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24: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生心理疏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个著名的关于人的“五个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一尊重需要一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惟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而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会进人舒适的心理区域那么内在动力将得以调动内在潜能将得以激发。
一、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要有书画长廊、名人名言,给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中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学习的压力显而易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但成绩总是不理想,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从而加以有效疏导的话,往往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会由此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却乐意接受一些消极叛逆等不良思想,有的萎靡不振、忧郁不安,有的脾气暴躁、易冲动;有的情绪冷淡,对批评、表扬无动于衷,不喜交往,行为孤僻;有的沉迷小说、网络游戏等,更有的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离家出走等。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团结互助用友爱满足安全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期更是学知识的关键期。在这阶段学生们开始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看得很重要把交朋友也看得很重要这种正常的交往虽能促进同学间的友爱相处但在交往过程中也往往存在一些偏差。一些品行、学习都较差、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同学结交在一起他们义气重动不动就惹事生非给同学学习和班级声誉往往会带来一些影响。要使这种学生摆脱心理上的种种困惑满足他们在集体中的安全需要作为老师只有对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促使同学间互相关心友爱相处才能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达到师生心理相融。要采用“逐步教育逐步分化瓦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曾经放“野”的心重新“唤”回来达到“回心转意”的目的。还有一些学生原本是朋友后来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老师则要采用“疏导障碍握手言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在有益适度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心灵是敞开的精神是愉快的使他们在团结互助、互尊互爱的氛围中满足了安全需要。
三、优化家庭教育
一般说来孩子未走出中学校门之前,在家庭的时间最多、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所以,家庭可以、而且应该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的极为重要的特殊渠道,社会对中学生的影响作用往往取决于家庭的“过滤”功能。因此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良好导向、正面榜样作用,对于抵御社会不良刺激,疏导中学生的心理冲突至关重要。
四、构建社会疏导体系
青春期学生的教育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课题,有关社团如共青团、妇联宜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之家等;对社会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纪念馆等;对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服务热线等进行协调,形成社会疏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帮助中学生疏导心理冲突。
五、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辟心理咨询室,设置和配置有益于咨询工作的环境,指定心理辅导老师,尽量让咨询学生做到定人定位。咨询老师要做好个人咨询档案,注意信息反馈和掌握动向,不断运用心理学原理调节和排除学生咨询心理上的种种不利因素。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人际关系所引起的消极情感体验,不仅会改变学生的情感生活,造成学习适应不良,而且影响学生的性格特征,出现忧郁、焦虑、孤独等不良心理。因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由不良人际关系派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激活学生主体,增强适应紧张刺激的能力。矫治问题中学生学生心理偏差,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疏导和矫正训练外,重要的方面是抓住学生主体因素,提高心理素质,激活主体,培养自信心,用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
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
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
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
一个周末的早上7点钟,我接到了一个家长的电话,这么早就打电话,肯定有很重要的事情!接通后,我了解到是这个家长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了,作为家长很心疼,而且从开学到现在她家孩子已经被欺负了两次了,都是被不认识的孩子欺负的。作为一名教师又是一个母亲,我很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安慰的同时我也保证下周一到校一定调查解决这件事情。
此时,这位家长话锋一转,说:“老师,你知道XX中学有个孩子跳楼了吧?这孩子是我们的邻居,老是被别的孩子欺负才跳楼的,我们周围的人都知道这回事,而且这件事情都上电视了……”听到这里我顿时一愣,感觉一股怒气上升到了头顶:作为一个家长,在跟老师打电话的时候,尤其是在孩子被别人欺负了的时候,提这个话题是为了告诉孩子,以后再被别人欺负了就可以跳楼解决问题吗?接下来我跟这个家长做了很长时间的沟通,最终,这个家长明白了自己做法的错误。
