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24: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信息采集技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呈现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部分落后地区更是空白。国家网络建设的光纤化和宽带化,为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因此,未来的农业专家系统在设计阶段首先应考虑能否成功地在网上运行符合农业生产与管理需求的系统。利用3S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知识库和模型库的动态更新,也可以为各种基于网络的农业专家系统的实现提供支持,而且3S技术可以实时监控并对预测预报专家系统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应用多媒体把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可视化和音频化,也可以解决农业专家系统在我国各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情况下的有效利用问题。此外,由于目前国内外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制及应用大多局限于科研院所及示范点,农业专家系统的潜在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所以应该考虑领域特点,综合生态环境、气象、地理特点等因素,开发适合地区、具有针对性和使用性的农业专家系统。
2农业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农业信息化就是在信息化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分支,专门用于农业生产上的信息化发展。它包含了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使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以加速对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2.2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2.2.1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扶持力度不足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发展方向,政府应该以信息市场的创建支撑和调节者身份介入农业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在信息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我国总体上信息采集和设备维护人员不足,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紧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在投入经费上各级政府相互推诿,客观上造成农村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多数地方不能对信息进行完整收集整理传播,信息不能深入乡村,不能面对广大农民开展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特别是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西部市县,由于领导农业信息化意识淡薄,对农业信息工作支持不够,加之财政支持的运行费用不足,有时连市县农业信息组织员工的工资发放都困难,更无暇顾及农业信息化建设这些地区多数的县级网站不能稳定运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展极不平衡,没能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套快捷流通信息的农业信息网络,影响着信息资源的传输与共享,导致农民上网还有诸多的困难。2.2.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为:①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宏观上缺乏规划和指导,信息服务体系没有与我国农业的整体性发展战略相结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呈现各地、各级信息化组织零散、笼统的局面,客观上造成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全面的局面;②尽管连接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的农业信息网络已经建成,但乡镇及村级的信息服务设施建设与市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相比明显落后,也就是说,与农民最贴近的基层农业信息化组织建设最为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向基层的传播,使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提供与开发失去了市场导向,不能为农业提供实用。2.2.3信息采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农业的信息采集的渠道主要依靠基层的情况汇报以及报纸杂志网络等传媒方式,采集范围以国内范围为主,对国际农业信息涉足不多,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国际市场信息,信息采集面较窄,严重地影响了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使得农产品价格国际化和农业信息狭窄采集面形成一个尖锐的矛盾,不仅如此,由于对农业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农业信息的采集往往依靠农业信息员的直觉,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所采集的内容五花八门,影响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同时也造成信息采集的重复性建设,浪费资源。2.2.4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员工队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许多基层乡、村、镇都没有设置相应的农业信息组织机构,也没有配备农业信息化员工,即使在全国范围内,各级各地的农业部门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信息队伍的业务技能和知识结构远不适应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需要。目前,我国的多数农业信息化员工都缺乏必要性的技术培训,对于网络计算机的使用仅仅局限于上网查资料和打字录入,缺乏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预测的能力。2.3加快我国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2.3.1加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投入,强化政府组织领导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中央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给予必要的启动资金和维护费用,并加大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地方各级政府则应将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投入。在组织领导方面,各级政府应由信息化建设的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努力搞好统筹、协调、服务、监督,充分利用灵敏的信息系统来掌握情况,使政府部门在宏观调控中,通过纵横交错的流动,引导农业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2.3.2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畅通信息传递渠道科学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该是集政务支持、商业促进和社会服务三种功能为一体的复合系统,强调集成性和协调性。目前,我国应该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平台。在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方面,首先应建立覆盖全国、纵横贯通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以国家农业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各个省、市、县(区、市)农业部门的信息平台,并实现全省农村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和信息联网。其次,逐步形成覆盖省、市、县、乡(镇)村、农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大户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畅通信息传递渠道方面,除了各级政府加大投入进行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网络覆盖面之外,各级各地政府还可组织农业专家定期为农民进行作物栽培指导,举办农业科技知识交流会等,促进农民与专家的面对面交谈,推动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2.3.3统一信息采集标准,健全信息采集机制信息采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农业信息化的整体建设。在信息采集标准上,我国农业信息化监管部门应制定统一的农业信息采集制度,对名词术语、数据格式、数据编码、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等进行统一规定,确保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提高信息采集效率。2.3.4加强农业信息化员工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农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一批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人才,培养农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在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在现有的信息化员工队伍中,农业科技人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源加强学习,政府部门则应该通过培训和定期考核等方式促进信息化员工对农业信息、农业科学知识、计算机软件等知识的掌握。同时,各级各地政府还应通过各种政策吸引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从事农业信息工作,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专家队伍。
