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8篇

时间:2023-09-26 15:10: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护理 高职教育 知识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42-01

1.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的重要性

基础知识适用性就是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契合度,适用性越高,实际应用中运用的越多。提高基础知识的适用性,可以提高知识的应用效率,对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就是指,在护理高职教育中讲授的护理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契合度,是衡量高职教育水准的重要指标。其适用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开设护理课程是否合理,培养出的学员是否优秀,是护理高职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现状

由于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对于护理高职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教育部颁发新课改通知以来,各个护理高职教育机构都对其基础知识培训体系进行了改革,使得我国护理高职教育的基础知识适用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取得了一些成绩。

2.1与医疗单位建立合作,以岗位要求进行基础知识培训

与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医疗单位的岗位要求对学员进行护理基础知识培训,使得学员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岗位要求接轨,提高了基础知识的适用性,也提高了学员的就业率。

2.2增编新教材

实行新课改以来,各个护理高职教育机构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剔除过时落后的内容,增进时下前沿内容,通过增编新教材,给学员传达时下最前沿的护理基础知识,让学员直接接触最新医疗技术,减少摸索时间,极大提高了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的适用性。

2.3组织实习,在实际中应用

通过在护理高职教育机构设立实验室或者和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员走进实验室或医疗单位参与护理基础知识的实习作业。让学员通过实地的观察、自身的操作,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思考、总结护理基础知识的运用心得,有效的提高了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的适用性。

3.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我国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的适用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3.1与医疗单位合作深度不够

许多护理高职教育机构与医疗单位的合作只不过是签订了实习合同,然后根据医疗单位提出的学员要求进行培训,从始至终学员跟医疗单位都没什么交流,只是在实习期间才与医疗单位进行接触,造成一些学员对护理工作认识不全面,规章制度不熟悉,以致不能很好适应环境。

3.2教育模式单一

现在护理高职教育的基础知识教育还是采取单一的公共课讲授模式,个性化不足,不能根据学员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导致学员基础知识水平不一。同时,课堂缺乏互动,学员习惯于听、记,造成学员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

3.3实习只是流程

由于一些实习课程要动用珍贵的材料、医药,所以部分高职教育带领学员进行的实习,只是让学生站在旁边观看,通过对观看过程的思索,总结出实习报告,而非亲自动手,使得原本该学员亲自动手的实习成了流程,走一遭而已,根本没什么效果。

3.4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

虽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采取了一些改革,可是大多数护理高职教育的学员护理资格考核制度还是传统的笔试,没有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完善考核制度,造成部分学员重视理论学习,忽视了实践运用。

4.提高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的对策

提高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对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解决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存在的问题成了护理高职教育的发展瓶颈。积极的采取改革措施制定相应对策,解决存在的“疑难杂症”,是护理高职教育唯一发展途径。

4.1建立完善的实习流程

通过建立完备的实验室、齐全的医疗单位合作计划,让学员定时定期的参加完善的实习。让学员们能够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运用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护理基础知识,提高基础知识的适用性。

4.2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护理高职教育应该采取细心交流,个性辅导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而不只是传统的老师讲授,学员记忆。通过细心的交流了解学员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员的个性特点,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辅导方案。依据学员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护理门类进行专门培训,避免博而不专,从而提高基础知识的适用性。

4.3健全考核制度

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激励;激励机制

一、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

1.学校方面的特殊性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学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学校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民办院校多为社会办学,与多数企业一样,追求经济效益。这就使得大多数民办院校在追求效益的同时忽略教学质量。民办高校基础薄弱,校园学术氛围差,老师的科研能力不强,同时民办高校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根本无暇顾及科研。