电话挂断后,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孩子们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动不动就拿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是社会引导的问题?还是家庭教育的误导?仔细想想,每个方面都存在原因。
一、原因分析
(一)教育现状
教育发展到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以及教育媒介已经大大进步。但是有一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家长重教又尊师,家长允许老师用自己的方法管教孩子。
现在,每个家庭就一两个孩子,全家所有人围着孩子转,孩子娇气、自我,犯了错误老师教育教育,做家长的就不愿意,还动不动采用网络手段渲染事件、获取别人的同情,使老师想管不敢管。而且,现在老师最怕的是说厉害了孩子想不开,不说又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老师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二)社会引导
随着信息手段的发达,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人们也可以借助信息手段诉说需求,寻求帮助。随着近几年因孩子心理问题导致自杀的现象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呼吁社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虽然这种行为是善意的,但是人们的过度渲染给了孩子效仿的案例。当其他心理脆弱的孩子也遇到自认为不能接受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可能选择相同的手段解决问题。
(三)家庭误导
以上述家长为例,她在孩子面前强调了孩子都被欺负了“两次”!还特意强调了有个孩子因为别人的欺负而选择自杀!假设有一天这个孩子也遇到了想不开的事情,浮上他心头的会是什么念头?也可能是他的妈妈过分强化的“自杀”问题!妈妈强调的本意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重视,但实际的效果是告诉孩子总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可以选择“自杀”解决!社会太过强调这些负面消息,家长们也津津乐道地在家庭中讨论这些问题,这就会给孩子一种误导,让孩子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应怎样引导孩子、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呢?这是一个大问题,各方面都应为之做出努力。
二、策略探讨
(一)学校教育方面
老师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提高其心理受挫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而学校教育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
有次开家长会时我就单独针对这个问题和家长做了沟通,我告诉家长们,一定要让孩子有一定的受挫能力,现在社会那些一丁点委屈都受不了的孩子往往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孩子是我们家庭的希望,别让这个希望葬送在我们的溺爱里。
(二)社会方面
社会舆论应淡化此类负面消息,过度地强调只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对这群还不能明辨是非的孩子来说,过分强调究竟是对是错?过分强调是能解决此类问题,还是会引发连锁反应?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思考和重视。
(三)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家长应当针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给予正确引导,让孩子分辨对错,给予孩子正面引导,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积极现象,让孩子感受社会的美好,这样孩子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而不是随意践踏自己的生命!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社会的希望,面对孩子脆弱的心理,整个社会都应该负起监管责任。让我们的孩子心理坚强,让我们的孩子充满希望,让我们的孩子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勇敢迎接学习生活中的挑战!
[关键词] 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心理疏导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疏导因就业压力而导致的焦虑情绪,已成为校心理咨询部门承担的重要工作。从部门近年来所接待的需要咨询的学生结构来看,明显呈现出逆向增长的趋势。所谓“逆向增长”便是,寻求咨询的学生已从高年级逐步蔓延至低年级,甚至部分才入校的大一新生也有这种需求。现实告诉我们,建立全方位的心理疏导机制刻不容缓。
那么建立这种疏导机制的切入点在哪里呢。本着对症下药的原则,首先需要明确导致学生因就业压力而焦虑的根源是什么。从笔者所获得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中可知,学生这种情绪的形成主要来源于:(1)对家庭的愧疚;(2)被非正式组织内的舆论氛围所感染;(3)因寻找就业信息而产生的挫折感所致。这就表明,在心理疏导途径的构建应采取分别应对的态势。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高职学生焦虑情绪形成的根源剖析
在本文的开篇之处已经提炼出三类来源,下面将围绕它们展开剖析,从而为心理疏导途径的构建提供切入点。
1、对第一类形成根源的剖析
从高职学生的来源区域来看,诸多都来自于农村。由这一点就不难知晓,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求学历程中,就或多或少的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以及家庭对自己所赋予的期望。特别对于女生来说,受到农村传统意识和当前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家庭仍能坚持将她们送进高校,表明了父母对她们未来光明前途的期盼和对村社舆论环境的承受。这些活生生的家庭生活元素,便在无形中为这些学生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个体难以独自消化的情况下,便能使他们形成焦虑情绪。这也就是为什么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呈现出逆向增长的态势。
2、对第二类形成根源的剖析