3农业专家系统在农业信息化中的重要性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农业信息资源,这些资源,更多的是一种浅层的知识。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将这些浅层资源通过推理总结得到的新知识,指导农作物和农产品的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农业领域专家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变化大等原因,一个农业专家往往需要多年从事农业生产研究和实践积累经验和知识。且这些经验和知识,更多的是具有经验推理性质的表层知识,它们不能用传统计算机程序加以描述,又难以用文字表达,那么,通过专家系统的挖掘、贮存和解释功能,就能够比较容易的被农业用户所接受。此外,在设计专家系统的时候,力求做到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操作简单,使得专家系统能够像人类专家那样根据用户提供的不同信息进行不同的咨询,并根据用户的知识水平,以用户可以理解的形式解释自己的推理思路。通过农业专家系统,农户在进行种植、养殖的过程中,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农业专家们的指导。农业专家系统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一个分支,为农业生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农业生产从传统的粗放高消耗型向集约低耗型的发展,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生产率,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4结束语
关键词:农业信息;信息服务体系;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8-0089-0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性支撑体系,它可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指导农民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可见,构建科学、高效、实用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运行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信息服务,一方面要满足广大普通农民日常生产的农业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农业生产大户、农产品批发商、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深层次的农业信息的需求。政府信息部门运作的是公益性的社会公共信息产品,而信息服务企业运作的是市场化的信息产品。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信息服务运行模式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运行模式是公益性的。它是以政府为主要投资实体,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力量,为农民提供优质、及时、无偿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运行模式的构建,要以各相关农业信息机构为核心,建成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突出特色的农业信息采集、加工、传播服务体系。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信息采集方式
一是以现有的信息网络为主要采集系统。在各省设立一个省级农业信息中心,在市(州)分别设立市级农业信息站,在县分别设立一个县级农业信息站,然后在各县下属乡镇设立农业信息搜集点,并在各村配有专、兼职农业信息员。各乡镇农业信息收集站对各村农业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类、分析、加工后,传递到各县级农业信息站。依此类推,这些基层农业信息依次经由各乡、县、市级农业信息站,最后传递到省级农业信息中心。二是建立和利用农产品市场作为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农产品市场是农产品生产者、经销商与消费者的纽带,具有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特征。如果农业信息采集体系能及时、准确、充分地采集到各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就能及时了解各种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从而指导农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所以农业信息平台应把网络触角伸向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把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每天各种农产品的交易量和成交价格进行联网。三是以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以及国家颁布的文件等,作为农业信息采集系统的一部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以及国家颁布的文件等一切媒介,及时了解国内外关于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使农业信息服务与国内外接轨。
(二)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信息传播方式
农业信息客户群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种养大户、农产品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农村信息中介服务组织、农业经纪人等信息需求大户;另一类是大量的普通农户。由于不同的客户群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和接收能力不同,在农业信息传播系统构建时,就要考虑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不同的信息类别,采取不同的信息传播媒介,具体构建方式如下:
第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农业信息传播。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检索方便快捷,所以对第一类农业信息客户群和一些有条件上网的农户,农业信息网站将是主要的农业信息传播媒介。因此,要建立省级农业网,并在各市县建立专业的农业信息网站。目前,一些农业网站的信息采集、模式已经相当成熟,特别是网上农博会、农业信息联播、网上展厅、农业供求信息专栏及“一站通”等已成为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县级农业信息网站的工作重心是宣传当地的农业信息,很多农民想了解当地的一些基层的农业信息,而这样的信息相当一部分在大型网站上是找不到的。因此,这些小型的县级农业信息网站在农业信息传播体系中不可或缺,必须搞好这些县级农业网站的信息传播工作。
第二,以各县、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为媒介的农业信息传播。在各县、乡镇的农业信息站成立专门的咨询服务部门,将其在本地和互联网上搜集的农业信息进行编辑、整理,面向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站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当地的农业市场价格变化信息和农产品需求供给信息,同时也包括一些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和优良种苗信息等等。
第三,以农业技术诊断办公室为媒介的农业信息传播。政府农业信息部门与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合作,在乡镇设立专门的农业技术诊断办公室,常年聘请有知识、有经验的农业专家、学者、教授,面对面地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咨询、诊断和指导。
第四,“四电合一”的农业信息传播。“四电合一”的农业信息传播模式是利用互联网采集信息,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电话、电视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信息资源;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利用电视传播渠道,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问题和电话咨询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进户率。
二、以企业为主导的有偿信息服务运行模式
在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企业。通过引进民间资本,造就一批有影响、高水平的农业信息服务企业,使它们成为专门从事农业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加工和的信息服务产业化经营企业。对部分农业大户、特殊产业从事者和少数普通农民来说,他们需要深层次的农业信息,尤其是农业专业技术信息、某一行业较为详尽的市场分析预测信息及农业科学管理知识。这部分农民的信息需求可通过农业信息的有偿服务模式得到满足。农业信息的有偿服务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信息咨询公司提供信息服务模式
1农业信息咨询公司信息采集方式。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可通过三种途径采集农业信息。一是专职农业信息员每天登录国内外和省内外的农业信息网站,在网上搜集企业所需要的农业信息。二是与各市县级农业信息站合作,从而获得大量基层的农业信息。三是和省内各大中型批发市场建立庞大的信息网络,各批发市场的信息员每天将大量的农业市场信息通过网络报送给企业的信息中心。