2.教师来源的多样性

从教师来源上看,目前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大体由四部分人员构成:①公立高校的兼课教师;②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③退休老教师:④本校的专职教师。由于师资匮乏,队伍不健全,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面及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安排上有诸多不便,对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些民办高校开展教研活动非常困难,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专兼职教师的构成使得这些学校教师队伍相对不稳定,流动性高,对教学工作的稳定和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3.学生方面的特殊性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基本上是公办高校挑剩下的,总体上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素质比较差。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花费较多的时间和心血备课和组织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能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多,能与老师产生共鸣和互动的更少,一学期下来,许多学生基本上一无所获,老师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毫无价值,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此外,民办高校学费较高,学生对学校有一定的抱怨,而部分学生素质较差,往往容易将这种怨气发泄在与其直接打交道的老师身上,更加加深了老师的沮丧感。

4.社会环境的特殊性

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民办高校教师有一定的自卑感。由于整个社会还是存在着对民办高校的歧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就业、升学方面遭到歧视,民办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定、课题申请、评优中也受到歧视,在公办高校教师面前也自觉低人一等,一有机会,中青年教师宁愿放弃民办高校可能较高的薪酬到公办高校。

5.教师自身的特殊性

民办高校教师以物质需要为主,也有精神上的需要,相当一部分教师来到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师一样,也是把传道授业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但在现实面前,考虑得更多的还是经济需要。公办高校教师是“单位人”,工作中只要不出很大的错误,基本上不存在着失业风险,而民办高校实行聘用制,一般都是签1到3年的短期合同,教师随时都有被解聘和不予续聘的风险。在民办高校,教师与主办者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更多地是把所工作的高校当作人生的又一个驿站,没有归属感。

二、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问题分析

1.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

物质利益具有经济方面的保障作用,而且还是人的安全、自尊不可缺少的依据,在解决短期或基本激励问题上物质激励还是比较有效的。因此有些学校甚至认为只有高额工资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忽视了教师的其他需要。可是要体现教师的需要层次,到一定年龄阶段,教师工资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或差距不大后,教师的需要达到了更高层次,他们追求更多的是荣誉、声望和地位。

2.激励机制缺乏弹性,激励的个性化不够

在激励中许多民办院校对教师奖励的时间、内容、力度定得很死,缺乏柔性。一般只有年底和教师节才开表彰会。平时即使发现有教师表现得很优秀,或者做出突出贡献时也不能及时予以表彰,激励缺乏时效性和内容的特定性,使得激励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民办高校对教师实行统一的激励,并且激励形式缺乏心理需求分析,忽视了在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不同的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无法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

3.教师职务聘任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衡量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准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就是职称高低。由于高校职称评聘制度与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相挂钩,它是“一次评定,终身享用”。但是目前高校受内外环境和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还没有建立起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职务评聘的终身制导致一些教师失去评聘后的工作积极性。

4.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与激励的科学性不够

高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考核手段并不够科学,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教师工作中的成绩与问题,不能给教师奖评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使教师的进取心、责任感和成就感减弱,同时引发了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降低了教帅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许多高校现行的对教师工作业绩年度考核主要以上级评议和民主评议为主,缺多量化硬指标,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成绩,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价值。

三、完善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十分必要。可从政府、学校、教师层面多管齐下,加大各方支持力度,全面展开教师激励。

1.政府方面

篇3

本次调查在城区两个年级采取随机取样方法,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48份。

初高中学生性心理及知识调查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是初高中学生,女生占75%,男生占25%;初中一年级学生130名,高一学生118名;城区学生占12%,其余为乡村学生。

(二)学生对自身性心理及知识的态度及评价

学生们对问卷中“能否接受你的同学谈恋爱”一项的态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无所谓(34%),能(29.9%),不能(18.6%),有的能(17.4%)。从中可以看出,在这个年龄段中明确反对谈恋爱的学生仅占18.6%,更多的是持一种宽容或者说是赞成的态度。学生对“自身拥有的青春期知识多少”的评价,从高到低依次是很少(44.5%),一般(30.6%),几乎为0(22.6%),充分(2%),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自身拥有青春期知识多少的评价较低(很少和几乎为0占总量的67.1%),这与问卷中B部分的调查结果能很好吻合。在对“婚前”的态度上,认为“可以”的占13.7%,“有的可以”的占39.5%、“完全不可以”的占22.1%。同学们在对自己是否是一个有魅力的、能吸引异性的人的问题上,结果从高到低依次是“不是”(39.6%),“基本上不是”(32.3%),“也许是”(24.6%),“是”(3.2%)。从中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对自身魅力的认识上,评价较低。最后,学生们对“性开放”的态度上,59.6%的同学表示可以理解,有24.8%的同学表示不可以理解,12%的同学表示坚决反对,另有3.6%的同学表示完全支持。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学生当中存在着两种潜在的危险,第一,性知识不足与性开放。当然,性开放的态度不一定代表性开放的行为。但问题是,一旦有这方面的行为,则往往会对学生身心造成巨大的创伤。第二,与异往的渴望与对自我魅力评价的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在心理上的压抑。这一点也是笔者在做心理咨询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的一类问题。此外,这一时期由于对性别间问题的关注而对学习分心这一事实也是一个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三)学校性教育调查数据分析

