务功能。

3.2 开展对口支援,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综合诊疗能力

落实市医疗单位下乡开展义诊服务、培训卫生技术人员,促使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业务技术和综合诊疗水平的提高。实施《广东省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作方案》,建立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改善被扶持单位医疗环境,对口帮扶工作,采取接受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等多种方式。

3.3 妥善解决现有卫技临时工问题

该山区平均一个卫生院拥有2.6名执业(助理)医师,执行正常的24小时医生值班制度也遇到很大的困难,许多临床医生每月8天休假没有保证,每年的公休假就更谈不上,导致了卫生院请技术性临时工的无奈局面。目前全市卫生院卫生技术性临时工有88人,有相当部分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是目前缓解卫生院技术人员不足的有生力量,为山区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做了较大贡献。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学历没有得到认可,没有资格参加招考,清退他们让其流入社会,势必会给医疗市场管理增加更大困难。以临时工的形式留他们有很大部分人又不安心。建议以后招考卫技人员降低门槛。只以资格证为条件。这样既与《医师法》接轨,又更能体现公平、竞争、择优原则,也解决了他的身份、待遇问题。使他们安心基层、服务基层。

参与文献

[1] 周然,郭湛英,柴志凯.山西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及其公平性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1(25):17-25.

[2] 薛成兵,刘晓强.江苏省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现状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3(26):28-30.

[3] 汤雷.城乡差异巨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亟待平衡[db/ol].搜狐健康网,[health.sohu.com]. 2006-04-10.

篇2

GIS在信息系统管理模块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在此对数据查询作为介绍。系统模块中嵌入了传染病管理模块,借助GIS可对疾病进行查询。如传染病数据库界面输入某一传染病名称,再指定一具体地点如青秀区某一街道、起始和结束日期后点击查询即可显示指定地点和时间段传染病患者基本信息。另外,还可利用SQL语言设置,通过GIS实现传染病动态演示,如对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段的传染病发病情况实现动态演示,这清晰直观地观察出传染病发展动态;③疫情评估分析。前面在GIS定义中提到过GIS具有信息采集、储存、运算、分析及描述功能,该功能与公共卫生应急防疫系统结合则延伸出了疫情分析、评估和疫情预测预警等功能。基于GIS的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开发与应用概念认知基于GIS的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是建基于GIS平台与信息服务平台之上的应用服务系统,其作用在于借助兼容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与GIS的强大空间分析更能帮助类似卫生部位、疾控中心等单位及时掌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疫情传播态势,从而为突发事件处置、疫情防控提供支持。系统流程介绍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大致包括自初期准备到收尾整个历程,如下图2。

在此流程中,①预防监测是起始,主要是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并跟踪事件发展态势;②预警和快速反应阶段,预警准备环节主要是对前期预防监测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对“事件性”信息预警信息,同时做好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具体方案,并对预案准备工作加以落实。快速反应环节就是针对突发事件迅速预案,依据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同时利用GIS动态评估事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处置对策。南宁市在应急决策系统中嵌入了预警管理模块,该模块集成了持续预警、区域预警和离散预警,并对每种预警模块进行了参数设置,从而实现了自动预警功能。如以南宁市兴宁区为例,该区利用区域预警模块,将区域内病种、时间和预警人数集成到模块中,一旦某一时段定位区域疫情人数超过设定人数值,系统即会自动进行预警,并在地图上较为详细地显示预警区域及疫情状况;③收尾恢复和总结分析。待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应急指挥中心将开展收尾处理工作,以进一步减少损失,并促进应急状态恢复至正常状态。事件结束后要开展总结分析会,分析事件原因、处置过程存在的问题等,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警及决策方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应用前景展望

本文探讨了公共卫生应急资源优化配置,公共卫生应急资源属较为宽泛的范畴,既包括具体到个人的疾病状况,有延伸到所在区域、整个片区的疾病、疫情信息,还包括卫生管理部门掌握的应急事件处置资源,如疾控车、疫苗等。因此,基于GIS的公共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借助GIS技术对公共卫生应急资源实现科学高效的配置,以最大限度调动应急资源,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基于GIS的公共卫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作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卫生管理部门决策提供详实、可靠、全面的相关信息,利用GIS配置的电子地图信息可对疫情区实时监控并将动态信息以地图形态清晰显示出来,利用直观分析。未来,基于GIS的公共卫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与GPS、移动通讯终端和疫情数据实现整合共享或将成为研究方向,届时公共卫生应急资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 1 资料来源 某年某区域后方医院、疗养院编制情况汇总; 某年某区域师以下部队卫生专业技术干部和卫生士官队伍调研资料。

1. 2 方法 以现有资料、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将描述性研究与分析性研究相结合,对军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2 结 果