2农业信息咨询公司信息传播方式。农业信息服务企业可以采用三种农业信息传播方式。一是农业信息服务企业直接为农户提供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由于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不高,这种直接针对农户的方式应针对农业大户,而且信息咨询要实用,要能帮助农民致富。二是农业信息服务企业为农业中介机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再由这些农业中介机构把信息传递给农户。这种方式主要指企业为农村中的农业行业协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由于行业协会中的农民的信息需求情况相似,并且协会中人数较多,可以分担费用,因此,这种模式比较适于推广。三是农业信息服务企业为农业信息站提供信息咨询,再由农业信息站提供给农户。这种模式可用于一些具有地区普遍性的农业疑难问题的解答及地区农业发展规划的制订。
(二)第三方物流公司和农业信息咨询公司合作的信息服务模式
在传统的自营物流模式下,各农产品供应商分别对销售商供应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是典型的“多对多”关系。这种模式下的物流配送无论由供应商执行,还是由销售商执行,都是小规模的零星物流,配送成本高、效率低,配送的可靠性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农产品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加强行业分工,将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从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分离出来,交给专门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完成,第三方物流模式将成为农业市场未来的主导物流模式。可见,农业信息咨询公司可以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优势,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形成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和农业信息咨询公司合作的信息服务模式。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依靠其强大的资金优势,构建属于自己的农业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体系,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信息,从而成为联结农产品供应商和农产品销售商之间的纽带,真正解决供应商卖难和销售商买难的尴尬境况。随着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不断成熟,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稳定的客户群,其配送的农产品品种和数量就会相应稳定。这样,与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农产品供应商就可在接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订单之后再进行农业生产,避免了农业生产固有的盲目性,从而使农业生产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不但有利于农民增收,而且在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这种信息服务模式下的信息采集与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模式基本相同;而在农业信息传播模式上,可以采用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合作的方式,由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采集和加工的农业信息传播出去。这种模式实际上相当于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借助于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大的农业信息采集、处理系统以及其庞大的信息源来充实自身的农业信息数据库。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农业信息的利用效率,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可以共享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带来的收益,达到双赢;另一方面丰富了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的信息采集途径,提高了其信息服务的水平,对整个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以电信运营商为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农业信息服务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同时受经济条件和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农业信息要直接、快速传播到广大普通农户手中更难。而电信运营商凭借其庞大的信息网络和强大的资金优势,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可以借助于电信运营商实现农业信息服务。
1电信运营商的农业信息采集方式。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于信息的传播,而不是信息的采集,并且农业信息传播并不是电信运营商的主业,所以专门建立庞大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在经济上并不可行,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全局上看也造成了重复建设。电信运营商可以与一些农业信息网站以及一些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合作,从它们那里有偿获得自己需要的农业信息。
2电信运营商的农业信息传播方式。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向手机和小灵通用户发送短信的方式向广大普通农户传播农业信息。用户可在互联网上或通过手机订制(点播)多种农业信息,还可以发送短信查询农产品供求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等等,同时还能够包月定制某类农业信息。由于手机和小灵通在广大普通农户中已经普及,并且短信订制方式也容易被广大农民接受,所以这种短信订制的方式非常适合目前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向广大普通农户传播农业信息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三、不同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比较
【关键词】校企合作;开发
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它是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发展相结合的边缘交叉学科,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分支,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1]。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于2011年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农业信息技术及应用方向中开设了《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并获得学院项目化教材项目立项,目前该项目已经结题。该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是在和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合作模式下来进行的,《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材也作为学院和系部重点开发的课程和教材项目。本文分析该课程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教学改革方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1.校企合作教学现状
1.1 国内外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很多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经验,但就校企合作教学而言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还需要总结与改进。截至2011年9月,中国知网文献总库显示的与“校企合作”相关的论文近21066篇,其中研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问题的占95%以上,研究合作模式的占近1/5。从各国的模式看,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为主模式(“双元制”)、美国的学校为主模式(“合作教育”)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2]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①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比如: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与上海金道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了订单班,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高校与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制订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现场或顶岗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习引导理论学习。这种形式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有应用。[3]③参股加盟模式。1992年10月,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华南农大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该形式主要应用于合作技术研发领域。[4]④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课。这种方式操作容易,教学成本低。上述校企合作形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得到相应的益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5]