学生对问卷中“你所在学校有专门开设的性教育课程吗”88.5%的同学选择了“没有”,7.6%选择“以前曾经有过”;对“你是否能通过老师、课程了解到你不懂性知识”的回答中,选择“不能”的占56.6%、选择“一点”的占22.6%、选择“我根本不想知道”的占18.2%,而选择“能”的仅占2.4%;对“你所在的学校或班级曾就性问题开展过活动吗?”一项的回答:选择“一次”的占7.2%,选择“两次或以上”的占5.2%;5.4%的同学选择“能”,39.1%的同学选择“有的能”,33.3%的同学选择“极少能”;22%的同学选择“从来不能”。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学校在对学生的性教育方面重视不够。一方面,学校缺乏性教育课程,88.5%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性生理、心理迅猛发展的时期,从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出,有90.1%的学生是在此阶段开始接触有关性知识的,而此时的性教育却跟不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甚至可以说,学校在此时完全忽视了这个问题),而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学生自身。另一方面,师生间就性方面的问题的沟通也比较少,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够通过老师或课程了解到自己不懂的性知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从来不能或极少能正面回答自己所能提的有关性方面的问题。

(四)家庭性教育调查数据分析

调查表明,家庭性教育尚是一个盲点,父母对子女缺乏应有的指导,子女也不愿就这方面的问题向父母咨询。对问卷中“你和你的父母谈论过有关性的话题吗?”回答中,仅有2.4%的同学选择了“谈过”,而有77%的同学选择了“没谈过”。同时有53%的同学认为自己不会向自己的父母咨询这方面的问题,11.5%的同学认为即使问他们也不会回答。在父母对待子女阅读有关性知识方面书籍的态度上,3.7%的同学认为父母“支持”,而46.4%的同学认为父母会“反对”,更有22.5%的同学认为父母“激烈反对”。在父母对待子女同异往的问题上,如果局限于异性打来的电话,有43.4%的父母不会追问不休,30.9%的父母有时会紧张地追问不休,13.9%的父母总是追问不休,11.6%的父母不予理会;如果子女与异性单独外出,20.6%的父母激烈反对,20.1%的父母消极反对,23.2%的父母反应平淡,35.9%的父母无特殊反应。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严重不足,一方面父母与子女缺乏这方面的沟通(在父母的态度和做法方面未做调查),另一方面,子女又不愿意就性方面的问题向父母咨询,再加上父母又强烈反对子女阅读有关性知识方面的书籍,从而断绝子女从家庭中获得性教育的渠道。这应引起家长们足够的重视。根据笔者的经验,在这方面适当的引导会给学生减轻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更好地度过青春期。

两个年级比较分析

通过对两个年级的调查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学生接触性知识的时间集中在初中阶段,初二是一个明显的高峰期,而年龄呈提前趋势。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性知识的比例为86%,初二占40.5%,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性知识的比例为92.9%,初二占34.1%,其中初一学生接触性知识的比例比历史同期高9.2%个百分点。

在能否接受同学谈恋爱的问题上,初中学生选择“不能”的只有3%,选择“能”的占64%,而高中学生选择“不能”的达32.5%,选择“能”的占3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恋爱问题上,一方面有年龄提前的趋势,另一方面,高年级的学生明显倾向于能谈恋爱。

