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8篇

时间:2023-09-27 09:24: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以为社会提供服务。通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可使扶贫对象掌握一门技术参与到社会劳动中,从而助其脱贫。这是完成脱贫工作的重要途径,各部门必须提高重视。

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

(一)当前的扶贫定位

为保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性,职业教育通过精准定位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首先,明确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贫困者的实际情况。根据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合适的教育培养计划。其次,做好人才需求定位,保证对贫困对象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再次,做好地方环境定位。了解地区有哪些可开发的资源,从而对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教育与培养,促进当地脱贫致富工作快速完成。最后,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定位。根据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个体收入水平、备选对象的健康状况等条件,确定扶贫对象的选择标准,确保扶贫的有效性。

(二)当前的扶贫模式

第一种政企合作模式,即政府负责资源保证、政策引导等工作,企业进行实际的管理与执行。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后,企业要组织经验丰富的员工对贫困人员进行工作讲解与技能培训,或是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进工、进企学习的机会。第二种长短期培训模式,即根据扶贫对象的实际特征决定其教育时间的长短。对青少年可进行长期培训,对成年可进行短期培训或定期培训,使职业教育符合扶贫对象的时间要求,提高精准扶贫职业教育的灵活性。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

(一)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

当前,职业教育招生的范围过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甚微。所以职业教育要创新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招生对象从原来的学生群体向贫困的、需要技术的群体扩展,如农村贫困地区人员。

(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首先,优化人才教育方法。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即教育方法不当,教学效果较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要求教育水平必须提升,保证教育扶贫对象切实掌握技能。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技能实践机会,确保其掌握相应的技术。通过校企联合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技能培训、经验积累的机会。既利于提高扶贫对象的专业技能,也利于为其提供入职就业机会。此外,职业院校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深造机会,建立一条职校、专科、本科的升学路径,为贫困者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其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不满足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质量,有关部门要重视实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观念。同时,政府应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与平台,为其实现脱贫致富提供良好的机会。最后,加强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教育的内容多是固定的,不利展开专项技术教育工作,不利于精准扶贫的技能教育要求。所以,职工院校要对扶贫技能教育进行调整。首先,根据地域发展对其进行技能教育。以基层职业教育院校为例,其主要扶贫对象多是农民,所以应大力发展涉农技能培训。其次,通过公开职业教育的技术培养内容及其就业方向,让对象自行选择以实现按需施教。最后,教育人员必须保证教育质量,确保扶贫对象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此技术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脱贫的职业教育目标。

(三)健全精准扶贫保障机制

第一,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相关部门必须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政府的教育扶贫经费应向职业教育倾斜,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其一,确保职业教育学生的补助金额与普通高校学生的补助金额一致。其二,各项教育费附加在职业教育上的应用比例要高于30%。其三,发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融资渠道,确保其教育经费充足。其四,建立资金使用监督部门,确保资金专项应用。第二,完善资源保障机制。当前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短缺,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为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效果,政府及相关院校都应促进其资源完善。一方面,完善教学的基础设施,使其向信息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使扶贫对象掌握现代化技术,满足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完善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根据教育的形式与目的完善师资力量,可以聘请企业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人员进行授课,更好地实现职业技术教学目标。第三,完善宣传保障机制。当前,许多贫困人员不了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工作,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影响了该工作的有效落实。为此,相关人员必须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正确了解职业教育及其精准扶贫工作。首先,着重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知。其次,突出宣传职业教育理念,树立良好的形象。要以实际案例为根据,提升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最后,以真实的故事为贫困者点希望,并帮助其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向,为其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第四,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目前,职业教育水平有所提升,但其扶贫工作效果偏低,学员就业得不到有效保障。这需要完善就业保障机制,政府应通过保障政策与激励政策,呼吁企业关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对象,为其提供就业机会,进一步保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完成。