1.2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校企合作教学过程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多次深入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进行调研,与农业信息专家座谈,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图 1 校企合作示意图
通过校企合作对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五个方面的共同制定,使企业和学校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部分解决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教学目标共同制定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工作岗位;教学内容从原先的按部就班变为了实际的学习情境;《农业信息技术》项目化教材的立项和应用为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量身定做了适合学生的教材;项目化教学的进行为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建立了双方都认可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从传统的学生考试模式变为了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从多个方面共同考核模式;师资队伍从象牙塔的教书先生变为了更企业化、工程化的教师和工程师。
2.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由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采用项目化教学,因此任课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设计了三个项目工程,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讲到信息采集与处理知识模块,可以让学生做三个项目工程:1、蔬菜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2、农田生物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3、农产品物流仓储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如图2所示。这里面第一个项目由学校教师担任教师,第二和第三个项目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担任教师,学生通过三个项目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基本上掌握了农产品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过程。
项目化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很适合的教学方法,但是该教学方法的开展难度比较大,需要学校的大力度支持和合作企业的支持,教学场地和优秀的企业工程师也是今后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项目化教材设计与开发
本课程编写教材时,我们对信息采集与处理的三个项目进行了分解,使每一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如表1所示。比如蔬菜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可以分解为:蔬菜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肉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蛋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海鲜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等四个项目。整个教材都是由具体的可操作项目来构成,《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是由若干个具体项目着手来开展的。
《农业信息技术》项目化教材的编写为校企合作教学开发了一个很好的课本,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都可以使用该教材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也能够使计算机系涉农专业的学生把计算机工具应用到农业领域当中,为将来服务“三农”做好充分的准备。
4.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进行期末考试命题,然后根据试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比例得出最后学生的期末成绩。这种课程评价体系主体很单一,而且成绩的评定太过依赖期末考试的成绩,对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评价不够客观。经过与企业专家的共同商定,改革了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设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根据学习情景按比例分配,其中情境1占30%,情境2占30%,情境3 占40%,按学生的分工完成质量及工作态度考勤等评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打分;期末成绩占40%,学生学期结束做一个完整实验项目,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给出成绩;最后,学生总评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这样一来比较客观的评价了高职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将来也更有助于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5.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验证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性,分别对农业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09级(整改前教学方案)和10、11 级(整改后教学方案)的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所用试卷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所占比例分别是:基础知识部分40%、程序设计部分10%、系统调试部分40%和新技术部分10%,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各知识项实际掌握程度如表2所示,其所对应的各知识项得分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方法改革前后效果对比(%)
图2 知识项得分对比
从表1和图2中可以得出结论教学改革后学生各知识项掌握程度有所提高,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及所发的对应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有比较重要的帮助作用。
6.结束语
本文通过笔者对大量参考文献的阅读和亲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了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并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农业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发现实训场地和企业优秀工程的合作是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任课教师的努力和系部领导的帮助下,经过多方联系和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五厍基地、崇明现代化农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了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的正常开展,但是合作的深度和教学资源的积累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提高。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基本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军.农业信息技术(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7
[2]胡信华. 高职翻译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执教通讯.2011(14):32~34.
[3]高辉,孙成明,谭昌伟.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21):168~169.
[4]李庆满,吕赞.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1 (10):6~9.
[5]王兴旺,栗红霞,张光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117~120.
作者简介:
王兴旺:(1978-),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研究。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发展 中国 韩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主导作用 开发利用 信息采集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9年8月中下旬受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邀请,前往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首尔可乐洞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部分信息化村,考察了韩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韩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进信息化村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等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韩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做法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即制定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和改造传统农业。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韩国政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仅1986年一年就投资20亿美元用于通讯设施建设,占当年政府投资总额的7.7%。1989年信息通讯部制定并了通讯市场自由化的多项措施.鼓励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大大促进了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村的信息主干网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中心局的管道由韩国三大民营电信企业投资: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民营电信企业建设,政府给予经费补助。目前,韩国所有农村都用上了宽带网.并已实现了全国各地随处上网。二是制定优惠措施扶持农业信息化工作。为方便和鼓励农民上网.韩国制定了优惠措施,农民白天上网的费用比城市便宜30%,晚上比城市便宜51%。并且将农林水产信息网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政府还无偿帮助农民开办网站或主页.在网上销售自己种植的农产品。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韩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向所有愿意参加学习的农民提供免费培训。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开展演示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公益性机构建设。韩国政府始终坚持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政府主导.各级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了从中央、道、市郡、邑四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中央一级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院等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人员和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等各项费用均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经费保障充足。
(二)高度震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
韩国政府于1991年成立了农业观测委员会,开始了农业信息监测工作(图1)。
1999年农村经济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观测信息中心.下设蔬菜、水果和果菜、畜牧和谷物、农业信息化四个观测组,目前监测品种已扩展至5大类、29个细类。农业观测信息中心定期预测信息,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农产品购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韩国农业信息监测程序严谨,共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制定监测品种计划。每年年初制定各品种监测工作计划.观测中心内部审查后报农林水产食品部.经部长审批后组织实施。二是信息调查。既通过农林水产食品部、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收集生产和市场信息,也采用对样本农户、消费者和运销商户电话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信息。除了采用e—mail、sms(手机短信息)、电话网络调查等传统方式外,已开始应用卫星监测对水稻生长及灾害情况的信息进行采集。三是信息分析。利用分析模型对农、畜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形成内容翔实、分析准确的报告。分析报告经中央专家咨询会议审定后.以地方专家咨询会议的方式充分征求地方专家、农协、经营者等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修改完善。四是分析报告。韩国农业信息监测分为短期监测、中期监测及长期监测。短期监测主要是预测展望农、畜产品供求价格,预测成果以月报或季报的形式:中期监测主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动向的预测,预测结果以季报形式:长期监测主要通过召开一年一度的农业展望大会,对国内外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向作5~10年的中长期展望,于每年1月下旬。韩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成果定期通过政府网站、e-mail、sms、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外公开。五是监测应用评价。分析报告l个月后,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第二个年度工作计划。
农业观测委员会十分注重对外有关农产品播种面积、收成、消费、进出口、价格、库存等的监测结果,以抑制生产过剩、稳定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农业观测委员会还可直接向有关社会团体交涉,发出警示,引导和协调产销自律活动。10多年来,农业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仅2007年一年通过农业监测工作就增加了经济效益1lxl06亿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66.69韩元,2010),占当年农业生产总额的1.1%。
(三)信息化村庄建设成效显著
韩国政府于2001年由农林水产食品部、信息通信部、行政自治部等部门组成信息化村企划团。开始进行信息化村项目建设。自2002年5月首批确定2o多个信息化村示范点以来.信息化村建设在全国迅速推开,截至2008年已建设了358个信息化村。信息化村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速互联网环境建设,铺设光缆,建设安装主机设备的机房,实现宽带网人户。二是建立乡村信息中心,实现与地方行政信息网的连接。三是构建农户网络使用环境,为农户配置电脑。四是成立由村民代表、信息化指导人员、信息中心管理人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负责运营、管理村级信息中心和建设电子商务体验网。五是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农业信息化骨干和管理人员。
韩国的信息化村建设在统筹城乡网络基础,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据统计,信息化村的电脑普及率已达67.3%,比建设前增加46.3%,互联网入网率增加了约60%。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2003年以来,通过信息化村庄网站(/economic/">经济实力,促进了城乡地区的均衡发展。
二、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中国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与发展基础,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韩国农业信息化与中国相比,基础好、起步早、成效显著,有不少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对中国农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信息服务作为重要的公益性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政府必须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给予引导和扶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一是制定总体规划。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应由农业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整体设计和科学指导,突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实施村村通、光纤进村、信息村等基础工程,通过在农村试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人格局。是加强农民培训。将农业信息化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的培训内容。通过进行网络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交易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认识网络、熟悉网络,掌握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交易的本领.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化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结合乡镇机构、农技推广体系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公益职能,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充分保障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综合效益。