篇4

一、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二是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三是学习方法。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四是相关知识和素材。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二、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无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紧急事件;危机事件;措施;方法

1.高职院校中紧急事件的概念

当前高职院校中紧急事件多为一些突发事件,所谓突发事件是指出的突然发生、出乎意料,难以应对并可能迅速演变或激化为较大规模和影响并将危及社会安定的事件。这在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明确的注解。虽然这些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是由偶发性因素引起,但是严重的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这对学校的教学发展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由以往遇到的突况来看,造成严重紧急事件的原因大都是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心理疾患,再者是群体行动引起的,例如:校园的文化活动或者体育竞技之类;在有就是招生就业、校园安全与事故等方面,这些常见的突发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点:具有引发的突然性;

第二点:目的的明确性;

第三点:瞬间的聚众性;

第四点:行为的破坏性;

第五点:状态的失衡性;

只要我们根据以上五大特点,进行分析就可以既迅速又准确的判断是否属于突发事件,这样就对紧急事件的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

2.校园中紧急事件的管理存在缺陷

当前校园中紧急事件的管理方面是普遍存在一定问题的,校园危机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是校园建设的发展必然趋势,这对于我们维护校园治安、预防学生危险的发生、保护师生的利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应急实践中,不论是前期的干预还是后期具体实施的协调处理,都存在一定问题还不够健全,时常暴露出一些问题,造成这些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评估准则的缺乏。这样的对于处理者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后果就是应急处理的代价特别高。反思当前教育体制中的危机事件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因为这几个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是十分值得我们重视的。

第一个方面,管理理念和应急管理意识的淡薄。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导师应当尽到尽职尽责的义务,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是指导老师,他们对待事情的应急意识却十分淡薄,甚至有些校园对待这种师生应急教育的问题上出现了一种偏差,他们往往把校园建设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学校师生的安全,这种现象无疑是导致师生的危机意识弱,自救意识差的主要原因,这种错误倾向是非常不可取的。青少年学生正是心智渐渐步入成熟的的非常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也是最多的时期,所以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跟不上的话,当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就会导致其自救的能力特别差,这不得不令人担忧,这些务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由小到大,从点点滴滴向民众进行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传播教育,通过提高全民危机意识,使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第二个方面,缺乏危机干预的管理各协调机构。在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校园危机事件管理体系中,缺乏常设的校园危机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协调机构和部门。当出现问题时,在一些沟通网络方面上存在残缺,例如:学校与家庭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等。由于这样的问题存在,当真正遇到问题时,学校只能采取一些临时的工作小组来解决问题,这种绿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是十分不可取的,这样的处理方式遇到辅导复杂局面的时候是不堪一击的,假如处理不当的话,甚至会对事件者造成各种各样的伤害。

第三个方面,危机管理绩效评估存在欠缺。目前高职院校在危机管理的绩效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没有对这方面的激励或者惩罚机研制出一个确切的方案以致存在一些错位问题。

3.提高高职院校危机事件的防范意识

在现今的校园中校园危机事件可谓是层出不穷,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和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更是应当提高自我修养,使自己不断升华,为了更好的地应对校园危机事件,努力打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处理危机事件的理智性与细致

当处理危机事件时,处理者一定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分析问题,这对其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心理变化,才能掌握主动权,解决危机。而细致就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对人对事要全面、仔细。细致不光关系到处理问题的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学生的生命安全,关乎着更广大的学生、教师甚至是学校的利益。

3.2充分的耐心与爱心

在处理危机事件时,采取耐心与爱心相结合的态度。当遇到态度恶劣的学生时,我们非但不能生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心,还要控制好情绪耐心的化解矛盾,这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磨练,并且在处理问题的时间上也长短不一,短的也许只有几分钟几小时,长的也许1-2年,这对处理者的耐心是一种大的挑战,是对教师耐心的极高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爱心的磨练。当然,这种完善与磨练必定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而是夹杂着许多辛酸和痛楚的,我们只有怀着对学生的一颗爱心,用爱心来守望学生的成长,哪怕它是有多处瑕疵的,我们都要平等的对待一视同仁。