篇2

但此过程中,随着高职院校招生的不断增多,岗位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用人单位对所输送人员提出越来越高的标准要求,学生在实习就业中,也有伴随而来的众多问题亟待解决。而这些问题中,多数却不是专业技能问题,而是心理挫折问题比较突出。

一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就业中的问题和现象

高职院校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主要总结如下:

第一,实习就业中的跳槽现象。和传统意义上的跳槽不同的是,高职院校实习生的跳槽,完全是由于对相关职业期望值过高而发觉现实难以接受,故而做出的盲目弃槽重选行为。产生这种行为是因为没有实际调查和慎重考虑,多数并不如人意。

第二,实习就业中的跑人现象。跑人现像主要是指学生在实习或就业中,不和所出院校沟通,不和所在单位协商,也不经所在部门允许,私自离岗离职,甚至去而不返等现象。近几年来,这种行为不是个别的,而是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实习就业的学生身上。这种不计后果,毫无职业道德可言的行为让人颇为头疼又无奈。这种行为既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又对学生所出高职院校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还会令人质疑学生的职业诚信。

第三,实习就业中的避世现象。避世现像是指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接收压力后,放弃实习就业,转战回校,以攻取更高学历来换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这实际上是由于不能适应社会的节奏和压力,采取的对实习就业的一种变相逃避。

第四,实习中的崩溃现象。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实习就业中由于工作的辛苦和强度超出所能承受限度,致使身心遭受压力而无处开解,乃至精神抑郁,生活工作都受到影响。

另外,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大部分坚持下来的学生或多或少会向家人、朋友、老师诉苦发泄,述说想象与现实的差距。以上现象又以在服务行业中实习就业的学生最为常见。

从表面来看,以上种种问题现象是学生心理素质差、对实习就业态度不端正造成的。深层次探求,这些现象与当今的职业教育的缺失与偏颇也不无关系。

二 目前职业教育的偏颇和缺失之处

所谓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了解所选专业,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从工作流程到工作内容,从工作强度到工作力度,从职业技能到职业态度。最重要的是,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最终使学生完全接受并热爱自己所选的专业及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以最好的状态和心态施展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技巧。所以,完整的职业教育,还需要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然而当今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受的职业教育,与其说是职业教育,不如说是专业技能教育。大部分高职院校把职业技能和职业技巧作为职业教育的内容来抓,却忽视了其它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以致造成了学生在实习就业中的以上各种问题。

第一,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正解的职业观。高校大部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当初选择专业的时候,是以谋生为目的的。相当数量的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对所选专业不够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因此,对所选专业根本谈不上热爱或喜欢。在他们看来,选择职业教育,是就业的一种途径,至于这个所选专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是不是自己想做的,甚或自己将来能否从事或胜任所选专业对口的行业,都不在他们考虑之内。就如同人们以填饱肚子为目的却盲目购物一样,所购食品是什么成份,什么味道都不吝一眼,撕开包装发现不合胃口随手便丢。

实际上,一个行业,一个职业,除了是谋生的手段外,更是一个人体现价值的舞台。它除了可以使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财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外,还是一个人发挥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智力、获得精神满足、体现自己存在价值的良好途径。

因为学生只把实习就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来对待,所以一旦发现实习的岗位不能满足或暂时不能满足自己对谋生的期望值时,一些自认为有能力的学生会别谋“高就”,踏实肯学的学生会选择“回炉另造”――继续到高一级学府求学。

第二,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缺失。学生在选择一个专业、接受该行业的职业教育时,对该行业首先要有一个尊重的态度,对自己将来所从事岗位要有一个负责的认知。在良好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熟练的职业技巧和职业技能才有发挥的舞台。这应该是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最基本的职业化培养。而且这些东西,不是靠教师和学生在职业教育的课堂中口对耳的宣传,而是要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心里去领会,潜移默化,进而成为一种观念。

然而从实习就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不声不响、随随便便地“跑路”来看,职业教育在这方面明显是缺失的。