(二)提高信息采集和开发利用水平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影响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因素在增加,农产品市场波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的程序和制度,保证了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业信息采集渠道还不够宽.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必须以完善信息采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分析预警水平为关键,以增强信息使用效果为目标,以搞好信息披露与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是全面推进“金农”工程建设。以省级以上农业部门为重点,建设农业监测预警信息、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信息、农村市场与科技服务信息3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服务网络。二是加强信息采集工作。完善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三是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四是提高农业信息监测的准确性。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构建并不断完善信息分析模型,提高分析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增强信息的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建立健全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人户的途径和办法,采取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电话、农村信息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信息服务站点延伸到基层农村.使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送到基层农民手中。
在农业上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抗灾、抗病的能力,而且还使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实现了科学性的、可控性的、稳定性的、高效率的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农业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IT行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但是它在农业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目前,全国性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尤其是连接到农村基层的数量十分少,并且技术含量低、业务单一、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于农业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就必须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分别是:扩大网络用户的数量,并向基层延伸;站点要有完善的信息服务功能,以至于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及时的、全面的信息。
(2)农业遥感信息采集分析技术的应用。我国遥感卫星的快速发展,将对农业遥感工作的进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农业遥感信息采集分析技术,它不仅是农业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信息采集速度的快慢、规模的大小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熟练应用农业遥感信息采集技术能够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并提高农业的管理水平。
二、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建议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农业高新技术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等特点,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性,为了使其能够更好被采用,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天然保护者”的角色,实行宏观调控,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等措施,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引导和扶持,从而为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集成信息技术,保障了农信采的先进性。农信采通过GPS定位技术,精确匹配采集位置,强化了农产品信息的实地采集,提高了采集数据的质量;通过集成GIS地理信息技术,清晰采集点布置,优化采集点网络布局;通过兼容GSM、GPRS、3G/Wifi等多种网络传输技术,保证传输路径畅通,确保了采集信息的及时、高效传输;通过远程更新控制,实时更新软件功能与版本,确保了数据采集的稳定运行。多种实用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全面保障了农信采设备的先进性,有效驱动了大数据背景下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
嵌入行业标准,确保了数据的规范性。农信采嵌入《农产品全息市场信息采集规范》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分类与计算机编码》两个行业标准,丰富了全信息采集要素,规范了数据采集步骤,统一了数据编码标准,保证了信息采集的规范性;嵌入知识库功能,实现了农产品名称、品种图谱和产品属性信息的有效辨识,增强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嵌入图片采集功能,做到了信息的可视化采集,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过程中的品质跟踪问题,提升了信息的透明度;嵌入了自动纠错功能,有效防范了信息采集过程中的误操作问题;设置密码功能,减少了信息的随意报送,防止设备丢失后的信息泄露与恶意采集。通过嵌入行业标准、增加知识库、设置报错及密码确认等功能,全面保证了数据的规范性,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
CAMES智能处理,实现了监测预警的即时化。农信采通过网络与CAMES系统(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了数据实时采集和自动聚合;CAMES融合了生物学机理和经济机制等模型,建立了上万个方程式,做到了多品种、多市场、多区域的覆盖,能够对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棉麻类等11大类农产品进行并行处理,实时分析和智能研判,将农产品市场中的风险从定性分析转向量化判断,并快速做出预警,化解市场风险,真正满足了农产品监测预警即时性的需要。
多元化协同布局,增强了农信采的普适性。农信采利用了组件开发、嵌入式开发等技术,形成了基于Windows Mobile和Android操作系统的专用机和手机两个版本,增强了系统的兼容性。专用机农信采具有防水、防压、防摔的特点,手机农信采操作灵活、便于携带,多版本的开发大大增强了农信采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适应性。农信采可以通过GSM、GPRS、3G/Wifi等多种通信方式实现数据传输,做到了与电信、移动、联通等多种网络信号的兼容,提高了农信采的网络环境适应性。农信采的软件系统具备自动更新功能,实现了设备的远程交互管理,减少了人工系统维护,降低了设备运维成本。分系统、分版本、分运营商、远程更新的多元化协同布局,极大地增强了农信采的普适性。
农信采在天津、河北、湖南、福建、广东等5省市50余个农产品市场开展试点应用工作,每日就69个品种的田头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的价格数据进行采集上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就显著。2013年1月27日,就农信采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以刘旭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农信采已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技术条件,将成为把握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利器。
【关键词】农业信息技术 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 课程结构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03-01
农业是人类健康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重大项目之一是开展农业资源监测,需要“建设和完善遥感、固定观测和移动监测等一体化的农业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农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推动农业资源数据共建共享”。其中,农业信息获取涉及传感器(温度、湿度、PH值、光、CO2等)、遥感、导航定位、网络信息检索等多源、多层次、多尺度的农业资源监测技术,农业信息处理的实质内容则是农业资源环境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和知识发现技术。
《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至关重要,是有效培养适应社会和时展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也是涉农高校信息技术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个关键教学研究问题。
1.国内外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机构针对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有效应用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教学研究工作。