2. 1 总体分布不均衡 超缺编并存 中心医院以上医疗机构普遍超编,基层部队和艰苦岗位缺编。大医院超编现象较中、小医院明显。

2. 2 医院、疗养院人才结构不合理 “断层”现象逐步显现 一是职称结构倒置。某区域医院系统卫生技术干部呈现高职超,中、初职缺的倒“金字塔”现象。由于近年来中、初职人员分配少,引进难,流失多等原因,导致缺编缺口越来越大,人才结构出现“断层”。二是专业结构比例失调。调研结果显示,某区域中心医院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护理、医技和药剂专业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尤其是护理专业人员缺编严重,对医护质量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三是人员成分结构复杂。随着编制员额的进一步缩减和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医院中聘用人员占比例越来越大,不利于严格正规管理[1 -2]。

2. 3 部队卫生机构技术水平不高 专业队伍不够稳定 部队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存在学历低、技术水平低、专业不对口等现象。任职教育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加之收治对象单一,接触伤病种类少,临床锻炼机会少,导致基层部队卫生机构救治能力不高; 由于基层部队环境艰苦,业务发展受限,加上晋职困难,致使人才保留困难,流失率较高[3 -5]。

2. 4 卫生士官队伍体制编制不合理 培养层次较低一是编制数量不足。卫生士官在部队卫生机构中的工作负担越来越大,但编制数量却明显不足。二是培训机制不健全。首先是培训层次和水平较低。相对院校来说,卫生士官训练队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不强、训练条件差、训练方法手段落后等问题。其次是培训专业设置不完善。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官兵健康需求的变化,卫生士官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但是目前我军仅开办了护理士官专业,尚未达不到卫生士官实际的岗位分工需求。再次是继续教育制度不完善。目前尚未建立卫生士官晋级培训和进修学习等继续教育制度。

3 讨 论

3. 1 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结构

3. 1. 1 加大青年人才的补充和培养力度 一是每年分配到医院、疗养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应控制在合理比例,同时确保分配到部队的应届生在基层锻炼完成后能够及时调配到医院、疗养院工作。二是通过落实培养计划、加大资助和奖励力度等措施,加强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对达到任职标准的、有特殊专长和贡献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可破格使用,遏制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的趋势[6 -7]。

3. 1. 2 加强对边远艰苦地区和军事医学人才支持力度 一是增加边远艰苦地区医院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编制比例,同时在特招入伍方面可以适当降低引进人才的学历要求。二是安排后方医院高、中级技术人员参与边远艰苦地区医院轮岗工作。三是加大对军事医学学科人才的倾斜力度,从经费、人员配备上加大建设支持力度,作好军事医学人才储备。

3. 1. 3 制定军地不同身份人员管理办法 一是增加非现役文职人员编制员额,使现役军人与非现役文职人员编配合理。二是将聘用人员管理工作作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合理制定聘用人员人才建设规划,规范人才引进、管理、奖惩等相关制度,吸引优秀地方卫生技术人才为我所用[2 -5]。

3. 1. 4 建立配置合理的卫生人力资源梯队 一是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岗位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医、药、护、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培训。二是加强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建设,严格落实职称晋升续任制,创造人才合理流动的环境,建立合理的高、中、初级卫生人才梯队,推动人才队伍沿着规范化轨道健康发展。

3. 2 提高部队卫生人才数量和质量

3. 2. 1 调整编制结构 着眼实际需求,培养部队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努力打造基层实用性人才队伍。适当增加部队卫生机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编制比例,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以稳定基层部队卫生人才队伍[8]。

3. 2. 2 改进管理模式 一是推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在中心以上医院完成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后再进行二次分配,着力解决分配到部队毕业生的医疗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二是建立卫生部门和干部部门联动管理机制。赋予卫生行政部门在卫生技术干部的晋升、调配、进修等方面的参与权和建议权,推进基层卫生技术干部的合理流动。三是强化双向交流,严格落实政策要求,规范卫生技术干部双向代职制度,加强后方医院对部队卫生机构的结对帮带力度[3,9]。

3. 2. 3 加强任职教育和继续教育 一是根据部队实际,科学设计任职培训的班次、内容和方法,使培训切合部队需要,提高技术水平。二是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基层部队卫生人员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3. 2. 4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调“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军队应重视发挥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对全科医学工作能力的培养。

3. 3 强化军医大学培养的地位与作用

3. 3. 1 适当扩大培养规模 以军医大学为主体的军队医学教育,为军事医学人才培养、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和智力支持。目前部队卫生机构还存在缺编问题,医疗保健机构虽然略有超编,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实际需要考虑,建议增加军医大学招生规模,满足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2,4 -5]。

篇4

(一)保障公共经费对基础教育的供给是确保低收入人群享受平均教育的重要前提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公共经费均占义务教育投资总额的85―90%左右,远高于我国。如英国义务教育经费中,中央政府负担了60%,地方税收负担了36%。个人负担的学费和来自民间的捐赠仅占4%。这种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充分保障了不同收入家庭的子女能够公平、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义务教育由政府兴办,其经费由政府公共经费承担,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也是被教育经济学理论以及各国实际证明了的最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做法。这样才能实现基础教育投资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切实保证每一适龄儿童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