总之,正确认识和处理校园危机事件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都应该做的必修课,打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只有做到理性与细致并存,爱心与耐心常在,才能做到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4.高职学校常见事件的处理方法

高职学生常发生的案例主要有两方面:

4.1打架斗殴

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屡见不鲜,对打架斗殴事件的处置。首先分开斗殴双方,制止打斗,有受伤的先救治受伤的人,并且扣留打斗双方当事人、及时调查取证,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最后组成书面材料;当斗殴事态严重时,及时拨打110向就近的派出所报告求助。

4.2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面对学生对交通事故的处置

根据事件轻重,以积极组织抢救受伤人员为主;其次是扣留肇事车辆;最后配合交警队对现场进行勘验,确保事件完美处理。

5.紧急事件的处理措施

(1)当发生紧急事件时,首先不能慌张,应该冷静对待,以最快速度核实信息的真假,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尽量控制局面,不要让事件再继续恶化下去。如果不能立即赶到现场,要联系同事或学生干部先去现场做安抚工作。

(2)如果遇到的是特别严重的事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汇报,尽快告知相关领导,确保相关领导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事件的发展动态,并能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态度立场方面要多征求领导的意见,以免错从口出,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加大工作难度。在现场处理完事件后,务必在24小时内向有关部门书面汇报情况。

(3)事件相关联系人的通知。学生发生事件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好相关学生的安抚工作,控制事件的影响面,并在根据事态的发展联系其亲人,(如:家长等)在缓住学生情绪的同时尽量等家长来校一起处理。并在处理过程中要做好事件记录,以备日后作为参考分析案列。 [科]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6-11.

[2]邹东升.应对公共危机的政府理念重塑与管理创新[J].重庆高职院校学报,2004,(4).

篇6

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整合势在必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用挂图、课本插图等材料作直观演示,但它缺乏动感,视觉听觉效果不佳,难以活跃课堂氛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很明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进行可视教学,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视频演示,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眼耳的感官刺激,使学生不由自主沉浸于历史场景中,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乐于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

关键词:

初中历史;信息技术;有效提高

1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1.1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运用信息技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学生的数量、教学内容、课时间都有一定的灵活性。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跳过程序的某些部分,从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开始学习;天资较好的学生,可以只选程序巾与其学习任务相关的部分进行学习,而无须顾及其他。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学习,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这只有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办到。

1.2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和课件中的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诱导、启发.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为他们创造性地充分发挥提供了空间,使教育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1.3从表面看信息技术似乎剥夺了学生举手发问的权利,而实际上,媒体教学程序中的中断功能,有利于学生重复学习某一章节,或转入程序的另一部分,并且做到了应用自如。上课时间与内容的自选,随时中断或重复教学内容,学生自己管理着学习进程,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而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学生独立学习。会使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可构成一个由学生控制的学习工具,学生可以得到某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全方位信息。再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采取的模式,然后重建自己的学习序列。这些序列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学到比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东西。信息量的扩大,以及对各种信息之间联系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信息内容互相渗透,在此基础上便会产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学习方法,这就是一种创造性。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

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烦琐的知识点系统化

初中历史不同于其他学习科目,历史学科涉及众多而烦琐的知识点。如,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历史意义等等,学生若是能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记忆与理解,不仅可以切实提升历史学习效果,而且还能着重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认识及处理问题等各项综合能力,而这将对他们日后的学习、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个人认为,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音像、表格于一体,有利于以更加动态的方式反映具体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及意义,有利于确保学生对具体知识点形成系统、整体认识的同时,充分掌握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切实提升自身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幻灯片的强大功能,切实起到了发展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良好效果。

3有利于创设真实情景氛围

加强对学生的思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情感品质的教育是初中历史“情感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重点所在。要想确保良好教学效果切实获得,真正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及情感度,仅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的死板说教恐怕很难真正收获预期的理想效果。因为,初中生正处在较为叛逆的青春期,他们厌抵触强硬的价值观灌输方式,反而热衷于通过生动、形象的历情境更好地感知不同历史背后蕴含的道德情感。因此,作为初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开发资源,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造真实感较强的情景氛围,以此作为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途径之一。于多媒体的感觉会麻木,原来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过多使用多媒体而丧失,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大、最佳的教学效果。