一个人一旦进入到一个职业中,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行为便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涉及身边一个很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就如同一整个链条,缺失了一扣就会影响运转。大多数“跑路”的学生把自己的行为定义为“摔盘子”的行为――一个盘子摔碎了没什么关系,买一个补上就行,我走了没关系,再找个人补上。他们从来不考虑因为碎掉的盘子而没盛上的那盘菜,自然不会考虑因为他出走的个人行为而被扔下的一摊子事儿。他们不懂得尊重所在岗位,也不懂得尊重所从事职业,对于自己的实习就业没有一点负责的心态,甚到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

第三,学生对相关职业的了解浅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职业。他们需要知道选择了该职业后,需要做什么事情,会面对什么工作,以什么心态,他们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他们需要哪些职业技能――只有全面了解一个职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然而事实却是,他们在实习就业时发现,他们对相关职业明显地了解得远远不足,以至于他们产生迷茫、混乱、沮丧、烦躁、抑郁等各种情绪。

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同时,对相关职业却知之甚少。一方面,是由于职业教育的疏忽,另一方面有些校企合作的院校只是名义上的合作,职业教育和实习就业是分开的环节,学生没有机会真正认识相关职业。这也是造成学生在实习就业中因所选职业不合适或不喜欢而造成跑路或心理抵制的原因。

第四,学生盲目的职业选择。职业教育的职责还在于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然而在实习就业期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却是近似盲目的。

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择高校专业时,基本是在能选择的范围内,以什么专业在当下热门、好就业为原则,根本不考虑事过境迁,万事有变,也不考虑自身的能力、性格和喜好。而经过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后,在实习就业的选择时,学

生依旧没有吸取教训,基本是以哪个公司(企业)有名气、规模大、薪水高为前提。而对于对方公司紧张的工作节奏、频繁的工作强度是否自己能胜任考虑不足。最终的结果便是学生跑的跑,走的走,放弃的放弃。而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因为超出承受能力范围的压力而产生烦躁不安,心情抑郁的不良情绪。

另外,长期在学校的温床中,学生享受的是“体面”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公司从社会上招来的“闲散人员”进行的“临时培训”不同。因此,一开始就把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想像得过于“优雅”和轻松。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学生,当他们进入校门的一刻,潜意识里,他们已是有文化有学历的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肯把自己将来的工作和打工仔、服务生联系在一起的。而一旦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会了想像和现实的反差后,往往被工作的辛苦和挫折挫伤进取心和积极性,职业道德观淡薄的,就很容易做出“跑人”的事情来。

三 改进完善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

为了更好地保证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质量,完善职业教育势在必行。今后的职业教育,不能仅仅以职业技能和职业技巧为主,而更应该结合以下内容进行:

第一,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管是实习还是就业,学生都应该秉承尊重岗位、尊重行业、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原则。

第二,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力求让学生对相关职业有一个系统详细的了解。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如果真正能做到校企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真实职业氛围内了解相关职业,接受职业教育,必会事半功倍。

第三,指导学生在实习时根据自身能力和喜好做出恰当的选择,而不是任由学生趋势趋利。

篇3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作用;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强大的互联网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传统的职业教育在互联网多媒体的影响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将互联网多媒体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始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互联网多媒体下的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1.合理组织教学资料,媒介形式多样化,师生之间的交流扩大

在互联网环境下,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将传统的职业教育内容与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教学资料的整合利用。传统的职业教育受教室大小、上课时长等因素的限制[1],而互联网多媒体职业教育中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的交流不存在其他外在因素的干扰,例如,学生面对教师的紧张感、思考的时间等,师生之间的交流无任何障碍。此外,互联网多媒体下的职业教育与传统的职业教育结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媒介手段,通过不同的媒介,将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向更多的人群展示。