(二)调整政府间财权事权格局是使落后地区享受均等义务教育的重要手段

法国、日本等国在19世纪末也曾将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主要让基层承担。这种低重心的财政负担机制往往导致基层地方财政“事权过多、财权不足”并因各地财力的差异而影响义务教育的真正普及。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国都加大了中央和州、省一级地方政府的投资责任,使政府投资重心适度上移。如日本通过采取国库负担制度、国库补助制度以及地方交付税制等,解决了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保证了义务教育制度的落实。韩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占到了教育预算总额的74.6%,从而使各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能大体均衡。参照各国经验,我国也应适时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负担比例,并建立起有效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帮助经济落后地区具备兴办义务教育所应有的财力,保证义务教育在地区间获得较为均衡的发展。

(三)关注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受教育的公平性

韩国政府在推进免费义务教育时,采取了先从农村、渔村、岛屿等教育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开始;当政府财力增强时,再在大、中城市实施全面免费教育的战略。日本1950年颁布了“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规定政府财政给予偏僻山区和岛屿的教育设施建设以特别支持,以改善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环境;1956年颁布了“贫困生入学中央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障儿童和偏僻地区儿童建立了扶助制度。美国在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性方面,则主要采取了联邦政府教育经费优先投向欠发达地区、各州政府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投向更困难的学校的做法。各国经验都证明,对初级与中级教育投资的社会效益要超过高等教育,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教育投资的回报一般要超过经济较发达地区,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公共教育投入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往往超过富裕家庭。

(四)通过立法保障公共教育的必要投入

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每年用于教育基建的投资占GDP的1%以上,在人均GDP1000美元时,教育经费支出占GDP达到5%。东亚四小龙在其经济开始腾飞之际,也都无不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各国都将政府公共教育投入增长的目标写入有关的法律规定,向国民做出公开承诺。如日本在教育财政方面颁布有《义务教育国库负担法》、《日本私立学校振兴财团法》等法律,将教育财政制度纳入法制轨道。美国西部各州在1852―1885年间,都先后颁布了《强迫就读法》,以立法的形式,强制推行全民免费义务教育。此外,由于公共教育投资的回报可能会有一个“时滞”,需要政府制定立足中长期发展的教育投资规划。建议我国政府也应逐步将教育投资规划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每一个5年规划中规定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增长的量化目标,保证其逐步增长,争取在2020年左右提高到占GDP的5.5%左右。

(五)鼓励社会兴学、办学,拓宽教育投融资渠道

从OECD等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看,基础教育由政府主要兴办,并非排斥民间资金、民间机构的进入;鼓励社会兴学、办学,可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广开教育资金渠道。如OECD国家目前平均有13%的中小学生在私立学校就读,其中10.6%在“公办私立”(即政府投资、私人运营)的学校就学。韩国政府在鼓励社会办学方面,采取个人捐资、企业投资、私立学校基金制、开放教育市场等多种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从而拓宽了教育投融资渠道。我国应参照各国的经验,对社会资金兴办教育提供优惠政策,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并逐步建立起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完全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作为准公共产品的中、高等教育由政府、社会、个人分担;作为私人产品的其他教育服务完全向社会主体开放的新型教育投融资体制。

二、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方面

(一)伴随未来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公共卫生支出与卫生设施投资应保持相应的增长速度

各国经济增长与其卫生支出增长的关系,有几个共同特征:一是国民经济从中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转变的经济高增长期,往往也是卫生支出与卫生设施投资高增长的时期。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个人支出份额明显下降。如在OECD国家,卫生费用的绝大部分由政府承担。在OECD的22个主要国家中,只有5个国家的政府承担的份额小于70%。2000年发达国家政府卫生经费所占份额平均为73.0%,高于发展中国家十几个百分点。同年,我国卫生总支出占GDP比重与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费用的份额这两个指标(5.3%、39.4%),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8.5%、73.0%),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7%、61.8%),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政府支出在医疗卫生费用中的比重,以逐步实现基本卫生服务设施的均等配置,消除卫生服务可及性上的不平等,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优化医疗卫生支出与投资结构,政府投资应向公共卫生、农村医疗等领域倾斜

各国政府在制定卫生发展政策时,往往会明确政府投入的优先领域,以最大限度实现卫生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与公平性。如日本将政府财力主要集中于全国性的传染病防治体系、为边远地区及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服务等具有明显外部性、公益性强、低营利性的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不少发达国家政府卫生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支出用于公共卫生方面,对医院的投入则主要依赖非政府部门来完成。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往往集中于对各级政府医院的投入,对公共卫生、社区健康服务、农村医疗等真正需要政府资金支持的领域投入不足。政府在卫生领域投资职能的“错位”,也是目前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与低效率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未来一个时期政府投资应更多地关注贫困人群、农村与边远地区、妇女儿童与老年人口,提高公共医疗服务在这

