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畜牧业的含义8篇

时间:2023-09-27 09:24: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畜牧业的含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畜牧业的含义

篇1

关键词:效益型畜牧业;指标体系;评价;

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提升我国畜牧业竞争力的需要,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然而,目前人们虽已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效益观上达成共识,但如何将这一观念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容进去还鲜有人做到,选择我国某省进行实证研究更是无人尝试。

一、效益型畜牧业涵义初探

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和研究,并结合国内学者、专家的意见,我们认为:所谓“效益型畜牧业”是指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基本要求的,用现展理念指导、用现代设施装备、用现代科技改造、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的,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科学化”为方向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畜牧业。

“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是效益型畜牧业本质的内容。优质是指畜产品一定要保障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畜牧业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和养殖过程的监管,重点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对饲料质量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监测,推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水平。高效是指畜牧业要提高生产效益。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和贸易,实现畜产品增值增效,促进农牧民增收。生态是指畜牧业发展要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积极推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大力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安全和高产两者含义上有重叠之处。主要是指畜牧业发展要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扩大良种供应能力,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肉蛋奶等畜产品的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结构,维护食物安全。高产更加强调主产品的“量”;安全则更侧重于整个畜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要求有合理的经营方式和经营形式、有合理的生产结构,即“质”,进而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及指导思想

(一)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在充分了解影响效益型畜牧业的因素的基础上,找到能正确反映效益型畜牧业全貌的指标,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为评价区域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提供标准。结合效益型畜牧业的定义和其丰富的内涵,在广泛收集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效益型畜牧业的影响因素。

效益型畜牧业的内在目标是多重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在畜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效益型畜牧业的评价就是要刻画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之间的协调程度及总体发展水平。支撑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因素对上述五个方面有巨大的支撑作用,是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建立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科学界定效益型畜牧业的概念,充分借鉴现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既便于实际操作,又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发展效益型畜牧业的现状和水平。

三、效益型畜牧业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选取

(一)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鉴于对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的优劣的分析,考虑到畜牧业的多目标性及高阶性特点,为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指标权重体系,在结合专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化

鉴于当前有关效益型畜牧业理论研究的不成熟性与相关指标缺少严格的定量评价标准(即指标缺少可参照的阈值或分段标准),我们采用比重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采用这种方法基本能满足评价目的的需要,增强历年效益型畜牧业评价值的可比性和稳定性。

四、效益型畜牧业实际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由于一些数据的难以获得性,所以有必要设计一个实际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像畜禽发病率、死淘率、畜禽良种覆盖率、畜禽商品率、畜禽粪便处理率等指标难以获得,所以我们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只能放弃它们,建立一个数据相对好获得的效益型畜牧业实际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由质量安全认证数、单位主产品净产值、机械化程度、饲料转化率、主产品产量、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劳动生产率、占用的资金量、龙头企业数、单位生产成本、成本纯收益率、畜产品总产值、人均产值、草原退化面积、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畜牧业产值占GDP比重、奶产量占肉、蛋、奶产量和的比例、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例、饲料作物种植比例等19个指标构成。权重依然以上述效益型畜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准。

在已经得到的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我们系统收集了实际测度评价指标数据,实际测度指标体系层次总排序的比例和约为70%,基本可以代替原指标体系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

目前,我国南方发达省份以及畜牧业比较发达的省份,由于人多地少,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受到了严重的资源和成本制约,畜牧业发展出现了减缓或下降的趋势。从全国总体形势看,整个畜牧产业已经开始由南向北、由东向中西转移。只要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点发展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那么畜牧产业就有可能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法竹,张涛,王兆君.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农业技术经济,2007(5):93-98

篇2

【关键词】有机;生产;生态

1 前言

“生态立省”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发展生态畜牧业对于本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牧民的增收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是新时期青海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天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之祁连山南麓,青海湖西北,是青海省主要牧业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5773.29 km2,占全省面积的3.5%,其中天然草场和宜建人工草场235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1.05%。2008年,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农牧厅将青海天峻县梅陇村列为生态畜牧业试点村落,从而开启了有机畜牧业发展之路。2013年,青海天峻县明确指出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打造“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为目标,积极开展天峻藏系良种羊、天峻藏系羔羊、野血牦牛、奶制品等优势特色产业进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认证,促进优势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打造品牌,提高效益。由此可见,发展有机畜牧业,建立有机畜牧业生产体系正逐渐成为本县发展品牌。鉴于此,本文对于发展有机畜牧业,建立有机畜牧业生产体系的意义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给予充分的论述,为今后本地区有机化畜牧发展之路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发展有机畜牧业,建立有机畜牧业生产体系的现实意义

2.1 发展有机畜牧业是现阶段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在

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天峻县畜牧业发展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较为显著。首先,从畜牧产品的生产来看,多是以传统产品为主,涉及高端类、未来发展主流类产品较为少见。其次,从肥料使用来看,有机肥逐渐减少,化学肥料所占比重增多,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最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也是较为严重。就本县而言,大约有30%以上的草地都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当中,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养牲畜的数量与日俱增。草地退化也是草原地区土地荒漠化的表现。而草地退化也带来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植株变矮,生产力降低,土壤沙化,为沙尘暴提供沙源等等。发展有机畜牧业可有效调整畜牧产品结构,以绿色产品为导向,满足社会大众对绿色纯天然食品的需求。发展有机畜牧业可以充分利用牲畜排除的污物,运用合理技术,经过生态发酵制作出有机肥料,对于控制草原污染有着积极作用。发展有机畜牧业可以把牲畜头数适当降下来,让人们集中精力发展有机畜牧业,提高畜产品的质量,这对于防治草地退化保护生态大有裨益。