实践表明,由第二类因素所形成的焦虑情绪更为常见。在高职学生群体,非正式组织可以归纳为:(1)寝室组织;(2)在校老乡组织;(2)同一专业下的朋友组织等。在学院相对封闭和狭小的空间范围内,诸多涉及就业的信息都将快速在非正式组织中蔓延开来;同时,在互联网进入学生寝室的当下,学校外部信息也将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传播。不难想象,作为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个体,将直接被非正式组织内的舆论氛围所感染,从而形成焦虑情绪。
3、对第三类形成根源的剖析
受第三类来源而产生的情绪焦虑者,主要以大三毕业班的学生为主体。在面临就业需求且在学院有限的就业关怀下,他们更多依靠主动寻找就业岗位来实现就业需求。可以肯定,在孤军奋战和缺少交流渠道的情况下,毕业生会因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社会环境的不适而产生焦虑情绪。再包括上文提到的对家庭的愧疚因素,则显著强化了他们这种情绪的表象。
二、根源剖析下对就业导向模式的形式解构
对以上根源的剖析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有情绪焦虑症状。由此,将这些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学生,都放置到校心理咨询部门来处理是不现实也是没有意义的。在群体意识影响个体意识的常识下,惟有建立全院各部门的联动机制,才能在舆论环境的改善下缓解个体的心理焦虑症状。
具体而言,形式解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1、突出辅导员岗位的功能
不难感知,目前因就业压力而出现的情绪焦虑症状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这就要求,须寻找到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岗位人员来应对。从这一逻辑来看,辅导员教师便成为了首先群体。从近年来我校招收的辅导员中不乏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人才,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便能履行教学管理和心理辅导的工作。这样一来,在解决大面积心理疏导工作上便形成了强大的支撑力量。实践表明,诸多高职院校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组织和制度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增强就业辅导课程创新
根据现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大学新生入校后都将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从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来看,则主要体现为就业前景和就业心态方面。这里且不讨论该课程具体的效果如何,但从课程教学形式看则更像应试教育(课程结束需要考核)。因此,应改观这一教学形态,而以激励性和引导性的语言风格和反馈机制来面对。只有这样,才能不使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越发糊涂,同时还能在集体氛围下获得自我心理调节的自觉意识。
3、发挥心理咨询部门优势
毕竟,学院心理咨询部门的教师都是专业出身,并在工作实践中获得了较多的临床经验。这就意味着,应把他们的专业能力用在刀刃上。那么何谓刀刃呢。笔者认为,在一点带面和传帮带的机制下,可以组织对全院辅导员开展心理学知识培训,从而增强辅导员的工作实践能力;同时,还应根据学院需要针对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传帮带的培养。这样的双管齐下,便能显著提升心理疏导的实际效果。
三、形式解构下的心理疏导途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心理疏导途径可分别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1、辅导员方面
应充分发挥他们联系学生的岗位优势。如,通过面对面的谈心、以职业规划和就业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使得高职学生能在思想感情倾诉中释放心中的压力;并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归属感,进而缓解心中的紧张感。同时,高校管理者应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使青年大学生能够置身于集体之中,通过争优创优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发挥集体互动活动的强大优势,通过增进班级内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不但增强了大学生的班级荣誉感,还增进了班级成员间形成抵御就业负面信息的凝聚力,这本身就远强于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所带来的效果。
2、课程创新方面
该课程主要针对大一新生的,且由上文可知:大学新生会因家庭因素而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在创新的价值取向上便应针对这一问题而展开。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广泛引入案例(最好是发生在本校的实例)。案例包括,本校毕业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就了自己,以及本校毕业生在校时的家庭状况并不理想,但通过自立更生不但顺利完成学业还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这样一来,便能在同一起点上对新生产生一种激励和宽慰的心理作用。然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请部分优秀毕业生回校现场讲述成长经历。实践表明,这种效果最为明显。
3、心理咨询部门方面
目前许多高职学院已经着手组织人员培训工作了,但在培训中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在心理学知识培训中缺乏必要的针对性。众所周知,引起高职学生出现焦虑情绪的原因很多,如失恋、成绩不理想、专升本失利等。因此,在缺乏针对性的情况下,难以使广大辅导员掌握对症下药的技能。因此,应围绕解决就业压力而导致的心理症状开展培训;并在传帮带中,也应形成专项和侧重。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学生因就业压力而形成的焦虑情绪主要来源于:对家庭的愧疚;被非正式组织内的舆论氛围所感染;因寻找就业信息而产生的挫折感所致。因此,在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时须对症下药。在途径构建上应围绕着:辅导员、就业课程创新、心理咨询部门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
参考文献:
[1]黄喜榜.危机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探究[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1(5).
