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开发技术8篇

时间:2023-09-27 09:24: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开发技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开发技术

篇1

ESP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受到广泛认可,尤其是在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的高职教育中。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ESP教学改革的尝试,但是由于鲜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ESP课程开发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致使部分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员对此项研究产生了质疑。本文试图以区域经济发展前景为着眼点,就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

农业技术类专业;ESP;可行性

一、引言

ESP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这一教学理论最早由HutchinsonT&WatersA提出。他们认为英语教学由ESP和GE两部分组成。GE为GeneralEnglish的缩写,即“通用英语”,而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我们则把它称为“专门用途英语”。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开设的与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课程教学,是涉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的连续的语言学习课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ESP教学,将专业与英语课程相融合,尽量凸显出高职教育应用为主的特色。但是,就开设的ESP专业来讲多以人文类专业为主,例如文秘英语、商务英语、会展英语等,而对农林类专业ESP课程的研究则寥寥无几。这种现状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国情极为不符。再者,高职教育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中必须以区域经济的特色与亮点为依据,不能一概而论。立足区域,着眼未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流人才才是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也是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时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

二、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实践现状

(1)ESP改革的必要性得到一致认可20世纪70年代ESP教学理念被引入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密切,农产品国际贸易逐年增加,先进的农业技术资源禀赋在不同国家间交流,ESP教学逐渐得到业界一致认可。许多农林类高职院校也尝试进行了ESP教学改革。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进行ESP课程改革的院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运用“1+1”模块教学的方式,将通用英语与ESP教学结合起来,在完成通用英语授课课时之后进行农业技术类ESP教学;还有一些院校则只开设ESP课程。无论改革的模式怎样,实践中ESP教学的必要性都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认可。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09年开始,学院就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的外语应用进行了ESP教学改革。将重组以后的外语应用课程分两学期开设,共128课时,采用“1+1”的模式。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通用英语教学,以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为目标,共72学时;第二学期为ESP教学,总共56学时。

(2)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教学难度加大随着高考制度和大学录取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实施,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生源日益多样,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比例下降,而三职生(即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毕业的学生,也称三校生)比例逐年增加。以酒泉职业学院为例,2015年入校新生中普高生与三职生的平均比例为1:3。普高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强;而三职生课堂参与意识容易激发,动手能力较强。鉴于此,ESP任课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及时作出修订,使课程实效性更强。通过在2014级和2015级农业技术类专业学生中进行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普高生英语成绩优于三职生,三职生对英语课学习动机弱于普高生。因为没有进行分层教学,授课过程中既要顾及基础好的学生,使他们的专门用途英语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又要兼顾基础不好的学生,避免他们总是游离在课堂之外,学无所成。

(3)结合不同专业的ESP研究仍然不成熟,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少之又少尽管ESP教学理念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科研成果不够丰硕。各高职院校进行的各种尝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不同专业ESP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到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都缺乏系统完善的研究和深入探索。在ESP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是教学的灵魂人物,也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教学的掌舵人。目前,各个高职院校中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现象普遍存在,ESP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使得原本就困难重重的ESP教学又陷入了两难境地。进则需要教师从教材、自身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学情出发全面系统地建设ESP课程;退则彻底放弃前期改革中所进行的贴合高职专业、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改成果。这种情况下,缺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激励和政策保障,仅凭ESP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将改革继续进行下去的。

三、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1)区域经济发展为农业技术类专业开设ESP课程提供了市场依据①农产品对外贸易需要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当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镇。丰富的农业资源、稳步发展的现代农业以及便利的对外贸易条件,为酒泉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开展对外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酒泉还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制种基地,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2013年,全市对外贸易总值突破1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对外贸易占比达到85%。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87户,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农业企业,其中不乏成功上市的敦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美国先锋种业等大型跨国企业。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这些企业,从事技术员或农产品销售。通过企业和市场调研得知,精专业、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亟需在招聘中优先考虑的,也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保障。②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打造专业的种子贸易平台并健全种子外贸营销国际网络需要懂外语的专业人才目前,酒泉已获批对外制种国家示范基地,出口的农产品特色鲜明,但实际生产中,企业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无法开拓国外市场,不知如何获得国外订单,这与企业现有人员不懂英语、无法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外商交流有很大关系。酒泉职业学院农业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规定将学生所学课程与未来岗位需求相结合,开设的课程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课程建设中必须以区域经济为着眼点,做好市场和企业调研,建设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发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凸显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特色。

