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9 23:15: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化学项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76
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巧妙将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与精心设计的任务或问题结合,使学生投入到具体的项目任务中,通过设计真实性的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强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各种学习途径相互整合,倡导交流与合作,支持与引导等,从而完成在做中学,在做中领会和掌握,较好贯彻了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
1 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就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部的一种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2]。
2 项目教学法一般实施步骤
2.1 教师提出项目任务
成功实施“项目教学”的一个首要前提是要有合适的项目案例。选取的教学项目要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为活动中心,以现有设备资源为教学材料。项目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巧妙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而教师在准备项目设计时必须充分调研与实践,以具有相同或相似技能要求的岗位要求为调查对象,设计出实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均较强的项目。可以鼓励让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最好能把学生已掌握知识技能与计划传授的知识点做好有机结合。以无机化学为例,可选取“大输液生理盐水的配置”为项目任务等。
2.2 划分小组制定计划
教师事先根据全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点,结合学生本人意愿进行项目小组划分,每组设“项目经理”一人。项目分组的原则、小组成员的搭配、组内工作的分工、各组成员的数量等将直接影响各项目小组的学习效果。采取互补方式进行搭配,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学生在整个项目学习中将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协作学习方式。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组员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依赖思想。然后按照项目任务,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立工作步骤和程序。
2.3 教师示范“分解项目”
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结合当前学习的知识点,选择多个合适的小项目,并依次通过课件或演示操作示范解决“分解项目”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分解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综合项目打下基础。以“大输液生理盐水的配置”为例,教师可依次选取“浓度表示方法”、“液体溶质的溶液配制”、“药用氯化钠的鉴定”等作为“分解项目”。
2.4 评估完善实施方案
根据项目任务,结合教师示范的“分解项目”,师生共同讨论项目计划中出现的问题,审核计划的步骤是否合理,分工是否得当,分解项目是否易于完成,知识点是否查找全面等,防止在具体实施中操作性不强,影响完成项目的效率和最终结果。
2.5 具体开展项目实践
各小组学生根据实施方案,分工协作。一部分学生查找“溶液浓度”的知识,一部分查找“GMP对大输液生产要求”,一部分学生查找“溶液配制”等知识,分头开展项目实施工作。
2.6 相互进行成果交流
项目任务完成后,各项目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围绕项目任务进行相互交流,分享项目完成的成功和喜悦,总结、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同时各小组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借鉴,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成果展示会,可以是成果报告会,也可以是不同方案优劣的辩论会,通过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达到全班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2.7 共同评价学习效果
项目任务完成后,启发学生首先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各小组分别汇报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各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结合成果交流的步骤,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3 项目选取艺术
在整个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项目是学习的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环。选取的教学项目要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为活动中心,以现有设备资源为教学材料。项目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巧妙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不同层次选取难度适合的项目,覆盖大多数,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项目选取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合理创设学习情境
以“大输液生理盐水的配置”为例,在项目任务布置之前,首先播放几段大型医药公司GMP车间的生产片段或者“齐二药事件”等某品牌药品的质量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科学探究兴趣。
3.2 深入研究学习内容
在项目教学中巧妙组织学习资源和创设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关键的工作,这要求教师务必熟悉项目内容,了解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并注意与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协调。推出教学项目要讲究艺术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及讨论的热情。
3.3 巧妙构建职业场景
由于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实践操作,巧妙构建仿真职业场景更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施。比如“大输液生理盐水的配置”的教学场所可以选取在实验实训车间,仿真的职业场景激发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责任意识,教学项目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教学效果自然有效提升。
项目教学法依托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建构学习内容,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远离职业工作实践的弊端。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同时,学生能综合应用本课程各章节相关知识,促使了全部或部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迁移,加深了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尤其是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M].经济科学出版社.