些弱势群体中的可及性,对正外部性明显的公共卫生、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政府更应该责无旁贷,优先予以考虑。

(三)实行区域卫生规划制度,统筹规划协调各地区卫生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挪威政府将全国19个市划分为5个大区,统筹配置卫生资源,一方面着重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医疗合作;另一方面严格新建设施在较发达区域的准入,以解决各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区域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可以参照国外经验,将全国各地按照其医疗卫生设施水平的高低,划分为几类区域,在政府投入上区别对待,促进各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等化。

(四)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边远地区医疗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拓宽农村边远地区卫生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

各国政府在消除城乡医疗差别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这些政策措施:一是制定政策目标。二是通过立法,保证国家对农村边远地区医疗设施建设与相关运营经费给予补助的标准的落实。三是增加农村地区卫生支出预算。四是建立专门的基金,通过提供财政激励机制,鼓励社会投资。

(五)充分发挥社会资金与民间组织的作用

各国在建立医疗服务供给体系时,都特别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政府主导也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医院垄断,并不意味着限制私立机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新加坡政府认为私营机构在初级保健服务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公立医院主要集中于高度专业化的医疗服务领域。美国目前60%的社区医院都是由非赢利性的私立机构运营,它们提供了约70%的床位数、约70%的住院服务和约30%的护理服务。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应充分发挥社会、民间资金的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与民间合理分工、恰当定位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将民间机构能作好的领域向民间资金开放,政府资金就能更集中地投向公益性更强、外部性更明显的领域。

(六)改革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建立独立公正的医疗服务监管体系

英国政府自1990年开始对其公立医疗系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原先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减少政府在医疗服务中的直接参与,完成其作为服务购买者与服务提供者(及设施建造者)角色的分离。通过对公立医院进行重组,利用公共合同替代原来的行政关系,在公立医院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同时成立一系列新的独立监管机构,对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采取“一视同仁”的监管。通过改革,解决了由于“政府过度管制”而导致的公立医院处于垄断地位、医疗供给效率低下、服务质量降低、价格失灵、不能对顾客需求进行有效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从明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目标入手,依据公共经济学原理,提出了构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框架的思路,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制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城镇和农村医疗体制等方面的内容。

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及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目标

(一)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

医疗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所谓“公益”,泛指公众的、公共的利益。公益事业是一种行业性质的界限划分。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体现广大人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福利性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属性,体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承担一定社会分配职能的特性。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目标

本文所指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开展医疗卫生保健活动所使用的社会资源,即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

1、实现全体人口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目标。

2、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NI标(MDGs)中的人口和卫生健康发展目标

3、实现与小康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障目标。

4、普及医疗卫生教育,实现全民健身和建立高效、灵活、接近患者的医疗卫生体系。

二、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和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划分

(一)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划分

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进行划分,即运用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界定医疗卫生产品的性质,原则上可将其划分为: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如有些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场所卫生等监督监测。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如私人保健。

(二)对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划分及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需求组合

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权利和义务规范,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可以划分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与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政府应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而居民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由个人负担。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城镇和农村医疗体制

(一)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医疗体制的建立

1、从医疗服务的供给来看,主要实现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改革,二是建立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方来看,要建立完善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

(二)区分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因地制宜的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举办合作医疗的政策建议。第一,各级政府应将卫生工作放在与发展经济和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二,多方筹资,明确政府支持的力度、水平和目标人群。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举办合作医疗,筹资是一大难题。正常年景下,农民个人筹资1.5%一2%,各级政府用1%一1.5%的财政收入支持合作医疗是可以承受的。在多方筹资中,明确政府支持的力度和水平不仅是合作医疗筹资的稳定来源,而且是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坚持“以家庭为单位,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主要理由是,如何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的健康保障制度还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不宜过早的进行合作医疗立法或采取强制性措施。第四,建立合作医疗“筹资风险基金”使合作医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建议由乡(镇)政府财政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加上历年合作医疗结余资金的部分或全部,逐年累计,形成合作医疗“筹资风险基金”。第五,扩大合作医疗筹资统筹面,增强互助供给和抗疾病风险的能力。合作医疗应尽可能做到乡办乡管。在全面开展合作医疗的县,可以逐步向以县为单位的社会统筹与以乡为单位的互助供给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抗大病风险的能力。

2、对农村发达地区举办合作医疗保险的政策建议

合作医疗保险是合作医疗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和抗大病风险是其主要特征。这一制度适合农村发达地区采用。