(2)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建设ESP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师资、教材、校企合作)①高职院校与农业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ESP教师快速成长提供可能由于ESP课程的特殊性,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有基本的农学专业知识。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阶段从事ESP教学的多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这些教师学习能力强、知识面较广,但是专业知识欠缺。酒泉职业学院与全市及周边县市众多农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这些企业在承担学生专业顶岗实训任务的同时也肩负起教师培训的职责。ESP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既能直接了解农业技术类岗位的真实工作情景和工作流程,也能快速学到农业专业知识,尤其是一些从事外贸工作的部门更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从教学内容设计到教学方法选择更有针对性,使教学有的放矢。在充分了解目标岗位要求的基础上,组成由企业从事外贸的行家、专业课教师和培训过的英语教师共同组成的ESP研究团队,保证了ESP课程实施中教师在知识结构上的可行性。②做好调研,从市场和职业岗位要求出发,编写适合区域实情的ESP教材高职英语教学秉承“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实用”二字在教学实践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材建设。开展对就业市场、企业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目标岗位开发教材,能够保证农业技术类专业ESP教学从内容上突出其实用性,改变过去脱离市场需求和学生学情的大而泛的局面。酒泉市已成功获批全国农产品对外制种基地,主要代繁辣椒、番茄和无籽西瓜等农产品种子,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以洋葱制品、番茄酱、脱水蔬菜等为主,因此在农业技术类专业ESP教材编写规划中必须体现出这些特色产品的相关知识。教材建设过程中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主,一方面使教材地域特色更加鲜明,另一方面学生实习实训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可以用在ESP教学中,丰富了教学素材,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例如在建设《农业英语》教材的过程中,项目课题组前往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单位——酒泉西域阳光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企业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更加明确了高职ESP教学的目标和改革的方向,了解了企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具体要求。随后采纳了该公司海外销售部的专家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提出的实用性建议,教材投入使用后学生们认为该教材地域特色鲜明,知识性和语言性紧密结合,难易适中,有很强的针对性,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篇2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与开发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国家兴盛的根本。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参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化升级速度更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开发力度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

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及开发现状分析

(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存在的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化升级速度逐渐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内容和推广形式有了很大改变,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要求随之升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其内部仍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推广经费匮乏,薪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年龄机构、支撑结构等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培训机制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训以异地远程培训为主,增加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降低推广人员参与的积极性;2、培训对象不合理。部分地区选派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在45岁以上,技术人员参加完培训后,科技转化率不高;3、培训内容单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是一项专业、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从专业技能、沟通技能、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进行培训,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整体素质;4、培训方式陈旧。培训方式以课堂授课、现场交流为主,缺乏互动交流和实践性,学生学到的知识实用性有限。

(三)原因分析

首先,观念落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多项问题,主要是由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相关人员以个人角度出发,没有从就业观、政绩观和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出发。农村地区人员对农业学科类专业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直接导致这一学科生源不足;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追求政绩,减少了对农业教育的投资力度;教育产业化竞争激烈,农业学科属于冷门学科,其发展规模十分有限,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其次,经济原因。长期以来,农业领域发展较为缓慢,其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于农业教育、科学及推广环节的投入力度不足,影响了发展效率。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一般以地方财政为主,而投入的大部分资金应用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行业内,技术推广领域经费严重不足。最后,制度原因。现行的农业推广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多年来不断改革,并逐渐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但由此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加大了人员的流动性。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与开发对策

(一)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开发的动力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完善人才激励措施,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工作特点,将实用性技能作为重点考察内容,适当放宽写作水平和科研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其次,建立人才需求满足机制。在制定各项激励措施时,从人员需求角度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经济收入的同时,适当提高其福利待遇,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与开发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开发的主要保障,因此要建立人才教育培训和使用评估机制,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制度保障。成立“科研+教学+推广”三方合作培养机制,充分借助技术研发单位、教学系统和推广部门的力量,提高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的转化率,建立适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人才运行机制,以政府举办农业教育为主,民办机构为辅,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体系,形成教育、科研、推广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素质,确保教育教学的高效性;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一定的灵活性,能根据地区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学过程要重视实践教学,借助多种教育资源和教学形式,走出课堂,深入实验基地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才使用评估的科学化。传统推广方式将逐渐被现代推广方式所取代,这就需要农业推广部门要严格控制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选拔和录用,从源头上做好人才素养控制工作,注重绩效管理和业绩考核,促进技术推广人员的全面提升。