[2]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中职化学项目教学教学效果教学项目法要求项目活动中的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在主动探究中完成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中职化工专业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他们成为项目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主动地探究知识与技能,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对于大多数已经适应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会有些不适应。进行科学分组,分组教学从三个维度进行考虑:一是采取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二是组数和每个小组的大小问题,三是灵活性的问题。组员的搭配主要是从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考虑,如男女生搭配、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等。在中职化学项目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搭配,性格内向的与外向的搭配,动手能力强的与弱的搭配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率,小组的规模以4~6人为最佳,每组设立“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小组项目的落实和学习讨论的安排。根据教学大纲的有关知识技能的要求,考虑到无机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这一教学模块的总体教学目标是掌握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及递变规律,因此在设计项目任务时,为了最大程度的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认真斟酌将项目定为“生活中雨水的PH测定”,并将此总项目分解为若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子项目。
项目一:生活中雨水的PH测定
目的:巩固PH测定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方式:在课前教师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雨水,将项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讨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经过师生共同的分析,最后确定本项目。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确定如何正确测定雨水的PH值,在项目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探究雨水的酸碱性。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在全班进行评价和总结。
点评:此项目任务简单,目的明确,而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便于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使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也产生成就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子项目一:雨水呈酸性的原因
目的:掌握硫酸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
方式: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查阅资料,了解酸雨的成分以及如何确定该成分。课上项目活动开展之前教师给出适当的指导,如硫酸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技能要领,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学习和教师的指导,以小组为单位顺利展开主动探究酸雨的成分的项目。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教师进行点评项目开展情况后学生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全班评价和总结。
点评:此项目通过学生自己的预习和查阅以及教师的指导,学生都能顺利进行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掌握了检验硫酸的方法和技能,在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子项目二:酸雨形成途径之一
目的:掌握硫的不同价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反应。
方式:学生有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基础,通过课前学生的预习和查阅,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写出硫转化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转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转化硫酸的不同反应,通过小组内的协作掌握了硫的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最后项目巩固、成果展示并评价总结。
点评:在此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工,组内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对硫的不同价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反应,培养学生养成协作的能力,让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子项目三:品红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后现象是什么?加热后又出现什么情况
目的:此项目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漂白原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方式:学生在自己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后,教师将知识拓宽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硫的其他性质,如氧化性和还原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最后项目巩固、成果展示并评价总结。
点评: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比较容易成功,可以通过该项目切入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激情,最后达成目标。
子项目四:浓硫酸缓缓加到蔗糖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后现象是什么
目的:让学生掌握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的特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等能力的提高,增强安全意识。
方式:此项目实施之前教师先将一些重点的知识点进行提醒和点拨,然后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硫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最后项目巩固、成果展示并评价总结。
点评:该项目实为黑面包实验,操作简单,但包含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密度大于水且溶于水会放热等物理性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包含了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等重要的化学性质。另外该项目趣味性比较强,易于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兴趣。
子项目五:酸雨形成途径之二
目的:掌握氮气转化成硝酸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方式:通过课前学生的预习和查阅,教师给出适当的指导,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写出氮气转化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转化硝酸的不同反应,通过小组内的协作和交流,学生掌握了氮的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然后进行成果展示并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项目巩固和总结。
点评:在此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工,组内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对氮的不同价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反应,让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养成协作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为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以上所有的项目涵盖了教材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在这些项目活动的探究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些关键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能系统地把握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递变规律。这样一来使学生由对单个知识的认知上升到对氧族和氮族元素性质整体规律的认知。值得注意的是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太过强求唯一的答案及最终结果,鼓励学生去尝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一、课程设计原则