第一,加强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立法。

第二,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村集体为单位参加。“自愿原则对社会医疗保险来讲就不适用了,这将造成逆向选择,不能广覆盖、风险分担和使抗风险能力降低,以及筹资标准不断提高,最终失去社会保障的意义。因此合作医疗保险应当采用凡符合条件的参保对象,经民主讨论,少数服从多数,以村集体为单位自愿参加。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卫生领域的人权及政府责任等问题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精神疾病的产生原因十分复杂,很多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因此政府必须承担对国民精神健康保障的主要责任,为所有公民(不管他们住在国内的任何地方)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但前述统计数据显示,精神卫生资源空间非均衡配置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许多地区的精神病人因当地精神卫生资源的匮乏而遭遇到了社会排斥。“社会排斥”一词是由法国社会政策分析家和经济学家勒努瓦(ReneLenoir)于1974年在《被排斥群体:法国的十分之一人口》中首次提出,即用LesExclus(被排斥者)来表征“社会排斥”这个概念,这一概念强调了特定个人、群体和地区与其他个人、群体、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分离和排斥关系。按照勒努瓦的语境,“被排斥者”主要是指那些“没有被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所覆盖的人包括单亲父母、残疾人、失业者、精神或身体有残障者、自杀者、老年病患、受虐儿童、药物滥用者等易受伤害人群”[2]本文中的制度性社会排斥是指一些地区因未能被社会制度所覆盖而导致精神卫生资源匮乏,这些地区的精神病人被排斥出社会制度,无法在社会制度中寻求自身的合法身份和地位。精神卫生专门法律制度的排斥。

由于各地财政对精神卫生的供给能力差异较大,加之目前还没有从制度体制上很好地解决扶持贫困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问题,致使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精神卫生的贫弱地位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在精神卫生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直接导致当地精神病人在参与精神卫生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受到排斥进而影响到精神病人的最基本社会生活的实现。此外,“只给政策不给钱”的政策性投入策略则只是为财政能力强的地区提供精神卫生投入的政策依据,而对财政能力弱的地区造成了制度实施结果上的排斥。

医疗保险制度保障水平低的地区,精神病人的支付能力也相应较低。无论是当地的精神卫生资源配置,还是精神病人,都未能受惠于医疗保险制度。精神卫生资源空间配置中制度性社会排斥的消解构建普惠型制度体系。我国当前精神卫生资源空间配置存在制度性社会排斥的一种重要原因在于制度的不统一。因此,政府首要的责任在于构建普惠型制度体系。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将有利于为全国范围内的精神卫生工作提供一致的法律保障。而财政制度、医保制度的全国统一工作还任重道远。其次是加强政策执行的强制性。

全面发展各地经济。我国精神卫生财政投入结果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财政能力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逐步拉大,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不仅导致地方财政对精神卫生的供给能力差异,进而转化为精神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而且通过影响当地患者的支付能力而影响精神卫生机构的自我补偿能力,并最终对当地精神病人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实现全国各地经济的全面发展,对消解精神卫生资源空间配置中的制度性社会排斥具有深远意义。改变观念。有调查表明经济能力并不是影响政府向卫生领域投入的唯一因素,陈洋等[4]调查上海精神卫生筹资状况时发现浦东新区的政府财力较强但对卫生服务的投入不高,而经济能力较弱的崇明县由于政府重视而对卫生服务的投入很高,说明政府理念对于精神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影响甚大。有专家指出,政府观念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5]因此,改变观念是消解社会排斥的重要方法。

作者:陈艳

篇7

[关键词]山东卫生资源;公平性;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3-0068-05

[收稿日期] 2011-03-09

一、前言

卫生服务公平性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各国卫生系统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包括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和卫生服务筹资公平性三类,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是其中的重要前提。[1]目前我国卫生领域存在着医患关系矛盾加剧、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当前制约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并不是卫生资源过少或不足,而是卫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甚至配置失衡。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卫生服务效果,关系到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近年来,公共卫生领域公平性问题的定量研究方法有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以及差别指数(D)、泰尔指数(TI)等,其中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法是最成熟和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丁汉升、胡善联[2],杨仁聪、李向红、廖东铭、谢朝戟[3],包国宪、颜璐璐[4]等运用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李晓燕[5]等运用泰尔指数,对某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了分析。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Lorenz曲线、Gini系数法和泰尔指数(TI),对山东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江苏、浙江和广东进行比较,从而为加快推进我省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本研究以山东17个市为测量单位,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年末存款余额、人均年农民纯收入等指标为划分依据,划分为三类地区,分别是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其中: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市为发达地区;东营、临沂、枣庄、济宁、泰安、莱芜、日照市为较发达地区;德州、滨州、聊城、菏泽市地为欠发达地区。以17个市所配置的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这3项卫生资源为测量维度,利用Lorenz曲线、Gini系数和泰尔指数对山东省卫生资源配置作人口和地理的公平性分析。