(三)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和开发的保障制度

首先,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各项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政策;完善教育监督机制,使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落实。其次,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以政府为主导,扩大投资渠道。如技术推广机构可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实施有偿服务。最后,强化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加强农业教育体系、科研机构以及推广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及分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四)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较高,如专业的农业种植技术、管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信息技术都是日常工作中所不可或缺的,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具备专业农业知识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现代农业发展对技术推广人才素质的需求主要有知识素质,包括种植学、养殖学、农产品储藏加工、管理学、推广学、信息学等;技能水平包括沟通技能、知识更新技能、信息收集和传播技能等;职业素养包括诚信、责任感、合作能力等,这是现代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三、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思想意识、经济原因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现有的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具有多种问题,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应从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力度,从而为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秋冬农业开发服务及明年的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发言稿

深化秋冬农业开发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在秋收、秋播的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召开这次全县秋冬农业开发工作会议,非常及时、非常必要,会议对于推进全县秋冬农业开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会议安排,现就秋冬农业开发服务及明年的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作一简要发言。

一、切实抓好秋冬开发,努力搞好配套服务。

⒈全力抢收抢种,确保规划落实。

当前秋播在即,各地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要认真组织干部,深入农村一线,指导农民适时抢收秋粮,做到及时腾茬,为秋播生产打好基础。根据当前雨水较多、气温偏低的实际,要组织农民,抢住晴好天气,抓紧抢收黄粮,做到黄一块收一块,防止阴雨霉变,确保颗粒归仓;对于已收割的田地,要及时翻耕耙整,确保适时播栽;同时要深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压缩冬闲田地,切实种满种足,确保万亩小麦、万亩豆杂、万亩洋芋和万亩油菜秋播规划的足额落实。

⒉全面推广良种,促进增产增收。

良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也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保证。今年秋播,在小麦生产上,要重点推广优质高产品种郑麦,搭配种植绵阳和鄂麦号等优良品种;在油菜生产上要逐步实现双低化,要重点推广华杂号、华杂号,适度推广绵油号和油研七号;在洋芋生产上要坚持高引低种原则进行引种栽培。

⒊全力落实重点技术,努力提高生产水平。

()油菜高产高效保优栽培技术。首先要选好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杜绝多品种叉花种植,以保证优质油菜的优良品质,以提高增收效益;二是要适时移栽,促进早发,全县要求在月上旬移栽结束;三是要坚持科学栽培,落实地膜覆盖油菜技术。

()小麦半精量播种技术。小麦生产要在坚持月上旬开始、中旬大播、下旬刹尾的适播原则的基础上,严格播量,保证小麦满播基本苗—万,预留行—万。同时要抓好配方施肥,做到增施有机肥,补施微肥,普及氮磷钾配方施肥,避免白籽下地现象,以提高单位生产水平。

()洋芋“四改”技术。洋芋是我县夏收粮菜兼用型品种,在稳定和提高夏粮生产水平上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在洋芋生产上,要坚持抓好改本地品种为脱毒种、改春播为冬播、改点播为条播、改露地栽培为覆盖栽培的“四改”技术落实,努力提高洋芋生产水平。同时要继续坚持抓好水田洋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扩大示范。

()旱地粮经间套技术。要全面抓好旱地农业开发,充分利用旱地预留行技术,大力推广高产高效、多元间套的粮魔、粮药、粮菜等栽培模式,做到主粮增产、间套增收,实现立体种植,多种多收。