国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美国Illinois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开设的《精细农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课程体系设计涵盖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多个方面,而且以融入最新信息技术为优势和特色,是国内外高校借鉴的重点。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是浙江大学开设的《精细农业》课程,是我国信息农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先导力量,较为突出的教学成果是:《精细农业》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精细农业》以及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等,在江苏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0多所院校采用;自主创新开发了8种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仪器设备和6种教学软件系统,在国内多所大学实际使用;开设了一系列创新性、综合性教学实验;建立了农业信息技术教学实习与科研示范综合基地,为全国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复合创新性人才培养探索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此外,扬州大学、西南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农业信息技术》相关课程,都具有其地方特色。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内外教学团队均侧重于开设比较综合的农业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课程,往往是力求全面涵盖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综合应用等多个环节,体现农业信息技术的整体内容和全局知识框架,而且多是针对本科生学习阶段开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农业信息技术全方位知识,却鲜有专门针对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专业学习而开设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方面的深度课程。
2.课程结构设计
新疆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化教学研究团队专门面向涉农高校的农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物联网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课程。一方面,是对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进行局部深化和优化,突出物联网和大数据环境下农业数据的来源和分析,聚焦于农业信息技术的两个环节:采集技术和处理技术,体现知识体系的“精、深、透”的原则;另一方面,是突出研究生教学特点和目标,以解决科学问题为导向,加大知识覆盖面,加深知识难度,加强知识新颖性,不断重构和凝练《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基于农业信息技术的整体架构,本课程重点突出了农业信息采集与处理这两个关键环节,逐步形成了适用于研究生教学的4类教学资源:(1)理论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11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重点难点,每一章节对应于图1中某一课程内容)、PPT课件、考试大纲和教学参考资料等;(2)课外阅读文献库;(3)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4)核心专题案例库。对应于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配套了8个综合性实验:农田现场信息采集与处理、遥感图像预处理、遥感图像分类与判别、基于遥感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信息网络检索、基于GIS的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光谱分析实验和基于统计的农作物模型模拟。
图1 《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课程结构
针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点建设目标,基于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数据资源和项目案例资源,例如,已获取了覆盖乌鲁木齐地区国产“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可为农田信息遥感监测实验提供数据;拥有某地区农田传感器数据,可为农田现场数据分析实验提供支撑;掌握了新疆森林资源数据,可为农林资源空间格局分析提供支持,我们充分利用了新疆农业大学拥有的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与农村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创新中心“农业信息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农业信息检索实验室等丰富的教学科研环境,进而有效引导研究生深入掌握天―空―地范围(遥感、GPS和农田现场)内布设的主流传感器获取农业信息的原理、技术与方法,掌握网络环境和科技文献中蕴含的农业信息检索与发现的核心技术与方法,掌握基于光谱分析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的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方法,掌握基于射频标识RFID的农产品与动物标识信息采集方法,掌握农业大数据时空分析与处理模型与方法。
3.结论与展望
面向研究生开设的《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课程结构设计涵盖了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的关键内容,蕴含了领域知识前沿、难点问题和研究热点资源,有助于加强研究生的数据思维、计算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素养。而且,有效弥补了目前尚无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生教材这一不足。随着深入教学实践和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本课程结构也需进一步优化和深化。
参考文献:
[1]田永超,朱艳,姚霞,等. 《农业信息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04:59-61.
(1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南焦作454002;2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摘要:在当前网络环境下,为解决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分散、信息孤岛和信息质量差等问题,文章通过对网络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分类和质量管理3 个方面标准化的探讨和研究,对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信息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关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薄弱等问题作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出参考。
关键词 :网络农业信息;农业;信息化;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169
基金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产业技术体系”(Z2010-01-05)。
第一作者简介:刘骏,男,1990年出生,河南桐柏人,助理农艺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信息化方面研究。通信地址:454002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路999号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E-mail:15713910162@163.com。
收稿日期:2014-03-03,修回日期:2014-07-28。
0 引言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信息资源已成为农业生产中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将农业信息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应用于农业实际生产中,可以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1]。但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资源存在着质量较差、利用效率较低等突出问题,文章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标准化的探究,以期能够提高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信息标准化的研究最早是2001年由郭新宇[2]提出,通过对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情况,对农业信息标准化的原则和目标进行了探讨,并对农业信息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随后,赵苹[3]对中国农业信息标准化的建设进行了研究,通过农业信息标准化基础条件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对农业信息标准化过程中的农业数据环境和分类编码建设进行了研究,并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讨。目前,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魏清凤等[4]将网络环境下的农业信息资源类型重新定义,对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的标准化进行了思考。