2.研究方法

关于公平性分析的指标,国外有一些文献采用公平性指数对卫生服务公平性进行分析。Wagstaff等[6]利用集中指数法衡量保健费用和健康状况分布的不公平性,Doorslaer等[7]提出了一种使用各种患病率指标衡量健康不公平性的方法,Gerdtham等[8]用集中指数法衡量健康状况的不公平性。 Matthews等[9]进行了性别差异对健康不平等影响的研究。泰尔指数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H・Theil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的不平等性。该数值越小说明区域间不平等程度越小,在卫生经济学中可衡量地区间卫生资源分布的均衡性。

本文采用Lorenz曲线、Gini系数和泰尔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山东省在卫生机构、实有床位、卫生技术人员三方面的人口和地理分布公平性,以便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避免采用单一指标出现的偏差。

Lorenz曲线是指以累计人口或地理面积(百分比)为横坐标、以社会财富累计(百分比)为纵轴绘制社会财富分布曲线,曲线越接近对角线,表示社会财富分布越平均。

三、山东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一)卫生资源配置的Lorenz曲线

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2007~2010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按每万人口卫生机构拥有量从小到大排序,以各市累计人口百分比为横坐标,以卫生机构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分别绘制医疗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按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线。以各市面积累计百分比为横轴,以卫生资源累计百分比为纵轴绘制医疗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按地理分布的Lorenz曲线。

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三类卫生资源按人口和地理分布的Loren曲线都位于公平线之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性。

(二)卫生资源配置Gini系数测算

以各市累计人口和面积百分比为横坐标,以卫生资源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分别计算医疗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的Gini系数。

2009年各类卫生资源配置的Gini系数,呈现两个特点:①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要优于按地理分布的公平性。按人口配置的Gini系数位于0.10~0.25之间,处于比较平均状态,说明山东省各类卫生资源配置人口公平性很好,其中床位数的人口公平性分布状态最优,Gini系数为0.1046。按地理配置的Gini系数都大于按人口配置的Gini系数,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按地理配置的Gini系数依次为0.2859、0.1613和0.1796,均在0.16~0.3之间,也低于0.4,说明山东省各类卫生资源地理公平性也较好。②各类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排序为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机构。无论从人口公平性和地理公平性看,床位数的Gini系数最小,而卫生机构的Gini系数最大,说明卫生机构在全省分布不均匀。造成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投入不均匀,另一方面是由于各市人口密度不均。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公平性明显优于卫生机构,按人口和地理计算的每万人床位数最高与最低差距分别为1.28倍和1.04倍,按人口和地理计算的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最高与最低差距分别为2.16倍和2.23倍。

2007~2009年各项指标计算结果显示,山东省床位数和卫技人员的Gini系数在逐年降低,反映山东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越来越好。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保障公平。近几年,山东省加大了财政资金匹配投入力度和医疗设备更新。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卫生机构的Gini系数却逐年增加,说明卫生机构配置的不公平性加剧,说明卫生机构配置不均匀。

另外,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三类资源按人口配置的Lorenz曲线与公平线构成的图形面积都要明显小于按地理配置的Lorenz曲线与公平线构成的图形面积,说明按人口配置的Gini系数要小于按地理配置的Gini系数。

山东省卫技人员公平性较高,按人口计算的Gini系数最小,按地理计算的Gini系数仅高于浙江,低于江苏和广东;山东省床位数公平性也较高,按人口计算的Gini系数仅高于江苏,按地理计算的Gini系数仅高于浙江,低于江苏和广东;但山东省卫生机构公平性不高,按人口计算的Gini系数仅低于广东,按地理计算的Gini系数低于江苏和广东。但这四个省的共性是卫生机构Gini系数都高于床位数和卫技人员数。

(三)卫生资源配置TI测算及分解

6年中山东卫生资源的泰尔指数总体上处于下降的趋势,即卫生机构的泰尔指数从0.0629到0.0494,床位的泰尔指数从0.0210到0.0077,卫技人员的泰尔指数从0.0161到0.0089,说明山东卫生资源的配置越来越趋于公平。测算出的2000~2006年山东卫生资源配置按人口累计的基尼系数为0.16~0.22,山东的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在总体还不错,计算结果表明TI指数和Gini系数基本一致。但卫生机构配置指标存在波动,从2004年的0.0629下降到2005年的0.0490,然后上升到2006年的0.0552,再下降到2007年的0.0409,此后上升到2009年的0.0494,表明山东省卫生机构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波动比较剧烈。

按照公式(3),计算出2009年山东三大区域内部各自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三个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状况不尽相同。在卫生机构配置的公平性上,排名依次为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床位配置的公平性上,排名依次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在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的公平性上,排名依次为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说明发达地区卫生机构公平性好于其他地区,这可能是因为卫生机构、医院集中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卫生机构缺乏所致。较发达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公平性最差,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可能是由于较发达地区市场发展不完善和缺乏财政补助所致。

从区域间的泰尔指数可以看出,导致山东总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性的主要因素是山东三大区域之间的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在卫生机构配置方面,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占山东总差异的比重为69.23%;在床位数配置方面,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占山东总差异的比重为58.44%;在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方面,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占山东总差异的比重为55.06%。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上文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山东卫生资源配置比较公平甚至接近绝对公平,但综合考虑地区内部和地区间不公平性计算的泰尔指数表明山东省地区内部、地区之间卫生资源分布仍存在不公平性。