二、围绕秋冬开发,发展特色经济。

各地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秋冬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两点”工作法指导秋冬农业开发工作,要在因地制宜,突出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科学规划秋冬农业开发的基础上,要突出示范抓亮点,切实抓好以茶叶、魔芋和药材为主的支柱产业和增收项目的示范点创办,以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茶叶产业上,要扎实抓好以水坪前进茶场、县龙王垭茶场、汇湾梅子垭茶场为主的茶园高标准建设样板;在油菜生产上要以蒋家堰、中峰、龙坝、城关、水坪、县河等乡镇为主的省道沿线优质油菜生产示范样板;在魔芋产业上,要抓好以泉溪、丰溪、天宝、兵营、蒋家堰、水坪、汇湾、鄂坪等乡镇为主的魔粮间套高产示范样板;在药材生产上,要抓好以丰溪、泉溪、桃源、向坝等乡镇为主的中小药材示范样板;在蔬菜生产上,要突出抓好城镇郊区的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为主的设施蔬菜示范样板。以扎实的工作作风,高标准样板的辐射作用来引导和推动全县特色产业的发展,为深化农业秋冬开发内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三、围绕秋冬农业开发,广辟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要有效利用和开发现有耕地资源。要认真贯彻中央号文件精神,增强基本农田保护意识,坚决杜绝滥占滥用耕地现象,深挖面积潜力,科学利用时间和空间,努力提高复种指数,确保种满种足。二是要下大力气压缩冬闲田,坚决杜绝抛荒、撂荒现象。对没有落实调整项目的地块要抢抓季节,安种越冬作物,坚持旱地多种蚕豌豆、水田多种油菜和绿肥的原则,实现种养结合,多种多收。三是要开发野生资源,促进合理增收。要组织动员群众,广泛开展小秋收,帮助组织销售,变野生资源为现实收入。四是要抓住冬闲时节,搞好农民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发展打工经济,同时有关部门要简化手续办理程序,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组织引导富余劳力外出打工,促进农民工有序流动,实现打工增收。

四、认真组织“农业科技落实年”活动。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有了政策和投入作保障,农业发展速度和效益的高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农业科研尤其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不断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才能不断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水平,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才能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因此,省委、省政府确定明年为“农业科技落实年”,全省重点推广十大增产增效技术。

⒈优质高产良种应用技术。继续实行主推良种公告制度,力争粮食优质率达到,油菜达到以上。同时要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资源,如:白马牙、五花糙苞谷、小粒黄豆、本地红小豆等珍稀特色品种,以保护发展生物多样性和优良遗传基因。

⒉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大力推广各种“双增”模式,我县重点推广粮魔、林魔、粮药、粮菜及“猪、沼、果”、“猪、沼、茶(菜)”等多熟间套,立体种养模式。

⒊轻型简化栽培技术。重点推广免耕、直播轻型技术,如:水稻覆膜直播、水稻软盘抛秧,油菜免耕移栽或免耕直播,洋芋水田免耕盖草栽培等等,努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发展快乐农业,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⒋稻鸭共育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稻鸭共育技术试验示范。

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我县每年约有—亿斤农作物秸秆是一笔可观的资源,但利用率很低,不少被就地焚烧、白白浪费,十分可惜。要大造舆论,大搞试验研究,把秸秆这笔财富利用好。推广以稻草为原料生产双孢菇,玉米、花生、红薯等秸秆氨化青贮技术,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及草覆盖技术,逐步改变焚烧秸秆的不良习惯。

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粮油主产区,举办示范样板,实行测土、配方、生产、供应、施用专用肥一条龙服务,辐射全县,降低肥料投入成本,肥料利用率提高。

⒎生态农业技术。依托国家农村能源项目,推广猪沼果、猪沼茶(菜)、猪鸭渔等以及果园养羊、茶园养鸡、稻田养鸭等生态农业模式。

⒏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要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努力打响具有竹溪特色的有机茶、有机魔芋面、有机山野菜、有机豆杂食品等有机品牌。

⒐地膜覆盖技术。高寒山区坚持推广地膜苞谷,高山田、冷浸田、旱土旁田要坚持推广地膜水稻。要把地膜覆盖技术作为抗寒保墒,防灾增收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普及开来。

篇4

7月29日,农业部在北京延庆举办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国际研讨会。会议提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农业发展转方式新任务,需要向市场提供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马铃薯作为营养丰富的农产品,推进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会议指出,马铃薯是世界上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中国的第四大粮食作物。2014年,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1/4左右,已成为马铃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但受品种特性、市场需求等影响,中国马铃薯年人均消费量仅为41.2公斤,远低于欧美国家水平。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旨在开发更加多元化的主食产品,丰富百姓餐桌,改善居民膳食结构。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及马铃薯主食加工工艺和装备的改进完善,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