4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历史教学课件的制作要力求精致、实用、简便,忌“花”、“虚”、“繁难”。课件设计时,应注意声音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件和文本文件的结合问题,声音文件不宜太多,应以音乐为主,注意音量的控制;视频文件也不宜太多,以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准;图片文件应与文本文件相结合,色彩不宜太鲜艳,以免分散学生对文本文件的注意力,也不要太简单,太简单了会显得枯燥,吸引不了学生。在课件设计时应注意留足给学生记笔记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但又要注意课件演示的时间控制问题,不要影响教学的进度。二是认清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仅仅是教学工具之一,不是每一门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用计算机。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忘记了教师自身的力量,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这些能够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教学过程不是由机器主宰的。多媒体教学。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将一节课的时间排的很满,内容的科学性也较高。但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他们对于多媒体的感觉会麻木,原来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过多使用多媒体而丧失,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大、最佳的教学效果。

5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初中历史课程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实践。初中历史教学应当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多多探索、大胆实践。相信,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1.教师的因素分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体育教师事先应该充分考虑到,在体育运动中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的话,应该怎样处理,怎样减少学生受到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因素。

2.学生的因素分析

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导致伤害事故,比如,学生有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却忽视这些问题;上课不集中注意力,不听从教师指挥,和同学嬉戏打闹,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没有使用教师教的正确方法等等,这样的情况也会导致高中体育教学中发生伤害事故。

3.家长的因素分析

大多数家长充分信任学校和教师,相信教师可以将孩子培养成才。家长的信任让学生更加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更加热爱学校。有关调查表明68.4%的家长完全相信教师能够考虑好学生体育课上的安全问题,只有18.9%的家长认为教师仅仅只有普通的提醒和监督。

二、减少高中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的对策

1.提高教师素养

新课改之后,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包括课堂上如果发生伤害事故,应采取什么对策,体育教师应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认真钻研体育教学方式,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好上课时需要的器材和场地,反复检查器材和场地确保安全。比如,在进行排球练习前,教师要先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排球运动技巧。在进行排球练习之前是否做了热身运动,运动场地是否安全等问题。

2.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政治 关系

当前,有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时常叹息“课难教,师难当”。究其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来自社会的“读书无用”、“向钱看”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思想片面、方法简单等因素的影响。新课程理念倡导建构的学习,尤其突出强调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使课堂教学注定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要做这一点,广大政治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转换教学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材、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1重新调整师生关系

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类活动组成的。在过去,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受动的,学生是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主宰。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都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

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的评价。

倡导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1.1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亲和力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教师要有一颗仁爱的心。作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政治教师,对学生要抱着一颗仁爱之心,这就需要教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所犯的错误要以理解、宽容方式去处理。实现师生的互相尊重。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是很难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其次,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只有有亲和力的教师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1.2教师要注意师生平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地位平等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更难形成共识,如果没有共识,那么,就会出现师生不配合的场景,而出现课堂教学效果很差的局面。

1.3对学生的信任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因为,我认为教师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1.4树立服务意识,转变教师的的学生观。不管是在新课改之前,还是新课改之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一切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有了这种意识,有了这种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建立起来。当然,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努力改变,就一定可以实现。

2重新定位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强调吃透教材。但是教师唯教材是从,教材是怎么讲,我就怎么教。这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

教师教教材,其结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知识也是一种死知识,把学生教成没用的书呆子。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中国人总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外国人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

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要学会驾驭教材,不是唯教材是从。

在具体的钻研教材和备课过程中,教师可能通过先进的网络,获取知识和上课所需要的材料,由于网络的时效性很强,每天都有新闻出现,将网络知识与教材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同时,在上课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教材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3要会处理教学计划与突发事件的关系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非常的认真,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推荐期刊