2.2 发展有机畜牧业可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提高本地区畜牧产品竞争力

有机畜牧业是一项密集型的劳动产业,发展有机畜牧业对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力过剩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发展有机畜牧业,打造畜牧业产品有机品牌,可以在无形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产品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从而为本地区畜牧产品走向国际打好基础。此外,发展有机畜牧业对于解决目前本地区畜牧业粗放发展,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也很有帮助。比如说, 2001年,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海南苗族自治州建成23万多平方米,200多户农牧民的青藏高原有机畜牧业基地。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本县的载畜量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畜牧产业也得到升值、牧民收入也得到持续增长基本上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于各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3 发展有机畜牧业,建立有机畜牧业生产体系的对策

有机畜牧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虽然在个别县市已经进行了试点,但是总体来看,还尚处于初级阶段,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从青海天峻县辽阔的草地资源来看,大部分尚未被污染,基本上具备了发展有机畜产品的天空、土壤与水体。即便对一些农区而言,发展有机畜产品也要通过一段转换期来进行。关键是要有这个观念与认识。

在此,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首先,政策出台的同时,要拟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加以落实。同时,在具体的实施中,要加强监督和控制,不能将政策流于口号,口号流于形式。其次,在目前大面积推广有机畜牧业生产不现实的现况下,可在本县某个村落先行建立一个生产示范区。在生产区内按照有机产品生产销售的要求成立相对封闭的物质循环生产体系。严格控制污染源,保证土壤、水体、天空清洁、干净、无污染、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添加剂,完全依靠天然牧草放牧与饲养牛羊,并根据放牧家畜的自然习惯进行饲养管理,生产合格有机畜产品要求的原料牛、羊、骆驼等家畜。示范区试验成功之后,可将经验推广开来,实现大面积的普及。最后,加强宣传和立法监督。有机畜牧对于牧民来说尚且是个新鲜事物,由此政府要加大宣传,让民众知晓有机畜牧的含义、意义和益处,引导大众积极消费有机畜牧产品,进而刺激有机畜牧产品的生产。在有机畜牧产品消费数量增多之后,政府要加强立法,监督市场对于有机畜牧产品的销售买卖,完善有机畜牧产品的品牌认证。推广起初,可以设立有机畜牧产品代销点,制定市场买卖窗口,谨防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

总的来说,有机畜牧业发展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潮流。在这种理念的带动下,国内将形成一个新型的有机农牧业和有机食品产业化的格局。同时,这种商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也将迅速攀升,并将获得持续、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雅丽,程洪杰,李元龙.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有机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8(08):68-70.

[2] 李冉,董昊.绿色贸易壁垒下的有机畜牧业之路——兼论海南省发展有机畜牧业的优势[J]. 中国农业信息,2005(06):56-57.

[3] 郭映义. 依法民主管理引领牧民群众发展现代畜牧业——河南县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有机畜牧业工作中的独特作用[J].青海草业,2005(02):87.

[4] 王国钟,建原,娜日斯. 青海省门源县有机畜牧业发展优势与对策[J]. 内蒙古草业,2004(03):41-43.

篇3

关键词:新疆;现代畜牧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2-0059-01

生态保护在二十一世纪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国家的经济建设还是产业能力增长,都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而在中国新疆地区的草地畜牧业已经开始出现草地面积大规模退化的现象,寻找现代畜牧业的新型发展路径刻不容缓。我国新疆地区一直是畜牧业的产能大省,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对传统畜牧业的冲击,传统畜牧业的一些客观弊端不断暴露出来,经济增长方式滞后、科技水平与当今经济不符以及产业的动能逐渐降低等。

1 现代畜牧业的经济内涵

现代畜牧业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包括两方面含义:它是指畜牧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出现的,就是说它是在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技术应用于畜牧业之后才出现的;是指现代畜牧业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内容和标准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畜牧业的内涵也会不断的扩大 。

现代畜牧业就是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现代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和装备及经营理念武装,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优质生态、高产高效的产业。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特征。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畜牧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开展集约化条件下的畜牧业生产体系中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全面而又系统地进行畜牧业生产活动,使畜牧业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和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

2 现代畜牧业的意义

整个世界经济体制都在变革,原有的传统经济体暴露了很多经济上的弊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跟不上当今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便为新型的现代畜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要求原有的小型个体生产要逐步转换脚步融入到发展迅速的大型经济市场,要求原有的脱节的经济链条要重新扣紧,形成系统规范的产-销一体经营模式。畜牧业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滞后,固步自封的发展模式。作为连接工业和农业的中间链条,畜牧业发展要真正思考新型经济下的发展步伐,才能产生与时代同轨的经济效益。

3 新疆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对策

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尊重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不顾现实的超越,更不能消极滞后。实现新疆从畜牧业大区向强区的转变,打造全国最强的畜牧产业体系,建成最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发挥畜牧业在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新特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是优势,发展现代化是方向,科学技术是支撑,保持和发扬区域特色是关键,强化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是保障。