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主要以目前网络农业信息资源中存在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信息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关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薄弱等问题为切入点,对网络农业信息中的信息采集加工、组织分类和质量管理等标准化过程进行研究,以期提高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1 农业信息标准化的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生产资料。农业信息标准化就是在农业信息生产、传递和应用的各环节中,对信息资源进行标准化管理,以便实现信息资源不同流动环节的有效衔接[5]。信息标准化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目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资源数量呈爆发性增长,相比较而言农业信息标准化工作已经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资源的质量及有效利用。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标准化的作用至关重要。陈晓玲[6]认为,农业信息标准化不但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农业信息政务化的手段,更加深了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描述定义、采集加工及存储应用的过程,就是对农业信息进行标准化规范的过程,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农业信息资源可以在各农业网站、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信息平台之间快速准确的自动获取和共享,是提高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2 农业信息标准化的过程
2.1 信息采集加工标准化
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是农业信息标准化过程的第一步,为满足农业信息资源流通共享的要求,必须要对数据的类型和格式进行规范,以主流或通用的类型和格式为基准,兼顾网络农业信息的特点。农业元数据方面,在2 种主要元数据标准DC和MARC中,DC由于在描述网络信息资源中结构简单易用、可扩展性和可选择性强等特点,在网络农业信息资源描述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7]。
2.2 信息组织分类标准化
目前,针对网络信息的特点,部分学者对传统文献分类法进行了网络适应性改造。在国外,以传统分类法DDC(杜威十进制分类法)为代表的等级体系分类法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其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8]。在国内,目前有很多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但以《中图法》为代表的分类法,由于其体系结构完整,以学科分类和逻辑划分为基础,能够全面系统地描述信息资源的全貌和内在关系,以及层级间的纵向联系和类目间的横向联系。《中图法》为代表的分类法由于其强大的学科信息资源组织能力,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浏览检索和主题分类控制等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加之非常广泛的用户基础,是目前国内其他分类法和搜索引擎所做不到的[9]。
农业信息编码是将分类的结果用一种能够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的过程。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结合的方式,由于其便于管理员的处理、交换和检索,在农业信息编码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符号容纳量的设计上,采用一位英文字母,可编码26项,双位阿拉伯数字,可编码90项[10]。
2.3 信息质量管理标准化
无论是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是信息的权威性和全面性,都可以反映出信息质量的优劣,通常通过标引信息采集来源信息、用户信息资源使用满意度调查以及评审主观感知等方式,对信息质量管理进行评判[11]。目前,许多农业网站存在原创少、转载多的现象,而且信息资源建设人员对信息的加工处理随意性大,很容易造成信息不完整、信息来源混乱、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信息质量的标准化管理,确保信息的规范完整,为农业信息需求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3 农业信息标准化面对的问题
3.1 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目前,农业网络信息的发展需要面对2 个困难:(1)实现从生产到经营的信息资源电子化,(2)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12]。许多地方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各行业各部门只好各自进行组织建设,很多网络信息平台之间难以对不同的信息单元进行检索、交互和共享,不断形成新的信息孤岛,一方面造成可用的有效信息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大量的宝贵信息资源闲置浪费。
3.2 农业信息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农业信息建设涉及信息的获取识别、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传递创新以及信息技术的利用[13]。而在这些方面中,各地在信息的描述、定义、采集、加工、表示形式、存储等一系列过程中,缺少统一的标准规范,致使由不同信息源、信息采集方式和表示方式形成的农业信息资源很难具有统一标准,导致农业信息资源可用性差、利用效率低。
3.3 相关从业人员信息标准化意识薄弱
现代农业信息化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当前的人员培养机制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式,造成相关人员供给与需求的错位[14]。由于缺乏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知识和技能,部分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薄弱,在对网络农业信息标准化处理的过程中,对信息的加工处理随意性大,容易造成信息庞杂无序、内容失真,增大可用信息的检索难度。
4 农业信息标准化的建议
4.1 建立网络服务应用标准
针对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可以在技术方面,通过对网络服务应用标准的规范,为各农业系统信息的共享奠定基础;通过网站设计标准和数据共享交换标准的建立,有利于不同部门网站间的相互交流;通过用户访问标准和数据更新维护标准的建立,有利于用户及时准确获得所需农业信息。这4 个方面标准的建立,可以实现技术层面上跨系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使不同信息系统的农业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4.2 统一网络农业信息标准
对于农业信息资源中存在的信息质量低、可用性差等问题,在信息的描述、定义、采集、加工、表示形式、存储等一系列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术语标准、信息描述标准、信息组织分类标准、数据编码和数据存储标准等建立相关规范。通过这些标准的建立,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权威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能够得到很大提高,为农业信息需求者得到高质量的信息提供保障。
4.3 提高信息建设人员相关要求
提高信息建设人员能力,可以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思维方式和人格品质等方面考虑[15]。针对部分信息资源建设人员标准化知识缺乏和标准化意识不强的现状,可以通过开设农业标准化必修课和举办农业标准化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培训,还可以通过对采集后信息的质量进行抽查检查来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学学报,2014,4(1):99-106.
[2] 郭新宇.初析我国农业信息标准化[J].中国标准化,2001(11):8.
[3] 赵苹.我国农业信息的标准化建设[J].管理世界,2002(5):88-94.
[4] 魏清凤,贺立源,苗洁等.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现状与标准化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3):13-16.
[5] 曾小红,王强,方佳.国内外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2010(9):24-27.
[6] 陈晓玲.关于推进农业信息标准化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3):75-77.
[7] Kuang- Hwei Janet Lee – Smeltzer. Finding the needle: controlledvocabularies, resource discovery, and Dublin Core[J]. LibraryCollections, Acquisitions, and Technical Services,2000,24(2):205-215.
[8] 陈青苗.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0(12):1107-1109.
[9] 王美琴,侯汉清《. 中图法》不能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吗?——兼评袁万坤先生的观点[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60-62.
[10] 张峻峰,罗长寿,孙素芬等.网络农业信息标准化问题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1(1):461-465.
[11] 张会田.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架构[J].情报资料工作,2012(5):78-82.
[12] 王晓丹.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44.
[13] 李晓新.信息技术的演进与信息能力的形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