2.靠近市场化的社会发展,教学资源优化共享

职业教育始终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紧随市场的发展需求,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才,减少社会就业压力[2]。互联网多媒体环境下的职业教育积极搜集各种教育及就业信息,及时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综合分析后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能及时了解社会的市场化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又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是互联网多媒体环境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探究互联网多媒体对职业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1.互联网多媒体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1)丰富教学内容,使优秀教师资源不断扩大。传统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受到课本的限制,在互联网多媒体环境下,伴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更新和积累,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潮流。另外,网络化的职业教育让更多的教师资源集聚在一起,能将最优秀的教师授课资源与更多的学生共享。

(2)使学生拥有较多的学习自主性,自由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职业教育在固定地点,面对固定的教师接受系统性的教育,而互联网多媒体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打破了这些限制,只要学生可以上网,就能随时随地地接受教育,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学生的学习自较多。

另外,网络环境下的职业教育,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及学习平台,进行有效的职业技能学习,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3)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成本。传统的职业教育费时、费力,导致学习成本居高不下。网络化的职业教育在虚拟的平台建立在线的教学课堂,减少学生来校的时间及交通成本,不需要购买纸质教材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学习成本。

2.互联网多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1)互联网多媒体环境导致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互联网环境下的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形式,将教育放在一个虚拟化的世界中进行,而且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是施教者都发生了变化,冲击着传统的职业教育。

(2)在职业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使职业教育在新的发展趋势中面对着各方面的挑战。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了解其对职业教育的重大作用,避免不良影响,能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在以往技工学校市场营销职业教育中,技工学校大多数都以开展理论教育为主,实践课程极少,而且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技能以及知识的培养也缺乏准确的定位,经常出现学生学习到的职业技能以及知识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这不仅对技工学校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不利于学生以及学校的长期发展。而通过加强珠宝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职业教育,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能了解当今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合作采取人才订单式培养计划,对提升技工学校学生的就业率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另外,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也应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这不仅仅提高了职业教育效率,更是技工学校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技工学校开展珠宝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职业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如何做好珠宝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职业教育

1.提高职业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珠宝市场的发展也极为迅速,珠宝市场的营销机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这也将给学习珠宝行业技能的学生带来一定的挑战,如何做好珠宝市场营销以及企业管理职业教育也成为技工学校重点关注的内容。应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在平时讲授珠宝营销以及管理相关课程的过程中,要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将营销知识与珠宝文化、营销课程等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技能,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2.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

以往职业教育由于目的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缺乏明确的教育路线,学生也不能摸清自身的学习路径,从而影响到职业教育效率。在新时期,应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从最本质的职业教育目的进行分析,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够获取职业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岗位工作中,这也是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需要人才能够掌握相关的职业素质,因此,技工学校应将此作为对学生展开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技工学校应了解市场人才需求,与用人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合同,通过订单式培养给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人才,同时,在用人单位的指引下也能够明确目标,从而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其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开展课外教学,定期带领学生参观一些珠宝公司,使之了解珠宝企业的实际营销管理模式,丰富自身的营销经验,为职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再次,在职业教育课堂中可以对学生开展模拟训练。通过模拟珠宝公司的运营模式,让学生对各个珠宝饰品进行营销策划,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枯燥的职业教育课堂模式,通过良好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也将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益处。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篇5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职业资格;接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2-0022-03

一、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衔接现状

(一)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目标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预期结果,直接指引着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衔接的起点。从理论上讲,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学习者的特征,但是现实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往往过多的关注学习者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及所服务的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情况与发展需求进行深入调研论证,缺少对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群的深入调查分析,对行业的就业准入制度了解不深甚至是不了解,直接造成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的脱节。

(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众多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集结点。从课程内容角度分析,课程开发者多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他们学科知识结构较好,但对行业、产业、职业的了解不足,很难从职业能力的角度选取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在这一点上,由于职业院校对行业、产业、职业发展需求调查研究的欠缺,也造成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职业资格的衔接缺失。从职业资格课程资源角度分析,为了保证职业技能考核的质量,劳动部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1],并从职业分类、职业标准、国家题库、考务管理和质量管理五个方面逐步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是仍然缺乏职业资格相关课程模块的支持,这也为职业教育课程引入职业资格标准造成了困难。