从生物化学学科性质上看,《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较强、基础理论较深的课程。但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却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这门课程自身抽象性较强,不少学生感到难懂、难学。尤其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点多,课时设置又少,特别是对一些高中文科班考入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难度更大,这就迫切要求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本门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护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出发,将护理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与《生物化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制定出与真实工作环境更加贴合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定位是将概括性的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化,使之成为有教学实际操作意义的“行为指南”。学生在通过本课程的项目学习后,能够对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化机理进行分析,逐步建立对代谢性疾病的肝功能、血样及酶学等生化检验结果进行解读的能力,解释生化指标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分析代谢性疾病与酶、肝功能等生化指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化角度探索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的机理,从而较好地配合医疗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在通过对护理岗位能力的分析后,获得以下三大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指出六类代谢性疾病的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②正确解读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③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正常范围;④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意义;⑤分析六类代谢性疾病与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联系;⑥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的生物化学机理;⑦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病情变化的生物化学机理;⑧能举例说明生物化学知识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应用;⑨能结合生物化学知识对日常护理工作提出合理建议。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①了解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功能的关系;②熟悉酶的作用特点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③掌握常见中毒与酶、生物氧化的联系;④掌握脂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⑤掌握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⑥掌握糖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⑦熟悉肝脏在机体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素质目标。①通过对临床病案的汇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②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形成对综合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的习惯,加强职业认同感,体验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的精神;③通过对代谢性疾病临床生物化学指标的解读,树立实事求是、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④通过解释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锻炼护患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⑤通过分析代谢性疾病与生物化学指标的内在联系,养成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习惯;⑥通过对病案和化验报告单的认识,体验数据和外语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⑦通过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变化和诊断治疗生物化学机理,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⑧通过认识生物化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锻炼评判性思维和合理推断能力。
三、项目内容设计
学习项目内容设计是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行为手册”,是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设定具体任务将三大课程目标融会于实践操作,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齐头并进。根据分析护理岗位所需技能及相关课程间的知识结构,遵循“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针对课程特点,结合护理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生物化学的要求,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特点,精选课程护理专业针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项目分为A线项目和B线项目,A线项目主要在课堂上开展,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B线项目则是在课外开展,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制作幻灯片进行汇报。在A线项目下又分为入门项目(急性中毒患者生化机理分析,8学时)、主导项目(糖尿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及综合项目(肝胆疾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3个子项目。教师借鉴其他课程项目化教学经验,根据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学习逻辑,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所熟悉的信息和认知规律,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病案解读指标确定指标分析(实验)病机分析后续拓展6个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每个子项目的设计都按照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课程主要内容、相关支撑知识、相关的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并以项目成果作为佐证材料。以下是参照表1对子项目1.1进行的设计举例。
四、项目内容实施
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整体课程有个鲜明的印象,对课程充满兴趣。具体设计如下。1.教师和学生相互介绍与认识,告知学生联系方式(QQ、手机、微博)。2.课程简介:告知学生本门课程为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介绍本门课程的总体安排、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强调以“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说明本门课的考核方式,如不能达到项目考核要求就不能成为人民医院护士,延长考核期。3.情境设计:假设本班为乐山人民医院病房会议室,全班学生按4~6人的规模组成团队,作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设有责任护理组长(负责人),教师为护士长,学生为护士;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查房,查房后对患者情况进行讨论,完成任务书。
五、项目内容评价
本门课程采用项目考核法,即强调过程性考核。在项目完成后,通过对项目的验收进行结果考核,考核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组成。对完成项目的每个过程都要适时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了技能、知识和素质。期末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各类考核都设计有详细的考核指标和评分表。
六、结语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 多元呈现 教学模式
一、项目化学习的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教育者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一直以来,很多教师习惯于一种“线性”教学,其主要特点是:依照教学进度,选择活动,组织材料,以对学生预期的行为变化的估计为目标而进行教学。这种线性教学有其价值。然而,这种由教师发动的教学难以在真正意义上满足学生需要,活动的动机主要由教师诱导而不是由学生内在发动,活动的选择权在教师而不是在学生,甚至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被强制接受的。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学习体验是痛苦的,而苦学是一种不能持续的学习行为。为此,我认为在不完全否定现行教育的前提下,在化学课中引入非正规活动,有益于改变教师主观的教育弊端,并能促使教师的立场更多地转移到学生角度。