首先,要重视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就当今社会经济体制而言,有机畜牧业不仅能最大化的优化产业结构体系,也能真正意义上改善畜牧业所带给土地的压力,缓解一直存在于家畜饲养和草地利用之间的矛盾,而且这样的经济机制也能很好的诠释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与环保的有机结合。并且,就我国经济而言,有机商品市场的前景越来越好,市场潜力越来越大,这也是有机畜牧业的重大商机。积极促进有机畜牧业在新疆地区的发展能合理的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优化产业模式。因此,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和扶持是建立健全新疆畜牧业发展的路径之一。

其次,当今社会已经大规模引进“标准化”一词。各行各业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标准化企业文化,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手续、标准化企业礼仪等。而现代畜牧业也同样需要标准化的行业要求,地区应全面推行标准化的畜牧业养殖。在现有畜牧业中树立行业的标杆效应,规模化标准化的完成产业链的构建,大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将标准化的规模养殖作为产业发展的原动力,逐步树立产业的品牌效应,联动效应,最大程度的促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篇4

一、R-Review――温故而知新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在获得的过程中,以原先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接收到的新知识进行整理、编码,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而构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本节课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章的最后一节,从内容上看可以说是前两节内容的训练和延伸。

温故而知新,就是在开始本节课内容之前,带领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图2)的形式复习回顾,有助于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和新知识的学习。

二、“3W”原则――灵活运用

在新课讲授环节,以“3W”原则,采用读书指导法、小组讨论法、材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对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分布、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并寻找发展措施。

1.W-What――知其然。

(1) 展示大牧场放牧业的牧牛业(或牧羊业)景观图以及农产品。

(2) 采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的内容,结合上一环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得出大牧场放牧业的具体含义。

2.W-Where――知其然。

展示“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该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的国家。安排学生从图上找出分布的国家,利于图文知识的转化,以及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读图,我们可以找到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的国家有――

学生:美国、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南非。

教师:在美国、阿根廷、巴西的大牧场上,牧牛占重要地位。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的大牧场上,养羊占重要地位。

3.W-Why――知其所以然。

展示世界地形图、全球气候类型图,学生开展限时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知识,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气候特点及分布的原因。

教师:读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图和全球气候类型图,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地区的气候是什么类型的?

学生A: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教师:这些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B:干旱、半干旱。

教师:为什么在这样的气候下会出现大牧场放牧业?

学生C:这些地区植被稀疏、草场广布,更适合放牧业的发展。

三、T-Transfer――举一反三

在此环节,通过对比分析我国新疆和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现状,找到新疆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别国经验,提出发展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化和迁移,提高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体现“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播放CCTV“新疆牧民转场”新闻(约2分半)。

1.用新闻引出我国畜牧业大致的分布地区。(图片展示分布区位置)

2.提供一则有关新疆畜牧业的资料,学生阅读材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完成相关问题。

新疆优良的天然牧场造就了高品质的牛奶,本地牛奶品牌众多,但在内地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与内蒙古的牛奶品牌相比,还相差许多。新疆的畜产品多以出售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业链短,深加工欠缺,加上缺乏科技指导和品牌引导,畜牧业加工业产值远远低于内蒙古。

问题设置:

篇5

在21世纪的今天,几乎无人忽视环境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无论从各地区严峻的环境形势还是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来看,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迫在眉睫、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大庆“九五”期间就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以此为指导开展了相关工作。在“十五”期间,大庆一直在坚定不移地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经济、生态环境和科技发展等领域全面开展了推进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效果。仅2005年,大庆市生态环境建设总投资高达29.12亿元,投资额居黑龙江省第一。但是,环境资源的保护不仅是生态环境破坏后的补救,更重要是开发、使用之前的规划。在制定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时,应当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原则,且各规划之间应当互相协调。本文以此为衡量标准,对大庆畜牧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分析。

一、大“庆十一五”畜牧经济发展规划简要

《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为《大庆十一五规划》),在第四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其发展战略包括:优化提升畜牧业战略、巩固发展种植业战略、加快壮大县域经济战略。优化提升畜牧业战略的具体目标是“:依托资源优势,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壮大牛、猪、鹅经济,带动整个畜牧业发展。进行品种改良,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风险防控体系、畜禽繁育推广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到2010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45万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比重达到60%以上。”

二、优化提升畜牧业经济战略分析

(一)从经济角度的分析《大庆十一五规划》没有将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种植业上,而是转为重点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前联种植业,后续加工业,它对粮食的转化和土地的增值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其他产业所不可替代的,发展畜牧业是农业产业升级的需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对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畜牧业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从经济学角度上看,这一战略选择顺应了市场的需求,能够促进农民经济收入快速增长,因此是一项科学的战略选择。大庆畜牧业的发展不仅肩负着促进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的重任,而且涉及到大庆草原生态环境的开发、保护、利用和改善等问题。因此,大庆畜牧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以下从该角度对大庆畜牧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分析。