(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实现预期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分析,目前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使用国家职业教育统编教材,院校开发的校本教材相对较少。从教师的角度分析,目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失调,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也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造成困难。

(四)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可为确定和诊断预期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为修正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推动下,许多职业院校引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学校技能鉴定系统,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机制和措施,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然而,职业院校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并没有因为管理体制的变化而更新,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形式仍是以笔试为主,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却分为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鉴于一些职业院校场地设施不足,鉴定内容和质量并不能达到全社会的统一性,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接点基础

(一)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必要条件

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划分所依据标准的不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基于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基于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和基于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模式[2]。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最初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取相关职业领域的从业资格,即职业资格等级划分是以受教育程度来决定的,这种基于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我国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二)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最佳接点

随着科学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以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主的个性特征在职业活动中的重要性更为显现,并在职业资格的制定中得以表现。职业教育的整体、系统化教学,为学习者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学习机会,满足了职业资格逐步发展、完善的需求,这为职业资格进入职业教育课程提供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三、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策略与途径

(一)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职业资格接点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必然要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职业教育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必须考虑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行业的发展需求,考虑产业、行业的就业准入和就业条件。在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时,首先要明确该职业院校服务面向的行业和产业,其次要了解其行业准入条件,都有哪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转化为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语言,为学习者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3]。

(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职业资格接点

从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有实践专家与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参与。实践专家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对工作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目标,并将其转化为相关的课程内容;职业教育毕业生从自己的学习与就业经历出发,分析所学的不足和工作岗位的技术需要,为新一轮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从课程内容开发的原则分析,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依据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依据职业教育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要参考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从课程内容开发的领域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有四个领域:一是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制的职业教育教材;二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各种系列参考教材;三是各种教育学会、协会组织编写的职业教育教材;四是职业院校编写的公开出版的校本教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种领域,而是要充分考虑各种领域内的相关教材以供参考。

(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职业资格接点

在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如何和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制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时,提出了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双对照、双考核、双认证”的基本原则,强调课程的学习领域要与鉴定的工作领域建立起对应关系,要了解两种证书制度的区别与关联,要关注对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形成性评价[4],并提出了重要的教学途径——单元式教学,要求按照学习领域安排学习进度。近年来我国许多职业院校正在尝试CDIO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主线,把专业所需的知识、应达到的能力、应具备的素质等培养目标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具备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这个核心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达成含有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目标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职业资格接点

在进行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时,一定要以含有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不仅要在教学中进行职业资格能力的评价,还要对课程目标中其他专业技能、核心技能等进行全面评价。在职业资格评价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通过单元式教学,进行职业资格的学分制管理和模块化考核,即要求职业院校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的工作领域要求建立资格学分,然后在每一个学习领域结束后都对其成果进行检验、考核,累积资格学分,最后达到预定的资格学分者视为鉴定合格。在这个资格学分体系中,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评价的学分,还特别强调企业评价学分和资格评价学分(技能要求综合考核的学分)。这样,整个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既关注了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又关注了学习者职业资格能力的获得;既关注了形成性评价,又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的终结性评价;既关注了学校本身的评价,又关注了企业对学习者职业能力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劳动部.关于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的通知[Z].劳部发[1995]177号,1995-04-17.

[2]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68.

[3]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05-207.

[4]陈李翔.能力·课程·资格: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51-152,125,126.