传统的老师绕着书本转、学生跟着老师走的知识观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抑制了学生选择的权利,使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完全依赖于教师,逐步失去自我个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步下降,缺乏主动求知的欲望。
在此背景下,提出“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既非预定的线性教学模式,又非一般的教学计划,而是师生共建的弹性课程与探索性教学。
二、“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结构与操作
三、“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或环境
1.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
“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做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什么。教师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学生更多自由和主动。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习惯,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2.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的最容易进行心理沟通。如果将学生按“口”字行座位围坐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则很容易形成个体与个体,小组与个体的交流,又由于小组人数少,学生心理压力小,容易很自然地参与讨论,大胆地发表不同见解。同学间彼此启发,互相激励,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3.注重学生的智能差异,让学生自己选择操作方式。
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每个人的智能都有不同组合,有各自的优势智能。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好,有的学生想象能力比较好,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等等。针对学生的智能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由、自主地表现,不要给学生过多限制。
项目教学法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而美国大在19世纪研究的合作教学法就是项目教学法的雏形,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在20世纪的中后期也呈现出了一种继续发展的形式,同时也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发展的思潮,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项目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的产物,它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产的关系,它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是直接将教师掌握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以发展和提升。
2项目的选择应注意的事项
项目教学法的模式在实际的应用的过程中最为中心的环节就是项目本身,所以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仔细的去选择和准备项目,当项目已经被确定下来,就需要对以下几点内容进行仔细的考量:
2.1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应该根据人的具体情况去选择项目的难易程度,在项目确定之前一定要对职教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仔细的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水平也是需要仔细考虑的,只有对这两个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才能决定选择何种项目,项目选择的时候就应该由教师去整体把握,同时还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操作项目,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2选择的项目一定要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范围之内。项目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作为重要的基础,教学大纲中的重要知识点应该更加充分的融入到项目当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去了解项目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同时还能够承担自己的任务和职责。顺利的完成本专业的相关工作。
2.3设计的项目一定要有实用的价值,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其要应用在实践当中。为了更好的突出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选择项目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可以实现就地取材,同时还要根据目标的相关要求去选择一个大致的方向。例如在水电解实验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水主要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水有一个最为基本的了解,如果学生以后要从事化学行业,这也是一个最为关键的基础环节,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按照相应的步骤去操作,同时还要将文字表达式熟练掌握,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然后用化学守恒原则将化学式表示出来。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解之后还要对生成的气体进行收集,之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气体的助燃性,氢气点燃的情况下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这样也为实验结果作了充分的认证。
3项目教学的准备工作
3.1学生的准备工作。由于项目教学属于开放性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其学习成绩,学生务必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本学科的学习,应在学习前认真阅读相关材料以及书籍,做好相关知识的准备工作,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搜集相关企业的资料,为实验操作做充分准备。
3.2任课教师的准备工作。项目教学属于系统化工程,由于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更加复杂的过程,在难度方面也要比传统教学的难度大很多,因此,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的要求都很严格。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实行项目教学任务之前,应该对相关的项目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查找大量资料以及相关信息,还要了解相关的知识面,大量搜集有关的实例。了解实验仪器,认真制定完整的项目教学计划,最后要在实施项目之前对学生进行动员,使学生了解到该项目的基本意义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更高的学习热情来完成这项活动。
4项目的具体应用
4.1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学习小组,将每个小组的学生均匀分布。教师应该对每名同学的不同方面特点有所了解,比如年龄"性别"学习成绩等,将不同层次的同学划分到一组,使学习小组在不同方面进行互补,学习好的同学或者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通过老师的均匀分组来帮助各自组内学习成绩差的或动手能力欠佳的同学,从而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机会。在分组过程中人数应该均匀,每组最适合的人数一般为三至五人。每个小组需要推选出一位组长,职责就是在教师的指点下对本小组的开发进行设计,并负责本小组各成员的任务分配工作,以及对小组的操作实施进行监督。
基于此,笔者将项目学习的理念引入到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来,提出了基于项目的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即以学科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一个完整的“作品”或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任务”为目的,在真实世界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下面以“实验室中对氢氧化钠废水的处理”项目为例,对我们在项目引领下的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流程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以近乎真实的任务情境导入项目
以真实的任务情境导入项目,不仅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还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态度与观念上的积极影响。当然,由于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不可预测的,这与接触化学不到一年的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不甚相符。因此,将任务在近乎真实的情境下简化处理,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将会使探究活动更加顺利。例如,在“实验室中对氢氧化钠废水的处理”项目中,笔者以“实验室中如何处理氢氧化钠废水”这一问题情境导入项目,一是基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简化探究任务,明确废水中处理的物质只有一种,就是氢氧化钠,二是将只有一种物质要处理的废水设置在实验室中要比在生活中或工厂中更加真实化。