会议紧紧围绕“绿色安全营养健康”这个主题,提出马铃薯主食开发应坚持“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理念,加快选育一批主食加工专用品种,加快建设一批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加快研发一批主食产品及加工工艺,加快扶持一批主食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实现品种专用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主食化,推进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会议认为,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不与三大谷物争水争地,坚持生产发展与整体推进相统一,坚持主食开发与综合利用相兼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相协调。在工作措施上强化顶层设计、搞好规划引导,强化整体布局、抓好梯次推进,强化科研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强化政策支持、延伸产业链条,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健康消费。

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魏蓓娜女士应邀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国内外马铃薯生产、科研、加工、市场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管理人员近1000人参加会议。

篇5

余欣荣指出,马铃薯主食开发实施3年来,取得积极进

展,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一是产品研发加快。已开发出6大系列、100多种产品,马铃薯粉配比由30%提高到50%以上,类型多样、营养健康。二是加工工艺不断改进。在关键技术瓶颈上取得新突破,优化工艺参数、确定最佳全粉配方、改进核心加工装备,为马铃薯主食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加工企业不断壮大。马铃薯主食加工能力显著提升,马铃薯主食加工企业超过200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四是市场不断拓展。通过主食产品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消费者认知度。五是机制不断健全。构建起农科企紧密协作的格局,优势互补,群策群力,形成了马铃薯主食开发的强大合力。

余欣荣指出,马铃薯主食开发是一项创新性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主食加工专用品种少、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缺、主食加工原料成本较高、政策支持力度仍然偏弱等困难和问题。要强化行政推动、注重市场拉动、加大政策促动,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加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研发适应市场的产品,不断拓展产品市场,有力有序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一是多做协调工作,争取政策扶持。细化实施方案,加大资金支持,明确试点任务,搞好指导服务,为马铃薯主食开发提供保障。二是加强协作攻关,攻克技术瓶颈。加快选育加工专用品种,改进主

篇6

本刊讯 6月17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马铃薯主食开发工作座谈会,交流马铃薯主食开发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分析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发展机遇,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会上强调,要以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协作攻关,拓展产品市场、培育消费群体,加力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让马铃薯主食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马铃薯主

食文化深入人心,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余欣荣指出,马铃薯主食开发实施3年来,取得积极进展,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一是产品研发加快。已开发出6大系列、100多种产品,马铃薯粉配比由30%提高到50%以上,类型多样、营养健康。二是加工工艺不断改进。在关键技术瓶颈上取得新突破,优化工艺参数、确定最佳全粉配方、改进核心加工装备,为马铃薯主食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加工企业不断壮大。马铃薯主食加工能力显著提升,马铃薯主食加工企业超过200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四是市场不断拓展。通过主食产品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消费者认知度。五是机制不断健全。构建起农科企紧密协作的格局,优势互补,群策群力,形成了马铃薯主食开发的强大合力。

余欣荣指出,马铃薯主食开发是一项创新性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主食加工专用品种少、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缺、主食加工原料成本较高、政策支持力度仍然偏弱等困难和问题。要强化行政推动、注重市场拉动、加大政策促动,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加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研发适应市场的产品,不断拓展产品市场,有力有序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一是多做协调工作,争取政策扶持。细化实施方案,加大资金支持,明确试点任务,搞好指导服务,为马铃薯主食开发提供保障。二是加强协作攻关,攻克技术瓶颈。加快选育加工专用品种,改进主食产品及工艺,建立完善标准体系,以科技创新带动马铃薯主食开发。三是推进产业开发,拓展产品市场。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品牌化创建,促进产销衔接,以马铃薯主食开发带动全产业链升级。四是搞好科普宣传,培育消费群体。广泛宣传马铃薯营养价值,积极倡导健康消费理念,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

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主持。

篇7

农业技术产权的生成、交易和实施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三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农业技术产权的生成是交易和实施的基础,农业技术产权的交易是产权生成和实施的媒介和保障,农业技术产权的实施是农业技术产权生成和交易的根本目的,因为只有通过农业技术产权的实施,才能最终将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提升农业生产活动的技术含量,增加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率,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只有通过农业技术产权的实施,才能让农业技术研究人员实现自身的价值,刺激农业技术研究人员的研究创新热情;只有通过农业技术产权的实施,才能从根本上产生对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拉动,刺激新的农业技术产权的产生;只有通过农业技术产权的实施,才能对农业技术产权的现实转化模式进行探索,开拓出一条农业技术产权转化的可行之路,为后继的农业技术产权转化实施活动提供借鉴。