Analysis on the Converging Point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WANG Ling1,Li Jian-hua2,LIU Lian-zhong3

(1.Shijiazhua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2.Shijiazhuang Railway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3.He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himical Industry Hospital,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6, China)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问题;解决措施

一、引言

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供给,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部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教条主义、教学管理方式陈旧、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现状脱节等情况。这种现状的长期存在,不但会影响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率,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增加社会负担。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必须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二、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与西方国家发达的职业教育水平相比,中国的职业教育教学具有起步晚、进展缓慢、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依据。职业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停滞不前,让很多人对职业教育有所误解,认为职业教育缺乏专业性和理论性。事实上部分学校在课程培养方面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不少学生在毕业后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内容在工作中根本用不到,自己的专业技能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1]近年来,在严峻就业形势和巨大社会压力的影响下,很多学生萌发了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想法;创业也是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以及带动其他同学就业的绝佳方式。现实情况是严酷的,尽管国家一再出台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为职业学校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市场大环境;但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却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

第一,现阶段,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较为落后,与市场现状严重脱节。开展职业教育的最初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实用性人才。在这一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注重职业教育与市场情况相对接,形成了开放性的结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当前的职业教育一直呈现出比较封闭的状态。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处在政府单向管理的封闭体系之中,企业、市场和社会都处在管理体系之外。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渐深入,这种封闭式的教育管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暴露出高级技工人才缺乏、普通大中专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表明,国内职业教育在处理学校与政府、企业、市场的关系上诸多缺陷。[3]

第二,根据法律规定,依法成立的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但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依然无法享有办学自,也无法从根本上理清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使职业教育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法律关系较为模糊,这直接导致了产权界定不清的问题,容易产生各种纠纷。这种产权关系不明确的问题,在很多方面都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最为显著的影响在于,当事人权能无法有效的开展,也无法帮助他们形成稳定且有效的预期,无法避免各种侵权行为的出现。最终导致职业教育学校资产使用中存在机会主义,导致共有教育资产无法实现保值和增值。使得社会上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下降,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4]

三、解决措施

第一,国内职业教育的管理结构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打破封闭性办学。近年来,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的联系逐渐紧密。职业教育想要取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及时破除现有的办学管理体制。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提供了成功的探索经验,各国国情各有不同,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时,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性。加强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联系,各个方面形成统一的合力,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第二,为了防止产权不明等问题的出现,中国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正确看待管理权限,进行重新分配。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各有不同,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重心下移的管理方法。此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管理权限问题,也应该加强立法建设和上级监管,在办学资质、教师审批、经费管理、就业准入等问题上加强管理。

第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应该给予职业教育学校充分的办学自,由过去的直接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主要利用制定法规、拨款、信息管理、政策指导等方式进行管理;在授课方式、课程开设等方面加以放宽,不断完善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制度。

第四,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学校通过企业,了解社会发展形势,不断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调整;企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接收实习生和毕业生,提高学生的实训水平。此外,企业内部的优秀管理者和优秀员工也可以到学校兼职教师,让学生们了解到最近的社会发展形势,接受最新的教学内容,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关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现阶段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不断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栋学,曾来.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与改革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2(06):39-42.

[2]贾林,黄骁.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60-61.

[3]高卫东.“管委会+理事会”:职业教育集团管理体制的创新[J].职教论坛,2011(04):67-68.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学合作 政府调控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5-01

职业教育的关键就在于以社会就业为实际导向,不断强化工学合作,从而迎合当今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但目前在我国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工学合作的应用还存在较大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也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在这种背景下,对职业教育工学合作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我国职业教育中应用工学合作的意义

首先,工学合作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主要倾向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给社会输送现代应用型人才。而工学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环境。其次,工学合作能够给企业带来高素质人才。工作合作直接把学校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减少了企业社会招聘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最后,工学合作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本身就需要以社会需求为主,培养当今社会最紧缺的人才。而工作合作能够让各大高校了解到当前的社会需求,以及社会企业对于知识、技术、设备的应用情况,从而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保障职业教育的品质。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行工学合作,并且各个高校也积极响应号召来进行改革探索。但是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应用效果仍然有所欠缺,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职业教育高校对工学合作的认识还不够。一些高校认为工学合作就是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只要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就是工学合作。还有一些高校认为工学合作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仅仅专注于学生的校内实训,对于企业顶岗实习不关注。这些对工学合作认识的不足都使得职业教育当前的工学合作停留在学生实习的层次,并没有达到改善职业教育的效果。