(二)从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角度分析1、从资源优势分析。至2005年,大庆拥有耕地面积60.7万公顷,拥有草原68.9万公顷,拥有湿地120万公顷。可以看到,其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如果扩大耕地面积,必然会使草原、湿地的面积减少。大庆市统计局推算出大庆湿地年产生态价值高达840亿元。大庆种植业每万平方公顷产值为1.32亿元(2001-2005年的平均产值),比较而言,开发湿地发展种植业的农业经济收入要比湿地产生的生态价值低得多,因此,保护湿地是大庆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然而,湿地生态价值不能直接转化为农民的经济收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收入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发展畜牧经济的战略选择既能够达到保护湿地目的,又能利用大庆丰富的碱草资源,达到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目的,平衡了两者的矛盾。它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既发挥了大庆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又顺应了自然、生态规律,因此也是一项科学合理的战略选择。2、从大庆草原资源承载力角度分析。所谓的自然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和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区域自然资源可以支撑的牲畜数量规模。由于大庆草原面积的有限性,决定了其载畜量不可能无限大,存在着资源最大承载能力问题,即存在着一个墒值。当本区域的载畜量超过这个墒值时,该区域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庆畜牧经济发展战略应考虑到环境资源承载力问题,应有一定的限度,应在自然资源承载力的范围内适度发展。为验证大庆草原载蓄能力,在此,对大庆草原承载畜(牛羊)的能力进行计算:为了换算的目的,根据某一特定家畜的放牧压当量或饲料消耗量所确定的标准家畜叫做家畜单位,也称动物单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以牛作为标准单位,称为牛单位。中国以绵羊作为标准单位,称为绵羊单位或羊单位。王栋(1955)规定的中国绵羊的含义是:一头体重40kg的母羊及其哺乳羔羊,每天约需牧食青草5--7.5kg。中国牧区和半牧区适用的家畜单位换算系数:一头牛相当于5头羊,一匹马相当于5头羊。研究思路如下:可载牲畜总量牲畜超载量牧草需求牧草产量可载牲畜总量可载牲畜总量牲畜超载量饲料粮需求干饲料粮可载牲畜总量根据单位畜日需草量,折算出年需草量,即为草畜转换系数。取每只羊日需草量5千克,得出天然牧草地草畜转换系数365×5=1825千克/只=18250吨/万只,人工牧草的,由于加强了管理,采用了合理的种植方式,转换系数可降低为天然牧草的0.7,即0.7×18250=12775(吨/万只)。以大庆的城市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和土地肥力为自变量,以大庆的产草量为因变量,我们选取1997-2005年的数据(数据来源《黑龙江统计年鉴1998-2006》),用SAS软件对这些数据做线性回归,设产草量为y,降水量为X1,日照时数为X2,土地肥力为X3。由于缺少大庆的土壤肥力的数据,我们选取了与大庆土壤接近的内蒙古的土壤肥力作为我们的研究数据,我们得出:由方程可知,由于>0.7,证明相关度很高,相关性很好,F表示的是F检验,也就是显著性检验。事实上我们从R2的值就已经知道是相关性较高了。可见大庆的产草量和城市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密切相关。牧草地可载畜总量与产草量呈正相关性。用上述SAS软件计算大庆草原产草量,得出2004年草原实际供应5亿公斤干草,大牲畜需要20亿公斤干草,缺口15亿公斤。2005年大庆的产草量为8.28亿公斤,由于大庆实行了草原禁牧,提高了大庆地区的土壤肥力,预计2006年底,大庆的产草量将达到10亿公斤,可载畜量达到8.7万羊单位。而实际上截至2006年6月末,全市大牲畜存栏61.2万头《。大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到2010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45万头,等于225万羊单位,与大庆草原载畜力差距很大。以上证明,大庆大力发展畜牧经济战略的实现将受到草原生态环境的制约。

三、促使大庆畜牧经济与生态环境实现“双赢”的建议

(一)草原的开发、利用与治理建议大庆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大庆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上。尽管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是个定量,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手段会影响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利用方式不同,产生的后果就不同。因此,在大庆草原利用上,笔者建议:1、加大人工牧草的种植面积,提高人工牧草的单产。前面公式证明,牧草承载力系数与人工牧草单产呈正相关。通过各种科学技术,提高人工牧草地的单产,以提高草地载畜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人工牧草比天然牧草的产量高,因此,可以加大人工牧草的种植面积,以提高草原的产草量,可为畜牧业的发展准备条件。2、加大牧草地的开发速率。牧草承载力系数对牧草地改良速率有一定的影响,牧草承载力系数与牧草地改良速率呈正相关性,因此,适当加大牧草地开发速率可相应提高牧草地承载畜(牛羊)的能力。3、加强草原的治理。大庆碱草是奶牛、羊、大鹅等家畜的优良饲料。草原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产草量,也就影响到载畜量。2005年大庆实行了禁牧政策,就让全市草原的平均产草量从每亩不足50公斤猛蹿到80多公斤,全市草原多产草31万吨。2006年全面实行了禁牧政策。这些管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大庆市政府应继续采取积极政策的防止草原的退化、沙化、盐碱化,禁止不合理开发使用草原,使大庆草原再现“风吹草动现牛羊”的情景。

篇6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为了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局党委及时召开会议,结合畜牧工作研究制定了畜牧党委“五查五看五树立”活动方案。确立了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制约我县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和“我为通河畜牧发展献一计”活动,推动畜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二、精心安排,细致工作,扎实开展讨论活动