[2]王晓花.大学生心理干预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摘 要: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及时疏导,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关注学生的焦虑心理、注重调适学生心理状态,采取“三沟通”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研究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疏导对策。
关键词:焦虑心理;毕业班;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19-01
认识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学生未来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临近毕业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心理问题,并重点对学生进行疏导调适。本文主要研究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疏导对策。
一、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
(1)毕业班学生特有的心理困惑。临近毕业,升学成了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而家长的期望值又很高,学生感到压力过大。此外,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也给毕业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致使部分学生烦躁、压抑、紧张、缺少自信心,缺乏生活乐趣。
(2)人际关系比较紧张。首先,与父母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有些学生认为自己长大了,喜欢自己拿主意,想摆脱家长的管束,反感父母强制为自己报补习班,越是家长不让做的事越想尝试,因而时常与父母发生冲突。其次,与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这个时期的学生渴望友谊,十分在意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容易产生嫉妒心,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有时觉得孤独。
二、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疏导对策
(1)关注学生的焦虑心理,注重调适学生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爱护、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1)围绕“青春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看问题还不够全面,个性心理倾向还不够稳定。因此,教师要开展以青春期为主题的班会,解决学生遇到的相关问题。要细心认真地了解学生的焦躁心理特点,根据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临近毕业的学习生活。(2)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学生渴望能有非常要好的知心朋友,但对于心理和生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学生来说,不知道如何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正确地交友,认为大把花钱就能得到友情,因此,经常在课余时间请同学吃饭、去游乐场玩,常常以有钱人自居,但让他感到困惑的是,同学们并不真正喜欢与他交往。这时,教师要告诉他:只有自己取得优异成绩,才会让人敬佩。你父母有钱,不是让你被人喜欢的理由。自己爱劳动,爱帮助别人,通过刻苦努力取得好成绩,一定会让同学们真正喜欢你。(3)教会学生自我调适的方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毕业班学生学习任务重,又面临升学的压力,因此,有的学生厌学,有的学生自卑,有的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既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可在班级开展“我行、我能行”的心理教育活动,适时指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学生从烦恼、焦虑等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平衡,从而增强适应能力。
(2)采取“三沟通”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1)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部分家长视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追求而排除其他一切,这种“成绩唯一”的功利心理,对学生成长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学期初要召开毕业班家长会,并请初一年级组组长与家长座谈,从自主管理、青春期教育、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家长会后,有的家长说:以前只关注学习成绩,对孩子心理问题很少考虑,今天的家长会对我的启发很大。可见,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家长工作,使之成为积极的合作者,发挥家长与教师合力教育的优势。(2)教师与学生之间密切沟通,减轻学生压力。有的学生听说初中学习生活非常紧张,因而心理压力较大,经常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为学生开设“调整心态,迎接挑战”系列心理活动辅导课。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让学生学会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达到自我调控的目的。比如,通过思想、语言进行自我暗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沟通,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3)学生与学生之间亲密沟通,增强学习动力。为了减轻学生的焦虑心理,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增强学习动力,教师可以邀请一些优秀毕业生回校与学生们进行座谈。这些优秀毕业生可以传授学习方面的心得体会,并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总结失败与成功的原因,帮助学弟学妹提高思想认识,这能够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毕业班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教师要正确认识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活力和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庞桂斌.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关键词:高职学生;抑郁情绪;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42-02