2农业技术产权实施模式的选择

2.1农业技术产权商品化实施模式

农业技术产权商品化实施模式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产权的转让和授权使用,农业技术产权的转让是农业技术产权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由市场应用前景决定其价值进行的一种农业技术产权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转让,通过这一转让的方式农业技术产权的开发者获得了实际的经济利益,而相应的农业技术开发主体获得了农业技术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可以进行新技术的更新和新领域的拓展,同时这一过程还对农业和农业技术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说是一种简单实用且高效的农业技术产权的实施模式。但是在这一实施模式中因为农业技术产权只能有一个受让人,所以对受让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是较大的考验,同时也因为只有一个受让主体,受让主体在拥有该技术之后就会在市场上形成垄断,不利于市场竞争。与技术产权转让相比,技术产权授权使用,是一种技术开发人员与多个技术实施主体之间的农业技术实施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农业技术的开发人员能够将农业技术以授权使用的方式转让给多个实施主体,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将农业技术产权的开发权和使用权区别开来对待,方便农业技术的继续开发,也方便农业技术实施的专业化,同时因为实施者购买的只是农业技术的一部分使用权,所以投资的金额并不是特别巨大,但是开发者却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2.2农业技术产权资本化实施模式

在农业技术的实施环节中,因为农业技术产权应用之后会产生的巨大价值,并且其是持续增长的,会带来长期的收益,所以很多农业技术开发人员并不愿意将农业技术产权一次性的出售,所以就产生了农业技术产权的资本化实施模式,具体的表现是在农业技术的实施中,技术开发人员以农业技术产权为主体开设农业技术开发公司,对农业技术产权的经济效益进行开发,或者以农业技术产权为资本作价入股到农业技术开发企业,成为企业的股东,每年在企业的利润中获得红利。这种农业技术产权的实施模式能够对农业技术产权进行长线的利用,并有利于农业技术产权的可持续发展应用。

3加快农业技术产权实施的保障措施

3.1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农业技术产权流动及其实施效率

想要实现农业技术产权实施有效的发展,就必须要对农业技术产权的交易市场进行完善,建立农业技术产权实施的有效交易平台,囊括更多覆盖范围更广的农业技术企业和农业技术开发人员,让农业技术产权的受让双方能够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之上进行农业技术产权的实施转让。

3.2完善利益驱动机制,促进农业技术产权实施的合作博弈的实现

农业技术产权的实施环节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利益,只有完善农业技术产权实施的利益驱动机制,才能促进农业技术产权的受让双方在统一的机制下,进行互利共赢的农业技术产权转让活动,保证农业技术产权的受让双方都能在农业技术产权的实施中获得利益,并使受让双方的利益都得到科学合理的法律保障。

3.3建立健全与农业技术产权实施有关的投资和风险保障机制

农业技术产权的实施是一个多风险的活动,所以相关的主管机构要为农业技术产权的实施提供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产权的投资和风险保障机制,以为农业技术产权的转让和实施提供资金担保和优化的投资环境,促进农业技术产权的流动和实施。

4结论

篇8

同志近期谈到:“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建设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提高内在承载力,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制订实施规划,但是其思路和做法大多是以建筑业为依托、以土地开发为动力、以基础建设投资为主体的人为“造城”,其结果必然是牺牲资源和环境。只有在推进城镇化的前期规划部署中,确立“构建产业体系、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增收”三位同步,才能真正拓展城镇化内在承载力。

构建产业体系,三个“就地化”是重心和前提。产业体系的建立,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最终构建农业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农业资源开发体系的建设,实现三个“就地化”——资源转化就地化、产业发展就地化、农民增收就地化。这不仅符合当前广大农民的普遍诉求,也为“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二、农业资源总量丰富,可开发空间巨大

国外曾有媒体将农业资源誉为“人类自然和经济资源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块宝藏”。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定位也在不断地丰富、延伸。农业资源,不仅包括土地、水等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自然资源,也应包括粮食、果蔬、水产品等农林渔业所生产的一切产品,包括剩余物等副产品。