4月21日我局召开了全体党员干部参加的全体干部大会,传达活动精神,明确工作目标,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了解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确保了工作任务的落实。党委中心组、机关党支部、中心党支部也分别召开了讨论会,领导干部带头,全体党员干部围绕制约通河畜牧业发展方面问题,分别就思想观念、群众观念、发展思路、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党员干部积极踊跃发言献计,查找不足,并对照先进深刻反思促进思想解放。

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大讨论活动成果显著

活动中局党委通过集中讨论和向干部和基层群众下发了征求意见信等形式,共查找到制约畜牧业发展因素8条,问题3点。其中,制约畜牧业发展因素主要有:发展畜牧业资金不足;科学养殖技术含量低;规模化程度不高;防疫水平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不高;畜产品质量偏低;领导重视程度不高;环保意识不强。查找出的问题包括畜牧系统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不高,不能及时为老百姓解决生产实践中遇见的各种困难。畜产品安全问题是老百姓关心的主要问题,需要在中长期解决。思想不够解放,开展工作力度不够等3条。

四、解放思想,破解难题,确立整改和发展思路

通过学习活动,全体党员干部和班子同志形成了广泛共识,对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加深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班子全体同志经过反复梳理调研,确立了今后畜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既:要以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优质化为目标,紧密依托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促进畜牧业提档升级,加速畜牧强县建设步伐。要继续强化畜牧业扶持政策,巩固大鹅产业主体地位,加快发展肉牛、生猪生产。要加快实施名牌战略,精心培育打造绿色畜产品品牌,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要继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完善以良种繁育、动物防疫为主的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畜产品检测体系,确保投入品及畜产品安全。强力推进草原改良和退耕还草,大力发展饲草饲料和饲料工业生产。

一是要着力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就是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就是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当前,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是不断创新理念,增强机遇意识,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实现产业化新突破。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特别要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增强畜牧业发展的拉动力。按照龙头企业基地一体化、城乡与工农对接、一二三产业联动的路子,构筑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民形成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其次,要实现养殖方式新突破。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提高建设与管理水平,促进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经营转变,逐步实现品种优良化、粪污无害化、环境生态化、防疫制度化、产品优质化、管理科学化的标准化生产。再次,要实现科技进步新突破。畜牧业希望在科技,潜力也在科技。要加强畜牧业重大技术攻关,加强人才和技术储备,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畜牧业科技贡献率,发挥科技对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支撑作用。

二是要着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发展的潜力在畜牧业,而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在质量安全。当前,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优质安全的畜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以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畜产品优质安全。要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防止畜产品质量事故的发生。要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发挥行业、合作社的行业自律作用,提高全社会畜禽养殖道德水平,规范健康养殖行为,保证畜产品卫生安全,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兽医公共卫生安全。

篇7

(一)草原生态工程建设内容比较单一,缺乏整体性、协调性

退牧还草工程主要进行围栏的投资建设,对饲草料基地建设、畜种改善、草场改良、草原生态监测等方面的内容没有涉及,工程的建设内容相对单一,局部地域围栏滥建,对草原畜牧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负面影响比较明显。草原生态移民工程过多地关注奶牛的购进及其饲养设施的建设等,没有充分考虑市场条件、牧民技能以及转移牧民的多元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一旦养殖奶牛等不成功,移民的生计便陷入困境,有的只好返回原居住地。另外,各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之间往往互相割裂,缺乏统一性和相互协作性。一些工程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甚至同一地区的工程也是各为其主,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规划,使得工程效益大打折扣。

(二)生态补偿力度不足,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草原牧区生态治理工程及政策没有很好地理顺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牧民的增收。目前,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大部分项目区是较贫困地区,在这样的地区进行草场植被保护,围封使用过度的草场,实行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的禁牧等,牧户的牲畜饲养量必然要减少,而牧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草原畜牧业,在牧民的观念中,牲畜就代表着财富,可以说牧民牲畜财富少了,牧民的稳定增收也出现了下降。特别是在生态补偿不足的情况下,牧民的生计得不到保障,甚至牧户收入下降、生产生活难以为续;同时也影响牧民实施禁牧、休牧等的积极性,牧民为了维持原有的生产水平和原有的牲畜头数,与建设保护生态形成矛盾,使草原生态建设保护的目标不能实现。如在退牧还草工程中,国家给予牧民的补贴只是围栏费和饲料粮等,对于相关配套建设的棚圈、饲草料基地、人畜饮水设施等内容一般不进行补贴,补偿的额度也比较低。再加上有的地区为了避免因补偿不平衡而导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平均主义”甚至是“大锅饭”的办法,对于在草原生态建设保护中损失大、贡献大的牧户的补偿就更加不足了。如果牧民获得补偿后还达不到原来的收入水平,保证不了牧民不受经济损失,他们仍然会千方百计地维持原来的放牧养畜规模,其结果是所有的牧户都得到了一定的补偿,但所有的牧户都退不了牧、还不了草。补偿时间较短、资金到位不及时,工程期结束后没有了补贴,继续执行禁牧、休牧会更加困难;到时大量人畜回到草场,继续破坏草场植被,草原仍然会退化。在草原生态移民工程中[2](P.8),对需要转移的牧民而言,生计费用不断增加。未搬迁前,他们日常所需的肉、奶食品、油、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可以自给自足。搬迁后,这些生活必需品都要购买,生活支出必然增加。虽说移民享受城镇低保待遇等,但还是要靠打工等维持生存。而来自牧区的牧民除了经营畜牧业外,几乎没有其他技能,导致就业范围狭小,就业率低,仅限于体力劳动及服务行业,收入不高,也极不稳定。在移民补偿方面,缺乏核算依据,政府随意性较大,补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监管渠道不畅或缺失,牧民实际享受到的补偿较少。移民后牧民生计成本大幅度增加,收入增长却缓慢,出现不少牧民移出来又返回去的现象。2011年开始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因地区不同,牧民人均承包的草场面积差异较大,相应地补奖金额也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牧民收入的地区差异。根据有关专家对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研究[3],禁牧区养羊户每亩草场每年按10.53元、草畜平衡区养羊户每亩草场每年按4.99元进行补偿,这只是对牧民的实际损失作了补偿,没有任何奖励的意义包含其中。而目前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补偿标准是禁牧区每亩草场每年6元、草畜平衡区每亩草场每年1.5元,这显然有点低,还不能使有一牧区牧民的损失得到完全补偿。