二、以基于模拟的“生产方式”设计项目
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当学习目标确定以后,教师会把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个探究任务,然后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与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有所不同,在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中,学生在项目活动的开始就需要在头脑中预先勾画出一个最终的“产品”。在这种学习活动设计中,教师用的是一种模拟的“生产方式”把由学习目标分解成的若干探究任务串成一条主线,即在探究任务执行之前,教师为学生创建一个执行任务的环境,即特定的情境,它能为学生构建一种高度合作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运用技能和方法,提供一种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的学习方式。如“实验室中对氢氧化钠废水的处理”项目中,学生的主要知识学习目标是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即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把学习目标分成两个探究任务: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探究酸和碱反应的产物。笔者把这两个探究任务置身于“实验室中对氢氧化钠废水的处理”这个项目中,然后以完成这个项目必须考虑到的两个重要问题为情境,将这两个探究任务串联起来:一是加入处理剂后怎么判断氢氧化钠恰好反应完了(创设执行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的任栈肪常,二是所加的处理剂与氢氧化钠反应所生成的新物质会不会带来二次污染(创设执行探究酸和碱反应的产物的任务环境)。
三、以问题解决为引导策略实施项目
项目实施阶段是基于项目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核心阶段,主要由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加工提炼完成。当然,这一环节并不是“放羊”式的,教师要基于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引导策略,组织探究性学习的进程。如学生在执行项目中第一个探究任务“怎么判断所加处理剂(稀盐酸或稀硫酸)把氢氧化钠恰好反应完”时,他们所能想到的可能是两者反应现象的停止,然而当他们把处理剂加入废水中时却发现无任何反应现象。判断无明显现象的两种物质间的反应程度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仅凭小组间的探讨以及查阅资料很难让学生“走出困境”,于是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使氢氧化钠恰好反应完,即使溶液的碱性恰好消失,谁能指示溶液由碱性至中性?如何操作才能做到“恰好”?由此学生会想到用指示剂,并探讨哪种指示剂更好,由此制订出实验方案。
四、以多样化的体现方式展示项目
项目展示是项目学习区别于一般活动教学的重要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项目的展示。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展示项目,如论文、研究报告、电子幻灯片、视频等。当然,这需要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可以在课后完成。在本项目的展示阶段,有的小组采用实验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也有幻灯片的形式,也有论文的形式。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有利于完善知识的建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讨论交流,使成果在此基础上得以升华。
五、以多元激励的方式评价项目
项目学习的评价不能单纯地以一些知识点的考核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种学习模式中,评价内容应是多元的,比如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计划的安排、结果的表达、成果展示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法的优势,使学生达到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发现自我价值,发展个性特长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基于项目的探究性教学后,反思实践,笔者发现该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优势。
1.重视整体结构设计,提升探究活动效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具有逻辑上的优先重要性,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统一的复杂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有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他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基于项目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一个项目的引领下完成的,不仅可使教学各个环节之间形成一个自然流畅的衔接链,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探究。这样,就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组织最有效的探究活动,在具有变化因素的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
2.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突出主体性。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现代课堂的教学不仅承担的是知识传递的责任,也承担着学生主体发展的责任,即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项目引领下的探究性教学中,不论从项目的实施环节、展示环节、评价环节等哪个环节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大大提高了,学生不仅是项目的决策者、实施者,也是项目的评价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以一种主人翁的心态在完成某件“产品”或某项任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3.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达成师生双赢发展。
关键词:项目学习: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项目学习,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
一、项目学习的内涵
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设置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征的项目,能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项目实施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项目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高中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知识结构。将项目学习融入高中化学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在开展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个性特征,进而能开展针对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提升教学效率。
二、项目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理解知识点,进而有效应用所学知识。项目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以科学的标准将学生划分为多个项目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分工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项目学习,做好预习工作,创设课堂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一)利用项目学习,做好预习工作
高中化学知识点分散,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很多学生在记忆时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开展趣味性的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做好课堂预习工作。通过预习,学生能提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了解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在课堂上就会带着问题和思考来听课,提升听课效率。在开展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科学地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利用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导学案上的作业。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导学案,将自己所认为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呈现在导学案中,这样既能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还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材料”为例,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让各小组开展课堂预习工作。在预习中,学生要在教材中找出该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目标等,每个小组自行设计一份预习导学案,然后各小组将导学案进行交换,并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学生在制作导学案时,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走访,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获得知识之后,再进行交流,最后制作出导学案。这个过程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知识。通过这样的预习环节,教师不但可以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情,还能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让学生“跳出”教材,丰富见识,开阔眼界。