2.文中讨论的三种卫生资源中,床位资源分布的公平性要好于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资源,也就是说,山东省卫生硬件资源的分布公平性要好于软件资源。卫生机构资源分布的公平性最差,例如,每万人卫生机构数最少的是聊城,仅为0.52,而最多的是淄博,为3.07,两者相差5倍;每万平方公里卫生机构数最少的是聊城,为336.24,而最多的是淄博,为2326.95,两者相差6倍,说明卫生机构分布极不均匀,医院、诊所大多集中在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如聊城、菏泽等市则非常缺乏。

3.卫生资源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要显著优于按地理分布的公平性,这主要是因为忽视了资源配置的地理因素和空间分布,导致卫生资源大多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地区,而地广人稀的地区则极度匮乏。

4.山东三大区域之间、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都存在不公平性。发达地区在卫生机构配置的公平性上最差;较发达地区在床位配置的公平性上最差;欠发达地区在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的公平性上最差。山东三大区域之间的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是导致山东总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性的主要因素。

(二)建议

1.改善卫生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省内卫生服务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公平性的进一步改善,山东省内17地市卫生资源配置差距非常大。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山东省卫生资源公平分配的发展的进程中,应当开始更多地注重地区内部公平性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是发展的重点,使之成为医疗服务的主体和基础。

2.改善卫生资源内部的不平衡。山东省卫生资源分布中,卫生机构资源分布的公平性最差,医院、诊所多分布在发达地区和城市中,而欠发达地区和农村非常缺乏。因此,应加大社区和农村卫生投入,增加社区和农村医疗机构,提高社区医生和农村医务人员的待遇,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而且可以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3.强化政府担负的公平责任。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保障公平。因此,政府应统筹考虑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对资源闲置、布局不合理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规范化调整,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责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卫生投入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定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4.建立多元化的卫生服务供给机制。目前我国医疗服务机构中的90%以上为公立医疗机构,这与财政承受能力存在很大的矛盾。[10]政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主体,并不排斥提供主体与方式的多元化。因此,应建立卫生服务多元参与机制,以政府为主导,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理分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合力。政府在承担公平责任的同时,对有较高需求并有支付能力的人群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修燕, 徐.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 (6):328-329.

[2]丁汉升,胡善联.我国卫生资源分布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4, (2):105-107.

[3]杨仁聪,李向红,廖东铭,谢朝戟.广西宜州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7,(4):309-312.

[4]包国宪,颜璐璐.欠发达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 2010,(2):10-15.

[5]李晓燕.农村卫生资源配置问题研究――基于四川省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0,(5):16-21.

[6]Wagstaff, A., van Doorslaer, E. and Paci, P., “On the Measurement of Horizontal Inequity in the Delivery of Health Care”,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91,(10):169-205.

[7]Wagstaff, Adam and Eddy van Doorslaer, “Measuring Inequalities in Health in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Category Morbidity Indicators”, Health Economics, 1994,(3):281-291.

[8]Gerdtham, Ulf-G and Gun Sundberg, “Measuring Income-related Health Inequalities in Sweden”, Working Paper No. 120, 1996,(8).

[9]Matthews, Sharon, Orly Manor and Chris Power, "Social Inequalities in Health: Are There Gender Diferenc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9,(48):49-60.

[10]刘俊荣.和谐社会要求优化卫生资源配置[N].广州日报, 2007-1-17.

A Study on the Equity in the Allocation of Health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Chen Xiaohong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unist Party School,Jinan,Shandong 250014)

篇8

关键词: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均衡性;现况研究

中文图书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Objective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allocation of western regions in China. Methods Using the China Health Statistical Abstract 2012 etc,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eastern regions in China. Results The geographical configuration is better and less per capita, such as in Chongqing. The geographical configuration is poorer and per capita is better, such as in Tibet. Conclusion Configur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population, geographical and other factors.

Key words:Medical institutions; Health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Balance; Investigation

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有卫生机构的设置、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卫生设备和卫生经费配置等5个方面[1]。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是健康公平性的重要前提[2]。有研究指出,国家在制定全国性区域卫生规划指导方案时,需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结构性优化,尤其需重点考虑卫生机构的均衡配置问题[3]。目前,国内学者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和利用效率的研究虽然较多[4-7],但主要是对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的研究,而对医疗机构分布配置研究几乎没有。贺买宏[5]等人的研究中报道我国卫生机构等分别不均衡,但也没有进行区域间比较。本文将分析医疗机构在西部地区人均和地理配置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相关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8]、《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9]等相关数据资料。

1.2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和地理区域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1.3研究内容 对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的各类医疗机构的配置从人口和地理面积角度做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分析研究。