心理学指出,抑郁是人的气质类型的反映,也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和心理亚健康状态。抑郁造成人的思维和动作反应慢、不灵活,常常表现为行为孤僻,郁郁寡欢,思想自闭,反应迟顿,情感脆弱,易激动,也易消沉,多愁善感,多心好疑。抑郁情绪常常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抑郁也严重影响着其心理的健康发展。针对高职学生的抑郁情绪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高职学生端正认识、调整心态、自我调适,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抑郁情绪的识别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通常情况是当人们受到各种心理打击产生抑郁情绪后,人们会自觉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能够自行恢复心理平衡。由这些挫折和不如意引起的抑郁,是正常和短暂的,应对抑郁情绪的过程也正是个体自我成长和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但是,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常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恶化。因此,精神医学规定一般抑郁不应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持续数月或半年以上,应到专门的精神科门诊及时诊断和治疗。抑郁情绪的产生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和人的遗传素质、个人性格、家庭成长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突发重大意外事件等有关。
高职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心理特点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识别主要依据本人的表述、心理老师的观察和一些心理测试的结果。在做心理疏导工作之前,必须首先鉴别学生是属于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对有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的学生必须遵守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建议其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做正规的鉴别与系统的治疗;对有一般的抑郁情绪的学生,则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二、高职学生抑郁情绪表现
1.高考失利的挫败感引发抑郁
升入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挫败感,他们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同学比较,自觉有明显的劣势。高考失利的失败感,导致自我评价过低,经常用负面的语言描述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我有什么用呢?”“我从来没体会过成功。”“我非常失败,没有哪一点让我自己感到满意。”高中时期,高考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虽然学习辛苦,但辛苦中也使生活充实快乐。但新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却没有及时建立新的生活目标。理想的缺失让生活失去了方向感,慢慢地也就找不到自我的价值感,从而产生了抑郁情绪。
2.人际关系敏感引发的抑郁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是不能正确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和别人相处时常常心怀戒备、怀疑和嫉妒,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孤僻、好嫉妒等个性品质是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重要心理因素。高职院校的人际关系比高中时期更为复杂,往往是当事人产生抑郁情绪的直接原因。孤僻的性格特征也会使沟通交流产生障碍,由此引发人际交往的困难。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恶劣的人际关系常常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3.过高的就业期望导致的抑郁
就业期望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过高的就业期望可能会带来情绪问题。一些面临毕业的大三学生,在求职面试等过程中,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从一些职位不高、薪酬微薄的初级岗位做起,好高骛远,希望一就业就获得财富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求职屡次受挫,又不能及时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容易陷入恶劣情绪的困扰;长期处于不良心境,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三、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疏导策略
1.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正是过低的自我评价,才引发了抑郁的情绪。针对高考失利带来的挫败感而引发抑郁情绪的学生,心理疏导的主要方法是从认知上调整其对自我过低的评价,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首先通过心理老师的疏导,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并学习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如对自己说:“我很快乐,我无须看别人脸色。”“我很勇敢,我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我所遭遇的困难。”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以乐观态度对待生活。
其次,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让当事人明确对自我评价不合理而导致抑郁情绪的认知过程。当事人非常在意自己的高考失利的意义,认为高考的失败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这是一个以偏概全,不合理的自我评价,也是产生自卑心理、引发抑郁情绪的根源。心理教师引导要当事人明确成功与否,其实并不完全由客观环境的优劣来决定,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高考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高考的失利已经是过去,只有放下过去,重新寻找生活的目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生活。高职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很强,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生活的目标,可以为自己制订一个具体的人生规划。生活有了意义,抑郁情绪自然会得到缓解。