(三)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建使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增大

在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建设过程中,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特别是饲草料购买费等大大增加,还需要加大配套措施的投入,如建设围栏、棚圈、水利设施、饲草料基地等基础设施,所需资金较大。禁牧休牧等是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重要实施办法,而禁牧休牧、围封舍饲等措施实施后,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大大增加。2005年,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生产中间消耗比2004年增加了21.8%,其中饲料、饲草消耗增加了25.5%,燃料、用电量、畜牧用药的消耗增加了20%。经测算,一个羊单位在禁牧舍饲条件下饲养成本是放牧条件下的3.5倍左右,目前饲养一个羊单位牲畜的平均成本比2002年增加了近2倍。牧民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平均来看,衣、食、住、行四类支出分别是农区的2.5倍、1.4倍、1.4倍和6倍。牧民必要的生活消费支出高于农民,2011年,内蒙古牧民人均消费支出要比农民高出3000元左右。由于生产生活成本大幅度增加,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使得相当一部分牧民不得不举债度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民人均负债达6000元左右,债务负担较重。近几年的自然灾害使很多牧民入不敷出,再加上政府补贴数量的有限,很多牧民在生产投入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政府及社会的资金支持。而目前,由于牧户经济规模较小,贷款需求规模不大、贷款成本收益率较低,很多银行不愿涉足牧区牧户;农村信用社由于制度、资产实力等原因,满足不了牧民的借贷需求,大多数牧民的借贷为私人借贷,甚至是民间高利贷。

(四)草原牧区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草畜矛盾仍然尖锐

草原牧区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地表水和地下水极其有限,缺水是草原牧区面临的严峻问题。过去,我国长期实施“以粮为纲”的政策,不少地方乱垦滥开草地种粮,占用为畜牧业开发的水源灌溉农田;现在节水灌溉草饲料基地很少,草原牧区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短缺,人和牲畜的饮水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尤其是禁牧舍饲后,牧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饲草料不足;为了解决过冬的饲草,牧民要么高价购买饲草料,要么还没有到打草季节就抢着打牧草,不仅增加了养畜成本,还导致过度使用草场的局面,加剧了牧民的贫困和草原生态的恶化。因此,只有大力开展牧区水利基本建设,在牧区主要是半牧区适当建设节水灌溉型饲草料基地,推广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农牧有机结合的饲养模式,建立完备的饲草料加工、运输、储备体系等,才能逐步缓减牧区的草畜矛盾。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对草原牧区的补贴、补偿和奖励制度

完善草原牧区禁牧休牧制度。研究制定一套生态、技术、经济标准,对于什么样的草场需要长期禁牧或阶段性禁牧、什么样的草场需要休牧进行界定,对于草原的保护恢复情况、生态效用的大小进行评估,对于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办法、草原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评价等。对于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应该实行禁牧封育,不要盲目扩大禁牧草原的面积,切实保障牧民生活在草原、承包草场、放牧经营的权益。现在禁牧补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还要建立休牧补贴制度,根据牧户休牧的时间与规模,分年度给予充足的饲草料或现金补偿;对于禁牧、休牧的模范户给予奖励等。健全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完备的草原生态补偿体系,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多渠道筹集草原生态补偿资金,提高现有的补偿标准,延长补偿期限,充分考虑牧户承包草原面积的不同、牲畜数量的差异以及人口差异等问题,完善补偿方式,确保补偿资金及时到位,从根本上解决牧民的后顾之忧,为切实推进草原生态经济良性发展、有效维护草原生态安全奠定基础。在实施好禁牧、草畜平衡及休牧等奖补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并实行草原牧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4]、草原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所谓草原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根据草原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服务价值等,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办法及补偿标准,对草原承包经营者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从而理顺草原生态功能维护者与草原生态效益享受者以及政府等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根据牧民为有效保护、永续利用草原资源,为恢复、维持、放大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所作出的贡献,进行长期的生态补偿。矿山企业在享受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时,当地居民却承担着资源开发后的种种不良生态后果,这种外部不经济效应的治理成本应当内化成企业的生产成本,让其为经济行为的不经济性“买单”,要坚持“破坏者恢复、使用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健全完善补偿渠道、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保障体系等,矿山企业给予牧民的补偿可以采用丰富的补偿方式,补偿费用与矿产开发的效益挂钩,同时可以结合折地入股、投资投劳入股等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的草原牧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草原生态补偿标准。以内蒙古草原牧区为例,在实地调研、估测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家的研究,我们粗略地得出几种类型草原生态补偿的大致数值范围供参考。草原生态建设保护工程、政策的生态补偿(由政府向牧民提供的补偿):禁牧区补偿,每亩草场每年8~16元;草畜平衡区补偿,每亩草场每年3~6元。草原牧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由企业向政府、社区、牧民等提供的补偿):每吨矿产每年50~80元。草原生态效益补偿(由域外草原生态效益享受者、政府等向草原所有者、承包经营维护者提供的补偿):每亩草原每年1~6元。草原生态补偿时间。由于草原类型、草场退化程度、草原保护措施等各不相同,其补偿时间也不尽相同。如草甸草原退化程度较轻,只要利用适度,在雨水充沛的条件下,8~10年就能得到较好的恢复;而荒漠草原或干草原,由于其退化程度相对严重,即使是利用适当、雨水充沛,其植被高度、密度以及草群结构的恢复优化仍需要更长时间。因此,根据各类草原的生态特点及草原畜牧业的生产规律,草原生态补偿时间以10年为一个调整期,即以10年为最低期限,直到草原生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5]。