1.4定义 西部的省市划分,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定义,均采用《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8-9]的解释。

2 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 2011年末,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有人口36222万,医疗卫生机构296651个,其中医院6701个,基础医疗机构28536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090个,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9]。

2.2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配置

2.2.1医疗机构配置情况 、内蒙古、新疆和青海人均资源较高,地理配置较低;重庆、广西、云南、贵州和宁夏恰好相反,人均较低而地理配置较高;甘肃、四川、陕西人口和地理配置相对均衡,见表1、表2。

2.2.2不同等级医院配置 优质医疗资源,三级在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地理配置充足,但人均严重短缺,如重庆、宁夏、贵州。有的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小,人均充足,但地理配置较差,如青海,内蒙古。云南、四川、广西、陕西、甘肃等地区,地理和人均配置较好,实现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新疆、等地人均资源稍低于全国水平,地理配置则严重偏低,处于最低水平,见表3、表4。

2.2.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 城市基层机构,人均和地理配置都较少;青海、新疆地理配置较少,人均较高;广西、重庆、宁夏、四川、陕西人均配置未达平均水平,但地理配置达到;云南、 甘肃、贵州、内蒙古人均和地理配置都达到平均水平。农村基层机构,重庆、贵州、广西地理配置较充足、人均较差;新疆、云南人均和地理配置均较低;、青海、内蒙古人均配置较充足、地理配置较差;甘肃、宁夏、四川、陕西人均和地理配置较好,见表5、6。

2.2.4西部地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配置 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均配置较好、地理配置低于平均水平;重庆、广西、四川、贵州、陕西、云南人均配置较低,地理配置较好;宁夏人均、地理配置都较好,见表7、表8。

3 讨论

3.1研究意义 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卫生资源地理分布不公平则影响到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进而影响人人公平地享有健康权[10]。因此,在当前新医改稳步推进的形势下,研究我国卫生资源的地理分布公平性,对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1-12]。

3.2卫生机构人均和地理配置差异较大 本次研究发现西部很多地区人均与地理配置不均衡,出现倒置现象,即"人均资源高的地方,地理配置低;地理配置高的区域,人均较低"。这样的配置分布有悖于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从服务能力人均资源配置来看配置较充足能满足人群需求,但地理配置较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差,如青海、、内蒙古。同[13-14]报告中指出的新疆、青海现象一致。这是由于我国卫生系统在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实行以供方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即主要以每千人口卫生资源拥有量指标为标准对各地区进行衡量和分配,资源配置的地理因素和空间分布被忽略,导致卫生资源在地域广阔、人口较为分散的地区地理配置则极度匮 乏[5]。有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卫生资源在人口配置方面的公平性总体上值得肯定, 未来卫生资源配置问题的重点不再是解决人口拥有量的问题,而是要注重优化卫生资源结构,改进卫生资源效率,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改善人群卫生服务的可及性[3]。

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地理配置充足,各类医疗机构地理分布密度较大,但从服务能力人均资源配置来看却严重短缺,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不够,如重庆、宁夏、贵州。

在上述研究中,人均或地理配置不足的地区应增加相应医疗机构数。比如重庆基层医疗机构人均占用较少,服务能力有限,可以通过在一个社区或乡村增加基层机构数来解决;重庆三级医疗机构人均拥有量最少,医院超负荷运转,可以进行增设;而等地,则应加快医疗机构建设,逐渐消除“空白村卫生室(北京M县都达15.11%)[15]”地区或村落。在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兼顾需要和可及性原则[16]。但较2009年我国西部省市每万人医疗机构数4.9~17.1有所增高。

3.3当然,也有少部分地区某些卫生机构人口和地理配置都较好,比较合理。也有少部分地区某些卫生机构人口和地理配置都较差,这些地区应当作为今后卫生配置的重点扶持区域。

参考文献:

[1]姚玲亚,姚玉泉.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探讨[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5):28.

[2]何宁,辛怡.天津市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3:174-176.

[3]贺买宏,王林,贺加,等.我国卫生资源人口分布的公平性评价[J].西北人口,2013,34(2):27-31.

[4]谢金亮,方鹏骞.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省际间的配置公平性和利用效率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1):60-62.

[5]贺买宏,王林,贺加,等.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3):197-199.

[6]乙军,周业庭,马小波.我国部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s1):115-117.

[7]张国良.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6):128-12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中国统计出版社.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10]王春晓,马林,何磅礴,等.2002-2006 年广东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趋势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0,6:304-306.

[11]李丽,王传斌.安徽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5:535-536.

[12]王玲,张翔.2004-2008 年上海市卫生资源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85-87+107.

[13]白思敏,岳一姬.新疆县级医院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1):17-19.

[14]罗艾,毕玉华,王丽娟,等.青海省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6):426-428.

[15]王晓燕,吕兆丰,高清,等."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对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基于北京市M县的实地观察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27-43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