(二)政府宏观监督不够

工学合作虽然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但是也要依赖于政府的力量才能进行。而目前我国工学合作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很多细节部分都没有相应的规定,从而很难对学校和企业进行指导,从而导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合作的应用效果一直不高。另一方面,政府在工学合作中投入的力量过少,没有做好监督和调控工作。目前工学合作中还存在很多重复建设的专业,极大的浪费了工学合作的资源。

(三)工学合作相互脱节

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合作最大的问题还是各个主体之间的脱节。作为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并没有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在工学合作中没有跟企业联合在一起,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内容跟社会需求脱节。特别是我国很多职业教育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都是数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性不强。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到社会中还要重新学习新的技术体系,大大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周期和效率。

三、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改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

虽然说在职业教育中使用工学合作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但是工学合作并不是仅仅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就行了,而是需要学校借着工学合作积极了解当今社会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的技术应用现状和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在了解这些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该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积极利用工作合作来了解社会需求信息,从而对教育方向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首先,政府方面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工学合作的进行。工学合作本身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约束和指导,那么合作关系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成效。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其引导职能,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和人才市场的实际现状,设立相应的《工学合作促进法》,并在法律中明确政府、学校、企业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工学合作能够长期有效的展开。其次,为了使用我国产业调整的需求,政府也应该介入工学合作体系,利用其宏观调控职能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一方面要不断减少高校专业的重复建设,尽可能的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产业调整的需求,适当的增加新专业,满足社会需求。

(三)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地位

工学合作的主体还是职业教育高校,其最终的效果也是由高校来决定。因此职业教育高校应该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首先,高校应该利用工学合作来发掘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即根据社会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优先支持市场需求比较大的专业,从而更好的提高教育服务。其次,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编制应该紧紧围绕就业需求,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来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在这之中,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和企业联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交替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将工学合作中的各个部分落到实处。

四、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一直强调工学合作,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出众。但工作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品质,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职业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工学合作,响应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改革,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深入发挥高校的主体地位,给社会市场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满足我国产业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卫国,王京,王萍.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4(9):29-31.

[2]赵越,邓恩远.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制环境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97-102.

篇8

从1999年开始,中英职业教育合作,从基础到高级,从单层次到多层次,层层深入,逐步推进;从项目设计到实施,双方紧密携手,使合作项目结出丰硕成果,成为中英职业教育合作在中国的典范。这些成果的获得,有赖于中英双方在过去12年不断建立并深化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两国的职业院校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了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成效显著的合作。为加快推动广东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过去12年的历程,双方合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9到2002年初是合作的萌芽阶段,双方互访探讨合作模式。

第二阶段,从2002年初到2004年, 双方在广东职业院校中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并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项目。

第三阶段,从2005到至2009年,双方开展职业教育政策体制研讨,并确定了开展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

第四个阶段,从2010年开始,双方成立“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协助广东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阶段 合作的萌芽

从1999年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开始相互接触,酝酿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从2000年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英国职业教育专家数次到访广东,深入调研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并了解国际合作需求,同时组织研讨会,介绍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况和教学方法。广东省教育厅和职业学院代表深入了解了英国相关职业院校和颁证机构的概况,分析了英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评估机制和资格证书体系在广东的适用性。在相互了解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双方决定在英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和职业教师教学法培训上开展长期合作。

第二阶段 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学法培训

从2002年开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等14所院校开展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BTEC 和NVQ 课程的试验,共有400多名教师参与项目,受益学生近10万人。

英国的课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英国BTEC教学大纲是由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基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开发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培养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知识传递有很大的不同。BTEC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以提高学习效果。这样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上的创新。

为了帮助广东职业教育教师转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举办了培训班,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据统计,共有超过500名广东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从2010年起,广东省教育厅继续依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邀请英国专家进行教学法培训,共有2000多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英国BTEC 课程的引入和教学法的培训,大大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和职业课程的改革,为广东职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水平的新型教师队伍。