(二)要有效防止不合理的围栏建设

在“草场公有承包,牲畜户有户养”的改革过程中,为了明晰产权特别是牧户对草场的使用权,强调牧户围栏其承包的草场。现在为了保护草场、恢复草原植被,也把围栏封育、自然修复作为主要办法,这是正确的。对于气候干旱、土质沙性的北方草原地区,如果也把造林种草作为生态建设保护的主要内容,其生态建设必然引起更大程度的生态破坏,其教训是深刻的。然而,“围封”既要考虑保护草场、明晰产权,又要顾及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围封”应因草场的类型、退化的程度及草场的利用方式而异,封育可采用围栏封育与人工管护封育相结合的办法。不是围栏越多就越好,也不是所有牧户把其承包的全部草场都围起来就是围栏追求的目标。在草原生态保护中,要有效防止围栏的乱建、滥建。禁牧区既要适当围栏封育,又要雇用草场管理员,使围栏封育与人工封育有机结合;轮牧区应主要按照划分轮牧场的方式,进行网围栏建设;休牧区可在饲料地周围建设网围栏等。

(三)要科学认识草原畜牧业的本质特征,切实避免舍饲圈养的盲目推广

[6]舍饲圈养作为草原牧区牲畜的主要饲养办法是不合理的,也是行不通的。草原牧区的草原资源条件与畜种资源条件,决定了草原畜牧业的本质特征是放牧畜牧业。舍饲圈养既不符合草原畜牧业的特质,会使其畜产品丧失在国际与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舍饲需要大量的饲草投入,牧户自身的打草场不具备这样的供给条件,只能依靠购买,这样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与牧民负担,使草原畜牧业成本低、效益高及产品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受到冲击;舍饲还需要一定的棚圈条件与饲养技能特别是适宜圈养的牲畜品种,牧区现有的绵羊、山羊、牛及骆驼等适宜圈养舍饲的不多,若普遍实施舍饲圈养,就需要大规模更换畜种、品种,草原畜牧业特色牲畜及其特色产品、绿色产品的优势难以保持。可见,草原畜牧业主要是放牧畜牧业,舍饲圈养不可在草原牧区盲目推广。

(四)要对草原资源实行合理的轻度利用

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充分利用、有效保护、大力扩展三方面的含义,即在使用中保护,在保护中使用,在使用和保护中实现资源的扩大再生产。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基本目标是实行永续利用和获取持续最大的产量[7](P.46)。永续利用就是根据草原资源的再生特性,通过使用和保护相结合以及资源的不断增殖,使之源源不断地满足经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而最大持续产量就是在永续利用草原资源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持续的草原生物有机体的生产量和以畜产品为主的经济产品的提供量,而又不损害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减弱其生态效能。美国、澳大利亚等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在20世纪上半叶受到超载的危害,于是大量压缩了实际载畜量,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西部地区草原载畜量仅是同世纪初期的40%左右,澳大利亚南部的干旱草原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草原载畜量比80年代高近4倍。澳大利亚的经验是实际载畜量不能超过干旱年份产草量的理论载畜量,美国的草场利用率一般控制在45~50%。所以,我们要适当降低草场的利用率,因地制宜地对草原实行轻度利用。

(五)加大草原牧区信贷支持力度,有效缓减牧民的支出压力

篇8

[关键词] 市场经济 WTO 生产力 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46-01

今年我国正式通过13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加入世贸组织(WTO),我作为一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者,以我区(镇)农业现状为基础,面对我国经济整体融入世界经济的强大洪流之中,我们该怎么办?在这里我作为一个基层探索者,从农业宏观角度出发,以自己思考观察,提出对我区今后农业的发展在思路上有一点启示,让今后的事实和历史来检验。

1 我对WTO的认识

1.1 WTO的社会基础

WTO建立在股份制经济基础占主体之上的一种贸易组织。理由:①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绝大部分是以股份制经济占主流;②当今世界东德与西德统一融合,南北韩鲜贫富差别,苏联共和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解体,东欧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变更,中国香港.澳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些鲜活历史事实证明股份制这一些制度在当今社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生存空间。