农业资源具有低碳、当量大、可再生等特征,资源自然存量可观,可供加工利用的品种十分丰富。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市场空间巨大,产业具有投资小、收益大、稳定周期长、持续能力强等特点。

但是目前由于粮食等主体农产品的价格较低,农业领域出现了两大热点。一是棉花、果蔬、花卉、林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二是畜、禽、水产品等的养殖,从而形成了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两翼”。 但是种植、养殖仍是农业产业链的初始环节,产业链条短,先进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不足,产品同质化趋势严重,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推进农业发展,应运用前沿学科技术和优化工业手段,打造包括粮食在内所有农产品的加工体系,形成农业产业加工集群,构筑农业产业发展的“主体”,以主体带动两翼,促进农业资源深度开发。

农业资源在满足人类衣、食之需外,其潜在功能所形成的价值,从生物化学角度看还远未开发。据综合计算,我国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当量可达到20万亿元以上。所以,我国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不仅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也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农业资源的系统开发还未起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由于农业领域技术创新和应用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农业资源系统开发价值的显现。

三百多年来,随着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推进,工业文明表现出的巨大商业利润和社会财富创造能力,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发展,使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聚集。例如大量的技术成果,都产生于工业体系、应用于工业体系,可以说近代科技体系是工业技术的集合。然而在农业领域,除颇有争议的转基因技术,以及上世纪初的耕作机械化之外,鲜有新技术进入。正是由于缺乏高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转化的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在此背景下,农业资源的市场价值长期背离了其自身的真实价值,无法使农业生产者获得应有的利润。

三、推进农业资源开发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推进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要发挥现代科技的主体带动作用。农业,是先进技术最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产业。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正是由于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起点较低,具有底部效应,所以与传统工业相比,农业可提升的空间巨大。

尤其是近30年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不断涌现,以及系统感应、控制技术等优化工业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业链前端种植环节的生产效率,同时为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坚实的支撑。上世纪90年代,同志在河南主政期间提出的“用工业手段解决农业问题”,其主旨就是应用前沿学科技术和近30年形成的优化工业手段,在横向和纵向上拓展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对农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使产业的潜在功能得到显现。

引入先进技术和工业手段的同时,农业资源的开发,需要投入更多的现代产业要素,实现系统创新。实践证明,在现代产业的发展中,单一点上的技术突破,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产业的每一次提升都源于系统创新。农业资源的开发,同样需要在产品、标准、商业模式、渠道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系统创新,进而产生更加高效、有序、巨大的效益。

主食产业化的推进,就是通过系统创新,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和提升的范例。河南兴泰公司在10多年来,对我国传统主食开展了持续的基础科研、工艺技术、装备研制、标准化、市场体系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使产业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潜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主食产业化仅是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中的一个环节。除主食产业之外,农业领域可以培育形成若干个类似主食产业的资源开发体系。

技术创新为主体的每一次系统性创新,在颠覆一个时代的同时,创新着一个新的时代。通过系统创新,将原来无法进行加工的农业资源,纳入了可加工的范围,拓展了资源可加工转化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农业资源的加工转化由各个分散的产品,组成链条,进而衍生到产品系列,形成庞大的、新型的产业体系,扩大农业资源转化增值的空间,将农业资源的经济效益放大数十倍、数百倍。

随着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空间的提升,势必引入更多的资本、现代技术、各种人才等要素,使农业的经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四、结合中国国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城镇现代化

农业资源的系统化开发,有助于各个地区结合自有的资源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这也是其价值体现的基础。我国的各个省份,均有各不相同的农业资源特点。按照产业和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立足本地优势,通过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循序渐进、统筹谋划,形成“一县一园、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化的发展模式,打造支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农业资源的系统化开发,将促进集群式的优质产业入镇进乡,不仅将农产品加工的产值留在了当地,而且带动了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增强当地经济实力,有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与此同时,使农村地区的村镇形成更强大的吸纳技术人才和留住劳动力的能力,使广大农民不需要背井离乡、涌进大城市,而是结合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离土不离乡,让农民就地可以实现就业、提高收入。从而使广大的小城镇,在保持农村特定的自然风貌和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实现“村镇现代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