再次,重新建立对自己的客观的认识,重建自信心,摆脱抑郁情绪。要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寻找自己的价值。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不会过分地顾及别人,过分地去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逐渐地就会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任何挫折。要教育学生改变认知,树立信心,寻找自己的价值。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重建自信,就会慢慢走出抑郁情绪的阴霾。
2.实施行为训练
针对人际关系敏感引发抑郁情绪的高职学生,可以采用行为训练的方法使其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行为训练是减轻或改善不良行为的心理疏导技术。心理教师在对当事人的人际交往行为进行分析后,应帮助当事人制定行为目标。要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要指导当事人了解行为训练的基本原理。应当引导当事人不要过度纠缠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应具体描述分析目标行为,指导当事人实施行为训练的方案。主要步骤有以下两点:
一是面对人际关系敏感带来的抑郁情绪,先学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放松。放松技术是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人际关系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消除紧张的行为的心理训练技术。可以用稳定的缓慢吸气、呼气的方法,达到松弛的目的。吸气时双手慢慢握拳,再缓慢呼气,两手放松,让身体处于肌肉松弛的状态。这样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会使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中身心松弛的乐趣。
二是根据当事人的人际交往问题布置相应的行为训练的作业。在行为训练中,要求当事人明确完成这些行为目标的目的是缓解人际敏感带来的抑郁情绪,体会人际交往中带来的乐趣。具体行为训练的内容有:
首先,养成和朋友们保持联络的习惯。学会向朋友倾述内心的烦恼,不要把烦恼深藏在内心,可以经常给老朋友写信。朋友的倾听和鼓励是抵御抑郁的一剂良药。其次,主动帮助他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社会公德,也是人们的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抑郁情绪的侵袭。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可以分享助人的快乐;关爱别人,自己也会从中收获快乐,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能够有效地增强自身的价值感,这是应对抑郁情绪的一种好方法。再次,用行动来代替思虑。制订规律的生活计划,多到户外运动、散步,多晒晒太阳,呼吸些新鲜空气,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抑郁情绪的蔓延。
3.进行健康择业教育
针对由于过高的就业期望导致抑郁的高职学生,心理疏导的方法是结合学校的就业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择业教育,摆脱抑郁情绪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侵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是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通过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期望进行心理分析。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就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心理疏导。根据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自觉抑御抵御情绪的侵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心理教育活动。在就业心理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宣传栏、广播站、举行心理讲座、心理美文大赛、心理游戏、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方式开展活动。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挖掘自己的潜质,发现自我的价值,使学生都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择业。要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找准定位,摆脱抑郁,快乐成长。
三是通过心理协会等渠道引导学生开展就业自我教育。就业期望过高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年龄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影响,而同龄学生的交流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收到心理互助的效果。心理协会可以对因就业期望过高带来的抑郁情绪的危害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识别和应对抑郁情绪的能力。心理协会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社团组织,心理社团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心理社团成员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因高考失利带来的自卑心理、人际关系敏感、过高的就业期望容易导致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调整对自我过低的评价,提高自我评价水平,采用应对人际交往困难的行为训练的方式和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心理教育活动、心理协会成员互助等方法可以有效解除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困扰,达到理想的心理疏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孝红. 关于大学新生抑郁心理的调查分析[J]. 西华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李志. 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模式[J]. 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4(1).
[3]邱炳武,王极盛. 抑郁研究中的素质——压力理论述评[J]. 心 理科学,2000(3).
[4]汪向东,王希林,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K]. 北京: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1999.