(二)借用项目学习,创设课堂情境
项目学习以有效的“微项目”为组成部分,每个“微项目”都是项目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是项目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效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项目学习,让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探究,实现知识点的进一步渗透。例如,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将化学实验引入项目学习,用直观形象的化学实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实验视频或图片等,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情境,使知识的学习直观化;还可以提出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自热小火锅的例子运用到课堂中,给学生演示“生石灰和水发生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一化学现象。然后开展项目学习,让每个项目小组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这一结论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化学实验来验证相关结论,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除了课本上的知识点,教师还可以让各个项目小组利用所学知识开展相关的化学小实验,并与同学进行分享。这样不仅能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学习的趣味性,还充分利用了项目小组的学习形式,增强了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运用项目学习,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自然界万事万物。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将化学教学“生活化”,促进学生深入掌握化学知识。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化学知识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开展化学教学,让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化学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讨论性教学+生活化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讨论和教学联合,促进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思考化学知识的应用,还能取得延伸课堂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任务或问题,自行设计学习环节,自主确立学习内容与目标,并向教师汇报项目结果。教师通过项目汇报不仅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能了解学生的自学水平,进而进行有效的补充教学。以“合金在生活中的运用”的教学为例,在课前,笔者首先让项目小组从合金的角度出发,寻找生活中的合金产物,并了解合金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在课堂上,笔者让项目小组根据所学章节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有的小组提出:“为什么铝锅不能装酱油、醋等酸性或碱性食物?”“我们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制饮料瓶?”等。笔者让学生根据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自行查阅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分享小组学习成果。有效的项目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项目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应用水平。在项目学习中,教师将学生以项目小组的方式进行划分,让学生在解决项目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探究和利用,能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蒲慧明.谈高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途径[J].甘肃教育,2017(5):118.
[2]卢菊仙.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微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24):4.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生物化学 项目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1项目化教学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一个由学生组成的小组有一项确定的工作任务,他们自己计划并且完成任务。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生物化学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2.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生物化学面向化工制药生产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过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2.2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本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3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
积极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对理性知识的感性认识,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项目化教学的设计思路
3.1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选择不同模块,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构建模块化、组合型、阶梯式能力训练体系。将综合能力分解成若干项小的基本能力,选择能涵盖基本能力要素的训练项目实施基本能力训练。通过模块项目训练,建立对人体化学物质组成及代谢的整体概念,从而掌握人体物质以及蔬菜水果中某些成分的提取方法和鉴定,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
3.2典型任务
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本课程进行了六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地进行系统化训练,使学生能够从本课程中学会怎样对人体大分子物质性质进行鉴定。(1)鸡蛋蛋清中蛋白质的沉淀反应;(2)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3)小白鼠肝脏中核酸的制备与鉴定;(4)西红柿中维生素C的测定;(5)马铃薯和唾液中酶的性质;(6)影响唾液中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4项目化教学的方法
(1)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反应,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模型、图表、教学资源库,尤其要在课件中制作具有动画和音像效果的立体结构模型,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3)设计课程内容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典型产品的制备、物质的鉴别等有机化学的应用,设置项目情境,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在项目实施评价中总结理论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中要考虑相关知识向专业课的延伸和基础知识的巩固,利用实验过程进一步化解教学难点。穿插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难点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团队集体备课。
5评价方法
(1)评价原则。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综合评价的原则;突出能力评价优先地位的原则;重点过程评价原则;采取多种方式评价原则;学生自评与其他评价结合的原则等。本课程的评价主要考虑课堂教学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实验操作情况、报告完成情况等综合考评。
(2)评价途径。包括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通过日常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实验操作情况、报告书写情况等,主要由教师进行评定。包括情感态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