1.2 WTO发展经济基础

"市场经济"。不管你姓什么,国家经济发展基础,国家控制管理经济发展手段是"市场经济"。①从中国申请入关,13年谈判历程可以看到:由计划经济过度到有计划商品经济,由商品经济过度到市场经济这三步曲的发展,最终入世成功;②"市场经济"这种管理国家经济是当今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先进技术。

1.3 WTO健康发展有两个推动力

①追求利润;②市场竞争。是地区间贸易争端,贸易仲载,制定贸易规则一切经济活动的动力源泉,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和自身安全;市场竞争是WYO促进发展的又一个动力源,资本在国际间.地区间.行业间流动;"竞争"是推动力,没有相互比较,市场缺乏活力,只有公平竞争,加强管理,学习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才能获得 更多利润空间。

1.4 WTO运转遵循法则

"国际惯例"."优胜劣汰"。自从我国今年正式成为世贸成员,各级政府都在清理法律法规,把我国与国际惯例相抵触条款都取消弃止,就是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

1.5 WTO是国家(地区)间发展经济贸易组织,是把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之中,利用国内国际市场.资源,参与世界经济的合理.公正.有序分工(13年谈判是历证),达到目的有两个:"发展生产力,国力强大,人民富裕",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领导管理国家(地区),不管你采用何种制度,是我们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是衡量一切工作准绳,纵观当今世界发展史将是一面镜子,任何背道而驰的作为,都是徒劳的。

2 对我区农业认识

2.1 传统农业仍然是主流

2.2 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初见端倪,路子还在探索中,其具体体现在:①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占比例比较大。②特兴罗莎米.石洞花博园.罗汉蛋.金龙稻鱼.胡市龙眼.隆纳路甜橙示范园等项目的实施,其特征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商品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力,利润空间小,商品辐射半径小。

3 存在问题

3.1 农业产业结构点子多,但档次低,面宽,效益差,前瞻性差,以胡市镇为例:李亚林种鸭场,潘立富种猪场,田代华的荔枝园,结果是名声大,负债累累,自行关门走人,这些都是近几年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深刻教训。

3.2 政府过分干预,结果得不偿失,好不容易创出一个罗莎米品牌,一个好端端的股制份企业,几经波折,风落飘零。

3.3 农业的主体是农民的积极性始终没有调动发挥出来,老是政府出资,牵着走,结果成功者少,失败者居多。

3.4 初级农产品多,高附加值,深加工,高质量农产品少。

3.5 政府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思想有偏差,现在多数农产品供过于求,出现买方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对种什么,调什么,该怎么调,农民盲然不知所措,凭直观感觉。

4 对策措施建议

4.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正确理论基础作支持,那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是盲然不知所措,其理论基础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其含义是:一国集中生产那些国内生产成本较国外最低的产品来出口,以换取那些虽比国外生产成本低,但在国内并非成本最低的产品进口最为有利;和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乐提出要素禀赋理论,其含义是:一国将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富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比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即是选择本地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国与国间贸易如此,地区间产品交换也离不开这个理论基础。

4.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畜牧业":A因为畜牧业的产值在农业产值中,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发达国家一般都在60%以上;B畜牧业和种植业相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种植业受一个地区农业耕地的限制,而畜牧业的利用发展空间大于得多;C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人均年消费畜禽肉高达260kg左右,人均年吃粮60kg左右,同期1997年我国人均吃畜禽肉12.9kg,吃粮250kg,这说明农业的方向是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这是现代农业发展必然趋势;D例如发展奶业,奶是举世公认的节粮经济的畜牧产品,牛奶中含有人体营养所需成份,是"人类保姆",发达国家美国人均年消费奶312kg,我过是4.8 kg,其差距之大是我们农业发展的巨大空间。种植结构调整该为发展畜牧业打基础。措施上:①改种高粱发展玉米;②改种小麦为种优质牧草等;③在畜牧业内部结构发展牛肉或牛奶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即可,关键把这一产业如何做精,做深,做强;④畜牧业发展起来后下游产品深加工,如牛皮.奶制品等,提高科技含量,其产品覆盖半径才能增大,利润空间才有潜力可挖,农民增收才有基础。

4.3 从国际经验来看,退耕还草,发展畜牧业,是一条成功典型的路子,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曾经砍伐大量森林,后来竞认识到这种做法破坏生态环境,得不偿失,可是两国没有走直接恢复森林的路子,而是大面积种植人工牧草,通过种草恢复植被,大力发展牧畜业,两国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4 政策支持:首先①取消农林特产税,是政府鼓励的行业基础,应该给予政策支持,现在就开始课税显得杀鸡取卵,得不偿失;②政策上应设立农业发展基金,政府对鼓励发展行业给予必要扶持,加快发展;③设立农业保险,农业是一个多风险的产业,如果其风险全部由农民自己承担,那就会必然放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和力度;④政府应该对农业科技人员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如果这些科技人才,其生存权都得不到保证,那谈发展权只是一句空话。

5 结束语

市场经济是一个有规则有秩序的竞争经济,一个好的商品要参与市场竞争有三点:一是"质量";二是"成本";三是"服务",三者缺一不可。WTO背景下,发展农业更要认识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森. 面对WTO论农业产业化是我国户营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2]李威. 农业新品种保护现状分析[J]. 吉林农业,2014,24:8.

[3]孙莉.我国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现代园艺,2014,23:92-9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