[5]王玉兰.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 中国科技信 息,2010(2).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l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小学生嫉妒心理危害成因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1
嫉妒心理在小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嫉妒是一种心理病态。嫉妒也被人们称为妒忌,据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它伴随着自卑、不满、怨恨的情绪发生。反映在小学生身上,则集中表现为对于同等水平同伴所取得的成绩、进步的嫉恨,也有的是对别人具有的良好的条件等产生的嫉妒。嫉妒一般分为几个层次:1、潜意识中的嫉妒心理;2、对抗性的嫉妒心理;3、攻击性的嫉妒心理。
一、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危害
嫉妒心理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益。当学生在嫉妒他人时,最受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在嫉妒他人时,自己往往处于紧张和不安中。同时,强烈的嫉妒会让自己陷入自伤或伤人的危险境地。会让人放弃自我完善,用仇视的目光贬低他人的成功从而成为一个庸人。嫉妒还会使小学生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倘若一名学生长期处在嫉妒的心境之中,那么他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压抑感,给自己造成莫大的痛苦。如果那位同学一直不能正视别人的优点,不能在别人所获得幸福快乐时自己为之快乐,那他的人生就太痛苦了,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因为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会使他痛苦万分。
二、小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
1、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的自我认识;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各方面人的呵护,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要别人让着,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得到更多的关爱与注意,一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一般对自我评价过高,而对他人评价过低。所以,在别人的成绩与进步面前,又由于很强烈的对比性,不满、怨恨的情绪比较容易产生。当在别人取得的成绩与进步面前感到不安与自卑时,这时它还不属于嫉妒,当这种成绩与进步能足够地引起主体的痛苦的反应时,嫉妒便真正显示出来。而且,独生子女一般占有欲比较强,这也是嫉妒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小学阶段中对“三好学习”的评选获得等。
2、小学生中的较为普遍的攀比心理
攀比是一种缺乏长期目的性的缺乏意义的比较。它折射的是小学生强烈的占有欲,虽然也许它并不需要。盲目的攀比容易使学生产生“我不如人”的挫折体验,而当这种挫折体验具有了明确指向性的时候,这种挫折情绪就转化为“为什么我没有”的嫉妒心理。
3、小学班集体中过于浓重的竞争氛围
在小学班集体的管理中,为了减省管理的难度,提高管理的效率,教师常采用评比、评奖的方式。而且,对于分数过分追求也把学生拉入了一个浓重的竞争氛围。竞争产生强烈的比较,比较产生同伴中的差异,差异容易使学生产生浓重的嫉妒心理体验。
4、过于单一的结果性学业评价
处于一线,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生中最容易滋生嫉妒心理的是学业上较后产生的差异。家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基于学生的学业评价,不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学生的表现,而是经常采用了单一的学业结果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孰优孰劣。这就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十分狭小的比较天地――学业成绩。往往还直接引入了更小的比较天地――分数比较。学生被归整在一个线性的队伍中,比较中的明显的差异也是嫉妒心理产生的重大原因。
三、小学生嫉妒心理的疏导
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孩子战胜嫉妒心理,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了从以下几点入手,比较成功。
1、故事举例,明确嫉妒心理的危害。
既然嫉妒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通存在,又具有一定的顽固性,所对避开它不如让学生正面了解它、认识它。小学生十分适合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了解。如《百雪公主》中的皇后,就提供了一部十分鲜明的嫉妒心理发展史。首先是错误的自我认识(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后来不能容忍别人的长处(知道白雪公主是最美丽的女人,后来要求猎人杀死它);紧接着嫉妒心理一再激化,(多次迫害,多次得知失败);最后被嫉妒所吞噬,(妒火中烧,化为灰烬)。在对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位皇后外貌美吗?(美),是什么最后毁了它呢?(是嫉妒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种浅显的故事,同学一听就懂,也很容易就可以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这样可引导学生要正视自己的嫉妒心理,对它要有一定的约束与控制,不能放任自流。
2、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小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3、淡化班级过于浓重的竞争氛围,强调合作基础上的竞争。
在一个浓厚竞争氛围的班集体中,学生的心理体验是紧张的,时刻担心自己落在后面,所以营造绿色的班级心理场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通过各种活动来营造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多提供合作的机会,更好交流的机会,如各种主题班队会“今天我是小主人”“快乐大转盘”……这些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得到表现的满足;另一方面,在各种班级活动中,教师应该树立“人人都是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都有均等的表现与接受个别辅导的机会。让每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