第三阶段 课程教学标准改革

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广东省教育厅策划在更深入的层次进行合作。2004年,双方共同邀请中英两国职业教育专家组,对广东职业教育现状和校企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就中英职业教育深入合作形成了新的思路。1年之后,双方举办了中英职业教育比较研讨会。200余名中英政、校、企代表聚集一堂,就双方职业教育现状、证书制度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之后,2007年双方正式启动了中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选取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为试点,开始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项目组在了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宏观机制,如英国国家资格框架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英国校企合作机制;课程标准及开发,如教学实施、教学评估、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开发、单元描述、单元设计、课业设计等)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广东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形成了项目成果,进行了试点推广。整个项目历时三年,项目组出版专著两本,论文上百篇,取得了全国领先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进入2010年,结合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需求,双方合作进入全新阶段。

经过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广东省教育厅三方的多次研讨,决定选取中高职课程衔接作为项目合作的重点。在课程教学标准改革的项目基础上,选取数控、汽车后市场、信息技术业、旅游管理等四个重点行业对应的中高职相关专业,从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入手,围绕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立,开发相关专业的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在全省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中推广应用。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借鉴英国经验,探求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方法指南,为解决广东乃至中国中高职课程重复、衔接不当的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此合作项目得到了中英两国职业教育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共有超过100名来自7所广东职业院校和4所英国职业院校的教师直接参与了项目的研究;有超过60家中英行业和企业支持;围绕项目组织了4次大型专业论坛研讨;安排了30余名项目骨干教师赴英国深入调研和学习。

2010年12月,英国课程专家MikeCole教授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刘育峰博士到广东实地调研,与项目组成员就研究内容、研究进度等方面初步达成了共识。2010年12月15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共同召开研讨会,双方签署了项目框架协议。2011年9月,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了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英国汽车工业学会、英国院校等机构对英国如何从职业标准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流程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交流的基础上,双方搭建了广东7所院校与4所英国优秀职业院校的合作平台,进行中英院校之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在2012年12月北京举办的“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活动上,广东项目的案例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一书中,并呈给中国教育部作为决策参考。同时为了认可和肯定广东省教育厅和下属院校在中英职业教育合作上的贡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向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7所参与课题的职业院校授予“中英职业教育(广东)发展研究中心”和“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院校”牌匾。

在未来,双方还将继续探讨在中英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框架下,扩大课程标准开发的范围和以及探讨现代学徒制试点。此项目将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将中英项目研究和实践成果,推广到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职业院校,协助中国推进搭建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培养高技能人才,让技能培训不断适应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需求,是中英两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英国政府将技能培训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不断增大对技术、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如现代学徒制的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和减少失业,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这使得英国开发了一个国际上公认的、高质量、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作为中国职教的领先者,广东省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结合、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探求突破,这给双方继续深入合作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基础,也让双方的合作具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对于合作的双方来说,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展都不是盲目的、被动的。在合作过程中,英国和广东职业教育都需要有合适的条件,思考为什么要合作。

2013年1月9日,在广州召开的“中英职业技能校际合作工作坊”很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二者的合作需要应该是:独特的,即双方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有时限的,即合作的过程应该有清晰的界限和控制;积极的,即真正善用各方的技能和资源;可测的,即要设定合作的目标和结果;以问题为中心的,即有切实存在并需要给予解决的问题。至于为什么合作,首先,对于当地社会和经济来说,能够形成更稳定的社区,更多的自我实现,更开放的视野,更多的投入,更多就业机会和更稳定的就业等等;其次,对于中英两国的院校来说,应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际需求、机遇和关注的问题,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为劳动力队伍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企业能力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在社会上有更高的声誉等等;第三,对于决策者来说,劳动力市场应该能更好地运转,能形成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更加有利的能力建设途径,能争取更多的公共投入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